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智力激励法的大体做法如下:1、召集一种特殊会议,与会人数5-10人之间。人数多了不便充分发表意见。如要吸收更多人的意见,可召开几个会。

2、会议有一名主持者,有1-2名记录员,后者最好不是正式参加会议的人员。

主持人在会议开始时简要地说明会议目的:要解决的问题和要找出的答案;在会议进程中要注意创造一种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言的气氛,必要时可点名让不说话的人发言;主持人原则上不提新设想,但可提诱导性的意见,鼓励大家从已经提出的设想中派生出其他设想;当组员有很多人举手时,主持人应让那些积极思维的人先发言,这样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掘他们的联想能力;当发言混杂时应简洁地加以疏理并告诉记录员记下。

记录员要记下提出的所有方案、设想(包括平庸、荒唐、古怪的设想),不要遗漏;当组员同时提出多种新设想记录有困难时,可请主持人进行必要的归纳;会议结束后协助主持人分类整理各种新设想,这种分类工作应让那些没有参加会议的人去完成。

3、会议时间以一小时为限,一般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之间。时间长了脑子容易疲劳,开会时思想要高度集中。

4、会议地点应选择安静而不受外界干扰的场所。切断电话,谢绝会客。

5、事先通知。组长要选择与会人员,组内最好有几个思想活跃的、善于抛砖引玉的人,但这些“引路人”应该注意在其他人提出设想的时候不去打扰他们,不要主导整个会场。组长选定与会人员后,至少要提前几天发出通知,并告诉他们会议议题,使他们事先有所准备。每次会议要限定题目范围,使组内成员都能集中于一个目标提出自己的设想,否则,会议容易偏离方向。

为了使会议与会者都能充分表达和发挥自己的设想,会议必须遵守以下四项规则:-自由奔放。提倡任意、自由思考,自由想象,想法越新奇越好。有的看起来是很荒唐的设想却可能很有价值。

-严禁批判。对别人提出的想法不能批评,不得阻拦,即使是幼雅的、错误的、荒诞无稽的,也不得批判。也就是说,要排除评论性的判断,对设想的评论要放在以后进行。这叫保留判断原则。

-求数量。要求提出一定数量的设想,提出的设想越多,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设想和方案。

-善于利用别人的想法开拓自己的思路。

提倡与会者倾听他人的设想并提出改进他人设想的建议,或将他人的几个设想结合在一起提出新的设想。也就是说,可以对他人的设想进行补充,利用别人的设想来诱发自己的灵感,这样每个与会者就可以顺着他人的设想而把想法展开、延伸出去。

经过智力激励,当各种设想提出来之后,还要在归纳分类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评价。评价从两方面着眼:一是是否可行;二是实行后是否有效果。对于既可行而又有效果的设想,应该立即采用。对于无法实行或实现后无效果的设想,不予采用,但要说明理由,对提出者有所交代。在一般情况下,那种实行起来困难较多,但在实现之后效果可能较好的设想或方案较多。这类方案,日本人称之为“宝山”,意指内有宝藏但开采起来比较困难。对于这类方案或设想,可另开智力激励会议,研究其如何实现。有时要经过多次智力激励会议,才能找出效果较好又能实行的好办法。

要把智力激励会议开好,要遵守上面讲到的四条规则,这中间,特别要注意的是贯彻保留判断原则,这是一条最重要的原则。奥斯本认为,只有当会议成员严格遵循保留判断的原则,会议才能称得上名符其实的“头脑风暴”会议。

