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药用

20.堇,一说乌头,附子。

21.芣苡,车前子。

《国风-周南-芣苡》

22.苓,甘草,一说苍耳,一说黄药,一说地黄。

《国风-邶风-简兮》

23.蝱,贝母草。

《国风-鄘风-载驰》

24.蓷,益母草。

《国风-王风-中谷有蓷》

25.藚泽泻草。

26.葽,远志。

27.谖草,萱草,忘忧草。

《国风-卫风-伯兮》

28.蔹,白蔹,攀缘性草本植物,根可入药。

杂草

29.艾,多年生草本,被密茸毛。

《鲁颂-閟宫》

30.蒿,青蒿。

《小雅-鹿鸣之什-鹿鸣》

《小雅-小珉之什-蓼莪》

31.苹,皤蒿,俗名艾蒿。

32.芩,蒿类植物。

33.蒌,蒌蒿,嫩时可食,老则为薪。

《国风-周南-汉广》

34.萧,蒿的一种,即青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国风-曹风-下泉》

《小雅-白华之什-蓼萧》

《小雅-北山之什-小明》

《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35.莪,莪蒿。

《小雅-彤弓之什-菁菁者莪》

36.蔚,牡蒿。花如胡麻花,紫赤;实象角,锐而长。

37.茨,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刺。

《国风-鄘风-墙有茨》

《小雅-北山之什-楚茨》

《小雅-北山之什-甫田》

《小雅-北山之什-瞻彼洛矣》

38.台,莎草。

《小雅-白华之什-南山有台》

《小雅-都人士之什-都人士》

39.莱,藜,亦称灰菜,嫩叶可食。

《小雅-祈父之什-十月之交》

40.蓬,蓬草。

《国风-召南-驺虞》

41.唐,菟丝子,寄生蔓草,秋初开小花,子实入药。

42.女萝,寄生植物,一说即菟丝子。

《小雅-桑扈之什-頍弁》

43.莠,杂草,狗尾草。

《国风-齐风-甫田》

《小雅-北山之什-大田》

44.稂,童粱,田间害草。

45.蓍,筮草。

46.茅,茅草。

《国风-召南-野有死麇》

《小雅-都人士之什-白华》

47.荑,白茅,初生之茅。

《国风-邶风-静女》

《国风-卫风-硕人》

48.菅,菅草,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细长,可做索。

《国风-陈风-东门之池》

49.竹,萹蓄。

花草

50.芄兰,野生植物,草本,蔓生,实如羊角。

《国风-卫风-芄兰》

51.蕑,一种兰草,又名大泽兰,与山兰有别。

《国风-郑风-溱洧》

52.苕,凌霄花,一说翘摇,一说苇花。

《国风-陈风-防有鹊巢》

《小雅-都人士之什-苕之华》

53.鷊,绶草,十样锦。

54.勺药,一说与今之芍药不同,一种香草。

55.郁金,原文黄流,酿酒时合郁金之香,色黄如金。

螽斯--多子多福的祈愿

螽斯羽(1),

诜诜兮(2)。

宜尔子孙(3),

振振兮(4)。

螽斯羽,

薨薨兮(5)。

宜尔子孙,

绳绳兮(6)。

揖揖兮(7)。

蛰蛰兮(8)。

(1)螽(zhong)斯:蝗虫。羽:翅膀。

(2)诜诜(shen):同“莘莘”,众多的样子。

(3)宜:多。

(4)振振:繁盛的样子。

(5)薨薨(hong):很多虫飞的声音。

(6)绳绳:延绵不绝的样子。

(7)揖揖:会聚。

(8)蛰蛰(zhe):多,聚集。

蝗虫展翅飞,

成群结队乱纷纷。

你的子孙那么多,

繁盛兴旺无人比。

成群结队多热闹。

绵延不绝令人羡。

成群结队来会聚。

多得数也数不清。

世间万物变化莫测,短暂的人生也被这种世事的无常所困扰。当生命终结,什么还能成为人生幸福的延续?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祖先早已把人生的幸福同多子多孙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保留着深厚的部落氏族的血缘意识,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生存法则:人多势众,以量的优势而不是质的优势去参与生存竞争,使短暂的个体生命用遗传的方式得到无限延伸。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采火焰高;人多好种田,人少好过年;人多势众。这些说法,便是老祖宗们由此留给我们的观念遗风。

