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人物纪实:内地学生在香港上大学的故事1

一、内地学生在香港上大学“独特体验”——张栋梁、曹沂宁、刘楠、宋以淳、钟敏

据新华社香港2004年6月15日电(记者向剑帼)。随着内地和香港更紧密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内地学生前往香港高校学习。在这一座座象牙塔里,这些内地同学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

第一道功课:“语言关”

“语言是我在香港的第一个‘拦路虎’。”香港浸会大学张栋梁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一进教室,满耳钻进的就是英语——毕业于北京二中的张栋梁有些发懵。特别是不断用英语写文章,令他起初压力颇大。“没办法,我们只好比香港同学多一道功课:刻苦背英语单词。”

香港一向注重英语教学,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学习英语。在大学里,不仅绝大多数课程用英语教学,做作业、考试都必须用英语。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时都严格要求学生的英语能力。从苏州中学考入浸会大学的曹沂宁,英语基础原本相当好,但是在与香港同学交流上,她起初也有一定障碍,“他们的英语语言流利、口语化,而我们学的东西太书面化了。”

至于香港社会流行的广东话,只要留心,不到半年就能与当地同学交流——这是大多数内地同学的体会。

课堂教学充满新意

2000年进入香港中文大学工程系的刘楠,除了2003年根据交流计划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了1年外,已在香港这所大学里生活2年了。

刘楠很喜欢这里的教学氛围:教师来自世界各地高校,很强的“国际背景”使他们的教学兼收并蓄。“特别是网络化教学给学生更多自主性”。刘楠说,在中文大学,每门课程都设立了相关网站,所有教职员的姓名、联系方式、教师的课堂笔记等都可在网上查到。学校还在网上设立论坛,学生可在网上就课程畅所欲言。

2002年被香港大学经济金融专业录取的上海女孩宋以淳说,这里灵活的课堂教学令她“充满兴趣”。大多数课程不是一本固定的教科书,而是由教师开出一批书目,让学生广泛涉猎。

谈起老师布置的“作业”,宋以淳更是兴致勃勃:一次她选修了其他学院的课程,老师给她布置的作业是出一期关于“海市蜃楼”的海报。“我去图书馆查资料,用有限的200多个字来解释‘海市蜃楼’现象。为吸引大家来观看我的海报,我还通过电脑制作了精美的图片”。

两地同学相互欣赏

宋以淳十分佩服香港同学的学习效率。她说,在这里学习不轻松,几乎每周都有“小考”,但她的香港同窗依然参加大量社会活动,而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不错。

由南京大学到浸会大学中文系交流的钟敏,住在学校提供的两人一间的宿舍里。她的室友康育莉是本地同学。钟敏十分感慨香港同学对时间的珍惜:“他们几乎人手一个日程安排小本,专门记录每日的各种安排。”

香港同学的好习惯也教会了内地同学。张栋梁拿出他的“小本”给记者看,在一天的安排中,从早上9点到晚上10点,前后列下的课内外活动达到10多项。

内地同学夸香港同学“能力强”;香港同学对内地同学也多有赞赏,“学习好”、“用功”,书本知识掌握得好等。

内地同学普遍反映与香港同学相处愉快。一般说来,学校会在每名内地同学的宿舍里安排一名香港同学,以帮助他们适应香港以及学校的环境,并学习广东话。现在,也有不少香港同学对普通话感兴趣。宋以淳说,香港同学在大学最后一年普遍注重普通话练习,因为现在会普通话在香港更好找工作。而且他们中也有到内地工作的想法。

宋以淳称赞这里的学生公寓很有家庭的味道。“我们经常开‘楼会’、举办‘楼节’,演节目、做游戏,真的很开心!”

二、远观香港大学似雾里看花,请听温州学子对港校的感悟——谢斌斌、潘格妮、林有为、杨汤

据温州网2006年8月3日报道。远观香港的大学似雾里看花。那就让我们走近些,和几位毕业于温州中学的学生聊聊,通过他们入学1年来的感受来进一步了解香港的大学。

慎重考虑求学路——谢斌斌(现就读于香港大学经济金融专业)

高二时,我从一位老师那里得知香港大学在推行内地招生计划,一种莫名的冲动让我下定决心要去港大。于是,我开始关注有关港大的信息,发现这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要求都与内地不同。首先,招生时除了高考成绩,还要求参加该校举办的笔试和面试,以考察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沟通能力。具有领导才能、团队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学生尤其受青睐。这就要求我们在学好功课的同时,还要通过丰富的学生活动来锻炼自己。

2005年暑假,当大部分考生都沉浸在假期的轻松中时,我则在杭州为准备港大的考试而日日在40度高温下参加英语集训,包括口语VIP和写作课程,每天在西湖边和学长用英语疯狂聊天。笔试和面试难度都很大,所考的大多都是关于社会、伦理或现实方面的问题。当时我很紧张,虽然脑子近乎一片空白,但还是说得挺流利的,还真的感谢之前的用心准备。

到了2005年8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通知,我被港大经济金融专业录取。欣喜若狂过后,便是一种压力涌上心头。至少50万元人民币的预算,对于像我这样普通的家庭来说压力不小。家里很多消费计划也将因此被搁浅。但父母没有给我压力,他们只是淡淡一笑。然后我进入浙江大学,过了1年委培生活。在这里交了很多朋友,为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开始真正了解大学的生活和自己的专业。

