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多交朋友好赚钱——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财路

朋友是创造财富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财路,人脉就是一棵摇钱树。

1.朋友是金

人脉金典:在事业上面临迷途的时候,为你指明方向、保驾护航的,常常是你的知心朋友。

王永庆的事业发展过程中,朋友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王永庆踏入塑胶工业时,还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他就是凭着超人的胆识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奋斗,历经艰险,勇渡难关,终于在塑胶行业站稳脚跟。

现任台湾地区台塑关系企业董事长的王永庆,在刚进军塑胶行业的时候,经济发展环境恰似一片荒芜的废耕地。面对的是资金缺乏、原料取得困难、市场极其狭窄且封闭的情形,发展事业的客观条件,样样都很困难。在这种困境下从事PVC塑料粉的生产,在当时,他就好像是一个手中缺乏工具的人,在极为贫瘠的土地上耕耘。

当时,台湾当局设立了“经济安全委员会”,尹仲容为召集人,负责拟订玻璃、纺织、人造纤维、塑胶原料、水泥等建设计划,并且筹划运用美国提供的资金。本来,在塑胶原料这个项目上,尹仲容等人准备让官方企业来承担,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才改由民营企业来承担PVC项目。

在一开始的时候,尹仲容等人考虑的人选是何义。何义是台湾早期从事化学工业的永丰化学公司的老板,当时,他在台湾是很具有影响力的。早在1951年,他就从日本引进了PVC技术,从事PVC生产,开创台湾生产PVC之先河,只不过规模比较小。何义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企业家,当他听说投资兴建PVC厂可以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还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所以他非常爽快地就答应下来了。很快地,何义就成立了福懋塑胶有限公司,为筹建PVC厂,他还亲自远赴欧洲、美国和日本进行实地考察。

何义从国外考察回来以后,得出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结论。因为,他发现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的厂商日产PVC都是在50吨以上,而在台湾当时计划是日产4吨,相比之下,产出得越少,成本肯定就越高,除此之外,台湾全岛消耗的PVC只有2吨,其余的2吨还得自己寻找出路。何义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市场上,成本高、价格昂贵的台湾PVC,要想战胜成本低、价格优的日本、欧洲、美国PVC,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过这么一算,何义决定放弃这个项目,但是,他并没有把这个消息向外公开宣布。

王永庆在转行后主要从事工业生产。虽然他已经从事了工业生产,但是,他还是不知道应该从哪里下手,而且,他也不知道台湾当局设立的“经济安全委员会”正在拟订玻璃、纺织、人造纤维、塑胶原料、水泥等建设计划的事情,不过,王永庆有一个生意上的好朋友,名叫赵廷箴。王永庆与赵廷箴之间的交情很深,王永庆曾经借钱给赵廷箴解决了他的危机和困难,所以,在赵廷箴的心中,王永庆是一个信誉卓著的生意人,更是一个值得他信赖的好朋友。

有一天,王永庆就找到了赵廷箴,而正好在当时,他们两个都想从事制造业,于是两个人在商谈了很久后,王永庆就采纳了赵廷箴所提的建议:投资水泥行业。

随后,王永庆就向台湾“工业委员会”报告,但是没料到的是,申请报告在递交上去以后,才知道水泥申请项目已经被台湾水泥界前辈束云章老先生抢先了一步。他们两人又商量了一次,决定投资轮胎业,但是,轮胎业项目也被他人抢走了。这时两人全犯傻了。

后来,赵廷箴和王永庆又利用各种关系,通过他人的介绍认识了尹仲容。

在这个时候,何义刚好在办塑胶厂的问题上一直都没有明确的回话,并且,何义在到日本考察途中不幸逝世,这更使得塑胶厂的项目面临着夭折的命运。

因为何义的突然去世,塑胶厂的项目不得不重新再议,也刚好在这个节骨眼上,王永庆和赵廷箴出现在尹仲容的面前,这真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尹仲容的确如获至宝,于是,他便嘱咐手下的人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说服王永庆和赵廷箴来参加PVC这个项目的投资。

严演存根据上级的指示,找到了王永庆和赵廷箴,非常客气地向他们详细地介绍了有关PVC投资项目的一些计划,并且提出让王永庆放弃轮胎项目,转而投资PVC这个项目。

在听了严演存对PVC项目的介绍之后,王永庆一时无法决定怎么办,但是为了保险起见,他又去问了尹仲容,尹仲容似乎早就料到王赵二位会来找他,于是,尹仲容就向他们详细地介绍了塑胶行业发展的一些前途方向,并且还为他们介绍了有关美国方面的援助,以及台湾当局对塑胶行业的优惠政策等。

在听了尹仲容的这一番话后,使王永庆心里有了谱。王永庆终于下定了决心,对赵廷箴说:“怎么样?咱们一起干吧!”赵廷箴点了点头,于是就和王永庆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说道:“好,我们一起干吧!”

于是王永庆开始了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他请教了有关的专家和学者,还私访了一些企业的名人,并且亲自到日本去考察,还对台湾岛的内外市场情况进行有关的研究和分析。

当时,有很多人嘲笑王永庆不自量力,连塑胶是什么都没有搞懂就做塑胶生产,预言王永庆及其合伙人最后肯定会倾家荡产。

但是在朋友赵廷箴、尹仲容的支持下,王永庆最终还是在塑胶方面做出了惊人的成绩。

2.先交朋友后做生意

人脉金典:如果你把对方当成朋友,对方也会把你当成朋友。

朋友与朋友之间融洽的感情是心的交流,坦诚相见,才会心心相印。在商务来往中,如果你能把对方当做朋友,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别人被你的话所感染,也会反过来考虑一下你的立场。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你们在感情上取得了共鸣,对方自然也就毫不费力地接受了你的意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先交朋友后做生意”。

美国生意人史德柏希望他的房东能够降低房租,但是他的房东很难缠,许多人做过这方面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大家得出一致结论:房东太难打交道,不近人情。

史德柏决定试一试,他给房东写了一封信,说合同一到期,他将搬出去,事实上他不想搬走,如果房租能降低的话,他仍然想租下去。没过几天,房东就带着他的秘书来找史德柏。史德柏以朋友的身份在门口欢迎他,非常热情。

史德柏并没有立即谈论房租太高,而先强调自己多么喜欢他的房子,称赞他管理有方,希望能再住一年,可是房租有点儿高。房东从来没有遇见过一个如此热情如同朋友的房客,他简直不知怎么办才好。他开始向史德柏诉苦,其中有一位房客给他写过14封信,有些信言辞极其粗鲁,太伤他的自尊心;还有一位房客威胁他,如果他不制止楼上那位打呼噜的房客就要退租。“有你这样满意的房客,我真是太轻松了。”他高兴地说。

房东在史德柏没有提出要求之前,就主动提出减收一点租金。史德柏希望再少一点,说出他能负担的数目,房东一句话也没说就同意了。“有没有需要装饰的地方?”他刚要离开时,转过身来问史德柏。

史德柏后来谈了这件事,他说:“如果我用其他房客的方式要求降低房租的话,我相信我一定也会遇到相同的阻碍,我之所以会成功,恰恰就是因为我的友善、同情和赞扬。”

真诚无私的品质能使一个外表毫无魅力的人增添许多内在吸引力。人格魅力的基本点就是真诚。待人心实一点,守信一点,能更多地获得他人的信赖、理解,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帮助和合作,从而获得更多的机遇。

