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做人做事36字诀
吕叔春

第一章 处世根本字诀

一、“谦”字诀

处世唯“谦”字了得,若一味狂妄自负、骄傲自大,只会失去处世的根本,落得孤苦寒丁,千失所指的骂名下场。

1.不可目中无人

目中无人高高在上不但不能引起别人的尊重,反而会引起他人背后甚至当面的讥笑。获得别人尊重的惟一要诀,就是练好“谦”功,先尊重别人。

富兰克林年轻时,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言行不可一世,处处咄咄逼人。造成他这种个性的最大原因,归咎于他的父亲过于纵容他,从来不对他的这种行为加以训斥。倒是他父亲的一位挚友看不过去,有一天,把他唤到面前,用很温和的言语,规劝他一番。这番规劝,竟使富兰克林从此一改往日的行为,踏上了他的成功之路!

那位朋友对他说:“富兰克林,你想想看,你那不肯尊重他人意见,事事都自以为是的行为,结果将使你怎样呢?人家受了你几次这种难堪后,谁也不愿意再听你那一味矜夸骄傲的言论了。你的朋友们将一一远避于你,免得受了一肚子冤枉气,这样你从此将不能再从别人那里获得半点学识。何况你现在所知道的事情,老实说,还只是有限得很,根本不管用”。

富兰克林听了这一番话,大受感动,深知自己过去的错误,决意从此痛改前非,处事待人处处改用研究的态度,言行也变得谦恭和婉,时时慎防有损别人的尊严。不久,他便从一个被人鄙视、拒绝交往的自负者,一变而成为到处受人欢迎爱戴的成功人物了。他一生的事业也得力于这次的转变。

如果富兰克林当时没有接受这样一位长辈的劝勉,仍旧事事一意孤行,说起话来不分大小,不把他人放在眼里,那结果一定不堪设想,至少美国将会少了一位伟大的领袖。

只要你认清了这一点:妄自尊大,将使与你接触的人们,个个感觉头痛,获得一个不快的印象,从此你所能交得的新朋友,将远没有你所失去的老朋友那样多,直到了众叛亲离的绝境而后已。试想到了那时,你做人还有什么趣味?你行事还有什么伟大的成就?你的名誉还能靠谁来传扬呢?

要改正目中无人的不好癖习,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记住:未来要去成就的丰功伟业还多呢,现在即使有了一点点小成就,比起未来的成就只是微乎其微。即使有人已对你大加赞美,也只是表明他们的眼界太低,而不能说是你的成就已达顶峰。当你对人说话时,应该打定主意:你是在向对方吸取学识经验,而不是把你浅薄的学识全部搬出来炫耀。你发表意见,必须抱着求人将它改善的目的,而不是用来压倒人。因为实际上,没有一个人是情愿被迫接受任何意见的。

人们都不喜欢那些常爱自吹自擂的人,你当然不愿人家也是这样看待你。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乎自己谈吐行动之间,处处给人留下一个自由旋转的余地,如果你的意见的确是对的,他们经过思索之后,自然会乐于接受的。万一他们抱着一种成见,始终坚持不接受,那你也必须知道:过分强调、夸大的语气,并非是征服他们的武器,反而易使他们更走异端,与你深沟高垒地对峙起来了。

2.得意不要忘形

在运气好时,切莫得意忘形,而致乐极生悲,必须更加积极奋发,以使成绩永久不坠。

有位企业家曾说过:“当你经过千辛万苦使你的产品打开市场的时候,你最多只能高兴五分钟,因为你若不努力,第六分种就会有人赶上你,甚至超过你。”

当你被上司提升或嘉奖的时候,常常会自鸣得意吗?如果是,那你就要好好学一番涵养的功夫,把你那因升迁而引起的过度兴奋压平下去才好。你所拟的一生计划,当然是非常伟大的,但在你没有达到这个伟大目标之前,中途的一些升迁,真可说是微乎其微的小事。也许在你实行一个计划时,一着手就大受他人夸奖,但你必须对他们的夸奖一笑置之,仍旧埋头去干,直到隐藏在心中的大目标完成而止。那时人家对你的惊叹,将远非起初的夸奖所能及。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曾说:“一个人如果自以为已经有了许多成就而止步不前,那么他的失败就在眼前了。许多人一开始奋斗得十分起劲,但前途稍露光明后,便自鸣得意起来,于是失败立刻接踵而来。”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说:“当我的石油事业蒸蒸日上时,每晚睡觉前总是拍拍自己的额头说:别让自满的意念,搅乱了你的脑袋。我觉得我的一生受这种自我教训的益处很多,因为经过这样的自省后,我那沾沾自喜、自鸣得意的情绪,便可平静下来了。”

一个人的伟大与否,是可以从他对于自己的成就所持的态度上看出来的。堆积你的成就,作为你更上一层楼的阶梯吧。

人生处在顺境和得意时,最容易得意忘形,终致滋生败象,乐极生悲。

看过特洛伊战争“木马屠城记”故事的人,都会记得特洛伊是怎样被毁灭的。

特洛伊人与入侵的希腊联军作战,双方互有胜负,后来联军中有人献计,假装全部撤退,留下一匹大木马,并将勇士藏在马腹内,其他的主力部队亦躲在附近。特洛伊人望见远去的舰队,以为敌人真的撤退了,于是在毫无防备下,将木马拖入城内,歌舞狂欢,饮酒作乐。就在他们睡梦时,木马中的敌人纷纷跳出,打开城门,里应外合,于是特洛伊灭亡了。

从这个故事中,可得到一个宝贵的教训:得意时不要高兴太早,否则失意马上就到。

有些人因为顺境连连而甚感欣慰,愉悦之情不时流露于脸上。然而,不能光只是高兴,应该想想怎么才能维持好运,永保成功。

希腊有名的雄辩家戴摩斯说:“维持幸福,远比得到幸福困难。”同样的道理,好业绩得来不易,但更难的是在于如何持续保持好业绩。

3.有本事不必自夸

欧洲有一著名格言说:“愈是喜欢受人夸奖的人,愈是没有本领的人。”反之,我们也可以说:“愈是有本领的人,愈是不需要别人的夸奖”。

中国人常说,有本事要让别人去说。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是不喜欢自吹自擂的,因为别人的眼睛要比你的眼睛亮得多。就像1999年举行的那场世纪拳王大赛一样,虽然这场比赛被判为平局,但明人眼一看就知道是刘易斯获胜的,真正的拳王当是刘易斯,霍利菲尔德再怎样吹嘘也是没用的。

美国南北战争时,北军格兰特将军,和南军李将军率部交锋,经过一番空前激烈的血战后,南军一败涂地,溃不成军,李将军还被送到爱浦麦特城去受审,签订降约。

格兰特将军立了大功后,是否就骄奢放肆、目中无人起来了呢?没有!他是一个胸襟开阔、头脑清晰的大人物,他绝不会做出这种丧失理智的行为来!

他很谦恭地说:“李将军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佩的人物。他虽然战败被擒,但态度仍旧镇定异常。像我这种矮个子,和他那六尺高的身材比较起来,真有些相形见拙,他仍是穿着全新的、完整的军服,腰间佩着政府奖赐他的名贵宝剑;而我却只穿了一套普通士兵穿的服装,只是衣服上比士兵多了一条代表中将官衔的条纹罢了。”

这一番谦虚的话听在人家耳里,远比数次的自吹自擂好得多。唯有对自己的成就发生疑问的人,才爱在人家面前吹牛,以掩饰那些令人怀疑的地方。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是不必自我吹嘘自我炫耀的,因为你的成绩,你的成功,别人会比你看得更清楚,而且会记在心上。

也许你以为格兰特将军的自谦,固然值得赞美,而李将军以败将的身分,居然也昂首挺胸、衣冠整齐,似乎有些示之骄傲呢?其实不然,李将军虽然战败,但仍能坦然忍受耻辱,这正是他勇敢坚毅的地方。他这样做,是表示他把失败当做一种经验,而非一种耻辱,如果能再给他一次机会的话,他仍能挺身奋战、争取光荣。所以他也可以说是不失为一位伟大军人的风度。他之所以与格兰特持相反的态度,并非不肯谦虚,实在是由于两人所处的环境不同。

格兰特将军不但赞美了李将军的态度,而且也没有轻视他的战绩。他认为自己的成功和李将军的失败,都是偶然的机会造成。他说:“这次胜负是由极凑巧的环境决定的,当时敌方军队在佛吉尼亚,几乎天天遇到阴雨天气,害得他们不得不陷在泥淖中作战。相反的,我们军队所到之处,几乎每天都是好天气,行军异常方便,而且有许多地方往往是在我军离开一两天后便下起雨来,这不是幸运是什么呢!”

格兰特将军把一场决定最后命运的大胜利,归功于天气和命运,这正表示他有充分的自知之明,始终没有被名利的欲念所埋没。曾经有人说:“愈是不喜欢接受别人赞誉的人,愈是表示他知道自己的成功是微不足道的。”

假使你常常为芝麻小事而得意忘形,接受别人的称赞,自己拍自己的肩膀,把它当做一桩了不得的事情,那你无异是在欺骗自己,就像那些被魔术欺骗了的观众一样。从此你将走上失败之路,因为你早巳没有自知之明,盲人骑着瞎马乱闯,怎么会有成功的希望呢?

