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 不败人生字诀

一、“愚”字诀

学学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说我糊涂,其实我不傻!只是世事多变幻,创业难,败家快,人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其实是,明哲保身,大智者往往大愚,聪明者多,能过“愚”字关者鲜矣!

1.糊涂人聪明一世

人应该学会聪明,学会生存之道。但不是学小聪明,小聪明的人能聪明一时而不能聪明一世。大智若愚,表面上糊涂的人,虽不计一时的得失却能聪明一世,明哲保身,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在人性的很多领域就是这种现象。

聪明人聪明一时,糊涂人聪明一世。

清代的郑板桥在自己奋斗了一生即将离去之时,留下了“难得糊涂”这一名训,是不无道理的。仔细品味,它竟适合于人性丛林中的某些领域。

糊涂与清醒是相对应的。清醒意味着理智与理性,人要想在丛林中行走必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这样才不致于决策失误,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去和别人竞争,去战胜别人,从而实现自己的利益。那么这样说“糊涂”自然无它的领地了?不,有,尽管很少,所以才难得。

在人性的丛林里,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对手?可以依靠谁,不可以依靠谁?应该怎么去战胜对方?应该怎么去上台阶?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不清醒。这是生活的一个方面,也是我们起码的生存条件。离开了这些认识,我们将生活在一片盲目之中而不知所措,最终将被世人击败,自此而消失于地球之上。

人应该学会聪明,学会生存之道。但不是学小聪明,小聪明的人能聪明一时而不能聪明一世。大智若愚,表面上糊涂的人,虽不计一时的得失却能聪明一世,明哲保身,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在人性的很多领域就是这种现象。

在与上级相处的领域里,糊涂总比聪明好。萧何便是很好的例子。当年与刘邦共打天下的各位有功之臣,都非无能之辈。而最后皆被刘邦和吕氏疏远和加害,唯有萧何能安度晚年,为何?萧何确实有一幅难得的糊涂。他从来对一些大事持漠不关心的态度,这样刘、吕便放松了对他的注意,从而聪明地保全了自己。上级毕竟有他的权力,一旦你表现出才智超过他,他便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他不会让你长期这样下去的,可以说这是人性的必然,一旦你是位特聪明的人,你就更应该注意保护自己,不要处处张扬你的聪明和才智,要尽量装得糊涂一点,装得不如你的上司,让他获得一种优越感,让他陶醉于他的成就之中,而你则小事糊涂一点,大事注意一点就行了。这样的糊涂,并非显示出了你的无知。只要能保全自己,还是应该这样的。

聪明的读者,但愿你能聪明一世。而不要聪明一时,也不要糊涂一世。既然难得糊涂,那就不应该多,适可而止为最佳。

2.不要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

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不得善终,而真正智大慧的人,表面上都似乎有点“愚”。不败人生,“才”不外露。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普遍有一种自我优越感,而且一个人的行为、情绪往往与这一优越感有着极大的关联;一旦他意识到自己的可笑幼稚或愚蠢,那种优越感便会给自我一个爽快的奖赏。反之,优越感由于感到自我的失败,而这失败是对方造成的,因而便会产生一种近乎专横的粗暴,并通过情绪和行为或语言把这种粗暴施加于对方,甚至于是一种不挫败对方绝不罢休的厌恨。

所以,这是一个可怕的阴暗领域,然而,它又是那么普遍地存在,作为人的劣根性,它象个幽灵,缠着人类不放。我们看不惯这一可恨的家伙,但却拿它毫无办法。在此之前,我们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尽管在日常交际中,我们时常感到有某种东西在驾驽着人们的情绪,我们一不小心,它就要煽起对方的怒火与厌恨,更糟的是,有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因而就让对方忽然就对自己冷淡了起来。

我们之所以这么无知,全是因为我们自己也在犯着同样的毛病:自作聪明,过分相信自己。就是因为这毛病,我们时常在无意中因抓住对方的缺点或错误而没加遮拦的加以指出,而这极大的伤害了对方精心为自己构造的优越感。又或者,我们时常在无意中抓住一个显示自己聪明的地方,便迫不及待地希望对方能注意到自己的智慧,而这无疑使他的优越感感到极大的不满。而事实上,我们的“无意”也并非真正的无意,而是我们习惯了“有意”之后从而对“有意”产生的一种淡漠的感觉。这种“无意”往往就是最为深刻的“有意”。

约翰·华纳梅克曾说:“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总是随身带着一把放大镜,当他们希望时,就用它来看别人的不完美。”其实,“有些人”是多么保守的字眼,华纳梅克对人类社会也太过温和了,因而才显得那么留情面。“别人的不完美”往往给观察者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满足感,而同时忘记了自己身上也有着同样的不完美。而当我们看到他人的才智,看到他人的成功时,我们所兴起的就不仅仅是妒忌,甚至还会因此而对他产生一种毫无来由的厌恨与不屑,当我们看到荧屏上的这类形象时,我们打心底里发出鄙夷的哼声,而此时,我们却多么可笑地暗自认同了自我。

“你的愚笨,便是他的骄傲;你的聪明,便是他的耻辱。”

3.处事不要太认真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有位智者说,大街上有人骂他,他连头都不回,他根本不想知道骂他的人是谁。因为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费时间呢?

做人是一门学问,甚至是用毕生精力也未必能勘破个中因果的大学问,多少不甘寂寞的人求原竟委,试图领悟到人生真谛,塑造出自己辉煌的人生。然而人生的复杂性使人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洞明人生的全部内涵,但人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又总是局限在事件的启迪上,比如:做人不能太较真便是其中一理,这正是有人活得潇洒,有人活得累的原因之所在。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得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那家伙罪不容诛、不可救药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肚量,能容人,你就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明察秋毫”,眼里不揉半粒沙子,过份挑剔,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人家也会躲你远远的,最后,你只能关起门来“称孤道寡”,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异己之徒。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极有胸怀,豁达而不拘小节,大处着眼而不会目光如豆,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伟人。

不过,要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也不是简单的事,需要有良好的修养,需要有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需要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比如,有些人一旦做了官,便容不得下属出半点毛病,动辄捶胸顿足,横眉立目,属下畏之如虎,时间久了,必积怨成仇。想一想天下的事并不是你一人所能包揽的,何必因一点点毛病便与人斗气呢?可如若调换一下位置,挨训的人也许就理解了上司的急躁情绪。

有位同事总抱怨他们家附近副食店卖酱油的售货员态度不好,像谁欠了她二百吊钱似的,后来同事的妻子打听到了女售货员的身世:丈夫有外遇离了婚,老母瘫痪在床,上小学的女儿患哮喘病,每月只能开二、三百元工资,一间12平米的平房。难怪她一天到晚愁眉不展。这位同事从此再不计较她的态度了,甚至还想帮她一把,为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公共场所遇到不顾心的事,实在不值得生气。素不相识的人冒犯你肯定是别有原因的,不知哪一种烦心事使他这一天情绪恶劣,行为失控,正巧让你赶上了,只要不是侮辱了你的人格,我们就应宽大为怀,不以为意,或以柔克刚,晓之以理。总之,不能与这位与你原本无仇无怨的人瞪着眼睛较劲。假如较起真来,大动肝火,刀对刀、枪对枪地干起来,酿出个什么后果,那就犯不上了。跟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较真,实在不是聪明人做的事。假如对方没有文化,一较真就等于把自己降低到对方的水平,很没面子。另外,对方的触犯从某种程度上是发泄和转嫁痛苦,虽说我们没有分摊他痛苦的义务,但客观上确实帮助了他,无形之中做了件善事。这样一想,也就容过他了。

清官难断家务事,在家里更不要较真,否则你就愚不可及。老婆孩子之间哪有什么原则、立场的大是大非问题,都是一家人,非要用“阶级斗争”的眼光看问题,分出个对和错来,又有什么用呢?人们在单位、在社会上充当着各种各样的规范化角色,克尽职守的国家公务员、精明体面的商人,还有广大工人、职员,但一回到家里,脱去西装革履,也就是脱掉了你所扮演的这一角色的“行头”,即社会对这一角色的规矩和种种要求、束缚,还原了你的本采面目,使你尽可能地享受天伦之乐。假若你在家里还跟在社会上一样认真、一样循规蹈距,每说一句话、做一件事还要考虑对错、妥否,顾忌影响、后果,掂量再三,那不仅可笑,也太累了。头脑一定要清楚,在家里你就是丈夫、就是妻子。所以,处理家庭琐事要采取“绥靖”政策,安抚为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稀泥,当个笑口常开的和事佬。具体说来,作丈夫的要宽厚,在钱物方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越马马虎虎越得人心,妻子给娘家偏点心眼,是人之常情,你根本就别往心里去计较,那才能显出男子汉宽宏大量的风度。妻子对丈夫的懒惰等种种难以容忍的毛病,也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切忌唠叨起来没完,嫌他这、嫌他那,也不要偶尔丈夫回来晚了或有女士来电话,就给脸色看,鼻子不是鼻子脸不脸的审个没完。看得越紧,逆反心理越强。索性大撒把,让他潇洒去,看有多大本事,外面的情感世界也自会给他教训,只要你是个自信心强、有性格有魅力的女人,丈夫再花心思也不会与你隔断心肠。就怕你对丈夫太“认真”了,让他感到是戴着枷锁过日子,进而对你产生厌倦,那才真正会发生危机。家里是避风的港湾,应该是温馨和谐的,千万别把它演变成充满火药味的战场,狼烟四起,鸡飞狗跳,关键就看你怎么去把握了。

本文开始曾提道,有位智者说,大街上有人骂他,他连头都不回,他根本不想知道骂他的人是谁。因为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费时间呢?这位先生的确修炼得够可以了,知道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知道什么事情应该认真,什么事情可以不屑一顾。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如果我们明确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认真,可以敷衍了事,我们就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认真地去做该做的事,我们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就会大大增加;与此同时,由于我们变得宽宏大量,人们就会乐于同我们交往,我们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事业的成功伴随着社交的成功,岂非人生一大幸事乎?

