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愤怒的项羽终于做出决定,以自己的四十万诸侯联军消灭刘邦的十万人马,这对能征善战的项羽来说,确实不费力气。虎狼之秦尚不在他的眼里,区区刘邦又岂在话下,那么项羽的这个决定能得到执行吗?

这个决定一下子引出来四个人做住强烈的反应:第一个做出反应的人是范增,范增立即做出反应,范增说:好。说刘邦这个人,过去在他的老家,这个人有两大特点:一贪财,二贪色。可是到了函谷关,进了关中以后,他是财也不要,女人也不要,这个人这么克制自己的欲念,说明他的志向不小,这是一点。第二点,刘邦这个人,我派人去看他头上的气,这叫“望气”,汉代很流行,汉代怎么流行,说一个人你看他头上的云气就可以知道这个人将来怎么样,我派人看刘邦的云气了,说刘邦头上的云气是一种五彩之云,这个五彩之云意味着刘邦有天子之气,他将来有可能做天子,所以范增最后的意见是四个字“急击勿失”赶快攻打他,不要失去这个机会。范增到底比项羽看得要远一点,但是范增这个话也有毛病,毛病在哪儿呢?范增没有从刘邦集团跟项羽集团的关系的历史变化上讲,他俩当年是战友,现在两个人是对立的军事集团,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范增没有从这个角度去讲,所以范增话讲得很对,但是道理没有讲透。第二个做出反应的人项伯,项伯是项羽的堂叔叔,这个时候做什么官呢,做左尹,楚国的官职,尹就是丞相,左尹就是左丞相。项伯这天晚上就闹了一件事,什么事?夜见张良,因为项伯跟张良有过一段交往,就是当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曾经杀过人,按当时的规定杀人要偿命的,张良救了他,所以项伯要报恩,他来个夜见张良,想把张良自己叫走,所以他就见张良了。这是第三个做反应的人,他见了张良,他就把项羽第二天要灭了刘邦的计划跟他(张良)一说,说你可不要跟他一块死,明天大军一打玉石俱焚,你赶快跟我逃,但是项伯是太低估了张良了。张良是个何许人物啊!那是楚汉战争中间一等一的谋士啊!最高明的谋士,他当时就看穿了项伯是个什么人,项伯是一个把个人的“义”,就是你救过我,我救过你,这叫哥们儿义气,他是把“义”放在整个项羽集团根本利益之上,把个人之“义”放在集团根本利益之上的一个政治糊涂虫,所以他看出项伯的弱点在这儿,所以张良马上就堵住他的弱点。第三个做出反应的人就是张良,张良这时候也知道项羽的决定了,张良说:这样,我呢,并不属于刘邦手下的人,我是替我的主公韩王来护送刘邦入关的,我现在要是逃了,不告诉刘邦一声,不义气,你来救我是为了“义”我去救刘邦也是为了“义”,用这个“义”这一说,项伯哑口无言,只好让人家张良把这个重大绝密的军情告诉了刘邦。所以刘邦是第四个做出反应的人。

事情果然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俗语:人算不如天算。当项羽一切都布置妥当后,这个重大的决定竟然被刘邦知道了,此时的刘邦即将大祸临头了,对于刘邦来说,他又要想办法逃命了。

刘邦一知道,刘邦的反应是什么?第一个反应大惊失色,刘邦的大惊失色,很简单,因为刘邦知道自己犯了一个错误,犯了个什么错误呢?在他的军事力量没有强大到跟项羽集团能够平起平坐,相互抗衡的时候,他太急了,把自己的这些野心全部暴露出来了,结果惹了项羽,非要灭了他不行。不过刘邦到底是刘邦,在关键时刻,刘邦说了四个字,说得太巧妙了,“为之奈何”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我怎么来处理这个事呢?”这是刘邦的一大长处,你看刘邦,行军打仗不如韩信,治国理财不如萧何,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可以说刘邦不能打仗,不能治国,不能出谋划策,你说刘邦会什么?他会“为之奈何”。他知道在关键时刻他向他的部下去寻求解决难题的方法,所以刘邦叫做用人之人。韩信,萧何,张良只能叫做可用之人,所以刘邦就高在这儿。

