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章 打破常规:不被规则束缚手脚

保守的人做事,往往会被规则束缚住手脚,没有创新,不能够打破常规,事情办得再好,也是得力费功夫不讨好的事情。

做事有“心计”的人,往往能够打破常规,用最简单的方法做最快的事,而且能够做得圆满。

1.别做环境的奴隶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若能利用环境,取己所需,弃之无用,此乃成大事的策略。反之若随波逐流,甘做环境的奴隶,那么你将一事无成。

环境会塑造一个人的形象,影响一个人做事的方法。做事有“心计”的人都会考虑让环境帮助自己成功,那就是多接近那些积极成功的人,少和消极的人来往,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

当然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并不是敦促你改变自己去做环境的奴隶,而是要你在不能改变大环境的前提下也绝不可做环境的奴隶去放任自己随波逐流,那样你终将一事无成。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忽视环境对我们的影响,相反一个做事有“心计”的人恰恰要利用身边的环境,因为我们毕竟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不可能不受到环境的影响。

人的大脑是人体各种器官中最为精细、灵巧的器官,它每天都在从周围环境中摄取各种精神食粮。如同人体所需的各种食物会影响人的体型、对疾病的抵抗力乃至寿命一样,不同的精神食粮会使人的大脑产生不同的思维活动,这就需要你自己去把握,取己所需弃之无用。

我们个人身上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我们走路的样子、咳嗽的样子、拿钢笔的姿势,我们对文学、对衣着、对音乐的爱好等都要受到环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朋友之间相处的时间长了,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的生活习惯慢慢地都接近了。一个聪明的人会有目的地有选择性地交一些朋友,而绝不是滥交泛交,那样不仅浪费精力而且浪费时间。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个性、生活习惯、工作习惯、人生的目标都是由过去和现在的环境所造成的。

环境会塑造你的形象,也会影响你做事的方式方法。随着岁月的流逝,你五年、十年、二十年的情况会有所改变。你究竟会成为什么样子,你的事业会有多大的发展,跟你的将来环境,也就是你将来的精神食粮有着很大的关系。

为了我们将来人生的成功,使我们的形象符合我们人生的理想,能给我们带来满意和成就感,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呢?

我想如果你不想碌碌无为,虚度一生就应该在环境的圈套里去尽量发展自己,而挖掘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观察分析周围的环境,去结交那些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朋友,他们对你的影响是颇大的。所谓近朱者赤。

虽然就我们所处的环境的主要因素人来说,你周围的芸芸众生可能面孔各异,但是你仔细地分析一下,你周围无非是这么三种人:

1.安于现状的人

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他们相信成功是幸运儿的专利,自己条件一般,没有这个福分。这些人占据了我们生活的绝大多数,也很容易辨认,因为他们都尽量掩饰自己,使别人相信他们很快乐。

2.遇到挫折便偃旗息鼓的人

这些人刚刚成年时,非常向往着能取得人生成功,他们会正常工作并制定出一些个人的成功计划,但是经历了几年的磨难之后,他们的工作阻力就会逐渐加大,要再攀上一个新的台阶似乎很艰难,他们就会放弃努力,有些甚至会自暴自弃。可以说,这类人是被失败击倒的人。

3.永远也不会屈服的人

他们绝不让悲观左右自己的人生,不屈从人生中的各种压力和阻力,更不相信自己会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他们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功,而且他们也相信自己一定能获得成功。可惜的是,这类人在你的周围为数不多。

人人都希望自己是最后一种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也只有这些人做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既然环境会塑造你的形象,影响你做事的方法,而你所处的环境中又有着三种人,那么,你若想成功,就要多接近那些积极成功的人,少和消极的人来往。

让环境帮助你成功,而不做环境的奴隶,有以下方法供你参考:

①重视你的环境。因为精神食粮对你的心理健康、培养你积极的心态有滋补作用。

②使你的环境为你工作,而不是拖你的后腿。不要让那些专门扯你的后腿的人影响你,使你萎靡不振。

③不要让那些思想消极、肚量狭窄的人妨碍你的进步。那些幸灾乐祸、喜欢嫉妒的人时时都想看你摔得鼻青脸肿,不要给他们得意的机会。

④尽快请教你身边的成功人士。千万不要到长舌妇或长舌男那里去征求意见,他们只会让你丧失信心。

⑤充实自己的心灵。多参加新的团体,挖掘值得你去做的新鲜事。

⑥消除你所受环境的负面影响,避免谈论是非。你当然可以谈论别人,但一定要是那些积极的事情。

⑦把每件事情尽可能地做到尽善尽美。你担负不起因小失大所积累下来的人生负担。

2.让脸皮保持弹性

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所以维护面子是人的本能和天性,而这则需要有一个度,一个弹性的区间。为人处事若毫无面子,脸皮太厚,不行;反过来,面子过盛,脸皮太薄,也不好。

凡是有“心计”的聪明人则会从实际需要出发,让脸皮保持一定的弹性,如此才是成大事的前提和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脸皮的弹性,才能克服害羞和自卑,对人笑脸相向、幽默开道,或者调动眼泪、苦苦哀求,而最终把事办;也才能主动出击,拿出耐心,妙示诚意,取得对方的认可、同情甚至赞赏,在感化对方的同时获得胜利。