4.谁是英雄?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当时刘备落难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诚地接待了刘备。刘备住在许都,以衣带诏签名后,为防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迷惑曹操,放松对自己的注视。一日,曹操约刘备入府饮酒,谈起以龙状人,议起谁为世之英雄。刘备点遍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均被曹操一一贬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标准——“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人当之?”曹操说,只有刘备与他才是。刘备本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被曹操点破是英雄后,竟吓得把匙箸也丢落在地下,恰好当时大雨将到,雷声大作。刘备从容俯拾匙箸,并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巧妙地将自己的惶乱掩饰过去。从而也避免了一场劫数。刘备在煮酒论英雄的对答中是非常聪明的。

刘备藏而不露,人前不夸张、显炫、吹牛、自大、装聋作哑不把自己算进“英雄”之列,这办法是很让人放心的。他的种莱、他的数英雄,至少在表面上收敛了自己的行为。一个人在世上,气焰是不能过于张扬的。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受教于老子。当时老子曾对他讲:“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令人轻易见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却显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诫人们,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将欲望或精力不加节制地滥用,是毫无益处的。

中国旧时的店铺里,在店面是不陈列贵重的货物的,店主总是把它们收藏起来。只有遇到有钱又识货的人,才告诉他们好东西在里面。倘若随便将上等商品摆放在明面上,岂有贼不惦记之理。不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才华出众而又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吃大亏而不自知。所以,无论才能有多高,都要善于隐匿,即表面上看似没有,实则充满的境界。

二、“忍”字诀

真的英雄,何必气短,善始善终,方为不败!忍能保身,忍能成事,忍是大智,大勇,更是大福!忍是厚,忍是黑,忍小人,忍豪强,忍天下难忍之事,不做性情中人,成常人难成之事。

1.忍是大智大勇大福

中国有句古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意思是让我们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不要一味使用莽劲去碰壁,而应该分析局势,做出某些以退为进的决策。

忍学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儒家思想的精髓。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成名人物都是靠忍字而成大业的。现代世界上许多在事业上非常成功的犹太籍、日籍的企业家、金融巨头亦将忍字奉为修身立本的真经,均在自己家中、办公室中悬挂着巨大的忍字条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忍学是世界上成功的企业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科学家的必修之课。

为什么要提倡“忍”呢?这是根据某些事物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的。有的时候,你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无论你怎么努力,成效似乎都不大。被你一直信奉不疑的“一分耕耘,一份收获”似乎不再有效,这就好比手中拿着一万块钱却想通过自己的精心测算、分析来撼动股市一样。此时,你所做的最好策略就是不要凭着自己的“蛮劲”,一味地相信自己的判断,投入到某些前途极端凶险的股票中,相反,若你退一步,静观一下股市变化,先求其次,买一些绩优股,待选定时机再东山再起,投入到选中的冷门中,这时你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忍能成大器。只要你在做人的准则中牢记住忍这一条,你定能成大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甚至以一国之君的身份为人做马夫,终于赢得了后来的“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大业。汉朝时的韩信,若不是能忍得住那“胯下之辱”,怎能从一个街头小痞子一跃而成淮阴侯。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造就出了古今多少“巾帼英雄”,那更不必说了。实在“忍”不住的潘金莲为后人所蔑视的事实更证明了“忍成大器”的真理。

忍能做大官。这是当今官场的绝对真理。如果在上司面前不能忍得,遇事就仿佛对待路人那样粗暴顶撞,绝对不可能做成大官。古代的相命学在某些角度来看不无道理。一个脸大耳圆、嘴角上翘的人夸他日后做大官八成有道理,因为这种人一看就是个和事佬,他们绝对不会在非原则的事上和上司争得面红耳赤,也不会为上司的一点点小脾气而大动肝火,四平八稳的他们往往能以最省事的办法登上权力的高峰。

忍能赚大钱。这是一个在商海中遨游多年的朋友对我讲的一句话。多年来,他一直坚信,在自己有求于人的时候,一定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忍字带来的后果。有时候,从银行贷款,就硬是要忍住审查人员的吹毛求疵。与老板谈生意,稍一不忍就可能损失一笔大钱。如果你的确要求助于那个对你挑鼻子瞪眼睛的人,你就忍一忍吧!只要不是原则性冲突,忍过了之后,钱就进来了,这何乐而不为之呢?

当然,我们讲一个忍字,并不是劝告你怯懦,真正的忍是以退为进的手段。那些只是一味地退让,而不考虑自己真正的目标、不思进取的人,忍来忍去反而会让他永远不能爬起来。

2.不做性情中人

艾森豪威尔说:“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可以成就任何大业。”

清人傅山说过:愤怒达到沸腾时,就很难克制住,除非“天下大勇者”便不能做到。中国古语讲:“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你想和对方一样发怒,你就应想想这种爆发会发生什么后果。如果发怒必定会损害你的身心健康和利益,那么你就应该约束自己、克服自己,无论这种自制是如何吃力。

汉初名臣张良外出求学时曾遇到一件事。一天,他到下邳桥上遇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服,在那里坐着,见张良过来,故意将鞋子掉到桥下,冲着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把鞋拉上来!”张良听了一愣,本想发怒,因为看他是个老年人,就强忍着到桥下把鞋子捡了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捡了鞋,好事做到底吧,就跪下来给老人穿鞋。老人穿上后笑着离去了。一会儿又返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导。”于是约张良再见面。这个老人后来给张良传授了《太公兵法》,使张良最终成为一代良臣。

老人考察张良,就是看他有没有遇辱能忍的自我克制的修养,有了这种修养,“孺子可教也”,今后才能担当大任,处理多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艰巨的事情,才能遇事冷静,知道祸福所在,不意气用事。我们在平时要注意这种修养,克制,忍耐,处理好所遇到的人和事。

唐代宰相娄师德的弟弟要去代州都督府上任,临行前,娄师德对弟弟说:“我没多少才能,现位居宰相,如今你又得州官,得的多了,会引起别人的嫉恨。该如何对待?”他弟弟回答说:“今后如果有人往我脸上啐唾沫,我也不说什么,自己擦了就是。”娄师德说:“这正是我担心你的。那人啐你,是因为愤怒,你把它擦掉了,这就是抵挡那人怒气的发泄。唾沫不擦自己也会干的,倒不如笑而接受呢。”

娄师德兄弟的这番谈论,有打比方、开玩笑的成分,其中意思就是要忍耐,要退让,不要去和对方“针尖对麦芒”。不然,就会更加激怒对方,使矛盾尖锐化,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在法国发生了这样一则故事:

阿兰·马尔蒂是法国西南小城塔布的一名警察,这天晚上他身着便装来到市中心的一间烟草店门前。他准备到店里买包香烟。这时店门外一个叫埃里克的流浪汉向他讨烟抽。马尔蒂说他正要去买烟。埃里克认为马尔蒂买了烟后会给他一支。

当马尔蒂出来时,喝了不少酒的流浪汉缠着他索要烟。马尔蒂不给,于是两人发生了口角。随着互相谩骂和嘲讽的升级,两人情绪逐渐激动。马尔蒂掏出了警官证和手铐,说“如果你不放老实点,我就给你一些颜色看。”埃里克反唇相讥:“你这个混蛋警察,看你能把我怎么样?”在言语的刺激下,二人扭打成一团。旁边的人赶紧将两人分开,劝他们不要为一支香烟而发那么大火。

被劝开后的流浪汉骂骂咧咧地向附近一条小路走去,他边走边喊:“臭警察,有本事你来抓我呀!”失去理智、愤怒不已的马尔蒂拔出枪,冲过去,朝埃里克连开四枪,埃里克倒在了血泊中……

法庭以“故意杀人罪”对马尔蒂作出判决,他将服刑30年。

一个人死了,一个人坐了牢,起因是一支香烟,罪魁是失控的激动情绪。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当事人因不能克制自己,而引发争吵、骂吵、打架,甚至流血冲突的情况。有时仅仅是因为你踩了我的脚,或一句话说得不当。在地铁时争抢座位,在公交车上挨了一下挤,都可能成为引爆一场口舌大战或拳脚演练的导火索。在社会治安案件中,相当多的案件都是由于当事人不能冷静地处理事情——许多本就是小事一桩——而发生的。

