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3)对陌生人的称谓。对陌生人的称谓,一般来说可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用通称。可根据人的具体年龄、性别、职业等情况称“同志”、“朋友”、“师傅”、“先生”、“小姐”等。对男人一般可以称“先生”,未婚女子称“小姐”,已婚女子称“夫人”或“太太”,若已婚女子年龄不是太大,叫“小姐”,对方也决不会反感。而称未婚女子为“夫人”就是极不尊重了。所以,宁肯把“太太”、“夫人”称作“小姐”,也决不要冒失地称对方为“夫人”、“太太”。一般说成年的女子都可称“女士”。二是可以亲属称谓相呼。可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等情况,以父辈、祖辈、平辈的亲属称谓相称,如“大伯”、“阿姨”、“老爷爷”、“大娘”、“大嫂”、“大姐”等。称呼对方“大嫂”还是“大姐”时,必须谨慎从事,因为对方婚否不好确定,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称“大姐”比较稳妥。

2.运用称呼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民族、时代、地域的差异。

各个不同的国家、民族对人的称呼都有一些独特的习惯,如在日本,对妇女也可不称“女士”、“太太”、“小姐”,而称“先生”,如“米费子先生”。而汉民族语言中的称呼语相对于其他民族语言中的称呼语要复杂得多,不仅要看人的性别、辈分、年龄,还要分敬称和谦称。有的民族语言就没这么讲究,如英语中的“aunt”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是“姨母、姑母、伯母、叔母”等等。所以各个民族有不同的称呼习惯,在实际运用中,要遵从各民族的习惯。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习惯,造成了各种方言,所以还要注意方言间称呼的异同。如在大陆用得最广泛、最普通的“同志”称谓,而在港澳台同胞中,几乎就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与港澳台同胞打交道,不宜用“同志”这一称呼。

(2)注意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口语相对于书面语言而言,显得通俗、随便,更为亲切。现代汉语中,同一个对象,可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不同的称呼,如爸爸(口语)、父亲(书面语)。在口语中,如果面对称呼对象时,运用书面语中的称呼语就显得生硬、不自然、不亲切。但是,在口语中,书面语中的称呼语可以作为他称用语出现。如“我的祖父”、“你的母亲”等。

(3)注意语言环境和称呼对象的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比较熟悉的人,我们对其称呼就可随便点,甚至可叫别人小名、绰号,夫妻、恋人之间私下里还可用昵称,这样显得较亲切、自然,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但在公众场合,尤其是在会场上、课堂上,叫别人的小名、绰号,就会显得不严肃,太放肆,应当以“XX同志”或“XX同学”相称。对不太熟悉的人,对长辈、领导和老师,也都不宜用“小名”和“绰号”,否则,就会显得不尊敬。所以,运用称呼语时,应特别注意语言的环境和称呼对象,灵活使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对不同的称呼对象,应运用适当的符合人的身份、地位及体现与自己恰当关系的称呼语。

10.入乡随俗避忌讳

中国恐怕是方言最多的国家之一,其方言的含义也丰富多变。要想在交际中减少麻烦,就必须入乡随俗,务避忌讳。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方言不同,往往同样一句话,意义却完全相反,你以为侮辱,他以为尊敬,你以为尊敬,他以为侮辱,所以古人才有“入乡随俗”的主张。

从前有个浙江人,到北方去做官,他的妻子也是南方人。有一天,太太教女仆洗衣服,她说:“洗好后,出去晾晾。”晾晾的字音,南方人读做浪浪,浪浪在北方是不好听的词。女仆听了,当然觉得奇怪。太太询问原因后出口笑骂道:“堂客!”堂客在江苏、浙江一带,是骂人的词,女仆听了,急着说:“太太,不敢当”!太太又问其所以,才知道原来在湖北等省,“堂客”是尊敬女人的意思。

这是一个笑话,却可证明方言意义的不同。与人交往,必须留心对方的忌讳,如果无心说出哪怕忌讳话,也会令人不快的。比方你称呼人家的小男孩,叫他小弟弟,应该不算错吧?但是在太仓人听来,认为你是骂他;比方你对老年男子,叫他老先生,应该不错吧?但是在江苏嘉定人听来,当你是侮辱他。你在安徽,称朋友的母亲,叫老太婆是尊敬她;但是你在江浙地方,称朋友的母亲为老太婆,那肯定是骂她了。各地的风俗不同,说话上的忌讳各异。

