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自我提升字诀2

陈子铭以其卓越的胆识和才华,为北方金融界所瞩目。经过他的苦心经营,盐业银行已由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一家军阀官僚开办的银行发展成为北方金融界的一方重镇。

能够在政治与金融之间游刃有余的人不多,陈子铭即是其中的一位。他凭借卓越的胆识和魄力在两者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利用政治为金融业服务,创造了大量的黄金机会;反之,他又籍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参与政治,双方相得益彰。无疑,陈子铭能走到这一步正是因为他善于在政治的庇护下,为自己的事业创造宝贵的契机。也正是在这些机遇的提携下,他才踏上了成功的彼岸,成为一名令人测目的金融家。

2.打破规则的创意

创意需要冒险,没有冒险的创意是平淡无奇的。只有不畏险境,大胆创意的人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中国的古文字深奥得很。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歌风抒怀、以喻示物,……凡此种种,堪称精绝,事实也真的如此。如文中第一句,可示景,亦可用于书画,可不可以用在为人处事上呢?答案是肯定的,单单是“删繁就简、标新立异”就足以让人大做文章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美国的宾西法尼亚洲,有一位犹太人希望锻炼一下自己的经营胆识,于是他这样做了:

他走进纽约的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大楼大样地坐在椅子上。

贷款部经理说:“请问,先生需要我帮什么忙吗?”

他一边问,一边打量着此人的穿着:豪华的西服、高级皮鞋、昂贵的手表,还有漂亮的领带夹子。

这个犹太人说:“我想借些钱。”

“好啊,你要借多少?”

“1美元”

“只需要1美元?”

“不错,只猎1美元,可以吗?”

“当然可以,只要有担保,再多点也无妨。”

“好吧,这些担保可以吗?”

犹太人说着,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堆股票、国债等等,放在经理的办公桌上,然后说:“一共50万美元,够了吧?”

经理说:“当然,当然!不过,您真的只需要借1美元吗?”

“是的。”

经过必要的手续,犹太人接过了1美元。

经理告诉他:“年息为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归还,我们可以把这些抵押品还给您。”

“谢谢。”

犹太人说完,准备离开银行。

一直在旁边冷眼观看的行长怎么也弄不明白,用50万美元作抵押借1美元,这怎么可能呢?

他慌慌张张地追上前去,对犹太人说:“啊,这位先生……”

“有事吗?”

“我弄不清楚,你有50万美元,为什么只借1美元呢?要是你想借三四十万美元的话,我们也会乐意的……”

“请不必为我操心。事情是这样的,我来贵行之前,问过几家金库,他们保险箱的租金都很昂贵。所以嘛,我就准备在贵行寄存这些股票,租金实在便宜,一年只需花6美分。”

毫无疑问,这个犹太人的思路是第一流的,可是他之所以敢这样做,还在于他的胆量。

创意需要冒险,没有冒险的创意是平淡无奇的。只有不畏险境,大胆创意的人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这个犹太人叫叫凯亚斯·豪,后来成了美国股票界的奇才。正是在那次奇特的借贷事件后,他知道了商业之间“以小换大”的利润之道。此后,他越做越大,名声大振,成立了跨国公司。

3.人弃我取也能创奇迹

人争我弃,人弃我取,是一种特殊的战略战策,可用于军事上,亦可用于商战上。军事上属奇兵奇计,商战上可爆冷门,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样在做人做事上,也颇有借签意义。

被誉为“上海滩奇迹之王”的周云光以善于抓住不是机会的机会来创造奇迹而闻名于上海。如果说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那么周云光就是这乐园中最为风光的几位人物之一。

周云光的银行是在非常险恶动荡的环境中建立的。银行诞生不久,便面临外商银行和钱庄两大国际和国内金融集团的夹击。当时的上海租界内外,外国银行林立,美国的花旗、汇兴,法国的东方汇理,英国的汇丰、麦加利,日本的三井、住友、三菱,比利时的化比、中法实业,德国的德华,俄国的道胜,荷兰的安达等银行,都是实力异常雄厚的金融财团。外商银行依靠强劲的实力,根本看不起中国的银行,周云光的上海银行更是没有被放在眼中。不少人都认为上海银行的倒闭是迟早的事情。

开办伊始,周云光经常能听到一些嘲笑说:“中国的银行是不可能办好的。”而此时,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远的不说,仅上海钱庄中就涌现出了诸如齐丰、同康、源康、庆富等实力超群的大钱庄,它们不仅具有票据交换机构,可以依此制定拆息,银行间的票据交换必须要托钱庄来办理。而且,几大银行之间也达成了默契,相互间都有成文的君子协定。

实际上,在复杂交错的金融市场上,钱庄俨然以仅次于外商银行的老二自居。华资商业银行,实际上是在外商银行和钱庄的夹缝中讨饭吃。周云光明白上海银行既无强大政治势力,又无雄厚经济基础。因此,对于这家“小小银行”来说,首要的任务是站稳脚跟;而要想站稳脚跟,必须从服务质量和内部经营上下功夫。周云光知道这才是银行生命的源泉。

善于观察的周云光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外商银行和钱庄注重吸纳大户存款,而对小额存款颇为轻视,所以,他就以此为突破口,特别看重小额存款,把它作为上海银行能否成功的关键。他十分强调“服务社会”,主张“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厌细微,我宁繁琐”的经营方针。

正因如此,他经营的上海银行特别标出“储蓄”字样,非常明显的表示该行“以提倡储蓄发展商业为本”。为了吸引小额存款,周云光别出心裁首先提出“一元开户”,也就是说只要有一元钱,就可以在上海银行开户。“一元开户”是针对上海的广大市民阶层专门设立的,因此,在当时中国金融界是前所未闻的新鲜事,这件事在上海金融界一时引为笑谈,认为有失一个银行的身份。

