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维灵活思维能力就像是一架装备精良的仪器,它控制着你的语言逻辑。
--肯尼迪前提第一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欧西德有这样一场对话:苏格拉底:你说,你生平所做的事没有“错”的。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吗?
欧西德:能,当然能。
苏格拉底:虚伪是“对”,还是“错”?
欧西德:错。
苏格拉底:偷盗呢?
欧西德:错。
苏格拉底:侮辱他人呢?
欧西德:错。
苏格拉底:气敌人而侮辱敌人,是“对”还是“错”?
欧西德:对。
苏格拉底:假如有一位将军见其军队士气颓丧,不能作战,他便欺骗士兵说:“救兵将到,勇往直前吧!”因而大获全胜。这是“对”还是“错”?
欧西德:对。
苏格拉底:小孩生病,不肯吃药。母亲骗他说:“药味道很甜”。孩子吃了,性命得救,这是“对”还是“错”?
欧西德:对。
苏格拉底:你的朋友因患精神病,拿出事先准备的刀自杀,你把他的刀偷走了。这是“对”还是“错”?
欧西德:对。
苏格拉底:你说“错”只可对敌,不可对友,为何现在又可对友了呢?
欧西德:我……回答不了了。
欧西德为什么不能自圆其说了呢?因为任何一个判断和见解的成立,都是在一定的前提之下;前提一改变,结论就会变得似是而非,莫衷一是了。人们日常说话,不大注意明确前提,这就使双方的交谈有碍、无效,甚至会发生严重的误解和无谓的争吵。因而,不论是说者,还是听者,在交谈中都要注意明确前提,把握潜在的语义和逻辑。
思维与语言是紧密地联系着的,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活动的结果,那么,思维如果不敏捷不清晰不严密,语言的表达也就不可能流畅清楚,很难想象,一个思维迟钝而又混乱的人,能够口若悬河又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弗吉尼亚中学是一所培养过两位总统的著名中学,该校一位教师在同一位萍水相逢的外地人的短暂谈话中,多次自我介绍说自己在弗吉尼亚中学工作,以期引起对方的注意。由于对方根本不知道“弗吉尼亚中学”在当地多么热门,所以也不能领会这句话所包含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因此,你要想让别人清晰地了解你,就必须让你所阐明的事情有清楚的前因后果,即让它们具有历史性和逻辑性。要做到这一点,你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避免表达含糊或有歧义。例如有两个乔治老师,都要找学生汤姆,学生杰克通知汤姆:“乔治老师请你9点去他的办公室。”这句话就存在歧义,没有明确列出是哪个乔治老师。
其次,说话内容要有足够的信息量。如果约翰问杰克:“那天我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很像你,是不是你?”对于这样没头没脑的话,杰克是难以回答的。因此,约翰必须在问话中具备具体的时间、地点等,他应问:“上星期五,我在加萨林街看见一个人很像你,是不是你?”最后,语言要有顺序。在说服顾客购买你的东西的时候,你要首先明确自己的身份,然后一一列出自己欲出售的物品的优点,及该顾客应该购买它的理由。如果你说话颠三倒四、词不达意,顾客会认为你肯定是在胡乱地应付他。
因此,前提非常重要,它可以决定你判断的正误。例如,大象是动物,动物有腿,因此,大象有腿;韦利·美斯是个和斯坦·茂斯尔一样强的棒球手,斯坦·茂斯尔是个比大多数人都要强的棒球手。所以,韦利·美斯应是这些选手中最出色的。斯坦·茂斯尔应是这些选手中最出色的,尤其是在国内比赛更是如此。韦利·美斯是个比大多数人都要强的棒球手。
当B等于Y时,A等于Z;当A不等于Z时,E要么等于Y,要么等于Z,所以,当B等于Y时,E既不等于Y也不等于Z;当A等于Z时,Y或者Z等于E;当B不等于Y时,E既不等于Y也不等于Z……在沟通、说服及演讲中,你怎样才能发挥得天衣无缝呢?那就是把握好你的前提,让自己保持在主动的位置上,如果,你遗失了自己谈话的前提,即使你高谈阔论、论据有力,也有可能是为别人做嫁衣,像欧西德一样最后把自己给装进了套子里。
找准方向有这样一幅画面:你们是一支即将远赴安第斯山科考探险的队伍。当你们正准备离开营地的时候,忽然听到一声巨响--雪崩了!领队转过身对你和你的同伴们说:“你们可能不知道这是什么,可我已经做这一行许多年了。我领导的团队是上次雪崩中惟一幸存的一支登山队。现在我们就要做同样的事情了……”设想一下,当这位领队说这一番话的时候,你会做何反应呢?一定会超乎寻常地认真。为什么?因为他正在做一件他的听众特别需要的事情。