1788年,席勒在一封给他的一位抱怨者的信中写道:“当一些设想刚刚产生的时候,你就运用智能加以十分仔细的研究,这虽然是不妥当的,因为它有碍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孤立的设想可能是毫无价值的,或者容易使人走上极端。但是,在接踵而来的第二个设想中,我们就能发现它的重要性,将这种设想和其他一些看来也是荒唐的设想进行某种比较的时候,可能给我们提供非常有用的线索。这样在未能将这些设想与我们其他的设想进行比较之前,我们的智能还无力对这些设想进行判断。就创造性思维而言,我们应敞开智能的大门,让那些杂乱无章的设想涌进我们的脑海,然后再作总体上的分析和验证。但是,你们这些可敬的批评家们或者有什么其它职衔的人们,面对这些创造家们常有的暂时的荒唐想法却感到惭愧,惊惶不安。你之所以抱怨自己不出成果,这是因为你过早地排除了你的那些设想,而且对这些初步设想进行过于严格的判断。”保留判断原则,并不是反对判断,不要判断,而是说应该等到适当的时候再作判断。梅多等人曾进行过一次调查,他让一组受过智力激励培训的人和另一些人数相同的人分别解决同一个问题,前者运用保留判断原则,后者相反,没有保留判断,在同一期限内,前者在产生有用设想方面比后者高出70%。实验表明,过早地进行判断思维会抑制人们大量地提出设想。这种试验把一个班分成两个小组,一个组是创造性的(积极的),另一组是批评的(消极的),每当创造性小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另一组有权无拘无束地对对方所提方法进行批评和指责,结果,一次十五分钟的会议才提出五条设想。试验的第二步是让那些批评指责的学生离开会场,剩下的学生禁止提出任何批评意见,这样做的结果,在一次同样是十五分钟的会议上提出了五十条设想。从这些反复进行的试验中,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小组在创造性思想不受任何限制、障碍的条件下,可以提出更多的设想。

奥斯本认为,在设想问题上,越是增加设想的数量,就越有可能获得有实用价值的设想。通常,最初产生的设想不大可能是最佳的设想。有人曾对实验过程中前半部分经过不断努力所提出的设想同后半部分提出的设想进行了比较,发现后半部分包含的有实用价值的设想比前半部分所包含的多78%。

这次测试是在一队空军军官提出设想的会议上进行的。会议的议题是:“在一千多公里的电话线被雾凇所损害,无法进行远距离通讯联络的情况下,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的通讯联络?”军官们作为飞行员,应该想到直升飞机利用它的垂直气流来解决问题。他们确实想到了这一办法,但是在谈到用直升飞机解决问题之前,他们已提出了35个设想,用直升飞机解决是他们的第36个设想。如果人们在提出第5个,第15个,以至第35个设想的时候就停下来的话,那就不可能找到用直升飞机解决的最好办法。

保留判断原则,可以使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可以摆脱外部对价值判断的压力,获得“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不必担心被人讥讽为疯子、犯人,而框住自己的思路。过早地进行判断思维则不可避免地会扼杀那些很有价值的设想。

智力激励法是一种有助于集思广益的集体思考的方法。当一个人独自反复思考一件事或一个问题时,他的思路容易限制在一条道上,大脑的活动区域较少转换。现在几个人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各人都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又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就有利于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引起联想,产生共振和连锁反应,从而诱发出更多的设想。

奥斯本的智力激励法问世后,得到推广应用,麻省理工学院为提高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创造力,还特地开设了智力激励法课程。随后,不少大学相继开出这类课程。日本一些大企业则通过举办训练班,推广应用此方法。

-智力激励法训练:训练1:默写式智力激励法智力激励法传入西德后,西德人鲁尔巴赫根据德意志民族习惯于沉思的性格,通过改进,创造了用书面畅述的方法。

按该办法规定,每次会议由六人参加,要求每人在五分钟内提出三个设想,所以又叫“635”法。

举行“635”法会议时,先由会议主持人宣布议题,并对与会者提出的疑问进行解释。而后发给每人几张设想卡片,每张卡片上标有1、2、3号码,号码之间留有较大的空白,以便其他人填写新的设想,填写字迹必须清楚。

在第一个五分钟里,每人针对议题填写三个设想,然后把卡片传给右邻。在下一个五分钟里,每个人可以从别人所填的三个设想中得到启发,再填上三个设想。如此多次传递,半个小时可传六次,一共可产生108个设想。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可能避免由于数人争着发言而使设想遗漏的情况。

