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5章 在人屋檐下,为出头就要低头(下)

7.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人强则败

“谦受益,满招损”,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一个人功劳再大,如果没有坐上头把交椅,就不能自以为是,否则就会受到头儿的猜忌而招来不必要的祸端。适当的在头儿面前“弯腰”,即能满足对方的虚荣心和成就感,又能使自己不成为“出头鸟”而遭“枪打”。

庄子曾经提出“意怠”哲学观点,托言于一种很会“隐忍处世”的鸟,这种鸟善于跟从,别的鸟飞,它也跟着飞,别的鸟傍晚归巢,它也跟着队伍,前进时不争先,后退时不落伍,吃东西时不抢食,不脱队,因此很少受到同类的威胁与打击。从表面看来“意怠”的生存方法太保守,但用在做人方面,很多时候却大有益处。

在中国古代,太子有能力是顺利当上皇帝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如果太子能力过强,处处表现自己,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意思,所以有些太子也常遭父皇的猜忌而被废黜。唐代的顺宗在做太子时,豪言壮语颇多,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他曾对东官僚属说:“我要竭尽全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的计划!”他的幕僚于是告诫他:“作为太子,首先要尽孝道,多向父皇请安,问起居饮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国事,况且改革一事又属当前的敏感问题,如若过分热心,别人会以为你邀名邀利,招揽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于你,你将何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太子听得如雷贯耳,立即闭嘴黜音。德宗晚年荒淫而又专制,太子始终不声不响,直至熬到继位,方有唐后期著名的顺宗改革。

即使是对有大志向的人来说,弯腰做人也并不是苟且偷生,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谋略。

老子曾经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主,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因为安于卑下,不争地位,善利万物,所以谁都喜欢它。老子反对锋芒毕露,争强好胜,认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这种与世无争的谋略思想,深刻体现了事物的内在运动规律,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成为广泛流传的哲理名言。

看看历史上那些既得善始又得善终的英雄俊杰,无不是在行为姿态上规避风险的大师。懂得韬光养晦,适时进退方能有所作为和成就。

相对唐顺宗来说,清朝的年羹尧就是一个不知深浅的人,曾经是显赫无比的大将军,由于恃宠自骄,不知“弯腰”做人,最后落得人头落地的下场,令人甚为叹息。

雍正皇帝登基之初,对年羹尧备加赏识重用,几乎到了炽热颠狂的程度。首先命其接替允樾管理抚远大将军印务。年羹尧一直在西北前线为朝廷效力。因平定西藏时运粮及守隘之功,封三等公爵,世袭罔替,加太保衔;因平郭罗克功,晋二等公;因平青海功,进一等公,给一子爵令其子袭,外加太傅衔。雍正二年八月,年羹尧入觐时,御赐双眼孔雀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及金币,恩宠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但年羹尧的亲属倍受恩宠,不少家仆也得以“升天”,通过保荐官做到道员、副将。

年羹尧对此不但不知感恩收敛,却更加得意忘形,更加骄横,他霸占了蒙古贝勒七信之女,斩杀提督、参将多人,甚至蒙古王公见年羹尧得先跪下,由此他遭到了群臣的愤怒和非议,弹劾他的奏章雪片纷飞。

内阁、詹翰、九卿、科道合词奏言年羹尧的罪恶“罄竹难书”,于是部议尽革年羹尧的官职。雍正三年十月,命逮年羹尧来京审讯。十二月,案成。此距发端仅有九个多月。议政王大臣等定年羹尧罪:计有大逆之罪五、欺罔之罪九、僭越之罪十六、狂悖之罪十三、专擅之罪十五、忌刻之罪六、残忍之罪四,共九十二款。

