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隐规则一 舌头多拐几道弯,把丑话说成好话

经常听人说:“我把丑话说在前头。”

可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高级动物,谁真的爱听丑话呢?不善言谈者一旦面临危难之时,就把那句话挂在嘴边,让听者觉得难受,也让讲者不知从何开口。但能把话说得滴水不漏的人却并不一定把丑话说在前头,因为舌头是软的,舌头是圆的,他们往往能把丑话说成好话,能让尴尬场面变成活跃气氛,能让场面话说得玲珑多变,也能让听众听了舒服还一辈子不忘,这就需要说话时,让舌头多拐几道弯。

1.场面话,既要懂得说,更要习惯说

“场面话”是人际交往中说话必备的应酬之一,而说“场面话”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在社交中一些高手都懂得说,也习惯说。这不是罪恶,也不是欺骗,而是一种“必要”。

在人际交往中,无论是谁,都会说或听到“场面话”,好的客套话能给人以好的印象,能在交往中起到沟通的作用。

什么是场面话?其实,就是在一些场合不得不说的客套话。

某甲在一国营单位工作,十几年没有升迁,于是通过朋友牵线,拜访一位负责调动的单位主管,希望能调到别的单位,因为他知道那个单位有一个空缺,而且他也符合条件。

那位主管表现得非常热烈,并且当面应允,拍胸脯说:“没问题!”

某甲高高兴兴地回去等消息,谁知半个月、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一点消息也没有,打电话去,不是不在,就是“正在开会”,问朋友,朋友告诉他,那个位置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他很气愤地问朋友:“那他又为什么对我拍胸脯说没有问题?”朋友也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这件事的真相是:那位主管说了“场面话”,而某甲相信了他的“场面话”。

一般来说,“场面话”有以下几种:

——当面称赞人的话:诸如称赞你的小孩可爱聪明,称赞你的衣服大方漂亮,称赞你教子有方……这种场面话所说的有的是实情,有的则与事实有相当的差距,说起来虽然“恶心”,但只要不太离谱,听的人十之八九都感到高兴,而且旁人越多他越高兴。

——当面答应人的话:诸如“我全力帮忙”、“有什么问题尽管来找我”等。说这种话有时是不说不行,因为对方运用人情压力,当面拒绝,场面会很难堪,而且会马上得罪人;缠着不肯走,那更是麻烦,所以用“场面话”先打发,能帮忙就帮忙,帮不上忙或不愿意帮忙再找理由,总之,有“缓兵计”的作用。

所以,“场面话”想不说都不行,因为不说,会对你的人际关系有所影响。

不过,千万别相信“场面话”。

对于称赞或恭维的“场面话”,你要保持你的冷静和客观,千万别两句话就乐昏了头,因为那会影响你的自我评价。冷静下来,反而可看出对方的用心。

对于拍胸脯答应的“场面话”,你只能保留态度,以免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只能“姑且信之”,因为人情的变化无法预测,你测不出他的真心,只好做最坏的打算。要知道对方说的是不是“场面话”也不难,事后求证几次,如果对方言辞躲闪,虚与委蛇,或避不见面,避谈主题,那么对方说的就真的是“场面话”了。所以对这种“场面话”,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否则可能会坏了大事。

“场面话”是一种交际需要,既要能说,还要善说,既要认真听,但也不要信。信的人是没见过场面的人,不听的人是不识场面的人。

2.话不能说死,言中有意话中有话

在与人说话时,难免会遇到别人的刁难,面对他人咄咄逼人之势,我们是怒发冲冠把话说绝说死呢?还是点到为止?这就要懂得说话滴水不漏,给对方留有一点余地,又让对方知难而退。

法国著名的革命家、空想共产主义者弗朗斯瓦·诺埃尔·巴贝夫1797年在凡多姆高等法院法庭上受审时辩护说:“当我第一次受审时,我曾隆重地提出保证,我要伟大地、庄严地来维护我们的事业,这样,我才对得起法国的真诚朋友,我才对得起自己。我一定会遵守我的诺言……”

“自由的精神,我是多么感激你!因为你使我处于比所有其他的人更为自由的地位。我所以是更为自由,正是因为我身上背着铁链。我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多么美好!我所维护的事业是多么崇高!它只许我说出真理——这也正是我要的。即使我的内心感觉没有对我指点出真理,这项事业会迫使我说纯粹的真理。正是因为我身上背着铁链,我在无数被压迫者和受难者之前有发表自由意见的优先权……”

“我们虽然关在人笼里,并受残酷的折磨,但只要我们还能得到那崇高的事业的支持,我们便有责任公开宣布我们所热爱的真理……”

