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隐规则五 说出去的话收回来难,三思才能滴水不漏

人们常说,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那是收不回来的。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一些说话粗鲁者,动不动就一句“垃圾”,动不动就一句“败类”,像人人欠了他一屁股债似的大呼小骂,那这样的话肯定伤人,要收回就难了。

所以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在开口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言,想清楚了心中有策略了再开口,一环扣一套,一节又一勾,彼此呼应,如此才能滴水不漏。

1.打肿脸也不是胖子,该拒绝就得拒绝

没有孙悟空的能耐,不要幻想着大闹天宫,降妖捉怪。有时好想法并不代表有好结果,当他人的请求你办不到时就不要逞能。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万不可勉为其难活受罪。

一般来说,拒绝别人的要求也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日本有所“说话技巧大学”的一位教授说:“央求人固然是一件难事,而当别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绝的时候,亦是让人头痛万分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同时我们也不希望别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难以说出拒绝之话了。”

如果你不是神经极度错乱的话,就不会有这种困难。因为当你仔细斟酌之后,知道答应对方的要求将会给自己带来伤害,肯定不会为了面子上过得去,而去干违心的事。

有些请求有明显的荒谬性,但即使这样的请求,拒绝的形式也要力求婉转。拒绝的意向要表示得坚定明确,不要让对方抱有丝毫不切实际的希望。

每个学期期末考试前当老师的人,都如同过关一样难熬,原因是很多学生以各种借口或方式来打听考题,希望老师高抬贵手“放风”。但这是原则问题,是绝对不能答应的。千万不能说“我们商量一下再说”或“到时候看看再说”之类模棱两可的话。每逢遇到这种情况,富有经验的老师总是这么说:“我也当过学生,当学生的怕考试,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因此,同学们的心情我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十分抱歉,同学们的要求我是绝对不能答应的。如果在复习中有什么疑难问题,我倒是十分乐意和同学们一起研究解决。”这样做,最后并未损害师生之间的情谊。相反,如果拉不下脸面而在考试前“放风”,很可能费力不讨好。因为原来学习好的学生由于现在大家成绩都很高,便认为老师的做法埋没了他的才能;原来学习差的学生,高兴一阵后觉得这样的考试没有挑战性,也没学到多少东西,结果也很有意见。这样的教师,最后落得个“老鼠掉在风箱里——两头受气”的结局。

人是需要有点风度的,即使你是在拒绝别人。拒绝人的时候,应该努力以一种平静而庄重的神情讲话。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个客气的拒绝,人们是不能非议的。

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请你去酒店吃饭,而你又极不愿意去。这时,如果直截了当地回绝对方:“我才不和你这样的人一起出去吃饭呢!”就会令对方下不了台,也许对方请你吃饭并无恶意,相反,尽管心里一百二十个不愿意,仍然笑容满面、彬彬有礼地说:“我很感谢你的盛情。不过,十分抱歉,前天有几位老同学已经约好了,所以今天我就没有福气享受你的美意了。”

由于你笑容满面,礼貌待人,再加上提出了一个对方无法反驳的理由,对方也就相信,你真的是无法和他一起吃饭了,也就只好作罢。而且由于你拒绝的时候先感谢了他,维护了对方的自尊心,对方也就不会责怪你了。

如果你想避免生硬的拒绝,可以提出一个相反的建议,但要提得合情合理。假如你的一位同事想把本来应该由他自己完成的任务转嫁到你的头上,也许你会出自本能地答道:“哎呀,你的事我可干不来。”这就不太好了,此时你不妨这样对他说:“我很愿意帮你的忙,但实在不凑巧,我手头上自己那份工作还没干完。依我看,就你的能力和素质,你是完全可以胜任的,你不妨先干起来。或许我能帮你干点别的什么?譬如说我今天要上街买东西,能顺便给你带点什么吗?”

这样,既有拒绝,又有一个相反建议,对方还能有什么好说的呢?