日本生意人格森经营一家清酒公司。有一次,公司开发出一种新品牌的清酒,在扩大市场的过程中,遇到一个开了10家连锁饭店的潜在大客户龟田。格森想把新的清酒销售给这个客户,他去拜访龟田许多次,每一次都吃了闭门羹——对方不是态度很冷淡,就是敷衍了事。

有一次,他再度尝试拜访龟田。当他走进对方的办公室,还未来得及问候,龟田一见到他就很生气地一拍桌子说:“你怎么又来了,我不是告诉过你我最近很忙,没有空吗?你怎么那么烦人,你赶快走吧,我没时间理你。”

如果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也许会心里不舒服,以致扭头走人,但格森不仅没有心里不舒服,而且马上想到:这位朋友有什么烦心事吧?他立刻用老朋友一样的语气说:“龟田君,你怎么搞的,我每次来,都发现你的情绪不好,你到底为了什么事情烦心?我们坐下来谈谈。”

格森说完之后,龟田马上平静下来,停止说刺耳的话,变得非常和气。格森见了之后,马上改变说话的口气,很和气地说:“龟田君,怎么回事呢?我来拜访你四五次了,每一次都看到你的情绪不是很好,你是不是有什么烦心的事?我们一起聊聊。”

这时,龟田也用相类似的语气说:“格森君,我最近实在是烦死了。为什么呢?你知道我是从事连锁餐饮行业的,我好不容易花了很多时间培养了3个分店经理,因为,我今年下半年计划开3家分店,什么东西都准备好了,结果我新培养的3个分店经理上个月却都让我的竞争者以高薪给挖走了。你说我能不生气吗,事情简直糟透了。”

格森听了拍拍他的肩膀,说:“哎,龟田君啊,你以为只有你才有这样烦心的人事问题吗?我也跟你一样啊。你看看,我们最近不是有新的产品要上市吗,前几个月我好不容易用各种方法招来十几个新的行销人员,每天我早上加班,晚上也加班培养他们,想把我们的市场打开。结果才三个多月的时间,十几个新的行销人员走得只剩下五六个了。”

接下来的几分钟,他们互相诉苦,现在的员工是多么地难培养,人才是多么地难寻找。最后,格森站起来拍拍龟田的肩膀,说:“龟田君,好了,既然我们俩对于人事的问题都比较头痛,咱们也先别谈这些烦心的事了。正好我车上带了一箱新的清酒,搬下来你先免费尝一尝,不管好喝不好喝,过两个星期,等我们两人都解决了人事问题后,我再来拜访你。”

龟田听了后就顺口说:“好吧!那你就先搬下来再说吧。”搬下来后,两个人挥手互道再见离开了。结果可想而知,龟田成了格森的大客户。在谈话的整个过程中,格森从头到尾都没有讲他的产品,那他是怎么成功的呢?事实上他花了大部分时间与龟田聊天,触动龟田的同情心,与之建立共鸣,这样就水到渠成地达成了交易。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双方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产生共鸣是最重要的,这时的所作所为,可以决定后面的沟通是否顺利成功。在游说别人的时候,你如果能够把对方当成朋友,就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为了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我们必须抛开自己的立场置身于对方的立场上去说话。只要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上,引发对方心理上的同感,就能与人建立和谐与信任的关系,让人能够敞开心扉接受你的意见。

如果有所谓成功的秘诀,那必定就是指要能了解别人的立场。一个人,除了站在自己立场考虑之外,也必须要有站在别人立场考虑的能力。

3.财富不是朋友,朋友才是财富

人脉金典:朋友交得好,可以在事业上得到支持,也可以在精神上得到慰藉。

当微软公司在最初的广告攻势中宣传自己无所不能的编程能力时,任何不明真相的人看到这个广告都会以为这是一家很大的公司,其实这个大名鼎鼎的微软公司实际上只是一个4人作坊,差不多都是哈佛的或者是湖滨中学的那一帮子计算机迷。其中,很长一段时间公司里仅有两名雇佣员工是长驻的。他们住在阿尔伯克基一个没有什么家具的房子里,另外两个人中盖茨在跑来跑去地上学,艾伦则服务于微型仪器公司。

但是正是这个简单的公司却赢得了IBM、苹果电脑等当时大型的电脑制造商的青睐,并逐渐确立了在软件行业的领袖地位。这一切成就的得来,并不单单属于盖茨一个人,在盖茨的光芒之下,还站着他创业中不可或缺的团队成员。

在盖茨的创业团队中,最不应该忽视的就是保罗·艾伦。这个因与盖茨一同创立微软而成为亿万富翁的创立者过着极尽奢华的生活。他投资屡屡失手,投资的公司可谓一片狼藉,但这并不影响他一如既往地邀请亲朋故旧和娱乐圈及IT圈的名流来到他耗资数千万美元的游艇上享受声色之娱。而由他赞助进行的由私人企业研制的载人太空飞行器已经在2004年获得成功,也意味着这位昔日的创业者将成为最早遨游太空的商人。

艾伦是盖茨在湖滨中学的同学。其父亲当过20多年的助理管理员,因此从小博览群书。1968年,与盖茨在湖滨中学相遇时,比盖茨年长两岁的艾伦以其丰富的知识折服了盖茨,而盖茨的计算机天分又使艾伦倾慕不已。两人成了好朋友,一同迈进了计算机王国,掀起一场软件革命。

在谈到他们之间的友谊时,盖茨回忆说:“他读了4倍于我的科幻小说,另外,他还有许多解释自然奥秘的书,所以,我就问他有关‘枪炮工作原理’和‘原子反应堆’之类的问题,艾伦把这些都讲解得头头是道。后来,我们经常在一起做数学和物理作业,这就是我们何以会成为朋友的原因。”

艾伦的特点是说起话来柔声柔气,为人很谦虚。这一点在最初的公司业务开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与罗伯茨合作改进BASIC程序的过程中,罗伯茨虽然敬重盖茨的技术能力,但非常不喜欢他的对抗方式。罗伯茨说:“盖茨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这就是问题的所在。艾伦比盖茨更富于创造性,盖茨和我争来争去,但是一个好办法也拿不出来,可是艾伦能。他对我们公司还是有一些帮助的,而盖茨只能是添乱。”有了艾伦从中斡旋,最初的合作才不至于破裂。

艾伦喜欢技术,专注于微软新技术和新理念;盖茨则以商业为主,销售员、技术负责人、律师、商务谈判员及总裁一人全揽了,两位创始人配合默契。艾伦在研发BASIC语言和操作系统方面显示了充分的远见。正是对技术上的敏感,艾伦才不断地向盖茨提出创办公司的要求,并一再鼓动盖茨退学创业。

因为艾伦的谦让性格使然,微软公司开办之初,盖茨在合作协定中获得了微软公司大部分的权益。在公司股份中,盖茨占60%,艾伦占40%。因为盖茨可以证明他在BASIC语言的最初开发中做了更多,而艾伦也认可这一点。不久以后,这种比例又进一步调整为64∶36,但是,从股份的多少不能划分的是,盖茨和艾伦这个精干的创业团队,缺一不可。

艾伦为盖茨制定了“先赢得客户,再提供技术”的公司发展战略。1981年,IBM的个人计算机问世,急需一个配套操作系统。又是艾伦从西雅图计算机公司搞到了SCP—DOS程序的使用权,两人对该软件程序做了扩展改编,重新命名为MS—DOS,再反销给IBM。MS—DOS是微软开始走向世界软件业第一品牌的发家宝。

