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章享受消费,巧投精算——上海人精明的理财观念

说上海人精明,重在说他们理财上精于算计,消费上花一块钱就要让它发挥100%的功效。上海人懂得赚钱,但更懂得花钱;上海人懂贮钱,但更懂得消费。工作时他们是疯狂拼命,但玩起来时他们也疯狂如命。哪个地方有美景,哪个地方就有上海人的足迹。

1.上海人懂得赚钱,更懂得花钱

上海人并不吝惜金钱,他们工作起来疯狂,玩起来也一样疯狂。他们就像候鸟,哪个地方好玩,景色优美,他们就出现在哪。因此,大多都能找到上海人踏过的足迹。就像上海人的工作精神一样,上海人会享受也是世界出名的。

在上海这个多姿多彩的大都市里,上海人在卖命工作的同时也享受着生活,消费着手中的钞票。

上海人他们非常注重仪表。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也烙下了洋人的痕迹。从外表上看,上海男士每个人都像绅士一样,风度翩翩,穿着讲究气派,讲究名牌;女士着装讲究个性,一个个装扮的婀娜多姿。

上海人的生活也很讲究,他们上班用专用有工作服,下班有昂贵的休闲服,参加晚宴又有漂亮得体的礼服。上海人对仪表的重视刺激了上海服装业的繁荣。目前,上海的成衣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有人把它比做东方的巴黎一点也不过分,因为它确实领导了东方的时装潮流。于是有人说:一切流行自上海而起。

他们除了将钱用在着装穿戴上外,还很注重吃的质量。上海人个个都是美食家。在上海,各路美食大摆龙门阵,不仅有优雅的西餐厅,也有中国特色十足的川菜馆。上海人爱吃,也讲究吃,他们吃不止是为了填饱肚子,还要讲究健康饮食,“精神会餐”。在吃和穿的问题上是不会亏待自己的。他们在工作之余,会很好地犒赏自己,这样才能养精蓄锐,更好地赚钱。

上海人好玩的心态还表现在,他们能把“文化”这种在中国被看作“事业”的严肃问题,当作一种“商业”来操作。流行商业文化成为上海的一个特点,这不仅是由上海特殊的社会氛围决定的,也是由上海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决定,市场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左右这着人们的一切,因此,文化也自然就成为了商品。

一般的文学作品、艺术演出、新闻出版和影视创作都必须迎合市民消闲文化的需要,这自然导致上海商业文化的兴旺发达。

2.少了一点书香气,多了一点铜钱味

在沪商的生活词典里,挣钱是人生的第一要义,因为不挣钱,经商者的一切理想都只能是空想。

从家庭与社会关系中看,上海人“利”字当头,以家庭经济利益为本位,并把家庭利益放在社会利益之上,而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对功利亦诸多计较,一个人在家中的地位往往要看他在家中经济奉献的大小。

在上海,人们对亲戚朋友甚至“自家人”的帮助和如何帮助,往往是以能否换得自身更多利益为出发点的。

上海是一个由富有者支配的社会,其他团体都屈服于货币的诱惑。

可以说,上海的一切事物——包括音乐、艺术、文学和体育运动都商业化了。上海的聚财者,包括那些大商人、金融家、实业家的社会声望和地位,都是由他们所占有的财富营造出来的。社会上最流行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聚财文化。聚财者成为人们心目中赞许的偶像、崇拜的楷模。

在商言商,言商即是挣钱,这个道理在沪商看来,再自然不过、也再简单不过了。

在上海,人们最头疼的是住房问题。一般人一辈子要为住房奔波。一方面,上海人多地少,有大量的上海人没有恒产,长期居住在出租屋里。上海人常自嘲家小得“豆腐块”。上海是亚洲主要发达城市中居住面积最狭窄的地方之一。

在上海,有富人,当然也有穷人。贫富差距非常突出,富人是富在面上,穷人也穷在面上。

上海与深圳同为开放城市,上海与深圳的距离一天天缩小。有人说上海的今天就是深圳的明天,深圳的明天就是中国的后天。

学者许纪霖说,上海人的长处在于有“文化”,而上海人的特点是“文明”。“文明”,主要是指有教养、彬彬有礼的举止符合规范,类似英语中“civilized”,而“文化”指的是文雅、喜好文学艺术的、有精神趣味的,类似英语中的“cultured”。

