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一章孤独型性格的成与败

孤独型性格的人往往喜欢独处,因其性格的内向,常人很难接近,使得这种类型的人不善于去交际。但孤独型性格的人对事业任劳任怨,勇于去攀登,特别是在科学界或者文坛,这种性格的人不仅易成功,而且他们的成就绝非常人所能企及。

当然这种性格的人也有缺陷,由于孤独,常常走极端,脾气多怪异,甚至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孤独性格成就科学泰斗

在上一个世纪,若论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性格孤独的爱因斯坦是当之无愧,他在科学上的贡献无人能及。他站在人类科学巅峰上默默无闻的耕耘,人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理解、解说他,但他本人却认为自己是个“孤独的旅行者”。

孤独性格,这就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科学家对自己性格最好的认识。

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他对人类的贡献是前人和后人都无法比拟的。人们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赞誉发自内心,出于景仰,因而无论对他的赞美出自什么样的角度,都是能让人接受的。

20世纪人类科学界有两个现在尚无人能够超越的伟人,一个是社会科学家弗洛伊德,他为人类贡献了精神分析学说,把人类对自我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层面;另一个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提出的相对论不但为当代物理学开创了一条新路,开辟了物理学的新纪元,而且还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重新认识。人称他的相对论是“爱因斯坦的万有引力定律”。不错,从20世纪初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以来,还没有哪位科学家的成就能够与之相媲美。

爱因斯坦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富有哲学头脑的杰出思想家。与许许多多著名的科学家一样,爱因斯坦还是一位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伟大学者。爱因斯坦先后在20世纪有重大政治旋涡的德国和美国居住、生活,他亲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由于他是犹太人,哪怕他已经是享誉全球的科学家,也难逃遭希特勒纳粹迫害和通缉,这一切为他的命运增添了几分坎坷和不幸。

用伟大、著名来形容爱因斯坦,丝毫不过分,他的科学理论高深莫测,因此对于爱因斯坦也很难全面认识,和许许多多科学家一样,在大多数人看来,爱因斯坦有许多常人不能理解或解释的怪癖。比如,这位聪明绝顶的科学家不修边幅,差不多人尽皆知。即便是他获得诺贝尔奖金之后,仍然不加修饰,头发蓬乱,以至来求见他的年轻人不敢相信眼前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他还经常忘记带钥匙,甚至在结婚当天晚上,他带新娘回去还不得不喊房东老太太开门。移居美国后,爱因斯坦的生活境况改变了许多,但从装束上,谁也看不出他就是改变科学命运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总是穿着一件灰色的毛线衣,衣领上别着一支钢笔,就连会见罗斯福总统时,也不穿袜子。但是,这一简单的、在别人眼中甚至是可笑的生活习惯不能说明这位伟大科学家丰富、深邃的思想内涵,也不能说明他的独立人格,更不是爱因斯坦性格孤僻的表现。有个性的科学家才是真正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在科学事业上的投入,并不是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只知科学研究。而对其他事情一无所知。爱因斯坦能拉一手出色的小提琴,对音乐有较高的鉴赏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的公式组成。”这句话反映了一个高深莫测的科学家对世界和音乐之间关系的理解,也已达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在爱因斯坦看来,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切实可行的因素之一,而音乐对培养人的想像力又是有直接帮助的。这便是科学和艺术之间的互补关系。这是一个高深的科学家、艺术家对科学和艺术的认识。

尤其是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陷入困境时,他总会暂时把研究工作停下来,拉上一段优美的曲子,使自己的身心浸在美妙和谐的旋律中,并在其中开启自己的思路,音乐的功能和作用已经不仅仅是放松和休闲消遣,更是一种完美和谐的境界。与倾全部精力献身科学研究一样,爱因斯坦一生都对西方古典音乐痴迷不已。可以说,爱因斯坦同时具备了科学家、艺术家的天赋,只不过是二者中他选择了科学。爱因斯坦从不对音乐发表任何议论,他用心灵感受音乐。他以科学家深邃的目光观察音乐,理解音乐,把物理学和音乐同样看成美的音符,这是常人所无法进入的崇高境界。

