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当我们试图创造某种东西时,即使是非常粗略的,我们也都倾向于建立某种习惯。工作的开端总是很容易的。我们愈是进行反复的试验,我们的成功就愈变成为本能的产物。羞怯会使我们已经开始了的创造研究工作半途而废。甚至爱迪生在他年轻的时候,也不得不和这个幽灵作不懈的斗争。倘若人们相信一名与之共事的同事,那么“他失败的经验与其说是他日常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如说这是取得新经验的开端”。

许多科学家坚持自己的看法,夜以继日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R-罗斯在印度从事研究战胜疟疾的方法,开始的时候,他是一事无成,工作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继续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直到取得良好的开端。他给伦敦发去电报说,揭开疟疾的奥秘已经为期不远了。几个星期之后,他终于解决了战胜疟疾的问题,为古老的英国赢得了荣誉。他感到乐观的是解决问题的期限,而不是最终取得的成果。

在开始研究乙醇气体的时候,一些年轻的科研人员去找他们的老板C-凯特林,提出抗议说:“我们想从事一些伟大的事业,不愿意在这个问题上无限期的研究下去,再说,对这个科研课题我们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当时凯特林正在准备动身去纽约,他回答说:“让我考虑几天,待我回来的时候,我看我是否可以给你们提出别的课题。”当他返回的时候,在代顿,他剪下报上的一篇文章,题目为《一位大学教授发明了一种万能溶剂》。第二天,他把这篇文章送给他的科研人员说:“在放弃这项研究课题之前,我们必须发现它。”这些年轻的科研人员又重新开始了对乙醇气体的研究工作,最后,终于获得成功,发明了四乙基铅,最后凯特林做出结论,指出:“这种心理变化说明,在科研工作中总会有最困难的时候。但是,当你深信这个问题价值的时候,你会排除各种困难和障碍,继续从事你的研究。你完全有机会获得成功。”意志是一种能力,一种心灵借以肯定或否定什么是真、什么是错误的能力,意志的出现不是对愿望的否定,而是把愿望合并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意识水平上。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灵感和知识。

第三节创造力的敌人不论我们做什么,都既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危险。如果我们害怕出错,害怕失败,不敢冒一点风险,那就只好虚度此生,一事无成。

我们很清楚,既是竞争就一定有成功者,当然也就会有失败者,既为冒险当然也就可能并存着幸运和厄运。对错误与失败存有畏惧心理者,遇着竞争与冒险总是绕道而行,不能正确对待公众的舆论压力,担心自己让人失望,只接受不引人注目也不会招人报怨的任务。就像那极为小心谨慎的渔民,即便遇上百年难得的好渔汛,稍有风浪,他们也只要寻求平稳安全的避风港,而不愿冒哪怕是很小的风险去出航。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不愿意竞争和冒险。

敢于冒险和能容忍错误是具有创造潜力的人的特征之一。因为自由和创造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创造成就乃是自由的、独立的思维的产物。创造者不怕犯错误,他们宁愿冒险,宁愿接受疑难的考验并说出显然会导致错误的想法。当错误暴露出来后,他们并不灰心丧气,而是保持一种沉思态度,把这一错误迹象看做一个信息,而不看做是个人的一咱耻辱或失败。他们尽量把自己的错误或失算“纳入”总的创造过程中去,尽量从中汲取教训,使之成为自己努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时这种失策和错误还会成为一项杰出发现的来源。

作家雷-布拉德伯里说过,生活就是“尝试种种事物,看看它们是否有用”。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尝试既可能带来丰厚的报酬,也可能带来失败的风险,我们过的就是一种充满刺激和激情的生活。逃避失败就是逃避创造,逃避失败就是逃避生活。对一个人来说,遭到指责、排挤、压制是失败,坐失良机、虚度光阴是失败,经营不当、入不敷出也是失败。但是,最最可怕的失败莫过于不敢越雷池一步,莫过于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不少人主次不分,本末倒置。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完美形象,为得到别人的赞赏行事;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全都用于避免失败,而不是刻意进取。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精神状态使他们谨小慎微,疲于奔命,至于创造发明,只好靠边去。这种胸无大志、贪图安逸的小家子气,往往也是由于害怕失败的心理引起的,是增强创造力的大敌。