上海人的文化传统,得益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明清以来的江南士大夫文化,它影响到近代上海人的精神气质:书卷气、重文采。开埠以后,上海人全方位拥抱欧美尤其是欧洲文化。另一方面,清末以来以上海为中心的知识启蒙运动,使上海形成了惟智的文化氛围。

上海人是实在的、拼命的、富于理性的,在精神上还有点浪漫和梦幻的气息。

3.先上天堂后下地狱

三餐节省一个月,好好享受一两次。如今沪上不少大学生存在“另类节省”的消费习惯。即一拿到家长给的零花钱,就马上到娱乐场所奢侈挥霍,一点都不管剩余的时间里会饥肠辘辘。

就拿上海大学的大二学生小余来说,每个月的月初父母固定会给她汇进600元零用钱,而她经常会用这笔吃饭钱在第一时间潇洒一把。按惯例,她会和好朋友唱一次歌,再为自己添置些新潮服装,三四百就这样玩完。而剩下的日子就要靠牙缝里省钱了。所以,小余基本不吃学校的食堂,要么从超市捧回一大箱方便面,要么就是从家里打包零食去学校充当“正餐”。

在调查发现,沪上一般家庭给孩子的零用钱基本都是“刚刚好”,比如,每月大学生的零用钱是600元左右,平均一日三餐的消费金额约为16元,可以让一个大学生在吃饱的前提下吃好还可以剩余点钱来买学习资料等。不过,在调查中奇怪地发现,许多学生宁愿选择饿肚子,也要攒下饭钱买MP3、泡吧、买衣服。

这种先上天堂,再入地狱的消费习惯已成为新上海大学生的一种全新消费方式,但如此的另类节省的消费方式并不是好习惯。

4.花一块钱就能发挥100%的功效

钱不能随便用,钱一定要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这是上海人的经典处世哲学。上海人坚持这种观念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清楚“支出”和“欲望”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上海人的处世哲学中,支出和各种欲望不能混为一谈。不同的家庭都有不同的欲望,可是这些欲望并能凭借自己的收入就得到满足,因此,切不可把自己的收入浪费在不能满足的欲望之上,因为许多欲望是永远都得不到满足。

人常为不能满足的欲望而愁苦。别以为亿万富翁有那么多的金钱,就一定可以满足自己心中的各种欲望,这种想法完全错误。作为亿万富翁,他的时间和精力都极为有限,他能到达的路程受到限制,他吃进胃里的食物受到限制,而且他的享乐范围受到限制。

上海人认为欲望好像野草,农田里只要留有空地它就生根滋长,繁殖下去。欲望就是如此,只要你心里留有欲望,它也会生根繁殖。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但是你能满足的却微乎其微。上海人会仔细研讨现在的生活习惯,他们认为有些是必要的支出,但经过明智思考之后便会觉得可以把支出减少,也许觉得可以把它取消。上海人把这句话当做格言:花一块钱,就要发挥一块钱的100%的功效。

作为企业经营上或是一个家庭的开支上,上海人注重开支的预算,要根据预算的90%支出、10%储蓄的原则,慎重使用收入开支必要的支出及购买必需物品,把不必要的东西全部删除,因为它是无穷欲望的一部分,不可容纳和反悔。

国内流行这样的说法:“上海人是自私鬼。”此说法有一定依据,但也是一种误解。因为上海人中有很多是经商的,而且是经商高手。作为商人,对物品斤斤两两计较和对金钱分分毫毫的核算是职业本能的反映。作为商人,如不精打细算,不爱惜钱财,怎能获得经营的利润呢?

在上海人的处世观念中,由于他们的性格和所处的职业地位,形成对金钱有如下的看法:

“赚钱不难,用钱不易。”

“金钱可能是不慈悲的主人,同时也是能干的庸人。”

“金钱虽非尽善尽美,但也不至使事物腐败。”

“并不一定贫穷人什么都对,富有人什么都不对。”

“金钱对人所做的和衣服对人所做的相同。”

“赞美富户的人,并不是赞美人,是赞美钱。”

这些上海格言,反映出上海人对金钱的观念。说到底,上海人把金钱视为工具。因此,他们不管别人怎么评论与误解,两耳不闻是非事,一心埋头把钱赚。

确实,对钱财必须具有爱惜之情,它才会聚集到你身边,你越尊重它,珍惜它,它越心甘情愿地跑进你的口袋。对金钱除了爱之外,还要惜,也就是说,除了想发财外,还要想办法保护已有的钱财。用现代的流行语说,要“开源节流”。上海人这些金钱观念是很有哲理的,这是上海人经营致富的一个奥秘。

5.做一名出色的账房先生

中国有句俗话: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辈子穷。

当然,这里的“算计”。指的是计划,一种理财的观念。不管是有钱还是没钱,人活在现实的社会里,都应该有一个经济计划。

美国财政预算专家爱尔茜?史塔普里顿夫人说过:“让很多人感到烦恼的并不是他们手中没有钱,而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支配这些钱!”

