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深入了解:去香港上大学的种种优点和存在的不足2

1/就业选择面更广:内地生毕业生可选择留港或回内地就业。

在香港求学的内地大学毕业生只要符合香港用人单位的条件就可以在港工作了,香港政府没有政策限制。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入境事务处的“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内地本科生或研究生毕业后,如获得香港本地公司/机构聘用,并获得其提供的薪酬福利条件大致与香港现行相关专业人士市场标准相近,即可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的要求和安排申请在港就业。而内地人在港连续工作7年后便可成为香港永久居住的居民。香港教育统筹局提供的统计数字表明,2004年约有超过60%的内地毕业生留港升学或就业。他们从事的行业包括广告、会计、金融、旅游等。

香港理工大学学术邓洁仪处长说,理大过去招收的内地学生成绩均表现突出。在2004年毕业的内地生中,52%拿取一级荣誉学位毕业。这也给内地毕业生留港就业提供了实力保证。选择留港工作的毕业生中,不少受聘于跨国企业。该校对2004年内地毕业生就业及升学去向进行了详尽统计,结果显示,10%留港深造,15%往海外深造,25%回内地发展,55%留港工作。

为帮助内地生在港就业,香港高校也给予了积极支持。如港大的内地生毕业后,可自由选择就业方向。如果学生有需要,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能给予学生求职指导及面试技巧等多方面帮助。该大学也会与一些知名机构举办招聘讲座,更开通了网上招聘系统,以便学生掌握就业市场的动态。

2/出国深造路更宽:英美著名高校直接录取港校优秀学生。

就业是摆在大学毕业生面前的一道难题。然而,对于自费到香港上大学的内地生来讲,选择到香港就读,并非仅仅想留港工作,而是准备出国深造,把自己塑造成国际性人才。据香港浸会大学称,从2002年开始至今,来自内地的学生毕业后,约27%获英美多所著名大学颁发奖学金,并直接录取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当中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等。

“我准备去美国读研究生。”香港理工大学的内地生柯真说。内地生可能被就业压得透不过气来,可能选择在国内或国外读研究生时会比较盲目。但是,在港情况完全不同,这里有国际化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学生对自己的选择会更加清晰。在港学习,你很容易了解到哪个学科在哪个国家哪所大学会比较强。比如她学的是“医疗科技”专业,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是全世界一流的。

可观的奖学金

香港的确很好,香港的大学也的确很好。但不管怎么说,内地的高分、优秀考生愿意报考香港的学校,可观的奖学金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而香港学校的奖学金,也确实是很可观。新浪网友“科大青椒”日前说,如果没有奖学金当然不会考虑,有奖学金还是值得考虑的,毕竟钱很重要。

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出国机会,让内地考生对港校趋之若鹜。而香港高校之所以吸引内地考生,50万港元的奖学金也是重要筹码,而北大清华并未开出这样的条件。

“香港高校很国际化,给奖学金的话我会选择。”北京161中学高三学生小邵的观点代表了不少考生的心声。据港大中国办事处负责人透露,2006年该校为内地入学新生提供了5000万港元的奖学金,为历年来最高,其中个人全奖每年最高达到13万港元。(《北京晨报》2006年7月12日,记者李木易)

但香港大学中国事务总监黄依倩表示,她并不希望报考他们学校的学生是冲着这些奖学金去的,港大开设奖学金的目的是不希望看到品学兼优的学生因为经济原因而上不起学。

香港大学首席副校长王于渐对记者说,香港大学供给内地学生的全额奖学金,针对的是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让他们不会因为钱的原因而上不了港大,并不像外界所说的用钱买学生。”深圳学生薛明宇则对记者说:“我并不觉得北大就比港大差,可既然港大不收我学费,还给生活费,我为什么不来?”(《北京晚报》2006年7月31日,张芬/文)

香港各大学奖学金设置一览

香港8所大学高昂的学费,令许多优秀考生望而却步,也令8所大学在与内地名校的竞争中不能占尽优势。为弥补不足,吸引优秀生源,这8所大学几乎都特别针对内地招生,推出了令人心动的奖学金政策,最高的可达50万港元,着实让人动心。

在内地招生的香港高校,其申请、评定奖学金的办法不一,有的直接依据入学考试成绩,如香港城市大学;而香港大学发放奖学金则依据“能力至上”原则,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判断。

香港大学。为鼓励更多优秀的非本港学生报读港大,港大作出了提高奖学金额度和受益学生数量的决定。今年香港大学首次针对非本港学生的奖学金提高到1亿元港币,名额为120名,每个专项奖学金最高可达每年港币10万元(这是2005年数据,2006年已升至13万元)。当中约80个名额是针对内地招收的250名自费学生。另外,港大每年共有约1000项不同类别的学术性奖学金/奖项,供所有港大本科生申请。

该校教务长韦永康先生在接受记者提问时说:“我们给海外的学生、内地的学生的奖学金不单是第一年的。只要他们的功课跟得上,比如他在香港大学读3年,他3年都会有奖学金。所以,每次我们大学的奖学金委员会定奖学金的时候,拨一笔款给一批同学3年用的钱。今年我们拨了5500万,是给同学3年的奖学金。每一个同学如果能拿到奖学金,根据我们以往的做法,大概可以拿到3万到4万港币。”

这是香港大学学生林晓希在香港求学4年的一份奖学金支出结算表:学费港币16.8万元,住宿费4万元,生活费14万元,探亲交通费4千元。总计35.1万元,节余5千元。林晓希2002年赴港大读书,每年从港大获得的奖学金是8.9万元港币(1港币≈1.03元人民币)。除支付学费和住宿费之外,“刚好”能支付他在香港一年的生活费用。“如果节约一点,还可以给家里买点小礼物。”

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全球优秀学生招生计划”设有多个优秀学生奖学金。凡被本校录取、且入学成绩极其卓越(如在“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竞赛”中获取一等奖、或高考成绩特别优异)的同学,并在香港科技大学入学面试中表现突出者,可获奖学金以资助同学全部或部分学费。招生奖学金人选由香港科大按上述的标准决定,学生毋须另行申请。

香港中文大学。拿出5000万港元,提供100名奖学金名额,予录取入读“奖学金基础班”的内地学生,奖学金名额分布于内地16省4市。中大将向每名在学的奖学金学生,颁发相等于攻读4年本科课程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津贴的资助,总数约50万港元。此外,平时中大还有各类奖学金达1700多种。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设有奖学金计划,内地学生如高考成绩优异,理大将在其本科课程学习时,每年颁发奖学金港币15000元。另外,个别学系亦提供额外奖学金,金额由港币1万多元以至减免全部学费。

香港城市大学。为鼓励和吸引内地优秀学子来香港城市大学就读本科课程,城大特设立专项奖学金计划。奖学金计划向所有符合资格的申请人开放。高考成绩特别优异、报读城大并获取录者,在入读时可获城大颁发不同种类和数额的奖学金。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说,城大给出的全额奖学金是4年44万港币。他算了一笔账:城大每年学费6万港币,宿舍费1.5万港币,加上杂费,饭费等,一年9万港币足够了。即使学生一年探家两趟,也会有节余。

城市大学海外学生招募总监朱国斌在接受记者提问时说:“去年我们招的193个学生中,奖学金的发放面达到75%,大家有不同程度的奖学金。(作者注:光北京市就有25名考生因超出一本线80分而获得每年6万港元的高额奖励。)4年下来,学校要拿出1800万港币给学生发奖学金。我们有两种类型的奖学金,一种叫做入门奖学金,是根据高考成绩来决定发放的。入门奖学金下面又分三大类,一类叫状元奖学金,例如省里的第一名,到学校之后全给你包了,一分钱都不用付了。”

