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追忆似水年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的《清平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追忆似水年华。

晏殊是北宋文人中地位很高的一位,他在很小的时候就以才学闻名,七岁就能写文章。景德初年,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被赐同进士出身。历任太常寺奉礼郎,翰林学士,太子左庶子,加给事中,迁礼部侍郎、枢密副使。因论事得罪太后,以刑部侍郎身份任宣州和应天府的知府。后为御史中丞,改兵部侍郎,兼秘书监,资政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明道元年迁参知政事,尚书左丞。庆历中官至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纵观晏殊的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但是却政绩平平,然而他在文坛却颇有建树。《宋史》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其词擅长小令,多为表现官僚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闲情逸致之作。

“一曲新词酒一杯”,主人公的生活是悠闲自在的,他陶醉在美好的时光中,陶醉在生活的享受中。“去年天气旧亭台”,这亭台是他常常登临的,在这里听曲填词,赏月弄花,浅酌低吟,这里留下了青春的足迹和叹息。“天气”和“亭台”在此组成了美好的世界,勾起词人许多的回忆和体验。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实的情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但边听边饮,这情境却又不期然触发了词人对“去年”所经历类似情景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亭台楼阁,一样的清歌曼舞,美酒佳肴。然而,在这似乎一切都依旧的表象下面又分明能够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与事。

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之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与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只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的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还包含着某种理性的思考。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紧接着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是千古名句,不但遣词造句立意高妙,而且情绪表达得非常婉转,使整首词洋溢着生命韵味,富有灵动的诗意。体现出主人公的伤春之情,展现出主人公对美好年华的留恋。此联工巧而浑然天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正是这首词名垂千古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包含的意蕴。花的凋落,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却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的季节,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正对应着上片的“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之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也就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的哲理:一切必然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成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是美好事物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词人以“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结束全词,给人一种戛然而止却余韵悠长的感觉。主人公为什么“独徘徊”呢?因为这小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亭,包括那日复一日的夕阳西下和年复一年的花落燕归,都会让他沉思,都启示着他去领会,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意识到时光的逝而不返,从而加深了对生命存在意义的理解。

从这个意义上看,这首小令还真的就不是单单写闲愁的了。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了司空见惯的现象,却又富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的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的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回忆往事;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去年”句:语本唐人邓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香径:花园里的小路。

我填上一曲新词,倒上一杯美酒,此时的天气,与去年相同。夕阳西下时光流转,令人无可奈何,只看见花儿凋零;似曾相识的春燕又飞回来了。美好的事物无法挽留,想到这些令人感伤的情境。我独自在花园的小径上徘徊,感觉到很伤感。

诚实的晏殊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十四岁就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可以不必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够得到官职,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

事情十分凑巧,那次考试的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而且还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这样一来,他本来可以毫不费力的从几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但是晏殊却并没有因此而高兴,而是在接受皇帝复试的时候,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外出一个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与大臣们在商议之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写得仍然非常好,得到了皇帝的褒奖。

晏殊在步入仕途之后,每天办完公事,回到家里总是会闭门读书。后来皇帝得知这一情况,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辅佐太子的官员。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的时候,皇帝又称赞他闭门苦读的精神。晏殊却说:“我不是不喜欢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的。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嘉奖的。”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才实学,又质朴诚实,是难得的人才,几年之后又提拔他做了宰相。

晏殊的仕途是非常平坦的,六十三岁时被封为临淄公。死后,宰相苏颂作他的谥仪(宣布谥号的主持官),被谥为“元献”,仁宗皇帝为他题写了墓碑的碑额:“旧学之碑”,欧阳修为他撰写碑文,可谓是盛极一时。

晏殊的富贵靠的不是处心积虑的钻营、排挤同事、陷害上级等小人的手法,而是靠着天赋的才华、正派的品质。晏殊的一生是平凡的,但是晏殊的文学造诣之高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他的词中洋溢着富贵的气象,而这种富贵气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他人生迹遇的自然写照。这种平静富贵的气氛,无可奈何的心境,比陶渊明、谢灵运所歌唱的那些对平淡生活的追求自然得多、可信得多、亲切得多、实在得多。