可以说艾伦是盖茨创业道路上最大的推动力。正是他拿着登有微型计算机研制成功的消息的杂志去找盖茨,成功地说服了盖茨干点正经事。也正是艾伦对技术的痴迷使全新的BASIC语言最终得以出现,使微软最终成为软件领域的巨人。还是艾伦和盖茨研发的操作系统逼迫IBM后来不得不加入到个人电脑的战团中来。

“艾伦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因为他优先考虑的不是业务,而是对技术本身的痴迷。”美国著名传记作家劳拉·里奇在这一点上也承认艾伦的重要作用,“微软之所以能够被载入商业史册就是因为其操作系统的成功。”

1982年,艾伦在一次商业旅行中突然病倒,诊断结果表明他的身体有癌变的迹象,应立即进行化疗和放射性治疗。在患病期间,艾伦意识到自己无法给予盖茨所要求的时间与精力,更重要的是,艾伦想自己开创一份事业,一个以“互联世界”为核心的事业。1983年,时任微软副总裁的艾伦终于离开了蒸蒸日上的微软。3年后,微软公开上市时,艾伦拥有的近40%的股份让他成为全球顶级富豪之一。

而微软创业团队中的另外一个传奇人物也不容忽视。这个人在微软的早期并不是特别重要的人物,但现在他却是微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他同样是盖茨的同学,是盖茨在哈佛大学同一层宿舍楼的好朋友。1974年,18岁的鲍尔默在哈佛念二年级时,认识了同楼里一个瘦瘦的红头发学生盖茨。对数学、科学和拿破仑的激情使他们成了好友,鲍尔默和盖茨搬进同一个宿舍,起名为“雷电房”。

1980年,即比尔·盖茨创建微软的第6个年头,盖茨聘请小自己一岁的鲍尔默担任总裁个人助理,也就是他的助理。他在自己的游艇上以5万美元的年薪和7%股份的合同聘用了鲍尔默。当时微软才16名员工,鲍尔默是第17名员工。鲍尔默成为微软第一位非技术的受聘者。从此,鲍尔默就开始了他在微软至今已达23年的激动人心的创业生涯。

鲍尔默是早期微软公司中唯一的一个非技术出身的员工。他对计算机没有兴趣,也不具备基础技术知识,但他与盖茨对数学有着共同的兴趣。鲍尔默与盖茨不同的是,他善于社交。鲍尔默穿梭于哈佛的每一个角落,他似乎认识哈佛的每一个人。鲍尔默有句口号:“一个人只是单翼天使,只有两个人抱在一起才能飞翔。”

接下来,这位“救火队长”几乎干遍了所有部门——招聘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管理重要的软件开发团队,同因特尔和IBM等重要伙伴打交道,控制公司的营销业务并建立庞大的全球销售体系。身材魁伟、习惯咬指甲、大嗓门、工作狂的鲍尔默的天赋之一就是激励才能。性格狂躁的他与性格偏内向的盖茨成为完美搭档。那些与鲍尔默进行过谈判或是进行过对抗的竞争对手,都了解他的强人作风。

在微软成长为一家大公司之前,盖茨事必躬亲,不管是工资单、计算税利、草拟合同、指示如何销售产品都是他一个人亲历亲为,但是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壮大,微软在人员配备上的缺陷也就暴露了出来。为了使软件做到完美,微软开始需要具有各种特殊技能的人才,而不仅仅是编程高手。微软开始需要产品规划人员、文档编写人员、实用性专家,以及使他们协同工作的聪明的经理、能够回答客户问题的技术人员、能够帮助客户更快上手的咨询专家等。

盖茨开始为管理上的琐事而烦恼。于是他随即意识到微软需要不懂得技术的智囊人物,就像史蒂夫·鲍尔默,与微软的开发人员共同工作使微软的软件成为成功的产品。“事实上,把鲍尔默引入微软是我做出的最重要抉择之一。”于是,鲍尔默在盖茨的劝说下,从学校退了学,进了微软公司,最终成了仅次于盖茨之外的第二号最有影响力的人物。1998年7月,鲍尔默正式担任微软总裁。2000年1月,鲍尔默更上一层楼,正式担任微软CEO。

鲍尔默是天生激情派。他的管理秘诀,就是激情管理。激情管理,给人信任、激励和压力。无论是在公共场合发言,还是平时的会谈,或者给员工讲话,他总要时不时把一只攥紧的拳头在另一只手上不停地击打,并总以一种高昂的语调爆破出来,以至于他1991年在一次公司会议上叫得太猛太响亮,喊坏了嗓子,不得不进医院动了一次手术。

鲍尔默的出现无疑为微软增添了更多的活力与激情,而且他在管理方面的得心应手终于让盖茨从捉襟见肘的管理状态中逃脱出来,成为一名专职的程序员。

这位更擅长团队管理和公关的微软新掌门一上台,就向媒体公开了“重组微软”的核心价值观:用激情主义在合作伙伴、客户和业界同人中塑造微软诚信的商业新形象。二十几年发展起来的组织机构被全盘打散重组,将产品研发和营销功能组合为各以目标客户为中心的6个业务部门,几个主流产品线从研发到销售连成一气,每个部门由一位副总裁负责;另外有一个统管市场营销和服务的集团副总裁扮演鲍尔默从前的角色,对这6人协调指挥,并兼管客户服务。

如果说,盖茨是微软的“大脑”,那么鲍尔默就是微软公司赖以起搏的“心脏”。盖茨与对手对簿公堂之时,鲍尔默主持了微软的大部分工作,撑起了微软的一片天;当盖茨正醉心于计算机软件研发之时,鲍尔默却成为他的市场战略家。微软公司的销售工作在鲍尔默的主持下几乎是一步一个台阶,微软的年利润增长率达到28%。

此外,头脑敏锐的鲍尔默始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根据市场变化即时调整战略决策。鲍尔默总裁酝酿了一年,1998年年底宣布了全盘改组方案,重组的结果是副总裁的位置减少了一半。而微软公司随之也再一次公布了创纪录的营业额和利润。所以,微软公司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鲍尔默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不难看出,盖茨成为世界首富靠的并不是运气,而是在创业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朋友。通过与性格、能力互补的朋友共同创业,盖茨将他的优势运用得恰到好处,赢得了具有巨大财富的市场。这样合作伙伴的选择,创业中途绝不会陡然夭折,而且创业成功的几率也增加了数倍。在互补的发展过程中,盖茨最终如愿以偿地戴上了软件帝王的皇冠。

4.“朋友经济的回报”

人脉金典:拥有真心朋友,就是拥有最大的财富。

自古有“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说法,交友不能以贵贱分、不应以贫富论。交友贵在交心、交人品。酒肉朋友不交,势利小人不交,阳奉阴违不交,为富不仁不交,倚权仗势不交,欺小恶老不交,口是心非不交,无信无德不交,恃强凌弱不交。“狐朋狗友满街走,危难之时不伸手”,这的确是经验之谈。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点的能人多,无毛病的挚友少。须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清高者难以合群,苛求者不易交友。朋友对朋友,说喜也说忧,既要鼓励支持,又要批评帮助;既要患难与共,又要自力更生;既要有求必应,又要是非分明;既要亲如手足,又要保持适当距离。也只有这样,你才会享受到被友情滋润的人生。

