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精明是有口皆碑,但这种有口皆碑中常常包含着贬义,究其原因,可能是上海人将这种精明赤裸裸地表现在每一个人的脸上,使其公开化。在与人的交往中他们只注重利的关系,有利则聚,无利则散。虽然上海人看重利,但他们只会合法的,按规则的获取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在这同时,他们不会去损害别人的利益、这与传统的“自私”是有区别的。
所以上海人是让人看起来有点精明、现实,但是他们讲究公平交易,平等处世的风格,更让人容易接受。
1.精明不是价值,而是一种素质
在上海这座城市,你处处可以发现精明、聪明过度的现象。上海人的精明,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既包括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更包括对个人权益、利益的维护。该得到的,他们一分也不让。这使得上海人常常为一点点小利益而斤斤计较。在上海,不少人若要到市内一个较远的地方去,会花费不少时间思考和打听哪一条线路、换几次车最为节俭,哪怕差三五分钱也要认真对待。这种事有时发生在公共汽车上,车上的其他人会脱口而出提供一条更省俭的路线。车上的这种讨论,常常变成一种群体性的投入。公共宿舍里水电、煤气费的分摊纠纷,发生之频繁,很可能是全国之最。实际上,上海人的精明和仔细也是长期的艰难生活条件“逼”出来的。1949年到1976年近30年间,上海普通居民住的石库门是个什么样子?几乎没有一家人有完整的石库门房子,典型的“七十二家房客”的状态。1949年以后,一套石库门里今天塞进来几家,明天塞进来几家,塞到1976年,一套石库门房子住进了30多家。大家共用过去一个家庭使用过的厨房,各种问题就出来了:嘈杂的环境,堆满什物的狭窄楼道,摇摇晃晃的地板,刺鼻的煤饼味或煤气味,光线暗淡的会客厅,局促的亭子间,挺不起腰的三层阁,满是油烟的厨房等等。厨房会有几十个灯头,几十个开关。这让外地人耻笑,他们想像不到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艰难生活,扭曲了上海人的性格,螺蛳壳里做道场,度日如年。生活条件艰苦,不仔细和精打细算行么?当然,今天上海人的生活条件今非昔比,但精打细算的特质依然如故,只是转到了生意场上,变成了经商的精明。
上海人的经济头脑和经营能力受到世人的称赞,赢得了“精明的上海人”的称号。然而,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国人对上海人的精明精细一直颇有微词。究竟是上海人的精明不合时宜,还是国人观念落伍,对上海人太苛刻呢?
应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功利观念、商品意识会进一步深入人心,中国人迟早都会精明起来的,只不过上海人在这方面先行一步而已。
谈到上海人的精明精细,不仅外地人深有同感,连上海人自己也直言不讳,但他们有自己的不同见解。
曾在《城市季风》一书中对比北京人和上海人的杨东平,也是上海人。他认为上海人的精明,包含了精明、精练、精致、灵活、聪明,但在它略含贬义的词义中,实在是指一种基于利益算计的过分的聪明。精明不是一种价值,而是一种素质。对上海人而言,这是在近百年的商业社会中磨砺陶冶出的一种生存能力。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未经算计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它要求每个人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调动各种手段,发挥各种技巧,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个人的智力资源,以取得个人的最大利益。
