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周公这种给予生路,就地安置,分化瓦解的政策,深得武王的赞许。武王命令召公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和被关押的贵族;修整商容故居,并且设立了标志;让闳夭培高王子比干的坟墓;命令南宫括散发了鹿台的钱财,打开钜桥的粮仓,赈济饥饿的殷民。这一切措施都表明要反殷纣之道而行之,给受殷纣残害的人平反昭雪,大力争取殷人。由于周公旦的不断规劝,周武革命是一场相对温和的革命,没有滥杀滥砍,滥毁滥焚,使得殷文化遗产得到完好的保留。对殷纣的旧臣没有实行“秋后算帐”,该任用的照旧任用。周武革命,除了灭掉了残暴的纣王,几乎没有什么天翻地覆的颠荡,一切照旧。这怎能不让深谙历史的孔子与司马迁佩服得五体投地呢?

东征叛国,平定三监是周公旦立下的又一大功绩。

灭商归来,在镐京武王同周公谈起在洛水和伊水之间的平原地带建立新都,以便控制东方。武王战胜殷纣的次年,天下统一之业尚未成功,由于日夜操劳,武王身染重病,群臣恐惧,周公虔诚地向祖先祈祷:“你们的元孙某得了危暴重病,如果你们欠了上天一个孩子,那就让我去代替他。我有仁德,又多才多艺。你们的元孙某不如我多才多艺,不能侍奉鬼神。”祈祷以后,武王的病虽然有所好转,但不久还是病故了。武王在临终前愿意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叔旦--周公,并且说这事不须占卜,可以当面决定。周公涕泣不止,不肯接受。武王死后,太子诵继位,是为成王。

看惯了历朝历代那么多的兄弟间为争夺皇位而相互厮杀,周武王和周公旦却是那么地和谐,和谐得实在令人羡慕。

成王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孩子。面对国家初立,尚未稳固,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复杂形势,成王是绝对应付不了的。武王之死使整个国家失去了重心,形势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的能及时处理问题的人来收拾这种局面,这个责任便落到了周公旦肩上。周公旦执政称王,发挥了王的作用。这在当时是自然的事情。

周公旦怕天下人听说武王的死后从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奭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之业忧劳甚久,现在才刚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于是终究辅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3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3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周成王也对周公旦产生了怀疑,于是,周公旦退位回避,离京返回东方的鲁国。

周公旦身居东方,忧虑武庚肯定要发起叛乱,周王室必然要受到动摇,于是查清了武庚暗中与管叔等人勾结的情况,写了一首名为《鸱鸮》的诗,赠给周成王,其中写道:

猫头鹰啊,猫头鹰!

你已抢走了我的儿,不要再毁我的家。

我多么辛苦殷勤,为哺育儿女已全累垮!

趁着天还没有下雨,我就忙着把桑根剥下,加紧修补好门窗。

因为下面的人有时还把我欺吓。

周公旦在诗中以母鸟自喻,把武庚比作猫头鹰,借母鸟的哀鸣,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关切和忧虑。

于是,周成王把周公旦迎接回朝。周公归来后,怕成王年轻,为政荒淫放荡,就写了《多士》、《毋逸》。其中说:“做父母者,经历长久时期创业成功,其子孙骄奢淫佚忘记了祖先的困苦,毁败了家业,做儿子的能不谨慎吗?因此过去殷王中宗,庄重恭敬地畏惧天命,治民时严以律己,兢兢业业不敢荒废事业自图逸乐,所以中宗拥有国家75年之久。殷之高宗,久在民间劳碌,与小民共同生活,他即位后居丧,3年不言语,一旦说话就得到臣民拥戴,不敢荒淫逸乐,使殷国家安定,小民大臣均无怨言,所以高宗拥有国家55年。殷王祖甲,觉得自己并非长子,为王不宜,因此长时间逃避于民间,深知人民需要,他安定国家、施惠于民,不悔慢鳏寡孤独之人,所以祖甲拥有国家33年。”《多士》上说:“自汤至帝乙,殷代诸王无不遵循礼制去祭祀,勉力向德,都能上配天命。后来到殷纣时,大为荒淫逸乐,不顾天意民心,万民都认为他该杀。”“周文王每天日头偏西还顾不上吃饭,拥有国家50年。”周公写了这些用来告诫成王。成王居于丰京,当时天下虽已安定,但周朝的官职制度尚未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写了《周官》,划定百官职责。写了《立政》,以利百姓,百姓欢悦。