人们总是喜欢说只有疾风暴雨才能考验人。其实,疾风暴雨只是一种紧急的状态、短暂的状态,在疾风暴雨过后,还是风和日丽,百无聊赖的时光,所以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只有平凡才是最真实最可贵的。

都是“闹”字惹得火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宋祁都是“闹”字惹得火。

在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中,描写春天的篇章数不胜数,宋祁的《玉楼春》就是公认的一篇佳作,全词想象新颖,颇具特色。词人在赞颂明媚春光的同时,又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情趣。上片写春日绚丽的景色,颇有精到之处,尤其是“红杏枝头春意闹”点染得极为生动。下片抒写寻乐的情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其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所谓“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此词上片从游湖写起“东城渐觉风光好”,叙述的语气缓缓而来,表面上似是不经意之语,但“好”字却已压抑不住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以下三句就是“风光好”的具体发挥与形象写照。首先是“縠皱波纹迎客棹”,以拟人化的手法,将水波写得生动、亲切而又富于灵性。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盈盈的春水,那一条条漾动着的波纹,仿佛是在向客人招手表示欢迎。让人们跟随她去观赏“绿杨”,“绿杨”一句写远处杨柳如烟,一片嫩绿,虽然是清晨,却仍有轻微的寒气。“绿杨”点出了“客棹”来临的时光与特色。“晓寒轻”写的是春意,也是词人心头的情意。“波纹”、“绿杨”都是春天的象征。但是,更能象征春天的却是春花,在此前提下,上片最后一句终于咏出了“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千古绝唱,以杏花的盛开衬托浓浓的春意,词人以拟人的手法,用一个“闹”字,将烂漫的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如果说这一句是画面上的点睛之笔,还不如说是词人心中绽开的感情花朵。“闹”字不仅形象的表现出杏花的纷繁艳丽,更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了出来。“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

下片则一反上片明艳的色彩、舒朗的意境,感叹人生如梦,岁月虚无缥缈,匆匆即逝,因而应当及时行乐,从词人的主观情感上对美好的春光做进一步的烘托,感叹浮生若梦,苦多乐少,不能吝惜金钱而轻易放弃这欢乐的瞬间。词人身居要职,官务缠身,很少有时间或机会从春天里寻找人生的乐趣,故引以为“浮生”之“长恨”。于是,就有了宁弃“千金”而不愿放过大好春光,获取短暂“一笑”的感慨。此处化用“一笑倾人城”的典故,抒写词人携妓游春时的心境。既然春天如此可贵可爱,词人禁不住“为君持酒劝斜阳”,提出了“且向花间留晚照”的强烈要求。这要求是“无理”的,因此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却能够充分表现出词人对春天的珍视,对光阴的爱惜。

这首词章法井然,开阖自如,言情虽缠绵却并不轻薄,措词虽华美而不浮艳,将执著人生、惜时自贵、流连春光的情怀抒写得淋漓尽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宋祁诗词俱佳。其诗内容多为书景状物,文字工丽,描写生动。他的词更是为人称羡,正是因为“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博得了时人的交口称赞,同时代的词人张先便送给宋祁”红杏尚书”的雅号。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縠皱:即皱纱,比喻水的波纹。

浮生:指飘浮无定而短暂人生。

在城的东边已经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风光旖旎,出门踏春,只见水面上泛起的波纹如同轻纱上的皱纹,杨柳已经变绿了。远远望去如同笼罩了一层缥缈的烟雾,而春寒料峭,凉意依然,只有那枝头盛开的杏花装扮着烂漫的春光。人生如梦,俗务缠身,少了一些欢愉的时光,我真愿意用千金来博得美人的微笑,和朋友举杯挽留那稍纵即逝的夕阳,让她陪伴我们在花间漫步悠游。

