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5章 学习是终生伴侣

学习,就是学而时习之。从孔子到荀子,从老子到庄子,都劝人学习。“学而时习之”,“不积硅步无以成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多少都是劝学的名篇警句。学习是从应终生养成的习惯,从少年到老年,从“日出之阳”到“室中之烛”,无论早晚,都应始终绽放着学习的光辉。学习可以造就完人,少年讲学习,青年讲修养,中年讲功力,老年讲境界,这一切都是从学习中来。

1.一切的知识从学习中来

人不是靠他生下来所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的。

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一个人很难在事业和生活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更难以向更高的地位发展。歌德曾经说过:“人不是靠他生下来所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的。”

财富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早上腰缠万贯,晚上可能就会一贫如洗,金钱可以被抢走、被剥夺,唯有知识才是一旦拥有永不会失去的东西。人生最大的护身符就是知识和智慧,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人是贫穷的,除非他没有知识,拥有知识的人拥有一切。

毫无疑问,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学习中得来的。一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开始了自己的学习历程。从学会吃奶,到学会说话、走路、做事等等,无一不是在学习。一个人如果不学习,他的身体可能会健康地成长,但他的心灵却很难得到应有的滋润,更不用说会成为一个身心都健全的人了。一个人对知识的需要,就应该像需要空气一样必不可少。一位名人曾这样说:“对生命来说,知识是必需品,因为没有知识,人活着就像是死亡。”知识比什么都重要,一个人知道的越多,他就越有力量。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个学者和一群商人一起出海航行,商人们带了很多货物准备大赚一笔。

“你带了什么货物?”商人们问学者。

“我的货物要比你们的有价值得多。”学者回答说。但是,令那群商人吃惊的是,他们找遍了货船也没有发现学者的货物。于是,他们开始嘲笑学者在吹牛。

航行中间,海盗劫持了货船,抢走了船上所有的货物。

船终于靠岸,商人们因被洗劫一空,别无它法,便被困在岸上。而学者则不同,由于他博学多才,立即便受到港口居民的赏识,于是,他便在当地开班授徒。不久,便在当地引起轰动,不仅衣食住行宽裕无忧,而且出入都有大帮弟子前呼后拥。

那些商人看到学者受人尊敬的样子,一个个都明白了当初他所说的“财富”,便感慨地说:“请原谅我们对你的嘲笑吧!我们终于明白了,知识是最有价值的货物,受过教育的人拥有无尽的财富。”

的确,知识的价值远远大于财富的价值。

知识可以改善一个人的心灵,培养令人倾慕的文雅和仁爱的品质。一个人心灵中的迷茫和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

人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力量,他的知识和他的能力是相等的。对同一件事情的处理,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一个知识贫乏或缺乏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出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也更容易既快又漂亮地把事情处理好。

关于知识的价值,有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长于思辨。”而这一切,对于你未来的人生之路是多么地重要啊!

人生应该趁着有生之年,学到更多的知识,为自己美好的人生打下坚实而牢固的基础!

2.处处留心皆学问

人生道路上,处处留心皆学问,大应当利用一切机会充实自己,随时准备学习别人的长处,提高自己,从而取得进步。

人生最大的错误莫过于在懒散、无所事事中浪费时间,这也许是许多人都会犯的通病,一定要极其小心地避免犯这种错误。如果能好好利用自己的时间,那些点点滴滴的时间累积起来的价值将是巨大的,如果浪费掉那些看似毫不起眼的时间,所造成的损失也将是无法挽回的!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几秒钟的时间虽然不长,却构成了永恒历史长河中的伟大时代,并形成了伟大人物与凡夫俗子的分界线。

充分利用时间,也不是指进行不受任何打扰地、严肃地学习。适当的时候,玩耍、娱乐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既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它们能让人紧跟时代的潮流。并且可以从玩耍和娱乐中见识到各种性格和人性,并窥探到没有防备的人心。