后来,由于武王的去世导致东部地区形势不稳。

奄国的国君薄姑对禄父说:“周武王已经死去,现在周成王年纪还小,周公旦又遭到怀疑,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请您起兵举事吧。”

武庚听从了薄姑的建议,与管叔、蔡叔和霍叔一起反叛周朝,奄国以及淮夷、徐戎也都背叛了周朝。于是,周公旦写下《大诰》一文,明确开导天下百姓,接受周成王的命令,前去讨伐武庚。

之后,顺利地讨平了三监的叛乱,杀掉了首恶管叔鲜,擒回并杀掉了北逃的武庚,流放了罪过较轻的蔡叔。蔡叔死了以后,其子名胡,胡一改其父旧行,尊德向善。周公听到之后,便提拔他作鲁国卿士,胡把鲁国治理得很好,周公又把胡封到新蔡。在选拔人才这方面,在历史上周公旦堪称典范,他并没有因为蔡叔所犯的罪行,而牵连到他儿子的身上,做到了真正的选贤与能。

后来,周公旦又命令儿子鲁侯伯禽前去讨伐淮夷和徐戎,平定了奄国和淮夷,东方因此安宁下来。周成王便将微子封到宋地,以便昭显殷人的后代,允许微子采用殷朝的礼仪和音乐,作为周朝的宾客,不用向周朝称臣。从此周的势力延伸到海边。

周公在扫平叛乱,营建成周之后的问题是,周王朝的长治久安的谋划,也就是“制礼作乐”。“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不仅要求在家庭内部执行,贵族之间、贵族与平民之间、君臣之间都要讲尊卑关系,讲秩序和等级。“礼”,表面看是制度、规矩与礼节,深入研究,可以说“礼”首先代表道德、法律,其次代表惯行与形式;“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亲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互相爱护团结。)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

“礼”不仅把君臣关系、君民关系、臣臣关系、臣民关系固定下来,同时也把风土人情与民族性固定下来。礼,成为“华夏”民族文化方面的凸征,言及文化教化意义上的华夏,不能不言及礼。

从国民性的角度看,华夏民族经历了两个时期,一个是礼的时期,另一个是“礼崩乐坏”之后的时期。分界线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其前为一个时期,其后为一个时期。

礼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即宗法制,进一步讲是继承制的确立。由于没有严密的继承制,周公固然可以称“咸王”,管、蔡也可以因争王位而背叛王室。小邦周不能不考虑大邦殷的经验教训,何况周公对夏殷历史是了如指掌的。殷代从先妣特祭和兄终弟及的人数有限看,是分了嫡庶的,是子以母贵的。殷是传弟和传子的并存,曾导致了“九世之乱”。传弟终究还要传子,这本来是生物的规律。传子和传弟有传长、传幼和传贤的矛盾。传弟更有个传弟之子和传兄之子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往往导致王室纷争,王室纷争又会导致王权衰落,国祚不久。周在周公之前也没确立嫡长制,武王有兄名伯邑考,文王却以武王姬发为太子。自周公以后,都是传子,这不是偶然的,这种制度即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应归功于周公。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周公把宗法制和政治制度结合起来,创立了一套完备的服务于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而姬姓诸侯对周天子说来是小宗。而这些诸侯在自己封国内是大宗,同姓卿大夫又是小宗,这样组成一个宝塔形结构,它的顶端是周天子。周代大封同姓诸侯,目的之一是要组成这个以血缘纽带结合起来的政权结构,它比殷代的联盟形式前进了一大步。周代同姓不婚,周天子对异姓诸侯则视为甥舅关系。血缘婚姻关系组成了周人的统治系统。

周公的制礼作乐,一方面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加以系统化,另一方面也是周人具体实践的总结。周公旦最伟大之处在于他发现了“形式”的连续性。他有对“形式”大加挞伐的机会,但他放弃了。武王伐纣取胜之后,在他的建议下,把殷朝许多形式化的遗产(包括礼),保留下来。殷朝的祭祀方法,祭祀的主持者大都得以保留,甚至保留了殷的诸侯国地位,仍由纣的后裔主持殷国的事务,予以充分信任。

成王长大,能够处理国事了。于是,周公就把政权还给成王,成王临朝听政。过去周公代替成王治天下时,面向南方,背对扆(椅)壁,接受诸侯朝拜。7年之后,还政于成王,周成王站在中间处理政务,四位圣明的大臣在身边辅佐他。周公旦通常站在前面,太公望通常站在左面,召公奭通常站在右面,史佚通常站在后面,因此周成王计虑谋划从没有失算的时候,办事从来没有错误的举动,终于把天下治理得政治修明。

