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一章保全自己,做人要有“心机”

做人之道,如同呼吸,一张一弛,有时要张扬个性,有时则要藏掖自己,保持低调。我们这一章探讨“心机”,并不是指处处耍心机,算计别人,而是指心里要有谋略和智慧,做到做人伸屈自如,保全自己,发展自己。

1.做人要精明,但不能精明过火

做人讲究“心机”,但不能太过于精明,过犹不及,将自己陷入绝境。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做人可谓精明,依仗贾母的宠爱和自家背景,上欺下压、左右逢源。“机关算尽太聪明”,最后令众人生厌,郁郁而死。可见,做人不能不精明,但也不要精明过头。

人一生不应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糊涂时糊涂,该聪明时聪明。有句古语“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正是小事装糊涂,而在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中国古代这样的大智若愚者是很多的。

宋代宰相韩琦以品行端庄著称,遵循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生活准则,从来不曾因为有胆量而被人称许过。可是在下面两件事上的神通广大,实在是没有第二个人可比,称得上是真人不露相。对于这样的老好人谁会防范呢?他因此而得以在无声无息中做了这两件大事:

当宋英宗刚死的时候,朝臣急忙召太子进宫,太子还没到,英宗的手又动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吓了一跳,急忙告诉宰相韩琦,想停止召太子进宫。韩琦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韩琦越发催促人们去召太子,从而避免了权力之争。

担任大内都知职务的任守忠很奸邪,反复无常,秘密打探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之间进行挑拨。韩琦有一天出了一道空头敕书,参政欧阳修已经签了字,参政赵概感到很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欧阳修说:“只要写出来,韩琦一定有自己的办法。”韩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经中书省而直接下达的文书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韩琦拿出了空头敕书填写上,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要是换上另外的爱耍弄权术的人,任守忠会轻易就范吗?显然不会,因为他也相信一贯诚实的韩琦的说法,不会怀疑其中有诈。这样,韩琦轻易除了蠹虫,而仍然不失忠厚。所以大智若愚实在是一种人生的最高修养,也是一种做人的谋略。大智若愚的人总有更多的成功的机会。

另一个晋代人谢万,是谢安的弟弟。曾经和蔡系争一个座位,蔡系把谢万从位子上推了下去。谢万慢慢站起来,拍拍衣服,边坐回座位上,边说:“你差点儿弄伤我的脸。”蔡系说:“本来就没有考虑到你的脸。”后来两人都没有把这件事挂在心上,当时人们都称赞他们。

韩琦、谢万之流都是老谋深算,“心机”重重之人,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受侮受损的一方都没有为自己的难堪的损失而大发其怒,记恨于心。相反地,都表现出宽宏大量、毫不计较的美德和风度。结果得到了大家的敬重,也使伤人者感到无地自容。

大智若愚,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可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所谓愚,是指有意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及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势,一定要糊涂。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你也必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客观的经验告诉我们,做人不要过于“精明”,太精明露骨会遭人讨厌。因为人与人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是心的交流,如果做人过于精明露骨,就不能在交际方面获得人心。对人,不必精明;对朋友,傻点更好。交际中的“精明”容易把应该淳朴真挚的关系,人为地弄复杂,使人感到刁钻奸滑,敬而远之。这样精明的结果,只能以自己成为孤家寡人而告终。

三国时代的杨修,可谓绝顶聪明吧。他的几次“聪明”过了头,才智显露,结果引起了曹操的忌恨,将杨修杀掉。人和人的正常交往是平等的,如果你举止不讲究,言辞不考究,说话占地方,居高临下,只能孤立自己,招致他人的“不屑一顾”。

做人精明无可厚非,而且值得称道,但不能精明过火,至少在表面上,要善于隐藏,否则精明就易沦为刻薄,很容易得罪人,所以说精明一定要是有“心机”的精明。

2.低调地做人

做人有“心机”,就是要懂得:一时的成功并不能代表永久,也不代表你比别人强,有成绩固然好,但过分张扬炫耀,成功也可能成为失败。

中国人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样的格言、警句多如牛毛。它们说的都是对待荣誉的心态,在荣誉面前保持平和,才会有更大的进步,不仅中国如此,国外也一样。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对自己的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见,只要看出与真理冲突,都愿意放弃。”可见,谦逊是我们人类共同珍视的美德。

