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部分

第二节将战争艺术化的武将

兵圣--孙武

孙武(约前535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人,齐国贵族、将门之后,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年轻时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古代名相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策略。约公元前517年,孙武因不堪齐国攻争频仍,于是离开故乡千乘,南下吴国,并在吴国结识了因避难而来的伍子胥,自此成为莫逆之交。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不听孙武劝阻,出兵攻打新即位的越王勾践,结果大败,气愤病死。孙武及伍子胥帮助阖闾之子夫差治国练兵,并助夫差成功大败勾践,报仇雪恨。相传孙武晚年退隐江湖,并以其战争经验改良《孙子兵法》,使之成为一代巨著。

奇谋战圣--伍子胥

伍子胥(?-前484)名员(yun),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伍子胥的父亲叫伍奢,哥哥叫伍尚。伍子胥性格刚强,青少年时,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公元前522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入吴后,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励农商以充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根据吴与周边各国的强弱形势及利害关系,与孙武等制定先西破强楚,以解除对吴国都的最大威胁,继南服越国以除心腹之患的争霸方略。春秋末期吴国兴亡,伍子胥举足轻重。其治国用兵,以务实为旨,远见卓识,谋略不凡。

罕见智士--范蠡

范蠡(前536-前448)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虽然有圣人之资,但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不为世人所识。他于公元前496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二十多年,终于使勾践灭吴。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后至齐,父子尽力耕作,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范蠡辞去相职,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经商积资巨万,称“陶朱公”。

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是先秦时期罕见的智士,史书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将门之后--孙膑

孙膑(?-前316),其本名不传,今山东鄄城人,孙武后代,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少时孤苦,年长后与庞涓师从鬼谷子学习《孙子兵法》,显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诱他到魏,处以膑刑(挖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接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相传他晚年找了一处清静的地方,总结、研究早年所学兵法知识和自己的作战经验,撰成《孙膑兵法》89篇,另附作战图4卷,久已失传。

身系存亡--廉颇

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时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其他三人分别是李牧、廉颇、王翦)。廉颇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其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歼敌数十万,而未尝败绩。为人也襟怀坦白,敢于知错就改。在秦赵长平之战中,因赵王轻信秦国的“反间计”,被夺走兵权。赵王任用只会空谈的赵括,致使赵军大败。十多年后,赵国亡。

他的一生,正如司马光所言:“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这一结论,既概括了廉颇一生荣辱经历的史实,又揭示了人才与国家盛袁兴亡的重要关系,确实值得后人深思。

兵家奇才--白起

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号称“人屠”,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战国四将之一,战国时期秦国名将,中国历史上继孙武之后的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但是因其杀戮太多,很多人称之为“杀人魔王”。白起素以深通韬略著称,公元前294年,白起做左庶长,领兵攻打韩国的新城。次年,由左庶长迁左更,出兵攻韩、魏,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因战功显著受封为武安君,又攻取楚国,平定巫、黔中二郡。后又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军。白起为秦国统一七国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也免不了“飞鸟尽,良弓藏”的结局。

战绩赫赫--王翦

王翦(?-前220),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东乡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秦王政向他学习兵法,尊称为王将军。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因功著而晋封武成侯。公元前221年,王贲、蒙恬率兵自燕南攻齐,突袭临淄,齐人不敢反抗,齐王投降,齐国亡。至此,秦兼并天下。

赵国“长城”--李牧

李牧(?-前229),据推算应该出生于赵武灵王后期,战国时期赵国良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以抵御强秦为主,曾两次大破秦军。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军抗衡的最杰出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很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让赵国自毁长城,也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安边万里--蒙恬

蒙恬(?-前210)祖籍齐国,山东人。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传说他曾改良过毛笔,是祖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蒙恬出身于一个世代名将之家。蒙恬少年习刑狱法,担任过审理狱讼的文书。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齐,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宠,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秦统一六国后,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其后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长城利用地形,凭借天险,设制要塞,有力地遏制了匈奴的南进。

司马迁在《史记》中叹道:“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蒙恬之于秦朝的赫赫战功,之于长城的丰功伟绩,让人感叹万千。