讲话者应该总是在捕捉听众的意愿,听众也总是在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你感觉到台下的每个人都在思考你的问题,那么就说明你的讲话已经做到了这点。“为什么我会关心这个演说?”在每位听众心里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成功的演讲者应该总是在寻找这样的卖点去影响听众的思想,“我能够满足听众的哪些需求呢?”听众最感兴趣的话题通常有四类:性、健康、财富和他们自己,尤其是最后一项。人人都拥有愿意相信对方的心理,但同时也有不敢相信对方的相反心理,人就在这两种心理间徘徊。谨慎又顽固的人依据过去的经验,不愿相信的心理较占上风,因而影响了他的行动。虽然如此,并非这种人就完全没有相信他人的心理,而且可以说他们想让对方相信的心理更强。
针对他们这种无意识的期待,应该为他们找出“如此作,会对已对人都有利”的理由。也就是说以他们所能了解的大道理,来触发他们相信他人的心理,因而将眼光转向。
推销宝石或毛皮等高贵物品的推销高手,对犹豫不决不知要购买与否的家庭主妇,最常用的一招就是对她说:“如果你能更漂亮些的话,你丈夫一定会很高兴。”东西固然很贵,可是这句话却会使她觉得买这件物品并不是为她自己,而是为了使她先生高兴。在这种大道理之下,她的心理就会转向愿意相信对方这边来。
如果能再加上一句:“这种东西将来还可以高价出售,所以等于是家庭财产。”以家庭这个大名义迷惑主妇的心,到这时候她们几乎都会购买了。当然,这种手法并不一定是推销员的专利。
就以克伦威尔有名的“收刀”这件事为例吧!
英国统治者克伦威尔认为如果农民和骑士不予以区分的话,以下犯上的风气将永远无法消失,战乱也将无法平定,那么统治者阶层就无法确立其地位了。所以为了使农与兵分离便有了收刀行动。
可是当时农民不受统治的话,很可能会引发一场大战。于是他说:“我将把没收下来的所有武器熔化,制成建立耶稣像用的钢铁,你们将获得上帝保佑。而且你们若都能专心于耕作,国土将更安全,人民也将更快乐。”猜疑心强、行动慎重的农民,本来是反对这次行动的,可是听到是“为了全体人民”这种大道理,也就放弃了原来的想法,心境上也趋向于愿意相信对方这边,最后终于屈服于克伦威尔的说服之下了。
所以,无论是演讲、说服、还是沟通,取得胜利的秘诀都是统一的,具有针对性,让对方感觉到你所论及的问题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没有哪个傻瓜不愿意接受对自己有利的东西。
麦凯琴女士在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就能充分地说明这个问题:她讲话的主题是新型社团的发展问题,以及一个社团怎样才能发展、繁荣以及为所有的成员谋利益。她选了一个令听众感兴趣的话题,人们因为这个话题对她格外感兴趣。
可是,她却从一开始就离题万里、不知所云,而且自己丝毫没有察觉。在一共45分钟的演讲中,她总共用了75次“你们知道”。但即便如此,因为她的主题迎合了听众的需要,关乎他们的利益,所以还是得到了热烈的掌声。
这就是讲话主题必须满足听众需要的重要性。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即使你的演讲本身不够精彩,结果可能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如果你的话题无关痛痒,即使再精彩的论述,其结果也多半会事倍功半。
事实上,有很多演讲的失败就是因为演讲没有针对听众的利益需求,演讲者总是用自己的想法来代替听众的想法,这样你的演讲就不能抓住听众的心,也就肯定了你的演讲是失败的。
敏锐出击在人际交往中,你经常会需要应急,它是人的智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战胜困难、解脱窘迫最突出的表现。有时候,你的巧妙的语言不仅会化解尴尬,而且还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次,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应邀出席一次宴会,恰巧和一位漂亮的女士坐在一起。这位漂亮的女士以戏谑的口吻问道:“达尔文先生,听说您断言,人类是由猴子变来的,我也是属于您的断言之列吗?”达尔文望了她一眼,彬彬有礼地回答道:“那当然喽!不过您不是由普通的猴子变来的,而是由长得非常迷人的猴子变来的。”面对这位女士的提问,要是达尔文进行科学论证,肯定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而且她不但没有兴趣听,而且听了也不会满意的。这时,达尔文的一句睿智而幽默的话“由长得非常迷人的猴子变化而来的”成了令人喜欢的挡箭牌。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说呢?你说出的答案可能会令人感到很尴尬,你会长久地沉陷于这种失败的感觉中,甚至怨恨自己的无能。久而久之你就会把你的信心丧失殆尽。
也许,你在日常的交往中失败也就算了,但是在能够改变你前途的时候,比如竞选、面试等,你怎样来应对比较尖锐的提问呢,这里还涉及一个客观评价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你的成败就决定于你的言辞表达上。
试想一下,如果面对下面这样的情况你能否像肯尼迪那样应对自如吗?