爱因斯坦由于创立了相对论而声名大震。据说,有一次,他9岁的小儿子问他:“爸爸,你怎么变得那么出名?你到底做了什么呀!”爱因斯坦说:“当一只瞎眼甲虫在一根弯曲的树枝上爬行的时候,它看不见树枝是弯的。我碰巧看出了那甲虫所没有看出的事情。”

谦虚不仅是成功的要素,谦逊与内心的平静也是紧密相连的。内心的平静是做人的一种高度的“心机”。我们越不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就越容易获得内心的宁静,这样,就容易引起别人的认同,得到别人的支持。

显示自己是一个危险的、十分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它会使你把大量精力放在显示成果、自吹自擂,或试图让他人信服你的个人价值方面。而夸夸其谈、自吹自擂通常会使你骄傲自满,把荣誉当做自我欣赏的装饰品,冲淡你的成就。

或许,你所自鸣得意的事,正好是受人奚落的短处,就好像口袋里装着一瓶麝香的人,不会到十字街头去叫嚷让所有的人都知道自己口袋里的东西,因为他身后飘出的香味已说明了一切。

所以真正有“心机”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优点和荣誉的,他不会等呆着去享受荣誉,他会继续努力去做那些需要去做的事。正如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所谆谆告诫的:“绝不要陷于骄傲。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方面的准绳。”

况且,让事情更糟的是,你在得意时越夸耀自己,别人越回避你,越在背后谈论你的自夸,甚至可能因此而怨恨你。同时,骄傲的人必然妒忌,他喜欢见那些依附他的人或谄媚他的人,他对于那以德性受人称赞的人会心怀嫉恨的,结果,他就会失去内心的宁静,以至于由一个愚人变成一个狂人。

与此情况刚好相反,你越少刻意寻求赞同、越少刻意炫耀自己,你却会获得越多的赞同和欣赏。要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留心那些内向、自信、不随时随地表现自己的正确与成绩的人。大部分人都喜欢那些不自夸的、谦逊的人,他们总把自己藏在内心,而不是表现为自我主义。

有一位朋友对谦逊曾经有过深刻的体验。在被提职后的几天里,他与朋友聚了一次。朋友们都不知他提升了的消息,他很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而且,他与另一个朋友都是被提升的候选人。同为候选人,他和这个朋友之间当然有些竞争,现在的结果是他得到了提升,所以他极想向大家宣称自己被提升而那位朋友没有。可话到嘴边,他隐隐觉得有个声音在说:“不,千万别说!”于是他只淡淡地笑了一下,只告诉大家自己被提职,没有提及另一个朋友未被提升之事。因为他明白,这事不用说大家也知道,说出来反而影响自己的形象,伤害朋友间的感情。自己在心里庆祝一下又何妨呢?

3.学会舍弃和牺牲

中国有个词“舍得”,就是有舍才有得。在人际交往中就是如此,只有敢于舍弃自己,牺牲利益,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敬。

对于许多聪明人来说,人生的最大害处不在外部,而在自己。一旦做出一番事业,就难免要居功自傲,而这样做的下场往往比无所作为的人更惨。所以,一个有“心机”的人,应该知道居功自傲之害。自古以来,只有那些与人分享荣誉者甚至是把荣誉让给别人的人,才会有一个好的结局。事实证明,只有像张良那样功成身退,善于明哲保身的人才能防患于未然。同样对那些可能玷污行为和名誉的事,不应该全部推诿给别人,主动承担一些过错,引咎自责,具备这样涵养德行的人才算是完善而清高的人。

韩信可谓功高盖世,但因为其声名显赫位高震主,最终也下场可悲。秦末韩信从项梁、项羽起义,为郎中,其献策屡不被采用,投奔刘邦,被萧何荐为大将。楚汉战争时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奇兵占领关中。后来,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成皋间,他被委为左丞相,领兵破魏、代,平定赵、齐,被封为齐王。后与刘邦会于垓下,击灭项羽。汉朝建立,改封楚王。因受人诬告谋反,降为淮阴侯。陈豨叛乱时,有人告韩信与其同谋,欲起兵长安,被吕后诱杀于未央宫。

