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编十万个为什么: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文渊

第一部分

第一章你不可不知的历史人物

第一节站在风口浪尖的帝王

华夏祖先--黄帝和炎帝

黄帝是传说中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其部落最早居住在我国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在涿鹿之战中擒杀了蚩尤,统一了中原各部落。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数学、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汤等都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相传三月初三是黄帝诞生的日子,我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每年的三月三和清明节是今人祭祀黄帝的日子。

炎帝是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和黄帝共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传说炎帝人身牛首,头上有角,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其部落最早居住于今陕西岐山东部。他制耒耜,种五谷,开辟市场,治麻为布,作五弦琴,削木为弓,制作陶器等,对我国早期农业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还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11月为冬至。

贤者居之--尧和舜

尧,中国古代传说的圣王,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尚书》和《史记》都说他名叫放勋。后代又传说他号陶唐,姓伊祁氏,因此也称为唐尧。舜名重华,又称虞舜,建国号有虞。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被称为有虞氏帝舜。相传舜的家世非常寒微。

尧在位七十年,有德政,常征求四岳的意见,而且设立谤木,让平民可以发表意见,创立多个政权组织,要求荐举贤人,加以任用。传说尧帝还发明了围棋。尧晚年的时候,想找一个贤能的接班人,人们一直推举舜。尧听说舜很贤德,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经过一番考察后,尧把部落联盟首领的全部职权让给了舜。这就是历史上的“尧舜禅让”。

治水英雄--大禹

禹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父亲是鲧(gun),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尧就让禹的父亲去治水。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改变了他父亲用堤坝挡水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因此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

公元前2070年,帝舜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禹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称为夏历,又收取天下的铜,铸成了九鼎,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即位,打破了禅让制度,开创了子继父位的世袭王朝制度。

亡国之君--夏桀

夏桀又名癸(gui)、履癸,生卒年不详,商汤给他的谥号为桀(凶猛的意思)。桀是夏朝第16代君主发之子,在位54年(前1653-前1600)。履癸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国亡,被放逐而饿死。

当发在位时,各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夏国进一步衰落。至桀时,延续了400多年的夏朝,更是德政衰败,民不聊生,危机四伏。但夏桀不思改革、骄奢自恣、迷恋美色,成为夏朝的掘墓人。

灭夏建商--成汤

成汤,名履,又称武汤、大乙、天乙、唐,是商朝的第一代君王,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商汤。商原为夏的属国之一,生活在黄河下游。夏末,王室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君王荒淫无道。成汤则在国内布德施惠,轻赋薄敛,使百姓亲附,政令通行。汤看到夏桀的无道,决定推翻夏朝。公元前1600年,汤正式建了我国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

商汤开以武力夺得天下的先例,使中华帝国以后的历史变得多采多姿,打破了天子是不可变的定律,是中国政治史上的第一次改革。

荒淫无道--商纣王

纣(?-约前1046)姓子,名受或受德,号帝辛,史称“纣王”,中国商朝的末代君主,纣是商朝第29位帝王乙的儿子,于公元前1075年即位。他天资聪颖,不仅体格魁伟,而且能言善辩,但却好酒色、喜淫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除此之外,商纣王非常残暴,制定了很多严刑峻法。在他的统治下,商朝日益衰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他对历史的贡献也不可忽视。他开拓山东、淮河下游和长江流域,使商朝疆域得以扩展,促进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明君圣人--周文王

周文王,姬姓,名昌,商纣时为西伯,即西部诸侯(方国)之长,也称西伯昌。相传西伯在位五十年,已为灭商大业作好充分准备,但未及出师便先期死去。周人谥西伯为文王。

他继承后稷、公刘开创的事业,仿效先人制定的法度,实行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土,治理岐山下的周族根据地。在治岐期间,对内奉行德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对外招贤纳士,许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从商纣王朝来投奔的贤士,他都以礼相待,予以任用。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这引起商纣王的不安,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而被囚于羑里,后得释归。被商王囚禁期间在狱中写了《周易》一书。他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就在这大功即将垂成之际,姬昌不幸死去。