虽然对方知道你不懂他的忌讳,情有可原,但你总是近乎失礼,至少是你犯了对方的忌讳,在友谊上也是有听损害的。比方你对江浙人骂一声混账,还不是十分严重,但你如果骂北方女子一声,那就会被认为是奇耻大辱,非与你讨个说法不可。从前有一位小学教师,为了一些小争执,骂学生的母亲混账,不料这位家长,是一个北方人,因此向学校当局大兴问罪之师,要那位教师举出她混账事实来。原来“混账”二字,在北方是女子偷汉的意思,这种解说使问题显得严重了,学校当局虽一再道歉,声明误会,对方还是不肯罢休,只好请出他人劝解,才算了事。这近乎笑话的故事,更足以证明方言上的忌讳是必须特别留心的。

留心对方忌讳,在交际上原是小事,在彼此交谊上却有极大影响做人,当然是冤家越少越好,因为说话不懂忌讳而多招空心冤家,那更是不值得了。

交往中交谈的目的就在于使事情变得顺畅,使人们心平气和,使人们得到重视,同别人合得来。不可因小失大。

虽然,许多的忌讳有封建色彩,但有一些是约定俗成的,需加以注意。由于种种原因,有些词和词语是不能或不便说出来的,就需要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去代替。人们把“拉屎”说成“大便”、“大解”、“上厕所”,这样就文雅一些。妇女怀孕不好意思说出口,用一个别致的词语叫“有喜了”。这样,既避免了粗鄙俗气,又不失教养,显得彬彬有礼。

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有些情况下的语言避讳不可不注意。比如朋友中间有一个谢顶,就不能对着人家老说什么“秃子”或“光头”的。如果家里来客人,又矮又胖,就不能说“矮子”、“胖子”,否则会伤害人家的自尊心。言谈中,淫词秽语、不健康的口头禅更应禁忌。见到青年女子,一般不应问对方年龄、婚否。径直询问别人的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等私生活方面的问题易使人反感,切莫对心情惆怅的人说得意话、快活事。若对方曾犯过错误或有某种缺陷,言淡时要避免刺激性的话语。对别人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不要刨根问底,如果一旦触及,应立即表示歉意,巧妙转移话题。

探望病人,更要注意病人的忌讳,否则会好心人办坏事。比如看到病人面容憔悴,切不可吃惊地问“你的脸色怎么这样难看”之类的话,否则,除加重病人的思想负担外,没有其他任何用处。平时同人交谈,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事情。在喜庆场合,更要避免不吉祥的话语。虽然人们知道,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但从感情上说,仍忌讳说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演说中谈到马克思逝世时说:“他在安乐椅上平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北京话中。“没能熬过来”、“终于没挺住”、“吹灯儿了”等等均是表示死亡之意。有人统计,在北京话中死的婉语就不下30种。

为使交谈顺畅、融洽,还要注意对方的禁忌,否则就会给社交凭添周折。有一个工厂的几位青年人,一次去慰问一个退休老职工上,当时有这样一段对活。青年人说:“您的身子真够硬朗的,今年高寿多少?”“79啦!”“人生七十古来稀。厂里数您最长寿吧?”哪里,XX活到88呢。“那您老也称得上长寿亚军呀。”“不过,XX去年归天了。”老农工感叹地说。“唷,这回可轮到你了。”谈兴正浓的老人一听此言,脸色陡变,话锋顿收。这是因为说话者刚才接触到老人最敏感的问题,老人肯定理解,快要轮到他归天了。

这个例子讲的虽然比较极端,但这样不懂事理的青年人还是有的。再说一个例子,某大公司的一位男同志热心为另一同事结婚筹款赠送礼品,他笑嘻嘻地向本单位一位四十几岁的女同志请求,要她“合伙”,没想到这位女同志竟伤心地哭了起来,这位男同志不知所措,愣住了。原来,她至今还未结婚,而且她在恋爱上受过很大的刺激,别人的喜庆勾起她辛酸的往事。由于经办人未注意避讳,触动了她伤感的神经,弄得大家都很尴尬。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不可能所有的忌讳都会“消亡”。“忌讳”反映在待人接物上,也可以说它是礼仪的补充。在社交中,注意语言的忌讳,是敬重别人和有修养的表现,同时也会提高社交的成功率。

11.道歉真诚不敷衍

在与人交往时,难免说错话,做错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我们能及时说声“对不起”,真诚地向对方道歉,往往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句真诚的“对不起”可以使持刀找你拼命的人,怒气全无,拉你进饭馆,万万不可小瞧了这句“对不起”。

日常生活中,需要道歉的事情很多,大到不小心损坏别人家的重要物品,出言不逊伤了别人的自尊心,或者一时性起打伤了别人;小到打断了别人的谈话,干扰了别人的工作,约会迟到了,公共汽车上踩了人家的脚等等,这都是难免的。问题就在于有没有勇气,有没有诚心向对方道歉。真正的道歉不只是认错,而是承认自己的言行给对方带来了伤害和损失,希望弥补这种过失,希望能与对方言归于好。

当然,向别人道歉时,除了要有诚意外,还需讲究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避免争吵和冲突。那么,怎样向人道歉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呢?