避免功高震主就要知进退之势,要知进退以下几条必须牢记在心:

一要守法。从历史上看,循吏最易保全。《史记循吏列传》中,司马迁所说的循吏,就是遵循法规,忠实执行命令,能知时务识大体的臣子。

后世人以为只有慈爱仁惠、和善愉快、以仁义为准则的官吏,才称得上“循吏”,那就大错特错了,首先应该是遵守法令,严格地约束自己,这才是循吏的作为。

二不参与。即不把自己的私利参与在自己所执掌的权力中去加以实现。《论语》中有“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即舜和禹真是很崇高啊,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一点也不为自己。把自己的私利参与在政事之中是很不廉洁的举动,似乎可得一时之利,但最终为人们所厌恶,他的功劳再多、苦劳、再大也终会抵消。

三不长久。古人说:“日慎一日,而恐其不终。”如果身居高位时一天应比一天更谨慎,如同行走在危险的高崖之上,即使自己注意了,能得到善终的人也太少了。所以,位置越高,权力越大,怀疑猜忌的人越多,不可不防,不可不早做撤退的打算。

四不胜任。古人说:“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栗栗危惧,若将殒于深渊。”即身居高位所面临的危险惊心动魄得就像以腐朽的缰驾驭着六匹烈马,万分危惧,所以千万不要居功自傲,要时时谦让,功成身退,方可得善始善终。

五不重兵。在古代,功高的臣子如果能够主动交出兵权,那么对君主的威胁就减少了,所以“不重兵”,就是自我裁军,以求自保的意思。

六多请教。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作为你的上司,他必然有其独到之处,所以一旦在做事之前一定要主动向你的上司请教,探听他的意见,这样在办事时就有所凭借。

这一套不仅适用于封建官场,也适用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工作当中,尤其是在与领导的交涉冲突中,懂得进退的“心机”,懂得舍弃和牺牲才会求得保全,求得发展。

4.要懂得忍让,但无须懦弱

“百忍成钢”,“小不忍则乱大谋”,做人要忍已成为国人所认定的一条真理。要想成大事,就必须能忍,但是忍是有限度,也是有原则的,忍无可忍之事便是懦弱的表现。

有的人确实是性格上天生温和、善良,但心里要清楚,对什么人可以忍让,对什么人却不能忍让。如果你的忍让带着点“讨好”的味道,那就更大错特错了。靠忍让去换得别人的好感,大部分情况下是适得其反。

一忍再忍,就会让人觉得你比较软弱,分不清是非。在忍让的同时,总会在是非问题上作些妥协,久而久之,你会发现有些时候自己也搞不清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如果在原则问题上一再忍让,有时会害了自己。犯了错误,甚至以身试法,自己还蒙在鼓里。

忍久了,自己也会觉得很压抑。很少有人能非常轻松地、愉快地一再忍让别人。大多数情况下,在心里总要作一番斗争。忍让的次数越多,越是痛苦。这种压抑的心情会带来很大的副作用,最大的不利是损害健康。同时也放纵了别人,其实也是“害”了别人。一般来说,别人是不会把一再忍让当做适可而止的信号,相反却容易得寸进尺。妻子对丈夫越轨行为的一再忍让,只会使丈夫为所欲为,变本加厉,甚至他会某一天突然认为这是正常的。母亲对儿子不良行为的一再忍让,会使不懂事的孩子误入歧途。一再忍让可能导致最终结果的不可收拾,让人后悔不已。

喜欢一味忍让的人,应该告诉自己在适当的时候要予以回击,不要让自己的原则受到侵犯。对于一些善意的玩笑,一时过火的行为,忍让一下可以显示你的涵养,但对于那些一贯性的、污辱性的甚至无赖性的侵犯,忍让就等于绵羊投降于恶狼面前。这时候需要的是反抗。当然在此之前不妨先警示一下对方,以示你的风度。即使你也知道反抗的结果可能断绝来往,甚至付出更惨重的代价,你也得奋力去做。即使你力不从心,或者可能遭来更大的侵犯,你也得坚强地去做,因为结果往往是邪不压正。不管结果如何,你要从维护自己的形象出发,从拯救一个丑恶的灵魂出发,给予迎头痛击,让他知道,该如何尊重人。