这是做人做事最为有力的技巧之一。

1946年4月,土光敏夫被推举为石心岛芝浦透平公司总经理。当时,日本大战不久,百姓生计窘迫,企业的发展更是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筹措资金。即使是那些著名的大企业,资金也相当紧,更何况芝浦透平这种没有什么背景的小公司,就更没有哪家银行肯痛快地借钱给它了。土光担任总经理不久,生产资金的来源就搁浅了。为了筹措资金,土光不得不每天去走访银行。

一天,土光端着盒饭来到第一银行总行,与营业部部长长谷种重川郎商议贷款事项。土光一上来就摆出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长谷则装出爱莫能助无奈之态。双方你来我往,谈了半天也没谈出结果来。

时间过得飞快,一看到疲倦的长谷烦怒的样子,土光并没有脸红,而是慢条斯理地拿出了带来的饭盒,说:“让我们边吃边谈吧,谈到天亮也行。”硬是不让长谷与营业员走开。

长谷终被感动了,最终借给了他所希望的款项。

对于脸皮问题,论述最为精到的,当数“厚黑教主”李宗吾先生。但他的理论多以历史上大人物做大事为出发点,因此显得宏观大义,本书立足于普通人的为人处世之道,可称为微言小义,但却是我们每天都能用得上的。

上天给我们一张脸,而弹性即在其中。从表面上看去,脸皮广不数寸,大不盈掬,好像了无奇异,但如果精密地考察,就知道它的弹性是无限的,凡人世的功名富贵、宫室妻妾、衣服车马,无一不从这区区之地出来,造物生人的奇妙,真是不可思议。钝根众生,身有至宝,弃而不用,可说是天底下最愚蠢不过的事情了。

学会让脸皮保持弹性,前提是让脸皮变厚变硬,如果不厚不硬,弹性也就没有了物质基础。

第一步是要变得“厚如城墙”。起初的脸皮,好像一张纸,由分而寸,由尺而丈,就厚如城墙了。到了这个境界,只能算初步功夫;因为城墙虽厚,轰以大炮,还是有攻破的可能;第二步是“硬如钢铁”。到了这一步,无论任你如何攻打,它一点不动,连天王老子都没有办法。

能够到第二步,固然同第一步有天渊之别,但在生活中容易流于刻板,还是露了迹象,有形有色,所以这种人我们一眼就看出来了。

第三步是“无形无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没脸没皮”。

脸皮弹性的最高境界,就是这种“至厚无形”,不仅自己对所作所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而且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以其厚为耻。这个境界,很不容易达到,只好在大圣大贤中去寻求。

儒家的中庸,要讲到“无声无臭”才能终止;学佛的人,要讲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才算成了正果;脸皮的弹性是人立身安命的根本,当然要做到“无形无色,才算止境”。

总之,由三代以至于今,王侯将相,豪杰圣贤,不可胜数,凡是事业有成者,无一不是脸皮很有弹性之人。翻遍整个世界史,这种事例比比皆是。

3.自我推销,自己做自己的“伯乐”

世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使没有伯乐也不用怕,自己可做自己的伯乐嘛,是金子就让它发光吧。

通常情况下,我们以为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但是如果没有了伯乐,千里马也可以自己做自己的“伯乐”。比如推销自己,万事俱备,只欠你站起来去做自己的伯乐,尽情展示自己的亮点。但你却退却了,如果你做事连这点“心计”都没有,又指望哪一天能“出人头地”呢?

也许有人会说:“自我推销也得具备能力呀!”这个想法也正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其实,当自我推销的时候,也未见得就必须具备充足的能力,只要认为自己有这方面的潜力,就完全可以把自己推销出去。因为一个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锻炼,能力才能得以很好的提高与发挥。如果自己不做自己的伯乐不给自己一个锻炼的机会,即使有能力,也不会有施展的舞台,只能被埋没,这是十分令人惋惜的事情。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抱怨自己明明具有千里马的能力和才干,却偏偏遇不到伯乐。他们不知道自己可以自己的伯乐。他们遇不到伯乐,没有发挥自己的机会,就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幸的人,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具备这种想法的人,都是那些消极的人,一个积极的人决不会感叹命运的不佳,他们多数都会主动出击,为自己创造机会。只要你做一个有心人,一定能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能力在人,尽善在天,如果有能力有才华,不施展出来,就等于是浪费,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在有生之年不发掘出来,会抱憾终生。

自我推销也是需要技巧的,正像推销产品一样,要有一个好的外装吸引人的注意力,从而顺利地把自己推销出去。所以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形象,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对两组被试者分别加以修饰之后,使其中一组看起来风度翩翩,另一组则显得随便,并令其分别走路时违反交通规则。其结果是:第一组闯红灯时,尾随者占行人总数的14%,而第二组的追随者只占4%,这说明人的服饰、穿着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没有人会对一个蓬头垢面衣衫不整的人感兴趣,一定会让你讨厌。服装也并不一定要时髦赶潮流,最要紧的是大方得体、干净整洁、大众化。

在我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刚开学老师对同学们不十分了解,选班干成了老师头痛的事情,他也不知道应选谁好。后来,他说:“谁要认为自己有能力当班干,就主动来找我,我会给他施展的机会。”

