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8章

一个城市也像人一样是有特点的。文县的地域特色是:高山、风车、白龙江。文县县城像个睡熟的婴儿一样,躺在两座高山的中间,在日夜不停的、不知疲倦的白龙江江面上颠簸起伏。风车装饰在县城的每一个电线杆子上,风起时,嘟噜噜的转,远远望去,像一条彩色的河流……这一切,给这座古老的小县城带来了生机。

地震之后的5月23日,文县交警大队接到了110指挥中心的信息。有人报案,在白水江大桥桥北通往白水江宾馆的便道转弯处,有一辆小轿车掉在了河里。死了多少人,情况不明,车从那里来,也是未知数。陈立辉教导员接到报警后,马上带领干警关伟、季德红赶往事故现场。

在事发现场,已经挤满了观望的人。他们看到,在拐弯处,除了一道深深的刹车的痕迹之外,再就是撞坏的白龙江岸边的两个栏杆的豁口。除此之外,任何蛛丝马迹都没有。江水还和往日一样不停地流淌着,而小车早已被江水淹没,不见了踪影。

陈立辉他们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小车是从白水江南岸过桥到北岸左手的白水江宾馆方向去的。可是,由于车速过快,当司机发现前方是山岩时,猛的一个左转弯,车子转了半个圆,没有撞到山岩上,却撞断了白水江防护栏杠,一头栽进了江中。可见,当时这辆小车的车速是非常高的。

陈立辉和关伟、季德红3个,先是沿岸找了一边,没有任何发现。接下来他们商量,先得找个长竹杆试探试探,看能不能有所发现。可是,这里哪有什么长竹杆啊!没关系,我去找一根来!关伟不知道从那里找来了一根竹竿,这令陈立辉很是高兴。他把一根绳子的一头栓在自己腰里,然后把另一头交到大家手里。大家说,这样很危险。他说,没关系,如果危险,你们拉我出来就行了。大家慢慢的把他放进了江岸与江水的中间,在车辆灯光的照耀下,他把竹竿伸进了江水。天啊,这江水平时看着不怎么样深,可是,现在的感觉它是太深了。是啊,能不深吗?一辆汽车进去都不见了踪影,你一根小小的竹竿,能起什么作用呢?

陈立辉觉得事态严重,因为死亡3个人以上就属于特大事故,上上下下是要受到严厉追究的。他马上打电话把这件事汇报给了大队长张智国。这时候,已经是凌晨1点钟了。合衣睡下的张大队长,也感到这是一件天大的事,翻起身来就跑到了事发现场。出来的时候,张智国还找来了两支长把手电筒。

他们拿着手电,沿着白龙江一直往下游找,看有没有什么痕迹,但找了几个来回还是没有找到任何线索。时间在一分一秒的不断流失,可是,掉进江里的小车仍然是一点线索也没有。此时的东方已经露出了鱼肚白,但是,一个通宵的寻找没有任何进展。

大队长和教导员越来越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一点睡意也没有。这时候,陆续的有群众来了,他们七嘴八舌的谈论着,有的人说车里面坐着5个人,有的人说车里边是两个人。至于这些人的来历,他们中有人说车上坐的是市上下来抗震救灾的干部。也有人说,是几个醉汉,酒喝醉了回宾馆,才出了事。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张智国大队长立即把这件事向县委政法委领导做了汇报,县政法委刘书记做了重要指示:一定要查清弄清楚车的来历,一定要尽可能的找人、救人,不能有丝毫的马虎!紧接着,县委领导的电话也打来了:“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县上的指示下达了,口劲一致了,有力就往一处使了。大队长和教导员把所有的干警兵分两路,开始摸底排查。一路有副大队长刘晓原负责,继续沿河的下游去搜寻,看有没有痕迹。另一路由陈立辉教导员负责,挨家逐户的进行失踪人员的摸底登记调查。第三路张智国大队长负责,到文县的宾馆饭店、娱乐场所调查外来人口到文县的情况。

由于地震之后群众都住在临时帐篷里,他们的工作无法做到细致入微。单位也是一样,原来的地址也变了,多数在临时帐篷办公室办公,这无疑给调查增加了新的难度。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经过一天的排查摸底,最后终于确定了车的来源。但是,车主还没有查清楚。

先说刘晓原他们那一路,他带着他手下的交警,冒着余震,顶着烈日,沿白龙江一直向下走,一走就是20多公里。他们平时工作时走路少,多数时间执勤时都开车。现在要步行,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来回在岸边找了3趟时,天已经黑了。他们吃了点方便面,喝了点矿泉水,就继续往回返。这一天下来,他们一无所获。