香港浸会大学。设有约400项奖学金,以奖励成绩优异的同学。这些奖学金由120多个团体、专业组织、机构及社会人士捐赠,合共约港币920万元。过去几年,不少内地同学都获颁奖学金,这足以证明内地生能同时兼顾学业与课外活动,过一个充实且难忘的大学生活。

香港岭南大学。该校设有奖助学金,每年约270项,数目均不小,颁予在该校就读成绩优异的学生。

香港教育学院。该校设有多项奖学金,以鼓励学生追求卓越学术表现。于2005—2006年度该校特设育才奖学金,供优秀内地学员申请。每名成功申请的学员,可获发总值港币200000元的奖学金。

相对而言,内地高校的奖学金就显得非常有限。请看各高校官方网站或奖学金管理办法:内地高校新生奖学金金额(最高额度):北京大学:16000元。复旦大学:10000元。中国科技大学:10000元。中山大学:10000元。清华大学:5000元。南开大学:5000元。武汉大学:3000元。同济大学:3000元。

据《北京晚报》文章2006年7月31日(张芬/文),北大、清华多数院系的学费为5000元/年,四年总计2万元左右。即使金额最高的北京大学,16000元的奖学金也不足以完全抵除所有学费。因而学者们更愿意把内地高校这一奖项解释为一种“荣誉性的褒奖”。这与香港高校所提供的相当于免除学费后再支付大部分生活费用的“全额”奖学金,有着明显的差异。

事实上,出于各种目的,内地少数普通高校的新生奖学金最近几年也屡爆新高。今年4月,广东某高校就开出10万元巨奖招徕状元。然而,多数内地一流大学却始终对“重金招贤”兴趣不大;尽管复旦大学将新生奖学金提高到10000元时曾一度引起关注,但与香港高校开出的价码相比,内地一流大学新生奖学金的提升程度还处在量变阶段。

打开北京大学奖学金项目一览,截至2005年,除国家教育部设立的奖助学金外,北大共有奖学金86项,单笔金额最高的是15000元的华润奖学金。2005年,2837名北大学生领走了总额在750万元以上的奖学金。

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奖学金约50项,2004年发放总额超过500万元。奖学金项目最多的清华大学设立奖学金100余种(不包括院系级)。复旦大学则为本科生提供年总额630万元以上的奖学金。

目前,内地高校的奖学金来源主要有三个:国家财政补贴和教育部教育基金会的资金;学校抽出部分经费作为在校生的学业奖金,通常是按照排名奖励学习成绩最优的学生。来自恒生银行、三星、联想等社会团体、著名企业以及校友的社会捐助,也是一流大学最主要的奖学金来源。

尽管这些著名高校已拥有内地最丰厚的奖助学金资源;但是这4所大学一年所颁发的奖学金全加起来,还不到香港大学今年内地新生奖学金的一半。今年,港大为其招收的300多名内地新生带来了总额高达5000万港币的奖学金。

同内地高校一样,香港高校奖学金的最主要来源也是社会捐助,政府的财政拨款一般不包括在内。从1998年开始,香港大学为内地学生提供的高额奖学金就来自于香港赛马会的捐助。

同内地高校一样,香港高校也有各种奖学金项目供学生申请。香港大学可供本科生申请的奖学金多达1千项左右,总金额约达1亿,单笔金额5000到10000港币不等。香港中文大学则有各类奖学金1700余项。

香港学校PK内地学校PK西方学校

1/香港名校PK国内名校

学费:国内名校胜。一年将近10万港币的开支,比起内地重点高校每年约1万元的费用,实在太高。同样是上名校,但费用却是10:1,究竟值还是不值,引起许多家长和学生的关注。说“值”的人认为,去香港的大学念书,不仅有丰厚的奖学金,找工作也有优势。

学习环境:见仁见智。华师附中高三学生黄明认为,香港的大学采用西式教学方式,可能更开放和自由,而且有较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深造机会:香港胜。毕业后,除了找工作更方便外,在香港申请去欧洲等地留学要比在内地申请容易得多。

奖学金:香港高校胜。优秀学生在香港可获40万—50万港币左右的全额奖学金。香港中文大学去年在内地招收本科生250名中,有100名为奖学金生。

教学实力:内地高校胜。说“不值”的人认为,国内名校与香港的大学办学实力相差无几。只不过香港的大学是用英语教学;对于考生来说内地高校选择更多。

2/香港读大学PK国外留学

学费:香港胜。“去香港读大学的费用,相比去英国、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留学还是便宜不少。”广州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主任毛尽忠说,目前去香港读大学的费用,从整体而言大约比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便宜1/3,大约只有英国、美国的1/2,基本上同去新加坡留学的费用相当。

据初步统计,去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国的留学费用(学费、生活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等级:一年费用超过15万的有英国、日本及美国;其中去美国留学的费用最高,一年大约需要25万元。一年费用在10万—15万之间的有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而一年费用低于10万的有法国,每年大约只要6万元。综合来看,去国外留学,4年下来所需费用最高可达100万元,低也要32万元。因此,相比之下去香港读书所花大约40万,“从性价比方面而言还是有相当优势的。”毛尽忠认为。目前港大、港中大、港科大、港理工和浸会大学等不少港校在世界排名比较靠前,与国外许多高校实力相当。

学习环境:香港胜。香港的大学在教学上也是纯英语教学,有着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香港的高等教育体系与国际接轨,而且师资队伍几乎拥有从英、美等国家留学、工作的经历。因此,香港的高等教育水平还是相当高的。

课程设计:西方胜。香港的大学在专业、课程创新的能力上逊色于英、美、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开设的专业大多都是比较“大众化”的专业类别。因此,学生如果想学习那些前沿的、比较具有前瞻性的新学科和新专业,最好还是得前往高等教育历史更有优势、创新能力比较强的西方发达国家留学。

(以上据《信息时报》2006年6月26日报道。)

二、更深度、更高度、更系统地评价香港的高等教育

让大学更像大学

据《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7月20日文章(王寻、黄晨岚、段海燕/文)。谈到大学教育,一位香港名校的校长这样自信地说:“我们的学生有能力在世界任何地方工作。”

作为与内地完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体制中发展起来的香港高校,虽然受到了内地考生、家长乃至有关学者的热捧,但它们的具体情况,实际上大多数内地人并不了解。它们究竟是怎样的学校,奉行怎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体制?学生在那里会受到怎样的教育和训练,又会向哪些方向发展,有怎样的前途?