许多人出于懒散或侥幸,企图工作和玩乐两不误。但他们的实际情况是,既没有享受到游玩的快乐,也没有很好地完成工作。还有许多人,由于与贪图享乐的人混在一起,他们便自以为自己也是一个会享乐的人了;而另外有一些人,由于有工作可干,他们便自以为自己是一个正在工作着的人了,尽管事实亡也许他们什么也没有干。

要利用一切机会充实自己,学习一切人的长处!只要是愿意提高自己,随时随地都能学到知识,获得进步。出于人性中自然的虚荣心,每个人都乐意谈论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如果你稍加留心的话,就会在周围找到你想了解的很多知识,只要能用心,在其他的地方同样也能发现一些。观察所接触到的事情,给予它们适当地探究,不但能满足人的好奇心,也能增长见识。对于自己所不了解的东西,要勤学好问。

比如一个人在旅行中来到信奉路德教的德国,可以在参观他们的教堂时,顺便参加他们的宗教仪式,观察他们公众礼拜的方式,并询问他们每一个步骤的含义与目的。还可以去听他们的讲道,观察他们讲道的方式。还可以去了解一下他们的教会统治权,是隶属于最高统治者还是隶属于教会?他们的牧师维持生计的方法,是依靠类似于英国的什一税?是依靠教徒自愿的捐赠?还是依靠国家的薪金?如此下去,便能很快地对德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当到了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国家时,也可以做同样的事:去他们的教堂,看他们所有的仪式,询问它们的含义,找人解释这些名词。比如说,了解他们宗教的一些秩序、它们的创始人、规则、习惯和收入等等。

经常去公众聚会的地方,能增长见闻,开阔视野。比如可以去各种各样的宗教场所。一定要记得,无论当时人们的表现有多么荒谬,他们都不应成为被嘲笑和讥讽的对象。要知道,诚实的错误是值得同情的,并不是可笑的。

不同的朝拜方式也绝对不是嘲笑的对象,每个教派都认为自己的东西是最好的。但我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绝对无误的判断,也没有哪种标准可以决定哪种判断永远是最好的。

不管你去哪里,都可以留心一下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多了解所到国家的税收、军队建设、贸易、商业、警察等等。如果能带上一个有空白页的书会更好或者是签名纪念册。要学会尽快在册子上记下权威们告诉你的所有有意义的事,以作为备忘。

当一个人愿意学习的时候,哪里都是学习的内容,处处留心皆学问,不经意的学问也会成为大学问,学习应随时随地的开始和进行。

3.学而不缀时时习之

不管一个人到了多大岁数,也不论他有多么贫穷,只要他是人,就可以学习。人们可以透过学习保持“青春”,保持年轻人的心态,还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财富”,取得精神上的富足。

名垂千古的西勒尔年轻的时候,抱着一个很大的希望,那就是专心致志研究《犹太教则》。可是,他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裕的金钱,他的愿望显得有些遥不可及,因为他实在太穷了。

在左思右想之后,他终于发现了一个可以完成心愿的办法:拼命地工作,靠工钱的一半过活,把剩下的钱送给学校的看门人。

“这些钱给你,”西勒尔对看门人说,“不过,请你让我进学校去听课,我很想听听贤人们在说什么。”

在几天之内,西勒尔就靠着这种办法听了不少课,可是他的钱实在太少了,到最后他连一片面包也买不起。这时候,让他感到难受的并不是饥饿,而是看门人坚决地拦住了他,不再让他走进学校一步。

怎么办呢?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沿着学校的墙壁慢慢爬上去,然后躺在天窗边。这时候,他就可以清楚地看见教室里面上课的情形,也可以听到教师讲课的声音。

安息日前夕,天寒地冻,冷风刺骨。在第二天,学生们照常到学校去上课,屋外阳光灿烂,可是屋里却漆黑一片。学生们很纳闷,为什么那么暗。

原来,西勒尔躺在天窗上,身上积了一层白雪,已经被冻得半死。他在天窗上已经躺了整整一夜了。

从此以后,凡是有犹太人以贫穷或者没有时间为借口不去求学,人们就会这样问:“你比西勒尔还穷吗?你比他还没有时间吗?”