通常情况下,在拒绝别人的问题上还有一个误解:就是必须说明理由。实际上在很多场合下是不必说明理由的,而且理由要说起来也不一定能说清楚,或很可能被对方反驳,那就可能节外生枝,事与愿违了。

2.揭人之短,伤人自尊

与人交谈时,忌谈他人的隐私和对方的尴尬之事,否则会影响谈话效果,损害人际关系。如果遵循了这些“礼貌原则”不随意触及对方的“情感禁区”,则会使谈话顺利地进行下去。

寒暄客套的话谁都能说,但并不是谁都会说,一不小心,也许你就踏进了言语的“雷区”,触到了对方的隐私和短处,犯了对方的忌讳,对听话者造成一定的伤害。其实,每个人都有所长,亦有所短,待人处事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善于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夸奖对方的长处,而不要抓住别人的隐私、痛处和缺点,大做文章。

“揭短”,有时是故意的,那是互相敌视的双方用来作为攻击对方的武器。“揭短”,有时又是无意的,那是因为某种原因一不小心犯了对方的忌讳。有心也好,无意也罢,在待人处事中揭人之短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轻则影响双方的感情,重则导致友谊的破裂。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哥们儿到京城找他。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同受罪的情分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以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朱元璋儿时一块光屁股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可是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

这位老兄还在那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这个穷哥们儿杀了。这就是令他人脸上挂不住的下场。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揭人之短”呢?

——必须通晓对方,做到既了解对方的长处,也了解对方的不足,这样才能在交际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有自己的需求和忌讳,如果你对交际对象的优缺点一无所知,那么交际起来,就会“盲人骑瞎马”,难免踏进“雷区”,触犯对方的隐私。

——要善于择善弃恶。要多夸别人的长处,尽量回避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好汉愿提当年勇”,又有谁人愿意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页呢?特别是如果有人拿这些不光彩问题来作文章,就等于在伤口上撒盐,无论谁都是不能忍受的。

——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时,要顾及场合,别伤对方的面子。

——巧给对方留面子。有时候,对方的缺点和错误无法回避,必须直接面对,这时就要采取委婉含蓄的说法,淡化矛盾,以免发生冲突。

此外,许多情况下,经常有人是“常有理不见得会说话”,自己占理却总是说不到点子上。所以说要想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儿上,除了不揭人之短之外,还要特别注意“避人所忌”。

俗话说得好:“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要想与他人友好相处,就要尽量体谅他人,维护他人的自尊,避开言语“雷区”,千万不要揭人之短!

3.过于锋利的刀子容易伤及自身

想在他人面前显示自己的聪明时,应该以不使他人感到过分为标准,绝对不能锋芒毕露,让他人感到难堪或受到威胁,更不可“聪明反被聪明误”!

记得古人曾经说过:“过分聪明、过分强悍的大将反而是灭家亡国之人。”从交际中的语言角度来看,这也是待人处世中的成功箴言。

南宋时期的秦桧,可以说得上是一个奸诈的无耻之徒。一个下属为了讨好上司,送给秦桧一张名贵的地毯。秦桧把这张地毯往屋里一铺,不大不小,恰好合适。秦桧由此想到,这个人太精明了,他连我屋子的大小都已测出来了,还有什么事情能瞒得了他呢?惯于在背后算计人的秦桧,怎么可能容忍别人对自己的心思掌握得如此透彻呢?因此,有了这个想法后,那个“聪明”下属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就连秦桧这样的超级奸诈之人,尚且不愿意下属聪明过度,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所以说,下属与上司打交道最忌讳的一点就是,下属在上司面前卖弄自己的聪明。虽然说任何一个上司都希望自己的下属既聪明能干又对自己绝对忠诚,但聪明的下属要注意: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既不能愚笨木讷,更不可聪明过头。如果你以为千方百计显示自己的才华,便能够博得上司的好感,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你适当地显示自己的能干,一点错也没有,岂不知任何事如果做过了头,往往会走到其反面。如果你“聪明”过度,上司就会觉得在你面前什么事都瞒不住,就会疏远你。试想一下,世上之人哪个没点个人隐私?别说高高在上的上司了,就是普通人又有谁愿意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别人完全看透,没有一点遮掩?