并且,据调查显示,人们很多的烦恼都来自于金钱。

当你支配这些金钱时,你就等于是为自己经营事业。你如何处理支配这些金钱,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就要求你成为一个好的账房先生!

现在流行超前消费,有些年轻人不管自己的经济状况如何,贷款买房、贷款买车,一下子就使自己的经济陷入困境。

平静安宁的生活被打乱了,烦恼接踵而来。

那么如何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如何管理好自己的钱财,这其中就有学问了。

上海人管理金钱的原则是什么呢?上海商人怎样开展预算计划呢?

第一,把支出登记在册。

郑永春特很多年以前到伦敦,立志成为一名企业家,当时他很穷,生活压力大。所以他把每一项支出都记录下来。难道他想知道钱是怎么花掉的吗?不是的。

因为他十分欣赏这个方法,不停地做着这一类记录,甚至在已成为世界闻名的企业家、富翁、拥有一艘私人游艇之后,也还保持这样的记录习惯。

预算专家建议我们,至少在最初一个月要把我们所花的每一分钱做准确的记录——如果可能的话,可做三个月的记录。

这只是提供给我们一个正确的记录,使我们知道钱花到哪儿去了,然后可依此做一预算。

第二,找出一个适合你的钱财预算。

预算的真正价值在于给我们的物质安全免于忧虑。并不会把我们所有的乐趣从生活中抹杀。

史塔普里顿夫人说:“依据预算来生活的人比较快乐。假设有两个家庭比邻而居,住同样的房子,同样的郊区,家里的人口数量一样,收入也一样,然而,他们的预算需要却不一样。为什么?因为人们的性格各不相同。预算必须按照各人需要来拟定。但你怎么进行呢?”

“首先,你必须把所有的开支列在一张纸上,然后要求指导。你可以写信到华盛顿的美国农业部,索取这一类的小册子:在一些大城市——主要的银行都有专家顾问,他们非常高兴和你讨论这类的问题,并帮你拟定一项预算。”

第三,不要为收入而烦恼。

有些人常常为自己的收入烦恼。有人因为收入低,有人因为花费高,还有人因为收入提高了随之欲望也提高了。

史塔普里顿夫人说:“最不妙的事就是被请去为年薪50000美元的家庭拟定预算。因为每年收入50000美元,似乎是很多美国家庭的目标。他们可能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才达到这一目标。然后,当他们的收入达到50000美元时,他们认为已经成功了,就开始大把的花钱。在郊区买栋房子,只不过和租房子花一样多的钱而已:买部车子,买许多新家具,以及买许多新衣服。等他们发觉时,经济已经十分紧张了。他们实际上比以前更痛苦,因为他们把增加的收入花得太凶了。”

按预算花钱,收入多可以多支出,收入少就要少支出。超前消费,你背上债务,生活就没有快乐了。

第四,有钱可以购买医疗以及意外灾害的保险。

对于各种意外、不幸,及可意料的紧急事件,都有小额的保险可以购买。

这并不是建议你生活中每件小事都投上保险,但要郑重建议你不妨为自己投保一些主要的意外险。不然,万一出事,不但花钱,也很令人烦恼。而这些保险的费用都很便宜。

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有位妇人去年在医院里待了十天,出院之后,收到账单——只有八美金。怎么回事?她有医疗保险。

第五,不要让保险公司以现金形式将你的人寿保险付给你的受益人。

假如你投保人寿是为了在你去世后能照顾家人,这当然是件好事,但绝不可让保险公司一次性将大批现钞付给你的受益人。

“拥有许多新钞票的新寡妇。将会怎么办?纽约市人寿保险研究所妇女组主任马利翁?艾伯利夫人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马利翁?艾伯利夫人在美国各地的妇女俱乐部演讲时,指出不让寡妇领取人寿保险金,而改为领取终生收入的好处。