人类的聪明才智往往被说成是一种“应急能力”,仅当面临灭顶之灾,或面临一本万利的商业机会时,才予以动用,而平时则惜之如金。不幸的是,真到山穷水尽,一筹莫展时就是使出吃奶的劲,也往往凶多吉少了。除非好处极大,而困难极小,人们总不愿承担失败的风险,这种态度本身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我们做得太过分了。有时危险并不是那么骇人,有时危险纯粹是想象的产物,我们却借口危险,敷衍塞责。这时,“应急能力”就成了“逃避能力”。

多产发明家凯特林认为,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成为出色的发明家的可能就越小。虽然不能完全同意他的观点,但是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也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教育的确倾向于传授知识,着眼于证实已有的东西;引导学生解决那些非创造性的问题,那些在书本里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设想,而不鼓励他们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这些设想。教育使我们过于信任印成铅字的思想,如教科书,参考书,等等;使我们相信已不如人,相信谜底都在别人的腰包里,教育使学习过程和实践过程相脱节,其恶果是当我们应用书本上的知识时,不是对不上号,就是已经过时,我们不得不重新学习。估计凯特林这番抨击教育的评论是出于这种考虑:系统的教育向学生灌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以成败论英雄的思想,灌输失败就是错误、失败没有价值的思想。而“创造活动的一个基本成份便是不怕失败”。任何科学家只有经过反复试验和反复失败,才能功成名就。

爱迪生一直向机械专业的学生推荐一些创造性的设计问题,让他们自行解决。爱迪生解释说,这些创造性设计的关键,在于创造性地改进一项机械装置或者发明一种新器械。学生们通常都能提出出色的设计方案。然而,他们总是尚未确定设计什么之前,就提出了已经想好的设计方案。例如,他们不愿承担发明一种新型捕鼠器的课题,除非脑子里已经具备新型捕鼠器的概貌。此外还发现,要想说服他们打破先入为主的设计思想的局限,采用其他设计方案,得费九牛二虎之力效果还很难说。

赌城拉斯维加斯的生意兴隆,就是说明人们具有急切获得直截了当结果的心理的绝妙例证。你一扔下钞票,结果就出来了,不是输就是赢,可谓痛快之极。比起你扔下钱,结果久久出不来,输赢难见分晓,胜败迟迟未决,拉斯维加斯这种立竿见影的赌博速度当然具有大得多的刺激性和吸引力。作为心理学顾问,斯迪尔对此深有体会。在心理咨询实践中,斯迪尔觉得最棘手的问题是将他的顾客从先入为主的观念中解救出来。例如,有一位病人坚持说他的神经质起因于他的职业。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对问题根源的草率看法十之八九是错误的。这位病人的真正问题也许是不幸的婚姻或拮据的经济状况,但是,别说让他承认,就是让他正视这一点都十分困难。

斯迪尔在大学教数学时,总喜欢使用几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显得不耐烦,甚至纷纷抱怨,牢骚满腹。他们怂恿老师给出一种唯一的最佳解决办法,殊不知他们喜欢的方法对别的同学或对稍许变化了一下的问题类型,是不合适的或不恰当的。根本不存在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斯迪尔的这番论点在课堂上显得那样孤立无援,同学们根本听不进去,他们仍然缠着斯迪尔寻求那个并不存在的唯一答案。人们不愿忍受找不着直截了当答案的焦虑,不愿忍受悬而未决的痛苦。问题刚一露头,我们就抛出一个方案。而且只有在这一方案陷入困境时,我们才去考虑和尝试第二个方案。