人皆有七情六欲,遇到外界的不良刺激时,难免情绪激动、发火、愤怒,这是人的一种保护的本能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但这种激动的情绪不可放纵,因为它可能使我们丧失冷静和理智,使我们不计后果地行事。因此,我们在遇到事情时,在面对人际矛盾时,要学会克制,学会忍耐,而不要像炮捻子,一点就着。

如果你忍不住别人的刺激又快要如火山一样爆发,就试试曾是美国总统的杰弗逊所教的方法:“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如果非常愤怒,先数到一百。”

3.不败人生,忍者无敌

忍,是一种韧性的战斗,是一种永不败北的战斗的策略,是战胜人生危难和险恶的有利武器。

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在下野后向邓小平请教复出的“秘诀”,邓小平的答案是“忍耐和信仰”。正是凭着这个“秘诀”,他三次被打倒,三次复出,而且一次比一次获得更大成功,被西方人称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忍可以顶得住任何砖石的磨砺,可以经得起任何风雨的冲击。

正是这个“忍”字,使一度被打倒的邓小平再度复出,也正是这个“忍”字,教会了加拿大那位前总理人生的秘诀,使他在下野以后又重新焕发了政治生机,重新获得了总理的宝座。

在中国,“忍”字更成了众多有志之士的人生哲学。越王勾践也罢、韩信也罢,都曾忍受过别人的胯下之辱,最终度过了难关,成就了大业。清·金兰生《格言联璧·存养》中说:“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触忤,斯能为人不能为之事攻。”战国时期,有一位出生于魏国的范睢,因家境贫穷,开始时只在魏国大夫须贾手下当门客。有一次,须贾奉命出使齐国,范睢作为随从前往。到了齐国,齐襄王迟迟不接见须贾,却因仰范睢的辩才,叫人赏给范睢十斤黄金和酒,但范睢辞谢了。须贾却由此产生了疑心,认为范睢是把秘密情报告诉齐国,才得了赠送礼物。回国后,须贾将自己的疑心告诉了魏国宰相魏齐。魏齐下令把范睢传来,用竹板责打他,打折了肋骨,打落了牙齿。范睢假装死了,被人用箔卷起来,丢在厕所里。接着魏齐设宴喝酒,喝醉了,轮流朝范睢身上小便。后来,范睢设法逃出魏国,改换姓名,辗转到了秦国,当了秦国的宰相。

忍,实在是医治磨难的良方。忍人一时之疑,一定之辱,一方面是脱离被动的局面,同时也是一种意志、毅力的磨炼,为日后的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事业有成奠定了正常情况下所不能获得的基础。

现实生活本身并不全然是理性的,其中也充斥着很多无奈的逻辑。譬如,某些人的性格带有攻击性,这就意味着另一些人往往无端地遭到挑衅。如果我们对所有的“攻击”,都施之以“反击”的话,那我们生活的环境将充满火药味,于健康何益?

忍让者,忍耐也,谦让也。一般说来,社交过程中产生什么矛盾的话,双方可能都有责任,但作为当事人应该主动地“礼让三分”,从自己方面找原因。忍让,实际上也就是让时间、让事实来“表白”自己。在社交中取忍让的态度可以让很多事情“冷处理”,可以摆脱相互之间无原则的纠缠和不必要的争吵。这使我们想起了歌德的一则“笑话”。歌德有一天到公园散步,迎面走来了一个曾经对他作品提出过尖锐批评的批评家。这位批评家站在歌德面前高声喊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却答道:“而我正相反!”一边说,一边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歌德的幽默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有了歌德这样的“一笑”,就可以避免各种矛盾冲突,也可以消除自己的恼和怒。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可以为自己摆脱尴尬难堪的局面顺势下台,又能显示出自己的心胸和气量。

俗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期望爱情甜蜜者,难免有失恋的苦恼;一向和谐的家庭,也短不了“马勺碰锅沿”的争吵;被认为可信赖的朋友,偶尔的误会竟产生隔膜;为事业而奋斗拼搏,也许遭到平庸者的嫉妒……生活中的这些个“不如意”,常常检验着一个人的修养水平:有的泰然处之,从容对待,以真诚化干戈为玉帛;有的则怒形于色,耿耿于怀,因偏狭积小怨为仇端。学会忍让,这看似极简单的事儿,却有化解你生活中各样烦恼的神力,而使你人生路上充满信心、愉快和阳光。

三、“退”字诀

久历江湖,练达人情之人都守一个“退”字。退是一种谋略,退是一种交换,更是一种维系生存的手段。哲人说的好,“不要把痰吐在井里,哪天你口渴的时候,也要来井边喝水的。”

1.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顺

森林中,唯老虎为百兽之王,谁见谁怕之,无不撒腿而逃跑的。可谓虎者,威风凛凛的权威和王者象征也。可以,你仔细观察,这样一种虎王,在捕食时却总是先后退几步,然后狂奔而上,当然是紧紧地抓住了猎物。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而且成功要连续不断,从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到更大的成功。仿佛人天生就是追求成功的,而不允许自己有所失败。当然,这种心思可以理解,毕竟人总是有追求的,人都想有所进步,都有一种追求优越感、超过别人的愿望,但事实上是,人不可能在所有方面超过别人,一味追求成功,一味闷在一条死胡同里,必然会导致无为的牺牲浪费,甚至失败。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没有理由不允许别人超过自己。为什么非要去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呢?为什么非为一点利益而争得头破血流呢?为什么不向后看看?退一步海阔天空。聪明的人总是有远见的卓识。他们不会一味地走进一条死胡同,相反,他们擅于在广阔的人生海洋中发现机会。

“退”从表面上看,意味着胆怯、失败。但是下面一个事实也许会令你感叹不已。森林中,唯老虎为百兽之王,谁见谁怕之,无不撒腿而逃跑的。可谓虎者,威风凛凛的权威和王者象征也。可以,你仔细观察,这样一种虎王,在捕食时却总是先后退几步,然后狂奔而上,当然是紧紧地抓住了猎物。老虎尚知道在进攻时后退几步,以便产生更大的势能,而我们又何苦于只知前进,不许后退呢?

前几个月,一位同事忧心忡忡地对我说,他的小孩最近数学成绩大滑坡,气得他一连数顿都没吃好饭,来问我该如何办。我问他是何种原因导致这种局面。他说也并非他不刻苦用功,老师的作业每天使他累得连自己心爱的足球赛也无法看。体育锻练的时间更不用说了。可这孩子对戏剧艺术挺感兴趣,无论哪里一谈起京剧便能脱口而唱出,而且其嗓音也是极其出色的。但孩子的父亲认为,在目前社会上学京剧没有出息,不如学点实惠的东西,将来成为大款或高级官员之类。于是对这孩子的兴趣横加指责而不去鼓激他自由发展。听了他这么一说,我颇感兴趣。好一个急于事功,只求成而不愿败的父亲!

后来,我建议他,必须退让,给孩子退让,不能强逼孩子去干自己不愿干的事,也不能强逼他放弃自己的兴趣和业余爱好,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让孩子在广阔的天地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欢乐、痛苦、失败,当然,以后他肯定会找到自己的成功!

果不出料,过了几周,同事跑来告诉我说他孩子参加了业余京剧班,进步很快。同时,学习也得心应手,心理压力被去掉了,似乎前边的路很宽,也很轻松。

大禹治水的故事,不照样给我们启示吗?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哺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同时也给人们带来灾难。传说尧的时候发大水,年年泛滥。尧用鲧治水,鲧采用的方法是筑堤防水,可是今天刚筑好的堤坝,明天就被大水冲垮了。这样鲧足足用了9年时间仍没将大水治服,结果却被舜杀掉了。舜利用鲧的儿子禹来治水。禹在治水过程中,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善于作退步思考,不钻进一条死胡同里。他凭着自身的智慧和顽强的斗争精神,经过十几年的艰苦斗争、利用疏导的办法,开凿了许多条河床渠道,终于把洪水引入大河,由大河流入大海,最终取得治黄的成功。其实,疏导对于筑堤来说就是一种后退,面对汹涌而来的河水,我们不后退怎么能行呢?后退并非意味着河水的强大,而是为了寻找更好得的时机和手段来控制它、牵引它、疏导它,使它按渠道流入大海。这种方法不是让人耳目一新吗?

退本身并不能说明我们胆怯、我们弱小、我们是逃兵。相反,能进能退、能屈能伸则是我们智慧的象征。古人形容大丈夫就说能屈能伸为大丈夫也,可见大丈夫行事,理应是有进有退。退的目的是为什么呢?是为了更好地进攻。战斗打起来,非需要战士有韧性不可,没有韧性的战士终究会失败的;那么退到什么程度为止呢?当然是退到我们不能再退为止,也即退到我们反攻为止,这时的反攻,其势绝对不可挡,在强大的势能下加上韧性的战斗,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很多男孩子在追求女孩子的过程中,便很会利用这种战术。开始猛烈地进攻,使她眼花缭乱,无法招架。但这时,进攻却停止了,对方也感到纳闷了,心想,这人怎么回事?于是,渴望被进攻的愿望加强了,这时你只要勇敢地发起第二次进攻,不用说在锐气不可挡的情况下,你必然会成为常胜将军!

