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新闻追踪:内地学生掀起去香港上大学热潮

一、2006年9月香港各大学新学期开学了

2006年9月1日,香港各大学相继开课,内地学生陆续赴港入学。内地新生于8月底、9月初已陆续抵达香港高校,即将开始他们新的大学校园生活。与此同时,2006年香港高校内地招生录取热潮也终于尘埃落定,告一段落。他们也许是要养精蓄锐、稍事休整,待等来年更高、更强、更大、更热的又一场“刀光剑影”。

据《京华时报》2006年8月28日报道(张灵/文)。8月28日,北京西站出入境联检大厅迎来今年首个赴港学生高峰。近百名港校新录取的京籍学生由此检票出境,搭乘T97次北京西—九龙列车赴香港高校报到。

今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何旋也出现在这些启程的新生当中。

当天中午11点半,距离T97次列车开车时间还有1个多小时,西站出入境联检大厅外早已挤满了学生和家长。由于香港高校不提供床上用品,新生报到需自带被褥,几乎每个学生都拖着大行李箱,兴冲冲地排队等候检票。今年本市文理状元都已确定就读香港科技大学。当天,文科状元何旋在妈妈陪伴下踏上了南下的列车。临开车前,活泼的何旋就拉着妈妈在车厢前拍照留念。她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去香港,觉得既兴奋又不舍。兴奋的是自己即将开始新的大学生活,在陌生的环境接受挑战;不舍是因为要离开已生活了10几年的北京,告别老师和同学。

“对我来说,大学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成绩和荣誉都属于过去,现在我要抛弃一切轻装上阵。”何旋说。她选择去香港求学,是因为自己喜欢在外闯荡的感觉。到香港后,肯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我就是一个喜欢在挑战中寻找乐趣的人!”她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充满了自信和期待。

记者了解到,今年参加内地统招的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两所高校在北京各录取32人、28人。此外,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6所在京自主招生的港校都录取了不少高分考生。保守估计今年赴港读书的北京新生约有300人。

香港城大新生黄韵宜一通过检票口,就掏出手机与大厅外送行的妈妈打电话,母女两人隔着玻璃窗轻声地聊着。“到了那边要照顾好自己!”此刻,母亲的嘱咐和不舍都通过电话传给一窗之隔的女儿。

黄妈妈告诉记者,黄韵宜这次是跟13名香港城大新生一起去香港报到的。此前学校已为新生举行了联谊会,大家熟识后就相约一起出发并统一订了票。当记者问她是否放心让女儿一个人去香港时,黄妈妈爽快地说:“那有什么不放心的,她还要在那里呆4年呢。让她一个去就是先锻炼锻炼。”记者注意到,像黄韵宜这样一个人去香港的新生并不多,多数新生都有家长拿着大包小包陪同一起去。一位前来送行的往届生家长感慨,往年在这个站口送行基本上看不到几个学生,现在去香港的学生越来越多。

据中新社香港2006年9月1日电。经过数星期的迎新活动,香港中文大学于2006年9月1日举行了新学年度的新生入学典礼。香港中大校长刘遵义教授在欢迎辞中介绍了学校今后的发展,包括成立两所新书院,为“三改四”(即本科学制由3年改为4年)后学生人数增加作好准备。他也提到今年香港中大的收生成绩非常理想,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并勉励学生珍惜学习机会。

香港中大表示,他们一向致力缔造多元文化的校园环境,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互相学习,扩阔国际视野。今年该校共录取了300名非本地本科生。他们除来自内地20个省市外,也有来自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马来西亚、墨西哥、毛里求斯、英国及美国等地。

9月1日,香港理工大学也为其新学年的4500多名新生举行了开学典礼。新学年第一天,香港理大学生事务处为新生们设计了极具意义的座台月历,鼓励他们好好计划大学生活。在赠送给新生的月历内,那色彩缤纷及充满校园气息的插图,均由该校旧生绘画,并写上鼓励的言语,显得别具心思。

据新快报讯(记者陈晶晶)。9月30日(星期六)上午9时30分至下午6时,香港理工大学在其香港红磡校址举行大型教育资讯日。今年该校首次邀请内地学生与家长出席活动,通过开放日获取内地学生赴港升学资讯,并参观校园设施和学生宿舍等。香港理大2006年度内地招生计划广受学子欢迎,报名情况热烈,最后录取了250名成绩优异的内地学生,其中65名更是获得40万港元全额奖学金,现已于香港开始了为期4年的本科学习。应届高考同学可在香港理大的教育资讯日了解该校2007年的内地招生安排,为接受国际化的大学教育做好准备。

香港理大位处闹市中心,邻近红磡火车站,交通方便。学生及家长可于9月30日参观该校的实验室、教室、图书馆、学生活动设施、饭堂,以及宿舍等。学校于当日下午1时至2时45分举办升学讲座,介绍内地招生计划,各学系还安排了老师解答学生对学科的查询。

中央电视台《直通香港》记者走访内地新生入学

在2006年新生入学时期,中央电视台《直通香港》记者9月4日特意走访了香港部分高校,采访了众多内地学生。

记者(下为记):来自青岛的内地学生李晶,到香港后的第一站就直奔香港大学的学生宿舍。她说,之前她已通过网上了解到新生入学的程序,到宿舍报到是最省时省力的途径。

老师:你叫什么名字?

李晶(下为李):李晶。

老师:这是健康表,这是注册表,你填了以后,有没有带相片,带了就在相片后面写上你的学生证号码。

记:为迎接新生,校方还给予了相应的提示和安排。

港大文员助理黄京燕:因为他们刚来,就是一个要银行开户头,还有一个就是办手机号,所以这些都要给他们有一个地址证明。所以我们要让他们先填一个地址证明,填完了以后,他们就可以拿这个地址证明去办一切手续。

李:早听说香港高校非常锻炼人的独立性,初来乍到就让我有了切身感受。

记者:这个跟你想像的一样吗?

李:差不多。

记:你想像应该是什么样子?

李:想像应该在网上是全英文的,然后一开始去一个像事务处的地方,他会给你一些资料,然后阅读,一边阅读资料,一边按资料给你步骤来网上注册。

记:这个大学给你第一印象是什么啊?

李:我觉得和内地大学最大的不同就是,这边校园非常小,但是楼都非常高,设备都非常好。

记:在内地学生眼中,新的环境处处都充满着新奇。不过,除了环境之外,这里独特的校园文化也令内地学生欣喜不已。社堂文化是港大一种独有的文化现象。刚来的新生都要在一周内进行一个完全封闭式的训练,而训练的组织者完全是学生自己。其目的就是要学生更快地熟悉新的环境,并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记:你是哪里的?

女生一:我是成都的。

记:你呢?

女生二:我是浙江的。

女生三:我是新疆的。

记:啊,新疆的!喜欢这个活动吗?

女生三:喜欢,很喜欢。

记:喜欢什么地方?