实际上,只要我们仔细思考,就知道我们百分之九十九的成叻,其实有不少是机运的成分夹杂在里边的,我们应该看清这些机运所在,准备将来如有同样事情发生,又缺乏这些机运时,知道怎样应付。

4.请教不择人

向人请教,不必注重对方身分的高下,但必须问对人。

在罗斯福任美国总统期间,当他去打猎的时候,便去请教一个猎人,而不是去请教身边的政治家;反之,当他讨论政治问题时,他也绝不会和猎人商议,而是和政治家开会。

有一次,罗斯福和一个牧场工头出外打猎,罗斯福看见前面来了一群野鸭,便追过去举起枪来,准备射击。但这时那个工头早已看见在那边树林中还躲着一只狮子,忙举手示意罗斯福不要动,罗斯福眼看野鸭快要到手,于是对那命令不予理睬。结果狮子在树林中听到了响声,便立刻跳了出来,窜到别处去了。等到罗斯福瞧见了,再赶紧把他的枪口移向狮子时,已经来不及而被它逃脱了。

牧场工头立刻瞪着愤怒的眼睛,向他大发脾气,骂他是个傻瓜、冒失鬼,最后说:“当我举手示意的时候,就是叫你不要动,你连这点规矩都不懂吗?”

罗斯福对于自己受到身分那样低下的牧场工人所训斥,他会怎样应付呢?大发雷霆吗?打他两记耳光吗?不,他是深明“求教原则”的人,绝不会干出那样丧失理智的事情来。他对于那顿责骂,竟安然“逆来顺受”,并且以后也毫不怀疑地处处对他服从,好像小学生对待老师一般。他深知在打猎上,对方确实高他一筹,因此,对方的指教是不会错的。

“各得其所”是做任何事都不变的原则。就拿人格担保来说吧!一个演说家也许可以用人格来担保其人演讲起来一定精彩,但是他没有资格担保某种饮料的品质一定高超。同样地,一个正直的传教士,也许可以保证某人是一个好人,但不能保证某种药品确实有效,否则,他自己固然难免受人蒙骗,就是别人也将因而上当。

所以我们向人求教时,切勿先被一种成见所蒙蔽,以为自己平日对于某人的印象极佳,那人说出来的话,便一定没有错,这就是失去了理智的行为。实际上,你应该先知道那人对于你所问的事情懂不懂?有没有经验才是。美国杂货业大王凡瑞迈可说:“年轻人平时最大的错误,就是对于任何事自己都先存了一种成见,当他们去请教于人时,实际上,并没有存着探索真理或搜求有识者经验的目的。他们最后无非是希望对方对他的意见大加夸奖一番,如果对方给了他一个否定的回答,他往往不区别事情曲直,只是大失所望,最后还是依自己的意思去做。”

如果你也犯了凡瑞迈可所说的这个毛病,那么请你赶快改正过来。你该知道求教于人并非只是使自己心境舒泰,而且也要寻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来。

因此,如果你获得了高你一筹的深谋远见,就该毫不吝惜地把你自己原来的意见抛诸脑后。人应该超越自己的成见,以第三者的眼光,把自己和别人的意见,做一最公正的评断,不稍存偏念。

此外,在求教于人时,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当对方发表了意见后,必须当机立断——接受或是拒绝。如果觉得有什么不满的地方,也得放在心里,不必说出来。

想想看,如果你向他说:“你不能想出一个别的方法来吗?”那你不是个傻瓜吗?因为对方当然是找自己认为最对的说出来,你要他改变一个方针,就无异是弃其所长而用其所短,即使他当真转了方向,恐怕结果对你也发生不了丝毫益处。

同时,如果你听了别人的话做错了事,也切勿怪那说话的人不好,应该责备你自己的判断力不够。因为对方只不过是“提供意见给你”,并非“代你负责解决”。

二、“淡”字诀

为人处世,交朋待友,对势利纷华,似乎不必太过于苛求,当以“淡”字当头。看淡些,看开些,人生也就豁然开朗,有滋有味了。

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1.君子之交淡如水

真正的朋友,相互尊重,却不相互吹捧;往来频繁,但不过分亲昵;往来不多,也心心相应。也就是说,交友应注重真挚的感情,注重心灵的默契和呼应,志同道合。而不注重表面上的亲近,热闹。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这个意思。

那些没有真感情,不讲道义的假朋友,表面上亲亲热热,勾肩搭背,相互吹捧,夸海口时胸脯拍得山响,一旦贫贱、富贵发生变化,或相互之间有了利害冲突,就翻脸不认人,甚至在朋友有难时不仅不帮忙,反而落井下石,将其置之死地。

近代知名学者王国维博闻强记,智力过人,在甲骨文研究上卓有成绩,得到了罗振玉的赏识,结为朋友,后来又成了儿女亲家。王家贫,罗经常在经济上接济王,但目的却是把王国维当作赚钱的机器。罗因有钱,大量收进甲骨,由王来考释,发表文章的署名都是用罗的名字。最后,由于经济上有勒逼,使王国维这样不可多得的才子在壮年便投湖自尽。

而同一时期的另一著名人物鲁迅虽然和王国维也有大体近似的经历,都是弃医从文,但由于交友的审慎,结果却不一样。鲁迅早年师事于资产阶级革命家、著名学者章太炎,后来与教育学家蔡元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学者,作家如许寿堂等都是鲁迅事业上互相切磋的好友。此外,鲁迅以师长、也以朋友身份结交了许多左联革命青年,对鲁迅的影响也很大,特别是鲁迅结交的共产党人朋友如瞿秋白、冯雪峰等,对鲁迅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鲁迅和瞿秋白,他们在文化战线上经常合作,翻译介绍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文学作品。瞿秋白编了《鲁迅杂感选集》,在序言中给鲁迅以很高的评价。在最危险的关头,鲁迅让瞿秋白避在自己家中。瞿秋白牺牲后,鲁迅怀着悲痛的心情,在病中把朋友的遗言编成《海上述林》出版。鲁迅在前言引用的对联中所说的“知己”,即指包括瞿秋白在内的共产党人,他以有这样的“知己”为人生最大的满足。

鲁迅的一生,在他身边,既有严谨的学者,也有资产阶级革命家;既有文学青年,也有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鲁迅的成长,除了主观上的原因,也得益于这些良师益友。郭沫若同志曾指出:“王国维之所以嘎然止步,甚至遭到牺牲,主要的也就是朋友害了他。而鲁迅之所以始终前进,一直在时代的前头,却是得到了朋友的帮助。”

的确,建立在志同道合基础上的友谊是万古长青的,它能经得起任何考验。与品质高洁的人交朋友,结下的真挚友谊是事业的推进剂。

2.淡看人生,善待生命

我们常常自己和自己过意不去,比如许多痛苦和烦恼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带来的。做人做事,只有把一切看得淡,想得通,一切才显得微不足道,就自然会无忧无虑。

二战期间,罗勃·摩尔在一艘美国潜艇上担任嘹望员。一天清晨,随着潜艇在印度洋水下潜行时他通过潜望镜,看到一支由一艘驱逐舰、一艘运油船和一艘水雷船组成的日本舰队正向自己逼近。潜艇对准走在最后的日本水雷船准备发起攻击,水雷船却已掉过头来,朝潜艇直冲过来。原来空中的一架日机,测到了潜艇的位置,并通知了水雷船。潜艇只好紧急下潜,以便躲开水雷船的炸弹。

三分钟,六颗深水炸弹几乎同时在潜艇四周炸开,潜艇被逼到水下八十三米深处。摩尔知道,只要有一颗炸弹在潜艇五米范围内爆炸,就会把潜艇炸出个大洞来。

潜艇以不变应万变,关掉了所有的电力和动力系统,全体官兵静静地躺在床铺上。当时,摩尔害怕极了,连呼吸都觉得困难。他不断地问自己,难道这就是我的死期?尽管潜艇里的冷气和电扇都关掉了,温度高达36度以上,摩尔仍然冷汗涔涔,披上大衣牙齿照样碰得格格响。

日军水雷船连续轰炸了十五个小时,摩尔却觉得比十五万年还漫长。寂静中,过去生活中无论是不幸运的倒霉事,还是荒谬的烦恼——在眼前重现:摩尔加入海军前是税务局的小职员,那时,他总为工作又累又乏而烦恼;抱怨报酬太少,升迁无指望;烦恼买不起房子、新车和高档服装;晚上下班回家,因一些琐事与妻子争吵。这些烦恼事,过去对摩尔来说似乎都是天大的事。而今置身这坟墓般的潜艇中,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摩尔深深感受到,当初的一切烦恼显得那么的荒谬。他对自己发誓:只要能活着看到日月星辰,从此再不烦恼。