这一问“为之奈何”,张良当然心里头早有就胸有成竹,但是张良现在并不急于说出自己的话,张良很高明,张良作为帝王之师,老师教学生,他首先问了两个问题:第一,谁给你出了这个馊主意,把住函谷关不让项羽进,谁给你出的。刘邦只好老老实实说,有一个无知的小人他说叫我把住函谷关,只要不让项羽他们进来,这个关中整个就是我关中王的了,所以我听了他的。然后张良就问他第二个问题,你估计估计你那点本事,你那点力量,你能是人家项王的对手吗?这个话很难听,让刘邦掂量掂量你是不是人家项羽的对手,他掂量的结果,刘邦是沉默了一会儿,说了一句,那我不如人家,说完这句话以后,刘邦跟着再问了一个“且为之奈何”那我到底该怎么办呢?你光问我这问我那的,我到底该怎么办呢?张良这个时候知道刘邦已经做了反省,知道了自己的错,所以他才跟他说,那好吧,你去告诉项伯,说你不敢背叛项羽,你去告诉他。

这一说,刘邦马上就领会了,张良是个好老师,刘邦是个好学生,一点就透,马上就明白了。一旦明白了,我们怎么知道刘邦明白了,刘邦下面就不再说为之奈何了,为之奈何不再说了,反过来他连着问了张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怎么和项伯有这个老交情呢?大战的前夜项伯在敌队阵营中间跑过来告诉你,你俩到底有啥交情,你俩有啥勾结。张良很从容说当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现在我有了危难了,所以他来救我,这一问把刘邦对他的怀疑解除了。跟着刘邦问第二问,那要是这样的话,你跟项伯你们俩谁大,张良说他比我大,比我年长。

刘邦说:你赶快替我请几来,我要拿出对待兄长的礼节对待他,结果项伯一进来,刘邦很会办事,就是今天我们老百姓的话太会来事了。先端着酒敬酒,敬完酒就跟人家套近乎,一套近乎,一问人家家里的情况,有没有孩子,问完以后,马上跟项伯两个人定为儿女亲家,这句话,可不是他老师教的,他老师只是说,你去告诉项伯,就说你不敢背叛(项羽),为什么要利用项伯呢?用项伯传话的原因:第一,项伯是惟一能向项羽传话的人。第二,项伯是个糊涂虫。所以他利用项伯是很对的,但是张良并没有叫他们结为儿女亲家,刘邦这叫活学活用,老师一教马上就会,马上给人家拉成儿女亲家,这个儿女亲家一拉太有用了。第二天,你看那个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谁保护了他,起来保护他的就是他那个亲家,项伯保护了他。今天结儿女亲家就是为了明天你救我一命,至于将来咱们成不成儿女亲家,那(是)后话。等到项羽死了,项伯一点价值也没有了,刘邦当了皇帝了,项伯敢向当朝皇帝去提当年亲家的事吗?他绝对不敢,刘邦也再不会提这个亲家,这个事就到此为止了。但是当时就跟项伯套近乎,然后他就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这段话讲得非常巧,他说我刘邦进入函谷关以后,把秦朝的仓库一封,把官吏百姓的户口一登记,我封了仓库,登记了户口,就等待着项羽到来以后,由项羽来处理。这是个弥天大谎啊!当年他确实是封了仓库,登记了户口,那是为了将来做关中王他心里清楚,他到底可以向谁去征税啊,他是为了这,现在一说我是等着大王的到来。

三得力助手张良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亡失于秦。韩国的灭亡,使这个聪明智慧的青年,在经历国难家难以后,对于伟大先祖的怀念愈益深厚,对于破灭之祖国的爱恋愈益执着。他内心深藏对于秦国的仇恨,一心一意要为韩国复仇。

就在刘邦在泗水亭长任上厮混着的时候,张良迁居到了沛县附近。

张良是韩国贵族的后人,本姓韩,与韩国王室同姓。韩国的先祖出于周天子王室,是姬姓的一支,后代在晋国任官,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取封地韩原的韩字为氏,从此姓韩。张良一家父祖两代辅佐五世韩王做丞相,虽说是古来世卿世禄的遗留,如此越代久任,毕竟是少有,足以见得张良一家与韩国关系的深厚。

