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祸从口出,口无遮拦难做人

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但是要想成功做人,你就必须要考虑你说出的话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会不会得罪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因此做人要会说,就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千万别说出不该说的话来。

1.语为心声,应谨慎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说话若是口无遮拦,终究会祸从口出,引祸上身。

有一人请客,四位客人有三位先到。这人等得焦急,自言自语道:“咳,该来的还没来。”一客人听了,心中不快:“这么说,我就是不该来的来了?”告辞走了。主人着急,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另一客人也不高兴了:“难道我就是那该走又赖着不走的?”一生气,站起身也走了。主人苦笑着对剩下的一位客人说:“他们误会了,其实我不是说他们……”最后一位客人想:“不说他们就是说我了。”主人的话未完,最后一位客人也走了。

由此看来,如果我们说话时不加检点,就可能伤人败兴,引起误解,惹怨招尤。我们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对象、气氛,不要口不择言,想说就说。像有些人去菜市场,问卖肉的:“师傅,你的肉多少钱一斤?”或饭馆服务员上一盘香肠,说:“先生,这是你的肠子。”这类生活中的笑话,我们要注意避免。

口不择言的胡乱说话可能不是出于你本心,但这往往让别人对你产生不良印象。但要人们的每一句话都经过细心斟酌再说出来也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地总结和锻炼,我们才能自然而然地把话说好。

“你会说话吗?”这样问你,你一定觉得可笑,只要是正常人,说话谁不会?实际上,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谁都会说话,但有些人说话总是欠考虑。口不择言,像机关枪扫人,一阵狂扫,只顾自己快活,不顾别人死活。

这里有两个关于不会说话流传很广的笑话:

一剃头师傅家被盗劫。第二天,剃头师傅到顾主家剃头,愁容满面。顾主问他为何发愁,师傅答道:“昨夜被强盗将我一年积蓄劫去,仔细想来,只当替强盗剃了一年的头。”主人怒而逐之,另换一剃头师傅。这师傅问:“先前有一师傅服侍您,为何另换小人?”主人就把前面发生的事细说了一遍。这师傅听了,点头道:“像这样不会说话的剃头人,真是砸自己的饭碗。”

明人吕坤认为,说话是人生第一难事。像上面所说的情况,还不是太难的。只要注意语言修养,慢慢就会改善我们说话的纰漏和不足之处。说话难,最要命的就是说真话、说实话太难。

中央电视台开办了一个《实话实说》的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谈到了办节目遇到的一些事。他说,现在世道变了,“文字狱”时代已成往事,说真话已不会闯下大祸,但“说实话免遭迫害,可不定能免遭伤害”。《实话实说》栏目请过几百位座上客来侃侃而谈,结果呢?一位座上客因此评不上职称,原因是“喜欢抛头露面不钻研业务”。另一位是研究所副所长人选,因做节目耽误了前程,理由是“节目中的观点证明此人世界观有问题”。一报社记者参加的节目一经播出,立刻感到人言可畏,人们说他出风头,什么都敢说,恶心。另一电台记者回去后被领导审查,认为他一定是拿了许多钱才会那么说。还有一位老年女性在节目中真诚表露了自己的人生感受,结果好多人打听她是不是神经病……

崔永元苦恼地说:“所以连我们自己有时都怀疑,节目到底能做多久?”他也体会到了“人生唯有说话是第一难事”。

说话难,但也不能就此闭口不言,学会怎样说话就是很重要的事了。技巧是要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原则,指鹿为马,曲意逢迎。如果违心地说话,那技巧就变成了恶行。崔永元说得好:“也许有一天我们会讨论技巧,我们用酒精泡出了经验,我们得意地欣赏属于自己的一份娴熟时,发现我们丢了许多东西,那东西对我们很重要。”

说话不坚持原则,丢掉的就是人格。生活中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实在太多了。明明是这么回事,有人偏偏说成那么回事。刚才还这样讲,一转脸又那样讲了。这样随风转舵,看人下菜,言不由衷,自欺欺人,活得多累,又多没意思。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就是这样很“累”地不断自打嘴巴地说话的,我们做人可不能这样。

