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章 凡事留有余地,做人要留退路(下)

6.学会爱你的敌人

在已获胜的情况下,放对手一马,对手也许会心怀感激,在你不得志时,拉你一把。

人和动物有些方面是不同的,动物的所有行为都依其本性而发,属于自然的反应;但人不同,经过思考,人可以依当时需要,做出各种不同的行为选择,例如--学会爱你的敌人。

“学会爱你的敌人,”这是件很难做到的事,因为绝大部分人看到“敌人”,都会有灭之而后快的冲动,或环境不允许或没有能力消灭对方,至少也保持一种冷淡的态度,或说说让对方不舒服的嘲讽话,可见要爱敌人是多么的难。

就因为难,所以人的成就才有高下之分,有大小之分,也就是说,能当众拥抱敌人的人,他的成就往往比不能爱敌人的人高大。

此话怎讲?

能爱自己的敌人的人是站在主动的地位,采取主动的人是“制人而不受制于人”,你采取主动,不只迷惑了对方,使对方搞不清你对他的态度,也迷惑了第三者,搞不清楚你和对方到底是敌是友,甚至都有误认为你们已“化敌为友”;可是,是敌是友,只有你心里才明白,但你的主动,却使对方处于“接招”、“应战”的被动态势。如果对方不能也“爱”你,那么他将得到一个“没有器量”之量的评语,一经比较,二人的分量立即有轻重,所以当众拥抱你的敌人,除了可在某种程度之内降低对方对你的敌意之外,也可避免恶化你对对方的敌意。换句话说,为敌为友之间,留下了条灰色地带,免得敌意鲜明,反而阻挡了自己的去路与退路;地球是圆的,天涯无处不相逢。

此外,你的行为,也将使对方失去再对你攻击的立场,若他不理你的拥抱而依旧攻击你,那么他必招致他人谴责。

所以,竞技场上比赛开始前,二人都要握手敬礼或拥抱,比赛后也一样再来一次,这是最常见的当众拥抱你的敌人;另外,政治人物也惯常这么做,明明是恨死了的政敌,见了面仍然要握手寒暄……

每个人的智慧、经验、价值观、生活背景都不相同,因此与人相处,争斗难免--不管是利益上的争斗或是是非的争斗。而这种争斗,在竞争激烈的工商界尤其明显。

大部分的人一陷身于争斗的漩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一方面为了面子,一方面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竖白旗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吹着胜利的号角,但这却也是下次争斗的前奏;“战败”的对方也是一种面子和利益之争,他当然得“讨”回面子。

“得理不饶人”是你的权利,但何妨“得理且饶人”?

何谓“得理且饶人”?就是放对方一条生路,让他有个台阶下,为他留点面子和立足之地,这太容易做到,但如果能做到,对自己则好处多多。

得理不饶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择手段”,这对你自己将造成伤害,好比老鼠关在房间内,不让其逃出,老鼠为了求生,将咬坏你家中的器物。放它一条生路,它“逃命”要紧,便不会对你造成伤害。

对方“无理”,自知理亏,你在“理”字已明之下,放他一条生路,他会心存感激,来日自当图报,就算不如此,也不至于毁了对方,这有失厚道,得理且饶人,也是积德。

人海茫茫,但却常常“后会有期”,你今天得理不饶人,焉知他日不二人狭路相逢?若届时他势旺你势弱,你就有可能吃亏,“得理且饶人”,这也是为自己留后路。

另外,你也得想:你得理不饶人,到底有多少“好处”可得?“大好处”既“大”,何妨也“饶人”?因为这对你的“大好处”影响并不大;至于“小好处”,好处既小,更没有不饶人的必要。

7.小心行得万年船

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王朝更替中,似乎一直在遵守一句千古不变的“至理名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历史循环。能够做到善始善终的开国功臣委实屈指可数,但每一位都是处世高手,深谙做人的心机之道,他们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也懂得“小心行得万年船”的古训,在暗流汹涌的封建官场中,扬帆前进。