要是谁说我们之所以缺乏创造精神,原因在于我们常常陶醉在生活美酒之中,大家一定会感到荒唐可笑。然而不容否认,有的人在离家外出寻求乐趣时,的确会产生一种内疚心理。比如一位专家或许这样苛求自己:“肩负拯救世界的重任,我哪敢掉以轻心,贪图安逸。”没有筵席的生活就像没有客栈的旅途。适当的娱乐和游玩不仅无碍于工作,而且能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玩”就像处于两工作轮之间的弹簧,起着积蓄精力的作用。如果没有弹簧,工作与工作之间没有缓冲,工作起来就没有效率和朝气,“玩能生智”,就是这个道理。哲学家路-维根斯坦常常在工作结束后立即到电影院去,路上买块面包或馅饼,然后一边咀嚼一边看电影,坐在最前一排,让银幕占据整个视野。他说:“这真像一场淋浴!”可见,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既包含严肃审慎的思索,也包含轻松愉快的娱乐,二者不可偏废,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放松、娱乐和享受是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必不可少的因素。

第四节突破思维定势思维是人类最为本质的特征,是人一切活动的源头,也是创新的源头。有了创新思维才能开始创新活动,有了创新活动才能产生创新成果。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总体处于发展、变化的趋势中,但也会存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是由一系列的思维定势所构成,由一系列思维定势的品质所表现。

一位警察到森林打猎,他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隐蔽起来。忽然,一只鹿跑了出来,这位警察立即跳过灌木丛,朝天开一枪,并大喊“站住,我是警察!”这就是思维定势。

人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往往都是凭借原有的思维活动的路径(即思维定势)进行思维的。人们认识未知、解决未知,都是以已知或已知的组合、变换为阶梯。要想提高思维能力,就要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势,更新原来的思维模式,优化、深化思维的品质。那么,如何突破思维定势,更新思维模式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创建思维的素质。

突破书本定势有位拳师,熟读拳法,与人谈论拳术滔滔不绝,拳师打人,也确实战无不胜,可他就是打不过自己的老婆。拳师的老婆是一位不知拳法为何物的家庭妇女,但每每打起来,总能将拳师打得抱头鼠窜。有人问拳师:“您的功夫都到哪儿去了?”拳师恨恨地道:“这个死婆娘,每次与我打架,总不按路数进招,害得我的拳法都没有用场!”拳师精通拳术,战无不胜,可碰到不按套路进攻的老婆时,却一筹莫展。“熟读拳法”是好事,但拳法是死的,如果盲目运用书本知识,一切从书本出发,以书本为纲,脱离实际,这种由书本知识形成的思维定势反而使拳师遭到失败。“知识就是力量”。但如果是死读书,只限于从教科书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去观察问题,不仅不能给人以力量,反而会抹杀我们的创新能力。所以学习知识的同时,应保持思想的灵活性,注重学习基本原理而不是死记一些规则,这样知识才会有用。突破经验定势怎样才能突破经验定势呢?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初生的牛犊之所以不怕虎,是因为不知老虎为何物,在它脑中没有“老虎会吃人”的经验定势。因此见了老虎,敢于本能地用牛角去顶,而这时,带上“牛见了我会逃跑”思维定势的老虎,反倒不知所措,于是落荒而逃。在科学史上有着重大突破的人,几乎都不是当时的名家,而是学问不多,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因为他们的大脑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下面的这些人就是最好的例证:爱因斯坦26岁提出狭义相对论;贝尔29岁发明电话;西门子19岁发明电镀术;巴斯噶16岁写成关于圆锥曲线的名著;……突破视角定势法国著名歌唱家玛迪梅普莱有一个美丽的私人林园,每到周末总会有人到她的林园摘花、拾蘑菇、野营、野餐,弄得林园一片狼藉,肮脏不堪,管家让人围上篱笆,竖上“私人园林禁止入内”的木牌,均无济于事。玛迪梅普莱得知后,在路口立了一些大牌子,上面醒目写到:“请注意!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距此15千米,驾车约半小时即可到达。”从此,再也没有人闯入她的林园。这就是变换视角,变堵塞为疏导,果然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突破方向定势萧伯纳(英国讽刺戏剧作家)很瘦,一次他参加一个宴会,一位“大腹便便”的资本家挖苦他:“萧伯纳先生,一见到您,我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闹饥荒!”萧伯纳不仅不生气,反而笑着说:“哦,先生,我一见到你,就知道闹饥荒的原因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常规的救人方法是从水缸上将人拉出,即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急中生智,用石砸缸,使水流出缸中,即水离开人,这就是逆向思维。