当初,成王幼小时,有病了,周公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中,向神祝告说:“王年幼没有主张,冒犯神命的是旦。”也把那祝告册文藏于秘府,成王病果然痊愈。到成王临朝后,有人说周公坏话,周公逃亡到楚国。成王打开秘府,发现周公当年的祈祷册文,感动得泪流满面,即迎回周公。

周公在丰京患病,临终时说:“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并嘱咐成王“克勤克俭,亲贤远佞”。周公死后,成王也谦让,最后把周公葬于毕邑,伴随文王,来表示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周公去世那年秋后,庄稼尚未收割,一场暴风雷霆,禾稼倒伏,大树连根拔起。王都的人十分害怕。成王和众大夫穿好朝服打开金縢之书,看到了周公愿以己身代武王去死的册文。太公、召公和成王于是问史官和有关人员,他们说:“确有此事,但过去周公命令我们不许说出去。”成王手执册文而泣,说:“今后不要在笃行占卜了!过去周公为王室辛劳,但我年幼不理解。现在上天发威来彰明周公之德,现在我应设祭迎其神,亦合于我们国家之礼。”成王于是举行郊天之礼,果真天下雨,风向反转,倒伏之禾全部立起。太公、召公命国人,凡倒下的大树都扶起培实土基。当年大丰收。于是成王特准鲁国可以行郊祭天和庙祭文王之礼。鲁国所以有周天子一样的礼乐,是因为褒奖周公的德行。

周公旦的高尚德行不仅赢得了同时期人的尊重,也赢得了后辈人的认可。他是中国最伟大的一位先哲,其功德不亚于孔子。司马迁近于虔诚地景仰他,不是没有道理的。司马迁本来有机会以如椽之笔为汉代帝王脸上贴金,以改变自己的险境,但他没有这样做,而对于周公旦他却从来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虽然周公旦与司马迁相隔千年,但可以说他们两个是神交甚笃的挚友,司马迁用重墨渲染了周公旦冰清玉洁的人格,至今读来齿颊生香。

盈利的悬崖

孔子之所谓“闻”者,其吕子乎?

--《史记-吕不韦列传》

智者劳心,愚者劳力;智者制人,愚者治于人。在烽烟四起,干戈纷争的战国末年就出了这样的一位智者。他身为名商巨贾,买卖的却不止于金银布帛;他富可敌国,却还要谋求操纵一个国家的实权。他所经营买卖的是一个君王、一个国家、乃至于让历史车轮转弯的一个时代。他,一个商人,却能把自己的名字留在汗青史册之中;他在史册中的名声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自有后人评说但他的名字将永远闪耀光芒却是不争的事实。他,就是吕不韦--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政治商人。

公元前3世纪后期秦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划时代的大事。吕不韦作为秦国上层执政核心中的重要人物,在这一历史演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以忽视的。

吕不韦是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

他出生于一个商人之家,父亲因经商发财,“家富万金”,是当时出了名的成功大商人。在这种环境之中,吕不韦从小耳闻目濡,深受其父经商思想的影响。再加上他聪明好学,后来开始自己经商,最后成为了一个经商的老手。《史记-吕不韦列传》曾记载,吕不韦“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战国时期,许多商人都发了财。他长年累月往来于各地,把物品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利用市场短缺,异地差价,长途贩运,这样一来积累不少家产。他主要经营一些当时比较紧缺的东西,像盐、粮食、丝绸、布匹之类。

此时,卫国日渐衰败。吕不韦并不满足于自己商人的身份,为求发展,大约在公元前265年,吕不韦便来到向往已久的赵国国都邯郸。邯郸城的繁华,让吕不韦眼花缓乱。他一边花天酒地,流连于歌楼舞榭之间,另一边也没有忘记他是为获取财富而来的,是来搜索一种能大大赢利的商品的。很快这种一本万利的货物被他发现了。

公元前267年,太子去世了。过了两年,安国君立为太子。而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立她为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名叫子楚,子楚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宠爱。子楚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

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初到邯郸,吕不韦就听说有一位秦国贵族困居在此,经过多方探听,他把子楚的身世、家庭关系、目前处境及其他方面了解得一清二楚。后来,当吕不韦见到这位落魄的王孙时,凭他多年经商的经验,一眼就看出:多方寻觅的宝贝就在这里!不由脱口而出,“子楚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吕不韦眼光独到认为“此奇货可居”。

于是,吕不韦匆忙赶回家,问他的父亲:“种地能有几分利益?” 他父亲说:“10倍。”

“做珠宝生意呢?”