在中国古代社会,那些开国权臣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并不多。在这方面,做得最为出色的当属汉朝的萧何。萧何与刘邦早就相识,当时,刘邦做泗水亭长,萧何是沛县功曹,两人是同乡,萧何知识丰富,又十分熟悉法律,刘邦对他就格外尊重和信服,刘邦每有什么处理不当的事,萧何总会帮忙指点,为他掩饰通融,因此两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刘邦自沛县起兵后,萧何一直跟随,刘邦差不多对他言听计从,楚、汉相争乃至汉朝开国的大政方针,几乎皆出自萧何之手,萧何可谓劳苦功高。萧何治理国家的确有一套,不久就“汉中大定”,百姓皆乐意为萧何奔走,萧何对刘邦的粮草供应也充足及时。史书上这样记载说:“楚、汉战争之始,汉王刘邦令丞相萧何留守关中,辅佐太子刘盈,治理郡县、筹集粮饷,自统大军东讨项羽。”当然,刘邦对萧何也并不是毫无戒心,但他能较好地处理。

在楚、汉两军相持的艰苦阶段,战斗异常惨烈。刘邦却接连派出使臣返回关中,专门慰问萧何。对此,萧何未加多想,而门客鲍生却对萧何说:“现今汉王领兵在外,风餐露宿,备尝辛苦,反而几次派人前来慰问丞相,这是对丞相产生了疑心”。萧何一听,顿时醒悟,忙讨教应对之策,鲍生接着又献一策:“为避免生出祸端,丞相不如在亲族中挑选出年轻力壮的子侄,让其押运粮草,前往荥阳从军,这样一来,汉王就不会有疑心了。”萧何依计而行,派了许多兄弟子侄,押着粮草,前往荥阳。刘邦听说丞相运来了粮饷,并派不少亲族子弟前来从军,心中大悦,传令亲自接见。当问到萧何丞相近状时,萧家子弟齐道:“托汉王洪福,丞相一切安好,但常念大王栉风沐雨,驰骋沙场,恨不得亲自相随,分担劳苦。现特遣臣等前来从军,愿为大王效命。”刘邦非常高兴地说道:“丞相为国忘家,真是忠诚可嘉!”当即召入部吏,令他将萧家子弟,量才录用。对萧何的疑虑,也因此而解。

后来刘邦还曾多次对萧何有所疑虑,都因萧何性格谨慎而巧妙地化解了。但有一次也很危险,但在门客召平的帮助下也化解了。汉十年(前197年)九月,陈稀叛乱,刘邦带兵亲自讨。韩信也乘机欲谋为乱。吕后在萧何的帮助下,设计擒杀了韩信。刘邦得知后,便遣人返回长安,拜萧何为相国,加封为五千户,并赐给了他五百人的卫队。众臣闻讯,纷纷前来祝贺,独召平前来相劝。

召平对萧何说:“公自此将有大祸了!”萧何一惊,忙问:“君何出此言?”召平道:“圣上连年征战,只有您安守都城,不冒风险。今韩信刚欲反长安,圣上已生疑心。给您加封、派卫队卫公,名为宠公,实则疑君,这不是大祸将临了吗?”萧何听后,恍然大悟,急问:“君言甚是,不知如何才好?”召平说:“公可让封勿受,并将私财取出,移作军需,方可免祸。”萧何点头称是,于是,他只受相国职衔,让还封邑,并以家财佐军。刘邦听后,疑心大解。

不出几年,淮南王英布反,刘邦挥师南征英布。征战期间,刘邦多次派使回长安,问相国近来做何事。使臣回报说:“因陛下忙于军务,相国在都城抚恤百姓、筹办军粮等。”一门客听说了这件事,找到萧何说:“您离灭族不远了。”萧何顿时大惊失色,不知为何。客又接着说:“公位至相国,功居第一,无法再封了。主上屡问公所为,恐公久居关中,深得民心,若乘虚而动,皇上岂不是驾出难归了?今公不察上意,还勤恳为民,则更加重了主上的疑心,试问如此下去,大祸岂不快要临头了吗?现在为您着想,您不如多购田宅,强民贱卖,自毁贤名,使民间说您的坏话。如此,主上闻知后,您才可自保,家族亦可无恙。”萧何照计施行,刘邦得知后,方安下心来。

刘邦平定英布后返回长安,途中有不少百姓拦路上书,状告萧何强买民田。萧何入宫见驾,刘邦将状书一一展示给萧何看,并道:“相国就是这样为民办事的吗?愿你自向百姓谢罪。”萧何见刘邦无深怪之意,当退下后,将强买的田宅,或补足价格,或退还原主,百姓怨言渐渐平息,刘邦也因此获得了好名声。

