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除了孙笑外,其他人一点酒都没有沾。我佩服这些小伙子,所以,由孙帅代表的所有人的敬酒,我全喝下去了。结果,我和孙帅就喝的有点多了。我说,孙帅,我们再不能喝了!他也说:主编,不能喝了,因为时间到了。我故意问:“什么时间?”他说:“和文县大队陈教导员约定的时间到了,现在,我们可以告别了。”
这就是孙笑,这就是康县交警。他们平时滴酒不沾是为了工作,今天“请假”陪我喝酒,也是工作。这是一群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强,有情有义的交警,是值得我交往的一帮好朋友。我想,这辈子,我一定要把《1
号交警》写下去、编下去。把他们身上闪光的地方都写出来,让所有的人都认识他们,都了解他们。
“你不是说你今天休息吗?”我又一次故意问他:“怎么还记着我走的时间呢?”孙帅爽朗的笑了,他大声说:“我提议,我们唱个《送战友》,给陈主编一行送行!”
“送战友,跨征程,
依依不舍两眼泪,
耳边传来百鸟声……”
一曲改的面目全非的《送战友》,把我们的心紧紧地又连在一起了。我们10几个人,手握手、手摞手,层层叠叠的把手握在了一起。此情此景,把餐馆的其它食客、服务员们都感动了。
唱完《送战友》后,我和孙帅他们一一握手后,登上了一台越野警车,我们便踏上了新的征程。一脸沉重的司机杜亮开着警车,拉着我们重返文县碧口镇。文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的教导员陈立辉,代表大队长张智国和大队全体交警,驱车150公里到达陕西宁强县境内,在瓢泼大雨中,把我们一行接到了文县碧口镇。文县交警大队碧口中队的王队长一见面,就说了一句让人心情舒畅的话:“干旱来孽龙,大雨接贵人。这旱了10多天了,陈主编来了,这雨也来了。”
甘肃省文县西80余公里处的碧口镇,坐落在陕、甘、川交界的一个山谷里,是一个著名的茶马古镇、渡口,其地理位置十分的特殊。对面是白水江,距四川青川县的直线距离是18.8公里。在“5.12”汶川8.0级大地震、“5.25”青川6.4级大余震中,碧口镇实际上就是地震中心。到甘肃的地震重灾区,如果不到碧口镇,就等于没有到过甘肃的地震灾区。西边是陕西省宁强县,也是碧口的近邻,宁强县“6.1”级余震时,碧口镇仍然是震中。
“5.12”大地震后,文县碧口镇名声鹊起,一下子成了甘肃乃至全国的焦点。中共中央胡锦涛总书记、国务院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相继来到这里视察灾情。全国各地给甘肃的抗震救灾物资,差不多都运送到了这里。
三
碧口镇是个美丽、多情而又异彩纷呈的古镇。青青碧峰山在后,云雾缭绕似仙境;浩浩白龙江在前,滚滚江水像蛟龙。一排排搭建整齐的蓝色救灾帐篷,在滂沱的大雨中显得格外的鲜艳……我们在灾区走了一路了,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景致呢!
中队长王宪海已经52岁了,但给人一种特有的硬朗和机灵,尽管看上去他很瘦小,但山东人的率直、干脆利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影响。我把我们下来的意图做了个简单的介绍,赢得了中队长、指导员和大家的热烈欢迎。这时候,时间已是下午6点了。
“5.12”地震发生那天,王宪海中队长像往常一样,第一个来到了办公室。这里的一切都很平静,与往常一样没有什么不同。他把先到的刘建国等协警派到了路上,并告诉他们,大桥旁边有一群人在马路上做生意,可能会影响交通。你们几个去看看,让他们离开。注意,不能给人家耍态度!
之后,他用自己的紫砂壶沏了一壶碧口龙井,又点了一根烟。今天,大队来了一个文件,是加强道路交通管理、迎奥运方面的。他要认真的看一看,准备明天早上就传达下去。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听到办公室的门轰隆隆的响了起来。怎么啦?他站起来看时,那声音一阵比一阵大,一阵比一阵急。紧接着,楼房开始左右摇晃了。他几乎是同女交警戚红群同时意识到:地震了!
