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全脑超能阅读力
王华斌

第一章

即刻掌握全脑阅读方法,全面开拓你的阅读潜能,迅速提升你的阅读速度。

第一节解密全脑阅读力根据脑科学的研究,我们通常的阅读是经过左脑来完成的。左脑主要侧重理性和逻辑,右脑则侧重形象和情感。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阅读是理性的活动,理所当然应由左脑承担。但是最新的脑科学已经证明,双脑的分工并不是截然划分的,必须协调起来。于是,对于右脑的形象思维在阅读和学习中的作用的研究便应运而生。

全脑阅读是指在利用左脑的同时注意开发右脑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实际上也就是快速高效阅读。它以阅读学、心理学、脑科学、语言学等科学理论为研究基础,以开发人的左右脑为核心,以全面开发和调动人的身心资源为主体,积极而富有创造性地快速吸收和处理有用信息的一种全新阅读方法。

全脑阅读的核心在于:突破“音”读,变“读”为“看”;突破“点”读,扩大视幅。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训练,开发人的视觉潜能和思维潜能,培养专注能力及思维反应能力,提高人的阅读效率和综合素质。

1981年,美国医学博士史贝里(Dr.RogerSperry)提出了“左右脑分工”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史贝里博士的研究说明,大脑是由左、右两半球组成,各司其职。左脑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推理、排列、分类、组织、因果、顺序等逻辑思维,属于硬性思考,偏重于概念性的抽象思维,适用于思维的实用化阶段;右脑,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与图像、旋律、颜色、感觉、想像、创意、动感、音感,属于软性思考,长于形象思维、构建灵感和直觉思维,吸收的容量比左脑的多上千百倍。

他的实验证明:人的左脑是抽象思维的中枢,右脑是形象思维的中枢,左右脑具有不同的功能,从而推翻了“左脑是优势脑,右脑是劣势脑”的传统观念。

接着,美国心理学家奥斯丁又发现:当人们的左右脑较弱的一边受到激励而与较强的一边合作时,会使大脑的总能力和总效应增加五倍甚至十倍。这就是我们要建立全脑阅读的缘由。

全脑阅读的观点是:在阅读中,既开发左脑,又开发右脑,使之协调一致,彼此配合,以达到开发大脑潜能、提高阅读效率的目的。它由三个部分组成:(1)全脑快速阅读。

全脑快速阅读,首先起源于美国。在20世纪初,美国“经济巨浪”和“文化巨浪”的冲击,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使得快速阅读应运而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经济、科技、文化的飞速发展,快速阅读开始普及,阅读速度一般可提高10-20倍。之后,许多学者们又从语言学、心理学、生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阅读的本质、心理特点以及阅读效果的最优化问题。设计出各种快速阅读与快速学习的训练程序。目前,“全脑快速阅读”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推广,特别是注重对学生的普及。

全脑快速阅读是人们从文字中迅速有效地提取所需信息的阅读法。传统的音读法是从左脑输入信息的,阅读速度慢。全脑快速阅读是视读法,把文字当作图,从右脑输入信息,全脑处理。由于全脑直映而省去了发音和听觉器官的活动,因而大大提高了阅读速度。

(2)全脑图示阅读。

这是一种以“图”析“文”的阅读法。它讲究形象性、整体性、凝炼性和美学性。它也是从右脑输入信息,全脑处理。图示是展示文章的“屏幕”,学习文章的“导游图”,是阅读教学的微型形象课文。

(3)全脑反刍阅读。

著名作家秦牧说:“精读,好像牛吃东西似的,吃了以后再吐出来,慢慢反刍,消化。”反刍阅读的命名由此而来。全脑反刍阅读,一是抓语感训练。通过诵读领悟法、触发意会法、语境揣摩法、比较推敲法、练笔感受法等,从整体上培养对语言的敏感。二是抓形感训练。通过说文解字法、幻化图画法、角式扮演法、想像作文法等,培养对形象的敏感。三是抓语理训练。语理是指语文理法,即语法、修辞、文章、逻辑等法则。上述三种训练方法,语感训练和形感训练偏重于右脑,语理训练偏重于左脑。左右脑协调,就能提高阅读效率。

所以,全脑阅读应该是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目的的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和记忆过程。凡全脑阅读训练有素的人,即使阅读速度达到3000字/分钟,他的理解记忆率不应低于70%。

