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章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上)

世事难料,计划永远不如变化快,交际时话应随势变。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只有随机应变,在恰当的山上唱适当的歌曲,山歌才可能和谐动听,引起共鸣。

1.见机行事,镇定应对尴尬局面

世事难料,许多变化都出乎意料。在遇到各种特殊情况时,若不能运势转换,整个场面都会陷入尴尬的境地;但若能镇定借用环境,巧妙说话,一定会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大太监李莲英为人机灵、嘴巧,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面对什么样的人物,他都应付自如。因此,他深得“老佛爷”--慈禧的喜爱。同时,李莲英也常常帮慈禧打圆场,解脱困境。

慈禧爱看京戏,所以不断有戏班子进宫专门给老佛爷演出。慈禧喜怒无常,这些戏子们都提心吊胆。演得好了,老佛爷开心了,便赏赐他们一些小玩意儿,以示皇恩浩荡;演得不合老佛爷的胃口,他们便有掉头的危险。

有一次,著名的京戏演员杨小楼率领他的戏班进宫给老佛爷演出。这天,慈禧心情舒畅,看完戏后,把杨小楼召到跟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

“这些都赏赐给你,带回去吧!”

哪有赏赐糕点的,何况慈禧这人极为奢侈浪费,她一顿饭能吃二百多道菜,可想而知那些糕点也绝不会少,杨小楼心想:这么多糕点,我怎么带回去呀?

于是,便叩头谢恩,壮着胆子说:

“叩谢老佛爷,只是这些尊贵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

这话把周围的宫女太监们吓了一跳,按老佛爷的脾气,赏赐你的东西你不要,还敢要求另外赏赐,这不是找死吗?哪知,这天偏偏慈禧心情出奇地好,并未动怒,只是问了一问:“那你要什么?”

杨小楼又叩头道:“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

慈禧听了,一时性起,也想露一手给大家瞧瞧,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慈禧大笔一挥,一个硕大的福字就写成了。

没想到的是,慈禧的这出戏却演砸了。她把福字写多了一点。慈禧身旁的一位小王爷眼尖嘴快,马上告诉了慈禧:“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呢!”

杨小楼一看,可不,确实错了。这可怎么办?若是拿回去遭人议论,要是传到慈禧耳中,不知又有多少人要遭殃。不拿吧,慈禧动怒自己不会有好下场。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时急得直冒冷汗。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也觉得为难,确实是自己写错了,不想让杨小楼拿出去丢人现眼,但自己也无法开口要回来重新写。

这时,一旁的李莲英灵机一动,不慌不忙地走向前,笑呵呵地说:“老佛爷洪福齐天,她老人家的‘福’自然要比世人的多一‘点’了。要不怎么显示出她老人家的高贵呢?”

杨小楼一听马上会意,连忙叩首道:

“老佛爷这万人之上之福,小人怎敢领呢!”

慈禧正愁没法下台,听这么一说,也就顺水推舟,笑道:

“好吧,隔天再赐你吧!”

就这样,李莲英的一句话化解了慈禧的一次窘境。这样的奴才岂能不讨主人喜欢?

古人云:“大凡临事无大小,皆贵乎智。智者何?随机应变,足以弭患济事者也。”所以,要善于把握稍纵即逝的时机,使自己永远处于主动地位,驾驭事态的发展,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随机应变不同于见风使舵,做人应该有原则。所谓的随机应变应该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去灵活地改变做事的方法、形式,而不是去投机取巧。

处变不惊,以变应变是说话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技巧,说话时我们一定要能灵活变通,紧跟情势。

我国著名作家谌容访美期间,一次应邀到某大学演讲。大学生们思维活跃,给谌容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她也都给以直率的答复。

突然,有人问道:“听说您至今还不是中共党员,请问您和中国共产党私人感情如何?”