再说陈立辉他们那一组,他们跑了半天也是没有任何线索,就和张智国他们汇合,对开门营业的所有饭店、宾馆、旅店、娱乐场所,一家一家地走访,一户一户地登记。最后终于在一家饭店确认了这两个人,其中一个的确如传说的那样,是陇南市某单位下来抗震救灾的干部,另一个则是文县某单位工作人员,是这位抗震救灾干部的同学。至于他们晚上11点多了去白水江宾馆方向干什么事,没有人知道,也无从知道,死者家属也是一样,也是没法说清楚。

第二天之后,文县交警大队在排查任务完成的同时,又集中所有警力,抽调了骨干力量20多个人继续沿河去找。每天早上开始,他们坐上车寻找到几十公里之外的白水江下游佘口坝,然后沿着河岸步行往上走,认真的搜索、认真的寻找,1天过去了,2天过去了,3天过去了……干警们已经精疲力竭了,身心憔悴了……

他们第一天从下往上走,第二天便从上往下走,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根长竹杆,凡遇到深水区或有漩涡的地方,他们不但要用竹杆戳试,还用绳网打捞,但还是没有结果。所以,县上有关领导下的死命令“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根本就无法落实。

上午,天气晴朗,余震还在继续,周围有好多围观的群众,但好奇的人们还是很想看一看那辆掉在水里的车的样子。所以,每天的打捞现场,都有不少群众围观。

这里是水电站的进水口,湍急的江水在不断地冲刷着河的堤岸,大队长和教导员把两位搜救的交警送到了竹筏子上。为了安全,竹筏子的四面都用长绳子固定着。慢慢的,竹筏子被岸上的交警拉到了水流湍急的江面上。竹筏子在白水江上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像一个树叶子一样。搜援人员手里拿着长长的铁钩,上下左右,一下一下在江水里漫无目的的钩着。好像下面有什么东西,眼看着一次又一次挂上了。可是,竹筏子不稳定,又一次一次的滑掉了。眼看着又要钩上了,可手一紧、江水一荡又滑掉了。

甘肃省舟曲县交警大队大队长王勇军说:大地震震坏了我们的家园,但震不坏我们继续做好工作的决心……

根据情况断定,江水下面可能是小汽车。这个消息让所有的人感到振奋,能找到汽车的下落,就意味着人也快找到了。水里的小汽车像一块巨大的磁铁,你能钩着它,但是,你就是拉不上来。张队长和陈教导指挥大家在烈日的曝晒下,一次又一次的打捞,但一次又一次都失败了。但是,他们并没有气馁,而是很耐心地继续打捞。跟前面寻找线索一样,他们饿了吃口方便面,渴了喝口矿泉水……

苦心人天不负,铁钩终于钩住了汽车。大家盼望已久的这一刻终于到来了,他们多么希望那两个失踪了的人就在里面啊!他们小心翼翼的吊起了小汽车,慢慢的,大家看到了小车的真面目。然而,张队长、陈教导以及其他交警们都傻眼了,车里面空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车被大掉机吊上来了,失踪人员仍然下落不明。他们在何处,到底有几个人?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文县交警大队的决策者们……

余震不断,山上的落石仍然不断。刘晓原副大队长仍然带着交警们,沿着江岸找寻尸体。陶小涛和另外几位交警,也还在几十公里外的白水江下游金口坝,用长竹竿在找、在打捞呢!

5月29日下午,终于有了消息。在白水江下游的金口坝凡昌村,交警们找到了第一具尸体。快6点钟的时候,他们又找到了另一具死尸。两具死尸经初步断定均是男性,尸体已经被水冲刷的白胀白胀的,已经严重变形了。经过验尸论证,两具死尸与大队长、教导员他们排查摸底出的失踪者是相吻合的。

文县的交警们,英雄的交警们,终于完成了地震之后,又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

地震之后的一周内,所有的车管业务都被迫停止了。到了5月19日以后,便有群众陆续来办证入户了。为了方便群众,陈教导员联系电信局的人把宽带网线从危楼里拉了出来,经过一番忙活后,文县交警大队的所有业务、工作在大震7天之后恢复了。没有办公室,他们就搭建帐篷,没有地方,他们就选择了马路边上的树沟子。很快,一个叫做“帐篷交警大队临时车管所”的招牌,出现在了保险公司门前的树沟里。

