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这里有个例子,虽然不属于交际会话的范畴,但对掌握应变技巧同样不无启迪。当年,英国首相威尔逊在发表竞选演说时,忽然有个故意捣乱的人高叫起来:“狗屎!垃圾!”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干扰,为了顾全大局,保证演说成功,威尔逊镇静地报以一笑,用安抚的口气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脏乱问题了。”这样,威尔逊佯作不解捣乱的本意,以顺水推舟的手法,安全渡过了“险滩”,使演说得以顺利地继续。演说可以如此,交际会话同样可以如此。

5.借物联想,谐音双关

联想手法由此及彼,也可应用于随机应变,还可借助谐音双关,即使面对十分艰难的局面也能睿智巧答从容应付。

相传,古时候有个叫薛登的人,其父身居宰相之位,奸臣为了加害于他,设计从薛登身上开刀,用激将法引诱薛登砸坏了皇门边的一只木桶。皇帝大怒,立即向薛登父亲问罪:“大胆薛登,为何砸碎皇门之桶?”薛登略一思忖,反问:“皇上,你说一桶(统)天下好,还是两桶(统)天下好?”皇帝说:“当然是一统天下好”!薛登高兴得拍起手来:“皇上说得好!一统天下好,所以,我便把那只多余的桶砸了。”皇帝转怒为喜,连连夸奖薛登聪明和薛父教子有方。一场弥天大祸,由于薛登巧用谐音,随机应变,消除于口舌之间。

6.幽默俏皮,以笑解围

幽默是最好的润滑剂,即使遇到棘手的难题,或遇到意外的抢白、嘲讽,甚至不怀好意的侮辱或挑衅,机智的幽默语言也能帮助人摆脱窘境,使尴尬或严峻的局面消失在笑声中。譬如,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指责:“你说的这种话真叫人莫名其妙。”叫人当众下不了台。如果听后付诸一笑,幽默地说:“哦,我还以为你听不出我是根本不懂这个问题呢。”一句自我解嘲的戏言,就可以帮助你走出窘境。总之,插科打诨往往有利于绕过礁石,达到应变的目的。

人生在世,你无法生活在一个孤立无援的空间里,无论我们将怎样度过漫漫人生,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实现什么样的目标,都无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交往、沟通以及和谐相处。因此,会不会说话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不会说话的人,可能一言不慎得罪人,遭到别人的怨恨;会说话的人,可能因为一句话而化干戈为玉帛。你是想成为哪种人呢?

1.说话注意看对象

说话不是随便说说就可以的,说话不看对象,对牛弹琴或班门弄斧都会大打折扣,听的人叫苦,吃的喊累,结果搞不好得“重头再来”或者是被“打了出去”。因此,说话看对象是处世中的重要技巧之一。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应该明白社会上的人有民族、地域、年龄、性别、阅历、教育水平、生活方式、性格特征、职业职务、心理状态和所处环境、兴趣爱好等等各种差异,而且每个人都有群体的社会性和个体的独立性两种属性。人的各种差异和两种属性在交往中有其交叉的一面,也有其排斥的一面。这样的两重性,再加上人际交流中的语言环境的不同和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说话不仅要看场合,还要看对象。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得好:“此时此地对此人说此事,这样的说法最好,对另外的人,就应该用另一种说法。”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是不是说“看人上菜”、“察言观色”、“逢场作戏”呢?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可以庸俗化,歪曲为虚情假意;也可以实事求是,把它理解为人际交流的科学态度。在这里我们还是坚持说话一定要看场合和对象。这是遵循交际规律,进行有效的交流,根本不同于虚伪和圆滑。“看人上菜”,“逢场作戏”,虽然也有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灵活应变性,但它的出发点是为了依附讨好对方,或是蒙蔽诱骗对方,不是为了把表现自我与适应他人统一起来,不是为了直接交流,沟通心灵。这种虚伪的讨好与谈话要看对象之间有本质的区别。我们理当划清这两者的界限,在真诚待人、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来看对象说话,从而达到处世和交流的目的。