周文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名君圣人,被后世历代所称颂敬仰。

一代明君--周武王

周武王(?-前1043)姓姬名发,是周文王姬昌次子。他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1世纪消灭殷商王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君。

商朝在暴君纣王统治下,政治上已十分腐败,但军事上仍有较强实力。他即位后继续文王未尽的事业。武王审时度势,将都城扩至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积极作灭商的准备。公元前1048年,武王在孟津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孟津观兵”,召集八百诸侯会师盟誓。两年后,武王兵出潼关,联合各方国诸侯,挥师东向,在牧野打败商朝的军队,杀死殷纣王,史称“武王灭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开启了奴隶制社会最兴盛的时代。

武王灭商后,为了收服人心,巩固新建的政权,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灭商后不久逝世。

作茧自缚--周幽王

周幽王(前795-前771)姬姓,名宫湦,中国西周末代君主。在位时,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地震、旱灾屡次发生。幽王变本加厉地加重剥削,任用贪财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国人怨愤。又听信宠妃褒姒的谗言,废掉王后申后及太子,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为博取褒姒的一笑,烽火戏诸侯。王后的父亲是申国的诸侯,联合西方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公元前771年,犬戎兵临城下,周幽王急忙命令点燃烽火,但是诸侯们之前上当的次数太多,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周幽王被杀。后来诸侯们拥立幽王的儿子继承王位,就是周平王。平王将国都迁至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平王东迁”。以此为标志,西周结束,东周开始。

春秋五霸之齐桓公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elu)、越王勾践。不过以最终结果来看,宋襄公和吴王阖闾都是不能入选五霸的。

齐桓公,姜姓,名小白,春秋时齐国国君,春秋五霸之首。于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在其兄齐襄公被杀后,由莒回国即位。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号召“尊王攘夷”,助燕败北戎,援救邢、卫,阻止狄族进攻中原,国力强盛。联合中原各国攻楚之盟国蔡,与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会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内乱,多次会盟诸侯。公元前651年的葵丘会盟是齐桓公称霸的标志。

春秋五霸之晋文公

晋文公(前671-前628),姓姬名重耳,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晋献公之子,因其父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19年,在秦援助下于公元前636年回国继位。他在贤臣的辅佐下,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整顿内政,发展农业、手工业,增强军队战斗力,国力大增。因平定周室内乱,接襄王复位,获“尊王”美名。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由此,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称霸西戎--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姓嬴,名任好,秦德公之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于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谥号穆,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由余、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击败晋国,俘晋惠公,又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之战中败于晋军,转而向西发展,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获得大片土地。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一鸣惊人--楚庄王

楚庄王(?-前591)又称熊侣,郢都(今湖北江陵)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在位期间非常重视选择人才,先后得到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的辅佐。庄王初年,楚国发生贵族暴乱,邻近的群蛮等也乘机骚扰。庄王平息乱事,在内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赏罚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为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

勾践(约前520-前465),大禹后裔。春秋末期越国的君主,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465年在位。吴王阖闾曾于公元前496年被越军所败。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为了保存力量,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时时不忘灭吴雪耻。他任用范蠡、文种等人,改革内政,休养生息。后来勾践利用夫差北上争霸、国内空虚之机,一举攻入吴国并杀死了吴太子。夫差返国后只得言和。勾践不断举兵伐吴。吴亡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后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不甘人下--齐威王

齐威王(?-前320)妫姓,田氏,名因齐,中国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公元前356年继位,在位36年。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因齐初立,见吴越两国俱称王,自己不甘居下,也便自称“齐王”。威王初即位,日事酒色,不理政事,以致韩、魏、鲁、赵等国都来入侵,出现了“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但他虚心纳谏,立即振作起来。平民邹忌以鼓琴求见,劝威王用贤臣、除奸佞,恤民养战,经营霸王大业。威王见邹忌是个人才,三个月后就用为相国,加紧整顿朝政,改革政治,国力大增。后又重用孙膑,在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军。魏惠王为了讨好齐国,在徐州尊齐侯为王,齐国也承认了魏惠王的王号,是为“徐州相王”。齐国代替了魏国的地位,称雄关东。

