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9章 人要识时务,“喜新厌旧”不为过(下)

6.择主依时而变,还要懂得进退之道

在权力的角斗场上总是血雨腥风,一着不慎便可能招致全盘皆输甚至遭来杀身之祸。识时务之人应当懂得选择明主,同时还应懂得做人的进退之道,只知进不知退的人有可能“壮士一去不复返”,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唐朝著名诗人王翰在其《凉州词》中写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确,战争的残酷会让那些远征的战士受尽磨难,甚至客死他乡,陈陶《陇西行》一句“可怜无定河边骨,尤是深闺梦里人”便道出了战争的残酷和辛酸。

相对战场的明刀明枪,政治斗争的暗箭黑手却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政治斗争很难见刀光剑影,却依然是杀机重重,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战死沙场还能落得个精忠报国的名誉,而倒在政敌或主子的刀下却是只能是加个“莫须有”的罪名而饮恨九泉了。

所以选择明主之外,更重要的一点还要懂得进退之道,为了贪求功名,只知进不知退的人,便极有可能马失前蹄,难以终老。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新兴王朝诛杀功臣的事例比比皆是,但也有不少功成身退,落得圆满结局的“心机”之人,春秋时期的范蠡,便是一个典范。

范蠡是楚国宛人,年轻时就显示出不同凡响的才智。为了不苟同于世俗,佯装狂痴,潜心博览群书,探讨济世经邦之策,隐身待时。

勾践即位后,时机来了。越国大夫文种到宛访求人才,闻得范蠡名声,便亲自前去拜访。起初,范蠡不知文种是否有诚意,于是一再回避。后见文种求贤若渴,于是亲迎文种,二人终日而语,纵论霸王之道,志同道合。文种将范蠡举荐给越王勾践,成为勾践的股肱之臣。

范蠡追随勾践20多年,军国大计多出其手,为灭吴复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官封上将军。作为一名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和对人生社会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思想家,凭借他多年的从政经验,深深知道功高震主的道理。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他看到群臣皆乐,独勾践郁郁寡欢,立即猜到勾践的想法。勾践在谋取天下之时依靠群臣之力,而今天下已定,他不想把功劳归于臣下。常言道:“大名之下,难以久安。”范蠡觉得自己名声太显赫,不可久留于越国,何况他也深知勾践的为人是可以共患难,而难以同安乐,于是,毅然决定激流勇退。他给勾践写了一封告退信,说:“我听说主人心忧,臣子就该劳累分担;主人受侮辱,臣子就该死难。从前,君王在会稽受侮辱,我之所以没有死,是为了报仇雪耻。现在仇已报耻已雪,我请求追究使您受会稽之辱的罪过。”

越王对范蠡恋恋不舍,他流着泪说:“你一走,叫我倚靠谁?你若留下,我将与你共分越国。”

范蠡对宦海沉浮,洞若观火。他一语双关地说:“君行其法,我行其意。”他不辞而别,驾一叶扁舟,入三江,泛五湖,人们不知其所往,果不出他所料,在他走后,越王封他妻子百里之地,铸了他的金像置于案右,比拟他仍与自己在朝议政。人走了,留下一尊无害的偶像,可以崇拜,借此沽名钓誉。但对还留在朝中的功臣,勾践则是另一种态度。

范蠡泛舟江湖,跳出了是非之地,秘密来到齐国。此时,他想到了有知遇之恩,且风雨同舟20余年的文种。他给文种修书一封,写道:“物盛而衰,只有明智者了解进退存亡之道,而不超过应有的限度。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眼狼步,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安乐,先生何不速速出走?”