2.拒绝妥协,就是拒绝成功

如果一个人做什么事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对方,不择手段的去获取利益,那他是很难成功的。凡事也要替对方着想,力求双赢的交易,才是最高明的办事方法。

1987年6月法国网球公开赛期间,保罗·弗雷斯科和韦尔奇在巴黎招待他们的商业伙伴,一起观赏这一盛大赛事。法国政府控股的汤姆逊电子公司的董事长阿兰·戈麦斯也在他们热情邀请之列。

这是一位很风趣、很有魄力的人。

韦尔奇事先已经约好第二天去戈麦斯的办公室拜访他。在他们见面的时候,情形和韦尔奇第一次与别的商家会谈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彼此的企业都需要帮助。

汤姆逊公司拥有一家韦尔奇想要的医疗造影设备公司。这家公司叫CGR,实力不算很强,在同行业内排名只占第4或第5名。而韦尔奇的GE公司在美国医疗设备行业则拥有一家首屈一指的子公司,这家子公司几乎垄断了美国从X光机、CT扫描仪到核磁共振治疗仪等医疗设备的全部业务。但是他们在欧洲市场却没有明显优势。

尤其重要的是,由于法国政府保持着对汤姆逊公司的控股,实际上这就等于特韦尔奇的公司关在了法国市场之外。

在会谈中,阿兰·戈麦斯明确地表示他不想把他的医疗业务卖给韦尔奇。但韦尔奇决定看看他是否对进行业务交换感兴趣。因此他向戈麦斯说明,他可以用自己的其他业务与他们的医疗业务进行交换。

在此之前,韦尔奇非常清楚他不喜欢GE的哪些业务和公司,因此,他决不会做赔本的交易。于是,他站起身来,走到汤姆逊公司会议室的讲解板前面,拿起一支水笔,开始在上面列出他能够卖给他们的一些业务。

他列出的第一个项目是半导体业务,对方不想要。然后,他又列出了电视机制造业务。这时,阿兰·戈麦斯立刻表示对这个想法很有兴趣。在他看来,他的电视业务规模目前还不算很大,而且全都局限在欧洲范围之内。他认为,通过这项交换可以把那些不赚钱的医疗业务甩掉,同时又能使他一夜之间成为第一大电视机制造商。

他们两人对这项交易很是兴奋,于是马上开始谈判。很快,他们达成一致。谈判结束后,阿兰·戈麦斯陪着韦尔奇走出了电梯,一直把他送到等候在办公楼外面的轿车旁边。当车发动起来并从道路上疾驶而去的时候,韦尔奇一把抓住了他身边的秘书的胳膊,激动地说:

“天啊,是上帝来让我做这笔交易的,我当然有理由把它做的更好。”

“而且,我认为阿兰·戈麦斯也是真想做成这笔交易。”秘书回答他。

他们都开怀大笑起来。

韦尔奇确信阿兰回到楼上之后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因为阿兰·戈麦斯也同样清楚,他的电视机公司规模太小,根本无法同日本人竞争。这笔交易可以使他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规模经济和市场地位,从而使他可以应对一场巨大的挑战。对韦尔奇来讲,他在国内消费电子产品的业务年销售额为30亿美元,而买进汤姆逊的医疗设备,自己的业务年收人则将增加到7亿5千万美元。

这笔交易将使韦尔奇在欧洲市场的份额提高到15%。他将更有实力来对付GE的最大竞争者——西门子公司。

在余下的6周之内,交易过程中的所有手续全部顺利完成,并于7月份对外宣布。除了作交换的医疗设备业务之外,汤姆逊公司还附带给了GE公司10亿美元现金和一批专利使用权,这批专利权将会每年为GE带来1亿美元的收入。而同时,汤姆逊公司也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商。

然而,韦尔奇出售电视机业务一事却成了很多人批评的对象。许多媒体指责他是在向日本人的竞争屈服,另一些人则攻击他不爱国,只爱钱。他甚至被称为在战斗中开小差的胆小鬼。

但韦尔奇对此发表评论说,

“这些批评都是媒体的一派胡言。事实是,通过交易,我们的医疗设备业务更加全球化,技术更加尖端,而且还得到了一大笔现金。每年专利使用费的收人就比我们前10年里电视机业务的纯收入还要多。而且,我们由此上缴国家的利税也是前些年的好几倍。”

就这样,韦尔奇与汤姆逊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做成了这笔交易,各自扩了自己的业务量,最终双双取得了成功。

在生意场上,双赢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但要做到这一点,却是很不容易的。首先,它要求你准确地把握住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同时,又必须清醒地掌握对方的业务特点。在双方优劣的深入分析中,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新发展机遇,才能做到知彼知己,取长补短,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百战不殆。

3.惹不起,躲得起

逃避不是畏惧,而是为了更好的求生存、求发展、求自我实现。

读过《三十六计》的读者早就知道走为上计是三十六计的最后一计,为什么要把它放为最后一计呢?我想,作者大概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若利用以前所述的三十五种计谋,实在都不能奏效,那只能走了。这种走也是出于无耐的被动行为。

但是,我们如果站在主动的位置上,在人性的丛林中利用“走”的计谋,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当然,这儿走的意义却决不只是败走或逃走,而是一个主动的游击战或运动战。在人性的丛林里,其人际关系往往复杂得难以分辨。其各种利害关系更为多变和复杂。有时候我们苦于为一事物所纠缠而徘徊不能前,终日苦守而长期不见效果。幻想着有朝一日能有新的突破或奇迹的出现,可是,我们却错了。错过了许多可贵的时间。时间是宝贵,是稀缺资源,一去永不复返。我们为什么不将这些时间投入到别的值得我们去干的事上去?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走出”这些纠缠?一走难道还有难事吗?

“走”并不意味着失败、逃跑,走只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包含着深刻的内涵,首先,我们“走”时头脑是很清晰的,目前的局势,我方所处的位置,“走”的目的等等一系列问题,我们都是很清楚的;其次,走只是缓兵之计。只是一种形式,为了是争取更有利的时间和地点,我们必须先“走”一步,这样有更多的时间来休息和备战;最后,“走”也是一种引诱和欺诈。我们“走”在前头,敌人肯定会趁胜追击。我方是领路人,敌人是追随者,这样我们完全可以使被动为主动,牵着牛鼻子走路。因此,“走”完全可以是一种策略,表面上给人以溃逃和退出的感觉,但实际,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这葫芦里到底装的是什么药。但话又要说回来,我们“走”时也要“走”得像个样子,装要装得真切一点,让敌人相信我们是真的败了,不是假败,也不是在欺骗他,这样,敌人才很自信地,很大胆地,很轻松地钻进我们布下的罗网之中。

在人性的丛林中,走的形式不计其数,五花八门。概括起来主要分为强者和弱者两类人各自不同目的和动机的“走”,下面可以详细叙述。

弱者经常“走”,这是迫于压力所致,当然也可以主动地“走”,但这种情况较少,弱者走的目的可以说是为了求生存、图发展。在敌人的夹缝中生存,从而避免了你死我活的竞争,可以说是弱者的生存之道。一项好的机遇若遇到了强有力的对手怎么办呢?让给他呗,没关系,你还会找出一份次优的。否则鸡蛋碰石头,碎的会首先是你,何苦呢?而谁又能想到,我“走”后不会出现一份更优的呢?走,使你保持了实力,又开阔了眼界,在运动中又壮大了自己,这样,岂不比盲目的消耗好吗?

强者也用“走”来周旋敌人。这里有两种情况,首先一种是通过“走”的形式来拖垮对手,使对手精疲力尽而后就收拾之。毕竟,弱者是经不起被强者牵住牛鼻子“走”长路的,“走”的远了便会不得了,不是被拖垮就是被分割包围。另一种情况是强者用“走”来诱敌深入,诱惑是充满着人性的丛林之中,有人专门放诱饵等待鱼儿上钩,而又有人却偏偏知道是诱饵而甘心情愿上钩,这都是人性现象,这是无法用理论来解释的,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鱼儿”被钩着呢?在运动战中,诱敌深入,至其走进罗网为止,都是要靠我方酌主动引路,一旦路引得不当,或装得不像,对方便很可能不会跟着你“走”的。

在人性的丛林中,学会“走”的本领的确很重要。“走”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不了了之;“走”可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增长见识而羽翼丰满;“走”可以在夹缝中找到我们的生存空间;“走”可以有力地牵引着敌人的牛鼻子顺利地将敌人拖进我们的陷阱;“走”还可以直接将敌人拖垮,使其累死。在高手林立的竞争世界里,人来到这个世界时是两手空空的,全身赤裸裸的,没有任何可以抵御野兽的武器,可我们学会了避害趋利,这是我们的本能,无需再用指导,我想你的本能会教你如何去逃避的。

逃避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更好的求生存、求发展、求自我实现。

4.给自己留条退路

不要把痰吐在井里,哪天你口渴的时候,也要到井边来喝水的。

“母猪长得越肥,就越喜欢在泥沼里打滚;公牛长得越肥,就越勇敢地朝屠夫走去……

有一个蜜饯工厂老板的小儿子,到工厂去玩,女工看到可爱的小男孩,就顺手拿了三颗蜜饯给他吃。不料,却被老板看到,老板气急败坏地跑了过来,很生气地打了儿子一巴掌,说:“死囝仔,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要吃蜜饯,只能吃我们家里妈妈亲手做的,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只见小儿子眼泪滴了下来,他哪里知道,爸爸工厂里做的蜜饯,自己人不能吃,因为会添加什么色素、防腐剂,或不够卫生……

当老板,要使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必须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经营哲学,才能在同行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这样的经营哲学,是依照自己吃过的亏,以及前辈告诫的教训,逐渐累积而成。

一位刚从医学院毕业、服完兵役的年轻医师,在他父母亲前往欧洲旅行时,替父亲看管家中的诊所,也代为行医。

这个医师的父亲人缘不错,所以病人总是一个个上门,生意应接不暇。

当父亲外出回来以后,问他儿子:“我不在时,医院里有没有发生什么特殊的事情?”