然而,爱因斯坦毕竟是一位科学大师,在痴迷科学、痴迷音乐的同时,一点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他虽然不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人生、社会漠不关心,相反,爱因斯坦对人生、社会一直抱有强烈的责任感。他把享乐、安逸称为“猪栏理想”,认为追求财产、虚荣、奢侈是可耻的。但是,爱因斯坦发现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他自己与社会、与他人接触的冷漠形成了反差。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因此,爱因斯坦遗憾地称自己是“孤独的旅行者”。

爱因斯坦的确有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这似乎能与他取得与众不同的伟大成就联系在一起。其中,最值得让人体会的就是爱因斯坦的孤独。值得注意的是:孤独与孤僻不是一回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孤独和苦闷联系在一起。其实,对那些取得伟大成就、名扬四海的科学家来说。孤独已不再是一种个性,而是一种境界——他人难以理喻的境界。大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过:“孤独创造完美,混乱制造麻烦。”结合爱因斯坦的孤独个性以及他在科学上创造的完美,用爱迪生的这句话来形容爱因斯坦再恰当不过了。

如果将孤独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来研究,那么就应该知道,哲学道德是研究人的学问,可以帮助解说人生。认识人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因此,可以说孤独与人类紧密相伴。有人类生活,必然有孤独存在。孤独是人生的一种现象。更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境界。孤独境界的实现,常常是自我的实现。不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当经过了一场孤军奋战之后,取得成功。站在自己所从事研究的学科领域的制高点时,成为惟一时。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别人体会不到的孤独,因为这个至制点上只有自己一个人。过程是孤独的,结果也是孤独的。尤其是科学家所从事的事业多属尖端科研,能为科学家理解已经不是易事,再找其他“有共同语言”者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便决定了科学家在追求自己的科研事业时,总不免要与孤独相伴。爱因斯坦的孤独。是性格上的孤独,因为他并不是离群索居者,他有家庭,有孩子。有自己的朋友圈,有自己的追求,所以说理解他的孤独一定要认识他性格上的孤独。

爱因斯坦性格孤独。即使他的孤独与外界发生冲突时,他也以沉默做出回答。他对孤独的解释是很深刻的,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他认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都是性格孤独的人。他进一步解释说,一个有修养的人总是渴望个人生活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世界。这好像居住在喧嚣嘈杂的大都市里的人,渴望到大自然里寻找一份宁静、清新的道理是一样的。爱因斯坦的孤独充满了哲理性,已经上升到了超越现实和感官世界的程度。因此。爱因斯坦从未因自己性格上的孤独感到不安,因为他从心底里厌恶尘世间的欲望和纷争,只有摆脱欲望和纷争,科学家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内找到自我、找到真正的自由。而科学家所应当进入的客观知觉世界,恰恰是无人问津的未知世界。

爱因斯坦爱好音乐,献身科学。在两个领域内都有超人的天赋。如果我们从性格的角度去剖析他,就可以看出,当爱因斯坦陶醉于美妙的音乐旋律时,他实际上是在独自品尝音乐给他带来的无限愉悦和美感。而他在科学领域突破性的成就,也几乎是在没有他人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取得的,由此看来。他不但是物理学王国里“孤独的旅行者”,还是一位“独行侠”,“天马行空,独往独来”。需要我们说明的是,即使追求和固守孤独,也决不意味着爱因斯坦与他人“老死不相往来”。他有自己的朋友,有时也和朋友聚会。

性格的形成与遗传有关,更与成长环境有关。爱因斯坦生于乌尔姆,长在慕尼黑。在那里度过了14年的时光,这是他一生中充满幸福、安宁、温暖的一段时光。虽然双亲为了自己的小本生意惨淡经营,但慕尼黑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却启迪了爱因斯坦幼小的心灵。他的父亲天生浪漫,常带家人外出郊游,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陶冶情操。一个人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往往对后来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在慕尼黑的生活经历对爱因斯坦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城市的喧闹嘈杂与大自然的静谧形成鲜明的对比,后者深深吸引着年幼的爱因斯坦,使他陶醉,使他沉思,并逐步养成了独自思考、独自研究的习惯,以至成为他日后一成不变的生活、科学研究的模式。也是在慕尼黑,爱因斯坦养成了与自己年龄极不相称的孤独。但即使是幼年时代,爱因斯坦也没有因孤独而产生痛苦和困惑,反倒觉得在这种孤独中能够获得人格的自由。从这时候,不管是在什么环境下,爱因斯坦都以孤独相伴。从不刻意随波逐流“随大流”。因此,爱因斯坦的孤独性格,实际上是独立个性、独立思维的再现,是他人生观的主要内涵。

