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多次读《三国演义》。大概在此同时,他读到了现代学者卢弼的《三国志集解》。卢弼是三国研究考证大家,他毕其一生所撰的《三国志集解》,多为史家奉为圭臬。但是,毛泽东却从不迷信权威,经常向《三国志集解》发难,表示指责和批评。

1952年前后,毛泽东藏书中,购置了一部清朝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含《三国志》)大字本。毛泽东对这部史书圈画批注最多,十分爱读。从这年开始,到70年代生命历程结束,无论在京或外出,无论健康或生病,毛泽东都用了相当多的时间,锲而不舍地攻读不辍,几乎全都通读了一遍;对其重点史册、篇章,还二遍、三遍、四遍地读。(张贻玖:《毛泽东读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22-24页。)

建国以后,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毛泽东到外地去,总要带上一大批他爱看的或者是他常读的图书,《三国志》、《汉书》、《后汉书》、《史记》等二十四史大字线装本是必带的书籍。(忻中:《毛泽东晚年的读书生活》,《党史文汇》杂志1994年第8期。)

毛泽东读《三国志》的又一个热潮,是在1958年提倡大跃进的非常年代。古为今用。他向全党干部推荐的4篇列传,也都是在这个特定时间提出来的。

《张鲁传》。他在列车上反复读了几遍,接着在郑州会议上谈了一通,一个月就此传写了长达千字的按语;第二天,又重新写了按语,说五斗米道“吃饭不要钱”,“近乎政社合一,劳武结合”。这些被作为红头文件,发给高级干部。

他要干部们都读《刘晔传》,“此传可一阅。放长线钓大鱼,出自刘晔。”

他又介绍大家读《郭嘉传》,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做事要多谋。“此人足智多谋,协助曹操南征北战,策谋帷幄,出了许多好主意,值得我们学习。”

他十分赞赏“吕蒙勇而有谋”,由此提倡读《吕蒙传》,说:“现在我们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的,他们不可不读《三国志吕蒙传》”。到20世纪70年代,他又号召读《吕蒙传》,“文化不高的也可学文化”。

1958年,毛泽东读《三国志吴书鲁肃传》:“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卢弼注:“临淮郡见《步骘传》。东城见《魏志吕布传》注引《先贤行状》:陈登为东城太守。胡三省曰:东城县,前汉属九江郡,后汉省,当是袁术复置也。弼按:《郡国志》下邳国有东城,即临淮之东城,下邳本临淮也。胡注误。”批语:“卢注亦不确。”毛泽东又在同传卢弼注:“《一统志》:凤阳县西三里有西鲁山,相传为鲁肃屯兵处。”批语:“《一统志》明指凤阳。”(《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157页。)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谋士。汉建安十三年(208),他就曹操南侵,力主联合刘备抗曹,辅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周瑜死,代领其兵,并力劝孙权借南郡(荆州)与刘备。其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开始于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

根据毛泽东的意图和指示点校、注释和印刷的“大字本”,是他晚年阅谈历史古籍、古典辞赋诗词的产物,由当时在上海的几个历史学家参预其中的点校、注释工作。据参与者、现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刘修明研究员说,1972年12月31日下达了6篇古文注释任务,包括屈原《天问》和柳宗元《天对》(合一册);《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合一册);《史记项羽本纪》;《明史朱升传》。1973年2月1日完成并上送,也是15份。为何注释这些古文,没有交待。(刘修明:《序言》,《毛泽东晚年过眼诗文集》(上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975年9月,毛泽东对芦荻说,学文科的人必须懂历史,这是基本功。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野史也大半是假的。可是你不能因为它假的多,就自己来搞一套历史,不懂了,那是形而上学,是傻子。所以,还必须要扎扎实实地把二十四史学好。不仅二十四史,过去所谓的稗官野史也要读。毛泽东曾两次指示芦荻要细读《三国志》、《晋书》、《南史》和《北史》。毛泽东特别提到李延寿写的《南史》和《北史》比较好,说他倾向统一。毛泽东自己,二十四史的重要部分,起码读了3遍以上。有的书皮都磨损了。毛泽东说,读书要三复四温。(杨建业:《在毛主席身边读书--访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光明日报》1978年12月29日。)