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西周的时候,周幽王得到一名绝世美女,名叫褒姒,她是古褒国人为了赎罪,而献给天子周幽王的。褒姒长的美极了,她的容貌简直就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她虽然有一张美妙绝伦的容颜,但是却像被贬到凡间的仙子一般,总也快活不起来,整天都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

周幽王非常宠爱她,但是却始终都没有见过她笑的样子,幽王心里非常着急,怎么办呢?今天山珍海味,明天绫罗绸缎,后天歌舞升平,花样层出不穷,但结果却只有一个--失败:这美的像是不食人间烟火似的褒姒,人间的乐趣对她而言却都显得索然无味。而这昏庸的周幽王却放着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的国家不去治理,成天就想着如何才能逗褒姒一笑。

周幽王已经无计可施,褒姒依然是我行我素的冷冰冰。后来周幽王手下的一名弄臣想出了一个馊到极点的主意,他建议周幽王命人点燃烽火台上的狼烟,然后就可以和褒姒在那里等着看笑话了。古时候通讯工具不发达,当国家受到侵略的时候,就点燃烽火做为警报。西周的诸侯们看到烽火警报,都以为是外敌入侵,纷纷率大军前来解救。等他们匆忙赶到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是天子为了个女人而戏弄他们,诸侯们都感到像是被人扇了一记响亮的耳光,窝着一肚子火却又无可奈何,只好乱哄哄、闹嚷嚷、垂头丧气地回去了。褒姒呢,看到这番场景,只觉得周幽王很无聊,不由得大笑起来,而周幽王也终于达成心愿,看到美人的笑容了。

周幽王干的这件荒唐事儿,历史上称之为“烽火戏诸侯”。但是历史又和周幽王开了一个玩笑,没过多久,北方蛮族犬戎大举进犯。周天子慌忙命人燃起烽火,向诸侯求救。诸侯们看到冲天的烽烟,心里就想:“肯定是天子为了那女人又在戏弄我们!”于是,没有一个诸侯引兵来救,周天子也就顺理成章地亡了国,自己也命丧于犬戎的乱刀之下。

你在他乡还好吗

美人没有错,都是昏君惹得祸。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对于褒姒以及那一段历史,后人以一个成语“倾国倾城”来形容。自那以后,又有几位美女,让宠幸她们的人倾了国倾了城,譬如貂禅,譬如杨玉环,譬如陈圆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忆王孙春词(萋萋芳草忆王孙)李重元你在他乡还好吗。

历代描写春闺相思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而李重元的这首《忆王孙-春词》则别有一番韵味。见芳草而念王孙,登楼眺望而不见伊人归来。眼前雨打犁花,窗外杜宇声声。春色恼人,动人愁思。词的结尾两句,渲染出黄昏时分的凄恻气氛。伤离意绪,也就浮现纸上。全词委婉曲折,轻柔细腻。

李重元,传世的词作仅有《忆王孙》四首(春词、夏词、秋词、冬词),这一首为其四首中的春词。这首词所表达的是一个古老的主题:春愁闺怨。

就其遣词造句来看,全词所用也无非是宋词中惯用的语汇,如柳外高楼、芳草斜阳、梨花带雨、黄昏杜鹃。但是正像有才情的作曲家仅仅凭借七个音符的不同组合就能构成无数美妙的乐章一样,这首词也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意象组合和不露痕迹而浑然天成,精巧别致的构思,描写了一个独立、不可替代的艺术形象。

这首词主要是写景,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思绪。那一份杳眇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加浓逐步显示的。在场景的转换上,词作又呈现出一种由大到小,逐步收束,词终而趋于封闭的心态特征。这首词起笔展示的是一种开阔的伤心碧色:连天的芳草,千里萋萋,极目望去,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之外,闺中人的心也轻轻飘到天的尽头了。接下来,场景收束为田间路头的杨柳和柳外的高楼。继而,在一声声杜鹃的鸣唱中,黄昏即将来临,随着时间的推移,场景再次收束为小院梨花带春雨。最后,暮色渐入庭院,场景收束为一个无言深闭门的近镜头。可以想见,闭门的人游荡在千里之外的芳心也将最后回到紧闭的心扉之内。词作结构由大而小,由外而内,由景生情。这一特征又准确地表现了古代妇女那种内向型的心态。