日舰扔完所有炸弹终于开走了,摩尔和他的潜艇重新浮上水面。战后,摩尔回国重新参加工作,从此他更加热爱生命,懂得如何去幸福地生活。他说:“在那可怕的十五个小时内,我深深体验到对于生命来说,世界上任何烦恼和忧愁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3.淡泊明志,莫为名利遮望眼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所谓人各有志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我还是要奉劝各位:少一点欲念,多一点超脱,淡泊明志,到了你出名的时机那一刻,你定会成功的,莫为名利遮望眼。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希夷写了一首诗,曰《代白头吟》,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希夷涌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与人看。宋遂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中暗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法据为己有。于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希夷活活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所谓人各有志,就是这个意思。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三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从辩证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就是说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值不值得。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得,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我们所说的忍名让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人生命题。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奉劝诸君,少一点贪欲,多一点忍劲,莫为名利遮望眼。

客观地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沾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于追求,只要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求名心太切,有时就容易产生邪念,走歪门。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臭名远扬,遗臭万年。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

为求虚名,弃君子之道,做小人勾当。古今中外,为求虚名不择手段,最终身败名裂的例子很多,确实发人深思;有的人己小有名气,还想名声大震,于是邪念膨胀,连原有的名气也遭人怀疑,更是可悲。

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叫塔尔达利亚的数学家,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不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这时,有个叫卡尔丹诺的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千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并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尔达利亚被哄骗了,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谁知,几天后,卡尔丹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将成果攫为己有。他的做法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欺瞒住了人们,但真相终究还是大白于天下了。现在,卡尔丹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

宋之问、卡尔丹诺等也并非无能之辈,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都是很有建树的人。就宋之问来说,纵不夺刘希夷之诗,也已然名扬天下。糟的是,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俗话说,钱迷心窍,岂不知名也能迷住心窍。一旦被迷,就会使原来还有一些才华的“聪明人”变得糊里糊涂,使原来还很清高的文化人变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连老百姓都不齿的肮脏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成恶名。

求名并无过错,关键是不要死死盯住不放,盯花了眼。那样,必须要走到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之路。

有时,既未沽,也未钓,更未盗,美名便戴到了自己的头顶,这又当如何呢?

著名的京剧演员关肃霜,有一天在报纸上看到一篇题为:《关肃霜等九名演员义务瞻养失子老人》的报导,同时收到了报社寄来的湖北省委顾问李尔重写的《赞关肃霜等九同志义行之歌》的诗稿校样。这使她深感不安。原来,京剧演员于春海去世后,母亲和继父生活无靠,剧团的团支部书记何美珍提议大家捐款义务瞻养老人,这一活动持续了二十三年,关肃霜开始并不知晓,是后来知道并参加的。但报导却把她说成了倡导者,这就违背了事实。关肃霜看到报导后,立即委托组织给报社写信,请求公开澄清事实。李尔重也尊重关肃霜的意见,将诗题改成“赞云南省京剧院施沛、何美珍等二十六同志”。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与日军在依洛吉岛展开了激战,最后将日军打败,把胜利的旗帜插在了岛上的主峰,心情激动的陆战队员们,在欢呼声中把那面胜利的旗帜撕成碎片分给大家,以作终生的纪念。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场面,后赶来的记者打算把它拍照下来,就找来六名战士重新演出这一幕。其中有一个战士叫海斯,是一个在战斗中表现极为普通的人,可是由于这张照片的作用,使他成了英雄,在国内得到一个又一个的荣誉,他的形象也开始印在邮票、香皂等上面,家乡也为他塑了雕像。这时他的心是极为矛盾的:一方面陶醉在赞扬中,一方面又怕真相被揭露;同时,由于自己名不副实,又总是处在一种内疚、自愧之中。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每天只好用酒来麻醉自己。终于,在一天夜里,他穿好军装,悄悄地离开了对他充满赞歌的人世。

同样得到了飞来之美名,关肃霜和海斯的态度不同,结局也各异。还是东坡先生说得好:“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美名美则美矣!只是对于那些还有一点正义感,有一点良知的人,面对不该属于他的美名,受之可以,坦然却未必办得到!得到的是美名,得到的也是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条捆缚自己的锁链,早晚会被压垮,压得喘不上气来。像关肃霜,就活得真实、活得轻松、活得自在、活得安然。

如果真有人对此能坦然受之,那这个人的品质也就算恶得可以了!

4.减少心欲,满足心灵

贪欲会使人的精力和体力双重透支。放下贪欲,追求平淡简朴的生活,是获得快乐的最简单的方法。

汤玛斯·富勒说:“满足不在多加燃料,而在于减少火苗;不在于累积财富,而在于减少欲念。”

下面是一则寓言故事,它可以明确地告诉我们:当欲望产生时,再大的胃口都无法填满,贪多的结果只会无穷尽的烦恼和麻烦。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使我们从欲念的无底深渊中得到释放与自由,是快乐的始发站。

据说上帝在创造蜈蚣时,并没有为它造脚,但是它仍可以爬得和蛇一样快速。有一天,它看到玲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脚的动物都跑得比它还快,心里很不高兴,便嫉妒地说:“哼!脚愈多,当然跑得愈快。”

于是,它向上帝祷告说:“上帝啊!我希望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多的脚。”

上帝答应了蜈蚣的请求。他把好多好多的脚放在蜈蚣面前,任凭它自由取用。

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这些脚,一只一只地往身体贴上去,从头一直贴到尾,直到再也没有地方可贴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

它心满意足地看着满身是脚的自己,心中暗暗窃喜:“现在我可以像箭一样地飞出去了!”

但是,等它一开始要跑步时,才发觉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这些脚。这些脚劈哩啪啦地各走各的,它非得全神贯注,才能使一大堆脚不致互相绊跌而顺利地往前走。

这样一来,它走得比以前更慢了。

人是一种欲望动物。而且不同的人,其所拥有的欲望也不尽相同。有人贪图名利、有人留恋肉欲;还有人则希望得到丰富的物质世界……在这些种欲望中,最危险的要数物欲,即对金钱和物质的贪恋。

有一个财主拥有很多金钱、土地、妻子、儿子他在世上享尽了各种荣华富贵。

当他七十岁时患了重病,大夫对其子女说:“替他预备后事吧!因为他已无药可救了。”

于是他的家人就替他准备寿衣、棺材……

奄奄一息的财主叫仆人把他的寿衣拿来看看。当他看见寿衣竟然没有口袋时,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你们做错了,为什么寿衣没有口袋?”

仆人纳闷地说:“寿衣本来就没有口袋的。”

财主生气地说:“不行,帮我重做;我一定要有口袋的寿衣,否则我的财宝怎么带走……”

由于他过度激动,一口气换不过来,停止呼吸死了。

我们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也就怎样离开。我们的目光不须要一直关注在不能带走的金钱、名利、地位上,而是应常常关注在更宝贵的品格和亲情上。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家庭环境很富有的人,骑着一头大牛,匆匆赶路。途中遇见一位道行很深的禅师,禅师问他去哪里,那人着急地回答:“我要找我的牛。”说罢连头也不回就继续前行。

禅师望着他的背影,口中吟道:“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表面来看,此人的行为十分荒诞,骑牛找牛,懵然不觉。然而,环视当今社会,骑牛找牛者比比皆是。许多人身藏几万几十万张“大牛”、“金牛”,仍然孜孜不倦地往楼市、股市钻营,目的就是要觅取更多更大的“大牛”、“金牛”。

因此,许许多多的富翁虽然腰缠万贯,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并不快乐,精神世界格外空虚。为了钱,他们能够六亲不认;以物役己,魔障常在。

贪欲人人有,但程度略有不同,贪欲又是人人憎恨的性格。没有人愿意与一个贪婪成性的人成为朋友。

有一个人很喜欢飞鸟,他每天一大早就到树林中陪它们玩。飞鸟也很喜欢他,一看见他来了,都会群集到他身边来嬉戏。

当他的朋友知道这件事后,就狡猾地对他说:“明天你抓几只鸟回来,也让我玩一玩。”

第二天,他又到林子去,可是鸟儿只在空中飞行,却不肯像以前一样飞到他身边来嬉戏。

他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才明白原来是自己心中已有了贪念。

三、“俭”字诀

不懂得“俭”字的人,不知道如何成功,任何成功的事业都在于点滴的积累;不懂得“俭”字的人,只会丧失成功,过分的骄奢多败人品质。

“俭以养德”,为人做事之良训。

1.从节省生活费开始

不懂得生活的人不懂得节省,因为钱除了挣来的以外,主要是节省来的。

“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怕穷。任何人来到世上都一无所有,但是什么造就了那些富人呢?

有一次,我趴在沙发上小憩,正瞥见一枚晶亮的10元硬币,滚落在客厅一角。我呼唤儿子:“看哪,有10块钱在地板上,谁先抢到,就归谁!”