如果单从孤独的个性去解释爱因斯坦的成功和伟大是欠缺的,在人类征服科学高峰的征途中,每一个成功者,都具备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毅力,这是成功的前提。当然爱因斯坦也同样如此,他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也有不成功誓不罢休的毅力,但这一切与孤独的个性并没产生非此即彼的选择,更不是对立的,孤独铸就了爱因斯坦独立的个性,正在这样的个性驱动下,爱因斯坦才始终如一,不断探索,孜孜以求,终于获得了成功。

爱因斯坦在学生时代不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学习成绩也很一般。但是,爱因斯坦并没有虚度光阴,他把多数时间都花在了理论物理学上。与所有伟大的科学家一样,青年时代的爱因斯坦经历过艰苦卓绝的生活磨炼。在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读书期间,他租的小屋到处都摆满书,他把读书视为生命的第一需要,直到饥肠辘辘,实在无法忍受时,才胡乱吃点儿东西。有时,他干脆三餐合成两顿饭。由于他父亲的生意不景气,他是在几个舅舅的接济下完成学业的。1900年,爱因斯坦终于以比较优异的成绩拿到了毕业文凭,但结果却是失业的考验。几经波折,他在伯尔尼专利局找到了一份工作。8小时以外的全部时间,爱因斯坦都沉醉在他的物理学研究里。他很勤奋、很发奋,也很艰难。这种艰难有生活上的拮据。更多的是他主观努力很难克服的重重困难。他没有名师指点,缺少最基本的图书资料,与他终日相伴的只有那份孤独——孤军奋战的勇气和实践。

爱因斯坦性格孤独,取得的成就也孤独,一个默默无闻的专利小局职员。获得了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相对论(狭义相对论)问世了,爱因斯坦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相对论是迄今为止物理学发展史的第三次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第一次是由牛顿完成的,他创立了牛顿力学;第二次是由法拉第、麦克斯维完成的,他们创立了电磁场理论;而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则是第三次革命。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主要涉及质量和运动、质量和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复杂而高深的理论,爱因斯坦用他那举世著名的公式表示出来:E=mc2。即能量(E)的转换与相应的质量(m)的转换分不开;而光速(c)的平方是比例关系,表示质量可以转换为能量。

爱因斯坦成名之后,他的生活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不仅如此,而且同妻子的关系一天天紧张起来。他的妻子米列娃也是一位性格坚强的女人,在学术上也有过美好的前程。但这位大学物理系教师出身的女性对家务并不在行。而爱因斯坦除了他的科学研究外,其他一窍不通。因此两个人彼此之间产生了摩擦,最终爱因斯坦第一次婚姻失败了。后来,爱因斯坦同艾尔莎结婚。艾尔莎是一位远比米列娃出色得多的家庭主妇,家中的一切经她的调理都有条不紊。然而。这一切对于孤独性格的爱因斯坦来说似乎无所谓。在他看来,他需要的是宁静的思考,而不是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他对家中优雅的摆设不感兴趣,他的真正的生活空间在一个小阁楼上。在他眼里,小阁楼才是他的理想所在。他在那里几乎与世隔绝,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势。爱因斯坦对事业和科学的追求真真正正地通过孤独表现出来。只有小阁楼才是他的世界,只有在那里他才能找到孤独的感觉,以及孤独带给他的世界,只有在那里他才能找到孤独的感觉,以及孤独带给他的安慰、愉悦。也只有在这个单人世界里,他才能找到自我,和他探索的高深莫测的科学理论。

孤独往往与傲慢同在,但在爱因斯坦这里,只有孤独,没有傲慢。因为在他眼中,只有科学事业,别无所求;他不仅与世无争,而且与生活无争,所以,只要他那颗伟大的心脏还在跳动,他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孤独。

爱因斯坦在孤独中获得的欢乐和宁静,实在是别人无法体验和经历的。爱因斯坦成名之后,各种各样的应酬、社交活动接踵而至。而这些恰恰是爱因斯坦最头痛的事情。爱因斯坦生性孤独,但并不是孤僻傲慢。他心地善良,也喜欢交朋友。只不过他不愿意把太多的时间花在社交上。在他看来,那实在是太浪费时间了。他为精神生活的充实与满足,主动放弃了仪表与穿着上的修饰,似乎只有在这个角度看待爱因斯坦,我们才可能真正理解他性格上的孤独。