4、提倡大家都来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

据邵华同志介绍,1939年,当毛岸英、毛岸青同志在苏联学习时,毛泽东曾两次托林伯渠寄书给他们并“所有小同志”。其中有《精忠说岳传》、《三国志》、《水浒传》、《官场现形记》等。在一封信中,毛泽东特意嘱咐毛岸英“要看历史小说,明清两朝人写的笔记小说”。(丘际龙等编:《中国大悲剧的人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页。)

据朱霖回忆:20世纪40年代,“毛主席曾号召我们:做干部工作的同志要看《三国演义》和《水浒》,我看后得益匪浅。”(朱霖:《大使夫人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328页。)

毛泽东要干部们都来读《三国演义》。1942年,他还向全党发出号召:“做干部工作的同志,要看《三国演义》和《水浒》。”那时,延安和晋、冀、豫解放区等都先后出版了《三国演义》。

皮定均将军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刘伯承送给他的麻纸本《三国演义》,石印,每页中间对折,空心的,一部比一块砖头还重些。这部《三国演义》跟着他,到中原突围后还捎带在身边。

那时,徐海东在去华中新四军就职前,向毛泽东辞行。当他说到在马列主义学院读了一些书时,接着说道:“只是你说的那三部小说还没有看完呢!”“什么三部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可毛泽东已经忘了,当他知道后,哈哈大笑起来。(张麟、宁凡:《徐海东大将》,海燕出版社1987年8月版。)

据刘松林、邵华回忆:新中国成立后,每逢节假日,他们都要去看毛泽东,“主席最爱和他们谈读书,他总是希望他们多读些书。松林那时学历史学得不好,年代、朝代搞不清,总把这个年代的事弄到那个年代。毛主席常常笑着说,你一下子就把历史抹掉几千年。毛主席要求松林注重历史学习,并亲自为松林开了学习历史的书目。要求她从《资抬通鉴》、《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书开始学起。”(《文汇报》1983年12月23日。)

毛泽东向来关心身旁工作人员的学习情况。1955年,有一次,毛泽东在火车上问卫士李连成:“小李,你来的时间不算短,半年多吧?”李连成说:“10个月了。”“我说话你还听不懂吗?”“能听懂。”毛泽东说:“说明你不是听不懂话,而是学习少,没看过书,《聊斋》没看过,《红楼梦》没看过,《三国演义》也没看过,做一个中国人,这些书不看是不行的。你应该去学习学习啊!”(权延赤:《红墙内外》,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

毛泽东还向罗瑞卿等人推荐读《三国志吕蒙传》。他说:“公安干警应成为有文有武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要求。”回京后,罗瑞卿仔细阅读了《吕蒙传》,并请人将它译成白话文,印发公安部门各级干部学习,用此激励大家学习文化的热情。(张贻玖:《毛泽东读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154页。)

后来罗瑞卿自己也回忆说,他当公安部长的时候,主席曾经要他看《三国志吕蒙传》,勉励他和公安战线的广大干部刻苦读书。(《解放军报》1978年8月15日。)

5、到哪里都忘不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

1918年8月,毛泽东和李维汉、罗章龙等人,离长沙赴北京,为赴法国勤工俭学进行活动。据罗章龙回忆:我们由毛泽东率领,从长沙坐火车前往北京。当火车到达河南郾城县时,因沙河涨水,铁路淹了十几公里,我们便在漯河车站宿了一夜。第二天,毛泽东、我、陈绍休坐临时车子到了许昌,在那里停留了一二天。许昌是三国的魏都。但旧城已荒凉。毛泽东对此很感兴趣,建议去看看。我们就向当地一些农民了解了魏都的情况,知道旧址在郊外,乃步行前往凭吊魏都旧墟,并做诗纪行。前几年,河南有同志来谈,还提及当地农民记得这件事。(罗章龙:《回忆新民学会》,见《峥嵘岁月(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14页。)