“100倍。”

他又问:“要是立一位国王,控制这个国家的一切呢?”

他父亲兴奋地说:“好小子,你想入非非,若能这样,那得到的利益就没法计算了。”

吕不韦因而得出结论:现在努力耕田,不见得能吃饱穿暖,而帮助立一个国君,得到的益处,则可以传之后世,这种有大利可图的好事,值得去做。于是,他从秦昭襄王(子楚的爷爷)在位的时候就想到了子楚的父亲安国君即位,安国君之后异人继位,甚至还想到了异人之后,子楚的儿子(实质上是他的儿子)将成为秦王的可能性。他深邃的目光竟然穿过了四个秦王时代。

于是,吕不韦望着父亲诡秘地一笑:“好,这笔生意我就拿定了!”然后他告诉父亲自己找到了可赢利的奇货。从此,吕不韦开始转变他的职业,弃商从政,由一个商人的角色变换成政客,由商界进入到政界,于是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政治生涯。吕不韦的一生,也是中国古代的另一种典型现象:在某一领域获得巨大成功的人,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成就,便转向另一个领域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吕不韦是一个成功者,他成功地从富有的商人转型,成为号令天下的国家宰相。

公元前262年,吕不韦又一次来到邯郸。为了下这笔赌注,做成这笔无法计算利益的大生意,他首先来到了子楚的住所,并花了一笔数额不小的金银,买通监视子楚的警卫,然后接近子楚。子楚身居异地,举目无亲,一旦有吕不韦经常过从,殷勤照料,便很快的与他结成了至交,倾吐自己的内心的苦闷。吕不韦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与子楚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他肯定地说:“我能光大你的门庭。”

子楚笑着说:“你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

吕不韦说:“你不懂,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

子楚听了吕不韦的话,虽然认为有理有据,全身热血为之沸腾,但他仔细一想:“我现是人质,就好像是笼中之鸟,纵然有这种想法,也没有机遇,这不是枉然吗!”

吕不韦见子楚神情恍惚,便说:“以后可以代周朝管理天下的,肯定是秦。现在,昭襄王已经老了,安国君即将继位,你的亲母已经去世,虽然你有二十几个兄弟,全都是庶出,而安国君在所有的姬妾中,华阳夫人是他最宠爱的,而华阳夫人又没生过孩子,假如你获得华阳夫人的欢心,作为她的嗣子,再由华阳夫人的出面,在安国君面前美言几句,恳求立你为太子,有一天安国君驾鹤西归了,这秦的国君宝座非你莫属。假如你登上秦王的宝座后,就可以凭借秦的实力,一步步吞并六国,从而威临天下,唯我独尊,难道您觉得这不是一盘好棋吗?”

子楚听得认真起来,眼神里透出异样的光泽,对吕不韦说的话半信半疑,但又十分激动。于是,吕不韦说:“我先拿出几千两金子来,帮你打通各个关节和枢纽。我现在就去到秦国,面见令尊和华阳夫人,替你陈述你的心愿。然后,我再到赵国,设法弄他们的军事情报和设防措施,帮你脱回秦国,您看怎么样?”

此刻,子楚被吕不韦所说的话感动得声泪俱下,于是满口承诺:“倘若实现了这个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与您共享。”于是,吕不韦开始用自己的全部家当,来开掘政治这座永不枯竭的金矿。为什么吕不韦要巴结子楚呢?原因很简单,人们只看到的一个落难的王孙,没有什么利用价值,只有吕不韦看到了他背后蕴藏的巨大的价值,看到了下一代的秦王。等到后来,子楚在吕不韦的策划之下,成功地成为太子时,所有的人都争着过来巴结他,但为时已晚,吕不韦已经在他心中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所以,后来的秦国丞相不是别人,而是吕不韦。

古人云:“不谓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有了正确而长远的目标后,还要有全盘的规划,方能使目标一步一步变为现实。在吕不韦与子楚交心之后,吕不韦全盘托出不仅可以让子楚当秦王的明确目标,还制订了周详的“执行方案”。首先,吕不韦拿出一部分钱供子楚结交宾客和朋友之需,以积蓄力量,准备回国夺权。而他自己则携带奇珍异宝,以经商的名义来到了秦国。