下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一下。

首先,就速度的目的而言,它是一种“去粗取精”式的阅读。正像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快速阅读就是“在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的一切统统抛掉,也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也就是说,可以把书中那些无关紧要的引文,图表,推理过程省略或跳跃过去,而使目光像雷达搜索和追踪目标一样,敏锐地抓住书中的重点、要点和脉络来阅读。这样,我们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去赢得较大的阅读量,用较少的精力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

-第二,就速读的性质而言,它是一种运用内部语言对文章进行简缩的阅读。所谓的内部语言,即无声的思维语言,它是人们在头脑中思索、解决问题的产生和运用的言语,具有检索、跳跃和无声的性质。一般来说,未经训练的人的眼球接受文字信号的速度大大低于大脑的思维速度。视觉感知文字符号时要一个一个或一组一组的进行,还需要眼停和眼跳的配合,每次眼停(对文字注视)需1/10-3/10秒左右。阅读过程中眼跳所需时间仅占5%左右,大部分时间用于眼停。这是造成感知文字速度慢的主要原因。相反,人的思维进行得非常迅速,特别是内部语言思维,有很强的简略性、跳跃性,常常是一闪而过。这样一快一慢,阅读速度自然受影响而快不起来;反之,把二者协调好,使之趋于同步,就成为快速阅读的重要基础。一般人经过训练以后,阅读时的感知单位可以迅速提高(即可以从一字一词的感知上升为以词组,句子为单位的感知),熟练地以大感知单位进行阅读,自然可以成倍的提高阅读速度了。

-三,就快速阅读的方法而言,它是一种“眼脑直映”的科学运用脑力的方法。在传统阅读法中,书面的文字对眼球产生光学刺激之后,要把这种物理过程转化为神经活动的生物过程,传达到大脑的视觉过程,再经过语言中心和听觉中心传达到大脑的理解记忆中心。而眼脑直映就省去了语言中心和听觉中心这两个可有可无的环节,即文字信息直接映入大脑进行理解和记忆。巴尔扎克曾对快速阅读做过详细的观察描写,他写道:“在阅读过程中,他吸收思想的能力是罕见的。他的目光能一下子抓住七八行,而且他的理解意义的速度与眼睛的速度相等,往往只一个唯一的词就能使他掌握全句的意义。”这就是说,对文章的意义不是读懂的,而是看懂的。

所以,全脑阅读的理论依据主要为:1、注视点少:全脑阅读者在一篇文章中的眼睛停顿的次数很少,一般说来,在每一页上只有十几个甚至几个注视点,而且呈现z字形分布,或者从左边下来,再从右边上去。

2、眼停时间短:眼停时间短是阅读速度快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绝大多数的快速阅读者比平常速度的读者,在每个注视点停顿的时间大大缩短。

3、回跳消失:回跳是一种重复运动,它使眼睛只是局限在刚读过的没有准确理解的某个单词上。这不仅极大地限制了阅读的速度,也对内容的理解易于产生支离破碎的影响。对于重要或者困难的内容,快速阅读法只是主张在读完全文后再进行重读。

4、抑制发音:抑制发音不等于默读,而是一种叫做“无声阅读”的阅读方法,不仅嘴里不能发音,而且脑子里也不能发音,通过视觉对文字进行直接加工。这是全脑阅读的关键之一。

5、方式灵活:全脑阅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目标和任务,灵活地选取不同的方法,正确地理解文章,获得所需要的大量有用的信息。

综合来说,全脑阅读就是利用右脑的形象感知能力,运用扩大了的视觉范围,通过眼脑直映的方法,以句子、段落为单位进行的一种阅读。通过训练以后,你的阅读速度可望达到3000字/分钟,理解记忆率70%,甚至更高。

第二节全脑阅读训练方法要想真正掌握全脑阅读的方法,就要进行训练,熟能生巧,只有各个条件都具备了,那么我们的阅读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首先,要进行眼睛的训练。

全脑阅读对眼睛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甚至是有些苛刻。因为全脑阅读是要以句、行、段甚至页为单位进行阅读,所以眼睛要进行一系列的相关训练。否则在起始阶段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认真地进行眼睛的训练,是全脑阅读的基础。主要包括:1、眼睛的灵活度训练。包括上下动作、左右动作、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