因为在一楼,所以,他们同时跑出了办公室。这时,他们发现,昔日端庄、美丽的碧峰山,一下子粗野的耍起了威风:先是伸胳膊、踢腿,紧接着就露出了狰狞的面孔。她轰轰烈烈地大叫着,这里放一炮,震下一块山体;那里再放一炮,连肠肠肚肚全露出来了。随后,便尘土飞扬,什么也看不到了……
交警中队对面的楼房像筛糠一样,左右摇摆。屋顶上的瓦片和墙面上的瓷砖,到处乱飞。远处的农房,在浓烟中坍塌了;近处的商铺,门面墙好好的(砖混结构),后边的房子全倒了……一刹那间,整个碧口镇浓烟四起,一片狼藉……
左邻右舍的人全都跑了出来,大家惊慌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好。王宪海放开嗓子大喊:“赶紧往宽阔的地方走,别在高楼下站!赶紧往宽阔的地方走……”
已经吓傻了的、没有了主心骨的群众,听到了王宪海的喊叫声,就像听到了上帝的指点一样,很快跑到了附近的公园里……王宪海把疏散群众的任务交给了女交警戚红群。因为他看到了马路上惊慌失措的学生娃娃。刚刚执行夏令时的学生们,在上学的路上四处乱跑,危险随时都会降临在他们的身上。
王宪海拿出手机想把单位的警车叫回来,让大家管理学生。可是,电话无论咋拨都已经不通了,他只好放弃了努力。他迅速的跑到了马路上,大声对学生们说:“娃娃们,我是警察!大家千万别乱跑,听我的口令!”学生们一下子安静下来了,但是,他们根本就站立不稳。王队长说:“大家抱到一起,向我靠拢!”王队长终于拉住了一个学生的手:“大家拉着手,跟着我走!大家拉着手,跟着我走……”
碧口镇最宽敝的地方要算碧口公园了,在离交警中队不远的地方。王队长把孩子们安置在了公园里时,忙把学生们交给了女交警戚红群。
在抗震救灾期间,天水秦安交警为保障抗震救灾物资的安全运输,日夜守候在国道上……
他又对几位陆续赶来的协警说:你们的任务是马上先把几个路口看好,然后疏导交通,帮助群众。几位协警走后,中队的指导员许德斌,协警张正军、刘建国他们匆匆赶了回来。经王宪海提议,他们马上召开了党小组会议。
碧口中队有3位党员,他们是王宪海、许德斌、戚红群。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他们三个聚到了一起,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开了一个党小组会议。要是平时,这样的会议我可能会一笔带过。然而,大地震后一个只有8人的小单位,能在第一时间开一次党小组会议,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我们在碧口采访时,发现已经是危楼的交警中队门口,还挂有一面鲜艳的党旗,给人一种振奋感。这说明,在这样一个充其量是股级级别的小单位里,党的作用、党小组的作用,是何其大啊!
怪不得甘肃省公安厅交警总队的王维和总队长,只要是到陇南,武都可以不去,但碧口镇那是一定要去的。王总队长说:“在碧口镇,我有一个交警朋友,那就是王宪海。”
决定完碧口中队抗震救灾的大事后,指导员老许说,他刚才回来时发现,碧口小学门口有一棵大树摇倒在了马路上,像个检查站的拦车杠一样横在了大路上。小车可能会勉强过去,但是,大车绝对过不去,需要马上处理。话音刚落,协警刘建国等人巡查回来了,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王队长二话不说,带着大家去了现场。身体结实的刘建国找人借了一把斧头,在队长、指导员的帮助下,很快把横在马路上的这棵大树砍倒了。然后,又把大树抬到了路边。
王宪海他们按照刚才党小组会议上的决定,带着人在马路上开始巡逻。老许提醒说:下面的碧峰大桥一定有问题了,我们去看看。王队长说,要是大桥断裂了,那可就麻烦了。他们赶到现场后发现,碧峰大桥已经裂开了缝子,再不能使用了。他们找了一个牌子,上面写上了“危桥,禁止通行!”几个字,立到了桥头上。王队长还不放心,就派人专门在桥头上执勤。然后,他们又赶到了镇上,把危桥的情况汇报给了书记、镇长,希望镇上尽快采取措施,解决危桥的问题。
从镇上出来后,他们又直奔到白龙江大桥查看。幸运的是,上个世纪60年代修建的白龙江大桥,还骄傲地矗立在那里,他们的心才放下了。他们又走了几个地方,看望了一下执勤的同志们,才返回到了交警队。
在公路上执勤的司机小任赶回来了,王队长马上了解镇外的情况。小任汇报说,他们刚从镇外5公里之外的塌方处回来。那里由于山体严重滑坡,马路全堵死了,车辆根本无法通行。张正军他们几个人开的车过不来,就把车放在了塌方的那边,徒步赶来了……
四
王宪海干交警已经有30多年了,干这个股级级别的中队长也有20多年了。其实,他有好多机会晋升,是他自己放弃了。如果他选择离开,随便到那里,早就是科级了,说不定也早就是县级了。他不愿意离开碧口,是因为他爱上了这里的一草一木,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也爱上了这里的老百姓。
王宪海在中队长的岗位上一直默默地坚守着,至今连个副科级的职务都没有解决。职务上不去,警衔也就上不去。肩膀上的两杠两星中间,如果再添不上一颗星,那么,他的各种待遇就上不去。看来,他这个二级警督是当到头了。对此,他不后悔,也不在乎,他只是在默默地坚守着。这是一种平凡的坚守,也是一种伟大的坚守。
几年前,甘肃省公安厅交警总队王维和总队长要把他调到省里去,也被他婉言谢绝了。他对总队长说,农村的交警中队长这个位子虽然小,但是,它很重要。我想在这里干下去,只到我干不动了为止。总队长说,你真是我们交警系统的老黄牛啊!指导员老徐说:王队长不想离开碧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问:什么原因?老徐告诉我,王队长的妻子是本地人,她不愿意离开这里,那么,王队长也就不离开这里。
是吗?我惊奇的问:为什么呀?