张良的父亲韩平于悼惠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50年)去世,当时,张良年纪还很小。悼惠王在位三十四年,前239年去世。次年,韩国最后一位国王韩王安即位,仅仅在位九年就成了秦军的俘虏。从张良的父亲韩平去世到韩国的灭亡,二十来年间,韩国年年岁岁笼罩在秦军蚕食攻击的威胁之中,风雨飘摇,苟延残喘。前249年,秦军攻取韩国的要塞成皋和荥阳,建立三川郡,将韩国拦腰截为南北两部。前246年,秦军再次攻取韩国北部领土上党郡。前244年,秦军夺取韩国十三座城池。前233年,在秦国的强大军事压力之下,韩王安被迫表示愿意成为秦国的藩臣,纳地缴玺,顺从秦王政的要求,送王室贵族、法家学者韩非到秦国见秦王。前231年,韩国南阳郡代理郡守腾投降秦国。次年,秦国任命腾为将军,统领秦军攻破韩国首都新郑,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秦军灭亡韩国以后,设立颍川郡,按照秦国的方针制度处置韩国的遗民。秦灭韩国,韩王安没有作殊死的抵抗,开城投降。秦对韩国的处置,比较宽容。首先,秦国将被俘的韩王安迁离韩国,移居到陈郡陈县附近。陈县在现在的河南省淮阳市,离韩国首都新郑不远,本来是楚国的旧都,此时已经被秦军攻占。秦迁徙韩王安到楚国旧地,目的当然是隔断韩王与本国间的联系,迁徙之地离韩国旧都不远,又是向韩国遗民,以至向将要征服的其他五国君臣官民表示怀柔宽容。秦国对于韩国的贵族官僚,也没有作严厉的报复,容许他们在故乡居留,土地财产也予以保留。

然而,韩国人执着于故国、仇恨秦国的民情,始终根深蒂固。前262年,秦军第一次南北分断韩国,韩国被迫将北部领土上党郡割让与秦国时,上党军民誓死不愿作秦国人,在郡守冯亭的率领下归降赵国,引发秦赵之间的长平大战。三十六年后的前226年,也就是韩国灭亡以后六年,韩国旧都新郑爆发大规模的反秦叛乱。新郑的叛乱虽然被镇压,因为波及到韩王安的迁徙地陈县,进而引发了以陈县为中心的楚国地区更大规模的反秦叛乱和秦楚之间新的战争。

在以陈县为中心的反秦战争中,出现了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一位是楚国公子昌平君,他长期居留在秦国,受秦王政信任被派遣到陈县主持当地军政,怀柔楚人;另一位是项羽的祖父项燕,他身为楚国抗秦的大将,策动昌平君反秦成功,在陈县大败秦军将领李信所指挥的二十万攻楚秦军,避免了楚国早早灭亡的命运。

韩国亡国时,张良已经二十多岁。二十多年间,天天耳闻目睹的,都是秦军攻城压境、国势一天天衰微的苦难和辛酸。他还没有进入韩国的政界,秦军已经攻入国都新郑,身不由己成为亡国遗民。张良是具有王室血统的贵族、聪明智慧的青年,经历国难家难以后,对于伟大先祖的怀念愈益深厚,对于破灭之祖国的爱恋愈益执着。他内心深藏对于秦国的仇恨,一心一意要为韩国复仇。

新郑反秦叛乱,张良天生有参加的条件,他有什么具体行动,我们已经无法考察。不过,他不可能不卷入其中,他深受此事的影响,也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张良后来离开韩国,到他乡游学任侠,他最重要的停留之地,就是陈县。

我们前面已经谈到过,战国末年,陈县一直是反秦的热土,层累着楚国旧都、韩王迁地、昌平君和项燕的反秦据点等种种历史积淀。进入帝国以来,反秦的暗流也始终在陈县一带涌动。

魏国的游侠名士张耳和陈余,被秦政府通缉后,是逃到陈县作里监门潜伏下来的;发动秦末起义的首事者之一的吴广,是陈县近邻阳夏县人,而陈胜、吴广在泗水郡大泽乡起义后,迅速西进,直趋陈县,得到陈县父老乡亲的热烈拥护,在陈县建国定都,都是出于陈县独特的地理和历史条件。张良在陈县一带活动,结交了不少反秦的豪侠英雄;陈县的反秦风土,也加深了他为韩国复仇的决心。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军事镇压和法制建设双管齐下,逐一平息各国的武装反叛,以郡县什伍户籍制为基础的帝国化政策在各地步步推行,政权日趋巩固,统治日趋强化。

年轻气盛的张良,眼见复兴祖国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他觉得别无选择,决心以个人之力,刺杀秦始皇以报秦国灭韩的深仇大恨。

古今中外,刺杀既是个人复仇的方式,也是政治斗争的手段。作为政治斗争的手段,刺杀在两种情况下是有效的选择:一是在弱小对抗强大,无法做有组织的对抗时;二是在强大敌人的权力运作,集中于个人时。

