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全脑超能思考力
王华斌

第一章

伟大出自平凡,复杂蕴于简单,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善于用脑去思考。

第一节

全脑思考的到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越来越意识到思考的重要性,也许你会问:“凡人能够像天才一样思考吗?”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你就是天才!”我们都曾体验过天才般的思考,我们都曾思考过以前没有想到过的事物,都曾以从未有过的方式思考过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我们的儿童时代。这些个人的成就都有天才的成分在里面,因为这些东西都需要我们将一些一开始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信息联系起来。

近几年来,人类更加看重对大脑的研究和开发,对人脑发展和活动规律有了很多新的认识,为素质教育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脑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情感、决策和行为等等都与人脑发生的生物过程有关。人脑中不同的脑区起着不同的作用,比如右脑和左脑的分工和侧重就有不同。

人的大脑,左半叶和右半叶的功能是有分工的,但不是绝对的。我们应学会全脑的使用和训练,提倡“全脑开发”,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发展语言的、数学的、音乐的、运动的、图像的等逻辑的和形象的思维。在人的一生中,脑都具有可塑性,但有些功能区在人发育的一定时期可塑性更明显。

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就是要研究这些规律,使学生能健康的发展,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和智慧。过去我们的教育大多注重重复的训练、刻板的记忆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形象思维和情感能力的培养,而这些对学生今后的成功又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的教育要重视人脑的全面开发,在训练逻辑思维的同时,也要训练形象思维,使大脑的潜能得到充分利用。

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博士,在人类认知才能的发展方面已进行多年的研究。他起初把人的智能概括为七个方面,在以后的研究中,他又提出了其他方面的智能。多元智能主要包括:(1)语言智能(linguisticintelligence):用文字思考、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奥意义的能力。像作家、诗人、记者、演说家、新闻播报员都展现出了高度的语言智能。

(2)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使人能够计算、量化及考虑命题和假设,而且能够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如科学家、数学家、会计师、工程师和电脑程序设计师都展现出了很强的逻辑-数学智能。

(3)空间智能(spatialintelligence):让人有能力以三维空间的方式来思考,这种智能使人知觉到外在和内在的影像,也能重现、转变或修饰心像,不但自己的意识可以在空间中从容的游走,还可以随心所欲地操弄物件的位置,以产生或解读图形的信息,就如航海家、飞行员、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所表现的那样。

(4)肢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intelligence):使人能巧妙处理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在西方社会,虽然动作技能不像认知技能那样受重视,但是对于许多令人尊重的角色而言,善于支配自己身体的能力是他们赖以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运动员、舞蹈者、外科医生和手工艺者都是例证。

(5)音乐智能(musicalintelligence):以那些对于音准、旋律、节奏和音质等很敏感的人为例,有这种智能的人包括作曲家、指挥、乐师、乐评人、制造乐器者以及乐感较强的观众。

(6)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是能够善解人意、与人有效交往的才能。优秀的教师、社会工作者、政治家就是最佳的例证。

(7)内省智能(intrapersonalintelligence):是有关如何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能善用这些知识来计划和导引自己的人生,如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等。

(8)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istintelligence):能够高度辨识动植物,对自然界能分门别类,并能运用这些能力从事生产者。自然观察者擅长于确认某个团体或种族的成员,分辨成员或种族间的差异,并能察觉不同种族间的关系。农业人员、植物学家、猎人、生态学家、庭园设计师等都有这种智能。

霍华德-加德纳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传统智能理论,说明每个人在这八种智能上所拥有的量参差不齐,组合和运用的方式亦各有特色,所以每个人都各有所长。霍华德-加德纳的理论对人的个性特长提供了一个更开阔的图像。我们努力开发每一个人的智能,让每个人的潜能都有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

我们的左脑专司数字、逻辑、语文和分析;右脑则属艺术、创造、想象和感觉。所谓全脑思考是指左脑和右脑的思考能力均衡发展,可以充分运用左右脑不同的思考形态,处理或解决生活、工作,甚至人生可能遭遇的各种情境和问题。

目前有关思考教学的书很多,学者各有各的理论、见解,有些也提出实物教学指引。不过,重点都是在个别训练不同的思考技巧,如何面对不同情境下,选用其一或整合运用两项以上的技巧。为了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全脑思考”是必然的训练方式。