很多父母大概已经猜到了,最后去抢那10元硬币的是我自己。现在孩子宁可把握时间多翻几页漫画,也不肯挪动双脚去捡区区10元。

又一次,我叮咛大儿子把随手放置的200元零用钱收好,不然,我会没收云云……我威胁的话还没话完,大儿子慷慨地回了一句:“你要呀?你收吧,送给你。”

我知道,时代不同了!我没有办法让儿子理解我们这一代贫穷的经历,他们顶多故作被感动状地听我“讲古”,听罢仍然故我。

但是,与家人脱手脱足、同舟共济地在贫穷中奋斗,是多么重要的人生经历啊!我可以认定那段吃苦的岁月,是支持我这半生努力上进的力量源头。我还记得和哥哥姐姐一张张粘奖券袋的日子,我粘得那样努力,因为那是我所能与父母分劳的工作。

我还记得每一次开学前,母亲把一个蓝布袋解开,摩挲着每一个她喜爱的金饰,讲述着每一个首饰的来历,再默默地把金饰交给父亲带走……大概到读完大学时,蓝布袋已经空了。

那个时代,要是听说有人在路上捡到了5毛钱,孩子都要津津乐道地传颂着某人的运气,并张大眼搜寻着自己经过的每一方寸土地。谁又想得到,若干年后,大刺刺躺在地上的10元钱,却引不起孩子们瞧一眼的兴趣。

我坐了一个下午,追忆自己每一段清苦而努力的过程。于是,我替自己和孩子下了一个决定——我们家必须要变“穷”。

我向工作的补习班请了长假,他们同意让我过半年闲散的日子,换换心情,充充电。我欺骗孩子:妈妈身体不好,必须辞职休养,以后靠爸爸一个人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房屋贷款、汽车贷款……重点就是——我们家变穷了,不要说电玩卡带、超人、怪兽买不起,连吃饭都很勉强了。为了“剧情”逼真,我还陆陆续续地向他们兄弟俩借钱——因为妈妈没买菜钱了。

一大早上。大儿子捏着—张黄色的通知单,充满犹豫的眼神说:“妈妈,羊奶不要再订了,一个月要450元,我不想再订了!”我很费了一番唇舌才让他带了钱到学校订羊奶。我也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听懂“家里虽然很穷,但订羊奶的钱一定会有”的道理。

但家里既然很穷,做母亲的似乎也不应该驻足任何橱窗或框台之前了。偶尔,我会忘形地想看清楚某一件衣服的式样,或是某一项电器的售价。这时,儿子会很好意地大声提醒我:“妈妈走啦,不要看啦,我们家那么穷,等你看了喜欢,又买不起,会很痛苦的。”

我能说什么?我只能在路人的侧目与售货员的注视下仓慌而逃了。最尴尬的一次,是在一家书店里,小儿子取下了货架上一盒最小的乐高玩具,央求我买。大儿子在我还没来得及反应时,便夺过玩具,放回货架,高声怒斥弟弟:“还敢买玩具,一盒100多块,家里已经没钱买菜了,还要为难妈妈!”我只好牵着正义的哥哥与号啕的弟弟,在众人温暖而同情的注目下离开。

又是一个清晨,但我较平常晚起了半个钟头,狼狈地朝梳洗妥当的大儿子手中塞了50元:“对不起,来不及做早点了,到学校吃好了。”儿子迟迟没有动,我正不耐烦地想催他,却发觉他的泪水在眼中打转:“我拿走50元,你今天有钱用吗?”

到这里,我已经有罪恶感,这一段母子受难记,不能再演下去,留个回忆就够了。这一段贫穷的试练,不能说没有效果。起码,这两兄弟见到钱包中的钱,也懂得是种幸福了。眼看着两个儿子都有点守财奴的倾向了,我最近又在想,我是不是该出个点子,让他们知道:金钱其实也没有那么重要,而且我们也没那么穷。

2.“穷大方”不可取

富贵时不忘节俭,贫困时更不可“穷大方”。切记:俭是使人成功,锻炼自我品格的一种美德。

英国与美国比,不算是富有的国家,但与中国比,算是富有的国家。因此,按理英国人应该比中国人大方,但实际上他们比中国人“小气”多了。

在英国的大学里,教师有自己的办公室和电脑,可以到系办公室随便拿笔、纸、胶水、信笺等文具用品,而且从不用登记。作为访问学者的我,同样享有这些待遇。除了在办公室可以拿到纸外,在电脑中心、在自动复印机里,你随时随处都可拿到质地非常好的A4纸,这意味着,我可以无节制地用纸。但是,我却因为纸难堪过。

在英国期间我参加了一个由六人组成的课题小组。课题由我的导师玛丽主持。她是一位心直口快的女士。在我刚到时,她让我为课题的某一项写点儿材料。这是导师第一次布置给我的任务,我下决心要全力以赴弄好。所以我认真查阅资料,冥思苦想,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写完了。我用从系里领来的A4纸抄好,兴冲冲地到她的办公室交差,满以为会得到导师的赞扬,可是没想到,她的第一句话却给我当头一棒:“你怎么能用这么好的纸来写呢?这是浪费。你应该用用过的纸的反面写,这种纸只有在打印、复印时或抄正式的文稿时才用。”当时她神色严肃,弄得我尴尬不已,无地自容。直到现在,每当我想用干净的白纸打稿或随便写几个字时,我似乎都感觉到她那责备的目光在监视着我。由于她一直对我很友好,我当时并不怀疑她歧视中国人,惟一解释得通的是“小气”。

在英国,学生经常与导师面谈,讨论课题、检查布置学习情况。在每次的面谈里,导师边讲边作记录,面谈后再将记录拿去复印,然后导师、学生各存一份,待下次见面时要将上一次见面的记录拿来,以让导师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上次面谈布置的任务,或继续上一次的话题。我发现,我的导师用来记录的的纸全是已经用过一面的。后来我发现在系里她并不是惟一。“小气”的人。在系办公室里,总有一大堆“废纸”,这些所谓的废纸,或是因电脑出差错而使打印出现乱码的纸,或是多印的材料、课题表,或是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本中撕下未用完的部分。这些“废纸”都是供老师平时随便写写划划用的。虽然老师可以随时不受限制地用没用过的好纸,但老师们都自觉地用办公室里用过一面的所谓的“废纸”。在我所在系的每个教师办公室里,都有一个垃圾桶和一个废纸回收箱。教师们从不会将废纸,哪怕是一片小纸屑扔进垃圾箱,而是扔进回收箱。

3.谨防变态的节俭:吝啬

吝啬之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财富与利益,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亲不认,对别人的苦楚显得冷漠无情,毫无怜悯之心,甚至落井下石!做人做事要谨防这种变态的节俭心理,以免给自己徒增障碍。

朱某独自前来心理门诊,向医生陈述:“我公公是一位八旬老人,养育有五个儿女,可是儿女在父亲丧失劳动能力后,一个也不愿赡养。我是三儿媳,看着大家都不管,也不想搅这费力不讨好的事。儿女们个个怕吃亏,都不想负自己应负的责任。我信奉的是勤俭持家,盼着能攒个万儿八千的,把房子修修,添些家什,可我丈夫老说我抠,还叫我‘铁公鸡’什么的,我知道他是嫌我不争气,给他养了个女儿,使他在兄弟中抬不起头,其实我也不喜欢女娃儿,可那事儿能全怪我吗?”

患者朱某的情形,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异常心理中的吝啬心理的具体表现。其吝啬心理主要表现是:

其一,不愿意赡养老人,认为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儿”;其二,对钱财过分吝啬,以至于其丈夫说她“抠”还称她为“铁公鸡”;其三,想生儿子而歧视女孩,这实质上是一种感情上的吝啬心理。

吝啬作为一种自私、冷漠的病态行为有极大的危害性。

首先,它违背了人类社会应有的仁爱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其次,物质与精神上的吝啬将会对一些社会成员造成精神及肉体上的伤害。试想,被子女抛弃的老人,被父母遗弃的女娃,他们将会面对怎样的惨境?一个被父母重养轻教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灵魂又有多么空虚?一个面临困境向他人伸出求援之手的人,得到的只是白眼,他的心里有多痛苦?作为人,实在不该有吝啬之心。‘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具有社会性,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互助关系,相互关心、帮助是人类美好的属性。吝啬之人极度自私,不给别人任何帮助,将人的本性降格为动物般的本性。吝啬破坏了人类美好的社会关系、伦理关系与道德关系。吝啬之人也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与遗弃。人活在世上,需要钱,但更需要亲情与友谊。小气冷漠,只会割断亲情,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赡养老人养育独生女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否则,天理难容。过去曾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不必萦怀心头,而要理智地看待。关心与帮助历来是相通的,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今天帮人一把,日后自己有难处,也定会得到他人的关心。

你虽有勤俭持家之心,却错把吝啬当成勤俭中的吝惜。吝啬与吝惜不同,吝惜指对所有财物(包括个人与公家的)十分珍惜,不浪费,不大手大脚,是一种勤俭节约的好行为,好品德。教育家徐特立早年在长沙办学,非常勤俭,常将别人丢弃的半截粉笔拿来写字,还赋诗道:‘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你吝惜太过分,就成为吝啬了,吝啬是为人所厌恶的。”

朱某:“哦,原来是这样,我还以为我是勤俭,还很委屈呢!”