老徐说:你让他离开别的什么,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作出决定。但是,你让他离开他老伴,他一定不会答应。
地震那一天,他妻子正在家里,眼看着房子在剧烈的晃动,窗外山上的石块在空中飞舞着滚落了下来。紧接着,房屋在晃动中裂缝了……那一刻,
她没有想别的,只有闭上眼睛等死了。她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丈夫,还有独生儿子和儿媳妇。儿子在苗家坝工作,儿媳妇也远在中庙上班。她想,不行啊,我不能死啊!我要是死了,儿子、儿媳妇我可以不管,可老头子不能不管啊!他都50几岁的人了,谁来伺候他啊……这样一想,她就得想办法活着。她连滚带爬的爬到了电话机旁,他要给老头子打电话,她要告诉老头子:你给我好好活着,我这就到交警中队去找你。可是,电话打不通,她的头发一下子竖了起来:不好!老头子那边一定是出什么事儿了,要不然,这电话为什么就打不通呢?
这样想的时候,她就什么也不顾了。她在楼房的颤抖中跑出了门,她跌跌撞撞下楼,不顾一切的朝交警队跑去……到了交警队门前的空地上,她看到了丈夫。丈夫正在和老徐、小戚开党小组会议。她一下子没有一点儿力气了,她软绵绵的倒在了地上。王队长急了,扑到了妻子跟前:“你怎么啦?”妻子紧紧的拉住丈夫的手不放,她泪流满面的说:“啊,啊,活着就,就,就好!”……
王队长把妻子安顿好之后,继续开会。
抗震救灾的间隙,甘肃甘南交警支队的交警还在继续早操……
地震震垮了碧口交警中队的房屋,但震不垮干警们重建家园的决心和勇气。地震让所有的碧口人,包括交警和交警家属,失去了家园,一时间无家可归。他们的房子表面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其实已经受了严重的内伤,大多数房子的内墙全倒了,砖块、瓦砾踝露在了外面。
下午4点钟时,他们得知震中就在离碧口不远的四川汶川和青川。
看样子,要做长远的打算了。先把交警家属们的防震蓬搭起来再说。王宪海当即决定,马上给每户交警家属购买25米彩条布,解决住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
和交警队一样,碧口人也想到了要在外面搭建临时帐篷,除了滨河路边上外,再就是白龙江边和公路上。如果大家随意搭建防震蓬,多占地不说,可能还会堵塞马路,阻碍交通,甚至还有可能导致次生交通事故。王队长把大家分成了几个小组,分头给搭防震蓬的群众进行指导。不能把防震蓬搭在马路中间,更不能搭在山下……
在群众搭建帐篷的过程中,马路上、帐篷前后,以及一些不能搭建帐篷的空闲地方,成了瓦砾砖块和垃圾的聚集地。再加上地震掉在马路上的玻璃、瓷砖、花盆等,这那里像个马路啊,简直是个天然的垃圾场嘛!王队长组织干警和群众,利用3天的时间,对这些地震垃圾进行了清理,然后又系统的消了一遍毒。不但给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而且也预防了瘟疫的发生。
五
与中队长王宪海一样,57岁的教导员许德斌也是一个在交警岗位上坚守了40多年的老兵了。他做事认真,不唯上,不唯权,有原则性,还善于思考。他工作40多年了,比王队长还多10年,也是在股级的指导员职务上徘徊着,也是因为体制上的问题,至今连个副科级的待遇都没有解决。但是,他还是依然选择了平凡,选择了坚守。碧口中队这一对搭档啊,真是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啊。
“5.12”地震发生时,老许一位交往了几十年的老战友去世了,他正在帮忙给老战友办丧事。几个战友们聚在一起,都沉浸在一种失去战友的痛苦里的时候,突然的就山摇地动了。他看到,南北两山上的翠绿一瞬间就变得尘土飞扬了,一点儿看不清她的庐山真面目了。街道两旁的楼房,也辟辟叭叭地响着,似乎在给地震这个魔鬼助威。老许活了这么大岁数了,经历的风风雨雨也不少了。但地震他还是第一次经历,这山垮塌的这么厉害,这地摇动的这么凶猛……这房子一点儿也不经摇,顷刻之间就塌的稀里哗啦了。街道上也一样,尘土弥漫、烟雾缭绕,人与人面对面都看不清了,一切都变的相当相当的模糊了……