谈及全脑思考,不免想到由于我们的教育一向对“左脑”的训练就很充分,因此一些太过强调右脑,以开发右脑来平衡现行之左脑教育,也是令人担心的。试想右脑的图象记忆,若无法被左脑分类、推论、归纳,如何落实在日常生活的问题解决?比如:脸孔和人名若没有连结,就无法真正认识这个人。

因此,单偏“右脑”的教育,并无法发展全脑思考,全脑思考必须经由左、右脑的平衡训练。不过,在进行左、右脑教育前,必须先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感官能力。

所谓“全脑思考”不是技巧,而是训练“人”养成“喜欢”思考的态度,喜欢从“多元性”的角度思考,而不坚持己见的包容性。

以音乐演奏来比喻,不是练习独奏,而是练习合奏。自己演奏时,必须随时看着指挥的引导,更得拉长耳朵专心听别人演奏的音符、乐段,心想着一幕幕共舞或对话的画面,用心让自己与环境互动,主题与背景交融,才是全脑思考的最佳写照吧!

爱因斯坦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而是用活动的跳跃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以后,我要花很大的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思考首先萌生于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右脑中,再藉由左脑转化成语言形式表达,这是左右脑协同运作的过程,也唯有左右脑的使用能达到平衡,才是开发脑力最正确的方式。

打开右脑的无限想象力,并善用左脑的严密推理来解答谜题,你也可以在游戏中,一步步走向全脑思考的天才之路。

第二节

走近思考力苏格拉底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而我们的思考方式也需要不断更新,向着完美的目标前进。当世界进入全球竞争的时代,创新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动力,而思考则是动力的源泉。思考的历史也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

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由思想来充当导游,没有了这位导游,一切都会停止,不仅目标会丧失,而且力量也会随之消失。

因此,在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当代,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前进的动力,充分发挥大脑的思考作用,把握时代的脉博,引领时代的潮流。

要想切实地掌握这一动力,必须勤于思考、善于把握机会。因为机会总是青睐那些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司机约翰驾驶着一辆载重汽车经过一座天桥下,由于车上的货物刚好擦着了桥顶一点点而无法通过,正当约翰准备卸下货物重装时,旁边的小汤姆出了个主意:何不将车胎里的气放掉一些,慢速行驶?

这种反常的办法却省了许多麻烦。

爱迪生曾热衷于发明电话。他在研制时发现圆筒中常常传出一阵嗡嗡的杂音,经过仔细观察发现杂音的产生是由于金属丝与旋转的圆筒接触所致。一般的技术人员拨开金属丝,使杂音消失也就大功告成。而爱迪生却从中得到启发--发明了留声机。今日辉煌的唱片文化、录音文化,皆源于爱迪生的这一伟大发明。

能否从不利因素中受到启发化弊为利--虽然只有毫厘之差,但这却是能否对人类的幸福作出巨大贡献的分水岭。

电影是爱迪生赠给人类的另一珍贵礼物。过去,人们在赛马时,常为胜负的裁决以及马的奔跑姿势发生争吵。为此,人们把照相机排成一列,顺序拍摄。再把照片叠在一起,快速拨动时,马就像奔跑起来一样。爱迪生从这个偶然的事情中得到启发,发明了电影。

很多事例都已经证明了思考的确是前进的动力。

电影问世后不久,有一天在巴黎放映一部叫《拆墙》的电影短片。由于放映员的粗心大意,放映的是已经放映过还没有倒过来的片子。这样一来,片中所表现的“一堵危墙被推倒在地”,在银幕上便出现了情景相反的图像:一堵被推倒的墙,又从残垣断壁中重新竖了起来。

这一意外事件引起了放映员普洛米奥的思考,使他受到了启发:这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拍摄技术。后来,他在一部叫《迪安娜在米兰的沐浴》的电影中,有意识地运用了倒摄的方法,观众在银幕上看到,跳水女郎的一双脚先从水里冒出来,然后倒着翻转180度,最后又轻轻松松地落到了高高的跳板上。这引起了全场观众的一片热烈掌声。从此以后,它成了电影拍摄中的一种被普遍采用的新技术。