2、注意力的集中训练。其目的是为了在眼睛停顿的一瞬间能够有效地把握住文字信息,杜绝“视而不见”。方法很简单,在一张白纸上画一黑点,其大小相当于一个字大小。然后注视它,眼睛与图相距约40厘米。要求注视一分钟,暗示自己黑点扩大了,清晰入目。要做到尽量不眨眼,能练到眼睛一眨不眨地注视此黑点的时候,就换用小一点的黑点继续训练。

3、视点左右移动。方法是找一页32开的书,字号尽量大一点的,排版稀疏一点的。视点从每行开头的字迅速跳到每行末尾的字。每次一页书。练习时头不要跟着眼睛运动。每次练习一分钟。

4、视点头尾快速转换。选择和上一个步骤相同要求的书,视点从每行末尾的字迅速跳到下一行开头的字。其余的方法都和上一步一样。

5、视点灵活度练习。这是为面式阅读打基础的。比如8字运动、蛇形扫视运动等,可以自己画出一些轨迹练习。要求眼睛流畅自如。

6、视读野扩大练习。就是常说的用眼睛的余光看字。这是眼睛训练里最困难的一步。其要求是,以一目一句阅读时,眼睛盯住一句的中心,余光能看清这一句的文字;以行为单位阅读的时候,眼睛盯住一行的中心,余光能看清这一行的文字;以段落为单位阅读的时候,眼睛盯住一段的中心,余光能看清这一段的文字。就因为这项训练不过关,许多人在速读的起始阶段就卡了壳。许多速读先驱设计了很多图表来帮助练习,更有的用电脑软件来辅助。但是效果比较牵强,付出的努力并没有小多少。

这里需要说两方面:一是注意力的扩大,找一本32开的书,眼睛盯住这一页的中心,把这一页的文字都收入眼底。反复的练。注意这个是让你练注意力扩大的。二是视读野的扩大,也就是一眼看上去能看清多少字。

有效的是两种方法。a、卡片练习:找两张废弃的卡片,什么银行卡,购物卡都可以,挡住一行两边的字,就露出中间一个字。然后把卡片向两边移动,露出三个字,眼睛盯住中间的字,余光看清两边的各一个字。看清以后,再向两边移动,露出五个字,眼睛盯住中间的字,余光看清两边的各两个字……这样逐渐扩大,直到看清一行的字。一行看清了,同样的方法上下移动卡片,在竖直方向上扩大视读野。b、绿点注视法:找一页32开的书,想像书页的中间有一个绿点,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这个想象出来的绿点上。控制自己的行为和耐力。然后,在保持绿点的情况下,先向两边扩大视野,尽可能看见整行文字。然后,再同时看清2行、3行甚至更多行文字。每次注视大约十分钟。建议在每晚睡前练习,3个月可以见到成效。

其次是无声阅读的训练。

无声阅读就是在阅读的时候脑子里不发音,连一两个字的读音都不能发出。看书时,脑子里完全没有发音的欲念,还能把文章看懂。也就是常说的“一视就理解”。只有练好无声阅读,快速阅读才有可能。

其训练方法现在有很多种。一是节奏敲打法,也就是在阅读的时候用手按一定的节拍进行敲打,从而抑制发音。节拍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乐曲、歌曲都可以。二是眼睛带动。也就是在练好眼睛的基础上,眼球快速移动(当然以能看清视野内的字为前提),不给大脑发音的时间。同时大脑快速运转,其理解速度跟上眼睛的移动速度。其他还有什么卡片闪示法,等等。

但是这些方法训练出来的无声阅读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音读去除不干净。阅读简单的文章,比如小说什么的还可以,一遇到困难的文章,需要思考的时候,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发音。结果一塌糊涂,不知所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你的思维还是有声的,和你的无声阅读不适应。

最后,这些都练习好了,接下来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先进行一目一句的阅读训练,没问题了,进行一目一行的阅读训练,然后两行,三行……根据你的要求自己设定目标。

以上就是全脑阅读训练的基本步骤。我们大家可以试试,之后你会发现这些训练对你是卓有成效的。

第三节全脑阅读的境界在前几年快速阅读刚刚兴起的时候,社会上有很多人宣称快速阅读可以让你每分钟能阅读一万多字,甚至十几万字、几十万字,而且阅读理解率不低于60%。更有甚者,甚至宣称能够在这样的阅读速度下把刚读过的内容一字不漏地背下来。这完全是基于商业目的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