那时,我就想谁会去主动跟老师说,多不好意思呀!即使有这个能力,主动推销自己,也觉得脸红。可是出乎我的意料,我们班有个很不起眼的女孩,平时一向默默无闻,却毛遂自荐,当上我们班的班长。刚开始,我们大家都有点不服,像她这样一个内向、不苟言笑的女孩,能胜任吗?我们都有看热闹的味道。

事实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她在管理方面确实有两下子,帮助老师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高度赞赏。那时我十分感慨,如果她不主动推销自己,即使她再有能力,也不会有表现的机会。

刘邦最初没有重用韩信,这使韩信十分苦闷。他工作没有干劲,而且还和一群人犯了法,依照法律,要处以砍头之型。执刑那天,当韩信前面的十几个人都被砍了头时,他忍不住心中的悲壮情感,面对监斩的人大声呼喊:“汉王不是要争夺天下吗?为什么要白白地杀掉英雄豪杰呢?”监斩的人听到韩信的话猛然一惊,觉得奇怪,便仔细打量一番韩信,发现韩信仪表堂堂,具有英雄人物的气概,于是将他释放。在交谈中,他发现韩信十分有才华,志大才高,便把他推荐给了刘邦,从此韩信受到刘邦的重用,他的军事天才也尽显发挥。

4.死缠烂打是办事的好方法

同样的意思,反复说服,反复渲染,反复强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有“心计”的人对付顽固对手的有力武器。

宋朝的赵普曾做过太祖、太宗两朝皇帝的宰相,他对朝廷的忠诚和政绩都是非常明显的。他是一个勤恳的高级行政官员,学问方面却比同级官吏们稍差些,他登上宰相职位以后,其不足的方面被太祖察觉。一天与太祖议政后太祖温和地劝他多看一点书,赵普从此以后手不释卷,退朝以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门里读书。

这说明他是个兢兢业业、知不足而善补求的人。他一生全力投身于政治,以辅佐宋朝治理天下为己任,是不可多得的名相。

究其性格实质,他是个性格坚韧做事又极有“心计”的人。

太祖一句委婉的批评,使他养成至死手不释卷的习惯;反过来,在辅佐朝政时自己认定的事情,就是与皇帝意见相悖,也敢于反复地坚持。

有一次赵普向太祖推荐一位官吏,太祖没有允诺。赵普没有灰心,第二天临朝又向太祖提出这项人事任命事项请太祖裁定,太祖还是没有答应。

赵普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出来。

连续三天接连三次反复地提,同僚也都吃惊,赵普何以脸皮这样厚。太祖这次动了气,将奏折当场撕碎扔在了地上。

但赵普自有他的做法,他默默无言地将那些撕碎的纸片一一捡起,回家后再仔细粘好。第四天上朝,话也不说,将粘好的奏折举过头顶立在太祖面前不动。

太祖为其所感动,长叹一声,只好准奏。

赵普还有类似的故事。

某位官吏按政绩已该晋职,身为宰相的赵普上奏提出,但因太祖平常就不喜欢这个人,所以对赵普的奏折又不予理睬。

但赵普出于公心,不计皇上的好恶,前番那种韧性的表现又重复起来。太祖拗他不过,勉强同意了。

太祖又问:“若我不同意,这次你会怎样?”

赵普面不改色:“有过必罚,有功必赏,这是一条古训,不能改变的原则,皇帝不该以自己的好恶而无视这个原则。”

也就是说,你虽贵为天子,也不能用个人感情处理刑罚褒赏的问题。这话显然冲撞了宋太祖,太祖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赵普死跟在后面,到后宫皇帝入寝的门外站着,垂首低头,良久不动,下决心皇帝不出来他就不走了。据说太祖很为此感动。

外国有一种说法叫“人盯人”。同样的内容,二次,三次不断地反复向对方说明,从而达到说服的效果。运用这种说服法,须有坚韧的性格才行,内坚外韧,对一度的失败,绝不灰心,找机会反复地盯上门去。

需要注意的是,运用此法要有分寸,超过了限度,伤害了对方的感情,反而会得到反效果。所以要谨慎处理,以不过度为限。

5.卸掉人情这块烂包袱

人情是世界上一笔最难偿还的债,而人活一世不欠人情,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欠了人情,就要留点神,最起码要有点“心计”,别让人情成为你做事的负担。

《论语》上说:“惠则足以使人。”意思是说,给人恩惠,就足以使唤人了。所以,对朋友的小恩小惠、大恩大惠要慎重,能不接受的尽量不接受,“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这一短,若想再长起来,就必须替朋友办事。

朋友之间来来往往,提点礼物,都挺正常,不在上述之列,带有明显功利目的的朋友,是可以看得出来的,今人与古人不同。今人的生活速度已提高许多,请朋友办事的速度也大大提升。假如一个并不经常见面的朋友却在一天忽然登门,你可千万别奇怪。或者常见面的好友,带的礼物超乎平时的贵重,你也要心里有数。

中国人讲面子,带来的东西你不收,他觉得你不给面子,你再让他带回去,更是有损尊严了,所以,你也不能太驳人家的面子,盛情难却,你可以暂时收下,但你必须将这个人情送出去。你要去回访他,带着差不多的恩惠,两下扯平,也不会伤了和气。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不要像孔子那样,收了人家的礼,必须回访,又不想同人家碰面,专找一个人家不在的时刻去,却想不到在路上不期而遇。