对港大及前途的欣喜被更多了解所冲淡,现实逐渐较清晰地浮现在我面前。港大毕业后留港工作和出国深造是最理想的选择。但是,学法律、经济管理等专业的人较容易在香港找到工作,而理工科毕业生要很快找到对口工作难度较大,同时在香港要申请出国深造也是竞争激烈。但是学校国际化程度和自由度很高,有很多参加国际交流和实习的机会,丰富的经验和学术背景都将成为我今后就业的一大优势。

经过一年学习与思考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更适合会计类工作,同时该专业前景也非常不错。所以,我在今年7月向学校提出转专业申请,这样就可避免就读一年后才发现问题而打乱自己计划。因此,希望各位对港大有兴趣的家长和学生能慎重考虑自己的选择。赴港求学需要经济实力、自身能力、未来计划和风险意识。对于一些致力于理工科学术研究的人,其实在大学本科结束后再到香港深造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活学活用知识——潘格妮(现就读于香港城市大学会计学专业)

香港的大学教育较内地而言给了学生更大自主性、自由性。这里没有辅导员,没有班级。每周一般只有18个小时的课,其它时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讲座、工作坊,还有学生社团组织的五花八门活动和派对。比如我参加的一个活动——mentoring scheme学长计划,由外国交流生或精通外国文化和语言的教授带5名学生,每星期开展一次聚会,并一起喝下午茶、看电影、制作外国小点心、出海或去近郊旅游等,整个过程只能用英语交流,从而提高了同学们在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另外我还上了庄(做社团负责人),和香港同学一起进行宣传、选举、就职、拉赞助、做海报等活动。虽然苦乐参半,但我也学会了怎样与人共事,学到了有效率的办事方式。

香港教授会更看重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平时很少有什么作业,取而代之的是project(做项目),report(写报告),presentation(做演讲)。比如我上学期统计课的一个项目,就是给一个手机公司针对3G手机做一个模拟市场调查,收集数据并加以整理,然后用软件画出图表,总结市场潜力和消费者需求,再给公司做出建议,写成完整报告。这样一个项目一般由四五个同学组成团队共同完成,老师一般会给学生2个月时间,然后评定成果,作为学生学期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完全把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了。

游学香港并不是想像中那么容易和轻松。你要付出更多努力,还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如初到时会有些语言不通的麻烦、离开亲人没有朋友的孤寂、饮食生活上的不习惯等。比如我,必须自己学着办香港身份证、自己买保险、自己付手机和信用卡账单、自己学着买菜做饭煲汤。想起当初父母不太愿意我离家那么远也不是没道理,但是我仍然很感激他们最终还是尊重了我的决定。

去香港读书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在我身边就有些内地同学性格较为内向,不太能接受新事物,结果去那里之后就更加自闭,不与人交流或只和内地同学接触,也无心学习,这样就导致他们被香港同学边缘化,无法进入主流。我还建议英语基础和自学能力不够好、自理能力不强或自制力不好的同学要慎重考虑。

从不自信到自信——凌右卫(现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

选择香港中文大学,或许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长久的梦想。

我依然清楚记得那节语文课,老师给我们讲了她的一个学生在港中大的生活。就在那天中午我的大学梦诞生了,只是我把它放在心里,没和任何人说罢了。而现在命运以另外一种方式满足了我的愿望。当初我考虑去香港读书的动机似乎很单纯,只是听了老师介绍后的一时激动。

先进的教育制度以及未来良好的发展前景,是很多学生考虑到香港读书的重要原因。这一点,我其实是去了之后才深深感受到的。实用性的知识以及多方位的人才培养方法,还有一流的硬件设施,使我在这一年里感受到了读大学的乐趣。我的父母见证了我从一个在讲台上颤抖着读文章的高中生,变成了一个能自信面对几百人发表演讲的大学生的过程。如今连爸爸也承认,交这么多学费去读港中大是值得的。

曾几何时,对于我去香港读大学,爸爸是家里唯一却最强大的反对派,虽然他去参加香港大学推介会以后看法有所改变,但是还有疑虑,这么昂贵的学费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把它投资在这4年的教育上面,值得吗?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很久,我和父母之间也发生了很多次争论。最终我得到了父母和长辈们的支持。

如今一年已过去了,当初收到两份香港录取通知书(还有一份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欣喜,如同往日的记忆一样变淡了。接下去一年将是我完成基础课程,真正开始专业课学习的一年。期待的是能学到更多知识,并且更好地融入到香港学生的团体中去,享受大学生活。这一年的改变会是怎样,又是个未知数。

进入高三的很多同学或许也和我有着同样的期待吧,我想告诉大家,选择这条路要考虑很多,不仅为自己考虑,也要为父母考虑。毕竟,学费负担问题(如果成绩顶尖,就不是问题了)、学习方式、待人处事方式等都很重要。而高三学习繁忙,常常会造成顾此失彼。不要因为申请的事情耽误了高考。关于面试可以说的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两点就是英语口语和自信,那是赢得考官们好评的关键。

要有信心和决心——杨汤(现就读于香港大学物理学专业)

又是一个充满拼搏与竞争、希望和彷徨的夏天,回想去年高考后参加香港大学激烈竞争的笔试和面试过程,已被幸运录取的我真是感慨万千。

记得在2004年底,我正处于“黑色高三”阶段。一个周末回到家,妈妈笑着对我说,想去香港上大学吗?好啊!我顺口回答。但在这之前我对此一无所知,此后我有空便上网去收集一些香港各高校的信息,才知道港大的国际高校排名竟在第39位,港科大第42位,遥遥领先于内地所有名牌高校!香港高校全英文的教学方法和接近西方的教学理念和体系、注重发掘学生潜能的教学模式,更是深深吸引了我,激起了我对香港高校的憧憬和向往。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全力以赴,争取去香港高校深造。我的想法得到了全家人支持,于是就报了香港三所高校:港大、港科大和港理工。