刚到秦国时,他的公关目标是华阳夫人的亲属,他采取的策略是在多个华阳夫人亲属参加的公开场合一掷千金,展现自己的财富和慷慨,吸引到华阳夫人的亲属的注意,从而顺利地得到了他们的接见,叩开了面见华阳夫人的大门。得到华阳夫人的姐姐接见后,吕不韦用珍贵的礼品取得了她的好感,又利用她养尊处优,害怕失去高官尊位的心理,有针对性地分析他们家族面临的种种危机,这样就使华阳夫人的姐姐代子楚陈诉了他的心愿。此时,吕不韦顺便也谈及子楚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并且说子楚常常说“我子楚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

吕不韦很聪明,他知道如果直接去找华阳夫人讲一些危机的话有可能会触怒华阳夫人,这样效果适得其反,意图太明显了,容易引起华阳夫人的防范心理。由华阳夫人最亲的人--她的姐姐向他游说效果要好上百倍。于是,吕不韦乘机又让华阳夫人姐姐劝说华阳夫人:“我听说用美色来侍奉别人的,假如有一天色衰了,宠爱也会随之减少。你的妹华阳夫人现无子嗣,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如能以子楚为华阳夫人的嗣子,从而请华阳夫人在安国君面前进言,立子楚为太子。以后子楚继位,那么华阳夫人就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后了,到那时就可以垂帘听政,主管国家大事。假如不在容貌美丽的时候打一些基础,等到容貌衰竭,宠爱失去后,想和太子说上一句话,也没一点可能。现在,子楚贤能,而自己也知道排行居中,按次序根本不能被立为天子,而他的生母又不受宠爱,自己就会主动依附于夫人,夫人假如在此时真能促成他为继承人,那么夫人一生在秦国都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此时,华阳夫人也明白以色事人,不是长久之事,年老色衰就会失势的简单道理,于是就在安国君面前,委婉地谈到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非常有才能,很多人都称赞他。之后,便开始痛哭流涕:“我有幸能被您宠爱,但是有一个我非常遗憾的事情,那就是没有儿子。我希望可以立子楚为日后的继承人,这样等我老了也有个依靠。”安国君听了,便答应了。于是,决定立子楚为继承人。

其实,在这件事情当中华阳夫人无疑是最关键的因素。她的“枕边风”能够直接影响安国君的决策。在直接争夺继承权的问题上,子楚处于绝对的劣势,但在争夺华阳夫人的支持方面,子楚却具有优势。此刻,子楚的名声越来越大了。

从他游说华阳夫人这一事件来看,人们不难发现虽然吕不韦是个商人,但对各国的政治极为关注,而且他为人出手大方,“遍交天下有识之士”,信息来源很广。所以虽然身处一个资讯不发达的时代,但他对各国的政治依然了如指掌。试想,如果他对秦国的政治不了解,不知道安国君最宠幸华阳夫人,而华阳夫人偏偏无嗣,不知道继承人还未确定之类的关键信息,他是断不可能意识得到眼前流离失所的异人是“奇货”,也许他也会像别人一样,对之不屑一顾。

既然地位变了,当然子楚也不能再当人质了。于是,吕不韦开始施展他游说的本领,使赵国同意送子楚回国。正当子楚和吕不韦欢天喜地打点行装准备回国之际,不料秦赵间长平之战发生了。赵王改变主意,禁止子楚回国。

当子楚又一次被困在赵国的时候,吕不韦也找不到逃难的机会。在此期间,吕不韦又成功做成了一笔交易。

当时,邯郸是中原地带的最富的地方,商业繁荣,文化也比较发达,笙歌彩舞,日夜不绝,拥有了来自全国各地如花似玉的名妓。

吕不韦从这些名妓中,选中了一个叫赵姬的妓女,她生得袅娜娉婷,楚楚依人,面貌如花,柔情似水,而且人又聪明,两人一拍即合,遂惜巨资,为她赎身,成为其妾。他倾吐了心中的意图,而这赵姬也是有野心的人,正中下怀,眼看就要做一国之妃,出人头地,怎不令人神怡心往,于是听从吕不韦的摆布。之后赵姬便身怀有孕。一天,吕不韦先行买通了监视子楚的警卫,邀子楚过府饮宴,叫赵姬侍陪。子楚看到此女后非常喜欢,就站起身来向吕不韦祝酒,请求把此女赐给他。吕不韦假装不高兴,日后主动将美姬送给了子楚,使子楚感激涕零,把肚怀吕不韦孩子的邯郸姬接回住所,过起了恩爱的夫妻生活。当时赵姬已经怀有身孕,太子并不知道,以为拣个大便宜,高高兴兴的抱得美人归。公元前259年正月,生下一个儿子。