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是繁衍生息的根本,是老一辈完成使命的荣耀,是家族延续的希望。华夏一族多子多福的观念,早在远古尧舜时代就已深入人心。《庄子-天地》篇有“华封人三祝”的记载:尧去华地巡视,守疆人对这位“圣人”充满敬意,衷心地祝愿他“寿、富、多男子”。而再三颂祝“宜尔子孙”的《螽斯》,正是古人这一“多子”愿望诗意的表达。

《螽斯》一诗分为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用蝗虫起兴,后两句表达祝愿之意。虽用的是重章叠句的手法,却也是本诗鲜明的艺术特色的体现。如果说,“宜尔子孙”的三处连用,使诗的主题更加鲜明,那么,六组叠词的运用,则更使全诗韵味十足。方玉润的《诗经原始》有评论:“诗只平说,难六字炼得甚新。”《诗经》中的大量诗篇都运用了叠词手法,而《螽斯》的独特之处是:六组叠词,形象生动,隔句联用,音韵和谐,造成了节短韵长的表达效果。不仅如此,诗文结构相同,而六词意义有所不同,表达了诗文意义的递进关系:第一章注重多子兴旺;第二章祝愿世代昌盛;最后一章则表现一种儿孙满堂相聚首的欢乐氛围。其实,《螽斯》通篇都在围绕“螽斯”展开,然而,这一主题却是一语双关。因为,“螽斯”不仅是一个比喻性的意象,更是以蝗虫来比喻强盛的生殖能力,这种用象征性意象来进行表现的手法在《诗经》中也是不多见的。

就蝗虫这种昆虫来说,其生产后代的能力非常强盛,一年之内就可产下两三代,真不愧是“子子孙孙无穷尽”的动物。《螽斯》一诗正是源于此而用蝗虫作比,寄情于物,表达多子多福的美好祝愿。常言“子孙众多,言若螽斯”,即是出于此。

中国传统意象的寓意

中国是世界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沉淀都为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的宝藏。而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便是这些宝藏中最优美、最绚烂的一部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往往可以通过这些吉祥图案来加以表现。人们巧妙地将人物、走兽、花鸟、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文字等意象融入美好的寓意之中,有的则是以神话传说、民间谚语为素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将图形与吉祥寓意进行完美的结合。我们把这种具有历史渊源、富有民间特色,又蕴涵吉祥企盼意义的图案称之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表现民族历史的艺术形式。先人们通过这些直观的完美形式来表达对幸福美满生活和财富的追求与渴望。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有着图腾崇拜。人们对于未知的世间万象与各式飞禽兽类、花鸟鱼虫等动植物的形态和特性充满了好奇与幻想,从中得到了灵感,祈福求安的图形符号便由此而来。在这种时代,陶制工艺上的人面与动植物的纹样或多或少都带着崇拜神灵的含义。此时的图腾文化,虽然还不具备人类主观创作上的吉祥图形,但从客观上说,却已为传统吉祥图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新石器时代,在彩陶、石雕、玉刻中已然出现了大量的怪兽图案,除了龙、凤、龟、鸟等,云纹、水波纹、回纹等纹饰类图形也在其中。有至春秋战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吉祥图案在上层社会中产生。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思想在意识形态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着手工艺水平的飞速发展,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幻化出的影像渐渐可以用实物来表现了。如青铜器、漆器上的饕餮纹、夔龙纹、鸟纹、象纹等纹样。通过这些纹样,世人可以窥见特定时代,祖先们神秘古老的精神特质。秦汉时期,佛教中的因果报应、道教中的长生不老、儒教中的阴阳五行,加之神话传说的融合,吉祥图案的题材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并被大量地运用在建筑、雕塑和民俗艺术当中。与此同时,富含吉祥意味的祝福语也开始出现。在现代考古中发现,早在汉代织锦上就已经出现文字吉祥图,如“万事如意”、“延年益寿大益子孙”等。后世广泛应用的的福、禄、寿、喜图案也已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隋朝至元朝,吉祥图案渐趋完善。特别是在宋元之际,吉祥图案进入了高度普及期,在建筑彩绘、陶瓷、刺绣、织物、漆器艺术上,随处可见吉祥图案。甚至到了“图必吉祥”的地步。吉祥图案的发展到了明清时代开始进入成熟阶段。创新图样层出不穷,画图的技法也多种多样。吉祥图、吉祥语的广泛流传,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发展脉络来看,虽然吉祥图案的发展总体上成不断演进与完善的趋势,并在明清时期达到一个高峰,但在各个阶段都遇到过一些发展瓶颈。然而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传统吉祥图案仍焕发着极强的艺术魅力。根据人们在制作吉祥图案时的创作方向,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汉字谐音。逢年过节,大多数中国人都愿意讨个“口彩”。实际上这也正运用了汉语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同音不同字。利用汉语的谐音以表达某种吉祥祝愿。这种创作在吉祥图案中的运用十分普遍。例如一只鹌鹑与九片落叶组成的图案取“安居乐业”之意--鹌居落叶;又如梅同“眉”,喜鹊代“喜”,枣同“早”,花生代“生”等等。这些谐音就为吉祥图案提供了素材,可制作出“喜上眉梢”、“早生贵子”等吉祥图案。