雍正帝早就了解年羹尧的所作所为,甚至在一些批示中令人怀疑地惟恐年羹尧不贪爱、不腐化。但转眼之间,这些行为全成了年羹尧的罪名。

雍正三年十二月,雍正皇帝差步兵统领阿尔图,来到关押年羹尧的囚室传旨,年羹尧接旨后即自杀。此案涉及年家亲属及友人,兄年希尧罢官,其子年富立斩,诸子年十五以上者遣戍边关,子孙未满十五者待至时照例发遣,族中文武官员俱革职。

曾经显赫一时的年羹尧,最终落得了自裁的结局,曾经无比风光的过去立马成了过眼烟云,年氏家族也因此惨遭牵连。年羹尧的悲惨结局也只能怪他在封建时代不知进退、不懂“弯腰”的做人处世哲学。前人已矣,今人应以前人为鉴啊!

8.无能之能闯天下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真正成大事的人是不会锋芒毕露的,他们的“心机”在于暂时隐藏智慧,一方面和旁人维持和谐的关系,避免受伤害;一方面透过冷静的观察,掌握大环境的脉博,等各方面的条件成熟了,自然便可英雄大显身手了。

韬光养晦无论是对一个国家还是对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谈到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外交基本策略时,便提出了一个至今让中国受惠颇多的观点,那便是“不出头、不称霸,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事实上,正是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中国的经济才能在和平的环境中得以快速的发展了二十多年,可见韬光养晦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不无助益的。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韬光养晦同样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埃及前总统萨达特,便用这一策略成功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抱负。

埃及前总统萨达特是1952年埃及“七二三”革命的组织者和发起者之一。在革命成功以后,领导者相互之间争权夺利,十分激烈,只有他不图大权,恬淡自若。对于大权在握的纳赛尔,他非常尊敬;对纳赛尔所提的建议,也从来没提出不同的意见;对于纳赛尔的话,他也总是唯唯诺诺。为此,纳赛尔称萨达特为:毕克巴希萨萨(即“是是上校”),甚至不满意地讲:“只要萨达特不老说‘是’,而用别的话来表示他的赞成意见时,我就会觉得舒服些。”在日常工作中,萨达特不露声色,表现也是平平常常。对于内政问题和外交大事,他从不拿出主见,偶尔自己的公开态度稍有出格,他就会立刻纠正过来,与纳赛尔的一批信徒保持一致。

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后,纳赛尔想隐退,将扎克里亚?毛希丁提名为继任者。但是,三年之后,考虑到顺从及危险性大小等理由,权衡再三,纳赛尔出人意料地选萨达特为继任者。出于易于控制和为人温和的考虑,埃及军方也支持萨达特。

1970年9月纳赛尔去世,埃及开始了一场激烈无比的权力之争。扎克里亚毛希丁、阿卜杜勒拉蒂夫巴格达迪、阿里萨布里、卡迈里侯赛因、萨米谢里夫这些人,既有潜在势力,又都大权在握,他们之间谁都互不相让。后来基于政治妥协,这些人把平日不起眼的萨达特捧上了总统的宝座。

当萨达特继任总统的职位以后,一反平日之态,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自然是先排除异己,把毛希丁、萨布里等潜在对手革职或者降职,以稳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接着,他又进行了政治上实行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的政策。特别是在外交方面,1972年7月,他下令驱逐了在埃及的2万名苏联专家;1973年10月,向以色列发起了“十月战争”,打破了中东“不战不和”的僵持局面;1974年6月与美国恢复了外交关系;1977年11月亲自访问以色列,打破埃及、以色列关系的僵局;1978年与美国、以色列签订戴维营协议,由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等等。这一系列的外交上的惊人之举,使他一跃而成为70年代世界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

正是萨达特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他才隐其锋芒,韬光养晦,后来终于登上总统宝座,表现了非比常人的“心机”和智慧,值得胸有大志的人学习和借鉴。