高考成绩公布后,我参加了港大的笔试,在忐忑不安中终于等来面试的名单公布,才知道有近半数报名者没有面试机会。面试时,面对外籍主考官的陌生脸孔,我既紧张又兴奋。我知道这是我人生中一次重要机会,我也实实在在把握了这次机会。最终我同时被港大和港理工录取。我知道我是幸运的,也知道这是我努力拼搏的结果。

曾经有个学妹问我:你是如何力挫群雄,脱颖而出,考取港大的?我的体会是,高考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考验,但不是唯一的。就如长跑一样,运动的技巧和体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得有必胜的信心和决心。学习和高考也是这样,我们应具备锲而不舍的追求和永不言败的信念。只要努力拼搏,就会有收获和回报。这些是我想与众多学弟学妹共勉的感受。

完成了1年在浙大的委培学习,再过几天我就要到港大上学了。一种全新的和充满挑战的大学生活就要开始了……

三、走访香港城市大学内地学生——谢婧、苏昊灵、张璐、唐建新

《中国青年报》报记者周凯2005年5月17日应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教授邀请,对该校进行了为期3天的采访。

语言环境提升英语水平

香港高校的教学语言为英语,除个别语文学科之外,香港城市大学所有本科课程均以英语教学和考试。记者采访了内地几名学生发现,他们的英语水平并非都是一流的,但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学习。

来自北京的谢婧,现在是香港城大商学院会计学系会计与管理咨讯系统专业预科生。她告诉记者,自己在中学时英语并不是特别好,尤其是听力和口语不太熟练。她说,初到学校时有一定障碍,因为所有公开场合听到的都是英语。但也正是有了语言环境,她很快就适应了英语教学。她平时通过听英语新闻,看英语对话节目和英文原版电影来学习。

谢婧介绍说,预科第一学期课程主要是英语、高等数学和计算机。香港高校的英语教学和内地完全不同,没有教材,都是外籍教师。老师会发很多材料,基本上不教词汇和语法,在课堂上更多的是用英语就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和辩论,因此英语听说能力提高得很快。

英语考试也和内地高校有很大区别。商学院经济及金融系预科生苏昊灵毕业于上海复旦中学,她告诉记者,在上学期英语考试中,除了一般的读写试题之外,听说占了很大比重,几十名学生在一个语音室里把自己对一个问题的看法用英语说出来,录在磁带上,“这种考试形式很新鲜,那么多人都在自言自语,很有趣。”

经过近一年英语教学的“熏陶”,内地学生的英语水平都有了普遍提高。而更让他们觉得“幸运”的是,每次和高中同学交流时,都会为自己不用考“四六级”而高兴。

商学院成为报考热门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很多内地学生在报考香港高校时,都愿意报商科尤其是金融专业。毕业于上海中学的张璐,现在是香港城大商学院金融专业一年级学生(相当于内地高校二年级)。她告诉记者,当初报考香港城大的金融专业,除了自己感兴趣外,更多的是觉得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机会多、环境好,对今后就业有帮助。

记者了解到,在今年香港城大的内地招生计划中,商学院将招收50名学生,占全部招生计划的1/3。

实际上,香港高校的理工科也不逊色。记者在香港城大电子工程学系采访时得知,该系教师全部拥有国外高校博士学位,该系应用电磁学实验室拥有3名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仪器设备价值超过400万美元,教师和学生的论文多次在国内外获奖,一年被SCI录用的文章就有200多篇。

在超金刚石及先进薄膜中心攻读博士学位的唐建新原来就读于浙江大学。他告诉记者,他所在的中心无论是设备还是研究水平都不亚于内地高校。

创意媒体学院也是香港城大的一个特色学院。该学院强调开拓学生思路,让学生既拥有丰富的文艺及历史文化知识,又掌握先进的数码科技技巧。该学院老师曾为《卧虎藏龙》等影片制作过数码特效,而这里的学生都能掌握写作、故事创作、摄影、摄像、动画设计、数码特效等多种技能,很多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一个多媒体作品。

学会自主学习

张璐由于在上海交大修读过一年课程,她对内地高校和香港高校的学习方式进行了比较:内地以老师讲授为主,香港则以自学为主。她所在的商学院,强调应用能力和沟通能力,因此类似team work(团队练习)等方式的学习比较多。

张璐告诉记者,在香港高校学习节奏快,压力大,“不是为了学而学”,老师会激发学生兴趣,“鼓动”学生自己去学。

香港城大还有一些内地没有的课程,比如被学生戏称为“how to die”的“learning to learning”(学习如何学习)课。这门课主要讲授如何在大学中有效地学习,包括如何做PPT(幻灯片)、如何做presentation(演示)等。

谢婧对这学期选修的“批判与思考”课很感兴趣,这门课有点类似内地高校的哲学课。谢婧告诉记者,当初选课时她曾想放弃这门课,而去选一门计算机课程。学生发展处一位老师就这个问题和她谈了很久,这位老师“苦口婆心”地告诉她,会计专业的学生以后会经常用到计算机,不愁没时间学,而应该在一开始多涉猎一些其他课程。“在这里,GPA(平均基点)不需要太高,更看重其他能力。”谢婧说。