爱因斯坦的孤独实际也是一种宁静,但这种宁静没有维持多久,由于纳粹的疯狂迫害,爱因斯坦住进了美国普林斯顿城,他在这里一直过着安静的生活。这里的生活、文化氛围与他性格相吻合。爱因斯坦在这里思考着新的、更难的问题。和从前一样,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精力、时间都用在独立思考中。他在孤独中获得成功,获得乐趣。但客居美国的爱因斯坦似乎已经不能完整地、与世隔绝地实现自己的孤独。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数不清地演讲、教诲一直等着他。一个一直与孤独为伴。终身向往孤独的大师,需要克服自己的孤独,与许多人打交道,实在是勉为其难。爱因斯坦并不是厌倦生活、讨厌生活,也不是对生活和社会麻木不仁。他有正义感,有社会责任心、乐于助人,只不过是他更愿意把宝贵时间用在思考问题上,实现、体会只有他自己能够真正理解的孤独中。爱因斯坦所从事的研究、思考的问题。对于绝大多数物理学家来说是陌生的,一般人则更对他的事业一无所知,对他的性格更难理解。

爱因斯坦的第二个妻子艾尔莎病逝后。爱因斯坦的生活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下他彻底变得孤独了,孤独不仅是他的性格、思想境界,而是一种现实了。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包括居里夫人、妹妹玛娅在内的一些亲友相继去世。对爱因斯坦的打击很大。1955年4月18日,伟大的爱因斯坦在孤独中与世长辞,享年76岁。全世界人民都为失去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悲痛。人们用各种各样的语言,赞颂这位科学家,追念他对科学事业做出的不朽贡献。

爱因斯坦一生孤独,在孤独中完成了伟大的事业。在死后仍然希望保持孤独。他在遗嘱中要求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按照他的意愿,他下葬的时间、地点,除了少数的几位亲友外,他人一概不知道。这种做法,爱因斯坦似乎是死后也要保持孤独。

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高深莫测,他本人也不易理解。但是要理解爱因斯坦,则还要理解他的孤独。

爱因斯坦因孤独的性格而伟大!

抑郁孤独造就才女蔡文姬

在中国的才女中,蔡文姬以多才多艺著称,赢得了很多文人骚客的敬仰感叹。

由于当时战争纷飞,蔡文姬在无情的战乱中失去了亲人,原本开朗活泼的她变得抑郁孤独,一个人流落异域,抑郁孤独的性格使她命运多舛。但是在文学上,抑郁孤独的性格又使她成功、辉煌。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文学家蔡邕之女。她的一生充满着辛酸和痛苦,曲折与奋斗。文姬自幼聪慧过人,博学而有才华,并精于音律,很受蔡邕赏识,据传,她幼年时,听父亲弹琴,当蔡邕弹断了第二根弦时,文姬马上告诉他是弹断了第二根弦。蔡邕再弹琴时,心想,何不再考考女儿。他有意弹断了第四根弦。女儿指出:是断了第四根弦。这才使蔡邕真的感到惊讶,女儿果真是精于音律,聪慧过人。所以。蔡邕从小对女儿精心培养,向她传授丰富的文化知识。这种家庭氛围养成了蔡文姬感情细腻柔和的个性,好景不长,紧接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故。彻底改变了蔡文姬的命运,她变得抑郁寡欢,孤独寂寞。

蔡邕,字伯喈,不光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而且一直在朝仕官。灵帝时为议郎,因上书论朝政阙失获罪,被处予“髡钳”刑,即剃光了光,颈上套个大圈。遇赦后,他被宦官陷害,亡命江湖10余年,文姬随父漂流,从小饱尝人世间艰辛。16岁时嫁给一了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卫仲道,但婚后两年,仲道便因病亡故,从此以后文姬就一直守寡在陈留老家。这时中国历史上爆发了董卓之乱,董卓是当时有实力的军阀,他率兵入洛阳废少帝,之后又杀少帝,毒死何太后,完全暴露其篡位称帝的野心。当其率兵入洛阳时,关东诸郡义军纷起,形成联合讨伐董卓的行动。这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浩劫,洛阳宫殿化为灰烬,中原大地形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悲惨情景,蔡文姬正是在这次大浩劫中。被董卓乱军所虏。因董卓军中多羌、胡异域之人,文姬因此流落到南匈奴。因其姿色出众,多才多艺,且出自名家,被逼嫁给了南匈奴左贤王为妻。左贤王待文姬格处亲近,文姬也视左贤王为可以信赖的丈夫,虽在异域瀚海,思念故国之情却无法消除。