说话要看对象,不是表面形式,而是要深入细致。这里强调的是,要看对方的基本情况,要看对方的心理态度及其变化,还要看与交际双方有关的人物关系。

首先,要看对方的基本情况,就是要看对方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身份、职务等。

孩子吃苹果时突然问你:“我的苹果怎么变成褐色了?”如果你解释说:“因为你把苹果皮啃掉后,苹果肉与空气接触,苹果发生氧化,从而改变了果肉的分子结构……”显然孩子听不懂这些话。这就是说话不看对象。有位教师教小学生写“美”字,她说:“王家大姐的头上戴了两朵大红花,你们说美不美?”大人听了这话会觉得可笑,但小学生们听了却感到生动形象,新鲜有趣。这不仅会使他们很快掌握“美”字的形体结构,或许还会使他们没齿不忘呢!这就是说话看对象的妙处。

“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有这么一句话,让男人和女人分别在这句话当中标出逗号。男人标点:“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而女人标点:“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这是性别的心理差异所造成的对语言的感应有所不同。

对男人讲“你显得老了”,一般没多大关系,若对女性讲,十有八九会得罪人的。

冬天的电影院里,总有年轻的女观众人场后不肯摘帽子,影响后面观众的视线。为此,多次打出字幕:“影片放映时请勿戴帽子。”但许多人不予理睬。后来电影院出了绝招,打出字幕通告:“本影院为了照顾年老体衰的女观众,允许她们照常戴帽,不必摘下。”结果,所有戴帽子的年轻女观众全都摘下了帽子,因为她们谁都不要成为衰老之人。

说话看对象,还要看对方的文化程度。人口普查员填写人口登记表,问一位没有文化的老太太:“你有配偶吗?”老太太很可能听不懂,还会以为你是问她“你买藕了吗?”容易闹笑话。

据说,一位数学家在食堂的窗口买馒头,竟说:“请卖给我一又二分之一个馒头。”炊事员给他拿了-个。他说:“还有二分之一……”“‘你要两个?…‘虽然不是,我要一又二分之一。”炊事员急了:“你到底要几个,这不是成心捣乱吗?”不是成心捣乱,但如此迂腐,也确实让人感到厌烦。

一位大学毕业生被分到一家工厂工作,起初还不错。但没过多久,他发现车间主任对他越来越冷淡了。他怎么也弄不清其中的原委。后经一位好心师傅的点拨,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在学校待惯了,讲话爱用些术语。什么“最优化方案”、“程序化”、“控制论”等等。而车间主任只上过中专,最烦别人在他面前卖弄学识。

这位大学生的说话,无形之中触到了领导的“自卑感”。其实这些因素都是相互关联的。

说话看对象还要看对方的身份。身份是指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辈分和职务。身份不同并不妨碍人际交流。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学生对老师,普通人对于有名气有地位的人,以及男士对女士等等,不要因为身份不同而害怕或回避交流,而要自由平等地交流、沟通。

一般来说,如果不是十分严肃隆重的场合,身份较高的人对身份较低的人说话越随和风趣越好,而身份较低的人对身份较高的人说话就不宜过于随便,尤其是当众讲话更需要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自己与听众的身份差别,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

在一次文学研究会上,学会负责人首先作报告,他说:“先让我这个老猴耍一耍。然后你们中猴要小猴耍。我这个老猴肯定耍不过你们中小猴,不过总要带个头吧!”这位报告人是个老资格的作家。到会的中青年同志既对他熟悉,也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理解他的说法是以自嘲的方式来个“庄谐亦出、四座皆春”。倘若有个年轻人上台说:“我这个小猴先来耍一耍,然后你们中猴、老猴耍。”这会成何体统呢?

看身份不仅是指身份较低的人对身份较高的人应多几分敬重之情,而且还包括各种各样的身份职务,这都是为了说话得体。比如你请朋友到一家饭店吃饭,在点菜时问服务员:“你们这儿的红烧排骨好不好?”以服务员的身份分明只能说好,这样提问就不恰当。你可以问:“你们这儿什么排骨最好?”这样问话便于服务员为你当参谋。

说话看对象尤其要注意看对方的心理状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心态,而且有时候未必会从外部表现上明显地表露出来,那么作为表达者应当洞察对方的心理,以便进行有效交流。比如售货员在接待一位胖胖的女顾客的时候,说:“这种衣服没有大号的了。再说,你这么胖,穿不上这种衣服。”这位售货员的意图不错。但说话不看对象,尤其是不注意胖顾客怕人说胖的心态,实在不应该。这位胖顾客受了气,肯定不愿在这里选购服装了。