《犹太法典》中有这样一些话:

“对于像孩子那样学习的人,我们把他比做什么呢?就像用墨水在新鲜洁净的纸上书写。

但对于像老人那样学习的人,我们把他比做什么呢?就像用墨水在破旧不堪的纸上书写。

世界只为了学童们的呼吸而持久存在。

学童们决不能忽视他们的学业,即便是为了建筑神庙也不行。

没有学童的城市终将衰败。”

只要是活着,就要时时刻刻不停地学习,学习是一种神圣的使命和宝贵的机会,绝不应被看作是人为分派的任务。人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学问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肯学的人比知识丰富的人更伟大。

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不学习的人是可怜的,而不求前进的人更是可怕的,学如逆水行舟,你不向前那就只有后退。

对书籍不感兴趣的人,或是“忙得没有功夫看书”的人,终会被时代的急流所淘汰。

汽车大王福特年少时,曾在一家机械商店当店员,周薪只有2.05美元,但他却每周都要花2.03元钱来买机械方面的书,当他结婚时,除了一大堆五花八门的机械杂志和书籍,其他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就是这些书籍,使福特同他向往已久的机械世界迈进,开创出一番大事业。功成名就之后,福特曾说道:“对年轻人而言,学得将来赚钱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远比蓄财来得重要。”

事实已经证明,受过最成功教育的人,往往是自学成功者或自我教育的人。让人有学问见识的,不光是学位,教育包含的也不只有知识,还有更重要的——运用知识得法和持久的问题。而教育不足,对个人的成长是不利的。发表过《进化论》的达尔文就说过:“我的学问最有价值的全是自己苦读学来的。”

对我们有价值的,并不是在学校念过书的事实,而是求学的态度。

不学无术的人,即使活着,也只是行尸走肉罢了!宋代学者任末14岁时并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和险阻,到处寻师求学。他常说:“人如果不学习,怎能有所成就呢?”有时,他在树林里,搭个小茅屋住下,白天削树枝做笔,汲树汁当墨写作;晚上,他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遇到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大麻、蒿草之类照亮。读书如有心得,就写在衣服上,以免忘掉。学生们饮佩他的勤学精神,都愿用洁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了字的旧衣服。

学,可以立志;学,可以成才。

学习是每个人的必修课,是缩小自己与优秀分子差距的最快最好的办法,也是实现理想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创造财富。每个人所要做就是快速地改变自己,加入到学习的行列,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改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知识型的人才。

有了工作的人,可以在一天中除了工作的时间以外所剩的时间有限,学习需要挤出时间,见缝插针,点滴积累。

读书不失为一个学习的很好的选择。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专业书籍和管理书籍,在工作之余阅读,吸收最新最前沿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补充知识养料,更好地服务于本职工作和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在向比自己不知道高明多少倍的人学习,是一种“掘金”式的劳动。读书的过程就是和作者对话的过程,书里凝结了专家、学者、精英们的知识精华。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方便地获取专家、学者的经验所得,进而指导自己。

参加研讨会也是个很好的尝试。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人沟通、交流,通过沟通交流可以直接地形成观点的对碰,交换经验,交换心得,进而获得启发和动力。交换经验和交换具体的物品是不一样的,两个人交换物品之后,物品就不属于自己了。但是经验交流之后,每人都拥有了两个人的经验。

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走出去,参加相关主题的讨论、研讨班,与别人分享经验,交换心得,开阔眼界,开阔思路。

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从而实现理想。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达成目的的方法在于学习,在于正确的学习。良好的方法能更好地发挥一个人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他才能的发挥。

