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调查统计资料表明:脚大的孩子拼音能力要比脚小的孩子好,这是否能说明一个人脚的大小是他的拼音能力的量度呢?不是的,这实际上是因为脚大的孩子年龄也大些,年龄大的孩子当然要比年幼的孩子拼音拼得好一些。
分析力训练1.残酷的法令从前有一个残暴的统治者,他不允许任何人进入自己的领地。在界河的桥头上,有全副武装的哨兵把守,他们的任务是审问每个过路的行人:“干什么去?”如果行人的回答是谎话,哨兵就立刻把他抓起来,就地绞死。如果行人说了真话,那么他也毫无生还的希望--哨兵立即把他投到河里淹死。这个心肠毒辣的统治者的法令,就是如此残酷无情。因此毫不奇怪,没有一个人敢走近他的领地一步。尽管如此,有一天还是来了一个农民,他平静地向禁区守卫森严的桥上走去。“干什么去?”哨兵严厉地命令他站住,问道,准备处死这个冒冒失失闯入禁地的莽汉。但他的回答却使哨兵左右为难,无法下手。这位机智的农民是怎样回答哨兵提出的问题的呢?
2.他们分别来自什么地方5位游客分别来自巴黎、新德里、芝加哥、纽约和巴西利亚。请根据下述的谈话内容,分别确认他们分别来自哪个城市?
A:我曾去过北美洲,但还没有去过南美洲。下个月,我准备到巴黎去旅游。
B:去年我曾在芝加哥旅游过,下个月我也到巴黎去旅游。
C:去年我到过芝加哥,它是我去美国旅游的第一站。
D:我从未去过芝加哥。我第一次出国旅游。下个月我将去欧洲或南美洲旅游。
E:我曾去过欧洲,南美洲,但我从未去过芝加哥。下个月我将去纽约旅游。
3.生死决斗这是一场生死决斗。3位枪手分别站在三角形的3个顶点位置:其中神枪手曾经赢过比今天在场的枪手更厉害的人;猎人也是个好枪手,3枪中必定能命中2枪;枪法数阿尔贝最差,只能保证3枪中命中1枪。两位好枪手都是讲义气的骑士。现在3人都准备足够多的弹药,要轮流射击:阿尔贝先开枪,神枪手最后。如果你是阿尔贝,你怎么样才能获得最大的赢机?
4.称茶一个茶叶盒里装着1100克茶叶,现在需要从中分出1000克来。要用天平来称,但没有砝码,只有两个小包,一个重300克,另一个重650克。应当怎样称呢?
5.宽松的法律在某个国家里有这样一个习俗,每个被判处死刑的犯人在临刑前都要进行最后的选择。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在一个小匣子里放着两张纸签,一张上写着“生”,另一张上写着“死”。如果犯人抽出的是一张“生”签,那他就获得了赦免;如果他倒霉,抽出的是写着“死”的纸签,判决就立即执行。
有个人住在这个国家,他有几个仇人。仇人们设计陷害他,最后竟使法庭判处这个无辜的人死刑。仇人们又想彻底堵死这个人的最后一条生路。在行刑的前一天夜里,他们从小匣子里偷出了写着“生”的签,换上一张写着“死”的签。这样,不论犯人抽哪一张,他都难免一死。仇人们就这样算计定了,自以为万无一失。但是这个人也有几个朋友,他们知道了仇人们的阴谋,就设法悄悄地潜入监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被判刑的人,现在匣子里两张签都是“死”。朋友们劝他去向法庭申诉,揭发仇人们伪造纸签的罪行,并且应当坚决要求当场查验匣子里的签。但是令人惊讶的是,死囚要求朋友们严守秘密,一定要把仇人所搞的手脚原封不动地保护好,并且让大家放心,到时候他必将获救。朋友们都认为他一定是发疯了。第二天早上,关于仇人们的阴谋,犯人对法官只字未提,他毫不犹豫地抽了一张签,--于是他获得了自由。原来似乎已经陷入绝境,他究竟怎样使自己幸免于难呢?
