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即使在最感觉压力的日子里,也有无数的毫无压力之事。事实上,不幸的时刻在数量上相对来讲是极少的,问题是我们无法摆脱它们,只是任凭它们困扰我们的思想和情感,甚至已经到了失掉机会享受更美好时光的程度了--美好的时光可以迅速使人振奋、使人轻松、使人在遭到下一个压力时有能力投入战斗。从一种体验完全转向另一种体验。

胆识是决战人生的利器

优秀的男人需要勇气,需要胆识,需要气魄,需要开拓进取,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这胆识是一种大智大勇,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力挽狂澜。

台塑成立之初,碰到了一个极大的难题:公司生产的塑胶粉居然一斤也卖不出去,全部堆积在仓库里。王永庆经过调查后,得出结论:产品销不出去的根本原因是价格太贵。

原来,王永庆在计划投资生产塑胶粉时,预计每吨的生产成本在800美元左右,而当时的国际行情价是每吨1000美元,有利可图。然而,市场是变化无常的,等台塑建成投产后,国际行情价已经跌至800美元以下。而台塑因为产量少,每吨生产成本在800美元以上,显然不具备竞争力;加上当时外销市场没打开,台湾岛内仅有的两家胶布机需求量不大,且认为台塑的塑胶粉品质欠佳,拒绝采用。因此,台塑的产品严重滞销也就可想而知了。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王永庆决定:扩大生产,降低成本。

在产品严重积压时扩大生产,显然有违常理,因此,王永庆的决定受到公司内外纷纷反对。公司内部的反对意见更是激烈,他们主张请求政府管制进口加以保护,否则,在现有的产量都已经销不出去的情况下,增加产量不是会造成更加沉重的库存压力吗?

王永庆认为,靠政府保护是治标不治本的短视行为,要想在市场上长期立足,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强自身竞争力。扩大生产虽然不一定能保证成功,但至少强于坐以待毙。

1958年,在王永庆的坚持下,台塑进行了第一次扩建工程,使月产量在原先100吨的基础上翻了一番,达到200吨。

然而,在台塑扩建增产的同时,日本许多塑胶厂的产量也在成倍增加,成本降幅比台塑更大。相比之下,台塑公司的产品成本还是偏高,依然不具备市场竞争力。怎么办?王永庆决定继续增产。不过,增产多少呢?如果一点一点往上加,始终落在别人后面,仍然不能改变被动局面,不如一步到位。

为此,王永庆召集公司的高层干部以及专门从国外请来的顾问共商对策。会上,有人提议,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扩增一倍,即提高至月产量400吨;外国顾问则提出增至600吨。

王永庆提议:增至1200吨。这一数字惊得在场的所有人直发呆,他们怀疑是不是听错了。

外国顾问再次建议:“台塑最初的规模只有100吨,要进行大规模的扩建,设备就得全部更新。虽然提高到1200吨,成本会大大降低,但风险也随之增大。因此,600吨是一个比较合理而且保险的数字。”他的意见得到大多数人认同。

王永庆坚持认为:“我们的仓库里,积压产品堆积如山,究其原因是价格太高。现在,日本的塑料厂月产量达到5000吨,如果我们只是小改造,成本下不来,仍然不具备竞争能力,结果只有死路一条。我们现在是骑在老虎背上,如果掉下来,后果不堪设想。只有竭尽全力,将老虎彻底征服!”

终于,王永庆的胆识与气魄折服了所有的人,包括外国顾问在内,都投了赞成票。

1960年,台塑的第二期扩建工程如期完成,塑胶粉的月产量激增至1200吨,成本果然大幅度降低,从而具备了市场竞争的条件。此后,台塑的产品不但逐渐垄断了台湾岛内市场,而且飘洋过海,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并逐步拓展领地,成为世界塑胶业的“霸主”。

过人的胆识是抓住机遇,扭转乾坤的最大财富。在危难的时候,是胆识让人坚定、明智地做出别人不敢做的决定。它不是鲁莽和自负,而是胸有成竹的胆识。有位法国哲学家曾经提出这样一个例证:假定有一匹驴子站在两堆同样大、同样远的干草之间,如果它没有自由选择的意志,不能决定应该先吃哪堆干草,它就会饿死在两堆干草之间。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驴子是绝对不会在这样的情境中饿死的,它会很快地做出决定。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认真有那么些人,在需要他们出主意,想办法,作决定的时候,却像例证中的驴子那样束手无策,窘迫得进退两难。