他们再也顾不上亡去的战友了,便急急忙忙地往交警队赶。路上的行人神情紧张到了极点,也恐惧到了极点,他们乱成了一窝蜂……
他向王队长提议,马上召开会议,同时,立即派队上的协警和打字员,赶快去附近的小学,把正在路上执勤的干警们的孩子接回来。王队长说,老徐说的对,大家马上执行。
老许对我们说,他是一个公安干警,一个共产党员,无论干啥事都是自己该做的。在地震后的第一时间里,他冒着余震危险,进到办公室里翻出来一面党旗。当时他很高兴,出门后,便恭恭敬敬的把这面党旗挂在了中队的办公室门口。他希望每一个干警、每一个路过这里的群众都能看到这面党旗,他要让党旗告诉群众:我们一点儿也不孤单,在大灾面前,共产党员、党组织始终在我们中间……
地震发生的当天晚上,老许和王中队长先后深入到了干警的家里,不但给受灾交警家属说了许多宽心话,而且还送去了交警中队的深情厚谊。他看到干警们一天那么辛苦,有时连饭也吃不上,水也喝不上时,便建议王队长给干警办灶,解决干警的吃饭问题。老徐的家离镇子只有4公里的路,在地震中,房子全倒了。家里的儿媳妇挺着个大肚子,快要生了,儿子又在外地工作。可以说,他的家里急需要照顾。但是,他的全部心思都在工作上,在单位上。他带着干警给大家搭起了防震蓬,可自己却没有休息的地方。地震后20天,他才匆匆忙忙回了一趟家。儿子责备他说:老爸,你再忙也得来看看家里啊!言下之意,他这个老爸也太不称职了。老徐苦笑着摇了摇头,就又急匆匆的赶回到了交警队。
由于是重灾区,所以,中央、省上领导都来视察,指导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每每接到特勤任务,他都是第一个先上。越是最危险的地方,他越是第一个去。有人开玩笑说,老许都快六十岁的人了,还把自己当年轻人一样使唤。
大震后的大地一直在不停地颤抖,一次又一次的强余震时刻在威胁着群众的生命。每但有强余震来临的时候,老许第一个跑到滨河路上,放大嗓子喊话,请大家注意安全!天天如此,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老许他们做的事情都很琐碎,很细小,但是,他们的行为得到了群众的认可,老百姓的支持,老百姓说:“在碧口,反应最快的是交警队,最辛苦的也是交警队”。
震后第三天,一个骑摩托车的人意外地撞到了树上,流血过多,当场昏迷过去了。正在往医院接送伤员的老徐发现后,立即把摩托车司机送到医院抢救。之后,他设法与伤者家属取得联系,可都是徒劳。医生说,要尽快把伤者送到陇南市人民医院治疗,要是不能尽快转院治疗,伤者随时都可能会死亡。而伤者身上唯一能证明其身份的只有一个户口本,还是别人的,经过与户口本的主人联系,他们也说不清那伤者是谁。实在没有办法,老许便把伤者的照片和摩托车放大,并写了寻人启事,折腾了几个小时后,他才找到了伤者的家属。其家属是四川人,他们到医院后,对老徐是千恩万谢,眼泪都流出来了……
老许是冷静的,凭他多年的办案经验,他总结出了许多土办法。这些土办法一用就灵,给交警队解决了不少的难事,也为群众办了许多实事,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老许在他的平凡中走过了40多年的春秋,既伟大又无奈。但是,他还是坚守到了今天,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六
与王宪海中队长、徐德斌指导员一样,一直坚守在自己平凡岗位上,一直从事着平凡事业的还有女交警戚红群,已经年过不惑的她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与其他男干警相比,她付出的似乎更多。