求贤如渴--秦孝公

秦孝公(前381-前338)战国时秦国君。姓嬴,名渠梁,于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是战国时代秦国一位有名的君主。秦孝公一生中干过两件大事,其一是迁都咸阳,其二是任用商鞅变法。公元前361年,仅有21岁的秦孝公正式登基后不久就颁布了“求贤令”。卫国人商鞅在这种背景下来到秦国,并很快受到重用。经过商鞅的两次有力的改革举措,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开辟道路。

千古第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前210)姓嬴氏,名政。秦始皇22岁时“亲理朝政”,重用人才,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起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秦朝,定都咸阳。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决定采用一个比“王”更尊崇的称号--皇帝。又因为他是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所以称为“始皇”。在完成统一大业后,他过上了穷奢极欲的生活,为秦朝的灭亡种下祸根。

灭六国后,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政权:设置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辆形制、修筑长城等,对以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草莽英雄--汉高祖

西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字季(一说原名季),于公元前202年称帝,定都洛阳(之后迁到长安),定国号为汉,史称西汉,共在位八年。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为保存实力,被项羽立为汉王。刘邦晚年还曾返回故乡沛县,与父老子弟饮酒,席间作《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登基后,刘邦采取的宽松无为的政策,例如:分封天下诸侯、减轻赋税、与民休息、士兵复员等。这样做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形成、中国的统一强大以及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雄才大略--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生于长安,幼名彘,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4岁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54年,葬于茂陵。汉武帝创立年号,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继续他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变由中央管理,同时禁止诸侯国铸钱,将财政权集于中央。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在古中国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他还派张骞前往西域联络大月氏,开通了“丝绸之路”。他还设立太学,治理黄河。

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封建政治家,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了巩固,中国开始以高度文明和富强的国家闻名于世。

中兴汉室--汉光武帝

汉光武帝刘秀(前6-57)字文叔,蔡阳人,汉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王莽,艰难奠定中兴之基。25年,刘秀称帝,国号仍为汉,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政治措施皆以清静俭约为原则,兴建太学,提倡儒术,尊崇节义,是一位贤明的君王。

刘秀在位期间,以文治国,重视教育,兴办学校,他还亲自到太学讲论经学,对于东汉一朝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刘秀在政治上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提高皇权。他加强了对地方行政机构和官员监察,使中央更好地控制和监督地方行政系统。他精简官僚机构,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支出,间接地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在历史上是十分成功的一次,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好的范例。

一代枭雄--魏武帝

魏武帝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权臣,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自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败于赤壁,由此转向巩固北方的统治,封为魏王。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尊其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对家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阀观念,网罗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对曹操的评价历史上一直是毁誉参半,但史学界倾向于认为曹操是一个在历史上做出多方面贡献的杰出人物。

弘毅宽厚--昭烈帝

蜀汉昭烈帝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221-223年在位,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一心想恢复汉室江山。东汉灵帝末年,与关羽、张飞一道讨黄巾军有功,于是被任命为安喜寨县尉。密诛曹操不成,潜逃。三顾茅庐始得诸葛亮辅佐。后投靠孙权大胜曹操于赤壁,入侵夺取益州与南中,自立为西蜀国王。221年,在成都即位自称汉皇帝,年号章武。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三,谥号昭烈帝,史称为刘先主。

举贤任能--东吴大帝

东吴大帝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起兵西进,收复甘宁,剿灭了黄祖。同年,曹操南下,豫州牧刘备大败,曹操占领了荆州后直意要取下东吴。孙权有意与曹操一战,果断决定,以周瑜为东吴统帅,出兵三江口,与曹操决战,周瑜在赤壁火攻曹操,以三万人大败八十万兵力。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后孙权出战合淝,被魏国大将张辽击败。224年曹丕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命大将徐盛火攻大破曹丕。229年,孙权于武昌登基为皇帝,建国号大吴(今湖北鄂城),东吴王朝正式成立,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