9.夹起尾巴做人

取得点成绩,便不可一世,这样的人多是小人得志。

小人得志便猖狂,那也不见得,枪打出头的鸟,猖狂就得挨打,还是做一只夹着尾巴的鸟安全。

人生大致有两个状态难以把握,一个是失败甚至是惨败的时候,一个是成功得有一点儿张扬的时候。前一种好理解,其实,后一种尤为重要。因为这种“大意”很可能让你转胜为败。所以,任何人都需要夹紧尾巴,这似乎已经承认了某种恶劣的人性,但是,很难有其他的办法让全世界的人都有尊重别人自由的理念。你碰上苏东坡,弄那么一套“茶,上茶,上好茶”的过程,大概就有点傻冒气了。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怎样标榜自己,充其量都是个普通人,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因为自己过去的奋斗,这里面夹杂着别人的不少心血。因此,名人的尾巴夹得很紧,他们和别人的差距不在于他是一个名人,而在于他们知道人这一辈子不容易,得活自己的,更要尊重别人的。无论怎么样,都不能招人烦,动不动就跟人家吆五喝六的,谁有功夫搭理你呀。学会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魅力,内容千变万变,形式却是经久不变的时尚。

我始终觉得夹紧尾巴是一种道德选择,因为这不仅代表着你的清醒,还代表着你对以往朋友帮助的感谢。如果你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必然把尾巴翘得高高的,殊不知,一部人类史,正是人在道德目标的引导下不断前进上升的历史。抑制不良的欲望,就要保持一颗平常之心,赶走狂妄的情绪。正如《菜根谭》所说:“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因为“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

趾高气扬的人要获得人生的增长点,就应该向一切尊重人类生命的道德力量鞠躬,包括面对年轻人,不要担心自己表现出愚蠢的样子,人应该全面地发展,就得质朴谨慎求实。按照常理来说,鞠躬的时候是不应该翘尾巴的,因为那样会露出不该暴露的部位,如同是公园里的猴子,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时刻都应该注意到自己尾巴的位置,要不然,想瞻前顾后也找不着方位。

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尾巴决不是旗帜。我们衡量一个人有多么成功,从来不看它的尾巴有多么高,要看的是他脚踏实地的能量。而且,以另一个角度考虑,他只要投入,就很难有翘尾巴的时间,翘尾巴是闲人的专利,因为他们“无事”,所以总想表露自我,从而生出些“非”来。而奋斗者恰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他们考虑的是如何更上一层楼,坐在冷板凳上不知疲倦的他们没把屁股露出来,所以,他们一直受到别人的尊重。

10.“败”在一时,赢得一世

当别人的“老子”当然好,可以指手画脚,可以高高在上,但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当“老子”的,很多时候人难免会失意,这就要有点“心机”,先当“孙子”,以求日后卷土重来,东山再起。

什么是真正的强者?或者说有没有一种被人公认的强者的准则?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一种人认为强者即力量的强大者,权力处在巅峰,占据老大的位置即为强者;另一种人认为世上并无永恒的强者,强弱是相对的,一个人在某方面的强大或许正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弱点。正因为如此,很少有人能在第一把交椅上永远坐下去。

强者不会永远强大,弱者也不会一辈子永远弱小,强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你还不是强者时应该示弱,该当“孙子”时就当“孙子”,千万不要强出头当“老子”。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就是一位很会示弱当“孙子”的人物,但这并不影响他最后成为了汉朝的创立者;而项羽英雄盖世,处处逞强,却最后成为了垓下之鬼。这两种不同处世方法所带来的不同命运,很让后人很值得深思。

楚汉相争之前,项羽与刘邦说好了先入关者为王,但项羽遇上秦军主力,战争异常激烈;而刘邦却一路顺畅,只遇上秦兵的些许抵抗,所以得以先入关。

可是项羽哪里肯做这种吃亏上当的事,明明是自己破釜沉舟歼灭了秦军主力,到头来却被一个无赖做了王者,岂不叫天下人耻笑,加上项羽的谋士范增又火上浇油,说:“刘邦在山东时,贪财好色,如今进了关中,却变成了另一个人。既不收取财物,又不亲近女色,由此可见,他的野心不小啊!”