“5.12”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她正在单位办公室,当她意识到发生了地震时,立刻冲出了门外。刚刚经历过大地震的人们还正处在惊慌失措、不知所措之中。个别人甚至还在危险地带乱转悠,面对这种情况,她立刻和中队长王宪海一起,组织疏散人群并把群众迅速转移到了安全的宽阔地带。之后,她第一个跳上中队的车,拉开警报,沿着滨河路进行喊话宣传,叫群众保持冷静,不要因次生灾害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地震发生后,通讯中断,交通瘫痪,昔日繁华迷人的小镇一时间变成了“孤岛”,人们处在对亲人的担心和被亲人的担心之中。许多碧口人一时都无家可归了。一时间,白龙江边的河堤成了人们抢手的宝地,成了人们搭建临时帐篷的最佳位置。碧口镇就东西一条马路,大街本来就很小,可是群众还要在路边上摆放其他杂物。河堤上长年累月堆放的砖块、垃圾像小山一样,成了苍蝇的乐园、蚊子的天堂。为了群众的身体健康,戚红群给中队建议,她要带着干警一起去清理街道两旁的垃圾和砖石。她的建议获中队长同意后,她拿着铁锹、扫帚,在焰焰烈日下一铁锹一铁锹地铲,挥汗如雨地干,有些群众被干警们感动了,都自发的拿着工具去帮助他们。在她们清扫干净的土地上,一顶顶临时帐篷又搭了起来,在河岸上形成了一处独特的风景线。经过小戚的努力,江边、马路上干净多了,也漂亮多了。碧口群众亲切的称赞小戚是他们的“健康使者”,是他们的贴心人。
天水是运送抗震救灾物资的一个中转站,所以,“5.12”大地震后,他们就成了抗震救灾物资运送车队和国道的保护神。抗震救灾物资的车队马上就要过来了,天水秦安交警已经做好了开道的准备……
“5.12”地震夺去了不少人的生命,与戚红群最亲近的姑妈也在这次灾难中不幸遇难。她得知这一消息时十分悲痛,连眼睛都哭红了,但她还是一直坚持上班。她的家中有70多岁经常得病的婆婆,需要人伺候,马上要参加高考的儿子也需要人照顾。屋漏又遭连夜雨,船沉又遇打头风。就在这种难心时刻,家中的房子也在地震中遭到了重创,严重裂缝,成了危房。她只有把这一切交给了自己的丈夫,自己日日夜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的一线上。地震灾难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都来到了碧口,她和其他男干警一样顶着烈日警卫,光荣完成了组织交给她的一次又一次的任务。
在碧口中队,她负责事故调查处理,一座座帐篷、一辆辆的救灾车辆,无疑增加了交通运输的压力,也潜藏着交通事故的隐患,她以女人特有的耐心和细致,一次又一次的做那些几乎把帐篷搭在马路上的群众的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她的努力,大家都自觉的把帐篷尽可能的搭在了马路以外。这样一来,马路变宽了,车辆通行顺畅了。
无论是中队长王宪海,指导员徐德斌,还是女干警戚红群,还有其他的协警,如刘建国,张正军等,他们都是最普通最平凡的交警,也是最令人敬仰的交警。在陇南这个叫碧口的小镇上,因为他们是交警,所以他们不以利益的大小、荣誉的多寡去衡量自己的价值。因此,他们的精神才是文县交警大队碧口中队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他们才冒着烈日为他人守望平安,顶着酷暑排除交通隐患,冒着余震行走在不断落石的大道上。
第一个拉响警报的人
一
那天离开康县后,我们《1号交警》采访组一行4人,开始了近30天的文县、武都之旅。康县交警大队的司机杜亮手握着方向盘,一声不吭。警车里的空调突然坏了,车内高温达30度以上,他头上冒着汗珠,但两眼始终平视前方。
窗外的青山绿水,还有当地的群众以及村庄、民房、院落记录下的坍塌的日子,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前面还大声叫喊的我的同伴们,现在一下子哑口无声了。他们看着大山因为地震而裸露着的胸怀,还有青山在地震后开膛破肚的惨状,以及坍塌了的数不清的民房,先是惊叹不已,紧接着就是默默无言了……
杜亮的眼睛很厉害,一直注视着正前方,好像一下子看穿了陇南重重叠叠的山水,他恨不得一下子飞到我们此行的目的地--碧口。但是,警车轮子下的土马路还需要车轮一里一里地去丈量,时间还得从分分秒秒开始。
我们出甘肃进陕西,过文县,走碧口。一路上,阅读了灾区群众与死神决战的大特写,也看到了灾区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喜人景象。我们感叹到:中国人民是伟大的,是不可战胜的,是任何力量也震不跨的!