特别是,已经有人指出,今年是中国加入WTO时承诺开放教育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教育市场的全面开放,已是不远的事。了解香港的大学是怎样运作的,就显得更有意义。

1/政府出资,教授治校

香港的8所大学均属于公立大学。每所大学都是通过有关香港法令组建的。该法令总体上规定了大学的权利和责任、特权和构造,而这些规定的修改权只属于香港立法会。

大学办学的资金也主要来自政府的投入。根据香港大学官方网站资料显示,2003—2004学年度有64%办学资金来自政府支持,14.9%为学费,还有7.9%是社会捐助。香港中文大学官方网站资料也显示,2004—2005年度来自政府支持的经费占到了总数的62.1%。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部教授、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丁学良告诉本刊,香港政府设有一个专门的大学拨款委员会,通过不定期的研究评估,分配政府的教育拨款。政府的财政拨款一般用于学校日常运作;而社会捐助部分则一般用于具体的某项事务,例如设立某项奖学金、建立某个研究所、修建某项设施等。

虽然8所大学均属公立性质,但政府并不直接参与管理。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郑振耀介绍,依据香港法令规定,大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校董事会。校董会主席由香港特首任命,董事会成员也需由主席提名,并经特首批准通过。这些成员中超过一半是校外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的人,例如立法会议员、工商教育界知名人士等。来自校内的董事则由校长、各学院院长及一些著名教授组成。目前香港所有高校都会把校董事会成员控制在30名以内,且每名校董都有其固定任期。

学校中最重要的决策均要通过校董事会。例如聘请校长,就是由校董会成员组成一个专门小组,在全世界内进行公开招聘。

但学校日常的大部分工作,尤其是学术、教学上的工作,都是由教务委员会来处理。教务委员会全部由教授和学生代表组成,其中教授占多数。只要是在教务方面的决策,校董会都会尊重教务会有关决定。因此,郑振耀把其称作:教授治校。

丁学良在其著作《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一书中介绍了香港科大教师的聘用过程。每当有空缺职位时,该系会成立专门的录用委员会,并在多家英文和中文专业期刊公布招聘信息。委员会由资深和资浅教员搭配构成,经过几轮筛选和无记名投票后,选出候选人,有关结果和系主任意见经由学院复议,最后报学校批准方可聘用。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刘继同老师告诉本刊,目前香港高校新教师的聘用均是采用合约制,一般是3年一签。

除了教师招聘制度,香港教师的评审制度也非常严格。郑振耀把教师的评审、晋升指标归纳为4点。首先是教师的学术成就;第二是他的教学水平;第三是他的社会服务,这其中包括参与不同的社会机构,例如政府的一些咨询会议、专业团体的工作,而这些都是非牟利性的;第四就是对学校、书院、学院所做的贡献。而有关评审也是由教员组成的学术评审委员会完成的。

2/身在香港,同时也身处全球

香港科技大学工业工程与物流管理系大一学生金韬,目前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参加一项自费暑期交流活动。“快要考试了,我大部分时间都留在屋里复习《流体力学》,不过抽空儿也去了一趟拉斯维加斯。”这次暑期交流的机会,是她从学校寄给每一个学生的电子邮件中获知的。而学校一般都是通过电邮的方式把各类实习、交流机会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只需填写有关申请表,就可以参加这样的交流活动。

在香港高校,这种国际交流非常习见。据郑振耀介绍,中文大学每年有2400多个各种不同时间长度的国际交流名额提供给本科生(该校每年招入新生共2900多人)。中文大学已与180多所著名的海内外学府开展学生交换计划(时间不少于一学期,正式参与对方学校的课程,并达成学分互认),其中就包括哈佛、耶鲁、康奈尔等世界顶级大学。

港大、科大的情况与中大的情况基本相似。据资料显示,3所学校每年的学生交换计划均不少于400个名额。香港理工大学潘宗光告诉本刊:“我们每年有500个交换生名额。交换的学校一半在内地,一半在海外。我们的目标是帮助我们的学生在毕业之前,每人都有一次离开本土的机会。这个目标现在我们已实现了一半。”

世界各地的学生也在涌进香港校园。用科大人文社科部研究生孙元嘉的说法,“你随时可以(在校园里)看到各种不同肤色的人,连老师的构成也是多元的。”

在港大2004—2005年度的官方资料中,在1万多名在校生里,有超过1000名的非本地学生,来自世界上35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段海燕是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大四的学生,大三时曾去香港中文大学做了半年交换生。在中大期间,她选修了高阶德语课。令其深感佩服的是,老师是个德国人,德语和英语水平自不待言,就连广东话和普通话都转换自如。

在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系读二年级的张怡也非常感叹:“就连我的1门选修课——《中国历史》的老师,都是耶鲁大学毕业的博士。”

据郑振耀介绍,中大的教师都是从全世界公开招聘的,95%拥有国外名校学历。郑认为,每一名从国际名校归来的老师,都会有他的国际联系网络,也就使得学校能跟世界各地的知名大学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这样,我们的课程、教学、管理等都会有着很好的国际性的背景。”

国际交流,不单单体现在人从国外来。所有曾在香港高校求过学的人,对于学校信息资源的丰富与快捷都深有感触。香港大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隋玉杰副教授告诉本刊,香港高校的图书资料系统非常全面,尤其是国际领域的最新成果,可以随时检索到。“有些需要付费才能看到全文的文章,只要你提出申请,学校都会马上帮你转过来,在这方面学校都有相应的补贴。”

刘继同教授对此也深有体会。他记得一本名叫《社会政策》的英国学术期刊,在中大图书馆中,甚至可以查到从20世纪初创刊以来的每一期。

以“通识”为目的的灵活学分制

据《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7月20日文章(王寻、黄晨岚、段海燕/文)。

1/通才教育

香港高校与国际接轨的不仅是英语授课,在课程、教学方式等方面,都采用了国际主流的方式。

与内地的学分制不同,香港的学分机制相当灵活,目的是使学生能学到更为广博的知识,并且加强自学的能力。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郑振耀把这种教育方式称为通识教育。具体来讲,如果是按照3年制来算,中大学生要修满99个学分,其中基础课和必修课最多不超过70多学分,剩下的学分都用于其他选修课程。而且,即使是必修课,其大部分也可以由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上哪些课以及在哪个学期上。郑振耀说:“这样,学生不会把全部学分放在主修方面。而选修课涵盖了全校的几百门课程,这其中包括了文化传承、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等很多方面。”

对于这种自主选择权,就读于香港大学数学系三年级的本科生周的感觉是“很松快”。由于头两年只有5门必修课,于是周选择了很多金融、投资方面的课程。

这样做,对于学校教师也是一种压力。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鸣曾赴香港中文大学做过访问学者,他评价说,由于学生的这种选择自主性,不能吸引学生的课程就无法开设下去。

除了学分机制外,香港高校的课程设置也相当灵活。曾赴香港大学交换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韩颖告诉本刊,除了一般性的讲授课外,香港高校的课堂还会安排专门的讨论课。这种讨论课常由助教主持,采用小班模式,一般只有约10名左右的学生参加。在每堂课结束时,助教会布置下一堂的主题,列出要看的书目。在下一堂课,通过观察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和提问学生,来判断每名学生是否认真完成了任务。“如果没看过那些书,你就根本没法参与到那些讨论中。”韩颖说。

香港高校的课程数量虽然不多,但韩颖介绍,由于学校十分注重考核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因此每名学生的工作量非常大。港大期末考试的成绩通常只占总成绩的40%左右,而其他考核项目包括出勤、平时作业、期中考试等。

“这里的理科生更是辛苦,压力大、作业多,每天熬到夜里两三点是很正常的。”韩颖说。

张怡的学习也非常紧张,几乎每周都会有考试。“记得有一门实验课,最后的总成绩就是由10次考试的分数加总得出的。”她对本刊说。

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他们的前程很让校方欣慰。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在该校就读的内地本科生毕业后,约25%留校读研,20%拿到奖学金去国外继续深造,30%多留在香港工作,14%选择了回内地工作。而在香港科技大学,该校2005年毕业生中,92%在8月份前就拿到了offer(入学或工作的批准书)。而选择就业的学生,平均月收入为11554港币。

用郑振耀的话来评价:“我们培养的人才不是某方面的专才,而是通才,他们在各个领域都能够成为领头人。我相信,他们具有在香港、内地、乃至世界任何地方工作的能力。”

2/“Hall文化”

在香港高校读书,社团活动是其校园教育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中最为独特的是它的“Hall文化”。这里的Hall就是指学生居住的宿舍楼,学生会以它为单位组成社团。“也许你不属于系的社团(类似于内地高校的系学生会),也许你不属于院的社团(类似于内地高校的院学生会),但从你一进校开始,就一定属于某个Hall的社团。”(香港高校中,只有Hall社团无需报名,当你入住时,自动成为它的一员。)张怡说。