巴贝夫就这样在法庭上宣扬革命理想,这种充满战斗激情的语言,人人都懂得所讲内容,但也没有明说,却不失雄辩的力量。

说话本应准确、清楚。但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许多话是具有模糊性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有些话不必要、也不便于说得太实太死。

王元泽是宋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儿子。在他刚几岁时,有一个客人把一头獐和一头鹿放在同一个笼子里,问王元泽哪一头是獐,哪一头是鹿。王元泽回答说:“獐旁边的那头是鹿,鹿旁边的那头是獐。”王元泽的回答固然没有错,但却是含糊其辞的,因为他没有确切地指明哪头是獐,哪头是鹿。然而妙就妙在这“含糊其辞”上,王元泽如果老老实实地回答“不知道”,那就显示不出他的聪颖和机智,也不可能引起客人对他的才华的赞赏了。

一个财主晚年得子,不胜高兴。生日那天,大家都来祝贺。财主问客人甲说:“这孩子将来怎么样?”客人甲说:“这孩子将来能当大官!”财主大喜,给了赏钱。财主问第二个客人乙,客人乙说:“这个孩子将来要发大财!”财主又赏了钱。财主又问第三个客人丙,客人丙说:“这个孩子将来要死的。”财主气极了,把他打了一顿。说假话的得钱,说真话的挨打。既不愿说假话,又不愿挨打,怎么办?只好说:“啊呀,哈哈,啊哈,这孩子吗?哈哈……”

言而不尽意是人生的一大憾事,但有时候却又不能尽意,“犹抱琵琶半遮面”是最理想的一种效果,它既不得罪人,也不会让人穷追猛打。

3.话语委婉,使人“如浴春风”

做人正直很有必要,但说话一味直来直去就不太可取了,因为不适当的直言如同刺刀刺进人的心里,不仅得不到别人的赞同,反而会伤害人的心灵。

医生给人看病,遇到病情较严重而又诊治不及时的病人,就直言道:“你怎么这么瘦哇!脸色也很难看!”“你知道你的病已经到了什么地步了吗?”“哎呀!你是怎么搞的?你这个病为什么不早点来看哪!”这些说法里所包含的消极作用会使病人怎么想呢?作为医生这是治病还是致病呢?

相反,如果换一种方式说:“幸好你及时来看病,只要你按时吃药,多注意休息,放下思想包袱,相信你很快就会好起来的。”这将给病人很大的鼓舞。

又如,当妻子买了一件衣服征求丈夫的意见,丈夫觉得妻子穿这件衣服不太合适,如果丈夫不尊重体贴妻子的心情,就会直露地批评说:“你看你的审美观真成问题,一把年纪了还穿这么鲜艳的衣服,岂不成老妖婆了?”这样生硬、贬损的话必定会伤害妻子的自尊心。反之,丈夫会把否定的意见说得委婉得体,给予暗示:“不错,颜色真鲜艳,给女儿穿,那是很漂亮的。”

当你去拜访朋友,主人热情地拿出水果、零食招待你,而你却直言说:“不吃,不吃,我从来就不喜欢吃零食,再说我刚吃完饭,肚子饱得很,哪还有胃口吃这些东西。”这样不仅让人扫兴,而且还伤了主人的自尊心。你应该体谅到主人的一片热情和好意,委婉地说:“谢谢,谢谢!多新鲜的水果,多香的糖,只可惜刚吃完饭,没有胃口吃了,太遗憾了!”

总之,委婉说话不仅是一种策略,也是一门做人的艺术。说话委婉含蓄是做人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待人圆滑的表现。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当有这种文明意识,掌握这一有利于人际交流的语言表达方式。

说话直来直去,不仅会伤人自尊,也会反伤自己,所以委婉表达,不仅可以让人接受,还可以深得人心。毕竟春风袭人的语言,他人也愿意听。

4.求人办事,绕开困难再开口

请求别人,一定要选择好时机。当别人忙时或正在发怒时若不知趣开口求人,那别人不是敷衍你就是对你翻白眼。而善于说话者,就能在别人高兴时顺势求人,这种趁虚而入请求别人当然成功率要高得多。

有事求人帮忙时,一般可先适度地称颂对方某一显著的优点。比如,称颂他乐于助人,称颂他有路子、办法多等等。真诚地称颂,多说些人情话,可以博得对方的好感,使他愿意帮助你。

同时,你还要替对方着想一下,你提出的请求将会给对方造成哪些压力,可能存在哪些困难。这些难处,你说出来比由他本人说出来要好得多。“我知道这件事会给您添许多麻烦,但我没有别的门路,只能拜托您了。”这样说,较易使对方乐于为你做事。

请求别人帮忙,一定要讲究礼貌。比如:“劳驾,请把杯子递给我。”“您能帮我把这个放上去吗?”为表示尊重,还可以在提出要求时,用商量的语气:“哪天有空我们再见见面?”“请您明天到我办公室来一趟,好吗?”