“此外,你的吝啬心理还与焦虑有关。你存在着由急于发家的心理及自己不喜欢女孩,又怕丈夫不喜欢女孩的矛盾心理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朱某:“是的,看见别人发家,过好日子,心里时常焦急,加上丈夫时常埋怨我,使我就更烦躁了。”

心理医生:“精神分析学家们认为,焦虑是人的行为的基本能力。弗洛依德将焦虑分为三类:即由环境中存在的现实危险所引起的现实焦虑;由害怕控制不住本能冲动而引起的神经质焦虑;由害怕自己违背社会规范而引起的道德焦虑。焦虑令人不快和紧张,要设法降低或克服它,个人所作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避免或降低各种焦虑。有些人将现实生活风险估计过高,对自己的能力与实力估价过低,为了应付焦虑,就建立起自我防御机制。你的吝啬就可能属于自我防御型,怕失去自己手中的财产以及富裕的生活。”

朱某:“是的,确实是这样!”

在医生的启发下,经过几个月的心理调适,患者朱某开朗明白多了,她参加了许多社会公益活动,同老人、的关系大为改观,邻居们也说她乐于助人,与以前相比简直是变了一个人。

4.欲路勿染,俭以养德

游戏于大千世界,漫步于人生禅机,追物而不为物所困,寻爱而不为爱所累,欲路勿染,俭以养德,这实在是“城市人”的一大梦境啊!

一位富翁待人非常大方,乐善好施,人们都以为他的生活很奢华。有一天他带着佣人出去散步,看到地上有一根线,他弯腰拾起,告诉佣人说:“这根线好好的,还可以用。”然后放进口袋中。世人常以为待人刻薄才是节俭之道,其实不然,待人刻薄,只是吝啬,事实上这位富翁拾起一根线的行为才为“节俭”作了最好的诠释。

没有欲望意味着没有目标,没有欲望的入永远不能发展。

看惯了声色犬马的人有一天终于悔悟,达到了人生的又一境界,从无止境刺激的循环中退了出来,转而寻求内心的静。其实,这又是一种欲望。所以,欲望无时无刻不困扰着我们。但是,这里我要说的是,我们要在这无限度的欲望中保持一份清醒,养成一种节俭的品德,在茫茫人海找到自己的位置。

决不能没有欲望,这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要求。你可以去追求欢乐,你可以去在适当的时候做些、说些昧着良心的事、话,但你的人要有一个根,这个根就是原则。所谓有原则就是在你做了违背某些道义的事后,灵魂要有一个着眼点。否则,得到之后是空虚,你将永远背上包袱前进。

我们就生活在城市中,生活在烟囱、街道和商店彼此挤撞的庞大物群里。是的,我们拥有一份职业、一张身份卡、一条牛仔裤,我们读报、掂菜篮子,还出没于歌厅、饭店,当然也必须遵守“不准随地吐痰”或“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之类的规定。更加确凿的是,在这个嘈杂而有序的网络结构里,我们总能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栖息点,一个由钢筋、水泥和玻璃组成的永不风化的方形空间。于是,我们被称为“城里人”。

但是,更值得关注的是,城市并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极限。在成亿的“乡下人”日夜做着“城市梦”的同时,许许多多个不愁饭吃的“城里人”却患上了“城市病”——一种欲望综合症。城市文明的二重性,导致了人性在城市阶次上双向发展的可能性。人性优化的欢乐与人性异化的痛苦,特别折磨着一些生活相对优越或不那么优越的年轻人。据统计,在为数不多的比较发达和成熟的城市里,流行的“城市病”已达几十种之多。名目虽繁,但究其病理却不外是“精神分裂”,其症状表现为无聊、厌倦、抑郁、狂躁、空虚、忧烦、怠情、恐惧、……无止境的消费刺激,无限度的欲望生产,无节制的广告翻新,无遮掩的色情诱惑,把生命变成了一个迅速耗竭的过程。挣了就花,花了再挣;没有了拼命要拥有,有了就毫不珍惜地丢掉。一方面是得不到满足的焦虑;另一方面是满足了以后的怅惘;生活陷入了木马式的原地旋转,疯狂过后,总是一片瘫软和空虚。

所以说,人最重要的是一个根,在长辈那儿是关怀的根,在朋友那儿是友谊的根,在妻子、女友(或丈夫、男友)那儿是信任的根。有了这些根,无论你在外面怎么折腾,多么风光,都能找到人与你真心分享;反之,即使你跌个头破血流,一无所有,世界上还有个肯为你分担苦难的人。

四、“自”字诀

做一个有个性的人,给自己一点自信!成功的道路靠自己闯,美好的前途来自于自强自立,不屈服于任何权威,用自我的努力找到属于你的自尊。

男儿立世,自己拍板!

1.自强自立,与成功有约

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大大小小的梦想,别人——任何人都可能会对你失约!

魏特利有幸在年少时,便学会了自立自强。他父亲在二次大战时身在国外,当他九岁时,在圣地亚哥附近,有一个陆军制炮兵团,驻扎的士兵和他成了好友,以消磨无聊的闲暇时间。他们会送魏特利一些军中纪念品,像陆军伪装钢盔、背带及军用水壶,魏特利则以糖果、杂志,或邀请他们来家中吃便饭,作为回赠。

魏特利永难忘怀那一天,他回忆道:

“那天我的一位士兵朋友说:‘星期天上午五点,我带你到船上钓鱼。’我雀跃不已,高兴地回答:‘哇哈!我好想去。我甚至从未靠近过一艘船,我总是在桥上。防波堤上,或岩石上垂钓。眼看着一艘艘船开往海中,真令人羡慕!我总是梦想,有一天我能在船上钓鱼。噢,太感谢你了!我要告诉我妈妈,下星期六请你过来吃晚饭。’”

“周六晚上我兴奋地和衣上床,为了确保不会迟到,还穿着网球鞋。我在床上无法入眠,幻想着海中的石斑鱼和梭鱼,在天花板上游来游去。清晨三点,我爬出卧房窗口,备好鱼具箱,另外还带备用的鱼钩及鱼线,将钓竿上的轴上好油。带了两份花生酱和果酱三明治。四点整,我就准备出发了。钓竿、鱼具箱、午餐及满腔热情,一切就绪——坐在我家门外的路边,摸黑等待着我的士兵朋友出现。”

“但他失约了。”

“那可能就是我一生中,学会要自立自强的关键时刻。”

“我没有因此对人的真诚产生怀疑或自怜自艾,也没有爬回床上生闷气或懊恼不已,向母亲、兄弟姊妹及朋友诉苦,说那家伙没来,失约了。相反的,我跑到附近汽车戏院空地上的售货摊,花光我帮人除草所赚的钱,买了那艘上星期在那儿看过、补缀过的单人橡胶救生艇。近午时分,我才将橡皮艇吹满气,我把它顶在头上,里头放着钓鱼的用具,活像个原始狩猎队。我摇着浆,滑入水中,假装我将启动一艘豪华大油轮,航向海洋。我钓到一些鱼,享受了我的三明治,用军用水壶喝了些果汁,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妙的日子之一。那真是生命中的一大高潮。”

魏特利经常回忆那天的光景,沉思所学到经验,即使是在9岁那样稚嫩的年纪,他也学到了宝贵的一课:“首先学到的是,只要鱼儿上钓,世上便没有任何值得烦心的事了。而那天下午,鱼儿的确上钓了!其次,士兵朋友教给我了,光有好的意图并不够。士兵朋友要带我去,也想着要带我去,但他并未赴约。”

然而对魏特利而言,那天去钓鱼,却是他最大的希望,他立即着手设定计划,使愿望成真。魏特利极有可能被失望的情绪所击溃,也极可能只是回家自我安慰:“你想去钓鱼,但那阿兵哥没来,这就算了吧!”相反的,他心中有个声音告诉他:仅有欲望不足以得胜,我要立刻行动,要自立自强,自己开发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沃土——潜能。

2.独品人生百态

所谓的圣人,就是那些能够使你远离错误的普通人。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不需他人来援助的,就像痛苦和快乐。

没有人可能替代你去承受去体味生活,你只有去独品人生百态,然而也正是在这独品的过程中,你也被生活升华了。

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拜访过一位高人。他住在山那边一个幽静的林子里。正当我们谈论着什么是美德的时候。一个土匪爬上山岭,跪在圣人面前说:“啊,圣人,请你解脱我的罪过,我罪孽深重。”

圣人答道:“我的罪孽也同样深重。”

土匪说:“但我是盗贼,还是个杀人犯。”

圣人说:“我也是盗贼也是个杀人犯。”

土匪说:“我犯下了无数的罪行。”

圣人回答:“我犯下的罪行也无法计算。”

土匪站了起来,他两眼盯着圣人,露出一种奇怪的神色。然后他就离开了我们,连蹦带跳地跑下山去。

我转身去问圣人:“你为何给自己加上莫须有的罪名?你没有看见此人走时已对你失去信任。”

圣人说道:“是的,他已不再信任我,但他走时毕竟如释重负。”