和吕不韦相比,子楚的社会经验少得太多,不知道天下并没有免费的午餐。赵姬生了儿子,子楚更是高兴的不得了。于是,给孩子起名叫“嬴政”。由此可见他一直被蒙在鼓里,自以为是“赢个正著”,可哪里知道是“输得精光”。

吕不韦、子楚、赵姬之间的传闻被后世文人拿来炒作,以艳市俗,则是出于另外的目的。而这些男女私秘,知情者也只有吕不韦、赵姬和子楚,而他们都是绝无可能宣露于外的。

刚刚出生的嬴政是吕不韦的又一笔投资,它的效益要在子楚下一代国君身上收回来。再后来,嬴政慢慢长大。他身上越来越多的体现出吕不韦的天赋与性格。最后,纵横天下,一统江山。吕不韦也“学而优则商,商而优则仕”,成为当朝的相国。此时,虽然吕不韦享有了荣华富贵,但仍然继续和自己当年爱妾、如今太后关系暧昧。后人曾说“屡教不改”,或许讲的就是这件事。

子楚在邯郸娶姬生子,乐不思蜀。谁料风云变幻,这期间战争又发生了变化,给已经淡却回国之心的子楚,创造了归秦的条件。

公元前257年,秦国派兵围攻邯郸,情况非常紧急,赵国想杀死子楚。于是,子楚便和吕不韦商议,拿出600斤金子送给守城官吏,得以脱身,逃到秦军大营,这才得以顺利回到秦国。此时,赵国又想杀害子楚的妻子和儿子,以子楚的夫人是赵国富豪人家的女儿为由,才得以隐藏起来,因此母子二人才保住性命。公元前251午,秦昭王去世了,苦等王位的太子安国君继承了王位,他就是孝文王,之后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

秦昭王去世,吕不韦极为高兴,因为他所追求的目标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另一个欢欣鼓舞的人是子楚,他因为父亲孝文王继位而自己成为太子,离登王位只有一步之遥。

可惜,这位苦等王位多年的太子,由于在宫中长期沉醉于声色,迷恋华阳夫人的美色而日渐身体虚空,根本无力应付繁杂的政务。传说在位仅3天,服太子子楚所进美酒后猝死,成为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短的君主之一。

随后,子楚继位,是为庄襄王,吕不韦随即进入秦国的政治舞台,开始展示他的个人才华。

庄襄王即位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为吕不韦而发:以吕不韦为本相,封为文信侯,以兰田12个县为食邑。诏令一出,满朝文武惊呆了,因为当朝百官无一人能如此集官、爵、食邑最高等级于一身。吕不韦本人心里十分清楚,这不过是十几年前在邯郸投资所收回的利益而已。秦国大政实际是完全控制在丞相、文信侯吕不韦手上,国王只是丞相意志的传声筒。秦国由此开始了吕不韦擅权的时代。

吕不韦当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赦罪人,奖赏先王功臣以及对百姓施行一些恩惠。这使得吕不韦在秦国臣民中影响深远。他收买人心,泽及罪人、功臣和平民。就在此时,又传来一个喜讯,与庄襄王分别6年、留居邯郸的赵姬和儿子从赵国回到了秦国。这无疑也是吕不韦安排的结果。庄襄王见美姬回到身边,更是怜爱有加,从此沉溺于锦被绣帐之中,无心过问政事。此时,吕不韦独断秦国朝政更是畅行无阻。工于算计的吕不韦从政,处处都显露出他善于把握时机、取得最大效益的才能。消灭东周就是他执政后立起的第一块丰碑。

公元前249年,苟延残喘的东周联合各诸侯国图谋进攻秦国。本来,消灭周天子在道义上会受到谴责,此时恰好时机到了,东周君竟图谋攻秦,正给了吕不韦建立功业的机会。吕不韦轻而易举就征服了东周,将其领土并入秦的版图,彻底消灭了统一中国过程中最后的障碍。而吕不韦灭东周,不绝其祀,又为自己树起了崇奉礼义、“兴灭”、“继绝”的善举,从而赢得更多的好感,也减少了一些诸侯国的仇恨和反对情绪,为大批士人投奔秦国和顺利完成统一创造了条件。东周灭亡,这不仅是东周最后一个属国的灭亡,也使秦取得了河南(今河南洛阳)等通往东方的战略要地,而更重要的是结束了延续八百年的天下共主的所谓正统的最后统治,秦一统天下的合法地位得以确立。