“都还好啦!一切都很顺利!”儿子医师随后得意地告诉父亲:“哦,对了!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是,我把你一个患了十年胃病的病患,一次就给他医好了!怎么样,我的医术不错吧?”

父亲一听,满脸不高兴地说:“你觉得自己的医术很棒,是不是?你以为你读七年医学院的学费是怎么来的?”

也有一个修理钟表的学徒,和师父学修表已经有五年了,他天天修理好几个大大小小的钟表,修得又快、又准,技术很不错,可是,他师父就是不让他出师。

有一天,这学徒就向师父抱怨:“师父啊,比我晚来的师弟们,都一个个出师、到外面去开业了,而我已经跟您学了五年,怎么还不能出师呢?到底我还要学多久啊?”

师父看了看徒弟,叹了一口气说:“你还要继续学呀!等你学会修好顾客指定要修的地方,又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弄松其他小零件,你就可以出师、自己开业了!”

的确,当老板、当师父,都要有一套不为人知的招数和伎俩,否则怎么和别人竞争?怎么存活?

可是,为什么人会这么自私呢?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认为,“道德”可分为“自律性道德”和“他律性道德”。一个人只要不违反法律,“卖些稍微肮脏的蜜饯”、“故意不立刻医好病人”或“偷偷地弄松手表中的小零件”,都没人知道,也不会被处以重罚,所以,只要能赚钱就可以——这就是“他律性道德”,比较自我中心主义,并着重现实价值。

相反地,“自律性道德”就有比较高标准的自我要求。例如,对客户必须绝对诚实,不能唯利是图,一定要童叟无欺。

以前,北京有一家餐馆,以专门卖兔肉驰名,客人们都慕名而来,等着吃香喷喷的兔肉。

有一天,一桌客人叫了一大盘兔肉,大家都争相抢食。可是其中一个对兔肉颇有研究的客人,吃了几口后,觉得这个兔肉的味道不太对劲,就把餐厅老板叫了过来,请教他:“请问,这是兔子肉吗?”

“是的,这是咱们这儿地道的兔子肉。”老板客气地说。

“可是,怎么吃起来,味道有点酸酸的,好像是马肉的味道?”客人质疑。“嗯……这个嘛……先生,不瞒您说,最近兔肉缺货,所以是羼加了一点马肉没错!”老板笑着回答。

“如了一点?”客人又吃了一口,皱着脸说:“我看,恐怕不只‘一点’吧!味道差很多呢!”

“对不起,是羼加了一些,先生!”老板不好意思地说。

“那到底是加了多少马肉呢?”

“一半一半啦!大概是一匹马,配上一只兔子啦!”老板说。

从小,我们就听到“奸商”这个名词,老师也说过“无奸不成商”,所以大家对于商人,都有不太好的刻板印象。例如,哄抬物价、以假乱真、标价不实等等。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商人都是奸商或没良心,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真正忠厚老实、正派经营、有良心、有“自律性道德”的商人,也是大有人在。

人是自私的,总会有私欲,但却不能不道德。

所以,俄国作家克雷洛夫说:“不要把痰吐在井里,哪天你口渴的时候,也要到井边来喝水的。”

四、“圆”字诀

方圆做人,八面玲珑;圆满做事,事事顺心。人心叵测,凡事最好留一手,有闲时,可研究一下“模糊哲学”,人生这套马车,方方正正的轮子,你没听说过,我也没听说过,寸步难行嘛!

1.方圆做人,圆满做事

行事为人,过于方正可能会树敌过多或显得不尽人情而伤了别人;过于婉转又容易被人说成圆滑,所以行方圆之道要掌握“火候”。

曾几何时,一提到“软硬兼施”人们就会认为是专门贬斥那些善于耍手段的人。对于那些人的行为,人们感到无耻和厌恶,说他们“软硬兼施,圆滑世故”。

软和硬都是为人处世的手段。既然是手段,聪明人大可不必担心对它的褒贬之词,尽管善择机会,见机行事。自古以来,软硬兼施的处世之道,正人君子可以使用,奸佞小人更加擅长,只不过是各取其用罢了。前者用以坚持正义,捍卫尊严,并且规劝他人行正道,后者则是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甚至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既然它是手段,恶人用之作恶,正人自可用之“弃恶扬善”。

软硬兼施,需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作家三毛举例说:“对一个恶人退让,结果使他得寸进尺;对于一个傻子夸奖,结果使他得意忘形。”看来,要想使其发生效用,需见机行事,对欺软怕硬的人,可以以“硬”克之,对于吃软不吃硬的人,自可以以“软”化之。

“外圆内方”是软硬兼施的另一种表现。有方有圆,百事不难,为人处世既要坚持原则性(即“方”),又要保持灵活性(即“圆”),二者相辅相成,才能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方与圆是构成各种不同形状体的两个基本几何形体,无论何种物体,离开方与圆就难以成形,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要处理好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也少不了有方有圆的做事处世之道。“方”,即指品行方正,“圆”,即指婉转机警。有的人外方内圆,秉性刚直,心地善良;有的人外圆内方,面容慈善,行事有方。这些人并不都是老谋深算,老于世故的人。他们以“方”为立身处世的根本,以“圆”作为减少阻力的方式。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斤斤计较、处处与人摩擦者,即便他本领高强,聪明过人,也往往会使自己壮志难酬,事业无成。青年人未经社会的打磨,总呈现出棱棱角角,容易碰壁,为了减少前进中的阻力,为了集中精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必要时,我们应该作出某种让步或妥协,即用“圆”的方法去取代“方”的精神,当然不能把“方”全丢了。人们活在复杂的社会当中,像舟行于江河,处处有“风浪”,有阻力,而一个人如果时时事事以“方”处之,以硬碰硬,竭尽全力与阻力相较量,相抵抗,甚至拼个你死我活,这样做的结果,一来精力难以承受,二来树敌太多,更不好过,与其如此,何不适当地用些“圆”的方法,积极地去设法排除一些困难或减少部分阻力,这样不就使通向成功之路上少几块绊脚石了吗?

以战争为例,两军对峙,若正面进攻(可以说是“方”)不成,因为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硬要上只能是“以卵击石”。有经验的统帅,面对这寡不敌众的形势,采用迂回包抄的战术,避其主力,击其侧翼,就可扭转战机,取得胜利。这“迂回包抄”的战略,不就是“圆”的战术吗?

行事为人,过于方正可能会树敌过多或显得不尽人情而伤了别人;过于婉转又容易被人说成圆滑,所以行方圆之道要掌握“火候”。总而言之,无论软硬兼施也好,有方有圆也好,它都是启示人们处理好社会生活中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2.做老二,不要做老大

为人做事,度德量力。做老二有做二的妙处,老二是避风港,老二是根据地,老二可进可退……

几年前看过一篇工商人物的专访报道,受访者是一位电脑业的老板,这位老板在提到他的企业与另一家企业孰大孰小的问题时,他说他不想去跟那一家比,也不必去跟它比,他强调他采取的是“老二政策”。他说,当“老大”不容易,因为不论研发、行销、人员、设备,都要比别人强,为了怕被别的公司赶超过去,便不断地扩充、投资;换句话说就是要花很多力气来维持“老大”的地位。他认为这样太辛苦了,而且一旦出现问题,不但老大当不成,甚至连想当老二都不可能。

这只是他个人的想法,因为并不是当“老大”就一定会很辛苦,有人就当得轻松愉快,因此,当老大、老二或老三完全是观念问题。不过这位老板所说的却也是事实——当“老大”的要费很多力气来维持“老大”的地位。

不只从事企业经营如此,上班拿薪水也是一样,像主管就是该部门的“老大”,这个老大为了保住他的位子,不但要好好带领手下,还要和上级搞好关系,以免位子不保。有成绩的时侯,主管当然功劳第一,但当有过失时,主管同样也是首当其冲。而当副主管的就没这么多麻烦,表面上看来他不如主管风光神气,但因为上有主管遮风蔽雨,可省下很多辛苦。所以很多人宁可当副手而不愿当主管,有人当副手时没事,一当主管就生病的,可见当“老大”的难处。

说了这么多,我并没有教你别当老大的意思,我认为,如果你有当老大的本事,也有当老大的兴趣和机会,那么就去当吧。但如果你自认能力有限,个性懒散,那么就算有机会,也不要去当老大,因为当得好则好,没当好一下子变成老三老四,不但对自己是个打击,更会造成这样的批评:“某某人不行”、“某某人下台了,听说很惨”……这些批评对你都是不利的。中国人一向扶旺不扶衰,你一旦从“老大”的位子摔下来,就会有人落井下石,于是本来还可当老二的,却连要当老三老四都有问题了。经营企业也是如此,“龙头老大”的位子一旦不保,就会给人“某某公司倒了”的印象,于是兵败如山倒,想力挽狂澜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老大”之路真是一条不归路啊!