训练2:CBS法具体做法是:会前明确主题。每次会议由3-8人参加。每人持50张卡片,桌上另放2张备用。会议大约一小时。

最初10分钟,各自在卡片上填写设想,每张卡片填一个设想。接下去的30分钟,由与会者按座次轮流发表自己的设想,每次只宣读一张卡片(宣读时将卡片放在桌子中央,让大家能看清楚)。宣读后,他人可以提出质询,也可将受启发所得的新设想填入备用卡片。余下的20分钟,让与会者相互交流和探讨各自提出的设想,以便从中进一步诱发出新的设想。

训练3:NBS法其具体的做法是:会前明确主题。每次会议由5-8人参加。每人必须提出5个以上的设想,每个设想填写一张卡片。会议正式开始后,各人出示自己的卡片,并依次作出说明。在别人宣读设想时,如果自己发生“思想共振”而产生了新的设想,应立即填写在备用卡片上,待与会者全部发言完毕,将所有卡片集中起来,按内容进行分类,横排在桌上,并在分类卡片上加上标题,然后再进行讨论,选出可供实施的设想。

智力激励法是一种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它适用于解决性质比较单一的问题。如果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多,可将问题分开,并针对每个问题专门召开BS会议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第二节检查单法为了有效地把握发明创造的目标和方向,促进想象的形成,哈佛大学教授狄奥还提出了检查单法,也有的将它译成“检核表法”,“对照表法”,也有人称它为“分项检查法”。

检查单法是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创造的对象或需要解决的问题,先列出有关的问题,然后逐项加以讨论、研究,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造发明的设想。这种方法可以有意识地为我们的思考提供步骤。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军队已经成功地使用这种方法明显地改善了许多兵工厂的工作。他们首先提出要思考的题目或问题,然后,就题目或问题各个阶段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你为什么是必要的(Why),应该在哪里完成(Where),应该在什么时候完成(When),应该由谁完成(Whom),究竟应该做些什么(What),应该怎样去做它(How)。

检查单法实际上是一种多路思维的方法,人们根据检查项目,可以一个方面,即一条一条地想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系统和周密地想问题使思维更带条理性,也有利于较深入地发掘问题和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的可行设想。

有人认为,检查单法几乎适用于各种类型和场合的创造活动,因而可把它称作“创造技法之母”。目前,创造学家们已创造出许多种各具特色的检查单法,但其中最受人欢迎,既容易学会又能广泛应用的,首推奥斯本的检查方法。

1、现有的东西(如发明、材料、方法等)有无其他用途?保持原状不变能否扩大用途?稍加改变,有无别的用途?

人们从事创造活动时,往往沿这样两条途径,一种是当某个目标确定后,沿着从目标到方法的途径,根据目标找出达到目标的方法;另一种则与此相反,首先发现一种事实,然后想象这一事实能起什么作用,即从方法入手将思维引向目标。后一种方法是人们最常用的,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方法将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用。

某个东西,“还能有其它什么用途?”、“还能用其它什么方法使用它?”……这能使我们的想象活跃起来。当我们拥有某种材料,为扩大它的用途,打开它的市场,就必须善于进行这种思考。德国有人想出了300种利用花生的实用方法,仅仅用于烹调,他就想出了l00多种方法。橡胶有什么用处?有家公司提出了成千上万种设想,如用它制成:床毯、浴盆、人行道边饰、衣夹、鸟笼、门扶手、棺材、墓碑等等。炉渣有什么用处?废料有什么用处?边角料有什么用处?……当人们将自己的想象投入这条广阔的“高速公路”上就会以丰富的想象力产生出更多的好设想。

2、能否从别处得到启发?能否借用别处的经验或发明?外界有无相似的想法,能否借鉴?过去有无类似的东西,有什么东西可供模仿?谁的东西可供模仿?现有的发明能否引入其他的创造性设想之中?

当伦琴发现“X光”时,并没有预见到这种射线的任何用途。因而当他发现这项发现具有广泛用途时,他感到吃惊。通过联想借鉴,现在人们不仅已用“x光”来治疗疾病,外科医生还用它来观察人体的内部情况。同样,电灯在开始时只用来照明,后来,改进了光线的波长,发明了紫外线灯、红外线加热灯、灭菌灯等等。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不仅表现在某些科学技术难题的突破上,也表现在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上。一种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必将随着它的越来越多的新应用而显示其生命力。

3、现有的东西是否可以作某些改变?改变一下会怎么样?可否改变一下形状、颜色、音响、味道?是否可改变一下意义、型号、模具、运动形式?……改变之后,效果又将如何?

