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机遇来了要“狠”抓,不能轻易让它逃

机遇是成功之门,做事有“心计”者,能够“狠”,打开那道门,让心想事成;混混沌沌者,只知道苦干,盲目“善”,结果与机遇擦肩而过。

做事的机遇对每一个人来说,它都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心计”,敢于去发现它、拥有它、利用它为我们办事。

1.狠抓机会,让你心想事成

机会对任何人都是均等的,差异只在于“狠”与“不狠”。谁“狠”,谁就先得益,反之,就会两手空空。

时下,经济运行体制在走向市场经济,告别计划经济。但长期以来形成的产品经济模式和官商经营作风,仍像幽灵一样纠缠着许多经营者。致使许多企业内部人员缺乏灵敏的市场触觉,不能把握变幻莫测的市场动态,决策时犹豫不决,不敢“狠”,决策之后又办事拖拉,不能“狠”;有时由于企业的“婆婆”多,要左请示,右汇报,一个决策要经过没完没了的讨论研究和批准;也有一些企业家目光短浅,不肯吃眼前的小亏,这样往往坐失良机。

人们明白,时光不会倒流。“时间就是金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虽已成为老生常谈,却是铁的原则。每一个商战机会,都伴随着一定的时效性,所以精明有“心计”的经营者一旦发现这样的机会,就会以最快的速度、最“狠”的手段开发它,利用它。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商战中,有“心计”的经营者总感觉到,机遇总是那么来去匆匆,一闪即逝。商战机遇不能停留,不能重演,一旦失去,无法补偿,无法追回。

《韩非子》一书中,有一则“郑人卖豕”的故事,就是描写郑国一个商人由于不懂抢时间做生意的道理,把一桩好买卖白白丢掉的经过。它从反面论证了“商贵神速”的道理,同时也说明缓慢拖沓的严重危害。

一次,一位郑人前去离家较远的集镇上卖猪。当他走到时,已是红日西坠,暮色苍茫了。恰好有一个收购毛猪的商贩见到他赶着一群猪从街头走到客店门前,心想买猪的生意来了,如能马上成交这笔生意,明日就能赶回家中,还误不了拿到早市去贩卖。猪贩子急忙找到卖猪人进行洽谈。哪料想卖猪人见有人来买猪,却十分生气地嚷起来:“你这伙计好不懂事,我从很远的地方来这里,天又这么晚了,哪里有功夫和你说话呢?”说着,狠狠地瞪了猪贩子一眼。猪贩子再三央求卖猪人:“生意人的目的是为了成交买卖,哪里还能分天色早晚!”但郑人仍毫不理会这一套,气呼呼地把猪赶进了客店。结果,一桩到手的生意硬是让他给蹬去了。至于猪进了店需要花费多少店钱和饲料,他却压根儿也没想一想。

做生意的目的,是为了尽快把商品推销出手,加速资金周转,多赚钱。拖延一天时间,就会多占压一天资金。商品长期压在手中,资金则会减少生息。郑人由于时间观念淡漠,不了解时间在经商中的重要作用,更不会用时间去实施竞争战术,他甚至抹杀了时间和经营的关系,把卖猪与时间早晚对立起来。就这样,找上门来的买卖被他一阵吹胡子瞪眼给搅黄了。

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意人是绝不会这样愚蠢的,他们把争取时间作为在竞争中取胜的一大法宝。故事中那位猪贩子似乎很懂得快购快销的“狠”劲可以尽早生利的道理。他早一点买进,就可以赶早市,等于争取了一天时间,也等于资金周转加快了一天。利润率是与资金周转成正比的,周转快则利润就高,加快一天周转,就等于多赚了一天的资金利息。快购快销具有推动资金增值的神奇力量。

上面提到要快速而又心“狠”地抓住有利的销售时机,这种销售时机,对生意人来说就是讲一种机遇。机遇是乔装的财神,它会迎面而来,也会擦肩而过。要觉察它,却不那么容易,必须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准确地抓住机会。

“他的运气比我好。”看到别人事业发达,人常常为自己的不景气而发出这样的喟叹。事实上,问题不在于机遇不垂青于他,而在于他缺乏一种灵敏攫取的意识,贻误了时机,以致抱恨终生。

在商场上,时机对于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的,而人对时机的利用则不尽相同。有人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有人见之不放,机遇独得;有人犹柔寡断,坐失良机;有人伺机奋起,一鸣惊人。其关键还在于如何捕捉时机,能不能利用时机。

不过,时机的显露常常是朦胧而模糊的,惟有目光敏锐的人,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抓住拓展事业的绝好机会。反过来说,正是因为时机不易判断和把握,也才给精于此道的人带来大发利市的机会。如果人人都看得出,拿得准,那也就不叫什么时机了,至少坐失良机的人也少了。认准了,就千万不要放过。

商战如兵战。经营者在风云变幻的商海竞争中,一旦时机到来,就必须当机立断,该攻就攻,甚至要连续攻击;该收场就收场,哪怕是匆匆忙忙。当断不断,该及时收而不收,不该攻时而攻,不该收场时收了场,同样会遭到损失。商战的残酷,客观上要求经营者对世态商情作清醒判断,当机立断,不允许拖拖拉拉而坐失良机,更要求经营者是一位观察家,第一素质就是眼力。这不仅表现在对市场风云变化的直觉上,而且体现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韬略中。欲想商战获胜,就要善择良机,就要随时把握客观形势及其各种力量的对比变化,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机会才能心想事成。