正在这时,我们听见土匪在远处引吭高歌。

只有自己面向现实的人,才会在独立人生之路上行的更稳更快。

十年前的那个周末舞会,女孩子是秀发披肩、亭亭玉立的大二学生,她像一朵六月的新莲在沸腾的舞池中,裙子翩翩飞,飘逸而芬芳。

在目光的包围和无休无止地旋转后,她累了,坐在一边休息。

这时,一个男孩走过来向她微微鞠躬,伸出手:“我可以请你跳一支舞吗?”他彬彬有礼,像一个古代的王子,让人不忍拒绝。

带着一丝疲倦,她站了起来。当两个人面对面地站在舞池中,静等音乐响起的片刻,她突然发现。那个男生竟然比她似乎还矮一点点。也许并不真的比她矮,但是女孩子觉得,如果哪个男生与她等高,那就已经是很矮了。“我比你还高哪!”女孩子轻轻悄悄地说,笑着,像小时候与小伙伴比高矮时得胜后的高兴的样子。其实是心无城府的,因为她从小便比身边所有的朋友长得高,已习惯了在与他们的比较中骄傲地笑。但眼前的男孩子并不是自己的朋友,只是舞会上偶尔邂逅的舞伴。女孩子立刻为自己的口无遮拦而后悔了。她的脸刷的一下红了。

一切发生得太快了,男孩子有点猝不及防。稍稍愣了一下,脸上的笑还来不及褪去,新的一波笑意竟浮了上来。他不恼不恼地说:“是吗?那我迎接挑战。”

后面四个字稍稍有点重。女孩子无语,歉意地笑,躲过他的目光,但却有点紧张地捕捉来自他的信息。就见他下意识地挺直了腰胸,轻描淡画的说:“把我所发表过的文章垫在我的脚底下,我就比你高了。”原来,他也有他的骄傲。

舞会后,他们成了恋人。

后来,因为阴差阳错,他们并没能走在一起,但是,女孩却从来没有忘记过他,没有忘记当年在舞会上的那一幕情景,尤其是那两句不卑不亢的话:“我要迎接挑战。”“把我所发表的文章垫在我的脚底下,我就比你高了。”

人要正视自己的生理缺陷,一个人心理的健康才是最大的财富。

3.用自我来挑战权威

在权威面前一旦养成屈膝哈腰的“好”习惯,不但自己只能生活在人家的影子中,而且人家也未必瞧得上你。

世界著名交响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欧洲指挥大赛的决赛中,按照评委会给他的乐谱在指挥演奏时,发现有不和谐的地方。他认为是乐队演奏错了,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仍不如意。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地说明乐谱没有问题,而是小泽征尔的错觉。面对着一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土,他思考再三,突然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判台上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们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前两位参赛者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终因趋同权威而遭淘汰。小泽征尔则不然,因此,他在这次世界音乐指挥家大赛中摘取了桂冠。

没有智慧不行,没有勇气也不行。谁也不敢说有智慧的人一定有勇气;但缺少智慧的人,大约也没有勇气,或者其勇气亦是不足取的。

怎样是有勇气?不为外面威力所慑,视任何强大势力若无物,担负任何艰巨工作而无所怯。譬如:军阀问题,有的人激于义愤要打倒他;但同时更有许多人看成是无可奈何的局面,只有迁就他,只有随顺而利用他,自觉我们无拳无勇的人,对他有什么办法呢?此即没有勇气。没勇气的人,容易看重既成的局面,往往把既成的局面看成是不可改的。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孙中山先生,他真是一个有大勇的人。他以一个匹夫之身,竟然想推翻二百多年大清帝国的统治。没有疯狂似的野心,是不能作此想的。然而没有智慧,则此想亦不能发生。他何以不为强大无比的清朝所慑服呢?他并非不知其强大,但同时他知此原非定局,而是可以变的。他何以不自看渺小?他晓得是可以增长起来的。这便是他的智慧。有此观察理解,则其勇气更大。而正惟其有勇气,心思乃益活泼敏妙。智也,勇也,都不外其生命之伟大高强处,原是一回事而非二。反之,一般人气慑,则思呆也。

没有勇气不行。无论什么事,你总要看他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的。无论多么艰难的挑战,你总要“气吞事”,而不是被事慑着你。

4.自信——任你东南西北风

生命的路是自己的,怎么走,是你的选择。自信的人会毫无畏缩走向理想。

自信的人,东西南北风都刮不倒,尽管是龙卷风也一样。

自信吧,没有自信,活得好累。充实自己——风景这边独好。

俄罗斯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赫尔岑年轻时,有一次,他的一位女朋友请他去参加一个音乐会。音乐会没开始多长时间,赫尔岑就用双手堵起耳朵,低着头,满是厌倦之色。不久,他打起瞌睡来。

女朋友看到赫尔岑这样,很是奇怪,问他:“难道你不喜欢听音乐吗?怎么音乐一响你就成了这副样子?”

赫尔岑摇了摇头,说:“这种怪异、低级的乐曲有什么听头?”

“你说什么?”女朋友大叫起来,“天啊!你说这音乐低级?你知不知道,这是现在社会最流行的音乐!”

赫尔岑心平气和地问:“难道流行的一定好吗?”

“那当然,不好的东西怎么会流行呢?”女朋友反问。

“那按你的意思,流行感冒也是好的罗?”赫尔岑微笑着回答。

女朋友顿时哑口无言。

一件事情的不同解释,往往可以带来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

相传,以前有个书生,屡试不第。适逢开科,书生欲往应试。行前晚上,书生做了三个怪梦,大惑,不知功名是否有望,特地去找善于圆梦的岳母解说。登门,适逢岳母外出,姨妹接待说:“小妹我亦能圆梦,姐夫但说无妨。有些难解之梦,母亲还来求我呢!”

书生犹豫片刻,说:“我第一个梦是梦见我家的墙头上孤零零地长了一棵草。”

姨妹说:“这是说你没有根基。”

书生又说:“第二个梦,是梦见我戴着斗笠打伞。”

姨妹解释:“这是说你多此一举。”

书生听了很扫兴。姨妹又问:“第三个梦呢?”

书生便说:“恐有冒犯,不说罢了。”

姨妹说:“自家人面前,不必拘礼。”

书生说:“第三个梦,是梦见我和你背靠背睡在床上。”

姨妹瞪了书生一眼道:“那是说你这辈子休想中。”

书生听罢甚为懊恼,看来今生功名无望,失望而归。

行至半道,恰遇岳母,遂告之。岳母闻言大喜,连说好兆。书生不解,岳母回答说:“第一个梦,墙头上孤零零地长了一棵草,是说你高人一等;第二个梦,戴着斗笠打伞,是说你官(冠)上加官(冠)。”书生眉头渐展,急忙问:“第三个梦又作何解释呢?”岳母回答:“那是说你终有翻身的时候。”

书生听了,喜至眉梢。立即收拾行李进京应试。

五、“礼”字诀

生在礼仪之邦,做一个彬彬有礼之人。有礼之人会做人,有人缘,多朋友。有礼之人会做事,注重形象,有教养,不树敌,成功路上事事顺。

1.以礼待人

中华民族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可见,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人是万万不能不讲礼貌的。朋友之间平时走动,你今天送我一只鸭梨,明天我送你一个苹果,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不讲礼貌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一个新生来到北京大学报到,由于要到什么地方填表,随身的行李没地方放,感到非常着急。这时,他忽然看到一位踽踽独行的老人,于是,招呼不打,“帮我看着行李”。老人就这么看着这行李直到这个小伙子回来。没想到他轻松地拎起了行李就走,连个“谢”字都没对老人说。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在开学典礼上,他又看到了这位老人,老人在台上看着莘莘学子们,主持人介绍说,这就是我国文化泰斗季羡林先生。

这样的事据说还有清华版本。这一次简直都有点近乎粗暴了,一个大学生骑着车在校园里横逛,不慎碰倒了一位老人。年轻人当场就一句:你长眼睛了吗?一句话把老人骂懵了,教了一辈子书的他说什么也不敢相信清华的学生竟然粗鲁到这种程度,且不讲道理到这种程度。当然,类似的故事由于流传得过于频繁,具体细节走样也是难免的,而且,这个无“礼”的事情并不是北大清华的专利,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是想说明,连中国高校的两个璀璨的明珠都难弃糟粕,更何况其他地方呢?

如果说在象牙塔某种无“礼”可以被宽容的话,走上工作岗位,再习惯地做令人讨厌的事儿,恐怕就没有那么好运了。殊不知,礼貌是一种柔韧的智慧,这种平和和内敛表达着对别人的尊重,不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也就自然地给自己扩宽了很大回旋空间,这就是人们生活在人性丛林中必须遵守的法则,“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在这个意义—亡讲,没有礼貌的人是举步维艰的。

2.彬彬有礼,礼多人不怪

诗经说:“谦谦君子,赐我百朋”,礼多不怪,原是为人做事之常情。

某君是机关的最高领导,高级职员去见他,他不但坐着不动,也不屑回你一声某先生,而且不肯注视你的陈述,你只好站在旁边说话,真是架子十足。有时不高兴,认为你的说话不对,他竟始终不开口,好像听而不闻,始终不对你看,好像视而不见,你得一场没趣,只好颓然退出。他对高级职员如此,对其他下属,不问可知。对待朋友,也是似理不理的神气,实在令人难受。古人说:“施绝然声音颜色,拒人于千里之外”,某君正是如此,当他得势的时候,大家只好背后批评,当面还是恭维,还是奉承,心里都是反对他,他种了这样的恶因,后来形势逆转,一时攻击他的人,非常的多,当然还有其他重要原因,而待人傲慢,至少是一个方面。多礼是一件必要的工具,礼是人为的,是后天的,必须要用心去学习,学习成为习惯,多礼便能行无所事,十分自然了。

学者王先生是以多礼出名的人,他见人必先招呼,招呼必先鞠躬,对朋友如此,对学生也是如此。说话轻而和气,点头不替,笑容可掬。你如到他卧室或办公室,请他写字,他虽写得一手很好的十七帖,还是发谦虚,请你坐下来谈,你如不坐,他始终立着。无论是谁,一与王先生相接,如饮醇礼,无不心醉,所以他的人缘特别好。凡是他的学生,一见他来,立即鞠躬,让立一旁,等他过,这不是怕他,而是敬他,敬他完全是由于他的多礼。多礼似乎虚文,而关于人与人的感情者很大,所以孔子也说:“不学礼,何以立”。孔子的所谓礼,向不单指礼貌,一端而言,而礼貌必在其中,这是可以断言的。“从周旋中规,折旋中矩。”言语行动,声容笑貌,都要注意。文质彬彬,谓之君子,彬彬有礼,谓之君子,礼多人不怪。这是对人的说法,礼多且足以表示你是位君子呢!