训练题答案:1.哨兵问:“干什么去?”农民的回答是这样的:“我来就是要在这个绞架上吊死。”这句话使哨兵束手无策。应当怎样处置这个农民呢?绞死?但是那样就意味着,农民说的是真话,而对于说真话的人根据命令不能绞死他,而要把他淹死。但是淹死他也不行,因为这样的话,就证明农民说了谎,而对说谎的人法令规定应处以绞刑。
2.(1)A到过北美洲,从未到过南美洲,而且准备到巴黎去旅游,这说明A既不是芝加哥人和纽约人,也不是巴西利亚人和巴黎人,所以是新德里人;(2)B、C去过芝加哥,但E没有去过芝加哥,所以E是芝加哥人;(3)D既没有到过芝加哥,又没有到过欧洲和南美洲,因而肯定是纽约人;(4)B准备去巴黎,说明他不是巴黎人,而是巴西利亚人;(5)最后剩下C是巴黎人。
3.阿尔贝应该首先放空枪。他不能先射击神枪手,因为如果命中了神枪手,猎人就会在一两枪之内把他毙命。也不能先射击猎人,万一命中,神枪手就会一枪将他毙命。如果先射猎人而未射中,神枪手就会一枪结果了猎人,那时,神枪手就会有很大的优势对付阿尔贝。如果射中了神枪手,猎人战胜阿尔贝的概率就是67,而阿尔贝的获胜概率则是17。
如果先发空枪,阿尔贝下一回要对付的就是其中一个人了。假设猎人存活,阿尔贝的获胜概率是37;如果猎人没有打中神枪手,神枪手就会一枪将他毙命,那时,阿尔贝获胜的概率是13。
阿尔贝先放空枪,他的获胜概率会提高到25/63(约40%),而猎人、神枪手的获胜概率则分别是38%和22%。
4.在天平的两个秤盘里各放上一个包,把茶叶添到放着300克包的那个秤盘里,使天平两头平衡。把称出的350克茶叶倒在一边,然后用重650克的包从剩下的茶里称出650克来。两下一合,正好1000克。
5.抽签的时候犯人是这样做的:他从小匣子里抽出了一张签,然后没等任何人看清就吞了下去。法官要想查明毁掉的签上究竟写的是什么,就必须从匣子里取出剩下的那张签--上面写着“死”。因法官对阴谋一无所知,于是他就断定,毁掉的纸条上写着“生”。仇人们本来要使无辜的犯人必死无疑,结果事与愿违,帮助犯人逃脱了死亡。
储藏你的知识,用它们来观察、分析、思考,你会发现,你在接近你的目标。
第一节知识的动力在正式进行论述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看一下知识在分析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一艘载客潜艇在海底航行时不幸失事。艇上游客是10对度蜜月的新婚夫妇。失事后,9对夫妇和3名艇员的尸体漂浮到海面上来,只有一对夫妇生还。警方认定他俩是毁艇谋杀的嫌疑犯。这对夫妇有口难辩,也说不清为什么其他人都遇难而只有自己生还。在法庭上,才学渊博的律师为他们作了申辩:潜艇撞裂后,艇上的人纷纷拼命争抢救生圈逃命,这对夫妇没有抢到。他们只寻到一块木板,慢慢地升上了水面。到底凶手是谁?是潜水减压症。在海底,人们随着6倍于陆地的强压,全身血液溶入大量空气,主要成分是氮气。他二人借助木板,上升较慢,近似自然减压,氮气自然从肺部呼出体外,所以安然无恙。其他人靠救生圈,上升很快,氮气来不及呼出,在全身各处形成气栓,阻塞了心、脑及周身的供血,造成了暴死。律师的辩护启发了人们,后请法医验尸,果然发现死者们血管里有大量氮气栓,心脏和脑因严重缺血而坏死。至此,那对夫妇才得以解脱。
通过此例,很容易就得出这样的结论:拥有知识是进行分析的前提。律师所以能拯救那对夫妇的生命,与其说是因为律师的善辩,倒不如说是因为律师具有渊博的专门知识,他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在古希腊,所有知识都是来自于个人的经验,而每个人对事物的感受不同,因此,知识仅仅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没有绝对意义的知识。
柏拉图认为:知识是经过证实的正确的认识。人们只有在正确方法论指导下获得的认识才是知识,否则只能叫想法或信仰。
罗素认为:知识是一个意义模糊的概念。
德鲁克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是经过人的思维、分析、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
是什么东西使得我们掌握的知识能够被随手运用,而不是布满灰尘地储藏在某种心理阁楼中?我们如何才能够对心理机敏状态--它看起来似乎让人们能够马上认识到相关线索的重要性--获得最好的理解?是否有什么证据证明确实存在此种心理机敏状态?诸如此类的问题追问的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让我们能够时刻准备着把握突破的关键时机。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整天都要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前提是知识和以知识为中心的概念。有丰富的知识可以启迪人的灵感和智慧,可以拓宽认识和分析的视野与思路。解决问题要靠以知识为基础的思维、分析、判断和选择能力。有证据表明:杰出的科学家和成功者之所以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丰富的知识。