所以,当“老二”的确也有其实际的地方,这也就是许多人宁当“老二”不当“老大”的原因所在。

其实当“老二”还有其他的好处:

①静看“老大”如何构筑、巩固、维持他的地位,他的成功与失败,都可做为你的经验和指标。

②可趁此机会培养自己的实力,以迎接当“老大”的机会(假如你有当“老大”的意愿的话)。

③因为志不在“老大”,所以就不会太急切,造成得失心太重,不会勉强自己去做力不从心的事情,反而能保全自己,也会降低失败的机率。

总之,做事或做人,无论从老二、老三或老五做起都没关系,就是先不要当“老大”。有一段童谣是这样说的:“老大屁股大,裤子穿不下”,所以说当“老大”麻烦真的很多。如能好好地当“老二”,当主客观条件具备,自然就会变成“老大”,这个时候的老大才是真正的老大。

3.人情练达即文章,处世圆通慎言语

说话太直率,锋芒必定伤人。别人反戈一击,于是,自己也受伤了……

“人情练达即文章,处世圆通慎言语。”自古以来,直言直语被当作一种美德颂扬着。直言直语的人,一个面孔对待别人,内心不存心机道道,不要阴谋花招,不投机钻营,有什么话说什么话,做事不合则横目而对、合则卖力,能够牺牲自我。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里,人心难测,处事艰难,人们在烦扰之余,谁不想与这样一个毫无心机的人相处?

但是,在这个机簧暗藏的社会里,谁又自己愿意做一个“愣头愣脑”的人物?

原因在于,直言直语,既伤他人,又会伤了自己。

原因在于,这样的人由于太直,会给人造成尴尬的局面;由于太莽撞,会与人造成冲突和争斗;由于心道太直,容易被人利用;由于难藏话语,无益成事……

试想,当你的亲人不幸得了一场极为严重的病症时,你总想让你的亲人能够安下心来轻轻松松地接受和配合治疗,你想告诉病人他得了不治之症?你能容忍别人对病人“直言直语”?不,你,同时你还要求他人在病人面前替他隐瞒,不想让“直言直语”给你病体衰弱的亲人再以打击。

直言直语还会使善意变成“恶意”,友好变成敌对。

我的一个朋友是一个直性子人,他的直言直语差点使他的上司炒了他的“鱿鱼”。

公司开展民主评议活动,上司让职工评议其不足,提提意见,众多职工或默然、或轻描淡写的颂扬一番,唯有这位老兄在肯定上司的成绩之后,却又直言不讳地提出了不足。于是上司的笑容一下僵固在那儿,上司从此疏远了这个踏实能干而又忠于他的下属……

的确,民主评议应该“直言直语”,畅所欲言。朋友的目的也完全出于一片好心,“只有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才能不断提高”,何况又是上司自己让大家给他提意见,这位年轻不经世的直肠朋友不明人世的狡诈,一个筒子思维,一杆眼里冒烟,实在炝了上司的鼻孔。

“不要在公共场合下直言直语,指责别人的过错。”请你记住这句话。

“匹夫之怒,拔刀而起。”直言直语的人缺乏艰忍的性格,稍有不是,便忍耐不住、怒气冲冲。于是,无事可能变成有事,小事可能酿成大祸。若不明是非,为野心家所利用,因此“仗义直言”,造成仇者疼、亲者恨的恶果。

“三思而后行”,老祖宗们曾苦苦叮咛劝诱,“直言直语,既伤别人,又伤自己。”

那么,直肠子人如何能够避免出现伤人伤己的严重后果呢?

首先,“张飞穿针,要粗中有细。”遇着紧要事,不可莽撞从行事,更不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要先想后果,否则不仅于事无补,反倒乱了步子。所以力争忍让权衡,或找一经验丰富的知心朋友商量。

其次,若思量无策,而事又无甚大碍,则把它放到一边。采用目标转移法,“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也未尝不可。

其三,欲尽下属或朋友之责,劝说上司或朋友的某种过错,当择委婉曲折方法,且宜场中人越少越好。古之忠谏而又令君主笑纳者首推邹忌,而伍子胥之竭忠尽胆,直言无忌,终不能成事,徒悬头颅与国门罢了,我们直性子人不能不注意慎重从事。

五、“危”字诀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历史教训如此,平头百姓亦如此。居家过日,工作职场等都逃不过一个“危”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远虑在先,近处无危

世事难料定,故处事须谨慎,常怀远虑,居安更得思危。

世事多变,世界是纷繁复杂的,没有任何固定的方式能够担保你这一生一世平安顺遂,天下大势自古以来便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合”,治世;“分”,乱世。这一“分”一“合”,反映了朝代的更替和历史的发展,人这一生也像大海的波涛,有起有落,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有人把生活比作驾舟,风里飘浪里走,力克激流。一个人处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常常感到世事难料。古人云:“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顺者”常居安思危,深谋远虑,“逆者”多目见短浅、执迷不悟。孔子在《春秋》中告诫人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种谨慎的处世思想是我们所提倡的做人做事之道。

历史是无情的,无数史实告诫人们“居安思危”的道理。纵观我国封建社会各朝各代的兴衰,一般统治者在创业之初,往往历经磨难,深知立业艰辛,每于开国之初,尚能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力戒奢侈,以仁政治天下。但是“创业不易,守业更难。”一旦这份基业传到子孙手里,却成了他们享乐的源泉、挥霍的资本。历史上难得有几位明君。况且即使他为百姓着想,而生活上仍免不了奢华。更多的国君骄奢淫靡,逸乐无度,只顾眼前却无远虑,顾享乐而不恤民情、不理朝政,以至乐极生悲,国倾身亡。很典型的例子便是春秋战国时的秦国。秦始皇是一代英豪,他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作出了许多丰功伟绩。然而,他也曾耗费巨资,搜刮民脂民膏来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奴役百姓筑建万里长城,都是为了给子孙奠定万世基业供他们快乐逍遥。结果,由于他晚年和秦二世统治时期,实行严酷的统治政策,致使人民不断起义反抗,秦朝在不到十五年时间就覆灭了。历史证明:居安不思危者必亡。同样的道理:做人做事不怀危者必亡。

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在《金陵坏古》中有两句充满哲理、发人深省的诗句:“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意思是说,统治者在取得了政权之后,他们便奢靡逸乐,贪图享受,哪里知道安逸与祸患是同时产生的。王安石的诗,虽然是慨叹历代建都金陵的王朝的兴衰成败的教训,却向人们揭示了一个历史的必然规律:繁华景象下隐含着危机。正像评书艺人讲的,“看似平淡无奇的小酒馆里,人来人去,却隐藏着无限杀机!”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是一语中的,灾祸是幸福的依托之地,幸福是灾祸的埋藏之所。有人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但是我认为,“祸”与“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可以说,居安思危就是“祸”与“福”的辨证统一。当你身处“福”中之际,“祸”可能已经萌芽了。人常说“生在福中不知福”,更何况这“祸”岂不是更不知了。不知有“祸”是很危险的。如果做人能时时、事事、处处加以警觉,并不断地将“祸”的萌芽拔除,那么,“祸”便不用躲,“福”也可以保持得更长久。

防微杜渐是避“祸”的重要保证,处事须谨慎。大江大浪都经历过来,却难免一不小心阴沟里翻船,物质利益有很强的引诱力,要战胜它需要付出数倍的精神抵抗力方能取胜,一个人一旦陷入物质享受的泥潭之中,就很难自拔。战胜了物质利诱,也便战胜了自己。在《史记》中记载,刘邦首先攻进咸阳,他看到秦宫内陈设豪华、珍宝美人甚多,就想留下来。在张良和樊哙的劝告之下,刘邦终于作了暂时的克制,从统一大业着眼,退军还至霸上。假若刘邦执意不从秦宫中退出,必将为项羽所困,他哪里还有汉朝天子之尊,岂有刘家数百年的天下?从刘邦的教训中,我们可以知道居安思危是多么重要,又是多么不易!