逆向思想就是将自然现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反向思考,如此往往能出现创新。

突破维度定势在一块土地上种四棵树,怎样使他们之间的距离都相等?答案是将其中一棵树种在山顶上。找不到答案的原因是习惯于平面思维,没有建立立体的空间思维习惯,而现代化大都市的交通都是立体思维的产物。认识对象,研究问题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学科、多手段去考虑。而不只限于一个方面,一个答案。只有不断突破思维定势、超越自我,人生才会更精彩。

创新能力就像散落在攀登者山路上的宝石,就像旅游者海滩上美丽的贝壳,只要我们去探寻,就能取而获之。

第一节思维的特性人的思维素质不是孤立的,它与人的心理品质、意向、情感、意志力等是互相联系的。因此,提高思维素质修养与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是紧密联系和相辅相成的。那么人类的思维有哪些特性呢?

思维的广扩性?

是指突破思维活动范围的局限性,将其扩展到必要的广度。思维广扩性品质使人在思考问题受阻时能及时调整转换思路。思路广扩,善于全面考察问题,不仅接收新知识新信息多,而且思路的变通性和创新性也会较好。

借助使概念外延的各种训练,使思维沿广度扩展,从而帮助人们求得对事物及其联系尽可能广泛的了解。比如:一个人失败了,其原因:可以从他个人问题的角度看;可以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可以从整个学校的角度看;可以从某地区看;可以从社会大背景的角度看;可以从世界性大区域内看;可以从昨天的角度看;可以从未来的角度看;可以从肯定或否定的角度看;可以从经济的角度看;可以从政治制度的角度看……再如:八十岁的老爸过世了。从乐观的角度来看,死是值得庆祝的;从悲观的角度来看,死是值得痛苦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死是天天在发生的;从未来的角度来看,死是必要的;从情感的角度来看,死是令人痛苦的;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死是迟早的事;从土壤肥力的角度来看,死得越早越好;从留恋世界来说,死是不应该来的;从仇人的角度来说,死得越惨越好;从爱妻的角度来说,死是可怕的。

总之,思维的广度=扩大范围+增加数量思维的深刻性?

是指思维反映和把握问题的深刻程度。思维深刻性的品质,使人们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而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善于从结果追溯到原因;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从现实推测到未来,富于预见性;善于从多要素、多层次、多结构、多机制、多过程、多功能、多因果等多种多样的联系或关系上分析和综合问题,从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必然性。

借助使思维内敛的各种训练,使思维沿深度扩展,从而帮助人们求得对事物及其联系尽可能准确地了解。例如:教育与贫穷的因果关系追问。

问:你为什么失败?答:因为我没有能力。

问:你为什么没有能力?答:因为我没有学到能力。

问:你为什么不学呢?答:回为我没有银子。

问:你为什么没有银子呢?答:因为我家里穷。

问:你家里为什么那么穷呢?答:因为我父母都下岗了?

问:为什么下岗呢?答:因为没文化。

思维深度=抽象+因果思维的综合性?

比如:《猪八戒照镜子》,除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这个已有的结论,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分析评论?

《猪八戒照镜子》一文的大意是:猪八戒听人家都说他长得丑,便找来一块镜子自己照了起来。他见镜子中的猪八戒果然丑陋,就怒不可遏地抡起钉耙,把那镜子打得粉碎。他转身要走,无意中看到,散落在地上的那些镜子碎片,无论大小,每个里面都是一个丑陋的猪八戒。

可从不同角度发表看法:-肯定猪八戒注重实际,找来镜子--耳闻不如一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照了镜子确实不美,就把镜子打碎了;-他不懂得美与丑是辩证的,也许在猪的行列里还是“美男子”;-从众心理导致了愚蠢行为,跟着感觉走,也认为自己丑;-能识别美与丑并不容易,现实生活中以丑为美的并不少;-有美好愿望(希望自己美)并不能达到美好的效果(打碎镜子);-说明老虎屁股摸不得,镜子照出了丑,就打击报复;-镜子照出自己丑,不找主观,而责怪客观--打烂镜子;-镜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碎了也坚持真理;-暴力征服不了真理,打碎后依然暴露丑陋;-客观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打碎的镜子依然照出猪八戒的丑样。

思维的敏捷性?