春秋末年,负气的名将伍子胥由楚国逃到吴国,将勇士专诸推荐给吴国的公子诸光,刺杀了吴王诸僚,使公子诸光做了吴王,出兵攻破楚国,报了楚王杀死自己父亲和哥哥的冤仇。战国年间,严仲子与韩国丞相侠累有仇,请动武侠聂政刺杀侠累,在历史上留下了严仲子得人、聂政聂嫈姐弟刚烈侠义的千古英名。

秦灭韩国后的第三年,燕国太子姬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嬴政,虽然功亏一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情豪义,至今尚回荡在人们的耳边。

亡国后的张良,从贵胄公子沦落为民间的游侠。当他的弟弟不幸早逝的时候,家中尚有家僮三百余人和大量的土地财产。张良草草埋葬了弟弟,将全部家产变卖出售,仗义疏财,广交天下豪杰,四处寻求可以刺杀秦始皇的勇士。

张良先在陈县一带活动,后来继续东去。据说他曾经流落到朝鲜半岛,见过东夷君长仓海君。古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秦攻取燕国首都蓟城,燕国举国东移到辽东,秦军东进辽东灭燕,燕人逃往朝鲜半岛的不在少数。

也许,张良确是追寻燕人足迹到过朝鲜;也许,仓海君只是近海地区的豪士贤人,而张良是上穷碧落下黄泉,遍游天下,终于通过仓海君得到一名壮勇的武士,可以挥动一百二十斤的铁椎。张良开始实施刺杀秦始皇的计划。

博浪沙的惊天一击秦始皇是不安分而好动的人。统一天下以后,在种种兴功作事之外,他开始大规模巡游天下,十二年间,五次出行,最后死在巡游的途中。

秦始皇第一次巡游,是在公元前220年,也就是统一天下后的第二年。他这次巡游,走的是西北方向,目的是寻根祭祖,追寻秦人先祖发达的足迹,向列祖列宗报告统一天下的大业已经完成。他由咸阳出发,顺着渭河一直向西抵达雍城(今陕西宝鸡)。

雍城是秦国迁都咸阳以前的旧都,有孝公以前的多位秦公的墓葬和祖庙。秦始皇在雍城告祖祭祀以后,继续沿渭水西去,来到陇西郡西垂(今甘肃礼县),第一代秦公襄公和第二代秦公文公的墓葬祖庙,都在这里。西垂祭祀完毕,秦始皇再折回前往犬丘(今甘肃天水地区)。秦人的先祖,曾经在这里放牧养马,繁衍滋生。

以喜庆告慰牧马的先灵以后,秦始皇又翻山越岭,进入汧水河谷地区,由汧水上游的回中(今陕西陇县西北)越过陇山,进入北地郡,抵达泾水源头的鸡头山(今甘肃省平凉市西)。这一带地方,是秦人被周王召唤、定居称秦的发祥之地,当然也是秦始皇寻根祭祖的必经之地。从地理上看,鸡头山是泾水的源头,秦始皇了结寻根祭祖的心愿后,由鸡头山返回,沿泾水河谷东南去,再南下回到咸阳。

古代中国,泰山是天下的圣山,登泰山封禅,是人世间伟业完成、告祭于天的大礼。秦始皇将统一天下的伟业,告祭了西方的列祖列宗后,登泰山封禅就成了他第二次出行的目的。西行巡游的第二年,始皇帝一行由咸阳出发,出函谷关,经过洛阳、荥阳、大梁、定陶,抵达薛郡邹县的峄山(今山东邹县南),刻石颂功,着手封禅的准备。

准备就绪,秦始皇冒雨登泰山(今山东泰安北),行了封禅告天的大祭。由泰山下来,秦始皇兴致勃勃,走临淄,抵达胶东半岛的黄县(今山东黄县东),沿海经过腄县(今山东烟台西),来到山东半岛之东角的成山(今山东荣城),继续沿海西南行,在之罘山(今山东烟台北)刻石记功,抵达琅玡(今山东胶南南)。秦始皇在琅玡乐而忘归,迁徙三万户人家移居琅玡,修筑离宫高台,停留长达三个月之久。