一个弱女子独自飘零异域,其生活之苦可想而知。这种艰难流落的生活,更不可能改变蔡文姬的孤独、压抑的个性、凄苦悲凉的心境。

曹操和蔡邕当年同为董卓部下,二人交谊深厚,后来董卓被诛,蔡邕因为董卓被杀叹息一声,被司徒王允捕进狱中,不久死在牢内。当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深切怀念亡友蔡邕及其爱女蔡琰。后闻知蔡琰流落匈奴,他便不惜重金赎回文姬。文姬从匈奴归汉时心情十分矛盾,回归大汉是她梦寐以求的事,但真的要离别时,她又舍不得自己的儿女。最后怀着悲痛欲绝的心情,一步三回头地,带着依恋离开于南匈奴。就在回归的路上,诗人写下了有名的《胡笳十八拍》这组诗。胡笳,是流传在北方胡地的吹奏乐器。拍,是古代匈奴语的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首”字,组诗的题名就是胡笳十八首之意。十八首诗或写离乱,或写异域生活,或写思乡之情,或写归乡喜悦,或写母子相别。曲曲凄楚动人,如泣如诉,富有极大的感染力。当她回忆起自己遭难的生活,就悲痛不已,怒不可遏,诅咒天地: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

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

我不负天兮何配我殊匹?

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

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这是憾天震地的悲歌,是呐喊,是愤怒的控诉!在写母子相别时,情感真挚,感人肺腑。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呵各一方。

日东日西呵徒相望,不得相随呵空断肠。

对萱草呵忧不忘。

弹鸣琴呵情何伤?

今别子呵归故乡,旧怨平呵新怨长。

泣血仰头呵诉苍苍。

胡为生我兮独罹此殃?

这些诗句让人感受到诗人声泪俱下的伤感,流传千古,动人心弦。

宋人据此画过一幅《文姬归汉图》重现母子相别的悲凄场景。十八首诗都是血和泪的进发,都是心魄的震撼,都是人间真情的抒发,首首动情,句句感人。正因为这组诗艺术性之高,历来被人称为隋朝以后诗人伪托蔡琰之名所写。但也有不少诗人、学者肯定是蔡文姬所写。宋代朱熹辑录的《楚辞后语》,首先选录了这组诗,并系辞说:“《胡笳》者,蔡琰之所作也。”“其哀怨发中,不能自己之言,要为贤于不病而呻吟者也。”他肯定是蔡文姬真情实感的流露。至于郭沫若先生更是十分肯定《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所写。他说胡笳十八篇:“那像滚滚不尽的海涛,那像喷发着熔岩的活火山,那是用整个的灵魂吐出来的绝叫。我是坚决相信那一定是蔡文姬作的,没有那种亲身经历的人,写不出那样的文字来。”“这实在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

蔡文姬归汉本来就很矛盾,凄苦忧郁压抑的性格使她处于焦急、凄凉之中,归汉之后,还写有《悲愤诗》两首,一首为五言体,一首为楚辞体。两诗内容大致相同。《后汉书,列女传》对此亦有记载:“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首。”诗是诗人痛定思痛的作品,写出董卓乱军嗜杀成性的残暴,边关生活的凄凉愁苦以及归汉时别子的伤感。字里行间跳荡着诗人的不平和愤怒。也燃烧着思乡、爱子的柔情,读来凄楚动人,催人泪下。如五言诗中写及的: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回路险且阻。

正是诗人目睹和经历的动乱。虽在南匈奴生活了12年,归汉后多年仍不能忘记这一切。在异域生活,虽然使她有一个温暖的家。但对祖国的思念总难以抹去。她在诗中说: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

忧郁的个性才能写出忧郁的诗作,蔡文姬表达了她对乡土的一往情深。但要离别儿女时,她一颗慈母的心又要碎了:已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号呼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写得真切含情,哪有妈妈不心疼儿女的。因为这是生离,比死别更痛苦。何况是“后会无期”的分别呢!但诗人最后还是抛开了母子之情,虽然“号呼手抚摩,当发复回疑。”最后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归故乡。