一般的人都会有过这样的体验:刀刃钝的刀子再怎么用力也切不下去,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刀刃锋利的刀子虽然很好切,但一不小心反而容易切伤自己,非得小心不可。

推此及彼,在待人处事中最好也不要锋芒毕露,以免祸起萧墙,惹火烧身。例如,你对公司的内情十分了解,当那些弄不清楚真相的人在谈论这件事的时候,其中有些人是想借机探听消息的,而你却毫无戒心,把自己所知道的内情一五一十地全说了出去。结果,本来对这件事并不十分了解的人,反而从你嘴里得到了情报。如果你恰好碰到的是别有用心的人,他再跑到上司面前去搬弄是非,让上司以为是你在随便散播小道消息,结果本来是对自己很有利的情报,反而成为自己的绊脚石,这可真是得不偿失。

看到这里,你肯定会说:“这个道理不用说,我早就知道了!”但是,你是否真的能时时刻刻地记住这个原则,并且随时谨记在心呢?恐怕不尽然。

比如通常情况下,每个公司都会有能力高与能力一般的人,而主管总是喜欢把工作交代给能力比较高的人,认为能力高的人一定能够不负所托地完成任务。但是,这一类人却多半容易骄傲自满,一有了骄矜之心就容易锋芒毕露,锋芒太露的人反而容易遭人嫉妒。所以,在待人处世中,聪明的人一定懂得明哲保身之道,不随便展现自己全部的实力,让人了解自己有多少战斗力。

那么,你是否感到自己在某方面的才华锋芒毕露?别忘了宝刀不可随便出鞘的道理。因为在决斗一开始的时候,你就先亮出自己的传家宝刀,让对方一眼就看穿了你的宝刀,这一场决斗你就输定了。这时,宝刀一定要在最后关头方可出鞘,这样你才有反败为胜的机会。任何时候都不可让对方从一开始就追着你打,到最后你只能弃城投降一条路。对方越是不知道你的实力,越是不敢掉以轻心。

4.开弓没有回头箭,问话要有分寸

适当的提问,能迎四方宾朋,能引众人思考,能让人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不适当的问话,会得罪大众,破坏氛围,惹众人“言”诛口伐。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为避免恶语伤人,殃及无辜,要注意问话的技巧,只有恰当的提问,才能达到顺利沟通的目的,使交谈的局势和结果对自己有利。即使初次见面的人也不例外。有的人问话一出,便立即打开了对方的话匣子,双方相见恨晚,成了好朋友;有的人问话一出,却使对方无言以对,使场面变得很尴尬,双方只得以说“再见”收场。

一些领导到某地开会,当地习惯早餐是馒头、稀饭,再加每人一个鸡蛋。这天早晨,一个领导剥开鸡蛋,是坏的,就跟服务小姐说:“给我换一个,这个鸡蛋坏了。”

不一会儿,小姐就回来了,可是忘了想换鸡蛋的是哪个人。就高声喊了起来:“谁的蛋坏了?”

众领导沉默不语。小姐又喊了一句:“谁的蛋坏了?”

还是没人答应。

这时,餐厅主任过来对服务员说:“你这小姑娘真没礼貌,应该这样问:‘哪位领导的蛋坏了?”忽然,餐厅主任觉得这话不对劲,赶紧又改口又高声喊了一句:“哪位领导是坏蛋?”

这个故事中的服务小姐和餐厅主任都没有注意问话的分寸,结果闹出了笑话。

可见,发问也是一种说话艺术,对“拉近”双方的距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家饭店招聘服务员,有两位年轻人来应聘。

第一位应聘者这样招呼光临的顾客:“您好,您吃鸡蛋吗?”

顾客摆了摆手,似乎答不出来,对话就此结束了。

第二位应聘者这样招呼光临的顾客:“您好,请问您吃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

顾客笑着回答:“一个鸡蛋。”

可见,第二位应聘者的说话策略相当成功。他在这里运用的是限制性提问。这类提问有两个特点:

一是在提问中便限制了对方可能做出的回答,有意识、有目的地把对方的思路引向提问者所希望的答案上。

二是这类提问能使对方从中感受到提问者的诚意,在心里有融洽、亲切之感,觉得盛情难却,不好意思拒绝,即使原来想拒绝,也会不由自主地改变主意,顺着问话人的意思做出答复。

这类提问一般只适用于预期目的十分明确的情况下。在对情况不是很了解又无明确目的的时候,提问的范围宜大不宜小,宜活不宜死,必须给对方的回答留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例如:

如果你在办公室上班,别人用完了扫描仪忘了关掉,你可以很随便地问一句:

“请问您现在还用扫描仪吗?”