杰出人物无不知识渊博,同时,他们又都具有强大的知识更新能力,拿破仑皇帝是伟大的军事家,而他最大的贡献则是法国民法典;柯南-道尔笔下的著名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的思维之所以非常敏捷、极富逻辑性是因为柯南-道尔的智慧。如果柯南-道尔没有渊博的知识功底,无论如何,他也塑造不出福尔摩斯这个智慧的侦探形象的。
下面这个例子最能说明这个问题:探长和丝米小姐约好晚上8点钟见面。丝米小姐是最近发生的一桩血案的重要见证人,探长要向她了解一些情况。
晚上8点钟,当探长推开丝米小姐家的房门时,却意外地发现房门虚掩,屋子里空荡荡的。探长知道情况不妙。他走到一张写字台旁,发现上面放着一台计数器,上面显示着一道算式:101-5。探长很快意识到丝米小姐出事了,于是马上拔腿冲出屋子,前去营救丝米小姐。探长怎么知道丝米小姐出事的呢?这是因为101-5=505,在计数器里显示作505,似SOS。
如果探长不知道SOS是求救信号,看到505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想到这跟丝米小姐出事有什么联系的。
可见,拥有一定的知识是分析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涉猎广泛的知识,知识能够使人聪明起来。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知识会让观察者的眼睛变得更加明亮。缺乏正确的知识会让人们产生盲点,阻碍人们对问题的分析。拥有正确的知识并且能够随时灵活地运用它,这是人们要获得顿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在分析训练中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专门用来学习知识的,不过这种知识学习是服务于分析能力发展需要的,是为思维的层次进化打基础的,我们称这类知识为智慧型知识,它包括科学、政治、经济、军事、艺术、文化、经营、管理、社会学、逻辑学、心理学、哲学等各个领域的核心知识。有时候为了活跃思维、更新观念、客观分析,还必须学习一些最新、最前沿的知识,这时候,新知识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分析训练。
所以,分析与知识的关系无疑是非常紧密的。没有大脑思维的创造性活动就不会有知识的产生,而不同时代人们的活动又都是建立在相应的知识层面上的。所以,尽管分析和知识是两个相交的圆,但是绝对脱离知识的分析训练是不存在的,也是不现实的。这就如同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人仅凭道听途说是永远无法真正想像出大海的波澜壮阔一样,没有现代知识背景的人也不可能真正培养出现代的分析方式。
一、两种基础清楚地了解你应当知道些什么,这绝对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你能否开始分析活动的前提。仅仅是知道还不够,除了拥有正确的知识之外,人们还必须能够调用此种知识。人们往往已经拥有了足够的知识,但是却不能够将他们的所知调用出来。许多顿悟性谜题往往就是利用了人们的这一弱点。下面一夫多妻这个例子就是如此。
一男子把家安在某个小镇中。他先后与同住在该镇中的10名妇女结婚(marry),并且,从来没有与其中任何人离婚,也没有违反任何法律,而且她们之中亦没有任何人死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诸如这样的谜题往往使得人们让自己拥有的相关知识继续闲置在内心深处,它们从一开始就制造了一个错误解释的陷阱。人们可能会认为这个男子住在另外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法律非常宽松或者属于某个非常独特的宗教体系。但是不是如此呢?标准答案是这名男子是一个牧师,他让这10名妇女分别与不同的男子结了婚。单词marry(结婚)有两个非常相近的意思:“与人结婚”和“主持婚礼”。这个问题的表述让人们首先想到第一个意思,从而压制了第二个意思。每个人都非常清楚这个单词有两个意思,但当第一个意思已经端坐在聚光灯下的时候,要调用这个单词的第二种意思是很困难的。
心理学家约翰-布兰斯福特和他的同事们用这个问题(表述与这里稍微有些不同)以及其他类似的问题做实验,以证明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调用“惰性知识”来分析问题是多么的困难。
他们的实验证明,即使此前开展某个活动让参与实验人员短暂地将注意力集中在牧师主持人们的婚礼这种日常生活场景上,他们往往还是无法进行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
他们的研究还表明,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运用相关知识,与只是让知识储存在脑海中比较起来,更有助于人们使自己掌握的知识处在活跃状态,并推动人们对问题的解决。
人作为分析问题的主体,都拥有一定的知识,称之为“背景知识”。主体所拥有的背景知识状况首先是由其知识种类决定的,其次取决于各种知识的多少。如认识主体掌握了多少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有多少理论性知识和实用知识,特别是有多少经验(直接知识),这都是主体知识结构中最主要的构成成分。