许昌,汉时为许县,属豫州颍川郡。汉建安元年(196),曹操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手段,迎汉献帝刘协于此定都,取名许都,为最后一个汉都。曹丕称帝后,改名为许昌,定为魏都之一。今故城址在河南许昌市东郊。

“曹操迎汉献帝刘协于许昌”故事,见《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1935年4月,由彭德怀和杨尚昆率领的三军团,其先头部队十一团在团长张爱萍指挥下,夺取了北盘江畔白岑的一个大渡口,准备从这里过河。索尔兹伯里在其所写的关于中国红军长征的著作中写道:毛泽东在白岑渡河时说了什么,没有文字记载,不过他的胸中一定涌起了对祖国往事的回顾,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吧。这时,他身在白岑,与诸葛亮安息的地方孔明冈相距不过一二英里。在白岑,毛泽东有没有花上一两个小时,以拜谒他所敬仰的大英雄的安息之地呢?没有文字记载说明他去过,可要使人们相信他没有去过也是不可能的。(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198-199页。)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死后葬于汉中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城北)。但民间于其葬处多有传说,此处称在白岑孔明冈,也是其一。

据阎长林回忆,1947年前后,在转战陕北的艰苦斗争的日子里,毛泽东充分利用行军打仗的间隙时间,在行军路上学习。他对战士们说:“你们的文化低,读理论书有困难,可以先看小说,引起读书兴趣,文化提高后再慢慢读理论书。小说的内容很丰富,有政治、有军事、有文化、有生活,看小说不仅能够增长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也能够提高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接着,毛泽东就由《水浒传》讲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什么借东风、七擒孟获、大观园等,说得生动有趣。(孙宝义:《毛泽东的读书生涯》,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1953年2月23日,毛泽东视察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他登上天堡城,对陈毅说:“当年诸葛亮曾对孙权说过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的话,用以概括金陵形势。龙盘虎踞,就是指紫金山像条龙蜿蜒而来,南京城像老虎似地踞在那里。今天,这个形势依然如故也!”(《光明日报》1978年12月22日。)

“钟阜龙蟠,石城虎踞”,见《六朝事迹》:“诸葛亮论金陵地形云: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蟠”亦通“盘”。北朝周庾信之《哀江南赋》:“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虎踞龙盘”,今形容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雄壮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也为帝王必据之所。

另据,1953年,毛泽东在一次亲临南京的讲话中说,南京这个地方,我看是个好地方:龙盘虎踞。但有一位先生,他叫章太炎。他说,龙盘虎踞“古人之虚言”,是古人讲的假话。看起来,这在国民党是一个虚言,国民党在这里搞了二十年,就被人民赶走了。现在在人民手里,我看南京还是个好地方。(《新华日报》1977年9月11日。)

章太炎(1869-1936),即章炳麟,字太炎,浙江人,近代革命家、学者。早期参加反清运动,撰有《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后曾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晚年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对近代中国哲学、史学和文学都有很高造诣。

1958年,毛泽东在由黄石港坐船到安庆时,问曾希圣:“安庆对岸是什么地方?”曾答:“是东流、贵池。”毛泽东于是由贵池谈到和韩信、彭越同时的大将黥布在贵池打仗的故事,谈到黥布到洛阳去见汉高祖刘邦,因而又说到汉高祖刘邦,谈到朱洪武,谈到曹操,谈到诸葛亮,谈到包拯。又由人物谈到地理,如说诸葛亮是湖北襄阳人,原籍是山东,因而又谈到历代地理上沿革的掌故。(张治中、余湛邦:《张治中与毛泽东--随从毛主席视察大江南北日记》,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8页。)