伴君如伴虎,开国功臣里能做到善始善终的,确实非常不易,萧何无疑是其中最为成功的一位。做人有“心机”,方能在平静如镜的湖面看出汹涌暗流;在风和日丽之时看出山雨欲来。能够做到未雨绸缪者,方为真正的俊杰。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做的事,没必要强加给别人去做,凡事要留有余地,给自己留条退路,就是给自己设计好出路。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生奉行不渝的法则呢?”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的“恕”是凡事替别人着想的意思。其意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加在别人身上。这句话可视作待人处事的基本修养,如能做到这一点,在交往中,你会给自己和他人都留下进退的余地,这样就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战国时魏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魏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不事瓜事,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有一天乘夜无月色,偷跑过去把魏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魏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宋就说:“这样做显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你们这样做的时候,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魏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魏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的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魏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魏王,既以示自责,亦以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宋就在智慧谋略方面的“心机”,显然高于那些亭卒,正是因为他懂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宽恕别人就是宽恕自己。这样可以造成一种重大局、尚信义、不计前嫌、不报私仇的氛围,以及成就双方宽广而又仁爱的胸怀。降至日常生活的处理,又何尝不是这样?尤其是对初涉世事的青年来说,由于一切茫然无知,总是时时处处小心翼翼,左顾右盼地想找出人事上的参照物来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这种反应当然是正常的。但殊不知有时以此处世,反而会导致初衷与结果的南辕北辙。因为在各人的眼中,自己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提供给你。所以,不妨就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反求诸己,推己及人,则往往会有皆大欢喜的结果。反求诸己,则易入情,由情入理,自然会生羞恶之心而知义,辞让之心而知礼,是非之心而知耻。自私自利之人,往往不懂得推己及人的道理,往往毫无顾忌地损害他人的利益,把苦转嫁到旁人身上。以这种方式处世,走到哪里,被人骂到哪里,真正是既损人又损己。

给别人留退路是一种人情味。做人要有人情味,真正的强者,都是最善顺人情人意的人。人们喜欢把成熟的人比作一块鹅卵石,它是由生活的潮水长年累月地冲刷,把种种的棱角都磨得光滑了而生成的。这样的石头,总是容易顺势找到一个比较稳妥的位置。不过,成熟的人似乎更像一颗雨花石,好丑高下不论,都是有自己的特色的,每一块都蕴含着不同的花纹与色彩。不过,若把雨花石干置在那里,那它们就只是暗淡无光,甚至是麻麻点点的一大堆普通石子。只有把雨花石浸入放了清水的白磁盘里,它才会陡然晶莹,荡漾出奇妙的图案、斑斓的色彩、精美的花纹。这清水和磁盆,就是一种人生不可缺少的凭借--人生修养和做人的“心机”。

9.适可而止,留下回旋的余地

遇事穷追不舍,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聪明人--有“心机”的人都会适当考虑别人的想法,留下回旋的余地。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说话做事总是不会给人留下余地,搞得对方经常尴尬。其实想想如果你自己处在这种状况会怎样。很显然,人一旦处于这种窘境,则不仅仅是气别人,也气自己,气自己无能、无力,甚至会怀疑自己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萌生很强烈的人生挫折感和失落感。那么,有过这种体验和经历的人就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一想,一旦自己通过努力证明自己比对方强,完全有能力收拾对方,那么就应当适可而止,别再以牙还牙,以毒报毒,把对方完全置于屈辱的地位,不然只会使对方蒙受如自己当初一样的打击与屈辱,从而为自己制造一个仇敌。

1.冤家宜解不宜结,问题解决了就要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否则对方记了你的仇,将来还会给你气受。

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求人的时候,如果受了气。你放开眼界,把立足点放在解决对策上而不是斗气上。

和人家斗气,一来未必能够斗得过,二来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什么补益,因此换一种视角,换一套思路,另辟途径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一旦问题解决了,你受气的根源也自然消失了,这时候你还不解气,还让那些本来已经很尴尬的部门工作人员下不来台,那就太没有“心机”了。你应当想到,这一次人家阻挠了你,给你气受,也许下次你还要求人家,要是人家记了仇,你就还会有更大的气要受。相反,如果你能够适当给他一个台阶下,他感怀你的宽容大量,下一次办事时也许就能给你帮上大忙。