文姬归汉之后,改嫁给本乡屯田都尉董祀。董祀并不嫌弃她,并且非常理解、同情文姬的不幸遭遇,文姬也极力尽到自己做妻子的责任。二人情投意合,生活得美满幸福。又是好景不长,董祀不慎违背了大汉的法条,罪当斩首,并且已发出对董祀立即治罪的公文。诗人则不顾身家性命,日夜兼程地赶赴都城来见曹操,企求免丈夫一死。由于文姬动情地为丈夫请罪,获得各方使节、公卿名士的同情,使曹操终于改变了原来的判决,追回公文,免去了董祀的死罪。

蔡文姬的才华人人羡慕,但其命运颠沛流离,使人叹息。人世艰辛使她养成了抑郁孤独的个性,更决定了她坎坷多舛的命运。

孤僻极端造成一代学圣

对于中国古代文人,也许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都极具个性,或怪异、或豪放、或清高、或孤独。清末御用文人王国维就是一个性格孤僻极端的人,尽管他命运的最后结局不甚求全。但由于他的执著,他在诗词上的学术贡献却是后人无人能与之媲美。

1927年农历五月初三,一位学术天才在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自沉而死。这个人就是清末民初著名文史学者、戏曲史科学的奠基人。莹彻而灵透的《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王国维个性孤僻、极端。他忠于满清帝国,曾任过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溥仪的退位、大清的崩溃,他万分伤感,不能跟上历史潮流,最终走上了自杀之路。

王国维幼时人私塾,15岁入州学,少年时代即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有“才子”之称,为“海宁四子”之首。1898年到上海,在康有为、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当书记校对,并开始接受西方文化。1901年游学日本,翌年因病归国,曾先后在南通师范学堂、江苏师范学堂任教。1907~1912年,从事词曲和戏曲史的研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史》都完成于这个时期。1913年以后,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字学的研究。亦成就斐然。1925年任北京清华研究院教授,与梁启超、陈寅恪,被并称为清华“三巨头”。生平著作丰厚,现存《静安文集》、《观堂集林》、《王忠悫公遗书》等。

王国维对近代学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同时也是巨大的,郭沫若在1946年就曾惋惜地慨叹道:“王的自杀,无疑是学术界的一个损失。”郭沫若还将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比做“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并称《鲁迅全集》和《王国维遗书全集》“是‘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一对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缪铽先生称王国维为“近世中国学术史上之奇才?并说王氏学无专师,自辟户牖,生平治经史、古文字、古器物之学,兼及文学史、文学批评、均有深诣创获,而能开新风气,诗词骈散亦无不精工。其心中如具灵光,各种学术,经此灵光所照,即生异彩。论其方面之文博,识解之莹彻,方法之谨密。文辞之精沽。一人而兼具数美,求诸近三百年,殆罕其匹”。这样的一个学术巨子,正当年华鼎盛之时(王国维自沉时恰巧50岁,是学术上成熟之际),何以遽尔撒手人间,以归道山呢?这真如一颗巨星,才升中天,亮极而殒。的确,王国维之死,乃千古之谜。

为了便于探讨,可以先了解一下王国维自沉前后的大致过程:1927年6月1日(夏历五月初二日),清华研究所已放暑假。全体师生于工字厅聚会,举行惜别活动。静安先生一如既往,与大家一一作别。并无情绪上的异常。次日上午八时赴校,命研究所中听差往其家中取学生成绩册,又与同仁商谈下学期招生事宜。尔后,向办公处侯厚培索借二元钱,侯取五元钞一张与静安先生。于是,静安先生从容外出,自雇一辆洋车,径赴颐和园。据园丁称,静安先生是上午十点左右入园的,先是在石舫间兀坐良久,复闲步人鱼藻轩中吸纸烟,顷即闻有投湖声,及人闪往救出来,其间亦不过两分钟,然静安先生已气绝,死时内衣犹未尽湿。昆明湖水底多污泥,大约静安先生投湖时,头先入水,以致口鼻皆为污泥所塞,并呛入肺叶,窒息而绝。至午,静安先生家中候其午餐,未归,急甚。下午二时许,其三子贞明往研究所询父之所向,听差及门口车夫告之以曾往颐和园,贞明遂雇车奔赴。途中遇送静安先生入园之车夫,车上巡警问明乃静安先生之子,乃领入园中,认明自己沉者确系其父静安先生。次日下午三、四时许,法官率检验人员至,于静安先生衣袋中得遗书一封,封面书日:“送西院十八号王贞明先生收。”内有遗嘱一纸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琳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按:陈寅恪和吴宓)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致饿死也。