有一次,几个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到司法部去联系工作安置。接待他们的一位60来岁的局长解释说,个别的可以考虑吸收,几个人都来不好安排,因为部机关的许多部门编制有限,没有名额安排。听了这番话,一位女研究生大发感慨,说什么有些老家伙早该离退休了,就是赖着不走,阻碍青年人走上工作岗位……这么一说。那位局长的脸色变得难看了。事后,他们才听说,这位局长整天为即将离休的事情犯愁呢。这样说话怎么会不把事办砸呢?其实,如果注意观察,局长的心态是不难看出来的。

人际交流中经常会有“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情况。说话不注意洞察对方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发生意外的问题。《红楼梦》中写到大观园中一个婆子教训自己的外孙女:“你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头混搅!”这话恰好被林黛玉听到,她却误认为婆子是在骂她,于是大叫一声道:“这里住不得了!”直气得“两眼反插上去”。婆子的话本意是不让外孙女到大观园中来,但林黛玉怎么会误认为这是撵她走呢?显然,这是由林黛玉那种寄人篱下的特定处境和心态造成的。所以对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听来感受完全不同。

吕叔湘先生说得好:“语言的确是一种奇妙的、神通广大的工具,可又是一种不保险的工具。听话的人的了解和说话的人的意思不完全相符,甚至完全不相符的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所以,吕先生又说:“语言的地面是坎坷不平的,‘过往行人,小心在意’。说话的人和写文章的人,要处处为听者和读者着想,竭力把话说清楚,不要等人家反复推敲。”

这番话告诫我们:说话一定要看对象,看对方的心理,而且还要看人物关系。

2.说话光彩人欣喜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只怕有心骂,就怕无心话,说话要避免说话给人带来伤害,使人际关系紧张。所以,开口前先想一想再说,要谨开口,慢开言。

与人交谈的目的在于沟通,要力求避免因说话不当而使人际关系变得紧张,所以,话说出口前应该先想一想,不要以言语伤人,俗语说得好:“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不对,或是说的让人听着刺耳,这样就得罪了别人,所以我们在交谈的时候也就需要讲究一种艺术。有时候同样的意思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可能会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

要把话说好,首先态度要诚恳,只有这样才会有一个双方都乐于沟通的氛围。态度傲慢是交谈的一大禁忌。而亲切友好的态度则会让对方、甚至你的对手心里放松,愿意与你畅谈,倾诉了。

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语言要文明,这一点也相当重要。使用文明语言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你自己的尊重。粗话、脏话、黑话、荤话、怪话等先在脑子里过滤过滤再说,否则一句话没说对,就可能会闹得大家不欢而散。另外隐私和敏感话题也要尽量不说,否则,对方感觉如坐针毡,交谈还怎么进行下去呢?

另外,身体语言也非常重要。目光注视对方,表情要自然,要不时地点头,适时地微笑。有的时候我们还需要与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能太远,否则,根本听不清彼此之间所要交谈的内容是什么,如果太近,就会给对方以压迫的感觉。

有时语言要有幽默感,幽默是一个人智慧的表现,巧妙地使用幽默可以打破坚冰,化解尴尬的场面,往往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凡人皆有其长处,也难免有短处。在谈话当中,你要极力避免说别人的短处,否则不仅使别人的尊严受到损害,而且还表现出你品德的缺点。

不可在谈话中刺探别人的隐私,更不要知道了别人的一点点短处就逢人宣扬。世界之大,谈话的内容取之无尽,何必一定要把别人的短处当作话题呢?

其实,你知道的关于别人的事情但不一定可靠,也许另外还有许多隐衷不是你所熟悉的事实。如果你冒然拿你所听到的片面之言宣扬,不是颠倒是非,就是混淆黑白。话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一旦事后你彻底地明白了真相,人已经被你得罪了,悔之晚矣。有这样一个例子:

“李某借了王某的钱不还,存心赖账,真是卑鄙。”昨天你对一个朋友说,这话是从王某那听来的,他当然站在自己的立场说话。人都是觉得自己是对的,当然不易把话说得很公正。等你见到李某,他也许会告诉你,他虽然借了王某的钱,但有房屋契约押在王某那里。因为最近生意赔了,到期不能清还,只好延长押期。当初王某表示若有需要延长押期时,随时可以延长押期,而今王某急于拿回现款,李某一时无法立刻付清,既然有抵押物,就不能说他是赖账。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半都是如此复杂,你若不知内幕,就不要信口开河。