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战略家。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钜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高祖刘邦所败,自刎而死。他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少年英雄,志在天下;定陶之战,初露头角;钜鹿之战,雄霸天下;彭城之战,以弱胜强;垓下之战,英雄末路。

项羽的主要军事对手韩信曾批评项羽为:遇强则霸的匹夫之勇,和遇弱则怜的妇人之仁。既不能任用贤能将帅,又用兵赶尽杀绝。虽名为霸王,其实民心尽失。尽管如此,司马迁仍然把项羽归入“本纪”,以表示对他功绩的认同。

旷世帅才--韩信

韩信、萧何、张良被称为“汉初三杰”,汉朝的建立离不开他们的功勋。刘邦曾说: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韩信(?-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官拜楚王、上大将军,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年轻时曾受“胯下之辱”。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可是,后来高祖病危,皇后吕氏掌权,因有人告其谋反,被吕后设计害死。后人用“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来概括他的一生。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前117)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西汉名将、军事家。公元前123年,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00余人,受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封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西域道路。公元前123年,与卫青各率5万骑兵过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进击匈奴。霍去病击败左贤王部后,乘胜追击,深入2000余里,歼7万余人,后升任大司马,与卫青同掌兵权。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病逝时年仅24岁。

老成持重--霍光

霍光(?一前68)字子盖,西汉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政治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是名将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兄弟。霍去病保举他入宫,担任宿卫宫廷的郎官。因为霍光为人端正,办事机灵严谨,深受汉武帝的喜爱。他跟随汉武帝近三十年,是武帝时期的重要谋臣。汉武帝死后,他受命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20年,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

他忠于汉室,老成持重,而又果敢善断,知人善任,实为具有深谋远略的政治家。他击败上官桀等人发动的政变,废刘贺,立汉宣帝,使汉室转危为安,其政治胆略颇可与萧何相比;他改变武帝末年急征暴敛、赋税无度的政策,不断调整阶级关系,与民休息,使汉代的经济出现了又一个发展时期。霍光也十分注意自身的政治修养,以儒学经术约束自己。

武勇仁义--关羽

关羽(162-220)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关羽重许诺,守信用,对刘备及其集团的利益无限忠诚。他与刘备同甘共苦许多年,恪守信义,始终不渝。即使白马被擒,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终于复归刘备,忠义一时无两。关羽勇武异常,冠于全军。后世小说,写他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虽有违背史实之处,但却也突出表现了他的武勇和神韵。至于刮骨疗毒,更是尽人皆知。

勇冠三军--张飞

张飞(167-221)字益德(《三国演义》中为翼德),涿郡涿县人(今河北涿州),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是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的老三。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五千精骑,分定州县,率精兵万多人,败张郃大军,刘备称王后,拜为右将军,称帝后,拜为车骑将军,封西乡侯。221年为替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五十五岁。

讨虏将军--黄忠

黄忠(?-220)字汉升,荆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黄忠原在荆州军阀刘表麾下任职中郎将,与刘表从子刘磐共守长沙攸县。及后曹操南侵荆州,仍担故任,假行裨将军,统属于长沙太守韩玄手下。赤壁之战后,刘备征荆南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及零陵太守刘度投降。黄忠侯随韩玄投靠刘备,并随刘备军队入川。后刘备与刘璋决裂,黄忠于葭萌关受任进攻成都,作战时身先事卒、勇冠三军。益州定后,被封为讨虏将军。219年,刘备北攻汉中时,黄忠在定军山战役中,对著魏军将领夏侯渊的精英部队,仍带领士卒奋勇杀敌,更斩杀夏侯渊,大败曹军,被升为征西将军。同年,刘备称汉中王,改封黄忠为后将军,赐关内侯,与张飞、马超、关羽同位。黄忠次年和刘备伐吴,不幸被乱箭射死,追谥刚侯。

虎威将军--赵云

赵云(?-229)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官至镇东将军,永昌亭侯,谥曰顺平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