女生三:很有激情,很热烈,很有那个集体观念。

女生一:很能激发人的创作力,培养我们的团体精神。

记:尽管热热闹闹的舍堂活动让新来的内地学生感到兴奋;但是他们也表示,对新的环境同样感到了一些不适应。

港大学生陈如宏:可能最大的不适应就是广东话吧。因为我从内地过来,不是很会讲广东话,然后这边的人就告诉我,院系的老师可能都会跟你说普通话或者英语。但是要是生活方面,你可能说食堂啊,或者小卖铺这些方面,可能他就说广东话的比较多一点。

记:今年前往香港上大学的内地学生呈现较高增长。仅港大就在内地招收了近300人,比去年提高了近5%。有些内地学生甚至放弃了北大和清华,选择到香港高校就读。

港大学生胡坤:我想港大最吸引我的就是它的那种国际化吧。比起内地的大学来说,给你那种交换的机会,或者是进一步去申请那种国外的大学的机会会更多,或者是机会更大一点。

港大学生沈丹妮:因为当时我也被保送去北大了,但是后来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我觉得港大除了在学术上面的吸引之外,香港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还有就是港大一些除了学习以外的大学生生活也很吸引我。

二、2006年内地学生掀起去香港上大学热潮

报考热潮

2006年中国高招,最大的热点莫过于香港高校内地招生之进行得如火如荼。据《财经时报》记者说法是“热情空前高涨”。有人称之为“‘狼’行天下,‘孔雀’南飞”。对内地高校来说,香港高校是“狼”,让人恐慌。但是对内地考生来说,“狼”是受欢迎的,众多“孔雀”因“狼”而舍弃北大清华“高枝”纷纷南飞。

今年是香港8所主要高校(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教育学院)在内地招生最多的一年,也是内地学生报考最多的一年。

“一石激起千层浪”。香港高校内地招生,成为内地社会的热点话题和本年度重大的教育事件。今年暑期内地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此。从6月份内地高考开始一直到7月中旬香港高校陆续发榜,多日来内地各大媒体不惜大篇幅报道这一新闻,讨论相关现象。如果用“香港高校内地招生”这8个字进入Google搜寻,会一下跳出34700多个相关条目。百度一下(百度是最大的中文搜索网站),更达到36400个条目。(作者注:这还是多日前的数字。)

一段时间以来,香港高校在内地的招生推介会每到一地,便会在那里形成“冲击波”。据各地媒体介绍,招生计划说明会几乎场场都是气氛热烈、座无虚席,被挤得爆棚;有些地方,前来咨询的考生家长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竟造成会场外马路塞车。

早在3月份,香港浸会大学便抢滩登陆,在四川成都、陕西西安连开两场教育展览、升学讲座。在接下来的1个月里,他们又兵分数路去北京、南京、杭州、上海、济南、天津、福建等地,连开了七八场“招贤会”(或曰内地招生咨询会)。

其实香港高校早在1998年就开始在内地招生,但一直不为人关注。而今年声势浩大,招生规模也远远超过往年,众多内地考生也趋之若鹜,导致北大、清华等内地名校高分生大大减少,从而引发了一场“狼来了,清华北大将沦为‘二流大学’”的恐慌。客观说,这几匹来自南方的“狼”对内地高校确实存在很大“威胁”。

内地学生对香港大学趋之若鹜,正在颠覆着国内考生的传统观念。据《北京考试报》2006年4月25日一项调查显示,65.53%考生和家长更倾向于到香港读书,香港高校吸引力超过内地名校,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受关注的程度更是直逼北大、清华等国内知名学府。虽然内地考生报考香港高校必须通过内地普通高考、香港高校英文笔试和面试等三关,三方面的成绩都要求非常优秀才能被最终录取,而且学费和食宿费价格高昂,可谓门槛很高;但是考生及其家长仍然愿意作出这个选择,从而掀起一场赴港求学的热潮。

而《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06年7月10日一项调查显示,如果同时被香港知名大学和内地顶尖高校录取的话,71.2%的人更愿意选择香港的大学。与此同时,有59.5%的人认为,与20年前相比,内地高校的竞争力正在下降。

2006年4月25日,《北京考试报》编辑部曾做过“上大学,报北大清华还是选香港高校”的调查,短短半周时间内吸引3100多人参与投票。调查数据显示,2052人认为香港高校要好于北大、清华等内地名校,超过投票总人数的65%,比选择北大、清华的人数高出近31个百分点。从中可以看出,在考生和家长心目中,香港高校的吸引力已远远超内地名校。此外,45.17%的调查对象认为香港高校“教学理念先进”,是其占有优势的主要原因;另有23.42%的人认为香港高校全英语授课,外语环境好;12.91%的人认为在香港上大学将来更容易出国深造。

而那些选择北大、清华等内地名校的考生,58.29%的人认为内地知名高校仍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实力雄厚。仅有15.96%的人认为内地名校优势在于费用低廉,7.68%的人选择内地名校是因为学习、生活环境比较熟悉。

调查结果还显示,如果去香港读大学,面对40多万元的学费、生活开支,59.41%的投票显示需要申请学校奖学金;家庭基本能够负担的仅占24.53%,家庭经济条件足够负担的占11.68%,需要向亲友筹集的有4.39%。由此看来,去香港读大学,远远高出内地高校的费用仍是大部分家庭面临的挑战。

北京学生报考港校人数最多,紧随其后的是上海市和广东省,当然最终录取的也是这些地方的考生最多。今年北京市报考香港高校的人数大幅增加,其中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报名人数都达到1600人。港大本次原计划招收160人,选择了700多名学生参加面试,他们都是学校依据高考成绩综合选定的,最后录取了270人,远远超过原计划。全国有1.2万余人报考了港大(其中近半人争入热门的经济学、金融学、国际商业及环球管理、会计及财务工管课程),即录取率仅不到1/40(今年申请哈佛的比例大概是1/18);香港理工大学更是高达1/48,是8所港校中最高的。

报考香港各大学的内地学生共达3万人(其中至少有7000名内地生争读香港商科,占报考总人数的近1/3,其次如香港岭南大学的翻译文学、社会科学,香港浸会大学的传理和理科,香港教育学院的英语课程等专业也很热门),各地的面试人数约占当地报名人数3至5成。香港理工大学在整个内地收到的入学申请约9600份(约3000人角逐会计及金融和金融服务,但学额不足20个),是去年的3倍。香港科技大学在全国招生150多人,报名人数有6000多,录取比例近1/40;光是北京地区的报名申请就达到1600份,全国进入面试的一共有800多人。香港科大内地招生负责人曾表示,该校去年招去北京高考理科第一名后,在内地的知名度直线上升,今年招生的目标是内地最好的考生。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把香港作为一个未来的选择。上海中学高三年级组组长胡老师告诉记者(《南方周末》2006年6月1日),“今年来开成绩证明的学生明显比往年要多”。