故意或偶然地让人们作出狭隘的假设并使得相关知识尘封起来。尽管如此,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总有一些知识是处在前景之中的,它们更容易被激活或调用,另外一些知识则处在背景之中。是否知道相关知识并不具有什么绝对性,它只是个程度问题。
分析问题时的前景知识更可以让人获得顿悟。
有这样一个案子:罗克威尔死了,据他的妻子讲,他在礼拜过程中睡着了,梦见自己身陷于法国的大革命之中,被革命派抓住,然后被判处砍头之刑。当梦中的斧头朝他的脖子落下来的时候,他的妻子注意到他睡着了,于是用扇子轻轻地敲了一下他的后脖子。此种惊吓让这名男子当场死亡。
法官卡尔在处理这件案子的过程中,遇到了障碍。比德森向他提出了脱离固有分析方式的建议:注意自己可能作出的错误的假设。这对他根本就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然后比德森又给了他另外一条建议:试试在更大的范围内来看待这则故事,即将它放在更大的场景之中。这个建议马上就让他获得了突破。卡尔说起初他是从做梦的那名男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也就是从这名男子自身在梦中梦见法国大革命的角度来考虑的。当比德森给了他提示之后,他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阅读这则故事,也就是从妻子的角度,之后他马上意识到这名男子的妻子根本无法知道她丈夫梦见了什么,其他任何人也是如此。
因此说人们的两种知识基础--惰性知识和背景知识,如果不能得以恰当地运用,那么很容易给人制造出陷阱,在很大程度上将阻碍人们的分析力,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二、合理的原则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量是如此之大,储备一定的知识就成为你成功的根基与底蕴;又因为知识的变化如此之快,知识的更新就成为必然之事,是不至于落伍的惟一手段。因此,吸纳知识是一种能力,如何富有成效地储备知识,吸收什么样的知识,怎样才能既储备又同时将它运用于实际,将决定你的分析能力。
信息比知识范围要小一些,现代科技提供了接收信息的技术手段,但人本身必须具备接受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会搜寻、整理、判断信息。此外还必须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在大脑这座“未来工厂”内生产出优秀的产品。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分析能力,可称之为知识社会的生产力。
但不被分析利用的知识不再是知识,正如埋在地下的金矿并不等于黄金一样,只有能够加以分析利用才能成为未来的知识。
宾斯是哈佛商学院的博士生,成绩非常优秀,毕业后,几家大型的跨国企业争着要他,他经过再三的衡量,去了实力最强的福特公司。公司非常重视他,把他安排在重要部门,并对他期望很高,他自己也决定不负众望,拼搏一场。
可是,他总觉得力不从心,他的知识储备是够多的,就是不会应用到具体问题上。一次,上司让他提一个销售方案,当然,这涉及到对市场购买力及前景的分析、预测。他调用自己知识储备的时候,总是感觉它们支离破碎,不成体系,更谈不上再把它们用于分析综合了。
最后,他被炒了鱿鱼。
可见,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不见得就万事大吉了,关键是看你会不会运用它。这就涉及到建立一个怎样的知识结构的问题。
经斯马特博士分析,具备“T”型的知识构成较为合理,也能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必须具备多学科、跨学科的经过精选的、宽厚的知识面,这是“T”的一横;另一方面也要具备某一些专业的纵深知识,这是“T”的一竖。做到专博结合,两相兼备,从而成为能够跨越几个知识领域的“通才”。
因此,在确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新知识之前,应该掌握一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原则。这些原则不是一般意义上对学习者的要求,而是必须遵循的准则,离开这些原则的支撑和指导,要建立任何具有实际意义的知识结构都是不可能的。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体现的是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必然性。在建立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时,必须从总体上来考虑知识的功能和效应,片面零散、支离破碎的知识不可能提高一个人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内在结构和体系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的规律,这些原理都是符合学习知识的过程;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地追求博大精深只能是一种幻想。