这套技巧和能力上海人有时称为“门槛”,所谓“门槛精”,是指一种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事事处处都能找窍门、钻空子、走捷径、捡便宜,总之,“少投入,多产出”。它既包括通过关系买到便宜货,买东西插队之类小“门槛”,也包括那种经过严格算计的“老门槛”。例如,有人在梅雨季节将衣服放在洗染店中故意过期不取,从而省事省钱;就“精明”、“门槛”的实际策略而言,它基本上是在承认现实制度、规定;秩序的前提下,以一种不直接侵犯他人利益的“智取”的途径,达到个人的目的,取得个人利益;这便是合法与蛮不讲理的区别。
这种“竞技”投射到社会管理中,便是针对上海人的脑子活络、无孔不入,从而使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极其严密繁复,力图使对方无隙可钻、无机可乘。因而,上海的行政管理中,较少马马虎虎的官僚主义,多的是这种极为精明厉害、铁板一块、滴水不漏的文牍主义。一面是“门槛”越练越精,一面是“门槛”越筑越高,这就是后来被称之为“上海人卡上海人”的管理制度。
在上海人的价值系统中,憨厚老实是一点地位都没有的,它被称为“窗”。上海方言中有一套不断更新的丰富的词汇,是专门挖苦讽刺这种不聪明、不精明的人的:维大、洋盘、阿木林、十三点、猪头三、冤大头、不懂径、搞七计三、脱藤落攀、拎不清,等等。对那种长相漂亮而“拎不清”的女孩,上海人称为“聪明面孔笨肚肠”。过去上海的滑稽戏的主要题材之一,便是讽刺外地人到上海的这种洋相,显然,上海人的地域优越感和对“外地人”、“乡下人”的歧视,很大程度正是来自对自己精明的认识。
和旧时那种敢作敢为、吹牛夸口的“海派习气”相反,新流行的“海派”语言很多是嘲讽这种习气的,如“损浪头”、“开大兴”、“做冲头”。因而,精明或“门槛精”作为一种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容易滑落到一种以顺应为主的品格,所谓不当“冲头”、“好汉不吃眼前亏”是一种精明,或者叫“识相”;而乖巧、圆滑、媚上,见风使舵,也是一种处世的门槛。
搞科学研究,搞经济贸易,上海人胆子不大,但失算不多。全国各单位都会有一些费脑子的麻烦事,一般请上海人办较为合适。上海人不喜欢大请客,酒海肉山;不喜欢“侃大山”,神聊通宵;不喜欢连续几天陪着一位外地朋友来显示自己对友情的忠诚;不喜欢听大报告,自己也不愿意作长篇发言;上海的地方文化沙龙怎么也搞不起来,因为参加者会认为,赔上那么多时间得不偿失;上海人外出即使有条件也不乐意住豪华宾馆,因为这以哪一方面都没有实际利益……如此种种,都无可非议,如果上海人的精明只停留在这些地方,那就不算讨厌。
2.上海人自制力强,很少违背规则走
上海人做人讲究自持自制,他们认为只有自制力强者,才能按规则办事,做到守矩、慎独不吃亏。
也许你会认为他们的自持和自制太限制自我发挥,是一种自设牢笼,自我封闭的方式。但是,今天,人们有了越来越大、越多的自由,有了更多的机会和表现自己的空间,就越显得缺少安全感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上海人的自持和自制才显得特别重要。
上海人的法律意识较活,他们不仅在公共场合,而且在独处时都能够服从某种伦理观念和法律规范。而现代社会所要求的自持和自制则是一种对自我立法的服从,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规定。对这种自我立法的服从程度,反映了一个人自制力的大小。
