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章 善于创新,有点子的男人最能赚钱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也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善于创新的男人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他们多拥有超前的眼光与超常的智慧,他们的每一个创举都会引起市场的强烈震动,这样的男人做生意,不想赚大钱都难。

1.创新思维是做生意的一大捷径

做生意有没有捷径可走?一般而言人们会否认,因为走捷径似乎代表着不切实际,代表着一种投机,而投机是很难长久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商人的确比别人成功得快些和轻松些,他们似乎找到了通往成功之路的捷径,其实这种捷径便是思人所未思,见人所未见的创造性思维。

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经说道:“今后的世界,并不是以武力统治,而是以创新支配。”惟创新才能脱颖而出,才能发展自己,在竞争中取胜。

我们盛赞伟大的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艺术家,他们是成功者中的佼佼者,因为他们为人类历史、对人类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做出了或多或少的创造性贡献。

本世纪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熊彼得先生认为,企业家领导企业发展成功的原动力就是创新。他同时列举了企业家应当具备的能力:

(1)发现投资机会。

(2)获得所需的资源。

(3)展示新事业美丽的远景,说服有资本的人参与投资。

(4)组织这个企业。

(5)担当风险的胆识。

所有有志于发展的企业家,无不经历这个过程,无不具备这些能力。从这些能力可以看出,创新能力可体现为洞察力、预见力、想象力、判断力、决断力甚至行动力等等。

李嘉诚就是一个不断在创新中求发展的人,《李嘉诚传》中这样评价他:

“在香港经济迅猛发展且又变化莫测的40年中,能够经得起大风暴,又独具判断能力的成功人士,自然首推李嘉诚。很多企业界的杰出人士都称道并且十分羡慕李嘉诚料事如神的独到眼光。他总是能够运用他准确、锐利的洞察力,总能比同时期、同行业的人棋高一招。”

棋高一招的人当然不止李先生一个人,牛仔裤的发明者李威也是其中一位。

19世纪中叶,旧金山发现了金矿的消息传出之后,在美国西部便掀起了一股“淘金热”,世界各地希望一夜暴富的人都朝圣般向这里涌来。

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夹杂着一位名叫李威·斯达斯的德国青年。他是跟随几位老乡一起远渡重洋到美国发财来的。然而,在淘金工地苦干了一段时间后,李威觉得这条生财之道太难,想另找出路。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群来到淘金工地,这里自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众所周知,犹太民族向来善于经商,李威作为其中的一员也不例外。极具经营眼光的他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他认为自己如果为淘金者提供商品,可能会比直接淘金赚钱更稳当,于是他说干就干,他将自己带来的路费和伙食费作为资本,开了一家小商店,专卖一些日用品,包括露营用的帐篷和做马车篷的帆布,生意果然不错。

有位淘金者来到李威的商店买东西,大发感慨地说:“我们整天爬山搬石,这些棉布衣服烂得太快,要是用你的帐篷布做衣服,就会耐用多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句话把李威点醒了。他突发奇想:如果打破常规用帆布做成服装,说不定真会受到淘金者欢迎的。如果真是这样,那这千千万万的淘金者每人买一套这样的服装,生意就会好得不得了。于是,他用自己的帆布帐篷试制成几套服装出售,果然有淘金者愿出较高价购买,没多久就全卖完了。首战告捷,让李威信心大增。很快,他从帆布商那里购入大量的帆布,请服装厂按他的设计缝制成服装。这些大批生产的优良帆布服装还增加了几个口袋,便于淘金者放些锤子、钳子等工具和存放金矿石。

由于这种帆布服装耐磨耐穿,并有各种便于存放工具和矿石的口袋,比棉布工作服优越得多,果然大受欢迎。尽管李威不断扩大生产也满足不了需求,几年下来,李威的腰包就已经鼓鼓的了。

李威不是那种小富即安的人,他乘胜前进,在旧金山开设了专门缝制淘金者穿戴的服装厂和零售店,并成立了“李威·斯达斯公司”。服装厂成立后,李威组织一批技术人员对矿工的劳动特点进行调查研究,然后,不断改进裤子的样式。例如臀部的裤袋,在原来线缝的基础上,四角各钉上一颗铜钉,使口袋更牢固,因为矿工经常把样品矿石放进裤袋,用线缝易于裂开;扣子则用铜与锌合金制成,重要的部位还用皮革镶边。后来,又将帆布改用同样耐磨但质地柔软的法国尼姆产的哔叽布作原料,使裤子更紧身和柔软。