临时帐篷不但没有影响正常的工作业务,而且极大的方便了群众。他们不但给来办证的老百姓提供矿泉水,还尽可能的主动为群众服务。能一天内办完的工作,他们在半天内解决;能半天办完的业务,他们在两小时内搞定。大地震之后,他们与群众之间真正的有了那种叫鱼水情的警民关系。

5月17晚上发大水,四川九寨沟旅游团转运滞留旅客的中巴出租车从文县经过,晚7点多在文县石坊水泥厂(东青路)与一辆摩托车相撞。中巴出租车的两个轮胎当场爆破,不能动了,摩托车驾驶员也受伤了。陈教导员接到报案后,立即和关伟赶赴事故现场,他们初步得知那中巴车司机家在绵竹什坊,家里受灾非常严重,房子也塌了,亲人也受伤了,而他的车的备用胎只有一个。同时,他还了解到,车上的乘客多数为成都人,心里非常着急。陈教导员一边立即组织人员把伤员送到文县第一人民医院治疗,一边安抚旅客,叫他们别着急,他们一定会让客人满意的。晚上,他给他们联系了一家墙体牢固的私人宾馆,让他们先住了下来,并给他们送去了水、方便面、面包等食品。然后叮咛他们,先休息一晚上,等第二天天亮了、雨停了马上就走。把这些旅客安顿好之后,事情又来了,摩托车驾驶员(伤者)家属的情绪极不稳定,不但要扣车,还要求中巴车司机报销所有的医疗费用,以及护理费用。驾驶员身上没有带多少钱,提出能不能让他们先走,回去后,他一定把钱寄回来。陈立辉说没问题,他对伤者拍着胸膛说:“你放心,钱你们先垫付,我给你们担保,如果他们拿不来钱,我负责任!”伤者家属见交警大队的教导员担保,就答应了。

四川的驾驶员非常感动,他流着泪水说:“我跑了那么多的地方,见了那么多的交警,文县的交警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交警。”

为了让重灾区的旅客早日回家,去和自己的家人团聚。一场很复杂的事故就这样让陈立辉给轻描淡写的处理了。那位四川司机果然守信,在走后的第5天,就给伤者家属寄来了医疗费。

进入7月份,抗震救灾工作已经到了灾后重建阶段。根据县公安局的安排部署,7月1号那天,他们去碧口执行维护社会稳定统一行动。陈立辉他们巡逻到碧口的豆家坝加油站附近时,已经是凌晨两点钟了。他刚刚从车上下来,就发现前面有辆小面的车摇摇晃晃开过来了。这么黑的夜,这辆面的车为什么不开车灯呢?

他想,三更半夜的还不开车灯,一定不是什么好人。他果断的站在了马路靠江边一面,他怕这家伙一慌张,把车开进江里去。他的助手们也明白了教导员的意图,就有意把面的车往山岩那边逼。果然,面的车见有人拦车就慌了,想加油冲过去,陈立辉吓了一跳,这非常危险,他想如果不行就放过去算了。他们不想靠近面的车了,并在山岩那一边路上留下了一个让面的车逃跑的口子。然而,面的车在离他们十米远的地方,自动熄火了。陈立辉这下悬着的心放下了,他走到了面的车的跟前,好家伙,他看见车里除了司机外,还坐着两个小伙子。车门一打开,一股酒气扑面而来,陈立辉一把把醉醉醺醺的司机拉下了车:“你不要命啦?”

在抗震救灾的日子里,甘肃省甘南交警为藏族同胞遍及抗震救灾知识……

陈立辉又喊另外两个:“都下来!”那两个人动都没动。他又叫了一声,还是没动,两位交警便上车把他们拽了下来,结果这两个人也是酒气熏天。陈立辉对司机说:“把你的驾驶证拿出来!”小伙子说没有驾驶证,陈立辉又一次火了:“你找死啊?无证驾车,还喝酒!”

当时,公安局领导也在场,陈立辉汇报说:在这个特殊时期,这些家伙又如此的狂妄,我建议拘起来算了。公安局局长当场签字,把无证驾驶的司机拘留了十五天,还罚了两千元。

陈立辉发现了问题车,还迫使司机操作不当熄火而避免了一场意外的交通事故,先不说这滔滔江水,前面不远就是碧口镇,满大街都是帐篷,要是开着车在街上乱撞,后果不堪设想。

危难之时显神手

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他正在上班的路上,大地震发生了。

大地在颤抖,四周的楼房也在剧烈的摇晃,白龙江两岸的山上像落上了无数个炸弹一样,炸声阵阵、浓烟滚滚。他清楚的意识到,地震了。那一刻,街上的人们惊呆了,房子里的人们也不断的冲了出来。他们四散逃跑,混乱成了一锅粥。他连忙向惊慌失措的群众大声喊:“不要慌!大家不要慌!朝这边来,到空旷的地方……”