这才是把话说好的有效方法,曲意逢迎固然能避免口不择言,伤及他人的毛病,但也只是一时的避开。要真正的说好话,避免伤及他人,就一定要用心,把说好话锻炼成一种习惯,自然而然地说出来,实在不能说时,宁可沉默。

2.别把不满总挂在嘴上

有些事情,必须要做或者已经做了,你就不要再抱怨了。抱怨不仅于事无补,相反可能失去应得利益。

在日常生活中,在单位上下级之间、同事间,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时,许多不够聪明的老实人,就立刻表现出不满、愤怒的情绪,甚至会暴跳如雷,大骂一通,而这些行为,只是简单发泄了一下自己激动的情绪,于对方却无丝毫的影响,反而白白耗费了力气,还可能会引来别人的误会,让自己受到更深的伤害。

刘宁是一家公司的行政助理,同事们都把她当成公司的“管家”,公司里事无巨细,都要找她才行,这样一来,刘宁每天事务繁杂,忙得团团转,牢骚和抱怨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这天一大早,又听她抱怨:“烦死了,烦死了!”一位同事皱皱眉头,不高兴地嘀咕着:“本来心情好好的,被你一吵也烦了。”

其实,刘宁性格开朗外向,工作起来认真负责。虽说牢骚满腹,该做的事情,一点也不曾怠慢。设备维护,办公用品购买,交通讯费,买机票,订客房……刘宁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恨不得长出八只手来。再加上为人热情,中午懒得下楼吃饭的人还请她帮忙叫外卖。

刚交完电话费,财务部的小李来领胶水,刘宁不高兴地说:“昨天不是刚来过吗?怎么就你事情多,今儿这个、明儿那个的?”抽屉开得噼里啪啦,翻出一个胶棒,往桌子上一扔:“以后东西一起领!”小李有些尴尬,又不好说什么,忙陪笑脸:“你看你,每次找人家报销都叫亲爱的,一有点事求你,脸马上就长了。”

大家正笑着呢,销售部的王娜风风火火地冲进来,原来复印机卡纸了。刘宁脸上立刻晴转多云,不耐烦地挥挥手:“知道了。烦死了!和你说一百遍了,先填保修单。”单子一甩:“填一下,我去看看。”刘宁边往外走边嘟囔:“综合部的人都死光了,什么事情都找我!”对桌的小张气坏了:“这叫什么话啊?我招你惹你了?”

态度虽然不好,可整个公司的正常运转真是离不开刘宁。虽然有时候被她抢白得下不来台,也没有人说什么。怎么说呢?她不是应该做的都尽心尽力做好了吗?可是,那些“讨厌”、“烦死了”、“不是说过了吗”……实在是让人不舒服。特别是同办公室的人,刘宁一叫,他们头都大了。“拜托,你不知道什么叫情绪污染吗?”这是大家的一致反应。年末的时候公司民意选举先进工作者,大家虽然都觉得这种活动老套可笑,暗地里却都希望自己能榜上有名。奖金倒是小事,谁不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肯定呢?领导们认为先进非刘宁莫属,可一看投票结果,50多份选票,刘宁只得12张。

有人私下说:“刘宁是不错,就是嘴巴太厉害了。”

刘宁很委屈:“我累死累活的,却没有人体谅……”

什么叫费力不讨好?像刘宁这样,工作都替别人做到家了,嘴上为逞一时之快,抱怨上几句,结果前功尽弃。冷语伤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所以,既然做了,就心甘情愿些吧,抱怨是无济于事的,相反,还会埋没你的功劳。

3.莫议他人是非

谈话是沟通的纽带,可以促进关系,加强合作;他人的是非是纽带上的蛀虫,只可以使关系紧张,使合作破裂。

在谈话中,我们可以获得知识,交流情感。然而,在闲谈中,有时也会发生不幸的事情,生活中有那么多人喜欢瞎扯嚼舌,很让人讨厌。比如某甲听到某少女不洁的谣言之后,当成新闻到处传播,这无形中给那无辜少女以巨大的压力而很可能酿成无端的悲剧,如此传播小道消息的人极不负责任。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道理谁不晓得?有时口舌的祸害危险性的确不小,一句不负责任的话,弄不好会使人丧失生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平日相当友善的同伴,虽不至于大吼:“杀掉那家伙!”但个人的立场和利害关系,至少也会演变成“封杀你”的结果。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前途,不得不牺牲别人。在一个公司里,“封杀你”意味着调职、冷冻、开除等人事变动的宣告。如果你是经商人士的话,“封杀你”就是代表对方的拒绝往来或“关系冻结”。