她例举了三个这样的例子足以说明问题:

一位收到二万美元人寿保险现金的寡妇,将钱借给儿子开创汽车零件事业。结果儿子的事业失败了,她现在穷困潦倒,三餐难以维持。她提到另外一位寡妇,受一位油腔滑调的房地产经纪人诱惑,把她的大部分人寿保险金拿来购买一些“保证在一年之内升值”的空地。三年之后,她把土地卖掉,却只拿回最初投资的十分之一。还有一位寡妇,在领取了一万五千美元人寿保险金的十二个月以后,就必须向儿童福利协会申请补助款抚养她的儿子。

6.上海人很现实

在清明节,上坟扫墓是中国人的一桩大事,上海也不例外。扫墓供品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是青团、麦青草与糯米和豆沙制作的一种糕点。这是新春时的点心,人爱吃,鬼也爱吃。这时如果你够细,便会发现同一天,同等数量大小的青团价格是不一样的,这为什么呢?问问超市的阿姨,她会耐心地教你说:“这青团是好的呀,那青团是摆摆样子的呀。要是自己吃嘛,一定要买这青团。那青团呢,大家都是拿去做事的呀。”做事就是上坟。上坟的供果,因最终都是给看墓人拿走,上海人便会选择一些便宜的瓜果糕点,摆摆样子,让仪式得以完成。

如此看来,上海人就显得薄情寡义了;可是要说上海人不讲感情,那也不对,年年的清明,家家都出动,大举地做事,其态度与规模,其他任何城市都难以望其项背。如果你仔细想想,也就明白上海人是实在与理智,怎么也不肯花冤枉钱。清明是一定要上坟的,悼念也是一定不要忘记省钱的。昂贵的鲜花与糕点,照样还是消费不了多少。眼里是要噙着泪水的,东西还是要寻找便宜的。上海人把事情做得哀而不伤,有节有度,感情上再难过,心地里总是有把守;钞票花费到什么程度,手指缝都还是捏得出分寸来,绝对不会恣肆汪洋。这便是上海式的现实主义了。

上海的现实主义很是难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树大根深地密布在生活的细节之中。你进入了上海人的日常生活以后,有一天,他们就会告诉你:“法国葡萄酒是好的呀!在沃尔玛和家乐福,三四十元,也可以买到很不错的波尔多红葡或者白葡;中国的皇府和长城,那是难喝得来!还要百来多元,千万不好随便买的了。”

对于职业的选择,上海人对亲朋好友总要唠叨一番的,他们说:“现在最好是去做教授。做生意嘛,好是好的来,不过风险太大,又辛苦,还要运气好;大多数人,运气都有定数,哪里有那么多的好运等着你呀?做生意嘛一般人还是吃不消的。在大学做教授,动动嘴皮子咯,一个月收入上万元还是毛毛雨,又受人尊重,又有派头,现在国家把教育当产业抓,做教授肯定是最适合的呀。”

近年来上海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大事,就要数买房。街道上最多的门脸,也是房地产中介公司,三五步就一家。也许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玄乎劲,让上海人嗅出了一种难以把握的不安稳,只有不动产才是最牢靠的。于是家家户户都在盘算并行动着:如何小房换大房,如何大房换别墅,如何买头期开盘房,如何按揭买房出租还贷;今后任你风雨飘摇,房子总归屹立在上海的大地上,上海总归是中国最繁华的大城市,人人都想来上海,上海的土地总归越来越少,因此今后房子的保值升值绝无问题。上海人坚信:上海的住房就是硬道理。