但是多礼尤须诚恳,多礼而不能诚恳,反而使人讨厌。交际场中,见人握手,说几句客套话,最无聊的,连今天天气,只说哈哈哈,冷也不说,热也不说,虚伪已达极点,受之者觉得无聊,说之者也未必不觉得无聊。能诚恳,才能恭敬,能恭敬,才是真的礼貌。俗语说:“人熟礼不熟。这就是表示你对于熟人,也要有礼貌。”“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晏平仲所以能够久而敬之,必先他对人能够久敬。久而敬之是指双方面而言,久而敬之,更须先自你自身始。

3.注重礼仪着装,给人良好印象

做人做事,讲究给人于良好的印象,而礼仪着装决定了给人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就是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一个人给人的初次印象几乎都是视觉上的,如表情、恣态、身材、仪表、年龄、服装等方面。在我们真正了解一个人之前,我们早在第一眼看到他时,就形成了对他的初步看法,即所谓先入为主。例如,学校里对新来的导师、新来的插班生,单位里对新来的上司、新来的同事,介绍恋爱对象的第一次见面等,第一印象都会发生作用,双方都对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双方也都力图使对方对自己获得好印象,做为今后交往的起点和根据。所以,一个善于交际的人都很重视自己给别人的第一印象。

怎样展示自己的第一印象呢?

①留意你的穿着

“先敬罗衣后敬人”,从道德上说是不公正的,但面对现实的社会观念,我们尚无法改变。因为要对方了解你的内在美,尚需一段时间,而体现一个人个性的着装却一目了然,给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留意你的穿着,并不是叫你穿上最流行、最时毛的衣服,而是希望你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至于衣服是新是旧,质料是好是坏,却不是主要问题。

美国有许多家大公司对所属雇员的装扮都有“规格”,这规格不是指要穿得怎么好看,而是人们观感的水准。有一本书叫《应酬之道》,书中提出,在与人见面前衣饰应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鞋擦过了没有?

·裤管有没有痕?

·衬衣的扣子扣好了没有?

·胡须刮了没有?

·梳好头没有?

·衣服的皱褶是否注意到?

乍一听似乎可笑。事实上,这些小打扮曾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整洁的着装总是给人一种信赖感。

②展现你的风度

与衣着紧密相连的是人的风度。如果说衣着是一个人的审美力的反映的话,那么风度则是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的反映。有的人性格开朗,气质聪慧,风度则往往潇洒大方;有的人性格豪爽,气质粗犷,风度则往往豪放雄壮;有的人性格沉静,气质高洁,风度则温文尔雅;有的人性格温柔,气质恬静,风度则秀丽端庄。风度是性格和气质的外在表现,属于一个人的外部形态,是由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所构成的。与心灵相对而言,风度是人的一种形式,也是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所最先接触的。因此,从风度的好坏,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文明程度,而且也可以部分地看到一个人的美丑。我们主张人是需要有美的风度的,人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都应当表现出文明的美的风度。如果举止轻浮,言谈粗鄙,待人接物玩世不恭,甚至粗暴狂躁,那就不是文明礼貌的表现。

风度不是来自摹拟得之,更不是装腔作势的结果,而是一个人的心灵美的外在表现,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好的性格、气质的自然流露。要有美的风度,关键在于各人在实践中培养自身的美的本质,形成美的心灵。古人早就说过:“诚于中而形于外。”心里诚实,才有老实的样子。心不诚实迟早要被人看破的,更何况风度这种人的外在美是没法装得像的。当然,人的风度是多样的,不能强求一律。人的风度的多样性,是为人的性格、气质的多样性所决定的。但是,无论性格、气质的多样性也好,还是风度的多样性也好,都应当体现出人的美的本质。而只有美的心灵,美的性格、气质,才能有美的风度。

③提高你的修养

我们强调“第一印象”在取悦中的重要作用,但这仅仅是一种首要效应,并不是本质的、内在的、不可改变的。

其一,双方初次见面所获得的印象只是一些表面特征,不是内在的本质特征,所以单凭第一印象做为继续交往的基础是不牢固的。如一些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往往是凭仪表、长相而一见钟情,而不考虑对方的人性态度、个性品质而草率结婚。事实证明,这是靠不住的,往往会留下后患,最后甚至导致感情破裂。

其二,第一印象不是无法改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增加,对一个人的各方面情况会愈来愈清楚,从而可以改变第一次见面时留下的印象。

其三,即使是第一印象的展示,也反映了人的个性品质,归根结底,它是一个人平时长期修养的结果。没有平时良好的修养,即使主观上想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也往往是东施效颦,装模作样,反而令人生厌。

六、“正”字诀

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人格健全完善的人,受人崇敬。

做一个自私的人,做欺心的事,嫉贤妨能,与成功无缘。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正人先正己,这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方正的准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千百年人正人君子们信奉的一条做人做事的不变之道。

领导之所以成为领导,就是他们的水平和能力已经超过了普通员工使然。因此,领导应该成为工作的引导者,把握着单位的发展脉搏,一旦员工出了什么问题,你都应该及时给予指正。很多领导的批评意见并不为员工们重视,这里有很多原因,重要的一点恐怕就是领导本身的素质问题。你自己还不咋地呢,指手画脚地肯定招人烦,所以说,水平不高的人最好别染上官瘾,那是世间比较遭罪的事情之一。

口碑好的领导者常常被认为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正人先正己”。你觉得人家头发脏了,自己身上还有虱子呢,人家凭什么听你的话?身教重于言教,你就是说得唾沫遍地,人家也不一定往自个儿的心里去,但是,如果你做出让人竖大拇指的事,员工们的自觉意识自然也就提高了,这个问题很好理解,人家都在干活呢,你到那儿说没用的话和亲手参加劳动的感觉差异大了。

以前有一句话,叫做“以身作则,就是无声的命令。”如果是“天桥的把式”在那儿只说不练,恐怕就成“行动的矮子”了。记得鲁迅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如果作家们听到某个批评家的不太高明的批评,就沉不住气,就发火,要求批评家自己创作一篇试试,这就好比厨师对品味食品“食客大叫道:那么,你去做一碗给我吃吃看。”这句话可以从好几个侧面去考虑,如果把领导看作是那个厨师,寓意也同样存在。所以,批评人之前一定要三思。

我们一想到好的领导干部们,总是说出焦裕禄、孔繁森的名字,他们之所以可敬的原因在于,一个在河南的兰考不顾疾病缠身走家串户访贫问苦,在盐碱地里种了那么多梧桐,而且,吃穿用跟群众没有什么区别,那一身为民服务的脊梁是铮铮作响的。所以,后来人们写文章、拍电影,那是怎样的场面,我们都跟着流了不少眼泪。另一个是在西藏的阿里地区,自己的津贴都给了牧民们了,在大风沙的天气中奔走,把当地的老妈妈当做亲娘一样看待。人心都是肉长的,你焦书记、孔书记说一声,谁能不惟马首是瞻?