5.不要太轻信别人

俗话说“人心叵测”,防人之心不可无。作为一个有“心机”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不仅会为自己留一手,而且会尽量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慈祥、和蔼的爷爷正和小孙子在屋里玩耍,爷爷满脸爱意地和小孙子在沙发、窗台间转来转去。小孙子玩得开心极了。

小孙子见爷爷今天情致这么好,也异常顽皮。爷爷把他放在壁炉上,鼓励他使劲儿往下跳,跳了一次,爷爷接住了他,又把他抱上壁炉,鼓励他再跳。小孙子看见爷爷伸着手,毫不犹豫地跳下来,但这一次,爷爷突然缩回双手,小孙子扑通一声掉到地上,痛得大哭大闹,爷爷却在一旁微笑着。

面对旁人不解的神色,爷爷回答道:“我是个成功的商人,我知道怎样去相信别人。而小孙子并不知道,他以为爷爷是可靠的。但这样的事情重复上二至三遍,他就会渐渐明白:爷爷也不可靠,不要盲目相信任何人,靠得住的只有自己。”

对于瞬息万变、风云莫测的商场来说,相信人是应该慎之又慎的。虚假的需求信息,深藏欺诈的报价,吹得天花乱坠的广告,都是防不胜防的陷阱,你若没有“心机”,随时可能血本无归。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尤其是与人合作,更不可忘记这一深刻的古训。永远对你的对手保持警惕和戒备。随时随地密切注视对手的情况,如果不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就仓促与对方签合同做生意,将是十分危险的。据资深的厨师讲,每条鱼的纹路都不一样,从鱼的外观可以分辨出鱼的味道,而我们多数人在同对手打交道很长时间后,仍然对对手的情况知之甚少,这样粗枝大叶地做生意,又怎么能指望获得全面的胜利呢。

有的人则对信誉过分依赖。不错,越来越多的商人懂得建立良好的信誉意味着生意的兴隆。信誉作为自己的事情,当然越牢固越好。但具体到每一笔生意时,信誉是不能依靠的。

孙子兵法还说:兵不厌诈。有“心机”的商人和高明的骗子都知道这个道理,很可能刚开始在你面前显示的几次信用不过是诱你步向深渊的一个诈术。

在生意场上,即使成功地与对方合作了一次,也并不意味着下一次就有保证,人家不一定会因此信任你,你不必指望它会给你带来多大的好处;同时,你也不能因此信任对方,生意场中,没有永远的朋友。

6.吃亏是福

俗话说得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有些东西你再强求也不可能得到,这个时候吃吃亏,退一步让于别人,才是真正的有“心机”。

《老子》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是讲,人的一生之中,名誉、名声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呢?自身与财物相比,何者是第一位的呢?得到名利地位与丧失生命相衡量起来,哪一个是真正地得到,哪一个又是真正地丧失呢?对于追求名利地位这些东西,要适可而止,否则就会受到屈辱,丧失你一生中最为宝贵的东西。

老子的话极具辩证法思想,告诉我们应该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上看得失的问题。也许一个人可以做到虚怀若谷,大智若愚,但是事事吃亏,总觉得自己在遭受损失,渐渐地就会心理不平衡,于是就会计较自己的得失,再也不肯忍气吞声地吃亏,一定要争辩个明明白白,结果朋友之间,同事之间是非不断,自己也惹得一身臊气,而所想得到的一样也没有得到,这是失的多还是得的多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宓子贱,是孔子的弟子,鲁国人。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火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宓子贱正在单父做宰相。当时也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了,不久就能够收割入库了,可是战争一来,这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抢走。当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贱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另一个也认为:“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也抢不走麦子做军粮,他们没有粮食,自然也坚持不了多久。”尽管乡中父老再三请求,宓子贱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过了一些日子,齐军一来,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父老埋怨宓子贱,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宓子贱说:“今年没有麦,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令,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不是吗?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的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因为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为失去单父这一年的小麦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存了这种借敌国入侵能获取意外财物的心理,这才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难以整治,那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呀!”