假使你以为上海是一个“香风温软”的城市,那你就大错特错了。首先,上海总是有十分强劲的风,动不动在窗外呜呜响得怕人,到底是沿海城市,没有中原城市的风和日丽。上海的行事作风同样很硬派,满大街都是硬道理。你在别的城市买机票,一般都可以谈折扣,五折票也是经常会有的事情,在上海你就休想。在上海你想安装一部电话,你不往电信局跑几次并耐心排队并提前交足预付款,期望像许多城市那样给电信局打个电话就来人装机,那你也休想。上海大街上的标语,一味都是灌输上海的硬道理,如“电动自行车一定要入库,不然几秒钟就会失窃”,“不存放电动自行车,省了小钱失了大钱”,等等,都是特别露骨头露鲜血的危险与警告。按说缓缓步入餐厅,应该是有一点诗情画意的事情,而你步入上海的某些餐厅,不当心就看见了餐椅背靠上的广告词:进餐带套一防污染二防被盗!进餐还要带什么“套”吗?这是很突兀很吓人的话,如果对上海的现实主义没有足够的了解,多半要被“进餐带套”吓得诗情画意全无。其实这广告词也就是说:进餐的时候,顾客将外衣和随身小包挂在餐椅椅背上,那么就应该使用一只椅背套子。一般说来,凡诉诸文字的口号标语广告词之类,人们写出来的时候,自然就会考虑一点对称与押韵,含蓄与艺术感染力什么的,上海却不管这些,上海的文字个个都砸到实处,要叫你懂得害怕,要叫你明白人人都在觊觎你身上的钱,这就是上海的习惯做法和春夏秋冬,是日复一日的上海日常生活了。

如果说长期生活在政治中心的北京人,是以“关心政治”而著称的话,那么,长期生活在经济中心的上海人则是以商业意识和世俗化而著称。

著名的上海籍作家王安忆,写过下篇文章叫《北京是美上海是管用》,很清晰地对比了上海人和北京人。她认为,走在皇城根下的北京人有着深邃睿智的表情,他们的背影有一种从容追忆的神色。护城河则往事如烟地静淌。北京埋藏着许多辉煌的场景,许多惊心动魄的场景,如今已经沉寂在北京人心里。北京人的心是藏着许多事的。他们说出话来都有些源远流长似的,他们清脆的口音和玑珠妙语已经过数朝数代的锤炼,他们的俏皮话也显得那么幽默,骂人都骂得文明:瞧您这德行!他们个个都有些诗人的气质,出口成章;他们还都有些历史学家的气质,语言的背后有着许多皇朝典故。他们对人对事有一股潇酒劲,洞察世态的样子。上海人则要粗鲁现实得多,他们在几十年的殖民期里速成学来一些绅士和淑女的规矩,把些皮毛当学问。他们心中没多少往事,只有20年的繁华旧梦,这梦是永远也做不完的,如今也还沉醉其中。上海人是现实的,讲究实效的,以成败论英雄。他们的言语是直接的,赤裸裸的,没有铺垫和伏笔的。他们把“利”字挂在口上,大言不惭。他们以贫为耻,常说的骂人话比如“瘪三”“乡下人”,“叫花子吃死蟹——只只鲜”,没什么历史观,也不讲精神价值。相比之下,北京人比上海人更富于艺术感,但后者则更具务用精神。

普通上海人历来对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争论兴趣不大,只是专心干好自己的事情;挣钱养家糊口,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并把尽可能多的时间花在经营小家和享受生活上。这种“世俗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典型地反映了上海人的平民心态和务实观念。

上海市民大多对政治持敬而远之、与己无关的冷漠态度。“不管谁上台,只要多发点红包就行。”由于和中国的其他地方比,上海人的实际生活水准较高,“有产者”较多,上海人怕乱怕动,太太平平好好过日子的愿望可能比别处更强。

与商业化、非政治化的态度相一致,上海人将精力、兴趣转为对生活的投入和关注上。上海人通常是非常生活化的,他们有一种透彻的务实态度,老百姓的使命就是好好过日子,吃好一点,穿好一点。因而,大多数上海人是属于安心过日子的人——这是相对北京的有一大批人为各种意念、信仰、事业追求所蛊惑,“瞎折腾”而不甘好好过日子而言。在上海,即便是一个有专业成就的知识分子,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也是个多面手、百事通,对饮食起居、烹饪料理乃至服装样式等等无不精通,陈景润那样不谙世事的专家在上海的确是百年难得出一个。

上海的文化基调,有些匆匆过客大都有误解,似乎上海就是中国的灯红酒绿,花花世界,人人都在享受生命,十里洋场贵夫人娇小姐公子哥儿都在极尽奢靡。社会上有许多文字,都是写写上海的旧时洋楼,今日的酒吧;起死回生于新旧时代之间的爵士乐,美酒加咖啡,一杯又一杯;老洋房里头的绅士,海边外滩的水兵;昔日名媛与歌女的香氛丽影,浦江两岸的异国建筑与不夜城的霓虹灯。这是上海,的确是上海,却仅仅是上海的一部份,并不能代表上海的全部。这些物质生活与精神状态,在上海在着有着,在伦敦,在纽约,在中东,在非洲,一样也都存在着。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精神形态,在本质上,不以地域空间划分,而以阶层等级划分,富有阶层都拥有同样的物质,因此形成了他们同样的生活形态。这个生活形态一律都是豪华的,精致的,奢靡的,艺术的,享乐的,这是一个以物质文明的最好为原则的形态,决不独独是上海。