香港城大有一个中国文化中心,从1998年开始,该校每个学生在本科3年期间要在文化中心修读6个学分。中心主任郑培凯教授告诉记者,中心主要通过网络教学提供学习材料,通过课堂辅导确定学习效果,通过专题讲座把著名学者和艺术家“请进来”,再通过实地考察把学生“带出去”。

据介绍,该中心共有20多位教师,课程包括美术史、雕塑、书画、陶瓷、古典文学、古建筑等,而白先勇、龙应台、朱维铮等著名学者和艺术家都曾来中心举办过讲座。“我们不一定让学生都精通,但至少让他们都感兴趣。”郑培凯说。

自助式公寓方便舒适

由于香港高校大多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因此基本上没有“班”的概念,也没有辅导员或班主任之类管理人员。

在香港城大,学生管理基本上以Hall(宿舍楼)为单位,每个Hall都有一个学生管理委员会,每层楼还有一个Tutor(生活老师)。由于宿舍有限,每学期都要重新申请,当然,内地学生的宿舍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记者在香港城大采访时看到,学生宿舍有两人间也有单人间,每两间宿舍共用一个卫生间和淋浴间,每间宿舍都安有空调。每层楼有公共活动室,内有冰箱、煤气炉、微波炉等。谢婧告诉记者,学校附近有菜场,她经常自己做饭,每个月生活费只有五六百港币。

每个宿舍楼都设有自习室、电脑室、活动室、会客室等,顶楼还设有洗衣房,洗衣机、烘干机一应俱全,采取自助形式。

香港城大给内地学生提供的参考生活费是每月3800港币,但记者采访的几位内地学生基本上都花不到这么多,多则3000港币左右,少的只花几百港币。“实际上,在学校里消费还是比较便宜的。”谢婧说。

四、我在香港上大学,体验港式生活——香港城市大学胡子燕

据《沈阳今报》2006年8月9日文章(胡子燕/文)。电压是110V的、寝室是带厨房的、假期一年有三回……

这个“考季”,“香港”、“大学”几个词语像一枚巨大的磁石发出从未有过的磁性,吸引着内地学子。

月初各所港校在内地招生刚刚结束,月底香港各高校陆续开学。下周,一些今年考上香港高校的学生和家长就要启程去香港探路,熟悉香港环境。

去年这个时候,胡子燕从母校辽宁省实验中学毕业,背着书包,牵着爸爸的手,走过深圳罗湖口岸,开始了她在香港城市大学的生活。

昨天,放假回家的她讲起了她的港式求学生活:

能去香港读大学,在高考前我根本都没想过,我的理想是去北京大学。高考我考了622分。英语客观题填涂答题卡时,我填串了10多个答案,结果成绩比自己估分低了20多分,于是心痛地告别了北大。

怎么办?如果没有办法,我只能去第二志愿。于是,我们全家把希望寄托到了香港高校。

考察了一圈,我妈妈给香港城大打了个电话。当时,香港城大在辽宁的招生计划没有录满,“我们可以破格录取你的孩子。”

五分钟走完全校

去年这个时候,我和爸爸一起来到了香港。到了香港我才知道,香港城大是在香港市区里寸土寸金的地方建造的大学。7层楼的建筑里有教室、图书馆、运动馆和食堂等全部设施,只有宿舍和操场在学校之外。学校里没有操场、围墙,只有一幢楼。刚去的时候,我试过从学校的一头走到另一头,用了不到5分钟。在学校的楼里有一个礼堂,有时候还能做室内运动场,还有攀岩墙!除了这个运动场,香港城大还和其他大学共同使用一个在校外的联校运动中心。

虽说到香港才1年,可我已过了3个假期。9月初开学,到12月25日圣诞节差不多的时间开始放寒假,寒假只有2个星期。1月中旬开学,到5月中旬放春假,再放2个星期。6月初开学,到8月上旬放假,一年的课程就结束了。

读完预科再挑专业

香港高校的本科都是3年制。针对我们这些内地过去的学生,我们学校设了1年预科课程。去年我修了33学分的课程,比学校要求的30分多了一点。从今年开始我每年最少要修90学分,学长们都说,课程并不如想像中的轻松。

学习里最有趣的是我接受了学校所有学院的“狂轰滥炸”。因为我们第一年读预科不选专业,上学期结束才确定专业,所以去年一年,经常有商学院、科学工程学院的学生组织来到我们内地预科生宿舍,宣传各个学院的侧重。下学期我就要去科学工程学院的电子通讯工程系报到了。

成绩不好奖励泡汤

去香港城大前,学校承诺给我每年6万港币,4年一共24万港币奖学金。这笔奖学金不是一次性把学费都免了,还要考查我入校后的表现。每年考查我的GPA(综合评价学生的一个标准),如果一学年下来我的GPA达不到3.0,这6万元奖学金就有可能被取消。一个学期没有达标,香港城大会发给学生一封警告信,但下学期奖学金继续支付。连续两个学期没有达标的学生,香港城大就会取消奖学金。这学年我完成了GPA3.0的要求,还不算太累。

继续努力准备考研。我打算大学毕业后考研究生。在香港读研究生的话,大概要一年半。可以的话留在香港,只要工作一年半,就能获得永久居留权了。

不同内地的港式生活

住:吹一小时空调请掏1元!

住宿费是内地赴港学生开销中最大的一笔,按照学校要求,每年住宿费用为港币9680元。寝室两人一间,每人一张单人床,书桌、书柜、空调样样齐备。寝室里除了空调需额外付每小时1元钱费用外,上网、用水等都不需另付费。

行:饭卡不光吃饭还能乘车!