2.做好准备,迎接机遇的来临

不要坐等机会出现,机会是自己创造的,只要你开始行动,机会便随之而来。

纵观古今中外凡是成大事者之所以能够获得命运的青睐,是因为他们能牢牢抓住机遇。

机遇只偏爱那些做事有“心计”为事业的成功作了最充分准备的人。

只有做事有“心计”的人才懂得积累实力,而当他们自身的实力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机遇便会自动登门拜访。

如果机遇可被每个人轻而易举地抓住到,尤其是那些做事毫无“心计”得过且过的人,那么这种机遇便显得没有多少价值了。

的确,只有爱思考的做事有“心计”的人、才能获得机遇,给人生点亮一盏明灯。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是一句早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其中所包含着的朴素真理再次为人力资源以及人才调查中心的分析报告所证实。

我们发现成大事的人之所以能够获得命运的青睐,能在机遇来临之时牢牢地抓住机遇,就是因为他们较之常人为此进行了更为漫长和充分的准备。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在黑暗的泥土中蓄积营养和能量,一旦听到春风的呼唤,他们就会破土而出,长成挺拔俊秀的栋梁之材。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这样一些问题,即:为什么有的人总能得到比别人更多的机遇?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机遇有人成功了有人却失败了?为什么有些资质原本不好的人却能得到命运的垂青,而某些天资甚佳者却最终庸碌无为?为什么成功者总显得比别人幸运?等等。

这些问题的回答可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机遇只偏爱那些为了事业的成功作了最充分准备的人。换句话说,只有在“万事兼备”的情况下,东风才显得珍贵和富有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讲,机遇是被人创造出来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外界环境变化的客观必然性的结合。主观方面条件的增强会影响到客观环境的变化,使好的机遇更容易产生。同样,当一定的客观机遇已经出现后,那些不断在提高自身素质方面进行努力的人则要较之常人更容易接近和抓住这些机遇。

许多成大事者就是创造机遇的高手,他们总是在努力,总是在奋斗,开始时他们是在找寻机遇,而一旦当他们自身的实力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机遇便会自动登门拜访。而且,随着他们自身才能的不断提高,知名度的不断增加,其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也会相应地有质和量的提高。可以说,没有他们的这些主观努力,就不会有这么多的良好机遇。从这个角度上说,机遇是那些有准备的人创造出来的,是对其努力的一种肯定和回报。

如果机遇可被每个人轻而易举地得到,那么这种机遇便显得没有多少价值了。事实上,机遇往往是一种稀缺的、条件苛刻的社会资源,要得到它,必须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和成本,必须具备相应的足以胜任的资格,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长期艰苦的准备。

这就是机遇为什么更偏爱有准备的人的原因。

我们还发现,虽然命运有时是不公正的,那些毫无准备的人却获得了某种机遇,但从长远来看,这些人很少能有所建树。而在我们视力所及的当代名人的成功史上,无不记载着人们为迎接机遇所做的种种准备。

但有时命运是常爱捉弄人的,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事自己心爱的职业。

当面临这种情况时,有人将之视为不幸,而有人却将之视为机遇,他们能重新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怨天尤人,也不消沉沮丧,而是以“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干一行,爱一行,把精力投入到所从事的新领域,从而开创出一番崭新的事业。

我们发现“把不幸也当作是一种机遇”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成功者的一大秘诀。

许多成功者不仅是开拓机遇、捕捉机遇的能手,而且还有发掘高潜能,高效运用机遇的能力。他们的成功启示我们,一定要提高机遇的利用率,把机遇发挥到最大值。

有的人一生中曾有过许多很好的机遇,但他们不懂得充分利用这些机遇,结果丧失了使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的机会。也有的人抓住了机遇,但是并未理解到这一机遇的全部内涵,因此他们有可能取得一定的成功,但仍不免留下诸多的遗憾。

的确,只有爱思考的人、做事有“心计”的人,才能充分地获得机遇,给人生点亮一盏明灯。

3.做有心人,把握随手可抓的机会

成功与失败只有一线之隔,不经意中我们就会跨过界线,其实我们也常常站在这条界线上,自己却浑然不知。

如果你想成大事,就必须研究你自己和你自己的需要,做个有心人。不要等待千载难逢的机会,要用点“心计”去抓住平凡的机会使之不平凡。

机会,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自然界的力量愿为人类服务。千百年来,闪电一直想引起人类对电的注意,电可以替我们完成那些枯燥乏味的工作,从而使我们抽出身来开发上帝赋予的能力。潜在的能力到处都有,专等有“心计”的人去发现。

首先观察世人有何需求,然后去满足这一需求。一个善于观察的人发现自己的鞋跟被拉了出来,因为买不起一双新鞋,便思忖:“我要做个可以镶到皮革里的带钩的金属圈。”当时他贫困潦倒,连割房前的草都要向别人借镰刀,而就靠这项小发明他成了一位富翁。

新泽西的纽瓦克有一位善于观察的理发师,他觉得理发的剪刀有待改进,便发明了理发推子,由此发了大财;缅因州有位男子不得不帮助卧病在床的妻子洗衣服,他感到传统的洗衣方法既耗费时间,又消耗体力,便发明了洗衣机,这样他也成了富翁;有一位先生受尽牙痛之苦,心想应该有一种方法把牙塞上来止痛,便发明了黄金塞牙法。

成就大事业或有重大发明创造的人并非财大气粗之辈。第一台轧棉机是在一个小木屋里制造出来的;美国第一艘汽船是由费奇在费城一座教学的祭具室组装起来的;麦考密克在小磨房里研制出著名的收割机;第一个干船坞模型是在一间阁楼内制作的;位于马塞诸塞州沃塞斯特的克拉克大学创办者克拉克靠着马厩里制作玩具马车开始发财;爱迪生早在作报童时,就已藏在行李车厢内开始了他的实验。