经过反复的革新改进,李威的矿工服不仅矿工爱穿,还受到了美国年轻人的青睐。随着式样的基本定型,它也有了一个特定的名字--牛仔裤。李威的牛仔装生意越做越大,逐步风行世界,年营业额高达数亿美元。本来抱着“淘金发财”美梦来旧金山的李威,从一个矿工的感慨中突发奇想,打开了财富之门,从而改变了他的一生。李威的成功在于他的创新思维给他找到了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洛克菲勒有句名言:“如果你想成功,你应辟出新路,而不要沿着过去成功的老路走……即使你们把我身上的衣服剥得精光,一个子儿也不剩,然后把我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带,但只要有两个条件--给我一点时间,并且让一支商队从我身边经过,那要不了多久,我就会成为一个新的亿万富翁。”

洛克菲勒的这句话充满了豪情壮志,让人不禁动容,这无疑是做生意成功的一个根本素质,即绝地求发展,以创新做手段,天下间就无人能阻挡其锋芒,具有这种创新精神和素质的人必然无所畏惧。

2.创新比模仿更重要,做生意要有好点子

对于生意场中的男人来说,单纯的模仿和跟风无异于拾人牙慧,终究难成大气候。那些亿万富豪,商界领袖,无一不是新潮流的开创者,他们善于在模仿中创新,在创新中成就辉煌。

无论是科学界还是商界,前人智慧和经验的积累是后人成功的基石,没有了这些基石,后来者便会多走许多弯路,经历许多挫折。对于商人来说,善于模仿他人能让自己更快地走向成功,如果在模仿中还能加进自己的创新,则更易让自己脱颖而出,迅速达到事业的巅峰。德国“阿尔迪”的成功便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在德国有一种这样的说法:德国人中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他们的前总理科尔,但是几乎没有一个人不知道“阿尔迪”。可见“阿尔迪”在德国的知名度有多高了。“阿尔迪”是德国最大的零售连锁店,这家零售商店的创始人叫特奥。

1948年,特奥的母亲去世了,留给特奥和他哥哥的只有一个小小的商店。这一年,特奥25岁,哥哥卡尔27岁。两兄弟使出全身解数经营小店,然而年终一算账,除去成本,利润便所剩无几了。

两兄弟对这种情况很不理解,常常坐在一起讨论。

哥哥问:“同样是开小商店,为什么有的赚钱,有的折本,有的挣大钱,有的挣小钱?”

特奥说:“这是因为经营方法不同,所以有的挣大钱,有的挣小钱。”

哥哥卡尔点头说:“这倒是个道理。只要经营得法,小本钱也可以挣大钱。”

“关键是要找到经营的窍门!”

“经营的窍门是什么呢?”

特奥想了半天答不上来。兄弟俩又讨论了半天,还是没有找到经营的窍门。最后他们决定到外面去看看别人是怎么经营的。第二天,弟兄两人安排好店里的事情,骑上自行车,在大街小巷里转来转去,看看别人是怎样经营的。他们只要看到商店就要进去看看,了解别人是怎样经营的。可是一连转了三天,什么有用的经验都没有发现。可是他们并不灰心,特奥认为,如果经营的窍门是这样很容易就找到了,天下的人不都成为富翁了吗?

兄弟两个一点也不灰心,继续寻找致富的窍门。

一天,他们来到一家“消费”商店,只见那里顾客盈门,很多人的手里都拿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好像被这家商店的东西迷住了似的。这种情况引起了特奥兄弟的注意,于是进到店中仔细观察。

在商店的门口,一块精致的告示牌上,清晰地写着这样的告示:

凡是在本店购买商品的顾客,请您务必保管好购物的发票,年终的时候可以凭发票免费选取款额3%的货物。

他们把告示看了一遍又一遍,突然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窍门找到了,兄弟俩非常高兴。回到家里,他们就商量起具体的操作办法来。

特奥说:“这家商店之所以这样兴隆,靠的就是那种‘告示’,很多顾客就是希望得到那3%的免费赠物,所以才不断从他们那里买东西。如果我们的‘阿尔迪’也采用这种方法,就会很快兴旺起来。”

卡尔说:“你的主意不错,但是我们不能照猫画虎,而应该照虎画猫,我们应该来点自己的创新。”

特奥说:“你的意思是说,我们的商店从开始的时候就让利3%,这样就比消费商店更便宜了。”

“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让出一年的那点点利息,就可以提前售出那3%的商品,这样我们就可以招揽更多的顾客,说不定生意比消费商店还要兴隆呢。”