“遵守规矩”,无非都是出于规则或律令。由于这种规则或律令的要求,我们才决定止步不前,或接受某种自己不愿接受的事实。然而,作为这些规则和律令来说,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便是外在的;一类则是内在的。前者是别人为自己订立的,后者是自己为自己订立的。古人们之所以要强调“守矩”多半是出于对外在规则和律令的服从和惧怕。在现代社会中,真正的“守矩”则不是那样,它是一种自我立法、自我约束之下的“克制自己”,是真正地由衷地出于一种自我本身的需要,它不像传统社会那样,“守矩”是一种自我牺牲、是殉道或是一种所谓的忠诚。它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是对自己有利的。上海到对这方面比较重视,因为建立在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下面,一方面,触犯法律是要受到相当的惩罚的,另一方面,上海人对自己自制,同时也是对别人的一个警告,讲究“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意识。这种从自我约束做起的为人风格,是其一特点。
4.上海人以柔克刚,老虎头上也能拍苍蝇
都说上海人的精明是骨子里的,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从政经商,你都能看到他们那精明的头脑。其实精明也是一种智慧。为人处世就需要这样的智慧,这样的精明。到关键时刻你的精明与智慧就体现出来了。
杜月笙,旧中国上海滩著名的流氓大亨,十里洋场的“第一号猛人”和“工商界巨子”。其权势之显赫,甚至敢于在“太子”头上动土。
1948年夏,为扭转全国严重的财政经济危机,蒋介石特派儿子蒋经国督导上海地区经济管制,并组成了逮捕不法之徒的“打虎大队”。恰在这时,杜月笙的三儿子杜维屏因私自套汇港币45万元外汇,被蒋经国查获。蒋大为震怒,立即下令逮捕了杜维屏,这在上海滩引起了巨大震动。
对杜月笙来讲,从来只有“损”人,没有被人损过。对于蒋经国的下马威,杜氏门徒建议“老师”给蒋经国点颜色看看,让这位“皇太子”知道上海滩不是新赣南。但杜月笙却不动声色,既不向主管方面求情,也不跟亲朋故旧诉苦,反而一本正经地说:“国法之前,人人平等,杜维屏果若有罪,我不可能也不应该去救他。怕什么,我有八个儿子,缺他一个,又有何妨?”其实,杜月笙暗中却在窥探着反击的机会。
一天,蒋经国把各业巨头约到浦东大楼,准备对杜月笙施加新的压力。杜明知是“皇太子”摆的“鸿门宴”却不便“拒邀”,会议一开始,蒋经国即正色道:“对这次币制改革,上海各界人士热烈赞助者很多,但有少数不明大义的人,投机倒把,屯积居奇,兴风作浪,影响国计民生。本人此次进行经济检查,若囤积物资逾期不放,一经查出,全部没收,并予法办。”
蒋经国的话显然是讲给杜月笙听的。岂料他的话音刚落,杜即起立发言:“我儿子违反国家的规定,是我管教不严,我把他交给蒋先生依法惩办。不过我有一个要求,也可以说是今天到会各位的要求,就是请蒋先生派人到‘扬子公司’的仓库去检查检查。扬子公司在囤积的货色方面尽人皆知是上海首屈一指的。今天我的亲友的物资登记查封,也希望蒋先生能一视同仁,把扬子囤货同样予以查封,这样才服人心。”杜月笙还软中带硬地说:“倘苦蒋先生吃不准,我可以陪你检查。闲话一句,我身体有病,不能多坐了。”说完离座而去。杜的发言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语惊四座。工商界巨头们不禁暗中佩服这位大亨。杜既然敢在老虎头上拍苍蝇,“皇太子”自然也不会示弱,他立即表示“扬子”如有犯法行为,决不宽恕。
顿时,“扬子囤货案”弄得满城风雨,街谈巷议,纷纷嘲讽蒋氏家族的丑闻。扬子公司原是一家“皇亲国戚”公司,孔祥熙的大公子孔令侃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孔少爷凭着他是蒋介石的外甥,根本不把“打虎大队”看在眼里。但杜月笙先发制人,蒋经国又不能按兵不动,遂下令查封了“扬子”之仓库。孔令侃立即向小姨妈宋美龄求援,哭诉蒋经国自相残害手足的举止。宋在调解未果的情况下,又搬出了蒋介石。蒋介石听罢原委后,不禁埋怨起儿子来,认为他毕竟出道不久,怎么假戏真做,打“虎”打到自己家族头上来了,结果,扬子一案不了了之,杜月笙的三公子也早在此事了结之前出了监狱。杜月笙的脑袋可正精明的算计着呢,一等一的计算价格,实在不得不佩服老上海人精明的智慧。
5.上海人跟熟人绝对不做生意
上海人绝对不跟熟人做生意,可能有人会纳闷:都说“熟人多了好办事”,你怎么会害怕熟人呢?