Hall中的事务都是由学生自主解决。每个楼层都会有楼长、副楼长,负责学生生活的管理。“譬如规定晚上12点开楼会,如果你不来,楼长会点名批评,还会找你谈话。如果几次不参加Hall里的活动,就会渐渐难以融入他们的生活,甚至被赶出Hall。”韩颖说。

每栋Hall都有不同的风格,学生在参与、组织Hall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出很强的领导能力,也培养了团队意识。“我们那个Hall的社团名叫冰川舍,据说是因为楼里的空调特别猛。”张怡说。冰川舍平均每2周就会举行一次活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比如各种运动比赛,有时是楼内各层间的竞争,有时是与其他社团的比赛。张怡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每到期末考试之前,冰川舍都会组织一个“烧猪大会”,祈祷大家在即将来临的期末考试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烧猪会”结束,同学们共同分享众多的美食。

韩颖住的伟伦楼中有一个传统节日“伟伦节”。即每个楼层包装一个“楼花”,最后参加评选,看谁获胜。同学们拍摄专辑并录制成CD和录像带、送海报和小礼品、派传单……“有好几轮攻势,真的和包装一个明星差不多。”韩颖的楼友当时是参与的主力之一,每天上午8点多就起床出门了,而第二天早晨五六点才会回来。“那次我们楼层最后获胜了,所有人都抱在一起哭成一团,非常感人。”韩颖说。

对于香港高校丰富的社团活动,郑振耀认为这在学生的个人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在香港高校里,学生需要自己去解决很多问题,筹备很多事情。”在中大有200多个学生社团,而这些社团的管理都完全是由学生自主进行。他们的参选、竞选、拉票乃至筹备活动都是由自己来解决。学校提供给学生一个非常宽松、自由的环境,引导和启发学生自由成长。他认为,这也是学校全能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来自上海的王净先后就读于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他曾做过系学生会执行委员,对港校社团活动感触颇多:“社团活动经费由学生会拨款,而学生会的钱是由港府提供的专项资金,学校是不能随便砍掉的。”

但韩颖也指出,这样的“Hall文化”并不是人人都能承受的。有些学生宁愿每天赶很远的路在校外住,也不愿住在Hall。“因为真的很花时间!说实话,有些内地学生并不太能接受这些。”

3/平等的对话空间

“我觉得港大这里的确开放、自由,有次见到数百教职工在图书馆前搭台抗议,痛斥学校没有诚信、不守诺言,而从港大学生的反应来看,他们已经司空见惯了。”韩颖在港大交换期间,深深感受到香港高校内这种平等的对话空间。“那时,大家对Hall旁的食堂服务不满意,于是学生自己组织群体签名,要求学校做出改善,最后食堂果然改制了。”她说。

港大学生周也告诉本刊,每间餐厅合约期满,都会由餐厅附近Hall的同学投票,来决定其去留。

在香港高校,各个Hall常常会有夜话和糖水会。为了想要更深入的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对校政的意见,校长每学期都会到各个Hall参加这种气氛融洽的夜话活动。学生既能在这样的场合向校方领导表达意见,也可从长者那里了解到学术和生活的经验和体会。

由于香港高校预计在2012到2013年将本科阶段由三年转为四年制,加上学校正常的规模扩张,很多学校正面临着在校生要大幅增加的压力。为缓解这方面的压力,中大校方提出将部分学生宿舍由两人间改为三人间。

由于涉及学生切身利益,校方先是公布计划,然后就这一提案在校园中进行广泛的意见征询,所有学生都收到了学校相关的电子邮件。同时学校还在每个书院都设立示范单元让学生去参观,实地感受三人间带来的变化。

但是,在意见征询中学生会持反对意见,认为这种改制对学生影响很大。同时有人提出,部分宿舍改制,增加的床位有限,成本还很高。最后学校宿舍管理处认可了学生们的观点,就取消了这一计划,并随即再次发送电子邮件告知学生。

“这样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民主政治的养成,有助于培养未来社会的领袖人才和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杨东平如此评价。

与内地高校差异较大,香港高校绝对不好混

据《新民晚报》2006年8月8日文章(著名学者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文)。今年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的大幅增加,已成为本年度重大的教育事件。我认为,“香港高校VS内地高校”的命题,其内涵远远超过了所谓“顶尖高校”之间的竞争。

香港高校与内地高校可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品种,其制度设计、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生管理等完全不一样。举例说明这种区别:1991年建立的香港科技大学,只用了短短10多年的时间便后来居上,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更进入世界前50名,居亚洲第一,创造了一个教育奇迹。它的校园依山傍海,十分美丽,而临海的风景最佳处是一年级本科生的宿舍,教师、校长则住在远离海滨的山地。我问过香港科大的教授,他们说哈佛大学同样如此,核心区最古老的校园住的也是一年级本科生。其理念是大一学生如同家庭中最年幼的孩子,理应受到更好的照顾。“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以及他们日后对母校的大量馈赠,是建立在这样细微的办学行为中的。

我在香港的大学校园里接触过一些内地学生,他们普遍感到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学习生活紧张而充实,绝对不好混,没有内地大学生常有的虚度感和厌学情绪。我观察他们与香港学生的差别,主要是在社会活动方面,他们的社会参与意愿、社会活动能力明显低于香港学生。香港大学生的考试成绩或许不如内地状元,但学生社团之活跃、参与学校生活和香港社会之深入、组织管理能力之强,均令人刮目相看。例如,香港中文大学学生持续开展质疑学校减少中文课程的活动,以及反对为建大楼而大量砍树的护树活动。

目前内地学生和家长对香港高校的认知,集中在全球化背景、求职优势、学术氛围、奖学金等比较实用的方面;随着交往的深入,人们必将会认识它们与内地高校全面、深刻、巨大的差异,绝不是学术水平高低这样单一的层面。因而,香港高校构成的与其说是与清华、北大的竞争,不如说是对内地高教制度的挑战。目前,中国的优秀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进军,教育开放政策会给内地高等教育带来更国际化的视野。

港大是培养“领袖型人才”的大学

《财经时报》记者韩英杰2006年6月24日独家专访香港大学学生事务总监黄依倩。

1/以学生为中心。

《财经时报》:港大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机制,这一点具体是怎样体现的?

黄依倩:港大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对于学生的培养模式是不一定的,可以采取各种模式。只要我们认为是合理的,学校都会给予配合。比如有个学生在上完大一以后,要求休学一年去实习,实习完了后他又申请了交换生名额。作为交换生,可以带学分回来,也可以不带学分回来。比如有的学生本身是学医的,但是他可以作为交换生到法国学习音乐。他说这一辈子我都会从医,所以我现在要去学音乐,这就是我们的灵活。

港大的3年课程可以自由选择,医学、法律读完以后是不需再考证的,直接可以做医生、律师,得到国际认可。专业课程是固定,但是哪些课程是第一年读、哪些课程是第二年读,由学生自己决定。交换生制度和自选课程对很多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2/培养“领袖型人才”。

《财经时报》:可以说一个实例吗?

黄依倩:前两天我碰到一个叫华夏的学生,她看上去很苦恼。我对她说,你有什么事情可以和我说,我会尽量帮你。我想她肯定遇到了很麻烦的事情,比如没有找到工作。结果她对我说,她觉得很苦恼,因为她同时收到了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和UC三所大学的邀请函。实际上,她刚到港大的时候英语并不是非常好,但两年以后就变得很不一样。很多家长说,上港大相当于拿了两个学位:一个是专业学位,一个是英语学位。

《财经时报》:港大与内地大学有什么不同?