甚至,就连老百姓也难以相信,当时,有一个顾客听说后决定亲自去试一试,他拿上150元钱,要求办理150个户头的存折。上海银行当即满足了他的要求,很快为他开立了150个户头。消息传出,许多小有积蓄的人纷纷登门,一下子便打开了储蓄业务的局面。

由于符合广大消费者的心理和经济利益。“一元开户”很快受到城市中下层市民的普遍欢迎,那些低收入的教师、公职人员、家庭主妇、自由职业者以及部分小商人和手工业主,争先恐后,纷纷将平时劳动收入及个人所得存入上海银行。这项在创办初期遭到银行业同行们讥笑的创举,一时间大获成功,风靡整个上海滩。以至于后来竟被上海各大银行相仿效,就连像中国银行这样官办的国家银行也放下了面子,积极提倡这种业务。

“一元开户”的成功使周云光在创造了一个神话,迅速成为人们街头巷议的人物。人们由衷地佩服周云光的精明和眼光。在“一元开户”打开储蓄局面后,周云光并没有满足,他又乘胜追击,采取了上门服务的办法,亲自率领银行员工到各大专院校开办学生储蓄、教育储蓄。

由于上海银行登门服务,手续简便,态度热情,深受师生欢迎。周云光进而在一些重点院校设立固定营业机构,进而为学校代发教职工薪金,促进了储蓄业务的拓展。接着,周云光乘胜追击,又发明出在工人居住区开办职工储蓄这一高招,同时他还在市民中办理定活两便、零存整取、礼券储蓄、存本取息等各种新型储蓄。这些方便顾客的措施在上海滩无疑是空前的,在当时极富开创性。周云光不畏艰险,敢拼敢闯在中国金融史上导演了一幕幕令人回味无穷的经营神话。

能在作为冒险家的乐园——旧上海的金融界独领风骚,周云光自有一份过人的能力,除开个人的奋斗,除开机遇的惠赐,周云光还以令人折服的个人魅力,在各种势力之间巧妙周旋。因为旧上海的金融市场是当时时政的畸形产物,是极不规范的。要想成功就要付出比在其他地方更多的心血,还要洞悉具体的国情。两者兼具方能争取机会,机遇来之不易,尤其是在逆境中,它需要人们以双倍的努力去发掘,即使头破血流也在所不辞。周云光的成功就是一个鲜活的佐证。

4.逆向思维的攻守之道

逆向思维是创新突变的根本方式。对于善成大事者而言,从逆向入手,解决棘手问题,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要创新,就必须要有用逆向思维打破常规的决心,就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不敢打破常规者,他的事业将注定不能有大的发展。只有变化,只有创新,才能出奇制胜。

老子曰:“反者,道逆也。”意思是一种反常规的做法往往是万事万物运行规律的体现,这也就说明了“成大事”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不能墨守成规。

后宣宗大中十三年,浙江出现了一伙以裘甫为首的盗贼,屡次击败前来镇压的官军。浙东地区山林海岛中亡命之徒就纷纷云集于裘甫的麾下,其部众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到3万余人,裘甫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聚积资财粮草,雇请优良的工匠,锻造军用器械,声势震动中原。

浙东视察使郑祗德几次派兵镇压,都为裘捕所败,于是向朝廷上表告急。朝廷知郑抵德不能胜任,也正在议论选派武将去代替他。

但是在推荐人选的问题上,各位大臣却是各持己见,争论不已。最后宰相夏侯孜说:“浙东地方有山有海,阻拦通路,只可以用计谋攻取,难以用强力夺取。朝中武将没有智谋,只有前安南都护王式可以,当地华人夷人却都归服于他,其威名远近皆知,可以任用他前往浙东征讨裘甫。”诸位宰相都认为夏侯孜说得有理。于是唐宣宗任命王式为浙东观察使,替换郑祗德。

于是宣宗立刻召见王式,问他有何良策可以尽快消灭贼军。王式回答说:“只要多派军队,贼军很快可以攻破。”

有个宦官说:“大量调拨军队,所花的军费太大,并非良策。”王式说:“多调拨军队,将贼军迅速消灭,所有的军费反而可以节省。若少调拨军队,不能战胜贼军,或者是将战事拖延几年几月,贼军的势力日渐壮大,江淮之间的群盗就将蜂起响应。现在国家的财政用费几乎全部仰仗于江淮地区,如果这一地区被叛乱的贼众阻挠,使财富输送之路不通,就会使上自九庙,下及北门十军,都没有办法保证供给,这样一来,耗费的军费岂不是要多得多?”宦官无言以对。唐宣宗听了他的一番话,也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颁下诏书,调忠武、义成、淮南诸道军队交给王式指挥。

王式进入浙东观察使治所越州,便开始重新修订法令、军纪。经过王式的整治,无人再敢以军饷用度不足、患病卧床为由不愿出战了,要求先升官再出战的人也不敢再说话了。

由于当时裘甫的势力很大,人们都惧怕他,所以有很多人通敌。而对裘甫派来的间谍,越州府官吏不但不将其逮捕,反而收买他们,甚至还会为之提供饮食。州府中的许多文武官吏也暗中与裘甫军通信,以求城破之日,能免死并保全妻子儿女。王式暗中查明,把主要的通敌人员逮捕处斩,并申明了纪律,严格门禁法规,规定没有经过严格检查的人不得出入夜里安排周密的警戒,这样一来,裘甫无法再探听官军的虚实。