米开朗基罗在佛罗伦萨街边的垃圾堆里捡到一块被人扔掉的克拉拉大理石,这块大理石是被一个不熟练的工人在切割过程中损坏的。无疑也有其他艺术家注意到了这块品质优良的大理石,但因其被损坏,所以只剩下了痛惜。只有米开朗基罗看到这块废弃的大理石中的天使,用凿子和锤子创作出人类历史上一件最优秀的雕像——《年轻的大卫》。

帕特里克·亨利年轻时被人视为懒惰的废物,务农、经商均一事无成。他学习了六个星期的法律便挂出营业招牌,在打赢第一场官司后,他终于觉得自己即使在家乡弗吉尼亚也能获得成功。英国当局通过印花税条例后,亨利被选入弗吉尼亚州议会,提出了反对这一不公平征税的法案。他终于成为美国最出色的演说家。

伟大的自然哲学家法拉第是铁匠的儿子,年轻时写信给汉佛里·戴维申请在英国皇家学会谋职。戴维就此咨询了一位朋友:“这有一封名叫法拉第的年轻人来的信,他一直在听我的课,想让我为他在皇家研究院找个工作,我该怎么办?”“怎么办?”“让他去刷瓶子,他要是能有什么出息,就会立即去干;他要是不会有出息,就会拒绝。”这位年轻人在工作中曾利用抽出来的时间在药房的顶楼内用旧坩埚和玻璃瓶做实验,由此看来,刷瓶子的工作也有机会,而正是这样的机会使他终于成为伍尔维奇皇家学会教授。廷德尔谈起这位年轻人时说:“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实验哲学家。”法拉第成为那个时代的科学奇人。

有一个传说,讲的是一位艺术家一直想找一块檀香木用来雕刻圣母像。就在他近乎绝望,以为自己的构思即将落空时,他做了一个梦,梦中被吩咐用一块烧火用的橡木雕刻圣母像。醒来后他立即照办,用一段普通的木柴创作出一个雕刻史上的杰作。许多人一心想找到檀香木用来雕刻,因此错过了许多宝贵的机会,实际上,我们用烧火用的普通木材就可以创作出杰作。有人虚度人生,从来看不到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机会,而有人却站在旁边,在同样的条件下发掘机会,取得辉煌的成绩。

我们不可能人人都像牛顿、法拉第或爱迪生那样有伟大的发现,也不可能像米开朗基罗或拉斐尔那样有传世之作,但我们可以抓住平凡的机会并使之不平凡,进而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壮丽。

如果你想成大事,就必须研究你自己和你自己的需要,你会发现千百万人也有同样的需要。

成功与失败只有一线之隔,不经意中我们就会跨过界线,其实我们也常常站在这条界线上,自己却浑然不知。多少人只要他们再付出一点努力,再多一点耐心,就会取得成功,而在这紧要关头他们却主动放弃了。

那些失意的人,那些遭贬斥的人,可能认为机会永远失去了,自己永远也站不起来了,要是他们知道反向思维的力量,也许他们轻而易举地重新开始。

“能不能穿过那条小路?”拿破仑问那些从可怕的圣伯纳德关隘探路归来的工程师。“也许能。”他们吞吞吐吐地回答,“在可能的范围之内。”“那么就前进。”这位矮个子男人全然不听他们所描述的种种不可逾越的困难。英国人和奥地利人对他要翻过阿尔卑斯山的想法嗤之以鼻,因为“没有车轮从那里碾过,也不可能从那里碾过”,更何况这是一只6万人的队伍,拖着笨重的大炮,成吨的弹药和行李以及大量的军需品。

当这项“不可想象的”壮举被完成后,人们才意识到这项壮举在很久以前就会完成。从前,将军们总是借口说这些困难是不可逾越的,而不去克服困难,还有许多人虽有充足的补给,顽强的战士和必需的工具,却惟独缺乏拿破仑的气魄和决心。

不要等待千载难逢的机会,而应抓住平凡的机会使之不平凡。

4.借机会之力,成就辉煌

如果你以为,那些成功创新的人,一定都是绝顶聪明的人,那你就错了。事实上,有一个伟大的秘密是只要你比别人多点“心计”,抓住一闪而过的机会,那么成功就属于你。

今天人人称羡的发明家、企业家,和一般人最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都是非常有“心计”的人,懂得积极掌握和利用机会,从而让他们的人生和事业,获得跳跃式的发展。

1972年,美国民主党大会提名麦高文竞选总统,对手是尼克松。但是在这次大会中,麦高文宣布放弃他的竞选伙伴参议员伊高顿。

一个16岁的年轻人看到这个机会,立刻以每个五美分的成本,买下全场5000个已经没用的、麦高文及伊高顿的竞选徽章及贴纸。然后,他以稀有的政治纪念品为名,马上又以每个25美分的价格,出售这些产品。

这个年轻人成功的因素在于他对于机会非常敏锐,能够迅速把握。这次行动虽然没有造成产业的突破性发展,然而,就是这样的精神,使得这个年轻人日后能看到其他人没有看到的机会。这个年轻人,就是今天全球的首富,创立微软的比尔·盖茨。