1.立即道歉。因为时间拖得越久就越难以启齿,有时甚至追悔莫及。发现自己的过错时,立即向对方说声“对不起”,这才是道歉的最好时机。

2.有时可避开正面接触对方,采用多种方式表达你的悔意。如果你觉得道歉的话一时说不出口,那么不妨想点其他办法,让对方知道你有悔过的诚意。比如托人送件小礼物;间接帮助对方解决某些困难;写封信或者打个电话等。

3.道歉时,语气要诚恳,态度要自然。说“对不起”时,要面带微笑,语气低缓,使人感觉到你是在真心悔过。有时在“对不起”、“抱歉”前面再加上“很”、“非常”、“实在”、“太”等表示加强的词语,则更能体现你的诚心。

4.主动承担责任。在道歉时,要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说明引起错误的原因,但绝不能找借口,或者把责任推卸给对方,即使自己只有部分责任,也要主动承担。主动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反而会鼓励对方也承担属于他自己的那部分责任。

“对不起”很简单,但在日常交往中也很重要,请我们勇敢的说出来。

12.说笑是友谊的佐料

要是你和朋友说话光是一本正经,或用书面语或很平淡,像开会一样照直去,恐怕是不理想。保持友谊的长久和新鲜,得学会说笑。

还有一种沟通方法多半见于朋友之间,那就是“说笑”。有点儿不打不相识的味道,就是因为彼此太熟了,文诌诌的、有模有样的照来宣科的就显得见外了。这种沟通法的好处就是不容易有心结,心里有什么话,就亮出来。像是撒把胡椒粉,虽然让人打个喷嚏,但是“喷”完了,也就没事了,有时还很不舒服。

曾两度竞选总统均败在艾森豪威尔手下的史蒂文森在他第一次荣获提名竞选总统时,他承认的确受宠若惊,并打趣说:“我想得意洋洋不会伤害任何人,也就是说,只要不吸入这空气的话。”在他竞选而败给艾森豪威尔的那天早晨,他以充满幽默力量的口吻,在门口欢迎记者进来:“进来吧,来给烤面包验验尸。”几年后的一天,史蒂文森应邀在一次餐会上演讲。他在路上因为阅兵行列的经过而耽搁,到达会场时已迟到了。他表示歉意,并一语双关地解释说:“军队英雄老是挡我的路。”

他用谈笑的口吻却大大提高了自己的人气和威信,赢得了朋友们一致地尊重和爱戴。

有着高明的“说笑”技巧的说话高手,在人群里一向都会是最受欢迎的人物。说笑的时候大可放心,因为伤不了人,所以一旦遇到有什么状况发生,心胸宽大地拿自己来嘲笑一番,最能掳获人心。让人哈哈一笑,不但化解了尴尬,也放松了大家的紧张情绪,可真是功德一件哩!

有一回宰相王安石骑马游极宁寺,马儿由马夫牵着,王安石坐在马上放眼浏览四周的景致,心情十分愉快。

没想到,马佚一个疏忽,竟然让马儿受惊,马失前蹄,王安石由马背上摔了下来,这下大伙儿可紧张了,尤其是马夫紧张得手足无措。

众人赶快扶起王安石,幸好他毫发无伤。王安石看了看趴在地上吓得直打哆嗦的马夫,一言不发地跨上马背,然后用马鞭指着马夫说:“幸亏我的名字叫做王安石,要是叫王安瓦,这下可要摔得粉碎了!”