然后,王式命令越州所属诸县打开仓库放粮,用以赈济贫苦的百姓。有人提出疑问说:“裘甫贼寇还未消灭,军粮正急于要用,不可散发。”王式答道:“这我自有缘由。”

还有人请求建烽火台,用来警报贼寇的来犯,王式只是笑了一笑,而不予答应。

王式又挑选出懦弱的士兵,让他骑上强健的战马、配以很少的武器,作为侦察骑兵。这一回,虽然部下又感到惊讶百分,但谁也不敢再多加过问了。

众将上不知道王式妙计何出,有人甚至怀疑王式会不会用兵。

官兵在王式的指挥下,几次与裘甫军交锋,最后裘甫被围困在剡县城中。贼军城中无粮,水源被断绝,袭甫被迫出城投降。

于是王式大摆庆功宴,与众将上痛饮,但大家对他克敌致胜的奥秘仍不明白。有人问:“您刚到越州赴任时,军粮正紧张,而您却将官府仓库的仓粮散发给百姓,赈救贫困乏粮者,其中用意是什么?”王式解释说:“这个道理十分简单,裘甫贼众聚谷米引诱饥饿人民,我分发粮食,饥民就不会被裘引诱入伙为盗。况且诸县守兵极少,如果不分粮食给民众,裘甫贼军赶到,官府的谷米正好成为贼寇的资粮,为资贼所用,岂不是一举而二失?”

又有人问:“那您又为什么不设烽火台呢?”

王式说:“设烽火台不过是为了求取救兵,我手下的军队都已安排了任务,全都开拔,越州城中没有军队可用作援兵,设置烽火台不过是徒费功劳,惊扰乡民,使我军溃散而已。”

诺将又问:“您派懦弱的土兵充当侦察兵,而且给他们配以很少的武器,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王式笑着说:“如果侦察兵选派勇武敢斗的士兵,并配给利器,遇到敌人就可能会不自量力上前搏斗,如果都战死了,就没有人回来报告,我们就不知道贼军的到来,这样的侦察兵有什么用呢?”

众将士听完王式的解释后,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必须能打破常规,就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有所突破,达到成功。

汉朝末年,贾诩曾经在董卓手下任职,贾诩是个很有谋略的人,后来董卓被刺杀,他就投奔到张绣队伍中出谋划策,但没有受到重视。

建安二年正月,曹操征讨驻守在南阳的张绣,还没有取胜,忽然得知袁绍将乘虚攻打曹军的大本营许都,曹操只得收兵撤退。张绣一看曹操撤退,立即决定追击。

贾诩连忙劝阻:“千万不要贸然追击,否则有可能吃大亏。”张绣认为敌人已经退却,哪里有不追赶的道理?他不听劝告,联合刘表的队伍一同追击遭操的军队。大约追赶了十多里路,追上曹军断后的部队,结果曹操的士兵奋勇应战,张绣、刘表大败而归。张绣倒是能够承认错误,他惭愧地对贾诩说:“你说得对啊!我的力量确实比不过曹操,所以不能取胜,后悔没有听你的话。”这时贾诩却说:“现在你应该赶快掉过头去追曹操,肯定会打一个大胜仗!”张绣、刘表疑惑不解:“我们乘胜追击反而吃了大亏,现在我们打了败仗,您却说应该果断追击,这是为什么呢?”贾诩胸有成竹地说:“情况已发生变化,与以前不同了,你们只管追去,越快越好,如果不胜,我拿脑袋担保!”

刘表不相信贾诩的话,坚决不愿再出兵。张绣虽有疑虑,还是相信了他的话,重新整顿了败兵残将,再回去追赶曹军。这一次,两军接触,厮杀一阵,果然曹军越战越弱,抵挡不住,一路丢下许多车马粮草,慌忙逃走了。张绣大获全胜,缴获了一大批战利晶,满载而归。

张绣急切地问贾诩:“第一次我用精兵去追曹操的退军,你说追不得;第二次你却劝我用败兵去追击取胜的曹兵,反而能取胜。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贾诩解释说:“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啊!曹操是个非常懂得用兵的人,他一定不会不作防备就随便退却的。你虽然很善于用兵,但还是不如曹操力量强大。曹操退却时,必定会作好防止追击的准备,我估计他会亲自率精兵断后。你去追他,当然要吃亏了。但是曹操打了胜仗却还是急着撤退,这就很不正常了。我猜想很可能是有人进攻许都,或是朝廷内部出了问题。你第一次追击,他已将你打败,他就放心了,他自己一定亲率主力军队先走了。即使留下断后的部队,也不会是什么有战斗力的部队了,不是你的对手。你第二次是出其不意地追击他们,你想,这怎么能不打胜仗呢?”