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与效率。思维的敏捷性的品质,使人们能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问题,捕捉机遇;而且思维发散快,表现出思维的多向性和自由度大的特征,并能迅速地对各种条件和可能作较快的筛选和决断,思维运转快,具有多谋善断的气质和智慧。这种思维品质,对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与艺术上的创作,特别是军事指挥有着重要作用。

思维的逻辑性?

是指进行思维活动过程中能够把握主题,准确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符合逻辑规则的程序,并且能够辩证地分析、论证和综合问题,使思维具有主题鲜明、层次清晰、论证充实、条理清楚的特点。思维的逻辑性品质,不仅是思维经过规范化训练得来的,也含有先天潜能素质的因子。

思维的批判性?

是指思维拓展时对已有的知识经验、方式方法能根据新发现的事实作出评价,肯定正确,纠正谬误。具有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思想解放,不迷信权威,一切都放到事实和科学真理审判台裁决。他们在科研课题选择上,善于发现理论和实践中的新问题;从一些尽人皆知的问题上发掘新问题;在别人不去涉足的学科交叉处提出新问题;从新角度采用新材料和新方法研究老问题,由已知发现未知。

思维的创造性?

是指能从已有知识出发,在较高层次重新构建知识的思维能力,也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法用以处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具有创造性思维素质的人,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不墨守成规,不因循传统,而善于发现和提出新问题,能够在较高的层次重组或建构知识,它能够使主体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吸收新信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思维体现在各种发明、发现、革新、设计、写作、绘画、雕塑、谱曲等创造实践活动中。马克思认为人的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力量发挥的最显著标志,也是人全面发展趋向的最高目标。创造性思维区别于常规思维的显著特点是新颖性和独创性。

为什么一则材料会产生多个观点?一幅图画可写出数篇文章?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多面体,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去观察、去分析,会有不同的发现,得出不同的结论,观点,“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打破思维定势,学会多角度入想,学会对事物全方位立体思考,对于提高自已的认识水平,理解水平,交际能力,演说能力,都具有现实意义。

上述思维品质的主要特性,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思维的针对性,就是人的意向性,是思维活动的内燃机,它制约着致思的方向、途径和方法,制约着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就是思维的发散与聚合,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它影响着思维的创造性,只有发散广,知识信息多,才能为思维聚合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创造水平才会高。思维的批判性和逻辑性,是思维的加工器,对外界刺激性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是对概念的组合,它决定着思维成果的质量。

我们了解和评价一个人的思维素质,应当从他的思维整体性能出发,以区分出他的思维优势与劣势,才能取长补短,促使其全面加强思维素质的修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随处可有,人人可做。它就像散落在攀登者山路上的宝石,就像旅游者海滩上美丽的贝壳,就看你能不能去探寻,能不能弯下腰来取而获之。

第二节开发的原则任何一项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如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大脑里都存在着一个与之对应的特定“网络”,这个“网络”是通过某些特定的“网线”将一定的“网点”联结后而形成的。换言之,缺少了某些“网点”,或某些“网点”之间的某种联结没有建立起来,那么这个特定的“网络”也就形成不了,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就构思不出来。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十条原则。

信息的全方位摄入原则。大脑里没有信息储备,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人存储的信息越广博,他的思路就越开阔。因此,要学会信息的全方位摄入。信息的全方位摄影入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知识面应宽广;二是指获取信息的途径灵活多样。知识宽广是指一个人不要把自己的知识局限某个狭窄的专业领域内,而要尽可能地多接触一些其它专业领域里的知识。现代许多领域里的巨大贡献不是由本领域里的人做出来的,而是由外领域里的人贡献出的,这一事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获取信息的途径要灵活多样是指不仅靠书本上看或靠听来获取信息,还要学会从生活、工作中去感受信息,通过观察去摄取信息。对儿童、青少年来讲,通过鼓励他们多看一些科普读物,教他们学会观察,指导他们去剖析现有的各种物品,来增加他们的信息储量,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问题激发原则。人们经常接触大量的信息,但并没有把所接触的信息都存储在大脑里,实际上也没有这个必要。在信息的海洋里,一个人能敏感地把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鉴别出来,并贮存在大脑里,为今后所调用,这才是最重要的。这里的关键是头脑里是否预置着要搞清或有待解决的问题。头脑里装着问题,大脑就处于非常敏感的状态,一旦接触信息,就会从中把对解决问题可能有用的信息抓住不放,从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输入量,这就是问题激发原则。