韩信(?一前196),西汉初期,刘邦的主要将领。

彭越(?一前196),秦末起事,后附和刘邦攻打项羽,在项羽后方战斗。

黥布,即英布(?一前195),出身刑徒,因脸上被刺字而得名。始为项羽将,后附和刘邦,在淮南对项羽作战。

1959年6月27日,毛泽东离开韶山,在路过宁乡县曹家坳时,他下了车,来到附近的社员家里访问。在一户社员家里,毛泽东从堂屋走到灶屋,详细察看。见到一位年老的社员,他问道:“这里叫什么地方?”那社员回答说:“叫曹家坳。”毛泽东频频点头,风趣地说:“是不是曹操那个曹呀?”大家高兴地笑了,并回答说:“是的。”(萧心力:《巡视大江南北的毛泽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6页。)

1962年2月15日,毛泽东和家人,在上海锦江饭店礼堂观看京戏《击鼓骂曹》。(赵志超:《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39页。)

《击鼓骂曹》,写祢衡击鼓后裸体谩骂曹操。据《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吉太医下毒遭刑》。

1963年4月,毛泽东来到杭州。在参加浙江省委组织的舞会上,有的演员把一些杭州的歇后语说给毛泽东、周恩来猜。毛泽东也给大家说了几句歇后语,把大家逗得乐不可支。他说的歇后语多带有古典味,如:杨宗保和穆桂英的姻缘--打出来的。周幽王点烽火--一笑值千金。吕布戏貂婵--英雄难过美人关。林冲上梁山--官逼民反。(李林达:《情满西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79页。)

“吕布戏貂婵”,故事见《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等多处。

1975年10月21日,毛泽东接见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基辛格问毛泽东身体如何。毛用手指指他的头,答道:“这个部分还灵,我能吃能睡。”他拍拍大腿说:“这些部位运转不行了,我走路时感觉无力,肺也有点毛病。”他停顿了一下,说:“总之,我感到不行了。”然后,他笑着说:“我是供来访者观看的展览品。”接着,他用一种谈话的语气说:“我不久要归天了。我已经接到了上帝的请柬。”(许祖范、姚佩莲、胡东:《毛泽东幽默趣谈》,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2页。)

“归天”,即诸葛亮逝世。见《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6、喜欢提到《三国演义》与《三国志》里的人物

1927年3月,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他在文章里向农民宣传破除迷信。他说:“不要农民会,只要关圣帝君、观音大士,能够打倒土豪劣绅么?那些帝君、大士们也可怜,敬了几百年,一个土豪劣绅不曾替你们打倒!现在你们想减租,我请问你们有什么法子,信神呀,还是信农民会?”(《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34页。)

“关圣帝君”,即关羽。唐宋以后,帝皇多有崇信道教,他因而被供奉为尊神,由凡入圣。至明末,关羽又被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简称“关圣帝君”。

1940年11月23日,毛泽东、朱德接见被选送到苏联学习航空机务工程归国的王弼,并就组建工程学校的问题作了指示。毛泽东说:“热心发展航空事业意见是好的,但要有决心和耐心。”说话之中,毛泽东详细询问了王弼的姓名和在苏联的学习情况,然后风趣地说:“我国历史上也有个王弼,和你同名同姓,他是个文人,你是个武将。你这学武的要争取胜过学文的。”中国历史上的王弼是三国时期的玄学家,好说儒道,辞才逸辩,毛泽东很爱读他的作品,可惜英年早逝。现在身边又来了一个叫王弼的人,毛泽东自然印象深刻,故有此言。(殷理由主编:《毛泽东交往百人丛书(军事人物篇)》,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6页。)

王弼(226-249),魏国哲学家。山阳(今河南焦作)人。倡导玄学,与何晏等开清谈风气。著作有《周易注》、《老子注》。《三国志》中有其传。

1943年秋,毛泽东邀请柯仲平、杨醉乡、马健翎到延安枣园一见。他们三个见到毛泽东,毛泽东迎上前去握手说:“请来三贤,有两位美髯公,一位佘太君。你们是苏区的文艺先驱,一个抗战剧团,一个民众剧团,好像两个深受群众欢迎的播种队,走到哪里就把抗日的种子撒到哪里。”(许祖范、姚佩莲、胡东:《毛泽东幽默趣谈》,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223页。)

“美髯公”,见《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内称,关羽须长,“帝曰:真美髯公也!因此人皆呼为美髯公”。