称帝后孙权曾大规模派人航海,加强对夷州(今台湾)的联系。又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了江南土地的开发。但同时,称帝后的孙权日益骄奢,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252年,孙权病逝,终年71岁。

暂结乱世--晋武帝

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晋朝的开国君主,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司马炎为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皇位,但在重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5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8月司马炎继承晋王的爵位。次年1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晋武帝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280年3月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自从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势暂时获得统一。

晋武帝本人是继承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的基业而称帝的,但本身并非英明之君。他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允许诸王自选长吏和按等置军,而且无法妥善处理少数民族内迁问题。这些都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的祸根。

气吞万里--宋武帝

宋武帝刘裕(363-422)字德舆,小名寄奴,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幼年家境贫苦,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不过,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刘裕为人机智有谋,勇敢善战,多次克敌致胜,屡立战功。因功升建武将军、下邳太守、彭城内史。刘裕从此起家,成为东晋一员虎将。后来刘裕逐渐控制了东晋朝政,权倾天下。420年刘裕迫司马德文禅让,即皇帝位,国号宋,改元永初。东晋灭亡,中国开始进入南北朝时期。刘宋初期,因刘裕在晋朝末期收复北方的青、兖、司三州,大致拥有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东晋南朝时期疆域最大的一个王朝,在位三年后去世。

刘裕当政位时期,吸取了前朝土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抑制豪强兼并,并采取了很多措施,巩固帝位,而且他十分关心百姓生活,曾多次下令减免税役,这也显示了这位创业之君的治国才能。宋代文豪辛弃疾也曾写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样豪迈的词句来赞扬他的功绩。

统一北方--北魏太武帝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452)字佛狸,鲜卑族拓跋部人,军事统帅,于423年11月即皇帝位。他重用汉世家大族崔浩等为谋臣,把握作战时机,依靠鲜卑骑兵,先后攻灭北燕、北凉,破柔然,讨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浑等地,统一了中国北方。在历次战争中,常亲自率军出征,决策果断,部署周密,讲究战法,指挥灵活。或分道并进,轻骑奔袭;或诱敌出城,设伏围歼,因而多获胜利。他常从卒伍中选拔将才,用其所长。治军严格,赏不遗贱,罚不避贵,但诛戮过多。

开皇之治--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541-604)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隋朝开国皇帝,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将门贵族,北周武帝时封为隋国公,杨坚承袭父爵。581年,杨坚逼周静帝禅让帝位,建国号隋,改元开皇,杨坚是为隋文帝。588年,隋文帝以其次子杨广和大臣杨素为统帅,率兵50余万,大举伐陈。次年,隋兵攻入建康(今南京),陈亡。于是从东晋十六国以来长达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至此结束。隋文帝统一中国后,一面躬行俭朴,一面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巩固政权的措施,使社会京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史称“开皇之治”。

隋文帝实现了自秦汉以来的又一次统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使隋代获得了“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的赞誉,为我国封建社会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毁誉参半--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569-618)隋文帝次子,隋朝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于604-618年在位。581年封晋王,589年任行军元帅统兵伐陈,600年立为太子。604年即皇帝位,年号大业。在位期间,政绩和暴政都很突出,他主持修建大运河、长城和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三征高句丽,开创科举。但是,他对人民奴役征敛十分苛重,滥用民力,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巨大的工程和连年的战争使民生不堪重负,引发大规模的叛乱。在农民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摇摇欲坠,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部将缢杀,隋朝灭亡。

无论从主观动机或客观效果上进行考察,隋炀帝都应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帝王,绝不能因隋朝的短促而亡而否定他的历史功绩。

