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我们最后一个采访的就是甘肃省陇南市交警支队支队长和政委,支队长叫张耀科,政委叫张存良。两人都姓张,又是一个单位的一、二把手,所以,人们都称他们为“二张”。记得刚到陇南市武都区时,我们就直接到了他们的办公室。他俩马上就要到交警支队对口帮扶的碧口镇玉垒乡玉垒坪去了,听说我们来了,还是早早等到了已经属于危楼的办公室里。魁梧高大、刚劲有力的张耀科虽然近60岁了,但仍然乐观向上、英雄豪情不减当年。温文尔雅、平易近人的张存良40多岁了,看上去年轻有为、干劲十足。他们说的话不同,但意思相同:交警工作只有逗号,没有句号。我们在职一天,就要尽职尽责一天。那天我们要退休了,也仍然要把交警工作做下去。因为,我们已经爱上了这个事业!

他们可真是一对好搭档,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就像包玉垒坪村一样,他们对交警工作以外的,有关老百姓的事情也是非常的上心。他俩常说:群众利益无小事,这是平时吊在我们嘴上的一句话。可是地震之后群众的事就不是大事了,而是天大的事!

他们沉痛的对我们说,玉垒坪地震后的形象太惨了,房屋全倒塌了,连猪圈都塌了……他们一到现场,首先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把党和政府的关怀转达给了每一个受灾的村民。让村民们知道,他们虽然受灾了,但是,党和政府始终牵挂着他们,全市人民一直关注着他们,他们一定能够渡过难关。他们的一席话,让本来绝望的村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增强了他们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勇气。开过会以后,交警支队给村里的穷苦户给予了必要的帮扶,并出资为村民们修建了厕所等公共设施,即保证了村民的身体健康,也改善了村子的环境。紧接着,他们给村上学校争取了6顶帐篷,让失去校园、没有学上的孩子们重新走进了课堂,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帐篷学校。

为了不给乡亲们带来一点麻烦,不论是支队长、政委,还是工作组的其他成员,都一律自带帐篷、干粮和一切用品……他们的行为,得到了乡亲们的高度赞扬,并亲切的称他们是:“我们老百姓的贴心人”。

支队长和政委见村民们不但有了战胜困难的信心,而且还有了重建家园的决心,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动作。恢复重建、路桥先行。首先,他们针对村上没有柏油路、土路难行的实际,在市上争取了80多万元资金,在原来坑坑洼洼农机路的基础上,为村子修了第一条柏油路。其次,他们发现通往村上的大桥已经是危桥了,就又不辞辛苦的跑县上、跑财政,又为村民们要了30万元的建桥资金。村民徐大爷说:这里祖祖辈辈都没有柏油路,现在村上来了两个张(张耀科和张存良),这柏油路马上就要修好了。还是共产党好,政府好啊!

这天晚上,我们没有让交警支队王笃忠科长陪同,而是随意到交警家属及群众当中走访。说实话,张耀科、张存良在领导、群众眼里有着很好的形像,那么,他们在干警及其家属的心目中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高红英说,支队长和政委对我们交警家属非常关心。“5.12”地震发生后,我丈夫远在文县交警大队工作,因为工作忙,顾不上回家。我是家里的老大,老父亲又在生病,我顾上顾不了下,忙外忙不了里,家里别说是帐篷了,连个塑料篷子都没有人搭。正发愁时,支队长和政委派的人来了,他们不但带来了一顶漂亮的帐篷,而且还帮助我安装好了帐篷。在那一刹那,我激动的热泪盈眶。支队派来安装帐篷的同志说,张支队长、张政委说了,你们有什么问题直接给支队说,支队帮你们解决,千万别拉丈夫的后腿……

交警家属小刘说:“陈主编,还有一件事。”支队一位老同志的父亲去世了,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找张支队长和政委。两位领导一听,二话没说就安排办公室的同志调了一台支队最好的越野车,还让把油也加满。这位老同志感动的说:“支队这么关怀我们,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工作!”

退休交警老张说,交警总队给队上拉来了200顶帐篷,支队长、政委首先想到的是我们退休老同志,还有遗属及其在武都以外工作的交警家属。另外,机关40岁以上的民警可以在机关院内就近搭建帐篷,40岁以下的民警分别在车管所、监测站院内搭建帐篷。支队领导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的孩子们凭什么不好好工作?而支队长和政委他们自己呢,用彩条布在外边搭建了个临时篷子。他们这样,我们这心里实在是过意不去啊!