黄依倩:港大和内地大学的培养机制有很大不同,内地大学比较注重基础,把每个人当科学家来培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科学家。港大是要培养领袖型人才,港大的机制比较灵活,我想这也是港大和内地大学的主要区别。

《财经时报》:所有到港大就读的学生都要先在清华、北大委培1年,为什么?相对内地,港大的费用还是有点高,您觉得它是否会成为吸引学生的门槛?

黄依倩:港大的本科是3年,内地是4年,这是为什么我们要在内地委培1年的原因。内地委培一年费用是25000—30000元,交给内地学校,因为这是清华、北大之外的学生名额。但是我们发现在内地委培一年有很大的好处,因为他可以得到内地教育优秀的方面,可以和港大的学生形成关于大学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在雇主方面优势明显,很多内地学生在找工作时会说我来自北大,同时来自港大。

这对学生就业有好处,港大毕业生的情况是1/3学生留在香港,1/3学生到国外留学或就业,1/3学生到内地就业。

对于内地学生来讲,40万元费用可能有点高,但港大的奖学金不是单单奖励成绩优秀的,港大有几十种不同的奖学金,有的是奖励体育的,有的是鼓励做社会工作的。我们有个内地学生每个月拿几万块钱奖学金,这会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

(作者注:黄依倩还曾说过,“香港大学培养的是领袖型人才,我们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判断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因为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成为将来的领袖。一定要打破一个观念,高考成绩最好的学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人才。”)

3/最看重的是校园文化。

《财经时报》:您刚才说到学生来自全球,那么港大的教授是否也具有全球性?

黄依倩:港大的教授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不只来自美国,50%教授是非亚裔教授。港大不看国籍,只看你是否在这个专业非常优秀。比如有位来自斯里兰卡的教授,他在宪法方面非常突出,帮助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写宪法。

《财经时报》:在港大的网站上能看到HALL文化,这是怎么回事?

黄依倩:我们的不足是学校小,面积不够大,在市中心。但我们也不愿意搬个新校址而与过去的历史割裂。港大强调宿舍不是单纯住的地方,它是一个文化的聚合。宿舍打破一切界限,打破年级,打破专业。如果你是中文一年级学生,那么你的同宿舍可能是化学三年级。当然会有交流的障碍,但要打破障碍,才会接受各种各样的文化,欣赏各种各样的文化。

每个宿舍的文化是不同的,有的宿舍热爱音乐,有的热爱旅游,进哪个宿舍你自己去竞争。因为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进宿舍,我们的宿舍很难竞争,进哪一个宿舍都要过五关斩六将。但是我们保障每个非港学生有一个宿舍的位置。相对来说宿舍的费用也比较低,全年8000港币。

香港招生打破北大清华神话

据英国BBC网2006年7月19文章摘要。2006年是香港8大高校(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教育学院)在中国大陆招生最多的一年,也是中国大陆学生报考香港高校最多的一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的应届毕业生不再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大陆名校作为唯一选择。香港的大学在大陆招生,无疑搅动了大陆大学教育的一池沉水。

前些日子,《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考试频道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同时获得香港知名大学和大陆一流大学录取,71.2%受访者更愿意选择香港的大学;另有59.5%受访者认为,与20年前相比,大陆高校的竞争力正在下降。

据悉,香港的8所大学中,只有香港中文大学(作者注:还有香港城市大学)需要考生在高考前填报志愿,其他大学与大陆高校是平行招生,高考分数公布后,香港的大学才在网上发布招生资讯。考生在网上填了个人资料后,可等待香港的大学筛选后的面试通知。如果面试没有通过,还可以就读高考志愿上报考的大陆大学。因此,总体上说填报大陆高校与报考香港高校没有“冲突”,因此考生最终可能收到两份录取通知书,可作比较后再选择。

大陆优秀考生“用脚投票”,弃大陆名校而南下香港,这是人才的良性流动,但对大陆高校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对考生而言,香港的大学魅力何在?

“国际化”是香港高校最大的优势之一。香港课程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香港科技大学至少7成教授从美欧一流学府获得博士学位,大学师资来自世界各地,不乏国际知名学者,学生能及时了解当今国际理论知识。在香港高校读书,出国机会更多些。香港大学与世界90多所院校开展学生交换计划,与全球300多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每年为一成学生提供到外国名校学习的机会。从多年来的情况看,有1/3大陆来的学生会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这些学校包括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级名校。

香港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前景好,去欧美日等大型企业工作的机会相对多些。香港大学2005年毕业生就业或升学率高达99%,平均月薪1.4万港元,最高月薪达7.4万港元,不少大学生尚未毕业就已谋到高位。香港浸会大学2005年90%的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便找到工作,80%进入商界,10%继续进修,待业的仅0.07%,毕业生平均月薪由2004年的9040港元增加到2005年的10300港元,增幅达一成。

虽然在香港上大学,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需要10万港元左右(香港中文大学每年学费8万港元,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6万港元);一般获得特区政府自主的本科学士学位课程都是3年制,但由于香港的中学学制比大陆多1年,因此大陆考生进入香港高校后往往须先修读一年预备课程,所以考生修读本科一般为4年,因此4年学费和生活费需要40万左右。学费确实昂贵。但今年香港高校在大陆招生纷纷调整策略,不少学校推出的优秀学生最高奖学金达四五十万港元,这对大陆学生而言颇具吸引力。

此外,大陆学生在香港高校毕业后,留在香港就业的机会多,也可赴海外留学或在香港继续深造。香港政府还规定,大陆人只要在香港工作和生活7年以上,就能取得在香港的永久居留权。

目前看,虽然南下香港的学生数不算太多,还不能就此说大陆名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受到“撼动”。但遗憾的是,大陆不少校长对这场竞争表现“麻木”,并没把这一现象当一回事,从而引发更深沉的思考。对教学体制、教学设置,教学方式如不及时反思,大陆高校在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

三、去香港上大学存在的不足或不合适

他们并未选择香港的大学

对于香港高校的火爆,也有一些内地的家长、考生与老师表现得很冷静、理性。

内地学生报考香港大学的条件不低,除了对其高考分数有较高的要求,而且都设置了面试这一关,所以取得入港上大学的机会还是很难得的。不过在人人都争相赴港念大学的势头下,仍有部分学生权衡利弊后,留在内地的大学完成自己的学业。

国际化的教学模式、诱人的就业前景——拿到香港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同时,去还是不去的争论摆在了这些学生面前。因为没获得高额的奖学金,费用问题就是首要问题。被香港大学医学院录取的党颢平静地说,是我主动放弃的,并不后悔,报考港大是对自己肯定的过程。与其盲目为了上港大而让家人背负沉重的经济包袱,不如在国内脚踏实地。上海也是国际化都市,同样能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

温州市教育局考试中心一位工作人员认为:“其实香港的高校与内地一些一流高校各有所长,区别也只是在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等方面。只是我们的高校课程设置不能与国际接轨,一些课程内容较陈旧,学生不感兴趣还不得不疲于应付。相比之下,香港高校的课程全部为专业学科,对学生更为实用,这也是考生选择香港的原因之一。但我们内地的一流高校也有其优势。其实在我们看来,香港的高校与内地高校的分量都一样,只是侧重不同,盲目地追求上港校也是不明智的。”

一名曾在香港做访问学者的高校教授说,看香港不能只看光环,要看是不是适合你。我不建议大家一窝蜂冲着香港去,一旦丧失了状元的优势,甚至当优势变成劣势时,恐怕大部分人水土不服。