全脑阅读法首先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法,有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和脑科学的研究作为基础。其次,全脑阅读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方法;心理学家和脑科学家的研究反复证明,人类的阅读速度有一个生理极限,折算成中文,大约每分钟3000字左右,这是人类逐字逐句进行精读时的最大速度。至于快速阅读中的一些方法,如选择阅读,整体阅读等,似乎几分钟就可以读完一本书,但那只是阅读前的筛选而已,并不是真正的阅读完了一本书。

但是,全脑阅读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它的价值。阅读速度是多少,是应该根据阅读效果来衡量的。也就是说,有些文章并不需要你逐字逐句的阅读。比如小说、文献资料等等。这些东西有的时候水分是相当大的,逐字逐句的阅读所达到的阅读效果和运用快速阅读法所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甚至还不如运用快速阅读法的效果好。

所谓的阅读效果,应该是是否达到你最初的阅读目的。在这个意义上讲,读小说,能够得到完整的故事情节就应该达到了阅读目的;读一些水分比较大的文献资料,能够把自己需要的东西快速找到并记忆下来,就算达到了阅读目的。如果这样衡量的话,那每分钟阅读几万字是完全可能的。国外的速读班衡量阅读效果的时候都是这样进行的,先阅读一篇文章,然后根据要点回答几个问题,由此得出理解率。而现在人们对于全脑的要求十分苛刻,经常要求全脑的传播者飞速地看完一篇文章然后逐字逐句地背诵下来。这是不可能达到的。

所以,每分钟阅读上万字、几万字,达到“过目不忘”,显然是骗人的。但是以这个速度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是完全可能的。全脑阅读是你成功的一个工具,但是并不能取代你应该付出的汗水。

目前我们大多数人的阅读速度也就是每分钟二三百字左右。所以学会全脑阅读法,阅读速度和效率提高十倍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下面是使用全脑阅读法阅读时的真实感受:我感到,我的视野在一天天地扩大,翻开一页书,整页的文字便涌进我的眼睛,就像看一幅图画那样清晰。我能够以极快的速度阅读各种文章,还能理解它。我的眼睛轻松自如地一页页地移动,我的视线只注视在这一页的中心,视线从文章中划过,却理解了全部内容。我可以用十秒、五秒,甚至两秒就可以读完一页书。我不怕任何篇幅,任何难度的文章。所有的英语单词我只要扫上一眼就能将其印在我的脑海,我的英语文章的阅读速度也大大的提高,还能精确地理解它。我喜爱快速阅读,我要成为快速阅读的能手。

怎么样,全脑阅读还值得你学一学吧?!

读书之于思想犹如运动之于身体。运动使人健壮,读书使人贤达。阅读,是一项高尚的心智锻炼!

第一节掌握阅读力少小启蒙,老大读书,阅读贯穿了人的一生,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80%靠阅读。有人把知识经济社会描绘成“知识左右人类未来,信息构成生存基础”的社会。教育专家认为,21世纪是学习化的社会,新时代的文盲将是不会学习的人。阅读是人生学习路上的第一道关口,学会快速高效阅读是学会学习的基础。作为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阅读这种学习方式,当我们认真审视一下它时,效率之低会使我们吃惊不小。

“阅读”与我们如影随行,是我们生活中无法分隔又很难说清其存在意义的一部分,阅读是什么?阅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阅读的内涵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教授认为:“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我们从这个定义中注意到这个“阅读”定义超越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和《现代汉语词典》的界说,试图从“读者与读物、读者与作者、读者与社会、读者与自我”的四维空间开拓阅读的新境界。

其实说简单一些,阅读就是读书,是对文字或信息的感观认识的行为方式,它是人们获得基本智力技能与学习、工作、研究、生活等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也是人们娱乐和消遣的重要方式。

阅读并不只是停留于表面上的看与阅,而是在看与阅的同时,大脑对知识信息加以读取、加工、整理,进行感知、思考、推理、判断、分析、发现、想象、评价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

阅读是使书写和书本身成为有意义事物的一道程序。如果书写或书没有人看,那么,我们基本可以认为,书的存在只是一个沉默的存在,这种沉默一直要到有读者阅读它的时候才结束。

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占据宇宙的中心,就在于人能不断地学习。除了亲身实践外,我们主要通过阅读书本来获取知识。一个人读的书越多,他的知识越丰富,他的才能也越杰出。

杰出的才能来源于对知识一点一滴的积累,渊博的知识需要我们大量地阅读。可见,阅读力对我们的成长十分重要。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人生中阅读到最多的知识呢?那就需要提高我们的阅读力!