赵云戎马一生,骁勇善战,胆略过人,刚毅谨细,刘备称其一身是胆,军士呼其虎威将军。赵云见识卓远,清楚认识到吴蜀关系为唇齿相依,力主维护孙、刘联盟。蜀军街亭失利后,各处皆损兵折将,唯有赵云亲自断后,所属兵将及军资什物都无甚损失,丞相诸葛亮要把军队剩余物资奖赐赵云将士,赵云不受,认为蜀军兵败,不应反而受赏,诸葛亮对其德行十分赞赏。赵云以霍去病“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之例劝阻刘备分田宅赐将,认为田地应交与百姓耕种,房宅也应归还百姓,刘备从其言。赵云为国,不被天姿国色所迷,为民,不为良田豪宅所动,时人与后人皆敬其德。

追求完美--周瑜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政权的将领,杰出的军事家和谋略家。据说他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胸襟广阔,人称周郎。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

周瑜出生名门,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初崛起时周瑜随之扫荡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成就大事,后与孙策一起南征北战,为打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深受孙策信任。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执掌军政大事。赤壁大战之时,力主抗曹,并慧眼预见到曹军的劣势和我军的优势,指挥全军在赤壁、乌林大败曹军。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荆州战略要地。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留下“周郎顾曲”的典故,意为对音乐的欣赏赞美。

勇猛彪悍--秦琼

秦琼(571-638)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开国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秦琼以勇猛彪悍著称。最初是隋朝来护儿部将,后随张须陀讨伐李密。兵败,张须陀战死,秦叔宝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为帐内骠骑。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于619年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帐下。参加了李世民的历次征战,每战必先,常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626年(武德九年),参与玄武门之变,事后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秦琼晚年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

刚直猛健--尉迟恭

尉迟恭(585-658)字敬德,朔州鄯阳(今山西朔城区)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尉迟恭与秦琼为中国两位传统门神。隋末,尉迟敬德从军于高阳,以武勇称,累授朝散大夫。617年,刘武周起病,收罗尉迟敬德为偏将。尉迟敬德破永安王孝基,俘虏孤怀恩、唐俭等。620年,唐太宗征讨刘武周,刘武周令尉迟敬德与宋金刚在山西介休抵御。太宗遣人前往劝降。尉迟敬德举城投降。太宗大悦,赐为右一府统军。626年,在玄武门之变中,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后出任泾州道行军总管等职。晚年信方术,闭门不出。

风尘侠士--李靖

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唐朝初期最著名的将领,军事家。李靖少有文武才略,为母舅隋名将韩擒虎所赏识。隋末,任马邑(今山西朔县)郡丞,曾谋告发太原留守李渊有反隋意图。李渊入长安时擒之,将行诛杀,李世民力救得释,召为幕府。625年,东突厥入侵太原,京师戒严,李靖为行军总管,率江淮兵北上备御,诸将失利,他一军独全。突厥退后,唐以靖检校安州(今湖北安陆)大都督。

太宗即位,李靖历任刑部、兵部尚书,检校中书令。629年,为代州道行军总管,与李绩分道出击东突厥,次年1月,李靖率骁骑三千夜袭颉利可汗于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颉利逃走。李靖随即与李绩会师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乘胜追击,突厥部众溃散,颉利西奔被擒。东突厥亡,其部众和所属铁勒诸部都归附唐朝,北方安定。李靖以功进封代国公,任尚书右仆射。后他深入敌境,平定吐谷浑。还朝后,他长期养病家居,不见宾客。

李靖一生战功赫赫,以抗御外侮为主要战绩,用兵灵活,著有《李靖兵法》,对兵学推陈出新作出了贡献。

重整河山--郭子仪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满门忠烈--杨业

杨业(?-986)一名继业,本名重贵,北宋抗辽名将,祖上世为麟州(今陕西神木北)地方势力首领。原为北汉大将,居太原,赐姓刘,归宋后复姓称杨业。任知代州(今山西代县)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曾因大败辽军,被称为“杨无敌”。986年第二次北伐时任西路军副统帅,东路军兵败后护送云、应等四州百姓内迁,孤军奋战,受伤被俘后绝食而亡,年约60左右。其事迹后被演为“杨家将”故事。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他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为此时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而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间摇摆,只是防御。但是杨文广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心报国的传统,没有忘记收复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