从事一项科研课题的研究,或一项开拓性工作,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常常是难以避免的。对于最后的成功来说,错误是向上攀登的阶梯。它能使人增长正反两个方面的知识,磨炼应付各种事变的意志。同时,它还常常会成为向人们显示某种自然奥秘的契机,使人能意外地发现和捕捉到取得某种成功的机会。只要既不在错误面前灰心丧气,也不轻易地就放过它们,并通过深入发掘和不懈努力,是有可能将错误转化为一定成果的。

我们应该怎样去思考呢?大家首先可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那么我们需要先了解思考是什么样子。

我们先来看看在科学研究中发生的事情:哈佛大学农业科研小组,有一段时间致力于研究促进植物生长的细菌群。由于实验中的差错,培养出来的细菌群,不仅不能促进农作物生长,反而会对农作物的生长起到一种抑制和阻碍的作用。小组里的科研人员对此没有简单地“丢开了事”,而是敏锐地意识到了它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于是他们掉转方向,将错就错,干脆研究起具有选择性的高效除草剂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研究,他们取得了成果,为现代农业中的化学除草技术奠定了基础。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慕尼黑的造纸技师菲德尔曼,有一次由于一时的疏忽大意,在造纸的某道工序中少放进去一种原料,结果生产出大批不能书写的“废纸”。正当他想着会被老板解雇的时候,一位朋友向他建议说:“考虑一下这样的纸有没有什么别的用途?”于是这位技师和他的朋友一起,对这批纸反复观察琢磨,终于发现:这种纸吸水的性能很强,蘸在这种纸上的墨水很容易被吸掉。他们发现这一特点以后,便对这种纸加以剪裁装订,把它作为一种专供书写后吸干墨水用的“吸墨水纸”出售,上市后竟然大受用户们的欢迎。后来菲德尔曼还为这种“吸墨水纸”的制造方法申请了专利。

还有一个同生产“吸墨水纸”相似的事例:麦克维原想研制一种黏性很强的胶水,但由于在研制过程中出了差错,生产出来的胶水黏性很差。可他不肯就此认输,总希望能想出个什么办法来对这种胶水加以利用。后来他想到,可以利用它的黏性不强这一特点,将它涂在信纸、便笺的上方或一角。要取下涂了这种胶水的某一张信纸、便条时,只需轻轻一提,不仅纸不会撕坏,连胶水的痕迹都不会留下。麦克维拿了这种胶水到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去推销或请求免费使用,虽然也碰过壁,最后还是得到了用户的认可,逐渐成了一种颇有销路的新产品。

看了以上的事例,那么思考是什么呢?首先,思考是在我们控制下的有目的的心理活动。“控制”是一个关键词。坐在小汽车里不等于是在开车,只有把握方向盘并控制汽车的运动才是开车。同样道理,我们的心理活动只有在受到自觉指导的情况下才是思考。

当然,跟开车旅行一样,思考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目的。旅行可以跑专差,也可以是没有固定目的地的假期漫游。开车的环境条件多种多样,效率和成功程度也各不相同。例如,光线的明暗、行驶的快慢、路线的对错等等。但不管怎样,只要我们还控制着汽车,就是在行驶;同样,只要我们还控制着自己的头脑,就是在思考。

这并不是说思考必须是自觉进行的。无数证据表明,无意识的思考也可以成为有目的的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当我们暂时放弃对某一问题的思索而转向其他活动时,常常会突然闪现一个能解决原来问题的想法。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斯托是一个数学专业的学生,一天,他冥思苦想了好几个小时,也没有解决那道几何题。他决定暂时放一放,于是,就去睡觉了,很奇怪,在梦中,他很轻松地把辅助线加上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醒来后,他对梦境还记忆犹新,就赶快按照梦中的方法去加那条辅助线,果然,很快就证明出来了。

或许在生活中,你也经常遇到类似的事情。这就说明了思考有时候并不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正像物体运动一样,思考也存在着一种惯性,并且越是勤奋地、经常地思考,这种惯性就越大。所以,我们经常提醒大家要勤动脑筋,就是希望能培养出这种思考惯性。