宓子贱自有他的得失观,他之所以拒绝父老的劝谏,让入侵鲁国的齐军抢走了麦子,是认为失掉的是有形的、有限的那一点点粮食,而让民众存有侥幸得财得利的心理才是无形的、无限的、长久的损失。得与失应该如何舍取,宓子贱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要忍一时的失,才能有长久的得,要能忍小失,才能有大的收获。

中国历史上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间的关系。他们看重的是自身的修养,而非一时一事的得与失。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文,担任楚国的令尹。这个人三次做官,任令尹之职,却从不喜形于色,三次被免职,也怒不形于色。这是因为他心里平静,认为得失和他没有关系了。子文心胸宽广,明白争一时得失毫无用处。该失的,争也不一定能够得到;越得不到,心理越不平衡,对自己毫无益处,不如不去计较这一点点损失。

南朝梁人张率,12岁时就能做文章。天监年间,担任司徒的职务,他喜欢喝酒。在长安的时候,他曾派家中的仆人运3000石米回家,等运到家里,米已经耗去了大半。张率问其原因,仆人们回答说:“米被老鼠和鸟雀损耗掉了。”张率笑着说:“好大的鼠雀!”后来始终不再追究。张率不把财产的损失放在心上,是他的为人有气度,同时也看出来他的作风。粮食不可能被鼠雀吞掉那么多,只能是仆人所为,但追究起来,主仆之间关系僵化,粮食还能收得回来吗?粮食已难收回,又造成主仆关系的恶化,这不是失得更多、更大吗?同样,唐朝柳公权,他家里的东西总是被奴婢们偷走。他曾经收藏了一筐银杯,虽然筐子外面的印封依然如故,可其中的杯子却不见了,那些奴婢反而说不知道。柳公权笑着说:“银杯都化成仙了。”从此不再追问。

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是件坏事。正确地看待个人的得失,不患得患失,才能真正有所得。人不应该为表面的得到而沾沾自喜,认识人,认识事物,都应该是认识他的根本。得也应得到真的东西,不要为虚假的东西所迷惑。

7.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头

俗话说:“大丈夫要能屈能伸。”在自己处于劣势时,我们应善用一些低调或明哲保身的方法保全自己。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因寄人篱下,自认为“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这就是“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头”的道理。一个人暂时处于劣势,靠着别人生活,还要飞扬跋扈,岂不贻笑大方?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头,是明哲保身的“心机”。

老百姓有一句俗语,叫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人在权势、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但对于这种情况,不同的人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志进取者,将此当做磨炼自己的机会,借此取得休养生息的时间,以图将来东山再起,而绝不一味地消极乃至消沉;那些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人,往往将此看做是事业的尽头,或是畏缩不前,不愿想法克服眼前的困难,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听天由命。

假如你已经站在了别人的屋檐下,就“一定”要厚起脸皮低头,不用别人来提醒,也不用撞到屋檐了才低头。这是一种对客观环境的理性认知,没有丝毫勉强,所以根本不要有什么不好意思和抹不开面子。与生存相比,脸面又值多少钱?在生存与脸面相矛盾时,还是生存第一!

“一定要低头”,有非常多的好处:不会因为不情愿低头而碰破了头;因为你很自然地就低下了头,而不致成为明显的目标;不会因为沉不住气而想把“屋檐”拆了。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极其复杂,有时更是瞬息万变,忍受暂时的屈辱,厚脸低头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正是这个意思。西汉时期的韩信忍胯下之辱正是这种“一定要低头”的最好体现。因为他不低头就把自己弄到和地痞无赖同等的地步,奋起还击,闹出人命吃官司不说,很可能赔上一条小命。

另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一定要低头”,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大举行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自己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缩头隐忍,等待时机。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杨广送上断头台,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做人“一定要低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现实环境有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摩擦降至最低,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好走更长远的路,是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对你有利的力量,这是做人的一种“心机”,一种权变,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

“在人屋檐下”是待人处世经常遇到的情况,它会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出现,当你看到了“屋檐”,请不要“不得不”,而要告诉自己:“一定要低头!”当然,低头也要在低头中寻找智慧,不能白低了头。第十二章仁爱无敌,做人要有爱心

孟子曾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充满爱心的名言。人毕竟是生活在一个群体之中的,没有爱心的人生就是一潭死水,因为爱是生命的源泉和动力。

1.爱自己,才能爱别人

做人有爱心,其前提就是要爱自己,不懂得爱惜自己的人不可能去爱别人。

春秋时,齐桓公属下有三个小人:易牙、开方、竖刁。易牙曾烹子为羹献于桓公品味,而开方则抛弃母亲去侍奉桓公,竖刁则自己净身入宫为宦臣。看起来,似乎都很“爱”桓公,其实正如管仲所言,这些人都违背了常情,不可能真正去爱别人,只是谋求自己的利益,这些人连自己或自己最应该去爱的东西都不去爱,又怎么能去爱别人呢?