而香港中文大学则专门为贵州省准备了4个全额奖学金名额,总计达200万港币。

据《新民晚报》2006年7月11日消息(实习生蔡子祺、本报记者李玮)。成都女孩李卿曦是2006年度第一个高考新闻人物。据说高考还没发榜,她就已手握5所大学录取通知书。为了得到她,财大气粗的香港科技大学抛出了39万港元的全额奖学金。有学者说,这是香港高校今年在内地抛出的第一颗“糖衣炮弹”。

四川成都石室中学高三女生李卿曦,由于综合素质出众,有包括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5所名校向她伸来橄榄枝,其中香港科大还以39万元港币的全额奖学金来网罗她。

李卿曦向媒体介绍,今年年初,当别人还在埋头准备高考时,已具有保送生资格的她就在父母鼓励下,参加了上述4所内地名校的面试,而4所名校全都给她发了入学通知书。她参加面试的最后一所名校是香港科大。面试结束后,香港科大发来录取通知书,并承诺给她全额奖学金。

在接受记者和电话采访时,她说,香港高校“师生间平等的交流,良好的语言环境,更多的进修机会”,给了她很好的印象。

据《广州日报》2006年7月9日消息(记者秦晖、实习生刘艳玲)。广东考生的面试分数线是高考780分,跟内地一流名牌高校的录取分数差不多,却还要面临着800:150的淘汰率。而有考生告诉记者,该校在内地某些省份的面试分数线更加可观。

在广州的面试现场,来自深圳的小何告诉记者,他所在的班级共38人,有28人报名读香港高校。为什么这么多考生选择去香港上大学?“香港的学校有很多国际交流的机会,与国际接轨,而且由于是全英文教学。”这是记者从面试学生口中听到的最多理由。小肖告诉记者,虽然学费昂贵,但“将来能得到的东西远非这几十万学费可以相比的,就算申请贷款,也希望能去香港读书。”与小肖的坚定不同,相当多考生报考香港高校更多的是为了多一个选择机会。来自深圳的杨先生陪女儿来面试,孩子高考考了840分,报考北京大学,同时又申请了香港的4所高校。杨先生说,学费是重要因素,如果能拿到奖学金,就肯定到香港读书。

记者了解到,其实香港高校吸引最多的是两类考生:一类是家庭经济条件宽裕,足以承担在港读书费用,而高考成绩又不足以上到内地最顶尖高校的学生;另一类是成绩优异,有很大机会拿到全额奖学金的学生。

再看天津。据北方网2006年8月15日消息。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在去年首次纳入高校在津招生计划。以理工类为例,2005年香港中大在津共有8个招生名额,平均分521分,线上最高分645分,最低分只有466分;香港城大在津招收考生共有3个名额,线上最高分612分,最低分只有459分。但是,今年香港中大最低分已涨到614分,香港城大录取的最低控制分涨到了603分。

与两所纳入高招计划的香港高校招生火爆相似,香港大学在津招生,也有近400名天津高考尖子生报名,其中120人左右参加了港大的面试。此外,香港科技大学在津招生,共有约200名天津高考尖子生报名,而香港科大更是划出了高达635分的面试分数线。天津一中今年至少有8名考生进入港澳地区的大学,分数全部超过610分。

在北京。据《竞报》2006年7月3日消息。学生希望获得全额奖学金。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虽然很多学生报考了香港的大学,但这些学生表示,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去香港念书。

“最后选哪个,全要看香港学校是否提供全额奖学金了。”已被保送上清华大学的施韵和他的同班同学都认为,如果自己同时收到香港高校和国内重点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除非香港高校提供全额奖学金,否则自己还是会选择内地的重点高校。

“去香港念书要花几十万元,太贵了。如果学校不给我提供全额奖学金,我为何不留在北京上大学呢?清华、北大的实力也很强呀!”采访中不少北京考生认为,自己作为尖子生,如果放弃了清华、北大等内地高校而最终选择去香港上大学,就是冲着港校可以为他们提供高额奖学金。

“因为香港的消费很高,教学成本也很高,一个学生大学4年的花费大概在50到55万港元之间吧。”据香港科技大学招生负责人朱力径介绍,在香港科大上学,内地考生第一年学费为6万港元,后三年每年学费为7万港元。

去年,香港科大为内地考生拨出1600万元港元,作为给前70名高考成绩及面试成绩俱佳的内地学生的奖学金。根据等级,每个考生可获得3万至46万港元不等的奖学金。其中第一名为一等奖学金,可获得46万港元,这些钱可以满足考生四年大学学习、生活的全部费用,也就是北京考生口中的“全额奖学金”。

而今年,香港科大针对港外考生设置的奖学金比去年减少了250万港元,总金额只有1350万港元。朱力径表示,学校不可能为每一位内地考生提供奖学金,“全额奖学金也只有第一名考生可以获得。”

朱力径在给考生家长进行说明时表示,考生期望不花钱上大学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他认为,香港院校的高费用是和高成本相对的。“我们拿一些奖学金是争取内地优秀生,但也不会为了优秀生放弃教学成本。”

据《北京晨报》7月12日报道(记者李木易)。毕业于人大附中的考生王悦(化名),这两天正焦急地等待着北大和港大的录取通知。今年高考她获得了685分的实考分,能顺利拿到北大数学系的通知书。但她更在意港大的消息——“只给半奖,她也想上港大”,她的父亲王先生表示。

类似王悦这样的北京考生,在北大清华和香港高校之间徘徊的不在少数。记者近日从港大和港科大面试现场获悉,近1000名北京高分考生角逐该两所高校的面试,多数学生来自人大附中、四中、汇文中学等知名中学。由于参加香港科大的面试分数线不计加分,要求理科657分、文科625分,和北大今年提档线相差无几。

又据《南方周末》2006年6月1日文章(徐彬/文)。在著名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今年有超过10%的考生报考了香港的大学。对于他们来说,3站地外的北大或清华已不是唯一的金字招牌,更大的诱惑来自香港——灵活的招生方式、丰厚的奖学金、全新的教育模式,以及更好的就业和深造机会。

实际上,对香港高校伸来的橄榄枝,人大附中学生早已不新奇。因为这本是一个根本不存在高考升学率问题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学校。2001—2005年,他们每年有40%的考生能升入北大、清华和人大。

2006年5月19日,该校副校长沈献章说,香港来北京招生并不是短时间的事。10年前人大附中便有学生陆续赴港澳就学。与现在不同的是,当时港澳高校招收的都是不占内地招生指标的自费生。虽然那时港校就对成绩优异者提供高额奖学金,“但由于渠道不畅通,前去就学的学生并不多”。

大规模的报考出现在2005年。这一年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正式纳入全国统一招生计划,而香港的另外6所高校和澳门5所高校仍继续在内地自主招生。这一年人大附中有24名考生接到香港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其中20名最终成行。沈献章还介绍说,这20人中有同时接到北大或清华录取通知书的,但自己选择了香港;也有比北大和清华的录取线差几分的,态度更是毫不犹豫。