我们不妨给“思考”下一个比较正式的定义:思考,就是帮助我们弄清问题、解决问题、作出决策或理解事物的一切心理活动。它是寻找答案和理解事物的过程。思考过程中包含着无数种心理活动,最重要的是认真观察、回忆、好奇、想像、推想、解释、评价和判断。当我们解决一个问题或作一项决定时,往往要综合进行这些活动。例如,我们可能先找到一种想法或“左右两难”的问题,然后经过质疑、解释和分析等思索活动,最终得出结论或作出决策。而思考力就是我们思想的能力,思考力的高低决定我们在生活中能力的高低。

人们为解释思考力的本质,已经作了很多努力。科学家广泛地认为,思考力完全是语言型的。就是说,我们的思考过程就像说话那样能造出句子来,并默默地在心里说。如果真是这样,爱因斯坦便不配称为思想家了,因为他的思想所包含的想像要多于言词。正如我们可以用文字以外的数学符号或图像来表述某一见解一样,我们也可以用它们进行构思。

思考就是这样,它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也可以变废为宝,只要你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你就会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业绩。

第三节

造就思考力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认为优秀是思想家天生的,而不是后天造就的。这种观点虽说有一点道理,但总的看来是不可信的。有些人具有较高的思考天赋,学习速度较快,结果这些人就可能年复一年地将自己的思考本领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有效的思考实际上是后天养成的习惯。研究工作显示,任何人都可以培养出有效思考的心理素质,任何人都能掌握上述两个思考阶段的技巧。首创性也是可以学会的。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成为一个有效的思考者,并不需要有特别高的智商。科学家保罗-陶兰斯指出,70%的发明家和创造者的智商是在135分以下。

提高自己的思考水平,取决于习惯和态度。困难不在于从前你有没有接受过思考艺术方面的直接训练,而在于你已经养成了某些不好的习惯和态度。本书将向读者提供需要掌握的某些原理和技巧,也许还有老师从旁指导,但这些都不够,你必须自己提供最重要的动力--上进心和应用所学知识的欲念。

如果你最初感到难以改变自己的习惯和态度,请记住这种感觉很可能是虚假的。有许多事情都是你最初认为干不来但最终掌握了的,例如,游泳、打篮球、开汽车等等。

过去人们认为,人人喜欢同样的工作机会、工作地点和条件。其实,任何两个人的需要都不会完全相同。对一个人有利的,对另一个人未必有利。下面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莫扎特和贝多芬虽然都是伟大的作曲家,但他们工作方式很不同。莫扎特从来不借助笔录,而是先在心里完成整个交响曲和歌剧序曲,然后,记在纸上。而贝多芬则是在本子上一小段一小段地作曲,常常重来和修改达几年之久。他的最初稿十分粗糙,能从这样的初稿中写出伟大的不朽之作,是许多学者迷惑不解的。

如果莫扎特效仿贝多芬,或者反过来,会出现什么情况,那些伟大作品肯定不会问世了。因为,这些违背他们各自的性情,只能使他们感到极度压抑,结果最多可以搞一些低劣的创作。

没有理由不承认,今天有成千上万的人之所以从来没有考虑和开发自己的潜力,只是因为他们自然而然地或被迫地采用了别人的习惯。最好还是不要假定现成习惯最适合你的需要,而是要实践一下,试着找出一种最适合自己的习惯。你所找到的新习惯可能并不很奇特,但即使微小的改进也可能给你带来持久的好处。那么,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善用时间在最佳时间工作一小时,往往比平庸的两三个小时获得更好的结果。你习惯于何时工作,清晨还是夜晚?请在以后一两周里试一下,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二)选择地点你可能见到过一些学生在奇怪的地方学习,如宿舍、吵闹的饭厅、小酒巴等等。说不定你也曾出于某种原因偶尔在这种地方读过书。这当然不是说那种场合有多么好。如果你要高效率地工作,就应当找一个安静的地点(假如你发现乱轰轰的地方真能激发你的思想火花,那就想尽办法去那种地方好了)。

(三)善于刺激历史上,一些思想家有时需要某种奇怪的刺激,例如,诗人席勒思考时要有一张堆满腐烂的蔬菜水果的桌子,小说家普罗斯特要有一间用软木板装修的工作间,萨缪尔-约翰森博士需要一辆发动起来的小汽车、橙子皮和一杯茶。不过,你最好不要学得依靠什么鬼把戏或稀奇古怪的条件,最好还是养成某些容易办到的习惯,比如,在工作之前散散步,在校园里跑跑步,洗个热水澡,边思考边弹奏乐器等等。