黄海的波涛,琅玡台的奇幻,给秦始皇带来了难以忘怀的欢愉。遥远而不可及的海上仙山,仙山上居住有不死的仙人,仙人们采食着不老的仙草,过着天长地久的生活,无忧无虑,无病无苦,何等迷人的极乐世界,谁人能不心醉?回到咸阳不到一年,始皇帝再次踏上了东去的行程,开始第三次巡游,时在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第三次巡游东去时,始皇帝走了与第二次完全相同的线路,出函谷关,过洛阳、荥阳,奔大梁而去。想来,也许是希望重温第二次巡游时欢愉的旧梦,携故人走故道温故情,再见幻影。然而,冷酷的现实破坏了秦始皇的心情和梦想,浩浩荡荡的车马行列经过阳武县博浪沙(今河南中牟)时,突然遭到了刺客的狙击。

阳武县在三川郡的东部,博浪沙在阳武县南,正当由洛阳到大梁的东西大道上,战国时是韩国和魏国之间的地方。张良是韩国人,富于智慧,长于推算,对于韩魏间的交通要道,山川地形,了如指掌。他求得力士以后,密切注视着秦始皇的动向,当他得到秦始皇第三次出行的消息及其经过路线后,判断秦始皇必定再次经过博浪沙,于是与仓海力士潜伏于此,等候秦始皇车马行列的到来。

荆轲刺秦王画象石,上面显示了秦始皇一生曾遭遇过四次刺杀。一次在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即有名的荆轲刺秦王事件。

荆轲刺秦王,由濒临灭亡的燕国的太子姬丹主谋,以国使的名义送荆轲到秦王宫廷行刺,可以说是弱国对强国的国家恐怖行动。荆轲刺秦王之详情细节,由于有当事者御医夏无且的口述传承,《史记-刺客列传》叙述得惊心动魄,不仅成为历史叙事的经典,更成为永恒的艺术题材。秦始皇第二次遇刺,是荆轲刺秦王的续篇延续。

这次事件发生在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天下统一以后,刺客是荆轲的挚友高渐离。高渐离是击筑的名手,与荆轲是燕国蓟都时代的知音。荆轲刺秦王,高渐离送荆轲于易水上,那一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名曲,慷慨悲歌者是荆轲,抚筑伴奏者就是高渐离。荆轲死后,高渐离为完成荆轲的未竟之业,以筑艺入秦宫,失去双目得以接近秦始皇。他以重铅灌入筑中投掷行刺,失败被杀,以美丽的死回应了荆轲。

秦始皇最后一次遇刺,是在始皇帝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当时,秦始皇夜里微服出行咸阳郊外,在兰池遇到刺客,情势非常危险,有赖随行四名武士的力量,终于将对方击杀。秦始皇恼怒至极,下令在关中搜捕刺客同党,闹了二十日,民间博浪沙狙击,是始皇帝所遭遇的第三次刺杀。这次行刺,发生于秦始皇帝二十九年,完全出于张良的个人苦心谋划,是六国贵族亡国之恨淤积不散的宣泄。非常遗憾的是,由于没有当事人的证言,司马迁对于此事只做了如下的简单叙述:始皇帝到东方巡游,张良与仓海力士狙击始皇帝于博浪,风沙中铁椎误中乘舆副车。始皇帝大怒,严令天下搜捕刺客,闹了十日,情势急迫而紧张,都是为了张良的原故。

古代史往往是挂一漏万。由于叙述过于简单,后人往往就依照这些提出了种种疑问和拥有了无穷的想像空间。

马元材著《博浪沙考察记》说:“博浪沙在今河南省旧阳武县城东南隅。有邑令谢包京立古博浪沙碑尚存。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予至阳武,曾特往游观。当未至其地时,每疑所谓博浪沙者,必为深山大泽,茂林曲涧之地,可以薮匿逋逃;否则,发笱门,却笠居,凭力斗于穴,可幸免耳。不然,则张良何以必于此地狙击始皇帝?又何以狙击不中后,竟能大索十日而不可得?及亲莅兹土,始知除荒沙一大堆之外,殆全为无草木、无山涧溪谷之一大平原,牛羊散其间,可数而知也。……盖博浪乃当日一地名,其地必多风沙。……大概探知始皇东游,必经由此道,故与仓海力士预伏于此。又至天幸,始皇车马过此时适风沙大起,故遂乘此于风沙中狙击之。此种风沙起时,往往弥漫空中,白昼如夜,对面不辨景物。不仅阳武如此,予在开封,即已遇有三四次之多。正惟其狙击系在风沙之中,故观察不确,致有误中副车之事。亦惟其系在风沙之中,故虽狙击未中,亦无法能从万人载道之内,将主犯明白认出。及至大索十日之时,则张良等已去之远矣。”椎击秦王未遂后,秦政府的追查日益紧急,被悬榜通缉,不得不埋名隐姓,逃匿到东海郡下邳县(今江苏睢宁西北)隐居下来。静候风声过去。