信息素的活性原则。所谓信息素的活性,是指它与其它信息之间的结合力。这一信息越能同其它更多的信息进行联结,这一信息的活性就越强。储存在大脑里的信息活性越强,在思考过程中,就越容易将其进行重新联结和组合。促使信息有活性的主要措施有:一是折破原有信息之间的关联性;二是充分挖掘信息可能表现出的各种性质;三是尝试着将某一信息同其它信息建立各种联系。

强化联想力原则。联想力是指一个人由此思彼的能力,它受着三条规律所支配,即相似规律,接近规律,对比规律。联想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存储信息的提取,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联结,“网络”的建立都离不开联想的作用。联想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联想的速度,二是联想的数量。人人虽都会发生联想,但高联想力并不人人都具备的。只有经常地进行专门的联想训练,才会提高联想力,为创造性思维打下一个基础。

为提高联想的速度,通常可进行这样的训练:给定两个词或两个物,然后通过联想在最短的时间里由一个词或物想到另一个词或物。如:给定两个词,一个是天空,一个是鱼,那么其间的联想途径可以是:天空(对比联想)地面(接近联想)湖、海(接近联想)鱼。当然也可以是其它的联想途径。

为提高联想的数量,通常可以这样训练:给定一个词或物,然后由这个词或物联想到其它更多的词或物,在规定的时间内,想得越多越好。联想的训练方式是多样的,可以在实践中去创造。

强化想象力原则。想象力是指一个人在头脑里构造新形象的能力,它是思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之一。想象力虽是人皆有之,但通常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知识的掌握,这种可贵的想象力逐渐下降,原因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其思维主要是在所谓的“理智”和种种条条框框,规矩之类的约束状态下进行的。网络模式表明“能灵活地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模式变换,即实现再组合的能力,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最重要机制。”对想象力进行强化训练,丰富人们的想象力,对大脑里产生新颖独特的产品是极为重要的。

在大脑里多存储和运用事物的表象,是提高想象力的第一个条件。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本无形象的概念,抽象逻辑的东西,也要尽可能地将其转换为具体的形象的事物,借助于图表、模型等类的有助于想象力发展的方式进行思维,以充分运用和挖掘大脑右半球的功能的潜力。

发展想象力的第二条件是要善于进行独立性思维。“即与众人、前人有所不同,独具卓识。思维独立性又有几种‘因子’:一种是‘怀疑因子’,即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再一种是‘抗压性因子’,即力破陈规,锐意进取,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挑战;第三种是‘变性因子’,即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框框’。”只有这样,思维才不受限制,让想象自由地驰骋。正象爱因斯坦那样,在思维上“无论什么规则都不要”,“不为任何人的意见所支配”。

经常进行自由式思维,是丰富想象力的第三条条件。人在自由思维时,可以让思想不加限制不加组织地朝着任何方向漂泊漫游。幻想与做梦对丰富想象力是有利的。“在幻想中一个才可以使自己离开通常所走的途径,很快就到达非理性的世界。幻想能够使人们从社会的日常生活习俗中摆脱出来。”“做梦时,对环境的戒备消除了,我们只和内心自我在一起。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于大量涌现的梦幻内容能施加很少的约束或者就不去约束。梦自发地产生并且总是独到的。”重视任何一种新奇古怪的念头,是成功地进行想象的第四个条件。在想象过程中,人们会产生许多的新奇想法,人要善于从中发现其合理因素,捕捉解决问题,做出创造的“光点”。

