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深入了解:去香港上大学的种种优点和存在的不足1

去香港上大学,确实有种种优点:一流的科技条件、先进的教研设备、上乘的师资水平、自由的研讨传统、精美的校园建筑、舒适的住宿空间、优越的英语环境、良好的学习气氛、大量的锻炼机会、可观的就业前景、便利的留学途径、高额的奖助学金、诱人的香港户口等等;也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门槛太高、学费太贵、社会太异、粤语太难、地盘不大、底蕴不厚、学科不全、打工不许等等;还不一定适合你:你家里的经济条件有限,又拿不到全额奖学金;你最喜欢、擅长的专业,也许在香港的高校找不到;你的饮食、体格、性情、习惯、爱好……也许并不适合去香港学习、生活、工作。

在本章中,我们便来就这些方面全面、深刻、认真、仔细地了解和分析一下,从而给大家将来是否选择去香港上大学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一、去香港上大学的种种优点或理由

N个优势让香港高校火爆

据《中国青年报》2006年7月10日的调查显示,人们之所以对香港的大学趋之若鹜,有81.7%的人看重他们更为全球化的背景,66.8%的人看重他们“毕业生求职时更具优势”,50.9%的人看重他们所具有的学术氛围,而“丰厚的奖学金”仅以46.3%的比例列第四位。看来,人们并不主要是为了丰厚的奖学金而前往的,他们更看重香港院校的实质竞争力,看重它的开放性和全球化、它的就业优势和学术氛围。而这些方面恰恰是内地高校失去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尽管四年的香江求学之路,费用昂贵且充满艰辛;但开阔的国际视野、富有诱惑力的永久居留权、丰厚的奖学金以及美妙的就业前景,似乎对内地学子更具吸引力。正是这四大卖点,使得不少内地顶尖学子“舍近求远”,弃北大、清华,“PK”出国留学,欣然投身于香港高等学府怀抱。所以有人说,国际化程度高、全英文授课就业前景好以及高额奖学金,是港校受到青睐的主要原因。

据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联播”2006年8月报道,北京今年高考的作文题叫“北京的符号”,这个题目让人一看就透着几分历史感和古雅;香港大学的老师却在面试时和考生谈论一个非常生活化的话题——北京的房价。很多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将来能够找一个好工作,从这个角度看,关心房价显然比研究“符号”更有吸引力。一项调查也显示,多数想到香港上学的学生,看好的是其教育的国际化水准和就业能力。竞争出活力,竞争出效益,除了内地的一流大学还能选择香港,这对中国学生和中国大学教育都是好事。

在天津,据一项调查显示,香港院校吸引考生和家长的众多因素中,看重“国际化大都市更锻炼人”占到将近50%,“英语环境下的工作学习能力”占到20%,还有约30%的人被“学习环境与学术氛围”以及“能够作为出国的跳板”所吸引。在当地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发现,这些因素普遍得到了天津的家长和考生的认同。与此同时,“与高考志愿不冲突”,也成为天津众多家长考生青睐港澳学校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香港理工大学招生负责人介绍,去香港各大学念书与在内地相比,有三大优势吸引着内地学生。第一,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师资;香港的高校不乏国际知名学者,能够及时了解当今国际理论知识。第二,香港高校的学历是国际所承认的;与内地学校相比,香港大学的学生去国外名校继续深造的机会更大。每年香港都有相当部分学生直接申请去牛津等国外名校继续深造。第三,在香港念书的学生,毕业后会有更多留在香港就业的机会。

“香港那边会提供比较高的奖学金,而且教学模式也对孩子将来发展有好处。”香港大学在北京四中进行英语笔试时,一些考生和家长认为,去香港读大学不但可以享受全英语教学以提高将来的英语应用能力,同时还可以享受国际化的教学资源。

“去香港上大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希望我的孩子能顺利考上。”一位温州的家长认为,香港的学费虽然贵,但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与国际接轨,在香港读大学比起到国外留学,更容易适应,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意识、自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都较强,也更容易就业。

陆同学的爸爸本身就是高校教师,也到国外高校做过访问。他认为,中西方教学理念有很大不同,“我希望孩子能在更加宽松的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下学习,所以我们准备选择香港的大学。本来想让儿子直接出国念书,现在考虑去香港读书,一方面觉得那里的大学国际化水平较高,另一方面香港也保持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孩子能更快地适应这种求学生活,而且我们去看他也很方便。”

据《信息时报》2006年6月26日消息(记者袁峰)得知,一名陪同儿子参加咨询会的吴先生告诉记者:“香港高校吸引我们的几个优势在于,首先他们往往采取国际化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又比较注重实践,教学效果会比较好;其次,在香港就读有机会在香港企业进行实习,将来毕业后有希望留港工作;第三,同留学海外相比,留学香港的费用较低,而且都是华人,在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不会太大,孩子回广州或是家长去香港探望孩子都比较方便。”

有署名“科大青椒”的2006年8月19日在新浪网上发帖子说,近年来,香港高校开始在内地招生,似乎在今年达到了热潮。本人碰巧在香港大学有过工作经历,可能比一般人多少要了解全面一些。总的来说,香港大学的水准还是很高的,尤其是国际化方面。我认为香港高校的吸引力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高额的奖学金,一是就业前景。有些科目,比如金融,管理,经济等方面,香港的水准是远超中国任何一所大学的,而这些专业在香港就业前景也是很好的。所以如果对这些科目感兴趣,就能获得奖学金,香港当然是首选。而且香港社会法治好,安全,环境也很好。

另有一网友说,为什么到香港去上大学?一,去香港有数额不菲的奖学金。虽然香港的物价不低,但足以生存下去,减轻了家里的负担。要是在内地上大学,学费就能把家庭拖累死,要是贫困家庭的话,更不用想了。二,那里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起码学习的压力比较大,能督促自己好好学习。要是选择内地的大学,就等着整天混日子拿文凭吧。三,就业形势很不错。香港是个国际性大城市,去世界一流大学深造的机会非常多,在企业工作,工资非常高。要是在内地上大学,别说深造,找工作都非常困难,一不小心就会去卖糖葫芦、擦皮鞋。四,老师认真负责,不像内地的大学老师整天走穴,上课糊弄学生。并且上课有针对性,不像内地放羊式地教学。五,公平竞争的氛围。不用整天想着怎样巴结老师,同学之间勾心斗角,只要你有本事就行。

香港大学第8届内地学生武闻伟2006年4月20日告诉《北京考试报》记者,他认为香港高校的优势在于全英文授课、语言环境好、教学与国际接轨、毕业后发展空间广阔等。武闻伟2004年放弃了第一志愿浙江大学而选择了香港大学。