显然,这样的问题是比较棘手的,很容易使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谌容略微沉思了一下,答道:

“首先,我很佩服你。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的确不是中共党员。但是,也许你还不知道,我的丈夫是个老共产党员,我们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丝毫离婚的迹象。由此可见,我跟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还是很深的嘛。”

话音未落,博得了满堂的喝彩声。

尴尬局面的出现,往往是刹那间的事情,如果缺乏镇静,大惊失色,那只能是手足无措,乱上添乱。所以,遇到这样的场合,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镇静,冷静地观察局势,然后随机应变,机智巧妙地应付尴尬,甚至将尴尬留给对方。利用环境,巧妙说话,往往能征服所有听众。

2.自我解嘲,化解突如其来的窘境

一般来说,在窘境中拿别人开涮只会让事情更糟;而拿自己开涮就完全不同了。自我解嘲,不仅因为表面上对自己的贬低而拉近与他人的关系;而且在带来欢笑的同时可以缓解尴尬的气氛。

说话是最容易也是最难的事,说容易是因为每个正常的人都会说话;而说难,则是因为要说好话,化解言谈窘境并不容易。

1915年,丘吉尔还是英国的海军大臣。不知他是心血来潮,还是什么原因,突然要学开飞机。于是,他命令海军航空兵的那些特级飞行员教他开飞机,军官们只好遵命。

丘吉尔还真有股韧劲,刻苦用功,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搭上了,负责训练他的军官都快累坏了。丘吉尔虽称得上是杰出的政治家,但操纵战斗机跟政治是没什么必然联系的。也可能是隔行如隔山吧,总之,丘吉尔虽然刻苦用功,但就是对那么多的仪表还是搞不明白。

有一次,在飞行途中天气突然变坏,一段16英里的航程竟然花了3个小时才抵达目的地。

着陆后,丘吉尔刚从机舱里跳出来,那架飞机竟然再次腾空,一头撞到海里去了。旁边的军官们都吓得怔在那里,一动不动。

原来,丘吉尔忘了操作规程,在慌乱之中又把引擎发动起来了,望着眼前这一切,丘吉尔也不知所措。好在他并没有惊慌,装作茫然不知似的,自我解嘲道:

“怎么搞的,这架飞机这么不够意思。刚刚离开我,就又急着去和大海约会了。”

一句话,缓解了紧张的气氛,也让丘吉尔摆脱了尴尬。

在有些尴尬的场合,运用自嘲能使自尊心通过自我排解的方式受到保护,而且还能体现出说话者宽广大度的胸怀。

丘吉尔有个习惯,一天之中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一停止工作,他就爬进热气腾腾的浴缸中去泡一泡,然后就光着身子在浴室里来回地踱步,一边思考问题,一边让身体放松放松,有时甚至会入迷。

有一次,丘吉尔率领英国代表团到美国去进行国事访问,他们受到热情款待。为了方便两国领导人的交流、沟通,组织者专门让丘吉尔下榻在白宫,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离得很近。

一天,丘吉尔又像往常一样泡在浴缸里,而后光着身子在浴室里踱步。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丘吉尔在思考着战场上的形势,以及如何同美国联手对付德国法西斯。想着想着,他已经忘了自己在什么地方,而且还是光着身子。

碰巧,这时罗斯福有事来找丘吉尔,发现屋里没人。罗斯福刚欲转身离去,听见浴室里有水响,便走过来敲浴室的门。

丘吉尔正在聚精会神地考虑问题,听见有人敲门,本能地说了一句:

“进来吧,进来吧。”

门打开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出现在门口。罗斯福看到丘吉尔一丝不挂,十分地尴尬,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索性一言不发地站在门口。

此时,丘吉尔也清醒了。他看了看自己,又看了看罗斯福,急中生智地说道:

“进来吧!总统先生。大不列颠的首相是没有什么东西可对美国的总统隐瞒的!”说罢,这两位世界知名人物都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

爱因斯坦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但他从不注重自己的着装。

一次,爱因斯坦第一次来到纽约。不料,在大街上还真遇到了一位老朋友。这位朋友见爱因斯坦衣服破旧,便说:“你看你的大衣,又破又旧,换件新的吧。怎么说你也是知名人物呀!”