如果用生硬的口吻提要求,那一定会使对方不悦。

前些年,某厂某车间接到国库券认购任务,几百名工人都认购了不同的数额,最后只剩下几个“老顽固”。这几个拥有30年左右工龄的老工人,任凭车间主任磨破了嘴皮,他们依然不肯认购:“不是说要自愿吗?我不自愿!”

前后已经开了三次动员会,依然毫无结果。下班时,车间主任把这几位老工人送到车间门口,轻声说:“我只讲最后一句:我现在很为难,请大家帮个忙。”

奇怪,刚才态度还强硬的老工人听了这句语重心长的话,竟纷纷表示:“主任,我们不会让你为难。”说完,大家立即转身回去签名认购。

很快,国库券的认购任务就完成了。

一句充满人情味的求助的话,居然比通盘大道理更具有说服力。作为老工人,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重情义。现在,领导不是讲大道理,而是请他们帮忙。他们想:领导看得上咱,岂能不给面子?就这样,气一下顺了。

那位车间主任,在正面强攻不下的情况下,改用避实就虚、迂回包抄的战术,先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然后由虚而实,从而达到目的。可见,诚恳的请求,实为见效的说服方法。

人生得意须尽欢。在别人得意时,你的话语让别人锦上添花,你求人也会不求自应。不同的病人需要不同的药方。对于“吃软不吃硬”的人,要勇于低下头,毕恭毕敬,而不是趾高气扬,居高临下。

5.说就说些他人得意之事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之间更加需要合作。在社会活动中,许多人都会遇到“求于人”的情况。怎样才能使你的需求得到满足,不至于被对方拒绝呢?这就需要你能够巧妙地运用赞美,将对方引入你设定的情景,在求与被求的双方心理上架设沟通的桥梁,然后提出你的要求,这样,就会使你的要求成功地得到满足。

如果你能很有兴致地与一个人谈论他的专长,或他所取得的成绩,或他所开展某项业务的辉煌时,你适时地提出与之相关的需求,在这样的时刻,他拒绝你的可能性最小,你的要求得到的成功率最大,这是经过心理学家及社会学家的实验所证明的。所以,当你有求于人时,就需要措辞得当,营造一个合适的氛围,使你的需求最大可能和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

有位朋友金某,他认识许多学术界的泰斗,并能常常得到他们的指点。问及他们之间的相识,也是缘于赞美运用的得法。因为有很多人也曾拜访过这些大师,但往往谈不上几句便无话可说,很快被“赶”了出来,而他竟成为大师们的座上客,其中的奥秘自不待言。

作为准备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的金某,自然也很仰慕这些大师,他得知拜访这些人不易,每当第一次拜访某专家时,他先将这个人的专著或特长仔细研究一番,并写下自己的心得。见面之后,先赞扬其专著和学术成果,并提出自己的想法。由于他谈的正是大师毕生致力于其中的领域,自然也就能激起大师的兴趣,谈话双方有了共同话题。谈话中,金某又不失时机地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请求大师指点,在兴奋之际,大师自然不吝赐教,于是金某既达到了结交的目的,又增长了许多见识,并解决了心中存在的疑惑,可谓一举多得。

这里金某就在有求于人时,巧妙地运用了赞语。自己所称赞的,正是对方引以为豪并最感兴趣的,自然使对方高兴,使其心理得到满足,此时,金某的问题也就不成为问题。当然,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个方面,如果运用恰当,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行得通。

初次见面,许多人除了几句客套话之外,便没有了下文,此时宜聊些对方的经历与辉煌,引起对方的兴趣,求人办事,就得乘机而入。

6.套近乎,学会跟陌生人说话

请求别人办事时,只有关系亲近事情才好办,关系亲近的最佳途径就是套近乎。对陌生人也好,对熟人也好,只有用各种方式同别人接近,形成融洽的关系,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和陌生人搭讪,套近乎,总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始:“您是哪里人?”“哪个学校毕业的?”“听口音,你家是南方人……”。初次见面,这些都算是挺好的话题,以此作为开始,继续交谈下去就会容易许多。其实,这绝不是简单的寒暄,而是试探对方下一步态度的前哨战。因为出生地或者毕业于哪所大学,往往是形成一个人的判断标准的关键因素。

有这么一件事,说的是三个人一齐出国旅行,其中一个服务于水产公司,另一位则是家具制造厂的职员,当三人进入餐厅吃饭,在长桌边坐下时,那位家具制造厂的朋友首先开口说道:“呀,这张椅子是法国制的,果然不错。”接着,当菜端上来时,水产公司的职员瞥了一眼,就立刻赞叹道:“用的鱼是上等,真想去问问厨师是哪里买的。”因职业的不同,对所看到的东西判断的标准也迥然而异,从这个例子可以略见一斑了。