在总统候选人的提名过程中,肯尼迪的年轻和孩子般的外表成了一个不利条件,众议院发言人萨姆·雷伯恩就是攻击肯尼迪乳臭未干的几个民主党领导人之一,肯尼迪哈哈一笑,把问题抛到一边,说:“萨姆·雷伯恩可能认为我年轻,不过对一位已经78岁的人来说,他眼中的大部分人都年轻。”可是,这个问题始终纠缠着肯尼迪。哈里·杜鲁门在一次全国性演讲中向肯尼迪挑战说:“我们需要的是一位极其成熟的人。”而肯尼迪用机智、灵敏的语言回敬了杜鲁门的挑战。他说:“如果年龄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标准的话,那么美国将放弃对44岁以下所有人的信任。这种排斥可能阻止杰弗逊起草独立宣言、华盛顿指挥独立战争中的美国军队、麦迪逊成为起草宪法的先驱、哥伦布去发现新大陆。”可见,在遇到攻击性的语言、而这个攻击正好击中了自己的弱点时,你需要的不是惊慌失措,你要找出反面的证据,并抓住对方正好契合这个反面例子的地方,这不但能够凸显出你自己的睿智和幽默,而且还可以让对方自己陷入尴尬--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这就是那些伟大人物的秘招。在沉着、冷静、波澜不惊中,化解矛盾,并获得人们的拍案叫好。从交际的意义上说,这时的沉默,不是根本不准备发言,而是利用这短暂的时间,为自己的发言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或者契机,以期创造良好的说服效果。
请再看下面一个例子:玛丽是一个漂亮聪明的姑娘,一天她独自在家,有人敲门。玛丽一打开门,见一个陌生男人堵在门口,手里拿着一把明晃晃的刀,恶狠狠地看着自己。玛丽大吃一惊,一时不知道怎么办。而那个男人在玛丽面前也似乎迟疑了起来。两个人对视了两秒钟。
玛丽冷静了下来,灵机一动,微笑着对他说:“先生,你真会开玩笑!是推销厨刀的吧?我喜欢,请到屋里来,我要一把……”她边说边让男人进屋,接着说:“你看上去很像我过去一位好心的邻居,看到你真的好高兴,你要咖啡还是茶?”本来脸带杀气的歹徒渐渐腼腆起来,他局促地坐在那儿。不住地结结巴巴地说:“谢谢,哦,谢谢!”玛丽同他聊了一会话,委婉地提示他自己还要出门,把那个男人送出了家门,不过,玛丽最后真的买下了那把明晃晃的厨刀。
陌生人临走时,真诚地对玛丽说:“小姐,你将改变我的一生。”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说服上的难题时,需要留点时间给自己思考。不假思索地冲口而出,和慌乱之中的言语错误所带来的后果,对行为所要达到的目标往往是灾难性的。因此,我们说说服中的“灵机一动”,不仅仅反映了人的灵活自如,随机应变的口才经验,也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
知识推动你是不是认为自己和国家大事、社会人群息息相关?是不是不安于做一个井底之蛙?是不是并非对身外事不闻不问?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这说明你是一个善于思考、观察敏锐、遇事认真、热情高涨的人,那你就和优秀的说服力相距不远了。即使你现在还不大会说话,但你已经具备了说服的资本了。
纽约一间美容院生意兴隆,在当地首屈一指。有人问店主发达的理由,他坦言,那是由于他的美容师在工作时善于和顾客攀谈。但工作人员如何善于攀谈呢?容易得很,店主人说:“我每月把各种报纸杂志都买了回来,规定各职员在每天早上上班之前一定要阅读,当作日常功课一样,那么他们自然就获得了最新鲜的谈话资料,可以轻而易举地博取顾客的欢心。”一个胸无点墨的人,当然不能指望他在谈话中应对自如。学问是一个利器,有了这个利器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
在加州大学,女教师阿尔伯特·艾琳在课堂里提问:“‘要么给我自由,要么让我死’这句话是谁说的?知道的请举手。”教室里鸦雀无声,阿尔伯特·艾琳脸上一片失望。这时,有人用不熟练的英语答到:“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说的。”“对,同学们,刚才回答的是日本学生,你们生长在美国却回答不出,而来自遥远的日本的学生却能回答,多么可怜哟!”这时,从教室内传来一声怪叫:“把日本人干掉!”阿尔伯特·艾琳听到叫声,不由气得满脸通红,大声问道:“谁?这句话是谁说的?”静了一会,教室一角有人答道:“1945年,杜鲁门总统说的。”可见,丰富的阅历、见识可以成为思维能力的砝码,试想,如果这位学生,不知道杜鲁门宣言的话,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在危急的情况下,富有幽默地回答出老师的责问的。这样,既活跃了僵持的气氛,又平息了老师的怒火。大概没有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机智、幽默、知识丰富吧。