因为刘邦经常自诩头上有天子气,范增又添油加醋挑起项羽的怒火:“我仔细观望了云气,只见刘邦头顶上五彩缤纷,显现出盘龙卧虎的形势,这可是天子的征兆。”

这一说,把项羽气得火冒三丈,下定决心要将刘邦除掉。

当时,项羽的兵马四十万,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兵马只有十万,驻扎在灞上。双方相隔只有四十里地,兵力悬殊,力斗的话肯定不是项羽的对手。

这时刘邦的谋士张良献计说:“项羽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人,你要向项羽道歉,并装作很服从他的样子,这样才能平息他的怒火,平息了他的怒火,他就不会杀你。”

刘邦想了一想,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如此。

刘邦挑个日子,带了一百多个随从,到了鸿门去拜见项羽。刘邦一见项羽,满脸堆着谄媚的笑说:“我跟将军同心协力攻打秦国,将军在河北,我在河南。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能够先入关。今天在这儿和将军相见,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哪儿知道有人在您面前挑拨,叫您生了气,这实在太不幸了。”

项羽见刘邦低声下气成“孙子”的样子,满肚子气也消了不少。刘邦见项羽心软了,才大松一口气。后来刘邦巧妙地设计逃离了这个是非之地。刘邦的这一示弱当“孙子”为他的日后东山再起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6年,在诸强一起推翻秦朝以后,项羽分封天下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属地为巴蜀。

刘邦并没有因为被项羽分封在这路途遥远的穷山恶水而意志消沉,在其得力谋士的辅佐之下,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汉中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等到有了与项羽相抗衡的军事实力后,突然杀出汉中,将项羽打得大败,逼得一代楚霸王在乌江边拔剑自刎,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思索。宋代词人李清照在一首诗中写道:“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正是道出了这种后人的遗憾之情。

楚汉之争这段恢宏的历史虽然成了过眼烟云,但它留给后人的意义和教训却发人深省。

刘邦遇强则避,适时示弱装“孙子”,却最终开创了四百年的汉朝基业,成为中国历史上汉唐盛世的开山之人。而楚霸王项羽虽然英勇盖世,却放不下自己的架子,不肯过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为后人所惋惜和感叹。

从楚汉相争看来,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强者,也没有绝对的弱者。项羽处处逞强,最终难以坐得天下;刘邦懂得适时示弱,因而在秦末乱世最终胜出,开创了四百年的大汉江山。我们由此可以推出,那些所谓的“弱者”是在不该当“老子”时绝对不逞英雄气概,但一旦得势就抓住机遇、把握方向,一举强攻以获得成功。这就是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的道理。

11.弯腰做人,折腰事成

谁都知道做人难,难就难在一个变字,时间、地点、对象改变了,那么做人的技巧也必须跟着改变,这是做人的一种“心机”,只有懂得圆通变化的道理,做人才能真正成功。

大概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其中很少人会真正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他们总是以高姿态入世,却往往被人冷眼拒之,这时如果适时放下架子,以弯腰的低姿态入世,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

一位留美计算机博士学成后在美国找工作。他有个显赫的博士头衔,求职的标准当然不能低。结果,他连连碰壁,好多家公司都没录用他。想来想去,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去求职。

不久他就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对他来说简直是高射炮打麻雀,但他仍然干得认认真真,一点儿也不马虎。不久,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不是一般的程序输入员可比的。这时他才亮出了学士证书,老板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相称的工作。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提出一些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大学生要强,这时他亮出了硕士证书,老板见后又提升了他。

再过了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质询”,此时他才拿出了博士证书。这时老板对他的水平已有了全面的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这位博士最后的职位,也就是他最初理想的目标。然而直线进取失败了,后退一步曲线再进,终于如愿以偿。