只要能抓住这种标准,以后要引出的话题就简单了。为了这个目的,所以要用询问出生地或毕业学校的言语或握手,这被认为是顺利与别人交谈的第一步。推销员之所以开始时从毫无生意关系的话题谈起,无非就是为了想获知顾客的判断标准。

比如说,当你想求办事的人走过来与你开始谈话时,你不妨先聆听对方说一两分钟,然后问他(她):“听口音,你是××地方人吧?”说中了,最好,即使不对也没关系,因为对方肯定会纠正道:“不,我是××地方人。”

一旦获知对方的有关信息,事情就好办了,你可以充分调动有关知识,和他就这一话题攀谈下去:“我两年前也曾去过,你是哪个县的?”诸如此类与自己办事毫无关系的话题,只要你有空,即便要谈上一阵也未尝不可。现实生活中,这种献殷勤、套近乎的方法常常用于求别人办事之中,一旦关系密切后,别人就是想拒绝你的请求也“却之不恭”了。

表面看起来,陌生人很生疏,与他套近乎难似上青天,其实不然,因为对方不了解你,同时也不好随便拒绝你。只要话语客气,礼貌表达,多在话里头抛几个“绣球”给他,自然关系就近了。

7.伤人面子胜似挖人心

交往中的话语贵在让人觉得高兴,如果人家觉得难以忍受,不仅事没办成,而且人与人的关系会更糟。因此,了解内心,让他内心清爽愉悦是说话的关键。

俗话说:“树要皮,人要脸。”所谓“脸”,就是人的自尊。人如果没有了自尊,那便无药可救了。没有自尊的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失去的,一种是叫人给毁伤的。对前一种人,领导者所做的努力或许很少,但后一种情况,当领导的却要千万注意。不少人的自尊心恰恰是被领导者毁伤的。

有些人由于工作上能力较差,时常做不好事情,反而给人添麻烦,于是每个单位都想将他调走,但似乎又没有地方肯接纳他。有的领导便会对人说:“他要是能调走,我磕头都愿意!”这种话便是伤人自尊心的。

事实上,即使是在工作场所中被视为无用的人,也有他自己的想法与自尊心。他或许看似低能,却在某一方面潜藏着特长;也许,他一无所长,但他却也因此比别人更勤奋卖力。偌大个单位,总该有适合他的工作可做,而不应对他抱嫌弃的态度。

有的人本身并不低能,但因为做错了事,也会引得某些人说出伤人自尊心的话来。比如:“你是什么东西?你以为自己是老天爷?”或者说:“你这种家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种话一出口,不是叫人心灰意冷,就是引起大吵大闹。

调查研究表明:凡是自尊心很强的人,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会尽自己的努力而不甘落后于人。明智的人要保护他人的自尊心,还要想方设法加强他人的自尊心。比如,注意礼貌,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自己作为一个人与他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或使用适当的褒奖,让他们有荣誉感,等等。

自尊心受到毁伤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属于局部的,就是说,被害者的自尊心并未完全失去,他还能感觉到自己受了伤害,这样他就必然记住伤害他的人,对之产生反感、厌憎乃至仇恨。

如果这个人是他的领导的话,他要么积极地谋划调离本单位,要么便采取“不合作主义”。只要是你说的话,你下的指示,他都不会尽心尽力、心甘情愿地去办。这样,怎么可能把工作搞好呢?

另一类是全部的,就是说,被害者已经全然失去了自尊。他甚至感觉不到什么叫自尊心受伤害。他自暴自弃,自甘下流,什么乌七八糟的事都干。

伤人自尊心是说话的大忌,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尤其要注意维护别人的自尊。只有让被求者心里美滋滋的,人家才能真心实意为你说话。

8.插嘴懂方法,有缝就得钻

与别人说话,一般是当别人说完你再说,以少插嘴为妙,但少插嘴不意味着不插嘴,被人骂得狗血喷头还当聋作哑以求委曲求全,但这不是好办法,毕竟沉默也是有限度的。这就要我们懂得插嘴的技巧:看准时机,见缝就钻,明快简洁,干脆利索。

现实生活的各种场合中都存在与人交往、让人代为办事的情况。在与人交谈时,常常要谈论各种问题,插嘴也是套近乎的一种表现形式。好的插话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适当的插话则会使事情更糟。别人说话我不能插嘴,但如果全让别人说,听者还不郁闷死,所以见话题就插,总比受人欺负做哑巴好。看下面几个范式:

范式一:两位女孩子正在一个角落里悄悄地说着什么,一位男士不自觉地凑上去问道:“你们在说什么呢?”结果遭到两个女孩子的一句“讨厌!”那男士只好悻悻地走开了。

范式二:一位老师在课堂上正兴致勃勃地给他的学生谈着他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的看法,滔滔不绝,忽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道:“老师,你刚才说得不对。”那老师一怔,继而脸色一变:“你给我坐下,有问题下课再谈!”