一句话说罢,他用鞭子轻打了一下马屁股,继续向前行进,一句妙语让四周的人哈哈一笑,解除了紧张的场面。马夫擦了擦额头上斗大的汗珠,松了一口气。

你会发现,在朋友之间,懂得如何说笑的人是最受人欢迎的,想要学会从容“说笑”,不妨照着以下的方法自我调整,就能让人际关系向前更迈进一步:

1.放下身份

不管是什么身份,想要受人欢迎,就得要放下身段。想想看,谁都不会接近一个成天紧绷着脸,眼睛长在头顶上的人。

2.把话说得亲切点儿

话说得太高雅了,就会拉出距离。“嗨!穿得这么美干什么?要迷死人啊!”这句恭维话就比“嗨!你今天穿的衣服非常漂亮,”要来得亲切。

3.偶尔装点儿疯,卖点儿傻

没有人喜欢成天看一本正经的苦瓜脸,偶尔装点儿疯,卖点儿傻,就算嘴里讲着歪理,也不会有人怪你,反而会跟着轻松起来插科打诨一番。

不仅是朋友之间,如果夫妻之间也以这种方式相处,就会有一个甜蜜温馨的家。

4.说起话来可别像老师上课

在朋友之间说理,就算再有道理,也别把话说得硬梆梆,让人听了不舒服。只要点到为止,别婆婆妈妈的,让人见了退避三舍。

5.把热情拿出来,把诚恳写在脸上

朋友之间遇到麻烦需要有人处理时,尽管举起手来大声说:“让我来!”时常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别在有求于人时才登门拜访,结结巴巴地说:“无事不登三宝殿。”

13.制造借口摆脱麻烦

在遇到麻烦时,强硬头皮,硬充好汉去上的话,恐怕大多行不通,而巧妙地制造一些借口则会使你很快脱身。

在人际交往中,总免不了一些麻烦,有些是故意制造的麻烦,许多人为此头痛不已。

其实,倘若将处世行事的办法灵机一动地变通一下,麻烦往往也就随之消失。

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叫做创造借口。

在约会时迟到了,对方明显地不悦,这时你不妨试试创造借口的能力:“堵车了”、“我正和客户谈事情”、“我在开会”这些也许是事实,但它们太平淡太正常了,以至于很难形成冲击力卸去对方心中的不快。

“怎么,我给你的同事打过电话的呀,让他告诉你我要推迟一刻钟,接电话的人没有转告过你吗?”这是以攻为守的借口。

“我刚才已经来了,不过我们经理就站在你旁边等车,没注意到?就那个穿蓝西装的。我不太好意思过来了……”这是出奇制胜的借口。

其实,任何事情,除了它的真实原因之外,都有可能存在一些逻辑上也成立的理由,这就是借口。一个巧妙的借口,可以把需花费半天口舌也未必能说清,甚至还会伤害彼此的麻烦化为无形。它为我们的日常生活起到了类似润滑剂的作用。

借口还可以借助于某种媒介,很艺术地创造出来。比如,电话就是一个极好的工具。

一个语言罗嗦,但你又不能得罪、怠慢的同事在你的办公桌前滔滔不绝地说着无用的话语。你没法让他停下来,你也不能直截了当地推托有急事而跑开。那么你不妨写个小纸条递给身边的同事:“到隔壁打个电话给我”。几分钟后,电话铃响了,你边听边说:“什么?马上去?不行啊,我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客人,他的事很要紧。什么?非去不行……好吧。”于是,你可以非常抱歉地送走那位饶舌来客,而且也没有伤害他的自尊心与你们的感情。

借口不等于欺骗,欺骗有明显的损人利己的功利性,而借口没有。世界很复杂,许多事,说清讲明,反而是最大的错。正所谓“越描越黑”,可以创造出种种借口来,却是对这些似乎不可避免的相互伤害的避免。

14.谢绝敬酒要“圆滑”

不知什么时候起,人们喜欢“酒精”考验自己的同事、朋友或周围的人,而且花样繁多,即使海量也抵挡不了酒海汹涌,巧妙地拒酒能使你不至于在酒桌上失态。

要参加社交活动有时就少不了喝酒应酬。杯中之物,多喝无益,且劳神伤身。所以学会一点拒酒的艺术,是十分必要的。采撷几个例子,可供参考:

一、满面笑容拒酒,智在以柔克刚

有不少人发现,相当多的“酒精(久经)考验”的拒酒者,任凭你天花乱坠地劝,他就是笑眯眯地频频举杯而不饮,而且振振有词。李某乔迁之日,特邀亲朋祝贺,单位领导小张也在其中,然而小张平素很少饮酒,且酒量“不堪一击”。酒宴上,小王提议和小张单独“意思”一下,小张深知自己酒量的深浅,忙起身,一个劲地扮笑脸,一个劲地说圆场话:“酒不在多,喝好就行。”“经常见面,不必客气。”“你看我喝得满面红光,全托你的福,实在是……”结果使小王无可奈何。