以退为进,由低到高,这既是做人的一种艺术,也是生存竞争的一种方略。一个人跳高时,如果离跳高架很近,想一下子就跳过去并不容易。后退几步,再加大冲力,成功的希望就会非常大。人生的进退之道就是这样。

这个博士的办法是聪明的,他先降下身份和架子,甚至让别人看低自己,然后寻找机会全面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一次又一次地对他刮目相看,他的形象慢慢变得高大。如果刚一开始就让人觉得你多么的了不起,对你寄予了种种厚望,可你随后的表现让人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结果会被人越来越看不起。这种反差效应值得任何人注意。人家对你的期望值越高,就越容易看出你的平庸,发现你的错误,相反,如果人家本来并不对你抱有厚望,你的成绩总会容易被发现,甚至让人吃惊。

俗话讲:退一步路更宽。这里所说的退是另一种方式的进。暂时退却弯腰,养精蓄锐,以待时机,这样的退后再进则会更快、更好、更有效、更有力,而弯腰则会增强以后的爆发力和冲劲,使人对你刮目相看。退是为了以后再进,暂时放弃某些有碍大局的目标是为了最后实现更大的成功。这退中本身已包含了进的涵义了,这种退更是一种进取的策略。

12.演技一流:扮傻容易装疯难

装“孙子”容易,只要放下你的架子,放下你的自尊;但很多时候环境险恶到容不下你的性命,这就需要你装疯卖傻,装狂发颠。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要想日后升天成人杰,就要留得性命在。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而在近于绝境的情况下,惟有“忍”字才是其独一无二的出路,孙膑对庞涓的复仇就是装疯卖傻忍辱负重换来的胜利。

战国时期的孙膑,是孙武的后代,也是一位大军事家,他著的《孙膑兵法》,至今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军事经典,在他被庞涓迫害后,也不得不装疯避祸,而且其艰难程度,后人恐怕听之毛骨悚然。

在战国时代,孙膑与庞涓同是鬼谷子的学生,但庞涓功利心重,学习几年就下山到魏国做了大将军,并且大施拳脚,训练好兵马就向卫、宋、鲁等国进攻,而且连打胜仗,弄得三国齐来拜服。东方的大国齐国派兵来攻,也被庞涓打了回去。从此深得魏王的信任。

庞涓的同学孙膑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他德才兼备,是个少见的人才,尤其是从老师鬼谷子那里得知了祖先孙子的十三篇兵法,更是智谋非凡。一次,墨子的门生禽滑厘来拜访鬼谷子,见到了孙膑,为他的才德所感动,就想让他下山,帮助各国国君守卫城池,减少战争。孙膑说:“我的同学庞涓已下山去了,他当初说,一旦有了出路,就来告诉我的。”禽滑厘说:“听说庞涓已在魏国做了大官,不知为什么没写信给你,等我到了魏国,替你打听一下。”

等禽滑厘到了魏国,他就对魏王说了孙膑和庞涓的事,魏王一听,立即找来庞涓,问他何以不邀孙膑同来。庞涓说:“孙膑是齐国人,我们如今正与齐国为敌,他若来了,也要先为齐国打算,所以没有写信让他来。”魏王说:“如此说来,外国人就不能用了吗?”庞涓无奈,只得写信让孙膑前来。

孙膑来到魏国,一谈之下,魏王就知道孙膑才能极大,想拜他做副军师,协助军师庞涓行事。庞涓听了忙说:“孙膑是我的兄长,才能又比我强,岂可在我的手下。不如先让他做个客卿,等他立了功,我再让位于他。”在当时,客卿没有实权,却比臣下的地位高,孙膑还以为庞涓一片真心,对他十分感激。

其实孙膑一来,魏王召见他的次数少了,庞涓很不是滋味。没多久,孙膑收到一个齐国人捎来的孙膑的家书,大意是哥哥让他回去,齐国也想重振国威,希望孙家的人能在齐国团聚。孙膑对来人说:“我已在魏国做了客卿,不能随便就走。”并写了一封信,让他带回去交给哥哥。