范式三:小王的老板正发泄着对他这几天表现的不满:“最近这几天你怎么老迟到?”“为什么上班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的?”“真是的,太不像话了,你看,连头发都留这么长!”

小王忍不住了,插了一句:“这是我的自由!”

“什么?你的自由?要自由就别到我这儿来!”

第二天小王就被解雇了。

生活中不乏上面的范式,那位男士,那位学生还有小王之所以把事情弄僵了,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握好插话的时机,结果遭到别人的抱怨或憎恨。

说话除了要注意场合和对象外,还要把握好时机,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什么时候可插,什么时候不可插,都不是随随便便的。

讲话要及时地“切入”话题,必须找到双方共同关心的内容。

小李家的电话老是出现杂音,他几次找当地邮局要求检修一下线路。

邮局局长立即把正在看杂志的小于找来,批评他的不是,并令其赶快随小李到他家去检修线路。

一路上,小于紧锁着眉头不吭一声,小李灵机一动,问道:“你刚才看的是什么杂志?”

“《体育世界》。”

“哎呀,这杂志我家订了好几年了,包你看个满意。”

于是一路上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谈得有滋有味,到小李家后,电话线很快检修完毕,后来两人还成了好朋友。

小李适时地找到了共同关心的话题,使本来紧张的气氛很快消除了。

洗衣机用久了,功能减退了,妻子想再买个新的,丈夫不同意。一天,丈夫对妻子说:“我昨天换的衣服洗完了没有,我明天有重要会议,必须穿。”

妻子打开洗衣机,一看:“还转着呢?第一道程序都没完。”

“这个破洗衣机!”丈夫道。

“还是再买个新的吧,”妻子乘机赶紧插话道。

“买一个吧。”丈夫欣然同意了。

一到商店,看中一台洗衣机,一问要几千元。

“太贵了,以后再买吧!”丈夫说。

“衣服那么多,又老换,急着穿怎么办?”妻子说。

这时服务小姐插一句:“这台洗衣机虽贵点,但质量好,容积大,功率大,洗得又干净又快。”

“行,那就买一台吧。”丈夫终于同意了。

聪明的妻子,精明的服务员,能够敏捷地捕捉住插话的时机,达到了目的。

在插话提意见或表示反对时,一定要先看准对方的心境,对方如果正激动兴奋不已地陈述自己观点时,你不要去打断他,插入自己的不同意见;如果对方正针对你发泄心中的不平之气时,你要暂时忍耐一下,不要插话顶嘴。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说话看脸色。”脸色是心情好坏的晴雨表,人心境好时,万事皆乐;心境不佳时,举事皆忧。插话或提反对意见时务必考虑这一点,等对方平静下来,心平气和、心情舒畅的时候去说,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达到自己的目的。

打断别人讲话插嘴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把握别人谈话主题,插话前先得听明白人家在说什么,说到哪儿了,你才能确定自己应该插什么,可以插什么,什么时候插合适。如果你插些跟他们交谈毫无关系的内容,那只会打乱别人谈话的思路,招人厌恶。

注意自己的身份,要把握好无论如何插话者只是配角,谈话者是主角,多说话的应是他们,如果没有得到他们同意,你不可说话太多,以免喧宾夺主。

注意礼貌。插话时毕竟会打扰别人的思路或破坏气氛,所以插话前必须获得对方同意。可以先礼貌地打声招呼:“对不起,我插一句。”“请允许我说一点。”“我可以插一句吗?”吸引对方注意或征得同意,不过,这样的插话不要太多。

9.舌头是圆的,好话丑话全靠一张嘴

舌头是圆的,舌头也是软的,但又软又圆的舌头能把丑话说成好话,把好话说成丑话,这就要表达者说话小心慬慎三思而行。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虽然每个人都会说话,但话说得好的人却不多,说话并不见得比写文章容易,文章写错了可以修改,而一句话说出来了,要想修改是比较困难的。正所谓“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就是这个意思。

有一则流传已久的笑话,说的是一位工会主席召集五个委员开会。开会的时间早已过了,可是只来了三个。他叹气说道:“唉,该来的没有来!”有个委员听了这话觉得很不自在,他想:莫非我是不该来的人?于是这个委员悄悄地走了。工会主席见状,又叹道:“唉,不该走的走了!”剩下的两个委员听工会主席这么说,误认为他俩是该走而没有走的人,于是一气之下全走了。可见,只因为说话不妥当,非但会议没开成,而且还得罪了人。工会主席用舌头给对方心里留下的阴影,恐怕短时间内难以抹去。