有一个男孩爱上一个女孩,他决定向女孩求婚,而且百折不挠。第一次求婚,女孩拒绝了。其实女孩是为了试探他是否真心,也为了自己的矜持。而男孩却哭了。男孩的眼泪让女孩突然间感到很失望。女孩说:你这么脆弱,这么不爱惜一个男人的坚强形象,我怎么敢嫁给你呢?

男孩没有动摇爱意,于是有了一年后的第二次求婚。这时他已“戒”掉了眼泪,变得很坚强。女孩出于谨慎,又拒绝了他。谁知男孩“扑通”一声跪在她面前,苦苦哀求。女孩更加失望。她说,人生不知有多少比爱情更难征服的困难在等呆着你,你打算一辈子跪着做人吗?你这么不爱惜自己的尊严,我怎么能嫁给你呢?

男孩仍然不死心,于是有了又一年后的第三次求婚。这时他的性格已像钢铁般见棱见角,隐隐柔情藏匿在侠骨之中。女孩为了作最后的考验,又拒绝了他。不料男孩“腾”地从怀里掏出一把匕首,寒光一闪,他的一根指头已经飞离了身体,血流汩汩浸润着男孩绝望的咆哮--你答不答应?女孩彻底失望了。她对男孩说:“我花了三年时间来启发你,却仍然没能让你真正地懂得爱情--你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你还会爱我吗?”不会爱自己,就不会爱别人,爱情是从爱自己开始的。

一个人立足于世,无疑需要一定的人格尊严,也就是要爱自己,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他根本不可能去爱别人。

2.要有博爱之心

爱别人就是爱自己,因为我们同处一个社会,没有别的地方可去,爱他人,他人自然会爱你,做人处世,若与人有了矛盾,应该记得这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我们应该自行用爱、用心去解决,要常怀博爱之心。

孟子说:“天下溺,援之以道。”就是说当天下人都被淹在水里,义人应该用道援助他们,援助他人就是援助自己。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相邻。两国颇有敌意,在边境上各设界亭(哨所)。两边的亭卒在各自的地界里都种了西瓜。梁国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良好;楚国的亭卒懒惰,不锄不浇,瓜秧又瘦又弱,目不忍睹。

人比人,气死人。楚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在一天晚上,乘月黑风高,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都拉断。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非常气愤,报告县令宋就,说我们要以牙还牙地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

宋就却说道:“楚亭的人这种行为当然不对。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就更不对,那样未免太狭隘、太小器了。你们照我的吩咐去做,从今开始,每晚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也长得好。而且,这样做一定不要让他们知道。”

梁亭的人听后觉得有理,就照办了。

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而且是梁亭的人在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

楚国的县令听到亭卒的报告后,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敬佩,于是上报楚王。楚王深感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梁王以示歉意。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邻邦。在矛盾面前,应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古人尚且知道这样的道理,你应该如何面对呢?不要抱怨别人对你不好,因为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别人,别人就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你。不能友好示人的人,也终究只有敌人,而你的错也已经无可挽回了。

如何解决?用爱心,用良心。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学院,常与弟子们探讨人生真谛。

有一次,一位弟子问他:“先生,请告诉我,为什么心怀嫉妒的人总是心情沮丧呢?”