他正疏散周围的群众时,看到旁边的一堵墙体裂开了,一个50多岁的男人呆呆的立在那面快要倒下的墙下,一动也不动。他大声喊着,一个百米冲刺的架势冲了上去,把那个傻了似的人一把拉了过来。就在这一瞬间,墙体塌了。人们在尘土飞扬中尖叫着,以为把人砸下了。烟雾过后,人们惊讶的发现,那人被一个交警救了。那人这下清醒了,他拉着交警的手不放:“多亏你救了我,不然,我就没有了。”

这个在地震后第一时间里救人的警察不是别人,他是甘肃省文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副队长、中共党员、一级警司刘晓原。1998年底,从教师的岗位上调至交警大队工作,先后干过事故股长,秩序股长,2003年10月份提拔为副大队长至今。

刘晓原救人后,才发现通讯中断了,他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他想,这个时候应该是群众最需要交警的时候。应该马上把路上的交警组织起来,参与到为老百姓服务的行列中来。他没有顾上回家看一看,而是一个点一个点、一个岗位一个岗位的去找执勤的交警。找到了所有的交警时,大队长派人来了,要他们马上返回大队,有任务要马上去执行。

5月12日晚上,按照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安排,刘晓原的任务是负责道路交通秩序的管理。他在执勤中才知道,四川的汶川、青川死了不少人。他想,怪不得文县的灾情这么大、群众的房屋几乎全坍塌了,原来震中就在邻居那里。汶川到文县的距离是200公里,青川到文县的直线距离才只有18.8公里。

5月13日凌晨1时许,刘晓原正和其他几位交警在大街上巡逻。街上防震蓬里的群众,还有没地方睡的群众都没有一点睡意,慌恐的他们还在述说着地震之后的种种遭遇。还有不少人在吃方便面,也有的人在搭帐篷。他们中已经有人走出了慌恐,他们光着膀子,居然在大街上喝起啤酒来了。不少帐篷里的人已经睡了,大人和小孩依偎在一起,已经进入到了睡眠状态……

在巡逻中的刘小原发现,有两名中学生一直在大街上乱转。第一次发现他们时,他没有在意,巡逻车就在他们旁边开过去了。第二次发现他俩时,他们还在街上转,已经由西面转到了东面。他感觉这是两个无家可归的学生,便把车开过去拦住了他们。不问不知道,一问才知道这两个学生是文县一中的,一个家在堡子坝乡,一个家在中寨乡。地震发生后,学校的教室变成了危楼,他们住的宿舍也全部裂缝了,再也不敢进去了。家里人的情况如何他们也不知道,电话也打不通,与外界没有了任何的联系。从地震到现在,他俩连一口水都没喝,一口饭都没吃,一直就这样在街上转悠。他俩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反正就是这样漫无目的的转悠……

刘晓原听完两位学生的诉说之后,说:“来,上车,和我们一起去交警大队。”两个学生突然间像找到了亲人一样,鼻子一酸,这眼泪就下来了。刘晓原摸着他俩的头说:“坚强点!先到我们交警大队睡一觉,睡到早上,叔叔送你们回家。”

刘晓原把两个学生带到了交警大队搭建的临时帐篷执勤点,他给两个学生每人泡了一桶方便面。两个学生吃的非常香,从吃饭的神态可以看出,他们已经饿坏了。吃了一桶还不行,他又给他们泡了一桶,两个学生像回到家里了一样,又吃完了第二桶。之后,刘晓原又安排他俩睡到了并起来的桌子上,他俩刚睡下,就进入了梦乡。看到两个学生憨憨的睡态,刘晓原开心地笑了。第二天早上,他又派人把两个学生送到了他们的同学家里。

一大早起来,刘晓原便带领秩序民警上路了。从月亮坝到尖山,从尖山到月亮坝,再从大渡坝到加油站,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疏导交通、帮助施工队员抢修公路、冒着余震前进……