一旦谈论别人的短处时,也许你在无意之中就种下祸根,“祸从口出”而它要滋长到怎样的程度,并不是你所能掌握的。

想要有一个好的口才,最好是自己定下一条戒律:除了颂扬别人的美德,永远不要把议论别人的短处来污辱你的口、污辱你的人格,否则的话你将永远找不到一个愿意和你接触的朋友。

如果是别人向你说某人的短处时,你惟一的办法是听了就忘,像保守你自己的秘密一样,三缄其口,不可做传话筒,更不要深信这片面之词。

如果你茶余饭后要找谈话的资料时,则天上的星河,地上的花草,无一不是谈话的好题目,倒不必一定要说东家长、西家短,才能消遣时间。

孰不知,说别人的短处,说不定就是自己的短处。要有好人缘,就必须把话说得光彩些,背后说人不要做,逢人说项应发扬。

3.逢人只说三分话

“逢人只说三分话”,剩下的七分呢?当然是留下自己欣赏比较好。何必到处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呢?也许别人认为你是另有企图或修养太差。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当然这里的意思就是还留有七分话,不必对人说出,也许你会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何必只说三分话呢?

有经验的人,一定会只说三分话,或许你会认为狡猾,是不诚实。其实,这种观点是比较片面的。每个人说话时都看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对方不是一个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人,你说出三分话,就足够了。

孔子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如果对方不是你深交相知的人,而你却畅谈所有的欲言,虽然你说出了自己的所有话,而对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为人最忌“浅交而深谋”。你所说的话,都是属于你自己的事情,对方是否愿意听你讲呢?会不会说错了有什么把柄落入人手呢?

如果你们之间关系浅薄,而你与他深谈,会显得你没有一点修养;如果你说的话是关于对方的,而你又不是他的诤友,他会觉得你不配与他深谈,虽然忠言逆耳,但是却显出你的冒昧无知;如果你说的话是关于社会的,可是你并不能明白对方的立场究竟如何,你也不会明白对方的主张究竟如何。可你偏高谈阔论、畅其自己所言,那样会很容易招祸的!

所以,“逢人只需说出三分话”,是不需要说的,不必说,不应该说,那么与“事无不可对人言”也就没有什么冲突了。

所谓的“事无不可对人言”,就是指你所做的每一件事,并不是必须向别人毫无保留。那些有经验的人,是不是每件事都对人言,另当别论,而他的只说三分话,那是不需要说,不必说,也是不该说的关系,那决不是不诚实、狡猾的表现。

说话原本就有三个限制:人、时、地。如果不是其人就不必说:虽然得其人而没有得其时,这时也不必说;即使是得其人,也得其时,但却没有得其地,也不必说,没有得其人,而你说出了三分真话,那已经是多了;如果你得其人,但是却没有得其时,说出了三分真话,其实那是在给他暗示,你要试探他听到这些真话之后有什么样的反应;如果你得其时,没有得其地,而你说了三分真话,那就足以引起他的注意力了,如果有必要的话,你可以与他长谈下去,这样的人才能称做是通情世故的人。

4.拒人不必千里之外

谁都会开口求人,但不是每次都会如愿以偿得到帮助。当帮不了别人而要拒绝时,方法要灵活些,才使局面不至于尴尬。

在交往中,总会有人需要你帮忙,但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帮他时,就需要拒绝他。而直截了当说出拒绝的话,很难说出口,也怕别人误解。为此,我们就必须掌握拒绝他人的技巧。学会拒绝他人,关键要态度和蔼。不要别人刚开口要求,就断然拒绝他,不要对他人的请求迅速采取反驳的态度,或流露出不高兴的表情,或者去藐视对方,坚持永不会妥协的态度等,这都是不妥当的方式。应该以和蔼可亲的态度诚恳应对,采取别人可以接受的方式。

拒绝对方时,要明确说出事实。要据实言明,不要模棱两可,这样会导致对方产生许多误会,这就容易使彼此之间产生一种隔膜,关系越来越淡。

拒绝时,千万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特别是对你有过帮助的人,请你帮他做事。为了情面,的确是非常难以拒绝的。不过,只要你能表示出尊重对方的意思,率直地讲出自己的难处,相信对方也会理解你谅解你。