人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有着各种不同的生态性状。于是就寄情于物、象征附会。比如好狗不侍二主喻为忠,羊羔跪伏吃奶喻为孝,鹿性情温和喻为仁,良马顺主喻义。如此一来,儒学中所倡导的看似抽象的观念就有了具体的象征。还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成双成对的鸳鸯,常用来寓意恩爱夫妻。

用最直观的物件来做吉祥图案的素材是最常见的应用方式,人们一看就能获得祈福的印象。像金元宝、宝玉等是属于财富的象征。灯笼是传统节日中最常用的喜庆挂饰。在灯笼上绘上五谷,寓意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绘上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寓意书香雅阁,文人雅士。一些描绘宗教故事的吉祥图案,是最具代表性的寓意吉祥的例子。像描绘道教“明暗八仙”与佛教“八宝”、“八吉祥”的图案都属此寓意。

从某种意义上看,汉字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美妙的图案。汉字的各种体例与书法形式都有着较强的表现力,因而常被作为一种有力的表现手段用于吉祥图案之中。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福”、“禄”、“寿”、“喜”四字组成的图案已成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各种书法体例组成的“百福”、“百禄”、“百寿”、“百喜”图,常同室内装饰品或屏风雕刻相结合。书法艺术、民族艺术和传统文化相融相生,意味悠长。

中国古代诗歌词赋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深厚,常运用比、兴等文法,借物以抒情。这些手法也被吉祥图案的创作所吸收,在手工艺品的制作上体现出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比如,古人言“与人之善,如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则其香化矣”。在吉祥图案的创作上,匠人们常将芝兰同画在一起,寓意高洁的君子之交;秋天的菊花临霜开放,异常耐寒,常成为文人墨客歌咏的主体,被寄予高尚的情操。在吉祥图案中,菊花则被赋予吉祥长寿之意。

当然,除了以上介绍的创作方式,许多的吉祥图案都是综合了以上象征手法来制作的。综合手法的应用也赋予了图案更为丰富的祈福祝愿。使得作品更为饱满生动。像由佛手、桃和石榴组成的“三多图”,意在多福、多寿和多男子,这三多组合在一起,便是人们所憧憬的美好幸福生活的象征。

桃夭--简简单单才是真

桃之夭夭(1),

灼灼其华(2)。

之子于归(3),

宜其室家(4)。

桃之夭夭,

有蕡(5)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其叶蓁蓁(6)。

宜其家人。

(1)夭夭:桃树含苞欲放的样子。

(2)灼灼:花开鲜明的样子。华:花。

(3)之子:指出嫁的姑娘。归:女子出嫁。

(4)宜:和顺,和善。室家:指夫妇。

(5)焚(fen):果实很多的样子。

(6)榛榛(zhen):树叶茂盛的样子。

桃树含苞满枝头,

花开灿烂如红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果实累累坠树丫。

桃叶茂密色葱绿。

即使是很少读《诗经》的人,只要听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一句,都会对此有着深刻的印象。

首先,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用娇娆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好,实在是写得妙。读过这样诗句的人,眼前无不浮现出充满青春朝气的少女形象。而“灼灼”二字,更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短短四字句,竟能呈现出洋洋的喜气,非常精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品味,一种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再次,诗中也反映出这样一种思想:简单就是好。简单是质朴,是真实,是亲切,是萦绕心间不能忘却的情思。

诗中描绘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冀与企盼,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没有浓艳的色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一名女子,不仅要有清新可人的容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本篇语言极为优美,极为精炼,琅琅上口。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一“宜”字。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这个“宜”字,掷地有声,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代替之。