到了香港,我就办了一张学生八达通卡。不光能在我们学校里用,还可以用它买地铁票、乘公交车,坐地铁还有5折优惠。我每次从妈妈给我存钱的银行卡里取出500港币存到八达通卡里,就不用花现金吃饭、坐车,省的话可以用一个星期。再加上其他买衣服和消费品的钱,每个月费用就不到3000元了。

说:英语没有用场恶补粤语!

在香港,英语基本派不上用场,老百姓都说粤语。去年一学年,我们内地去的学生都一起吃一起住,根本没人会粤语,更郁闷的是城大上学期并没开设专门的粤语课。还好香港街上的指示牌比较多,我出门只能先看地图、再看指示牌。不过这一年,我和同学们都在看电视学粤语,我看了好几部粤语版电视剧,什么《胭脂水粉》、《火舞狂沙》,基本能听懂别人说话的意思,不过不会讲。听说下学期我们学校就会开设粤语课了。

吃:上食堂吃不起自己下厨!

学校食堂的伙食还不错,但是跟沈阳比贵了不少。食堂的标准每餐10元到30元不等。在食堂吃饭的话,每顿要15元左右。

学校每层楼都有一个公用厨房,里面有微波炉、冰箱和炉具,学生可以在里面自己做饭吃。每个星期我都会和同学们在这里聚餐。

穿:路边摊还算合理50元一件!

买衣服的话,尖沙咀和铜锣湾比较便宜,路边摊的衣服大概50元左右,相对香港其他消费水平还是最能接受的。去香港可以把内地手机带过去,因为内地手机香港也通用,不管是GSM网还是CDMA网,香港都有运营商。

在香港剪头很贵,便宜的也要50—80元。但是香港的电子产品很便宜,逢年过节有很多打折活动。在香港高校读书的学生还可申请购买学校提供的学生机。同样品牌的电脑在学校买能打到将近6折。

五、“一个很好的平台”——香港中文大学王昊

报到时有“娘家”人照顾

据《东方今报》2006年4月11日报道。说起去年8月20日,从郑州一高毕业的王昊说:“一直都很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那天他以一名“香港大学生”身份直接走进了香港中文大学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专业。

按惯例,中大9月开学,但是去年8月20日王昊就怀着憧憬和好奇走进了中大,师兄师姐们热情地领着他参观校园、找宿舍、办手续、办证件。这些师兄师姐都是“娘家”内地生联合会的学生,联合会又称“新生营”。直到现在王昊最怀念的仍是在新生营的日子。“新生营是一种笼统叫法,新生入学之前,各书院、学院、系都会组织新生参加一些活动,帮助内地新生了解中大、熟悉环境,也提供一些课程介绍。”王昊说。

第一次拿到中大学生卡,王昊感觉很奇怪:不是一个套着塑料皮的小本本嘛,模样倒更像是香港身份证或内地IC电话卡。但随后王昊逐步认识到这张卡片的威力。这个学生卡有个别称——“中大通”,卡上镶有芯片,记录着学生的个人信息。拿着它可以在图书馆里借书、借碟子,进入活动会场。想去打印文件、复印资料,或是开空调、使用洗衣机都可以用“中大通”,因为这张卡还可以储值。

“一张小小的‘中大通’里,有我的信息、行动记录和钱。”王昊说,“一旦丢了,就寸步难行。”

有些课程上课不需要课本

这学期王昊选了一门通识课——法律与社会,去上课时他既不拿课本也不用从网上下载教授的讲义,而是抱着一沓POWERPOINT,内容是这个专业里最新的一些文章。王昊说:“每节课前教授都会把本节课的POWERPOINT打印出来发给我们,教授也说自己每年讲这门课时内容都会不断更新,所以用不上课本。”

专业课本很贵,英文原版的要两三百元。但中大每门课都有自己专门的网页,大部分教授会让助教提前一天把要讲的新内容放到网上,王昊就下载打印后预习。遇到不懂的问题,王昊就会直接在这个网页上与同学们讨论,甚至直接向教授发问。平时也会直接跟同学讨论,或在下课时去问一下教授。

不过也不是所有课都不需要书,遇到一些留书上作业题的教授,就只能买书了。王昊说:“想省钱可以向学长或朋友借。图书馆里藏书也很丰富,可以去借阅。也有同学去深圳买几十块钱一本的影印版书。”

很多课程实行全英文授课

几乎每门主修课,王昊都能碰到同系的师兄师姐们。刚开学一节物理课上,王昊恰好坐在同系大三一名师姐身边,他就向师姐咨询了很多问题:下学期选什么课比较合适?暑期课怎么选比较好?

王昊说自己很喜欢中大上课的方式,那里没有班的概念,上主修课时能碰上本系的学长学姐,其他课则能遇到任何专业的学生。王昊说:“其实这样挺好,可以跟不同专业的学生交流。”

中大安排的课程种类很多,有主修、副修、ILC(英语)、领袖能力培训及一些求职方面的课程。王昊的英语听力一直不太好,可在中大只有一些不重要的课用广东话或普通话授课,其他课程都是全英文讲课。王昊说:“英语听力好当然最好,不过即使听力稍差也能听懂课,因为大部分教授讲课时语速不是很快,又有海外留学经历,发音很纯正,听懂并不难。”