在35岁以前刘芳一直都以存钱为乐趣。那时刘芳还在一家效益并不是很好的服装厂上班,每天工作8小时,月底时到财务科领取1000元的工资。拿回家一番精打细算之后,留下柴米油盐水费电费等这些必要的开支后,便把剩余的钱一分不落地统统存进银行。这种日子虽不会大富大贵,但是,看着存折上不断增大的数字,却也感到一种满足的快乐。

可是在刘芳36岁那年,这种日子被打破了。单位倒闭,刘芳失业了。老公的工资连每月最基本的开支都不够,甭说存钱了。眼看着存折上的数字越来越小,家庭面临捉襟见肘、一筹莫展之际,以前的朋友王云给刘芳提供了一个信息。

虽说这几年她们并没有太多来往,但是,刘芳听说她办的服装厂非常红火。王云说话开门见山:“听说你失业了,有一个品牌服装虽然名气不是很大,但很有市场潜力,做这个品牌在你们地区的代理商,一定有钱赚的。”刘芳听了连连摇头:“这种大生意不是我能做的。”王云却说:“生意再大也是人做出来的,资金方面你不用担心,业务上我也会帮忙。”见王云如此诚心,刘芳便答应先试试。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在王云的帮助下,刘芳与厂家签订了代理合同,并按照她的指导,逐一到本地的各大商场联系业务。这样忙活了一个多月,一算账刘芳竟有了5万多元的赢利。

后来,刘芳从别人口中偶然得知,这个生意王云原本是要自己做的,她已经认真地考察过市场了,认为绝对有钱可赚。不知为什么会把这个大好机会拱手让给了刘芳?刘芳满心疑问地找到王云,她笑着对刘芳说:“虽然与你已经好多年不来往了,可你这个朋友却是我永远存在心里的。”

原来,几年前王云初涉商海,由于经验不足,一次投资失败亏了个血本无归。她想从头再来,可是没有资金,便找朋友们借钱。可她当时的状况,没人敢借给她。她借来借去便来到刘芳家,其实她并没抱太大希望,因为她与刘芳并没有深交,再说刘芳那时有一个“葛朗台”的外号,足可见节俭的程度。可刘芳听她讲完之后,想了想便到银行取了3万块钱给她,并说:“这3万元是我所有的积蓄,你拿着,我相信你一定能东山再起的。”她没说“谢谢”之类的客套话,只是紧紧地握住刘芳的手。刘芳看到这个连亏了几十万都没掉一滴泪的女强人,竟然为了3万块流下了眼泪。

一年后,王云拿着5万块钱来还账,刘芳只收了自己的3万块,那2万让她又拿了回去。刘芳当时借给她钱并没想过回报,刘芳只是觉得她并不是一个赖账的人,再一个就是,刘芳知道谁都有遇到难事的时候。王云对刘芳说:“当初是你的3万块钱和你的友情才有了我的今天,我帮你做这个生意,权当是我还你的利息吧!”

于是从此以后,刘芳又有了交朋友的习惯。其实比起存钱,交朋友要合适得多,因为交朋友而得的利息,会成为你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美国公布过一份权威调查,显示了近20年来美国政界和商界成功人士的平均智商仅在中等,而情商却很高。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萨洛韦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迈耶提出了情绪智能、情绪商数概念。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社会上要获得成功,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他们所说的情绪智能,前者占20%,后者占80%。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提出了“情商”的概念,认为“情商”是个体的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的品质因素。戈尔曼认为,在人成功的要素中,智力因素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情感因素。

在美国,流行一句话:“智商决定录用,情商决定提升。”

对于成功,智商很重要,但情商更重要,如果到了35岁你仍未建立起固定的、层次分明的人脉关系网,那你就离成功还有很远的距离。这个人脉关系网包括你的亲人、朋友,最低限度包括所有可以互相帮助的人。这些人有的是你的同事,有的受过你的恩惠,有的你倾听过他们的心声,有的你和他有着相同的爱好。

人缘越好,钱越好赚;拥有真心朋友,就是拥有最大的财富;成大事希望最大的人不是那些才华横溢的人,而是那些用亲切和蔼的态度给人以好感的人。

当然,友谊之花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它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一辈子的培养。曾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曾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脉关系。”在美国,曾有人向2000多位雇主做过这样一个问卷调查:“请查阅贵公司最近解雇的三名员工的资料”,然后回答:“解雇的理由是什么。”结果是无论什么地区、什么行业的雇主,2/3的答复都是:“他们是因为与别人相处不来而被解雇的。”

因此说,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学会处理人脉关系,你就在成功路上走了85%的路程,在个人幸福的路上走了99%的路程。无怪乎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我愿意付出比天底下得到其他本领更大的代价去获得与人相处的本领。”

5.朋友之间要讲诚信

人脉金典:诚信是人际关系交往的基本原则,也是人际交往的根本。

由一无所有到世界富豪的李兆基曾经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香港人的梦。美国《福布斯》杂志报道,李兆基1997年的资产达150亿美元,是当时亚洲最富有的人,也是当时全球第四大富翁。

1984年,李兆基怀揣着1000元钱,独自来到了东方明珠——香港,这个美丽朝气的城市。他有信心以他的金银业看家本领闯天下。

当时的香港中环文咸东街,足足有二三十间金铺银店,专营黄金买卖、外币找换、汇兑等生意,业务性质跟李兆基在顺德的永生银号没有分别。李兆基来到香港之后,开始在那些金铺银店挂单做买卖,凭着自己对黄金的熟稔和对市场的把握,李兆基很快就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有了本钱,他又开始做五金生意,搞进出口贸易,钞票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钱对他来说,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幼年时对钱的追求,到这时已开始得到报偿,可不知为什么,他对这些生意始终提不起兴趣,面对着流水般涌来的钞票,他的不安心理与日俱增。

后来,李兆基回忆当年生活时曾说:“我七八岁时就常到父亲的铺头吃饭,自小对生意已耳濡目染,后来在银庄工作,令我深深体会到无论法币、伪币、金圆券等,都可随着政治的变迁,在一夜之间变成废纸,令我领悟到持有实物才是保值的最佳办法。”于是,已过而立之年的李兆基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毅然选择了地产,走上了一条日后为他带来无量前途的实业之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香港人口激增,工商业日益发达。1954年政府公布:全港经营登记的工厂共有2494家,下属工人11万多人,未曾登记的工厂工人数目逾10万,增幅较去年接近一倍。李兆基并不认为政府建设楼宇的步伐能赶得上民生的迫切需要,他看准时机,准备大干一场。

在1958年,李兆基和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郭得胜、冯景禧共同组建永业企业公司,开始他们向地产业的进军,有人将此喻为港式“桃园三结义”。的确,他们虽然没有像刘关张三人那样起誓结义,却也在香港商场上留下了一段好朋友同心协力共创大业的佳话。

三位好友中,郭得胜年龄最长,经验丰富,老谋深算;冯景禧居中,精通财务,擅长证券;李兆基虽然最年轻,却足智多谋,反应敏捷。公司成立后的第一桩生意,就是买入沙田酒店,然后再以低价收购一些无人问津而又富有发展潜力的地皮,重建物业出售。他们“分层出售,分期付款”的推销方式颇受市民欢迎,效益显著。就这样,“永业”初涉地产便一炮打响,站稳了脚跟,郭、李、冯于是声名大振,得到了“三剑侠”的赞誉,而李兆基因为年龄最小,被称为“地产小侠”。