支队宣传科王笃忠科长说:支队长、政委要求我们不准到办公楼里去,因为余震不断,上去很是危险。可是,他们俩天天在上边工作。一天,我上楼去取材料,被他们发现了,这是正好出现了余震,他们严厉的问我:这么危险,谁让你上来的?我反问他们:“你们怎么不下去?这地震难道长着眼睛,还能躲着你们吗?”他们愣了一下,说:“你先下去,我们马上下来!”这到今天了,他们还没有下来……

张耀科1971年参军,先后担任过排长、副连长、军需参谋等职务。1992年转业到陇南地区公安处,先后担任过治安科长、户政科长、办公室主任,1995年升任公安处纪委书记。

张存良1979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过刑警队副大队长和大队长、交警支队副支队长,2003年6月因为工作突出,被提拔为交警支队政委至今。

无论是在部队、地方,还是在公安部门,他们工作总是认认真真,尽职尽责,从没有星期天更没有节假日。他们这种工作作风,跟现任陇南市委王义书记几乎是一模一样。他们对我们说:我们都一个40多、一个50多岁了,还这么努力的工作,除了自己的工作作风外,市委书记王义是我们的好榜样。他的责任心超人,他的记忆力超人,他的精力超人,他的毅力超人,他的工作作风超人……有这样的好领导,我们下面干工作的人信心就大。这是几个相互欣赏的人,也是我在陇南采访期间,遇到的几个奇人。我想,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都有这样的工作作风,每一个领导都让下级欣赏、学习,我们的事业就好办多了。

2001年,在陇南的交通史上是最为难忘的一年,因为那一年发生了轰动全国的“8.23”特大交通事故,陇南市一双层卧车在陕西凤县出事,死亡32人。这次事故,不但惊动了省上,还惊动了中央。这一年,对于现任陇南市交警支队支队长的张耀科和政委的张从良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当时,张耀科任陇南市公安局纪检委书记一职,张从良任陇南市交警支队副支队长职务。“8.23”事件引起了市、省、公安部各级领导的重视。事故一发生,陇南市委,市政府就做出了重要批示,一定要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紧接着,又专门成立了事故调查工作组,张耀科、张从良就是工作组的成员。

正当事故调查工作如火如荼的时候,一天晚上,还在办公室的张耀科接到了省城兰州的战友老李的电话,他说他已经到陇南了,而且就在他家里等他,张耀科当时以为老战友在开玩笑。如果老战友真的来了,他会马上去见他的。因为,老李和他是当年部队上最要好的战友,也是离开部队后多年来一直走动联系的生死弟兄,是无话不说的知己,所以他们私下里关系非常好。他每次下来到陇南都会给他打电话的,也会来他家的。没过多久,张耀科的妻子又打来了电话,证实老李的确从老远的兰州专门赶到这里来看他了。张耀科马上处理完手头的工作,便急匆匆的赶回到了家里,一开门就和老李一阵亲热的拥抱,老李还是像以前那样发福,年过五十多了还是那样的年轻,理的很短的寸头显得很精神,鼻梁上仍然架着一付金边眼镜,显得文质彬彬的。张耀科的妻子已经给老李沏上了刚刚上市的陇南龙井给老李喝,杯子里嫩绿的颜色已经很淡了,放在桌子上的一盒黑兰州牌香烟,里面已经所剩无几了……很显然,老战友确实已经等了他很久了。张耀科本想张罗着请老李去外面的馆子里搓一顿,但老李却非要他的妻子给他们做一顿陇南的家常饭吃吃,张耀科没办法也就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他和老李说着话便打开了电视,一边看电视一边谈起了他们这段时间的工作情况。时间过的真快啊,晚间新闻已经开始了,妻子在厨房炒菜的声音很响,并很快的摆了一桌子,有青椒肉丝、西红柿炒鸡蛋等,都是一些最家常的菜。张耀科从柜子里拿出了一瓶金成州的老窖,想招待招待他这位尊敬的客人,老战友没有客气,举杯和张耀科碰了一下,便一饮而尽了。他们边吃边喝边谈工作,一谈到工作,马上就谈到了人人皆知的“8.23”特大交通事故的处理。张耀科说:“这是一起非常难处理的交通事故,倒查到我们陇南了。人员死亡太多,涉及的问题也不少……”老李说:“耀科,这件事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可能还要处理一些相关的责任人……我在兰州听说了,你有可能会被推到交警支队支队长的位子上去。”

“老战友,这怎么可能呢?你知道的,我对交通管理可是一个外行啊!”

