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5章 在人屋檐下,为出头就要低头(上)

人人都想挺直腰板,堂堂正正做人,但很多时候环境的恶劣迫使我们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颅,否则就会碰得头破血流,眼冒金星。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失意时的低头弯腰正是为了得意后的昂首挺胸,人要学会韬光养晦,学会忍辱负重,才能在复杂险恶的社会环境中保全自己,并为日后争得出头的机会。

1.做人低调以求自保

学会夹起尾巴做人,这里隐含着深刻的人生进退哲学,大丈夫要学会相时而动,趋利避祸,这样才不至于被人算计,遗恨终生。所以很多时候,自己明明有才能、有见地、有抱负,但也要懂得深藏不露。

同样具有耀眼的才华,同样在社会中奋发,有的人能卷起万丈狂澜,干起惊天动地的伟业;有的人,则在浪涛中扑打了几下就沉入海底,成了昙花一现的人物;有的人如水面泡沫般瞬间消失,成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过客;有的则被波澜冲刷、荡涤再也找不到他的踪影。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阅尽古往今来的风云人物,可以发现,凡能够并善于做到不形于色、不形于言,善于隐态藏锋,匿壮示弱者,大都能够顺利走过人间坎坷,不断交上人生鸿运。

清朝末年的醇亲王奕譞便是个善于在必要时候懂得夹起尾巴做人的人,他在血雨腥风、瞬息万变的清末政治风云中,不但能保全性命,而且官越做越大,成为权重一时的人物。

醇亲王奕譞是清咸丰帝的弟弟,他的福晋(即夫人)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因此,他不仅是慈禧太后的小叔子,又是其妹夫,在当时是赫赫有名的七爷。

奕譞年轻时曾热衷于清廷内部权力的争斗,他在热河时就与慈禧太后联合在一起,秘密准备发动政变、惩处肃顺等顾命八大臣的谕旨,回到北京随慈禧太后、六哥恭亲王奕发动“辛酉政变”后,又带领军队夜抵密云捕捉肃顺,为慈禧太后上台垂帘听政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授以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但是,不久以后他就看到清廷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无情,特别是比他功劳更大、地位更高的奕,曾因小过险遭罢斥之祸之后,奕譞的处世态度顿时大为改变,时时事事谦恭谨慎。他特意命人仿制了一个周代的欹器,这个欹器若只放一半水,就可以保持平衡,若是放满了水,则会倾倒,使全部的水都流失掉。奕譞便在欹器上亲自刻了“谦受益,满招损”的铭词。

1874年,同治帝驾崩,无子嗣,慈禧太后召集王公大臣等宣布说,欲立奕譞的儿子载恬为皇帝。听到自己的儿子被选立为皇帝,奕譞不但没有丝毫的兴奋,反而被吓得昏倒在地,碰头痛哭,被人搀扶而出。奕譞及其夫人都深知慈禧太后气量偏狭,待人凶狠无情,就是她的亲生儿子同治帝也时常遭慈禧的责骂虐待,自己儿子一旦为帝,如入虎穴,不但儿子时刻有忤旨杀身之祸,就连他奕譞本人也难免为慈禧太后所疑忌。因为他的儿子做了皇帝,他本人就成了“皇帝本生父”了,本生父虽然与太上皇不同,但如果将来他的儿子大权在握,就有可能把他尊为太上皇,这就会损害慈禧太后的权力,而慈禧太后恰恰权力欲望非常炽烈,这是她万万不能容忍的。为了远避嫌疑,表明自己的心迹,奕譞一面言词悲悯地恳请罢免一切职务,表示要“丧尽余生,与权无争”;一面秘密地向慈禧太后呈递奏折说,将来很可能有人利用他是清光绪帝本生父的特殊地位,援引明朝皇帝“父以子贵,道遭所尊亲”的例子,要求给他加些什么尊号,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应该将提倡建议的人视之为“奸邪小人,立加摒斥”。

奕譞这种深刻的远见和洞察力果然得到了验证,光绪帝继位的第15年,果然有一个官员上疏清廷,请求尊奕譞为“皇帝本生父”。慈禧太后见疏大怒,拿出奕譞以前的奏折为武器下谕痛斥此人以邪说竞进,风波很快便平静了下去。