信息触发原则。人脑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神经网络,每一次的信息存储、调用、加工、联结、组合,都促使这种神经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变化的结果使得原来不太畅通的神经通道变得畅通一些,本来没有发生联结的神经细胞突触联结了起来,这样一来,神经网络就变得复杂,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就更广泛,大脑也就更好使。同时,当某些神经元受信息的刺激后,它会以电冲动的形式向四周传递,引起与之相联结的神经元的兴奋和冲动,这种联锁反应,在脑皮质里形成了大面积的活动区域。可见,“人只有在大量的、高档的信息传递场中,才能使自己的智力获得形成、发展和被开发利用。”经常不断地用各种各样的信息去刺激大脑,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提高,这就是信息触发原理。

发展原则。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解决前人未意识到的或未解决过的问题,这一基础决定了创造者没有现在的办法或模式可以搬套,唯有的途径只能是靠创造者把自己的思维触角伸向四面八方,伸向远远的去摸索着寻求各种可能的答案。因此,“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点。”为了使思维能发散开,在创造设想和构思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时,创造者不要急于评价自己的方案。评价要放在所能想到的方案都摆出后再去进行,过早的评价会抑制思路的展开。

变换思考角度原则。当创造者遇到难题思路被阻断或没有结果时,就要灵活地改变思路,从其它不同的角度继续思考。这是创造性思维中变换思考角度原则。常用的变换方法有:一是转移思考点,即从思考问题中的这一因素转变到思考另一因素;二是逆向思考,即按照原来思路的反向去思考,或看到一种现象后,立即想到它的反面;三是用不同领域、不同需求、不同人的眼光去思考同一问题。

积木拆搭原则。假设创造者已经具备了解决问题的一切知识、经验等信息素(可看成思维的“积木块”),这时能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关键是他能否根据这些“积木块”之间的关联性有机地将其搭配起来,以满足问题、理论及事实的需要。实际上,这种搭配一般不可能一次成功,往往需要有一个反复的拆搭过程,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实质过程。

优化原则。即寻找最优答案。人们经过创造性思维后,常常构思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时需要进一步分析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综合和比较,最后选出某种最有希望的假设、理论模式或解决问题方案。可供选择的设想、方案越多,就越能选出相对最优的,其创造性也就越高。

第三节用脑的艺术既然是思维就离不开大脑,要想全面开发大脑的潜力,必须掌握大脑活动的规律,培养思维的习惯,提高用脑的艺术。

要全面用脑智力的物质基础是大脑皮质。大脑皮质在机能上有精细分工,各种机能中枢都和一个人的思维活动存在密切关系。这些中枢虽然先天就形成了,但功能上的发育还要靠后天的锻炼和使用。不同的实践和思维活动能刺激不同的神经中枢或机能区的发育,因此,人们从小就应该注意接受丰富的多刺激环境。以学习语言为例,大脑皮质存在说话、书写、听性语言和神性语言等四个中枢,这四个中枢又有密切的神经联系,所以学习中应该把读、听、写、看等几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效果就会更好。

要全面用脑就应该学习各种瞬息万变呼技能,弗兰西斯-培根说过一句话:“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览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严,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可见博闻强记才能使人多才多思。

要适应脑的活动节律人类的行为受到三种周期的影响,就是从一个人诞生开始,情绪、智力和体力分别存在28天、33天、23天的周期变化,每个周期都有高潮期(体力充沛,生机旺盛,情绪良好,心情愉快,创造力丰富,思维敏捷和记忆力增强);低潮期(体力易疲劳,做事易拖沓,情绪易低落,注意力不集中,传遍和判断力差)以及高潮期和低潮期之间的临界期(身体上和精神上处于频繁变动,容易发生差错或事故)。每个人的周期可能存在某些差别。另据测定,人体一切生理活动每昼夜也有周期的变化,其中大脑皮质机能,一般人上午9时达到高峰,下午4-6时出现第二次高峰。每个人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律,有的人善于晚上学习(猫头鹰型),有的早晨效果最好(百灵鸟型),而多数人属于混合型。因此,各人应根据自己的规律,趁精力旺盛、头脑灵敏之时,抓住难点和要点,进行思维,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要培养思考习惯反应灵敏的头脑是产生好的思维的条件,这如同已做好预热的汽车发动机一样,随时处于能立即行驶的状态,人的大脑不处于这种状态则难以出现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人的大脑经常使用,就好像是在给它充电--使它越用能量越足。