宋代大诗人梅尧臣,此人满腹经纶、出口成诗,有人对他横溢的诗才感到惊讶,便留心观察他的“秘诀”何在,后来发现他无论走路、吃饭,还是游玩,手里常常拿着一支笔,时而在一张小纸条上写几下,然后就把小纸条装进一个布口袋中。有人打开他那口袋细看时,上面写的全是一联、半联的诗句。原来,梅尧臣的秘诀就在于“积”。

元末明初人陶宗仪是江苏松江的一位乡村教师。《明史》上说他教学之暇,亲躬耕耘,想的时候,每每把自己的治学心得和诗作、见闻写到伸手摘下的树叶上,然后把它们放进一口瓮里,满了,就埋在树下。10年过去了,装满树叶的瓮有了几十个。一天,他让学生们把那些瓮都挖出来,再将叶子上的文字加以抄录整理成书,这就是我们今天尚可看到的长达30卷的《辍耕录》。

程砚秋年轻时身材不错,中年后发胖了。这时他给自己提出的练功目标是:一要继续保持自己身体的灵活;二设计更优美的舞姿,使发胖的身体得到遮盖。他很讲究使自己的转身加快速度,讲究以正面对观众的时间尽量缩短,而把侧面对观众的时间拉长。这样,较胖的身体就被他“遮盖”过去,人们往往把他看作是个身段优美的旦角。

周信芳的嗓子,青年时并不带哑,后来变得带哑了。在这种情况下,练功可以起到一定的好转作用,但唱圆可能,唱润难办,于是他就把功夫放到唱得清晰有力、声情并茂上,终于成了一代名角。

劳伦斯是一位物理学家,他是美国南科他州人。193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回旋加速器的发明者,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领导者之一,也是将放射性同位素应用于医学和工业上的先驱。劳伦斯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凡事都爱刨根究底。

幼年的劳伦斯有一双蓝色的大眼睛,总是不停地眨动思索着,或是全神贯注地倾听别人谈话,他寻根究底的问话,常常使他的父母不知所措,无言以对。这不,他又盯住了壁炉上的一盒火柴。

“妈妈!那是什么?”他想把那盘神秘的东西拿到手。

“放下!”妈妈一把夺了下来,随手放到围裙的口袋里,“那是火柴,点火用的。”

“妈妈,火是什么?”

“火吗……,就是亮的热的,你看,就像壁炉里的一样。”说完,妈妈又到厨房忙碌去了。

“火是亮的热的。那么,电灯也是亮的热的,那也是火,太阳也是亮的热的,也是火。”劳伦斯自言自语地说着,随手拿起一根木柴,在火上点着了。他想,木柴可以点着,那其它东西能不能点着呢?对!先试试我的衣服。他边想边点着了自己的衣服,看着衣服烧着了,他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神色。但无情的火并没有只让他试试就完了,继续哗哗啪啪地烧了起来。

劳伦斯慌了,大声哭喊起来。妈妈从厨房赶来,撕下了他身上正在燃烧的衣服,熄灭了火焰,才免除了一场灾难。为此,劳伦斯的嘴角留下了一块伤疤,成为永久的纪念。这是劳伦斯两岁生日的前一周发生的事。

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它,如果不用,知识只不过是一堆废物。然而,获取知识在学习、勤奋而又正确的去学习。

学习是取得知识的钥匙,知识是永恒的财富。

6.学习分出人高低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最初的起点都是差不多的,正是由于后天养成学习的习惯使人逐渐有远近高低之分,养成好习惯,会充实自身,提高自身。

清晨早起读书是一个好习惯,这也要从小时候养成,很多人从小就贪睡懒觉,一遇假日便要睡到日上三竿还高卧不起,平时也是不肯早起,往往蓬首垢面的就往学校跑,结果还是迟到,这样的人长大了之后也常是不知振作,多半不能有什么成就。闻鸡起舞,那才是志士奋励的榜样。