文种接到信,恍然大悟,便自称有病不再上朝理政,但为时已晚。不久,就有人诬告文种企图谋反,尽管文种反复辩解,也无济于事。勾践赐文种一剑,说:“先生教我伐吴七术,我仅用其三就将吴国灭掉,还有四条深藏先生胸中,请去追随先生,试行余法吧。”再看所赐之剑,乃吴王当年命伍子胥自裁之剑,这真是历史的莫大嘲讽。文种一腔悲愤,仰天长叹:“我始为楚国南阳之宰,终为越王之囚,后世忠臣,一定要以我为借鉴!”引剑自刎而亡。

范蠡和文种对待名利不同的见解和眼光,便导致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结局,给后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经验和教训。择主固然重要,必要时敢于激流勇退,不贪图富贵之乡更是为官之道的一个最高境界,做人要有“心机”,懂得进退之人才能深悟其中的秘密。

7.必要时,“炒掉”你的“主子”

做忠臣未尝不是忠君爱国之表现,但做愚忠之臣却有悖于自己的一番报国之志。做人要辨别是非曲直,不要做愚忠之臣,否则的话自己的命都被小人暗算了,难道还要到阴曹地府去实现自己的宏大志愿?

遇到小人暗算而又无路可走时,最佳的办法便是弃暗投明,另择明主了。做人千万不可吊死在一棵树上,做愚忠之臣往往只有死路一条。

章邯是秦朝的大将,对朝廷忠心耿耿,屡建大功。

陈胜、吴广起义后,章邯受命讨伐。由于军力不足,章邯便把刑徒和官奴也组织起来,在他的调教下,这支拼凑起来的队伍也颇有战斗力。

章邯性情直率,不喜谄媚,他对当时掌控了朝政的权臣赵高也不逢迎,还私下对人说:

“秦国以武立国,如今赵高专权,怎么能让人信服呢?”

有人便将此事报于赵高,惹得赵高十分恼怒,他为了报复章邯,竟对章邯的大功视而不见,更无封赏之意。

项羽崛起后,章邯和他交手多有败绩,他为此向朝廷频频告急,不想赵高为置其死地,不仅不派兵援助,还把他的告急文书一律扣压,从不向秦二世禀报。

章邯连连失败的消息,有一天终于让秦二世知道了,他大惊失色,立时慌乱胆寒。秦二世身边的太监对秦二世说:

“章将军勇冠三军,若他有失,秦国就危险了,陛下将怎样对待他呢?”

秦二世怒不可遏,说:

“章邯深负皇恩,罪该万死,他还想活命吗?

太监摇头说:

“章将军如今已是败军之将,必心多惶恐,斗志有失。陛下既依靠他杀敌保国,就不能任性责罚他了,否则他惧祸投敌,陛下岂不更加危险?陛下若能忍下气来,略作抚恤,章邯不见陛下怪罪,他定能定下心神,再为秦国建功了。”

秦二世于是再找赵高议论此事,赵高故作惊讶地说:

“章邯此人自高自大,向来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他从不上报军情,原来是想脱罪啊。这样的人不加责罚,哪能显出陛下的天威呢?”

秦二世又来了怒气,便要下诏指责章邯,有的大臣上奏说:

“时下国家危难之秋,章邯实在是不可多得之良将,这个时候不求全责备,对谁都有好处。一旦诏书降下,万一章邯投敌,陛下岂不得不偿失?”

赵高在旁阴声道:

“皇上赏功罚罪,理所应该,章邯若心怀异志,正好可将他除去。他若为忠,又怎会因皇上责罚而叛敌呢?”

秦二世于是下诏,对章邯大加指责,言辞甚厉。章邯接诏,又气又怕,一时六神无主。长史司马欣前去咸阳替他探听消息,一住三日,也无法让赵高召见他。他从别人口中知晓这其中的缘故,于是赶紧返回对章邯说:

“赵高对将军有心排斥,看来无论你有功无功,都不免遭他陷害了。如今皇上下诏责罚,也一定是赵高从中作梗。”

章邯大吃一惊,情绪更加低落,他徘徊多时,哀叹不止。

值此时刻,赵将陈余派人送书前来,劝他反叛秦国,信中说:

“白起、蒙恬都是秦国的大功臣,可他们的下场却是被赐死。将军为秦卖命奋战,到头来却为赵高陷害、昏君猜忌,其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天意亡秦,如将军认清形势,反戈一击,不但无有灾祸,还有除暴济世之大名,何乐而不为呢?”