如汽车,有时改变一下车身的颜色,就会增加汽车的美感,从而增加销售量。又如面包,给它裹上一层芳香的包装,就能提高嗅觉诱力。据说妇女用的游泳衣是婴儿衣服的模仿品,而滚柱轴承改成滚珠轴承就是改变形状的结果。

4、放大、扩大。现有的东西能否扩大使用范围?能不能增加一些东西?能否添加部件,拉长时间,增加长度,提高强度,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价值,加快转速?……在自我发问的技巧中,研究“再多些”与“再少些”这类有关联的成分,能给想象提供大量的构思设想。使用加法和乘法,便可能使人们扩大探索的领域。

“为什么不用更大的包装呢?”--橡胶工厂大量使用的粘合剂通常装在一加仑的马口铁桶中出售,使用后便扔掉。有位工人建议粘合剂装在50加仑的容器内,容器可反复使用,节省了大量马口铁。

“能使之加固吗?”--织袜厂通过加固袜头和袜跟,使袜的销售量大增。

“能改变一下成分吗?”--牙膏中加入某种配料,成了具有某种附加功能的牙膏。

5、缩小、省略。缩小一些怎么样?现在的东西能否缩小,体积,减轻重量,降低高度,压缩、变薄?……能否省略,能否进-步细分?……前面一条沿着“借助于扩大”、“借助于增加”而通往新设想的渠道,这一条则是沿留“借助于缩小”、“借助于省略或分解”的途径来寻找新设想。袖珍式收音机、微型计算机、折叠伞等就是缩小的产物。没有内胎的轮胎,尽可能删去细节的漫画,就是省略的结果。

6、能否代用。可否由别的东西代替,由别人代替?用别的材料、零件代替,用别的方法、工艺代替,用别的能源代替?可否选取其他地点?

如在汽体中用液压传动来替代金属齿轮,又如用充氩的办法来代替电灯泡中的真空,使钨丝灯泡提高亮度。通过取代、替换的途径也可以为想象提供广阔的探索领域。

7、从调换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否更换一下先后顺序?可否调换元件、部件?是否可用其他型号,可否改成另一种安排方式?原因与结果能否对换位置?能否变换一下日程?……更换一下,会怎么样?

重新安排通常会带来很多的创造性设想。飞机诞生的初期,螺旋桨安排在头部,后来,将它装到了顶部,成了直升飞机,喷气式飞机则把它安放在尾部,说明通过重新安排可以产生种种创造性设想。商店柜台的重新安排,营业时间的合理调整,电视节目的顺序安排,机器设备的布局调整……都有可能导致更好的结果。

8、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通过对比也能成为萌发想象的宝贵源泉,可以启发人的思路。倒台过来会怎么样?上下是否可以倒过来?左右、前后是否可以对换位置?里外可否倒换?正反是否可以倒换?可否用否定代替肯定?……这是一种反向思维的方法,它在创造活动中是一种颇为常见和有用的思维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人就曾运用这种“颠倒”的设想自上而下建造舰船的建造速度也有了显著的加快。

9、从综合的角度分析问题。组合起来怎么样?能否装配成一个系统?能否把目的进行组合?能否将各种想法进行综合?能否把各种部件进行组合?等等。

例如把铅笔和橡皮组合在一起成为带橡皮的铅笔,把几种部件组合在一起变成组合机床,把几种金属组合在一起变成种种性能不同的合金,把几件材料组合在一起制成复合材料,把几个企业组合在一起构成横向联合……有人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组合在产生新的设想方面,其效率胜过其他各种方法。

检查单法给予人们一种启示,考虑问题要从多种角度出发,不要受某一固定角度的局限;要从问题的多个方面去考虑,不要把视线固着在个别问题上或个别的方面。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对于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的管理者来说,也都是富有启发意义的。

检查单法在我们的企业中,看来是大有用武之地的。我们的企业中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经营管理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潜力,如果企业领导能根据本企业存在的情况、特点和问题,制订出相应的检查单,让广大职工都开动脑筋,提设想,献计策,通过群策群力,是必定可以取得显著成效的。

-检查单法训练训练1:检查单法在不少企业,已将它应用于管理领域。例如,通用汽车公司的职工就都持有为开发创造性而采用的检查单法,其训练内容是:(1)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不能利用其它适当的机械吗?