时间就是生命。我们的生命是一分一秒地在消耗着,我们平常不大觉得,细想起来实在值得警惕。我们每天有许多的零碎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浪费掉了。我们若能养成一种利用闲暇时间学习的习惯,一遇空闲,无论其为多么短暂,都利用之做一点有益身心之事,则积少成多终必有成。常听人讲起“消遣”二字,好像是时间太多无法打发的样子。其实人生短促极了,哪会有多余的时间待人“消遣”?陆放翁有诗云:“待饭未来还读书”。我知道有人就经常利用这“待饭未来”的时间读了不少的大书。古人所谓“三上之功”,即枕上、马上、厕上,虽不足为训,其用意是在劝人不要浪费光阴,多多学习。

刻苦学习和钻研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古圣先贤总是教训我们要能吃苦能耐寂寞,所谓“嚼得菜根”,就是表示一个有志的人能耐清寒,恶之恶食,不足为耻,丰衣足食,不足为荣,这在个人之修养上是应有的认识。罗马帝国盛时的一位皇帝,他从小就摒绝一切享受,抓紧时间学习,从来不参观那当时风靡全国的赛车比武之类的娱乐,终其身成为一位严肃的苦修派的哲学家,而且也建立了不朽的事功,这是很值得令人钦佩的。

“勿以善小而不为”。习惯养成之后,便毫无勉强,临事心平气和,顺理成章。养成爱学习的习惯,是完善自身和提高自己,使自己成才的必经之路。

7.学无止境当终身践行

许多人以为,学习只是青少年时代的事情,只有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并且早已走向社会了,因而再没有必要进行学习,除非为了取得文凭。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有害的,知识是无止境的,学习也应该是无止境的。

学校里学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需要的相当多的知识和技能,课本上都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完全要靠我们在实践中边学边摸索。

如果离开了学校就不继续学习,那么就无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无法使自己适应急速变化的时代,不仅不能搞好本职工作,反而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有些人走出学校投身社会后,往往不再重视学习,似乎头脑里面装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再学就会胀破脑袋。殊不知学校里学到的只是一些基础知识,数量也十分有限,离实际需要还差得很远。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只有以更大的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使自己丰富和深刻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业中。

根据剑桥大学的一项调查,半数的劳工技能在1至5年内就会变得一无所用,而以前这段技能的淘汰期是7至14年。特别是在工程界,毕业后所学专业还能派上用场的不足四分之一。

知识经济的时候,学习已变成随时随地的必要选择。

“用学习创造利润。”这已被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公认为当今和未来“赢”的策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使是圣人,也有短处,也有不知道的地方。但明智的人一旦知道自己特长何在便努力学习,善加运用,使其掩盖了自己的短处。

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一天,他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个孩子用泥土围了一座城,坐在里面玩耍。

“你看见马车过来为什么不躲开呀?”孔子问孩子。

“从古到今,只有车子躲开城,哪有城躲车子的道理?”

孔子愣了一下,走下马车,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项橐。”

“你的嘴很厉害,我想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车没有轮子?……”

“您老人家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儿;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轮子……”

孔子一连提了十几个问题,都难不住孩子。

“现在轮到我来考您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

“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

“不对!鱼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也是因为它们的脚是方的吗?青蛙善于呜叫,它们的脖子长吗?……”

孔子佩服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好拱手连声说:“后生可畏!后生可畏!”说完,孔子就驾着车绕道走了。

学习是你改变自己的关键所在。只有学了,你才懂得运用,也才会用知识、用学习改变自己的一生。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弥补自身的不足,才能使我们丰富和深刻起来,杰出的人物几乎都是学有所成之士,只有无知的人才会轻视学习。

8.永远学习,及时充电

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在于长久的积累,这就需要每一个有志于成功的人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积累,尤其是走出校门后的继续学习,这是成功道路上十分重要的一步。