东海郡大致在现在的江苏省,过去是楚国的东边领土,远离秦的中心地关中地区,山高皇帝远,是秦王朝的统治相对薄弱的地方,也是违法不轨、牛鬼蛇神隐居聚集的乐土。这种情况很类似于后来民国时期的几个省交界处,常常谓之“三不管”地带,天高皇帝远。

秦末之乱中崛起的英雄豪杰,出于东海及其邻近地区的不在少数,如韩信是东海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陈婴是东海东阳(今安徽天长西北)人。下邳县是东海郡邻接泗水郡的边县,紧邻下邳的泗水下相县(今江苏宿迁西南),是项氏一族的迁徙聚居地,张良与项氏一族的密切关系,由此生发;张良与刘邦的关系,也是因为东海与泗水相邻,下邳与沛县相距不远的地理牵连。

黄石传书在六国旧民的眼中,张良是天地英雄。以黄老智者的黄石公看,英雄张良,宛若璞玉尚需雕琢。

话说张良在下邳隐居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有一天,张良独自一人在城中漫游,经过流经下邳城的沂水桥头时,迎面走来一位身着布衣的老者。

老者走到张良的近处,一不小心,鞋子掉到了桥下。老者回头看着张良说:“小子,到下面去把鞋给我捡上来。”张良是六国贵胄后裔,堂堂刺杀皇帝的刺客,虽说是亡命在逃,也是年轻气盛、英雄一方的人物。听了老者的话,张良不禁愕然怒起,恨不得一拳打将过去。只是看在对方年老的份上,强忍下来,下得桥去,将鞋拾取上来。老者毫无感谢之意,伸出脚来吩咐张良道:“给我穿上。”张良心里更加愤怒了,但是都既然已经把他鞋子捡上来了,那就穿上吧,于是跪下身来,为老者将鞋穿上。老者坦然让张良为自己穿上鞋后,站起身来,微笑而去,没有留下一句话。张良大吃一惊,目送老者远去。老者走出有五百来步远,转身又走了回来,指着张良说道:“你小子还算是个识相的。五天以后的平明时分(天亮时),在这里等我。”此时的张良,知道老者不是一般的人,于是跪下来恭敬地施礼答道:“小子明白,谨遵吩咐!”五天以后的平明,张良如约前往,不料老者已经等在沂水桥头。老者怒斥张良说:“与老人有约,反而后到,成何道理?”说完转身离去,只丢下一句话:“五天以后早早来。”五天以后,张良早了一个时辰,鸡鸣时分就赶到桥头,老者又已经先到了,再次怒斥张良说:“为何还是晚到?五天后再来。”这样又过了五天。这次张良不敢有稍许怠慢,未到半夜就出发前往桥头等待。不久,老者也来了。老者见了张良,高兴地说:“这回就对了。”从怀中取出一个丝绸包袱递给张良说:“这里有帛书一部,读通了可以成为辅佐王者的师傅。十年以后兴事发迹,十三年后来济北相见,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话刚一说完,老者转身离去,再没有话,也从此不再出现。天亮以后,张良打开包袱,里面是一部用墨写在丝绸上的兵书,篇题是《太公兵法》。太公者,周文王、周武王的军政导师姜子牙也。姜子牙善于兵法谋略,辅佐文王行政强兵,辅佐武王灭殷兴周,被尊称为姜太公,封地就在领有济北的齐国。《太公兵法》,据说是姜太公的著作,是他一生政治军事经验的总结。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赠书教导张良的这位老者,后来被称为黄石公。黄石公的得名,源于他留给张良的那句话,“十三年后来济北相见,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据说,十三年后,张良跟随刘邦经过济北郡,果然在谷城县境内的谷城山下见到了一块黄色的石头,张良大为感铭,取下石头宝贵珍藏,奉时祭祀。张良死的时候,将这块石头放在自己的棺椁中一同埋葬,嘱咐后人,扫墓祭祀的时候,一定要供奉黄石,如同自己生前。

黄石公与张良的故事,是司马迁采访收集的传说。司马迁不是迷信鬼神的人,但他以为人世间的怪异神奇是有的。张良本身就是一位神奇的人物,他早年刺杀秦始皇,后来辅佐刘邦平定天下,晚年超脱人世辟谷求仙,一生不同凡响,为人行事,宛若有仙人指引。司马迁以为,张良见黄石公的事,怪异是怪异,也在人间的情理变异之中,所以特别详细地记录下来。