(2)现在使用的设备有无改进的余地?

(3)改变滑板,传送装置等搬运设备的位置或顺序,能否改善操作?

(4)为了同时进行各种操作,不能处用某些特殊的工具或夹具吗?

(5)改变操作顺序能否提高零、部件的质量?

(6)不能用更便宜的材料代替目前的材料吗?

(7)改变一下材料的切削方未能,不能更经济地利用材料吗?

(8)不能使操作更安全吗?

(9)不能除掉无用的形式吗?

(10)现在的操作不能更简化吗?

训练2:一个企业在研制新产品方面的工作做得好坏,往往关系着它的成败兴衰。许多企业很重视这项工作,下面就是德国奔驰公司制订的用于新产品研制的检查单法训练内容:(1)增加产品--能否生产更多的产品?

(2)增加性能--能否使产品更加经久耐用?

(3)降低成本--能否除去不必要的部分?能否换用更便宜的材料?能否使零件更加标准化?能否减少手工操作而搞自动化?能否提高生产效率?

(4)提高经销的魅力--能否把包装设计得更引人注意?能否接用户、顾客要求卖得更便宜?

训练3:日本明治大学授教川口寅之助认为,在训练二德国奔驰公司制订的用于新产品研制的检查单法训练内容四项中,第三项尤为重要,效果也最为显著,因而有必要专门制成降低成本用的检查单,单独印发给职工,便于随身携带。下面就是用川口寅之助开列的用于降低成本的检查单法训练内容:(1)能否节约原料?最好是既不改变工作,又能节约。

(2)在生产操作中有没有由于它的存在而带来干扰的东西?

(3)能否回收和最有效地利用不合格的原料在操作中产生的废品?能否使之变其它种类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

(4)生产产品所用的零件能否购用市场上销售的规格品,并将其编入本公司的生产工序?

(5)将采用自动化而节约的人工费和手工操作进行比较,其利害得失如何?不仅从现在观点看,而且根据长期的预测,又将如何?

(6)生产产品所用的原料可否用其它适当的材料代替?如何代替,商品的价格将如何?产品性能改善情况怎样?性能与价格有何关系?能否把金属改换成塑料?

(7)产品设计能否简化?从性能上看有无加工过分之处?有无产品外表看不到而实际上做了不必要加工的地方?这时,首先要从性能着眼,考虑必要而充分的性能条件,其次再考虑商品价格、式样等。

(8)工厂的生产流程有无浪费的地方?材料处理对生产率影响很大,这方面的改进还可节省工厂的空间。

(9)零件是从外部订购合适,还是公司自制合适?要充分考虑工厂的环境再作出有数量根据的判断,从而能在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中发现意外的错误,只凭常识是不可靠的。

(10)查看一下商品组成部分的强度计算,然后考虑能否再节约材料。

第三节类比发明法类比发明法就是用众人皆知的事例作比喻说明某些难懂的事物或概念,这是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以相似而易懂的事例作类比。

类比,指不同事物或现象在一定关系上的部分相同或相似。类比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面推出它们在某些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方法。它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各种创造活动中都是一种很有用的方法。

创造活动是对事物的未知规律的探索过程。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来说,总是由认识个别的特殊的事件,逐步地扩大这种规律性的认识为基础,继续向着未研究过的或尚未深入研究过的各种具体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

这里,有着两个认识过程: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从逻辑方法的角度说,前一过程是归纳法,后一过程是演绎法。两者都是创造活动中经常使用的基本思维方法。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人对归纳法和演绎法作过较深入的研究。德谟克利特在《论逻辑》一书中总结了他对归纳法的研究成果,认为人的认识就是从经验观察上升到对自然现象的理论认识。亚里士多德则对演绎法作了研究,写了《工具论》一书,提出了从前提推出结论的若干规则。