用整体性原则指导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整体目标,先从宏观上把握对自己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知识,然后再从知识的内部融会贯通,完整掌握,而不能满足于浅尝辄止和一知半解。一种职业、一个岗位总是对从事它的人提出特定的知识要求,这些知识的本身总是一个个有机的整体,有其自身的规律和价值,越能从整体上把握,它的价值就越大。
2.重点性原则知识是海洋,无所选择的吸收反而会阻碍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中,重点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哪些必须具备,哪些可以省略?这样,才能确保合理知识结构构建的有的放矢。
人们大概都熟悉英国作家柯南-道尔笔下的著名侦探福尔摩斯,我们就来剖析一下他的知识结构是如何围绕他的专业建立的。《血字的研究》这一篇,清晰地把福尔摩斯的知识披露出来。
夏洛克-福尔摩斯的学识范围:文学知识--无;哲学知识--无;天文学知识--无;政治学知识--浅薄;植物学知识--不全面,但对于莨蓿制剂和鸦片却知之甚详。对毒剂有一般的了解,而对于实用园艺学却一无所知;地质学知识--偏于实用,但也有限。但他一眼就能分辨出不同的土质。他在散步回来后,曾把溅在他裤子上的泥点给我看,并且能根据泥点的颜色和坚实程度说明是在伦敦什么地方溅上的;化学知识--精深;解剖学结构--准确,但无系统;惊险文学--很广博,他似乎对近一世纪中发生的一切恐怖事件都深知底细;提琴拉得很好;善使棍棒,也精于拳术;关于英国法律方面,他具有充分实用的知识。
福尔摩斯虽然是个假想人物,但他的知识结构却是柯南-道尔为19世纪侦探家精心设计的。这样一个知识结构,如果凭空摆在那里,就会使人感到不伦不类,但如果同某一特定的职业(侦探)联系起来,就会使人感到这在当时可能是一个侦探家的最佳知识结构。因为在这个知识结构中,侦探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占有了相当大的比例,正是这样一个知识结构,使得福尔摩斯通过分析侦破了许多案件。
3.迁移渗透性原则迁移渗透性原则体现的是知识的相互交叉、相互派生的特征。
知识不是孤立分散的,相近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互相促进,而且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相互转化和派生。尤其是随着新的科学方法和思维观念的出现,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迁移日益增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大量涌现,黑格尔预言的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洪流已经成为现实,比如数学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多个学科领域。
我们在掌握现有的相关知识的同时,还要善于将已有知识相互渗透,将知识学活,用知识创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变为一个不断向外扩张的体系。
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广泛的知识面。这并不是对上面第二点的否决,因为这根本是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无数事实说明,多掌握一门知识,就多一条分析时的思路。具有丰富知识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分析出问题。一个有较多空间结构知识的人,熟悉各种空间几何图形的人,比一个只能看懂平面图形,只有两面结构知识的人,分析能力就会强得多。如果只限于钻研一个狭窄领域,让知识局限在一点上,就难以把自己的思维延伸到其他领域。
犹太人就是“杂学博士”。与犹太人进餐时,他们的话题涉及政治、经济、历史等各个领域。即使与买卖没有多大关系的东西,犹太人也相当了解。比如,栖息在大西洋海底的鱼的名字;汽车的结构;植物的种类。其了解程度几乎与专家不相上下。这些广博的知识,不仅丰富了犹太人的话题和人生,而且对他们在做生意时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因为有着宽泛多样的知识面,犹太人才能左右逢源,富可敌国。
4.动态性原则在对知识结构进行架构的过程中,动态性原则体现的是知识的发展规律,不能期望建立一个一劳永逸的知识结构。