历史不仅是往事的记录,也是对于往事的解读。作为一种历史学的解读,张良是信奉黄老道家的人,黄老道家是假托黄帝和老子为始祖的新道家学派。假托黄石现身的老者,大概是战国末年黄老道家的一位智慧的传人。黄石公当是齐国济北谷城人,齐亡以后,避难迁居下邳,虽说是隐居,却密切关注天下形势。张良来到下邳,他的身世来由、一举一动,都在黄石公的眼目中。

张良是韩国贵胄后裔,韩灭以后,他主谋刺杀秦始皇,惊天动地。在黄石公看来,张良刺杀秦始皇,不过是恩怨发于个人的匹夫之勇,而为祖国复仇的大业,其根本在于推翻暴秦,恢复故国。行事偏离根本,逞意气于一搏,正是年轻气盛、少年方刚的血气。若要成就大事,尚需要加以打造磨练。就性情而言,强权暴政之下,首先要能够韬晦隐忍,等待时机;就行事而言,复国灭秦,一定是有组织的军政大事,需要相当的智慧谋略,兵法政略的学习正是眼下的要事。黄石公自感年事已高,有意将自己密藏多年的兵书托付于张良。他用忍耐试探,一而再再而三地委屈张良,良苦用心,意在磨练英才。

黄石公交付给张良的《太公兵法》,就是假托姜太公名义的古代兵书系列,至今流传于世的,有《黄石公三略》、《阴符经》和《六韬》。我通读三部太公书,感叹有加,张良后来辅佐刘邦平定天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的智慧谋略,正是渊源于《太公兵法》。据说张良修得《太公兵法》以后,说与别人听,都没有反应,说与刘邦听,刘邦马上觉得好,当即一一实行。由不得张良感慨:“沛公殆天授。”从此不愿意离去。天授天授,上天所授与也。张良的聪明智慧,是上天所授;刘邦的英断决行,也是上天所授。上天又假手黄石公和《太公兵法》将二人连接在一起,打造出君主和帝师、主帅和谋臣的天作之合。

刘邦集团“共天下”的理念,是由张良提出来的。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决战陔下,张良正式向刘邦提出,只有君主能够与诸侯臣下“共天下”,才能上下内外协力,击败项羽,取得胜利。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建议,与各国约定共同分配天下权益,终于集结诸侯国联军,一举击败项羽。

矢志抗秦的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后因自感身单势孤,难以立足,只好率众往投景驹(自立为楚假王的农民军领袖),途中正好遇上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两人一见倾心,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于是,张良果断地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跟从刘邦。作为士人,深通韬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谋略的前提则是要有善于纳谏的明主。这次不期而遇,张良“转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纷纭复杂的形势中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他的聪明才智也有机会得以充分地发挥。

张良住在下邳时,行侠仗义。项伯曾经杀了人,跟随张良躲藏起来。

过了十年,陈涉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个青年。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驻在留县。张良打算前去跟随他,半道上遇见了刘邦。刘邦率领几千人,夺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便归附了他。沛公任命张良做厩将。张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刘邦献策,刘邦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张良对别人讲这些,别人都不能领悟。张良说:“沛公大概是天授予人间的。”所以张良就跟随了刘邦,没有离开他去见景驹。

等到刘邦到了薛地,会见项梁。项梁拥立了楚怀王。张良于是劝说项梁道:“您已经拥立了楚王的后人,而韩国各位公子中横阳君韩成贤能,可以立为王,增加同盟者的力量。”项梁派张良寻找到韩成,把他立为韩王。任命张良为韩国司徒。

张良“复韩”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复家”的政治夙愿也得以实现,因而竭尽全力扶持韩王成,挥师收复韩地(指战国时韩国地盘),游兵于颍川附近,时而攻取数城,时而又被秦兵夺回,迟迟未能开创大局面。

这一年年底,楚怀王命刘邦、项羽分兵伐秦,并约定:谁先入关进咸阳,谁便可以立而为王。刘邦取道颍川、南阳,打算从武关进入关中。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刘邦率兵攻占颍川。韩王和张良便与刘邦会合了。刘邦请韩王留守阳翟(韩故都,今河南禹州市),而让张良随军南下。九月,军队抵达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市)。南阳郡守奇退入宛城(河南南阳)固守。