亚里士多德回答:“因为折磨他的不仅有他自身的挫折,还有别人的成功。”

嫉妒让人气急败坏,羞愧让人恼羞成怒,人能不能无愧无妒过一生?能,只要你尝试去爱别人,你会很快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绝不是你臆想中的那么可恶。不但不可恶,而且可爱。

这样,当你遇见别人受难时或困难时,自然会伸出援手。

因为今日你助他,他日就会他助你,大家彼此相帮,才会有发展。我们平心静气地想:谁不曾被人帮助过?当然有的。不但有,而且很多。

然后你就会知道:在你的人生路上,别人帮你的多,你帮别人的少。必须承认这一点:我们收获的多,给别人的少。有了这点认识,我们才会心平气和,才不会对别人心怀怨恨或耿耿于怀。应该多助他人,如此则大事可为。

3.爱不能带有丝毫的功利性

有爱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观,它不是一种具有什么具体形状的物体。人有爱心并不是为了获取别人的感激、帮助或者别的什么东西,虽然这些在你付出爱心后会随之而来,但爱心是不能有丝毫功利性的。

越战结束后,一个美国士兵从旧金山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我想请你们帮我一个忙,我要带我的一位朋友回来。”

“当然可以。”父母回答道,“我们见到他会很高兴的。”

“有些事必须告诉你们,”儿子继续说,“他在战斗中受了重伤,他踩着一个地雷,失去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他无处可去,我希望他能来我们家和我们-起生活。”

“我很遗憾地听到这件事,孩子,也许我们可以帮他另找一个地方住下。”

“不,我希望他和我们住在一起。”儿子坚持。

“孩子,”父亲说,“你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这样一个残疾人将会给我们带来沉重的负担,我们不能让这种事干扰我们的生活。我想你还是赶快回家来,把这个人给忘掉,他自己会找到活路的。”

就在这个时候,儿子挂上了电话。

父母再也没有得到他们儿子的消息。几天后,他们接到旧金山警察局打来的一个电话,被告知,他们的儿子从高楼上坠地而亡,警察局认为是自杀。

悲痛欲绝的父母飞往旧金山。在陈尸间里,他们惊愕地发现,他们的儿子只有一只胳膊和一条腿。

在这道爱的考题前,自私的父母失败了,不及格的代价是把千辛万苦从战场上生还的儿子又推向了死亡。

爱是一种付出,有付出自然有回报,这种回报可以有形可以无形,但是我们需要谨记回报不是爱的目的,我们也不能抱着这个目的去爱或者不爱。

当然在现今社会去奢求每个人都抱着这种爱的态度可能是困难的,像文中所提到的那样,连亲情都可能经不起现实的考验,何况这种广义上的爱心,但这却又是成功做人不可或缺的条件。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人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爱心,不要为世俗利欲所熏染,要知道爱永远比任何东西都更珍贵。

4.爱,化干戈为玉帛

在己方获胜的情况下,放对手一马,对手也许会心怀感激,在你不得志时,拉你一把。

怨恨是人生中最厉害的毒药,它能完全地蚕食一个人的心灵。而化解怨恨的解药唯有爱,用爱去彼此相待,才能换回彼此的和睦相处。

“学会爱你的敌人”,这是件很难做到的事,因为绝大部分人看到“敌人”,都会有灭之而后快的冲动,如果环境不允许或没有能力消灭对方,那至少也要保持一种冷淡的态度,或说说让对方不舒服的嘲讽话,可见要爱敌人是多么地难。

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莉莉的女孩出嫁了,出嫁之后,莉莉跟丈夫和婆婆住在一起。婚后只过了极短的时间,莉莉就发现她根本无法与婆婆相处。她们的性格有天壤之别,莉莉经常被婆婆的一些习惯搞得很生气。不仅如此,婆婆还不断地苛责莉莉。

最终,莉莉再也受不了婆婆的坏脾气和颐指气使,她决定不能再这样忍气吞声下去了,她必须救自己。

于是莉莉去找她父亲的一位朋友,卖中药的黄先生。她将自己的处境告诉了他,并问他是否可以给她一些毒药,这样她就能一了百了,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掉。黄先生想了一会儿,最后说:“我可以帮你解决问题,但你必须听我的话,按照我讲的去做。”莉莉说:“是的,黄先生,我会遵照你说的每一个字去做。”黄先生进了里屋,几分钟过后他从里面出来,拿着一包草药。他告诉莉莉:“你不能用见效快的毒药除掉你婆婆,因为那样会让人怀疑到你。因此,我给你的几种中药是慢性的,毒性将会在你婆婆体内慢慢培植。你最好天天都要给她做些鸡鱼肉类,再放少量的毒药在她的菜里面。还有,为了让别人在她死的时候不至于怀疑你,你必须对她恭恭敬敬。不要同她争吵,对她言听计从,对待她像对待一个王后。”莉莉高兴地答应了。她谢过黄先生,急急赶回家,开始实施她谋杀婆婆的计划。