在我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之下,伴君如伴虎,尤其是像奕譞这样具有皇帝生父特殊身份的人,更容易遭到慈禧太后的猜忌,稍有不慎,就会大祸临头。奕譞谦虚谨慎,不因自己有功而大肆宣扬,也不以自己是皇帝的生父而沾沾自喜,他做人低调,处事谨慎,适当的时候懂得夹起尾巴做人的道理,不但保全了自家的性命,而且还赢得了慈禧太后的欢心。

大人物如此,小人物也不例外。有一位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分到上海的一家研究所工作,从事标准化文献的分类编目工作。他认为自己是学这个专业的,自以为比那些原班人马懂得多,刚上班时,领导也摆出一副“请提意见”的派头,这种气度让他受宠若惊,于是工作伊始,他便提出了不少意见,上至单位领导的工作作风与方法,下至单位的工作程序、机制与发展规划,都一一列出了现存的问题与弊端,提出了周详的改进意见,领导表面点头称是,同事也不反驳。可结果呢,不但没有一点儿改变,他反倒成了一个处处惹人嫌的人,被单位掌握实权的某个领导视为狂妄、骄傲乃至神经病,一年多竟没有安排他具体做什么事。他只好炒领导的鱿鱼,跳槽走了。临走时,领导拍着他的肩头:“太可惜了!我真不想让你走,我还准备培养你当我的接班人哩!”那位研究生一边玩味着“太可惜”三个字,一边苦笑着离开了。

那位出道不久,涉世未深的研究生虽然精神可嘉,但却未能体会适时弯腰做人的道理。有一句至理名言,叫做“只能你去适应这个社会,不能让这个社会适应你”,你纵然有再大的抱负和才华,也只能先隐藏和掩盖起来,夹起尾巴做人,隐忍处世,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一展自己的才华和报负,这是为人处世的一个准则,也是做人懂“心机”的一种表现。

2.低头因在屋檐下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因寄人篱下,自认为“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这就是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头的道理。一个人暂时处于劣势,靠着别人生活,还要飞扬跋扈,岂不贻笑大方?在人屋檐下,一定要低头,是明哲保身的“心机”。

老百姓有一句俗语,叫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人在权势、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但对于这种情况,不同的人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志进取者,将此当作磨炼自己的机会,借此取得休生养息的时间,以图将来东山再起,而绝不一味地消极乃至消沉;那些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人,往往将此看作是事业的尽头,或是畏缩不前,不愿想法克服眼前的困难,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听天由命。

所谓的“屋檐”,说明白些,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换句话说,只要你人在这势力范围之中,并且靠这势力生存,那么你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了。这屋檐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头站着,但这种屋檐不多,以人类容易排斥“非我族群”的天性来看,大部分的屋檐都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说,进入别人的势力范围时,你会受到很多有意无意的排斥和限制,不知从何而来的欺压,这种情形在你的一生当中,至少会发生一次以上。除非你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是个强人,不用靠别人来过日子。可是你能保证你一辈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檐下避避风雨吗?所以,在人屋檐下的心态就有必要调整了。

如果你不喜欢厚黑,那也罢。但是你已经站在了别人的屋檐下,只要是在别人的屋檐下,就“一定”要厚起脸皮低头,不用别人来提醒,也不用撞到屋檐了才低头。这是一种对客观环境的理性认知,没有丝毫勉强,所以根本不要有什么不好意思和抹不开面子。与生存相比,脸面又值多少钱?在生存与脸面相矛盾时,还是生存第一!这就是做人要稍讲厚黑的“心机”。

“一定要低头”,有非常多的好处:不会因为不情愿低头而碰破了头;因为你很自然地就低下了头,而不致成为明显的目标;不会因为沉不住气而想把“屋檐”拆了。要知道,不管拆得掉拆不掉,你总要受伤的,因为老祖宗早就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古训。不会因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离开能够躲风避雨的“屋檐”。离开不是不可以,但要去那里?这是必须考虑的。而且离开想再回来,那是很不容易的。在“屋檐”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为屋内的一员,甚至还有可能把屋内人赶出来,自己当主人。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极其复杂,有时更是瞬息万变,忍受暂时的屈辱,厚脸低头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正是这个意思。西汉时期的韩信忍胯下之辱正是这种“一定要低头”的最好体现。因为他不低头就把自己弄到和地痞无赖同等的地步,奋起还击,闹出人命吃官司不说,很可能赔上一条小命。