以后,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强调了归纳法,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则在其著作《方法论》中特别推崇演绎法。随着近代实验科学的产生,那些主张经验论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一般都强调归纳法,如牛顿、海克尔等。恩格斯针对海克尔等人的片面性,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这些人陷入了归纳和演绎的对立中,以致把一切逻辑推理形式都归纳为这两种形式。”他明确指出,除了归纳和演绎之外,还有其他的逻辑推理形式。

人类的认识史和科技史表明,除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和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这两种思维形式之外,还有从个别到个别,即类比的思维形式。

类比是在两个(或两类)特殊事物之间进行的,它既不同于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也不同于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方法,而是从特殊到特殊的一种独特的方法。黑格尔曾说过:“在归纳法里我们是无法穷尽所有的个体事物的。当我们说:所有金属,所有植物时,我们只是说:直到现在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所有金属,所有植物而已。因此每-种归纳总是不完备的。我们尽管对于这个那个作了许多的观察,但我们总无法观察到所有的事例,所有的个体。归纳推论的这种缺点便引导我们到类推。”归纳必须在分析研究大量特殊事物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演绎又依赖于归纳,也必须在从大量特殊事物中抽引出来的普遍原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如果事例太少,就难以进行归纳和推理。而类比则是在两个特殊事物之间进行分析和比较,因此它可以在科学资料积累水平较低,还不具备进行归纳和演绎的条件下进行,是一种很有用处的方法,特别是在探索科学前沿、交叉学科和新技术领域时,更具有重要作用。

为什么能够进行类比推理?这是因为类比这种方法是根植于世界的统一性这个基础之上的。因为供类比的对象之间存在着同一性、相似性,对象的属性存在着相关性。对象之间的同一性、相似性提供了从一类对象推到另一类对象的可能性,对象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从对象的某些属性推到另一些属性的可能性。正由为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是对象之间的同一性和对象之间的相关性,因此同一性和相关性是高还是低,必然会影响到推论的可靠性程度。如果对象之间的共同属性是主要的、本质的,对象属性之间的相关性是必然的,那么,推论就是可靠的;反之,如果对象之间的共同属性是次要的,对象属性之间的相关性是偶然的,那么,所得推论就不一定可靠。这说明,类比法和其他逻辑方法一样,也有它的局限性。例如:上一世纪人们根据火星与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得出火星有人群在的结论,这已被近年来空间探测结果所否定。又如,1846年有人根据行星摄动双论发现了海王星,解决了天王星的轨道和理论计算不符的矛盾。但在当时,水星轨道也与理论计算不符,于是有人就用类比方法,假设水星与太阳之间还有一颗星--“火神星”,并用理论计算了这颗星的九道。这以后,许多人搜索了几十年,仍然不见这颗星的踪迹。直到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发表,才把谜底揭开,原来并无此星,水星轨道的极摄动是引力波所引起的,从而否定了这“错误结论。”类比是以比较为基础的。人们在探索未来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类比的方法,把陌生的对象与熟悉的对象相对比,把未知的东西与已知的东西相对比,这样,由此物及彼物,由此类及彼类,可以起到启发思路、提供线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正如康德所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类比推理,简称类比或类推,可用如下公式表示:A对象具有a,b,c,d属性B对象具有a’,b’,c’属性所以,对象B可能也具有d’属性。

这里,a’,b’,c’,d’分别与a,b,c,d相同或相似。前三项是同属性,d’是推理属性。

类比发明法在生活中有许多用处。

德恩在水下隧道施工中遇到了难题,在往水下掘进时,两边的土不停地往中间堆积,实在没有办法,怎么办呢?