半年过去了,整个家都变了样。莉莉将自己的情绪控制得好,她甚至发现自己几乎不会动怒,更不会像以前那样被婆婆的言行气得发疯。半年里她没有跟婆婆发生过一次争执,婆婆在她的眼中,也比以前和善得多,容易相处得多了。婆婆对莉莉的态度也改变了,她开始像爱自己的女儿一样爱莉莉。婆婆不住地向邻里街坊和亲戚朋友夸莉莉,说她是天底下能找得着的最好的儿媳妇。莉莉和她的婆婆现在真的像亲母女一样和睦相处了,看到这一切,莉莉的丈夫由衷地高兴。

一天,莉莉又去见黄先生,再次寻求他的帮助。她说:“亲爱的黄先生,请帮我制止那些毒药的毒性,别让它们杀死我的婆婆!她已经变成一个好女人,我爱她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我不想她因为我下的毒药而死。”

黄先生颔首微笑:“莉莉,尽管放心好了,我从来没给你什么毒药,我给你的药只不过是些滋补身体的草药,那只会增进她的健康。其实,唯一的毒药在你的心里,在你对待她的态度里,但值得庆幸的是,那已经被你给她的爱冲洗得无影无踪了。”

能爱自己的敌人的人是站在主动的地位,采取主动的人是“制人而不受制于人”,你采取主动,不只迷惑了对方,使对方搞不清你对他的态度,也迷惑了第三者,搞不清楚你和对方到底是敌是友,甚至都误认为你们已“化敌为友”;可是,是敌是友,只有你心里才明白,但你的主动,却使对方处于“接招”、“应战”的被动态势。如果对方不能也“爱”你,那么他将得到一个“没有器量”之类的评语,一经比较,二人的分量立即有轻重,所以当众拥抱你的敌人,除了可在某种程度之内降低对方对你的敌意之外,也可避免恶化你对对方的敌意。换句话说,为敌为友之间,留下了条灰色地带,免得敌意鲜明,反而阻挡了自己的去路与退路;地球是圆的,天涯无处不相逢。

5.爱在行动

有爱心,一定要付诸行动,不能光说不做。

有一位公司老板,他非常推崇孝道,在用人时,他也把这个思想渗透了进去。

有一次,公司招聘人,老板亲自主持面试。他没有提什么问题,倒先讲起了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勤于政务,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但有一天他不可避免地老了,便想到传位的问题。他有三个儿子,他也都爱他们,所以一时不知该传位给谁,于是问三个儿子,如何表达出他们对他的爱。大儿子说:“我将请全国最好的画师给父王画肖像,好让天下百姓知道是谁给了他们幸福的生活,把您虔诚地供起来。”二儿子说:“我将召集普天下的才子为父王写一部巨著,记述您的功德,让天下的百姓都传扬您的事迹。”三儿子说:“我只希望天下太平,父王能少操一点心。”

故事讲到这里,老板问三个应聘者:“国王会选哪个儿子做王位继承人呢?”

甲说选大儿子,乙说选二儿子,丙说选三儿子。

老板说:“三儿子是真的把国王当做自己的父亲放在心里的,所以,国王选了三儿子。”接着他又问:“你们记得父母的生日吗?”

三个人中,只有丙应声说“记得”。

老板点头笑笑,再问:“你们谁给父母洗过脚?”

甲、乙都无奈地摇摇头。老板的目光注视着丙,丙也黯然地摇头。

老板有些失望,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能够为父母洗脚,说明他真正有一颗爱心,有爱心的人对工作肯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丙低声地说:“我十几岁的时候,父母就相继去世了,我还来不及为他们做什么……但是孤寡一人的伯母经常接济我,我便把她当做我的母亲,现在她年迈了,我就经常帮她梳梳头、买菜做饭,或者和她拉拉家常。”

所有的人都沉默了。

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爱,但真正有爱心的人是那些能将爱心付之于行动的人。 5T3xGGCQIan8+OpJBgn7QJaZ1x8xErG5hqVNX5UEv0Et6tblHTSwsOkJVuKLO+q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