正因为如此,在待人处世中,要让你的舌头能吐出莲花来,多说一些好听话、顺心话。

鬼谷子认为:与智慧型的人说话,凭借的是见闻广博;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凭借的是辨析的能力;与善辩的人说话,就要简明扼要;与上司说话,就要用奇妙的事来打动他;与下属说话,就要用好处来说服他;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勉强;对方所喜欢的,就模仿而顺从他;对方所讨厌的,就避开而不谈它。能做到这些,就算利用好了你的舌头。

汉高祖刘邦打败了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群臣在这个时候,彼此争功,吵了一年多都无法确定。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却心中不服,议论纷纷。在封赏勉强确定之后,对席位的高低先后又起争议,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身体多次受伤,而且攻城掠地,功劳最多,应当排他第一。”刘邦因为在封赏时已经委屈了一些功臣,多封了许多给萧何,所以在席位上也不好再坚持,但心中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

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经揣摩出刘邦的意图,就不顾众大臣的反对,挺身上前说道:“群臣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攻城掠地的功劳,但这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避。而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兵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荥阳对抗了好几年,军中缺粮,都是萧何转运粮食补给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逃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接济皇上的,这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对汉朝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你们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其次。”

刘邦听了,自然是无比高兴,连忙说:“好,好!”于是下令萧何排在第一,可以带剑入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

刘邦分封诸侯的时候,将一些从前跟着他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功臣比喻为“功狗”,而将发号施令、出谋划策的萧何比喻为“功人”,所以萧何的封赏最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刘邦宠幸萧何,因此在安排入朝的席位上,高祖虽然表面上不再坚持萧何应排在第一,但鄂君早已揣摩出他的心意。于是顺水推舟,专拣好听的话讲,刘邦自然高兴。鄂君因此而被改封为“安平侯”,封地也比原来多了近一倍。鄂君在关键时刻说的几句话,使他一生享尽荣华富贵。

语言是工具,而且是个绝世好“工具”,但要把这工具利用得完美无瑕,也是很不简单的。

10.“谢谢”要大胆地说出口

“谢谢”两字写来简单,但要说得恰到好处也并不容易,这就要等时机、看眼色、重语速,表达时还要真诚。

如果你留心的话,在饭店或火车站的门口,肯定可以经常看到上司及部属,或是两位有生意关系的朋友在搭乘出租车。他们这时候的对话,往往会令旁人听了感觉无聊而窃笑不已。

车子行驶至门口,部属立刻对上司说:“您请上。”这原因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一般来说,司机的后座是最安全而且又是上座,因此,做上司的在听了部属这么说后,通常会接受部属的美意先进入车内。但也有一些上司,可能因为不好意思或觉得麻烦而不愿坐那个位置。

遇到这种上司,部属又往往自忖地位高低,也不敢就此先进入车内。因此“您先上”、“不,你先上”的客气话,便开始在两人之间展开直到司机等得不耐烦,冲着两个说了一句“请你们赶快上车”之后,他们才停止这场可能没有结果的对话。在这种情形下,常变成部属坐在上座。

为了简单的上车顺序竟然花了那么长的时间,甚至后来反而变成部属很别扭地坐在上座,探究原因,就是因为部属没有能够一开始就明白地告诉上司:“您坐那个位子会比较好”,让上司知道依照礼节他必须坐在上座,那就不会有这种结果。不过,对方若是年长者或是位女性,你请对方坐在里面的位子,有时反而会令对方迷惑。因为他(她)们进出车内会不太方便。你如果遇到这种情形,对方请你先入座,你可以告诉对方:“好,我知道”,然后迅速地进入车内。对方所以谢绝你的好意不先入座,往往是因为个人的习惯或腰痛等疾病,倘若你一味地请对方先上车,恐怕会被对方冠上“考虑不周”之名。因此,在搭车时,看清楚当场的状况并快速果断地处理,就是在尊重对方。

在待人处世中,有许多人不善于对别人表露情感,这种情形,在那些社会经验不足的年轻人中间非常普遍。满怀谢意,却不能大大方方地说出“谢谢你”,这样就绝对不能把自己的谢意传达给对方。为什么心里感谢对方嘴里却说不出来呢?究其原因,无非是不好意思,尚未猜透说话的玄机罢了。

其实,别人帮了你的忙,好好地表示谢意,是最基本的礼貌,倘若不懂得这一点,势必无法尊重对方。试想一下,人家辛辛苦苦地费劲帮了你的忙,连你一句谢谢都换不来,假若是你,心里会作何想?