无论人格多高尚多伟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鳞”存在。只要我们不触及对方的“逆鳞”,就不会惹祸上身,还能平步青云。所谓的“逆鳞”就是我们所说的“痛处”,也就是缺点、自卑感,在人际关系上,我们有必要事先研究,找出对方“逆鳞”所在,以免说话的时候有所涉及。

闲谈中,更要回避对方忌讳的事,被击中痛处,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令人愉快的事。不去提及他人弱点,是做人应有的美德。

两个人交谈,尽量避免谈论第三者,如果所谈之事不可避免地涉及他人,也要掌握分寸,与事有关的方面可以谈,但只限于此。

闲谈中,要保持君子风度,不要嘲笑对方的一时失误,不要批评对方的一时失误,常给台阶与人下。这样久而久之,与你打交道的人都会认为你是一个宽宏豁达、胸襟磊落的人。这样你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做起事来也比较容易。

4.开玩笑要适当得体

开玩笑随意性很大,要注意的禁忌却很多,其实玩笑中也蕴藏着深刻的智慧。

一家出版社里的一位男子新婚不久,因为心情愉快生活稳定,人渐渐胖起来,和婚前差了很多。

有一天,一位女同事的先生来,他和那位日渐发胖的同事是旧识,大家聊了一会儿,女同事的丈夫突然对这位男子说:“你怎么搞的,胖成这样,满脸横肉,像肥猪一样。”大家听了笑了起来。

那个男子一时变了脸色,一声不吭。等那人走了,他才爆发,大骂他说话恶毒。女同事送走她先生回来,立即赔不是,把场面弄得很尴尬。

好朋友彼此间开玩笑,有点过但无伤大雅就可以了,但那女同事的先生的用词的确太损了些,难怪人受不了。后来被笑胖的男子和笑人胖的先生再也没有来往过。

生活中,由一个玩笑造成的悲剧实在是太多了,皆因乱开玩笑伤害了自尊。

所以,开玩笑、损人应有分寸,否则伤害人、得罪人而不自知,那才得不偿失。所以开玩笑时,要有所认识,有所顾忌。因此要开玩笑之前应先三思,以免出口成刀,伤害他人。总之,涉及人身的、有批评味道的、和敏感问题及隐私问题有关的玩笑要少开,宁可不开玩笑,也不要让人不愉快。如果硬要开玩笑,不如开自己的玩笑。

再豁达随和的人也有自尊心,他也许可以不在乎一百次一千次的玩笑和嘲弄。但不能忍受他在乎的人或事被开玩笑、嘲弄。你若搞不清楚他的好恶,开了不得体的玩笑,他就算不发作,也会记在心里。人不可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这点你必须承认,更何况有人天生敏感,容易受伤,你认为好玩的,他不认为好玩。所以开玩笑要看人。

5.说话切勿触及他人忌讳

不仅开玩笑时应该避免触及对方的忌讳,平时说话也要顾及对方的忌讳。

从前有个浙江人,到北方去做官,他的妻子也是南方人。有一天,太太教女仆洗衣服,她说:“洗好后,出去晾晾。”晾晾的字音,南方人读做浪浪,浪浪在北方是不好听的词。女仆听了,当然觉得奇怪。太太询问原因后出口笑骂道:“堂客!”堂客在江苏、浙江一带,是骂人的名词,女仆听了,急着说:“太太,不敢当”!太太又问其所以,才知道原来在湖北等省,“堂客”是尊敬女人的意思。