这样就比直接说“扫描仪用完之后为什么不及时关掉”好得多。

不管怎么说,问话一定要把握尺度,在某些情况下要把握问话的技巧,不能乱开“金口”,否则会伤人无数。

5.拿上级开“小涮”,要有七窍玲珑心

上级握着你的“皇粮俸禄”,和这样的人开玩笑不可信口开河,要思量一番。当摸到“逆鳞”时,要给其以台阶,使其顺势而下。

纪晓岚中进士后,当了侍读学士,陪伴乾隆皇帝读书。

一天,纪晓岚起得很早,进宫后等了很久,还不见皇上到来,他就对同来侍读的人开玩笑说:

“老头儿怎么还不来?”

话音刚落,只见乾隆已到了跟前。因为他今天没有带随从人员,又是穿着便服,所以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皇上听见了纪晓岚的话,很不高兴,就大声质问:

“‘老头儿’三字作何解释?”

旁边的人见此情景都吓出一身冷汗。纪晓岚却从容不迫地跪在地上说:

“万寿无疆叫做‘老’,顶天立地叫做‘头’,父天母地叫做‘儿’。”

乾隆听了这个恭维自己的解释,就转怒为喜,不再追究了。

在不协调和欠协调交际中,成功地运用自己的机智和口才,随机应变,可以化解矛盾,帮助交际者走出困境。纪晓岚正是成功地运用曲意直解,将对乾隆有不尊敬性质的“老头儿”三字,巧释为“万寿无疆”、“顶天立地”、“父天母地”。这样不但化险为夷,而且还变辱为恭。

在生活中也难免会遇到类似纪晓岚的尴尬,自然也需要适当的方法予以弥补。

王科长下午要主持一个大型的企划会议,需要准备一些资料,于是就把这件事交给小陈去办。由于小陈处理这类事很有经验,没多久就把资料交给科长了。

王科长翻阅着资料并慎重地问:

“这件事上面的人很重视,资料内的数字,你是不是都详细校对过?”

不料小陈却好像满不在乎地嬉笑着说:

“大概不会错吧?”小陈的话说完,就见王科长把资料重重地往桌上一丢,并怒气冲冲地说:

“你是在干什么?怎么可以说‘大概’呢?”

小陈觉得有些委屈,心想:“开个玩笑也不行呀?”

明明是一句玩笑话,对方却信以为真,结果就造成说者不快、听者生气的后果。

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一方面注意不要以对方用心思考、重视的事开玩笑,另一方面不要和个性耿直的人开玩笑,因为他们常把玩笑当真。

小陈的事例就是这样一种情形。王科长命令小陈替他准备资料,是以一种一丝不苟的心情对待,而小陈却嬉皮笑脸,毫不在乎。所以,王科长会动气发怒。

由于焦躁不安、过度疲劳、精神过于紧张等因素,也会使一个正常人的精神或肉体陷入紧绷状态,而听不下任何玩笑话。所以不要在对方有心事、没有心情的情况下开玩笑。

另外,对有强烈自卑感和被害者意识的人,也是开不得玩笑的。

如此一来,或许你会怀疑:玩笑话是说不得了吗?其实也不尽然。一般而言,玩笑话大多具有使工作场所变得活泼、化解呆板气氛的功用。问题在于我们是否看准当时对方的心情罢了。

那么,开了不适宜的玩笑以后,该怎么弥补呢?比如上面小陈的例子,既然上级已经生气了,如果他也默不做声,更容易造成对方的误解。

在情况的势头不对时,小陈应该把语气一转,用严肃和充满自信的口气说:

“科长您放心,这些资料绝不会有问题的。”

科长可能会问:“那么,你刚才为什么说‘大概’呢?”