这就是上海人的技巧,因为是熟人,欠你的钱可以不给,因为是熟人,宰你一刀你也不好还价,因为是熟人,货不好了你也不好意思要退货……
俗话说,生意场上无父子。之所以这句话流传多年,时至今日仍在教诲我辈,就因为人们很难做到这点。毕竟,中国人的血管里流淌着东方人的亲情之血,在“义”与“利”的冲突中,往往是理智的“利”让位给感情的“义”。但在实际的商战中,以“义”代“利”不仅违背追求最大利润这一商界最高原则,也常常带来事与愿违的隐患。
1997年7月的一天,小张的一个熟人跑来他这儿订一批办公用品。声言他的公司刚成立,贷款没下来,但新开张时费用超支,故先把货拉走,等开张后立即把货款送来。完了,还补上一句:“信不信得过这我朋友?”话到这份上,小张不答应显然不合适了,但还是让他打了欠条,写明还款日期。
可是时间过去四年,小张熟人的公司早开张了,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又变成了长安面包车。他也没有上门,更别说还款之事了。其间小张也打电话或直接上门找过他。一提欠款,他不是推说贷款没下来,就是大诉苦经。煞有介事的悲痛状,仿佛他刚从旧社会过来,你不拍屁股走人,再说下去,他就难免追到你家讨口饭吃似的。尽有充分的理由,小张还不想设想拉他去对薄公堂。因为是“朋友”,不管你在法律上是能取胜,在舆论上恐怕已经出“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当然这种事情在上海人身上是绝对不会发生的。上海人以义至上为做生意的第一原则,因为和朋友有诸多不便关系,所以他们很少会和朋友一起合作。当然并不是说就和朋友一刀两断。其实上海人更是把朋友当作一种资源,一种资产,使用得当、合理。
5.上海人交友绝对的谨慎
朋友是人生的一部分,也是人们生活的中心之一。如何交友,如何选择朋友是一件非常谨慎的事。上海人对交朋友的看法很有见地。
上海人认为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是人生交际中的主流,哪个也不能少,哪个也不可丢。上溯千古,下至未来,人生永远还是要朋友。但交朋友也不是盲目的,他们总结出以下几点:
1.多交必滥
上海人认为交友结友不在多,而在于质量,多交必滥,这是在上海人对交朋友的经验总结。人们常说:“朋友遍天下,知心有几人”,的确,知音难觅呀。况且,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加选择,一味地以多结交朋友为荣,则会整日忙于应酬,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与朋友的周旋上,必然影响自己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再者,结交的人多了,也必然影响到对朋友的观察和鉴别,如果所结交的人中有品行不端或用心不良者,也很可能给你带来危害。在社会上,确实有这么一种人,以广泛结交朋友为荣,可以说三教九流,无所不交。严格地说,这不是在交朋友,只不过是不负责任的一般交际行为。真正的朋友不在于相互利用,而在于共同的志向和思想,在于互相帮助,使生活增加乐趣,让友谊为你的生活再增加一些光彩。
2.不可轻率
上海人把结交朋友看作一项十分严肃的事情。在结交朋友时,一定要认真对待,绝对不可轻率。在与对方交往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其思想、兴趣、爱好、品质和行为,掂量一下是否值得结交。当然,这里并不强求朋友是各方面都比自己强的人。“毋友不如己者”。孔子是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种观点虽然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但也说明了交友的道理不可轻率。因为朋友之间本是互有短长的,在这方面你有优点,在其他方面他有特长,朋友相处,长短互补,这也是交朋友的益处之一。请不要误会,孔子的意思是要交思想纯净、品德高尚的人,向这样的人看齐。
3.谨慎择友
上海人在择友时,会首先明确自己的标准,且结交品行端正、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奋上进的人。他们认为这样的朋友就是益友,一生中都会对你有很大帮助。有的人以兴趣相投作为唯一标准,而不论对方的思想品行,只讲朋友义气,只要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同样好。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肯为我赴汤蹈火,我也会为你两肋插刀。至于是否有利于自己,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则根本不考虑了。在他的朋友中,既有讲吃讲喝者,又有讲玩讲闹者,甚至还有为非作歹、流氓地痞之类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一来,难免影响到自己。因此,上海人慎重选择朋友,他们会避免和那些道德品行不端的人结交,免得沾染恶习。