就在第二天早上,凡是“阿尔迪”商店门口都贴上了这样一张大红告示:

本店从今天开始实行让利3%,如果哪位顾客发现本店出售的商品不是全市的最低价,可以到本店退回差价,并且给予适当奖励。

这样做没有几天,“阿尔迪”商店门口就出现了奇迹,商店生意兴隆,门庭若市,营业额很快就增加了几倍。

可是特奥兄弟对此并没有感到满足,因为他们发现,来“阿尔迪”购买东西的顾客大都是附近的农民,这说明他们的经营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还必须让更多的人都知道。于是他们就在报纸、电台等传媒上做广告,让更多的人都知道“阿尔迪”商店是全市最便宜的。

不久,“阿尔迪”就出现了购物的热潮,仓库的库存几乎为零,特奥兄弟成天就是满足顾客的要求和组织货源,保证供应。他们很快又在城里开了十多家“阿尔迪”连锁店。

“阿尔迪”的知名度在不断提高,很多人都知道“阿尔迪”的商品最便宜,中下等市民、失业工人等都成了“阿尔迪”最忠实的顾客。

为了迅速扩大战果,特奥兄弟把“阿尔迪”连锁店开到了德国各地:汉堡、科隆、波恩、杜塞尔多等地方都很快出现了“阿尔迪”。在这个时候,“阿尔迪”的陈设比较简单,装潢也比较简单,营业的面积也不大,但是由于价廉物美,生意特别兴旺。

经过一段时间,“阿尔迪”规模和气派都大起来了,北起费伦斯堡,南到阿尔卑斯山的加米斯小镇,到处都是“阿尔迪”连锁店。“阿尔迪”迅速成为德国第一零售商,并且长盛不衰。

特奥兄弟成功了,他们靠着自己独特的经营方式,迅速成为了零售业巨头。他们之所以成为零售大王,其起源不过就是看到了消费商店的经营方式。为什么其他商店没有成为“阿尔迪”,而靠模仿起来的“阿尔迪”却成为世界知名连锁企业?这里主要的原因还是特奥兄弟的模仿并不是纯粹的照搬照抄,而是由此及彼,将自己的创新融入了新的思路之中,从而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3.眼光独特的男人总会领先一步

见人所未见是一种智慧,做人所未做便是一种勇气了。智慧加勇气,拥有这两样的男人一定会有大的出息。眼光独特的男人总会领先别人一步,有时领先的这一步便需要别人用一辈子来追赶。

如果一个人的躯体进入了信息时代,思维却还停留在工业时代,那么就犹如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怎么能为人处事、经商赚钱?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话题:华人首富李嘉诚为什么没有世界首富盖茨有钱。如果讨论起来,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李嘉诚自己是怎么认为的呢?

有记者问李嘉诚:为何几十年的成功积累还不如比尔·盖茨的几年暴富?他在一方面感慨“后生可畏”的同时,一方面承认比尔·盖茨掌握了这个时代最为稀缺的资源:创新精神。

成功的商人大多有一种天然的本事,那就是比别人多了一分创新的能力,这种能力有时会给男人带来巨大的财富。

人们总习惯地把香港华达投资集团董事长李晓华称做“北大荒走出的亿万富翁”。与其说是对他人生经历的一种描述,更不如说是对他独特眼光的认可。李晓华的神,最重要的是体现在他能见人所未见,做人所未做的开拓精神上。

李晓华第一次南下广东,实现了他人生第一笔“巨额”投资,花4000元买了一台喷泉果汁制冷机,兴冲冲地回北京了。他选择了北戴河,那是北方有名的旅游避暑胜地,他出设备,一位当地的朋友出场地和人员,一间冷饮商店红红火火地开张了。

那一个夏天,这台冷饮机出尽了风头。大老远避暑的人们,游完泳渴了,累了,或是在太阳下走乏了,看到这个清爽冰冷的大玻璃罐都被吸引住了。冒着汗的人们排起了长队,一杯接一杯,那种清凉、甘甜的感觉直沁心底。

那是一个难忘的夏天,已届而立的李晓华尝到了实实在在的成功,他的喜悦溢于言表。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商业敏感和决策能力充满了自信。

李晓华的心思又活了起来。他在想,今年在北戴河独领风骚的冷饮机,明年肯定就不那么新鲜了,一些脑子动得快的人会紧紧跟上,那时,北戴河同样的冷饮机肯定不下100台,竞争激烈可想而知,于是他决定另辟蹊径。

朋友得知他要将冷饮机就地让出,替他着急了:那简直是印钞票的机器呀?你怎么可以这么傻?