《周礼》有云:“仲春,令会男女。”朱熹《诗集传》云:“然则桃之有华(花),正婚姻之时也。”《桃夭》是一首祝贺新嫁娘的诗。周代一般是在春光灿烂、桃花盛开的季节嫁女,故作者会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赞歌。但旧时的说法认为桃花与后妃君王有关,因而并不常用。这首诗不像一般贺新婚的诗句那般“势利”,或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称赞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反复强调“宜其家人”,以家庭和睦为美。

《桃夭》一诗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青春姣颜。常言道:首创用花喻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喻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喻美人的是蠢才。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中所收录的诗句,说它开创用花喻美人的先河,并不为过。在它之后用花喻人,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诗人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诗》之十三:“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唐崔护《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他们诗中的桃花各有其特色,但却不能否定《诗经》中的这首诗对他们的创作所产生的影响。诗人在歌咏桃花之后,更道出贺辞:“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即姑娘要出嫁,和和美美成个家。第二、三章因为押韵关系,改为“家室”和“家人”,词义上并没有太大区别。古礼中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男女结合才组成家庭。女子出嫁,即是组成家庭的开始。朱熹《诗集传》释云:“宜者,和顺之意。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即是说新婚的小家为室,而与父母等共处为家。

《桃夭》中所写的桃花,鲜艳欲滴,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描景即是喻人,情景交融,烘托出了一派洋洋喜气。第二章则是表示对新人婚后的美好祝愿。桃花过后,硕果累累。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大又好,正是祝愿新娘能早生贵子,儿孙满堂。第三章则以桃叶的茂盛来祝愿家业的发达,人丁的兴旺。用桃树枝上累累的硕果与繁茂的枝叶来象征新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好的比喻,最具想象力的颂辞!朱熹在《诗集传》中认为诗的每一章都用了“兴”,确实有道理,但细细品味,兴中比的成分更过一些,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作喻,极具层次感: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转化,桃树的生长与新嫁娘的婚后生活将奔赴的三个层次相对应,纯然一体,毫无造作之感。

《诗经》中的成语

1.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国风-周南-关雎》

2.求之不得《国风-周南-关雎》

3.悠哉悠哉《国风-周南-关雎》

4.辗转反侧《国风-周南-关雎》

5.逃之夭夭桃之夭夭《国风-周南-桃夭》

6.忧心忡忡《国风-召南-草虫》

7.日居月诸《国风-邶风-柏舟-国风-邶风-日月》

8.谑浪笑敖《国风-邶风-终风》

9.新婚宴尔

宴尔新婚《国风-邶风-谷风》

10.委委佗佗《国风-鄘风-君子偕老》

11.如切如磋《国风-卫风-淇奥》

12.如琢如磨《国风-卫风-淇奥》

13.肤如凝脂《国风-卫风-硕人》

14.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国风-卫风-硕人》

15.信誓旦旦《国风-卫风-氓》

16.投桃报李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国风-卫风-木瓜》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大雅-荡之什-抑》

17.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国风-王风-采葛》

18.孔武有力《国风-郑风-羔裘》

19.舍命不渝《国风-郑风-羔裘》

20.风雨凄凄《国风-郑风-风雨》

21.风雨潇潇《国风-郑风-风雨》

22.邂逅相遇《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23.婉如清扬《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24.劳心忉忉《国风-齐风-甫田》