去香港读书也会有许多的实际困难,例如语言、学费等。香港理工大学的老师说,内地学生和家长也要谨慎选择,如果孩子的实际情况不适合来香港读书的话,也不能硬来,因为之前就曾有内地学生因为语言等问题无法跟上学习的进度。长此以往,会给小孩的心理和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广州的陈先生也陪孩子参加了香港高校面试。但他认为,香港的大学学费太贵,是否值得一掷千金还应三思。他说,香港各大学优势有三:一是能留港工作,二是英语授课,三是有国际交流机会。然而,香港是个弹丸之地,一下涌去这么多的内地生,4年之后的就业谁能保证?以英语授课不假,但许多教师本身就来自内地,其英语未必纯正。虽然国际交流机会不少,但要去欧美名校,竞争仍很激烈。

广州市东山区的王先生做服装外贸生意,虽然不担心学费,但他觉得去香港读大学“性价比”不高。“本科阶段教育差异不大,如果孩子凭实力能考上内地顶尖大学,肯定不会去香港读。等本科毕业后再送出国深造也不迟。”

孩子是上北大好,还是上香港的大学好?深圳一学生家长黄先生也表示:“去香港上学是一个好的选择,但从性价比来看却不是合适的选择。”如果孩子不上北大、清华,最好就去香港上学。也就是说,北大、清华还是第一选择,香港高校只是第二选择。黄先生的孩子在香港浸会大学上学,作为家长,黄先生认为单纯从付出收益的性价比上,去香港上大学并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但香港的大学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不论是进一步去其他国家深造还是就业方面都有优势。黄先生认为香港是一个更世俗的社会,北大、清华更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在培养孩子人生观、世界观方面应该有优势。

2006年香港高校内地招生,受到绝大多数高考生的追捧。但并非所向披靡、一帆风顺,他们在部分地区也遭受了“冷遇”。

浙江。理科第一名卢毅放弃了香港大学提供的72万元港币奖学金,最终选择了北京大学。据说,港大最初开出的全额奖学金为50万元,后来又涨到了72万元,可谓“天价”!(但后来据香港《文汇报》消息,港大表示否认。)

湖北。过五关斩六将,高考619分的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三(16)班的18岁女孩金雅堃终于迎来香港大学伸出的“橄榄枝”。但是她最终选择了放弃,转而迈向浙江大学。同时今年高考成绩为654分的湖北女孩廖爽,已经收到香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因没获得奖学金,“花50万元去香港读书还不如出国”,因此放弃了这个机会。

山东。尽管在填报志愿前举办了多场招生说明会,“全英语教学环境”和未来的前景看起来那么诱人,但山东省的考生就是不给“港校”面子。两所香港高校如同去年一样,在山东的招生再次吃了败仗,文理状元均被北大揽走。

香港中文大学今年在山东文科计划招收5人,投档6人,最低投档线为568分,与重点线持平;理科计划招收11人,投档仅有6人,最低投档线仍是重点线583分。另一所港校香港城市大学文科计划招收2人,但无人报考;理科计划招收5人,投档5人,最低投档线595分,也仅比重点线高出12分。这种“冷清清”的一志愿投档结果,可能是香港高校的招生人员所想不到的。

海南。今年高考的文、理科第一名叶婧和于尧,都分别收到了两所香港大学的“橄榄枝”,这两所大学都分别开出了诱人的条件:香港大学提供奖学金45万港元,香港中文大学提供奖学金50万港元,且专业任其挑选。但最终叶婧选择了北大。于尧也说,香港的大学虽然氛围宽松、崇尚个性,但她更看重清华严谨的科研精神。

受“冷遇”原因浅析:

1、香港学费、生活费太贵。奖学金名额有限,而50万元学费数目不少。同时香港高校不允许学生兼职。

2、部分香港高校如中文大学、城市大学被纳入统招,与内地招生名额有冲突,学生为保险放弃港校。

3、国内名校如北大、清华等在考生心中地位仍不可替代。

湖南。据《潇湘晨报》2006年8月14日报道(记者刘勇、储文静),7月20日,湖南师大附中的邹洁羽“陷入”甜蜜的烦恼之中:她同时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录取。经过长时间思考后,邹洁羽最终选择了北京大学。

无独有偶,今年很多优秀毕业生都面临着和邹洁羽一样的烦恼。而在这些烦恼的背后,是香港高校和内地名校首次面对面的大碰撞。未来几年内,虽然港校将进一步扩大在内地的招生名额,但专家预测,明年湖南的港校热不会大涨。导致湖南人冷看港校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首先,作为中部省份的湖南,清华、北大这些名校的声望已在各位家长心里根深蒂固。其次,并非每个内地学生都适合到香港高校去就读;比如香港大学的教学方式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性、灵活性和表达能力等,“死读书”的学生如果到港大就读,肯定就会觉得很难适应。第三,就读港校给家庭的经济压力很大;如就读香港大学,每年的花费接近10万元港币,这对于湖南居民而言是一笔庞大开销。

在被誉为“会读书”的湖南人眼里,港校并未成为香饽饽:今年湖南仅有5名同学入围港大的内地本科生录取计划名单,而北京则有90多名同学入围。据相关专家预测,虽然香港高校的一个长期目标是要把非本地学生的比例从现在的6%提高到25%,但明年湖南的港校热也不会大涨。

甘肃。据《兰州晨报》2006年7月18日报道(记者李雪萍、实习生郑丽娜),2006年甘肃省高考文科状元薛逢源的母亲对记者说:“我们想让孩子在香港高校念书,香港地区经济很发达,是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孩子如果能在那边上大学,发展空间大,就业应该不会成问题。而且在那边上4年大学再工作3年,7年就能取得香港的永久居留权。但香港高校不在甘肃招生,如果招的话我一定会让孩子上香港的大学。”薛逢源自己则表示他一直想上北大,那是他的梦想,他想上自己喜欢的大学。现在他已被录取到这所心仪已久的大学,很高兴,不想其他的了。

甘肃省理科状元周文涓的母亲说:“我们当然希望孩子能到香港上大学。香港的教育方式与国外接近,而且香港也可以作为国外生活的缓冲地带,让孩子先适应一下,这样就能为孩子将来向外发展奠定基础了。但孩子不同意,她年龄虽小,可我们尊重她的意见。”周文涓自己认为以前并未考虑过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思想准备。“这次上大学是她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生活中的好多事情都没有准备好,不想走得那么远。”

甘肃省理科第三名张伊哲认为,有机会她也不会去。“那边是全英文教学,我的英语口语及听力并不好,而且香港经济很发达,我们家的条件也限制了我,能在清华读书才是最适合我的选择。”文科第二名张宸珲的父亲说,希望张宸珲将来能留在内地发展,所以觉得还是内地的知名学府更适合他。文科第三名樊继伟的父亲说,他家的条件不是很好,就读军事类院校不用交学费,还可以享受到好多待遇,而且将来部队就业也不会太困难,这更适合他的孩子。

安徽理科状元张晨光:为何不报考香港高校?我更看重内地的文化底蕴。

据《安徽商报》7月18日消息。“内地高分考生热追港校,多少让我感到有些意外。”该省理科状元张晨光日前做客该报,接受其独家专访时表示:他并没有报考香港高校,暂时也不打算到香港去上大学。他更看重内地的文化底蕴,清华大学一直是第一选择。从目前来看,他更适合在内地读大学。

1/小学五年级“情定”清华

“小学五年级时,爸爸就带我去北京领略过清华的风采。那时我就想,以后一定也要上清华。”张晨光告诉记者。

这个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现实中不断被“强化”。张晨光说,自己初中老师的儿子考上清华;邻居一个哥哥差点被清华录取;高二时一个关系很好的师兄被保送清华;而舅舅就住在清华大学旁。周围这些和清华有关的人,拉近了张晨光心里与清华的距离。现在,703分的高考骄人成绩让他6年前的梦想即将变成现实。