二、突出事实拒酒,智在申明情况

事实胜于雄辩,无懈可击。拒酒时,若能突出事实,申明实际情况,再配上得体的语言,会令劝酒者欲言又止,辍杯罢手。某主管参加一个生日宴会。L君好久未曾和这位主管相逢,提出要和主管痛饮三杯,主管说:“你的心意我领了,遗憾的是我最近一段时间身体不适,正在吃药,很久都滴酒不沾,只好清你多关照。好在来日方长,后会有期,日后我一定与你一醉方休,好吗?”此言一出,宾客们都纷纷赞许,L君也只好罢手了。

三、针对后果拒酒,智在前车之鉴

喝酒当然应是喝得适度,让客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以把人喝倒为目的的不顾实际的劝酒风,只能说是一种低级趣味的劝酒术作为被劝酒者,当酒量喝到一半有余时,应向东道主或劝酒者说明情况。如:“感谢你对我的一片盛情,我原本只有三两酒量,今天因喝得格外称心,多贪了几杯,再喝就‘不对劲’了,还望你能体谅。”如此开脱以后,就再也不要喝了。这种实实在在地说明后果和隐患的拒酒术,只要劝酒者明白“乐极生悲”的道理,善解人意者,就会见好就收。

四、反守为攻拒酒,智在后发制人

反守为攻,就是先不动声色,静听其言,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抓住对方言辞中的突破口,以此切入,反守为攻,使对方无言争辩,从而拒酒。李某新婚大喜之日,当酒宴进入高潮时,某“酒仙”似醉非醉、侃侃而谈,请三位上座的领导一起一人“吹”一瓶。面对“酒仙”的咄咄逼人,三位领导中的一人站起来说:“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不是孔子的话?”“酒仙”随即答:“是的。”领导见其已入“圈套”,便说:“既然圣人说:‘三人说,必有我师’,你又提出要我们三人一起喝,你现在就是我们三位最好的老师,请你先示范一瓶,怎么样?”这突如其来的一击,直逼得“酒仙”束手无策,无言以对,只得解除“酒令”。

此番拒酒,妙就妙在某领导不动声色,静听其言,然后抓住“酒仙”言辞中的切入点,悄悄布下一个“圈套”,诱使其同意与自己相似的观点,请君人瓮,随即“收网”,反戈一击,达到拒酒的目的。

15.赞美是交际的蜜汁

一句真诚的赞美胜过一碗甜到心的蜜汁,毛病是欣赏,是重识,更是关心,交往中要不吝啬自己的赞美。

称赞是欣赏,是感谢。称赞带来的喜悦是无可比拟的。所以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称赞最重要的是热诚,一两句敷衍的话,马上使人觉得你虚伪。所以每当你称赞别人的时候,不可仅从大处着眼,要从小处发挥,缺乏热诚的人是不会注意到小节的。

你的衣服真漂亮。光有这句话是不够的,你必须再具体说出这衣服怎么漂亮。例如说这衣服色彩配得好,图案很好看,或款式新颖等等均无不可。聪明而热诚的人对人说一句赞美话,必定是把最深的欣赏情绪说出来。“你的笛子吹得太动人了,使我想起了家乡那清晨放牧时百鸟齐鸣的情景。”要是你听到这样的一句话,你会不会感动呢?诚然,这样的话也许不容易说,因为这需要想像力,更需要真诚的热情,但只要能够对别人做的事情有充分的诚意去欣赏,则这样的一句赞美话是任何人都会说出来的。最美丽动听的赞美辞,应该发自内心的深处。

每个人部喜欢受到别人的称赞,无论稚子还是老翁。赞美都要讲究方式和技巧,人们尤其喜欢将自己和别人比较,要比别人好一点。所以有比较性的赞美话也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比方说:甲乙两人以不同的价钱分别买了完全一样的衬衣,而甲所买的比乙买的便宜,甲一定觉得很得意。当着他一个人的面,你提起了两件衬衣的事,如果你说:“乙是不划算,他比你花的钱贵得多”那倒不如说:“你买的比他买的便宜多了”。因为前者只不过是表示出甲的愚蠢,而后者则表示对方精明。所以,称赞一个人时,要说“你比某某做得好”,而不要说“某某比你做得差”。

用感谢的话来赞美也很有技巧。

譬如说,有人送你一只笔筒,说一句感谢话自然是必需的,但称谢的同时再加以对花瓶的称赞,则赠者必更高兴。“这笔筒的设计真好,摆在我的书桌上是再合适不过了”,称赞中隐寓对方的选择得宜,他听来一定更高兴,说不定他下次还有另外一件东西送给你呢!