朋友请你办事的第二种手段,就是请你吃饭,东西送到门,你不能不给面子,吃饭却得预约,这就让你有许多理由去推脱掉,但脑袋要转得快些,推辞讲得委婉些。

脑袋转得快些,知道对方是谁,要弄清关系,搞清朋友圈,然后,再想想该接受还是推掉。

避免情债,要有自知之明。

自己应该是最了解自己的,能吃几碗饭,能干多少事。然而,中国人的面子害死人,有的人就爱打肿脸充胖子,自认自己特能,朋友一求,马上一拍胸脯,包在我身上。更有甚者,明知自己办不成,硬往自己身上揽。

三国时的蒋干就是这么一个人。他自以为了不起,认为自己的口才可以同春秋战国联横、合纵的雄辩天才相比。他向曹操自荐,他可以去说服周瑜投降曹操,而且信心十足,青衣小帽,再加一个书童,一叶扁舟就去见周瑜。周瑜岂是白吃干饭的?年纪轻轻便能统帅百万军队岂是一个同窗的说客可以动摇的?他来至周瑜的兵营,连三句半都没说上,被周瑜玩得团团转,最后走得也不正大光明,带回的密信让曹操上了当,损失二员大将。

所以,做事要有“心计”,哪怕是帮再好再铁的朋友办事,也千万别逞强,说不定你还会将事情搞砸。办不成的事,要老实地说,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蒋干就是太自不量力,事没办好不说,居然还上了人家的当,孙悟空还跳不出如来佛祖的掌心呢?办不了的事就是办不了,朋友之所以来找你,就因为他也办不成,别为你帮不上别人的忙而不好受,与其搞砸了一件事,还不如让他另请高明。

6.敢于说“不”,勇于说“不”

生活中对于别人拜托与你而你又无能为力的事,究竟该如何面对呢?简单地说,只要有点勇气和智慧,不顾忌脸面该说“不”时就说“不”,你就能够轻松过关了。

有人认为受人请托,倘若拒绝,面子上过不去,若不拒又实在无能为力。如此一来,只好勉强答应,结果发生后悔的情形就相当常见了。

事实上,那些顾于面子不敢说不其实是自己意志不坚。这些意志不坚的人,通常认为断然拒绝对方的请求未免显得太过无情,而若是在答应后方觉不妥,且又力不从心难以履行诺言时,再改变心意拒绝对方,显然已经太迟。因为,等无法做到允诺的事情,再提出拒绝,给人的印象更糟。甚至需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去弥补缺失或兑现承诺。如果这件事只限于个人的烦恼,还称得上不幸中的大幸,若因此事而与要求请托的对方,发生不愉快的情形,甚至产生怨恨、敌视,演变成双方人际关系上的对立与冲突,岂不更得不偿失?

生活中对于别人拜托与你而你又无能为力的事,究竟该如何面对呢?简单地说,只要有点勇气和智慧,不顾忌脸面该说“不”时就说不,你就能够轻松过关了。

固然,一开始即斩钉截铁地说“不”,委实不妥,然而不要因此而放弃表示拒绝的权利。即使这样做会破坏他人对自己的期望或好感也应在所不惜,何必勉强自己成为偶像型的人物呢?

人要想活得轻松,最好不去背无谓的“人情包袱”,不要因为拒绝了别人而有愧于心,不要为说自己对别人的请求无能为力而感到丢脸,不要因为扫了别人的面子而难为情,不要违背自己的心意去硬充大头,不要怕扮黑脸。

启功先生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大学教授,又是前清皇室的亲戚,是一位炙手可热的大名人。因此,登门造访的人总是接连不断,简直踏破了门坎。

直言不讳地说,到先生家的人虽多,但纯为探访而不有求于先生者可谓稀如星凤。求的内容,大致有二:一是举办某某活动,欲请先生光临、捧场;二是求先生挥毫写字,用先生自己的话说则是,“将白的写成黑的。”其实这都顺理成章,先生名头太大,在活动中一露脸,立即大群记者一拥而上,电视转播,报纸载文,举办者脸上添光,知名度鹊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而字,一则具有高度艺术价值,挂于客厅中可临摹,可欣赏,可炫耀,二则虽人人都不会公开承认,但私下里一致认同,可卖大价钱,是为可居的奇货,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试想,如果对这些人一一照顾,个个给面子,老先生岂不是要累死?那些人个个是厚黑高手,全有一套死缠硬泡、登鼻子上脸的功夫,委婉的拒绝是不顶用的。因此,老先生有时对他们毫不客气,干脆“黑”起脸来,该说不时毫不客气。