抗金名将--韩世忠

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绥德(今陕西)人,一说延安人,南宋抗金名将。行伍出身,早期参加镇压方腊起义,后在河北抗金。1130年以浙西制置使据镇江,兵困金兀术部10万大军于黄天荡(今江苏南京附近)。他一生力图恢复中原,曾多次上疏反对奸相秦桧议和。1141年同岳飞等被诏还临安(今浙江杭州),授枢密使职,解除兵权。岳飞下狱死,他面诘秦桧“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后自请解职,居西湖诵佛自娱。孝宗时追封蕲王。

精忠报国--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今河南安阳人,南宋抗金名将,军事家。北宋末年投军,1129年金兀术渡江南进,他坚持抵抗,收复失地,成为宋内部抵抗派的代表人物,但由于高宗、秦桧一心求和,下令岳飞退兵,并解除岳的兵权。1142年,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岳飞去时只有39岁。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留有《岳武穆集》(又称《武穆遗书》)。岳飞治军严谨,赏罚分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百姓把他带领的部队亲切地称为“岳家军”。

万里长城--徐达

徐达(1332-1385)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出身农家,少有大志。1353年,徐达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隶朱元璋。取滁州(今属安徽)、和州(今和县)等地,智勇兼备,战功卓著,位于诸将之上。徐达一生追随朱元璋征战南北,战功赫赫。作为一名杰出的将领,徐达不仅具有优异的军事才能,而且具有许多优秀的品德。他严于律己,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屡统大军,转战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抗倭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今山东人,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少时好读书,通经史大义。1555年调浙江,任参将,抗击倭寇。他见旧军素质不良,便义务招募农民矿工,编练新军,严明纪律,赏罚必信,配以精良战船和机械,精心训练,创造了攻防兼“鸳鸯阵”战术。其军作战灵活,每战多捷,世人誉为“戚家军”。他领军多次战胜倭寇,时人称之为“足称振古之将,无愧万里长城”。戚继光对练兵、治械、陈图都有创见。但张居正死后,受到排挤,后谢职回家。著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两部军事名著和《止止堂集》。

农民英雄--李自成

李自成(1606-1645),原名鸿基,中国陕西米脂人,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之一,大顺政权的建立者。1639年张献忠在谷城(位于湖北襄樊)重新起义,李自成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1640年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入河南,收留饥民,队伍发展到数万,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即民歌之“迎闯王,不纳粮。”1641年1月攻克洛阳。1643年1月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5月张献忠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权。10月,李自成攻破潼关,占领陕西全省。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1644年,吴三桂投降清朝,两军联手击溃李自成。4月29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次日逃往西安。4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军一击即溃。5月在江西再败,后在湖北通山县南九宫山被忠于明朝的地方武装杀死。

不卑不亢--史可法

史可法(1601-1645)字宪之,又字道邻,祥符人(今河南开封),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历任户部员外郎、郎中、都御史、兵部尚书。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弘光政权建立后,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称“史阁部”。可法为兵部尚书,督师扬州。清兵入关后,曾主张与之议和,共讨李自成的农民军。后被马士英等人排挤,于是督师淮扬,竭力协调江北四镇将领,以抵御清兵。1645年5月10日,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24日清军以红衣大炮攻城。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众人拥下城楼,大呼曰:“我史督师也!”多铎劝降,可法表示“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后壮烈就义。多铎因为攻城的清军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史可法死后十二日,其遗体不知下落。隔年,史德威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甯门外梅花岭。著有《史忠正公集》。

民族英雄--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郑芝龙之子,明清之际民族英雄。隆武帝赐宋,号“国姓爷”。永历帝时被封为延平郡王。1646年清兵入闽,其父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当时台湾被荷兰所侵占,人民不断反抗。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从厦门出发,在台湾禾寮港登陆,在台湾人民的积极支持下,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这也使他彪炳千古,青史留名。他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推行屯田,发展对外贸易和民间贸易,鼓励大陆人民迁台定居,以推广先进农耕技术。郑成功收复台湾四个多月后去世。