25.硕大无朋《国风-唐风-椒聊》

26.涕泗滂沱《国风-陈风-泽陂》

27.衣冠楚楚

衣裳楚楚《国风-曹风-蜉蝣》

28.七月流火《国风-豳风-七月》

29.万寿无疆《国风-豳风-七月》

《小雅-鹿鸣之什-天保》

《小雅-北山之什-信南山》

30.风雨飘摇

风雨所飘摇,予维音哓哓!《国风-豳风-鸱枭》

31.寿比南山《小雅-鹿鸣之什-天保》

32.杨柳依依《小雅-鹿鸣之什-采薇》

33.雨雪霏霏《小雅-鹿鸣之什-采薇》

34.忧心忡忡《小雅-鹿鸣之什-出车》

35.春日迟迟《小雅-鹿鸣之什-出车》

36.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小雅-鹿鸣之什-鹤鸣》

37.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小雅-小珉之什-小珉》

38.战战兢兢《小雅-小珉之什-小珉》

《小雅-小珉之什-小宛》

39.如临深渊《小雅-小珉之什-小珉》

40.如履薄冰《小雅-小珉之什-小珉》

41.惴惴小心《小雅-小珉之什-小宛》

42.巧言如簧《小雅-小珉之什-巧言》

43.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我闻其声,不见其身。

《小雅-小珉之什-何人斯》

44.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小雅-北山之什-北山》

45.高山仰止《小雅-桑扈之什-车舝》

46.绰绰有余

绰绰有裕《小雅-桑扈之什-角弓》

47.小心翼翼《大雅-文王之什-大明》

48.天作之合《大雅-文王之什-大明》

49.不可救药《大雅-生民之什-板》

50.进退维谷《大雅-荡之什-桑柔》

51.必恭必敬

必恭敬止《小雅-小珉之什-小弁》

52.兢兢业业《大雅-荡之什-云汉-大雅-荡之什-召珉》

53.爱莫能助

爱莫助之《大雅-荡之什-烝民》

54.明哲保身,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大雅-荡之什-烝民》

55.穆如清风《大雅-荡之什-烝民》

56.於乎哀哉《大雅-荡之什-召珉》

57.高高在上《周颂-闵予小子之什-敬之》

汉广--无法如愿的单相思

南有乔木,

不可休息(1)。

汉有游女(2),

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3),

不可方思(4)。

翘翘错薪(5),

言刈其楚(6);

言秣其马(7)。

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

言刈其蒌(8)。

言秣其驹。

(1)休:休息,在树下休息。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2)汉:指汉水。游女:在汉水岸上出游的女子。

(3)江:指长江。永:水流很长。

(4)方:渡河的木排。这里指乘筏渡河。

(5)翘翘:树枝挺出的样子。错薪:杂乱的柴草。

(6)楚:灌木的名称,即荆条。

(7)秣(mo):喂马。

(8)蒌(lou):草名,即蒌蒿。

南山乔木高又大,

切勿树下歇阴凉。

汉江之上有游女,

想去追求不可得。

汉江绵延宽又广,

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滔滔长又长,

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生满地,

用刀割取荆棘条。

赶快喂饱她的马。

用刀割取那蒌蒿。

赶快喂饱小马驹。

这是一首缠绵悱恻的恋情诗歌。年轻的樵夫钟爱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却最终无法与她相依,眼睁睁着看着钟爱的姑娘嫁作他人妇。情思缠绕,无以为解,面对滔滔江水,他唱出了这一动人的歌谣,倾诉满怀的愁绪。

从诗句的结构来看,《汉广》分为三章,第一章独立结构,第二章和第三章复沓叠咏,较之《诗经》其他复沓的诗歌,好像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然而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全诗章章相联,有其诗意的内在联系。

--第一,全诗三章起兴的“南有乔木,不可休思”等句,揭示了青年樵夫正处于伐木割薪的劳动当中。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分析道:“首章先言乔木起兴,为采樵地;次即言刈楚,为题正面;三兼言刈蒌,乃采薪余事。”其将《汉广》诗的主旨概括为“江干樵唱”,否定《汉广》是一首恋情诗歌,这不免过于迂腐。

--第二,从诗文结构上看,第一章独立于后面两章;但从诗句中所表露的情感看,前后两部分紧密相关,生动地传达出樵夫从心存希望到失望无奈这一真实曲折的情感变化。因为事实并不如人所愿,所以樵夫心中的渴望与追求,在遭受打击和破灭之时才显得真挚感人。虽然诗句中并未言明,但这位青年男子的一往深情,读者则得之言外。《汉广》从樵夫的失落和无望写起,第一章中的八句,有此处言之“不可”,把爱情追求的幻灭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一般在分析《诗经》中的诗文时,都习惯将首句作为起兴的句子。倘若换一种解法,将“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放在首句,如此一来,“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便可看作是一种比拟,合着“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就组成了一段气势如虹的博喻。视觉上无法触及的无限怅惘,被完全显露出来。曾经的苦苦追恋,今时不堪回首。但心不死、情难断,将强烈的情感寄托于幻境之中。后面二章便着重描绘这一痴情的境界:“倘若有朝一日,“游女”来嫁我,定要先将马儿喂得饱饱的;倘若“游女”有朝一日来嫁我,定要让马儿将车儿拉。”然而幻觉毕竟是虚妄,一旦脱出虚幻的迷雾,便将跌入希望破灭的深渊。樵夫依就痴情不改,后面两章对“汉广”、“江永”的反复吟咏,已是幻影破灭后的无限失落之感。