事实上,除了比尔·盖茨之外,还有很多影响人类生活的发明,例如微波炉、圆珠笔等产品,都不是专业人士的杰作,而是一些“普通人”的神来之笔。这些发明使得人类的生活发生极大的改变,更使发明者成为人人羡慕的创业家。这些人与一般人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勤于思考非常有“心计”,孜孜不倦地在人生以及事业上追求突破,终于达到今天的成就。

要做到有“心计”,并不需要像爱因斯坦或是其他伟人一般,摒弃一切传统的看法。亚伯拉罕在《突破现状,创新思考》一书中指出,要在事业或生涯上创造突破,秘诀是更聪明地做事,而且更努力工作。要更聪明地做事,就要学会运用更多的“心计”去思考,并且努力落实这些想法,才能创造突破。

很多人以为成功是一小步一小步慢慢累积来的,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但大多数人深受这个观念的影响,将它应用在生活和工作上,为了每天一点点的改进而感到高兴。事实上,它很可能是扼杀你成功的因素。

这个观念让你为了工作不断努力,总以为自己做得还不够。然而,你有没有想到,如果只是循着前人的模式前进,那些伟大的产业领导人怎么可能成为领先者?一小步一小步地做,或许是最安全的方式,但反过来想,为什么不跳过那些阶梯,创造跳跃式的突破?

一般人总以为跳跃是危险的,但事实上,跳跃也可以安全而快速。要创造跳跃式的突破,首先要舍弃目前惯有的商业模式,找寻周围被忽略的机会,并且学习其他产业创新的经营模式及想法。观察其他产业的经营模式之后,或许你会很惊讶地发现,很多原则应用到你的产业同样适合。最后,你将发现,花同样的时间、人力及资本,却可以达到更好的结果。

例如,大多数人都对麦当劳的创立人克罗克的名字耳熟能详,但实际上,克罗克并不是最先创立麦当劳的人。麦当劳最先由麦当劳兄弟所创立,但是他们未能预见麦当劳的发展潜力,因此他们将麦当劳的观念、品牌以及汉堡等产品,卖给从事销售工作的克罗克,让他继续经营。

克罗克以独特的行销策略,将麦当劳发扬光大,变成今天规模数十亿美元的庞大企业。克罗克抓住了麦当劳兄弟原先忽略的机会,改变原有的经营模式,因而创造了自己事业生涯上的突破。

5.希尔顿“狠心”买下华尔道夫

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都是才华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

希尔顿就是一个非常聪明而又懂得把握和利用机会的人,他作为希尔顿饭店的创始人,早期就是因为买下华尔道夫旅馆而闻名的,这是旅馆业经营者至高无上的光荣。

从那以后,希尔顿成立了“希尔顿旅馆公司”和“希尔顿国际公司”,担任董事长和总裁,在他的名下有近百家旅馆,从天涯到海角,都挂着希尔顿的旗子。他现有在海外的旅馆,比在美国本土的还多。

在很久以前,拥有华尔道夫旅馆是希尔顿多年来的梦想,他把它看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旅馆。那些优雅的大房间,曾经住过许多皇族。当别人打电话过来找“国王”,华尔道夫的电话接线生必须问“请问是哪一个国王”。但是这家旅馆却破产了。他1942年购买华尔道夫股票时,每股才值4.25美分,糟糕到如此境地。但希尔顿真正决定要买华道夫是1949年的事。

然而,希尔顿的理事会的那些理事,不能分享他的狂热,大都表示反对。身为希尔顿旅馆公司的董事长,没有理事的同意,他也不能以公司的名义买下。

希尔顿没有因此退却,因为他知道拥有这样一家旅馆,将会为他带来多大的价值和地位。他想:“我可以像30年前在德克萨斯州西斯柯那样做,我可以自己买下来,把我的看法推销给那些能够有我这种想法的人。”

因此,希尔顿开始以过去的那种熟悉的老方式着手去做,他打电话给拥有华尔道夫股票中的老大。

“我今天就能开个价钱,”希尔顿说,“我什么时候过来呢?”

当天下午,他走进那老大的办公室,要以12元一股买下24万9042股——这是控制股的数目。

“这个价格24小时之内有效。”希尔顿说。然后,他给了一张100万美元的支票押金。

那老大说:“给你四十八小时吧?!”希尔顿答应了。

那人接受了希尔顿的价格。而希尔顿要买下华尔道夫,还差300万美元。

希尔顿便去找别人筹钱。他对他们说:“你要投下25万美元,跟我一起买下华尔道夫吗?我不想让给你,实在没有办法的话也可能要让给你。”那些人都说:“好的。”

希尔顿本想一如平时遵守他的生活方式:下午六点停止工作,晚上去跳舞,打高尔夫球。但是为了筹足余下的最后款项,他不得不打断他的娱乐。

正在筹钱的当儿,希尔顿的理事们说:“你这样做是不应该的。既然你已做到这种地步,这个旅馆必须属于希尔顿旅馆公司才行。”

于是,公司便筹出余下的钱,了却了希尔顿的心愿。

1954年,希尔顿又以巨额资金买下了史达勒连锁旅馆。但差点儿就迟了。

当时,“盛布和那普公司”的舍肯多夫也想买下史达勒连锁旅馆,而且投下标,押下了一百万美元。

史达勒先生离开康乃尔大学之后,史达勒夫人就控制了公司不少股票,她也控制了孩子们的股票。该公司内部有个问题,便是冲突甚大。因此,在希尔顿决定捷足先登以后,马上打电话给在纽约的佐毕斯——当时希尔顿公司的副董事长。希尔顿问道:“史达勒夫人在什么地方?”