在人生旅途中,有许多事需要我们做出决策。

遇事当断则断,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在复杂环境和逆境中能及时做出各种应变和决策,决不含糊和拖泥带水,这是一个能应付命运挑战的人必备的心理素质。

胆识,是理性的创造,合乎规律的举动。胆识过人,才能产生惊人的效益,开拓骄人的新局面。

摒弃你的浮躁

忙乱,热闹,处处手忙脚乱,时时心神不宁。一切时间似乎都不够再用,注意力也永远无法聚焦于一点……凡此种种,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做浮躁。

时下,社会给男人的压力是越来越大,房子、车子、票子……样样需要男人的双手去创造,致使男人做事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于是浮躁的情绪也就不断充斥着他们的大脑。但恰恰相反,越是浮躁越难成事。事实更是验证了,凡是成就大事的人都会力戒“浮躁”,他们修身养性,善于控制自己的心绪,这种稳健的心态是处理各种问题的前提所在,什么样的心态决定什么样的结果。

一位年轻人在岸边钓鱼,坐在他旁边的是一个老人,也在守望着一根长长的钓杆。一段时间过去了,奇怪的是,老人时不时地就能钓到一条银光闪闪的鱼,可是年轻人的鱼漂却“无鱼问津”。年轻人终于按捺不住,迷惑不解地问老人:“我们钓鱼的地方相同,您也没有用什么特别的诱饵,为什么我就毫无所获呢,而鱼儿却买你的账呢?”老人微笑着说:“这就是你们年轻人的通病,喜欢浮躁,情绪不稳定,动不动就烦乱不安。而我钓鱼的时候,常常达到了浑然忘我的地步,我只是静静地守候,不像你会时不时地动动鱼竿,叹息一两声,我这边的鱼根本就感觉不到我的存在,所以,它们咬我的鱼饵,而你的举动和心态只会把鱼吓走,当然就钓不到鱼了。”

钓鱼这一小小的事件却蕴藏着深刻的哲理,有的时候,我们输给对方的不是外在的条件,而之所以“略败一筹”,是因为我们没有调整好心态,没有控制好情绪,一切都流于浮躁。

年轻人做事的大忌就是浮躁。浮躁有几种表现:第一,事情做到一半了,就觉得要大功告成了,开始飘飘然起来。第二,做事毛毛草草,巴不得立马干好,只讲速度,不讲质量。第三,处于一种烦躁状态:觉得事事都没什么可做的,没什么意义,做不出个什么名堂出来,没劲。

浮躁是通病,一般是由于出道的新手做事情还浮于表面,没有深入认识到事情的复杂性,或做事的意义。他们没有从事情的细节上去了解它,没有看到隐藏在事情背后的困难,或其所涉及的其他因素。他们的兴趣没有被提升起来,他们的挑战自己和别人的欲望也被压抑着。

那么作为初来乍到者,让自己沉下心来进入角色是非常重要的,越早地进入就意味着越早地步入事业的轨道。我们需要和同事进行沟通,和上级进行沟通,从老到的职员身上学东西。通过记日记的习惯把每天的收获和发现心得都记录下来是个很好的方法,它让我们每天都有一个全面反省的机会,每天都让自己成熟一些,做事少一些浮躁,多一份踏实。每天从细节上认识工作的质量,认识人们之间的关系,浮躁之气自然会降下来的。

拥有顽强的信念

社会赋予男人以责任,对男人也有相应的要求,即男人要拥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清醒的头脑,然而用智慧去考验前进的道路,这也能决定命运的方向。

信念是人生获得成功的首要保证,要有成功的信念,才能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迈开大步。但是,我们不能去空想,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对这个世界牢骚满腹,你要去实践,要行动。千万不要将眼光只盯着别人成功的结果,而更要注意别人成功的经过。所有成功学研究者都告诫我们,你应该在这个世界上找到适合你的位置,找到合适的人生坐标,找到让你发挥潜能的工作,找到你能够做得最好的工作,而不是你想做或是你能做的工作。那么,你就有可能获得成功。

法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叫做伊尔?索尔芒,调查了全世界的十八个贫困的国家,得出来结论是: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灾祸,不是瘟疫,不是令人憎恨的战争,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自己的懦弱,自己的虚荣,自己的恐惧。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时候,你就什么都完了!