公元前247年5月,庄襄王去世。被吕不韦视为奇货的庄襄王,为了爬上国王宝座,不惜卖身投靠,把自己当作商品交给吕不韦去投机。他不惜弃生于冷宫而去取悦华阳夫人。可是,花了这么大的代价,刚坐上秦王宝座3年就死了,死时仅仅35岁。

公元前247年的一天,秦国首都一片肃穆气氛,而后宫中则九重笙管之乐与之相呼应,这里在举行紧接葬礼后的秦王政的登极典礼。

秦王政登基时才13岁,是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在威严的典礼过程中,丞相吕不韦始终伴其左右,指示他该如何动作。赢政继位后,吕不韦除了丞相、文信侯外,又加封了一个特殊封号--仲父。十几岁的孩子当然想不出如此封号,这完全是吕不韦自己出的主意。从此,吕不韦就坐到章台宫大殿秦王御座的右侧,开始处理朝政了。从秦王政即位的公元前246年到公元前237年,都是吕不韦在秦国直接掌权的时代。

秦王政即位之初,当务之急仍然是取得对东方各国的胜利。兼并战争的主要对象仍是韩、魏等国,而与楚国一直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公元前241年,楚、赵、魏、燕、韩五国又一次联合,推楚王为纵长,联合攻秦,可这一次遭到秦军反击,而且吕不韦对各诸侯国采用打击和分化两手策略,使五国联军立即崩溃。

吕不韦当政时,秦国经济、文化的很大的进步,为其施展政治才能提供了客观条件。然而在国内取得稳定发展,在国外夺得不断的胜利,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吕不韦重视人才。

虽然吕不韦登上秦国丞相之位已经很晚了,但根本没有一般暴发政客的嫉贤妒能的通病,他对元老重臣极为器重。老将中突出的是蒙骜,这位老将在吕不韦执政十余年中,不居功,不傲上,继续带兵为秦国争城夺地,虽然己经年迈但成风不减当年。对旧巨不存戒心,对元老毫无成见,是吕不韦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吕不韦用人不拘一格,最有名的是小甘罗,他12岁就能负担出使之重任。

吕不韦在入秦之前,各国诸侯都大力招揽人才,供养食客。而吕不韦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个认识到士的重要作用,从而大规模招揽宾客,打开国门大批养士的政治家。

吕不韦任相国之初,就在相府内建造了数以千计的高堂广舍,聘有众多名厨,在首都和城墙上挂起告示,欢迎各方士人来相府做客。因为吕不韦本人并非秦人,却官至秦相,对希求功名的人士,极具诱惑力。其次,吕不韦权势大,养士之举不会遭人反对和嫉恨。另外,秦国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统一六国是早晚的事情。因此吕不韦告示一发出,有识之士纷纷奔向丞相府里来,很快,吕不韦门下的食客就达3000人。其中有著名的司马空和李斯。

大凡当王的人,大多有两个想法:或长命百岁,永远做王,或留名青史,让后世人永远记住他。而吕不韦是无冕之王,只好退而求其次。很快他就找到了留名的好方法。他门下有3000宾客,不产生实际效益的投入,是商人绝对不愿干的事。于是他把门客召集在一起,让他们编著了一本《吕氏春秋》,为他留芳百世。

书既要保持各派学者的观点和风格,又要编在一起,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这的确是个难题,但经过一番研究,终于得到圆满解决。这部书形式上统一,内容则多样,真如杂树生花,群驾乱飞,开创了杂家体例。为了提高作品质量,防止抄袭现成之作,吕不韦又想出一招。

公元前239年的一天清晨,咸阳城较往日热闹得多,人们纷纷赶往市区,并且七嘴八舌议论起来。原来咸阳市门上挂着《吕氏春秋》的书稿,旁边有一大堆钱,告示宣布:如有人能对《吕氏春秋》改动一字,将千金拿走。可是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好奇的观众越来越少,站在市门前阅读《吕氏春秋》的人也逐渐散去,终无一人能将千金取走。其实,并非书中不可改动一字,而是人们不敢改动,害怕招来杀身之祸,告示只不过是吕不韦吹嘘的手段罢了。

《吕氏春秋》分为12纪、8览、6论,共26卷,160篇,20余万言,“以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故而《吕氏春秋》被人称为“杂家”。但它庞而不杂,融汇儒、道、墨、法、兵、农、名等诸子各家学说,有取有合,兼容并包,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思想体系,反映了吕不韦的政治思想学说。

