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说话方圆舌有钩,互不得罪笼人心(上)

说话人人都会,但怎样把话说好却并非易事,古谚道:“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很多人仅仅是一句话的原因,便得罪了朋友,得罪了客户,或者是惹怒了上司,搞得自己的人生和事业一团糟,这些都是不会说话的原因。说话有许多“心机”,其中说话“带钩”,不得罪人为重要一条,做好了这一点,其它的说话技巧才能展开。

1.妙笔能生花,巧嘴能出彩

曲解一句话的意思能让彼此心领神会,付之一笑。这种找台阶下并且自圆其说的说话方式不但是一种智慧的体现,运用得好时能让对方倾倒和赞叹,在尴尬和危机的时刻你不妨一试。

何谓“心机”?遇事沉着冷静,能够随机应变,便是其一,只是这需要高超的智慧和极佳的口才,有时来点曲解歪解效果便会更佳。大家都知道“事实胜于雄辩”,但在某些时刻,“曲解却更胜于雄辩”。清代的一代才子纪晓岚,便利用了其高超的口才技巧,为我们留下了一段经典的“歪理正说”的故事。

清代大才子纪晓岚才华横溢,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他不但才思敏捷,而且经常有令人赞叹的机智口才表演,在“危急”时刻经常能化险为夷。

有一次,乾隆皇帝带着几个随从突然来到军机处。此时的纪晓岚正光着膀子和军机处的几个办事人员闲聊。其他人老远就看见皇上来了,连忙起身迎上前去接驾。可纪晓岚是高度近视,刚开始没看见走在最后面的乾隆,等他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乾隆就快到了。纪晓岚心中暗想:如果就这样光着膀子接驾,岂不是冒犯龙颜?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纪晓岚趁着别人不注意钻到桌子底下躲了起来。

这一切,早被乾隆皇帝看了个真真切切,他心中一阵好笑,有心想“整整”纪晓岚。

乾隆在椅子上坐定,示意其他人都不许出声,很长时间过去了,纪晓岚在桌子底下再也呆不住了,此时正好是大热天,加上厚厚的桌布,把他给热得大汗漓淋。纪晓岚心中纳闷:怎么进来之后就没动静了?这么长时间了,也该走了吧!想到这里纪晓岚压低了嗓门,喊道:

“喂,老头子走了吗?”

满屋子的人都听到了,大家忍不住都想乐,一听纪晓岚喊“老头子”,心想这下可有好戏看了。

乾隆也听得真真切切,板起脸,厉声喝道:

“纪晓岚,你出来吧。”

纪晓岚一听是乾隆的声音,心想:完了,完了,这回可真完了,只好无可奈何地从桌子下钻出来见驾。

乾隆一看纪晓岚光着膀子,满身大汗,惊慌失措的样子,心里一阵好笑:纪晓岚人称大清第一才子,居然这般模样。乾隆故意装作生气的样子,大声喝道:

“大胆的纪晓岚,你不见驾也就罢了,居然还敢说朕是‘老头子’,你什么意思?今天你要讲不出个道理,朕要了你的脑袋!”

到了这种境地,纪晓岚反倒镇静了许多,一边擦汗,一边苦思对策。忽然他灵机一动,有了主意,不紧不慢地说道:

“万岁爷请息怒,刚才臣称您为‘老头子’,只是出于对您老人家的尊敬,别无他意。”乾隆一听更来气了:“尊敬?好,你给朕说说怎么个尊敬法。”

“先说这‘老’字,天下臣民每天皆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您说这万岁、万万岁算不算‘老’啊?”

乾隆没作声,只是点点头。

“再说这‘头’字,如今皇上便是我大清国的主事之人,是天下万民之首,‘首’者,‘头’也。故此称您为‘头’。”

乾隆边听边眯着眼睛笑,很是满意。

“至于这‘子’嘛,意义更为明显。皇上您贵为天子,乃紫微星下凡。紫微星,天之子也,因此称您为‘子’。这便是我称您老人家为‘老头子’的原因了。”

乾隆听完抚掌大笑:“好一个‘老头子’,纪晓岚你果然是个才子。”