一日,电话铃声忽然大作,启功先生正在处理文稿,犹犹豫豫本不想接,但打电话的人极有耐心,先生又恐是老朋友或公家部门打来,接了,一问对方姓名,并不认识。问何事,对方称先生曾为某书题签,现该书已出,欲过日亲自送来。先生当即说:“谢谢。不过这样的小事,你也不必跑了,通过邮局寄来即可。”对方不干,非要前来,称为探望。先生解释道:“我现在很忙,身体又不大好,你来我也无力接待,请原谅,书还是寄来吧。”对方不肯。先生索性挑破窗户纸,单刀直入,问:“你说你还有什么事吧。”对方称,没事,就是想看看你。先生答道:“你既然那么想看我,也行。我给你寄张相片去,你可以从从容容地看。”此人仍不罢休。几个回合之后,先生被逼到“墙角”,于是说:“好吧,你明天何时来,说个点儿,认识不认识我这儿,就在大门口,你也不用进我的门,你不是就为看我吗?咱俩就在门口对着看。你看我,我瞧你,你要近视,带上眼镜,我也带上花镜,好好瞧瞧你,看半个钟头,够不够,若不够,看两个钟头也行。”对方听先生动怒,又拉出一张“虎皮”,说先生的某某老友也要同来。先生再一细问,对方又说先生的这位老友前些日子出差在外,不知明天能否回来。先生气得不得了,干脆对着话筒说:“不管是哪天,我都没有时间见你,再见!”“啪”挂断了电话。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打电话的人脸皮够厚,老先生脸皮够“黑”,看谁能斗过谁?

7.顶牛抬杠不养家

许多原因导致人与人之间发生种种分歧,这本是人之常情。若是为此顶牛抬杠就有点因小失大了。

所谓盲人摸象,十个人有十种看法,生活中亦然。由于每个人与每个人的立足点不同视角不用等等,所以会导致意见和观点的分歧。大至思想、观念、为人行事之道,小至对某人、某事的看法与评判。这些程度不同的差异可能会转化成人与人之间的争执与辩论,作为一个有“心计”有主见的人都应正视这个问题。

留心我们的周围,争辩几乎无所不在,一场电影,一部小说能引起争辩,一个特殊事件;某个社会问题能引起争辩,甚至,某人的发式与装饰也能引起争辩。而且往往争辩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不愉快的,因为争辩的目标指向很明白:每一方都以对方为“敌”,试图以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别人。

所以,争论不适合个人与个人之间,而如果是用于团体之间,像辩论会似的,又应另当别论。比方说:由于最近发生的某个社会问题而引起两者间争论,最后,虽然你用某种事实或理论来证明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你通过争论的手段达到了胜利的目的,使对方哑口无言,但你却万万不可忽略了这一点,他不一定就放弃他的思想来信奉你的主张。因为,他在心里所感觉到的,已经不是谁对与谁错的问题,而是对你驳倒他怀恨在心,因为你使他的颜面扫地了。

这样看来,你虽然得到了口头的胜利,但和那位朋友的友情,却从此一刀两断。比较之下,你会不会觉得,当初真是有欠考虑,仅仅为了口头的胜利,而得罪了一个朋友——如果那位朋友为人小器,说不定他正在伺机报复呢!

有些人在和朋友翻脸之后,明知大错已铸成,也故作不后悔状,还经常这样认为:“这样的朋友不要也罢。”其实这样对你又有什么好处?而坏处却很快可以看到,因为和别人结上怨仇,你就少了你遭遇困难时能帮你一把的人。

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去避免。

基于上述理由,当一场唇枪舌剑的争辩到来之前,你必须首先冷静地考虑一番,弄清楚以下几个事项:

①这次争辩的意义。如果是一些根本就很不相干的小事情,我们还是避免争论为妙。

②这次争辩的欲望是基于理智还是感情上(虚荣心或表现欲等)?如果是后者,则不必争论下去了。

③对方对自己是否有深刻的成见?如果是的话,自己这样岂不是雪上加霜?

④自己在这次争论当中究竟可以得到什么?究竟又可以证明自己的什么?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人们只在不关痛痒的旧事情上才‘无伤大雅’地认错。”这句话虽然不胜幽默,但却是事实。由此也可以证明:愿意承认错误的人是少的——这就是人的本性。

现在就让我们姑且认为这次争论是一次积极争论,也就是说,它值得我们去争论。但是在这过程中,我们仍需时时把握住自己。因为在争论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常常自己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是世界上最正确的,只顾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要耐心诚意地去听取别人的意见。

这就往往可以使善意的争论变成有针对性的争论。需要强调一下,这种现象是很危险的,也很常见。因为即使最善意的争论,也是由于双方的观点有分歧引起的,所以,在一开始,双方就是站在对立的立场上,对于对方的论点,根本就不加以分析,而一味地表述自己的看法。

如此一来,争论过程中就难免有情绪激动,面红耳赤,甚至去翻对方的陈年老账。所以,当双方都各执己见,观点无法统一的时候,你应当控制情绪,把握自己,把不同的看法先搁下来,等到双方较冷静时再辨明真伪。也许,等到你们平静的时候,说不定会相顾大笑双方各自的失态呢。

而在当你胜利的时候,你也应该表现出自己的大将风度,不应该计较刚才对方对你的态度;争辩是一回事,而交情又是一回事,切切不可混为一谈。当他向你认错的时候,也万万不该再逼下去,以免对方恼羞成怒。

争辩结束后,你也应该顾及到对方的面子,可以给对方一支烟或是一杯茶,或者要求他帮一点小忙,这样往往可以令他恢复愉快的心理。

据此看来,争论是小事,伤了和气就是大事了,友谊有时是很脆弱的东西,破坏了很难再复原。不如凡事给自己留条后路,说话给朋友留点余地。

8.不求理解但求心安

就如同你不能理解所有人做的所有事样,你做的事同样不会被有人理解。所以,做人做事不苛求,但求心安,这方是人生难得之佳境。

理解,固然是很美好的,谁不渴望理解呢?“理解万岁”的口号感动了多少人啊!然而,事实上由于年龄、性格、职业、知识结构、品德修养、生活经历等等因素的影响,人和人之间有时是很难互相理解的。