章邯见信落泪,久不作声,司马欣长叹一声,出语说:

“皇上不识奸佞,反责忠臣,这太让人心寒了。这不是将军欲反,而是不得不反啊,将军就不要犹豫了。”

章邯自感走投无路,于是向项羽投降。秦朝失去大将章邯,更加速了它的灭亡。

识时务者为俊杰,章邯的反叛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和一个新朝代的建立。这与姜太公助周灭商是一脉相承的,择主依时而变,不但顺应天理,而且对己有利,这种两全齐美的事,对于有“心机”的人来说是不难选择的。

8.千万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

在职场中,老板都希望员工“忠臣不事二主,好员工不思跳槽”。但对于与自己一同打天下的“有功之臣”,老板不见得能容忍“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殊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不但适用于战场,也适用于不见硝烟的商场。所以你得多点“心机”,脚踏两只船随时准备不测,千万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否则也忒惨了点。

自古职场如战场,虽不见血肉横飞也会暗“箭”频出,对于共创江山的人来说,艰难困苦会让人紧紧团结在一起,但等到生意越做越大时,就不见得共创天下的人还是一条心了。

廖先生今年40岁,刚离开他待了15年的公司。

15年前,他到一家小电器行工作。廖先生忠诚能干,甚得老板的器重,廖先生颇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气,每天卖命地做,老板也未亏待他,二人情同手足,业务也因此而一日千里。

后来公司扩大,进口外国家电,廖先生花了半年时间建立了全省的经销网,可说备尝艰苦。老板对他的表现相当满意,待遇、红利也一年比一年给得多。

三年后,公司开始稳定成长,廖先生以为他混得差不多了,开始把担子放了下来,有空时常出国散心。在老板的指示下他把很多重要的工作交出去,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老”。廖先生也对他能在立下战功之后享“清福”大为满意,谁知半年后,老板拿了一张支票放在他的桌上,要他离开这家公司。

廖先生万分不情愿,可是也不得不离开。

这个故事就是“杀功臣”的故事。并不是每个“老板”都会杀功臣,但“功臣”被杀,也总是有原因的,分析如下:

就“老板”这边来说,有的纯粹是基于私利,不愿“功臣”来分享他的利益,抢他的光芒,所以“杀功臣”;有的老板为了保持“天下是我打的”的绝对成就感,所以杀功臣;更有的认为“利用”完了,再也不需要这批当年共打天下的“战友”,所以杀功臣。

就“功臣”这边来说,有的“功臣”自以为帮老板打下天下,如今“天下太平”,自己正可以握重权,领高薪,甚至“威胁”老板顺从自己的意志;有些“功臣”因为的确“功绩不凡”,颇受属下爱戴,因而结党营私,向老板“勒索”利益;有的“功臣”则不断对外炫耀自己的功绩,忘了“老板的存在”……

总之,功臣让老板产生威胁感、剥夺感,老板自尊被损,又不愿功臣成为负担,从义理、私心考量,于是不得不假借各种名目把“功臣”杀了。作为“功臣”来说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有难易享,有福难当”,坚难困苦能够增进彼此的团结,生意兴隆时反而会加深彼此的隔阂。如果你还不是老板,还只是老板手下的一员“重臣”,而你又想留在公司继续发展,那你就必须遵循以下几条:

1.隐姓埋名,不提当年勇。也就是说,如今只有老板的名字,你的名字“消失”了,一切“荣耀”归于“老板”,你从此“没有声音”,也不可提当年勇,你一提,不就在和老板争风头吗?他是不会高兴你这么说的。

2.淡泊明志,终生为“臣”。利用各种时机表现自己的“胸无大志”,无自立为“王”的野心,永远是老板的人。你若野心勃勃,老板怕控制不了你,又怕商机被夺,迟早会对你下“毒手”。

3.与时俱进,自显价值。很多“功臣”认为“理所应得”很多利益而不做事,然后成为退化的一群,因而被“杀”。因此要保全,必须随时显露自己的价值,让老板觉得少不得你,否则一旦成为“废物”,就会被当成“垃圾”丢掉,谁在乎你曾是“功臣”呢?