阅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的天堂里,开满了姹紫嫣红的智慧之花。这是千百年来人类用辛勤劳动的血汗培育出来的。谁能摘取它,那他身上就像插上了一对翅膀,可以自由地飞翔,去探险,去攻关,去开辟通向理想境界的新航道。社会要进步,人类要发展,就要把前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长期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全部知识都继承下来。这些知识,大量地保存在书籍里。

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阅读书籍,可以把前人需经几千年实践才能取得的经验,于短暂的时间里就获得它,从而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阅读书籍,可以启开人们的心灵之窗,使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一本好书,可以塑造一个人的灵魂,改变他的性格,引导他积极向上,成为一生的转折点。好书,永远是我们远航的灯塔,前进的路标,奋斗的力量之源。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砺炼自己的品格,发展自己的才智,成为时代的强者。

那么,怎样去打开阅读力的大门呢?最常见的方法是苦读。但苦读的方法,已经不合于时代的要求了。现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门类的新知识,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瞬息万变,令人应接不暇。据哈佛大学统计:世界知识的总量,每隔5年到10年就要翻一番,而且按几何级数在继续增长。1500年前,欧洲一年所印的书,不会超过1000卷,而今天联邦政府一年所出的书刊、画报就达40亿册(张)。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即使整天坐着苦读,也不能穷其万分之一。为了能够尽快地获得前人创造的知识财富,缩短成才的路程,我们应该去寻找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我们的阅读力。

这里所说的科学方法,不是指利用先进的设备,如录音、录像,而是指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去获取无限的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不但要勤于读书,而且要学会善于读书。有的人读了很多书,未必已经学会读书。德国艺术家拉辛曾这样说:“上帝如果一只手拿着现成的真理,一只手拿着寻求真理的方法,我宁选择寻求真理的方法,而不要现成的真理。”阅读是一门艺术,大有学问。科学的阅读方法,好比寻找真理的方法,它是打开阅读力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阅读的功能“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甘其勋对“阅读”的功用有独到的见解:“阅读应该具有求知、立德、开智、审美的多重功能。”他还形象地把这四者比喻为旋律和谐、节奏一致的四重奏。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并指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终身学习的“四个支柱”。求知的途径很多,但人们求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还是从书本中学习。所以“学会求知”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学会阅读。通过阅读,既能接受前人探索自然、观察社会的成果,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也能通过报刊、书籍和网络搜集需要的最新信息。

阅读所获得的知识,在每个人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方式,人们一生中大量的知识主要是靠阅读获得的,它可以间接交流信息,也可以高效交流信息。人们掌握好的方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以强化这种广泛获得知识的手段。

阅读的功能如下:第一,实用的功能。阅读的主要目的还是应用,把获得的知识运用在现实生活中,而且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在考场上大显身手。

第二,发展的功能。它对人们对知识、能力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人的各种智力技能随着阅读的不断进行而逐渐得到发展。

第三,转化的功能。人们不断地通过吸纳知识并将它转化为自己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一部分。

第四,范型的功能。人们通过对知识内容的阅读学习,并借鉴在自己的学习、写作、发明创造时,拥有范型机制的影响。

第五,娱乐的功能。阅读可以让人们陶冶情操,增长见识,放松精神,心旷神怡。

实用功能是阅读的首要功能,但在阅读活动中,其他潜在功能也往往会随之实现。如浏览一部小说,本意或许在消遣,但阅读过程中读者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却不知不觉受到作者的潜在影响,也会学到许多自然或人文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感受和领悟真假、善恶、美丑、曲直,逐渐学会明辨是非、正误、优劣、雅俗,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品德修养。这种内在联系不易察觉,但又不可分割,就像我们聆听四重奏获得的是整体印象,阅读也应追求整体感悟、整体把握。