上海应该是上海人民的,这人民是指一个占绝大多数的人类群体,只有上海人民才是上海文化的代表。是他们创造并发展着上海这个城市最本质的东西:血肉,面貌,语言,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上海人民最善于为个体生命营造安身立命之所;安稳与实惠,是支配他们行为的根本宗旨。上海人民理智面对现实的态度,无疑形成了上海的处世哲学与主义,在当今中国社会独树一帜。

7.上海人的金钱智慧

一个人怎样使用钱(包括赚钱、存钱和花钱)或许是检测他的金钱智慧高低的最好的方法之一。因为人性中的一些最优秀的品质是与正确使用金钱密切相关的,例如,节俭、慷慨、诚实、公平和自我牺牲精神等;同样,人性的一些弱点如贪婪、欺诈、不公平和自私,也能由此表现出来。

上海人就是通过用钱,表现出来了他们的金钱智慧。他们不只是赚钱机器,而是对金钱有着理智的认识:

(1)不一味追逐金钱和财富,甚至为赚钱而不择手段,这不是金钱智慧,而是玷污金钱智慧。

(2)金钱智慧是可以通过学习与培训而得以提高的。提高一个人金钱智慧,不只是增加他口袋里的钞票,还能改变一个人的素质。

(3)金钱智慧是衡量一个人社会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最被人们忽略的。一个金钱智慧弱的人,肯定是现实生活能力很差的人。

(4)金钱智慧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人的其他智慧和能力密切相关的。

曾经流行的《富爸爸穷爸爸》一书指出:“之所以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为了财富奋斗终生而不可得,其主要原因在于虽然他们都曾在各种学校中学习多年,却从未真正学习到关于金钱的知识。其结果就是他们只知道为了钱而拼命工作……却从不去思索如何让钱为他们工作……”该书通过分析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穷人之所以成为穷人的各项综合因素认为,富人和穷人的分别是源于不同的金钱观念,穷人是遵循“工作为挣钱”的思路,而富人则是主张“钱要为我工作”。富人是因为学习和掌握了财务知识,了解金钱的运动规律并为我所用,大大提高了自己的钱商;而穷人则是缺少财务知识,不懂得金钱的运动规律,没有开启自己的钱商。尽管有的人很聪明能干,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具有很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但由于缺少钱商,还是一个穷人,成不了富人。

这本书在北方卖得火热,但在南方却遭到了冷落。原因就是书中一些关于钱与培养孩子钱商的观念对于北方人来说是振聋发聩的;而对于南方人来说,是早已见怪不怪的事,而且他们早就将书中的观念实践在了赚钱过程中。

金钱教育不是单单把“爸爸妈妈赚钱很辛苦”挂在嘴边,而是要让孩子思考金钱的价值,帮助孩子认识到金钱来之不易,要有计划地慎重理财;金钱并不能换来你想要的所有东西,不能沉迷于金钱世界;付出才会有收获,不要有不劳而获的懒惰思想;收入是为了支付全家人的开销,任何对金钱的滥用都可能影响全家人的生活,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有专家为金钱教育列出这样的时间表:3岁认识硬币和纸币、4岁知道钱币的面值、5岁知道硬币的等价物、6岁可以简单地找零、7岁会看价签、8岁可以干零工挣钱、9岁会制订一周的开支计划。

南京一学生王同晖曾开出1000万元的天价,公开叫卖他已获得国家专利的小发明。1000万元算得上是天文数字,而王同晖发明速变角锯弓的成本造价不过几百元。但王同晖认为,1000万元是他经过充分调查和论证后估算出的合理价位。因为国内目前生产锯工材料的五金厂有1000多家,其中锯弓产量每年在1000万把以上,他的专利一旦推广,市场潜力巨大。对于诸多争议,王同晖称他早有思想准备,他希望通过此举验证知识的价值。

8.努力挣钱,设法省钱

上海人特别是上海商人是十分注重节俭的,他们不管多么富有,绝不会随意挥霍钱财。在宴客中,以吃饱吃好为尚,不会讲排场乱开支。在生活中,以积蓄钱财为尚,不会用光吃光,手头空空的。