第三,从诗所表现的意象来看,一位砍柴的青年樵夫,其痴恋的女子即将出嫁。一切已然无法挽回,他明知不可为之的单相思,便借助歌谣的方式唱出心中的失落与伤痛。这其中的情感波折耐人寻味。爱情总显示其自私的一面,并且常常是带功利目的的。男子见到美貌女子常常会心动,而女子见到潇洒男子也会动情。由此便会想到占有,这便是情感自私的一面。如果再继续延伸,当得知自己所倾慕的对象将被别人据为己有时,便会心生妒忌,甚至做出蠢事来。

单恋的悲情固然令人怜惜,然而倘若换个角度看,将自己所心仪的异性当作审美对象;摒弃自私的心态与功利的目的,从欣赏的角度来对待事实,这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单恋的失落感和受折磨感,事实上是私心欲求遭致否定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对方无法为自己所有,自己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心理上遭受挫折感,因而便以其他的方式来转移心中淤积的负面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血有肉,在两性关系方面,很难摆脱失败恋情的纠葛,这样也就难以用一种单纯的毫无私欲的审美态度对待对方了。两性之间,要么做情人、恋人、夫妻,要么就成为陌生人或仇敌。是私欲使坠入爱河之中的人变得自私与盲目。有谁愿意去培植开花结果无望的植物?人们耕耘就是为了收获。有人为耕耘之后毫无结果而哀伤,这完全值得同情。何况这一曲哀歌已经成为了人们传颂至今的千古绝唱。这种光明并不只是出现在一则故事的结尾,而是闪耀在整个生命历程之中。它由男女之爱播种而生,却又超越男女之爱。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思是有关人类情感的一个永恒的话题。相思是美丽而伤感的回忆与憧憬;是深入灵魂的牵挂和怀念;是日夜的企盼和希冀。相思,从千年前的《诗经》文学开始,穿过唐宋,“辗转反侧”至今时,依然坚守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

在古诗词中表现相思之情最具表现力的要算“芳草”这一意象了。芳草,自古就是“忠贞不渝”的象征,在屈原的名篇《离骚》中就有充分的体现,受其赞誉的“香草美人”数不胜数,如“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以及“支荷、芙蓉、木根、薛荔”等,皆婀娜美艳。芳草生长细密繁茂,青绿满地,因而常用来寓意佳人离恨的无穷无尽。可谓意象万千,自然生动。

除因芳草意象引发的相思之情外,还有因罗裙与草色的相近而生发的联想:“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与之相比,如此相思更见细腻与多情,足见诗人用情之深。

飘逸的柳絮因其荡漾着的柔情蜜意而与愁绪相伴。“春思春愁一万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青青一树相思色”、“魂断千条与万条”等等。枝条垂曼,似妇伏泣,更令人回肠百转、愁情万千。柳同“留”谐音,寓意离别之情,古有折柳赠别之说,唐时折柳赠别多在友朋之间,但发展到后来,尤其到了宋代,柳就变成了词人口中表现相思之情的象征物了。其中最为有名的佳句,如柳永的《雨霖铃》中表现情人分离场面的诗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与凝噎”,烟波浩淼,感叹“多情自古伤别离”,后又借酒浇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等凄清,何等孤寂!

古时流传着一则有关柳树的趣闻:乾隆年间,扬州有一盐商善于经营,广交文人雅士。一天,盐商在西湖平山堂设宴,宾朋满座。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有人提议作诗助兴,且诗句中须有“飞”“红”二字。不能作此者,罚酒三杯。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忽见湖畔杨柳依依,柳絮飘飞,于是就吟唱道:“柳絮飞来片片红。”不想此吟刚罢,满堂哄笑。众人笑问:柳絮白色,如何“片片红”?金农答道,此乃元人佳作,有诗为证:“二十四桥廿四风,凭栏犹记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此佳作中诗人独倚桥栏,遥忆当年江东旧事,二十四桥风月,饱含多少柔情,又有多少离恨!该诗实为相思怀人之佳作,且含蓄隽永,无情有思,耐人寻味。

琴瑟作为相思意象出现于诗词中的历史应属最长的。《诗经》首篇就是“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青年男子弹琴拨瑟来到淑女身旁,以琴音来传递自己的思慕与爱恋。