身为人类,和其它动物不同的地方是,人除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吃的需求之外,还有精神上的需求,如阅读、音乐、歌唱、舞蹈、美术、书法等等,从古至今皆然。

阅读的重要,在于对人们有深远的影响,而且终其一生不断地在发挥它的影响力,那种沉潜在内心深处的能量,往往会在适当的时候释放出来,无形中影响到个人的人生观,或改变对人生方向的决定。

阅读的作用真有那么大吗?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常听到“转识成智”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的知识、常识以及人生经验,在达到成熟阶段的时候,或是经过淬炼而在其中汲取养分,成为个人学养的时候,就有可能转而累积智能,让自己活得更平静、自在也更快乐。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阅读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

阅读的分类我们可以依据阅读的目的、阅读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阅读主体的文化水准,以及阅读能力等,选择不同的适合于自己的阅读方式。即把握对象、目的、程度等因素,有选择地阅读,借以提高效率,加快进程,让阅读实现最优化。

我们可以把阅读划分成精读、略读、速读、复读、默读、检读、泛读、粗读、通读、选读、跳读、扫读、摘读等。

有关精读、略读、速读、复读、默读、检读是对阅读影响最为重要的阅读方式,我们将专门介绍。下面概要介绍一些其它的阅读方式。

泛读--一般性的广泛阅读,内容比较广泛,阅读速度较快。大多以娱乐为目的,但也能够扩大知识面,吸收有用的知识,储备在大脑中不断地丰富和积累,浏览也属于泛读的范畴。

粗读--对阅读知识材料粗略的阅读,做到胸中有数就行了,可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人们生活在现代快节奏中,很难花费太多时间用来阅读,学生的功课压力非常大,不大可能把许多时间用于阅读。只能是对某些并不影响学业的知识大体了解一下,在必要时再有针对性地加以阅读。

通读--对于阅读材料从头到尾,进行连贯阅读,它是居于精读和略读之间的一种阅读方式。有些经典性的著作要进行通读,这种阅读要能够制定计划,妥善安排时间,把握阅读进度,坚持不懈,步步为营,以积累更多的知识。通读要选好内容,不能对无关紧要的内容花费太多时间。否则将会得不偿失。

选读--对知识材料有选择性地阅读。在知识爆炸的现代,人们在读书生活中只能有所选取而不能什么都读。可以选读某些知识材料,也可以在知识材料中加以选择,让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发挥在自己有选择的目标材料上。

跳读--对阅读材料进行跳跃式的阅读,在阅读的时候通常挑选那些与自己阅读目的有关的部分加以阅读,这种阅读注意力集中,针对性强,效果较好。有时可以快速跳读,有时有针对性的细读。

扫读--对阅读内容进行扫视,速度较快,类似于电子扫描的方式,扫视内容。在发现目标物时,再给以特别“关照”。这种阅读速度较快,有时也可快可慢,主要是根据需要决定阅读的速度。

摘读--把某些有用的内容从阅读知识对象中摘录下来,加以阅读,被摘录的内容通常是比较重要的,需要保存下来。

阅读的技巧阅读如同做事一样,要想效率高,就要熟练掌握阅读的技巧。

第一,掌握篇幅的大小。

不管是读还是写,最首要的一点就是掌握你所阅读对象的“篇幅大小”。一般的文章都有典型长度,我们根据长度把它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单元文章字数约150字左右。考试问答题的作答篇幅大都限制在这个长度里。报纸上的新闻集锦大约也是这个长度。在一般文章里,这种篇幅的文字大概只构成一个段落。它不含有内部构造。

第二层次:

短文文章字数约1500字左右。考试里被拿来当作阅读测试题目的多是这个层次的文章。作文的作答篇幅也会被限制在这个范围内。在高考的试题中,这种长度已是最大单位。短文是集中10个左右的“单元”所形成的。在这个层次里,文章的构造问题才会出现。

第三层次:

长文文章字数约是1.5万字左右。它的基本结构就是短文的扩大,但其整体构造则可能比短文更复杂,各部分的叙述也会更长更充实。

第四层次:书篇幅大约15万字左右。

第二,下面我们分别来说一下每一层次的阅读方法。

-层次的文章没有内部构造,而且是在叙述一个完整的内容。所以找出代表全文的句子是很重要的。关键句通常被摆在开头部分。

-二、三层次的文章一般采用“三阶段法”来阅读。

第一阶段,先读开头和最后的几段,借此了解主题和主要的结论。

-阶段,通读。接着把文章从头到尾读一遍,而且通常从最前面开始顺着读下来。这里要注意的重点是,即使碰到不懂的地方,也不要拘泥于此,而是继续往前读。与其去理解内容,还不如去知道什么地方写了什么东西。在执行这个程序时,并非只是漫不经心的读下去,而是要在看来很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不懂之处划线或做记号,同时最好还要视情况需要做笔记。这些动作都是为过会儿重看时做准备。

第三阶段,选读。在全部读完一遍后,要想想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什么,然后再检查那个结论是怎么被导出来的。这个时候就不要再顺着读,而是以记号的地方为中心,把重点挑出,来来回回的读。若是没有时间,可以省略掉第二部分的通读(此事没有先做记号,就一边读一边找重点)。

很多人都会用上面的方法读书。但死心眼的人或许会一开始就逐字不漏地从头读到尾,非要把每个部分搞懂不可。这种死心眼的读书法最好还是及早舍弃为妙。

关于书的阅读,一般有两种方法:鉴别阅读法和斜读法。鉴别阅读法就是要把书快速地翻一遍,判断出值得读的地方在哪里。这时并不是要把所有的内容都一字不漏地看过,而是向上空俯瞰地面般的,大略把全书浏览过一遍,也就是要以页为单位看。这样才能让你知道哪些书值得读,书的哪些部分值得读。

斜读法是一种掌握大概意思的的速读法。一册单行本的内容应该在一个小时之内掌握住。对于一本书的内容,应该要读到能与他人讨论的程度,或是能写评论的程度。琐碎细微的地方不懂没关系,但是主要论点一定要准确地把握住。

这种速读法可以靠多读有趣的小说或非小说的文艺作品来练习。要以段落为单位来“看”,不是逐字逐句的“读”。以浏览某个范围内的意思为主。这种速读方法必须要以全脑阅读法为基础。

无论哪种方法,都有最低限度必须遵守的原则。那就是“无声阅读”。无声阅读绝不等同于默读,它是一种需要训练才能掌握的速度技术。

第二节阅读的完全过程阅读是人认识活动的一种古老方式。但是,有关阅读力机制中的许多问题迄今还没有搞清楚。

在研究复杂问题的过程中为了弄清问题的本质和特点,现代科学广泛应用了一种模型法。如果某种现象的机制十分复杂,又不宜于直接进行研究,那么就设法制造一种简单的模型,人们通过这种模型就能够弄清它的基本概念。

为了研究阅读过程,我们也制造了一个阅读模型,研究了阅读时接收和处理文字信息的具体情况。人们早从工程心理学的角度对阅读过程做了充分深入的研究。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的肌体是一台复杂的控制机,能够接收和处理来自内部和外界的信息,然后再把必要的信息保存在脑海里。

这种概念能使我们把接收和处理文字信息的最主要过程(即阅读过程)做成一种简单的控制模型。下图所表示的就是这种模型的示意图。(作图超级阅读力训练P20)(图)大家都知道,控制论所研究的是两种过程:信息加工过程和控制过程。当把阅读看成“人和文”的某种系统时,可以这样说,阅读便是一种典型的控制系统。从上图所表明的阅读过程看,可以把阅读分成五大类。

视分析器部位的功能是接收信息。而处理信息的则是言语运动分析器、言语听觉分析器以及思维判断等部位的功能。新信息和关于阅读对像的基础信息都会影响到做出判断的性质和采取行动的速度。基础信息是指早就获得的、仍然保存在人的记忆中的消息和指令。视分析器部位活动的结果表现为对读过材料的理解,这种理解作为阅读成果储存于记忆系统之中。控制部位是对功能器官(眼睛、手臂、舌头和嘴唇)进行操纵。这种操纵也是一种特殊的控制。操纵的结果使一系列的控制过程简化为“文章--读者--文章”的关系。这样一来,接受、处理以及形成方案和决定等一系列的控制关系形成了读者与作者一种封闭式的循环系统。