托夫勒说过,力量有三种表现形式,即暴力、财富和知识。

早在16~17世纪,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就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他写道:“人类知识和人类的权力归于一点,任何人有了科学知识,才可能驾驭自然、改造自然,没有知识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这一论断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后来马克思发现,科学知识首先获得了名副其实的“力量”的使命,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从而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作用愈加重要,特别是知识经济即将来临的今天,如果不继续学习就会被淘汰。可以说,知识不仅是力量,而且是最核心的力量,终极力量。

暴力有限,财富有价,而知识无限又无价。反之,知识的“暴力”才是最大的暴力,看看当今的各种高精尖武器就用不着更多解释,另外,知识不仅创造财富,知识本身就是财富。

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所有经济行为都依赖于知识的存在。在经济生产的要素中,知识占主导地位,其他生产要素都要靠知识来更新、来装备、来衡量。知识在其生产、传播和应用的过程中,无不挟带着滚滚的财源。市场竞争已从产品竞争延伸到工作间的创意和实验室中的交锋;劳动生产率的竞争已变成了“知识生产率”的竞争。即生产率和经讲增长,取决于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的速度,取决于创造知识(创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效率。对此,李嘉诚先生曾深有体会地说过,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如果你有资金,但是缺乏知识,没有新的讯息,无论何种行业,你越拼搏,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识,没有资金的话,小小的付出都能够有回报,并且很可能达到成功,现在跟数十年前相比,知识和资金在通往成功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

我们在学习里的确能学到前人的经验,能学到很多的知识,但是,由于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知识有一定的距离,现实感很强的学生就学不进去,而老师的视野里又常常有一个误区,似乎这些学生就不是好学生,其实,我们都有一个体会:那些只会读书的学生不见得就有出息,相反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往往有所作为。

现实感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就会如鱼得水。他们的成功率要比书呆子们高出很多。

很多人离开了学校之后,才知道了读书,他们还有成功的机会。不幸的是有些人只是发出叹息,说什么悔之晚矣。

走出校门学习,你的学习就有了针对性,因为这时要学习的内容与你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你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所以,你就会觉得学习的效果特别好,你一学就见到了效果,就会进一步激发起你学习的积极性。

走出校门学习,就不会受到什么限制,就能随心所欲的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你觉得什么对你有用,你才学,所以就不会浪费自己的时间,这更有利于你在某一方面取得很快的进步。

有志者,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放弃学习,因为他知道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就必须掌握必要的知识。他就会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去学习知识。

很多人走出校门后,首先被谋生的问题所困扰,一天到晚疲于奔命,慢慢的就会放弃了自己的学习,而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坚持不忘自己的使命,因为他们知识掌握了一定知识之后,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人们认为“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由于缺乏想象和观念。

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就断言:“知识是一切能力中最强的力量。”

高尔基则认为:“只有知识才是力量。”

雨果甚至在《悲惨世界》里提出:“人类只应当受知识的统治。”

物质财富可以私有也可以公有,但同一物品只能供有限人使用,使用越多其价值越低;知识财富可以私有也可以公有,但知识使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高。

知识作为商品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酌独一无二性和不可取代性。知识的供方是垄断的,知识产权和知识保密使得知识成本十分昂贵。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最新知识,谁就掌握了巨大的财富。因此,掌握现代知识,并具创新和运用能力的人成为知识经济中的决定因素。财富的再定义和利益的再分配取决于拥有的信息、知识的多少及创造力的高低。

克林顿的首任劳工部长罗伯特希赖在其名著《国家任务——迎接二十一世纪》中写道:“我们正经历一场转变,这一转变将重组下一世纪的政治和经济。将会没有一国的产品或技术,没有一国的公司,没有一国的工业。至少将不再有我们通常所知的一国的经济。存留于国家界限之内的一切,是组成国家的公民。每一国家的重要财富将是其公民的技能。”

日本管理顾问大前健一在《无疆界的世界》中也强调:“如果你看看当今繁荣的国家——瑞士、新加坡、韩国和日本,你会发现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国土小,没资源,接受良好教育的勤劳人民都有参与全球经济的雄心。拥有丰富的资源确实减缓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因为那里的官僚们仍然以为金钱能解决一切问题。在真正相互关联的全球经济中,成功的主要因素从资源转移到了市场,为了繁荣,你不得不在市场上参与。这意味着人是创造财富的惟一真正的工具。”