另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一定要低头”,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大举行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缩头隐忍,等待时机。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杨广送上了断头台,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做人“一定要低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现实环境有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磨擦降至最低,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好走更长远的路,更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对你有利的力量,这是做人的一种“心机”,一种权变,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

做人的“心机”告诉你:“在人屋檐下”是待人处世经常遇到的情况,它会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出现,当你看到了“屋檐”,请不要“不得不”,而要告诉自己:“一定要低头”!当然,低头也要在低头中寻找智慧,不能白低了头。

3.该当“孙子”时必须当“孙子”

在你的势力还不足以战胜对方时,必须忍,当当“孙子”又有何妨,一切只为他日当他“爷”。

卧薪尝胆的故事,常被用来鼓励人们刻苦发愤,忍耻吞辱,战胜困难,争取胜利。在变幻莫测的政治斗争中,每个人的情形时刻都有改变的可能,或由辉煌转向暗淡,或由高山峰巅跌入万丈深渊,如何在这强烈的反差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积累力量,企图东山再起呢?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在会稽山上,越王要求跟吴国讲和,吴国的条件是要勾践夫妇到吴国给夫差当仆役,勾践答应了。

勾践将国事委托给大夫文种,让大夫范蠡随他夫妇前往吴国。到了吴国,他们住在山洞石层中,夫差两次外出,勾践就亲自为他牵马。有人指骂他,他也不在乎,低头顺眼,始终表现出一副驯服的面孔,很讨夫差欢心。

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范蠡预测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会好,他就亲自去见夫差,探问病情,并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向夫差道贺,说他的病很快就会好的。夫差问他怎么知道。勾践就胡编说:“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点苦,用医生的话说,是得了‘时气症’,所以病会好,大王不必担心。”

果然不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顺,深受感动,就把勾践放回国去。

勾践归国后,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一心伺机报仇。他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不近美色,不看歌舞,苦心劳力,唇干肺伤,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育百姓,经过三年百姓都归顺了他。

为了更好地笼络群臣,每当有甘美的食物,如果不够分自己不敢独吃,有酒把它倒入江中,与人民共饮,勾践自己耕种吃饭,靠妻子亲手织布穿衣,吃喝不求山珍海味,衣服不穿绫罗绸缎。为了坚持锻炼斗志,不过舒服生活,连褥子都不用,床上铺着柴草,还备一个苦胆,随时尝一尝苦味,以不忘所受之苦。他还经常外出巡视,随从车辆装着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病残,并送给他们食物吃。

然后,他召集诸大夫,向他们宣告说:“我准备和吴国开战,拼以死活,希望士大夫踏肝践肺同日战死,我跟吴王颈臂相交肉搏而亡,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如果这些办不到,从国内考虑,估计我们的国力不足以损伤吴国,从国外结盟的诸侯也不能毁灭它,那么,我将抛弃国家,离开群臣,自带佩剑,手举刺刀,改变容貌,更换姓名,去当仆役,拿着箕帚侍奉吴王,以便找机会跟吴王决战。我虽然知道这样做危险太大,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我的决心已定,一定要想法实现!”

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决战,吴国军队大败,越军包围了吴王的王宫,攻下城门,活捉夫差,杀死吴国宰相。灭掉吴国两年后,越国称霸诸候。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传,不但是因为勾践最后洗雪了耻辱以报国仇,更主要的是他那忍辱负重的精神成为我们克服暂时的困难,知耻后进的楷模。这就是做人要有“心机”,该做“孙子”时就做“孙子”,目的是为日后成功做他人的“爷”。

由于勾践被夫差打得大败,他不得不屈服求和向吴国俯首称臣,因为此时勾践只凭意气与夫差拼个鱼死网破,恐怕越国将会在历史上消失;于是,他一方面在吴国君臣面前表现得忠心耿耿,卑躬曲膝,摆出一付“奴才相”,不管吴国的臣子如何羞辱他,如何考验他,也不管自己的亲人属下如何不理解他,耻笑他,他都一概忍受下来,但另一方面,勾践的复国之心未死,东山再起的志向未灭,他卧薪尝胆,刻苦图强,任用范蠡、文种等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掉了吴国,因此,勾践的忍可以是几年、十几年,但这完全是策略性的,是一种瞒天过海的韬晦之计,是一种以屈求伸的雄才大略,这种人的谋略一旦成功,将一反忍的常态,变本加厉地对他所忍的人进行清算。