“她在这儿,不过她正要走。”

“留住她,我要见她。我会立刻动身。”这时希尔顿还在加利福尼亚州。

佐毕斯回电话说:“她会在这儿等你。”

希尔顿记起控制股份的人总共有三个,于是希尔顿想:啊,我不能在这胡搞,如果我想得到这些连锁旅馆,动作就要快。

回到纽约,他对史达勒夫人说:“你会支持我的投标吗?我给你的这个标,将会比你目前得到的更好。”

她说:“好的。”没想到这样顺利,妙极了。

希尔顿的出价与舍肯多夫的一样,高达1.1亿美元,但他拿出了7000万美元作押金,而不是1.1亿美元。

因此,希尔顿又完成了当时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房地产交易,希尔顿正是借此良机,实现了事业道路上的辉煌转折。从此闻名于世。

机会永远只属于那些做事有“心计”、善于运用头脑去思考的人。

6.抉择机遇:微软与IBM合作实现腾飞

人们渴望机会,但机会之于人,却往往只是短暂的一瞬。能否抓住机会,关键便在于那瞬间的抉择。

每个人也许一生中只有一次或两次的重大机会,而抓住这一机会可能就会改变你的命运。做事有“心计”的比尔·盖茨正是善于抓住了这一机会,从而发展壮大了自己一生的事业。

1980年7月的一天,天气炎热难熬,而工作狂盖茨仍旧在他的办公室闭门为一家名叫“阿塔里”的公司研制一种BASIC语言事宜,以便第二天与这家公司的董事长进行商谈。

突然,他接到一个神秘的电话,对方称自己是国际商机公司代表,要盖茨尽快安排一次会晤。

“时间定在下个星期怎么样?”盖茨漫不经心地问。

那位商机公司的代表回答说:“两个小时后我们的人就要乘飞机到你那儿去,明天到。”

盖茨这才感到事情非同小可,一家年营业额达280亿美元的巨型企业,居然愿意与微软这个年营业额不过250万美元的小公司商谈业务,而且对方又显得那样急迫,这是盖茨始料未及的。

尽管盖茨尚不清楚将要与国际商机公司商谈的具体内容,但直觉告诉他:微软公司发展的机会到来了。他马上答应了对方的要求,并立即通知秘书取消第二天和阿塔里公司董事长的约会。

国际商机公司由于其著名标志采用蓝色。公司职员常穿着蓝色西服,加上在30年间非凡的成功,常常被人恰如其分地称作“蓝色巨人”。特别是国际商机公司的英文缩写IBM已成为计算机业界的标志。IBM已成为计算机的代名词。

IBM一向以严谨保守、稳健著称。在微电脑市场群雄逐鹿、如火如荼的年代里,IBM公司一直远离烽火之外,固守其巨型计算机的领地。

然而,“将计算机还给人民”的微电脑浪潮势不可挡,很快,个人计算机已不再是电脑“发烧友”的玩艺儿,从车库里诞生的苹果计算机,正在领导着一场计算机的群众运动。这无不强烈地冲击着在计算机要独揽一切的IBM。“蓝色巨人”迈向微电脑市场的一天终于到来了,因为那里有取之不尽的财富,诱惑力实在太大!

“为什么我们IBM不能拥有最好的微电脑呢?”

IBM总裁约翰·奥佩在IBM的一次高层会议上这样发问,他认为研制个人电脑的时机已到来了。他深感如果依旧沿袭蓝色巨人昔日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还是搞不出成功的个人计算机的。他决定打破IBM的传统框架,另外成立一个部门全权负责个人电脑生产、程序开发、销售,这个部门也有权选择、决定跟IBM公司以外的任何软件、硬件生产或销售商合作。

IBM公司确定了进军微电脑市场的方案,把这个方案取名为“跳棋计划”。

计划的领导人杰克·山姆组建了由13名IBM精英组成的“跳棋计划委员会”。他们首先研究苹果公司成功的原因,有两点是十分明确的:要用不断更新先进的芯片来装备产品,同时,要开发自己的软件操作系统,建立相对开放的软件流通环境。

于是,英特尔公司和微软公司成为了IBM的“跳棋计划”合作的候选人。盖茨终于等来了机会,而他更精明地抓住了机会,并成功进行了命运的一跃。

7.“狠”握机遇:粪便也能发家

善于抓住机会的猎鹰,可以捕捉到野兔;善于把握机会的人,可获得成功。

作为一个颇有“心计”的企业管理者要想使自己经营的事业赢得市场,就必须使自己的“生意”给人们带来利益。凡是能给人们带来利益,提供服务的“生意”应该说是有市场的。那么怎样为人类提供一种服务,带来一些利益呢?用浅野总一郎的话说就是利用一切东西。世界上没有一件无用的东西,经营者想经营企业都必须学会“善假于物”。