然而,事实又一次印证了李晓华的超前意识和独特眼光。第二年夏天,这种冷饮机在北戴河海滨挤作一团,恐怕100台都打不住。

李晓华的生意哲学就在于随机应变,激流勇退,这也是他总能不断赚钱的原因。当市场空缺时果断介入,拼命赚取最大的利润后及时改变生意方向,做出相应对策。

后来,李晓华用手上的那批最初的原始积累涉足新的生意。李晓华发现,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由于国家文化政策的相对滞后性,并没有及时发现人们这种消费心理的改变,从而更没有给予引导。

李晓华想,如果能人为地创造出一种精神文化生活,来弥补人们空虚的业余生活,不仅可以使自己获取丰厚的收入,而且也是为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做出一种贡献,肯定会得到政府的支持。

由于李晓华看到当时的电影和电视根本无法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欣赏需要,所以他买了一台录像机和一个大屏幕投影机,在秦皇岛与人合作开了录像厅,结果场场爆满,门口的票贩子把票炒到10元一张,仍有人解囊而入。

生意干得十分顺手,他的过人才智在有意无意中充分展开、延伸……

随后几年中,几笔漂亮的买卖使李晓华成为北京个体户中的知名人物,这时他算得上是北京响当当的大款了。当大部分中国人的商品意识还未觉醒的时候,他座下的新款式奔驰280已在同行中抖尽了风光。这样走下去,日子满可以过得舒舒服服。然而,李晓华丝毫没有功成名就的感觉。雄心无尽的他隐隐感到,更宏大的事业需在更广阔的世界中展开。随后,李晓华在香港成立了华达投资公司,凭借着他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在房地产市场上游刃有余,获得了亚洲地产界的称赞。

李晓华走的每一步,都显现了他作为一位成功商人的独特眼光,他能在变幻莫测的商场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断地运用他超出常人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不断地书写着商海的传奇。时至今日,李晓华的总资产已经超过了20个亿,成为中国大陆的明星富豪之一。他的创新精神和独到的眼光让他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4.创新出新路,做生意多用妙招

创新出新路,不创新就有可能走入死胡同。只凭一招鲜便能吃遍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做生意如果能多用一些出其不意的妙招,往往会收到神奇的效果。

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灵活,对于在起步或创业阶段的男人来说,与大公司竞争的确是不占什么优势的。但船小好掉头,只要你有足够的创意,照样能在大集团、大公司的夹缝中脱颖而出,成为与之比肩的竞争对手。

1957年,刚刚荣升台北市第十信用社董事会主席的蔡万春心绪不佳,在台北的金融同行中,“十信”太渺小了,小到根本无人去理睬它。台北有的是信用良好、资金雄厚的大银行,稍有点名声的商家企业都把钱存放到他们那里去了。

蔡万春深知自己的实力不可与资金雄厚的大银行较量。但他又坚信,大银行虽然财大气粗,它不可能没有“薄弱”或“疏漏”之处,那些“薄弱”或“疏漏”之处,就是“十信”的生存之地!

蔡万春在街头巷尾徜徉,与市民交谈,跟友人商榷,终于发现了各大银行不屑一顾的一个潜在大市场--向小型零散客户发展业务。

蔡万春大张旗鼓地推出了1元钱开户的“幸福存款”。一连数日,街头、车站、酒楼前、商厦门口,到处都是手拿喇叭、殷殷切切、满腔热忱向人们宣传“1元钱开户”种种好处的“十信”职员,而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宣传品更是满城飞。“十信”的宣传活动令金融同行们大笑不止,人人都在嘲讽蔡万春瞎胡闹--“1元钱开户”?连手续费还不够哩!

但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奇迹出现了:家庭主妇们、小商小贩们、学生们争先到“十信”来办理“幸福存款”,“十信”的门口竟然排起了存款的长队,而且势头长盛不衰。没过多久,“十信”即名扬台北市,存款额与日俱增。

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蔡万春信心倍增。“不能跟在别人后面走,一定要独辟蹊径!”蔡万春经过仔细的观察分析,又发现了一个大银行没有涉足的市场--夜市。随着市场的繁荣,灯火辉煌的夜市不比“白市”逊色多少,而银行是不在夜晚营业的。蔡万春大胆推出夜间营业,台北市的各个阶层一致拍掌叫好,许多商家专门为夜市在“十信”开户,“十信”誉满台北。

就这样,“十信”汇涓涓细流以成大海,很快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7家分社、10万社员、存款额达170亿新台币的大社,列台湾信用合作社之首。