实际上,《吕氏春秋》不仅是吕不韦为了个人施政而树立的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杂糅百家学说,顺应了大一统的历史发展趋势,为即将到来的秦帝国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新的理论探索。其中的思想精华,现在看来仍具有深厚的借鉴意义。

公元前239年,秦王政21岁了,他已经成年,只要举行过加冠礼,就可以亲政了。

而在亲政之前,朝廷的一切大权都掌握在吕不韦手中,赢政只是一个傀儡君主。每逢上朝处理政事,只能听这位仲父安排。

在秦王政年幼时,吕不韦每逢处理完朝政,就会去后宫与太后斯守。可是作为丞相的吕不韦为了避嫌,而且因为一心应付政务,因而开始冷淡太后。为了摆脱太后的纠缠,吕不韦只得把太后的另一位旧情人嫪毐找来顶替自己。吕不韦人生中的败笔就与嬴政之母赵姬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桃色污点,之后还被很多别有用心的人恶意渲染,成为千秋之下的笑柄。所以,当今天回顾这一现象,则应当持较为冷静的历史主义的态度,更看重他的政治实践和文化倾向的历史效应。

嫪毐被吕不韦找来顶替自己之后,得了长信侯封号,此时爵位、食邑的待遇及地位完全提升的嫪毐可以与吕不韦相抗衡了。随着羽翼丰满,他也想谋权夺位。但他也预感到自身的危机,一方面与吕氏集团对立已趋于白热化,更重要的是,秦王政已成年,可以亲政了。若不能在秦王亲政前控制局势,不仅要败在吕不韦手下,而且有被秦王铲除的危险。嫪毐、太后、吕不韦与秦王政,此刻都在紧张筹划个人的事,顾不得前线的胜负,一场生死存亡、你死我活的斗争即将公开进行。

公元前238年,当秦王政在雍城举行加冠典礼时,嫪毐趁咸阳空虚发动叛乱。最后被剿灭,太后则被软禁。

之后秦王政免去吕不韦相国之职。等到后来,将吕不韦遣发到河南的封地去了。

吕不韦在河南封地时,并未韬光养晦,而是广交宾客,各国诸侯使者络绎不绝,去拜访他。秦王政害怕他叛乱,便把他发配到蜀地,并写信斥责他。受到威胁的吕不韦于是饮鸩身亡了。吕不韦落得个如此一个悲剧的下场,与秦始皇的长期矛盾是分不开的。中国历史上,有一句著名的政治谚语:“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它道破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中国古代,只要是在君主垄断权力的体制下,君臣之间就只能以互相斗争、互相暗算、互相倾轧的形式共存,而不能出现共荣、互利和相互信任。

吕不韦以一个普通商人的身份开始了一条颇具戏剧性的从政之路,凭着“奇货可居”的理念一跃登上秦国政权最高的位置--丞相,同时也达到了他人生的巅峰。不但把国家治理得日新月异,也为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灭六国,盖始于魏冉,而成于吕不韦、李斯。”这个评价是中肯的,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与吕不韦的功业是有密切联系的。同时,为了给秦的统一事业作舆论准备,他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创立了新的统一学说,在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增添了新的内容。虽然作为商人的吕不韦迈上政治舞台后,不免贪求利益和权势,但他对秦的统一事业是有突出贡献的,他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无为的创新

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礼乐各有由。闻歌者,所以发德也;舞者,所以明功也。

--《史记-孝文本纪》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的缔造者;高祖之后,武帝之前,身处开基与极盛的纽带位置;废黜黥、劓酷刑,一颗仁心,让后世人千载传颂;身处至尊却能麻衣布履,从不被声色所迷,从不被丝竹所惑,后世帝王与之相比谁不汗颜?以黄老治世,休养生息,饱经战乱疮痍的社会由此得以喘息;然而,文景二帝又不是十全十美的贤者,减轻刑罚,以笞代黥、劓之刑,却导致更多的人命丧黄泉;礼贤下士却迷恋缥缈玄幻,将家国天下系于鬼神之说,给后世留下“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慨叹。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还是微瑕小疵不足以掩美玉光辉?是沽名钓誉,道貌岸然还是金无足赤,不能对其求全责备?千秋功业也许只有后人才能替他们评说了。汉文帝、汉景帝开创的盛世,换来了千古不朽的“文景之治”。 8pgRSkrddQKiGXX5bOLNj+djy8iS/Gw+nqa0ovpGz8P/6Sx+/PM8VU0oOUvZfE4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