这里应当提出一个值得注意的告诫:不要把你所喜欢的东西同最适合你的东西相混淆。例如,你可能喜欢早晨呆在宿舍里看电视或听音乐,但这样做可能妨碍你思考或写作的效果。同样,酒精和麻醉品可能使你感觉飘飘欲仙(至少暂时如此),但它们无疑是有害无益。尽管认为这些物质能增强创造力的观念很顽固,科学家们几乎完全一致地断定了它们具有相反的效应:它们使人头脑迟钝,注意力分散。

(四)巧用感觉在对思维缺乏科学认识时,人们特别看重感觉的作用。那时最引人注目的说法是“干你自己想干的事”,“跟着感觉走”和“时刻跟感觉保持联系”。这是片面的,感觉不应该和思考割裂开来,而且还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感觉可以对解决问题和决策产生难以计数的积极作用。它不仅能产生某种导致答案的预感、印象和直觉,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能提供迎接严峻挑战和坚持不懈解决问题的热情。爱因斯坦花了7年时间埋头苦干,搞出了他的“相对论”;爱迪生用了13年时间,使电唱机得以完善;哥白尼为证明太阳是整个太阳系的中心,花费了30余年心血。还有成千上万的人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为的是实现极为困难的目标--战胜疾病、贫穷、无知和野蛮。如果不是对他们各自工作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而持久的感情,他们就不会坚忍不拔地干下去。

那种认为只有艺术家靠感觉,而科学家和其他实干家则像计算机那样解决问题的流行观念,早就受到了学者们的批驳。爱因斯坦本人就曾明确肯定直觉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他说:“发现复杂的科学定律,是没有逻辑途径可循的;只有直觉的途径可以利用。科学发现要借助于对表面现象背后的秩序的感觉。”亚瑟-科斯特勒研究过很多著名科学家的生平,他认为:“在普通人的想像中,这些大师们好像是冷冰冰的逻辑机器,是安装在木头棍子上的电子头脑。其实,如果让一个人看看这些人的信件和自传选集,然后让他猜一猜这些人的职业,他最可能的回答是:一群天真烂漫的诗人或音乐家。”当然,并非所有的感觉都是好的。有些感觉会引导我们走上歧途。有时候,即使是性情温和的人也会产生粗暴待人的冲动。理智要求我们不要做感觉的奴隶,而是应当冷静地检验自己的感觉,去虚存实,去伪存真。

(五)集中注意力许多人认为,集中注意力意味着一种持续不断的思考。他们以为科学家、作家、发明家和哲学家是紧绷绷地毫无松懈地完成思考任务。这种观点不正确。集中注意力与其说是避免精力分散,不如说是当出现精力分散和外部干扰时克服它们。集中注意力意味着当思想分散时重新集中起来。

集中注意力很像驾驶汽车。如果驾驶员很老练,他的双手不会像捆在方向盘上那样一动不动。他会轻微地左右摇动方向盘,以保持汽车平稳运行。即使是在笔直的道路上,汽车也只能在很短时间内沿直线前行,司机必须不断进行微调,这种微调几乎是觉察不出来的。老练的司机并不比新手更有天才,他无非是学会了及时微调。

同样,有效的思考者之所以有效,秘密不在于他们较少分散注意力,而在于他们学会了较快地和更有效地对付精力分散问题。例如:波比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的教室旁边有一个大花园。上课的时候他总是喜欢扭着头欣赏窗外的世界,那里有蝴蝶、燕子在飞,阳光暖暖地抚摸着草坪,偶尔还传来婉转的鸟鸣,有时候他觉得自己都飞起来了。一学期下来,他的成绩糟糕极了。他很着急,这几乎就意味着他圣诞节的礼物要贬值了。怎么才能阻止自己上课跑神呢?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白纸把窗户给遮上了,这样,每当他无意识地把头扭向窗外时,白纸就成了一个警示:要专心听课。这个方法果然奏效,他越来越发现老师讲的东西有趣了,成绩也好了起来。