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以琴居首位,颇有些讲法。东晋的陶渊明虽不识音律,却仍备一张无弦素琴。每逢饮酒则信手抚“琴”,陶然忘我。旁人不解其意,则答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此语传为佳话。生活中的快乐寻觅的无非是一份情趣,又何须计较形式呢?稽康以为琴“含至德之平和”,能“发泄幽情,畅和情志”,其《广陵散》一曲终成千古绝唱。而伯牙子期的知音故事也引为千古佳话。琴一向是文人之书房珍玩,即便不识五音,也可如陶渊明般豁达视之。

人们常用美酒来一醉解千愁,但醒后却往往更令人感到现实的无望与愁苦,眼前只看到“枝枝叶叶离情”的悲戚与“晓风残月”的孤独。因而,“借酒消愁愁更愁”,在片刻的销魂之后,依旧是满腹愁肠,无限相思情。

南唐中主李颢拿其词臣冯延已打趣,问他:“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大有讥讽其无病呻吟之意。然而偏偏李颢的《摊破浣溪沙》中也有一句“西风愁起绿波间”,寓意非常相近。冯延就回答说不如他的“细雨梦回鸡塞远”写得好。拐弯抹角的提醒他自己也写过这类的句子,只因他是皇帝,不好直说。很多时候,水常常成为心灵的观照,就如同这则故事中的诗意,在吹皱一池春水的同时,也吹皱了诗人的心灵,无端引出一段愁思:“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水的晶莹剔透、绵延不绝,有如“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因为很多时候寄予相思的“伊人”,总是“在水一方”,因而饱尝相思之苦的两人总是隔水相望:“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又如李清照所作的“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两眼痴望着楼前的无情流水,想到“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易逝青春,怎能不临水长叹,无端又添一段新愁呢?

汝坟--希望是生命的支点

遵彼汝坟,

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

惄如调饥。

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

不我遐弃。

鲂鱼赬尾,

王室如毁。

虽然如毁,

父母孔迩。

(1)遵:循,沿着。汝:水名,即汝水,淮何的支流。坟:堤岸。

(2)条枚:树枝叫条,树叶叫枚,条枚就是枝叶。

(3)惄(ni):忧愁。调:輖,通“朝”,就是早晨。

(4)肄(yi):树枝砍后再生的小枝。

(5)遐:远。遐弃:远离。

(6)鲂(fang)鱼:鱼名,就是鳊鱼。赬(cheng)尾:红色的确尾巴。毁(hui):焚烧。孔:很。迩:近。

沿着汝河堤岸走,

用刀砍下树枝叶。

久未见到心上人,

如饥似渴受煎熬。

用刀砍下细树枝。

已经见到心上人,

千万别把我远离。

鲂鱼尾巴红又红,

王室差遣如火焚。

虽然差遣如火焚,

父母近在需供奉。

《毛诗序》以为,《汝坟》意在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汉代刘向的《列女传》也附和着声称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因担忧其丈夫“懈于王事”,所以“言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也。而《韩诗章句》则认为,是妇人“以父母迫近饥寒之忧”,而劝夫“为此禄仕”之作,并没有赞颂“文王之化”的“匡夫”之义。近代学者认为二者都有所牵强,而将诗意解读为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丈夫。

独守空房的妻子,膝下有儿女,上有年迈父母,不仅要承担许多琐碎劳苦的家事,而且要有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要有女人特有的细致周到、温柔体贴,又要有男人所有的刚毅坚强、不屈不挠。个中滋味,又怎一个“苦”字了得!