总成绩不单单看试卷

王昊上学期选的课中只有3门需要期末考试,考试由学校定时间和地点,一般在体育馆或大礼堂进行,不同科目的考试在一块进行。

虽然记不清第一门考的是什么,可那壮观场面王昊至今还记得。王昊说:“我正做题呢,听见‘呼啦啦’一片响声,走了一批学生;过一会儿又是‘呼啦啦’一片响声,又走了一批学生。”后来王昊才知道,由于各科考试所用时间不一样,所以先考完的就可以先走。

不是所有科目都必须进行期末考试,出勤情况、堂上小测、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期中论文、期末论文、个人演讲、小组演讲、作业等,都有可能成为教授考评的依据。

英语课就是用的这种考试方式,随堂的一次听力、一次演讲、两次即兴陈述、一次音标测试、三次作业成绩按比例折合后算分,其中演讲占总成绩的1/5。

整理演讲资料时王昊真费了不少劲。他选的题目是“电视广告”,想说“如何辨别广告的好坏,欣赏其中的精品”。谈起广告王昊是个门外汉,他从网上下载了一部分资料再加上自己感受,制成幻灯片。演讲当天拎着自己的电脑,王昊边以图片示意边用英文演讲。

王昊说:“虽然最后的成绩惨不忍睹,但是我毕竟花费了很多心血在上面,所以也不遗憾。”

学生经常组织联网游戏

宿舍经常组织联欢,或是开展唱歌、体育比赛;走读生舍堂还有联机游戏比赛。王昊的同学有时去走读生舍堂参加活动,他们通常打实况足球,王昊不会所以还没去参加过。“有时他们比赛完回来,还会讨论哪失误了,我听不太明白,不过很羡慕”。

王昊身边的同学几乎人人都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大多数时间同学们都在各自宿舍里玩。想坐在一起玩得更有气氛时,就把电脑搬到一个房间里。

说起玩,王昊还特意提到了免费健身房。上学期上体育课时,老师给他们办好健身卡,带着他们去健身房体验了一下。王昊说:“健身房的面积和郑州一般健身房差不多。器材种类挺多,最特别的一种是模拟划艇,因为中大有划艇队。”

语言障碍限制了交际范围

说起在香港最难的事儿,莫过于“粤语”了。还好王昊的室友学的是新闻专业,普通话说得很标准,因此和室友交流用普通话没问题。

但粤语对生活的影响还真不小,王昊在学校还没参加什么社团活动,经常相处的朋友也以内地生为主,主要原因就是和香港的同学交流起来不顺畅。尽管中文大学为内地生开设了粤语课,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当地生活氛围,并把这门课记入学分。可惜的是,“在粤语课上还能听得懂,不过和当地人交流时感觉还是在听天书,自己也张不开嘴了”。也不是所有内地生都学不好粤语,王昊说:“如果真的想学,除了粤语课之外还有很多其他语言课程。有好几个内地生现在广东话已讲得很好了,我就是太懒,对语言又不感兴趣。”

想念家乡的烩面和涮肉

“想死烩面和涮肉了,我已经在梦里回了好多次郑州,每次都是狂吃的场面。”王昊说这话时似乎又流下了口水。中大每个书院都有食堂,供应的既有中式套餐也有西式套餐,但是饭菜味道比较清淡。

在香港上大学每个月生活费在2500—3000元,饭钱占了一半,每天需要50元左右。一般情况下,早餐吃汉堡包、三明治、牛奶或广式早茶,10元钱就可以了;中午和晚上都在食堂吃米饭、炒菜,一顿在20元左右。

第一次和香港的同学吃饭,王昊的饭量把他们吓了一跳。王昊说:“当时我还没发挥真正的实力呢,后来他们习惯了也就是笑笑。依我的饭量,一份饭是不可能吃饱的。在中大吃饭可随意加饭,但为了减肥也为了省钱,我一直忍着。”

回想将近一年的大学生活,王昊说:“一个好的平台能给一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机遇与心理支持,中文大学就是这样一个平台!”

六、2006年香港高校毕业的内地学生就业状况——6名大学生自述

“高考状元”、“高额奖学金”、“香港”、“高薪”这些充满诱惑的字眼,是近日不时见诸媒体的关键词。“读港大还是读北大,留上海还是去香港?”让一批出类拔萃的内地学生有些举棋不定。在香港学成之后又将何去何从?想这事现在太早吗?

据上海《新民晚报》2006年8月7日(乐梦融/文),由在港内地毕业生联谊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毕业生发展年会暨东方论坛”在香港科技园开幕,基于187位内地学生抽样调查而发布的《2006年在港内地毕业生发展年报》格外引人注目。

统计数据表明,近3年来,90%内地学生更愿意在香港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当被问及是否考虑做和自己专业无关的行当,回答“是”及“可能”的将近4/5,他们对工作签证的关注程度非常高。但是要留港工作,并不如宣传的那么轻松。

很多领奖学金的内地学生侥幸地认为,学校花了几十万港币引入一个内地人才,肯定在就业上会有倾斜政策出台,或者有什么企业定向培养。其实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毕业以后,他们完全要依赖自身能力加入残酷的市场竞争。

学士VS硕士

汪同学:南京大学会计系学士,香港某高校社会科学硕士,现在港就业于一家会计事务所

杨同学:香港某高校金融系学士,现在港就业于全球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

“没想到,和我来港之前想的很不一样!如果本科学的不是会计,我估计自己也只能和很多学冷门专业的同学一样,看着签证到期,背上行囊回家了。在香港,光有实力还真不够。”采访小汪的时候,他一边感叹自己的运气,一边为“高学历”在港不能受到“重用”鸣不平。