同任何控制系统一样,这也是一种反馈关系。控制系统中的反馈,就是将控制系统输出端的调节效应输送到输入端的过程。从前图来看,要实现反馈需要将已经做出的校正方案(即对课文思考的结果)信号传给视分析器系统,从而做出“停读”、“继续读”、“重新读”的决定。这就显示出了它同普通指令的不同,因为普通指令仅仅是:“读、读、读”的重复。

具体来说,在“人和书”的体系中,阅读表现为对下列过程的控制:书本里所包含的信息成为被接收和被理解的对象;大脑成为处理和控制信息的机器。

根据以上所读的结构模型,可以把阅读过程看成是:读者一看到课文,视分析器系统就开始对它做出反应,产生了对课文中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复杂过程,这里不仅仅包括了视分析器过程。在对信息经过这三道传统的加工之后,就形成了一定的方案,这时思维系统就发出指令:或是决定回头重读,或是决定继续向下阅读,或是翻到下一页,或是中止阅读行动。

在掌握了上述结构的基本轮廓(即阅读过程的模型)之后,我们也会看出,认识这种过程对读者是有好处的。

科学家们认为,阅读是接收语言和传播语言同时发生的一个统一过程。这意味着,人在阅读时首先接受书面语言(即文字)的是视分析器,然而,在深入掌握所读内容时,必然会发生包括听分析器在内的、同语言器官有关的内部变化过程。由此可见,决定阅读速度的是两种因素:对上述所有这些过程组织得如何,对上述所有这些过程彼此配合得又如何。如果采用大声宣读,或者低声朗读的方法,而不是默读,那么,三大系统(视分析器、言语运动分析器和言语听觉分析器)在这种情况下都得承担信息处理工作。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时不仅要眼睛看,而且要放声念和耳朵听。这几乎成为所有读者阅读时采用的一种传统的方法。

但是,这种多层次的阅读方法不见得那么必要,更何况采用这种方法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内容。高声朗读法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似的,总是小心翼翼地摸索着前进。高声朗读时,读者必须一个字母一个字母,一个音阶一个音阶,一个词一个词地读。采用这种方法阅读和理解长篇文章时,想从其中抓住文章的思想脉络就很困难。打个比方来说,读者无法从词汇的树丛中找到思想的森林。

在这种情况下,造成阅读速度慢的原因,从控制论的观点来看,是由于言语听觉分析器渠道不够畅通。总而言之,是由于言语听觉分析器不够灵敏。事实上,人们说话的速度很慢。每分钟达到150个单词就是极限。如果超过这个限度,语言就变成不可理解的东西。每分钟150个单词,就是出声读书的速度。

总之,各种形式的出声朗读(不管是大声的还是小声的)都会影响阅读速度,因而必须首先予以废除。后来我们才发现,默读的好处很多,它排除了言语听觉分析器作为功能器官参与信息处理工作,而只通过视分析器和言语运动分析器这两个系统来处理信息。这样一来,方式简单,效果也不同。采用这种阅读方法,一大堆单词在人的大脑里就凝结成一个中心词,变成能够概括全句意义的一种概念。这种现象是科学家后来才发现的。

现在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再来研究一下阅读过程。我们把控制阅读过程的诸要素分成两组,缘故要素(大脑思维要素)和结果要素(神经末梢要素)。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心理生理分析器都是由三部分组成的:起外围作用的接收器、起传递作用的传播器和高级控制中心。第三部分就是大脑皮层里的神经元。对于外界传来的信息先由接收器进行分析。但是,只有分析器的脑端(即大脑皮层)才能对所得到的信息的各种复杂因素做出仔细分析。人们借以积极应付外界事件的程序和密码正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这样一来,在讲授超级阅读力时,应当对两种要素(即结果要素和缘故要素)都施加影响才行,因为结果要素确定的是视分析器、言语分析器和听分析器的神经末梢部分的活动,缘故要素确定的是思维机制。阅读的任务是通过各种学习方法的控制作用来发挥视分析器神经末梢的作用,限制言语听觉分析器的作用,同时改造或者编制一套新的处理文字的思维程序。因此,大脑作为控制阅读过程的机构便成了最主要的缘故要素,它的活动决定着各种分析器神经末梢的活动结果。 oE1W/Dmr/xkslQ5X/snLZQraKoMVkZEyQwl5nnfSTwSmhMz60vFucb4YtbpgOT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