上海人测算过,依照世界的标准利率来算,如果一个人每天储蓄1元钱,88年后可以得到100万元。这88年时间虽然长了一点;但每储蓄1元,大都在实行了10年、20年后,很容易就可以到达100万元,因为这种有耐性的积蓄,就会得到利用,由此便得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赚钱机会。

崇尚节俭、爱惜钱财是许多富豪们成功的一个诀窍。如美国连锁商店大王克里奇,他的商店遍及美国50个州和世界许多地方,他的资产数以亿计,但他的午餐从来都是20美元左右。美国克德石油公司老板波尔?克德是一位节俭出名的大富豪,一天他去参加狗展,在购票处他看到一块牌子写道:“5时以后入场半价收费。”克德一看手表离5时还差一刻,于是他在人口处等候一刻钟,才购半价票进场,这样节省了0.25美元。可知道,克德公司每年超亿美元现金流量,他所以节省0.25美元,完全是他节俭习惯和精神在起到支配作用,这也是他之所以是富豪的原因之一。

上海人不单是精于做处世,还与他们善于节俭,不乱挥霍钱财相关。上海人的用钱观念总结起来可以这么说:努力挣钱是开源的行动,设法省钱是节流的反映。巨大的财富需要努力追求,同时也需要杜绝漏洞,这正如古人说过的“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许多上海人成为大富豪,这是因为上海人有可贵的用钱精神。他们成为屈指可数的大富豪后,仍坚持节俭,保持着上海人特有的爱惜金钱的精神。

李嘉诚的钱在华人中是最多的,而他对钱的“吝啬”程度也是罕见的。据说有一元钱掉在地上,他也会弯腰把它捡起来。面对公益事业需要,他时常慷慨解囊,但对于每一分钱的去向,他都要亲自过问。

商人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具有强烈的成本意识,“斤斤计较”是其典型的表象。如果每位员工树立了强烈的商人意识,自觉意识到自己就是一个商人,对企业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甚至于对每一滴水、每一度电……都十分敏感,都十分计较,那么,在恶劣的市场竞争中,市场经济中的交易成本,才能得到不断地降低,企业也才能真正地成为市场的赢家。正所谓“顺境靠胆量,逆境拼成本”。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节俭的美德不只是为了节约成本。

往大了说,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决定了人们不能过度的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不仅会污染和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会耗尽地球资源,破坏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基础。胡雪岩腐化奢靡,其豪宅雕梁画栋、小桥流水、金碧辉煌……创下了江南园林胜景之最,而这位官至二品的红顶商人最终却死于潦倒与忧虑之中,生命以悲剧结束。

往小了说,节俭是能决定一个人乃至一项事业的成败。斯诺在延安时,看到毛泽东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周恩来睡着土坑,彭德怀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做的背心,林伯渠耳朵上用绳子系着断了腿的眼镜,他称之为“东方魔力”,并断定它是“兴国之光”;淮海大战中,国民党大将黄维被俘后死不认输,当他亲眼目睹了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这些布衣将军后,才幡然醒悟:“在下不光败在战场上,更败在作风和精神上。”

在节俭方面,成功的生意人都做得很到位。

浙江001电子集团的董事长项青松戴的手表才68元,身上衣服也不过是几十块钱买来的。

有“亚洲第一富婆”之称的香港华懋集团主席龚如心,身家估计高达300亿港元,但日常生活却非常节俭。她每月的个人支出不足3000港元。

娃哈哈集团内部的发票必须在经宗庆后签字之后才能生效,在一次签字时,突然只听宗庆后大声说:什么?买10个扫帚还不去批发?太浪费了!

当然,我们应该分清勤俭节约与吝啬的区别。日本松下电器的老板松下幸之助的个人午餐是普通盒饭,但他一定不会同意他的经理们在便宜的小饭馆里与客户洽谈生意。

因为请客吃饭,同是3000元一桌,一般人花就花了,没有增值的意义。而上海人请客户吃饭,则意味着有3万元或30万元的生意。

总之,该省的钱,省一分是一分;而值得花的钱,则一定不要吝惜。这才是对金钱的合理态度。 EaSJk/Y1SmGSaY9RwTl11OZ1JfFbMzLYq/qHpdhl6p7xTjF/dk1EjFALKpOxSDL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