两年前汪同学拿着奖学金来香港攻读社会科学硕士。他回想,当时想得太简单了:自己综合素质不算差,能言善辩,修学了文理两种专业,名牌大学本科和硕士毕业,在内地职场,理所当然是被用人单位争抢的香饽饽。

到了毕业关头,看到很多内地同伴在求职过程中落马,小汪这才意识到香港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分析自己的优劣后,他决定还是做当初的“本行”——会计,原因很简单,这能更方便快捷地拿到工作签证。

“香港的雇主更看重你的实力和经历,面试的时候更多地是问我做过什么而不是学过什么。为你办理工作签证,需要花费太多精力,所以他们必须确定雇员物有所值。但我的社会学硕士学位证书像摆设一样被他们抛在一边甚至没有正眼看一下,让我有点心寒。想想后怕,还好没有读博士。”

谈到一些来自内地顶尖学府、在港读硕士、博士的人未能得偿所愿留港工作,据小汪观察,“要么是期望值过高,要么是死扣着本门专业不放松”。小汪说自己早晚是要回内地发展的,并不是为了定居香港而留港工作。在此获得的可贵的工作经验,将来肯定能派用场。

去四大会计事务所工作,是很多想从事金融业的同学初涉职场时的理想。从香港某高校金融系本科毕业的杨同学向5个会计事务所投出简历,居然来了4份录取通知,成了很多硕士、博士羡慕的对象。“在很多硕士还在为自己的工作签证担心时,我却在考虑暑假去哪里度假。留港工作对港校毕业的金融系本科生来说,小菜一碟。”小杨同学说得很有底气。

他坦言自己丝毫没有因为只有本科学历而在求职中碰壁。他感受最深的是,自己4年来在社会活动中培养的社交及组织能力被雇主青睐。

和香港高校毕业的硕士比较,本科生有更多时间来磨练自身,可以在假期参加工作实践,洞悉社会,4年积累下来(加上预科,香港本地学生是3年学制),广东话和英语的优势很明显。而很多研究生带来了当初在内地读本科时候的“经验”,抓紧相对短暂的修学时间一头扎在书堆中,毕业时“甚至连中环这样的著名商业圈都不知道在哪里”,对社会缺乏基本认知,忽略了人际交往,这在香港这个商业氛围很浓的社会是犯了大忌。

小杨觉得,4年的本科学习很值得,要想留港工作,价值观念得和当地人合拍,而这种对香港文化的认同感不是一朝一夕能被熏陶出来的。

说到自己的工作薪酬,小杨没有过多回避,3年后拿到2.5万港币以上的月薪不成问题。他表示,将来会否回内地发展,等积累了工作经验,3年后获得香港永久居留权以后再讨论。

专业VS学校

冯同学: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学士,香港某高校金融学硕士,现在港就业于一家中型投资银行

陈同学:浙江大学法律学学士,香港某高校法律学硕士,现回沪就业于某大型法律事务所

冯同学到香港攻读金融学硕士,是因为从香港回归开始就有交大的学长陆续赴港读书就业的先例。当初有若干个留学方向供选择,但想到金融业是香港的支柱产业,又有丰厚的奖学金支持,就毅然在硕士课程录取通知书上签下了大名。

原来以为,香港作为享誉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是金融从业者最向往的地方,学金融的去香港,明摆着就是去淘金的,来了才知道,“期望值有些高了”。最终的毕业走向也证实了小冯原先的料想,同班20个内地同学只留下了6个,其余同学大多回大陆寻求发展。

“因为我们不如本地学生有良好的语言基础,很多本事要从头学起。人脉、资源、实习经历,要什么没什么,就业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容易,不过万幸的是我学的是金融学。如果要我列举三个拿到工作签证的关键要素,我会说,专业、专业还是专业。在香港,雇主不问英雄出处,哪所高校毕业不是特别强调,但对于雇员的专业擅长和综合素质达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

据小冯介绍,比如北大清华毕业过来的计算机学生,个个天赋过人,也很刻苦,而他们居然留不下来!因为IT行当在香港距离快速发展还需要时间,从业人员被看作“灰领”,人才缺口不大。“只能说他们来此学到了东西,可对于就业,却不是那么合乎时宜。但回到内地,马上都成了猎头公司的目标,个个都是行业精英。”

学法律的陈同学赞同这个观点。年少气盛的他立志投身香港的法律事务所当律师,但他在内地大学本科修习的是大陆法律,而港地事务所的规矩是非本地毕业的本科生不要。这个致命伤让他不得不和原来的期望绝缘。

于是小陈带着些许沮丧告别香港,回到内地工作。出乎意料,他被一家很有发展前景的大型律师事务所录用,且因为有香港的求学背景和语言上的优势,立马受到重用,做公司融资顾问,策划在港上市之类大型业务。回想起来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谈起这段稍显曲折的经历,小陈再也没有了先前的心理落差,他打趣道:“现在我有很大的学历背景优势,至少翻起香港的法律文书会更快吧。在港两年的硕士学习绝对值得。”

香港本地事务所的大宗业务七成以上都是来自内地,小陈经常被派往香港出差,求学经历让原先单一的舞台成为两点互动,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好机会。而同读法律后留港就业的几位同学,只是在小型律师事务所里当助理,做零碎的民事业务。看到小陈的机遇,他们现在也在考虑回内地寻觅机会。

留下VS回内地

林同学:香港某高校动画本科,现去向待定,暂时就职于香港某小型建筑公司

郭同学: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学本科,香港某高校电影电视编导专业硕士,现回沪,经营文化产业公司