日本水泥大王,浅野水泥公司的创建者浅野总一郎,他23岁时穿着破旧不整的衣服,失魂落魄地从故乡富士山走到东京来。因身无分文,又找不到工作,有一段时间每天都陷在半饥饿状态之中。“干脆卖水算了。”他灵机一动,便在路旁摆起了卖水的摊子,生财工具大部分都是捡来的。“来,来,来,清凉的甜水,每杯1分钱。”浅野大声叫喊。果然,水里加一点糖就变成钱了。头一天所卖的钱共有6角7分。这最简单的卖水生意使这位吃尽千辛万苦的青年,不必再挨饿了。浅野日后成为大企业家,就是由于他对任何事都能够好好地加以利用。也就是说:人在困境时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反而能给予他一个转机,使他涌上来无比的勇气,使他更加聪明,更加能勇往直前。因此对人生厄运不恐惧,应感谢才是。浅野又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无用的东西,任何东西都是可以利用的。”浅野卖了两年水,25岁时已赚了一笔为数不少的钱,于是开始经营煤炭零售店。30岁时,当时的横滨市长听到浅野很会使无用的东西产生价值,就召见他说:“你是以很会利用废物闻名的,那么人的排泄物你也有办法利用吗?”浅野说:“收集一二家的粪便不会赚钱,但是收集数千人的大小便就会赚钱。”市长问:“怎么样收集呢?”浅野说:“做个公共厕所,我做给你看,好不好?”这样,浅野就在横滨市设置63处日本最初的公共厕所,因而他就成了日本公共厕所的始祖。厕所做好之后,浅野把汲粪便的权利以每年4000日元的代价卖给别人,2年后设立1家日本最初的人造肥料公司。也许你会感到震惊,设立日本最大的水泥公司——浅野水泥公司的资金,是从这些公共厕所的粪便上赚来的!

毫无“心计”之人的目光总是盯着“黄金”“白银”做着发财的美梦,而做事非常有“心计”的浅野总一郎抓住眼前切实的时机,开恳发展事业的沃土,终于成就了自己的辉煌。

8.“三只眼”抓机遇

捕捉机会的才能,是统领所有才能的才能。

没有机会只是弱者逃避现实的借口,抓住机会才是开拓者强劲的誓言。

世界上事业有成的人为数不少,他们各自的成功之路也不尽相同,但凡是成功之人他们都有一个相似点,即是他们做事时善用“心计”,善于捕捉难得的机会。

机遇稍纵即逝,只为有心人而准备。张瑞敏说,海尔现在还能生存,就是因为具备识别机遇的眼力和抓住机遇超前发展的办法。他认为,搞好企业要悟出一个观念,确立一个思路,把握好一个“度”数。如果哪一天海尔没有了别人还考虑不到的角度和思路,恐怕也就是企业走下坡路之时。

关于抓机遇,张瑞敏有一个著名的“三只眼”理论,这是他多年以来的经验之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时期,企业家只有两只眼睛不行,必须要有三只眼睛。要用一只眼睛盯住内部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另一只眼睛盯住市场变化,策划创新行为;第三只眼睛用来盯住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便抓住机遇超前发展。”

“三只眼”理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张瑞敏说,这一理论主要是说明企业如何把握各种变化,抓住各种机遇。计划经济时候企业只需有一只眼盯着政府,按指令办事就可以了。市场经济发展成熟后只需要有两只眼,一只盯着内部员工,保证最高的工作效率,另一只眼盯着市场,盯着用户,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而在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定时期,企业必须有三只眼,盯政策和政府的第三只眼尤其重要,不然许多机遇就会失之交臂,企业悔之无及。张瑞敏就是“长了3只眼睛”的企业家,具有超前意识的指挥官,富于创新精神的设计师。他在指挥广大员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各种稍纵即逝的机遇,发展海尔,壮大海尔。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期间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邓小平同志的讲话,使“长了3只眼睛”的张瑞敏看到了中国经济要大发展的前景。他叮嘱自己:绝不能错过时机。因此,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海尔马上采取行动,仅用了2个月的时间就从银行争取下来了大额贷款。当年6月份,张瑞敏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果断地用较低的价格在青岛市高科技工业园买下了720亩土地,决定筹建中国最大的成片开发的家电生产基地——海尔工业园。在建设海尔工业园的过程中海尔遇到好几次挫折,买地后不到一个月,国家要求银行采取压缩贷款的政策,也就是说如果晚两个月,海尔就不可能拿到贷款买地了。贷款到2.4亿的时候,海尔从银行就拿不到钱了。正巧,运作了8个多月的海尔股票上市了,共筹集资金3.69亿元人民币,解决了海尔工业园建设的后续资金问题。

1992年11月16日,海尔工业园这项浩大的工程项目破土动工。在建设过程中,海尔采取了边设计、边建设、边投产、边受益的方式。到1995年初第一期工程完工时,建筑面积完成16万平方米,此时,70%的投资已经偿还。分体式空调器、与日本三菱重工合资的柜式空调器、与意大利梅罗尼合作的滚筒式洗衣机、与意大利合作的商用展示柜等生产线和专为上述工程配套的大型精密工装基地先后竣工投产,海尔中心大楼、公用设施等也先后投入使用,使海尔的生产手段更加先进,使联合舰队的装备更加精良,实力更加雄厚。1999年,海尔集团又分别在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征地800亩、在海尔工业园西侧征地160亩建立了海尔开发区工业园、海尔信息产业园。1999年4月30日,海尔更是走出国门,在世界上最发达的美国的南卡罗来纳州建立了美国海尔工业园。

海尔信息产业园是中国目前最先进的信息产品研发生产基地之一。该园的特点:一是信息产品形成生产能力;二是信息技术辅助物流管理;三是信息技术辅助模具制造。这里有已形成生产能力的海尔移动电话、电脑、彩电等100多种信息家电产品的生产线;有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的海尔物流中心;有被国家领导称赞过的海尔C3P模具制造中心。

海尔开发区工业园占地718亩,从1993年3月5日打下第一根桩起,到建成仅用177天;从开工到投产仅用215天,建设工期比国内标准建设速度快一倍。

海尔开发区工业园的特点是两个提升:一是海尔白色家电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全面提升,目前产品有大容量网络冰箱、MRV小单元智能中央空调、大容量智能洗碗机、安全节能热水器等等;二是海尔家电在基础技术领域竞争力的提升,其中纳米材料的应用、特种钢板及制品生产基地和国家机器人产业化基地的投产,增加了海尔产品的可靠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海尔开发区工业园在投资时抓住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日元大幅贬值的机会,大大降低了投资费用,其中仅建设材料一项便节约资金30%。同时工业园所需设备均大量从日本、韩国进口,节省外汇约20%,真正做到了低成本、高产出。