“对不起,不过,请检查这些资料看看,一定不会有错的!”小陈说话时除了语气要有自信外,还要面带一点微笑,听了小陈的补充说明和看到他的态度后,王科长的心情和语气应该会缓和下来。

6.“忌口”的话题不可多谈

在交际场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固然是不少人所向往的。但是,假若口无遮拦,说漏了嘴,说错了话,也是很难补救的,所以说话应讲究“忌口”。否则,若因言语不慎而让别人下不了台,或把事情搞糟,是不礼貌的,也是不明智的。

热衷于打听别人隐私的人是令人讨厌的。在西方人的应酬中,“探问女士的年龄”被看成是最不礼貌的习惯之一,所以西方人在日常应酬中可以对女士毫无顾忌地大加赞赏,却不去过问对方的年龄。

人们似乎都有一大爱好,那就是特别注意他人的隐私,而且尤以注意名人的隐私为最。那些街头小报一旦出现了一篇有关某某名人的隐私,如“某某离婚揭秘”、“某某情变内幕”之类,就容易被哄抢一空。

在与人交往中,为了避免引起别人的不快,一定要避免探问对方的隐私。在你打算向对方提出某个问题的时候,最好是先在脑中过一遍,看这个问题是否会涉及对方的个人隐私,如果涉及了,要尽可能地避免,这样对方不仅会乐于接受你,还会为你在应酬中得体的问话与轻松的交谈而对你留下好印象,为继续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人喜欢当众谈及对方隐私、错处。心理学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而恼怒。因此在交往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接触这些敏感区,免使对方当众出丑。必要时可采用委婉的话暗示你已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让他感到有压力而不得不改正。知趣的、会权衡的人只须“点到即止”,一般是会顾全自己的脸面而悄悄收场的。当面揭短,让对方出了丑,说不定会恼羞成怒,或者干脆耍赖,出现很难堪的局面。至于一些纯属隐私、非原则性的错处,最好的办法是装聋作哑,千万别去追究。

在交际场上,人们常会碰到这类情况,讲了一句外行话,念错了一个字,搞错了一个人的名字,被人抢白了两句等等。这种情况,对方本已十分尴尬,深怕更多的人知道。你如果作为知情者,一般说来,只要这种失误无关大局,就不必大加张扬,故意搞得人人皆知,更不要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以为“这下可抓住你的笑柄啦”,来个小题大做,拿人家的失误来做取乐的笑料。因为这样做不仅对事情的成功无益,而且由于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你将结下怨敌。同时,也有损于你自己的“光辉”形象,人们会认为你是个刻薄饶舌的人,会对你反感、有戒心,因而敬而远之,所以,不要故意渲染他人的失误。

在社交中,有时遇到一些竞争性的文体活动,比如下棋、乒乓球赛等。尽管只是一些娱乐性活动,但人的竞争心理总是希望成为胜利者。一些“棋迷”、“球迷”就更是如此。有经验的社交者,在自己取胜把握比较大的情况下,往往并不把对方搞得太惨,而是适当地给对方留点面子,让他也胜一两局。尤其在对方是老人、长辈的情况下,你若穷追不舍,让他狼狈不堪,有时还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后果,让你无法收场。其实,只要不是正式比赛,作为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文体活动,又何必酿成不愉快的局面呢?在其他的事情上也一样,集体活动中,你固然多才多艺,但也要给别人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你即使足智多谋,也不妨再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一言堂”、“独风流”是不利于社交的。此时,要给对方留点余地。

在交往中,我们有时结识了新朋友,即使你对他有一定好感,但毕竟是初交,缺乏更深切的本能性的了解,你不宜过早与对方讲深交、讨好的话,包括不要轻易为对方出主意。因为这很可能会导致“出力不讨好”的结果。因为对方若实行你的主意,却行不通,好友尚可不计,但其他人则可能以为你在捉弄他,即使行之有效,他也不一定为几句话而感激你。除非是好友,否则不宜说深交的话。

有些事情,对方认为不能做,而你认为应该做;或者对于某事,你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他却又认为不该做,或做不了。这时你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强人所难,是不礼貌、不明智的。有的人说话时旁若无人、滔滔不绝,不看别人脸色,不看时机场合,只管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这是修养差的表现。说话应注意对方的反应,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讲话内容,使谈话更有意思,更为融洽。强人所难和不见机行事都是应当避免的。