爱因斯坦笑了笑:“没关系,没关系。我刚来到纽约,这儿没有人认识我。”

几年后,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都已名声大震。巧的是爱因斯坦又和他的那位朋友在街上相遇了,更巧的是爱因斯坦还是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大衣。这一次,爱因斯坦不等朋友开口,便解嘲道:

“这次更不用买新大衣了,全纽约的人都已经认识我了。”

尴尬场合,运用自嘲可以巧妙地调节气氛。当然自嘲要避免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具有积极因素的自嘲包含着自嘲者强烈的自尊、自爱。自嘲实质上是当事人采取的一种貌似消极,实为积极的促使交谈向好的方向转化的手段而已。

3.顺水推舟,将错就错解困境

一个人说错话并不少见,有些时候,说错话只要及时纠正就行;但在另一些时候,说错话不仅不能纠正,甚至绝不能承认,要敢于将错就错,一错到底,把错的变成对的。

清代大才子刘墉才华横溢,深得乾隆皇帝喜爱。刘墉也在乾隆面前无所顾忌,经常口出“狂言”。

有一次,乾隆皇帝带着几个随从突然来到军机处。此时的刘墉正光着膀子在军机处办公。其他人老远就看见皇上来了,连忙起身迎上前去接驾。刘墉是高度近视,刚开始没看见走在最后面的乾隆,等他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乾隆就快到了。刘墉心中暗想:如果就这样光着膀子接驾,岂不是冒犯龙颜?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刘墉趁着别人不注意钻到桌子底下躲了起来。

这一切,早被乾隆看了个真真切切,他心中一阵好笑,有心想“整整”刘墉。

乾隆在椅子上坐定,示意其他人都不许出声,很长时间过去了,刘墉在桌子底下早待不住了,正好是大夏天,加上厚厚的桌布,把他给热得大汗淋漓。刘墉心中纳闷:怎么进来之后就没动静了?这么长时间了,早该走了,该不是已经走了吧,想到这里刘墉压低了嗓门,喊道:

“喂,有人吗?老头子走了吗?”

满屋子的人都听到了,大家忍不住都想乐,一听刘墉喊“老头子”,心想这一下子可有好戏看了。

乾隆也听得真真切切,板起脸,厉声喝道:

“刘墉,出来吧。”

刘墉一听是乾隆的声音,心想:完了,完了,这回可完了,只好无可奈何地从桌子下钻出来见驾。

乾隆一看刘墉光着膀子,满身大汗,惊慌失措的样子,心里一阵好笑:刘墉人称大清一大才子,居然这般模样。乾隆故意装作生气的样子,大声喝道:

“大胆的刘墉,你不见驾也就罢了,居然还敢说朕是‘老头子’,你什么意思?今天你要讲不清楚,朕要了你的脑袋!”

到了这种境地,刘墉反倒镇静了许多,一边擦汗,一边苦思对策。忽然他灵机一动,有了主意,不紧不慢地说道:

“万岁爷请息怒,刚才奴才称您为‘老头子’,只是出于对您老人家的尊敬,别无他意。”

乾隆一听更来气了:

“尊敬?好,你给朕说说怎么个尊敬法。”

“先说这‘老’字,天下臣民每天皆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您说这万岁、万万岁算不算‘老’啊?”

乾隆没作声,只是点点头。

“再说这‘头’字,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如今皇上便是我大清国的主事之人,是天下万民之首,‘首’者‘头’也。故此称您为‘头’。”

乾隆边听边眯着眼睛笑,很是满意。

“至于这‘子’嘛,意义更为明显。皇上您贵为天子,乃紫微星下凡。紫微星,天之子也,因此称您为‘子’。这便是我称您老人家为‘老头子’的原因。”

乾隆听完鼓掌大笑:

“好一个‘老头子’,刘墉你果然是个才子。”

交际场合中,人们难免会有失言或者出丑的时候,谁也不想说错话、办错事,但这些又是不可避免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时,该怎么办呢?