这首词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以锤炼字句为能事,因为可以看见词中选用的都是一些最常见的意象。这些意象大多在前人的诗词中反复出现过,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感情。这些意象本身就有很强的美的“张力”,足以调动人们的生活文化积累,从而帮助读者想象出美丽的意境。比如,词中写到的芳草、杨柳、高楼、杜宇、梨花,无一不是中国文学史中的基本意象。这些意象经过历代诗人的传唱,已经具有了一触即发、闻声响应的高度感发能力。就拿“柳”来说,从《诗经》中的“杨柳依依”到韦庄的“无情最是台城柳”,从李白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到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一缕柳丝被寄寓了中国文人无限的愁绪!人们读到这个字,就会随着各自的文化积累不同程度地感受到那种萦绕在心头的忧怨。

这首词中的其他意象也大多具有这种美的联想性。因此,当词人把这些意象巧妙的组合到一起时,就形成了一种具有更丰富的启发性的画面。于是人们在熟悉中发现了陌生,在有限中找到了无限。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萋萋:草茂盛貌。

王孙:旧诗词中对男子的称呼。

刘安《招隐士》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杜宇:即杜鹃鸟。

芳草萋萋,让我不由的思念着在外的朋友。我凭倚着高楼,望着柳外的天空,黯自伤怀。杜鹃的叫声悲悲切切,令人不忍再听。天色临近黄昏,无情的风雨吹得梨花满地,我只好关上院门。

杜宇化鹃杜宇,相传为古蜀国的君主。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此时的蜀地人烟稀少,都荒芜沼泽地。杜宇教化人民务农,实行按季节耕种的农耕制度,致力于发展稻作农耕,是最早开发成都平原的主要功臣,因而深得人心,后世因此将他奉为农神。

杜宇晚年的时候,洪水泛滥成灾,蜀国人民平静的生活被打破,杜宇带领人民治水,但是始终无法根治。于是让丞相鳖灵负责治水。鳖灵察看了地形,勘测了水势,凿通玉山(即玉垒山),打开金堂县峡(即金堂县龙泉山与云顶山之间的峡口)疏导洪水得已宣泄,水患被治理好了,蜀地的民众得以安居乐业。杜宇觉得鳖灵治水有功,于是禅位给丞相鳖灵,年号叫开明。这大约是公元前7世纪初的事情,相当于历史上的春秋早期。

杜宇后来退隐到西山,传说他死后的灵魂化作鹃鸟(也称作子规)。每年春耕时节,子规鸟鸣,蜀地的人民听到了就会说:这是我们望帝的灵魂,因此把这种鹃鸟叫做杜鹃,也称杜宇。后世往往以望帝、杜宇作为哀悼故君的典故。

《文选左-思蜀都赋》:“碧出苌弘之血,鸟生杜宇之魄。”刘逵注引《蜀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云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鸟鸣皆曰望帝也。”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曰杜主,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患,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受之义,遂禅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蜀国人之所以将先主杜宇幻化为杜鹃鸟,是因为杜鹃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众所周知,杜鹃,又名布谷鸟,是农林益鸟。师旷《禽经》云:“杜鹃出蜀中,春暮即鸣,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杜宇掌政时期,向人民传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就了古蜀国的农耕文明,所以后人容易把杜鹃和杜宇联系起来。其次,杜鹃鸟的吟唱则有“四音一节”的旋律,声音非常凄厉,容易引发人的哀思,所以杜宇死后,蜀地民众为了表达对他的追思之情,将其幻化为杜鹃。