老战友说:“不瞒你说,我就是为这个才来的。这是个非常难干的差事,你可千万不能干啊!你在局里干的好好的,凭你的本事,再奋斗一半年,弄个正局级干干,多轻松啊!”

张耀科说:“老战友,组织还没有找我谈话,这是无影子的事,我们别说了好不好?”

老战友不理踩张耀科,他继续自说自话,陇南这几年交警的形象太差了,驾驶证管理、车辆管理等等,全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个章法,这个影响太坏了!”老李说完话后就和张耀科干完了杯中的酒,张耀科又给老战友斟了满满的一杯酒。陇南人是非常好客的,尤其是对待自己的朋友,更是如此,喝高了才觉得过瘾、够朋友。老战友边说边拍着张耀科厚实的肩膀说:“老战友啊,老战友,你知道吗?陇南交警支队可是个烂摊子。”“是吗?”“是的。谁到交警支队去,谁就会烂到里头,你看看陇南的路,山大沟深的,除了水就是山,哪有一条像样的路啊!不出事才真正怪了呢。我看你还是不要去趟这浑水了,把自己的纪检书记当好,将来不愁上不去,何必去那么个地方自讨苦吃呢?”

张耀科听这些话的时候,是没有心理准备的,说实话,交警支队不但是个烂摊子,而且才是个正科级单位,也的确没有发展前途。他这几天正在参与调查处理“8.23”特大交通事故,也深深感到其中关系之复杂、事情之难办。但是,他还是不完全相信老战友的话:“老战友啊,别乱猜了,在组织上没有任命以前,这纯粹是道听途说。即便时真正的任命了,我也只有服从,我不但是一个退伍军人,还是一个共产党员,组织安排我去那里,我就去那里啊!”说这句话的张耀科心里是没底的,但他只能这样给老战友回答啊!

老李又说:“啥,就你,就那个烂摊子?这是小道消息?我,告诉你,这基本上定了,就你那性格,去了也不一定干的成。陇南的交警支队长可不是好当的噢!”

那一天,张耀科和老李就他的工作问题一直谈到了凌晨。早上上班前,他送走了老李,但老李的话,一直在他的脑子里翻腾,让他久久不能平静。万一老李说的是真的,咋办呢?他的心里一直是惴惴不安的。事情的结果,果然不幸被老李言中了,早上一上班,也就是“8.23”事故尘埃落定之后,陇南市委组织部发出了任命张耀科为陇南市公安局副局长、党委委员、交警支队支队长的通知。事情一旦成了事实,还真让他有点手忙脚乱,他确实也不想当这个支队长,上面有关领导找他谈话的时候,他也说了他自己的想法。但上级领导坚决不同意他的意见。就这样,在“8.23”事故处理完之后,也就是2001年9月30日下午3时,张耀科正式坐到了陇南市交警支队支队长的办公室里。为了把陇南交警支队的工作做好,他和副支队长张从良交上了朋友。因为张从良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交通管理专业,曾经在两当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担任过多年的副大队长、大队长,后来又调到交警支队担任副支队长。他确信,这是个交通管理方面的专家,如果有这个人协助,他的工作一定能够做好。2003年,上级任命张从良为交警支队政委。从此,这一对好搭档同甘共苦、并肩战斗,一直到了今天。

1000多年前,大诗人李白入川,跋涉在羊肠小道之上,仰望崇山峻岭,喟然长叹:“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往事过去已经千年了,如今的蜀道已经不能和古代社会的蜀道同日而语了。但是,驾车到陇南,没有一个驾驶员不说这样的话:“陇南的路,太难走了!”我有幸自己驾驶着车子,体验了一回“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惊险经历。

陇南的山路难走,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到了冬天,这山路上要是结上了冰,那就更难走了。我们的交警在这样的天气里,会冒着大雪在严冬的摧残下工作,在冰天雪地里严防死守,他们在道路上洒工业盐、铺防滑沙,必要时还要开道护送车队过大山……这是“二张”出任陇南市交警支队支队长、政委之后的重要的举措之一。