拒绝对方,也要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也就是说要给对方留面子,要能让他自己下梯子。你必须自始至终耐心地听对方把话说完,当你完全听完对方的话后,心里有了主意时,再来说服对方,就不会使对方难堪了。

有时拒绝,不能把话完全说死,可能有人都会遇到某个异性当面向你表示爱意,而你又不乐意接受,就可用拖延法说“不”。他邀你跳舞,你可以回答:“以后吧,有时间我会约你的。”特别是在商界交际中,要让对方明白,这次拒绝,还有下次机会。

在拒绝人时,如果很有把握可以拒绝对方,只管与对方面对面相坐。如果要拒绝的是一个难缠的人,最好不要和他视线直接接触,选择位置时要以斜、横为佳。当你知道怎样选择地点来拒绝对方时,你还要注意到时机问题。有时候,拖延一段时间,选择一个好机会,再予以拒绝,会使得原来紧张的局面完全改观,这也是拒绝人的一种技巧。

学会拒绝他人的技巧,既可减少许多心理上的紧张和压力,又可以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也不至于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陷于被动,生活就会变得轻松、潇洒些。

但是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呢?这里总结了拒绝他人的十种方法:

第一,先承后转法,这是一种力求避免正面表述,而采用间接拒绝他人的一种方法。先用肯定的口气去赞赏别人的一些想法和要求,然后再来表达你需要拒绝的原因,这样你就不会直接地去伤害对方的感情和积极性了,而且还能够使对方更容易接受你,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一条退路。一般情况来说,你还可以采用下面一些话来表达你的意见,“这个主意太好了,但是从眼下的这些条件来看,我们条件达不到,我想我们以后肯定是能够用到它的”,“我知道你是一个体谅朋友的人,如果不是对我十分信任,相信我有能力做好这件事,那么你是不会找我的,但是我实在忙不过来了,下次如果有什么事情我一定会尽全力来支持你。”等等。

第二,沉默暗示法

在很多时候,要拒绝他人也是需要巧借一些典故进行暗示,用这样的方法来达到拒绝他人的目的。有些人喜欢通过说出自己困难的方法来暗示他人,以投石问路,这时候,你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来表示你的拒绝,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表达出“不”最好是通过他们容易接受的办法。这样的办法通常用在朋友向你借钱的问题上。一般借钱的人,在借钱的时候喜欢陈述自己的困难,这时你也可以接过话题,也大谈一下自己的苦处,一般对方是会明白的。你也可以采用自言自语的方式来说明你的困难,让对方能够从你的话中感受到你拒绝他的意思。当然,与此同时,你还可以表示出对他深深的同情和理解,还可以为他出一些主意,用这种方法来表达出你对他关心以及你自己的无能为力,当对方离开的时候,你还可以送上自己对他的祝福。

第三,以攻为守法

有的时候,当对方向你提出一些什么要求以前,我们已经从别的途径中得知此事或在谈话中已经知道对方的目的,但是自己无法做到,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这种以攻为守的办法来拒绝他。像找你借钱的时候做一些不正当地事情,这个时候可以在对方说出他的请求之前率先地提出来自己的要求:“这么巧呀!正好碰到你,正准备去找你借点钱……”对方如果听到你这么说话他自然就不会再向你开口借钱了,可能他还会懊悔自己走错门了呢!

第四,自我贬低法

有很多既没有意义又浪费时间与精力的活动,我们要对它进行拒绝,可以采用自我贬低的方法,在玩笑的气氛中拒绝他人,也使自己能够全身而退。比如说,如果朋友想邀你一起去玩电游,你就可以说:“说出来不怕你们笑话,我学了几年一直玩得不像样子,你们看了都会觉得扫兴,为了不影响你们的兴致,我还是不去为好。”又比如,在聚会的时候,你确实不会喝酒,你可以说,“我是爸妈的乖儿子,在家里面又没有什么地位,要是喝了酒,那回去后肯定会被我爸揍死的,要么会被我妈骂死,你们就饶了我吧。”或者找一些比较好的借口来增强这种自我贬低的效果。

第五,顺水推舟法

有很多问题,我们还可以巧妙地把对方设置在同样的情景,以此来引诱对方做出判断,从而让对方明白自己的处境或意思以巧妙地拒绝对方的要求。

在历史上就有一个这样的例子:有一次,一个人问艾森豪威尔将军一个有关军事机密的问题,艾森豪威尔将军作耳语状说:“这是一个机密问题,你能替我保密吗?”于是那个人就连忙说道:“我一定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则回答道:“那我同样也能!”