黄宜彦同学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本科毕业后,来到香港城市大学攻读法律研究生。“这是一次正确选择,受益匪浅。”她说,“从学习方法上,内地学校注重背记,这里注重讨论和思考。香港商业社会及国际大都会的背景,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自己的国际视野。”她表示,毕业后将选择在香港工作。

还有人认为,从课程设置上来说,内地高校要求学生学习很多与其专业毫无关系的“公共课”;在这一点上,香港高校更加“以人为本”。

另外,由于报读香港的大学并不影响报考国内高校,因此,不少家长和学生把留学香港看成是一条备选的退路。

为什么香港大学的势头如此之猛呢?先看看内地大学和香港那边大学毕业生的情况对比:香港某大学的“2005年度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显示,该校99%毕业生就业或升学,平均月薪1.4万多港元,最高月薪达7.4万多港元;而且该校2006年应届毕业生的聘书多来自国际投资银行及跨国企业。再看内地的高校,就拿北大来说,近两年北大频频出现卖猪肉、卖糖葫芦的毕业生,并非完全是媒体炒作。但是内地名校的品牌正在不知不觉中褪化。

赴港念大学热也是由很多学生和家长热衷引起的,“去香港上大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希望我的孩子能顺利考上。”一位温州的家长认为,香港的学费虽贵,但香港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与国际接轨,在香港读大学比起到国外留学更容易适应,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意识、自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都较强,也更容易就业。“香港是国际都市,许多到香港高校读书的人把这里作为进一步出国的过渡。”香港城市大学老师朱国斌分析说。尤其本书第二章中有个学生说得好,“在自己家门口留学”。

一位在香港大学攻读研究生的学生认为:“很多学生选择去香港读书,4年之后大都可以留在香港工作,因此这对他们来说很有诱惑力。香港的硬件设施也就是资源比较丰富,在授课上中西方结合会好一些,对英语的提高会有好处。此外香港的大学提供的奖学金也比较丰富。早出去一些的话,一个人的眼界会不同,交际的圈子和朋友也会不同。”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内地考生和家长青睐香港高校?教育界人士分析认为,香港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无疑是吸引内地学生的最重要因素。香港高校具有浓厚的国际化和开放性氛围,除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师及全英文教学外,还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管理制度、考评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

香港的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各高校层次分明,学科和课程设置灵活,适应市场经济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

在采访中许多家长认为,香港高校在教学方面比内地高校管理严格,拿学分要凭真本事,比内地大学难混得多。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大学学习,他们心里踏实。不少内地学生认为,在教学、科研等许多方面,香港高校与国外著名大学更为接近,对个人的未来发展、毕业求职和出国留学都非常有利。

此外,对于内地学生和家长来说,巨额奖学金也很具诱惑力。为吸引优秀生源,香港高校大都拿出了巨额奖学金,有的高达四五十万港元。据介绍,香港高校评定奖学金主要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有多种奖学金,仅中文大学就有1700多项。这些高校虽然也设立“入学奖学金”,对优秀新生实行奖励,但更注重“学业奖学金”,学生每学年根据综合评定可以拿到的奖学金,最高可达13万港元。“学业奖学金”奖励幅度更大、覆盖面更广,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这些无疑也十分诱人。

大学宣介会上的港方教师,让学生和家长眼前一亮。“他们气质很好,谈吐很有学者风范。”家长储皖沪说。(《南方周末》2006年6月1日,记者由珊珊、陈静。)

储家的“香港攻略”确立之前,储皖沪接连挤进北京和天津的两个会场——分别由香港城市大学和浸会大学主办。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全英语教学方式、学校环境、博士生录取比率、毕业后学生的去向……都令他感触很深。

“起码不像北大和清华有那么多学生,孩子能有更多的机会和老师接触。”储皖沪说。

但要获得香港的大学奖学金,难度并不亚于上北大或清华。严格的笔试和面试,将考察考生的英语能力和均衡素质。他们要求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

“我们培养学生,不光要看能考多少分数,而是今后在社会上能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合格的人。”港方教师这样解释。

而这一点,恰恰说到了家长们的心窝里:内地高等教育的弊端之一,便是很多学生缺少创造性思维,只知道标准答案。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家庭甚至当场拿定主意:即使拿不到奖学金,也支持孩子去香港上学。

香港高校的学历获国际认可。师资国际化程度高。英语教学环境有助学生快速提升英语水平。创新教学方式提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国际接轨。各大学的学习设备先进,学生生活多元化。

在香港求学,同学们一方面可以选修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学科,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专精砥励;同时也可以吸收中西文化的精髓锻炼沟通能力,有效地掌握和运用最新的资讯科技技能,以及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各大学全方位地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已与许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许多所著名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在校生提供参加海内外学生交换计划、暑期交流访问及工作实习的机会,丰富书本以外的经历,扩阔眼界。

作为中西文化交汇处,香港高校既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国际化与开放性的特质。这充分体现在校园文化、师生结构及学术交流上。如香港科技大学教研人员来自全球35个国家,逾7成教授是从北美一流学府取得博士学位,“老师是全球招聘,教学语言是英语,管理方法是美国模式”。此外,几乎全英文授课的香港高校,给学生提供众多海外交流机会。香港大学每年约有不少于一成的学生,作为“交换生”到牛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外国名校进行至少一个学期的学习活动。而香港中文大学与140多所海内外学府开展学生交流计划。国际视野,充分体现了香港高校的教学宗旨:致力于培育糅合中西学术文化和知识的学生。

许多已考入香港高校的内地生认为,港校有着内地高校缺少的魅力,领略和感受这种魅力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与内地生相比,香港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强。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学生席扬曾作为交换生到香港中文大学学习,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中文大学校园内没有人工值守的复印店,所有文件的打印、复印、装订,都是学生在学校提供的设备上自己完成。相比复印店铺林立的北大校园,他觉得这是提高效率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好方法。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高文隽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学习过,他说,总体上看,中文大学成绩评定的标准比北大要严格一些。即使是提供给全校同学选修的通识课程,也都严格执行各个成绩档次的人数百分比限制。对于香港大学生来说,任何一个A等成绩都来之不易,都非常珍贵。因为在求职时,大学阶段得了几个A是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

另外,香港与内地的文化有着明显差异。一位中文大学的内地学生说,香港学生只懂得仪器的英文名称,而内地学生只懂得中文叫法,这种交流的障碍和冲突特别明显,在理科各种课程的学习中尤为突出。但他认为,“有差异才有魅力,这种差异恰恰让我们多学了一些知识,使我们能更好地掌握与国际接轨的本领。”