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更加频繁,一个人昨天建立的知识结构,如果今天不充实更新,它的价值就会降低。只有用动态性原则要求自己,不断在旧有的知识结构中叠加新的内容,才能把握更多稍纵即逝的机会。
动态性原则要求人们必须具有较强的吸纳知识的能力,而较强的吸纳知识的能力包括占有一定知识储量的能力和不断重新分析更新的能力。当一无所知的时候,吸纳知识可采取一定的模仿性接受;具备一定基础时,应当加强对知识的消化吸收,保持对知识的更新,在此基础上独立自主地进行分析思维。当旧的基础知识或旧的前沿知识需要更新时,主体不及时地加以更新,新旧知识就会产生矛盾。这种旧的知识就可能对主体以后的认识起消极作用,限制他的新思想萌芽。如果固守旧理论、旧立场,就必然犯错误,从而影响整个思维过程的顺利进行。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对知识要时时更新。通常知识的更新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基础知识的更新。它主要表现为前沿知识向基础知识转化。当新的前沿知识大大向前发展,旧的前沿知识被有关的人们广泛地接受和普遍运用时,它就会转化为基础知识。如果这种知识与原来的基础知识相冲突,便要求主体抛弃原来的基础知识,用新转化来的知识取代之。
二是前沿知识的更新。它主要表现为不断汲取各种新信息,掌握思维“前线”的动态。当新的前沿知识出现,旧的前沿知识便失去其“前沿性”或者“前沿性”不足,这时必须立即用新的前沿知识代替它。
因而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4个原则,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并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是揭示了一个合理知识结构的必不可少的4个方面。因此,只有将4个原则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三、科学的途径怎样才能拥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细致的分析判断能力呢?通常的情况,获得知识的途径笼统来说有3种:亲身体验、证实别人的体验、读别人的报告,而这3种方式都有可能出错。
1.亲身体验这是3种途径中最可靠的了。但是,即使是这一途径也并不完善。我们并不是简单地接受体验,并将它们原封贮藏在头脑里,要拿这些体验同先前经验作比较,对它们进行分类、解释和评价,作出有关的假定等等。所有这些过程都可以默默地进行,我们自己也未必有所察觉。但是如果其中出现任何缺陷都会使我们的经验偏离事实。
让我们看一个例子。
罗斯生在一个信教的家庭里。她现在是教区学校的学生,参加教区所有的宗教庆典,包括圣诞节。她知道圣诞节是一种盛大的基督教节日,而且在她的一生中将总是神圣的一天。从此她就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种观点,认为在基督教的历史上从来如此。这种概念开始时是模糊的,后来便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了。她甚至想像老师在课堂上也是这么讲的。对她来说,圣诞节从来就是重大的基督教节日。
但事实上,她搞错了。在17世纪的英格兰,清教徒严禁庆祝圣诞。他们认为过圣诞节是异教徒的习俗。同样,在新英格兰殖民地,也曾出现过这种情形。直到1856年,圣诞节在马萨诸塞州才成为一个法定节日。
由于我们的感知不是被动地接受客观事物,而受到情感和心理过程的影响,因此,我们的感知一般并不是现实的映像。事实上,它们有时是严重歪曲现实的,从而影响了我们思考和分析问题。
2.证实别人的体验在分析活动中,精确的观察当然是有可能做到的,但是我们常常缺乏足够精确的观察。我们在观察事物时,常常是戴着有色眼镜。这种有色眼镜,便是我们自己的经历和观念。
比如,我们认为黑人体育能力较白人强,就好像看到黑人运动队战胜了白人运动队。而实际上,这并没有发生,我们认为意大利人天生是坏脾气,就好像看到一个意大利人讲话时手势猛烈,似乎在大发雷霆,准备拳脚相加。而实际上,那些姿势并非不友好的表示。
观察之所以会失真,是因为我们总是先听说一件事,然后才去观察,没有加以客观的分析和辨别。这样,在亲身观察之前,就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或想像。如果提高认识能力,这种先入为主的观点将深深影响我们的认识过程。特别是,偏见会使我们把自己稍微了解的东西当做很熟悉的;把稍微有些新鲜的东西当做完全陌生的。这些观念都是由很不起眼的信号所引起的--信号可能是比较真实的线索,也可能是模糊的类比。不管怎样,一旦信号引起偏见,就会与从前的各种想像会合起来,似乎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想像,进而就会影响到我们对一些问题分析的态度和角度。