原始社会,人的力量十分渺少,人的存在是以自然的存在来解释说明的;在农业社会,土地、劳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关键的经济因素,是人追求的目标;在传统的工业社会,货币资本、自然资源成为社会发展最关键的经济因素;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与经济的一体化,使知识、信息、智能以及人才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人及其知识才真正成为全社会的主体与核心,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第一需要和第一力量。

知识经济时代,是彻底的“以人为本”的时代。高智慧的人才将决定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产业的兴衰,企业的竞争将集中在人才上。“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管子?霸言》)。反过来说,“一个人的知识越多,就越有价值”。高知高酬、高智高位,势所必然。

这又从另一个方面突出了学习的极端重要性,正如国际经合组织在关于知识经济的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在知识经济中,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决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命运。”

古人曾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今天看来,这似乎是陈腐的观念,但其中的道理却值得借鉴,即:学习却是永不过时的真理。只有学习才会提高,只有不断的提高才会成功。

9.学习是一生的需要

学无止境,“学不可以已”,成功需要终生学习,信息革命的时代,学习将成为终生的需要。

当今世界,知识、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让人目不暇接,要使自己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要不断地学习。

荀子就说过:“学不可以已。”人如果停止学习,就会停滞,就会退步。从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来说,一旦停止学习,也就到头了。

如果停止学习,你就要落伍,就要被时代淘汰,你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就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自我实现。

1994年,杨澜从一个学生成为《正大综艺》的节目主持人,把一个有着良好家教和较高文化素养的青春少女的形象和富有女性细腻情感的职业妇女的形象统一在一起,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既高雅又本色,既轻松又令人回味的主持风格。

在完成了《正大综艺》200期制作之后,杨澜跨越太平洋去了美国,攻读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传媒硕士学位。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因为杨澜已经取得了成功,已经成为世界级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她完全可以在她的地位上享受她已经获得的荣誉。但是,越是有功底的人越能体会到功底和学识的重要,越能产生在功底和学识上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渴望,所以杨澜离开了众人羡慕的主持人位置,去美国读书,又成了一名学生。

当杨澜再一次出现在媒体上时,她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的境界提升了,她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又上了一个台阶。

人的潜能是很大的,成功没有止境,学习也是没有止境的。

不断的学习,你才会有不断的进步。

只有那些不断进取,不满足不断超越自己的人才值得我们敬仰。

过去,我们也爱说这样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

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很快的,一个人一旦停止了学习,就会成为社会的落伍者,他将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很多人会找借口说:“我已经太老了,学不懂了。”或者说:“我有一大家子人等着我去养活,哪有时间去学习?”这实际上是人性中不可救药的弱点。人都有这个弱点,就是得过且过,苟且偷安,贪图享受,安于现状。

人生有很多个层次,要想达到上层境界乃至最高层次的人生境界,人就必须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去努力。满足现状,就等于自己宣告自己生命的结束。

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

学会学习,你就会有收获的一生。

学会学习,你就会有成功的一生。

学会学习,你的一生就有了意义。

只有学习才是人终生的事业。

10.每天学习一点,充实一生

持之以恒,坚持每天学一点东西,才能有助于一个人最后达到成功。

每天都坚持学一点东西,就始终不会被快速发展的时代抛到后面,也使他有足够的智慧应对各种危机和风险,使自己充实起来。

许多人想在顷刻之间成就丰功伟绩,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其实,任何事情都是渐变的,只有持之以恒,每天坚持学——点东西,才能有助于一个人最后达到成功。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尽管他们的资质很好,却一生平庸,原因是他们不求进步,在工作中惟一能看到的就是薪水。因此,他们前途黯淡,希望渺茫。