孙膑的回信竟被魏国人搜出来交给了魏王,魏王便找来庞涓说:“孙膑想念齐国,怎么办呢?”庞涓见机会来了,就对魏王说:“孙膑是大有才能之人,如果回到了齐国,对魏国十分不利。我先去劝劝他,如果他愿意留在魏国,那就罢了。如果不愿意,他是我荐举来的人,那就交给我处理罢。”魏王答应了。

庞涓当然没有劝孙膑留在魏国,反而是劝孙膑向魏王请假回去。

第二天,孙膑就向魏王请两个月的假,魏王一听他要回去,就说他私通齐国,立刻把他押到庞涓那里审问,庞涓故作惊讶,先放了孙膑,再跑去向魏王求情。过了许久,才又神色慌张地跑回来说:“大王发怒,一定要杀了你,经我再三恳求,大王总算给了点面子,保住了你的性命,但必须处以黥刑(在脸上刻字,使之留下永久标记)和膑刑(剔掉膝盖骨使之不能走路逃跑)。孙膑听了,虽非常愤怒,但觉得庞涓为自己出力,还是十分感激他。

孙膑脸上被刺了字又被剔去了膝盖骨,从此只能爬着走路,成了终身残废。

庞涓对孙膑的生活倒是照顾很周到,使孙膑觉得靠庞涓生活,就得报答他。有一天,孙膑主动提出要替庞涓做点什么,庞涓说:“你那祖传的十三篇兵法,能不能写下来,咱们共同琢磨,也好流传后世。”孙膑想了想,只好答应了,孙膑只能躺在那里用刀往竹简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刻,他虽背得滚瓜烂熟,但若想写下来,却不容易,再加上孙膑对受刑极为愤慨,所以每天只能刻十几个字。这样一来,庞涓沉不住气,就让手下一个叫诚儿的小厮催孙膑快写。诚儿见孙膑可怜,便不解地问服侍孙膑的人说:“庞军师为什么死命地催孙先生快写兵法呢?”那人说:“这还不明白,庞军师留下孙先生的一条命,就是为了让他写兵法,等写完兵法,孙先生也就没命了。”

孙膑听到了这话,大吃一惊,前后一想,恍然大悟,霎时间大叫一声,昏了过去。等别人把他弄醒时,他已经疯了。只见孙膑捶胸拔发,两眼呆滞,一忽儿把东西推倒,一忽儿又把写好的兵法扔到火里,还把地下的脏东西往嘴里塞。从人连忙奔告庞涓说:孙先生疯了!

庞涓急忙来看,只见孙膑一会伏地大笑,一会又仰面大哭,庞涓叫他,他就冲庞涓一个劲地叩头。庞涓见他神智不清,但怀疑他是装疯,就把他关在猪圈里,孙膑依然哭笑无常,累了就爬在猪圈中呼呼大睡,醒来时还随手抓起一把猪粪,塞进嘴里。

庞涓心想,孙膑受刑之后气恼不过,可能是真的疯了。从此,他只是派人监视孙膑,不再过问。

孙疯子白天躺在街上,晚上就又爬回猪圈,有时街上的人给他点吃的,他就哈哈而笑,而又嘟嘟嚷嚷,也听不清他说些什么。这样久了,魏国的都城内外都知道有个孙疯子,没有人怀疑他了。庞涓每天都听人汇报,觉得孙膑再也无法同自己竞争了,就没再动杀他的念头。孙膑活了下来。

一天,齐国淳于髡来魏国做使者,打探到孙膑的下落,把他藏在自己的车里。

第二天,魏王叫庞涓护送齐国的使者淳于髡出境,过了两天,躺在街上的孙疯子忽然不见了,庞涓让人查找,井里河里找遍了,也未见踪影,庞涓又怕魏王追问,就撒个谎说孙膑淹死了。