2003年的冬天,是个最令人难忘的季节。那一年的冬天,可谓冰天雪地,万里飘雪……陇之南,果然难在行路难,确实是“行路难,难于上青天”啊!在陇南的武都、文县和康县,这里山大沟深,这里坡陡湾急,这里山路十八弯,一弯过了又一弯。在这三个县里,每到冬天时,司机开车行路是最难熬的时刻。在这些地区,最难走的路,要算是文县高楼山了。

“高呀高楼山,山头连着天。”高楼山顶,云遮雾罩,似人间,又像在天上。高楼山除了十二道拐之外,还有一个比一个高的弯道。一旦下雪,这座山脉就会被死死的封住,会导致车辆上不得上,下不得下的情形。2003年的冬天,这座大山几乎每天都是冰天雪地的,熟悉的车都白天过,外来的车辆就没有这个经验了,一旦上山调不过车头,或因为其他原因坏在半路,将会寸步难行。正对这一情况,陇南市交警支队做出决定,在遇到外地车辆闯入禁区时,交警第一时间必须去为他们开道,保证车辆顺利的通行。

一天,一辆挂着青A牌子的加长重型货车,行到了高楼山下,本来很长的车身在一般正规的公路上行走都显得很吃力,何况车本来就超载了,拉的又重,又行走在了陌生的山路上,不是小山,而是大山,是盖了一床厚厚的雪被子的大山,让人望而生畏。司机老刘是走过四面八方,有经验的很老道的老司机。他看了上山的路面之后,还是决定要过高楼山,然后到文县休息。他一脚油门,车就像甲壳虫一样缓缓的动了起来。令老刘没有想到的是,这高楼山比高楼还高,转过了一个弯道又一个弯道,不知走了多少弯道,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还是没走到山顶,而且越是往上走山上的雪越厚。真是山高路滑呀,车行到山顶上时,再也不敢走了,便找了个转弯的地方停了下来。这个时候,高楼山顶的气温在不断的下降,已经到了滴水成冰的时刻,他知道车的油箱已经冻住了,眼看着就要困在山上了。就在老刘心急如焚的时候,突然前方驶来了一辆警车。老刘想,这下完了,肯定又要查车罚钱了,他的货车谁一看谁都知道是严重超载了。

警车走到货车跟前,停了下来。从警车上下来了一个中等身材、40多岁的交警,他问老刘:“师傅,是不是不敢走了?我老远就知道你是外地来的,这山可大着呢。你就不该冒险上山,等着,我们帮助你下山。”司机老刘马上意识到交警不是来罚款的,而是来帮他的,心上豁然一亮,便大声回答了一声。可是,他车上的防滑链有两处坏了,根本就不能使用了。所以,老刘的情绪又低落下来了。40多岁的交警知道这些后对他说,来,我车上正好有一副防滑链,你把它装上……跟上我的车,保持好距离,我们一定会顺利下去的。说完后,这位40岁的交警又让司机去给老刘帮忙。

老刘问交警:“您贵姓啊?”“免贵,我姓张,就叫我老张吧。”“看样子,你是个当官的吧?”老张没有直接回答老刘的话:“快装吧!”老刘从司机那里知道了老张的身份后,吓了一跳:“什么?他是交警支队的政委?”司机马上打了一个噤声的动作:“小声点,别让政委听见了!”

装好防滑链后,老刘又点着了喷火器,他烧了一阵已经冻死的油管后,好不容易才发着了车。他小心翼翼的开着车跟在了警车的后面,沿着弯曲的高楼山慢慢的向下行,两个小时过去了,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弯道,老刘的车顺利的到达了文县县城。看着张从良政委警车上结的厚厚的一层冰,老刘跑过来握住张政委的手激动的说:“张政委,我开了半辈子的车,碰到交警罚款是常有的事。但是,交警给我们开道,还是头一回,你们陇南的交警,真是太好了!”

张政委说:“别说是碰上了我,就是碰上其它交警,他们也会帮助你的……哎,你怎么知道我姓张?”老刘从司机的口气里知道,这个张政委对下级很严厉,就没有提这是司机告诉他的,他说:“我们下山时我见那些往路上撒工业盐的交警给你敬礼,就知道你是一个当官的。你下车和他们说话的时候,我听他们叫你张政委,就记住了。”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张政委告诉他:“以后再可不敢超载冒险了!”老刘感激的对张政委说:“您放心吧,我一定不敢再超载了!”……

老刘于是很奇怪,他过去也常常来陇南,那时候的交警,不是罚款就是扣车的。现在的陇南交警,怎么就和以前不一样了呢?这天晚上,老刘在文县的旅馆里,把他的疑惑说给了他的同行。同行们告诉他:“那都是老皇历了……”