从刘墉身上你应该会有所启发,那就是不要就事论事,顺着一条思路走到底。要调整思维,换个角度,另辟蹊径,不但可以替自己打圆场,还能为你的言行平添几分雅趣。这就要靠你的应变能力了,而这种能力又是靠平时培养出来的。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举一反三,旁征博引,能够自己证明自己的观点,自圆其说,那时,将错就错也就不为错了。

顺水推舟,将错就错,其关键在于这个错必须是不能承认的,而且要能自圆其说,把错说成对的,以错带错,另辟蹊径,是把话说好的最高明手法之一。

4.反唇相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说话时,若遇到对手故意刁难,无理诘问,我们就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坚决地予以回击。

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才华横溢,为人刚正不阿,对一切丑陋的现象都会给予无情的抨击,因此他得罪了不少人。这些人总是处心积虑地想挖苦讥刺马雅可夫斯基。

一次,在一次演讲中,马雅可夫斯基刚刚讲了一个笑话,台下有人忽然喊道:

“先生,你讲的笑话我听不懂!”

“你莫非是长颈鹿!”马雅可夫斯基感叹道,“只有长颈鹿才可能星期一浸湿了脚,到了星期六才能感觉到。”

“我应当提醒你,马雅可夫斯基同志,”一个人挤到前面嚷道,“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遥!”

“一点不错,亲爱的先生,一步之遥!”

马雅可夫斯基边说边用手指着自己和那个人。

马雅可夫斯基以自己的聪明机智狠狠地反击了那些有意诋毁他的人,他们再也说不出半句话。

齐国的相国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知道这个消息后,便对手下说:“听说晏子是齐国最善言辞的人,现在要来我们楚国,我要想个办法整整他。你们可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手下的人便给楚王出了个主意。

晏子来到楚国,楚王举行盛大酒宴招待他。楚国的文武大臣、各国的使节基本上都在座。当大家酒兴正酣时,忽见两个差人押着一个犯人走进大厅。楚王故作惊讶,拦住他们问道:“站住,捆着的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差人回答:“禀告大王,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于是,楚王不怀好意地笑着对晏子说:“难道齐国人善于偷盗?”

晏子此时已经看穿了楚王的别有用心。故意安排出这么大的场面,目的就是想侮辱齐国,想到这里,晏子站了起来,严肃地对楚王说:“大王,你是否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树。橘树和枳树虽然长得很像,但它们结出的果实味道却大不相同。橘子又甜又酸,枳子的果实小而涩。为什么呢?由于水土不同啊!不同的水土养育的结果也大不相同。如今,在齐国土生土长的人,在齐国时不做贼,但一到楚国就又偷又盗,难道楚国的水土使百姓惯于做贼吗?您说呢,大王?”

楚王听后苦笑着说:“德才兼备的圣人,同他开玩笑,真是自讨没趣呀!”

生活中,对于尖酸刻薄者,对于故意寻衅者,我们不能一味地宽厚下去,不能总是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宽厚仁慈,忍无可忍则无需再忍。

遇上那些动不动就横加指责、吹毛求疵、言语中明显带有攻击性的人,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激动,以平和的心境反击对方:

一是表现出自己的涵养和气量;

二是可以让对方感到极为不快。

因为他攻击你的目的就是要让你发怒,你越生气越激动他就越开心。相反如果你表现得非常平静,那么对他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

在反讥的过程中,态度要强硬,要击中对手的要害,还要有力量,这样就可以接起对方扔过来的石头再砸他们自己的脚。

5.打破逻辑,妙语巧辩应对刁难

善于说话的人在一些特殊的场合,面对一些难以回答或者具有挑衅性的问题,他们常常以一种巧妙、非逻辑的方式摆脱这种困境。

作为总理,周恩来时常处在记者的包围之中,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疑问,他总能泰然处之,巧妙地给以回答。或温文尔雅,绵里藏针;或欲擒故纵,巧设埋伏;或避实就虚,举重若轻。既维护了国家的形象,又向世界展示了他那文雅坦荡的领袖风范。

一次,一位美国记者见周恩来案头放了一支美国“派克”牌钢笔,便问道:

“总理阁下,您作为中国总理,为什么要用我们美国钢笔?”