张绣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连连称赞:“高明!高明!”从此以后,贾诩便获得张绣的信任了。

《草庐经略》上说:“虚实在我,贵我能误敌。”兵法上有实则虚之谋略,然则,这都没有一定之规,关键要看个人的胆识和悟性。兵者,“诡道”也,所谓“诡”和“橘”之类的词语,在兵家那里是没有褒义和贬义之分的,而这类词的意思无非就是一个,那就是变化。谁能变化很快,谁就会取得胜利。在军事上,与其说是斗勇,不如说是斗智。而智,就是变化。所以我们要善变,不可抱泥于一格,否则就无法有所创新。

但是,谁都会“变化”,在你变化的同时对方也在变化着,因此,要取胜,就必须要掌握别人的变化,这就要采取反“常”的策略。也许从此人们更容易理解“反者,道之动也”之类的话。只有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突破创新,你才能在任何环境中都立于不败之地。

五、“通”字诀

穷则思变,变则通。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是一条,又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呢?抓住成功的关键,东方不亮西方亮,不管它是黑猫白猫,重要的是它能否逮“耗子”。

1.巧妙地以变应变

世事难料,变化无端,处世办事,难免遇到意外,惟有变通,才能助你脱窘。

在社交中,谁也不可能预料一切,也难免出现与你掌握的信息有出入的情况,因此这对一个人做人做事的能力是一大考验。例如,也许你没想到和你打交道的人是你朋友的朋友,或者竞争对手的朋友;也许你没估计到对方是四川人而不喜欢吃川菜;也许你突然说错了话,等等。这时候,你原来所准备应付的情况全变了,你不可能再以不变应万变,而只好以变应变了,这一切靠的就是你的应变能力。

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当然是以人生经验为基础的,经过多次实践,必然会变得老练聪明。与此同时,应变能力也反映着一个人的机智和修养。这方面功底深厚的人才有可能在情况发生变化时化险为夷,化拙为巧,使自己摆脱尴尬境地。

一般说来,要能够以变应变,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1.保持高度的冷静,使自己不失态

例如,在一次商务交际中,对方在谈到价格时突然揭了你这一方的老底,说你给某公司的价格很低,而给他们过高,这实在是太欺负人了。如果你不冷静,情绪过分紧张或者激动,很可能应付不了这个局面。接下来或者承认事实(这就意味着在价格上让步,信誉也受到损失,失去对方的信任),或者愤怒争辩,拼命否认,很可能当时就不欢而散。但是你如果很冷静,可能会很快找出理由,比如价格低并不保证退换维修,某一方面没有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或者在付款形式、供货期限、质量保险等方面有不同。反正你总能找出合适的理由来挽救局面,使彼此都有继续商谈的机会和可能性。

2.保持强烈的自信,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

例如,在交际中,突然插入一个你不喜欢的人,你怎么办?一走了之还是失礼失态?这些都不是好方法。最好采取主动,伴以自信的微笑,以强者的姿态控制局面。

3.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能够“打圆场”

假如出现矛盾,给自己和对方找台阶,使气氛由紧张变为轻松,由尴尬变为自然。在很多时候,替别人解围比为自己掩饰更重要,一方面表示自己对对方的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也给自己留下了余地。

4.学会巧妙地转移话题和分散别人的注意力

一旦你说错了话或者做错了什么事,除了迅速承认错误之外,还要学会巧妙地转移话题,把别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其他方面。比如用幽默或玩笑的方式转移目标,把关于人的事扯到某种物上面,把令人紧张的话题变成轻松的玩笑等等。当然,这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口才和应变能力训练才能做到。

2.条条大道通罗马

条条大道通罗马,是告诉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许多。比如做人有时可以退让一下,做事有时可以迂回一下……

有句古话时常在耳边:条条大道通罗马。这并不是要我们真的去罗马,而是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

有一位法国农学家奥瑞·帕尔曼特被德国人抓去做了俘虏。在集中营里,曾经品尝过马铃薯,自认为其味甘美。后来获释回到法国,决定在自己的家乡种植马铃薯。

当时有不少的法国人都非常反对,尤其是那些宗教迷信者,把马铃薯视为“鬼苹果”,医生们也普遍认为马铃薯对人身体有害,连一些农学家也断言:种植马铃薯会导致土地贫瘠。

帕尔曼特怎么也说服不了他们。怎样才能使马铃薯顺利地推广起来呢?

1789年,帕尔曼特得到国王的特别许可,在一块非常低产的地方栽种了马铃薯。

春去秋来,快到马铃薯成熟时,帕尔曼特向国王请求,派一支身穿仪仗队服的国王卫队来看守这片马铃薯,当然是白天看守,晚上就撤回去了。这样一来,马铃薯成了国王卫队保卫的“禁果”。对此人们感到奇怪,而且经不起诱惑,每天晚上都有人悄悄跑来,偷挖这些“禁果”。大家尝到马铃薯的美味后,又偷出一些“禁果”把它移植在自己的菜园里。

于是,马铃薯便在法国推广开来。

法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玛·迪梅普莱,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园林,山青水秀,林木葱郁,流水潺潺,鸟鸣啾啾,好一派迷人景象。

为此,引来不少人来这里度周末、采鲜花、采蘑菇、捉蟋蟀、观月亮、数星星,有的甚至燃起篝火,一边野餐,一边唱歌跳舞,余兴未尽者,干脆搭起帐篷,彻夜狂欢。因此,常常把园林搞得一片狼藉,肮脏不堪。

束手无策的老管家,只得按迪梅普莱的指令,在园林的四周围搭起篱笆,竖起“私家园林,禁止入内”的警示牌,并派人在园林的大门处严加看守,结果仍然无济于事,许多人依然通过各种途径用极其隐蔽的方式潜进去,令人防不胜防。后来管家只得再行请示,请主人另想良策。

迪梅普莱思忖良久,猛地想起,园林中不是经常有毒蛇出没吗?直接禁止游人人内不见成效,何不利用毒蛇做篇文章呢?她叫管家雇人做了一些大大的木牌立在园林的显眼处,上面醒目地写明:“请注意!你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距此15公里,驾车需半小时。”

从此以后,再闯入她园林的人便寥寥无几了。

从上面两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帕尔曼特推广马铃薯的种植也好,迪梅普莱禁止游人进入她的园林也好,“常规性的措施”已完全不起作用,只有采取借助其他因素,迂回曲折地走一下弯路,再用巧妙的办法解决了问题。

对于非常强大的敌人或障碍,如果我们没有必要的条件和充足的力量去打垮它,只是一味地直线前进,盲目蛮干,那是一勇之夫所为,轻则徒劳无功,重则头破血流,丢盔卸甲,甚至惨败。

反过来我们动动脑筋,变换一下思路,不去向强敌直接挑战,不去触动和攻击障碍本身,而是采取避实击虚,避重及轻的迂回方式,先去解决与它发生密切关系的其他因素,最后使它不攻自破或不堪一击,这样令“樯橹灰飞烟灭”,比起硬碰硬的真打实敲,岂不更加得意?