第二天,老刘带着甜美的笑容离开了文县……

2003年,组织任命交通管理的行家里手张存良为陇南交警支队的政委,和张耀科正式搭起了班子。果然是“二张”相遇,如虎添翼啊!由此,他们团结一心,在陇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这时候,摆在“二张”面前的情况是,国道212虽然称其为“国道”,但是,路况是非常的糟糕,属于豆腐渣工程。其余各县的公路虽然是二级公路和三级公路。但是,跟乡村道路没有什么两样。有些道路甚至连村道都不如,公路边不是山就是水库。交通状况十分复杂是一个方面,他们还面临着交警队伍形象上的压力。从2001年的“8.23”特大交通事故以后,只要发生3人以上的事故,就要追究交警的责任,追查责任人。张耀科觉得压力很大,他说他是外行,一不熟悉情况,二不熟悉业务,好多工作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政委张存良告诉他:“不发生事故是相对的,发生事故是绝对的。”“8.23”交通事故的影响的确很糟糕。但是,我们经过一点一滴的、脚踏实地的、认真的去做,我们一定会赢得老百姓对我们的重新认识。张耀科很赞同政委的意见,他说要想改变交警形象,就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各项规章制度,首先在源头上堵,解决长期以来交警支队存在的问题。针对陇南特殊的恶劣交通环境,他们采取了土洋结合的办法,主要目的就是保畅通、少死亡,这已经成了他们工作的目标了。其次是对车辆入户的严格审查和认真管理,客车超载3人不是罚款,而是一定要依据交通法规进行拘留。一旦发现农用车载人,没有二话,必须拘留……在那段时间里,全市农用车载人一共拘留了270人……

就这样严格的管理,也不乏有一些漏网之鱼。2004年,武都区洛塘发生了一起农用车事故。一个张姓农民从四川省广元接回了一个电动三轮车,没有入户,没有挂牌子,连村上的人都不知道。因为,他买回来就锁在了自己家的仓库里。第3天,他载着3个人去亲戚家,结果翻车了,死了3个人。为这件事,当时就对分管秩序的武都交警大队副队长给了警告处分。

这次事故后,陇南马上在全市实行了交通管理“四长”责任制,即副市长分管,县长,乡镇长,村长层层落实责任。通过4年的努力,终于使交通安全隐患降到了最低程度。

“二张”上任后,在支队、大队的硬件建设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新建了礼县、康县、西和、武都等交警大队的办公楼。宕昌大队、文县大队和支队下属的5个中队办公楼,正在建设中。支队的单面办公楼修建以后,两当县交警大队的办公楼也在整体扩建之中。为了提高交警支队队伍的战斗力,在支队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他们四处筹资300多万元,一次性给各大队购买了价值30万的警用车辆7辆……

青川交警在山珍市场废墟上看到的惨不忍睹的一幕……

经过多年的整治,科学的管理,2001--2008年的8年内,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和全体陇南交警的共同努力下,陇南交警支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7年前的全省倒数第一变成了顺数第三。

陇南市全体交警在“二张”的带领下,正在“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的鼓舞下,以昂扬的斗志在构建和谐陇南、文化陇南,在富庶陇南的大道上大踏步的前进。

中央首长和灾区交警

7月16日下午6时许,我们冒雨到达了陇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刚到武都,我们就收获了中央领导和陇南交警近距离接触、催人泪下的故事,颇受感动,便记录了下来。

一、

军委副主席和陇南交警

对于陇南市交警支队政委张存良来说,5月21日(大地震后第9天)这一天是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他临时替岗执勤时,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的车子停在了他的身边。徐副主席不但和他亲切交谈了5分钟,而且还主动和他合了影。

作为这次交通安全警卫工作领导小组的总指挥,张存良的工作职责是:检查交警执勤情况,掌控道路安全状况、警卫车队的行驶情况以及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置。所以,站岗执勤根本不是他的主要工作。说来也巧,在首长到达文县之前,他到文县临江镇查岗。在返回县城的一处山路上,他认为这里的山石有滑落的危险,必须布点。很显然,这时候派人来替岗已经来不及了,因为首长的车子马上就要到了。

张存良当即决定,以一个普通交警的身份在这里站岗。他站在相对安全的地方监视着山石滑落的情况,又把自己的位置打电话告诉给了所有执勤人员,并要求他们有情况随时与他联系。话音刚落,首长的车子就从山那边开过来了。车上的徐副主席见陇南的交警尽职尽责、很是辛苦,便让司机把车子停在了张存良的旁边。张存良见徐副主席微笑着下车朝他走来了,就“啪”的给首长敬了一个礼。徐副主席不但给他还了一个军礼,而且还握着他的手说:“你们辛苦了!”