在封建王朝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不接驾是极大的失“礼”行为,而“老头子”一词明显带有“不敬”之意。好在纪晓岚才思敏捷,运用曲解的办法巧妙应对,最终让乾隆龙颜大悦,逢凶化吉,一番巧妙曲解把纪晓岚的急智口才和无人能比的“心机”表现得淋湛漓尽致。

2.语为心声,不要口不择言

没有谁会挖空心思去得罪人,很多时候我们得罪别人不是出于主观的原因,而是自己在语言表达上出了偏差,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语言表达的一点偏差会导致意义的离题万里。若想克服这种不必要的麻烦,把握好自己的语言表达关是十分必要的,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一条便是“不要让自己的嘴巴比脑子转得还快”。

嘴巴比脑子转得还快的人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出口成章,机智幽默信口而出,往往让人拍案叫绝;另一种说话不经过大脑但又天资有限,往往是出口伤人。

前一种人是天才,这种人百里无一,后一种人却是随处可见,一抓一把。谈话不经过大脑,便及有可能得罪别人自己却不知道,等到明白过来后急着弥补时,往往是越急越坏事,到头来好话说了一堆,人却得罪完了。

有一个人为了庆祝自己的生日,特别邀请了四个朋友在家中吃饭庆祝,三个人准时到达了,只剩一人,不知何故,迟迟没有来。

这人有些着急,不禁脱口而出:“急死人啦!该来的怎么还没来呢?”

其中有一人听了之后很不高兴,对主人说:“你说该来的还没来,意思就是我们是不该来的,那我告辞了,再见。”说完,就气冲冲地走了。

一人没来,另一人又气走了,这人急得又冒出一句:“真是的,不该走的却走了。”

剩下的两人,其中有一个生气地说:“照你这么讲,该走的是我们啦!好,我走。”说完,掉头就走了。

又把一个人气走了,主人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

最后剩下的这一个朋友交情较深,就劝这人说:“朋友都被你气走了,你说话应该留意一下。”

这人很无奈地说:“他们全都误会我了,我根本不是说他们。”

最后这朋友听了,再也按捺不住,脸色大变道:“什么!你不是说他们,那就是说我啦!莫名其妙,有什么了不起。”说完,铁青着脸走了。

言者无心,可听者有意。几句不经大脑的话语,便产生了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误会,将几个多年好友得罪得一干二净。

这位可怜的老兄本来想和朋友一起快快乐乐过个生日,岂料几句不合时宜的话便将朋友全部气走,这便是说话不经过大脑所付出的代价。说话要严谨,措辞须准确,这些最基本又最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果不能做好,那么做人成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永远无法得到了。

其实想说好话并不难,你必须让话语在出口之前在头脑里多打几个转转,觉得恰当合适的时候再说出来便可以了,如果你能在表达方式上能够巧运用,则效果只会更佳。

古时候,吴国有个滑稽才子,名叫孙山。他与乡里某人的儿子一同参加科举考试。考完后,孙山先回到了家,那个同乡的父亲就向孙山打听自己的儿子是否考上了。孙山笑着回答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这便是“名落孙山”这个典故的来历。

孙山的回答既要委婉又含蓄,非但没有说到别人的痛处,更会让别人对他的诙谐调侃佩服不已。这便是语言的魅力所在。做人要有“心机”,让自己的脑子比嘴巴转得快点便是其一,如果做好了这点,得罪别人的话语便不会再从你的嘴里嘣出来。

3.开玩笑宜笑不宜损

别以为玩笑开起来不需要深思熟虑,不需要“心机”,其实,玩笑的智慧深着呢?

一家出版社里的一位男性新婚不久,大概是心情愉快,生活稳定吧,人渐渐胖起来,和婚前差了很多。

有一天,一位女同事的先生来,他和那位日渐发胖的同事是旧识,大家聊了一会儿,女同事的丈夫突然对新婚的同事说:“你怎么搞的,胖得这个样子,满脸横肉,像肥猪一样。”大家听了笑了起来。