五月初二日父字

以上是根据一九二七年清华研究所《国学月报》“王静安先生专号”中有关文章和资料概括而成的,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第一编第二章对静安先生自沉经过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述,可参考。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王国维的性格就不难看出他的死因了,王国维处于社会的变革时期,又处在新旧文化的交替点上,其个人气质又极为特殊,所遭遇又多为偶然性。以其孤僻、偏激的个性来判断,他的“自沉”原因是多重的、复杂的。

更能突出表现王国维个性的当属他作的《颐和园词》,他又自沉于颐和园的昆明湖,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吗?恐怕结论是相反的。佛雏说:“《颐和园词》者,悼清亡之作,仿《连昌宫词》(元微之)、《圆圆曲》(吴梅村)体为之。”诗中极写园林之壮丽辉煌,从中流露出凄楚悲怆的留恋和怀旧意识,情调近于《桃花扇·余韵》中的【哀江南】套:西直门西柳色青,玉泉山下水流清。

新锡山名呼万寿,旧疏湖水号昆明。

昆明万寿佳山水,中间宫殿排云起。

拂水回廊千步深,冠山杰阁三层峙。

瞪道盘纡凌紫烟,上方宝殿放祈年。

更栽火树干花发,不数明珠彻夜悬。

是时朝野多丰豫,年年三月迎鸾驭。

长乐深严苦敝神,甘泉爽垲宜清暑。

高秋风日过重阳,佳节坤成启未央。

丹陛大陈三部伎,五卮亲举万年觞。

这一段够气派,也够“壮美”了。而诗的结尾则几至呜咽了:定陵松柏郁青青,应为兴亡一拊膺。

却忆年年寒食节,朱侯亲上十三陵。

诗的中间部分,他大为慈禧唱赞歌,称其为“后来无继前无偶”的“天下母”,又百般安慰、扶植那个年代的溥仪,其实王国维此时的所为给人感觉有些顽固不化。他也把事情弄反了。供慈禧一个人享乐的,以海军经费造起来的颐和园,在他眼中是那样的辉煌壮丽,他看不到回廊曲折、明山秀水背后的残酷,只念朝廷的恩宠。颐和园的确很美,即便是去游览,也不免产生这样的感觉,但不要忘了屈辱,庞大的海军军费,历时4年的浩大工程,这其间值得有一种历史深思,如果不过分苛求王国维。只是从其个性来看,他的命运似乎只有两条可走:一是三十六岁以后,他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坠入了封建士大夫的政治伦理深渊,落得了殉清的悲剧结局。二是他的审美理想出现了头足倒置,为了保持所谓的人格尊严投湖自尽。

一种虚无,也是一种解脱。一纸付炬,用意在此,创作如此,弄学问亦复如此。“坐觉无何消白日。更缘随例弄丹铅”(王国维【浣溪沙】词句)。可见他的做学问,明明是一种借以忘忧之举。国事有忧,人生有郁,学问也就难以做下去了。王国维曾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中说:“窃又闻之:国家与学术为存亡,天而未厌中国也,必不亡其学术。天不欲亡中国之学术,则于学术所寄之人之人必因而笃之。世变愈亟,则所以笃之者愈至。”这话是反着说的,世变亟,欲以耽学术而忘忧,偏偏又忧郁难遗。及待忧郁至极处,学术便难以载之了。便是“何物尊前哀与乐,已坠前欢无据他年约。几度烛花开又落,人间须信思量错”(王国维【蝶恋花】词后阙)。当年是想有功于学术的,几经事变,前誓须毁,约不能践。看来路可能是走错了吧!王国维何其矛盾,又何其苦闷!

孤僻、固执的性格,使王国维不能顺历史洪流而生,终日徘徊、彷徨苦闷,最终在其学术的盛年自杀而终,造成了一个文艺界上的重大悲剧。 mIVHmGJ9MCwGydrtjoNE39DlijxyJAqAOluOkoBxXXKuKcG2Ffdq9c26+NhEpIE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