上面的史实例证,是把居安思危当作安邦定国的长久之策,似乎与为人处世之道有些偏斜,其实不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不是天生能成就的,各朝各代开国之君主所开创的伟业无不渗透了个人的智慧和努力,正是他们深知处世之道,才有大成就,对于平头百姓一家一计的过日子人家,也需常怀远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国的老百姓爱好储蓄就是这一表现。且不论人们投资心理是否成熟,就仅从储蓄考虑,反映了人们朴素的忧患意识。人们存钱在银行,不一定为赚什么利息,要不然早去投资证券了。储蓄为了应付一时之需或意外之祸成为了买房子、供孩子上学。给儿子娶媳妇等长远的目的。尽管国家为了鼓励投资,将利息率降低,但人们并未依据经济学的规律而减少储蓄,可见“居安思危”思想的深厚。

综上所述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可以看出,居安思危、常谋远虑、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处世之道,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们保持国家安定、家业兴旺的永久之策。居安能思危,世事便不难预料,“福”也可以保持得更长久。对于个人来说,生命本身就是在冒险中进步的过程,如果时常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情警惕自己,认清现实环境,个人的生命自然会澄清如镜,行事为人也便有了更多的余地。

2.郭子仪屏退侍女免祸患

防微杜渐,聪明人往往能在小危中发现大危,从小危险开始就加以抑制危险的存在。

唐朝大将郭子仪,曾在平安史之乱中立过大功,后来又平定了濮固怀恩的叛乱,官至太慰、中书令。郭子仪作了大官,在每次会见客人时,都有一大堆侍女爱姬跟着。一次,手下报告说,有个叫卢杞的来见大人。郭子仪一听,马上屏退了所有陪侍的妇女。郭子仪的几个儿子见此都很奇怪,便问他说:“以往父亲见客,总是姬侍满堂,怎么卢杞来了,父亲就赶走她们了呢?”郭子仪便告诉他们说:“你们不知道,卢杞这个人长得丑,面色发蓝,女人们见了他,没准会因而嗤笑。可卢杞这个人很阴险,要是有一天他得了志,为这一笑之仇,咱家便会被斩尽杀绝的。”后来,卢杞果然当了宰相,也果然陷害了不少人,唯独郭家是个例外。

这则事例看似简单,但却包含着发人深省的做人道理。估且不说公共关系交往活动,即使是在普通人的生活往来之中,常言讲,“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各种社会角色的角色特征都不尽相同。有君子也就难免会有小人。同样的一件事或者说处理方式,在用于不同的人物角色上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的后果。像郭子仪让众女避于卢杞,就可见其对卢某人这一角色知之甚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照理说,在当时,郭子仪功不可说不高、位不可说不显,大可不必有此顾虑。但其过人之处也就在于能够洞察并防患于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而预先采取防范措施。俗话讲“船到江心补漏迟”,在社会交往中,主体应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把握好一些看似小事的东西,尤其对交往中客体成员的角色特征,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以免给组织今后公共关系的交往留下隐患。诚然,公共关系本身也要求我们按照平行沟通的原则进行交流,对交往中那怕是对次要角色也应给予基本的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尊重也可为今后免去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

3.上山下乡当农民——范蠡富贵终身

狡兔死,走狗烹。做功臣要有危机意识;功臣不要骄横拔扈,以免循走狗烹的下场。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年军事谋略家、政治家。

范蠡早年与宛令文种一同赴越国,为大夫。越王勾践即位后,由范蠡主持军事,与主持政务的文种携手振兴越国。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越王勾践得到吴王夫差准备攻越的消息,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吴。结果在吴越夫椒之战中,越军惨败。越国在生死存亡关头,范蠡提出了暂时屈辱求全的策略,主张用卑辞厚礼向吴求和,如不答应,就由越王亲自到吴国做人质。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告,休战撤兵,并允许越王到吴国做人质。于是,范蠡随越王人吴,为臣仆3年,备尝屈辱。一天,吴王夫差单独把范蠡找去,对他说:“勾践给我当奴仆,你何必还跟着他?俗话说,‘聪明妇女不嫁败亡之家,明哲臣子不跟国灭之君’。你若抛弃勾践归顺我,我就免除你的苦役,让你做大官。”范蠡跪下说:“感谢大王的好意。俗话说,‘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言勇’。我是败国之臣,何敢再望富贵?还是让我跟着旧主为您服役吧。”吴王见范蠡意志坚定,只好作罢。3年后,放勾践、范蠡回国。

范蠡回国后,与文种等为勾践制定了结好齐、晋、楚,表面卑事吴国,暗中积蓄力量的兴越方略;同时实行“美人计”,将自己的爱姬西施送与吴王,以使他沉溺女色,分散精力。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迅速强盛,吴国则实力削弱。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范蠡、文种建议越王勾践乘隙攻吴。越军以两翼佯动、中央突破、连续进攻的战法,大败吴军于笠泽(今苏州南)。吴王夫差被越军长期围困,力不能支,见大势已去,就自杀而死。就这样,越国吞并了吴国。

为了庆祝胜利,越王勾践下令在国都内设置高台,大摆宴席,宴请各位有功之臣。

酒宴之中,众人难免得意忘形,到处是行酒猜令,整个高台是一片欢声笑语,好不热闹。只是越王勾践显得有些沉默少语,端着酒杯好久不喝一口,象有什么心事。

灭吴首席功臣范蠡十分敏感地捕捉到了越王的反常心态表现。他知道,作为一国之君所必有的猜疑之心又完全占有了越王的心胸。他现在考虑的已经不是什么共享欢乐,而是怎样确保自己的江山不更姓易名了。想到这里,范蠡不由地感叹道:“这说明大王不想把灭吴强国之功归于众人的努力,不想与大家共享欢乐。如若不及时引退,恐怕凶多吉少。”

第二天一大清早,范蠡便到宫中向越王勾践辞行。他对越王说:“臣下听说,君主犯了忧愁,臣下就要四处奔走,不惜劳苦,为的是解除君主的忧愁;君主受了污辱,臣下就该以死自责,不能苟且偷生。以前,大王您在会稽受到吴国的污辱,我之所以没有死,就是为了帮助大王雪会稽之耻。现在会稽之耻已经洗去,臣下的任务也已完成,特地来请求大王赐臣下死刑,以惩罚臣下使大王蒙受会稽之耻的行为。”

越王勾践表现出十分惊讶的神情,对范蠡说道:“先生为灭亡吴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劳我怎么能加罪于您呢?”

范蠡紧接着说道:“既然大王赦免了臣下的罪过,就请大王给臣下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让臣下辞去官职,归老于江湖之上吧。”

越王勾践坚决不同意,他用毫无商量余地的口气说道:“我将与你平分越国,共同治理。如果您不答应的话,我就要杀了您的全家。”

范蠡心知越王勾践的真实意图所在,他无所顾忌地坚持要离越王而去。他说:“大王自然可以下令行施您的命令,可臣下仍然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第二天一大早,越王勾践见范蠡没有上朝,便立即命人到范蠡家中去请。谁知已经晚了,范蠡已于昨天晚上携带着家眷和金银细软远走他乡了。

范蠡对官海沉浮,洞若观火。他一语双关地说:“君行其法,我行其意”。不辞而别,驾一叶扁舟,入三江,泛五湖,人们不知其所往。果不出他所料,在他走后,越王封他妻子百里之地,铸了他的金像置之案右,比拟他仍同自己在朝议政。人走了,留下的只是一尊无害的偶像,可以崇拜,借此沽名钓誉。但对还留在朝中的功臣,勾践则是另一种态度了。

范蠡泛舟江湖,跳出了是非之地,秘密来到齐国。此时,他想到了有知遇之恩,且风雨同舟20余年的文种。他给文种作书一封,写道:“凡物盛极而衰,只有明智者了解进退存亡之道,而不超过应有的限度。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啄,鹰眼狼步,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先生何不速速出走?”

文种接到范蠡的信,恍然大悟,便自称有病不再上朝理政。但为时已晚。不久,就有人诬告文种企图谋反,尽管文种反复解释,也无济于事。勾践赐文种一剑,说:“先生教我伐吴七术,我仅用其三就将吴国灭掉,还有四条深藏先生胸中,请去追随先王,试行余法吧。”再看所赐之剑,乃吴王当年命伍子胥自裁之剑,这真是历史的一种莫大的嘲弄。文种一腔孤愤,仰天长叹:“我始为楚国南阳之宰,终为越王之囚,后世忠臣,一定要以我为鉴戒!”引剑自刎而亡。

范蠡早年师事越国理财大家计然,研习理财之道,深得其中奥妙。他到齐国后,因慕子胥之忠悃,叹为夫差所杀,于是取名“鸱夷子皮”(取子胥鸱夷浮江之意),改业务农。他想:越国用计然之策能图强称霸,我用此术也能齐家致富。于是,耕种于海边,不到多久,就积聚家产数十万。齐国人听到他很有才干,就让他做了相国。范蠡叹息说:“居家能致千金,做官累到卿相,一个普通人能这样,也算达到顶点了。久享尊名,终为不祥。”于是,归还相印,尽散家财,携带重宝,悄然离开,来到陶地,变更姓名,自称“陶朱公”。他看到陶地为天下中心,交通四通八达,便于交易,便弃农从商,居不多久,又致巨富,时人凡论天下富豪,莫不首推陶朱公。范蠡为官位居卿相,经商致千金,并得善终。反观吴越争霸舞台上的另外两位纵横捭阖之士伍子胥和文种的结局,同为智慧之士,只有范蠡才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大智者知道做人做事危在先。

六、“装”字诀

人生在世一台戏,你方登罢我上场,不管你会不会演,就看你会不会装。充英雄容易,扮弱者难。俗话说得好,枪打出头鸟,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着,当你还不具备实力时,请把你过剩的才华藏起来!