“好极了,这张专辑我早就想买了,想不到你却送来了。”如果真是你渴望了许久的东西,你应该立即告诉送给你的人。

“这收音机再合适不过了,以后每天我都可以有一个愉快的下午了。”直接把你打算如何使用这礼物说出来,是一个很好的赞美方法。

“我从来不曾有过这么漂亮的手链!”把最大的尊荣给赠者,他一定会感到很高兴的。

感谢和称赞,有着密切的连带关系。“承蒙你的帮助,非常感谢”。这仅仅是感谢,如果再加上一句:“多亏是你,换成另外一个人一定不会有这么好的结果的。”加上了这样一句话,就觉得完美多了。

提高效率,达到目的,与其用严肃的教训,或者用严厉的责备,不如用赞美鼓励。

“你的字写得真好!”这样对你的孩子说,他下一次写得一定更好。这种方法同样可通用于对待你的部属甚至你的丈夫或妻子。以赞美来鼓励,激起了他的自尊心,为了保持自己的自尊心,他一定会努力做得更好。他自己督促自己,比起别人督促他效果好得多。有些人不懂这种妙处,以为要一个人做好,只有鞭策他,或者不停地督促。其实他不明白人的特性之一就是喜欢无拘无束地做事情,你若在旁边督促他,他反觉得是侮辱,因为他不高兴受支配。即使他听从了你的话去做了,也怕你不仅不赞美,反而说成是你督促的结果。一个人在别人督促之下做事总是不太努力,就是这个原因。

然而赞美就不同了,当你赞美他的时候,他觉得一切都是鼓励,这样的话,你一定会得到满意的收获。

某人刚刚参加工作,在公司做职员,有一天,总经理对他说:“公司对你的工作很满意,你安心努力干下去吧!”他觉得这句话比他后来加工资时还感到高兴。

相比之下,许多做经理的人永远也不会对他的下属说一句赞扬的话,只是整天板起面孔来督促人,以致公司里显得暮气沉沉,毫无活泼的气氛。因为大家满肚子里都是闷气,他们从来就听不到一句使他们高兴的话,只要做错了一点事情就会挨骂,这样的一个公司,决不会有什么发展的。

一所好学校,校长和老师们都一定懂得用赞美去鼓励学生;一个贤明的父母也会诱导他们的儿女;一个卓越的主管也一定会用这一方法去指挥他的下属。

据说有甲乙两个猎人,各猎得两只野兔回来。甲的妻子看到丈夫回来,冷冰冰地说:“只打到两只吗?”甲猎人心中不悦。“你以为很容易打到吗?”他心里如此埋怨着。第三天他故意空手回来,好让妻子知道打猎不是像她想象的那么容易。乙猎人的妻子看见他带回来了两只野兔,就欢天喜地地说:“你真了不起,竟然猎回来两只野兔!”乙猎人听了心中暗喜,“两只算得了什么?”他高兴而又带点自傲地回答了他的女人。第二天他竟打回了四只野兔!

16.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直来直去的解决问题固然好,避免了繁琐,但是比较而言,其产生的力量和发生的效果不是最好的。有的时候,以退为进,欲擒故纵效果则会好很多。

用拳头打人,先收回胳膊再击出去,力量一定会更大。以退为进法,就是用貌似与本意相悖的言论,即欲前进,先后退,从而最终取得更大进展的方法。

某村支书带领群众修路时,放炮炸石砸断了一家农户的梨树,这棵梨树是这家农户的财源,主人揪住支书要他赔。

支书说秋后一定赔偿,但主人不肯,主人的兄弟们一拥而上,把支书好一顿痛打。村里的党员和群众都火了,要求狠狠整治打人者。第二天开村民会,闹事的也觉得理屈,准备挨整。

不料,支书竟先做检讨:“老少爷们,我还年轻,得大家帮扶。哪个活我安排错了,哪句话我说得不对,大家担待,我作检讨。”被打的事竟一字不提。

后来闹事的人找到支书,当面认了错:“你是为全村,我是为自家,我错了!今天你咋说,我咋干,听你的。”

支书很懂得交谈之道。为开辟富裕之路,他忍受了个人委屈。但是,他的忍让和退缩,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坚强;同时也是一种方法,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难免会碰到一些性格倔强或一时冲动的人,在别的方法难以奏效时,可以试试以退为进的说话方法。

以退为进的交谈方式,是一种有效的交谈策略。它表面是退缩,实质是进攻,退是为了更好的进。就像拉弓箭一样先把弓弦向后拉,目的是为了把箭向前射出去。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

1.要知情。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2.要有度。退要适度,进要有力,有如拉弓,用力过度则弓弦易断,用力不够则箭射不远。

