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人言“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诗以传情”,诗词文章之中无不情意绵绵,思念与寂寞并存--因思念而寂寞,因寂寞而思念。在唐诗中,思念与寂寞信手拈来,“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馀声之寂寞”,“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比比皆是。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生于盛世死于衰微,只有在避居成都时才算过了一段安稳日子。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很快被攻破,杜甫把自己的家小安置在了鄜州,独自从河南出发去关中投奔肃宗,但事与愿违,杜甫却被叛军所俘,送往长安。在羁縻长安的日子里,杜甫望月思乡不禁写下了《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寂寞思亲之情跃然纸上。明明是自己对远在鄜州亲人的思念,却不直接道出,而是从妻子的角度,设想妻子儿女在鄜州也同样对月思念着自己。妻子正在鄜州对月思夫,而孩子们却不能理解母亲对月怀人的心事。在月下长时间的伫立思人,露水沾湿了妻子的头发,月亮的清辉映得妻子玉臂生寒。因思念而动情的妻子泪眼迷蒙,她在想:我们何时才能团聚呢?杜甫也不禁流下了思念的泪水。可以想象,在乱离的岁月里,妻子在河南鄜州,丈夫在关中长安,天涯共一轮明月,因寂寞而思念,因思念而寂寞,最终泪满衣襟。这是怎样的深情厚谊,又是怎样的真挚动人。

杜甫是幸运的,不久他就乘隙逃离了长安,回到了鄜州,与家人团聚了。为了逃避追捕,杜甫举家离开了当时作为敌占区的鄜州,迁移到了当时还是后方的秦州,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短暂的安宁时光。也许诗人是不喜欢安定的,在他们看来安定就意味着寂寞。寂寞思人,思人寂寞。在秦州的那段日子里,他把自己的友人都怀念了一遍,李白、高适﹑岑参﹑贾至﹑严武﹑郑虔﹑毕曜﹑薛据及张彪……尤其是他对被贬夜郎的李白,他不禁问道:“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在问候的同时他又不禁想起“魑魅喜人过”,而担心李白的安危。其实当时的李白已经遇赦,在“投诗问汨罗”般遨游于洞庭的湖光山色之间了。

安定只是片刻的,当叛军处理了内乱,再一次进攻时,秦州不再是后方,而是变成了前线,杜甫的安定生活结束了。他再一次拖家带口,开始漂泊。他经木皮岭﹑白沙渡﹑飞仙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逃向蜀中,终于在这一年的十二月到达了成都。在成都,他度过了十年的安定时光。在这十年中,他定居于浣花溪畔,建草堂以居之,过着陶渊明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可以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寂寞使人愁,思念催人老,寂寞是无边的,思念是无穷的。生活在悠闲之中,寂寞思人的杜甫,偶然听到了李白病重的消息,一切的矛盾与寂寞都被弃之不顾,只剩下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杜甫奋笔疾书,给李白写了一封信,向远在安徽的李白表示关心和慰问,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寄李白二十韵》。

寄李白二十韵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这封信是否寄出去,李白是否接到、并看过这封信,不得而知,也许信还没有送到,李白就过世了。但是杜甫一定没有收到回信,他又因“近无李白消息”,而作《不见》。即使在李白死后,他还作了《昔游》、《遣怀》缅怀李白。这是何等的深情厚谊,也许只有像杜甫这样和李白具有同等才情的人,才能相知如此之深,才能称之为李白的知己,也才能写下这样的思念。这首《寄李白二十韵》活生生地把李白展现给了人们,几乎可以说是李白一生的写照。

寂寞思人,思人寂寞。思念友人、亲人是寂寞的,“微斯人吾谁与归”也是寂寞的。“学成文武艺,售予帝王家”是文人墨客们的梦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更是读书人的做人准则,世世代代的读书人以此为发奋读书的动力。“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幸运儿在读书人中只是一小部分,他们“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但是大多数的读书人,只能独善其身,落到个“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郁郁而终的下场。在唐代仅以官职而论,能够兼济天下的唯有白居易而已,但他仕途艰辛,被贬江州时自称“天涯沦落人”。不得志的白居易只能“不复愕愕直言、世事从今口不言”,最终“且贵身安妥”和“蓄妓、耽酒、信佛”为乐了。

李白的一生正如《赠李白二十韵》所写的那样悲喜交加。满腔报国热情无处发泄的李白是寂寞的,但他有杜甫这样一个同病相怜的知己,他又是不寂寞的。

在到长安之前,李白在文学界也算小有名气了。为了能够兼济天下,把所学授予帝王家,他于开元二十三年西游长安,趁玄宗狩猎时献上《大猎赋》,希望以此博得玄宗的赏识。他的《大猎赋》希望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在序言中,李白以“《羽猎》于灵台之囿,围经百里而开殿门。当时以为穷壮极丽,迨今观之,何龌龊之甚也!”来鄙薄武帝之行猎,却又以“但王者以四海为家,万姓为子,则天下之山林禽兽,岂与众庶异之?”来为玄宗辩护,在结尾处更是大力宣讲道教的玄机,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处处的迎合、奉承并没有使李白得到他所希望的一鸣惊人,他只能继续在长安边游览边寻求机会。