有知识作为底蕴的说服,比较有力道,它不像空洞的说辞那样容易让人厌烦。你虽然不能对各种专门学问有精湛的研究,但是,那所谓的常识却是必须具备的。有了一般的常识,倘若能巧妙地运用起来,那么应付任何人有兴趣的10分钟谈话是不难的。
因此,你必须多读书,多看报。世界的动向、国内的情形、科学界的新发展、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艺术创作、时髦服饰、电影戏剧作品的内容都会有助于你丰富词汇。同样在听别人说话时,随时都可以碰到充满智慧和风趣的警句、谚语。把这些记在心中,写在摘抄本上,日积月累,你谈话的题材和资料就会越来越丰富了。
林肯滴水不漏的口才更是把他丰富的内涵发挥得淋漓尽致:林肯当律师的时候曾替已被初步判定为“谋财害命”的小阿姆斯特朗辩护。在法庭上,证人福尔逊发誓说,在10月18日晚间11点,他从二三十米外,清楚地看到被告站在西边用枪击毙了站在东边的死者。林肯问他:“你能肯定认清了‘凶手’的脸吗?”福尔逊指着被告说:“我肯定认清了他的脸,因为月光正照在他脸上。”林肯为被告辩护说:“福尔逊的证词是不真实的。请大家想想,在10月18日那天应当是上弦月,11点时月亮已经落山,哪里还有月亮?退一步说,也许证人时间记得不太准确,实际的时间稍有提前,但那时月光是从西往东照,被告的脸上不可能有月光。证人在二三十米之外怎么可能看清被告的脸?”真是一针见血,林肯用出色的说服力先让对方定格在那里--没有反悔的余地,然后,利用雄厚的知识底蕴戳穿了骗局,为当事人洗刷了冤屈。这就是知识的推动力。
因此,丰富的知识是你拥有卓越说服力的基础,只有广博的知识才能使你随机应变,才能使你应对自如,才能真正地把握别人谈话的漏洞。
二、有力表达同样是说话,同样是阐述自己的思想,有人惹来了一身麻烦,有人却赢得了阵阵掌声,这就是表达的哲学。
--马克·吐温关注你的嗓音你了解过自己的声音吗?你的声音是否听起来清晰、稳重而又充满自信?是否坦率而明确?是否充满活力和热情?你的语调是否能保持适度的变化?你是否能够避免重复出现“哦”、“啊”之类的词……当你和别人交流时,一定不能忽视自己的声音,这是表达你说服力的一个主要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人都会失去幼年时的纯真和自然,不知不觉地落入固定的声音沟通的模式中。我们说话愈来愈无生气,也愈来愈不用手势,我们更不抑扬顿挫地提高或放低声音。简而言之,我们已真正失去交谈里的鲜活和自然。
尖厉的、由鼻腔中发出的声音对听众产生的影响,同粉笔在黑板上发出的刺耳声音毫无二致。而带有伴音和胸腔共鸣的嗓音则能像大提琴一样抚慰和感染身心。
朱力阿斯·法斯特在其《语言的奥秘》一书中,特别指出元音的重要性。法国大革命时,民众呼出的口号是:“走啊!走啊!我们把贵族吊死在街灯上啊!”就凭着“啊”这个元音魔力,便促使了法国的民众成群地参加了革命的行列。
恰到好处地使用声音的魅力不仅能充分地表达说话的意图和情感,而且还能使说话生机勃勃,充满艺术的感染力。
《记者眼中的林肯》一书中写道:“林肯在强调某一要点时最喜欢的方法之一就是:他会以很快的速度说出几个字,当来到他希望强调的那个单词或句子时,他会让他的声音拖长,并一字一句说得很重,然后就像闪电一般,迅速把句子说完……他会把他所要强调的单词或句子的时间尽量拖长,几乎和他说其余五六句不重要的句子的时间一样长。”这种方法必然会引起听者的注意。
例如,很快说出“3千万美元”,口气显得平和一些,听起来就像这只是一笔小数目的钱。然后,再说一遍“3万美元”,速度慢一些,要充满浓厚的感觉,仿佛你对这笔庞大的金额感到印象极为深刻。这样听起来,就好像3万美元比3千万美元还多。
林肯经常在谈话途中停顿。当他说到一项要点,而且希望他的听众在脑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时,他会倾身向前,直接盯着对方的眼睛,足足有1分钟之久,但却一句话也不说。