如果你做不到以上几点,想在职场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不甘于人下,那你就应早点做好准备多留二手,脚踏两只船又何妨,时刻准备激流勇退自谋高位,或者干脆来个“自立山头”独挡一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若想有所行动就必须早做准备,别等到火烧眉毛了才有所行动,否则也就太晚了。

9.遇见“明主”就要忠心不二

择主虽然讲究依时而变,但“跳槽”过频却并不可取,天下之大卧虎藏龙无数,遇到合适的“领导”时便要死心踏地跟着,不可一山还望一山高,如熊瞎子掰玉米似的,到头来什么都没有捞到,这是做人的大忌,也是有“心机”的人必须明白的道理。

我们常说的择主要喜新厌旧,但这个喜新厌旧的前提是我们的上司领导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跟着他注定一辈子将无所作为,这样才能成为我们选择“跳槽”的前提条件,如果我们遇到的是明主,是不可多得的雄才大略之人,这时如果还“一心二用”,到头来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便可能是你自己。

做人要有“心机”,这个“心机”并不是要我们不劳而获去占别人的便宜,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人生和事业的成功,所以找到“明主”之后最好死心踏地跟着,“贞观之治”年间的著名宰相房玄龄,便是这样一位悟透这一“心机”的人物。

房玄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得力助手,他与杜如晦被人合称为“房谋杜断”,一时被传为佳话,他一生至忠至勤,在唐太宗年间做了二十年的太平宰相,尤为可贵的是,他能够善始善终,这在斗争激烈的封建官场是十分难得的。

隋朝末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时候,房玄龄正任隋朝的隰城(在今山西汾阳)当官。李渊派其子李世民(后来的唐太宗)带兵去平定渭水以北地区,房玄龄经过分析比较,认为隋朝灭亡只是迟早的事,而在诸多起义军中,惟有李唐政权深明大义,极得民心,又能礼贤下士,将来必定能据有天下,于是,他就毅然抛弃了隋朝的官位,投奔了李世民。房玄龄的这一“弃暗投明”便正是他一生发迹的起点。

公元630年,即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以后的第四年,房玄龄被提升为尚书左仆射,行宰相之职。

在任相职期间,房玄龄可谓至忠至勤,而且成绩卓著,堪称能相。史书上这样称赞他:“任总百司(总管政府中的各个衙门),虔恭夙夜(日日夜夜地谨慎虔诚地处理各类问题),尽力竭节,不欲一物失所(不让一件事办不妥当)。”

对于朝廷上的一些烦事,他几乎事无巨细,一概过问,不仅定期审查吏治、司治的得失优劣,甚至连宫室的营选、武库里的存储数目,他都要一一过问。史书说他“事无巨细,咸当留意”,其认真负责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房玄龄心地一片赤诚,为人胸怀宽广,善于团结同僚,容易与人共事,并且注意发挥别人的长处。如经他推荐的杜如晦,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史书上称他“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房玄龄就注意发挥他善于决断的长处,每和太宗有所谋划,都要等杜如晦前来定断,用房玄龄的话来说,就是“非如晦莫能筹之”,而杜如晦的很多看法,往往与房玄龄不谋而合。“房谋杜断”,相得益彰,他们两人的密切工作,与勾心斗角的官场习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成为流传不绝的佳话。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危,太宗不断派人看望,并亲去探望,于房玄龄临死前与他握手叙别。房玄龄死时,“太宗对之流涕”,足见君臣感情之深。

人言官场险恶,官场如战场,其实并不尽然,其主要条件应看处于什么样的朝代,得遇什么样的君主,更主要的还是自己的态度。以曹操之“奸”,尚有许多人忠诚于他,尚有许多人在他手下得以善始善终,何况奉事别的君主呢?由此看来,官场机诈,宦海“三忌”,都是存在的,但也不是绝对无法避免的,至于如何避免,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俗话说太平天子易做,太平宰相难当,但房玄龄稳稳当当地做了二十年太平宰相,且身后哀荣无限,实在是中国古代大臣里善始善终的典范,他能做到如此,概莫基于两点原因:其一是弃暗投明,抛弃腐朽的隋朝投奔了开明的唐太宗,这一选择为他的一生开了一个好头;其二是他能够勤勤垦垦地跟随太宗皇帝,这是他得以荣宠一生的根本原因。