李白蜗居于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繁华的长安、千里的沃野,举目都是泱泱大国的风貌。他深深地为自己生于这样的盛世而感自豪和不平凡。可一想到这样一个兴旺发达的帝国自己却不能为其所用,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

李白的这次进长安并非一无所得,在长安他遇上了他的伯乐贺知章,这对李白一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虽然是金子总会发光,贺知章的提携使他名满天下,但他的“谪仙”之名也出自这次“金龟换酒”的碰面。

相逢不如偶遇。当时的贺知章以年过八十,任秘书监、太子宾客品秩虽高却无实权,属清闲之官。这样的一个人对于当时一心求官的李白来说,是不可能主动去拜访的,即使贺知章乃四朝元老,诗名传天下。但就是与这样的一个人的偶遇,成就了李白,有点“有心栽花花花不发,无心在柳柳成荫”的意味。

话说,有一天李白去一家酒楼去赴朋友的宴,朋友之间一喝酒情绪就上来了,吟起诗来。轮到李白吟时,他把自己的那首《蜀道难》搬了出来,“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正好贺知章也在这家酒楼喝酒,听见了李白吟诗,引以为奇才,马上和李白见了面,互通了姓名。因投效无门而郁闷的李白终于遇上了一个赏识自己的大官也兴奋极了,虽然只是个闲官,总比没有好吧。他又吟了一首《乌栖曲》,贺知章引以为仙人,说他是太白金星下凡,诗文泣鬼神。两人相聊甚欢,贺知章慷慨地邀请李白喝酒,但不巧的是贺知章竟然没带银两,就解了自己的作为官员象征的金龟付账。从此李白名声大噪,号为“诗仙”。后来,杜甫以“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以记之。这就是李白第一次进长安的故事。

天宝元年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推荐下,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年间,每年冬天玄宗都带着酋长、使臣去温家狞猎,李白自然侍从同去,当场写赋宣扬玄宗的盛德,歌颂圣朝威力,深得玄宗赏识。此时,玄宗宠爱杨玉环,每与她在宫中游乐时,玄宗都要李白写些行乐词,谱新曲歌唱。

与此同时,李白恃才傲物的性格暴露无疑。一次,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赏花,召翰林李白吟诗助兴。李白却言无酒无诗,玄宗赐美酒。喝得醉醺醺的李白,又命宦官高力士为其磨墨拂纸,即席写就《清平调》三首。应景之作,在李白是毫不费事,玄宗看了诗很高兴,又赐美酒给李白。李白借酒,叫高力士为他脱靴,加以奚落。高力士是大太监,天子称他为兄,诸王称他为翁,驸马、宰相还要称他一声公公,何等神气,怎能吃李白这一套,靴是给他脱了,但从此记恨在心。后来他在杨玉环面前,说李白诗云“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在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诗中所用的典故飞燕,是赵飞燕。赵飞燕因貌美受宠于汉成帝,立为皇后。后因淫乱,平帝时废为庶人,自杀。原本李白是用飞燕新妆比喻名花凝香,并没有讽刺杨贵妃的意思;高力士却说诗中的赵飞燕就是指杨贵妃,是故意侮辱她。杨贵妃“恍然大悟”,非常恼火,便在唐明皇面前讲了李白的坏话。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嫌隙。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隐藏着深重的危机。这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大唐,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宦官和外戚的受宠,使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然冷了下来。李白渐渐明白过来,在皇帝的眼里自己只是个花瓶,装饰太平的花瓶,花瓶虽然光鲜亮丽,引人羡慕,但自己只怕永远也不会有机会施展自己才能,抒发报国之志了。

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这次的归山,实在是体面一点的放逐。

两次的长安生活可以说是李白离梦想最近的时候。以后,虽有些机会,他也曾“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离自己的梦越来越远了。为了追寻梦想,兼济天下,他甚至参加了永王与肃宗的争位斗争,随着永王的失败,李白被贬夜郎,李白失去了最后一个机会。穷困潦倒,客死当涂。这合了杜甫的“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杜甫的境遇也不是很好,李白任过翰林,离帝国的权力中心如此之近,而杜甫一生都只是斗食小官。但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即使在逃难之中,也不忘报国,尽管这只是空想,不可能实现。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成都悠闲生活的杜甫对诸葛亮这位蜀中名臣产生出了由衷的钦佩。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助其恢复汉室,诸葛亮为他的诚心打动,始终不渝地为恢复汉室而奋斗。他为刘备制定了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第六次北伐时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杜甫曾多次去武侯祠缅怀这位仙人,恨不得自己像诸葛武侯一样驱逐叛军,恢复社会的安宁。

现实的“春天万里客,乱定几年归”却又无能为力,令杜甫苦恼不已。一日“剑外忽传收蓟北”,杜甫禁不住“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熬过了乱世还是乱世,在乱世中杜甫郁郁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杜甫壮志未酬是寂寞的,那些戍守边关的勇士们,默默地把自己的壮志变成现实,他们也是寂寞的。在那“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塞外,在那“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天山,他们默默地为国守边,没有一丝怨言。他们虽然会“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也会“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他们还知道“古来征战几人回”,但他们“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不破楼兰终不还”。以自己的寂寞换来别人的安宁,这样的寂寞是伟大的。