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可以用这样的办法拒绝他人,你不愿意的情况有时别人也会不愿意,由此推之,从而巧妙的回绝了他人。

第六,敷衍式的拒绝

敷衍式的拒绝,是一种有效拒绝他人的方法,也一种最常见的方法,敷衍是在不便明言回绝的情况下,含糊回避他人。运用好了不但拒绝了他人,还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有一次庄子向监河侯借钱,监河侯敷衍他说:“好!再过一段时间,等我去收租,收齐了,就借给你300两金子。”监河侯的敷衍很有水平,不直接说不借,也不说马上就借给他,而是说过一段时间收租,收齐后再借。这话有几层意思:一是目前我没有钱,还不能借给你,二是过一段时间,时间并不明确说明,到时借不借还是另一说。庄子听后已经很明白了。

敷衍式的拒绝具体可以这样做:不便说出自己真正拒绝他人原因的时候,推托其辞是一种比较好的办法。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背景中,互相制约的因素有很多,有时真的爱莫能助,不妨找个挡箭牌挡一挡。如有人托你办事儿,你又是一个领导班子的成员之一,你可以这样说,我们单位是集体领导,像这样的情况,需要大家讨论才能决定,不过,以前像这样的事都很难通过,最好还是别抱很大的希望。如果你坚持这样做的话,待大家讨论后再说,我个人说了不算数。其实这属于是推托其辞,把矛盾引向了另外的地方,意思是“不是我不给你办,而是我办不了”。听者听到这样的话,一般都要打退堂鼓,会说:“那好吧,既然是这样,也不难为你了,我再想想别的办法吧!”

另外,答非所问,也是一种婉拒对方的方法,对方会从你的话语中感受到真正的意思,他的请托得不到你的帮助,只好退出了。如:“这件事您能不能帮忙?”“我必须去参加一个重要会议。”

第七,献可替否,转移重心

“献可替否”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用可行的去替代不该做的。当对别人所求的事自己不能帮忙时,应在讲明道理之后,再说出自己拒绝的意思,然后帮助想一些别的办法作为替补。因为一般每个人都会有一种补偿心理,如果你想的办法不很理想,但你也已经尽自己的力量了,对方的情感也得到了满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方的失望感,如果你的办法帮助别人解决了问题,他也会更感谢你。

小陈是小杨的一个好朋友。一天,小陈来找小杨要请他帮忙办一件事,为他的妻子报仇。原来小陈的妻子被主任欺侮了,小陈发誓要为妻子报仇,而且还买了一把锋利的弹簧刀,想杀掉那个主任,但考虑到对方人高马大,自己一个人对付不了他,于是就想请小杨帮忙。小杨听后,心中很明白,尽管应该教训教训这个混蛋,但如果感情用事,放倒了他,那就犯罪了。因此,小杨决定拒绝小陈,同时不能让他办错事。于是他问小陈:“你爱你的妻子吗?”

“爱,当然爱!她是我妻子啊。”小陈回答说。

“这就是了,真正爱她是不管她遇上多么大的不幸,都会永远爱她,在她遇到不幸时还要帮她解脱出来。你这样做是感情用事,并不是爱她,这是在伤害她,会使她更伤心。她还会因此而受连累。坏人总是要受到惩处的,这要靠法律。那个主任的行为是犯法的,这样吧,我帮你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吧,我相信,法律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的。”

小陈听了小杨的一番话,放下报仇的想法,最终运用法律惩处了那个主任。而小陈也非常地感谢小杨对他的帮助。

这个例子中,小杨听了小陈的请求,并没有为了朋友之情而感情用事,而是先讲了一番道理,并讲出话题的重点,由报仇转移到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小陈明白了自己的糊涂,从重心的转移中得到了问题的圆满解决。小杨也由此拒绝了小陈报仇的请求,这也正是“献可替否”的妙用。假设小杨为了朋友义气,满口答应帮助小陈去报仇,结果肯定不堪设想,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