张存良特别的激动:“首长辛苦!”……紧接着,徐副主席向他询问地震灾区的情况,他简要的把地震情况给首长做了回报。徐副主席又问:“我们去的地方损失大不大?”他答:“首长去的地方叫碧口镇,损失很大。”副主席又问?“伤亡大不大?”他答:“不太大。”副主席问:“为什么?”他告诉副主席,因为是白天,大家都在地里干活。所以,伤亡不大。徐副主席点点头说:“是啊,谢天谢地呀。要是晚上,就麻烦了……”

徐副主席临上车时,决定和交警合影留念。张存良大大方方的走过去站在了徐副主席的一边,随行的工作人员“嚓”的摁下了数码相机的快门……

二、总书记来了

6月1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完陕西灾区后,翻山越岭、一路颠簸,来到了陇南。他赶到陇南最严重的灾区武都后,陇南市交警支队政委张存良返回检查道路安全情况。在安化镇中学附近,他发现了新问题。这里的学生和乡亲们听说总书记刚刚过去,就守在路边等候。他们要等总书记返回时,好一睹领袖的风采。张存良粗略的估计了一下,这里最起码聚集了有2000余人。同时,有不少人已经快站在马路中央了,可后边的学生还在一个劲儿的往里挤。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一问题,要是出现群众无意识的行为而阻塞交通的话,不但会影响中央首长的行程,而且还会影响一个地方的形象。同样,也会影响甘肃交警的形象。想到这里,张存良当机立断,决定留在这里做学生和乡亲们的工作。他首先找到了学校的老师,老师们说,学生看总书记的心切,上课的钟声早就响了,他们就是不进教室。张存良了解到这一切后,希望老师们组织一下学生,他要给学生们讲一讲。在老师们的帮助下,他们很快把学生们、乡亲们集中在了一起。

张存良对大家说:大家的心情可以理解,不但你们有亲眼见见总书记的心愿,说实话,我也有。但是,如果我们不遵守纪律,阻塞了交通,大家想一想,总书记会怎么想我们甘肃人呢……张政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大家上了一堂很好的交通安全课。最后,张政委说:“我们不但要看到总书记,而且还要给总书记留下个好影响,让总书记感到我们甘肃人非常的有素质、有修养。大家说,好不好?”

学生们,包括乡亲们都说,听张政委的,你张政委怎么说,我们这么做。

张政委说:“好办!大家要遵守纪律,全都站到马路下边去……”最后,他提了三点要求:一是坚决不影响交通;二是后面的人不能挤前面的人,防止踩伤事件发生;三是不乱跑、不大声喧哗……

20分钟后,总书记的车子过来了,学生们、乡亲们按张政委的要求鼓掌欢迎。总书记把手从窗户里伸了出来,朝张政委挥手致意,也向学生们、乡亲们亲切招手……

三、温总理来到了交警执勤岗位上

6月21早上7时15分,陇南市交警支队成县交警大队接到了到黄陈镇苇子沟村执勤的命令。为了保证执勤任务的顺利完成,大队长李晓勤根据支队张从良政委的要求,在队里抽调了40人,分3个组在沿途的道路上执勤。执行这样的特勤任务,对于李晓勤和他的战友们来说,那是太微不足道了。因为,一年中,他们会遇到无数次这样那样的特勤任务。抗震救灾以来,他们已经承担了大小10余次这样的任务了。今天的特勤任务不一样,他们要去执勤的这个村子是成县受灾最严重的村子之一。所以,今天来的领导很可能是大领导。在他们的心目中,大领导无非是省上的领导,或者是国家那个部委的领导。前些天就来了几位国家环保部的领导,这些领导住宿的帐篷还是他和他的战友们在国家环保部领导不知情的情况下,动员交警家属们腾出来的呢!再不可能来更大的领导了,大家都知道,虽然大地震过去了,但是,这里的余震还不断。

他们谁也没有想到,今天来的竟然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12点刚过,温总理的车子徐徐通过崎岖的盘山弯路开进了苇子村。车子开到距离李晓勤他们几十米远的地方,温总理就把车窗打开了。因为,他发现了围观的乡亲们。