有一位以乐于助人见称的董事长,一天有位职员向他报告自己要结婚的事,董事长听了之后非常高兴,马上热情地把自己一位从事房地产经营的朋友介绍给他,结果,那位职员不久便顺利地找到一幢价格不高,又特别合适的公寓作为新房。

那位职员在乔迁后的第二天,前往董事长的办公室想向他致谢。谁知,等见了董事长却吭唧了半天,怎么也说不出“谢谢”两个字来,最后好不容易才勉强说出“前几天麻烦你,真是抱歉”之后,便急急忙忙地退出办公室。

董事长见到职员这种表现,感到非常沮丧,甚至认为自己的这份热心有点多余。那位职员期期艾艾不敢吐露本意,说不出“谢谢”来,完全是因为面对董事长时过于紧张,脸皮儿太薄所致。

看来要想把“谢谢”说出口还不是太容易的事。但你如果不将自己心中的谢意表达出来,对方永远也不会知道。相反地,倘若清楚地把谢意告诉对方,不但会使对方感到愉悦,同时也是在尊重对方。此外,在表示谢意时,还需要注意一点,如果周围有人,而你的道谢态度又过于客气,那将会适得其反,因为对方可能会感到不好意思。依真实情况如何,再来决定道谢的言辞,这才是真正的掌握了说话算计的精髓。

大部分的人,不仅说不出“谢谢”,甚至连一般事情都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说得严重一点,那些不能将事情清楚表达出来的人,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因为将事情清楚明白地说出来,即是做人的起码要求,也是做人的基本礼节。

把“谢谢”真诚地表达出来要勇气,一旦能说出口,既能让别人愉悦,也能让自己获得有礼貌的好口碑。

11.首次见面要一炮打响

与人交往,第一次见面说得好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甚至终生不忘,如果说得差会使人反感,这辈子都不想与之打交道,所以第一次的交谈最好要一炮打响。

拉布歇雷在圣彼得堡当英国使馆的官员时,有一次,一位傲慢的贵族来访,要求立即会见大使。

“请坐,大使就会来的。”拉布歇雷说。

来访者对这么简单、没有客套的接待大为生气,说:“年轻人,你知道我是谁?”随即背出了一长串头衔。

“那么,请坐两张椅子。”拉布歇雷说。

显然,傲慢的贵族冗长的自我介绍令拉布歇雷感到厌烦。可见,他介绍自己没有把握好分寸。

我们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都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适时地介绍自己。

可以由第三者出面介绍,也可以自我介绍,不论采用何种介绍方式,都不宜采取太冷淡或太随便的态度。

特别是自我介绍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恰当得体。

那么,怎样的介绍才算恰当得体呢?

一般来说,介绍的语言既要简洁明了,又要能使对方从你的介绍中找到继续谈下去的话题;既要使对方通过你的介绍对你有所了解,又不使对方觉得你在自吹自擂。

比如:“我是××公司业务部经理×××,请多指教。”

这种介绍方式既简洁,又适当地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容易使对方找到接下去交谈的话题。

与人初次见面谈话时,要注意分寸。许多人和初次见面的人说话都会感到拘谨。这主要是因为你对初次见面人一无所知,特别是进入完全陌生的群体,有些人甚至会产生不自在和恐惧的心理。你要消除这种心理,就要设法把初次见面的人变成老朋友。首先要在心目中建立一种乐于与人交朋友的愿望,心里有这种要求,才能有适当的行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人你可能不太喜欢——尽管只是刚刚见面,可是也应该学会与他们谈话。要知道,人都有以自我兴趣为中心的习惯,如果你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人不瞥一眼,一句话都不说,恐怕也不是一件好事。你可能被人认作是骄傲,甚至有些人会把这种冷落当作侮辱,从而产生隔阂。和自己不喜欢的人谈话时,要把握以下两点:第一要有礼貌;第二不要接触有关双方私人的事。这是为了使双方自然地保持适当的距离,一旦你愿意和他结交,就要一步一步设法减小这种距离,使双方融洽相处。

在你决定和某个陌生人谈话时,不妨先介绍自己,给对方一个接近的线索,你不一定先介绍自己的姓名,因为这样人家可能会感到唐突。不妨先说说自己的工作单位,也可以问问对方的工作单位。一般情况,你先说了自己的情况,人家也相应告诉你他的有关情况。

接着,你可以问一些有关他本人的而又不属于秘密的问题。对方是有一定年纪的人,你可以问他子女在哪里读书,也可以问问对方单位一般的业务情况。对方谈了之后,你也应该顺便谈谈自己的相应情况,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初次见面的人谈话,要比对老相识更加留心对方的谈话,因为你对他所知有限,更应当重视已经得到的任何线索。此外,他的声调、眼神和回答问题的方式,都可以揣摩一下,以决定下一步是否能向纵深发展。