无论薪水多么微薄,你如果能时时注意去读一些书籍,去获取一些有价值的知识,这必将对你的事业有很大的助益。一些人尽管薪水微薄,但他们工作很刻苦,尤其可贵的是,他们能乘着每天空闲的时候,如晚上或周末时间,到补习学校里去读书,或是自己买了书来自修,以增进他们的知识,最终他们也不再会是原来的水平,乃至取得很大的成功。

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愈多,才能愈丰富,生活愈充实。

有一位年轻人,他出门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还要多,有时乘火车,有时坐轮船,但无论到什么地方,他总是随身携带着一本书籍,以供随时阅读。一般人浪费的零碎时间,他都能用来自修、阅读。结果,他对于历史、文学、科学以及其他各国的重要学问,都有相当的见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从而促成了自己一生的成功。但是,大多数人却在浪费自己的宝贵零碎时间,甚至在那些时间里去做对身心有害的事情。

自强不息,追求进步的精神,是—个人卓越超群的标志,更是一个人成功的征兆。

一个人,只要能利用有限的零碎时间去读书,总会取得很大的成就,可恰恰相反,很多人却浪费了这些空闲时间,到头来等待他的肯定不会是成功。

当今的社会,竞争非常激烈,生活更显艰难。这就更要求人们善于利用时间,来增进自己的知识。

大部分人无意多读书、多思考,无意在报纸、杂志、书本当中尽量汲取各种宝贵的知识,而是把宝贵的时间耗费在无谓的事情上,实在是一件最可惜、最令人痛心的事情。他们还不明白,知识是无价之宝,能使人们获得无限的财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说人要有较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也就是要人们能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利用知识处理各种事情。丰富的阅历是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资本,所以,我们不但要注重书本知识,也要注重生活中的知识。

古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学习获取知识诚然重要,但实践获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

知识就是力量。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拥有了追求成功的第一要素。

人们已经认识到:知识与能力并不完全是相等的,知识并不等于能力。21世纪对能力的新要求,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知识。

不管时代怎样发展,都应使头脑保持清醒,必须清晰明了地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就是力量,但各种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

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与之相应的能力,运用与知识之间还有一个即学以致用的过程。学了知识不运用,如同耕地不播种。

有很多的知识但却不知如何应用,那么所拥有的知识就只是死的知识。死的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学习时,不但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仓库,还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熔炉,把所学知识在熔炉中消化,吸收。

学习时,应加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并把两者的关系调整到黄金位置,使知识与能力能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发挥出巨大的潜力和作用。

所以,每个人不仅应该苦读与爱好、兴趣、职业有关的“有字之书”,同时还应该领悟生活中的“无字之书”。

通过阅读“有字之书”,你可以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前人学以致用的经验,并从中加以借鉴,避免走叉道、走弯路;通过读“无字之书”,你可以了解现实,认识世界,并从“创造历史”的人那里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与有肝胆人共事,须从无字处读书。”

重视“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读“无字之书”,是鲁迅先生的主张。

鲁迅少年时代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农村度过,而且也乐于与农村少年为友,喜欢到农村看社戏。他从农村少年、农村社戏中了解了很多农村生活,也因此增长了不少见识,他后来创作的《故乡》、《社戏》等短篇小说的生活素材都是在那时积累的。

鲁迅一生写了很多针砭时弊的杂文,其犀利的语言,也来自对“无字之书”的知识积累。如果不注意读社会现实这部“无字之书”,只知闭门做学问,他又怎么会从中看出“世人的真面目”,怎么会成为“一个犀利的画家”,用他手中那支强而有力、泼辣而幽默的笔,画出黑暗势力的丑陋面目呢?怎么能“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呢?

学习,就要抓住一切能学的东西,从课本到现实,每天必须学,必须有所进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渊博起来。 8b37dW2FgmDaZgvkqDYkkO6/UTckgovLvDoeAgAJfVm+yhlO26CL1M3HLn0pAhF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