“啊!是温总理!”不知是谁叫了一声。这时候,李晓勤他们,包括在场的所有乡亲们,全都看到了向他们挥手致意的温总理。

“温总理来了!”“温总理看我们来了!”“温总理……”……

一会儿工夫,温总理来小山村的消息不胫而走。乡亲们全都围上来了……

温总理的车子在离李晓勤15米远的地方停下来了。

李晓勤激动的心快要跳出来了。温总理下车后继续向群众挥手致意,乡亲们大声喊着:“温总理好!”“温总理辛苦了!”“温总理……”……

温总理双手合十、举过头顶,向沸腾的乡亲们表示感谢:谢谢大家了!

紧接着,温总理和县、乡、村的干部们握手,和乡亲们握手。李晓勤特别的羡慕乡亲们,他想,如果自己也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该有多好啊!他也可以冲上去向温总理伸出自己的手,温总理也会像握大家的手一样握他的手的。可是,他是一名交警,他的岗位在执勤点上,他不能扔下自己的工作过去和温总理握手。

这时候,他多么希望温总理能看他一眼啊!别说和温总理握手了,如果温总理能回过头来像看大家一样,用他那慈祥的目光看他一眼,他就非常的满足了。因为,他的岗位距人群还有一点距离呢,所以,温总理是不可能走过来跟他握手的。他看到了温总理面对群众时亲切的面容,他还看到了温总理憔悴、忧虑的面容。温总理是忧地震灾区的老百姓而忧才苍老的啊!温总理啊,您可要注意身体啊!千万千万要保重身体啊……这样想时,他的眼睛湿润了,看到和温总理握过手的乡亲们脸上幸福的笑容时,他为他们而感到高兴。乡亲们啊,你们真幸福啊!

他尽管特别的希望温总理能看他一眼,但是,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神圣使命。他想,能为温总理执勤,这是他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情了。不用多想了,还是站好自己的岗吧。想到这里,他释然了。他又开始考虑下一步的工作了,等温总理进村子后,他要马上安排巡查返回的路线了……

意想不到的事儿终于发生了,温总理不但转过头来看到了他,而且大踏步的朝他走来了。温总理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时,他盼星星盼月亮的盼着温总理能看一眼他。现在,温总理朝他走过来了,他怎么突然紧张起来了?不能,千万不能紧张,千万要在温总理面前表现出甘肃交警的精神风貌来……这样一想时,他马上按捺住了激动不已的心,马上表现出了一个战士应有的风度和修养。他啪的一个立正后,向温总理敬了一个标准礼。温总理用赞许的目光看了他一眼,又向他伸出了右手。他马上双手握住了温总理的手,温总理,您要保重身体啊!温总理朝他坚定的点了点头……

这时候,李晓勤激动的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

温总理和李晓勤握过手后,又走到了一个6岁小女孩跟前,她摸摸小女孩的头问:“小朋友,几岁了?”小女孩看着温总理,不知道是害羞还是紧张,张了几下嘴没有说出一个字来。小女孩的家长教导孩子:“快说,温爷爷好!”……

在小女孩紧张的时候,温总理拉着小女孩的手,等待着她的回答。小女孩见温总理很是温和,亲切的跟家人一样,就小声的说了声:“温爷爷好。”温总理握握小女孩的手说:“你好!”然后,他就大踏步的朝村子里走去了。在村子里,温总理将听取甘肃省抗震救灾工作和灾后重建的工作汇报。

执行完任务后,已经是下午5点多了。李晓勤的战友们全都围上来了,他们都抢着和大队长握手,都要感受一下被温总理握过手的感觉。握过大队长的手后,大家都感到特别的幸福……

最后,李大队长告诉我们,堂堂的国务院总理,能主动和交警握手,这不仅仅是一种鼓励,一种鞭策,也是一种希望。温总理的希望尽在不言中:共和国的血脉(道路)畅通,就全靠你们了!李晓勤当时默默的在心里说:放心吧,温总理,我们会努力工作,保证境内的所有道路,永远畅通!