2/可能更适合在内地读书

此前在北京,张晨光见到了很多其它省市的高考状元。大家对于要不要到香港上大学,也有过交流。“周围有这么多人热衷报考香港高校,甚至有些人认为香港高校要比清华、北大好,让我多少觉得有些意外。”

张晨光告诉记者,由于各种原因,自己并没参加香港高校的招生面试。“如果当时有机会的话,我肯定会去的。但现在来说,如果有两份通知书摆在我面前,我还是会选择清华。”“我觉得自己更适合上清华,我更喜欢内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氛围。”

他表示,不可否认香港高校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比如,香港的环境比较开放,国际交流多,以后发展的路也比较宽。但香港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我还是想先在清华把书读好。如果想去香港工作或深造,毕业后一样有机会。”

除了环境因素外,张晨光所报考的专业也是他钟情清华的重要原因。他说,自己之所以选择清华的“数理实验班”,是因为可以先读两年的基础课程,然后再决定是留下来还是再选择其它的专业。这对于现在还不是十分清楚以后发展道路的他来说,无疑多了更多的判断时间。

北京大学教授孙东东:尖子生不都适合去香港上大学

香港高校到底有多好?为何引来如此众多考生?去香港上学值不值?香港、内地高校到底谁高谁低?带着考生和家长的疑惑,《北京考试报》记者安坤2006年7月11日专访了对香港教育颇有研究的北京大学教授孙东东,请他谈一下香港招生热的台前幕后。

记者:您在今年4月初曾专门去香港考察教育,对香港大学教育已有了相当的了解。请您谈谈您对香港大学教育的印象。

孙东东:我去香港的目的就是要了解一下那里的教育情况,经过考察得出了一些认识与看法。首先,香港是一个发达的商业化城市,优点是商品物质丰富,缺点是文化氛围淡泊。搞学术、做学问的大环境远不如北京等内地城市。相应地,香港高校也是长于实用教育,短于基础研究。

香港人在事业上竞争激烈,大学生的地位比较高,在街上碰到一个大学生,市民会很尊敬。同样,考大学的竞争也很激烈。香港中学生每届约有10万人,在中学5年级的时候,香港要对中学生实行分流,会考成绩如果不到6A,就要到社会上找工作,达到6A的继续读中六、中七,将来考大学,这部分考生约占1/3,大约3万多人。中学毕业会考达到8A的,香港约有500人,他们将被保送上大学,大部分被港大和中文大学录取,其他3万多考生参加高考。香港每年大学招生人数14500人。其中10%来自内地、台湾及其他地区和国家。内地中学生源质量好于香港也是香港公认的。这也是他们要到内地招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香港高校给我的感觉是基本不做基础研究,大学教育经费比内地高很多。师资上,有国际教育背景的教师多,但是大师级教师少。考生如果要学数理化,如果以后打算搞科研,我不建议他们去香港。

记者:现在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一年热过一年,您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孙东东:我分析有4点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考生和家长对香港、香港高校有种盲从心理。在“亚洲四小龙”时期,香港的快速崛起在大众心里留下印象深刻,人们普遍认为香港要比内地好很多,认为学生到了香港发展余地大,香港的教育也比内地先进。其实,即使有人去过香港,看到也只是物质层面的表象,真正了解香港、了解香港教育的微乎其微。我不是说香港的大学不好,而是有它的特点,考生选择要有针对性。

第二个原因是考生、家长求稳的心理。目前香港有8所大学,6所可以在内地单独招生,考生们可以同时报考内地院校和这6所学校,自然就多了一点被录取的可能。退一步讲,如果内地落榜或者录取不理想,经济条件宽余的家庭也愿意多花点钱,让孩子去香港找个好学校。很多家长是因为这个原因报名的,如果都被录取,考生还是要做选择的。

第三个原因是奖学金的诱惑。现在考生报考香港高校时很踊跃,但大部分是在有奖学金的前提下才会去。其实,只有不到10%的考生才能拿到奖学金,而且香港的生活费用远远超出我们内地人的想象。

第四个原因是内地高等教育自身的问题。我们的高校课程设置不能与国际接轨,一些课程内容陈旧或失实,学生不感兴趣,老师教着没劲,但是学生又不得不疲于应付。相比之下,香港高校的课程全部为专业学科,考生省去不少烦恼。这也是考生选择香港的原因之一,同时也督促我们内地学校进行改革。

记者:据了解,香港全英文授课是吸引内地学生的一块招牌,是这样吗?

孙东东:在这点上,又表明了考生与家长对香港高校认识上的误区。香港高校现在提倡用中文授课,目前全英文授课的只有香港大学中文专业外的其他专业。

记者:今年港大、港科大面试分数线都已超过去年北大、清华的录取线,有可能是因为考生分数大幅提升。但是几所高校都明确提出,要与内地著名学府抢尖子生。孙教授您认为这会不会对内地老牌大学造成影响?

孙东东:不少人担心内地重点大学的优秀生源要被香港高校抢走。其实这个问题可以从数字上得出结论。2005年北大招生3100多人,去香港的只有十几人,相信无论北大清华还是内地其他高校,都不会十分在意这十几个人的选择。

从总体上看,香港特别行政区规定香港高校招收非本地生源不能超过1450人,这包括内地、澳门、台湾和其他国际学生。也就是说,每年香港最多能从内地招走1000人左右。对于内地广大考生来说这真是微乎其微了,我觉得没必要把香港高校视为洪水猛兽。

高昂的费用

有人说,“新鲜感”是选择港校的动力,而“金钱”则是制约这种选择的关键。

在内地招生的香港8所高校中,除香港中文大学本科每年学费为8万港币、香港科技大学每年学费为6—8万港币外,香港大学(2007年将达到10万港币)、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几所院校每年学费多为6万港币左右;加上约5万港币的住宿、生活费用,留学香港每年需要支付的费用达10万港币以上。

据港大招生负责人介绍,一般获得特区政府自主的本科学士学位课程均为3年制;但由于香港的中学学制比内地多1年,因此内地考生进入香港高校后都必须先修读1年预备课程,所以考生修读本科时间一般为4年。也就是说,4年共计费用需40万港币以上,大约是内地的10倍。

对于内地大多数考生及其家庭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天文数字!内地大多数家庭都是工薪阶层、普通市民甚至贫苦农民,收入有限、经济拮据、积蓄可怜,怎能独立资助子女自费赴港上学?