悲苦英雄--袁崇焕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1622年,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同年单骑出关考察关外,还京后自请守卫辽东。162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攻宁远城,受炮伤而死,袁崇焕升至辽东巡抚,终因不附魏忠贤,被其党所劾去职。明思宗即位,魏忠贤被诛。朝臣纷请召袁崇焕还朝。1628年袁崇焕被任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7月,思宗召见崇焕,委以重任。

1629年10月,皇太极率十万清兵绕境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兵临北京城下,北京戒严。袁崇焕闻讯带兵两日急行三百里,袁崇焕本应将来犯之敌阻挡在蓟州至通州一线,在此展开决战,以确保京城安全。但当他侦察得知敌兵已经越过蓟州向西进发时,只是率兵跟随,赶到河西务时,又不顾将领反对,率部前往北京,于次日晚抵达广渠门外,大败清军。袁崇焕如此之举,引起北京城外的戚畹中贵的极度不满,纷纷向朝廷告状。1630年,袁崇焕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的罪名“磔(zhe)”死。崇焕伏刑之惨情,令人毛骨悚然。1772年,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

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

吴三桂(1612-1678)字长,明末清初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明末年曾带二十余名家丁救其父于四万满州人之中,孝勇之举遍闻天下,有“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1631年8月,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于是任命吴三桂为辽东总兵官,镇守山海关,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战力的铁骑部队。1644年3月初,李自成逼近北京,吴三桂奉旨入援京师,还未到达京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进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吴三桂撤兵退保山海关。李自成后曾多次招他归降,吴三桂再三犹豫,因其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掠去,其父也被拘押,大怒。于是请清兵入关灭贼。李自成闻知此讯,发兵二十余万奔赴山海关攻讨吴三桂。吴军初败,求救于清摄政王多尔衮,清兵入关。吴三桂与清军大败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因战功清晋封吴三桂为平西亲王,兼辖贵州省,永镇云贵。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应,成为拥兵自重的三藩。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吴三桂闻讯后叛清。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长沙病死。

清朝功臣--多尔衮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1650)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顺治初皇父摄政王,军事统帅。从青年时代,他就跟随皇太极东征西战,为清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皇太极卒后,欲争帝位未成,立年幼福临为君(是为顺治帝),与济尔哈朗联合辅政。旋称摄政王,实掌军政大权。1644年率领清军入关,大败李自成大军,占领北京,确定迁都于此,以武力统一全国。制定了先攻农民军,后灭南明政权,联合汉族官僚地主势力,以汉治汉的方略。1650年病卒于征战途中,年39岁。追尊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不久,追论生前谋逆罪,削爵。1778年,乾隆为其平反。

多尔衮谋勇兼备,能重用汉族谋臣和将吏,统兵驭将,赏罚分明。善于把握战争全局,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尤其能掌握时机,一举挥军入关,确立了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

满洲第一勇士--鳌拜

鳌拜(?-1669)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清初权臣。初授巴牙喇壮达,后以战功封公爵。历任甲喇额真、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1637年,攻明皮岛,鳌拜为先锋,冒石矢直前搏战,以勇闻名。皇太极赐号巴图鲁(满语:勇士)。1645年,跟从阿济格征湖广,兵至安陆,镇压李自成农民军。次年,又随肃亲王豪格征四川,于西充败张献忠农民军。顺治帝福临亲政后授议政大臣,封二等公,擢领侍卫内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福临病故后,清圣祖玄烨即位,鳌拜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同受顾命辅政。随着职位的高升,鳌拜越来越专擅跋扈。1667年,鳌拜罗织二十四大罪状,诛苏克萨哈。各部院缺出徇情补用,安插亲信,并申禁言官不得上疏,以图闭塞言路。鳌拜结党专权,紊乱国政,严重威胁皇权的集中。1669年,玄烨亲政后,与索额图谋划,智擒鳌拜,宣布其三十条罪状,从宽革职,籍没拘禁。鳌拜终死禁所。