资金雄厚了,蔡万春又有了新的高招。1962年,蔡万春访问日本。日本闹市区的一座又一座金融业的高楼大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觉得这些雄伟壮观的大厦不仅令人难忘,更给人一种坚实感、信任感。回到台北,蔡万春就不惜重金在繁华地段建起一幢幢高楼大厦。原先讥笑过蔡万春的金融界同行又笑了。但是,他们还来不及将唇边的笑容收敛起来,就瞪大了眼睛:“十信”的营业额呈直线上升,原先属于他们的那些客户,也一个一个地跑到“十信”去了。

一个小小创新,就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胜出,总是因循守旧地围着一个传统的模式转,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因此,创新的意识,不能忽视。

创新其实是一种竞争心态,将这种心态摆在你的行为模式里,时时有着创新的意识,那么你就会随时都有一种寻找创新机会的心理反应,就有了创新的敏锐观察力,就会随时发现可以创新的基点。这样,就不会让能体现创新的机会从你的眼皮底下溜走。

有了创新思想,在同一个竞争体制下,你就有可能匠心独具,超前胜出,取得竞争优势。

在一个全国性的酒类博览会上,很多的国内知名品牌厂家蜂拥而至,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也想去占一席之地。但由于场面之大,远超出酒厂领导的预测,小酒厂的产品和参展人员被挤在一个小角落里,虽然产品是运用传统工艺精心酿制的佳品,但从包装外观和广告宣传上,都很难让经销商认可。直到博览会将近尾声,小酒厂的产品依然无人问津,一无所获,厂长为此一愁莫展。

这时供销科的科长突然来了灵感,对厂长说:“让我来试一下。”只见科长取两瓶酒装在一个网袋里就往大厅中心走去,这一举动使得厂长莫名其妙。

只见这位科长走到大厅中央人员稠密的地方,突然一不小心,将两瓶酒掉在地上,酒瓶应声而碎,顿时大厅内酒香四溢。可以想见,到这个博览会参展和订货的都是些品酒专家,当时很多人就从这飘散的酒香中得出了定论--这肯定是好酒。就凭这酒香,小厂两年生产的产品,在一个多小时内被订购一空。由于厂长说暂时不想扩大生产规模,以保证产品质量,使得很多经销商只有望洒兴叹的份了。

从此,小厂的品牌,一举成名,产品供不应求。这位科长的举动可谓是出其不意的创新的推销方式,要以正常的行为方式在强手如林的商界中抢占一块市场,谈何容易。可这位科长的超常规举动就能把这个无名小厂推上浪峰,这个金子般尊贵的创意成就了小酒厂的辉煌,可见创意和创新的力量。5.老套路会把生意做死,新办法能把生意做活

当一件事情的发展陷入空前的绝境时,一些人会袖手旁观,一些人会束手无策,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能挺身而出,以创新思维赢得柳暗花明的境界,这种人无疑是最优秀的,也是最杰出的。

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举国欢庆,成了全世界华人的骄傲,因为举办奥运会是一个“香饽饽”,一块“肥肉”!可是在上个世纪后半期,举办奥运会却是让人“恐怖”的事,奥运会举办权成了人所周知的鸡肋。

1972年,第20届奥运会在联邦德国的慕尼黑举行,最后欠下了36亿美元的债务,很久都没有还清;1976年,第21届奥运会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举行,最后亏损了十多亿美元之巨,成了当地政府的一个大包袱。直到今天,蒙特利尔人还在缴纳“奥运特别税”;1980年第22届奥运会在苏联的莫斯科举行,苏联的确财大气粗,比上两届举办城市耗费的资金更多,一共花掉了90多亿美元,造成了空前的亏损。

面对这种情况,1984年的奥运会几乎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还是美国的洛杉矶看到没有人敢拿这个烫手的“山芋”,就以惟一申办城市“获此殊荣”,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显示其泱泱大国的实力。可是等拿到了举办奥运会的权利之后不久,美国政府就公开宣布对本届奥运会不给予经济上的支持,接着洛杉矶市政府也说,不反对举办奥运会,但是举办奥运会不能花市政府的一分一厘……

谁能够出来挽救这场危机呢?最后是杰出商人彼得·尤伯罗斯化解了这场危机,并让举办奥运会成为新的生产力大幅度拉动了经济的增长。那么彼得·尤伯罗斯是何许人呢? SwO5ccS5jaiPEx950ByrQmHp7gkp3fUfJ6zT3+/BHuuzhEkj0XxH7pfQYsode4V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