3.要顺应。只有顺应对方的思路,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才能做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明朝冯梦龙《智囊》中曾记述:左牙将张颖和右牙将徐温密谋杀掉节度使杨提,徐温怕举事失败,难脱干系,于是向张颖提议:“要是同时用咱们俩分别掌握的军队,必定行动不统一,不如单独用我的右牙军行动。”然而张颖又对右牙军不放心。这时,徐温赶紧说:“那么单独用您的左牙军吧!”张颖表示同意。后来,事情败露,徐温称未参与此事,一追查逆党,参与者都是张颖统率的左牙军。因此,别人也以为徐温确实不知此事。徐温这也是用以退为进的方法:他抓住张颖不放心右牙军的心理,适时以反话作为自己的观点,迷惑住了张颖。

1925年,贺龙任湖南澧州镇守使,他的部下在津市没收了一批英国商人偷运的军火和鸦片。为此,英国驻华大使馆的官员由省政府官员陪同,找贺龙交涉。

英国官员傲慢地说:“敝国商人在贵地津市经商,财物被你部下的人抢劫一空,请您处置。”

贺龙不紧不慢地说:“那就请你写一张丢失货物的清单吧。”

英国官员以为贺龙真要追还被没收的走私商品,就一件件写了起来。此时,走来一个军人报告贺龙,英国人的货里有不少枪支、弹药和鸦片。

贺龙一听,就对英国官员说:“请你把枪支、弹药和鸦片都写上吧!”

英国官员照办了,还签了名。贺龙接过清单,脸一沉,说:“我正在追查私运这批军火,倒卖毒品的罪犯,想不到你倒自己找上门来了!你们违反了中国的法令,我要向国际法庭控告你们!”

英国官员张口结舌,狼狈不堪。

贺龙这里就巧妙地运用了欲擒故纵法,达到预期目的。

明朝时,四川有个人叫杨升庵,中过状元。皇帝因他讽刺自己,要把他充军异地。

杨升庵想:“充军还是离家乡近一点好。”他就求皇帝说:“皇上要把我充军,我也没啥说的。不过,我有个要求。”

“什么要求?”

“宁去口外三千里,不去云南碧鸡关。”

“为什么?”

“皇上不知,碧鸡关,蚊子有四两,跳蚤有半斤!切莫充军到碧鸡关呀!”

皇帝心想:哼,你怕到碧鸡关,我偏要叫你去!于是下令:杨升庵即刻充军云南!

杨升庵利用对方的逆反心理,巧用欲擒故纵法,达到了目的。

美国第三十任总统柯立芝的女秘书,打字时常将标点搞错。为了说服她,柯立芝运用了欲擒故纵法。

柯立芝友善地说:“你今天穿这套衣服很合适,看起来真漂亮!”

因为柯立芝平时很少赞美人,女秘书不好意思地羞红了脸,低着头。然后,柯立芝又说:“你别这么紧张,我只是希望你高兴一下。对了,以后你打字的时候,多注意一下句号和逗号。”

女秘书欣然接受了意见。

与人打交道,可以从多种途径汲取有用的经验,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说话水平。

17.随机应变机智周旋

我们难免在交往中会出现一些口误或过失,郑重其事的纠正显然不适合,还会引来挑衅,在情况发生时能灵活的处理才是机变的口才。

随机应变是指在与人交往中,自己或他人的言语出现错误,疏漏或不当时,能够灵活、迅速、恰当地动用口才进行处理,尽量避免或减少意外情况带来的损失。说话随机应变,具有三个方面作用:一是弥补语言失误,避免造成尴尬;二是应付意外情况,维护自我的声誉;三是坚持正确观点,挫败无理刁难。只要具备了随机应变的口才艺术,就能在各种情况下应付自如,避免不良影响,赢得周围人的敬重。

做到随机应变,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下列出的几个不失为良方:

一、以智改错,巧引疏漏

在与人交往时,应尽量言语谨慎,避免说错话。但个别时候也有可能用错词语说错话。如果不及时补救,就会造成尴尬局面,影响自己的形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设法进行补救。

1.移植法,就是把错话移植到他人头上。如说:“这是某些人的观点,我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就把自己已出口的某句错误纠正过来了。对方虽有某种感觉,但是无法认定是你说错了。

2.引伸法,迅速将错误言词引开,避免在错中纠缠。就是接着那句话之后说:“然而正确说法应是……”或者说:“我刚才那句话还应作如下补充……”。这样就可将错话抹掉。

3.改义法,巧改错误的意义。当意识到自己讲了错话时,干脆重复肯定,将错就错,然后巧妙地改变错话的含义,将明显的错误变成正确的说法,当然这是在某一些场合遇到才用的,需要解释得合理。