对于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的分析研究,该勇往直前的就义无反顾地冲上去,但面临一些在当时情况下,我们无条件、无力量解决的问题时,我们可以理智地避其锋芒,“绕道而行”,不争一时之气。取得最终的胜利才是根本,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笑。

3.成功在于通,有通才有赢

成功者并不是用了什么特殊手段,只不过是他们比常人多想一点点,可是就这一点足已使前者功名尽占,后者则终生潦倒,这听起来有点玄,其实细想想,这并不过分。因为成功者用的并不是见不得人的手段。有时他们只不过比别人会变通而已,段永平就是这样的高手。

“小霸王”学习机的前身是单纯的游戏机,它的诞生其实是源于一场危机和挑战,最令人叹服的地方就是在于其经营者紧紧抓住这一契机,趋利避害,把挑战转化为机遇,把机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利用新产品创造新需要。整个过程闪烁着段永平的经营智慧。

段永平是“小霸王”的厂长,该厂前身叫中山市日华电子厂,1989年由段永平接手,由生产大型游戏机转向生产家用电视游戏机,一下子使该厂起死回生;又是他给游戏机命名“小霸王”,创出一个响当当的名牌;还是他创造性地第一个使用了“有声商标”,“小霸王其乐无穷”的独特声音从此回荡在消费者耳边。

1993年,段永平和“小霸王”游戏机面临着一次严峻的挑战。段永平注意到,报纸上开始出现游戏机对少年儿童有负作用的评述;容易上瘾,长时间精力集中造成视力减弱……有的家长开始投书报社诉苦,说自己的孩子因为沉缅于玩游戏机而学习成绩下降……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一市场反馈信息给段永平敲响了警钟,引起他的思考。最后他决定,产品必须趋利避害,必须更新一种新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时不待我,段永平立即从全国各地招聘来数百名电子机械、计算机专业人才,成立产品开发部,加班加点研制新产品。1993年5月,第一台小霸王电脑学习机问世,第一代产品型号是SB218。

学习机的原理与游戏机一样,但增加了一个计算机键盘和电脑学习卡。“小霸王”当年仅花了20万元就买下了王永民的汉字输入法“五笔字型”,装在新学习机上。

小霸王真正算是彻头彻尾“改头换面”、“重新做人”了。学习机拥有以下功能:键盘练习、打字游戏、音乐欣赏、中英文编辑、BASIC语言。家长们的后顾之忧被解除了。

小霸王学习机的口号是:包你3天会打字。

小霸王学习机投入市场生逢其时,正赶上中国出现学电脑的热潮,从而使它走出了一条超常规发展的道路:1992年产值1亿人民币,1993年达到2亿元,1994年产值4亿元,1995年产值达到8亿人民币,产值尤如变戏法似的成倍增长。

一场挑战变成一个机遇,一个机遇变成一种巨大的生产力,此中关键在于瞄准需求开发新产品,以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市场的竞争法则就是这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段永平不为市场反馈的信息所动,固守游戏机不动,恐怕到现在已被淘汰出局了。但段永平毕竟会变通,这就是他的“非常手段”。这种手段在关键时刻改变了他的命运方向,使他与淘汰出局无缘,彻头彻尾地保持着成功大企业家的本色。

六、“言”字诀

把赞扬送给别人,就像把食物施舍给饥饿的乞丐一样。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改变了自己平凡的命运。说话幽默,找共同语言……一个“言”字,一生受用。

1.投其所好找话题

与人交谈求人办事的惟一捷径,就是要投其所好。如果你能投其所好,说的话就能深人人心,如果反其所好,只会招来对方的厌恶,给自己带来麻烦。

从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传记中我们可以知道,每一个拜访过罗斯福的人,都会惊讶他何以全知全能。无论是牧童、农民、劳工,还是政治人物、商业巨子,都能和罗斯福谈的很投机,这中间到底有什么秘诀呢?

其实说来也很简单,罗斯福是个历史上相当成功的政治人物,他深知获取人心的捷径,就是谈论他以为最值得谈的事。罗斯福无论接见任何人,不管那个人地位高低,在前一晚肯定要预先阅读对方有兴趣的谈话资料。所以,所有见过他的人,无一不对罗斯福有好评。

当然,不单是政治人物,就算是个推销员,也该知道要怎样投顾客所好。例如,有位汽车推销员,为了手上的进口高级车,专程拜访一位企业家。可是见面的开始他并不谈买车的事,反而先拿出儿子的集邮册,原来他儿子与企业家的儿子是同班同学,他知道企业家为了替儿子搜集邮票,总是不辞辛劳,乐此不疲。他用这件事当话题,两人很快就有了共同语言,并且谈得很投机,最后在快要告辞时稍微提一下车子的事,当然就顺利卖出了。

投其所好,其实也是有技巧的。如果只投其表面所好,对自己未必有利。以下几个例子,可以提供给你做参考。

有位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任何赚钱的生意他都有兴趣去做,别人来为他出点子赚钱,他都一概欢迎。但到了晚年,他的好利之心忽然变得好名起来,这种微妙的心理转变,根本没有几个人知道。有些他以前的朋友,还用老办法来找他,结果败兴而归不说,还被这位财阀视作“好利之小人”,永远不让他们再登门。

社会上也有人不识时务,对一些好利之人万般劝说,想让他们做点善事,以博取好名声。像那种募捐方式,根本就是缘木求鱼,因为他们对“名”根本是不屑一顾。对这些人若不能动之以利,他们怎么能甘愿付出呢?