这种突然而来的沉默和突然而来的嘈杂声有相同的效果,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样做,使得每个人都提高注意力并警觉起来,注意倾听对方下一句将说些什么。
苏珊是一家幼稚园的老师,她在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总是喜欢用美丽二字,例如,说到水池,她会说:“这是一个美丽的池子”;说到太阳,她会说:“这是美丽的太阳”;说到大山、小草、花朵等,她都会用美丽来形容,让园里的小孩子很厌烦,在学年评比中,被评为:“最不受欢迎的教师。”如果她能把千篇一律的美丽换为柔嫩的、可爱的、光亮的、迷人的等字句呢,这不是可以增加听者的兴趣吗?
所以说,在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声音,演讲要自然大方,这样才能把意念表达得更为清楚,更为生动。否则,像木头那般僵硬,像机器人那般呆板,怎能会引起听众的共鸣呢?
声音的禁忌口头禅是最让人心烦的,如果你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总是加上“啊”、“是吧”、“你认为呢”、“岂有此理”、“我认为”、“显然”等等之类的词语,听上去显得没有把握,拿不定主意、局促不安。
当你有了口头禅的时候,就很容易受它的束缚,甚至无论自己想表达什么,也不管是否适用,都会脱口而出。这个毛病很容易让人耻笑,并让人产生一种心理恐惧:“他又该说到‘啊’了。”并且,你的口头禅会打断你说话内容的连贯性,使听众过分地关注你的口头禅,从而使你讲话的力度大打折扣。
柯斯特教授是一位著名的神经科学教授,出版了很多学术专著,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却很差劲,尤其是在讲话中有“是吧”这个口头禅。他应邀在斯坦福大学演讲的时候说:“我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探讨神经科学的问题,是吧?神经科学是一门新的学科,是吧?……”他说一句用一个“是吧”,让学生都忘了他讲的是神经科学,而只听到了重复频率特高的“是吧”,大家都在替他数着……55……92……183,一个60分钟的演讲,他竟然用了183个“是吧”。
这样的演讲太让听者倒胃口了。如果你有这种毛病,把那种多余的口头语写在小红胶纸条上,贴在你的手表上,两天内就能帮你克服掉这种毛病。
语调可以反映出你说话时的内心世界,表露你的情感和态度。对一个正常人来说,其发音有12至20个音节。当然,那些职业演员和歌唱家要更高一些,有的可达到36个音节。但不幸的是,有些人的音节可能只有5个,他们发出的声音让人听起来就像有一根弦在拨动,十分单调,让听者感觉头脑发胀。
当你演讲时,别人听不出你的感情色彩,你就像背书一样,这样的话,只能算得上是读字,而不是在说话,更谈不上是演讲了。
在一间没有生火的冰冷的房间里,一个批评家在听他的一个朋友念一份草拟的发言稿。他有些近乎绝望地喊道:“亲爱的朋友,要么把火注入你的字里行间,要么把你的稿子扔进火堆,不然的话,我简直无法再在这呆下去。”一个发言稿即使写得再好,如果用单调的声音去讲,也绝不会有好效果。大多数人以为,需要强调的时候声音要更大,更充满激情,把声调拔得更高。早在公元前44年,希腊演说家西塞罗就告诫演说者:“不要每一段话都竭尽全力。为了使要强调的部分衬托得更为突出,要像画家那样,他们恰当地运用色彩的浓淡,使人、物更为醒目。”用鼻音说话,也是影响说服效果的。用鼻音说出来的话让人听了特别难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姆……哼……恩……”的发音,这就是鼻音,如果你用鼻音说话,第一次见面时绝对不会引人倾慕。你让人听起来似在抱怨、毫无生气、十分消极。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声音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如果你期望自己的讲话更有魅力,那么就从现在起立刻杜绝鼻音。