一位孩子在北京101中学就读的家长说:选择去香港上大学,主要是考虑就业。一个原因是香港大学的国际排名高;另外一个原因是香港这个城市的优势,综合竞争力高。现在,大学生在内地的就业压力比较大,而香港的高中毕业生和北京差不多,提供的就业职位却特别多。女儿对商科比较感兴趣,这也是香港高校的优势学科。另外香港的大学使用英语教学,更与国际接轨。

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别好,上清华、北大没问题。现在考虑的是把香港的大学报在第一志愿,还是第二志愿。听去香港的交流生讲,内地孩子拿奖学金的机会比较多。如果能拿到奖学金,跟在内地读大学的费用也差不多。而且,去香港读大学锻炼的机会挺多的,将来不管是留在香港就业还是去国外,综合实力都不差。看着那些从香港回来的孩子,觉得他们无论是谈吐、交流还是合作精神,都很专业,明显受过正规训练。

和内地高校多采用百分制计算不同,香港学生的成绩用国际承认的GPA(平均分绩点)计算学分。“这种方法督促我们在一学期里持续不断地为每一科努力。”温州来的城市大学翻译及传译专业一年级学生夏倩说。由于期末考成绩只占总成绩的40%左右,平时的出勤率、测验、作业、课堂演讲等反占更大比重,夏倩不敢忽视任何一天的课程。“我在内地上大学的同学总是很闲,平时玩电脑游戏,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背背书就可以了。”夏倩说。

灵活的学分制使学生有了更多选择和机会。深圳学生庄冰冰就读香港大学数学系,她在港大还选修了多门音乐课、日语、文化比较等和数学不相关的课程。“内地大学也给学生选修第二外语,但选择很少。香港大学的语言系有近20种语言供学生选择,日语系仅为修第二外语的学生就开了十几个班。”庄冰冰说。

高额的奖学金、可观的就业、好的经济环境、好的英语环境——为什么不去香港上大学呢?有人撰文深入分析:

从大学投资的角度来讲,内地的大学无论在哪方面都比不过香港的大学。虽然香港大学投入多,但内地尖子生能拿到奖学金,那就相当于自己的收入一样,最后都能从更高的回报中拿回。

美国名牌大学哈佛等在学生和家长花了20万美元后,不只给学生一个荣耀的哈佛文凭,而且能帮助学生得到很高投资回报的工作以及事业上的发展。当然,也有不少肯尼迪家族、布什家族那样的家庭,不在乎花几十万美元学费,他们主要是为了延续家族的哈佛、耶鲁之传统。也有一些为了学习艺术、并不在乎毕业后收入的学生。但大多数学生都是要考虑投资回报的,并且也能实现较高的回报。就读美国的名牌大学还有一个软回报,那就是校友关系。在这方面,内地的大学实在差得太远,与香港的大学比起来也是不如。还有,在美国所有的大学都是要讲投资回报的。我曾撰文指出,中国的大学也讲投资回报,但那是教育产业化的大学自己讲投资回报,而不是为学生和家长考虑投资回报。不必说上北大、清华,我在内地有朋友为了孩子上一个极其普通的大学花10来万元,毕业后如果能找到工作,也只有月工资1000元左右。个人在高等教育上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尽管教育这个产业有了高回报,但作为整体,国家却在教育投资上出现巨大浪费。

面对投资难有正常回报的高等教育困境,内地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目前没有什么出路,而那些能到香港上大学的内地尖子生却可以冲出这种困境。为什么不去香港上大学呢?更何况香港的大学在世界上的名气并不逊于内地的名牌大学。更不能忽略的是香港整个的环境,那不在于是否“文化沃土”,而在于香港是连续获得全球自由经济第一名的“经济沃土”;这不是香港自称的,而是《美国传统基金》联合《华尔街日报》评选的。上世纪80年代初,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米琪·福瑞顿在其名著《自由选择》中指出,香港会成为全球最有活力的自由经济体系。大师的预言没有落空,香港这样独特的“经济沃土”自然为其大学加分不少,在这方面北大、清华就差得更远了。

最后,公平地讲,论道“文化沃土”,内地可能还是比香港强一些,因为毕竟内地搞中国文化的数量比香港多千倍万倍。因此,如果我的孩子能有当交换学生的机会,并能在内地的大学与香港的大学之间选择的话,我会建议她去内地的大学。因为英文作为第一语言的她,应该去一个中文学习的环境。而我也理解内地高中生更愿意到英文环境的香港的大学学习,而这也可以换算成投资的教育环境。

据《高中》杂志2006年9期文章(王恬/文)。短短几年之内,香港高校从一个不被人关注的角色变成了考生眼中的香饽饽,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香港经济发达,国际化程度高,资源丰富,机会多。同学们在香港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了解多元的文化和思想理念,扩大视野。各高校经常开展的国际交流计划、实习计划等也吸引了不少考生。

其次,香港的教学设施、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都与国际水平相近。全英教学提供了一个强制性的英语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此外,香港高校的学生不仅有香港本土的,还有台湾、内地和海外其他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素质相对较高的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思想和认识的提高。

第三,就业前景好。香港的就业市场对香港高校毕业的内地学生是开放的。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在香港就业。在香港连续居住满7年者,还可以获得香港永久居民的权利。这也是香港政府吸引优秀人才的特殊计划。此外,香港高校的学位全世界都承认,不少学生把香港作为一个Stepping Stone(跳板石),为将来到国外继续深造做好准备。而国内近几年因扩大招生所引起的师资问题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让许多家长考虑把子女送去香港增值。

第四,高额的奖学金。为了招收成绩优异的学生,香港各高校纷纷拿出大笔奖学金来鼓励成绩拔尖者报考。如香港浸会大学2006年大概有30个奖学金,其中10个全额奖学金,每年10万港币。

据《竞报》2005年8月22日报道(记者邓跃)。2005年,170多名北京高中毕业生赴港读大学,四种原因使他们做出了这个选择。

原因一:永久居留权最吸引我

已经被香港科技大学录取的关心悦告诉记者,在香港读完大学后她就打算留在那里工作了。根据相关规定,内地人员只要在香港工作生活7年以上,就可以得到在港的永久居留权。而这些去香港上了4年大学的孩子们,只要在香港工作3年就可以顺利地拿到香港永久居留权了。

关心悦告诉记者:“只要得到香港的永久居留权,除了美国,去其他100多个国家都是可以免签证的。”这样她未来的生活和就业选择自由度就会更大。她还告诉记者,她的不少同学就是冲着这个原因选择了报考香港的高校。