(六)对阵思维障碍所有用脑的人都面临着共同的挫折:混乱、心理障碍、出发点不对头、失败。但是,一个好的思考者学会了对付挫折的策略,而差一些的思考者仅仅摇首叹息,在挫折面前气馁了。波特博士研究了学生解题的过程,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一些重大的差别。例如:所有这些差别都是习惯上的差别。如果你现在还缺乏一个好的思考习惯的话,那就实践吧,早晚你将会养成这些好习惯的。

现在我们向你提供一点儿提示,再帮你增强一些自信心。当你开始做练习题、应用题遇到思维障碍时,请这样做:第一,再读一遍题目,念出声来,眼睛和耳朵并用,确定问题的含义(两器官并用总比只用一个好些)。

第二,不要被动地坐在那儿看题目,要开动脑筋去解决它(如果你刚好碰到公路因故不能通行了,你不会坐在小汽车里傻盯着中断的标志,而是掉转车头另寻他途)。

让我们看一个具体问题,看看第二条提示怎么用。假定你有3个容量不同的玻璃杯:3盎司、5盎司和8盎司,最大的杯子是盛满液体的。你的任务是设法使两个较大的杯子各装4盎司液体。

假定你看了这道题之后感到有些不解。按照第一个提示,你应重新读一遍题目,要念出声音来。你明白了这道题的意思,但还是不知道怎样入手解决。如何使你的头脑开动起来呢?你可以找来3个实物。按题目的要求把大杯盛满水,试着向另外两个杯子里倒换一下,以便找到难点所在。更简单的办法是先在纸上粗略画一张图。下一步怎么办呢?要把水倒入一只空杯子,选哪只杯子呢?乍一看随便选一只就行;沿着这条思路走下去。如果你搞错了,做不下去了,要问一个为什么。你总可以换个办法再试一试。这样一来,你便开始了对问题的思考,不再单纯碰运气了。如果你愿意考虑这道题目,现在就试试吧。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能够很容易地画出图来(有的问题难以完全凭直观作图)。

(七)借助“随想录”当然,不表达思路也可以思考,但是,把自己的思路表述出来会更有效果。表述有助于思考;思考也有助于表述。两者相互促进。读者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先是认为自己脑子里有了清楚的想法,于是想动笔将想法写出来,结果发现思路还不够清晰。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它表明,我们周围的事物要比我们自己的认识复杂得多。

格雷小姐是位数学老师,在校长50寿辰之际,她被责成撰写一篇祝词。她失望地对彼德说:“我不行。”彼德回答她说:“我没有任何想法。”对未来教师所作的心理学试验表明,他们都有很高的创造性想象力,作为杰出的老师,她应认真地试一试。

过了一段时间,她告诉彼德说她的那篇题为“献给敬爱的校长”的祝词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彼德问她这篇贺词是怎样写的,她对彼德说:“那天晚上见到你之后,我就竭尽全力地想找到一些华丽的词句。我把这些词句记在一张纸上,然后便去睡觉。夜里,我又有了其他的一些想法,于是我便急忙把这些词句记了下来。早上,我非常惊奇地发现,我写出了许多优美动听的词句。第二天,我独自写完了这篇贺词。”从那以后,格雷小姐就不再怀疑自己的思考能力了。

恩斯特-迪姆尼说过:“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搞不懂什么是宗教、道德、政治或艺术等等,即使是对许多日常事务,我们也远远不是很清楚的。我们以为其他人很懂得他们对后代的教育;很懂得他们自己的事业;很懂得自己对这些问题也有十分明确的认识。事实上并非如此。其他人跟我们一样,生活在模糊的观念之中。当大家仅仅是在动脑筋如何开始思考时,却愚蠢地认为自己已经在思考那些重要问题了。”怎样解决这种难题呢?迪姆尼认为,思考不仅仅是想,最好拿出一张纸来,把想法记录下来。这样一来,你就能看出自己实际上是否在思考,思考得怎么样。这个办法很简单,而且也很有效。你将发现记录思绪能帮助你更集中地进行思考。

迪姆尼提出的这个办法,许多研究思维问题的权威人士都曾提出过,叫作“随想录”方法。它的要点是:集中注意力于一个问题,充分进行联想;无论想到什么都写下来;不要停顿下来检验或评价那些想法,否则会过早地切断你的思绪。这种“随想录”是自己用的,不给别人看。它的目的不是产生正规的作品,不是为了同别人交流思想,而是用来刺激思维。所以,它可以而且应当是非正式的、粗略的和高度试探性的,没有必要写得工整得体,即使充满各种语法错误也没关系。别人看不到你的“大作”,所以不必担心别人说你太笨。如果你后来觉得某个想法太俗气,可以涂掉而不至于使你丢脸。