修身齐家治国--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今湖南双峰人。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23岁取秀才,入县学;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1838年,入翰林院,学习程朱理学,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后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升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曾两次上疏,为清廷出“教诲、甄别、保举、超擢”之策,为朝延赏识。其时,太平军从广西进军湖南,围长沙,克武昌,轻取沿江州县,江南大震。曾国藩奉命在湖南帮办团练以抗拒太平军。曾以罗泽南的乡勇为基础,“别树一帜,改弦更张”,组成一支地主阶级武装。利用封建宗法关系作为维系湘勇的链条,士兵由营官招募。每营士兵只服营官一人,整个湘勇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形成严格的封建隶属关系,战斗力很强。他驻衡州,造战船,劝捐助饷,大事训练,成为镇压太平军、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支柱。

曾国藩治学严谨,崇尚儒学,其学术思想以程朱理学为主体,把中国封建文化归纳为“义理、词章、经济、考据”四门学问,有独特见解,对当时和以后都有一定影响。其著述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

心忧天下--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中国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咸丰初年,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赞襄军务。1860年,太平军连克苏州、杭州等地,经曾国藩等极力保举,清廷特旨任为四品京卿,招募“楚军”五千人,率以援浙。后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1864年,攻陷杭州。后在福州设马尾造船厂,制造轮船。出任陕甘总督兼钦差大臣后,督办陕甘军务,镇压太平军和西北回民起义,并在兰州创办制呢局。187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出征新疆,消灭入侵的反动政权,收复新疆,对新疆的政治、军事进行整顿和改革,建议改新疆为行省,加强边防,兴办义塾,厘正赋税等,有力地促进了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中俄伊犁交涉中,积极备战,挫败了沙俄侵占伊犁的阴谋。1881年,调任军机大臣,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中法战争中,赴福州督办海防,积极支持台湾军民的抗法斗争,并选募恪靖军赴两广前线参加抗法战争,后病故于福州。著有《左文襄公全集》。

第三节化腐朽为神奇的文臣

帝王之师--伊尹

伊尹(?-1713)名伊(另说名挚),尹为官名,商初大臣,本是商汤岳父家的奴隶。后为成汤重用,任阿衡,委以国政。在商汤灭夏的过程中,伊尹功不可没。汤死后,尽心辅佐卜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商汤之孙太甲即位。伊尹努力教太甲如何做一个好君王,但是太甲不遵汤规,横行无道,被伊尹放之于桐宫(今山西省万荣县),令其悔过和重新学习汤的法令。3年后,迎回太甲复位。伊尹于公元前1713年卒于亳(今山东曹县南)。他为商朝理政安民60多年,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世称贤相。

亘古第一忠臣--比干

比干(前1092-前1029)子姓,名干沫邑人(今河南卫辉),是商朝贵族商王太丁之子,中国古代著名忠臣,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他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比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股,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认为君王有过错而不指出就不是忠臣,于是强谏三日不离去。纣王非常生气:“我听说圣人心有七窍,真的是这样吗?”于是杀比干来观察他的心,比干死。民间都把比干尊为文财神。

百家尊师--姜子牙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或姜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后被周文王重用。他尽心辅助文王和武王,为武王建周立下汗马功劳。

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谋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都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忠臣典范--周公旦

周公旦,姓姬,名旦,又称叔旦,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

武王建立了周王朝后,过了三年就病死了,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当国。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东海。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他是孔子最为敬佩的古代圣贤。

春秋第一相--管仲

管仲(约前723-前645)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使齐国实力大增,为齐国称霸奠定基础。

智慧化身--晏婴

晏婴(前595-前500)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但头脑机敏,能言善辩。他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他的很多故事为后人津津乐道。如:二桃杀三士;折冲樽俎;出使狗国,故进狗门;小人出使小国;桔生淮北则为枳等。 8lW2B7gCVm9rVFAjAJ38AetePzUQmmWtE/p/PNeDjM1LKSwrY54Pjt/Fp/RiOhh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