“我就不信凭我的素质,在香港找个对口工作就这么困难。”临近毕业前两个月,看到同专业的大陆同学纷纷在整理行囊准备回家,小林有些郁闷,虽然知道自己学的专业相对冷门,却也信誓旦旦地表示不信这个邪。

3个月过后的她,在经历了几十次失败后,明显憔悴了不少,“能留下我已经满足了,我根本不考虑薪水和专业对口问题。”目前一家有大陆资产背景的建筑公司愿意为她申请办理工作签证,为了给雇主留下深刻印象,她现在没日没夜地在干活,一个月只能收入6000元港币,开销都不够。“有时要挪用点积攒下来的奖学金,在工作签证没出来前,我的心总是悬着。”

从来到香港那天开始,小林同学就对这里成熟的文化产业非常感兴趣。在媒体学院选学动漫专业后,成绩斐然。但在这么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和本地人才“争饭碗”并不是件轻松事。

年轻人在举目无亲的他乡能熬下来,肯定有出头之日,会成为日后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持有这种想法的同学不占少数。

“比我优秀的找到了工作,条件不如我的也找到了,所以我也要找到,因为有一个‘香港梦’。”现在在沪经营文化产业公司的郭同学,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从众心理。“香港梦”不过是给自己戴上的紧箍咒,其实完全不必这么“锲而不舍”,好男儿志在四方。他坚定地表示,自己就是那10%不愿留港工作的。“尤其对研究生来说不值得,持有香港身份证可换取永久居留资格的7年年限对本科生来说已经过半,对研究生却还是开头,为了一张纸再耗上5年青春不值得。5个月之内都要斗转星移了,何况5年?这会错过多少机会啊!”如今小郭已开办了自己的公司,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从事电视剧制作。用在香港所学到的知识加上自己的实践经验,公司已步入正轨,蒸蒸日上。

想到香港的“电视电影媒体”开始走下坡路,发展空间日趋拥挤,回大陆干这一行,实在很明智。

七、港校并非人人适合,内地学生眼中的香港高校——魏一帆、仇檀、姜惠雨

据新华网北京7月26日报道(记者牛晓民、左娅)。今年有3万多名内地学生竞争香港高校的1000余个招生名额,有关“港校热”的话题今夏以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泛起层层涟漪。究竟香港高校好在哪里?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到港校读书?几位正在香港高校就读的内地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了他们的独特感受。

“香港最吸引我的是师资。我们学校很多老师是国际上的知名学者,有的还是某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所以在香港学到的知识,常常是世界前沿的学术成果。”已在香港读完本科、正在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北京小伙子魏一帆告诉记者。

“最让我惊喜的是图书馆,7层中有6层都是英文原版书籍,版本也比内地的新。”曾在香港浸会大学做交流生的仇檀说,“即使是中文书,种类也更多。特别是文史方面的书有不少是在内地看不到的。这是在香港学习的独特感受。”所谓见多识广,多元化的视野对学生的思维力、判断力和包容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在这方面内地高校确实与港校存在差距。

高度的开放性和国际化特色,是香港高校的优势和魅力所在。除了教学资源的国际化,香港高校还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走出国门的机会。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研究生姜惠雨说:“我们专业今年就有去加拿大实习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可以申请。这边的国际学术会议信息也比内地多,而且暑假一般都有海外交流项目,学校提供津贴。”

姜惠雨本科时就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因为清华没有她所喜欢的社会工作专业,所以她决定赴港读书。“香港既有来自西方的理论、优秀的教授、前沿的学术研究方法,也有对华人圈中东方文化的研究,比如老庄、禅宗等,很好地融合了东西文化。”

香港高校的专业设置相比内地高校更贴近就业市场,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其面向市场、注重实用的教育理念。魏一帆说:“香港的商科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领袖气质。内地学校可能更重视专业知识,而香港高校则非常注重自我表现能力的培养。我们上课时会做大量小组作业,比如模拟一个商业项目,然后面向全班做报告。老师会要求我们穿正装,手势、表情、眼神都要训练有素。”

香港女孩麦嘉露学的是中国商贸专业,曾在浙江大学做过一年交流生。她笑着说:“我好羡慕内地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系统的基础知识。一般我们做小组作业,理论部分都是交给内地学生,我们负责表达。内地学生专业知识很扎实,但是一上讲台就紧张。”麦嘉露告诉记者,这可能和两地的教学重点和风格不同有关。

内地高校在国际化和素质教育方面确实和香港高校存在差距,但是魏一帆还是提醒内地同学,赴港读书前要考虑清楚。“有家长担心孩子不能适应全英文教学,我倒觉得更大的困难是不懂粤语。香港中大会给大一内地新生开设专门的粤语课,可是我上学时科大就没有。刚过来时觉得和香港学生交流挺费劲,也融不进香港社会,有时候觉得孤独。”

姜惠雨说:“香港高校的学术资源和氛围确实比较好,但是内地高校也有自己的优势。清华、北大悠久的学术传统和厚重的历史感就是香港高校所没有的,老师常教育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脚下的一亩三分地,而要关注国计民生、要胸怀天下。这些都是在香港感受不到的。”

随着香港和内地经贸关系的日益紧密,香港对了解内地情况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港校到内地招生是件好事,毕竟大家可以多些机会、多些选择。”姜惠雨说。 VtjeghLztBeu7VOq75n6iSSKeyxJ/f8x1l82VhA+JgwME2XRKx6oZrM5D8rt8X/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