这是一个笑话,却可证明方言意义的不同。比方你称呼人家的小男孩,叫他小弟弟,总不算错吧?但是在太仓人听来,认为你是骂他;比方你对老年男子,叫他老先生,总不算错吧?但是在江苏嘉定人听来,当你是侮辱他。你在安徽,称朋友的母亲,叫老太婆是尊敬她;但是你在江浙地方,称朋友的母亲为老太婆,那简直是骂她了。各地的风俗不同,说话上的忌讳各异,你与人交际,必须留心对方的避讳话。一不留心,脱口而出,最易令人不快。

虽然对方知道你不懂他的忌讳,情有可原,但你总是近乎失礼,至少是你犯了对方的忌讳,在友谊上是不会增进的。比方你对江浙人骂一声混账,还不是十分严重;你如果骂北方女子一声,那就会被认为是奇耻大辱,非与你大肆交涉不可。从前有一位小学教师,为了一些小争执,骂学生的母亲混账,不料这位女家长,是一个北方人,因此向学校当局大兴问罪之师,要那位举出她混账的事实来。原来“混账”二字,在北方是女子偷汉的意思,这种解说使问题显得严重了,学校当局虽一再道歉,声明误会,她还是不肯罢休,只好请出他人劝解,才算了事。这近乎笑话的故事,更足以证明方言上的忌讳是必须特别留心的。

留心对方忌讳,在交际上原是小事,在彼此交谊上却有极大影响,你在社会上做人,冤家越少越好,因为说话不识忌讳而多招冤家,那更是不值得了。

6.说三分话,保护自己

言多必失,说话太多往往容易惹祸上身,坦率不是错,但是毫无保留的坦率就是笨了。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还有七分话,不必对人说出,你也许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何必只说三分话呢?

通于世故的人,的确只说三分活,你一定认为他们是狡猾,不诚实。其实说话须看对方是什么人,对方不是可以尽言的人,你说三分真话,已不为少。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倘不是适当的人,你也畅所欲言,因一时之快,对方的反应是如何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你的么?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淡,显出你没有修养;你说的话,是属于对方的,你不是他的诤友,不配与他深谈,忠言逆耳,显出你的冒昧;你说的话是属于国家的,不明白对方的立场如何,也不明白对方的主张如何,你偏高谈阔论,轻言更易招尤呢!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与事无不可对人言并没有冲突。

事无不可对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并不是必须尽情向别人宣布。老于世故的人,是否事事可以对人言,是另一问题,他的只说三分话,是不必说,不该说,绝不是不诚实和狡猾。

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亦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话,正可以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作长谈,这叫做通达世故的人。

“见人只说三分话”,并不是说要你完全封闭自己,而只是一种保护自我的手段,它是一种可以变通的说话方式,要求你要能看清对方,再选择说几分话,若是知己之人,或对方是一个坦荡的君子,自然可以推心置腹,否则说话没有保留只能伤害自己。

7.保持理智,万事理为先

与人说话时,争辩是难以避免的,但互不相让,意气用事一味狡辩不是好的解决方法,我们与人说话一定要保持理智,用道理去解决所有问题。

在现代处世中,假如你在愤怒之下,对别人发作一阵,你的气也许会随之消失,心中也高兴了。但是别人呢?当你高兴时他能分享到一点吗?你那挑战的口气、敌意的态度,会使他容易赞同你的意见吗?

美国总统威尔逊说过:“假如你握紧两只拳头来找我,我想我可以告诉你,我会把拳头握得更紧;但假如你找我来,说道:‘让我们坐下商谈一番,假如我们之间的意见有不同之处,看看原因何在,主要的症结在什么地方?’我们会觉得彼此的意见相去不是十分远,并且只需彼此有耐性、诚意和愿意去接近,我们相处并不困难。”

某工程师嫌房租太高了,要求降低一点,但是他晓得房东是一个极固执的人。他说:“我写给房东一封信说,等房子合同期满我就不继续住了,但实际上我并不想搬家。假如房租能降低一点我就继续租下去,但恐怕很难,别的人住后也曾经交涉过都没成功。许多人对我说房东是一位很难对付的人。可是我自己心中说:‘我正在学习如何待人这一课,所以我将要在他身上试一下,看看有无效果。’”

“结果,房东接到我的信后,便带着他的租赁契约来找我,我在家亲切招待他。一开始并不说房租太贵,我先说如何喜欢他的房子,请相信我,我确实是‘真诚的赞美’。我表示佩服他管理这些房产的本领,并且说我真想再续住一年,但是我负担不起房租。”