那位同事一时变了脸色,一句不吭。等笑他胖的那人走了,他才爆发开来,大骂他说话恶毒。女同事送走她先生回来,立即赔不是,把场面弄得很尴尬。

好朋友彼此间开玩笑,有点过但无伤大雅就可以了,但那女同事的先生的用词的确太损了些,难怪人受不了。后来呢?被笑胖的那位同事和笑人胖的那位先生再也没有来往过。

生活中,由一个玩笑造成的悲剧实在是太多了,皆因玩笑伤害了自尊。

所以,开玩笑、损人应有分寸,否则伤害人、得罪人而不自知,那才得不偿失。

当然,玩笑的过火是避免不了的,但也不能因为如此就拒绝玩笑,整天一本正经。这非常没有必要,因为这样反而会拉远你和别人之间的距离,但要开玩笑之前,应有些认识:

再豁达随和的人也有自尊心,他也许可以不在乎一百次一千次的玩笑和嘲弄,但不能忍受他在乎的人或事被开玩笑、嘲弄,你若搞不清楚他的好恶,开了不得体的玩笑,他就算不发作,也会记在心里。人不可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这点你必须承认,更何况有人天生敏感,容易受伤,你认为好玩的,他才不认为好玩,也就是说,开玩笑要看人。

喜欢开玩笑或嘲弄别人的人常不知不觉就过了头,因此要开玩笑之前应先三思,以免出口成刀,伤害他人。总之,涉及人身的、有批评味道的,和敏感问题及隐私问题有关的玩笑要少开,宁可不开玩笑,也不要让人不愉快,如果硬要开玩笑,不如开自己的玩笑。

4.管好舌头,不该说的不乱说

舌头是人之利器,也是人之祸害。无论你是吃硬饭还是吃软饭,舌头能帮你也能害你。所以,管不好自己的舌头,就要面临祸从口出的灾难!

有些人心里藏不住话,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就爱四处传播,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中国有句俗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许多是非往往是我们多嘴多舌造成的。

当然,人长了嘴巴就是要说话的,但说话一定得看场合,看时机。如果说话不看场合,不讲究方式方法,不分责任,不考虑结果,往往容易惹出是非和麻烦来。特别是青年人,社会阅历少,经验不足,爱说敢说,如果不注意控制,就更容易因话惹祸。这时不管你是有心还是无心,长期下去,最终害了你自己。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舌头惹出的风波太多了。不负责任的背后瞎说,毫无根据的怀疑猜测,不经调查的轻信乱传,东拉西扯的闲言杂语,都会给许多人造成痛苦和烦恼,给人世间增添许多是非和不幸。当然给别人带来不幸的同时,往往最终自己也受到恶报。

“害人的舌头比魔鬼还厉害……上帝仁慈为怀,特地在舌头外面筑起一排牙齿,两片嘴唇,好让人们在开口讲话之前多加考虑。”这是文学家的语言,意思是说我们在说话之前要多加考虑,要负责任,不能出口伤人,损害别人。

其实,言为心声,语言受思想支配,反映一个人的品德。不负责任,胡说八道,造谣中伤,搬弄是非等等,都是不道德的。

想要避免“祸从口出”并不难,关键还在于让语言保持一定的弹性。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百兽之王的狮子想吃其他兽类,但得找借口。于是张开大口让百兽闻自己的口是香还是臭。首先轮到狗熊,它闻后如实地说:“有股肉的腥臭味。”

狮子怒道:“你不尊重我,留你何用。”将它吃掉了。

第二天,轮到猴子来闻。鉴于头天狗熊的教训,它乖巧地说:“哟,好一股肉的清香味啊!”

狮子又怒曰:“你溜须拍马,留你何用。”又将它吃掉了。

第三天,轮到兔子来闻。它知道,说臭要被吃掉,说香也要被吃掉,于是它凑到狮子嘴边,故意闻得十分认真,但却老不开口。

狮子急了,催它快说。

它便说道:“报告大王,我昨晚受了风寒,感冒鼻塞,闻了这么久,实在闻不出是臭还是香。等我好了,鼻子通了,再来闻吧。”狮子无奈,只好放了它。

兔子在这里巧妙地回避了狮子所提出的问题,而用“无可奉告”的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这种走“第三条”道路的方法,实在是它求得生存机会的惟一出路。

若想保持语言的弹性,不但要求你能够自圆其说,还要做到意有所指,这既是考验你的口才和智慧,更要你用点“心机”巧妙应对。

过去,有一个县官很喜欢附庸风雅,尽管画艺不佳,但兴致很大。他画的虎不但不像老虎,反而有几分像猫。并且,他还每画完一幅作品,都要在厅堂内展出示众,让众人评说。大家只能说好话,不能说不好听的话,否则,就要遭受惩罚,轻则挨打,重则贬职。

有一天,县官又完成了一幅“虎”画,悬挂在厅堂,又召集一些人来欣赏。

“各位瞧瞧,本官画的虎如何?”