在距离文县150公里的地方,文县交警大队派来的两辆警车把我们迎上了。我发现,从车上下来了3位戴眼镜的人,两位带着近视镜、一位戴墨镜。戴墨镜的是交警大队的司机小任,戴近视眼镜的一个是文县交警大队的宣传股长张健新。另一位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文县交警大队教导员陈立辉。陈教导员长的白白净净的,短短的头发洗的很干净,个头不大,却透出一种精明,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都38岁了,看上去还像个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
文县交警大队派车到150公里外的地方接我们,大队教导员还亲自给我们开道,这足以证明对我们的重视。我感觉这次文县之行,一定会满载而归。果然不出所料,因为上到大队长、教导员、副大队长,下到1线交警、协警,都很支持我们的工作,都对我们很友好。不论是座谈式采访,还是个别采访,大家都无一例外的用心和我们交流。我们似乎不是采访和被采访的关系,而是久违了的朋友,是久别多年的兄弟。在这样一种氛围下,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只有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了。我们一个猛子扎了下去,白天采访,晚上组织材料、写作,在30天之内,我个人的采访笔记就达到了近20万字。这在我的采访史上,是一个巨大的收获,也是一个不朽的“丰碑”。
二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15分,甘肃省文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教导员陈立辉提前从家里走了出来,准备去看近些天一直生病的岳父。因为近来忙是忙了一点,但是,工作很顺心,所以他此时此刻的心情非常地愉快。他打着口哨,迈着轻快的步履来到了老岳父家楼下。岳父家住在四楼,他刚上到二楼时,大地震来了。他突然觉得脚底下在动,哎,这是怎么了?他用交警特有的敏感再仔细的感觉了一下,不对劲,这脚底下动的越来越厉害了。紧接着,楼房也在很大的响声中左右摇摆起来。他马上意识到是地震了,楼上也开始有人喊:“地震了!地震了……”
陈教导员没有继续往上走,而是退了下来,很快地退了下来。这时候,许多人已经跑到了院子里,一时间,大院里乱成了一团。他跑到院子前的三叉路口大声喊,请大家都站到这里来,离楼房远一些。这时后,岳父家住的楼有的部位跨了,掉下来的水泥砖把一辆车的车顶砸了个大洞。他一边疏散着群众,一边注意着楼口里出来的人,看老岳父出来了没有?如果没有出来,他就准备上楼去救他。
在焦急中,他看见一个人从楼道里跑了出来,捂着脸,红红的鲜血已经把半个衬衣都染红了。他连忙把自己的车们打开,想把这个人扶进车里,把他送到医院去。那人答应了一下就上车了,他一听声音很熟悉,才知道伤者不是别人,正是他的老岳父。他发着了车子,正要启动时,又有两个被砸伤的人出了楼口,他们都无一例外的捂着头。他二话没说就下车了,他把他们全都扶到了车上。然后,陈教导员毫不含糊地开车朝医院驶去。老岳父说,他感觉到是地震了,就打开门往下跑,结果,楼道的砖块乱飞,他的脚像粘在了楼梯上一样,跑不动了。也就在这个时候,他挨了一砖……
另外两个人全是在房间里被砸伤的,其中一个的受伤很重,需要马上救治。
交警把群众的帐篷搭建起来了--甘肃省舟曲县交警大队的交警前来看望大地震中受伤的群众……
救命如救火,陈立辉马上拉响了警笛。交通警察的宝剑之一就是警笛,在关键时刻,总是要把它拉响的。现在的警笛,不仅仅是救人,还有安定民心的因素在内。文县城里第一声警笛响起的时候,老百姓不那么慌张了。只要有警车的警笛声,这说明警察在行动,政府还在他们身边。