地震期间调解的一次重大交通事故

但首长的车队即将通过这里时,附近村民人为的堵上了205国道。一方是上百人的村民,另一方只有两名交警;一方以堵塞地震后伤痕累累的公路为要挟只为一己私利,另一方要疏通道路让抗灾救灾车队顺利通过,一身正气……

5月30日上午10时许,甘肃省陇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康县大队大院里的震防帐篷里,大队长刘邵正在主持一次重要的队务会议。这之前,他们同时接到了两个命令,30日下午和6月1日将有两次重要的特勤任务,省上和中央主要领导将先后到达康县,视察灾情、安排灾后重建工作。在很短的时间里,要勘察道路安全状况,要制定警卫措施,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啊!大队的领导知道,这对于他们来说,将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现在开会,不为别的,只为解决在道路勘察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进一步部署警力,保证特勤任务的顺利完成。

这时候,清脆的电话铃声响了。有人报警:205线平洛镇孙家坝村段弯道处,成县一辆大货车与康县一辆小汽车相撞,就在两辆车将要坠入30米深的山谷中时,当地刘河村村民刘某某骑摩托车疾驰而来,刹车不及,钻入大车轮下,当场死亡……205国道已经人为堵塞。大队长刘邵接到报警后,心情异常的沉重:就眼下这点警力,连执行特勤任务都够呛,又冒出了这么一档子事。且这次交通事故恰好又发生在国道上,弄的不好不但会耽误中央、省上领导的行程,而且还会影响抗震救灾物资的运输,后果不堪设想啊!

分管交通事故处理的大队教导员王红中说,大队长,我马上到事故现场去,去解决这个问题!大队长刘邵严肃的说:“这是一颗定时炸弹,一定要彻底排除!道路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疏通!”王红中教导员坚定的说:“队长,路面的问题你放心吧……我只是担心今明两天的警卫任务,你的担子也不轻啊!”

“去吧,这里有我。”一场大地震,让刘邵和王红中这对搭档的关系更为密切了:“注意安全!我等待你成功的消息!”两个人握手时,彼此的眼睛已经湿润了……

大地震后第八天,205线平洛镇孙家坝村段弯道处,成县一辆大货车与康县一辆小汽车相撞……

王红中带着事故组的交警吴艾弟,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事故现场。这里的村民不但堵住了国道,而且还把灵堂设在了马路边上。山崖下的汽车司机和伤员还没有完全救出来,危在旦夕。王红中大声对马路上的乡亲们说:“你们马上离开道路,让运输抗震救灾物资的车辆通过!因为,谁也没有权利挡住国家的道路!”死者家属问:“我们的人死了,你管不管?”王红中坚决的说:“我们先救人,然后马上处理你们的问题!”说完,他头也不回的大步下山去救人去了。助手吴爱弟悄悄的对王红中说:“他们把路让开了。”王红中奔跑着说:“知道了,快叫他们救人!”刘家的亲朋好友们让开道路后,车辆徐徐的通过了。死者家属见交警在山下救人,便留下了一部分人看着现场,一部分人也下山帮助救人去了。坠入山崖下的大车、小车基本上毁了,可万幸的是车上的人都没有生命危险,王红中指挥大家把伤者送到了豆坪卫生院抢救……往公路返时,他欣喜的发现,堵在上边的近200辆车已经基本上通过了。这时候,已经快接近中午了,王红中从望关中队紧急调来维护交通的五名交警、协警也到了。吴艾弟悄悄说:“头,你真厉害,交通已经疏通了。”王红中这才发现,他和吴艾弟的警服已经完全湿透了。此时此刻,头顶是火球一般的烈日,他们所处的位置正好朝阳,没有躲避阳光的地方。走到山坡中间时,他们已经被太阳晒得头晕眼花了。他也悄悄对吴艾弟说:“麻烦事还在后头呢!”凭几年处理交通事故的经验,王红中知道,被太阳炙烤还要难受的时候就要来临了。

如果上到路面上去,也许会有一丝儿微风吹过,感觉会好一点儿。可是,王红中绝对不能上去。因为,那样的话,这些无知的乡亲们会在他处理事故的时候,随时堵住道路的。他知道,调解这样的交通事故,没有几个回合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果然,刘家一个岁数大的老者叫他:上来吧,上来该处理我们的事儿了!王红中在一块草地上一坐:“请大家下来吧,到这里来!”大家果然嘿啦啦全下来了。老大爷说,这里太热了,你不怕热吗?王红中说:“怕呀,可是,除了这里哪还有坐下来商量事情的地方啊?大家就凑合凑合吧。” VSz5EPS2/4sPeMKm9F1nGx3fRqSNSsyAvdnYRHjwDBWJobtbf7waAOVL/7T9jc6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