众人低头不语。县官见无人附和,就点了一个人说:

“你来说说看。”

那人战战兢兢地说:

“老爷,我有点怕。”

县官:“怕,怕什么?别怕,有老爷我在,怕什么?”

来人:“老爷,你也怕。”

县官:“什么?老爷我也怕。那是什么,快说。”

来人:“怕天子。老爷,你是天子之臣,当然怕天子呀!”

县官:“对,老爷怕天子,可天子什么也不怕呀!”

来人:“不,天子怕天!”

县官:“天子是老天爷的儿子,怕天,有道理。好!天老爷又怕什么?”

来人:“怕云。云会遮天。”

县官:“云又怕什么?”

来人:“怕风。”

县官:“风又怕什么?”

来人:“风又怕墙。”

县官:“墙怕什么?”

来人:“墙怕老鼠。老鼠会打洞。”

县官:“那么,老鼠又怕什么呢?”

来人:“老鼠最怕它!”来人指了指墙上的画。

这位聪明的下属巧妙地回避了县老爷问题的实质,而采取迂回的手段,绕着弯子批评了县太爷的画作,这既不会让这位自以为是的县太爷大丢面子,又让其明白了自己真正的画画水平,可谓是一箭双雕,一石双鸟。

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让自己的话不得罪别人而自己遭殃,便应该让自己的语言走“第三条道路”,并保持适当的弹性。

保持语言的弹性能让别人的问题有如打在海绵上一样,瞬间便失去了冲击力,这种说话的技巧如若合理运用,便能化解生活中许多烦恼和尴尬,也能将即将到来的祸端消弥于无形。

5.口头上的胜利是做人的悲哀

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争端,这些争端可以演变为斗气甚至暴力冲突,也可以巧打圆场而使双方息事宁人,显然后一种方法更能得人心,巧打圆场不但能化解争端和尴尬,也是一个人做人有“心机”的一种表现。

人都具有好胜心,争强好胜是人的天性之一,因而生活中便少不了经常争得面红赤耳,下不来台,这时便需要“和事佬”出来打打圆场,息事宁人,给双方一个都可以接受的台阶下。“和事佬”当得好,不但能将一场争端化为无形,而且能让争端双方都能对你心存感激,另眼相看。

清末的刘复才当江夏县知事时,为人极为敏捷,常常在两方争执不下之际,他一二句话就为双方打了圆场。都督张之洞和抚军谭继洵平时意见就不太一致。这天,刘复才在黄鹤楼设宴,二公及其他宾客都在座。酒过三巡,诸位都有不少醉意了。忽然,一位客人不知怎么谈起了武汉江面有多宽的问题。谭继洵说有五里三分宽,他的话音未落,张之洞就说道:“不对!我记得确实,是七里三分宽。”

两人顿时争执起来,互不相让,旁边坐着的诸位客人劝说,也无济于事。一下子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好任由他俩争执。

刘复才坐在末座,看见席间这番争执,感到不妙,继续争下去,搞得不欢而散可就糟了。他急中生智,徐徐举起手来,说道:“江面水涨,则宽七里三分。水落,则五里三分宽了。张公是就水涨时说的,谭公则是就水落时说的。二位大人说得都没有错。”

张之洞和谭继洵听到这话,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席间顿时恢复了原有的轻松气氛。

旁坐的客人也为刘复才的片语解围的机敏而折服。

人间需要“和事佬”。有机会充当这样的角色,是需要些“心机”的。有时候,双方陷入僵局,相持不下,顾及脸面,谁也不愿示弱,给对方一个台阶。这时“和事佬”就大有用武之地了。“和事佬”最高超的功夫,就是“打圆场”。