原因二:比北京更容易找到好工作

采访中,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的曹闰和关心悦一样选择了学习商科。曹闰认为,相比之下香港社会的商业发达程度高于内地,而且在那里更容易找到比北京更好的工作。

“学会计,在香港去知名企业工作的几率会更高。”曹闰说。同时不少家长也表示,他们就是看中了香港拥有更多的大公司、更多良好的就业机会,才选择把孩子送去念书的。

关心悦的妈妈告诉记者,她不希望孩子毕业后和成千上百的人去抢一份工作。“在那读书,留在当地工作的机会很多,这样孩子可以减少些就业压力,找到更好的工作。”

原因三:一年预科让我从容选专业

据香港城大对外联络合作处卓燕女士介绍,和内地高校直接填报志愿不同,学生在报考香港的大学时只要求填写相关学院。

在到港的第一年,学生们上的是大学预科,还不算是真正的大一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英语、数学、科技资讯和意向专业的部分课程。只有在预科完成后,学生们才会选择所学的专业。

学生曹闰认为:“这样的学习制度可以让我多出一年的准备时间,也就有时间去了解以后要学的专业是否适合自己。”

原因四:英语氛围比内地好

目前所有香港高校都采用全英语教学,内地考生要想进入这些学校,除了成绩要达到本科一批外,英语成绩也至少要在110分以上。为此很多考生都把去香港读书看成是出国的“练兵台”。

关心悦说:“如果在那上了4年大学,要出国英语肯定没问题了。”关心悦的妈妈告诉记者:“如果在香港学习,每天都是英语环境,肯定对孩子的英语有好处。”

给你几个选择香港高校的理由

内地学生青睐香港高校,其原因之一当然是高额奖学金。但那些拿不到奖学金的内地生为什么也纷纷选择南下呢?

1/外部差异

奖学金高。以香港大学为例,港大给予那些综合素质良好的学生每年3万—10万元港币不等的奖学金。香港高校大多为内地高考状元提供50万元新生奖学金甚至更高。

语言优势。很多内地学子认为,港校多采用英语授课,这对提高英语能力很有好处。

就业机会多,就业前景好。“香港大学、中文大学、理工大学去年的毕业生平均薪水高于1.1万港元,即便是最普通的香港高校,毕业生薪水也有8000—10000万港元。”2005年度香港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香港中大、香港理工的就业率是98%,港大的就业率则高达99%。在香港的高校毕业后,去欧美等大型企业的机会相对多些,就业前景好。另外香港政府还规定,内地人士只要在香港工作生活7年以上,便可取得在港永久居留权。另外,如学医学、法律等,毕业后无须再考证,直接可做医生、律师,国际认可。

出国机会多。据香港大学内地招生主任陈燕玲透露,在香港高校读书,出国机会更多一些。从往年情况来看,有1/3左右的内地生会获得出国深造机会。这些学校包括普林斯顿、哈佛、牛津、剑桥等世界级名校。因为他们基本上是全用英语讲课,本科一毕业后便可直升这些西方名校。

“如果都是毕业出国深造,港大的学生应该比北大的学生更容易一点,毕竟这里的教授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比较多,他们的推荐信对国外的名牌大学更有说服力。”香港大学内地学生薛明宇说,“北大、清华也有很多著名学者,但他们很多都不再亲自带本科生了。”

2/实质差异

著名学者、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认为,香港的大学吸引家长和考生们之处,可能是奖学金、就业等因素。但实质的差别还要更大。

他说,香港的大学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模式与内地完全不同,它们的教育模式、理念都比较有活力,这才是港校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杀手锏。他举例,港校文、史、哲等学科的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有很多的讨论任务,每周都要读很多书,会过得非常充实,而且也不容易混日子,不会有虚度时光的感觉。

三大原因推动“赴港求学热潮”

据新华网2005年6月9日报道(记者来建强),香港高校内地招生热是“多因素引发的合理现象”。

在17个省、市、自治区中,粤、闽、京、沪等地学生报考港校热度最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资深教授张亚群认为,推动报考港校热潮原因有三:

首先,香港经济明显复苏,香港与内地的经贸、人员往来更加密切,经济上相互依存度进一步提高,对内地年轻人来说香港不再遥远。

其次,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市场体制完善,商业文化发达,与国际经济、文化沟通便捷,这对于内地求学者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香港这一优势日益被看重。在港就读大学能获更多国际交流机会。

第三,虽然内地高等教育这几年有了较快发展,但名校和热门专业竞争仍十分激烈。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少考生出于对香港教育体制的信任和向往,而选择报考香港的高校。

伴随报考人数的增长,港校在内地招生的人数也逐年增加。但报考人数过多,则会降低录取率。但港方也会适当增加招生名额。真正优秀的学生,他们是看得出来的,也不愿意轻易放过的。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谈他们的优势

据新华网香港2006年8月21日电?(记者廖翊)。“这是我们连续第二年参加全国联招,实收内地生208人。与去年相比,各科系分数线全面提升,所录取的学生出类拔萃,其中不乏特长生,我们感到很满意。”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们有着与内地院校不同的教学体制和教学管理模式,课程与国际接轨,教师大多具有国际背景。本校有150位教员曾在英美院校带博士生,另有500位教员在英美院校执教。毋庸置疑,这对内地学生具有很大吸引力,是通向国际化的很大一步。”张信刚介绍说。

张信刚长期从事大学教育,并与内地院校保持频繁交往。他表示,香港与内地学生的互相交流,“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就内地学生而言,香港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将对他们造成冲击,肯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在香港上学的内地学生都十分优秀,他们的知识面、求知欲、自主学习能力普遍强于香港学生,这对香港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激励,对教师授课也提出了新挑战。”

张信刚表示,在未来几年里,将招收更多的外国学生,让香港和内地学生感受更多元的文化色彩。

香港浸会大学教授谈他们的优势

据《北京青年报》2006年8月30日报道,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新闻系主任黄煜教授接受了记者采访。黄煜生长在内地,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受聘于浸会大学教学至今。如此经历,使黄煜对内地和香港及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方式深有体会,也比较熟悉。

1/香港高校竞争力强

问:你如何看待目前的内地学生报考香港高校热?浸会大学今年招收内地学生的情况如何?