第四节

运用思考力当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掌握思考力之后,会有一种势不可挡、摧枯拉朽般甚至令自己都感到吃惊的神奇力量--思考力陡然而生。

就像爱因斯坦说过的“与其说是我为科学研究指示了方向,倒不如说是思考为我指明了方向”。在这个多彩的世界里,人必须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必须去认识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事物,发现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利用规律来为人类服务。然而,绝大多数的人和事都不可能全部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就要对诸多的人和事进行思考。我们不仅要对眼前事物的客观性进行思考,还要对事物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进行思考。

思考是为了更好地选择。在我们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如何把经过筛选的信息再经过科学处理,为市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是企业制胜的惟一通道。

兰德公司的分析员从墨西哥一座大火山喷发的信息中,敏锐地作出由于大量火山灰升空,必然导致气候异常会使粮食减产的判断,兰德公司提请联邦政府作出减少谷物出口的决策,结果在全球谷价一路上扬中,联邦政府囤积大量粮食,在全球市场上大赚了一笔。

会思考的人就会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思考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那些性情懦弱、缺乏自信的人,往往缺乏主动思考的自觉性,他们总希望依赖他人的结论,尤其喜爱按照早已既成事实的舆论、传统、习惯、先例、规定等轻易地作出判断。因为,这样做无需冒风险,不会给自己带来损害,并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推卸责任的借口。

人随时在思考,所以成就了人类的文明,并能不断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但是,到底什么叫做思考,思考通常有哪些组成要素,思考的运作机制是怎样的,思考是天生的禀赋还是后天形成的,如何运用我们的思考力等等,这些问题你都明确吗?

人们经常需要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思考,但无需对早已明了的事物重复思考。只有对那些我们还不太了解它是什么或将会怎样的事物才有进行思考的必要。

根据科学研究,我们大致可以把思考分为以下几类:-记忆性思考:个人对过去学习得到知识的回想、重现与掌握。

-想像性思考:在知识或艺术表现方面,衍生新形态的能力。

-归类性思考:系依据某一特质对事物加以归类或分类的能力。

-概化性思考:系依据某一特定规则或标准,衡量鉴别某一或某些事物是否具有相同特质的能力。

-比较性思考:辨识此个体或群体不同于彼个体或群体之思考能力。

-评鉴性思考:系指个人区分辨别某事物或某些事物是否具有一特定规则或标准的认知能力。

-分析性思考:例如从杂乱无章的资料中理出头绪或规则,以与其他相关之规则相比较之历程。

-综合性思考:历程包含归纳、概括、比较和评鉴等思考或其中若干项,具有想像与创造性特质。

-演绎性思考:由原则推论到事实或新理论的发现。

-推论性思考:是辨识某事物为它事物例子之一的能力。

然而,对于以上种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是综合运用这几类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人类伟大的思考力创造出了辉煌的文明史,可以这么说,思考力决定了人类的命运。只有善于思考、运用思考力的人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

第五节

开发思考潜能现在人们都非常关注智商的高低,其实智商更多地体现为人的现实思考力水平。但是思考力不是天生的,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他的思考力都是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因为每个人的潜在思考力是无限的,或者说,人的思考力潜能是无限的。

我们脑袋中的脑细胞,其实是复制整个宇宙中的重重银河系,当然也是复制造物主的智能,所以说人是万物之灵,人类生命现象之特殊性及因果关系的复杂,其秘密都在我们的脑部结构。人脑是我们思想的地方,但一直以来人类对脑的认识,都很贫乏,直到进入20世纪,我们对脑的认识,才有比较进步的发展。大脑分为左右两部分,称为左脑和右脑,左脑受到损害时,身体右半部会成瘫痪,而右脑受到损害时,身体左半部会成瘫痪,左脑值司逻辑、文字、数字、分析、次序、数列等等类似活动;而右脑则值司颜色、音乐、想象、做白日梦、韵律等功能。