此外,勾践卧薪尝胆,以屈求伸的故事还告诉我们要“知耻而后勇”。一般说来,一个人(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从知耻、忍耻到雪耻,这个过程必然有一段历史距离。大多数受辱者,皆因当时的力量或者环境处于劣势,在与人或者命运抗争的过程中,或由于力量悬殊,寡不敌众,或由于天时地利,不如对方,致使自己被对方打败(或受凌辱)而遭受屈辱,但又不能立即雪耻,只能将耻辱强忍吞下,铭刻心头,经过养精蓄锐,日渐强大,时机成熟,再雪旧耻,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便是这个道理。

“知耻而后勇”,其实质是忍今日之耻,而求明日之伸,但若一味地忍耐就无意义可言了。那么,为何要忍呢?正是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相信目前虽然处于不幸的环境中,但是终究会有峰回路转的一天,以此来不断地提醒和鼓励自己忍受眼前一时的痛苦,等候时来运转。这其中,最关键的是等待,要相信时间的公平。《菜根谭》中曾有这样一段话:“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长久潜伏在林中的鸟,一旦展翅高飞,必然一飞冲天;迫不及待地绽开的花朵,必会早早凋谢。凡事焦躁无用,身处横逆之中,只有善屈善忍,储备精力,一鸣惊人的机会一定会来临。

能够忍耻,能够忍受痛苦而等待,都是不忘耻辱的结果。古人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以不知耻,不知道耻辱的耻辱,才是真正的耻辱。

对耻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人知耻、忍耻、雪耻。知耻后,一时无法雪耻,只好暂时隐忍,一旦时机成熟,立即将耻辱洗雪干净,勾践就是其中的典型。但也有人受耻而不知耻,即所说的人百颜无耻或恬不知耻,也就是说,这种人能厚着脸皮忍耻而无信心、决心或勇气雪耻,则是可悲可叹。

三国蜀后主刘禅就是这样一个十足的无耻之徒。当时,魏国的镇西将军邓艾攻蜀,一路过关斩将,直取成都,蜀国君臣成了亡国奴。后主刘禅不但亲自乞降,又令蜀将姜维向魏将钟会投降(他这样做,并非像勾践那样屈一时之辱而后雪耻)。刘禅降魏后,魏主设宴招待他,有意安排演出蜀地原有的杂技,四周蜀国降者观后极为悲伤,而刘禅却兴致极高,谈笑风生。有一日,魏主问刘禅:“先生是否愿归蜀地!”刘禅竟然答道:“生活在这儿很快乐,不想回去了。”

可悲之极!

“为国而耻者,知耻而后进;为己而乐者,亡国不知耻”,后人这样评价勾践和刘禅。

有人说,在政治生涯中,应不问过程而求结果。同样,在屈伸之间,伸是最终目的,屈为伸而服务,只伸不屈,会输得头破血流;只屈不伸,无作用无意义可言,只是窝窝囊囊地活着。

4.暂时的让步是为了更好的选择

暂时的让步不是吃亏,而是为了更好地选择,为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就是做人的道理,赢在结果,不强调于过程。

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北边的突厥用数万兵马多次冲击太原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几乎全军覆灭。后来巧使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更可恶的是,在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下,郭子和等纷纷起兵闹事,李渊防不胜防,随时都有被隋炀帝借口失职而杀头的危险。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李渊当时是内外交困,必然会奋起反击,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竟派遣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屈节称臣,并愿把金银珠宝统统送给始毕可汗!