“他像从来不曾听见过房客对他这样说话。他简直不知道该怎样处置。随后他对我讲了他的难处,以前有一位房客给他写过40封信,有些话简直等于侮辱,又有一位房客恐吓他说,假如他不能让楼上住的一个房客在夜间停止打鼾,就要把房租契约撕碎。他对我说:‘有一位像你这样的房客,心里是多么舒服。’继之不等我开口,他就替我减去一点房租。我想能多减点,我说出所能负担的房租数目来,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临走的时候,他又转身问我房子有没有应该装修的地方。假如我也用其他房客的方法要求他减房租,我敢说肯定也会像别人一样遭到失败。我之所以胜利,全赖这种友好、同情、赞赏的方法。”

从以上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在人际交流过程中,理智、和气的态度是事情达成共识的开头,蛮横、敌意的态度却是事情恶化的催化剂。

8.问的尺度

问需要技巧,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是一门艺术。

阿花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份在咖啡馆做服务员的工作,却只上了一天班就被老板炒了鱿鱼。其实她的条件并不是很差,也没有做错什么事,只是不小心问了一句不该问的话。

那天,阿花刚一上班店里就进来了三位客人,她随即拿着菜单,去让这三位客人点餐,第一位客人点的是冰红茶,第二位客人点的是冰咖啡,第三位客人也是点的冰咖啡,但是他特别强调要用干净一点的杯子。

很快,阿花将这三位客人所点的饮料,用盘子端了出来,一边朝他们坐着的方向走来,一边还大声地向这三位客人问道:“你们谁点的冰咖啡是要用干净一点的杯子……”

就凭阿花的这一句话,老板当然会毫不客气地炒她的鱿鱼,因为谁也不会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工作中,要讲究问的方式,同样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要把握好问的分寸,恰到好处地问好该问的话。

有一年全国高考结束不久,一名记者去采访一位外语专业的优秀考生。原先设想好的问题中有:“你父母是否具有辅导你学习英语的能力?”但是到了现场,看到考生的父母也陪伴在场,如果按照原先准备的提问方式来交谈,就显得唐突而不礼貌。于是他将原来的提问改为“你们一家是不是常常在一起讨论学习英语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既能有效地获得所要的信息,又显得相当自然。

问不仅要根据条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也要根据前后语境而恰当地选择语言。

几位年轻的领导干部去慰问一位退休老工人,见面以后问道:“您老身子骨真够硬朗,今年高寿?”老工人回答说:“七十九啦。”“人生七十古来稀,厂里数您最长寿吧?”“哪里,××活到了八十四呢!”“那您老也称得上长寿将军啊。”“不过,××去年归天了。”“唷,这回可轮到您了。”谈兴正浓的老工人听到这句话,脸色陡变。毛病就出在“这回可轮到您了”这句话上。前面老人刚说完“归天”的事,他们却接下去说“轮到您”,这不就使老人产生误会吗?如果这几位年轻干部能控制好前后话语,把话说成“这回长寿冠军可轮到您了”,也就不会出现不快了。

做人要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就一定不能忽视问的艺术,如果毫无顾忌,不经大脑只以一时痛快来问,则只能给他人与自己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9.巧用沉默

沉默就如语言中的各种标点符号,沉默适当放在某个时段,可以把一段谈话编排得错落有致,回味无穷。

某机关有一个女孩子,平日只是默默工作,并不多话,和人聊天,总是微笑的。有一年,机关里来了一个好斗的女孩子,很多同事在她主动发起攻击之下,不是辞职就是请调。最后,矛头终于指向了这个女孩子。某日,这位好斗的女孩子抓到了那位一贯沉默的女孩子的把柄,立刻点燃火药,噼里啪啦一阵,谁知那位女孩只是默默笑着,一句话也没说,只偶尔蹦出一个字:“啊?”最后,好斗的那个主动鸣金收兵,但也已气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过了半年,这位好斗的女孩子也自请他调。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事实:“沉默”的力量是何其地大,面对“沉默”,所有的语言力量都失声了!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这不是新鲜事,本就弱肉强食,和平相处才是怪事,因此你要有面对不怀善意的力量的心理准备;你可以不去攻击对方,但保护自己的“防护网”一定要有,而装聋作哑有时是最厉害的武器。又聋又哑的人听不懂别人的话,自然也不会加入争斗,别人自然也不会徒劳和他们争斗。