让老师们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在两次模拟考试中都考出高分的学生,第一志愿选择了清华大学,第二志愿填写的是香港城市大学;但是他在正式高考中发挥失常,比清华的录取线还少2分。结果香港城大不仅录取了他,还奖励了他24万元奖学金。这个事例在同学中广为流传。

沈献章说,今年人大附中报考香港的人数超过10%,达到95人。

北京时代凤凰快递公司经理储皖沪的孩子便是其中之一。他的情况如同那位“失而复得”的师兄——有实力上北大或清华,但也选择了香港。储家全家研讨,初步敲定了3个志愿填报方案:香港城市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

今年初,储皖沪的孩子赴港参加“京港学生对话”,专门到香港中大“转了转”。回来后他只说了一句让原本还犹豫的妈妈彻底改变主意的话:“我要去香港的一流大学上学。”这个家庭决定用“香港攻略”——也就是第二方案——来应对孩子的命运之战。

录取盛况

今年香港8大高等院校共在内地招收1300多名新生,其中不乏高考状元。他们大部分是来自北京、上海以至广东等发达省市的内地新生。光是北京地区,香港高校就招走了约300名优秀考生,绝大多数均为考分过600的高分考生。香港大学新招内地生约为270人。香港中文大学通过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今年共录取了240名内地学生,当中多人的高考成绩在所属省市名列前茅。在已知排名的14个省市中,排名在前十名内的香港中大生有15人,而排在首500名内的则有47人。其中在广东、广西、江西及山东,该校更是录取了全省排名第一的学生。香港科技大学今年取录了156名内地生,其中广东48人、北京38人,21人来自上海;将广东省高考满分状元杨洋、上海市高考状元董佳忆、北京理科第一名杨蕙心和北京文科第一名何旋等尖子生尽收囊中。香港理工大学共取录了250名内地学生,比去年多70人;其中有65名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考试中获优异成绩的考生获颁奖学金。另外,香港城市大学招录210人,香港浸会大学招录131人,香港岭南大学招录29人,香港教育学院招录54人。

据《法制晚报》2006年8月1日消息。截止到2006年8月1日下午,今年香港高校在内地的招生已近结束,各省市15个高考第一名已被港校录取。据统计,香港大学招走6名,香港科技大学招走5名,香港中文大学招走4名。而北京市文理科第一名均放弃北大,投进香港科大怀抱。此外,还有3个单科第一名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

这并不奇怪。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正是在公众心目中排名香港高校前三甲的学校。而香港城市大学也正好在香港排名第四或第五。

在四川。据《华西都市报》2006年7月21日报道(见习记者郑钰飞、记者谢梦)。“北大是代媛媛从小的梦想,但代媛媛希望能接触一下西式教育,最终第一志愿还是填了香港中文大学。”2006年7月14日,今年成都文科冠军代媛媛的母亲告诉记者,代媛媛已被香港中大以50万港币全额奖学金“预订”。但是这一选择的过程非常痛苦。最后,在老师、家长、同学的支持和鼓励下,代媛媛最终还是填报了香港中大。四川省理科冠军周小天也接到了香港两所高校的邀请函,他们均承诺给予全额奖学金(据说香港大学开出了58万港币的“天价”)。四川省文科冠军陈璇卿则因被北大提前以“签约”方式“保护”,得以避免了港校的“逼抢”。

在湖北。据当地媒体报道,17岁的武汉华中师大一附中学生、“英语天才”周卉姊,获全额奖励50万港元去香港中文大学商科奖学金基础班上学。

据新华社香港7月31日电(记者张雅诗)。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何欣基在记者会上表示,该校今年在全国20个省区市招收内地高考生,获录取的210人(比原定计划多出40人)中,约40%来自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和浙江,他们多报读商学院和科学工程学院。获录取的学生中还包括了98名特长生,他们在学术或体育、艺术领域中表现优秀。

而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岭南大学则对高考第一名的情况并不特别关心,他们也没有专门进行统计。当记者询问两所大学是否招收到内地高考第一名考生时,他们都希望记者提供比较完整的各地第一名名单,这样才能查询是否招收了第一名。岭南大学公关处姚小姐告诉记者,这是因为该校收生不只单计考生成绩,还考虑其他方面表现。她说,岭南大学在招生及面试时,也没有要求考生列明是否高分者,所以对于人数没有统计。

此外,从2006年起,香港公开大学、香港演艺学院、珠海学院等3所高等学校开始在内地招收自费生,赴港修读经香港学术评审局评审的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新增高校招生录取方式与香港6所单独招生的院校相同。其中香港公开大学在北京、上海、福建、广东、海南招生,总计划30人。香港演艺学院在北京、上海、广东招生,总计划30人。珠海学院在北京、上海、福建、广东、海南招生,总计划30人。

而且,据《北京晨报》2006年7月12日报道(罗德宏/文),港校招生还带火了澳门高校。澳门特区院校2006年在内地计划录取1200多人,虽然名额不多,但报名情况同样非常火。北京地区报名上澳门4所高校的人数超过250人,但录取名额只有20个。据有关人士介绍,澳门院校几年前便开始在内地招生;但直到去年香港院校大规模进入内地招生之后,他们也才跟着火了起来。澳门院校录取的分数线以二类本科线为基础,但也有不少高分考生报考。澳门地区院校收费要比香港便宜很多。香港院校学费每年在6万元到8万元左右,而澳门的学费标准一般在2万到4万元。

香港高校招收15名内地高考状元

姓名

录取院校

最后去向

孙贝贝(广东)

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全额奖学金50万)

邓远源(广东)

香港大学、清华大学

香港大学(27万奖学金)

杨洋(广东)

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免学费,5.5万/年助学金)

郭牫(广东)

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

香港大学(45万全额奖学金)

黎嘉慧(广东)

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

香港大学(27万奖学金)

吴辰熙(广东)

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陈栩铭(广东)

清华大学(报考香港科技大学放弃面试)

清华大学

曹犳(安徽)

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

汪牬(安徽)

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

伍思睿(广西)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刘犎(山东)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周恬艺(江西)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刘泽汀(吉林)

保送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郝犕(吉林)

保送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周小天(四川)

保送清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

不详(传香港大学出58万港元奖学金被否认)

刘牶(云南)

北京大学、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

杨蕙心(北京)

北京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何旋(北京)

北京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但是,据内地多家媒体刊载消息,称今年全国仍共有79名文理科高考状元被北大、清华录取,其中北大独揽48人。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港澳高校在内地的招生规模与宣传力度均前所未有,几乎每所港校的每次面试会、咨询会,都会成为媒体与高分考生追捧的对象。北大招生办广东招生组组长李靖认为,香港高校今年确实来势汹汹,“掐尖”抢状元的意愿很强烈,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地高校被扫为“二流”,绝大多数优秀考生还是留在北大等内地高校。

放弃清华是痛苦选择:一个内地考生转投香港高校的样本

《广州日报》记者柯学东、黄嵩、郑晴虹2006年7月12日采访了广东高考总分和数学单科状元、香港科技大学2006年新生杨洋。

1/从小就有清华情结

记者:清华毕竟是很多中学生的梦想,就这么轻易放弃了?