李渊为什么这么做呢?原来李渊根据天下大势,已决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不是理想的发家基地,必须西入关中,方能号令天下。西入关中,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

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三四万人马,即使全部屯驻太原,应付突厥的随时出没,同时又要追剿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已是捉襟见肘。而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办法是采取和亲政策,让突厥“坐受宝货”。所以李渊不惜俯首称臣。

李渊的退步策略获得了大丰收。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后来,李渊派李世民出马,不费多大力气便收复了太原。

而且,由于李渊甘于让步,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始毕可汗一路上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又乘机购来许多马匹,这不仅为李渊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因为汉人素惧突厥兵英勇善战,李渊军中有突厥骑兵,自然凭空增加了声势。

李渊让步的行为,虽然有很大牺牲,不管是从名誉还是物质,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地保住后方根据地,又顺利地西行打进了关中。如果再把眼光放远一点看,突厥在后来又不得不向唐求和称臣,突厥可汗还在李渊的使唤下顺从地翩翩起舞哩!这当初的让步可谓是九牛一毛了。

由此看来,明谋善略者暂时的让步,往往是赢取对手的资助,最后不断走向强盛,伸展势力再反过来使对手屈服的一条有用的妙计。

5.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味的前进不知后退之人,其勇气和精神固然值得别人钦佩和赞赏,但大多时候都是莽夫之举,难成大事,龙潭虎穴固然要闯,但如果略施手腕以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获,岂不更妙。所以做人得要有“心机”,须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必要时做些妥协退让,对自己绝对没有坏处。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生活不可能处处都是鲜花,成功之路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也不可能事事都比别人强。

那么,在我们的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时候,在我们的人生出现一些挫折的时候,在我们的面前不都是鲜花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这时候,不妨后退一步,你会发现海阔天空,人生照样美好,天空依然晴朗,世界仍是那么美丽,你会得到很多东西,而不是失去。

1.做生意,原本想肯定能赚一百万,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只有十万到手。这样的时候,你后退一步想想:毕竟没有赔钱。当然了,退不是逃,你得总结一下,那九十万是怎么未到手的。

2.公司里人事调整,你原想这次你肯定升职,可宣布各部门人选的时候,你侧着耳朵听也没听到老板念你的名字。这样的时候,你先别生气,后退一步:毕竟没有被炒鱿鱼。然后想自己为什么没有被提拔,如果的确不是你的错,那就是老板没长一双慧眼,没发现你这颗珍珠,那损失的是老板而不是你。让他遗憾去吧!

3.单位里职称评定,你差一点就评上了。可惜的确可惜,但再可惜也没用了。这样的时候,你后退一步:这次差一点,下次就一点不差了。那么,回去再努力一年。这一年,你的成绩可能会大大令人惊讶。

4.被公司老板给炒了。这肯定不如你炒他心里那么痛快,老板炒你肯定有他的理由,但你别去问,一问显得你没劲。你后退一步:毕竟只是被老板炒了,而不是被坏人杀了,只要大脑在,双手在,天下的老板多的是,老天爷还饿不死瞎眼的家雀呢。没有工作了,有许多路等着你呢。

5.做股票,这只股票本来可以赚5万元,由于贪心,只赚了5000元。你别光骂自己蠢,后退一步:毕竟还赚了5000元,而不是赔了5000元。下次不要再太贪心就是了。要是这次赔了5000元,也后退一步:毕竟只赔了5000元,而不是全赔了进去,下次不犯类似的错误,再赚回他5万元就得。

6.生病。已经生病了,心情肯定不会很好,但心情不好对你身体的恢复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因而尽量使自己不要沉迷在生病不好中不能自拔,后退一步:毕竟只是生病,那就趁这个机会好好休息一阵,平时难得有这样的机会。

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情肯定会有,因为世界毕竟不是你一个人的世界,造物主尽量要公平一些,不可能把所有的好事都摊到你的头上,也要适当考验考验你,看看你在不顺的时间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如果你反应过激,他还会继续考验你,直到你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对待一时的不顺或者挫折。

退一步去看待人生的不顺和挫折,并非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在有时候,你后退一步,寻找到一种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也是做人的一种境界。

6.强人面前莫逞能

耍“阴谋”常常为正人君子所不耻,他们永远都恪守着做人“真、善、美”的三原则,殊不知“真、善、美”在太阳底下会光芒四射,色彩斑澜,在黑夜里却不会闪耀光辉。做人要有“心机”便要懂得在黑暗中“借光”前行,以便迎接黎明的到来。