周恩来淡淡一笑,回答说:

“这是一位朝鲜朋友在抗美战争中缴获的战利品,他要赠给我作个纪念,这么有意义,我当然得收下。”

另一个美国记者问周总理:

“你们走的路为什么叫马路?”

周总理诙谐地说:

“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就是马路。”

这个记者又问:

“我们美国人都爱仰着头走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总是低着头走路?”

周恩来略加思索后回答:

“走下坡路的人总是仰着头,走上坡路的人自然是低着头了。”

这个记者听后,羞得无地自容。

他接着又问道:“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

这不仅牵涉着国家机密,语气中还明显含有讥笑我们国穷民弱的意思。周总理既不好厉声拒答,为此伤了和气,又不能和盘托出,泄露机密。

于是,他稍顿了一下,正色回答说:

“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信誉可靠,人民币币值稳定!”

全场的记者为之一呆:“这怎么可能?”

在记者还未转过弯来时,总理接着说: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货币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这十种人民币加起来正好是18元8角8分。”

热烈的掌声立刻响了起来。

可见,“妙语巧辩法”看似答非所问,不合逻辑,实则以巧解困,妙趣天成。

“妙语”的来源主要是在于学会联想。可以是形象上的联想,也可以是逻辑上的联想,这样既能回避窘迫的话题,也能引发自己的主旨和意图,实有一举两得之效。

就像上例中,周总理的回答不仅回避了列举具体数字显现我国贫穷落后的尴尬,而且进一步说明了中国人民银行有全国人民做后盾,信誉卓著,不容置疑,坚定地维护了我国银行的地位。从具体的“多少”到抽象的“多少”,周总理的联想,不仅使局面变得缓和、主动,而且维护了中国外交和金融的良好形象。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登长城,因腿病只上了三个台阶,就无力再登了。

这时,偏偏有位记者走过来,想“将”他一“军”:

“总统先生,您为何不登上最高峰?”

尼克松笑了笑说:

“昨天我与毛泽东先生的会见已经是最高峰了,何必再来一次高峰呢?”

记者的问话足够刁钻,大有猝不及防之势。可尼克松却抓住了其诘难的关键词“最高峰”,然后突破了“长城最高峰”的本义局限,临时联想到“最高领导人的会晤是出访的最高峰(峰会)”,一举摆脱了有心攀登却举步维艰的窘境。

生活中这样的故事也有很多。处处留心,常常联想,就自然会像他们一样妙语连珠。当然,还可以学一学克里斯蒂的例子。

著名的英国侦探小说作家克里斯蒂的第二个丈夫是一位考古学家。有人问她为什么找了一位考古学家呢?

克里斯蒂认为这样私人的事情,不仅难于解释,而且没有必要多说,但出于礼貌,又不好不作答。于是幽默地回答说:

“对于女人来说,考古学家是最好的丈夫,因为妻子越老,他越爱她。”

妙笔能生花,而妙语则同样能发挥奇效。“妙”来自于联想,要能说妙语,就要善于突破思维局限,当然这种“联想”与“突破”必须要注意“合适”与“合理”。

6.围魏救赵,迂回论证应对诘难

有些人在与你说话时往往深怀敌意,居心不良,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你,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善于转移话题,以攻代守来保护自己。

曾经,有一个很不礼貌的观众在演出的幕间休息时,走到俄国著名丑角马戏演员杜罗夫身边问道:

“丑角先生,观众看起来对您十分欢迎啊。”

“还好。”