刘邦灭秦心切,见宛城一时难以攻取,打算绕过宛城继续西进。张良认为不妥,劝道:“您虽然急于进关,但这一路上秦兵还很多,而且都扼据着险要的地势。现在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的秦兵从后面追杀过来,那时,强秦在前,追兵在后,就很危险了。”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更换旗帜,率兵乘夜间抄小路悄悄返回。拂晓时分,刘邦的军队已把宛城重重围住。接着,刘邦又采纳了陈恢的意见,以攻心之术,招抚南阳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地轻取了宛城。解除了刘邦西进的后顾之忧,刘邦兵威大振,南阳郡的其它城池见太守已降,纷纷起而效之,望风而降。

同年十二月,刘邦率军抵达蛲关(今陕西兰阳东南)。蛲关是古代南阳与关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难攻,是通往秦都咸阳的咽喉要塞,也是拱卫咸阳的最后一道关隘,秦有重兵扼守此地。刘邦赶到关前,想要亲率所部两万余众,强行攻取。

张良劝谏道:“目前秦守关的兵力还很强大,不可轻举妄动。”刘邦惟恐项羽大军先入关中,因而心急如焚,忙向张良问计。张良向刘邦献了一个智取的妙计。他说:“我听说蛲关的守将是个屠夫的儿子,这种市侩小人,只要用点财币就可以打动他的心了。您可以派先遣部队,预备五万人的粮饷,并在四周山间上增设大量军队的旗号,虚张声势,作为疑兵。然后再派郦食其多带珍宝财物去劝诱秦将,事情就可能成功了。”刘邦依计而行,蛲关守将果然献关投降,并表示愿意和刘邦联合进攻咸阳。刘邦大喜,张良却认为不可。他冷静地分析道:“这只不过是蛲关的守将想叛秦,他部下的士卒未必服从。如果士卒不从,后果将不堪设想。不如乘秦兵懈怠之机消灭他们。”于是,刘邦率兵向蛲关突然发起攻击,结果秦军大败,弃关退守蓝田(今陕西蓝田县西)。刘邦乘胜追击,引兵绕过蛲关,穿越蒉山,大败秦军于蓝田。然后,大军继续西进,于公元前206年元月抵达霸上(今西安市东二十五里)。

公元前205年,正当项羽与齐、赵激战时,刘邦率兵出关向中原进军。汉军声势浩大,共五十六万人,东向伐楚,次年四月,攻下了彭城。

这时,秦二世已被赵高杀死,仅仅做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婴眼见义军兵临城下,大势已去,只好似绳系颈,乘素车白马,捧着御玺符节,开城出降。至此,雄霸四方、威振海内的大秦帝国灭亡了。

刘邦从奉楚怀王之命西进,到进入关中,迫使子婴投降,历时仅一年,由于他采纳了张良的计谋,保证了军事上的顺利进展,从而赢得了时间,终于比项羽抢先一步进入关中。

当初,项羽和宋义向北去救赵,等到项羽杀了宋义,代替他做了上将军,各路将领如黥布等都归属了项羽;打败了秦将王离的军队,降服了章邯,诸侯都归附了项羽。赵高杀了秦二世之后,派人来求见,想和刘邦定约在关中分地称王。

沛公以为其中有诈,就用了张良的计策,派郦生、陆贾去游说秦将,并用财利进行引诱,乘此机会前去偷袭武关,攻了下来。又在蓝田南面与秦军交战。增设疑兵旗帜,命令全军,所过之处,不得掳掠,秦地的人都很高兴,秦军瓦解,因此大败秦军。接着在蓝田的北面与秦军交战,又大败秦军。于是乘胜勇战,终于彻底打败了秦军。

马上焉能治天下陆贾是楚国人,以幕僚宾客的身份随从刘邦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刘邦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

在刘邦刚平定天下的时候,尉他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刘邦考虑天下初定,中国劳苦,就没有诛杀尉他,还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他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贾到了南越,尉他梳着当地流行的一撮锥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陆贾。

陆贾就此向尉他说道:“您本是中国人,亲戚、兄弟和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而现在您却一反中国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也就要临头了。

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中国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大汉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因此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桀傲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尉他听罢,立刻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得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义了。”接着,他又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有德有才呢?”陆贾说道:“您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他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郦生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皇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国。而中国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您的人众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竟同汉朝相比!” 6neFxkql2s8gzT6jYd8XYx8TrPAvAdPthTrRqhAVNS/QYSMrPapZxG1BOZGnF9K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