杨洋:轻易?不,相反,我作出这个选择很艰难,几个晚上我都没睡好,脑子里想的都是这件事。说实话,清华一直是我的目标,甚至说我有清华情结,她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记得小时候,小学吧,具体哪一年不记得了,爸爸带我去北京旅游时,特意带我去了清华和北大。爸爸就是这样,他从小就注意熏陶我,每带我去一个城市,都会带我去当地最出名的大学。那时候清华不像现在这样人流熙熙攘攘,也没有旅游团。那时我就为清华深厚的历史底蕴、浓郁的人文氛围所倾倒。真的,清华还是香港科大,对我来说,选择是痛苦的。

记者:报考清华的时候,想到后来的艰难选择吗?

杨洋:当初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也考虑会参加香港高校的面试。其实我宁愿只有一个选择,那就不用那么难抉择了。我现在对清华的情结依旧。我还有一个想法:将来凭自己的实力有机会到清华深造,圆清华梦。

记者:既然有那么深的情结,那为什么还要去香港科大?

杨洋:选择香港科大也是有原因的,我从小学到高中接受了12年内地的教育,很想体验一下不同的教学模式。香港那边的大学教学理念和体系都比较接近西方,全英文的教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所以我想去体验一下。

记者:爸妈对你所作出的这个决定有没有什么影响呢?

杨洋:我爸爸在广州的高校工作,妈妈在企业任职。他们一直在帮我收集关于一些香港高校的资料。一些朋友和亲戚也向我提供了香港一些大学的信息,这些对我决定去香港读大学应该说也有一定影响。

记者:亲戚、朋友呢?

杨洋:亲戚朋友也给了我两方面意见,但最后还是由我自己作出决定。

记者:既然是为了体验西方式的教育模式,为什么不直接出国留学呢?

杨洋:我还没做好现在出国的思想准备,我希望有在香港读书的过渡阶段。

2/没奖学金很难说会怎么选

记者:有媒体说,香港学校是在内地高价(奖学金)买状元,高额的奖学金在你的选择中起了什么作用?

杨洋:奖学金表明了学校对我的认可和肯定。它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我能凭自己的努力赢得奖学金,解决了上大学的费用问题,我感到非常自豪。

记者:香港科大给你的奖学金是多少?

杨洋:具体多少不知道,但应该比较高,好像说是45万港元。奖学金不仅是物质上的鼓励,更是精神上的鼓励,是对我学习成绩的肯定,也是我十年寒窗的回报,我以后不用向家里要钱了,我也很高兴。

记者:如果奖学金不高,或者没有奖学金,你还会选择香港科大吗?

杨洋:因为这种情况事实上没发生,很难说我会怎么选择。

3/选择香港学校,宣传有影响

记者:今年你们班上有多少人报了香港那边的大学?

杨洋:我们班比较特殊,是广东省教育厅在省实验中学开办的一个叫做“全省创新人才实验班”,可以说汇聚了全省的精英学生,大家的成绩都很好。所以班上58人里大约有10个左右报了香港的大学,成绩都是比较好的。

记者:去年你们实验班有人报香港的学校吗?

杨洋:据我所知没有。不过去年广东省状元刘扬去了香港科大,前几天我面试时还见到过她,她是回来做面试服务工作的,我还跟她聊了几句。我听说去年北京状元也报考了香港学校。刘扬现在是香港科大招生宣传的“形象大使”。我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或许是受了香港学校宣传上的影响。

记者:报考了清华大学还能转投香港的大学就读吗?

杨洋:据我所知,好像只有香港中文大学(作者注:还有香港城市大学)需要在高考前填报志愿。香港其他高校和大陆高校是平行招生的。高考的分数出了之后,香港的大学才在网上发布招生信息。考生在网上填了个人资料之后,就等那边筛选后的面试通知。如果没有通过香港的大学面试,还是可以就读高考志愿上报考的学校的。

4/面试时不担心被刷下来

记者:听说是香港科大先联系你的,是这样的吗?

杨洋:是他们主动跟我联系的,系主任还亲自打电话叫我去面试。但没说一定录取我,只是希望我去面试。此前他们已知道了我的成绩。

记者:面试前有没有想过可能被刷下来?去年就有11位状元面试后落榜了。

杨洋:这个我倒没担心过。我是个很有信心的人,如果这一点信心都没有我就不会去面试了。

记者:面试是一些什么题目?

杨洋:侧重于自己未来的设计,包括自己的理想是做什么之类的话题。

记者:说到理想,以前很多中学生都会说希望自己长大后成为科学家、医生、警察之类。你的理想是什么?

杨洋:一位懂工程技术的管理人员,也可以说是科技商业精英。就像中关村出来的邓中翰,他获得了2005年度经济人物的称号。

记者:面试紧张吗?

杨洋:肯定没有高考紧张了,面试时也发挥得比较好。考官们很和蔼,3个考官3个考生,大家围在一起,以谈话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进行了半个多小时。面试后,考官当场就拍板要我了。

5/北大清华也招香港学生

记者:面试题目有没有你很少涉及的领域?

杨洋:没有,不过我有同学参加过港大面试,听说有“同居”、“登月”等话题。

记者:如果你面临着这样的题目,你会怎么回答?

杨洋:现在我不知道。如果万一真的有那样的题目,我想我也能说出自己的观点。

记者:大陆学生刚去香港的学校,可能一开始不适应,成绩也可能比较靠后。你会担心吗?

杨洋:有什么担心的?我有心理准备,如果香港都适应不了,以后怎么出国留学?不要说香港,即使去了清华,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我也不见得成绩靠前,这很正常。再说,香港是个全新的学习环境,而且全英语教学,一开始可能会很吃力,但我是个适应能力很强的人,我想以后会好起来的。

记者:最近媒体都在说香港学校对清华、北大构成了强大冲击。甚至个别评论认为,清华、北大已被香港高校扫为二流。作为一个即将去香港读书的学生,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杨洋:香港大学在内地招生,拓宽了内地学生的选择范围,这是好事,谈不上冲击。国家制定大陆与香港高校交叉招生的政策,是很务实开放的举措。香港也是祖国的一部分,一个国家内部地区间的考生流动是很正常的,况且香港毕业的人才也可以回内地服务,其结果是多赢的。

三、香港各大学在内地招生的历史回顾

其实香港高校早在1998年便开始到内地招生,但一直不为人关注。这些内地学生大多是从内地重点高校交换而去的,人数十分有限。内地学生对香港高校还是缺少了解。究竟香港的大学和内地的大学有什么不同?去香港上大学和出国留学有什么不同?比内地高校学费高出几倍的香港高校究竟值不值得读?