有感于这动人的神话故事,历代文人均有诗作加以歌颂:唐杜甫《杜鹃行》诗云:“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诗云:“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商隐《锦瑟》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清代康有为《戊戌八朋国变记事》诗:“小臣东海泪,望帝杜鹃红。”杜鹃日日劝人归,一片归心谁得知。

望帝有神如可问,谓予何日是归期。(宋谢枋得《春日闻杜宇》)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愁难尽,水长流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一剪梅》)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愁难尽,水长流。

雨后的傍晚,天空和江面都澄澈如洗。词人登临纵目、望尽天涯的境界跃然纸上。“渐霜风凄紧”,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季节复经雨水的涤荡,时光景物因此就又生出了一番变化。这样一来词人用一“渐”字,形神毕备。深秋时节,雨洗暮空,才感觉到凉风忽至,顿觉气氛凄然而遒劲,衣衫单薄的游子,感觉到难以抵挡的凄凉和悲伤。一个“紧”字,从气氛到声韵写尽了悲秋之气。再一个“冷”字,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都是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的精彩处就在“当楼”二字,好像全宇宙的悲秋之气都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词意由苍茫陡然变得悲壮起来,进而转入细致的沉思,由仰观转为俯察,所见之处皆是一片凋落的景象。“红衰翠减”,倍显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个“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和忧愁,接下来“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这种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是“无情”的意思,这一句蕴含了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点明的背景是登高临远,说是“不忍”,则又多了一番曲折、多了一番情致。至此,全是以写景为主,将情寓于景中。但下片的妙处则在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高远眺,却偏又想到故园闺中的人,应该也是登楼望远,盼望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是显得灵动。

结尾处是点睛之笔。“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是相关联的,交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所见的景物,皆为“倚闺”时所看到的;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出来的;而“争知我”三个字则化实为虚,使思归的苦愁,怀人的感情表达得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严谨,结构细密,将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的意绪,表露无遗。而白描的手法,再加上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以望乡为主旨,通篇贯串一个“望”字,词人的羁旅之愁,飘泊之恨,全都从一个“望”字中透出。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的痛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言浅近而感情深挚。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苏东坡评价其中的佳句“不减唐人高处”。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甬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八声甘州: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因属边地乐曲,故以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而成的慢词。因全词前后共八韵,故名八声。又名《潇潇雨》、《宴瑶沁池》等。《词谱》以柳永为正体。九十七字,平韵。

潇潇:形容雨声的急骤。

凄紧:一作“凄惨”。

是处:到处,处处。

红衰翠减:红花绿叶,凋残零落。李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煞人”。

翠:一作“绿”。

苒苒:茂盛的样子。一说,同“冉冉”,犹言“渐渐”。

物华:美好的景物。

渺邈:遥远。

淹留:久留。

顒望:凝望。一作“长望”。

天际识归舟: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争:怎。

恁:如此,这般。

凝愁:凝结不解的深愁。

傍晚时分独立江边望着潇潇的暮雨从天空中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水的清洗,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风霜逐渐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到处是一幅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的景象,美好的景物渐渐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登上高山眺望远方那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望回家的想法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到处漂移不定,为什么还要苦苦地停留在异乡?想起家中的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放眼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能够知道,我在异乡倚着栏杆眺望故乡的时候,也是这样愁思深重。

宋代的流行歌手--柳永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由此可以想象柳永的词作在当时流传之广。

柳永(987?--1053?),原名柳三变,字耆卿,崇安人。柳永也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把科举考试作为自己人生的第一要务,哪知他的仕途却充满了坎坷。他于公元1017年赴京赶考,没有考上。他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五年,第二次参加科考又没考上。他便写了一首《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志。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很明显这是一牢骚的词,说的是我没考上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有才,也一样会被社会承认,我是一个没有穿官服的官。要那些浮名有什么用呢?还不如抛弃它,把酒高歌。柳永正是用他那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却征服了所有的歌迷(词在当时是配上音乐来唱的),在所有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上都能听到他的作品,最后还传到了宫里。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听到这首词大为恼火。