1.故意示弱有好处

交际中,要使别人对你放松警惕,造成亲近之感,只要你很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暴露某些无关痛痒的缺点,出点小洋相,表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物,这样就会使人在与你交往时松一口气,不以你为敌。

在特定的情况下公开承认自己的短处,有意暴露自己某些方面的弱点,可以说是一种高明的交际策略。

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满或嫉妒。事业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运儿,被人嫉妒是难免的,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社会心理之前,用适当的示弱方式可以将其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

示弱能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有利于交际。

交际中,必须善于选择示弱的内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的面前不妨展示自己的学历,表明自己实在是个平凡的人。成功者在别人面前多说自己失败的纪录,现实的烦恼,给人予。“成功不易”、“成功者并非万事大吉”的感觉。对眼下经济状况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适当诉说自己的苦衷:诸如健康欠佳、子女学业不妙以及工作中诸多困难,让对方感到“他家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某些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袒露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受过窘等。至于那些完全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遇侥幸获得名利的人,更应该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是“瞎猫碰上死老鼠”。

示弱可以是个别接触时推心置腹的交谈,幽默的自嘲,也可以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意以己之短,补人之长。

示弱有时还要表现在行动上。自己在事业已处于有利地位,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小的方面,即使完全有条件和别人竞争,也要尽量回避退让。也就是说,平时小名小利应淡薄些,疏远些,因为你的成功已经成了某些人嫉妒的目标,不可以再为一点微名小利惹火烧身,应当分出一部分名利给那些暂时处于弱势中的人。

曾有一位记者去拜访一位政治家,目的是获得有关他的一些丑闻资料。然而,还来不及寒暄,这位政治家就对想质问的记者制止说:“时间还长得很,我们可以慢慢谈。”记者对政治家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大感意外。

不多时,仆人将咖啡端上桌来,这位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烫!”咖啡杯随之滚落在地。等仆人收拾好后,政治家又把香烟倒着插入嘴中,从过滤嘴处点火。这时记者赶忙提醒:“先生,你将香烟拿倒了。”政治家听到这话之后,慌忙将香烟拿正,不料却将烟灰缸碰翻在地。

平时趾高气扬的政治家出了一连串洋相,使记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觉中,原来的那种挑战情绪消失了,甚至对对方怀有一种亲近感。

这整个的过程,其实是政治家一手安排的。当人们发现杰出的权威人物也有许多弱点时,过去对他抱有的恐惧感就会消失,而且由于受同情心的驱使,还会对对方发生某种程度的亲密感。

2.用“拟态”和“保护色”

“拟态”和“保护色”的本能是生物演进的结果,“弱者”有,“强者”也有。“弱者”是为了自身安全,“强者”是为了不让“弱者”发觉。大自然的奇妙,其实也一样存在于人性丛林之中,好好体会。

在动物世界里,“拟态”和“保护色”是很重要的生存法宝。“拟态”是说动物或昆虫的形状和周围的环境很相似,让人分辨不出来,例如有一种枯叶蝶,当它停在树枝上时,褐色的身体就像一片枯叶那般。“保护色”是指身体的颜色和周围环境的颜色接近,当它在这个环境里时,它的天敌便不易找出它来,蚱蜢好吃农作物,它的身体是绿色的,看上去就像庄稼的叶子,这颜色便是它的保护色。

由于有“拟态”和“保护色”,大自然的各种生物才能代代繁衍,维持起码的生存空间。而一般来说,会拟态的生物往往兼具有保护色,因此又会拟态又有保护色的,生存条件较只有保护色的要好。

在人的世界里,也有“拟态”和“保护色”的行为,最具体的例子便是间谍,从事这种工作的人要隐藏自己的身份,并且要避免被人识破,他们所使用的“拟态”和“保护色”就是在角色扮演上尽量和周围人接近,让人分不出他是“外来者”。所以间谍要执行任务时,都要先模拟当地的生活,穿当地的衣服,说当地人的话,吃当地的食物,研究当地的历史、民俗,为的是把自己“变成”那里的人,以免被人辨识出来。这是人类对“拟态”和“保护色”的运用。

你不是间谍,也不太可能有机会当间谍,可是在人性丛林里,你有必要对“拟态”和“保护色”有所了解,并且学会运用,尤其当你和周围环境比较,呈现明显的“弱势”时,更应该好好运用这两种大自然赋予生物的本能。

例如:初到一个新单位,应尽量入乡随俗,认同这个单位的文化,随着这个单位的脉搏呼吸,也就是说,遵守这个单位的“规矩”和价值观念。这是寻找“保护色”,避免自己成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鲜明目标,否则会造成别人对你的排挤。如果你特立独行,自以为是,那么苦日子必定跟着你。当你的“颜色”和周围环境取得协调后,你也已成为这个环境中的一分子,而达到“拟态”的效果。到了这个地步,起码的生存环境就已经营造完成,不致发生问题了。

“拟态”的特色之一是静止不动。有保护色,又静止不动,那么谁也奈何不了你。因此在人性丛林里,你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灾祸,必须严守“静止不动”的原则,也就是说,不乱发议论,不显露你的企图,不结党结派,好让人对你“视而不见”,那么就可以把危险降到最低程度。

有的人在家被抢,是因为房子太漂亮了,让人一看就以为是有钱人家;有的人半夜遇劫,是因为戴着名贵首饰。这是他们不知“拟态”和“保护色”的作用。有些大富翁出门一袭粗衣,以计程车代步,这种人就深懂“拟态”和“保护色”的奥妙。

3.成功需要诈死与佯败

也许你会说,装死诈败,非勇者所为也,但问题是,如果真的死了败了,自认为勇者或被人称赞为勇者,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持你那仅有的“存在”。

有一种瓢虫,当你用手碰它时,它就停止不动,连脚都缩了起来,任凭你怎么拨弄它,它就一副死样子,可是过了段时间后,它又开始走了!

这就是“诈死”!

有一种鸟,在它孵卵的时期,若有外敌入侵,它会先佯与外敌搏斗,翅膀扑了几回后,便假装受伤,跌跌撞撞地“败走”,外敌受到这个动作的吸引,会过去追逐这只败鸟,等外敌远离鸟巢,“败鸟”立刻高速逃走,于是巢中的卵获得保全。

这就是“装败”!

人类对“诈死”与“装败”的运用最令人的叹为观止,尤其是两军对峙时,较弱的一方有时就不得不“诈死”或“装败”,以寻求生机;而实力较强的一方,有时也会为了尽速打败对方而采取“诈死”或“装败”的策略。

“诈死”和“装败”若诈得像,装得真,通常可以产生下列的效应:

1.混淆对方的判断,制造对方作判断时的负担,并使其作出错误的判断而踏入陷阱。

2.迟滞对方下决心的时间,因为对方对你的动作,势必有分析研判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你喘息的时间。

3.助长对方的骄气,使其松驰警戒,而你则可趁此寻找求生的契机。

4.诱使对方解除对你的压力,因为对方也巴不得赶快卸下心头的重担,你的诈死装败正好制造了他们心理上的藉口。

如果实力较强的一方“诈死”或“装败”,则可降低对方的戒心,甚至让对方以为有机可乘而作出飞蛾扑火的动作,不过一般来说,实力较强的一方往往会为了面子,“不屑”采用这种策略。

动刀动枪的战争不常有,但在人性丛林里,人性的战争却天天上演,有时候你是强者,但在某些状况之下,你却又是个“弱者”。当你是“弱者”时,苦斗无益,徒费心神而已,因此与其苦斗,不如智斗,以保持你那微小的仅有的“存在”,并以“诈死”、“装败”来寻求生机。

要诈死装败不难,难在使对方相信,如果不能做到让对方百分之百相信,至少也要做到让对方怀疑,他一怀疑,便不敢立即对你有所动作。因此要装得像,诈得真,必须要有一些“败像”,好作为对方相信你的根据。例如装败的军队,总要在撤退的路上留下大批武器,诈死的指挥官,总要来个有模有样的发丧动作。因此与人相争,你力有不敌,要采用诈死装败的策略时,一下子就偃旗息鼓是不太恰当的,这样并不能松驰对方的戒心,因为对方会认为你还在“备战”,有时候他反而会攻得更猛。 RJ18aciLJOoqCJujSwBRjcByU35B81kxUa48amcB7stBNpm3x87OzCcPBrVzK3y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