你必须注意,即使是一个很好的题材,说时也要适可而止,不可拖得太长,否则会令人疲倦。说完一个话题之后,若不能引起对方发言,或必须仍由你支撑局面,就要另找新鲜题材,只有如此,才能把对方的兴趣维持下去。在谈话当中,对方的发言机会虽为你所操纵着,但你必须时常找机会诱导对方说话。比如说到某一环节时可征求他对该问题的看法,或在某种情形时请他介绍自己的经验等,务使对方不致呆听,才不失为一个善于说话的人。话题转了两三次,而对方仍无将发言机会接过去的意思,或没有做主动发言的表示时,你应该设法把这个谈话结束。即使你精神还好,也应让别人休息休息了。自己包办了大半的发言机会,是不得已时才偶尔为之的方法,若以为别人爱听自己的话,或不管别人是否感兴趣,只顾自己随意说下去,那就有失说话的滴水不漏了。

在任何地方和场合,针对任何话题,我们都要做到尽量少说话,不要口无遮拦。

7.偶有失言时要积极弥补

自己言语出错,不要妄想他人来替你弥补,高姿态地承认错误并积极进行弥补,才能解决危机。

作为空姐,朱小姐常常接受严格的语言训练。尽管这样,她有时还是不免失言。

那次在航线上,她和往常一样本着顾客至上的服务精神,热情地询问一对年轻的外籍夫妇,是否需要为他们的幼儿预备点早餐。那位男顾客出人意料地用中国话答道:“不用了,孩子吃的是人奶。”

没有仔细听这位先生的后半句话,为进一步表示诚意,朱小姐毫不犹豫地说:“那么,如果您孩子需要用餐,请随时通知我好了。”

那位男顾客先是一愣,随即大笑起来。朱小姐这才如梦初醒,羞红了脸,为自己的失言窘得不知如何是好。

“人有失足,马有漏蹄。”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无论凡人名人,都免不了发生言语失误。虽然其中原因有别,但它造成的后果却是相似的:或贻笑大方,或纠纷四起,有时甚至不堪收拾。

那么,能不能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或者矫正之术,去避免言语失误带来的难堪局面呢?回答是肯定的。

如遇失言之时,就不应强撑,而应当及时改口。历史上和现实中许多能说会道的名人,在失言时仍死守自己的城堡,因而惨败的情形不乏其例。比如1976年10月6日,在美国福特总统和卡特共同参加的、为总统选举而举办的第二次辩论会上,福特在回答《纽约日报》记者马克斯·佛朗肯关于波兰问题的提问时,出现失误。

福特如果当时明智,就应该承认自己失言并偃旗息鼓,然而他觉得身为一国总统,面对着全国的电视观众认输,绝非善策,于是继续坚持,一错再错,结果为那次即将到手的选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刊登这次电视辩论会的所有专栏、社论都纷纷对福特的失策作了报导,他们惊问:

“他是真正的傻瓜呢?还是像只驴子一样的顽固不化?”

卡特也乘机把这个问题再三提出,闹得天翻地覆。

高明的辩论家在被对方击中要害时绝不强词夺理,他们或点头微笑,或轻轻鼓掌。如此一来,观众或听众就弄不清葫芦里藏的什么药。有人会认为这是他们服从真理的良好风范;有人会以为这是他们不屑于辩解的豁达胸怀。而究竟他们认输与否尚是个未知的谜。这样的辩论家即使要说也能说得很巧,他们会向对方笑道:“你讲得好极了!”

相比之下,里根就表现得高明许多。

一次,美国总统里根访问巴西,由于旅途疲乏年岁又大,在欢迎宴会上,他脱口说道: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为能访问玻利维亚而感到非常高兴。”

有人低声提醒他说溜了嘴,里根忙改口道:

“很抱歉,我们不久前访问过玻利维亚。”

尽管他并未去玻国。当那些不明就里的人还来不及反应时,他的口误已经淹没在后来滔滔的大论之中了。这种将说错的地点时间加以掩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当面丢丑,不失为补救的有效手段。只是,这里需要的是发现及时、改口巧妙的语言技巧,否则要想化解难堪也是困难的。

在实践中,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把错话移植到他人头上。如说:“这是某些人的观点,我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就把自己已出口的某句错误纠正过来了。对方虽有某种感觉,但是无法认定是你说错了。