正是因为这些朋友,促成了他后来的房地产王国。

也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你是穷人还是富人,假如你希望将来可以拥有更多的财富,并且延续下去,那请为你以后的财路交更多的朋友,以后自己在财富的道路上才能越走越宽阔。

当然,要想长久地交到真心朋友就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诚信既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也是人际交往的根本。值得信赖是赢得普遍尊重和信任的通行证。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情谊,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诚信。

6.赢得人心

人脉金典:人意决定生意,气度决定成败。

做生意为的是赚钱,但不能只为利而弃德。小生意人总会在各方面挖利润,但大生意人则是舍小利,求大利。这不是简单的互换原则,而是获利之道的聪明之举。

李嘉诚认为,一个只图小利的人,终究成不了大商人。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有些人相信贪利才能暴富,这只能说是暴发户,而不是大生意人;真正的大生意人都是舍小取大的人,他们能取能舍,心态开阔,积极打造自己的人脉网络。

李嘉诚控有香港最大的综合性财团,多年荣膺香港首富乃至世界华人首富。他同时又是个道德至上的生意人。

在西风氤氲的十里洋场香港,李嘉诚能将致富与守道德较好地结合为一体,实为难得。

对这么一个“德商”,用得着因没有朋友而发愁吗?

由此可见,既守道德,又生财有术的人,关键就在于赢得人心,构建人脉关系。

李嘉诚出任10余家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佣金都归入长实公司账上,自己全年只拿5000港元。这5000港元,还不及公司一名清洁工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年薪。以80年代中的水平,像长实系这样赢利状况甚佳的大公司主席佣金,一家公司就该有数百万港元。进入90年代,便递增到1000万港元。李嘉诚20多年维持不变,只拿5000港元。按现在的水平,李嘉诚万分之一都没拿到。

李嘉诚的经商天才在这里表露无遗。李嘉诚其实是小利不取,大利不放。甚至可以说是以小利为饵,钓大利之大鱼。李嘉诚每年放弃数千万佣金,却获得公司众股东的一致好感。甚至李嘉诚购入其他公司股票,投资者莫不步其后尘,纷纷购入。李嘉诚是大股东和大户,得大利的当然是李嘉诚。有公众股东帮衬,长实股票被抬高,长实系市值大增。

对李嘉诚这样的大商人而言,佣金算不得大数,大数是他所持股份所得的股息及价值。

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李嘉诚所持长实、生啤、新工股份,所得年息就共计12.4亿港元——尚未计他的非经常性收入,以及海外股票的年息。

有人说,一般的商人,只能算精明。唯李嘉诚一类的商界翘楚,才具备经商的智慧。赢得人心,善交同行朋友,是儒商李嘉诚商场制胜的诀窍。

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一些人目光只停留在眼前利益,做生意不舍一分一厘,只求自己独吞利益,不管朋友交情。恰好是一时赚得小利,而失去了朋友,进而破坏了财路。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李嘉诚正相反,他舍弃了金钱,而赢得了朋友。没有关系,就没有财路,这是定则。

李嘉诚说过:“如果一单生意只有自己赚,而对方一点不赚,这样的生意绝对不能干。”

人应该利益均沾,这样才能保持久远的关系。相反,光顾一己之利益,而无视他人的利益,做一锤子买卖,只能自己将财路摧毁。

7.人气决定财气

人脉金典:良好的关系是一笔重要的财产,一旦和发财的机会融合,就能衍生出不可思议的财富。

杰克森是一家外贸公司的经理,工作之余他喜欢邀请一些同行中的经理和业务上的朋友喝点咖啡,聊聊天什么的。一天,一位商贸公司的老总打电话对他说:“老兄,告诉你一个重要消息,棉毛靴在俄国的销路很好,好多城市都已经断货了。我没有外贸经营权,这笔生意做不了,不过,这对于你来说,可是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啊!如果你能出口一批棉毛靴,肯定会有赚头的。”

杰克森放下电话,立即和在俄国的业务朋友们联系,事情的确如此。他欣喜若狂,立即购进10万双棉毛靴,委托他在俄国的朋友组织销售。订货的电话纷纷打来,不到一个月,杰克森就赚了上百万美元。其他几家商贸公司得知这件事情后,也开始出口棉毛靴,但是,杰克森已经抢先占领了市场,一段时间过后,抢购靴子的热潮也退去了,市场渐渐冷清下来,跟风者赚得很少。

春风得意的杰克森慷慨地请朋友们大撮了一顿,半醉之际,他对告诉他重要消息的朋友说:“要不是你我这层关系,我哪有今天的收获啊!”

杰克森的话确实是发自肺腑,从他的财气可以看出,多一个朋友,多一层关系,在商业竞争中就多一点优势,就有可能占尽先机。

拉菲尔·杜德拉是委内瑞拉一家玻璃制造公司的老板,凭着顽强的毅力将玻璃制造公司经营得红红火火,但他的目标不在这儿,而是一心渴望有一天能在石油生意上有所发展。

一天,他从一个朋友处获悉阿根廷即将在市场上购买2000万美元的丁烷气体,虽然财力不足,但他却意识到这是个难得的商机,所以他很想接下这宗生意。他决定去阿根廷考察个究竟,看看这一信息是否属实。到那里一打听,发现果有此事。于是他开始盘算怎么争取到这笔生意。

此前,杜德拉从未接触过石油业,对该行业可以说是个“门外汉”,要做起来也会有一定的困难。经过多方面调查后,他发现这宗生意已有两位非常强大的竞争对手:一位是英国石油公司,另一位是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这两个公司财雄势大,有丰富的石油经验。杜德拉知道,如果从正面与这两大竞争对手较量,无疑是“以卵击石”。于是,他决定采用侧面进攻的战术参与这2000万美元买卖的竞争。

为了找到一个好的方法,杜德拉再次对阿根廷市场做深入调查,发现这里的牛肉过剩,急于寻找出路。他反复思考,认为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大做文章。如果自己能帮阿根廷推销过剩的牛肉,就可以促使阿根廷购买自己的丁烷气。

拿定主意之后,杜德拉通过朋友找到阿根廷政府有关部门,并对他们这样说:“如果你们向我购买2000万美元的丁烷气,我便向你们订购2000万美元的牛肉。”阿根廷政府觉得杜德拉的条件优于其他竞争者,能解自己的燃眉之急,便决定把采购丁烷气的投标机会给他,使他一下有了强大的进攻力量。

接下来,杜德拉在寻找牛肉买家的过程中,从另一个朋友那里了解到这样一条信息:西班牙有一家大船厂,这家工厂制造能力很强,却缺少订单,工厂处于半停产状态,西班牙政府十分关注。杜德拉认为这条信息又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便前往该国的有关政府部门游说。他表示:“假如你们向我买2000万美元的牛肉,我便向你们的船厂订制一条价值2000万美元的超级油轮。”这一条件对西班牙政府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因为他们本来就要进口大量的牛肉。于是,他们立即达成协议,并通过西班牙驻阿根廷大使与阿根廷联络,告诉阿根廷将杜德拉所订购的2000万美元的牛肉直接运往西班牙。