5月16日,刘晓原一大早就接到了命令,有一批运输救灾物资的车队要来文县去碧口。在地震后的日子里,救灾物资不仅代表的是党和政府的关怀,而且也是全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同时,救灾物资也可以说是救命物资。因为,灾区的老百姓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的关怀和支援。灾区人民如果没有这些救灾物资,就渡不过眼下的难关。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这么说:救灾物资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接到命令的刘晓原,一刻也没有耽搁,他火速带上4名交警就出发了。他们要认真而又细致的在沿途进行踏查,发现问题后,要随时解决问题。他们带了一些干粮,带了一些水,就先去临江了。然后,沿临江一路返回,再到碧口。这一段路,足足有一百多公里啊!这里的道路十分的复杂,随时就有可能出现险情。一边是山上的悬崖峭壁,一边是深不可测的白水江。他们正走到212国道塌方路段时,又一次余震光临这里。塌方的石块堵住了道路,而且山顶上随时而下的落石还在时刻威胁着群众的生命,也威胁着车辆的安全。

刘晓原招呼其他四位交警一起下车,把车停到了安全地带。而后,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开始清理路面。在清路的过程中,刘晓原他们不但要注意头顶随时下落的飞石,还要加快进度。不久,他们已经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刘晓原突然感到脚下的地又在动,大家也感觉到了,余震又来了。

大家没有因为余震就停下工作,他们继续在搬石头、运土方。突然,刘晓原觉得有东西从手臂上擦过,是一块50厘米大的石头从他的右侧落下,只是在他的手臂上蹭了一下。他没有在意,也没有任何知觉。他继续在搬石块,有个同事突然喊:“刘队长,你手臂上的血!”刘晓原一看,手臂上果然已是鲜血淋漓了。他笑着说:“没事的,这点伤没什么。”

他跑到车上拿了些卫生纸,在他包扎伤口的那一刻,一块很大的石块落了下来,落在了他刚刚站的地方。他的同事们吓愣了,要是刘晓原不去包扎伤口,这一块石头下来,刘晓原一定是“牺牲”无疑了。刘晓原笑着说:石头是长眼睛的,不砸好人啊!

几处严重塌方的地方,终于在5月13日下午5时全部被打通。

刘晓原他们的认真负责和辛勤工作,为抗震救灾赢得了时间,为保障救灾物资的顺利运送开辟了道路。

“5.12”大地震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中央首长和省市领导多次来文县检查灾情,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为了保证中央领导的安全,交警大队又担负起了警卫工作的重任。刘晓原一马当先,不但亲自实地查看,还与其它大队领导一起,制定警卫方案。为了维护城区秩序,他带领战友们每天都在路上执勤检查,指挥护送伤员及救灾车辆。把停放在滨河路上堵塞交通的车辆通过引导后,有序地停到了韩家坝,不但改善了城区交通混乱的状况,也减轻了交通管理的压力。

一次,刘晓原和关伟在城区巡查时发现,公路边的帐篷有点参差不齐。即影响了市容,也会给中央领导留下不好的影响。他们就找到这些帐篷的主人,晓以利害。大家觉着交警的话有道理,就听取了交警的建议。在交警的帮助下,这里的帐篷马上就变得整齐划一了,看着也十分的舒服。他们说,保持市容整洁和美观,也是他们的责任。

群众的理解让刘晓原很受鼓舞,就准备去下一个点上查看。这时候,一个摩托车在帐篷区划着大大的S型飞了过来,倒在了刘晓原的脚下。刘晓原当了十多年的交警,还是第一次看见在现实生活中这样骑摩托的人。他打算给这个人讲讲这样做的危害。可是,还没有等他开口,那人就开口大骂起来:“妈的,警察怎么了,老子撞的就是警察,骂的就是交警。”

刘晓原愣了一下,才闻出这人身上满身的酒气。这个家伙骂了人,还想骑上摩托车跑,被刘晓原拦住了。那人二话不说,一拳就打了过来,紧接着脚也踢了过来。差一点还把自己摔倒了,嘴里仍然是骂骂咧咧的。刘晓原还是忍住了,他没有动手,他在想,怎么制服这个家伙。那人又打又骂的行为,激怒了旁边汽车司机们。这些司机们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他们群起而攻之,把摩托车司机狠狠的揍了一顿。甚至还有人要把这个蛮不讲理的家伙扔到坎儿下去,被刘晓原拦住了。这其中,有个司机骂道:“地震都这么严重,你还喝酒,还打人闹事,真是没人性的东西。”

刘晓原制止住大家的粗野行为后,给治安大队打了电话。一会儿,治安民警来了,大家给做了证,就把饮酒的司机给带走了。刘晓原非常感动,群众这么支持他们的工作,他们苦点累点有什么不可以呢?