二、以柔克刚,暗藏锋芒

有一个类似猜拳的游戏,叫做“石头、剪子、布”。石头可以砸剪子,剪子可以剪布,布又可以包石头。

这个简单的游戏包含了软能胜硬的道理。在人际交往中,有时由于双方身份或处境的不同,可能使一方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当势力强大的一方故意发难时,弱方用硬碰硬的办法与之争斗是会吃亏的,要想坚持原则又能获取胜利,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软击硬,绵里藏针,用含而不露的口才去战胜对手。

在实际交往中,随机应变可用以下方法:

1.移花接木,李代桃僵。

“李代桃僵”是互相顶替的意思。在说话时,有时会碰到一些不便或不必回答的问题。但是,缄默是不允许的,使用“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有时也并不礼貌。此时,不妨“偷换概念”,故意曲解对方的原意,这就叫“移花接木”、“李代桃僵”。例如,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外国记者别有用心地问王蒙:“请问,50年代的你与80年代的你有何相同与不同?”这里,这位记者的用意是路人皆知的,是想借机让他谈一谈对中国国内形势改变的感受。王蒙当然也清楚,他不慌不忙地抬起头,从容不迫地回答道:“50年代的我叫王蒙,80年代的我也叫王蒙,这是相同之处;不同的是,那时我20来岁,而现在我则有50多岁了。”

记者的提问只给出了年代限定的范围,王蒙虽然知道对方的用意,但是却故意曲解其本意,只从自己年龄变化的角度作答。但实际上没有真正给对方任何有用信息。

1974年周恩来在医院会见泰国总理克立先生,当他们道别时,克立总理说:

“可以问最后一个问题吗?”

“请。”

克立含笑注视着周总理,确切地说,是注视着周总理的前胸。

“这次访问贵国,”克立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变化:人们几乎都不戴毛主席像章了。1971年我来北京时,每个人都戴着像章。”

“这是你的问题?”

“不,”克立笑容有些神秘,“问题是关于阁下您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人们都戴着毛主席的像章,而您只戴‘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即使是1971年革命最热烈的时候,您也如此,而在人们不戴像章的时候,您为什么还戴?您又为什么把‘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换成了毛主席像章?”

总理说:“克立先生对中国的像章很有兴趣。我知道您想要我这枚像章,送您了。”

克立总理想要知道周恩来总理对中国政局变化的明确反应,这是一个敏感性的政治问题。他以周胸前佩戴的像章发生变化为理由,从侧面向周诱导询问。周总理弄清了他的意图后,避实就虚,故意把话题拉到这枚像章上来,并慷慨相送。在这种情况下,哭笑不得的克立除了接受这份意外的礼物之外还能说什么?周恩来以自己的智慧再一次取得了外交斡旋上的胜利。

2.妙用“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也是实际表达中需要的,常用于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话说得太实太死的情况,这时就要求助于表意上具有“弹性”的模糊语言。随机应变。尤其需要模糊语言。

1962年中国在自己的领空击落美国高空侦察机后,在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突然问外交部长陈毅:“请问中国是用什么武器打下U-2型高空侦察机的?”这个问题涉及国家机密,当然不能说,更不能乱说。但对记者的提问,又不能不答。于是陈毅来了个闪避:“嗨,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呀!”用竹竿当然不可能捅下来,但大家都心照不宣,哈哈大笑一阵便罢了。

3.以谬治谬,以毒攻毒

谈话中对方若故设“陷阱”,以谬论相刁难,其用意无非是企图造成一种进退两难的局面,答则显示无知,不答则表明无能,这种情况用“以谬治谬”最为恰当。

隋朝时,有一善辩者。一次,有人间他:“腊月时,家人被蛇所伤,怎样医治?”他应声答道:“取五月五日南墙下雪涂之,即愈。”那人反唇相讥:“五月哪里得雪?”这位善辩者笑道:“腊月何处有蛇?”由于提问者的话本身是荒谬的。对于荒谬的回答,自然就丧失了指责的权利,刁难别人也就成了自我出丑,陷阱也不攻自破。

4.装聋作哑,顺水推舟

“顺水推舟”可以避开对手的进攻,面对挑衅,除了“针锋相对”、“以牙还牙”,有时也需“绵里藏针”,以守为攻。有时候,不妨来个装聋作哑,一则避其锋芒。二则以有礼对无礼,在心理上争取主动。 Q/1duljML5k0F/BetVqbDAZ+vd6hBBdBB7nOdl6OOijmkySslkxFXZXTp0Chaed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