事实上,杜德拉在向西班牙推销牛肉之初,就已在物色租船的客户。最后他找到美国的太阳石油公司洽谈。他对这家公司的老板说:“如果你们肯长期租用我的一条超级油轮,我就向你们购买2000万美元的丁烷气。”太阳石油公司想,反正自己是要租油轮的,现在他能买自己的产品,条件对自己是有利的,就欣然接受了。

就这样,杜德拉利用朋友及时传递的信息,以穿针引线的连环术闯入了石油行业。

对于每个人来说,良好的关系是一笔重要的无形资产,一旦和发财的机会融合,就能衍生出不可思议的利润。细心观察那些成功的人,你会惊奇地发现,他们不仅是赚钱的高手,更是人脉关系的艺术家,具备优良的社会交往能力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对于一般人来说,良好的人脉关系意味着生活的和谐与心情的舒畅,而对于生意人却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那就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滚滚财源。

8.皆大欢喜

人脉金典:无论做什么生意都要讲点儿人情味。

利人利己,是互利关系建立的动力。利人可以扩大交往范围,结识更多的人;利己是对利人的回报,是付出后的所得,也是人际往来的终极目的。正是存在利己,人们才会觉得助人的意义;正是存在利人,才使利己兑现,在接受帮助时才能问心无愧。利人利己,才能皆大欢喜。

现今所有的成功者都不妨想一想,三百六十行,不管在哪一行,哪有一个成功者敢说自己的成功完全源于自己,没有人脉一丝一毫的功劳呢?

金钱只是我们用来丰富自己和他人生活的工具。拿出你收入的10%,这条法则并不新奇。可以保证,你给出的越多,你得到的就越多。大多数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他们之所以不拿出钱来是因为他们认为社会不缺他们的这一点钱。成功人士则身体力行,他们明白拿出钱来不仅给了别人利益,而且还会给自己带来潜在的利益。

与别人分享你的财富,这的确需要技巧,洛克菲勒家族的人认为,给予对于财富本身是至关重要的。建立一个遗产基金,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你拥有的越多,你可以与别人分享的就越多,有时候我们不提自己拥有想要的一切,因为我们不想使别人尴尬,不想把别人甩在我们身后。然而,事实上,如果你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并且同别人一起分享你成功的经验,使你的朋友与你一同富起来,这才是真正的“义”之道。

1988年的一天,建筑部的经理向香港富豪李兆基提及承接恒基集团一项工程的承包商要求他们补发一笔酬金,遭到了建筑部的拒绝。

李兆基便问:“那个承包商为什么要出尔反尔呢?一定有他的原因吧?”“是的。”建筑部的人回答,“他说他当初落标时计错了数。直到如今结账时,才发觉做了一单亏本生意。”

本来,这桩买卖是签了合同的,有法律保障,大可不必对此进行处理。

李兆基却说:“在市道不俗时,人人赚到钱,唯独他吃亏,也是够可怜的。法律不外乎人情,承包商是我们的长期合作伙伴,反正这个地盘我们有钱赚,就补回那笔钱给他,皆大欢喜吧!”

由此可见,注重“义”也是做生意的一项基本功。无论做什么生意,一定要讲点儿人情味。同事,是一个人事业上的合作者;下属,是一个人事业上的垦荒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业,就必须获得他们忠心耿耿的支持与帮助,让他们也获得必要的利益。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够众志成城,还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被克服呢?

这里讲的仍然是李兆基的故事。李兆基之所以能成为亿万富翁,做出那么大的局面,与他善于运用人脉关系技巧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凡跟李兆基工作过的人都对他赞不绝口,认为他是最照顾伙计利益的好老板。

为了取得同事的精诚合作,李兆基总给几位左右手一些机会,让他们注股于一些十拿九稳的房地产计划上,让他们赚到比薪金多几倍的利润。使同事分享业务的赢利,感受做生意的乐趣,对士气肯定会有良好帮助,这是李兆基的一贯态度。

有一次,李兆基拿出某地产项目的15%让身边的5位好伙计入股。结果,有一人没那么多钱,只好把股份放弃了2%。

李兆基知道了这件事,在问明原委之后,对他说:“我有机会赚1万,都希望你们赚100。这样吧,我把名下的2%股份让给你,股本暂时你欠我的,将来赚到钱,你再偿还给我吧!”

于是,大家都赚到了钱。对于李兆基来说,真是本小利大。付出小小的钱,就能赢得一团和气,合作愉快。

对下属,李兆基同样是注重“义气”,赢得一片忠心和无限感激。

9.做人绝朋友少

人脉金典:一个人快乐与否,不在于拥有得多,而在于计较得少。

在任何商业竞争中,都要讲究一点礼让的精神,虽然说竞争就是为了获利,但如果竞争者为了满足自己无休止的利益欲望,占尽了他人的利益,不让其他人获利,那么这样的竞争者只能获利于一时,不可能得利于一世。因此,作为一个成功的人,要想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必须具备大气度。

世界知名的日本八佰伴企业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之一。它每年从各厂家的订货量都是相当惊人的,所以各厂家都在出厂价的基础上又给予一定的优惠,但是,八佰伴集团却总是认为各厂家的价格仍然过高,盲目地疯狂压价,直至厂家无法接受,被迫中止与八佰伴的合作关系。

北京的同仁堂药店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晚清的时候,时局混乱,生病需要抓药的人非常多。而同仁堂的名气吸引了大量的客源,所以一直是门庭若市,生意兴隆,但同仁堂并没有趁机大肆提价,反而对有些实在无力承担药费的百姓免费诊治抓药。有时,在自己药店某项药物紧缺时,同仁堂还会将顾客介绍到自己的竞争对手——其他的药店去。这样,同仁堂不仅继续保持了大量的客源,而且在同行中也获得了一致的美誉。

道理看起来是非常简单的,如果其他人一点利都没有,谁还会与你打交道,做生意呢?商业竞争中,要想生意兴隆,就必须做到在自己有所得的同时,让别人也有收获,大家都得到一定的实利,这样关系才能更融洽,交情才能更深厚。

明朝时,芜湖城内有两个大粮商叫汪真润与曹伯财,每到秋收季节的时候,芜湖地区的粮食几乎都被这两家粮店垄断收购。两人一得江南,一得江北,本来是相安无事的,但汪真润为收购到更多的粮食,也为了挤垮对手,把收购的价格上扬了许多,以致江北的一些农民都跑到了江南来卖粮食。无奈之下,曹伯财也只得将粮价上涨,可他只涨到与汪真润给出的粮价持平,也就是向汪暗示他无意竞争,但汪却再次提高粮价。曹伯财在忍无可忍之下,开始反击,他提高粮价并派人在江南拉拢顾客。就这样,一来二去,双方的损失都很惨重,导致两败俱伤。这就是汪真润逼人太甚所造成的,也是他不懂得给自己留余地、只想把利益占尽的结果。

在竞争中,虽然说我们要竭力争取自己的利益,但也不要忘记要让大家都得利,既要使自己生活得好一点,也不忘记让大家都活下去;既要努力去达到自己的目标,也要学会妥协、让步,这样,竞争才不会过度,才可以文明、有序、健康地进行。在竞争之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对付竞争对手,就会出现不公平竞争,朋友就会变成敌人。

公平竞争要求竞争者不能不择手段地对待对手,而应严守竞争规则,凭自己的实力和智慧去竞争。赢得正大光明,对手才能输得心服口服。每一个竞争者心中都应恪守一条这样的道德禁令,并时时刻刻以它警醒自己的行为,那就是以正当竞争为荣,以不正当竞争为耻。