当陇南人民最需要全国人民救援和帮助时,重灾区文县迎来了一批批的救灾物资。这中间,党和政府组织的抗震救灾物资,有机关单位、企业援助的抗震救灾物资,还有民间组织、开明人士慷慨解囊送来的抗震救灾物资。这些初来乍到的大量的车辆,给文县脆弱的交通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压力。这里边,有相当一部分因素是这些远道而来的车辆和客人,对文县的地理、道路情况不熟悉造成的。

刘晓原在执勤过程中,在为抗震救灾物资车辆开道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车辆太多,而交警太少。有时候,你就是使浑身解数也根本顾不过来。怎么办呢?文县许多好心群众的举动给了他启发,他发现,有外来车辆问路时,他们就主动给这些运输救灾物资的车辆带路。同时他想,如果在警卫开道工作中有了这样一支队伍,交警“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速度就不成问题了,首长们到达灾区的时间就会大大的提前了。刘晓原设想,如果组织这样一支队伍,专门为运送抗震救灾物资的车队和交警开道工作服务,好多的问题就迎韧而解了。

说干就干,他把自己的想法给大队长作了汇报,张智国认为很好,同意马上组织一个“交通管理志愿者”小组,这对文县的抗灾救灾工作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他希望刘晓原现在就着手,以交警大队的名义组织。消息传出后,报名的群众非常踊跃。在短短的半天时间里,他便精选组织了一个十多人的“小分队”。为了做袖标,他把妻子的包袱拿到了“帐篷交警大队”里;为了给袖标上印字,他把不敢开店的老板从帐篷里拽到了摇摇欲坠的打字复印部……

做完这一切之后,刘晓原领导的“交通管理抗震救灾志愿者”小分队正式成立了。他和大队领导马不停蹄给小分队的队员们上课,传授交通安全知识,交代注意事项。“交通管理抗震救灾志愿者”小分队里,有个体老板、青年学生、退休老干部、农民等,他们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需要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经过刘晓原的辛勤工作,队员们的精神状态良好。他高兴地宣布:我们,可以上岗了!

“交通管理抗震救灾志愿者”小分队服务的第一个车队,是97辆大型货车组成的救灾物资运送车队。车队抵达文县时,小分队的成员们带着铁锨,撅头、绳索等开山清路工具,为车队带路。他们不但冒着余震危险为车队开通了一次次塌方堵塞的道路,而且还帮助车队装卸货物、给司机准备食物、水和解决住宿的地方。

“交通管理抗震救灾志愿者”小分队,在刘晓原的带领组织下,不但给抗震救灾物资车辆开路引路,还给军车导航。有一回,兰州军区某红军师金刚钻团75辆军车浩浩荡荡地开到了文县,使文县本来就狭窄、十分拥挤的街道更加不堪重负了。在关键时刻,“交通管理抗震救灾志愿者”小分队的志愿者们跑前跑后,又是为他们找安全地方,还为他们寻找合适地带,使这些军用车辆安全的找到并抵达了目的地,为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古阴平古道、白龙江畔,刘晓原与大队长张智国、指导员陈立辉等所有交警们用自己的行动,铸就了闪耀的警徽和盾牌。他们年轻,但不浮躁;他们有为,但不骄傲。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人生价值,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人生。愿他们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工作中,做出更多的成绩。

城市平安的守护者

这是一位留着寸头,中等身材,皮肤微黑的年轻人。第一次看到他时,就知道他是一个聪明、睿智的年轻交警。他叫杨宝全,现年35岁,他的岗位在文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城区中队,是中队长。他和他的战友们,是文县城区交通安全的守护者。大地震来临时,他正好在城区的岗位上。他对“5.12”大地震,有着更为深刻的体验。

“5.12”地震发生后的那一刻,杨宝全在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的领导下立即带领城区中队交警,投入到了城区交通秩序的管理、整顿之中。为了抗灾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他带着大家在恐慌的人群中打通了一条绿色通道,即保证了伤员到医院的及时救治,也保证了群众的安全疏散。之后的数十个小时里,他没有合过一次眼,只是吃了两桶方便面,渴了一瓶矿泉水。

5月14日早上,兰州军区某红军师要来文县参加抗震救灾,来的官兵比较多,足足有一个团。那个时候,文县县城四处都塔满了帐篷,连滨河路上都搭满了临时帐篷,很难找一块安全的、空旷的、比较大的地方让部队驻扎。但是,交警大队接到了死命令,必须要在城区任意一个地方,弄出一个比较大的平台来。杨宝全接到大队长的指令后,心里非常着急,也深感责任重大。一是领导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了他,说明了对他的信任;二是军队已经来了,能否安顿好他们关系到抗震救灾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大问题。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城区里没有地方,怎么能生出一块大地方呢?杨宝全跑了不少地方,也想了不少办法。但是,还是没有找出一块合适的地方来。