答:这是一个正常现象。过去几年,内地学生就读香港高校,往往是家长的热情大于孩子。今年则不一样,学生兴趣大增。特别是在那些前几年有学生在香港上大学的内地中学,报名香港高校的学生成倍增长。也许是因为口口相传吧。加上香港高校赴内地招生时,一般都带上往届内地学生进行“现身说法”,形成“群体效应”,媒体再一“炒作”,“热度”就上去了。

细想一下,造成这股热潮的基本原因,还是香港高校本身的优势。香港是个中西教育理念结合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大学国际化的步伐更是明显:教育体制、课程设置与西方发达国家相仿,全球高薪招聘师资,以英语教学为主传授知识,鼓励学生在本科期间出国当交流生等。加上香港信息流通自由,图书馆资料丰富,科研经费相对丰裕,实验设备先进;我想,到目前为止,内地很难有高校可以相媲美。

当然,内地生源也让香港的大学十分感兴趣,香港近700万人口与内地13亿人口的选择基数不可相提并论。内地生源,加上香港高校的资源,在香港回归近10年两地关系更紧密融合的今天,两者交融互补,不是十分自然而又可以达到双赢吗?

2/托人走关系行不通

问:据悉,香港的大学并不是以分数为唯一招生指标,内地生报考香港大学要过几关:国家统一高考、学校面试和笔试。那么,你们招生的标准是什么?

答:香港高校对评判内地优秀学生可能有不同看法,就我几年来内地招生的经验看,我依然认为,高考分数是很重要的指标。

到目前为止,内地还没有哪种选拔方法比全国高考更公平。为什么你就能肯定,在短短不到半小时的面试里,就能完全颠覆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十几年的学习成果呢?

香港大学副校长程介明最近在媒体上撰文介绍,牛津等英国大学是用数天时间观察了解学生分数之外的长处;而哈佛等美国大学则是通过长期与中学联系,加上严格的学校推荐与自我表述,来了解学生考分之外的长处。而我们暂时还做不到这点,因此高考分数就是一个重要指标。

当然,招到好学生并非只是招“高分”,高考分数只能是“入门线”。要拿到香港高校的“入场券”,还需要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量。这是香港在高考成绩外还要增加面试和英文笔试的原因。

看重分数,不唯分数,是香港高校的基本招生原则。考分之外,香港高校还希望学生综合素质高,有较强的语言表述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

香港高校VS内地高校

在清华大学的高皓看来,香港的大学和内地的大学有很大不同。(本文在网上有多处帖子,如BBS?水木清华站http://www.smth.org/。)

(1)教学语言:香港高校的教学语言为英语,其英语教学和内地又完全不同。他们没有教材,都是外籍教师。老师会发很多材料,基本上不教词汇和语法,在课堂上更多的是用英语就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和辩论。英语考试也和内地高校有很大区别,考试形式很新鲜。除了一般的读写试题外,听说占了很大比重,几十名学生在一个语音室里把自己对一个问题的看法用英语说出来,录在磁带上。

(2)学习方式:在内地以老师讲授为主,在香港则以自学为主,更加强调应用能力和沟通能力,因此类似team work(团队练习)等方式的学习比较多。

(3)管理制度:由于香港高校大多实行学分制,学生可自由选择课程,因此基本上没有“班”的概念,也没有辅导员或班主任之类的管理人员。

(4)生活条件:自助式公寓方便舒适。如香港城市大学学生宿舍有两人间也有单人间,每两间宿舍共用一个卫生间和淋浴间,每间宿舍都安有空调。每层楼有公共活动室,内有冰箱、煤气炉、微波炉等。而每个宿舍楼设有自习室、电脑室、活动室、会客室等,顶楼还设有洗衣房,洗衣机、烘干机一应俱全,采取自助形式。

看看天津三个女生为啥选读了香港高校

据《城市快报》2006年8月15日报道(记者刘晓艳、实习生高福美)。

天津一中的孙婧巍以666的高分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并且是天津仅有的3个全额50万奖学金的获得者之一。谈起当初选择去香港读书,这个文静的女孩说:“这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却是一个很冒险的投资。”

起初孙婧巍的目标仅仅想在高考中有个好成绩,将来可以到心目中的最高学府——北大或清华读书。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让她萌生了去香港读大学的念头。高一暑假,孙婧巍因为成绩优异被选送参加香港科大的全国“数学之星”夏令营活动,并在那次活动中获得了二等奖。在这次夏令营中,她不但学习上有一次较大的飞跃,而且香港的学术氛围与干净环境给她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不过那时去香港读书的想法并不很坚定,也只是偶尔憧憬罢了。直到高三上学期,英语老师对同学们说,从去年开始香港很多大学在天津有计划招生了。而且去年有位一中学姐申请到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全额奖学金——50万元。

从那之后,她想去香港读书的想法就越来越强烈。为此,课业之余,她经常上网去查找关于申请香港学校的各种手续,并在那时开始就锁定了3所学校——港大、香港中大以及香港科大。

高考一结束,孙婧巍再三考虑之后,决定冒一次险。她在高考的志愿卡上放弃了北大、清华,而第一志愿选择了香港中大,第二志愿选择了香港城大,余下的志愿她没有填报。谈起当初的选择,她说:“这个决定虽然冒险,但起码能给自己一次机会。即使拿不到奖学金,我也不会后悔。”

现在,为去香港做准备,孙婧巍先是学了一个多月口语,又考取了驾照,信心十足地准备赴港。谈到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她笑着说:“刚上高一时我还因为想家哭鼻子呢,不过我现在已经大了3岁,况且还有那么多同学做伴呢。”

天津的王荆璞在今年高考中取得了621分,她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放弃了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资格,和孙婧巍一样只填报了香港两所高校,最终她特被香港中大录取,但没有奖学金。但不同于孙婧巍的顺利,用王荆璞的话说,在内地高校和香港高校的选择上,她一直很矛盾。

王荆璞的平时成绩在学校基本能保持前10名以内。但申请香港的学校,她也冒着得不到奖学金的风险。说到那段特别矛盾的时间,王荆璞说,现在才发现作出一个比较大的选择原来这么难。虽然家里并没给她任何压力,但自己这么大了,很多事情需要考虑到。其中最重要的是学费问题,自己并不知道家里的状况,而且50万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此外,自己的分数并不低,而且如果去复旦大学,她还有自主招生资格。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她一直不停地在复旦与香港高校之间衡量着。最后她想:“既然要选择远一点的学校,干脆就再走远一点。”她最终选择了香港,但没有获得奖学金。即使如此,王荆璞笑着对记者说:“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会选择来香港读书。至于学费的事,我想更能激发我好好学习,争取多拿几项奖学金。”

宋君代与王荆璞是同桌。她以632分的优异成绩成为香港城大在津招生的最高分,并获得了城大24万元全额奖学金。在选择城大的同时,她放弃了上海交大自主招生的资格。

这个成长在浓厚的书香气息中的女孩,在谈到申请香港学校的过程时说,妈妈功劳很大。因为她妈妈是南开大学教授,所以对香港那边的大学情况比较了解,并留意这方面的状况。

在确定去香港读书这个计划到最后拿到城大的录取通知书,妈妈“功不可没”。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非常顺利的过程。成绩出来后,她也面临着抉择。除了一直想去的香港以外,还有一个便是上海交大,因为有自主招生的机会,所以去交大肯定没问题。