于是,脆弱的人把许多精力放在“求理解”上,到处自我表白,宣扬自己,把别人不理解自己当做最大的痛苦。似乎他的生存,他的工作,他的事业,仅仅是为了让人家知道,做给别人看。这道理本来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你不是为了理解别人而工作一样,别人也不是为了理解你而生存,这是很自然的事。过分求人理解的人,一旦被误解了,便脆弱地感叹世态炎凉呀,社会无情呀,于是耷拉着脑袋,沮丧得很。如果你过分希望得到理解,得到他人的赞成或默认,当你未能如愿以偿时便会十分沮丧。这正是自我挫败因素之所在。同样,当寻求理解成为一种需要时,你就会产生惰性。这是将自我价值置于别人控制之下,由他人随意抬高或贬低,只有当他们决定施舍给你一定的理解之辞时,你才会感到高兴。

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反对意见,会被误解。这是体味“生活”付出的代价,是一种完全无法避免的现象。有一位叫奥齐的中年人,他是一个典型的过分渴求理解和赞许心理的人。奥齐对于现代社会的各种重大问题,如人工流产、中东战争、水门事件、美国政治等,都有一套自己的见解。每当他的观点受到嘲讽时,他不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是对别人的“不理解”而痛苦不堪,甚至最后反而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为了使自己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行动都能为人理解,他花费了不少心思。有一次他和岳父谈话,表示赞成安乐死,而当他察觉岳父不满地皱起眉头时,几乎本能地立即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我刚才是说,一个神智清醒的人如果要求结束其生命,那么倒可以采取这种做法。”奥齐为了别人理解、赞同自己的观点,实际上不知不觉地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当奥齐注意到岳父表示同意时,才稍稍松了一口气。这样去求得理解和赞许又有什么价值可言?

要想精神愉快,就要心理独立,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固然很好,而他人不理解或者误解了,这也无关紧要,你仍然要微笑着面对生活。

下面讲一个十分说明问题的小寓言:一只老猫见到一只小猫在追逐自己的尾巴,便问:“你为什么要追自己的尾巴呢?”小猫答:“我听说,对于一只猫来说,最为美好的便是幸福,而这个幸福就是我的尾巴。所以,我正追逐它,一旦我捉住了我的尾巴,便将得到幸福。”

老猫说:“我的孩子,我也曾考虑过宇宙间的各种问题,我也曾认为幸福就是我们的尾巴。但是,我现在已经发现,每当我追逐自己尾巴时,它总是一躲再躲;而着手做自己的事情时,它却总是形影不离地伴随着我。”同样道理,如果你希望得到理解和赞许,最为有效的办法恰恰是不去渴望、不去追求,不要求每个人都理解和赞许你。只要你相信自己,并且以积极的自我形象为指南,你便可以得到许许多多的理解和赞许。当然,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得到每个人的理解和赞许,但是,如果你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得不到理解和赞许时便不会感到沮丧。你将把反对意见视为一种自然现实,因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对世事有自己的看法。

9.运用心理策略巧化矛盾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奇妙,有些经久不衰,有些缘尽而散。如果你是个有“心计”的人千万不要由于一些小误会、小分歧没有处理好,而导致彼此不再往来,甚至互成怨敌,最后把自己孤立,无人理睬岂不可悲?

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意味着你要喜欢所有的人,也不意味着你要和所有相识的人都成为知心朋友。如果你认为某些人是有价值的朋友,那就应当细心照料这份友情。

我们每个人已经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好比一座大谷仓。这样一座相当大的建筑物本来是坚固的,但如果长年累月无人照料整理,那么风雨的侵袭,就会造成隐患和危机。一旦哪天刮大风、下暴雨,它就会突然坍塌,变成一堆废墟。当你捡起旧橡木察看,你会发现,就某一根木头来看很可能还很结实,但连结榫头的木钉腐烂了,就无法把巨梁连接起来。

由此,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论多么坚强、能干、有成就,仍要靠自己与别人的良好关系,才能保持和发展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友情是需要照顾的,就像谷仓需要照料一样。想写而没有写的信,想说而没有说的话,想打而没有打的电话,想参加而又终于没去参加的聚会,背弃过别人的信任,争执后没有和解,为一桩误会或一点分歧而心存芥蒂——这些犹如渗进谷仓的雨水,腐蚀、削弱了木梁之间的联系。好好的谷仓,本来只须花很少功夫稍加照料,就可修整完好,现在也许只有放弃,或是花费很大功夫来重建了。

总之,我们重视和善于交际,也包括重视和善于重修旧好和化敌为友。做到这些当然需要抓住时机,掌握方法技巧,但最重要的是要自由主动,运用心理策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才能掌握时机和技巧。

对于闹了别扭的朋友,甚至是“心腹之患”的怨敌,如果你想和解,重建友情,应该怎么做呢?在自由主动的前提下,请注意这样三点:

①对于无关紧要的敌意,宽容大度,不予理睬,可以装聋作哑,或是转移话题,让对方无趣而止,绝不可斤斤计较,发生无谓的冲突。

②对于有辱人格、有伤大体的讥讽攻击,应当予以还击,但这种还击不是争吵,而要采取婉言、暗示、幽默等等巧妙的方式,做到有理有利有节。这种还击仅仅是为了自卫,维护自己的尊严或整体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出气。

③发现并抓住时机,向对方表示关怀体贴,给予帮助,促成和解,从而加深或重建友情。

在这方面,《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就很值得学习。对于薛宝钗能说会道博得老祖宗的欢心和她善于见风使舵使得王夫人对她刮目相看,人们尽可有各自不同的评价,但她在处理与林黛玉的关系上所表现的交际术,确实是相当得体和高明。

黛玉、宝玉和宝钗构成了一种微妙的“三角”关系。对于宝钗与宝玉的亲近,孤傲清高的黛玉自然心酸嫉妒,把宝钗视为“情敌”、“心腹之患”,因而每有机会,黛玉总要对宝钗贬损一番。然而宝钗总是采用恰当而巧妙的办法予以化解,对于黛玉无关紧要的敌意,她不予理睬;对于某种有辱人格的讽刺挖苦,予以适当的回敬;一旦发现了转机便紧紧抓住,努力争取和解。

有一次,贾母等人猜拳行令随意玩乐,黛玉无意中说出了几句《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艳词。这类剧本在当时是禁书,黛玉这样的名门闺秀怎么能读禁书,说艳词?这会被人指责为大逆不道。好在许多读书很少的人没有听出来,但此事瞒得过别人却瞒不过宝钗,然而宝钗却没有感情用事,图一时痛快,借此机会让黛玉难堪。她决不宜之于众,因为她很敏锐地发觉这是她与黛王化干戈为玉帛的契机。这不能不说是宝钗的高明之处。

事后,到了背地里宝钗便叫住黛玉,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尚未出阁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她先给黛玉来个下马威,让对方感到问题的严重。黛玉只好求饶说:“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也不说了。”宝钗见她满脸羞红,不再往下追问。这种适可而止、宽容的态度又让黛玉觉得感激。宝钗还设身处地、循循善诱地开导黛玉在这些地方要谨慎一些才好,以免授人以柄,因为她是出自真心实意地关心,“一席话说得黛玉垂下头来吃茶,心中暗服,只有答应一个‘是’了”。

此事之后,宝钗守口如瓶没有向任何人透露一点黛玉失言之事。她果真信守诺言,使黛玉改变了对她的成见。黛玉诚恳地对她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而我又是个多心的,竟没有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那样教导我……比如你说了那个,我断不会放过的,你竟毫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若不是前日看出来,今日这些话,再不对你说的。”至此,宝钗和黛玉已达成和解。宝钗的最大优点、可爱之处就是善解人意,珍重友情。她并不以和解为止,而是和解之后对黛玉关怀体贴,加深相互之间的感情。她深知黛玉心中的苦楚。黛玉生病,她来探望,当得知,黛玉怕别人说三道四而不愿熬什么燕窝的时候,立刻将自己家的燕窝送给黛玉吃。当黛玉悲叹自己孤苦伶仃的时候,她便劝慰道:“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便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替你解一日。”如此劝慰体贴,便使黛玉觉得自己到底有个可以相伴谈心的知己,自然更加亲近。宝钗又说:“我虽有个哥哥,但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是同病相怜。”一个同病相怜,一下子使两颗心紧紧贴在一起,宝钗如此善解人意,又很会说话,怎能不使原先对她抱有敌意的黛玉视她为可靠的知己呢?

看来运用心理策略表达分歧,化解矛盾,需要调动一切必要的方法和技巧,但其根本的因素还是树立自由平等的意识,贯彻双方皆赢的原则。

10.“小事”和“大事”不流

无论你是君王、大臣、领导还是下属,都要以君子风范要求自己,如此你才能指望关键时刻你的大臣为你效命,你的下属为你卖力,你的君王助你一臂之力,你的领导帮你做事。

生死之交难觅,但患难之交还有可以培植的,做事有“心计”的人知道与朋友相处,温良恭俭让的谦和之德与礼貌之举必不可少,但又不可丧失原则。所以,朋友间的交往要恰如其分,不强交,不苟绝,不面誉以求新,不愉悦以合,其关系的处理恐怕用得上这么一副对联:“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即“君子为人,和而不流”,“小事”和“大事”不流。

事实上不单单是朋友之间,比如君臣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在非原则问题上都应谦和礼让、宽厚仁慈,多点糊涂。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则应保持清醒,不能一团和气。见不义不善之举应阻之正之,如力不至此,亦应做到不助之。如果明明知道有人在行不义不善之事,却因他是长辈、上司、朋友,即默而容之,这就是一种很自私的趋避。有时候,立定脚跟做人是需要有点“心计”的,虽然有时可能会受到暂时的委屈,受到别人的不理解。但是,这种公正的品德最终会赢得人们的尊敬。