香港高校侧身内地争夺生源,应该说,考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在“一考定终身”中多了一个全新的选择。

1998年香港高校就已进入内地招生。据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吴清辉介绍,港校到内地招生最早得益于香港一个慈善团体“赛马会”的支持。1998年,香港赛马会给香港高校提供了一笔资金,作为招收内地学生的奖学金。从此,港校拿着这笔钱开始在内地招生了。

最早把目光投向内地的是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大教授、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丁学良还记得,早在1993年香港科大就有招收内地学生的设想。“和科技相关的本科生源严重不足。学校花了很多钱在全世界招聘教员,但香港最优秀的学生却不爱学理工,要学财经。”但是,“所有香港大学都是公立大学,政府拨款补贴学费。如果从内地招生,这个钱谁出?”后来,香港赛马会愿意提供一笔基金作为内地赴港学生的奖学金。

港校最初只是委托内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10所高校“代招”学生,这些高校把一些已考入该校的公费学生推荐给香港高校;而且多年来上述高校各种为期1个月的暑期香港短训班也交错进行。名为校际交流,实为试探深浅。“这种招生基本上是试探性的,学生全部享有奖学金待遇。”香港城市大学对外联络合作处处长朱国斌博士说。

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一位人士说(《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7月24日,李杨文、王寻、黄晨岚、段海燕/文),“代招”的做法从1998年一直延续到2002年。因此在1998年到2002年这几年内,香港高校每年在内地招生的总数也就几十名(仅限制在10到30名),并不为大家所熟知。最初的情况是,内地学生和家长对港校知之甚少、热情不高。据香港某高校招生部门负责人说,那时候内地很多领导常常望文生义,以为香港城市大学是专门培养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人才的,“有领导甚至希望我们帮助通通下水道”。

“上海重点中学的校长根本不理我们。”香港科技大学的朱力径说。除了历史悠久的香港大学外,很多学生家长对香港高校一无所知,他们甚至以为香港中文大学只教中文。2004年香港科大的内地学生回北京做宣传,人大附中连门都不让他们进。“重点中学都以多少学生考上北大、清华为荣,香港的学校算什么?”朱力径忿忿不平。

香港高校不得不集体行动,在内地几大城市联合举行宣传会。2004年,一个北京重点中学校长团访问香港。香港科大直接把访问团拉进校园,让校长们亲身感受该校的教学设备和氛围,“北京四中和实验中学的校长都意识到,科大也是个很好的大学”。这一参观,为香港科大打开了在北京招收尖子生的局面。

但是,随着自主招生的地域不断扩大,香港高校在内地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考生及其家长、各知名中学的负责人对他们越来越感兴趣,而他们的“野心”也迅速膨胀起来。

近年来,香港与内地来往日益密切,港校宣传攻势也不断扩大,港校在内地的声望可谓水涨船高。各个港校都进军内地,前往一些著名城市、大学、中学多次宣讲。他们还请回从内地毕业、并已在香港就读的学生现身说法,推介港校。有的港校还私下给已保送清华、北大的学生开会,承诺如去港校就将给高额奖学金。有人说:“没想到,这两年港校在内地的招生一下子从买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

2004年香港在北京设点招收本科生的高校仅有港大1所大学,2005年则猛增到全部的8所大学。

2002—2003学年香港大学与复旦大学合作招收了内地第一批自费本科,内地学生从此开始规模性流向香港。

2004年4月25日,香港大学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大讲堂内举行了两场“内地本科生入学计划咨询会”,每场都有数以百计学生和家长参加。

2004年香港准备在内地招收近1200名自费大学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香港一些大学负责人表示,招收内地学生将是香港院校坚持的一个方向。学生来源的多元化是学校发展和建设成世界知名大学必不可少的条件。据当时特区政策,香港教育统筹局规定非本地生占本科生招生总数4%,数年后可提高到8%。

为使内地学生能更快适应香港的校园生活,8所招收内地生的香港高校都有专门为内地生提供的帮助平台。香港大学提供一系列迎新课程和活动,如英文精读班、广东话精读班、香港文化简介班、挚友计划、文化适应调整课程等。香港浸会大学则设立了心理辅导老师,他们可以应约与同学进行个别的不公开的聊天。该校还为学生设立保密的个人心理辅导档案,一俟学生毕业就销毁。

2003年国家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但只限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6省市;2004年增加到10省市;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香港8所院校计划在内地北京、上海、重庆、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四川、辽宁、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海南等17个省市区招生,招收对象为具有这些省市户口的应届高中毕业生;2006年另加云南、贵州和江西,为20个省市区。

其中,报读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应届高考学生,须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计划报名,列入本科一批录取。这也是香港高校首次参与全国普通高校统招计划。其报名时间、方式和报考内地高校一样,不需另外单独填表,也不需专门去组织面试、口试之类。考生可以在填报志愿时选报这两所院校,如被它们录取,就不能再被其他院校录取。其余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6所院校则直接在内地招生,考生可直接向学校报名,无须于内地高校志愿表上填报有关院校。自主招生的好处是并不占内地指标;万一考生不能被北大和清华录取,香港还可以作为一条退路。大部分院校报名截止日期为当年5月31日。

据《北京考试报》2006年4月20日调查结果,62.13%的人愿意选择自主招生,即参加独立的笔试和面试,参考高考成绩录取;37.87%的人选择普通高招计划内统一录取。由此说明,更多的人希望香港高校是作为内地统招的有益补充。

香港大学1998年便率先开始在内地招生,当时30个名额全部提供奖学金。2001年,因为报考港大的学生越来越多,所以开始招收费生,谁知道愈演愈烈。他们想不到,内地考生对港大趋之若骛。2005年港大计划在内地招收250名本科学生,但报名人数接近5000人(2006年更是超过了其1.4倍,但是招生计划只比去年涨了40个)。2005年港大拒绝11名内地第一名(即状元),其新闻也曾轰动一时。

香港理工大学2005年录取了180名内地学生,而收到的入学申请约3200百份。2005年北京共有170多名高考生去香港读大学,他们的平均高考成绩为520多分,高出当年北京市的内地高校重点线50多分。

香港中文大学也是最早(1998年)在内地招生的香港高校之一,到2004年已招收500余人。加上2005年、2006年两届,在该校学习的内地生已远远超出1000人。据香港中大招生办公室梁小姐对媒体说,其录取办法与清华、北大等内地重点高校一样,但对英语要求更高。她说,如果英语考试满分为150分,那么考生英语成绩必须在110分以上。梁小姐还说,中大将为100名内地优秀学生每人提供50万港元奖学金,以保证他们4年在港学习的所有费用。她还表示,内地学生学习勤奋,参加各类社会活动积极。中大校方认为,他们被纳入全国高校统一招生,使学校挑选学生的范围更广,有助于招收更多的优秀学生。