不过大部分人都不聋不哑,一听到不顺耳的话就会回嘴,其实一回嘴就中了对方的计,不回嘴,他自然就觉得无趣了;他如果还一再挑衅,只会凸显他的好斗与无理取闹。因此面对你的沉默,这种人多半会在几句话之后就仓皇地“且骂且退”,离开战场,如果你还装出一副听不懂的样子,并且发出“啊?”的声音,那么更能让对方“败走”。

不过,要“作哑”不难,要“装聋”才是不易,因此也要培养对他人言语“入耳而不入心”的功夫,否则心中一起波澜,要不起来回他一两句是很难的。

学习沉默,可以不战而胜,也可避免自己成为别人的目标,而习惯沉默,也可避免自己去找人麻烦,实在是为人处世的绝妙方法。

10.似是而非,两难问题的杀手锏

有些两难问题,不必去苦思冥想,因为这个时候你任何明确的答案都可能是错的。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似是而非的语言去摆脱它,让对手去承受自己设置的圈套,这是不乱说话的一个诀窍。

说话本应准确清楚,但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两难的场面,这时我们就应该像王元泽一样善用似是而非。

王元泽是宋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儿子,在他刚几岁时,有一个客人把一头獐和一头鹿放一个笼子里,问王元泽哪一头是獐,哪一头是鹿。王元泽回答说:“獐旁边的那头是鹿,鹿旁边的那头是獐。”王元泽的回答固然没有错。但是,王的回答是含糊其辞的,因为他没有确切地指明哪头是獐,哪头是鹿。然而妙也就妙在这“含糊其辞”上,王元泽如果老老实实地回答“不知道”,那就显示不出他的聪颖和机智,也不可能引起客人对他的才华的赞赏了。

当然要做到如王元泽那样机智的似是而非,是需要天赋的,但是至少我们也不能发生下面的事情。

一个财主晚年得子,不胜高兴。生日那天,大家都来祝贺。财主问客人说:“这孩子将来怎么样?”客人甲说:“这孩子将来能当大官!”财主大喜,给了赏钱。财主又问第二个客人说:“这个孩子将来怎么样?”客人乙说:“这个孩子将来要发大财!”财主又赏了钱。财主又问第三个客人说:“这个孩子将来怎么样?”客人丙说:“这个孩子将来要死的。”财主气极了,把他打了一顿。说假话的得钱,说真话的挨打。既不愿说假话,又不愿挨打,怎么办?只好说:“啊呀,哈哈,啊哈,这孩子,哈哈……”

法国著名的革命家、空想共产主义者弗朗斯瓦诺埃尔巴贝夫,1797年在凡多姆高等法院法庭上受审时辩护说:“当我第一次受审时,我曾隆重地提出保证,我要伟大地、庄严地来维护我们的事业,这样,我才对得起法国的真诚朋友,我才对得起自己。我一定会遵守我的诺言……”

“自由的精神,我是多么感激你!因为你使我处于比所有其他的人更为自由的地位。我所以是更为自由,正是因为我身上背着铁链。我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多么美好!我所维护的事业是多么崇高!它只许我说出真理--这也正是我要的。即使我的内心感觉没有对我指点出真理,这项事业会迫使我说纯粹的真理。正是因为我身上背着铁链,我在无数被压迫者和受难者之前有发表自由意见的优先权……”

“我们虽然关在人笼里,并受残酷的折磨,但只要我们还能得到那崇高的事业的支持,我们便有责任公开宣布我们所热爱的真理……”

巴贝夫就这样在法庭宣扬了革命理想,这种充满战斗激情的语言,人人都知所讲内容,但也没有明说,不失雄辩的力量。 H8Gdb9PcUG35YUC5OULcKxJqjLB7eMIoYdvj8I9WViEeik4cEb74QNuTQ1iXuUj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