前面这两种人要投其所好并不易,但最难的还是有些伪君子。他们表面好名,但你若真以此为题,他们就会把你当作书呆子,表面上尊重,实际上疏远。可是如果你对他讲利,虽然能说中他的心意,但为了维护虚伪的形象,反而会申斥你一顿,骂你污辱他的人格。这种人暗地采用你的建议,却不会对你个人有所尊重。

对付这种表里不一的伪君子,不要揭破他的假面具,但要直指他的心。先来讲上一段大道理,再轻描淡写地指出主题。彼此若能心照不宣,这种沟通最能达到你想要的结果。所以找话题要投其所好,但不要呆板的正面去投其所好,要记住,侧面的投其所好更为有效。

有一位大学刚毕业的法律系学生,因为律师考试未能通过,只好在一家法律事务所当职员。按公司规定,试用期间每一个人在一个月内都要拉到一家新客户。可是他刚离开学校不久,又没有任何的背景,每次去拜访一些陌生的新客户,不是吃了闭门羹,就是要他回去等消息。

眼看一个月的期限就快到了,他已经是心灰意冷,打算另谋出路。没想到这个时候奇迹出现了,他不但开发出一个新客户,而且还借着这个客户的引荐,一连吸收了十几家新客户。他不但没有被炒鱿鱼,反而晋升成正式职员,薪水也连跳好几级,成了该事务所的“超级营业员”。

这个新人到底是凭着什么本领,能够找到他生命中的“贵人”呢?以下内容是他的自述:

“当天,我愁眉不展地不得不踏入那家公司。到了门口的时候,我想到以前几次的闭门羹,就更加踌躇不安。忽然我看了公关主任桌上的名牌,我想到我有办法了。

原来这位主任的名字蛮奇怪的,竟然叫做‘万俟明’,而我恰好又很喜欢看传统小说,以前在看《说岳传》时,书中有个坏人的名字就叫‘万俟乔’。这个人与岳飞同朝为官,但因为岳飞见他时不以礼相待,两人因此不和。后来他便迎合奸相秦桧在朝中一再攻击岳飞。在绍兴十一年时,将岳飞父子下狱治死。如果有在朝为官者替岳飞申冤,也都被弹劾,可以说是个大大的奸臣。

我看《说岳传》时年纪还小,一看到‘万俟乔’三个字,就不知道怎么读,所以我特地查了字典,才知道这三个字的读音。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才知道‘万俟’这两个字的正确读音(万俟做为姓应读作moqi)。

当时我一眼看见这人的名片上写着‘万俟明’,我就礼貌地向前称呼他:‘万俟先生,我是××法律事务所的职员,今天特别来拜访您。’

才说完这句话,对方就吃惊的站起来,嘴里结巴的说着:

‘你……你…你怎么认识我的姓,一般人第一次都会念错,大部分人都叫我万先生,害得我总是解释一次又一次,烦死了。’

我听了以后感觉这次拜访似乎有个好的开始,于是我接着说。

‘这个姓是复姓,而且又很少见,想必有来源的吧!’

对方听到这里,更是显得神采飞扬,高兴地说道:

‘这个姓可是有来由的,它原是古代鲜卑族的部落名称,后来变成姓氏的拓跋氏,就是由万俟演变而来的。’

我看到对方越来越高兴,于是接口问道:

‘那您就是帝王之后,系出名门了!

那位万俟明先生听了后更加高兴的说下去:

‘岂只是这样,这个姓氏一千多年来也出了不少名人,例如,宋代有个词学名家叫万俟永,自号词隐,精通音律,是掌管音律的大晟府中之制撰官,另外写了一本书叫《大声集》。后人都尊称他万俟雅言。’

用这个少见的姓氏做话题,让我和那位公关主任聊了起来,尽管我并未说明来意,更没谈什么细节,但光凭这次愉快的交谈,就让我开发出一家财团做客户。而这家财团旗下所有的关系企业,全都与事务所签下了合约,聘我们做法律顾问,为我们事务所增加了前所未有的业绩。”

两个陌生人初次见面,如果不能善用机会,投其所好地找出话题,必然不能取得沟通的成功。当然,如果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又怎能合作,生意自然谈不成。像刚才说话的那个年轻人,明知自己知道“万俟”这个字的读音,是来自说岳传中的那个奸臣万俟乔。可是为了能投对方所好,于是故意装糊涂,让对方去吹嘘他姓氏中那些光荣的历史,为未来的生意,奠定了一个成功的基础。

连陌生人初次交谈都必须想尽办法,投其所好去寻找话题。对我们那些已熟识的朋友或上司,这件事不是更重要吗?

2.恭维是最好的“润滑剂”

把赞扬送给别人,就像把食物施给饥饿的乞丐。在许多时候,它就像维生素,是一种最有效果的食物。

讨厌别人对自己拍马屁的人少之又少。即使有,其内心的本意也必不尽然。

曾经叱咤风云一世的拿破仑,就有过这么一段历史。

拿破仑是非常讨厌别人拍他马屁的。有一次,随从之一对他说:“将军!您最讨厌别人对您拍马屁的吧!”拿破仑笑着回答:“是的,一点也不错!”