香港城市大学2005年计划招生120人。由于报名人数超过预期,录取名额增加到193人。此年香港城大招收的193名内地生中,各种奖学金的发放率达到75%。

从2005学年起,香港教统局把非本地生入读香港资助大学的比例提高至一成(10%),教育部更容许港校自来年起在内地20个省市招生。

在2005年的高考中,陈秀野,北京状元,以687分的高分曾被清华大学录取,再三权衡之后选择了香港科技大学。刘扬,广东状元,放弃复旦大学,投奔香港科技大学。李洋,海南状元,因高考移民身份被清华拒之门外后,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

据《新京报》2005年8月16日报道(记者郭少峰)。当天是清华大学新生报到唯一的一天。在该校接待处,人们并没见到今年北京理科第一名陈秀野。据悉,这位高考状元接到了两张大学录取通知书——香港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记者从香港科大驻京办事处了解到的情况是,该大学新生报到截止日期为8月27日,陈秀野极有可能选择香港科大而放弃清华。

陈秀野对记者说:“选择香港科大,纯粹是出自学术和个人发展的考虑。”她得知,香港科大的生化专业有位很不错的老师,而生化专业是她的最爱。

记者在联系陈秀野时,她和家人正在成都游玩。陈秀野父亲表示:“陈秀野最后到底上哪一所大学,我们目前还没有确定。”

记者随后联系了清华招生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6日是清华唯一的报到日期,清华要求所有新生必须在该天之前来校报到。“如果新生不能前来报到,事先就要和校方联系请假。如果既没有请假,又迟迟不来报到,我们会按照相应学籍管理具体规定来处理。”

而《清华大学本科生学分制学籍管理暂行条例(试行)》中的入学与注册部分上明确规定,请假一般不得超过两周。未经请假逾期报到者,将取消入学资格。

(本书作者注:陈秀野最后确实选择了香港科技大学。)

四、香港各大学在内地招生的发展趋势

据统计,2006年香港8大高校录取了1300多名内地生,人数之众及生源质量均创历年新高。这也是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大规模“轰炸”的一年,招生热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香港8所高校的校长明确提出,有必要提高港岛高校10%招收非本地生的上限,校长们将就此问题与香港有关部门进行磋商,明年他们在内地的招生总人数还会大有提高。看来“狼”的胃口确实不少。

据《南方都市报》2005年6月10日消息(特派香港记者唐洁、付可。本报记者樊卿),“泛珠地区教育可优势互补,香港教育统筹局称正与有关部门研究放宽入境限制以吸纳内地学生。”

“我们正积极与有关部门研究进一步放宽入境限制的建议,以容许更多非本地学生,尤其是内地学生来港在不同院校修读不同类型的课程。”香港教育统筹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通过人才及经验的交流,可以让泛珠三角“9+2”地区的教育事业优势互补。

为进一步加强内地与香港教育领域的合作,香港教育统筹局局长与国家教育部部长于2004年7月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位证书的备忘录》。有了此学位互认机制,院校便可以掌握有关申请人的学历资料,方便它们考虑学位以上程度的入学申请,从而推动两地学生的交流。

通过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等渠道,特区政府与内地政府亦会定时探讨两地的教育合作事宜。香港教育统筹局认为,这些措施将促进香港政府进一步扩大香港高校内地招生数量。目前,教育统筹局正积极与有关部门研究进一步放宽入境限制的建议,以容许更多非本地学生尤其是内地学生来港在不同院校修读不同类型的课程。

从这个趋势来看,在未来的一年甚至两年、三年里,香港高校在内地的招生规模必然会越来越大,录取的学生总数会越来越多,录取方式、相关措施与做法会越来越成熟、合理、科学,产生的热潮会越来越高,内地的学生、家长、教师对香港和香港的高校会越来越感兴趣、越来越乐意接受,对内地高校与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香港每年招收大学本科生约14500人。港府教育统筹司曾规定,1998年香港高校招收的非本地生总额不得超过学生总数4%。这一规定在1999年有所放松,达到8%。今年又进一步放宽,达到10%。据说未来几年里,这个比例将上升到25%左右。“在非本地名额中,只有少数是海外留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内地生。”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吴清辉说。

香港科技大学中国内地学生事务处朱力径老师在接受上海《新民晚报》(2006年7月12日,实习生蔡子祺、本报记者李玮)采访时表示:“总有一天,我们将打破北大清华的神话!”不管这句话是戏言还是招生广告词,它道出了香港名校觊觎内地优秀生源的莫大“野心”。

随着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影响力的扩大,有学者和媒体提出,港大、港科大、港中大的吸引力已超越北大和清华,双方在每年的高考后争夺最优秀生源已是必然。

对此论断也有不少人提出异议。他们认为,香港高校的招生人数不会无限制上升。

香港大部分高校都想在未来几年把非本地学生的比例从目前的10%提高到25%。“但25%是上限,”香港某高校招生负责人说,“招收内地学生是为了增加生源的多样性,我们总不希望整个学校都是内地学生。”

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一流生源,谈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今年,香港几所高校在内地的招生数量虽只有1300多人,但已对北大、清华带来了心理上的很大冲击。按照著名旅美学者薛涌的观点,如果这个数字再扩大几倍,那就是实实在在的竞争。以现在的形势判断,香港高校在内地扩招是必然的。

另外,与北大、清华多年养尊处优、“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架势相比,香港高校的宣传攻势也不容小觑。他们不惜巨资抢夺优秀学生所产生的新闻效应,会使他们在与内地高校的竞争中确立品牌优势。而对于一所大学来说,知名度是一种难以估量的资产。

或以极具诱惑力的奖学金招揽人才,或以良好的就业前景吸引考生,或以留学深造之便捷感动学子。有些大学甚至利用“现身说法”,让往年招收的考生及其家长以“过来人”身份,向未来的师弟师妹们宣讲、推介。“过江猛龙”的亲身说教,犹如魔弹;招才动员大会的战绩,自然不俗。

近日,旅美学者薛涌的一篇博客文章引起了内地教育届关注。他认为,随着近年来港校在内地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众多高分考生的首选学校已成了香港的大学,“北大、清华很可能会被香港的大学打成二流!”他因此而忧虑,如今香港的8所大学在内地招生基本还在一两千人,以后是否会增加到上万人?如果每年内地高中毕业生里最优秀的一两万人被香港的大学挑走,内地还有哪个大学好意思说自己是“一流”?(见《新闻晨报》2006年7月12日,李征/文。)

正如你哪里会想到,曾经在内地连中学门都不让进的香港高校,今天竟如此火爆!你又哪里会想到,它们明天将更加火爆到什么程度?