但是,生活中我们似也能看到有些单位的领导同志“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嚣张气焰,这样的领导还幻算得到群众的拥护,简直就是做梦,而且你永远都是得不偿失的。抛开这种行为的后果且不谈,即使你得逞了,如同“庄主”似地在某个地方耀武扬威几十年,在这几十年中,你得到的每一个鞠躬和微笑都不是发自内心的,换句话来说,你生活在不真实之中,这纯粹是自找的,而且,等你不是领导的时候,以往的问题就都找上门来了,你根本应付不过来。

如果说如今“正人”已经成为不可省却的领导环节,那么“正己”就是一个前提,你别想法儿在这个环节上抽条,因为这直接决定着一个领导者的威严被多大程度的认可,要想真正得到部属们的拥护,就必须脚踏实地地操劳,你如果不勤勤恳恳,没人会拿八抬大轿抬着你走,这似乎也算是一种自知之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压根儿就没有“正”的必要,你也别强以不必要为最必要,那简直就是画蛇尜足,没事找事了,真正聪明的领导者跟这种做法不沾边。

2.嫉妒乃方正之人之大忌

嫉妒本是人之天性,同时也是人类的弱点之一。作为一个方正的人,应努力克服这个病态的心理。

你的一位同学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奖学金,即将出国,你是禁不住赞道:“真棒!”还是心里酸酸的,说:“咳,傻小子有傻福呗……”

你的一位同科室的女孩,嫁了一位老美,就要随夫到国外定居。你是衷心祝福她,还是在背后撇嘴:“就她那长相,也就傻老外能看上……”

某天,你听人谈起某位过去在单位不得志的同事下海几年发了,现在有自己的公司,你的第一反应是高兴,还是来一句:“没准儿是发的不义之财吧……”

和你同时参加工作的某君,现在已是处长了。每次他见了你,都会热情地打招呼。你是同样大方自然呢,还是在心里暗自说道:“不就是当了个破官儿嘛,看那假惺惺的样子……”

如果你的表现是后者,那你就是妒忌了。而妒忌,以著名诗人艾青的话说,是“心灵上的肿瘤”。你要不警惕,不痛下决心把它“割掉”,它就会“像锈蚀铁那样,以自身的气质腐蚀自己”(希腊、安提斯德内《片段》)。

妒忌,作为人性的弱点,几乎谁都会有那么一点。这是人性中残存的动物的一面。据研究者说,许多动物都有嫉妒的本性,一只狼会把比它多抢了猎物的同类咬死。据中国杂技团驯兽员夏世华讲,一只叫“红红”的小狗看到驯兽员接触一只叫“丽丽”的小狗较多,它竟然嫉妒地把“丽丽”咬死了。我们虽早已进化成了人,但这个“动物性”却似平与生俱来。当我们还是孩子时,就会对父母表现出的对其他弟妹的“偏心”而心生不快,我们会因他们比自己多吃了一口蛋糕或新穿了一件衣服而生气甚至哭闹。

虽然妒忌是人普遍的也可以说是天生的缺点,但我们决不可因此而忽视它的危害性。趁着它还只是我们心灵里的小小“肿瘤”,我们就要赶快诊治它,以免它发展下去,成恶性“癌变”。

日本学者诧摩武俊在《嫉妒心理学》一书中说:“所谓嫉妒,就是自己以外的人占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者是自己所宝贵的东西被别人夺取、或将被夺取的时候所产生的感情。”

他说:“这种感情是一种极欲排除别人优越的地位、或想破坏别人优越的状态,含有憎恨的非常激烈的感情。有了这样激烈的感情,而不一定立刻显现于表面,这就是嫉妒。在引发事端的场合,反而是冰山一角,许多嫉妒都是深藏在人们的心中的,使乌漆黑的功能发酵,以歪曲的形态爆炸出来。”

让我们看个历史上有关妒忌的故事。

春秋时,郑庄公欲伐许国,五月阅兵,发排兵车。老将颍考叔抢先争得了兵车,驾车跑开。年轻将军公孙子都没有追上,便心生恨意。七月,郑军攻打许国都城,颍考叔历来奋勇争先,登上城头。公孙子都于城下妒其得功,便悄悄搭弓射箭,颍考叔毫无防备,结果倒地身亡。正如一位西方人所说:“嫉妒是来自地狱的一块嘶嘶作响的烧红的煤”。正是嫉妒,使本可以年轻有为的将军,作出了害人也害己的蠢举。

嫉妒的人并不是对所有比他强的人都嫉妒,对一些资历和水平确实比他高的人,他并不一定嫉妒。他所嫉妒的对象,大多是同学、同事、同龄人,因为他认为他们之间应该平起平坐。如果不是这样,他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刺激,痛苦、愤怒的情绪就会随之而来。正如培根说的:“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决不能原谅一个身边人的上升。”

尽管我们都免不了会有嫉妒这个似乎“令人无可奈何的感情”,但只要我们真正认识到了它害己害人的危害性,树立方正做人,方正做事的心态,是可以逐渐克服它的。

克服嫉妒,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跳出自我,做一个方正的人。别人取得成功,别人获得了幸福,别人一帆风顺……我们应该为他们高兴。哪怕我自己并不成功,并不幸福,我也衷心地祝贺别人,像一只歌中的:“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诧摩武俊说:“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瓜葛的社会。而且,也意味着现代的人,生活在嫉妒的温床中。”

在这个充满竞争、机会和变化的时代,在我们身边,几乎天天都有成功的人、幸运的人、发财的人、创造奇迹的人。他们也许就是你原本瞧不起的同事,或者是你曾领导过的下属,你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宽阔的心态、与人为善的心态而不妒忌吗?这的确是对我们每个人做人做事的品格修养的考验。

3.不做欺心事,本身是一种愉悦

做人做事不欺心,才能保持内心的安宁和生命的清澈,这样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受益,一种愉悦。我深信,做事不欺心的人,更容易保有欣赏世界的好心情,更容易品出生活的好滋味。

做了亏心事的人,不论他掩饰得怎样的完美,都将在惶惶不可终日的不安中过活。

日本的白隐禅师,道行高深,负有盛名,他的故事流传的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这样一个:白隐居住的禅寺附近有一户人家的女孩怀孕了,女孩的母亲大为愤怒,一定要她找出“肇事者”。女孩用手朝寺庙指了指,说:“是白隐的。”女孩的母亲跑到禅寺找到白隐,又哭又闹,白隐明白了怎么回事后,没有做任何的辩解,只是淡然地对女孩和她母亲道:“就这样吗?”孩子生下后,女孩的母亲又当着寺院所有僧人的面送给自隐,要他抚养,白隐把婴儿接过来,小心地抱到自己的内室,安排人悉心喂养。多年以后,女孩受不住良心的折磨,向外界道出了事情的真相,并亲自到自隐的跟前赎罪,白隐面色平静,仍是淡然地说了句:“就这样吗?”

读书与看待问题一样,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很多人看完这则故事,肯定白隐禅师那种面对诋毁和陷阱,泰然处之,固守善念的超然风范而慨叹不己。而我却从另一个角度,即那个怀孕的女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这则故事,其实,若是她在白隐默默地接受了孩子之后,便抛开一切不再去想,这也许会成为一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情,不会有人发现其中的秘密。然而她毕竟没能经受得住心灵的拷问,主动走了出来。可见,一些错误的或泯灭良心的情事对人心灵的惩罪有多么严厉。

日常生活中,很多小事都在或隐或现中,考验着你的良心,至于是否能让每个人都良心发现,那要看人们各自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处事观了。

前几天,电视里播放了中国第五代电影人聚会的场面,其中有一个场面是提起逃票的事儿,听时是用一种娱乐的心态听的,但过后突然也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逃票经历。

坐在回家的班车上,手里捏着车票钱,望着窗外五颜六色的霓虹和川流不息的人流心里洋溢着一种难言的安宁和惬意。这是黑夜的力量啊!

一发现售票小姐把我给漏掉了,就决定下车时,一定把票给补上。这样一想就觉得自己的那一脉生命之水,在这漆黑的车厢里仍然很清澈,很亮泽。也就为自己至今还能做到做事不欺心,而深感欣慰。

我是在路口上的车,车开动了售票员才从最后一排,往前挤着一个个地要乘客买票。或许是车上的人太多太挤,连过道里都挤满了人,或许是不少的人跟她讨价还价,说春节期间不应该提价的,把她给吵糊斗涂了,她竟然把坐在窗边往外看风景的我给漏掉了。其实我早就把买票的钱掏出来在手心里捏着了。

我想起小时的一件事来。那还是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奶奶叫我到街上去打醋,醋打好了,快走到家门口了,我却发现打醋的两角钱还在于心里紧紧地捏着。便想都没想就转身走回去,把手里捏着的钱,交给那个卖醋的人。得到了别人赞美的我,心里涨满了喜悦的兴奋。回到家我就把这事跟奶奶讲了。“是的,我孙子做得对,人活在世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做欺心的事。”奶奶夸奖我说。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庆幸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或者是类似这样的事,都能像小时候那样,“想都不想”地做出不欺心的决定。

车到站点,随着满车的人走到前车门口,我把一直捏在手里的十元钱,递到拿着扫帚准备打扫车厢的售票员面前,微笑着,用一种开玩笑的口气说:“你不想把票卖我,我可是非买不可呢!”

售票员稍稍愣了一下,立刻就在她满含疲惫的脸上露出非常好看的笑容,说:“哎呀,你这人,真是太好了。”

我感到走出好远了,她还在望着我笑。

也许这些已成为中国影视业顶梁柱子的大导大明星演们,今天这个时候谈论年轻时逃票的事,不会有人想到提出“道德”的天秤上来衡量他们的人品,因为他们本人原本就没有把这种损公肥私的事情当回事儿。但我还是要奉劝大家:做人做事不欺心,才能保持内心的安宁和生命的清澈,这样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受益,一种愉悦。我深信,做事不欺心的人,更容易保有欣赏世界的好心情,更容易品出生活的好滋味。 lzUWEl5KO6lYpmIqg3InYK10Y4G447MXJFgJPjkq4ZMDDgHfoXK64ehExMQgRWZ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