这些都表现了张瑞敏用他的“第三只眼”抓住了机遇,进行了超前发展。

在2000年4月16日开幕的世界经济论坛中国企业高峰会上,张瑞敏对他的“三只眼”理论作了新的改动。他说,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长三只眼睛:第一只眼睛盯住企业内部员工,以凝聚内部员工的才智为上;第二只眼睛盯住用户,以用户利益为上;第三只眼睛盯住外部环境机遇,不仅是国内市场改革开放的机遇,还有世界经济的大机遇。第三只眼对中国企业来说尤为关键。

张瑞敏认为机遇源于对未来的预测,而应付未来是高级管理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领导者需要完成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预测变化,规划未来。而要做到这一点,领导者必须具备洞察力和趋势分析能力。为此,领导者必须尽其所能地去寻求人才、信息及其他资源,并具有丰富的想像力。仅仅关注工作环境方面发生的新的变化是不够的,领导者还必须洞悉目前环境下尚不可能存在的东西。这是一个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东西。

对于张瑞敏今天创下的辉煌,无数人都为之赞叹羡慕,却忘了去探讨他成功背后的秘密。对张瑞敏来说也许机会不能等同于他今日的成功,但他的成功里却有着机会立下的汗马功劳。

9.在机遇面前,吃亏就是占便宜

机会只对进取有为的人开放,庸人永远无法光顾。

有“心计”的生意人在做事时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时机。以下的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日本绳索大王岛村芳雄当年到东京一家包装材料店当店员时,薪金只有1.8万日元,还要养活母亲和3个弟妹。因此,他时常囊空如洗。但他却是个极其有“心计”的人,他时刻都在寻找一个机会作为成功的突破口。

有一天,他在街上漫无目的地散步时,注意到女性们。无论是花枝招展的小姐,还是徐娘半老的妇人,除了都带着自己的皮包之外,还提着一个纸袋,这是买东西时商店送给她们装东西用的。他自言自语:“嗯!这样提纸袋的人最近越来越多了。”岛村芳雄这样一想,整个的心就被纸袋和绳索占住了。2天后,他到一家跟商店有来往的纸袋工厂参观。果然,正如他所料,工厂忙得不可开交。参观之后,他怦然心动,毅然决定无论如何非大干一番不可。将来纸袋一定会风行全国,做纸袋绳索的生意错不了的。岛村芳雄这样想。岛村虽然雄心勃勃,但身无分文,无从下手。他知难而上,决心紧紧地抓住这个机会。以后几天,资金问题一直困扰着他,最后他决定到各银行试一试。一到银行,他就对纸袋的使用前景,纸袋绳索制作上的技巧,他的原价推销法及这事业的展望等说得口干舌燥,但每一家银行听了他的打算之后,都冷冷淡淡地不愿理睬他,甚至有的银行以对待疯子的态度来对待他。他决定把三井银行作为目标,连续不断地前去展开波状攻击。然而疯人般的热心,在三井银行也没有得到同情,起初态度冷淡连他的话都不愿听的职员们,过了几天,对他的蔑视的态度就逐渐表面化,终于耐不住厌烦地大发脾气,一看到他就怒目而视。有时他一来,大家就发出一阵哄笑来取笑他,有时干脆把他赶了出去。

皇天不负苦心人,前后经过3个月,到了第69次时,对方竟被他那煞费苦心,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答应贷给他100万日元。当朋友和熟人知道他获得银行贷款100万日元后,纷纷给他20万日元。就这样,他很快就筹集了200万日元的资金。于是,岛村辞去了店员的工作,设立凡芳商会,开始绳索贩卖业务。他深信,虽然他的条件比别人差,但用自己新创的“原价推销商法”干下去,一定能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界站稳脚跟。

首先,他前往产麻地冈山的麻绳厂,将该厂生产的每条45厘米长的麻绳以5角钱大量买进,然后按原价转卖东京一带的纸袋工厂。这种完全无利润反赔本的生意做了1年之后,“岛村的绳索确实便宜”的名声远扬,成百上千的订货单就从各地源源而来。接着,岛村按部就班地采取他的行动。他拿着购物品收据前去订货客户处诉说:“到现在为止,我是没赚你们1分钱,如果这样让我继续为你们服务的话,我便只有破产这条路可走了”。客户为他的诚实所感动,心甘情愿地把交货价格提高为5角5分钱。同时,岛村又到冈山找麻绳厂的厂商商洽:“您卖给我每条5角钱,我是一直照原价卖给别人的。因此才得到现在这么多的订货,如果这样无利而赔本的生意让我继续下去的话。我只有等关门倒闭了。”

冈山的厂商一看他开给客户的收据存根,大吃一惊,像这样自愿不赚钱做生意的人,他们生平头一次遇到。于是就不加考虑,一口答应供给他的麻绳每条只收4角5分钱。如此每条赚1角钱,每天的利润就有100万日元。创业2年后,他就名满天下,同时把凡芳商会改为公司组织。创业13年后,他每天的交货量至少有5000万条,其利润实在难以计算。现在的袋子绳索更是讲究,有塑胶带,缎带,绢带等,每条卖价5日元左右。这些高级品的利润更为可观。