第八,引用名人名言、俗语或谚语

拒绝别人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引用名人名言、俗语或谚语等来做答,以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或表明自己的观点。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既增加了自己说话的权威性与明确度,又不必在解释和说明上浪费太多的口舌,还能有效地达到自己所要的效果。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丈夫死后,看中了朝中品貌兼优的宋弘。有一次,刘秀召来宋弘,以言相探:“俗话说,人地位权利高了,就要改换自己结交的朋友,人富贵了,也可以改换自己的妻子,这是人之常情吗?”宋弘回答说:“我只听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人地位低还是高,都不能把最初患难与共的朋友忘记,最初的结发妻子也不能让她离开身边。”

宋弘自然深知刘秀言外之意,但他进退两难。应允则违背了自己的人品,也对不起贫贱相扶的妻子;含糊其辞会招来麻烦。直言相告,毕竟对方是一国之君,也不得体,又有冒犯龙颜之患,所以他引用古语来“表态”,委婉而又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与立场。

第九,幽默表达

这种办法很类似于顺水推舟的方式,在别人请求你办事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否能做到,办事都要讲究原则,坚决不能做不符合原则的事。某人向你提出的要求是不符合原则的,则绝对不能答应,这就是坚持原则。不能为一团和气而丧失立场,无论两人有关系再好,也是应该拒绝的。在态度坚决的前提下,根据人际关系的特点,根据交往的内容、场合和时间等的不同,来采取灵活的办法,从而拒绝他人的要求,这也是在坚持自己的原则。在拒绝他人时要讲究灵活性,最重要的一点是委婉含蓄,这样能使人很容易的接受,而且也不会疏远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委婉拒绝是希望对方知难而退从而达到拒绝他人目的。春秋时期,有人想让庄子去做官,庄子并未直接拒绝,而是打了一个比方说:“你看到太庙里被当作供品的牛马吗?当它尚未被宰杀时,披着华丽的布料,吃着最好的饲料,的确风光,但一到了太庙,却被当成了宰杀品,再想自由自在地生活,还可能吗?”庄子虽没有正面回答,但以一个很贴切的比喻已经回答了,他是不可能会去做官的,这种方法就是委婉的拒绝法。

第十,转移问话,巧妙回避

截断对方的问话或请求,在他还没有说完他自己的某个意思时,你已经明白他的意思,又需要去拒绝,我们就可以答非所问,这就是转移话题。为什么不要等对方说完整,就要抢先回答呢?这有两种原因:一是等对方把问话全说出,就会泄露出某种秘密,难以收拾,也就不容易拒绝了;二是待听全问话再回答,会比较被动,更不好应付。考虑到对方要问什么,在他的问话未说完时,就迅速从另外一个方面来回答,可以转移其他听众的注意力,也可以使请求者领悟到拒绝他的意思,改换话题,免于因说破而造成尴尬局面和其他不良后果。比如:

一对青年男女是同班同学,男孩对女孩产生了爱慕之情,男方想要表白自己的心愿,女方虽心领神会,但是,却不想将这份友情向爱情方面发展,女孩认为还是不要说破,保持一种纯真的友情为好。于是,她就采用了截断对方问话的方法:

男孩: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你,你是不是喜欢……

女孩:哦!我喜欢你给我借的那本书,我都看了两遍了,还没看烦。

男孩:你难道看不出来我喜欢……

女孩:我知道你也喜欢这类的书,以后咱们可以交换一下学习心得吧?可以互相促进对方进步。

男孩:你有没有……

女孩:这么巧呀,我也早就有这个想法。互相切磋,向你学习。

男孩:……

女孩3次截断对方问话,使得男孩明白了她的想法,于是,不再问了。这比让他直接问出来,而女孩当面予以拒绝,效果自然要好得多,也不会丢失纯真的友谊。

断答要求思维敏捷,口语技巧娴熟。首先,断答前要明白对方的心理,“你不用问我就已经知道你要问什么”,“未闻全言而尽知其意”,这种错答的要求要高。其次,要能抢得自然而恰当,比如女孩从喜欢人而引论到喜欢书,能瞒过在场的其他听话人。最后,有时断答往往也需要几个回合才奏效,因为抢一两次,对方还不能领悟答话者的真正意思,或者略略知道而仍不甘心,继续发问,这就要求“连抢”多次,才不会漏破绽,而达到了目的。所以说难度大,技巧性强,但运用得当,效果也会更佳。