但是,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中,如果别人拿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方法来对付自己又该怎么办呢?我们在保证自己不使用如此不正当的竞争手法的同时,也应该对这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法有所了解,有识破它们的能力。诡计最怕被人揭穿,一旦发现,就应将它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把它从阴暗的角落里拖出来,那些使用如此伎俩的人必然有所忌惮,不敢肆意妄为了。

虽然说竞争就是为了取胜,但为了取胜而不择手段则是经营者所不应当采取的方式。竞争中要讲究道德,要懂得宽容。因为竞争之中,给别人留条出路,也就等于给自己留了条后路。你要时时刻刻记住:给别人也留碗饭吃,才能使自己有更多赚钱的机会。

现在经济社会,要赚钱不一定什么事情都非要我吃掉你,你吃掉我。在生意场上,不一定要把问题搞得那么僵,各自后退一步,也许就海阔天空,跟战场上一样,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商场上不要什么弦都绷得太紧,人要留有余地,要站得高,看得远。在给别人留碗饭吃的同时,自己也有饭吃,这就是双赢。

一笔生意,双方赢利。也就是说,大多数的生意人在赚钱时都能够取得双赢的效果。

芝加哥信息网的罗道夫可以说是一个“偏执的疯人”,在他过去刚刚接手经营时,是个喜欢独树一帜的人。他常常违反规则行商,“一笔生意,双方赢利”在他的意识中,并没有生出根萌出芽来,他是个我行我素的人。

罗道夫一向以“我”自居,在一次公司研讨会上,他义愤填膺地发表着自己的论点,他认为竞争对手对于自己来说,就是一个冤家,只有击败他才能够生存。别人纠正他:做生意,应该能够和平竞争,互相帮助、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一起发展,产生双赢或多赢的效果。可当时的罗道夫就是认为,市场竞争中的对手就是敌手,与他分享胜利果实是成不了大气候的。别人追根究底,他坦白了自己固执己见的原因,原来他心中隐藏心计:其一,同行业中,虽然是同行大家公平竞争,但在同行中却存在保密性,他根本不会与你分享。其二,同行中彼此都在刺探情报,然后神神秘秘地制定战略策略,搞突然袭击。其三,同行中没有不想为本企业获取最大利润的,都在想方设法占领市场份额,与你争抢同一块蛋糕。其四,市场终有饱和的一天,容纳不下更多的同行,同行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利润,都心中打着算盘想吃掉对方,保存自己的空间。所以,都会以强制弱,以强灭弱。

当听到他的一番解释后,旁人便对他的经营作风有些理解,理解他一向霸气十足,在市场竞争中,奋力拼搏,与对手争先恐后,想尽办法不给对方留有余地并把他们摧垮的行为。他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通常采用的是诋毁、攻击和欺骗的手段。

研讨会开了一个小时就结束了,罗道夫最终还是持己见行事,结果许多合作伙伴不欢而散,罗道夫在生意场上屡屡失败。罗道夫经过这样的打击,清醒了过来,重新理顺了头绪,修正了自己的观念,每做一笔生意,首先就要考虑怎样能够获取双赢或者多赢的效果。没过几年,罗道夫使公司的产品遍及世界各地,让世界70%的人拥有他们公司的产品。

罗道夫改变作风,每做一笔生意就要有双赢或多赢的效果,这使他创造了奇迹。

10.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财路

人脉金典: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道墙。

俗话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实在是一个漂亮词。在社会生活中,似乎除父母夫妻、兄弟姊妹、师长等关系极近而不便于用“朋友”称呼外,其他有关系的人员,皆可划入“朋友”之列。只要有交往,就产生朋友;只要称朋友,就意味着人格的平等、情感的亲近、关系的密切,因此“朋友”一词不仅兼收并蓄、包罗甚广,而且是一个十分受欢迎的词语。朋友,就意味着友谊、合作、帮助、平等、信任等。它容易使双方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从而为交往与合作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实是“朋友是个宝”,“多个朋友多条路”。

可以这么说,大凡能成大事者,必然是朋友四面环绕,处处都见友情赞助。朋友多,事情当然好办,真正应了“人多好办事”、“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两句话。然而,人性难测,凭什么别人孤寡单独,就只有某某人到处受欢迎?理由无他,只是因某人平常爱交朋友,善于结交朋友罢了!

胡雪岩就是这样的人,喜欢处处交朋友,时时帮人忙。然而,胡雪岩交起朋友来,生冷不忌,水陆并陈,没有三六九等的界限,真正是什么人和他都有机缘。

胡雪岩的“朋友”,主要是生意上的朋友,为着各自的或共同的利益而进行合作,双方互惠互利,互兴互荣,以利益为纽带,谋求对方的支持与帮助。这就是胡雪岩的所谓“靠朋友”。胡雪岩一向认为生意场中无真正朋友,但也不是到处都是敌人,既然大家共吃这碗饭,图的都是利,有了麻烦,最好把问题摆到桌面上,不要私下暗自斗劲,结果对谁都没有好处。他的“替朋友着想”,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充分揣摩对方的需要,照顾对方的利益,并对对方施以恩惠。在他看来,自己的生存发展靠的是朋友,为了赢利还须为朋友着想,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比如为罗尚德存钱一事便是胡雪岩能赢得朋友又获得朋友支持的一个例子。

胡雪岩为了赢得朋友,在阜康钱庄开业的时候,自己垫钱给一些大官的太太、小姐、少爷等各存了二十两银子,也给黄巡抚的仆人刘二存了二十两银子。刘二拿到存折,不仅马上在阜康钱庄存进一百八十两银子,而且向他的朋友宣传胡雪岩为人守信用、讲义气。罗尚德本是清军绿营的一个小军官,利用各种手段攒了一万一千两银子,听说胡雪岩为人厚道,连夜起出全部银子拿来存,且声明不要存折、不要利息。罗尚德的到来,还意外解决了胡雪岩的难题。

原来,胡雪岩为了帮助从浙江调任江宁的麟藩台填补二万五千两银子的亏空,自己凑了一万多两,还差一万多两银子。罗尚德的一万多两银子,正好可用作借给麟藩台的银款。胡雪岩之所以慷慨地帮助调任的麟藩台,也有争取将来麟藩台支持自己、将江宁方面与杭州的钱款往来交由阜康钱庄代理的考虑。他既是帮助朋友,也是为了利用朋友。

胡雪岩对于罗尚德,不仅是话说得漂亮,而且是条件优惠,三年定期,期满后本利共一万五千两银子。这样,如果罗尚德回乡,正好可以还清他借的一万五千两的债务!