“是不是要在马戏团中受到欢迎,丑角就必须有一张愚蠢而古怪的脸蛋呢?”他问得很尖刻。

“确实如此。”杜罗夫说,“如果我能生一张像你那样的脸蛋的话,我准能在现在的基础上拿到双薪。”那个挑衅的观众碰了一鼻子灰,只好灰溜溜地回到自己的座席上。

杜罗夫并没有给对方正面的回击,而是采取了先迂回再出奇兵的战术。实践中,这种战术主要针对如下几种情形:

一、对方提出问题明显,你不能如实答复,也不便直接否定,不妨借用对手的选择作出“迂回”的表象。

二、若对方的论证没有理性,使你难以接受其观点,不妨也非理性地提出对抗性的命题,对方必然要质疑,于是你就可以借他来求证,以反驳他原来的结论。

三、对方利用荒谬证据,推理荒谬结论,而荒谬不是出于无知,是出于故意,不妨利用其证据荒谬的基础,用共同性质的荒谬论据,推出他不愿接受的结论。

《古今谭概》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齐大夫邾石父谋反,被齐宣王杀了,齐宣王还要杀他的宗族。邾石父的族人求救于艾子,艾子于是去见齐宣王,问他道:

“谋反的只是邾石父一人,他宗族的人犯下什么罪过,也要被杀呢?”

齐宣王说:“这是先王的法度,不敢废掉,法典上明明白白地写着:‘与反贼同宗族的人杀无赦。’”

艾子说:“我知道大王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可是我听说以前公子巫在邯郸投降了秦国,那个公子巫不是大王的舅舅吗?那么大王也是叛臣的族人,按照法典也该连坐,那么大王也该马上自尽啊,不能因为爱护自身而破坏了先王的法度啊!”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了一根3尺长的绳子,献给齐宣王。齐宣王哭笑不得,只好说:“先生算了吧,寡人赦免他们了!”

艾子要救邾石父的族人而与齐宣王论辩,齐宣王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先王之法不敢废”而拒绝了。可是艾子没有正面论辩“先王之法可废与否”的问题,而是迂回到齐宣王的舅舅曾投降秦国的事实,先“将”他一“军”,使齐宣王后院火起,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齐宣王要么赦免邾石父的族人,要么就得上吊自杀。为了摆脱困境,他只好赦免了邾石父的族人,艾子的“迂回论辩法”成功达到了目的。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迂回论证法”等同于“围魏救赵”这个军事上的著名战略:

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带兵去救赵国。孙膑考虑到魏国的精锐部队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诱使魏军赶回应战。齐军在途中设伏袭击,大败魏军,从而救了赵国。这就是“围魏救赵”的来历。

将兵法引入辩论之中,对我们运用“迂回论证法”也有触类旁通的启迪:

在论敌专注于向我发动进攻时,难免会暴露出后方空虚的状况。论敌或逻辑荒谬,自相矛盾;或论据虚假,难支论题;或言行不一,自欺欺人。我方可抓住论敌的这些致命弱点,迂回包抄,捣敌后方,从而战胜论敌。

1972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随同尼克松总统访问莫斯科途中,在维也纳就美苏首脑会谈问题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这时,《纽约时报》记者提出了一个所谓“程序问题”:

“到时,你是打算点点滴滴的宣布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地发表协定呢?”

从不放过任何有利机会讥讽《纽约时报》的基辛格,一字一句地说:

“我明白了,这位记者先生要我们在倾盆大雨和点点滴滴中任选一种,这是很困难,因为无论怎样选择,都是很糟糕的。这样吧,我们打算点点滴滴地发表成批声明。”

需要注意的是,说话时使用“围魏救赵”,迂回论证,不能一味地反唇相讥,对方说你怎样,你也说对方怎样,这很容易沦为互相攻讦。 HlhurW37CvqslrvrWQpNXEoTZd5AxuF+5VoiwIm/nvqX+r7PhrQc/IdgcggTIDg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