如果遇到那种比你更羞怯的人,你更应该跟他先谈些无关紧要的话,让他心情放松,以激起他谈话的兴趣。和人谈话的开场白结束之后,特别要注意话题的选择。要尽量避免那些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为此,当你选择某种话题时,要特别留心对方的眼神和小动作,一旦发现对方厌倦、冷淡的情绪时,应立即转换话题。

刚刚相识的人毕竟还有某些生疏感,交谈难以深入,这就很容易冷场、沉默,出现令人难堪的局面。

怎样巧找话题,打破沉默呢?那就要从具体情况出发去考虑,如果彼此完全陌生尚未相识,那就要察言观色,以话试探,寻求共同点,抓住了共同点就是抓住了可谈话题。如果是因为话不投机,出现难题,那就要高姿态,求同存异,或是检讨自己的不妥之处,表示歉意。如果对方有什么顾虑,或是沉默的原因不明,那就没话找话说,随便找个话题,引起对方的兴趣,说个笑话,谈点趣闻都可以活跃气氛。

在初次交往中,各自都有一定的意图,那就可以依据你的意图,提问求答,你想了解什么就可以问什么。但在这样做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形成一串的盘问;二是不要探听对方的隐私。最好的做法是你想了解对方的什么情况,你就先谈自己的什么情况,扩大自己的开放区域,来促使对方扩大开放区域,这样就容易找到许多可谈的话题。如果你想了解对方的业余生活,可以问对方: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业余时间喜欢做点什么?但是很可能对方只说了“喜欢旅游,听听音乐”这么一句话,就不再说了。那你就谈谈自己的业余爱好,谈得具体、详细一些,这样就会引发对方的谈兴,使交谈趣味相投。

双方刚一接触,纯属个人生活的事情不宜多谈,但可以对时下的人所共知的社会现象、热点问题谈谈看法。如果对方对这一问题还不太清楚,你可以稍作介绍。例如近期影响较大的社会新闻、电影、电视剧和报刊文章等等,都可以作为谈话的题目和接近的媒介。

有些人对谈话的题材存在误解,以为只有那些不平凡的事件才值得谈。因此,和别人见了面想开口时,就会在脑子里苦苦思索,企图找一些怪诞的奇闻、惊心的事件或刺激新闻当话题。可是,这种话题毕竟不多。况且,有些轰动社会的新闻,不等你讲,人家也许早就知道得很清楚了。再者,由于对象不同,某一部分人爱听的,另一部分人未必感兴趣。这样做必然把话题囿于狭小的圈子里。其实,人们除了爱听一些奇闻轶事外,更多的人是爱听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普通话题。例如,孩子要入学,选择哪家学校比较好;花卉被虫子咬了,该买什么药:这周上映的电视,哪一部最值得看,等等。话家常并非是一般的寒暄,而是为了创造一种适宜的气氛,寻找契机,毫无保留地向对方敞开心扉,彼此产生心理共鸣,以达到心灵的沟通。

无论是交友还是办事,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第一印象能助你加深对他人的了解,赢得更多交往的机会。

12.让好情绪引领舌头

即使是相同的一件事,由喜爱的人提出或是由讨厌的人提出,接受的方式自然应该完全不同。如果是喜爱的人就欣然接受,反之,接受的程度就会大打折扣。

一般来说,碰到你喜欢的人向你提到:“有件事想请你帮忙,但是……”你可能会急着说:“我替你办!是什么事情?”先表态,然后再了解事情的内容。但如果这个人你很讨厌,你的回答肯定就不一样了,你可能会答道:“究竟有什么事?我马上还要去办点事哩。”一开始就摆出拒绝的态度。

谈话有效果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换句话说,谈话的效果代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远近亲疏就是从“效果”中透现出来。比如:有人多次在你面前提到胡先生总在背后说你坏话,但由于你对胡先生的印象很不错,你在心里喜欢他,就会回答说:“不会的,他那个人我了解,不会背后说人的坏话。”或者至多问一句:“真的是那样吗?”如果胡先生是一个你很讨厌的人,你的反应就不一样了。你肯定会答道:“哼,果然如此!”或者说:“我猜他一定会的,他就是这么讨厌的人。”

其实,不管多么冷静的人,要完全战胜情绪来接受别人的话,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你提出的事情如果能被欣然接受,实在是求之不得,但至少不遭到扭曲,或者一开始就被拒绝,弄成令人尴尬的局面。平常就要预先建立相互好感的人际关系,当然,万一达不到,或是在讲话中有一点小误会,除非你想惹人讨厌,否则最好是别开口。

人脑不是电脑,它要受情绪的主导,而不是一个个既定的程序,因此说出的话往往很情绪化,但要力争使说话受好情绪的主导,就不能出口伤人。 DUHb+hxaUwnhicOVpadSmVnp96VgI3G+k21foJ7WDlH4A17cqm1QaCi7s2ngwIG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