但在报志愿的前一天,宋君代还是选择了香港城大,一是因为可以拿到奖学金;二是对她来说,那里可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看看吉林两个男生为啥选读了香港高校

据《新文化报》2006年7月16日报道(记者孙淼),该省实验中学有两名学生首次考入香港科技大学。这两名学生一个叫刘泽汀,获得香港科大提供的40万元港币全额奖学金;一个叫郝彤,获得香港科大提供的30万元港币奖学金。据实验中学杨晓雷副校长介绍,刘泽汀被保送到清华大学,郝彤被保送到北京大学。不过,8月26日他们都将成为香港科大的学生。

1/良好师资吸引我。一边是清华,一边是香港科大,刘泽汀是如何作出选择的呢?“其实清华是我儿时的梦想,也是我多年努力的目标。我选择香港科大,是因为那里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国际化平台,教师都是博士,学校实行全英语授课,教材是美国主流院校教材,这些对我来说都很有吸引力。不过,我开学前一定会去清华看看。”

2/打电话就是考试。刘泽汀说报考香港科大是一个偶然,“4月20日,我和一位深圳的朋友在网上聊天,当时我已获得保送清华的资格,但他告诉我可申请报考香港科大。我就详细查了香港科大的资料,之后就断定,这就是我想去的地方。”

刘泽汀说,他备齐资料寄出后,香港科大瞿老师就打来电话,问了他很多不着边的问题,后来才知道这是电话面试。之后瞿老师又和他父亲聊,最后通知他5月4日到广州面试。5月4日他坐飞机去了广州,面试时瞿老师曾直白地告诉他,别报太大希望。刘泽汀说他当时没什么压力,因为面试的都是各地精英,通过了自然好,过不去也没啥损失。

3/“镇”住面试老师。“面试老师问我的问题连清华毕业生都没答上:飞机怎么飞起来的?飞行中如何保持稳定?”刘泽汀说,用英语解答这个问题并不难,难的是这个问题涉及很多专有名词。因为他对英语感兴趣,所以平时背诵了很多这类单词,加上坐飞机来时仔细观察了飞行中机翼的变化。刘泽汀答完时,三名考官都很吃惊,“看来我把他们镇住了”。

“中国教育离世界最近的地方”

据《泉州晚报》2006年8月1日报道(记者林绿波、陈凌鹭、苏智峰、林艳腾),“为什么不去香港发展?那里是中国教育离世界最近的地方之一。”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资深教授张亚群的话说出了一些学生家长的心里话。2006年是内地学生到香港读大学的第8个年头,并在泉州带出了一个让人惊叹的热潮。而在穿梭于粤港间广九直通车上的泉州学子眼里,香港代表了高收入、高就业率、精彩的大学生活,还有走向世界的筹码。可以说,这四大优势正是香港高校最吸引内地学生的地方。

1/身处香港窥见全球。香港大学旅游管理系的大三学生骆雯,从今年开始前往美国做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这个泉州女孩的人生,正慢慢显露出更多的机会。而这一切,都要感谢三年前她选择报考香港高校。2003年时,香港8所高校开始有资格在内地招生。她可以算是泉州正式赴港的第一批人。如今操着一口流利英语的骆雯,在异国的阳光下微笑。保守估计,毕业后她的年薪将在1.4万港币以上。国际化教育是香港高校的一大法宝。

类似的实习和交流在香港高校非常普遍。骆雯只是香港高校生每年国际交流的万分之一。城市大学商学院会计系的深圳学生杜先杰,明年初将到新加坡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实习5个月,事务所和学校将为他提供工资和补助,并报销路费。杜先杰觉得,如果实习顺利,他毕业后便直接去那里工作。而温州来的夏倩也已争取到明年去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做一学期交换学生的机会。

港大每年约有不少于10%(现已达到约20%)的学生,通过“香港大学世界联系网计划”,作为“交换生”到牛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国外名校进行至少一个学期的学习活动。香港中文大学则提供每年有2400多个各种不同时间长度的国际交流名额给本科生。在这里,你有机会搭上180多所著名海内外学府的交流班车,其中包括哈佛、耶鲁、康奈尔等世界顶级大学。据中文大学对外合作处梁主任说,该校在2005—2006年度安排了占每年所招总人数55%的本科生,到全球23个国家参加全年及短期的交流活动。城市大学的朱国斌老师说,学校各科系会为学生寻找本地、内地以及新加坡、英国、德国、美国等地著名企业的实习机会。香港高校和它的港口一样,表现出了高度的自由性和国际化。“自由港的地位使香港的大学能够保持高度的对外开放性。”这是香港高校的魅力所在。厦门大学的张亚群教授认为。

同样国际化的还有它的师资。香港中文大学95%的教师拥有国外名校学历,香港科技大学汇聚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450名教授,香港大学50%的教师毕业于世界著名学府,城市大学拥有52位讲座教授,其中10位是世界各国知名院士。张亚群教授在另一个场合又说:“优厚的薪资待遇,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前来任教。这不仅保证了大学教学的高质量与多样性,也为香港高校提供了与世界其他大学的交流机会。”城大的朱国斌博士则认为,当内地许多一流大学都说要与国际接轨时,香港的大学早已身处世界舞台了。

2/香港是“中间路线”,将来更热门。用“得天独厚”四个字来形容香港丝毫不过分。这里气候适宜、文化相似、语言相通,不少泉州学子把香港称为“通往国际的中转站”。厦大资深教授张亚群说,在不少渴望接轨国际先进、却害怕文化民俗障碍的内地学生眼里,香港是最合适的“中间路线”。

寻找内地生与国际化教学方式的契和点,在不少家长、学生看来,是香港高校的最大吸引力。儿子报名港大的谢先生说,“担心孩子不适应英国学校活跃的教学方式和生活环境,所以我想先送孩子去香港锻炼,再去英国学习。”据了解,这是很多家长的心态。

而用港大工商管理专业王颖君的话来说,全英文教学把学生与世界拉得更近。受历史背景与国际商贸中心的影响,香港高校在英文教学及西方先进文化渗透方面有天然优势。无论是历史悠久的香港大学,还是成立不到20年的香港公开大学,所有课程都以英文讲授,这在与英美一流大学对话中占得先机。不少高校还选择了北美、欧洲最新的英文教材,为香港大学生们搭上国际班车加足了砝码。香港高校与众多国际知名企业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一些学商科的学生甚至可以直接用安利、Esprit等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模拟营销。