在最后的时刻里,杨宝全来到了韩家坝一带。他发现这里虽然没有现成的地方,可是,有一个小土山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如果把这一个小土山弄平整了,岂不是一块大地方吗?他细算了一下,必须要有两台铲车才能在一天之内完成这一任务。可是,现在正值抗震救灾时期,余震不断。许多工程队和施工单位都停工了,熟悉的能叫上名字的有铲车的人也都搬出了自己的家,住在外面的帐篷里去了,你一时半会儿根本就找不到。他跑了不少地方,也找了不是朋友,都没有解决问题。最后,他找到了城关镇的一位老支书,他们家有一台铲车。他对老支书说,能不能用你的铲车给部队的官兵们推一块安营扎寨的地方。老支书说:“没问题啊!解放军是来帮助我们的,我们理所当然的要帮助人家。”这样,一台铲车解决了。

杨宝全又四处打听,终于又找到了第二台铲车。他高兴极了,便亲自指挥,甚至亲自上阵……司机很是卖力,累得是汗流浃背。杨宝全也不例外,他的衣服也被汗水浸透了。他们轮流换班,人休车不休,两台铲车不停的工作了一天,他们终于完成了任务。晚上部队开来的时候,一个平整的开阔地带已经被平整了出来。他们还没有离开,又帮助部队官兵连夜搭帐篷、安营寨,整整忙了一个晚上。

由于陇南是地震的重灾区,所以,学生高考延考至7月3、4、5日进行。有一位碧口来的学生扬名,在进考场以前才发现身份证掉在出租车上了,急得哭了起来。有同行出主意说,有事应该找警察叔叔,你去找找交警,试一试,或许他们会有办法。扬名找到了正在值班的杨宝全,说他马上就要领准考证了,没身份证他就领不出准考证来。如果没有准考证,就参加不上明天早上的高考。再说了,参加高考也得有身份证啊!

杨宝全说,你放心,我们带着你去找。他发动在家的全体交警,分头到城区所有的出租车司机那里打听、寻找,还是没有找到扬名的身份证。为了不影响扬名参加高考,他带领考生去公安局协调,在有关部门补办了一个临时身份证,才使扬名顺利地参加了高考。

5月19日是全国哀悼日,杨宝全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就通知中队全体交警认真对待。到了下午2点28分,他安排五位交警把5台警车的警笛打开,然后站在车边上向罹难同胞默哀。他们的行动,感染和影响了周围的群众,大家都学着交警们的样子肃立默哀,有不少人当场就哭了。

一位寺庙的主持说:甘肃省甘南的交警是好样的!没有他们,我们可能就无立锥之地了……

5月29日,邻县九寨沟县几个不法商贩到了文县。这些人拉了一皮卡车牛肉悄悄在文县低价销售,这引起了执勤交警杨宝全的注意。他悄悄的拦住了一位买上牛肉的大妈,把她买的牛肉认真的观察了一番,发现这冻牛肉确实有问题。他又用鼻子闻了一下,确定这是变质牛肉。其时正是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人们还仍然处在不断的余震带来的巨大伤害和恐慌之中,如果再要是吃上变质的牛肉,那就等于是雪上加霜。他给大妈说明,这牛肉不能吃!大妈说,怎么办啊?这退又退不掉。杨宝全带着大妈来到了牛肉贩子跟前,大声说:“请大家把牛肉全退了!因为这是变质牛肉!”

有群众也发现牛肉色泽不正常,有些不对劲,就纷纷要求不法分子退钱。几个不法分子骂骂咧咧的说:“小交警多管闲事,还想不想混了?”

杨宝全说:“我不想混了。但是,你必须把钱退给大家!”说完后,他打电话给110、工商局有关人员,说这里发现了变质牛肉,请马上前来处理!不法分子感到不妙,就退回了群众的钱款想跑,被杨宝全和他的战友们拦住了。后来,工商局对一皮卡车牛肉当场进行了检验,得出了结论:牛肉确已严重腐烂,不能再食用。面对铁的事实,几个不法分子才低头认罪了。群众见工商局把牛肉全部销毁处理了,110又把不法分子带走了,感觉这些交警真好。就买来了饮料给他们喝,被婉言谢绝了。