在文县县城里第一声警报响起的时候,交通警察陈立辉清晰、浑厚的喊话声音也回荡在了大街上:“请大家不要慌,一定要站在远离高楼的地方!请大家注意安全!请大家不要慌……”
从没有经历过大地震的人们乱了,在大街上四处乱跑,像蜂窝里的蜜蜂一样。第一声警笛声的响起,使他们感到有了主心骨。大家真的就不那么害怕了,混乱的人们也渐渐的安静下来了……
陈教导员很快把岳父和另外两个伤势严重的群众送到了医院,把他们交给了医院门外空地上的医生,并给医生做了简短的叮嘱,希望医院马上救治伤员,所产生的费用一律由他负责。陈立辉还急着大队的事儿呢,连医院的门都没有进,就开着警车调头走了。
此时此刻,街道上的人越来越多了,以至于把交通都堵塞了,陈立辉的车再也走不动了。这时候,他发现,叶锦全、刘平原两位交警自发的在大街上疏散群众,疏导交通,他很是感动。对他们说:“尽量叫车不要动,把群众往开阔的地方疏散。”
正说话时,文县政法委的刘书记来到了三叉路口,他给陈教导员说:“赶快拉响警笛,再到滨河路上去巡逻,那里人太多太乱!另外,安排所有的干警马上在城区疏导交通。”
接到任务的陈教导员又一次拉响了警笛。之后,他命令现场的所有交警马上指挥交通,疏散群众。他们中有交警,也有其它警种的警察。不论他们的警衔高低,见有人指挥他们,都马上加入到了指挥交通、疏散群众的行列中去了。经过现场全体警察的共同努力,交通基本上恢复正常了。恐慌的人们,也疏散到了开阔的安全的地方了,他们的情绪基本上趋于稳定了。
干完这一切工作后,陈教导员回到了交警大队。他和大队长张智国简单的相互交流了一些情况后,就开始在马路边上的树沟里开会。正开会时,接到了月亮坝“5.12”发生特大次生交通事故的报告。他们迅速对地震后的工作做了商量和安排之后,便马上出发,奔赴临江乡月亮坝事故现场。
陈立辉和张智国大队长、交警关伟一起,经过艰难的跋涉,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才到达了现场。这便是前面已经讲述过的,那惊心动魄的24个小时。
月亮坝“5.12”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后,除了已确定的死者外,其他的伤员都被送到了就近的临江卫生院。然而,临江卫生院的医疗条件太差,医生的医疗水平也有限。看到那么多的伤员被抬进了医院,院长和大夫们一时间便乱了阵脚。有的伤员伤势太重,眼看着就有生命危险,可是,卫生院只能望“危”兴叹,没有一点办法。
陈教导员和张大队长、乡政府有关领导商量了一下,决定马上把这些伤员转至武都陇南市第一医院治疗。但是,临江到武都还有几十公里的路,再加上余震不断,山上还一直往马路上落着石头。没有一个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司机,是不能胜任这项工作的。是啊,处在恐惧之中的司机,谁也不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武都。交警大队的交警去护送伤员,那是最合适不过的了,然而,他们没有车。他们的车在往事故现场赶来的时候,扔到路上了。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陈教导员只好同家在临江的临江中队干警张北平,挨家挨户的去给司机做工作,都因为没有可用的车辆而告终。最后,他们到了一家私营的杜氏集团,正好院子里停着一辆小面包车。陈立辉说明了来意,可老板说,风险太大不能去。心急如焚的陈教导和张北平,一听就气不打一处来。陈立辉严肃的问:“你到底去还是不去?”
老板说:“不去!又能咋样。”
“在这种特殊的时期,我有权征用你的车辆!”陈教导很严厉地说:“如果你仍然执迷不悟,我马上对你采取必要的措施!”