枷凡和柯利娜是邻居,她们经常一起玩。一天,柯利娜的怀表找不到了,由于当时只有枷凡在场,柯利娜就怀疑是枷凡偷了。于是,她就渐渐地疏远枷凡,上学的时候也不一起走了,也不一起玩了。而且,她甚至“发现”枷凡真的就是一副贼的样子:眼珠贼溜溜的,不敢正眼看自己;走起路来东张西望;书包里一定放着自己的怀表,要不,枷凡怎么老是把手放在书包上呢……直到有一天,柯利娜在自己的沙发底下发现了自己的怀表,她才知道自己误会枷凡了,她为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感到非常地内疚。
可见,先入为主的感觉是多么的可怕。在现实生活中,要想拥有正确的分析力,必须摈弃这种观念,做到科学的分析。
3.报道或传闻这一途径包括新闻广播、书、杂志、长辈的教导等等。向我们传授知识和信息的人,大多数当然是想尽可能准确地告诉我们,而不是有意歪曲或误传。他们是想让我们分享信息。但由于人都不免出错,我们所得知的信息中似乎有相当一部分是不真实的。那么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分析结果不能够客观、准确。
第二节分析的眼睛在分析的过程中,眼睛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里的眼睛,并不只是指我们脸上可以视物的器官,而是一种观察感知的能力。因为这种观察感知的能力就像眼睛之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对于分析的能力培养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手段,它在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源泉和门户,人们通过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有关事物的鲜明而具体的印象,再经过思维活动的加工、提炼,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达尔文曾对自己的工作作过这样的评价:“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俄国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实验室建筑物上刻着:“观察、观察、再观察。”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基础,是分析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所以有人说:“思维是核心,观察是入门。”首先,我们知道,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接触到的信息有80%以上都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通道传入大脑。没有观察,智力发展就好像树木生长没有了土壤、江河湖海没有了水的源头一样,失去了根本。
其次,观察力的发展离不开分析力的进步,而分析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人们认识事物,都由观察开始,继而开始注意、记忆和思维分析。因而观察是认识的出发点,同时又借助于思维分析提高来发展优良的观察力。如果一个人的观察力低,那么他的记忆对象往往模糊而不确切、不突出,回忆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时就常常模棱两可。因此,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和判断时就不能做到快速而准确,显得理不直、气不壮,因而,综合分析和思维判断能力就会差,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这样就会导致在以后的观察中,有效性、目的性、条理性差,观察效果不好,进一步影响分析的发展,形成不良循环。
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较持久的认识活动,科学研究、生产劳动、艺术创造、教育实践都需要对所面临的对象进行系统、周密、精确、审慎的观察,从而通过分析,探寻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翻开名人传记,不难发现,人类历史上,尤其是科学发展史上的成功人物大都具备优良的观察力和缜密的分析力。
伟大物理学家牛顿从孩提时代起就喜欢对各种事物进行仔细观察,而且力图透过现象看本质,把不懂的地方彻底弄明白。狂风刮起时,人们都躲进屋里,牛顿却顶着沙石冲出门外,一会儿顺风前进,一会儿逆风行走,实地观察进而科学地分析得出顺风与逆风的速度差。
英国发明家瓦特正是从对烧开的水顶动壶盖的观察中琢磨出蒸汽机的基本原理,而由此带来一场深刻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
通过诸如此类、数不胜数的实例,我们可以发现,多听、多看,锻炼感官、积累感性知识,是观察力得以发展的前提。而敏锐的观察力则是进行客观准确分析的开端。观察的过程是以感知为基础的,但并不是任何感知都可称为观察。真正的有效的观察过程既包含感知的因素,也包含分析的成分,如果在观察过程中不注意锻炼分析能力,那么观察也只是笼统、模糊和杂乱的,既不可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更不可能作出科学的判断。