1947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陕北米脂杨家涧,对晋绥平剧院演出队讲话《改造旧艺术,创造新艺术》。他说:“你们平剧院接受旧的艺术,还要创造新的艺术。旧的艺术是有缺点的,尤其是它的内容,我看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历史本来不是帝王将相创造的,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可是在旧戏中,比如孔明一出场就神气十足压倒一切,似乎世界就是他们的,劳动人民不过是跑龙套的。”(《毛泽东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5页。)

1948年11月15日,毛泽东为新华社起草的《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电稿,开头指出:“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4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63页。)

张绣(?一207),东汉末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西南)人。董卓部将张济之侄,张济死后代领其部。曹操南征,降。因曹操纳张济妻,逐偷袭曹营,杀死曹操长子和侄子。官渡之战前,他又降曹,受到重用。汉建安十二年(207)病死。张绣与曹操在南阳打仗故事,见《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吕奉先射戟辕门,曹孟德败师淯水》。

1949年6月,北平电影制片厂的摄影科长侯波和徐肖冰,一道去香山双清别墅毛泽东的住处,为他拍照。据侯波回忆:毛泽东见了她,“首先问我家乡在什么地方?我回答是山西省夏县。”毛泽东笑着说:“啊,你是关云长的老乡呵,那是一个好地方。抗日战争时陈赓就在你们那个地方打仗。”(《毛泽东生活实录》,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25页。)

据杨尚昆1986年9月5日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召集的一次座谈会上回忆说:毛泽东有许多事情、许多优点是一般人不了解的。比如毛泽东提倡学习,不是说说而已,他买了很多书来读。他拼命读书,像二十四史,他至少通读了一遍,其中有些部分还读了不止一遍。他外出到哪个省,总要预先对那个省的省志及某些县的县志都翻阅一下。见了省里、县里的干部,他总要先讲讲开玩笑的话。比如到石家庄附近的正定县,他就讲,赵子龙是你们这里人,你们知道不知道?到河南,他就讲关云长不是山西人,是河南人;说关云长本不姓关,因为在河南有了人命案,逃往山西,到了潼关,人家问他姓什么,他一下子说不上来,一看这里是潼关,就说我姓关。后来我看到笔记小说上有这样说的,毛泽东大概也是从这种书里看来的。像这样的掌故,毛泽东知道得很多。(《杨尚昆忆毛泽东--关于对毛主席的几点回忆》,见《中共党史风云录》,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0世纪50年代初,有一次,毛泽东游泳完上岸,和工作人员聊天。他问服务员李维信说:“你贵姓啊?”李维信露出山东人所特有的那种纯朴的憨笑,站到毛泽东身边回答:“姓李。”“姓李的不少啊,赵钱孙李,赵匡胤、孙权、李世民。钱是谁呀?钱婆留还够不上人物。”李维信知道,这是毛泽东在讲历史上有作为的英雄人物。”(孙宝义:《毛泽东的读书生涯》,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324页。)

孙权(182-252),字仲谋,三国吴国皇帝,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他继兄孙策据江东六郡。汉建安十三年(208)联合刘备,在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大败曹操;继又联曹攻蜀,夺取荆州;后来又在夷陵(今湖北枝江县古老背镇)大败刘备。吴黄龙元年(229),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其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开始于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

赵匡胤,即宋太祖(927-976),宋朝开国皇帝。

李世民,即唐太宗(599-649)。

钱婆留(852-932),即钱锷的小名。钱锷,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的创建者。

1954年,毛泽东接见嵇文甫并作了谈话。毛泽东说:早知道你,你很有学问哪!嵇文甫说:哪里!没有什么学问。毛泽东说:哎!大学校长嘛,怎么说没有学问呢!据嵇文甫回忆:“毛泽东还由嵇这个姓猜测,说我祖父可能是嵇康的后代,并且半玩笑半认真地作了考证,列举了一些理由。”(《河南文史资料》1993年第3辑(总第43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嵇康(224-263),魏国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谯郡(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因遭司马昭忌,避祸林下,被杀害。《三国志》中有其传。