又过了三年,柳永再次参加科举考试,终于以他出众的才华脱颖而出。但是当皇榜的名单送到皇帝那里圈点的时候,宋仁宗看到了柳永的名字,想起了他那首《鹤冲天》,就在旁边批道:“且去浅斟低吟,何要浮名?”把他的名字勾掉了。

皇上轻轻的一笔,彻底把柳永推到市民堆里去了。柳永只好自我解嘲说:“我是奉旨填词。”从此他终日流连于歌馆妓楼,瓦肆勾栏,他的文学才华和艺术天赋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多情婀娜的女子产生了共鸣。仕途上的失意并没有妨碍他艺术上的创造,可以说,正是这种失意造就了独特的词人柳永,造就了独特的“俚俗词派”。

柳永浪迹于歌楼妓馆,以卖词为生,这样生活了十七年。然而就是这十七年,成就了他日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盛名。十七年后,在柳永47岁那年,他将名字改成了柳永方才考中进士,做了几任小官。对柳永而言,很难说他的经历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然而,对于中国文学尤其是宋词来说,这段“奉旨填词”的遭遇却绝对是大幸。

和“时势造就英雄”一样,如果柳永没有那样的境遇,也就没有柳词的传诵千古。他的遭遇为他提供了一个接近和了解下层人民的机会,为他反映人民疾苦的词作注入了生命和活力。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尤其熟悉歌妓们演唱的民间乐曲,加之他长年往来于秦楼楚馆,流连于教坊歌台,受到了乐工、歌妓的影响,才得以创造出以白描见长,铺叙点染,状抒情致的柳体词。与皇帝贵族相比,柳永是仁爱的。他的词对聪明多慧而又不幸的歌妓深表同情,写出了她们对正常人生活的想往,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因此柳永受到了她们的爱恋和尊重。

柳永历经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这四次大考共取士916人,其中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然而柳永却至今还享有殊荣。

月婵娟,情缠绵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回乡偶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绿头鸭咏月(晚云收)晁元礼月婵娟,情缠绵。

晁元礼的《绿头鸭-咏月》是一首描写中秋月景兼而怀人的佳作。此词以清婉和雅的语言,对中秋月景和怀人情思作了细腻传神的描写。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对本词给予了高度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然其后又岂无佳词?如晁元礼《绿头鸭》一词殊清婉,但樽俎间歌喉,以其篇长惮唱,故湮没无闻矣。”开头两句“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一笔宕开,为下边的铺叙,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晚云收尽,淡淡的天空里出现了一片琉璃般的色彩,这就预示着皎洁无伦的月亮即将升起,以下的一切景和情都从这里生发出来。接着“烂银盘”句写海底涌出了月轮,放出了无边无际的光辉,使人们胸襟开朗,不觉得注视着天空里的玉盘转动。“莹无尘、素娥澹伫;静可数、丹桂参差。”写嫦娥素装伫立,丹桂参差可见,把神话变成了具体的美丽形象。“莹无尘”、“静可数”和上边所说的“晚云收”、“千里澄辉”的脉理暗通。到这里,月光和月中景已经写得很丰满。中秋是露水初降,天气已凉未寒时,是四季中最宜人的节候,良辰美景,使人流连。“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化用了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和韦应物“流萤度高阁”的名句,写出了在久坐之中、月光之下所看到的两种景物,这是一片幽寂之中的动景,两种动态的景物显得深夜更加静谧。“瑶台冷,栏干凭暖,欲下迟迟。”中的“栏干凭暖”表明,赏月人先是坐着的,而且坐得很久;后来是凭栏而立的,立的时间也很长,以致把阑干都偎暖了,从而委婉地表现出词人不单单是留恋月光,而是在望月怀人。结语直抒词人的怀人情意,曰“欲下迟迟”。