《说唐》里鼎鼎大名的尉迟恭是一名莽勇的将军,却不知在唐史里他也是一位以“和而不流”著称于世的君子。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与吏部尚书唐俭下棋。唐俭是个直性子的人,平时不善逢迎,又好逞强,与皇帝下棋时使出自己的浑身解数,把唐太宗打了个落花流水。唐太宗心中大怒,想起他平时种种的不敬,更是无法抑制自己,立即下令贬唐俭为潭州刺史。还不解恨,又找来尉迟恭让他去唐俭家一次,听唐俭是否对自己的处理有怨言,若有,即可以此定他的死罪。尉迟恭听后,觉得太宗这种张网杀人的做法太过分,所以当第二天太宗召问他唐俭的情况时,尉迟恭只是不肯回答,反而说,陛下请你好好考虑考虑这件事,到底该怎样处理。唐太宗气极了,转身就走。尉迟恭见了,也只好退下。唐太宗回去后,一来冷静下来自觉无理,二来也是为了挽回面子。于是大开宴会,召三品官入席,自己则主宴并宣布道:“今天请大家来,是为了表彰尉迟恭的品行。由于尉迟恭的劝谏,唐俭得以免死,我也由此免了枉杀的罪名,并加我以知过即改的品德,尉迟恭自己也免去了说假话冤屈人的罪过,得到了忠直的荣誉。尉迟恭得绸缎千匹之赐。”

唐太宗这样做,当然主要还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明正”;同时,为此他当然也感激尉迟恭。假如尉迟恭真的按他的话去做,又怎知唐太宗“明正”起来,不治罪尉迟恭呢?生活中,与人相处以诚相待,以“和”为贵。所以,无论你是君王、大臣、领导还是下属,都要以君子风范要求自己,如此你才能指望关键时刻你的大臣为你效命,你的下属为你卖力,你的君王助你一臂之力,你的领导帮你做事。

11.有变有通万事不难

做人做事最忌太刻板、生硬,关键时刻圆滑一点,变通一下方是做人办事少不得的“心计”。

做事有“心计”懂得适时变通的人,总是能够取得比别人更高的成就。

老板喜欢有潜质的下属,而不喜欢凡事都自夸自赞的人。但是,你必须要能表现出自己的才干,使老板知道你的潜质,不能使他认为你已经尽了全力,而工作成绩仍然平平。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适时变通是很重要的一个手段。不少老板认为下属不懂变通,尽管他们工作非常努力刻苦,但这样的人在老板心目中充其量不过是一头耕牛,只能用来干一些粗重的工作,被人牵着鼻子工作。实际上,负责牵牛的人才真正懂得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了解适时变通的技巧。在工作过程中,每当遇到困难时,你所作出的应变行为是否适当,是老板给分或扣分的依据。假如应变符合老板的意思,你就获得了一次令老板赏识的机会。即使平时表现良好,可是没能经受住老板的考验,假如大部分同事在平时也与你一样表现良好的话,那么你的升职加薪的机会就会相应降低。所以,做人做事最忌太刻板、生硬,关键时刻圆滑一点,变通一下方是做人办事少不得的“心计”。

当然应变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是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锻炼培养出来的,它并不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不可捉摸。下面,教你几种遇到阻碍时如何应变的技巧:

1.了解公司目标

每家公司的最大目标和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赚钱,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最终目标之下,还有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目标。例如,在某一个年度内做成多少笔生意,吸纳多少个客户,或使某个项目盈利等。除此之外,还需要采取哪些行动,以配合公司的发展。

如果你只是单纯地抱着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便万事大吉这一观念,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老板看来,你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公司的总体利益。虽然你做好了最基本的工作,但离他的实际要求还很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你必须对公司的要求、变化了如指掌。尤其当你遇到一些健忘或善变的老板时,他们总喜欢随自己的心情改变工作目标,你就必须紧紧跟在他们后面走,以他们的目标为目标。不明智的下属不了解这一诀窍,因而容易与老板争论目标的事,结果必然是自讨没趣。

2.以同情代替抱怨

在工作中如果遇到难缠的老板,的确是令人沮丧的事,不少人经常诅咒这些老板,又诉说自己因此在人际关系上受到了太大的压力。其实,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一种循环的关系。如果互相给予压力,也会互相承受压力,反之亦然。在与老板相处的过程中,只有由抗拒变成接纳,你才会产生良好的应变能力。

3.以不变应万变

应变的各种措施中,有一种是以不变应万变。这种方法最适合那些应变能力较差的人使用,有时也会被聪明和应变能力强的人使用,这当中根本没有什么人为的严格界限规定。假如碰到突然事故,有些人会惊慌失措,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实际上,与其急躁不安,还不如冷静地以不变的方式应付。其实,有些事情只属于过渡性质,不需要必须作出行动上的配合或反应。例如,遇到蛮不讲理的客户或老板,你只要在表面上作出附和他们的样子,实际上仍然抱着一贯作风和态度,这样已足够应付得过去了。太过注意改变去迎合他们,不仅使自己感到很别扭,而且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4.“阳奉阴违”

有的老板要求下属依照他的计划去工作,但是,对于这一计划下属难以在行动的程序中给以配合,因为计划本身是有缺陷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想跟老板讨论,那是没有好处的,因为证明自己的处事能力比老板高明是自取毁灭的做法。最佳的方法是接受老板的建议和指标,但在行动时却依照自己所定的程序去做。当然,你必须有把握能如期完成任务才行。 QpphbMWRkBGL+8sFci4wqRkJu/5XUOA9xjq8SwedrYsxtjSOazVRsTPR9C21LZ1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