事实上,这不就是那位随从一记响亮的“马屁”吗?

赞美别人,恭维别人,就算是对人“拍马屁”好了!其实都是人际关系中至高无上的“润滑剂”,而且这种美丽的言词又是免费供应;如此“于人有利、于己无损而有利”的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赞美是一种博取好感和维系好感最有效的方法。它还是促进人继续努力卖命最强烈的兴奋剂,这是由人性的本能所决定的。想求人成功就必须学会这一招。

美国一位企业家这样形容卡耐基:“他是一位会握着你的手,鼓励你,赞美你的人。在我的生活经验中还没有碰以过一个能赶得上他的人,有许多人,虽然拥有职权,但他们没有嘉许他人的雅量,只会讥讽别人,像这样怎么能成就更伟大的功业呢?”

其实这位企业家是最能领会卡耐基精神的人。

有人说,在这位企业家的手里,赞美别人已成为一种异乎寻常的驱动工具。

当这位企业家就任造船厂厂长的时候,工作群众都被他调动起了巨大的热情,他的传记中这样写道:

“从经理到工人,他都很大方地给予嘉奖,称赞工作人员的工作技巧,使受奖的人都觉得比金钱奖赏更为可贵。”

这家造船厂承造的军舰拖甲虎号在27天内完工,造船场里所有的记录都被打破了。老板召集造舰的全体工作人员发布一篇庆功的演说辞,并且赠给每人一枚银质奖章和威尔逊总统的一封信,最后他转向负责监造人,从自己的袋子里掏出个金表,亲手交给他,作为一个小小的纪念。

把赞扬送给别人,就像把食物施给饥饿的乞丐。在许多时候,它就像维生素,是一种最有效果的食物。

有的人严格有余而赏“银”不足,吝啬赞美他人,是违背人性的做法,结果往往使一些下属暗中捣鬼或干脆“走人”。这些人要好好反省。

在这个社会上,会说奉承话的人似乎比较吃香。当一个人听到别人的奉承话时,心中总是非常高兴,脸上堆满笑容,口里连说:“哪里,我没那么好”,“你真是很会讲话!”即使事后冷静地回想,明知对方所讲的是奉承话,却还是抹不去心中的那份喜悦。

因此,说奉承话是做人办事,提升自我所必备的技巧,奉承话说得得体,会使你更迷人!

3.成功人生,幽默机智

一个人会不会说话,看他有没有幽默感;一个人会不会做人,看他有没有幽默的魅力;一个人会不会做事,看他有没有幽默的手段。

圣经上有这么一句名言:“人们有着一个快乐的心,胜于怀藏着一只药囊,可以治疗心理上的百病。”

机智和幽默如果运用得适当,是可以带给人们欢悦,遇事化险为夷的。

机智是以智力为基础的,凭着机智可以把不相关的事情连在一起,可以在文句上搬弄花样,但是不一定会叫人发笑。

幽默所构成的条件,并不是在字眼故弄玄虚。幽默是得体的玩笑。

幽默与机智,在交际上可以显出你自己的聪明之处,可以鼓起他人的兴致,也可以缓和紧张的局面,使大家欢乐。

用机智和幽默去激起他人的兴致,别人将会对你十分感激,你说一句笑话可以像一缕阳光似的驱散重重的乌云,一切的怀疑、郁闷、恐惧,都会在一句恰当的笑话中消散无踪。

机智运用得法,可以使敌对的人哑口无言,也许还可以解除尴尬的局面,赢得别人的掌声与喝彩。

有一则有名的笑话,足以看出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的机智。马克·吐温去拜访法国名人波盖,波盖取笑美国历史很短:“美国人无事的时候,往往爱想念他的祖宗,可是一想到他的祖父那一代,便不能不停止了。”马克·吐温便以充满诙谐的语句说:“当法国人无事的时候,总是尽力想找出究竟谁是他的父亲。”这一类的机智是危险的,不是一般人所能使用,因为它可以把一粒星火煽成炽热的怒焰,你和对方争辩的结果不是你全面得胜,就是一败涂地。所以,除非是必要的,不要随便对别人尝试。

幽默是有区别的,有些是文雅,有些是暗射用意,有些高尚,有些低级。低级的幽默形同讥笑,往往一句普通的讥讽话会使人当场丢脸。所以说幽默话应该高尚、斯文才好。

一味地说俏皮话,无限制地幽默,其结果反会不幽默。譬如,你把一个笑话反复地讲了三遍、五遍,起初人家还以为你很风趣,到后来听厌了之后,便不会感到有趣。

如果你要使人对你保持着端庄高贵的印象,那么我就要避免经常说俏皮话。有一位先生在当教师的时候风趣得很,可是一做了地方上的首长,自己知道在官场之中不应该再诙谐幽默,明白一味的幽默会失去广大民众的敬仰,所以便下了决心,毅然做了一次肃清幽默的工作。这样做显然很有必要。一个人处在什么位置上就要有一副与之相配的形象,这样才会使人觉得顺眼,并由此尊重你。

说笑话也要注意,有时会使人不高兴的,笑话说得是不是合得其时其地很重要。譬如大家聚精会神在研究一个问题,你忽然在这里插了一句全无关系的笑话进去。如此,人们不但不发笑,反而会觉得你无趣。

如果你的幽默含着批评意味,带着恶意的攻击,挖苦别人丑陋的事情,这些话还是不说为妙。

4.“流行语”为你添姿着色

借助健康的富于生命力的“流行语”,使你更潇洒的做人,使你更顺利的办事。

“流行语”就是那些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里高频率地运用于人们口头交际的鲜活新潮的词句。它和着时代的脉搏,折射着生活的灵光,为人们的日常言谈增添着魅力与色彩。

流行语并不一定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共同语、规范语,它有较强的地域特征。例如香港人把谈恋爱刚结婚者称为“拍拖”;广东人逢人称“阿哥”;南京人说事情好到极点为“盖帽了”;北京人谈吃喝用“开”:“走,哥儿们开他两杯!”有些流行语在传播中扩大了范围,如北京人把闲谈聊天叫“侃”,现在其他不少地方也用开了“没事我们一道侃去!”