“左脑思考”和“右脑思考”都会造成习惯模式,在制约作用日益强烈的现代社会,擅于“左脑思考”的人,可能“右脑思考”会较弱,而擅于“右脑思考”的人,也可能左脑思考较弱。

脑的大小和智能相关,这是比较传统的看法,因为发现了很多“脑大而愚”以及“脑小而智”的例子,有研究指出,智能的高低和脑细胞的数目,及脑的大小并无正面相关,亦即头大未必聪明,头小也不一定愚笨。决定智力的,乃是脑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藉助生化电作用,组成一个电路。整个大脑,就是一个极度复杂的神经电路网络。假使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大脑的潜能,即是将一百多亿个脑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全部打通,整个大脑网络的信道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所以很多脑的研究者,都认识到人类目前,只运用了庞大脑力的很小一部分,大约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四,有关人类大脑的庞大潜能,还有待开发。这也是未来人类最庞大的可运用资源。

如何开发人脑资源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限制我们自己能量的,就是我们思考的模式和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限制性思考方式,让我们陷入消耗能量的陷阱中,如何突破自己的盲点,这就是开发潜能的先决条件。其实失败的人和成功的人都是一样,都有同等能量的运作,只是失败的人使能量冲突打架,而成功的人使能量整合累积,这就是成功和失败之分别,但人类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而自己的生命盲点却是最难点醒的。

当人类了解运用突破性观点解析日常生活时,你的整个生活,会变得愈来愈不一样,脑力和智能逐渐开发,你的生命层次也往上攀升。

思考的潜能虽然人人都有,但绝大多数人往往对此一无所知。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以为十分清楚自己能力的大小和极限,而实际上他们根本不知道或并不完全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能耐”。正是对自己潜能的无知,才使许多事情不能做成,许多目标不能实现。德国科学家卡费尔德指出:“对自己起限制作用的错误感觉是创造高水平业绩的最大障碍。”古往今来,无数有着辉煌成就的杰出人物原本并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特别才能,但无不具有超越常人的发掘自己潜能的特别能力。他们勇于挣脱潜能的束缚,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放手大胆地去拼搏,卓有成效地去努力,直至发掘出自己的最大能量,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创造出事业的最佳成果。

事实上,只有充满自信、善于思考的人,才能超越别人。要充分发挥你的思考潜能,善于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会思考的人才能把自己巨大的潜能发挥出来。思考力就像蕴藏在地下的宝藏,只有你会挖掘,才能获得巨大的收获。如果你不会思考,那么你就不会得到思考的乐趣。我们来看一个反面的例子:克劳德是德州一个高中生。他的语文老师向全班同学提出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没人回答。老师说道:“同学们,现在你们都没有动脑筋。请大家集中精力想一想。”克劳德皱了皱鼻子,紧锁眉头,抓抓下巴,眼睛盯着天花板,暗自思忖着:“想呀,想呀,我已经在想了。那短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主题,中心思想,可能是什么呢?”他的目光从右移向左,噘起嘴,然后下意识地把目光投向课本,打开书翻来翻去,好像在找什么东西。与此同时,他的头脑中不断重复着:“想呀,想呀,什么是中心思想……”克劳德是在思考吗?没有。他是在努力和希望,但并没有思考。他的头脑像是正在参赛的汽车,虽然已经发动起来,而变速器还在空档上。他准备好了出发,但费了半天劲儿还是原地不动。

再看另一个例子:爱噶莎是哈佛大学的一位女学生,正在学生食堂吃早餐。现在她不仅在想,而且完全进入了沉思:“今天该做的事儿太多了……下午6点跟吉姆有个约会……该做学期论文了……贝莎真是一个邋遢鬼,但愿这学期她能把宿舍里她那一摊儿搞干净些……我的发型太难看,要是能像玛莎那样固定起来该多好,雅观而且省事……全怪冬季太长,否则我不会这样感到压抑,但是我的心境为什么要受气候影响呢?这咖啡太浓了,这儿的服务员真不怎么样,连一杯对口味的咖啡也做不出……我再也不能回到家里吃一顿真正的饭了……真想知道我的体重又增加了多少,跳跳舞也许管用……” wCiDsTp9e0mQs7ljLWULtjYrIRsjXiJezGr4Jvz7PnGRvYpmFWdagFH0vvwtKfN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