“要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文化和制度,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能管理香港和内地,还要能管理世界。”香港中文大学入学及学生资助处处长周陈文琬说。

所以,虽然说香港的高校给的奖学金非常高,但并非所有内地学生都冲着奖学金而来。北京状元陈秀野选择香港科大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科大“视野开阔,中西结合”。当然,香港永久居留权和良好的英语和工作氛围也是吸引她的重要原因(见《竞报》)。

正是这种背景,2006年香港8所高校仅在内地招收1300余名学生,收到的申请却超过3万份,而港大的报名和录取比例甚至达到了100:3。张亚群教授认为,香港冲击内地大学报名格局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可能更热门。

“接受不一样的挑战”

据《泉州晚报》2006年8月1日报道(记者林绿波、陈凌鹭、苏智峰、林艳腾),“竞争的人那么多,当时我并不是抱太大的希望。”也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从笔试到面试,整个过程中,黄璐显得格外轻松。正是这样的心态让黄璐收到了“意外”的惊喜:7月20日,她接到了香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她还收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那你为什么选择去香港念书,而不是去北京呢?”记者问。“首先是出于专业考虑。”黄璐告诉记者,港大录取她的专业是会计与财务,而她填报人民大学的专业是人力资源管理。“两个专业我都感兴趣,但相比而言,我更喜欢会计与财务专业。”

“其次是考虑到港大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较能与国际接轨。”黄璐说,“再者,香港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又是中西方文化并存的中转站,在那里生活学习,眼界会比较宽,人生阅历也会不一样。”

“我要去感受那里和内地高校不一样的气氛,接受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挑战。”这个已经渐渐开始独立的孩子,最后说了一句很大人的话。

香港高校“更公开公正,更懂得尊重”

据《广州日报》2006年7月9日报道(记者秦晖、实习生刘艳玲),一位考生家长用亲身经历讲述选择港校的原因:更公开公正,更懂得尊重。

内地、香港高校的生源大战可以称得上战火纷飞。国际化教学、优秀师资、光明前途以及高额奖学金等都成为一颗颗糖衣炮弹袭向高考考生和家长。然而,有时候考生家长的决定却只因为一些耐人寻味的小细节。近日,一位名为“高考生的家长”的网友在网上讲述了去年的一段经历。

去年这位家长的儿子高考。他们最初只是考虑将香港中文大学作为第二志愿,第一志愿想报考内地一所名牌大学。由于该名校在高考前曾举行了自主招生考试,也给一部分学生发放了推荐表,有推荐表的考生在高考中可以优先录取。因此这位家长先后向内地几所名校和香港中大发去一封一模一样的电子邮件,询问相关情况。第二天香港中大就回信了,言辞间非常尊敬,仔细解释了该校没有发放任何推荐表的情况,并说明该校在内地的招生办法和专业,还附上学校入学处的相关联系电话、传真,表示随时欢迎咨询。四天后内地一所名校也回信了,只有一句话:“我校仅向少数学校发一张推荐表,多数考生都没有表的。”回信没有抬头、没有署名,连一句客套都没有。而另外两所学校索性完全没有回应。

这位家长说:“我相信,香港中大不过是按做好的公文格式回信罢了。但我也知道,内地大学也有电脑,也同样可以做一个客气的格式,只不过办公室职员是不屑对学生家长这样客气的。文与野、礼与蛮,高下立见,心中的天平顿时倾斜。”

去年7月初,香港6所大学几乎同时面试,该考生同时收到5份面试通知,由于竞争激烈,当然不想错过任何一个机会。发信去一问,各校都大度地表示,万一冲突尽可商量。相比之下,就在今年,上海两所名校首次以面试自主招生,也有考生同时收到两校的面试通知,却只能选赴一场面试,放弃另一场。

因为这些细节,这位家长最后为孩子选择了香港中大,并用短短一段话道出了一位家长的心声:“有一门课的教师用广东话上课,儿子听得很吃力。香港的同学对他说,你可以去抱怨,这是你的权利。于是儿子从此认为学生抱怨也是理所当然的。国际交换生的名额公布了,选择程序事先挂在网上,随时可以查询。所有竞选学生要经过英语面试,并按一定比例加上学科平均成绩,就像高考一样,由高分到低分进行排列,填志愿等。儿子这次没被选上,但他认为一切公开、公平、公正,没什么可抱怨的。我以为,这才是香港和内地大学最大的不同。”

2006年高考广东状元杨洋最终选择了香港科大而放弃原先报考的清华大学。(《广州日报》2006年7月12日,记者柯学东、黄嵩、郑晴虹)

提到自己的选择,杨洋说得最多的是科大的“人文关怀”:“高考成绩出来不到两天,系主任就亲自打电话祝贺我,并热情邀请我到科大就读。人家可是大教授呢!一进校就有名教授作导师。我还听说导师和学生经常一起吃饭、喝咖啡,一点架子都没有。面试我的几位老师也像朋友一样随便;我报考的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学院,他们院长跟我爸妈聊天的时候很亲切。这些都让我感觉很舒服。”

杨洋还跟记者罗列去科大就读的另外种种好处:科大的科研水平排名世界第43位,而且他所在的专业和斯坦福大学每年都会有交换生名额;教育体制优于内地,更有利于自己发展。

香港高校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据《贵阳日报》2006年3月8日报道(记者张雪郡、俞莹)。香港中文大学协理副校长兼教务长苏基朗教授说:“香港的大学不单纯以高考分数作为录取标准,而是强调考分和面试同等重要。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英语能力、潜质、能否适应本港生活,注重对香港是否有贡献等其他因素。”各校均要求内地生除了高考成绩必须达到第一批本科线以上,还必须通过严格的“英语关”。因为对香港高校而言,全英文教学本就是一个最大的特点。所以,一般都会对考生进行全英文的笔试和面试。录取到香港高校的学生,也要先上预备班,以适应香港的语言和生活,再正式进入大学培养。

同时,香港高校更看重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就学习模式而言,香港的大学比较注重多元化,会通过专题项目和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让学生能掌握更全面的知识。香港的大学,学生要自己制订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课程,控制学习节奏。所以说,要想尽快进入状态,就要多和系里的教授沟通,多向学长、同学打听,这样才可以尽快适应香港高校的学习方式。

苏基朗教授介绍说,学习自由是很多内地学生到香港高校后的第一感觉。以港大为例,第一年的学习几乎没有任何强制性课程设置。除了医学院等课程性质比较特殊的院系,很多院系都是将院内一些系的基础课程全部开放,学生只要在一年时间内修完每系至少一门核心基础课,就可以凭自己的兴趣,有所着重地选择各系的其他基础课程,并可以选择适量的跨院系课程。同时,即使你选定专业之后发觉与设想的存在差距,转系或转专业都只需递交申请就可。