(本部分内容详见本书第三章相关章节等。)

不允许打工

高昂的学费,让不少希望赴港深造的内地学生寄望于勤工助学和高额奖学金,来完成学业。

不过,记者从香港多家高校获悉,由于目前面向内地学生的奖学金申请条件十分高;而按照香港目前的相关规定,在校学生原则上不允许到校外打工,因此,事实上在香港深造的大多学生,其学费和生活费等主要还是靠家庭来提供。

到欧美留学的自费留学生,往往都是靠奖学金和“洗盘子”赚取生活费来维持学业。但这条路对于到港深造的内地学生来说,似乎并不通行。

据香港某大学负责招生工作的陈老师介绍,香港不像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一样,允许留学生课余打工。按照香港目前的相关规定,学生在香港读书期间,不能通过打工机会来赚取收入。因此赴港读大学的内地学生,大多只能靠家庭提供生活费来维持学业。

另外,尽管不少高校都设有奖学金,但陈老师表示,这些奖学金大多都“主要针对香港本地学生”。虽然内地学生也可申请,但仅几百元到几千元港币,对于内地学生赴港每年10多万港元的花费,显然只是杯水车薪。

(本部分内容详见本书第三章相关章节等。)

奖学金也并非容易拿

为鼓励和吸引内地优秀高中毕业生,不少大学还是专门设立了针对内地学生的高额奖学金。据了解,香港中文大学设有4年高达50万港元的特别奖学金。其他大学的规定类似。

但是,要拿到这笔丰厚的奖学金并非易事,不是仅凭高考分数高就能获得。首先,这笔奖学金主要是针对内地优秀贫困学生设立的,由该校专门从社会上募捐得来,专款专用且不能分割资助。除了要求第一志愿填报该校外,理科还必须在630分以上、文科在600分以上的学生,才有资格申请。而这样的考生毕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而对于获得资格的考生,进校,奖学金将分4年发放。每学年结束,还将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核,只有达到4分(5分制)的学生才有资格继续享受奖学金。若成绩不合格,将开始1年考察期,如次年成绩达到4分,方可继续享受奖学金。若仍不合格,对不起,你的奖学金便永远没有了。所以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

另外,香港大学还为内地学生提供了每年每笔(为期3年)3万—10万港元的入学奖学金,但一系列考评要求这些学生品学兼优及有多方面特长。而香港城市大学提供给内地学生的奖学金,相当于求学4年期间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共44万港元;不过,这笔奖学金发放得根据高考分数高低,提供不同的级别。其中的“状元奖学金”,只有省市应届高考生名列文科或理科第一名的才可获得。这同样只有极个别学生才可获此“殊荣”。

(本部分内容详见本章前面的相关章节等。)

教学等方面也存在不足或不合适

从上文中(香港学校PK内地学校PK西方学校)我们也知道,论教学实力,内地高校比香港高校更胜一筹。所以,说“不值”的人认为,国内名校与香港的大学办学实力相差无几。只不过香港的大学是用英语教学;对于考生来说内地高校选择更多。内地的高校,不管数目、类型、层次都要多得多,而且专业设置、行业分工、学科体系自然也更加广泛、丰富、完整。再说,内地广袤的幅员、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深刻的人文、厚实的基础,泱泱大国,博大精深,更是小小的香港所远远无法比拟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郑新蓉2006年7月10日接受中央电视台“360度”栏目采访时说,香港学校带来的不同的招生模式、招生取向,会对内地大学在招生方面,自主招生或者自主选择学生标准方面应该有很大的冲击和影响。而对于香港来说,过去主要还是为他本地服务的几所高校,当面临很多全国的很精英的孩子聚集到那儿的时候,要把他们教成出类拔萃的人,对香港高校也是一个挑战。在这些方面他未必然有北大、清华这样多的经验。

一位在香港中文大学就读的学生说:“香港高校的学术资源和氛围确实比较好,但是内地高校也有自己的优势。清华、北大悠久的学术传统和厚重的历史感就是香港高校所没有的。老师常教育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脚下的一亩三分地,而要关注国计民生、要胸怀天下,这些都是在香港感受不到的。”

一位曾参加过香港科技大学面试的北京二中学生就说,“我报的是清华大学,还是觉得内地高校对于做研究踏实,氛围更好。”

而论课程设计,香港高校又不如西方高校。香港的大学在专业、课程创新的能力上逊色于英、美、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开设的专业大多都是比较“大众化”的专业类别。因此,学生如果想学习那些前沿的、比较具有前瞻性的新学科和新专业,最好还是得前往高等教育历史更有优势、创新能力比较强的西方发达国家留学。

“不要对香港的大学国际化期望过高”,在大话西游BBS(内地学生讨论留学相关问题的论坛)上,一名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生提醒人们。“上课老师当然要用英语,因为下面坐的有香港人、内地人、印度人还有欧洲人。可要是下课后问问题,用英语就不爽了,许多老师本身就是内地人或是香港人,所以我们干脆就用普通话。”

“香港的高等教育也有自己的问题。”香港岭南大学副教授许子东也说,“除了最著名的3所,其他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并非真如他们所说的那么好。有的学校虽然使用英文教材,但如果课上没有外国学生,也就开始说中文了。”

香港高校的“Hall文化”本来非常有特色、有价值,但并不是人人都能承受的。有些学生宁愿每天赶很远的路在校外住,也不愿住在Hall。“因为真的很花时间!说实话,有些内地学生并不太能接受这些。”

尽管香港高学校独特的教学方式和全新的环境吸引不少内地学生的目光,但是,香港高校的人士表示,并非所有的内地学生都适应这里的环境,内地学生选择香港高校仍需要慎重。不是所有内地尖子生都适合在香港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周陈文琬处长认为“一个教育制度不可能适合所有人”。

对于内地生而言,香港与内地高校差异较大,要过语言关,要适应当地文化,无疑是更大挑战。一位中文大学的内地学生说,香港学生只懂得仪器的英文名称,而内地学生只懂得中文叫法,这种交流的障碍和冲突特别明显,在理科各种课程的学习中尤为突出。

曾在复旦大学“委培”一年的香港大学法律系学生骆嘉昀做过比较,“香港大学与北大、复旦等内地一流学府在‘文化’上差别很大。”学会自主和做选择,将是内地学生在香港面临的最大难题。骆嘉昀还说,“所有课程的时间都要学生自己安排,还要争取奖学金、交流的机会,这些光想是没有用的。”不过这既是难关也是锻炼。还在上预科的刘扬觉得自己成熟很快,因为“办身份证、签证续签等都要自己处理,交流也要自己计划,而国内的大一学生还和高三时差不多”。

香港城市大学的内地学生刘熠说:“在这个时候,真的需要慎重考虑一下,并不能完全凭一些外面的一些宣传,或者说那个专业比较热门那个学校比较著名等等。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希望什么、兴趣在哪里、长处又在哪里,选择一个自己又有兴趣、又发挥自己长处的专业。”

据介绍,由于香港的金融行业非常发达,是同伦敦、纽约齐名的国际金融中心,所以香港高校开设的金融类专业在世界上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学生如果希望学习金融类专业,可考虑前往香港上学,这样不仅能在香港这个跨国银行总部、会计师事务所等云集的亚太金融中心开阔自己的专业视野,还能增加许多进入世界名企工作的机会。但是有些专业香港就不一定比内地好,在香港的大学就不一定学得好,在香港就不一定找得到好工作。

也就是说,香港的大学并不是每个学科都好。比方说香港城市大学的资讯专业很好,排名靠前;但如果孩子想学酒店管理,城市大学就不怎么样,那么最好就要去香港中文大学。换过来,中文大学的资讯专业就不如城市大学。

香港大学教务长韦永康也认为,比如你有兴趣做农业发展研究的,香港在这方面并没有什么大的领域,所以学生要自己看到将来想做什么,我觉得他也应该到香港大学,或者到香港任何大学之前,做一点自己的分析、考虑看看,到底香港大学是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教育,香港的城市适不适合他们。不要说人家申请,他也申请。多一点了解,然后最终自己做一个决定,到不到香港大学来。

香港大学中国事务总监黄依倩2006年7月19日在接受《新民晚报》记者李玮采访时也表示,内地和香港的高校各有各的优势:“比如,内地高校以学风严谨和学科系统性见长,而港大则以发展学生潜能为特色。”

新浪网友“科大青椒”日前说,在自然科学方面,香港并不一定有很大优势,比如数理化,香港学数理化的学生并非最优秀的学生,教师授课当然就不能太深。 a3OYReHGtI4iXJ1XkA4MUCQROc7zm6Qocdle1kZg8DGm1wQXaXncC1sn6TAlHea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