所以,“相信自己”很重要。一个人相信自己,相信世界很美好的时候,他所见到的人都会很友善,世界也会美好。一个人不相信自己,怀疑一切的时候,他周围的人就都很狰狞,世界也一片黑暗。

信念是一种心理状态,可以通过自我暗示培养起来。如果通过反复不断地确认,觉得你相信自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传递到潜意识思维里面去,它就会带来这样的成功,因为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你实现自己想得到的人生目标。它看不到任何障碍,也没有任何限制。它只做潜意识思维让它去做的事情。

跨越自己的心理高度

法国著名科学家法伯发现了一种很有趣的虫子,这种虫子都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他们外出觅食或者玩耍,都会跟随在另一只同类的后面,而从来不敢换一种思维方式,另寻出路。发现这种虫子后,法伯做了一个实验,他花费了很长时间捉了许多这种虫子,然后把他们一只只首尾相连放在了一个花盆周围,在离花盆不远处放置了一些这种虫子很爱吃的食物。一个小时之后,法伯前去观察,发现虫子一只只不知疲倦地在围绕着花盆转圈。一天之后,法伯再去观察,发现虫子们仍然在一只紧接一只地围绕着花盆疲于奔命。七天之后,法伯去看,发现所有的虫子已经一只只首尾相连地累死在了花盆周围。

后来,法伯在他的实验笔记中写道:这些虫子死不足惜,但如果它们中的一只能够越出雷池半步,换一种思维方式,就能找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命运也会迥然不同,最起码不会饿死在离食物不远的地方。

人的思维也一样。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人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

这种思维习惯定势的影响很大。在生活的旅途中,我们总是经年累月地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运行,从未尝试走别的路,这就容易衍生出消极厌世、疲劳乏味之感。所以,不换思路,生活也就乏味。

世上的事情有时就这么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如果你墨守成规,等待你的只有失败;相反,如果你稍微动一下脑筋,对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一番创新,就能获得成功。比如,那种具有“跟随者”习性的虫子为什么就不能动动脑筋,对自己固有的习性进行一下创新--不跟在别人身后漫无目的地奔跑,而是换一种思维方式呢?

当然,让虫子摈弃自己固有的习性难免苛求,虫子毕竟是虫子。但是,人呢?

其实,我们总是被自己打败。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根据测试,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体的400倍左右,所以跳蚤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是在杯上加一个玻璃盖,“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再一阵子以后呢,人们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一天后,实验者开始把盖子轻轻拿掉,跳蚤不知道盖子已经去掉了,它还是在原来的那个高度继续地跳。

三天以后,他发现那只跳蚤还在那里跳。一周以后发现,这只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其实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

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许多人也在过着这样的“跳蚤人生”?年轻时意气风发,屡屡去尝试,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屡屡失败。几次失败以后,他们便开始不是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就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成功,而是一再地降低成功的标准--即使原有的限制已取消。就像刚才的“玻璃盖”,虽然已被取掉,但他们早已经被撞怕了,不敢再跳,或者已习惯了,不想再跳了。人们往住因为害怕去追求成功,而甘愿忍受失败者的生活。难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这个杯子吗?绝对不是。只是它的心里面已经默认了这个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让这只跳蚤再次跳出这个玻璃杯的办法十分简单,只需拿一根小棒子重重地敲一下杯子;或者拿一盏酒精灯在杯底加热,当跳蚤热得受不了的时候,它就会“嘣”的一下,跳了出去。

人有些时候也是这样。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他们的心里面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潜意识:成功是不可能的,这个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心理高度”是人无法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 S23YVLfvFMLURHRBa0uewl1pRi3tcTee6476s8VDitu6eXc+5o/U7+N+Mxz68YL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