牛肉销毁了,人带走了,可不法分子的车没人管了。杨宝全他们只好把车开回了队里,然后交待工作人员对车主的相关证件进行了检查。最后发现这辆车也有问题,两年没有参加法定年度检验,就对车主进行了相应的处罚和制裁。这一件事情的处理,得到了上级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尤其是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有力地捍卫了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

那天,文县交警大队陈立辉教导员在150公里外接我们时,他车上还有一位戴着近视眼镜、文质彬彬的年轻交警。一看他这个样子,我就猜测出了他的身份--文县交警大队的宣传教育股股长。果然让我猜了个准,他叫张建新,还是《甘肃公安》杂志、《甘肃法制报》等多家报刊杂志的特约通讯员呢。我们一见面,他就给了我两份《甘肃法制报》,在“安全与畅通”周刊的头版头条上,就有他写的通讯和拍的照片呢。这就让我一下子对他刮目相看了。在穷乡僻壤的文县,还有如此一个有才能的交警笔杆子,真是难能可贵啊!

在单位领导看来,也许他与我们更容易沟通。这也是一种惯例,一种定势了。到了交警支队,陪同我们的一定是宣传教育科科长,那么,到了交警大队,肯定是宣传教育股股长陪着我们下去采访。这是一个不善言谈但思路敏捷的人。这一点在他写的文章里,就可以看出来。同时,他也是一个多面手,他的驾车技术也在我之上。他和大队长张智国、教导员陈立辉陪着我们渡过了在文县采访的日日夜夜。

“5.12”地震发生时,地动山摇,惊心动魄。文县的山体,有不少地方坍塌了,像硝烟弥漫的战场,只是呛人的烟雾里少了一种火药味。人们一片慌乱,有的跑出了家中,到了安全地带。有的连跑都来不及了,只好等待灾难降临。还有的,已经吓傻了。总之,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对地震的感受和体验。

在张建新跑下楼的那一刻,他听到了邻居老太太声嘶力竭地叫喊:“我的液化汽灶没关,谁能帮我关一下?”他在1楼停下了脚步,老太太似乎是在三楼,她又重复叫了一遍,她的声音很大。可是,没有一个人应声。如果张建新不应声,也许没有人知道。可是,他非但应声了,还跑上了楼。尽管他此刻也非常非常地害怕,自己上去了,万一楼塌了怎么办?因为这时候,楼房还在不停地颤抖着。可是,从老太太的叫喊声中知道,她已经急得掉眼泪了。张建新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如果失火了,恐怕会引起爆炸……那么,这一幢楼就更危险了!张建新冲上了楼,他看了一眼绝望的老太太,作为一名交警,平时也见过不少惨不忍睹的场面,什么场合都得上啊,谁叫他是警察呢。他一把夺过了老太太手里的钥匙,急忙朝4楼冲了上去。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何况我们这支兵不是养着的,是不停磨练着的。他跑上了4楼,刚把钥匙插进去时,楼房又开始颤抖起来了。后来,他才知道是余震又来了。他紧张的拧不动钥匙了,幸亏余震很快就过去了,他一下子拧开了锁子,推开门就冲进去了,满屋子都是液化气味道,还夹杂着食物烧糊的味道。幸好他对老太太家的房子结构是熟悉的,他很快跑进厨房去关掉了液化气。他看到,锅里的饭已变成了黑糊糊。他迅速地给锅里、液化气灶上倒了两勺水,浇灭了烧着的液化气管子和面板,然后转身就跑下了楼。老太太见到他时,他的头上、背上全是汗水,显然这都是刚才惊吓过度造成的。老太太的眼泪又一次流下来了,她说,你是一个好娃呀!

张建新没有让老太太说下去,他搀起老太太一步一步地走下了楼。

像这样类似的事儿还有一件呢!

去年的一个晚上,张建新的一位同学来看他。他当时住在楼下的平房里,那同学走进来说五楼邻居家的房子里有火光,也有浓烟。张建新听到后,连忙和主人取得了联系,并和主人一起冲了上去。他打开门的那一瞬间,滚滚的浓烟朝门口涌来,他不顾一切地从浓烟下面钻了过去,并且摸到了卫生间水龙头上的水管子。他拧开了水龙头,把水使劲地呲向了浓烟和大火……

房主人告诉他,他们家经常在用电炉子取暖。孩子年龄不大,出门走的时候忘了关闭电炉子,引起了火灾。火快要救灭的时候,119的警察才赶到了。 ZIUa8ymPAraoSQYWuc9SNMeYYx/Le//nbhiXnFf4ZGe2KrXiKkvP61S1PsGeY15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