也可以迅速将错误言词引开,避免在错中纠缠。就是接着那句话之后说:“然而正确说法应是……”或者说:“我刚才那句话还应作如下补充……”。这样就可将错话抹掉。

当意识到自己讲了错话时,干脆重复肯定,将错就错,然后巧妙地改变错话的含义,将明显的错误变成正确的说法。

8.言语中要透着对他人的尊重

尊重他人是交谈中必不可少的,我们要时刻重视对人的尊重和说话的礼貌,不要在话语中透着高人一等、聪明过人的姿态和模样。

抗战胜利后,张大千要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行前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并特邀梅兰芳等人作陪。宴会开始,大家请张大千坐首座。张大千风趣地说:

“梅先生是君子,应坐首座;我是小人,应陪末座。”

梅兰芳和众人听了都不解其意。于是张大千解释说:

“不是有句话讲‘君子动口,小人动手’吗?梅先生唱戏是动口,我作画是动手,我理该请梅先生坐首座。”

满堂来宾听后为之大笑,并请两个人并排坐了首座。张大千自称为“小人”,好似自贬,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对梅先生尊重的表示。它表现了张大千的豁达胸怀和谦虚美德,又制造了宽松和谐的交谈氛围。看来尊重对方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容易使彼此的关系陷入僵局。

一位知名的企业家,有一次代表公司与另一家公司洽谈合作业务,但他却在约定的时间过了以后才来,一见面就一本正经地向对方说:“我忙得不得了,我们长话短说,一会儿我还有事。”

事实上,这句话说得大错特错,因为这是公司与公司洽谈业务,不是个人往来,是一种商业上的正式公关活动,不管公司规模大小,也不管知名度高低,就其地位来说,都是平等的。

这位企业家的言行举止,无疑是在向对方暗示:

“我是大企业的老板、大忙人,自然地位也高于你,我能来已经是给你面子了。”

他这种狂妄自大的心态,毫无保留地表现在言语上,不但语气令人听了不舒服,用词也不当,像那些“不得了”、“只能”、“很少”、“一点”等等“自大型”的形容词,全都是为了炫耀自己,贬低别人,根本就犯了人际往来的大忌。

因此,此话一出口,对方公司代表人心里自然不是滋味。结果人家送上门来的一笔几十万元的生意,就此告吹。

俗话说:“骄傲是失败的种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人的尊重和说话的礼貌,是任何一个想成功的人都不能掉以轻心的。

不仅在生意场上应该相互尊重,朋友之间,甚至夫妻之间,都不能忽视相互尊重的问题。

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你以为他会同意你所指出的吗?绝对不会!因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荣耀和自尊心,同时还伤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还要进行反击,这时,你即使搬出所有柏拉图或康德的逻辑也无济于事。

永远不要说这样的话:“看着吧!你会知道谁是谁非的。”这等于说:“我会使你改变看珐,我比你更聪明。”——这实际上是一种挑战,在你还没有开始证明对方的错误之前,他已经准备迎战了。为什么要给自己增加困难呢?

苏格拉底一再告诫他的门徒:“你只知道一件事,就是你一无所知。”

9.不可出力不讨好——避免被人误解

言语中常会引起别人的误解,此时就应反省一下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否停顿不当,省略过多,还是方言过频,一定要避免这种词不达意的情况出现。

年轻小伙子阿伟打算为新交的女友小兰买一件生日礼物。他们交往时间不长,小伙子经过仔细考虑,认为送一副手套最恰当不过了,既浪漫,又不显得过分亲昵。

下午,阿伟去百货商店给女友买了一副白色的手套,让女友的妹妹小丽带给她姐姐。小丽给自己买了一条内裤。回家的路上,小丽把两件物品弄颠倒了,结果送给小兰的礼物变成了内裤。

当晚,阿伟一回到家里就接到了小兰的电话:

“你为什么买这样的礼物送我?”

没有听出来对方的怒气,阿伟的情绪很高,他说起话来空前流利,根本容不得小兰插嘴:

“小兰,我之所以选了这件礼物,是因为据我留心观察,你晚上和我出门时总是不用它,我没有给你买长的,因为我注意到,小丽用的是短的,很容易脱下来。它的色调非常浅,不过,卖它的女士让我看她用的同样的东西,她说已经3个星期没洗了,但一点都不脏。我还让她当场试了试你的,它看上去好看极了……”

“神经病!”