1955年3月3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讲话。在谈到目前形势时,他说:“不要因为有很多人作了自我批评,以为就黑暗了。这些同志是着重讲了他们的缺点错误,没有讲他们的长处,哪一年参加革命,哪里又打了胜仗,哪里有工作成绩,这些话都没有讲。专看他们这一篇检讨,那么就黑暗了。其实,这是一面,在很多同志身上,这是次要的一面。这跟高岗、饶漱石和关、张、赵、马、黄五虎将不同,他们不能适用这个估计:光明面占优势。”(《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第171页。)

“五虎将”,见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云长攻拔襄阳郡》:“云长问:哪五虎将?诗曰:关、张、赵、马、黄是也。”

1959年4月15日,毛泽东在第十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引述了《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强调了“不要怕鬼”的精神:旧小说里头有一个“狂生夜坐”的故事,说有个狂生,晚上坐着读书,有个鬼吓他,在窗户口那个地方伸出一个舌头出来,这么长,它以为这个书生就会吓倒了。这个书生不慌不忙,拿起笔把自己的脸画成个张飞的样子,画得像我们现在袁世海那个样子,然后也把舌头伸出来,没有那么长就是了,两个人就这么顶着,你望着我,我望着你,那个鬼走了。《聊斋志异》的作者告诉我们,不要怕鬼,你越怕鬼,你就不能治,他就要跑进来把你吃掉。毛泽东所引述的,可能是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一《青凤》中“狂生耿去病”的故事。(王子今:《毛泽东和中国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207页。)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湖南湘潭韶山冲,和家乡人谈话。他就1958年的有些事,再次说道:“否则的话,人们就会像蒋干一样抱怨:曹营之事,难办得很哪!”(李湘文:《毛泽东家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蒋干,字子翼,九江人,曾为曹操手下幕宾。其故事开始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

据毛泽东当年的警卫员回忆:20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他的案头床边堆满“事”;处理之余,他却迷上了小人书。那套《三国演义》连环画册,他也摊开在案头床边,看得津津有味,而且一连几天反复看,吃饭睡觉也不放手。一天,卫士尹荆山叫他吃饭,他靠在床上看小人书,不愿动弹。尹荆山说:“主席,您还迷小人书啊?”他翻着书说:“小人书不简单啊,言简意赅。就那么几句话,多少大事多少人物就交待出来了,道理一目了然。”他给尹荆山讲赤壁大战,讲彝陵之战。说孙刘联合,一把火烧了曹操,烧出一个三国鼎立。刘备犯了错误,被火烧连营,死在白帝城。诸葛亮临危不惧,安居平五路,稳定了蜀国局势。他讲这些故事似有所指又无所指,影影绰绰,扑朔迷离,至今尹荆山没想透。毛泽东很欣赏“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语,说这符合辩证法。他认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汉朝的张良和三国的诸葛亮都比较出色。他想象力极丰富,尹荆山说:“我不可能追踪理解。”(孙宝义:《毛泽东的读书生涯》,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157页。)

“安居平五路”,故事详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但此事不见于史传,乃小说家言。

张良(?一前189),西汉初人,字子房,刘邦主要谋士,被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毛泽东在1964年的春节座谈会上风趣地说,中国革命是一些“老粗”凭借“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长矛”,“关、张、赵、马、黄的武器”赢得的。(戴知贤:《毛泽东文化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7页。)

“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长矛”,见《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据史传,关羽的手器,可能仍是长矛。

“关、张、赵、马、黄”,指刘备五大部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

1965年6月10日,毛泽东在接见华东局书记处同志们的谈话中说:《讲话》算是放了一阵空炮,什么曹操、赵子龙、张飞,帝王将相在台上乱跑,劳动人民在台上只能打旗帜跑龙套。现在可要改一改,让劳动人民当主角,在台上跑。让旧戏里的帝王将相根本一风吹。这样才符合我们的现实情况。(陈晋:《毛泽东与文艺传统》,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43-244页。)