2.在人际交往中注意不把事情做绝,甚至可以化敌为友。

每个人受了气后都会产生一种报复心理。于是奋发向上,寻找时机。这是十分不可取的,因为说不定你哪天还会有更大的气受。相反,如果一个人在有了实力,或是抓住了对方的把柄,完全有能力收拾对方时,能够恰当地利用这种优势,以一种大度宽容的方式来对待对方,求得他的信任与感激,再进一步通过其他方式来增进彼此的感情,那么就不但排除了树敌的可能性,而且多了一个很可信赖的朋友。朋友多了,社会性实力就会强大,同时能够弥补个人能力的种种不足,那就更不容易受气了。对于矛盾的双方而言,这样结局无疑是最为理想的。

10.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大千世界,最难测的便是人心,某些人貌视正人君子,平时总是嬉皮笑脸,但下起手来比谁都狠,比谁都黑。对于这种背后捅刀子的小人,下策为躲,惹不起,躲得起;中策为制,假手他人,将其制服;上策为除,阴谋阳谋,除去为上谋。

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世界阴险恶毒的小人比比皆是,小人得志的事也时有发生,被小人算计而惨遭毒手的不乏其人,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得多注意一点,以免大祸临头了还分不清东南西北。

唐德宗时杨炎与卢杞一度同任宰相,杨炎善于理财,文才也好,至于卢杞,除了巧言善辩,别无所长,但他嫉贤妒能,使坏主意害人却是拿手好戏;两个人在外表上也有很大不同,杨炎是个美髯公,仪表堂堂,卢杞脸上却有大片蓝色痣斑,相貌奇丑,形容猥琐。两人同处一朝,杨炎有点看不起卢杞。按当时制度,宰相们一同在政事堂办公,一同吃饭,杨炎不愿同他同桌而食,经常找个借口在别处单独吃饭,有人趁机对卢杞挑拨说:“杨大人看不起你,不愿跟你在一起吃饭。”卢杞自然怀恨在心,便先找杨炎下属官员过错,并上奏皇帝。杨炎因而愤愤不平,说道:“我的手下人有什么过错,自有我来处理,如果我不处理,可以一起商量,他为什么瞒过我暗中向皇帝打小报告!”两个人的隔阂越来越深,常常是你提出一条什么建议,我偏偏反对;你要推荐一些人,我就推荐另一些人,总是对着干。

当时有一个藩镇割据势力梁崇义发动叛乱,德宗皇帝命令另一名藩镇李希烈去讨伐,杨炎不同意,说:“李希烈这个人,杀害了对他十分信任的养父而夺其职位,为人凶狠无情,他没有功劳却傲视朝廷,不守法度,若是在平定梁崇义时立了功,以后更不可控制了。”

德宗已经下定了决心,对杨炎说:“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杨炎却一再表示反对,这使对他早就不满的皇帝更加生气。

不巧赶上天下大雨,李希烈一直没有出兵,卢杞看到这是扳倒杨炎的好时机,便对德宗皇帝说:“李希烈之所以拖延不肯出兵,正是因为听说杨炎反对他的缘故,陛下何必为了保全杨炎的面子而影响平定叛军的大事呢?不如暂时免去杨炎宰相的职位,让李希烈放心,等到叛军平定以后,再重新起用,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这番话看上去完全是为朝廷考虑,也没有一句伤害杨炎的话,卢杞排挤人的手段就是这么高明。德宗皇帝果然信以为真,于是免去了杨炎宰相的职务。

从此卢杞独掌大权,杨炎可就在他的掌握之中了,他自然不会让杨炎东山再起的,便找茬整治杨炎。杨炎在长安曲江池边为祖先建了座祠庙,卢杞便诬奏说:“那块地方有帝王之气,早在玄宗时代,宰相萧嵩在那里建立过家庙,玄宗皇帝不同意,令他迁走;现在杨炎又在那里建家庙,必定是怀有篡夺的野心!”

早就想除掉杨炎的德宗皇帝便以卢杞这番话为借口,将杨炎贬至崖州,随即将他杀死。

杨炎身中小人之暗算,最终命丧黄泉,着实让人叹息。他倒在了卢杞为他挖好的陷阱下面,没能逃出小人所伸出的魔爪,也有他不善于与小人斗争有关。

正直、善良、勤劳一直被人当着善良的品性受到人们的推崇和赞美,的确,心中坦荡的君子应该值得肯定和学习,就像名垂千古的文天祥一样,留取丹心而照汗青。 okM4GoPbNZW/71TiHRnYa9YBtaF7H0OQZuszA57WK4zIUugM5mJb3ZPlRPRNoEY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