让我们拭目以待!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五、网友读者的热烈反应

网友1,这是“中国当代高考史上的革命性事件”。

网友2:北大是理想,港大是天堂。

网友3:最近有个师哥对我说,他现在最后悔的是当年报考了北大,还上了北大。他奉劝我,青春年华太匆匆,要珍惜,千万不要走错了路。将来若能考出好成绩,一定要去香港上大学。

网友4:分数好像很高,招的人还少,太难考了。

网友5:大家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了吧?好好学吧!听说读写考,样样都优秀才行。

网友6:我朋友现在就在香港上大学,就是香港大学!今年都大二了,不过那儿的学费很高。但是出来以后绝对可以!

网友7:香港的教育制度以及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与内地高校差距甚大。

网友8:你怎么不说在香港上大学、体验港式生活,一年的总费用是多少?是一般百姓家的子女能去的地方吗?学分不是你的优势,你的优势已经说了。我只能无语!

网友9:在香港的大学里,电话等都没有费用。但香港与内地比,学费很贵,大学一年大约要10多万港币,但是本科阶段设有奖学金,研究生和博士生也都有香港政府提供的奖学金,每月一万二,非常好。

网友10:鼓励大家都去香港上学。

网友11:最近媒体很关注香港高校和内地高校争夺内地生源的问题。其实,所谓的“内地高校”指的就是两家:清华和北大。而争夺的生源也往往是各地的前三名。

网友12:我同意厦门大学校长的说法,媒体是在炒作这件事情。但我又不完全同意他所说的“纯属炒作”。想想看,没有这个事情,也就好比没有油,媒体是怎么炒也没用的,只会把自己的锅烧坏,还没了做饭的家伙。

网友13:香港于1997年7月1日正式回归祖国。那么香港的高校就和内地的高校一样,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内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特别行政区的考生都有权报考香港高校;香港高校也有权以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内地优秀考生到香港高校就读。

网友14:香港高校有一个难处,就是学生少,可供挑选的余地远远小于清华、北大。而香港高校由于历史原因,它的教学理念、教学制度、教学硬件水平是很先进的、很高的。内地学生去香港读书,合情合理。

网友15:清华、北大是中国公认的最牛的大学,是很多学子从小的梦的归宿。俺也不例外。只不过很可惜,俺当年是被提前录取的,没能到这两所高校里接受熏陶。其师资力量不必说,清华、北大是一流的。曾记得,英若诚的孩子曾说过他的感受,他觉得这些老师不是老师,是文物,是名贵的古董。当然,随着这些大师们一个个离开或者衰老,清华、北大的师资力量有所下滑。但名家还是颇多的。从这个角度讲,我也鼓励各位学子到清华、北大接受一下他们的教育,起码是感受一下。

网友16:从生源的角度讲,清华、北大是从成千上万的学生里面挑一个,这个优势恐怕全世界也没有哪个国家的高校有。然而,这样的优势是建立在中国人口数量世界第一的基础上的,并不能说明你清华、北大自身有多牛。

你如果真牛,为什么没有那么多外国学生考HSK(汉语水平考试)来听听你的物理、数学、生物、国际关系课?

为什么绝大多数外国人来中国,都选择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只是学学汉语、说说相声,到电视上逗逗贫?

网友17:当提及世界先进文化、先进教育的时候,人们想到的是牛津、剑桥,为什么不是你清华、北大?

前些年内地高校收费,拜我们伟大的“教育经济”政策所赐,连年攀高,近些年不敢再往上涨了。再涨,老百姓就只能喝西北风送孩子上学了。

网友18:三个“有利于”:这很好,这既有利于香港高校的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大陆学生摆脱目前总是号称改革、却根本改革不了的教育制度,更有利于内地和香港年轻一代的交流。

网友19:不要小看了这样的交流,他能拆除人们心灵之间的隔阂。虽然香港回归祖国8年了,但人们的隔阂并未消除,很多时候还会产生抵触。年轻人的交流多了,下一代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生疏感。这样的国家认同感,我觉得是一个国家凝聚力的基础。

你可能说:我还小,不懂那么多。那我们抛开这些国家、民族的东西暂且不谈(将来总归是要谈的)。内地高校的学费水平本身就不合理,你接受高等教育(在一个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社会里),让你的父母掏出这么多血汗钱,就是没道理。

如果接到了香港高校的橄榄枝,你就大胆地去香港吧。

网友20:在很多方面,不能否认香港的大学比内地的好,但也不能一窝蜂往香港跑。在内地有许多优势是香港的大学所不能比拟的。

网友21:清华、北大这两年不是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吗?单单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香港科技大学就……看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能仅仅作为口号啊!

网友22:1、香港的工科就业状况很不好。想像一下,一个以旅游业金融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城市,能提供什么就业机会?

2、平均说来,香港本科毕业生肯定没有大陆名校出国容易,但硕士研究生要比大陆出国容易。原因是大陆名校研究生教育比较差,国际论文太少。但近年情况已在改善。香港本科生一般都是在学校安排的交流计划或者交换计划里到牛津等大学就读,或者在假期安排一些国外实习项目。能够出去的概率大概在10%左右。毕业之后,一般是三分之一出国。

3、只有少数高分考生能拿到奖学金,如果拿不到奖学金的话一年自己要投入10—20万,一共3—4年。香港本科教育是3年制,在内地有1年委培。

网友23:为什么到香港上大学?最根本的理由不是什么学术啦、教育体制不同啦之类,而是通过香港大学的跳板可以到英美发达国家去。这是极其成功的留洋方案。事实上,在今年以前,很多达官贵人、巨富阔佬们的孩子早就走上了这条路。北大、清华的毕业生要想出国,大多数恐怕还得折腾什么签证之类。到香港大学去混个毕业证书,出去就方便多了。

还有理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手持香港的大学文凭,口里能稀里哗啦说上英语,到跨国公司去谋求一个位置较好的洋买办,恐怕比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容易。

以上两条理由难道还不够么?出国、金钱——难道还需要什么遮羞布吗?

网友24:为什么去香港上大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1、潜意识的趋向。由于香港比内地经济发达,于是认为那里的教育就必定优于内地。

2、作为留学的踏板。香港更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可能便于留学国外。

3、学习不同的理念。香港人的思维方式是十分不同于内地人的,可以学到在内地大学所学不到的思维方式。

4、重视社会实践。内地大学更重视理论知识,而香港大学则开设了很多实践课,课外社团活动更丰富。

5、不能排除的是这些尖子生还有一种“崇洋媚外”的潜意识。尽管香港已是中国的城市,但它毕竟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身份。

网友25:中国的大学是一群羊,需要HK(香港)的大学(就是狼)来调节一下……

网友26:如果HK的大学不招内地学生、不给北大和清华压力的话,相信北大和清华很快就要沦为亚洲三流! vLFBXANHnmik3hvobIbFs/gxUy1BFvD4RhPnmUm62QpsPyMlJiYKP1FQ0+nMcH8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