1974年前后,毛泽东曾几次提到华国锋,“国锋同志是山西人,关云长的同乡”。(师东兵:《决定中国命运的28天一一粉碎“四人帮”集团纪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1974年12月,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对周恩来说,批林容易批孔难,世界上的事,说起来难,做出来并不难。现在四书五经也批了,孔夫子是文圣打倒了,关云长是武圣也打倒了。说批林批孔是第二次文化大革命是不对的。(贾思楠:《毛泽东人际交往实录》,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342页。)

唐朝封孔子为文宣王,姜子牙为武成王。其庙分别称为文宣王庙、武成王庙。明时始称为文庙、武庙;以孔子为文圣,并以关羽顶替姜子牙为武庙主神,称武圣。

毛泽东如何品评《三国演义》与《三国志》

三国故事传扬万里,走红中国和世界华人区。

华人世界不知道三国故事是很少的。华人知识群不读三国也是不多见的。

三国故事汇农耕社会几千年智慧,写了各种善恶观,也写了各路人马众生相和以他们为载体的文化道德观。它也是构架人际语言思维、民族情感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毛泽东给《三国演义》以最恰当、正确、崇高的评价。

毛泽东曾经表示,读《三国演义》这类有动感的书,能使人聪明,能“对社会多了解一些,也会对事物增加分析能力”。

毛泽东向高级将领和普通战士都提出读《三国演义》。并指导他们:“不要去注意那些演义式的描写,而要研究故事里的辩证法。”

毛泽东说:“要学会当评论员。”“《三国演义》很有意思,你看看人家是怎么打仗,怎么布置兵力的。”“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

毛泽东对《三国演义》的评论,言简意赅,也深透了他的情感教育。他常用人们熟悉的三国人和事作比喻,提高教育者的认同感。如,他以刘备彝陵之败谈统一战线重要;说“张飞在古城相会时,怀疑关云长,是有高度的原则”,以说明审干重要;用“少讲过五关斩六将”,来开导赴越的韦国清;讲对孟获,诸葛亮能七擒七纵,我们“为什么就不敢来个八擒八纵”?用张松献地图故事,来比喻汪精卫之流的卖国求荣……

毛泽东对《三国演义》有很高的评价。巨人是站在历史颠峰上评说的。

毛泽东也常说:“《三国志》不错,看起来很有意思。”

他也常用史传开导干部。有一次,他与王震评论关羽、张飞两句话:“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惜小人”,即以此勉励,“取两人之长,去两人之短。”

毛泽东的善于运用《三国志》,使《三国志》同样与《三国演义》成为了人际交流情感的载体、教育党员干部的工具。

1、高度评价《三国演义》及其作者罗贯中

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井冈山里的一个寒冷的冬夜,毛泽东写累了,他放下笔,活动着酸痛的手指,抬头一望,正好与对面贺子珍那双脉脉含情的眼睛相遇。他心头一热,起身走到贺子珍身边,温柔地抚摸着妻子的肩膀,紧贴她坐下来。“你不困吗?先睡去吧。”“不,我看你写。”“写东西有什么好看的?”“人家想看嘛!”“你呀,你要是想陪我,就看看书嘛。你喜欢看什么书?”“我喜欢《三国演义》和《水浒》。”“怪不得说你是井冈山上的豪杰呢。我也喜欢这两本书。还有《红楼梦》,《红楼梦》也是一本好书。”(权延赤:《卫士长谈毛泽东》,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5月版,第359-360页。)

1938年,他曾经对贺龙、徐海东等人说:“《三国演义》、《水浒》和《红楼梦》。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不算中国人。”

此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对贺龙说:“中国有三部名小说:《三国》、《水浒》和《红楼梦》。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不算中国人!”贺龙连忙说:“没看过,没看过,不过我不是外国人。”毛泽东又问在场的徐海东:“海东,你看过这三部小说没有?”徐海东说:“《三国》看过,《水浒》也看过。这《红楼梦》嘛,不知是什么意思,没看过。”毛泽东笑着说:“那,你算半个中国人!”(张麟:《徐海东将军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版,第228页。)