等待对方夸奖的阿伟猛然听到这三个字,当时就懵了,愣在那里根本说不出话来……

为什么恋爱的双方会造成误会?粗心的小丽固然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当事人双方交谈不明确恐怕是主要原因。在电话中,双方都以为自己话中的“礼物”非常明确,所以,都没有说出来,结果闹出了笑话。

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所聚集成的,每个人的立场不同,工作性质也不一样。在这众人聚集的工作场所里,总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误解,甚至是摸不着头绪的纠纷。

当遭人误解时,做工作就会显得困难重重,幸福的生活也会失去和谐,不但是自己的损失,还会影响到大局,甚至团体的利益。

有的人不管是在表达信息,或者说明某些事情时,常常在言词上有所缺失,结果弄得只有自己明白,别人一点也搞不清真相,这种人就是缺乏“让对方明白”的意识,以致容易招来对方的误解。

有的人不管什么事,都顾虑过多,从不发表意见。因此,个人的存在感相当薄弱,变成容易受人误会的对象。

这样的人总希望对方不必听太多说明就能明白,缺乏积极表达自己意见的魄力。对于这种类型的人而言,含蓄并不是美德,这一点要深刻反省。

有一种人头脑聪明,任何事都能办得妥当,但是却经常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即使着手一件新工作,也从不和别人照会一声,只管自作主张地干。这么一来,即使自己把工作圆满完成,上级及周围的人也不会表示欢迎。

10.入乡随俗,务避忌讳

要在中国这块神圣土地上畅通无阻,不会几种方言恐怕是不成的。惟一能避免出错的“权宜之计”便只有多说普通话了。

有人说,到了中国才真正了解到语言的多变和丰富多彩,同样一个中文词语却能演绎出“七十二变”的神通。所以令许多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大呼过瘾。但这么多方言却在交际中遇到了麻烦。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方言不同,往往同样一句话,意义却完全相反,你以为侮辱,他以为尊敬,你以为尊敬,他以为侮辱,所以古人才有“入乡随俗”的主张。

从前有个浙江人,到北方去做官,他的妻子也是南方人。有一天,太太教女仆洗衣服,她说:“洗好后,出去晾晾。”晾晾的字音,南方人读做浪浪,浪浪在北方是不好听的词。女仆听了,当然觉得奇怪。太太询问原因后出口笑骂道:“堂客!”堂客在江苏、浙江一带,是骂人的词,女仆听了,急着说:“太太,不敢当”!太太又问其所以,才知道原来在湖北等省,“堂客”是尊敬女人的意思。

这是一个笑话,却可证明方言意义的不同。比方你称呼人家的小男孩,叫他小弟弟,总不算错吧?但是在太仓人听来,认为你是骂他;比方你对老年男子,叫他老先生,总算不错吧?但是在江苏嘉定人听来,当你是侮辱他。你在安徽,称朋友的母亲,叫老太婆是尊敬她;但是你在江浙地方,称朋友的母亲为老太婆,那简直是骂她了。各地的风俗不同,说话上的忌讳各异。你与人交际,必须留心对方的避讳话。一不留心,脱口而出,最易令人不快。

虽然对方知道你不懂他的忌讳,情有可原,但你总是近乎失礼,至少是你犯了对方的忌讳,在友谊上是不会增进的。比方你对江浙人骂一声混账,还不是十分严重,但你如果骂北方女子一声,那就会被认为是奇耻大辱,非与你讨个说法不可。从前有一位小学教师,为了一些小争执,骂学生的母亲混账,不料这位女家长,是一个北方人,因此向学校当局大兴问罪之师,要那位教师举出她混账事实来。原来“混账”二字,在北方是女子偷汉的意思,这种解说使问题显得严重了,学校当局虽一再道歉,声明误会,对方还是不肯罢休,只好请出他人劝解,才算了事。这近乎笑话的故事,更足以证明方言上的忌讳是必须特别留心的。

留心对方忌讳,在交际上原是小事,在彼此交谊上却有极大影响,你在社会上做人,冤家越少越好,因为说话不懂忌讳而多招空心冤家,那更是不值得了。 bHyNutl7aRm9ZYaQ1yJ9FsJHgK4UZSVGSz7JYxySwVaYU1qRf2fuF/WBRNV8FbY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