小虫使劲地往坚硬橡皮里钻。这使他恍然大悟。河下施工为什么不能用这种小虫的掘进技术呢?终于发现了“构质施工法”--用空心钢柱打入河底,以此为“构盾”,边掘进边延伸,在构盾的保护下进行施工。在这里,思考对象--水下隧道施工技术;某一客体--以壳护身钻进树皮的小虫。他通过联想和类比,将两者联系起来,以树皮孔壁到空心钢柱体的相似,找到启示,产生出创造性的设想。

类比发明法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发明方法。它有助于发挥人的创造力,从同中求异,或从异中求同,从而产生新的设想。

总之,类比方法在创造活动中应用较广泛,但是,它的可靠程度取决于前提中确认的共同属性的多少,以及共同属性和类推出来的属性的关系是密切。它是一种或然推理,因而在运用时要注意避免轻率的机械的推理。

-类比发明法训练训练1:拟人类比法在进行创造活动时,有时可将创造对象“拟人化”。如挖土机的问世就是模拟人体手臂的动作来进行设计的。它的臂壁如同人的手臂的动作来进行设计的;它的主臂如同人的手臂,可以上下左右弯曲,挖斗如同人的手掌,可以插入土中,将土挖起。你可以想象一些其它的机械跟人体的功能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或着你想一想人体的某些功能可否用来当作机械使用?

训练2:直接类比法从自然界或者从已有的发明成果中,寻找与创造对象相类似的东西,通过直接类比,创造新的事物。如利用仿生学原理设计飞机外壳、潜艇体形,仿效蝙蝠而提出超声波定向,等等。你再想象一下我们身边的许多东西是怎样来自大自然的?

训练3:象征类比法所谓“象征”是指用一种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在创造活动中,人们有时赋予创造对象以一定的象征性,使之使具风格,这叫象征类比。这种方法在建筑设计中用的较多,例如设计纪念碑赋予“庄严”等象征格调,设计音乐厅赋予“幽雅”等象征格调,设计旅游建筑群使人感到有“旋律”的美。这种方法有点抽象,我们许多艺术作品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来创造的,你可以仔细观察一下?

训练4:因果类比法两个事物的各个属性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因此人们可以根据一个事物的因果关系推出另一事物因果关系,通过因果类比创造出新的事物。例如,在面粉中和入发酵粉可做出松软的馒头,底特律一家橡胶厂由此考虑能否在橡胶中放入“发泡剂”,终于制成了海绵橡胶,通过同样类比,有人又在合成树脂中加入“发泡剂”,制成了重量轻、隔热、隔音、性能好的泡沫塑料;日本人铃木又由此联想到水泥中加入某种“发泡剂”,发明了隔热、隔音、又轻的泡沫水泥。

牛黄是种珍贵的药材,过去一直取自宰牛,数量少,满足不了医学上的需要。医生从河蚌育珠中得到启示,通过因果类比,用人工方法培植牛黄成功。河蚌经过“插片”,将砂子迁入蚌内,蚌分泌出粘液将砂包住,形成珍珠。牛黄的生成也是由于胆囊里混进了异物,周围凝集了许多囊分泌物,日积月累成胆结石的结果。他们通过类比选择失去役用价值的残牛作试验,施行外科手术,在牛的胆囊里坦入异物,一年后取出胆囊里的结石,它和天然牛黄一模一样,试验成功了。你是否也具备了这种创造法?

训练5:对称类比法许多事物,相互间具有对称性,人们可以通过对称类比,创造出新的东西,例如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从描述自由电子运动的方程中,得出正负对称的两种能量解。一个能量解对应着电子,那么另一个能量解对应着什么呢?通过对称类比,他提出了存在“正电子”的大胆假设,1931年,终于由美国的安德学在宇宙射线实验中得到证实,这是首次发现的反粒子。

大自然是正负相对的,通过一些方面,你是否能否想到另一方面?

训练6:综合类比法物质属性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但是,人们可以综合它们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例如设计一架飞机,可先做成模型,放在风洞中进行模拟飞行试验,这就综合了飞机在飞行中的许多特征,进而进行综合类比。同样,也可能船模来模拟设计要建造的船舶。这种方法在很多地方可以得到应用,你也可以尝试一下?