1942年4月,据当时毛泽东的警卫员王涛回忆:在毛主席身边的几年,我的文化程度提高得很快。后来,毛主席又建议我多看《解放日报》,并教导我可以看看小说。那时,延安出版了《三国演义》。他说:“《三国演义》很有意思,你看看人家是怎么打仗,怎样布置兵力的。”按我当时的文化水平,看《解放日报》还是很费劲的。我一边看文章,一边查辞典,遇到一个生字,就在下面画一道杠杠。往往一篇文章看下来后,杠杠就画得满满的,生字不少。《三国演义》是半文言文,看起来就更加吃力。有一次,毛主席看见我拿着一本《三国演义》在发愁,就笑着对我说:“不一定看通本,可以抽一些片段读。我抽时间先给你们讲讲,讲完你们再看。”毛主席工作那样忙,但好几次利用休息时间,给我们警卫员讲“三国”的故事。每一次,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听过毛主席讲故事以后,我们再去读书,就感到特有情趣,也好懂得。(董述秋、王涛:《我们在毛主席身边》,广东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1942年秋,据范明回忆,他在延安向毛泽东汇报,赵寿山有三条可以入党。毛主席听完后,屈了的三个指头许久没有伸开来。他深深地吸了几口烟,闭着眼睛沉默了一会儿,忽然问我,读过《三韬六略》、《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吗?我说:“读过。”“读过了好,作统战工作不但要有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基础,还应有中国古老哲学的方法论。中央原则上同意赵寿山的申请,可作为一个特别党员。但为了防止暴露,不举行入党仪式,不办理入党手续,在党内不公开。待时机成熟后,再追认党籍,党龄可以从双十二算起。”(《党的文献》1995年第4期,第61页。)

1947年6月中旬,一天,转移陕北中的中央纵队,在田次湾宿营。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等人坐在火堆前。毛泽东耳听木柴燃烧的噼啪声,仍然是若有所思的神情。“主席又在想什么?”周恩来小声问,谈心一般。“小时候我喜欢看《三国》,读起来就放不下。有一天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怎么书里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我纳闷了两年,种田的为什么就没有谁去赞颂呢?后来我想通了,写书的人都不是种田的人!”毛泽东继续说,“《三国演义》算我读到的第一本军事教科书吧。可也受了一点骗,许褚好像不得了。现在发觉算不得什么。我们警卫排的战士都是种田的农民,我看哪个都比许褚厉害。关云长就不如我们的彭老总!”江青在火堆一侧听到了,大声说:“我听说必成(当时周恩来的化名)同志4岁读唐诗,9岁读完《三国演义》和《水浒》,而且能背诵许多精彩段落。”“是吗?”毛泽东望着周恩来,“我十几岁才开始读《三国》。”“是这样,我喜欢古典小说,不满9岁就读了许多,特别是《三国演义》和《水浒》。”周恩来坦然承认,似乎毫不经意地讲一件极普通的事实,“但是我就没想到那个问题:为什么没有一个农民作主人公?直到刚才我才想到,并且同时得到答案:写书的人都不种田!”任弼时叹服地望一眼周恩来--恩来是谈话的大师。(权延赤:《卫士长谈毛泽东》,北京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180-181页。)

许褚,东汉末期曹操部勇将。史传称他力大可以拖牛,“一手逆曳牛尾,行百余步”。归顺曹操后,屡建功勋,受宠信于曹操。因勇猛知名,军中号为“虎痴”。许褚故事,见《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裸衣斗马超,曹操抹书间韩遂》等多处。

据薄一波回忆:对于《三国演义》,毛泽东评价很高。他对我说: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你们北方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他的意思是说,外来的干部一定要同地方的干部很好地团结在一起,才能做出一番事业。(薄一波:《再忆毛泽东同志》,见《领袖元帅战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3版,第23页。) UziUyfT5UHCOYBKxBP7s+lcnoVwY+aEVMk75zCwvQfMmddvRY5wkPTv/oHfQOSK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