其实,我们不一定非要拒绝他人,或者一定要采用这些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关于拒绝他人,我们还要注意以下问题。一,在平时我们就应该真诚地对待朋友,积极地帮助他们。每个人都应该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平时帮人,拒人才不难”,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那些的确违背我们意愿的事情。二,如果是由于自己能力或客观原因,我们应该坦诚相对,说明自己的实际情况,同时,要积极帮对方想办法。三,对于某些情况,直接说“不”的效果更好,特别是对于那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应持坚决的态度来拒绝。对于那些可能引起误解的事情,也应该明确自己的态度,否则会“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此外,由于拒绝不明可能会影响对方,也影响事情发展方向,也应该直截了当地拒绝它。四,即使我们掌握了一些比较好的方法,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也应该语气委婉,最好还能面带微笑,这样既达到自己拒绝他人的目的,又消除由于拒绝给对方带来的不快。

5.以牙还牙,击退伤害你的人

许多情况下,心平气和恐怕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别人不那么认为,我们也不必那么做。不妨“以子之予,攻子之盾”的办法对付。

有时候,在生活中我们要面对许多不友好的情况,这时,平等的交流是一管用的,那么如何维护自己呢?

第一,以牙还牙

这一种技巧其实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敌方讲歪理或谬论之类的情况。

有一个人,非常骄傲自大,他不愿生活在集体之中,却还振振有词地辩解道:“只有羊呀、猪呀,才是成群结队的,狮子、老虎都是独来独往的。”作家马铁丁反问他道:“一般来说狮子、老虎是都是独来独往的,但是刺猬、癞蛤蟆、蜘蛛也都是一样的独来独往啊。”

这就是以其人的歪理又重重地还击了他本人,把自比兽中之王的狂妄之徒比作刺猬、癞蛤蟆、蜘蛛之类的小动物。

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非常注重运用这种方法来反驳一些无赖之徒,他妙语连珠,反驳的语言蕴含着无可辩驳的力量。

一次,马雅可夫斯基的演讲刚进行完,一个胖子随之挤到讲台边嚷道:“我应该捉醒你,马雅可夫斯基同志,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不错”,马雅可夫斯基用手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那个胖子,又一边说,“从伟大到可笑,正是一步之差。”

其实胖子的意思是说,马雅可夫斯基的演讲有些可笑或者近似可笑,马雅可夫斯基面对这挤靠讲台的无礼之徒,借用他的这些话,非常巧妙地向他反击,“可笑的正是与我只有一步之差的你!”这就是利用了对方说出来的话让对方得到反击。

第二,语义转移

汉语中通常存在有一词多义的现象,这就使我们在言语中有可能将此种语义转移为彼种语义,以便得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孙中山先生侨居日本的时候,结识了日本著名政治家犬养毅,他们做过一番很有趣的论谈。

犬养毅:“我真钦佩您的机智--不过,我想问问您,孙先生,您最喜欢的是什么?”

孙中山:“革命,把清政府推翻。”

犬养毅:“您喜欢革命,这是谁都知道的。但除此之外,您最喜欢什么?”孙中山停了片刻,用英语回答:“Woman(女人)。”

犬养毅拍手道:“很好!再其次呢?”

孙中山:“Book”。

孙中山说完之后,犬养毅忍不住,哈哈大笑说道:“这是很老实的话,我以为您会说完革命后说的是最喜欢书,结果您却把女人排在书的前面,这是很有意思的。您这样忍耐着对女人的爱而拼命地去读书,实在是太了不起呀!”

孙中山的几句话引起了他的兴趣,犬养毅以为发现了一个“秘密”,这时他解除了“戒备”。接着孙中山却很巧妙地“长驱直入”,来解释自己答案的真正含义,“不是这样!我想,千百年来,女人总是男人的附属品或玩物,充其量做个贤内助。然而我认为,她应该和母亲是同义语,当妈妈把她身上最有营养的乳汁喂给孩子的时候,当妻子把她真诚的爱献给丈夫的时候,她们的牺牲是那样无私和高尚,这难道不值得爱吗?可是,在我们好些人当中却从不珍惜这种爱,甚至践踏这种爱。”

在此,孙中山把“女人”一词解释为包括母亲、妻子在内的广大妇女,把“爱”理解为广义的尊重、热爱、珍惜、钦佩,同时就阐明了一个明确而伟大的真理,也就轻松地说服了对方。

第三,易位反驳 XG571rbuBbgQcGS96+vua0lh1MYDqJNd1W0qLlImugpLk4vQphhRCoeRaIqmuwA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