打圆场近似于捧场,同是圆滑乖巧之为,但它没有捧场那般肉麻,而且在了结现实矛盾、平息事端的功效上,都比捧场高上一筹。“打圆场”运用得好,可以融洽气氛,消除误会,平息事端,还有利于应付尴尬,打破僵局,解决问题。凡事都有诀窍,打圆场也有打圆场的学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说明真情,引导自省

当双方为某件小事争论不休,各说一套,互不相让,纠缠不休时,“和事佬”无论对哪一方进行褒贬过分的表态,都犹如火上浇油,甚至会引火烧身,不利于争端的平息。因此“和事佬”此时只能比较客观地将事情的真相说明清楚,而不加任何评论,让双方消除误会,从事实中反省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引导他们各自多作自我批评,使矛盾得到解决,达到团结的目的。

(2)岔开话题,转移注意

如果属非原则性的争论,双方各执己见,而这场争论又没有必要再继续下去。那么作为“和事佬”又如何“打圆场”呢?如果力陈己见,理论一番,恐怕不会有效。这时,不妨岔开话题,转移争论双方的注意力。

南齐太祖萧道成提出要与当时的著名书法家王僧虔比试书法。君臣二人都认真地写了一幅楷书。然后齐太祖傲然地问王僧虔:“你说说,谁第一,谁第二?”王僧虔不愿贬低自己,但又不敢得罪皇帝,于是答道:“为臣之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之书法,皇帝中第一。”齐太祖听后,只好一笑了之。王僧虔这种分而论之的回答是相当巧妙的,表面上是顾及了皇帝的尊严,君臣不能互相比较,实际上是回避了不愿贬抑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的难题。

(3)吸纳精华,公正评价

假如争论的问题有较大的异议而双方又都有偏颇,眼看观点越来越接近,但由于自尊心,双方又都不肯服输,那么“和事佬”应考虑双方的面子,将双方见解的精华归纳出来,也将双方的糟粕整理出来,作出公正评论,阐述较为全面的双方都能接受的意见。这样,就把争论引导到理论的探讨、观点的统一上来了。

(4)调虎离山,暂熄战火

有的争论,发展下去就成了争吵,甚至大动干戈,如果双方火气正旺,大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和事佬”应当机立断,借口有什么急事(如有人找,或有急电),把其中一人调走支开,让他暂时脱离争论,等他们消了火气,头脑冷静下来了,争端也就趋于平息了。

打圆场的方法很多,关键还在于你的随机应变和临场发挥能力,这既是对你口才和智慧的综合运用,也是你做人有“心机”的一种表现。打圆场互不得罪为一条重要原则,只有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上才能得人心。

6.“不”要怎么说出口?绕!

拒绝别人可以很简单,一个“不”字便能达到效果,但这种简单的拒绝方式很有可能得罪别人,现实生活中谁也无法做到有求必应,因而该拒绝时还得拒绝,只是要把握好自己的说话方式和技巧,委婉的拒绝方式才能得“人心”。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一个人有求于别人时,往往都带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如果一开口就说“不行”,势必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而如果用委婉的拒绝方式让他感觉到“不”的意思,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要拒绝、制止或反对对方的某些要求、行为时,你可以扯一些原因作为借口,避免与对方直接对立。比如,你的同事向你推销一套家具,而你却并不需要,这时候,你可以对对方说:“这样的家具确实比较便宜,只是我也弄不清楚究竟怎样的家具更适合现代家庭,据说有些人对家具的要求是比较复杂的。我的信息也太缺乏了。”

在这种情况下,同事也只好带着莫名其妙或似懂非懂的表情离去,因为他听出了“不买”的意思,想要继续说服你什么,“更适合现代的家庭”,却是一个十分笼统而模糊的概念,这样,即使同事想组织“第二次进攻”,也因为找不到明确的目标而只好作罢。

先不要急着拒绝对方,因为你应该尊重对方的愿望,从头到尾认真听完对方的请求,先说一些关心、同情的话,然后再讲清实际情况,说明无法接受要求的理由。由于先说了一些让人听了产生共鸣的话,对方才能相信你所陈述的情况是真实的,相信你的拒绝是出于无奈,因而也能够理解你的。

拒绝对方,你还可以幽默轻松、委婉含蓄的话来表明自己的立场,那样既可以达到拒绝的目的,又可以使双方摆脱尴尬处境,活跃融洽气氛。

美国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在就任总统之前,曾在海军军部担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听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神秘地向四周看了看,压低声音问道:“你能保密吗?”“当然能。”“那么”,罗斯福微笑地看着他,“我也能。”