孙膑到了齐国,齐威王一见之下,如获至宝,当即想拜他为军师,孙膑说:“庞涓如知道我在齐国,定会嫉妒,不如等有用得着我的时候再出面不迟。”齐王同意了。后来,孙膑陆续打听到了自己的几位堂哥都已无音讯,才知道原来送信的人也是庞涓派人装的。前前后后,这一场冤屈全由庞涓一人导演而成。

后来,孙膑带兵连败宋、鲁、卫、赵等国,齐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打得庞涓连连败北,最后,孙膑用“减灶法”引诱庞涓来追,暗设伏兵,将庞涓射死在马陵道上。魏国从此衰败,并向齐国进贡朝贺。在杀死庞涓后,孙膑便辞官归隐,专门研究起兵法来。

孙膑的装疯避祸使他最终有报仇机会,得以除掉庞涓完成自己的心愿,也为中国后来的历史增添了一部名扬四海的《孙膑兵法》。

13.做人要有锐气,但不可锋芒太露

做人要有锐气,但锐气不代表锋芒。锐气可以展现自我的内心,但锋芒却给别人压力。方圆之人都尽量避免这一点。

想要在事业上一展才华,可以用一点“心机”巧妙展露,要记得时机没有成熟之前,千万别锋芒太露。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人不知我,心里老大不高兴,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年轻人,总是希望在最短时期内使人家知道你是个不平凡的人。想让全世界都知道,当然不可能,使全国人都知道,还是不可能,使一个地方的人都知道,也仍然不可能,那么总至少要使一个团体的人都知道吧!要使人知道自己,当然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有从言语行动方面着手,于是便容易露出言语锋芒,行动锋芒。

锋芒是刺激大家的最有效方法,但若细细看看周围的同事,若是处世已有历史,已有经验的同事,他们却与你完全相反。“和光同尘”、毫无棱角,言语发此,行动亦然,个个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才,谁知他们的才能颇有位于你上者,好像个个都很讷言,谁知其中颇有善辩者,好像个个都无大志,谁知颇有雄才大略而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锋芒,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了的旁人便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行动锋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会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阻力,便也成为你的破坏者。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坏者,在这种情形下,你的立足点都没有了,哪里还能实现你扬名立身的目的?

年轻人往往树敌太多,与同事不能水乳交融的相处,就是因为言语锋芒的缘故,言语所以锋芒,行动所以锋芒,是急于求知于人的缘故,处世已有历史,而有经验的同事,所以“以缅合欢”,也是因为曾受过了这种教训。

陈先生在年轻时代以兼有三种特长而自负,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说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在学校读书时,已是一员狠将,不怕同学,不怕师长,以为他们都不及他。初入社会,还是这样的骄傲自负,结果得罪了许多人,不过,他觉悟很快,一经好友提醒,便连忙负荆请罪,倒是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无心之过仍然难免,结果终究还是遭受了挫折。俗语说,久病成良医,他在受足了痛苦的教训后,才知道言行锋芒太露,就是自己为自己前途所安排的荆棘,有人为了避免再犯无心之过,就故意效法金人之三缄其口,即使不能开口,也要多方审慎,虽然“矫枉者必过其正”,但是要掩盖先天的缺点,就不能不如此。因此若听见旁人说你世故人情太熟,做事过分小心,不但不要见怪,反而要感到高兴才是。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采用这样的办法不是永远无人知道吗?其实只要一有表现本领的机会,你把握这个机会,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满意。你已有真实的本领,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没有真实的本领,就要赶快从事预备,《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锋芒对于你,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别人必将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更多,而锋芒就是人额头上的角啊! Ue37Mtt3Dsw49g8H6u1j2KaFsZ6s2u+fNmuw6UmrL5sxvwEaAt8G366VUyeRNFS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