市场竞争制胜之道何在?从岛村的成功中我们可以发现:1.要有先见之明,要善于捕捉时机;岛村早就预料到纸袋流行的时代一定会到来。2.“吃亏就是占便宜”。岛村的原价推销法只赔不赚,亏了自己,“肥”了他的客户,使客户从他那尝到了“甜头”。于是,岛村芳雄获得了成百上千的订单。而吃亏经营感动了为岛村供货的厂商,使他们主动压低供价;也感动了客户,使他们主动要求抬高购买价格。他们的原价推销法使他得到了商业界的信任,顾客自动替他宣传,使他无往而不利,在几年间就从一个穷光蛋,摇身一变成为日本绳索大王。

10.机遇是腾飞的翅膀

机遇是腾飞的翅膀。抓住机遇,你才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飞向事业的高峰。

做事成功者也许并不都是他周围的人中最聪明的,但他们都应是做事有“心计”且执著的人。要获得成功,并非必须具备很高的智商,天分不是关键。很有才干的人也并非一定能够成功,因为天生的才能不能保证一定能获得成功。有些杰出毕业生进入政府部门而从未得到晋升;有些在中学毕业时被认为“最有可能获得成功”的学生以后再也没有消息。

不知你是否曾注意过马路边长出的小树苗?是否曾想过,这样一个小东西怎么会冲破坚硬的路基而长了出来,而且是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活着?而成功者就像马路边上长出的小树,在艰难困苦的奋斗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培养“冲破阻碍”的能力,他们是靠勤奋工作和不断尝试才一分一分地取得成功的。

另一方面,他们善用“心计”发现了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在人群中脱颖而出,被人们看到、听到和熟悉。确实,在成功的道路上,天赋、勤奋、毅力和方法非常重要,但机遇也必不可少。再好的种子,如果落在沙漠上,也是很难发芽成长的。

一个人能否有所成就,往往与是否得到良师指导、知音赏识、伯乐提携等机遇大有关系,仅靠勤奋是不够的,还要有“心计”,发现机会并抓住它,才有可能腾飞。

毋庸置疑,机遇在成功的路上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和天资、禀赋一样,机遇也毕竟只是提供一个机缘、一个条件、一种可能。这种机缘要变成现实,还要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因为,努力奋斗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机会,它还可以为自己抓住机会,创造机会。

生活中处处都有机会,只要你有“心计”处处留心、并善于抓住它,你就有希望获得成功。莎士比亚曾经写道:“人间万物都有一个涨潮的时刻,如果把握住潮头,就会领你走向好运。”那么,如何抓住机遇,插上腾飞的翅膀呢?下面几点经验可供借鉴:

1.要有强烈的成功的欲望。愿望是成功的一半。许多人对目标追求的愿望愈强烈,他的行动就愈加坚定,美国画家查理巴索帝是个很好的例子。

查理在得克萨斯州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他从小就开始画卡通画,向往着将来成为一名职业卡通画家。但长大后,他却发现这似乎并不是理想中的职业。于是,他就到一所专为调皮捣蛋儿童设立的学校里当了一名教师。在这所学校里,他的画成了那些顽童的宠物。

校长很看重查理的画,为他提供了去纽约的经费,使他得以在那些杂志编辑面前展示他的画。查理原先的欲望又重新萌发了,并且更加强烈,这种强烈的愿望又驱使他辞职回家,潜心提高自己的绘画技术水平。如今,他的卡通画已经出现在众所周知的画刊、杂志上,如《纽约人》、《今日美国》等。

人生在世,总会有成功的机会,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成功,因为他们不愿付出代价。他们有能力,但缺乏成功的愿望。实际上,成功的愿望仅仅是观念的一部分。如果你具备了这一品质,培养起成功的愿望,形成了成功的观念,你就可能无所不能,最终成为一个胜利者!

2.要自信。运气好的人一般都是自信的,相信自己什么都能行。胆小怕事的人往往觉得运气不好,幸运可能会使人产生勇气,勇气又会帮助你得到好运。

一个曾为自己是文盲而感到非常痛苦和自卑的妇女,在她女儿出生以后,这种自卑感更强烈,作为母亲,还能为自己的孩子做些什么?

有一次,她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当地举办识字班的通知,刚开始她不敢去报名,最后还是克服害怕在公众面前出丑的羞怯心理,用颤抖的手拨通了报名电话。经过一年的学习,她说:“我简直不敢相信,现在我已经能为女儿读故事书了,也再不会为邮件的到来而感到束手无策了。”

3.永远不要说“为时太晚”。辛迪是家公司的兼职雇员,干得不错。后来,丈夫同她一起从事这一工作。然而不幸降临——女儿染上重疾,房子起火,许多同事退职,工作经常处于停滞状态,他们的两辆轿车卖掉了,钱也花得一千二净,情况越来越糟。

真是祸不单行,婆婆又突然生病,对已45岁的辛迪来说,一切都从头开始似乎太难。可辛迪并不认为自己老了,而是坚信一切都还来得及,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她重新振作起来与丈夫商量对策:由她继续从商,丈夫到外面去工作。他们一点一点地工作,终于时机到来熬过难关。现在,辛迪已成为某一知名公司的总经理,她的经验就是,从现在开始一切都还来得及,永远不要认为已经太晚了。

有了上述准备,当机会降临时,相信你会果敢行动,抓住机遇,踏上成功路。 SlSe+ksL7hAWIuiCmwEPrhrVb9w28OlohLuQLHSujwNjKmNS4+ZduzvOA+LVjIp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