罗斯福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委婉含蓄地拒绝了对方,在朋友面前既坚持了不能泄露机密的原则立场,又没有使朋友陷入难堪的境地,取得了极好的表达效果。以至于在罗斯福去世多年后,这位朋友还能愉快地谈及这段总统轶事。相反,如果罗斯福表情严肃、义正辞严地加以拒绝,甚至心怀疑虑,认真盘问对方为什么打听这个、有什么目的、受谁指使,岂不是小题大作、大煞风景,其结果必然是两人之间的友情出现裂痕甚至危机。

委婉的拒绝能让对方知难而退。例如,有人想让庄子去做官,庄子并未直接拒绝,而是打了一个比方,说:“你看到太庙里被当作供品的牛马吗?当它尚未被宰杀时,披着华丽的布料,吃着最好的饲料,的确风光,但一到了太庙,被宰杀成为牺牲品,再想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可能吗?”庄子虽没有正面回答,但一个很贴切的比喻已经回答了,让他去做官是不可能的,对方自然也就不再坚持了。

其实,拒绝别人的方式有很多种,只要动点脑筋,用点“心机”,便可以给自己找个漂亮的借口,这样既能说话委婉含蓄不至得罪别人,也能为日后的交往铺一条道路。正所谓“欲想说‘不’,何患无辞”,你若想对别人说“不”,便应用点“心机”多找理由。

7.闲谈不搬弄是非

闲谈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做人,老搬弄是非,自己就是是非之人。

闲谈是促进人与人关系,加强团结合作的工具。

在谈话中,我们可以获得知识,获得情感。然而,在闲谈中,有时也会发生不幸的结局,这说明说话也有负效应。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道理谁不晓得?有时口舌的祸害危险性的确不小,一句不负责任的话,弄不好会使人丧失生命,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生活中有那么多人喜欢瞎扯舌头,很让人讨厌。比如某甲听到某少女不洁的谣言之后,当成新闻到处传播,这无形中给那无辜少女以巨大的压力而很可能酿成无端的悲剧,如此传播小道消息的人极不负责任。

闲谈中,更要回避对方忌讳的事,被击中痛处,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令人愉快的事。不去提及他人弱点,是做人应有的美德。

一般人即使在盛怒之下,通常也不会扩散愤怒的波纹,但其中也有人在激怒下拿起手边的玻璃杯往地上摔。玻璃杯摔完了就没有其他东西可丢,所以充其量也只不过是自己损失几个杯子而已。换句话说,就是你不伤害别人,发多大的火,说什么话都没有关系。

可是,商场上或一般社会的现象又如何呢?某些特殊人物盛怒时那真是相当可怕的事情。平日相当友善的同伴,虽不至于大吼:“杀掉那家伙!”但个人的立场和利害关系,至少也会演变成“封杀你”的结果。有些人为了公司的前途,不得不牺牲别人。对于商场来说,“封杀你”意味着调职、冷冻、开除等人事变动的宣告。如果你也是经商人士的话,“封杀你”就是代表对方的拒绝往来或“关系冻结”。

所以,我们可以由此得知,无论人格多高尚多伟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鳞”存在。只要我们不触及对方的“逆鳞”,就不会惹祸上身,还能平步青云。所谓的“逆鳞”就是我们所说的“痛处”,也就是缺点、自卑感,在人际关系上,我们有必要事先研究,找出对方“逆鳞”所在,以免说话的时候有所涉及。

所以,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警惕祸从口出,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注意:

两个人交谈,尽量避免谈论第三者,如果所谈之事不可避免地涉及他人,也要掌握分寸,与事有关的方面可以谈,但只限于此。

在与人闲谈中,不嘲笑对方的一时失态,不批评对方的一时失误。经常给别人留下台阶,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风。久而久之,与你打交道的人都会认为你是一个宽宏豁达、胸襟磊落的人。这样你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做起事来也比较容易。 YrL55j0yS2NxbSDsAWv/kKFs1f9WuQSfg/46CDJlOcdqfNW5AaLB/lFtCJVTJ8h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