为官之道,择主固然重要,但踏踏实实做事却是实现人生理想的根本所在,悟透这一“心机”的人将注定有所作为。

10.把握时机,才能越跳越高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选择“跳槽”便是选择另一条奋斗之路,选择一位赏识你的上司。只有等到天时地利时,你的“跳槽”才能真正成为你成功人生的开始。

“跳槽”这个词近几年在我国特别得宠,许多年青人都把“跳槽”挂在嘴边,只要别的单位的待遇比现在的好,就立马“跳槽”。

如果有机会能跳到好的单位,并且又是相关行业,那也不防一“跳”,但“跳”之前,一定要灵活把握,不要有了机会就“跳槽”,那样只会“越跳越糟”,而不会“越跳越好”。

其实,“跳槽”的风险也很大,若无大决心、大魄力,最好不要轻率为之。

很多人的第一个工作是在匆忙之中选定的,为了生活嘛,顾不了那么多。这个工作一日一日地做下去,一年、两年过去了,人混熟了,经验也有了。有的从此安安份份地上他的班,以求生活稳定;有的为了寻求较好的待遇和工作环境,运用已经学到的经验,自己创业当老板;有的则转行,到别的行业中试试运气。

“跳槽”的想法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有过,光是想当然没什么关系,如果不只是想,还真的要跳,那就要把握好机会再行动。

“跳槽”要讲天时、地利,最好要“三思”而后行。

(1)我的本行是不是没有发展了?同行的看法如何?专家的看法又如何?如果真的已无多大发展,有无其他出路?如果有人一样做得好,是否说明了所谓的“无多大发展”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2)我是不是真的不喜欢这个行业?或是这个行业根本无法让我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换句话说:越做越没趣,越做越痛苦。

(3)对未来所要转换的行业的性质及前景,我是不是有充分的了解?我的能力在新的行业是不是能如鱼得水?而我对新行业的了解是否来自客观的事实和理性的评估,而不是急着要逃离本行所引起的一厢情愿的自我欺骗。

(4)“跳槽”之后,会有一段时间青黄不接,甚至影响到生活,我是不是做好了心理准备?

如果一切都是肯定的,那么你可以把握这个机“跳槽”了。

不过,有很多事情常出人意料,事先的评估和判断都很好,真正做下去才发现不如预期的那么顺利和乐观,转行也是如此。因此,除非真的迫不得已,我劝你还是别“跳槽”,其理由如下:

(1)做事靠经验,经验则是累积来的,而不是可以从速成班学来的,速成班教的都是皮毛而已。如果你跳的是和本行毫无关系的行业,等于是把过去所累积的专业经验全部丢掉,那不是很可惜吗?而且在新的行业里,你又要花很多时间重头学起,这种时间和精神的浪费相当惊人,何况还不一定学得好。

(2)做事要有成就,冲劲也很重要,而人一到了特定年龄,冲动就会减少;在要收成的年龄“跳槽”,就算有冲动,也会少了许多,守成的心态反而会让你在新的行业进退不得,于是一转眼,四十岁了,五十岁了,光阴虚度,不堪回首,何必呢?

话虽这么说,但并没有让你委屈自己老死本行的意思,但“跳槽”的风险毕竟太大,若无大的决心和把握最好不要轻意去冒这个险,尤其不能听别人说那个行业如何地好,就嫌弃起自己的本行,心动又行动。这种哪边好哪边跑的心态会让你一辈子都在“跳槽”,一辈子不得安宁。如果非要“跳槽”,不如从老本行出发,看看与其有关的行业有那些,等了解清楚了再跳也不迟,这样可少花很多力气。另外要从本行的经营形态来考虑,例如不喜欢“生产”,那么可改做“批发”或“零售”,这样灵活处理的话,虽然形态改变,但并没有损害你对该行业的认识与累积的基础。 Wr7IGm1C2MOR1rIGKuevkQI1oAyNJncc9KBSOOvv2n3af1+P562J/aQ8MepAPtE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