其实在诗的首章,就已经点明了诗旨。“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在高大的汝河岸堤边,一位悲凄的女子手中执斧,正在砍伐山楸的枝杈。像伐木作薪这种重体力劳动,本该是男人们做的事情,而现在却由操持家务的妻子承担了。观者不禁发问:此女子的丈夫究竟去了哪里?竟这般狠心丢下妻子执斧劳顿!接下来的“未见君子,惄如调饥”,即隐约道出了其中的原因:原来,丈夫久役未归,维持生活的重担,自然要落到妻子柔弱的肩头。“惄”即忧愁之意;“调饥”作未进朝食解。满腹的忧愁用“朝饥”作比,而此中滋味也只有饱受饥馑之苦的人们,才深有体会。此时,这蹒跚于“汝坟”的妻子,又在忍受着饥饿来此间砍柴了。这是诗文表面的意思,实际上“朝饥”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先秦时代,“朝饥”往往是男欢女爱的隐喻。由于未见久役未归的丈夫,这柔弱的妻子,有多久未曾感受到点滴的眷顾和关爱?这便是第一章中所呈现的女主人公的境况:孤苦无依,生活窘困,清晨不得不硬撑着柔弱的身躯来到堤边采伐。秋风阵阵,堤岸上传来一声声“未见君子,惄如调饥”的怆然叹息时,怎能不令人感到一阵酸楚?对于丈夫在外远役的妻子来说,精神上最强大的支柱,莫过于盼望着丈夫早日平安归来。“未见君子,惄如调饥”。如煎如熬,如饥似渴,如在深渊。

到了第二章,诗意发生了转折。“遵彼汝坟,伐其条肄”,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上一章:“肄”指树木砍伐后新生的枝条,同时也喻示着孤苦的女子的劳顿和期待。秋去春来,愁苦悲凉的岁月在无尽地延续,当守望终化为绝望时,却意外地发现“君子”归来的身影,怎能不令人惊喜?“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希望如星火闪现,如镜中影像,想拼命抓住,绝不放手。这两句便表达了妻子悲喜交加的复杂心境的诗句:“被远征他方的夫君终于归来了,他终是思我、念我,未曾舍得下我的啊!”妻子从悲郁中醒转,沉浸于欣慰与喜悦当中;然而这来之不易的相聚是否只是一次短暂的厮守:“久役才归的丈夫会不会又将远行,而将我孤独一人抛在家中?”这顾虑与担忧,不免为相聚的喜悦罩上一层淡淡的阴影:“无论如何,这回是绝不能让你离去了,你如何忍心再次离开我呢?”这又是一次在喜悦与犹疑的交叠中所发出的深情挽留。凡此种种,实则意犹未尽,但又被“不我遐弃”四字所涵盖。

妻子的疑虑终成现实。到了第三章,开头两句便以踌躇难决的丈夫的口吻,迫不得已向妻子说出了再次弃家远征他方的事实:“犹如还未恢复精力的鳊鱼又将曳着赤尾远游,在国家危急的时刻,大丈夫又怎能袖手旁观、顾妻恋家?”如此生动的比喻,将丈夫远役的现实衬托得极为紧迫,这一切将那还沉浸于欣喜之中的妻子,重又推回到绝望的边缘。无奈之下,在绝望边缘苦苦挣扎的妻子仍不放弃最后一丝希望:“虽则如毁,父母孔迩!”这便是她万般无奈中向丈夫发出的凄凄质问:“夫妻的团聚,终将被残酷的徭役再次打破;然而,深陷饥饿之中的年迈老人们,难道你也忍心不管他们的死活吗?”

全诗在这句悲凄的质问中结束,丈夫将如何回答妻子的质问,我们已无从知晓。当苛刻的政令和繁重的徭役危及每一个穷苦人家的生存,将支撑“天下”的平民逼迫到“如毁”、“如汤”的绝境之时,社会便发出这样的质问声。《汝坟》中可怜的妻子在几经悲喜和绝望后发出的质问,得不到回答,唤回的只是丈夫无尽的沉默。

《诗经》中的建筑

路桥

1.行,道路。

《小雅-桑扈之什-车舝》

《小雅-都人士之什-黍苗》

2.道

《国风-邶风-雄雉》

《国风-齐风-还》

《国风-唐风-有杕之杜》

《国风-秦风-蒹葭》

《国风-陈风-宛丘》

《国风-桧风-匪风》

《小雅-鹿鸣之什-四牡》

《小雅-小珉之什-小弁》

《小雅-小珉之什-巷伯》

《小雅-都人士之什-何草不黄》

3.路

《国风-郑风-遵大路》

《大雅-文王之什-皇矣》

4.逵,四通八达的大道。

《国风-周南-兔罝》

5.梁,桥梁,浮桥。

《大雅-文王之什-大明》

堤坝

6.坟,河堤。

《国风-周南-汝坟》

7.漘,河坝。

《国风-魏风-伐檀》

8.防,堤防。

9.梁,捕鱼水坝。 Bi3MbjpzHJ/HAjOOqVLTIyIxFB6+XSKB7Hf3jNdVdO9G10qUDZXavVzozpg0suJ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