过片“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这两句,上承“欲下迟迟”,下启对情思的描写。过片接得自然妥贴,浑然无迹,深得宛转情致。下面主要从对方写起。遥想对方在此夜里“最关情”的当是“漏声正永”,“暗断肠”的应为“花影偷移”。随着漏声相接、花影移动,时间在悄悄地消逝,而两人的相会仍遥遥无期,故而有“暗断肠”之语。料想明天月夜,清光也未必会减弱多少,只是明天夜里是阴是晴,谁能预料得到呢?两人之所以共同留恋今宵清景,是因为今年一别之后,只能等到明年再相见了。这是接写对方的此夜情,自己怀念对方的情思,不从自己方面写出,而偏从对方那里写出,对方的此夜情,也正是自己的此夜之情;写对方也是写自己,心心相印,虽遥隔两地而情思如一,越写越深婉,越写越显出两人音尘别后的深情。歇拍三句“人强健,清樽素影,长愿相随。”结得雍容和婉,有不尽之情,而无衰飒之感。这首词的结句与苏东坡的《水调歌头》结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化来。但苏词劲健,本词和婉,艺术风格迥然不同。

这首长调词在词人笔下操纵自如,气脉贯串,不蔓不枝,徘徊宛转,十分出色。其佳处在于起得好,过得巧,而结得奇。正如沈义父评说长调慢词时,所说的,“第一要起得好,中间只铺叙,过处要清新,最紧是末句,须是有一好出场方妙”(《乐府描述》),这首词的末句堪称“一好出场”,显露了全词的和婉之妙。

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

烂银盘、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

莹无尘、素娥淡伫,静可数、丹桂参差。

玉露初零,金风未凛,一年无似此佳时。

露坐久、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

瑶台冷,阑干凭暖,欲下迟迟。

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

最关情、漏声正永,暗断肠、花阴偷移。

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

共凝恋、如今别后,还是隔年期。

人强健,清尊素影,长愿相随。

烂银盘:形容中秋月圆而亮。

素娥:嫦娥的别称。

淡伫:淡雅宁静。

丹桂:传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

玉露:白露,露珠。

金风:秋风。五行中秋属金,故称秋风为金风。

夜晚,天上的云彩都已经飘散,淡淡的天空出现一片琉璃的光彩。明亮皎洁的月亮从海底升起来了,光辉照耀千里。月亮是那么的安静而美丽,仿佛可以看见嫦娥伫立其中,桂树参差摇曳。露水悄悄落下,秋风也并不寒冷,这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静静地坐着,萤火虫不时飞过,乌鹊向南边飞去。天气渐冷,凭栏远眺把栏杆都偎暖了,但是仍久久不愿离去。想念佳人,自从分别之后,相思之情就缠绕着我,时光流逝,思念之情与日俱增,然而相会却遥遥无期。想象明天的月夜,清光未必会减少,但是明天夜里的天气谁又能知道是什么样呢?之所以留恋今天的光景,是因为今天一别要一年之后才能相见。一杯清酒,对影而饮,只愿能够长厢斯守。

嫦娥奔月与吴刚砍桂相传,远古的时候有一年,天上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大地都被烤得冒烟,海水也枯竭了,老百姓眼看就无法生活下去了。

这件事情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

后羿因此立下了盖世奇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都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了传艺狩猎以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了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即刻就能够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自己的妻子,于是就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长生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刻就飘离了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嫦娥仙子。

傍晚,后羿回到家里,侍女们向他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情。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夜空呼唤着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一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听说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便在民间流传开了。

而古籍中关于嫦娥的传说则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完全不同,如《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高诱对此注释说:“嫦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嫦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在众多关于月亮的传说中,还有一种是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一个叫吴刚的人,他长年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于是就被贬到月亮里砍月桂树,但是月亮中的月桂随砍随合,砍伐不尽,因而后世的人才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地砍伐月桂的形象。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宋苏轼《中秋月》)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tZ/wa2Aws64IqYrxqOk9zV9qYJ2MUrHsQfzTXwipAAZ+LM8JVuNGcUezW1O0RRL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