黑暗中的借光,便是要有点“小阴谋”。只有这样,才不至于看不见东西被摔倒。斯大林时代的华西里耶夫斯基将军,便是这样的一位高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前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斯大林,由于受反常的“自我尊严”的驱使,变得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唯我独尊”的个性使他不能允许别人比他高明。莫斯科保卫战前夕,大本营总参谋长朱可夫将军曾建议“放弃基辅城”,以免遭德军的“合围”。这本来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建议,但斯大林听不进去,当面骂朱可夫“胡说八道”,并一怒之下把朱可夫赶出大本营。不久,基辅城果然遭德军合围,守城的红军精锐部队全军覆没。等到斯大林对朱可夫说“你是对的”时,已经是马后炮了。但是,一度当了苏军大本营总参谋长的华西里耶夫斯基,却往往能使斯大林不知不觉中采纳他的正确作战计划,从而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在斯大林的办公室,每当斯大林与华西里耶夫斯基谈天说地的“闲聊”时,华西里耶夫斯基往往“不经意”地“顺便”说说军事问题,既不郑重其事,也不头头是道。可是奇妙的是,等他走了以后,往往使斯大林想起一个好计划。过不了多久,斯大林就会在军事会议上陈述这个计划。大家都惊讶斯大林的深谋远虑,纷纷称赞。斯大林自然十分高兴。再看看华西里耶夫斯基本人,也与大家一样显得惊异并且与众人一道表示赞叹折服。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人想到这是华西里耶夫斯基的主意,甚至斯大林本人也不这样想了。但是,上帝最清楚,统帅部实施的毕竟还是华西里耶夫斯基的计划。

华西里耶夫斯基也会在最高军事会议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但那方式方法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他首先讲三条正确的意见,但口齿不清,用词不当,前后重复,没有条理,声音含混,因为他的座位通常靠近斯大林,所以只要使斯大林一个人明白他的意思就行了。接着他又画蛇添足地讲两条错误的意见。这会儿,他来了精神,条理清楚,声音宏亮,振振有词,必须使这两条错误意见的全部荒谬性都昭然若揭才肯罢休。这往往使在场的人心惊胆颤。

等到斯大林定夺时,自然首先批判华西里耶夫斯基那两条错误意见。斯大林往往批判得痛快淋璃,心情舒畅。接着,斯大林逐条逐句,清晰明白地阐述他的决策。他当然完全不像华西里耶夫斯基那样词不达意,含混不清。但华西里耶夫斯基心里明白,斯大林正在阐述他刚刚表达的那几点意见,当然是经过加工、润色了的,不过,这时谁也不再追究斯大林的意见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来,华西里耶夫斯基的意见也就因为已移植到斯大林心里,变成斯大林的东西,而付诸实施。事后,曾有人嘲讽华西里耶夫斯基神经有毛病,是个“受虐狂”,每次不让斯大林骂一顿心里就不好受。华西里耶夫斯基往往是笑而不答。只是有一次,他对过分嘲讽他的人回敬道:“我如果也像你一样聪明,一样正常,一样期望受到最高统帅的当面赞赏,那我的意见也就会像你的意见一样,被丢到茅坑里去了。我只想我的进言被采纳,我只想前线将士少流血,我只想我军打胜仗,我以为这比讨斯大林当面赞赏重要得多。”

当年西里耶夫斯基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别人时,人们这时才明白这位军事天才的苦衷和“心机”。这是他的“小阴谋”和在斯大林面前的弯腰,才使得苏联红军得以用正确的方式击败了强大的德军,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与人交往,很多人认为做人就要正直到底,谁也不靠,现实中这种没有靠山的人多四处碰壁;还有人强调做人要感情专一,一心投靠某一方,并与靠山同甘共苦,结果是靠山倒了猢狲也散了,别人受辱你也身败名裂;但最高明者就是脚踩两只船的人,他能让两方都视为心腹,即使一方翻了船还有另外一船撑着,成为上下通吃的高手,不过话要说回来,脚踩两只船有很大的危险,关键在于如何去踩,怎么才能踩得稳,这就需要你做人时用点心机,否则两船不翻也撑不住你,掉入河里只能去喂鱼。 vCDqVZc2Nwb/FLc6CIrWqk2z+6TfMzkCEvruEc325nzMb3xDNy4WFtaHDb4iK7B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