另外,说话的速度也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感染力的因素之一。肯尼迪可谓是杰出的演说家,然而,他有时候也会说话太快,使得听众无法跟上。可见,适时把握自己的语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注意的问题。
虽然有些是快而清楚,有些却是快而含混,别人听等于没听。即使是你说得快而清楚,但也不一定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你拥有说话快而清晰的本领,而听众却不一定有听话快的本领。
在语言的交流中,说话快慢将不同程度地向别人传递信息。速度太快如同音调过高一样,给人以紧张和焦虑之感。
相反,如果你速度过慢,则说明你领会迟钝,过于谨慎。
得克萨斯州制药公司的一位部门经理被叫到办公室讨论部门计划的情况。在谈话过程中,这位部门经理说话太慢,简直是一个一个字地往外蹦。他的上司只好极不耐烦地打断他,最后只需他回答是对还是错,因为这位上司实在是忍受不了说话慢吞吞的样子。
可见,语速的快慢能够很大地影响一个人的表达能力。记住,每分钟170个英文词是恰当的速度。要为听众留下时间以便使你传达的信息渗入心底,利用停顿,这是声音表示强调的手段,好像在说:“好好琢磨一下。”在一个关键的地方、一段告诫、声明或提问之后停顿一下。抬起眼,你的听众就会思考。
光强调声音还是没有用的,重要的是把声音变成字眼。在这里,就要注意详略得当的问题。例如,在答应别人的事情的时候,最多说两个“好”字已经够了,但有的人,却“好好好好……”个没完,这种重复使用,不仅浪费,而且可笑,譬如说“明天见”,有人就会说成“明天见明天见……”。
其实,用重叠句时,除非是要特别强调,或可以增强语言力量才使用,在平时,这只能增加你的迂腐。
训练方法事实上,一个人的声音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一些技巧训练,可以克服你的怪癖和不良习惯。从而改变你说话时的语调、发音、音量、节奏、速度等。下面介绍几种练习方法:(1)速读法这里的“读”指的是朗读,是用嘴去读,而不是用眼去看,顾名思义,“速读”也就是快速的朗读。
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是在于锻炼人口齿伶俐,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方法:找来一篇演讲稿或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先拿来字典、词典把文章中不认识或弄不懂的字、词查出来,搞清楚,弄明白,然后开始朗读。一般开始朗读的时候速度较慢,逐次加快,一次比一次读得快,最后达到你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
要求:读的过程中不要有停顿,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晰,要尽量达到发声完整。因为如果你不把每个字音都完整地发出来,那么,如果速度加快以后,就会让人听不清楚你在说些什么,也就失去了快的意义。我们的快必须建立在吐字清楚、发音干净利落的基础上。
你听过球赛的现场解说吗?他们的解说就很有“快”的功夫,而且是快而不乱,每个字、每个音都发得十分清楚、准确,没有含混不清的地方。我们希望达到的快也就是那种快,吐字清晰、发音准确,而不是为了快而快。
速读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手头有一篇文章就可以练习。
而且,还不受人手的限制,不需要别人的配合,一个人就可以独立完成。当然你也可以找你的朋友听听你的速读练习,让他帮助挑挑你速读中出现的毛病。比如哪个字发音不够准确,哪个地方吐字还不清晰,等等,这样就更有利于你有目的地进行纠正、学习。你还可以用录音机把你的速读录下来,然后自己听一听,从中找出不足,进行改进。如果有老师指导就更好了。
(2)练声法练声也就是练声音、练嗓子。在生活中,我们都喜欢听那些饱满圆润、悦耳动听的声音,而不愿听干瘪无力、沙哑干涩的声音。所以锻炼出一副好嗓子,练就一腔悦耳动听的声音,是改善口才必须要做的工作。
练声的方法:第一步,练气。练声要先练气,气息是人体发声的动力,就像汽车上的发动机一样,它是发声的基础。气息的大小对发声有着直接的关系。气不足,声音无力,用力过猛,又有损声带。所以我们练声,首先要学会用气。