第四节想象振奋法想象本身是一种心理过程,它以人所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改组,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来。究其实质,想象是感性形象对思维过程的渗透这样一种运动形式。想象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思维过程,它受到逻辑的制约;反过来,思维过程常常受到想象的支持,没有这种支持,思维的进行就会发生困难,例如,在解立体几何题时,如果不能借助于想象来确定某个几何体的诸截面,解题过程就难于进行下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想象思维是一个过程的两个侧面。正是鉴于此,胡里奥教授提出了“想象振奋”这样一种思维训练的方法。描述或者图表的说明一种壮观的风光“形象”,这便是再造想象。另外一种叫做“创造想象”,它不是依据现成的描写,而是独立地在头脑中构成新颖奇特的形象这样一种心理过程。我们所谈的“想象振奋法”主要是指创造想象的振奋。

现代脑科学的新成就揭示了想象与思维在生理水平上的依赖性。人脑最有效的活动应是在两个大脑半球同时处于兴奋状态时才发生的。因此,它是两半球的协同活动的产物。大脑左半球的功能是理性的、线性的和言语的;右半球的功能是经验的、非言语的和整体的,想象就是右半球的功能之一。

在科学发明中,想象振奋法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往往是一些重大发明的“开国元勋”。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对苯环的发现导致了有机化学一场彻底的革命。在谈到怎样会想到苯环时,他写道“……事情进行的不顺利,我的心想着别的事了。我把长椅转向炉边,进入半睡眠状态。原子在我眼前飞动:长长的队伍,变化多姿,靠近了,连结起来了,一个个扭动着,回转着,象蛇一样。看,那是什么?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在我眼前轻蔑地旋转,我如从电掣中惊醒,那晚我为这个假说的结果工作了整夜”。就这样,一个伟大的发明在丰富的想象力的作用下诞生了。

想象并不是胡乱猜想,而是具有内在的逻辑必然性,是思维统摄下人类理性的一种存在方式和表现方式。因此,想象大多能预示着可能的逻辑后果;并且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被证实。被誉为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的著名作家凡尔纳,有着非凡的想象力;并且以科学幻想的形式表现出来,一生写过大量的科幻作品。早在潜水艇、直升飞机、霓虹灯、电视机、雷达、导弹、坦克等尚未发明之前,在他的作品中就早已“发明”了。

因此,训练我们自己思维能力,一个比较理想的途径是努力把自己的想象振奋起来,通过一系列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想象活动,大大改善我们的思维“空间”,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活跃和突破。所谓想象振奋训练法,就是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主动地运用一些想象的技巧来丰富自己的想象能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大大改进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在具体训练时,我们要把握下面几种技巧。

1、分想。分想是“想象振奋法”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想象技巧。它指的是大脑将贮藏在内部的形形色色的经验分离出一种或若干种创造想象的方法。我们日常生活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是一个大千世界,里面无奇不有。当然,这里的“奇”不一定是“离奇”,它主要是指“新奇”,即我们在此以前未经验到的东西,例如,我们上动物园观赏动物,仅这样一件小事就可能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经验”的习惯,我们的思维能力就会有长足的提高。

2、联想。当然,仅有分想还是很不够的,尤其是对一些复杂的思维任务来说,则更有鞭长莫及之恼。联想,正是在分想的基础上,通过对若干对象赋予一种巧妙的关系,从而获得新的形象。就性质来讲,它比分想要高一层次。苏联心理学家哥洛万和斯塔林茨用实验证明,任何两个概念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阶段,建立起联想的关系。例如“木头”和“皮球”’两个概念风马牛不相及,但只要经过四步中间联想作媒介,彼此就可建立起联想关系:木头--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再譬如“天空”和“茶”,也只需要四步联想:天空--土地,土地--水,水--喝,喝--茶。他们的实验所用的词语都是随机地取自字典。实验共进行了几百次,结果证明从一个概念过渡到另一个概念,几乎每次都只要四步联想就可以了,只是偶尔需要五、六步。并且,实验表明,每个语词平均可以同将近十个语词发生直接的联想关系,如果假定一个语词一次才同十个语词发生单向联系,那么,第一步就有十次联想的机会(即有十个语词可供选择),第二步就有一百次机会,第三步就有一千次机会,第四次有一万次机会,第五次就有十万次机会了。所以,联想可以在广泛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并且随时可以运用,它为我们思维训练提供了无限大的可能性。 8xaUwHCyEG0BaLb8xnmu4fW9QvhBD/NQBYKvOTaNy6xuRQKXPUXhsmNbPdvxrrX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