胡雪岩这样为朋友着想,也是有考虑的:军营官兵们马上就要开往前线打仗,他们身上的钱往哪儿放?一听罗尚德的宣传,定会拿来存入阜康钱庄。

只有替朋友设想,才能赢得朋友;有了朋友,才能靠朋友。胡雪岩从一个钱庄的小伙计发展成雄踞一方的老板,其成功的因素固然很多,但依靠朋友却是不容忽视的一条。

在胡雪岩生活的时代,经商必然要面对一种特殊的势力,那就是江湖帮派力量。在晚清乱世中,江湖帮派力量因社会管理的混乱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与复杂而产生,逐渐成为社会上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当时的时代,要行商,一定要与江湖势力打交道。

胡雪岩面临的帮派势力,既包括漕帮这样的旧势力,也包括像小刀会这样的新势力。胡雪岩从来没有以改造天下为己任,所以他对漕帮,是以取得信任、共同活好的态度处之。对小刀会,则像对待太平军一样,是通过官府、帮助官府来镇压他们以保证自己的商业利益不受损害。他在漕帮中层层渗透,放出交情,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后来有相当大的几笔生意,都多亏了漕帮势力出手相助,才得以顺利做成。有了漕帮的认可,胡雪岩也就在乱世有了民间力量的靠山,这也是胡雪岩保证其商业能顺畅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而胡雪岩是如何结交上江湖力量的呢?他善于对症下药,抓紧一个“义”字,给予对方充分尊重,并晓以利害,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胡雪岩在江湖上办事,很注重情、义二字,他做生意的原则就是有情有义。在生意往来中,他经常替对方着想,对方见胡雪岩如此义气,也把他当做朋友,视为知己,对他的评价甚高,乐意和他在生意中往来,正因为他广结江湖朋友,所以在生意场中屡屡成功。而他在江湖中做生意的成功,则是从他上海买商米代垫漕米开始,那时他才初涉江湖。

自从王有龄上任“海运局”坐办后,抚台交托王有龄去上海买商米来代垫漕米,以期早日完成浙粮京运的任务。漕米运达的速度,与江南诸省地方官的命运关系甚大。至于买商米的银款,由胡雪岩出面,到他原来的钱庄去争取垫拨。

在松江,胡雪岩听他的一位朋友说,松江漕帮已有十几万石米想脱价求现,于是他弃舟登岸,进一步打听这一帮的情形,了解到松江漕帮中现管事的姓魏,人称“魏老五”。胡雪岩知道这宗生意不容易做,但一旦做成,浙江粮米交运的任务随即就可以完成,可减免许多麻烦。所以他决定亲自上门谒见魏老爷子。

胡雪岩在他的两位朋友刘老板和王老板的带领下,来到了魏家。正赶上魏老爷子不在家,只有魏母在家,她请三人在客厅喝茶。只见到魏老爷子的母亲,刘、王二老板颇觉失望。然而胡雪岩细心观察,发现这老妇人慈祥中透出一股英气,颇有女中豪杰的味道,便猜定她必定对魏当家的有着很深的影响力,心中暗想,要想说动姓魏的,就得先说服这位“老巾帼”了。

胡雪岩以后辈之礼谒见,魏老太太微微点头用谦逊中带着傲岸的语气请三人喝茶,一双锐利的眼睛也直射胡雪岩。当三人品了一口茶之后,魏老太太开门见山地问道:“不知三位远道而来,有何见教?”

胡雪岩很谦卑地说道:“我知道魏当家的名气在上海这一带是响当当的,无人不晓,这次路过,有幸拜访。并想让魏大哥和晚辈小饮几杯,以结交结交友情。”

寒暄过后,在魏老太太的要求下,胡雪岩也不便再拐弯抹角了,便把这次的来意向魏老太太直说了。听完胡雪岩的话后,魏老太太缓缓地闭上眼睛。胡雪岩感觉到整个空气似乎凝固了,时间过得很慢。良久,魏老太太又缓缓地睁开眼睛,紧紧地凝视着道:“胡老板,你知不知道,这样做是砸我们漕帮弟兄的饭碗吗?至于在裕丰买米的事,虽然我较少出门,但也略知一二,胡老板有钱买米,若裕丰不肯卖,道理可讲不通,这点江湖道义我还是要出来维持的。倘若只是垫一垫,于胡老板无益可得。”

听了魏老太太的话,胡雪岩心里并不灰心,相反却更加胸有成竹地大声说道:“老前辈,我打开天窗说亮话。如今战事迫急,这浙米京运可就被朝廷盯得紧了,如若误期,朝廷追究下来不但我等难脱罪责,我想漕帮也难辞其咎吧!为漕帮弟兄想想,若误在河运,追究下来,全帮弟兄休戚相关,很有可能被扣上通匪的嫌疑,魏老前辈可对得起全帮弟兄?”

江湖中,“义”字当头。胡雪岩以帮里义气相激,正好击中魏老太太的要害之处,使得魏老太太不得不仔细思量。

胡雪岩再三强调其中道理,魏老太太听完之后,终于心中暗肯,于是吩咐手下人将儿子魏老五叫来。

过不多久,一男子风尘仆仆地冲了进来,只见他约莫四十上下,个头不高,但浑身肌肉饱满黝黑,两眼目光也是如鹰一样,内行人一见便知是个厉害角色。此人正是漕帮现在的执事魏老五。魏老五向魏老太太请安后,魏老太太引见了胡雪岩和刘、王二位老板,看着老人家对胡雪岩三人的尊敬劲,魏老五也很客气地称呼胡雪岩为“胡先生”。

魏老太太说:“胡先生虽是道外之人,却难得一片侠义心肠。老五,胡先生这个朋友一定要交,以后就称他‘爷叔’吧。”

老五很听话地改口叫胡雪岩“爷叔”。

“爷叔”是漕帮中人对帮外的至交敬称,漕帮向来言出必行,虽然胡雪岩极力谦辞,但魏老五喊出第一声“爷叔”其余的人也就跟着齐呼“爷叔”。

当晚,魏家杀鸡宰鹅,华灯高照。魏老太太、魏老五、胡雪岩、刘王二位老板频频举杯,以祝友谊。就这样,胡雪岩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很快就与漕帮的龙头老大魏老五由初识而结成莫逆之交。

胡雪岩这次买到的不仅仅是米,还买到了与魏老五的“情”。自此以后,魏老五对胡雪岩“唯命是听”,只要是胡雪岩的货,漕帮绝对是优先运输。所以胡雪岩的货运向来是畅通无阻、来往迅速。不仅如此,魏老五还把他在漕帮中了解到的商业信息,及时向胡雪岩汇报。胡雪岩有此商业“密探”,自然增加了对商场情况的了解,在商业活动中抢占了不少有利时机。

作为一个商人,胡雪岩对待江湖势力有着正确的态度,在胡雪岩的眼里,江湖势力并非都蛮不讲理,随意黑吃黑,他们也有江湖道义可讲,所以他对江湖势力便以“花花轿儿人抬人”的态度相待,也就是:我处处替你考虑到了,你总不能无动于衷,做出不仁不义的事来。而且,胡雪岩看到江湖势力与成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处理得不好,只会给自己增添许多麻烦;处理好了,则可能使自己在商业场中顺风顺水,大展宏图。

胡雪岩信奉这样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此话怎讲呢?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敌人多一堵墙,一旦生意上对别人构成威胁,形成敌对关系,胡雪岩总会想方设法化敌为友。

胡雪岩在生意上虽然历经波折,但终究是有莫大成就的。这不但靠他自己的能力,也靠他的朋友的支持,甚至是势不两立的敌人也有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的。

和气才能生财,树敌容易,化解却难,如果一个人能把敌人都转化成朋友,那他的能力不更是让人佩服吗?如果能获取敌对方的支持,又何愁事业无成?广结天下友,方可博取人间财富。 J7YeY/JV98Q3ZwRLnq4XHuEhOO+gOzUnKi6dqnPZE1lucd0I666bphFug+lZFIx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