不仅在科学领域,在战争中也需要细致的观察和严密的分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次战役前夕,德军一位参谋天天拿着望远镜观察法军阵地的情况。他连续4天都看到,法军阵地后方的一块坟地上,每到早晨八九点钟,总有一只猫在那里晒太阳。是家猫,还是野猫?德军指挥官们作了分析、推理:野猫的行踪是不定的,而这只猫行动很有规律。根据这一特征,他们断定这是一只家猫。据此,他们做了分析:附近没有人家,也没有其他房屋,猫的主人肯定是居住在地下,由此推知地下一定有法军的掩蔽部。又因为士兵和一般军官是不能把猫带到阵地前沿的,由此推知,这一定是个高级指挥所,驻有高级军官。于是德军集中了6个炮兵营的火力对坟地进行了猛烈的轰击。最后得知,一个法军指挥所被摧毁,掩蔽部内的法军官兵全部丧命,其中最高指挥官是一名旅长。对于细节的一个小小的鉴别分析,使德军获得一次重大的胜利,而法军却为了一只家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也就是说,靠自己的感官,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去感知,并且只有将感知与思维相结合,才是真正的观察。而这种观察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良好的观察力。
一、培养观察力有一次,福尔摩斯同他的助手华生同时鉴别一块刚刚得到的怀表。华生的鉴别仅仅停留在怀表的指针、刻度的设计和造型上,不能发现一丝线索。而福尔摩斯凭借手中的放大镜,看到了表壳背面的两个字母、4个数字和钥匙孔周围布满的上千条错乱的划痕。经过周密的思考,福尔摩斯认为:那两个字母表示主人的姓氏;4个数字是伦敦的当铺的当票号码,表明怀表的主人常常穷困潦倒;而钥匙孔周围布满的上千条错乱的划痕,则说明怀表的主人在把钥匙插进孔去给表上弦的时候手腕总是在颤抖,因而这个人多半是个嗜酒成性的醉汉……一个人的观察能力与他的知识、经验以及职业兴趣有着密切关系。对于同一块怀表,福尔摩斯之所以能够比华生看到的更多,理解得更深,一下子就能抓住那些不大明显、却是本质的特征,正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和经验,才使得他们产生了不同的观察方式,得出不同的分析结论。这一区别也正造就了凡人和名人。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知觉。它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手摸等去有目的地认识周围事物的心理过程。在这当中,视觉起着重要的作用,有90%的外界信息是通过视觉这个渠道进入人脑的。想培养像大侦探一样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必须有一定的过程。那么既然人的观察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怎样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呢?
第一,要有明确的观察任务。在确定任务的时候,可以把总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细小的、能够逐步解决的任务。这样可以避免知觉的偶然性和自发性,提高观察的积极主动性。
第二,观察的成功主要依赖于所具备的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俗话说:“谁看得最多,谁就知道得最多。”一位富有学识的考古学家,能够在一片残缺不全的雕刻碎片上,发现不少重要而有趣的东西,而一个门外汉,却一无所得。
第三,观察应当有顺序、有系统地进行,这样才能看到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关系,而不至于遗漏某些重要的特征。
第四,要设法使更多的感觉器官参与认识事物的活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获得事物各方面的感性知识,而且所得到的印象也是深刻的。
第五,观察时应当做好记录。这不仅对于收集和整理所观察到的事实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而且也是促进准确观察的宝贵方法。达尔文那“在众人之上”的观察能力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在此,我们再以达尔文为例说明怎么才能具有如此神奇的观察分析能力:1.“永不忽视例外”的能力达尔文重点考察的地区之一是加拉帕戈斯群岛。这是一个东距南美大陆970千米的位于太平洋中的火山群岛,由7个大岛、23个小岛和50个岩礁组成,陆地总面积7976平方千米。1835年,达尔文在这里共考察了20多天,他有很多发现,其中一个最奇特的现象就是地雀的嘴巴。这个群岛上的地雀,嘴巴有明显区别的就有4种,此外,还有一些过渡类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