老板这才慢慢腾腾地从凳子上起来,极不情愿的开上车来到了临江卫生院。尽管这人起初的态度不好,但他还是最终把伤员送到了大医院,让那些伤员在第一时间里得到了比较好的治疗。这个老板挽救了不少伤员的生命,事后陈教导员握着他的手说:“你很了不起!你是英雄!”老板通过救人,思想境界也有了大的提升。他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应该做的。”陈立辉打算给有关部门打个报告,给这位老板评个“见义勇为的优秀个人”,对他进行表彰。
三
有人说的好,一个成功的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个伟大的妻子。让我们来看看,陈立辉的妻子徐继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再看看她这个交警家属在抗震救灾中做了些什么。
在陇南公安抗震抢险救灾突击队里,有一位面容清秀、手脚麻利的女警花格外引人注目。尤其在突击队的临时驻扎营地,到处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就是负责整个突击队后勤保障工作的文县公安局行政装备股股长徐继辉。
为了保证突击队员们有充足的体力投入到抢险救灾的战斗中去,就必须保证队员们的吃、住、行,使大家保持良好的精神和体质。古人强调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这个道理。如何把这支60人队伍的吃、住问题解决好,这是摆在许继辉这个“后勤部长”面前的首要问题。到临时营地位置后,第一个困难就是,队员们如何休息。由于行程匆忙,突击队只带了一些搭帐篷的彩条布,连搭建帐篷的支架都没有。搭不起帐篷来,队员们不得不在车上宿营。看着熟睡的战友们,许继辉急在心里,彻夜未眠。她是一个要强的人,整个晚上,她都在辗转反侧的思考着着解决的办法。第二天,战友们上山抢险救灾,她赶忙找到相关部门,软磨硬泡才协调到了5顶帐篷。战友们回来后,看到了漂亮的帐篷,高兴的跳了起来。
住宿的问题解决之后,吃饭的问题又摆上了案头。突击队有60人,而后勤保障上仅有两个人。她和另外一个同志既要从两公里以外的地方采买米面、蔬菜,又要及时赶回来做饭。人手实在是不够,怎么办呢?就在她发愁的时候,她看到了几个在河边洗衣服的大嫂。她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在当地找两个大嫂帮忙呢?说干就干,她不但请来了两位大嫂帮忙,而且搭建了伙房,厕所。这样一来,宿营的一切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为了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刀刃”上,尽可能的让战友们吃的好一些。在采买蔬菜时,她给菜贩们说明了情况,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为了让战友们吃的更可口些,她尽可能地让伙房变着花样做饭……她的热情周到,感动了战友们。为了报答她,他们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表现非凡,轻伤不下火线,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战友们回营地时,她总是忙前忙后,为这个队员递一杯热水,为那个队员递上毛巾……在队里,大大小小的事她都要管,“徐股长”成了全队叫的最多的称谓。在突击队到住地的第3天时,随队带的液化气用完了,去液化气站灌气的人打电话来说根本就灌不到气。这可把徐继辉给急坏了,没有燃料,就没办法做饭,突击队员们就可能得挨饿。为了解决问题,许继辉风风火火地赶到了液化气站,经过她耐心细致的解释,液化气站的工作人员被她感动了,最终给她灌了两罐气。
两罐气只能解决两天的问题,两天之后怎么办呢?于是,她又与当地选铜厂的领导取得了联系,好说歹说,选铜厂答应为突击队解决了一些有烟煤。之后,她又不辞辛苦请当地群众帮忙打灶……
地震后,机关民警中,她是最忙的人。
在徐继辉和战友们的努力下,陇南公安抗震救灾青年突击队终于完成了上级交给他们的光荣任务,他们在20天后,撤回到了局里。为了更好地完成地震期间的各项任务,确保灾后治安秩序的稳定,全局实行24小时值班。为了工作方便,局里办起了大灶,最多的时候,上灶人数多达80余人。由于是执勤,所以上灶人数不固定,开饭时间不固定。再加上临时大灶的条件差、设备简陋,这着实令她头痛不已。为了民警更好的工作,她与另外一名民警不但要采买粮油蔬菜,而且还要帮助大灶做饭、洗碗。
除此而外,小到一把钳子,大到数万元的款项,都要经过她的手。不管有多忙,她总是微笑着面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从不叫一声苦,喊一声累。忙忙碌碌了一阵后,她双腿发肿,眼圈发黑,本来单薄的她又消瘦了一圈。一直忙到午夜过后,才能匆忙睡个囫囵觉,第二天大早又要早起,马上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
家中,她是最不合格的母亲。她有一个8岁的女儿,平时由于自己和丈夫工作太忙,只好由母亲带着,常常是女儿睡着时她才回家,女儿醒来后她早已匆匆离开。虽然母亲家和自己同在一个小县城,但平时和女儿见面的机会真是太少太少。在丈夫那里,她又是个不合格的妻子。平时,他们两个早出晚归,基本上不在家。母亲常埋怨他们:这是家还是旅店?她只能内疚地笑笑。女儿常有个心愿,希望躺在妈妈的怀里睡上一觉,她说等几天吧,这句话不知说了多少遍,可总是没有实现。年迈的父亲在这次地震中受了伤,她嘱咐弟弟在医院看护,而自己却是偶尔去看上一回。地震后,她只见过女儿一面,那还是在采买东西时碰到的。
在突击队里工作的时候,女儿在电话里哭着说“妈妈,我想你。”她只能对女儿说:“孩子,别哭,妈妈也想你,懂事的孩子是不哭的。”每当这种时候,她只能是泪流满面……她不但是交警的家属,也是一名警察,她没有办法照顾女儿……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