大多流行语往往在一定的年龄、文化水平以及职业的人群中使用。比如在商业界,“看好”、“看涨”、“看跌”、“滑坡”、“走俏”等词语运用普遍;在演艺圈,“走红”、“领衔”、“很性感”、“搭档”很流行。流行语多数是现有词句的一种比喻、替代、延伸,例如知识分子把从商称为“下海”,改行叫做“跳槽”,撰写文章搞创作戏称是“爬格子”。

流行语具有较强较浓的时代色彩,沉淀着一定时期内的政治色彩、文化特点与生活气息。比如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旧时代是“内人”、“太太”,“文革”时期称“革命战友”,现代则有“爱人”、“那人”、“另一半”等说法。说一个人样子好、气质佳,以前是“眉清目秀”,后来是“健壮朝气”,现在是“潇洒风流”、“有魅力”、“有女人味”等。

在日常谈话、交往活动中,恰到好处地使用流行语可以起到多方面的作用。

可丰富、更新自己的谈话色调。一个人的谈话色调既包括话题、语调、声音的选择,也指词句的筛选与锤炼。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与别人交谈时老是一种腔调,老运用一些自己重复多遍、陈旧蹩脚的词句、口头禅,毫无新鲜明朗的气息,给人的感觉是迂腐而沉闷,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之乎者也”不断;又像《编辑部的故事》中的牛大姐,官腔套话不离口。跟上时代的步伐,注意吸收运用流行的词句,可以使自己的谈吐变得丰富多彩,永远保持谈话色调的生机、活力,使话语常讲常新。

可沟通联系,赢得别人好感。愉快顺利的交谈活动,往往离不开流行语的使用。比如称呼别人,以前多是“师傅”、“同志”、“××长”,现在多用“女士”、“先生”、“小姐”、“老板”,这样更能增强谈话双方的亲近感、尊敬感,使交谈始终处于自如轻松的状态,不致因过于拘谨、正儿八经而影响沟通,引起别人反感。

可调料逗趣,增添生活情趣。生活是五彩斑斓的万花筒,人们常在一起聊天、玩笑,少不了流行语的点缀。一位学生挤到一群同学堆里,发现一位女生新穿了一件连衣裙,故意惊呼道:“哇!真3.14!”这3.14是圆周率π,与流行语“派”谐音,因而立刻博得大家一阵欢心的大笑。

流行语怎么来的?或许有人会问。其实,流行语不是哪位名人或语文学家创造发明出来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留心于生活,留心于别人的言谈,并借鉴发挥,推陈出新,启动灵感,随口说出。平时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搜集学习。

——从电视电影里学。当代影视与人们的生活愈来愈贴近,不少精彩对白、主持人的即兴妙语、广告好词令人赞叹不绝,我们可以从中借鉴。比如有人劝朋友去看一个展览:“去看看吧,不看不知道,展览真奇妙!”显然这里仿用了“正大综艺”主持人的开场语。

——从港台语言中学。开放的大潮也融入了港台的新鲜流行语汇。如“真性格”、“好帅”、“当心公司炒你鱿鱼哟”等等,很新奇,用语优美,不妨一借。

——从流行歌曲中学。许多流行歌曲不但能唱出人们的真情、心声,而且吐词通俗,生活气息浓。某男士谈恋爱,刚接触对方,生怕对方看不中自己的“外相”,机灵一动,说道:“我知道我很丑,可是我也很温柔。”他妙用了赵传的一首歌名,很快赢得姑娘的好感。再如“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我的未来不是梦”、“你知道我在等你吗?”等,结合讲话的场合、语境、心境,信手拈来,适时穿插,一定情趣斐然。

——从报刊用语里学。如某报上曾有一篇题为《检察机关浑身是眼》的文章,某位善谈者巧借活用,与人评论小偷:“他浑身是手,什么不偷?”提醒误入情网的朋友:“别理她,她浑身是胶,粘住了,你还了得?”假如有人蒙受不白之冤,事过境迁,真假莫辨,多次申诉,也得不到解决,怎么跟人说?“咳!你就是浑身是嘴,也说不清呀!”岂不妙哉!

——从方言俚语中学。方言俚语表达含蓄,俗得够味,很受人们喜爱。如“没治”在上海话是好到绝顶之意,有人看聂氏下棋:“聂卫平这盘棋赢得没治了!”“磨牙”北方方言中是费口舌之意,我们也可以拿来运用,如:“还磨牙什么?快走吧!”

当然,运用流行语必须适合交谈对象的年龄、知识水平以及听话背景。某大学一研究生对她的同学讲:“喂,你的‘另一半’来了!”这“另一半”是对象的意思,语出张贤亮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大学校园很流行,如果到农村去说,未必有人懂。 lsyQk8TuWn8akqSQXy2QShC/2gMw/W4TlPjrorOqUACSAPTBRn8dOPIabY0j7IU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