不间断地思考,仿佛在睡觉过程中自己的大脑也在活动,我们就可以多出一定的时间用于思考。某公司的一个职员是一个发明迷,开始时他连最简单的点子也想不出来,但是他坚持思考,就是在厕所里、电车上、浴室里也不间断。后来,他的大脑逐渐灵活起来,据说后来还发明了中间透明的圆珠笔。

因此,养成时时思考的习惯,是培养思维习惯、提高用脑艺术的重要一环。

要保证适当的睡眠和休息睡眠能使人的大脑和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有的人经常“开夜车”,或者无限度地减少睡眠时间,其实这也不应提倡。因为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等状况出现,不利于科学用脑。因此,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保证脑力和体力的恢复。同时,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很可能在梦中会有所发现。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1858年研究苯的结构时,百思不得其解,有一次,他在似睡非睡中,梦见一条蛇咬住尾巴,在他眼前旋转。这个形象使他突然惊醒,想到苯的分子可能是环状的,后来,他终于在1872年提出了苯的分子苯的分子式。

在用脑方面,可以采取积极休息法,即学习和思维中,对学习和思维对象进行交替,以提高学习和思维的效率。同时,在长期学习和思维后,可进行一段时间的休息,放松肌肉,闭目养神,或听听音乐,以此来达到休息和调整的目的,很可能在这种状态中,会有新发现、新收获。

要活跃思维一个人的智力不是看他知识积累的多少,而是看他运用这些贮存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因此,一个人要提高智力,除了不断提高智力,除了不断提高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创造力。

要保持良好的情绪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心情愉快或发生兴趣时,学习可以事半功倍;若相反,效果就差远了。可见世面情绪对智力活动有重要影响。情绪指人对客观事物引起的主观体验和客观反映的表现,一切心理活动都伴着情绪的变化。有位心理学家将情绪和精神的关系作了这样的比喻:心理活动像一幅画,情绪是这幅画的背景色彩,当一个黑点出现在白色的背景上时它就显得特别黑,出现在灰色的背景上就不使人感到那么黑了。可见任何心理活动都受情绪影响,智力活动也不例外。

一个人有各种情绪,如喜怒哀乐、疼痛、厌恶、反感、骄傲感、羞耻感、罪过和悔恨等,这些都是人脑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如果没有这些情绪变化,人类就无法产生复杂而丰富的感情和心理了。人的不良情绪是指情绪反应过分强烈,过分复杂,过分压抑,或从一种情绪不能很快过渡或转移到另外一种情绪,那么就会引起生理活动或心理活动的紊乱,势必影响健康和智力,特别是会影响到你的创造性能力。

创造力的神奇方法可以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历史的奇迹无不建立在创造力的基础之上。

第一节智力激励法智力激励法(Brainstorming)是奥斯本发明的。最初用于创造广告的新花样上,总结后著书问世。这是一种用来提出新设想的办法。

奥斯本在《创造性想象》一书中指明,这种方法能够在社会、经济、教育、新闻、科技、军事、生活等很多方面提供有效的服务。

人们要求创新,首先要能想到较多较好的设想、方案、“点子”,而为了产生这些新设想新方案,通过一定的会议形式,创设有较多能够相互启发、引起联想、发生“共振”的条件与机会,便有助于开发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智力激励法就是通过这种会议形式以激励人们智力的一种方法。它能在较短时间里发挥集体的创造力从而获得较多的创造设想。当一个与会者提出一种设想的时候,就在这一瞬间,这种设想会激发组内其他成员的联想能力,当人们卷入“头脑风暴”的洪流之后,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设想,这就象放一串鞭炮一样,点燃一个爆竹,就会引爆一连串的爆竹。 DehWx/uM6oEbBax/TTOMKbWOugLkinqhAgZgJef5CsqimQQXnRzgf8NAmj+Tb/z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