开国之君--唐高祖

唐高祖李渊(566-635)字叔德,唐代开国皇帝。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所以受到重用。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迁卫尉少卿、太原留守。当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李渊自知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又深晓炀帝猜忌嗜杀,政局动乱,难于自保,便与次子李世民于617年5月起事。李渊起兵后,一面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并于7月率师南下。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唐统一了全国。

李渊在位时期,依据隋文帝旧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定律令格式,颁布均田制及租庸调制,重建府兵制,为唐代的职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课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础。“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

济世安民--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代皇帝,唐高宗李渊的次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书法家,诗人。他的前半生是立下赫赫武功的军事家。年轻时策动其父反隋,统一全国。后通过“玄武门事变”,登上太子宝座,于627年继位。

即位后,他居安思危,任贤用良,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加强汉藏交流,被当时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这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但其晚年亲征高丽的战争给中朝两国人民带来了灾难,最后无功而还。

贞观遗风--武则天

武则天(624-705)名兆(zhao),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继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705年退位。中宗复位不久后病死。

武则天足智多谋,兼涉文史,在执政期间,她继续推行法治,开创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亲自考试贡士;修《姓氏录》,列武氏为一等;重视农业,抵抗吐蕃的攻扰,收复西安。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但由于大修庙宇,人民负担加重。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家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励精图治--唐玄宗

唐玄宗姓李隆基(685-762)又称唐明皇,睿宗李旦第三子。与太平公主合谋发动政变,杀韦后,拥其父睿宗即位,被立为太子。712年,受禅即位,改元开元。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

唐玄宗后期,他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发生。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黄袍加身--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代开国皇帝,祖籍涿州,生于河南洛阳,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即帝位,国号宋,都开封。

他用各个击破、先南后北的战略,先后攻灭后蜀、南汉、南唐等诸国,加强对契丹的防御;杯酒释兵权,削弱禁军将领和藩镇兵权;派文臣代军人掌握地方行政,遣使臣掌握地方财政;分散宰相权力;兴修水利等。他的政治措施加强了专政主义集权的统治,基本上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了宋朝的统治,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他重文轻武、偏重防内的方针,对形成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影响。

契丹英雄--辽太祖

辽太祖阿保机(872-926)耶律氏,汉名亿,是辽王朝的创建者。出身契丹贵族,901年袭夷离堇职位,907年被推为可汗,统一契丹八部,控制邻近的奚、女真等族。他采纳汉族士大夫建议,推翻选举可汗制度,于916年自立为帝,国号契丹,建元神册,建都临潢(今内蒙巴林左旗)。在位期间,改革习俗、筑城堡、发展农商,创制契丹文字和成文法典。并先后攻取营、平等州及渤海。对契丹封建化过程的推进及历史发展有重大作用。

女真英雄--金太祖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1068-1123)汉名珉,因此也称完颜珉,金王朝创建者。1113年任女真族部落联盟酋长都勃极烈。次年率兵反辽取胜。1115年元旦称帝,国号大金,年号收国,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南)。推行“猛安谋克”制度,命人创制女真文字。1120年与北宋订“海上之盟”,夹攻辽国,夺辽大片土地。对女真族历史发展有重大作用。

射雕英雄--成吉思汗

元太祖成吉思汗(1162-1227)蒙古开国君主,名铁木真,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1206年被推为蒙古帝国的大汗,建立统一的蒙古贵族政权,制定军事、政治、法律等制度,改变诸部长期混战的局面。即位后,展开大规模军事活动,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建立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1226年,南下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攻灭西夏,曲折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各族交往日益密切的客观趋势,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有为天下--忽必烈

忽必烈(1215-1294)即元世祖,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在开平继承蒙古汗位。1264年,迁都大都(今北京)。1271年,正式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中国。他在位期间,任用汉族官僚,注意吸收中原地区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建立了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并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重视农业,设置司农司,劝课农桑,还设置河渠司,兴修水利,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他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使元代社会矛盾一直都很尖锐。