在内地读大学尤其是文科专业的学生,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平时即使不努力学习,考试前只要加班加点,通过相关科目的考试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在香港的大学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苏基朗教授告诉在场的师生:“在香港的大学,期末考的成绩一般只占总成绩的20%—60%,要想获得优异的分数,就得靠平时努力。”

“在传统观念中,理工科学生只要懂理论会动手就可以了。但是在香港的高校,这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理科学生还是医学院的学生,都必须懂得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论文,并且用语言在众人面前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有逻辑地表达出来。”苏基朗教授说,香港的大学非常重视presentation(演讲),因为在校方看来,这种在众人面前表现的能力是每个合格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多让学生锻炼自己

在北京考点。“我是科大在校的学生,有什么问题您可以直接问我。”在昨天的面试现场,已经在香港科技大学上大一的北京学生李一丁成了大忙人。考生和家长有什么问题,都由他和其他几位科大学生进行解答。(《竞报》2006年7月3日报道,记者邓跃。)

面试中,指引家长去休息室等候、为考生做面试登记、带着考生进出考场和维持现场秩序等工作,全部由香港科技大学的学生来承担。整个面试中,港科大只来了朱力径一个负责老师和各学院的几位面试老师。而在此前的香港大学英语笔试中,内地19个考点也只有一位负责老师,其余的工作全部由该校的在校学生担当和组织。

“这也算是我们暑假实习的一方面吧,在学校很多事情也是我们自己做。”一位正在现场负责考生登记的港科大同学介绍,在学校里各种庆典、期末考试通知和每年招收新生的相关工作,基本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导师更多的精力是教学和研究,还有指导我们写论文。”

看着李一丁俨然一位学校发言人一样回答着各种问题,北京一位考生的家长王先生羡慕地说:“香港的教学就是很注重孩子的各种能力,孩子拉到哪儿都顶得上去。”王先生说,他之所以让孩子申请香港的高校,也是很希望孩子可以得到多方面的能力培养。

“在香港上大学就是实操机会多。包括招生面试,学校的很多工作流程都给学生提供锻炼机会。”据已经在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读大四的学生黄小琛介绍,从大二起她就承担了联系北京同学的工作。每到寒暑假前,她都会了解每个同学的安排。“谁回北京,谁留下来实习,我都得知道。”如果学校假期在北京有活动,这些回到北京的同学也将承担起各项工作。而黄小琛就会逐一给他们进行分配和组合。

就业机会让人动心

据《泉州晚报》2006年8月1日报道(记者林绿波、陈凌、苏智峰、林艳腾)。“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去年的毕业生平均薪水高于1.1万港元。即便是最普通的香港高校,毕业生薪水也有8千—1万港元。”2005年度关于香港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香港中大、香港理工的就业率是98%,港大的就业率则高达99%。香港高校毕业生的高收入和高就业率,成了越来越严峻的内地就业形势中的一道亮光。

2006年5月25日,香港大学发布2005年度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该校99%毕业生就业或升学,平均月薪1.4万港元,最高月薪达7.4万多港元。已知该校应届毕业生的聘书,多来自国际投资银行、管理顾问公司及跨国企业。港大的内地毕业生,或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著名高等学府深造,或走进美国微软、花旗银行、纽约人寿保险等大公司上班。

女儿在香港读书的陈先生告诉记者,他不希望孩子毕业后再一次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样去抢一份工作。“在香港读书,留在当地工作的机会很多。”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2007年人力资源推算》专项报告,香港人力需求将由2001年的303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322万人,年均增长1%;而学士学位以上短缺人数将达到3.65万人。这确实是有相当大的诱惑力的。

按陈先生的算法,在香港过普通生活的月消费大约是6000元;以工资1万元计算,把香港每月挣的钱省下4000元拿到内地花,十分可观。在泉州,2002年一个去香港上大学的孩子现在已毕业工作,每个月的收入是13000港币。在陈先生这些家长们看来,这至少是个不错的信号。

更多学生家长的想法是,孩子在香港读了4年大学后,只要继续在港工作3年,就可以顺利拿到永久居留权。这也意味着获得100多个国家的免签证通行权。而在香港大学内地学生的就业统计中,81%的学生赢得了留港工作、进修或是国外工作进修的机会。

在香港读大学的内地生,毕业后除了少部分回内地就业,其余要么出国深造,要么留在香港谋取一份薪水不薄的工作。据统计,前几年香港城市大学的内地毕业生,有67%(即占2/3)留在香港就业或到海外读硕士、博士。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跨国企业林立,在香港读大学可获得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香港一所拥有70年历史的大学,其20多万毕业生现已形成强大的校友网络,这对学生就业等大有裨益。来自上海的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三年级学生孙千慧和贺嫣尔,尚未毕业便同被一家跨国银行聘任为管理见习生,月薪高达3万至5万港元。只要学生成绩优异,其就业前景不可估量。

特别是对于广东学生来说,一般既会讲粤语,普通话又比较好,而且能够在香港读大学期间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等到毕业后能熟练地讲3种语言,因此在香港就业还是颇有竞争力的。

香港大学教务长韦永庚表示,在香港工作很好找,很多同学在大三的时候就能得到2、3个工作机会,薪水高的有上万元,低的也有好几千元。

香港大学黄依倩老师说,4年前上海有一个高考状元考入港大,前3年在香港读书,第4年回复旦大学读书,作为港大的委托培训生。毕业后,她在香港汇丰银行找到工作,年薪70万元港币。

香港城市大学对外联络事务主任也何静说,去年他们有2个读商科的同学,毕业后直接就拿到了一年几十万元的高薪水。

而对比另一面的是当今内地大学生找工作很不容易。2006年内地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413万,就业压力空前,即使是重点大学,就业前景也不是很乐观。据多家内地媒体新闻,今年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就业形势遭遇空前寒流。北大一次就业签约率不到30%。在该校的应届毕业生中,有88人竞争北京郊区的村长助理,其中还有多名博士生和20多名硕士生。

4年大学生涯即将结束,摆在毕业生面前的便是何去何从的问题。对于在香港求学的内地生而言,他们认为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或可以留学海外,或可以继续在港深造,或可以在港就业,也可以返内地工作……(《南方都市报》2005年4月18日,特派香港记者唐洁、付可。本报记者樊卿) 2C3gd0Igx2P11RfbJek1i56dTUCysus/IXLwFfPPuN7e6VMp1nic8CV026bkSTI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