吸气:吸气要深,小腹收缩,整个胸要撑开,尽量把更多的气吸进去。我们可以体会一下,你闻到一股香味时的吸气法。注意吸气时不要提肩。
呼气:呼气时要慢慢地进行。要让气慢慢地呼出。因为我们在演讲、朗诵、论辩时,有时需要较长的气息,那么只有呼气慢而长,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呼气时可以把上下两排牙齿基本合上。留一条小缝让气息慢慢地通过。
学习吸气与呼气的基本方法,你可以每天到室外、到公园去做这种练习,做深呼吸,天长日久定会见效。
第二步,练声。我们知道人类语言的声源是在声带上,也就是我们的声音是通过气流振动声带而发出来的。
在练发声之前先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先放松声带,用一些轻缓的气流振动它,让声带有点准备,发一些轻慢的声音,千万不要张口就大喊大叫,那只能对声带起破坏作用。这就像我们在做剧烈运动之前,要做些准备动作一样,否则就容易使肌肉拉伤。
声带活动开了,我们还要在口腔上做一些准备活动。我们知道口腔是人的一个重要的共鸣器,声音的洪亮、圆润与否与口腔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不要小看了口腔的作用。
口腔活动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第一,进行张闭口的练习,活动嚼肌,也就是面皮。这样等到练声时嚼肌运动起来就轻松自如了。
第二,挺软腭。这个方法可以用学鸭子叫“嘎嘎”声来体会。
人体还有一个重要的共鸣器,就是鼻腔。有人在发音时,只会在喉咙上使劲,根本就没有上胸腔、鼻腔这两个共鸣器、所以声音单薄,音色较差。练习用鼻腔的共鸣方法是,学习牛叫。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在平日说话时,如果只用鼻腔共鸣,那么也可能造成鼻音太重的结果。
我们还要注意,练声时,千万不要在早晨刚睡醒时就到室外去练习,那样会使声带受到损害。特别是室外与室内温差较大时,更不要张口就喊,那样,冷空气进入口腔后,会刺激声带。
第三,练习吐字。吐字似乎离发声远了些,其实二者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发音准确无误,清晰、圆润,吐字也才能“字正腔圆”。
(3)复述法其方法是:选一段长短合适、有一定情节的文章。最好是小说或演讲词中叙述性强的一段,然后请朗诵较好的朋友进行朗读,最好能用录音机把它录下来,然后听一遍复述一遍,反复多次地进行。直到能完全把这个作品复述出来。
复述的时候,你可把第一次复述的内容录下来,然后对比原文,看你能复述下多少,重复进行,看经过多少遍自己才能把全部的内容复述下来。这种练习绝不单单在于背诵,而在于锻炼语言的连贯性。
如果能面对众人进行复述就更好了,它还可以锻炼你的胆量,克服紧张心理。这要求我们在开始时,只要能把基本情节复述出来就可以,在记住原话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话把意思复述出来。
-第二次复述时就要求不仅仅是复述情节,而且要求能复述一定的人物语言或描写语言。第三次复述时,就应基本准确地复述出人物的语言和基本的描写语言,逐次提高要求。在进行这种练习之前,最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选文章的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要求。
比如选了一段共有10句话的文章,那么第一次复述时就要把基本情节复述出来,并能把几个关键的句子复述出来;第二次就应该能复述出5~7个句子;第三次就应能复述8~10个句子。当然,速度进展得越快,也就说明你的语言连贯性和记忆力越强。
开始练习时,最好选择句子较短、内容活泼的材料进行,这样便于你把握、记忆、复述。随着训练的深入,你可以逐渐选一些句子较长,情节少的材料,进行练习。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效果会更好。
为了知道别人听你的声音感觉如何,在大声练习了3遍之后,把你的讲话录下来,放一遍听听。
经过如此反复训练,相信你说话时的语调、发音、音量、节奏、速度等一定会有很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