平民皇帝--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至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朱元璋自幼穷苦,曾为地主放牛,相传还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25岁时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任吴国公后击败陈友谅为吴王。1368年称帝,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定国号为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中国。朱元璋在位期间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也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

一代雄主--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即位后年号永乐,世称永乐皇帝(1402-1424年在位)。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自幼习练兵事,渐通经史兵法。1370年封燕王,十三年就藩,拥有重兵,镇守北平(今北京)。1398年,朱元璋病卒,皇太孙朱允炆嗣帝位后削藩,危及燕王。1399年7月,朱棣为夺帝位,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号称“靖难”之师。于1402年6月南渡长江,攻取京师(今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即帝位。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建文朝臣,并株连亲朋,史称“壬午之难”。同时削藩,加强中央集权。1421年,迁都北京。

朱棣在位期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戎马生涯--努尔哈赤

清太祖努尔哈赤(1559-1626)八旗兵创建者和统帅,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满族,爱新觉罗氏。生于女真贵族家庭。努尔哈赤花了三十年时间统一了东北女真各部落,并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但是他不满足偏于一隅之地,逐鹿中原成为他的理想。1618年,他宣布“七大恨”,起兵反明。

努尔哈赤戎马生涯40多年,创建一支能征善战的八旗兵,培养一批统军有方的将领。常躬亲率军征战,指授方略,强调以智取胜,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少克众的著名战例。其军事思想对后来兵家有较大影响。

失意一生--顺治

清世祖顺治皇帝(1638-1661)名爱新觉罗福临,是皇太极第九子,其母为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皇后。1643年承袭父位,时年六岁,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及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1644年改元顺治。9月自盛京迁都北京。福临是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1651年亲政。为加强皇权,他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等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尽管很想有番作为,也颇为中原文化所吸引,但终因他周围尚未形成一支以他为主导的强有力的政治势力,致使他在与朝中反对汉化的勋旧大臣的较量中败下阵来。政治和爱情的失意,使他英年早逝。历史上关于他的死有多种说法。

千古一帝--康熙

清圣祖康熙(1654-1722),名爱新觉罗?玄烨,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八岁登基,十岁丧母,在其祖母孝庄太后的教导下长大成人。他虽年幼,却年少老成,十六岁便铲除了鳌拜,继而平定三藩叛乱,稳定了西南边陲;重农治河,兴修水利;收复台湾,扩大了大清的版图;北拒沙俄,订《尼部楚条约》;西征蒙古,更加稳定了大清的西北疆土。

如果说他是我国最出色的皇帝,一点也不为过。康熙大帝好学上进,勤于政事,雄才大略,崇尚节约。他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由于他的文治武功,我国多民族统一的局面得到巩固发展,出现“康乾盛世”的繁荣。

十全老人--乾隆

清高宗乾隆(1711-1799),名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在位六十年,后禅位于十五子甬琰,自己成为太上皇,他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乾隆自幼就接受汉族传统文化教育,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无一不精,文化修养很高,作诗多达四万首。乾隆也认为自己在军事上颇有成就,因此自称“文治武功十全老人”。

乾隆即位后,以“宽猛相济”理念施政,平定蒙古、新疆地区的叛乱,并完善治理西藏,修建海塘,并主持编撰《四库全书》。但是其晚年好大喜功,任用大贪官和砷,大兴土木,又六下江南,耗费国家人力物力,整个清王朝也在乾隆末期由盛转衰。

末代皇帝--溥仪

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于1908-1912年在位,年号宣统。三岁登基,由其父载沣摄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在张勋复辟期间,复位5个月后再次退位。1932年在日本扶持下,执政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自1932年3月9日至1934年2月28日任满洲国执政,年号为“大同”。1934年改国号为“满洲帝国”,改称皇帝,改年号为“康德”。1945年8月17日,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1959年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 f+vSiBaGu1CO5ZuBeO3DQKyCWS4jgk+8mDPwWTEWTxlDtKHB5oKa5njDH2nDKrb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