一些人因交友不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而使自己的前程、理想事业全部化为乌有足以给我们很大的警示。某法制报以《一个企业家的毁灭》为题刊载了这样个故事:某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经理赵某,在业务往来中结交了许多朋友。一天,一个朋友和他一起吃喝玩乐后把他带到宾馆的一间豪华房间,神秘地递给他一支香烟。赵某毫不介意地抽了起来,不一会儿,赵某感到异样,这时,朋友告诉他,香烟中放了毒品。赵某当时十分气愤,转身就离去,但初次吸毒的体验却使赵某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再吸一次。于是,他再次找到那位朋友,又要了一些毒品。从此,赵某一发而不可收,一个月过后,他已经成了一个十足的瘾君子。公司业务没心思过问,妻子也不去关心,他只是不断地动用自己的积蓄,花费巨资用来购买毒品,而向他提供毒品的,正是勾引他第一次吸毒的那位“朋友”。短短两年时间,赵某就花掉了几十万元的积蓄,妻子多次规劝,赵某自己也曾多次痛下决心戒毒,两次进戒毒所,但都无济于事,妻子失望之余弃他而去,赵某悔恨不已。在月末的一天,赵某登到公司正在承建的一座十二层楼房的楼顶,然后跳了下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个颇有前途的企业领导人,就因为交友不慎,被骗吸毒,最后竟丧失了自己的生命。
交朋友还是有大学问的,尤其是走向社会以后,各种不同的人聚在一起,没有想象的那样单纯。由于上海人自身性格原因,上海人一般并不赞同哥们义气的价值观。当然,这也可能与社会环境有关。
6.上海人很少有“哥们义气”
社会不断发展,人性的阴暗面也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朋友的价值也不断地受到污染,所以这哥们义气也自然不受称赞。
铁哥们的诱惑在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于“两肋插刀”的气魄。有这么多诱人的东西摆在面前,仿佛只要有了铁哥们一切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但铁哥们也不是万能的。
你没钱的时候,苦闷的时候,有钱的时候,高兴的时候找到铁哥们,都是最好不过的事,但上海人都拒绝一件事,那就是和铁哥们一起共事。
铁哥们就像恋人,同事就像老婆,是恋人就可以有许多美好的想象在里面,隔着一层美丽的面纱,有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而老婆就不一样了,成天在你旁边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纵使你有多少耐心也得被暴露无遗的对方搞得毫无兴致。而跟铁哥们共事无疑是把恋人变成老婆这样的愚蠢之举。
这得从铁哥们是怎么交下来的谈起,“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的确很有道理,因为假如一开始两个人之间就充满了利益的矛盾,他们是很难毫无芥蒂地走到一起去的,所以铁哥们只能是同学、战友、打小一起和泥长大的玩伴。因为没有利害冲突,所以就可以肆无忌惮地说东道西,聊天喝酒,一个星期见一回面或者更久,彼此有一点牵挂,然后更多的时间里是各忙各的。
铁哥们适合的范围就在于此。
而一旦走到一起去了,按现在的社会衡量能做什么呢?最切合实际的就是赚钱,来路正的钱当然很好,但这里面有一个谁领导谁的问题,哥们之间还可以有一个大哥,但铁哥们之间就难分彼此了,平时觉得意气相投,直来直去惯了,可工作就不能这么样了,总得有人说话更有分量一些,但一个人一个想法,一个人一套思路,憋在心里,日久天长就会产生摩擦,产生隔阂,到最后好说好散还好,就怕弄得钱没赚到,反倒丢了朋友。一位朋友去旅游结婚,他的一个铁哥们正好也要出去办事,顺路,于是结伴而行,这还不是什么有利害冲突的事,但一路走下去,双方都很失望,只是因为在那个过程当中,双方都不自觉地暴露了太多“淡如水”时无法发现的缺点,于是友谊便大大地打了折扣。
铁哥们之间共事还有一个不成文的定律,那就是大家的素质都很高,那么导致结果就是窝里斗;如果大家的素质不高,甚至还有破坏力很强的人,那么铁哥们共事的结果就是缺点的大综合,把本来能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事搞得一无是处。好比你爱财,我很喜欢暴力,那么我们就有可能真的去做什么坏事去了。即使不去同流合污,那你如果不是大义灭亲的话,又难免帮着保守一个见不得人的秘密,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
或者就让朋友们甘愿平庸,千万不能指望着有什么奇迹发生。但是,假如你非得与哥们共事,并且坚信不会造成任何有损于友谊的不良后果,那也可以,但你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承受失败。说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友谊可谓轰轰烈烈,千古流芳,但他们共事的结果是什么呢?一事无成而已。这里面更可怕的潜台词是刘备太倚重两个兄弟,结果诸葛亮对关、张二位就纵容了,华容道那档子事,以诸葛亮的脾气关羽该斩,但看在刘备的面子上,这事连提也不能提了,耽误多大的事。
一个人有铁哥们多半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成就一番事业,而古今中外能够有所作为的人恰恰是那些不指望哥们的人。还是说三国,曹操一代奸雄,秉性多疑,没有一个朋友,但偏偏是他打下了基业,别人只能望其项背,自叹弗如。
在生活中,上海人坚信凡事只有靠自己,最好的哥们也不能依赖。铁哥们更像一种信仰。在现实里是没有任何回报的,它只是存在于心里,更确切一点说,在你有铁哥们的时候,你碰到任何事,你心里都有底。就像我们常说的:上帝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