如果说寂寞是有味道的,思人的寂寞,寂寞的思人是甜蜜的;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寂寞是高尚的,但又是苦涩的;为了别人不寂寞的寂寞是伟大的。

其实,你的寂寞是什么味道,也只有自己才知道。

高山流水觅知音

“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时,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所造。”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得打柴人名叫钟子期,便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的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琴弦,长叹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被后人称道、赞扬,也深深地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摔碎瑶琴凤尾寒,

子期不在与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

这是后人为此创作的赞美诗句。或许有的人永远无法理解这种伟大的友谊,因为他们没有这般出众的才华,更没有这般出众的人生境界。“与势相交者,势倾而交断;与利相交者,利穷而义绝。”但以音乐和人品相交的俞伯牙和钟子期,并没有因为钟子期的死而埋葬友谊。相反他们的友谊得到了升华。比之今天那些建立在金钱、美女、美酒美食、权力和裙带上的“友谊”。钟子期和俞伯牙怎不令人由衷尊敬?

中唐后期重要诗人张祜,是个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一生不仕的人。他有一首诗《何满子》:

故国三千里,

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

双泪落君前。

这首诗在当时深受推崇。宣宗时任宰相的令孤绚的父亲令孤楚,认为这首诗是千古绝唱,于是上表给唐穆宗李桓,并把他的三百篇诗也一起呈上。

而这个李桓是一个没有主见的皇帝,不知该不该重用张祜,于是召来宰相元稹商议。元稹十分孤傲也盛享诗名,他认为张祜的诗没有什么出色的地方。于是穆宗便打消了重用张祜的念头。而他也只好扫兴而归。

到了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张祜在家中听说大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便带着自己的诗卷来拜谒他。他认为白居易是个优秀的诗人,一定会赏识自己的诗才。谁知,他的诗中有几首是长安失意后做的,其中对元稹的不识贤才发了些牢骚,甚至讽刺他枉为朝廷重臣。张枯却不知道,元稹和白居易是知己,经常诗札往来,时人称为“元白”。他那样说元稹,自然让白居易心存不快,并有了偏见,觉得他太妄自尊大,目中无人。因此,白居易并没有推荐他。

这一年,张祜参加了江东文士的解元考试,准备从科举中走上仕途。但是,主持考试的恰恰是对他心存偏见的白居易。

考场上,白居易出题主考。他出的诗题是《余霞散成绮》,赋题是《长剑倚天外》。

考完以后,张枯自我感觉很好。有人问他有何佳句,他得意地说:佳句嘛?如:日月光先到,山河势尽来。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这些诗句,确实写得很好。张祜也觉得解元公非己莫属了。但是,白居易却没有看上他的诗,而是认为另一份卷子上的诗句更凝练、雄奇: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写这首诗的举子是江南颇有名气的诗坛老将徐凝,白居易就把他点为解元。张祜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他离开杭州,浪迹江湖,日日以诗酒自娱,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唐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著名诗人杜牧在池州(今安徽贵池县)做刺史。张祜很想去拜访他,但想想以往的遭遇,不敢贸然前往。一次他在宣州当涂(今江苏丹涂县)的牛渚停留时,一时感怀,写下了一首诗:

牛渚南来沙岸长,

远吟佳句望池阳。

野人未必非毛遂,

太守还须是孟尝。

张枯在诗中把自己比作毛遂,希望杜牧能像孟尝君那样热情。杜牧收到了这首诗后,非常高兴。他早就听说了张祜的诗名,并且张的年纪比他大,可以说是诗坛前辈了,竟主动想来拜访,杜牧于是即刻写了《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来酬答:士子论诗谁似公,曹刘须在指挥中。荐衡昔日知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北极楼台长挂梦,西江波浪远吞空。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辞满六宫。

杜牧在诗中赞扬了张祜的诗才和名篇《何满子》,并借用孔融上表荐举弥衡和蒯通向丞相曹参乞火的典故,对令孤楚举荐张祜而遭元稹拒绝的事表示遗憾。张祜见诗后,立刻到池州与杜牧相见。一布衣,一太守,结为了知己。

人们常说,千金易得,朋友难求,知音比朋友更难得。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或许你从仆如云,一呼百应,但未必有一个知音;或许你高朋满座,珠玑妙语,但知音不是虚位以待的;或许你在亲情的环绕下,有人嘘寒问暖,但其中他们不一定真知道你;或许你佳人携手,如花美眷,但爱人不一定能如花解人语。知音不是金钱财宝换来的,也非功名权位招来的,它是一种灵魂的召唤与相应,是灵魂与灵魂的互答。

在属于人的构造中,最让人难以琢磨或理解的就是灵魂或说是心灵,它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看不到,摸不着,它依附于人体存在,而又超脱于人体。绳索可以捆绑住身体,却无法困住灵魂,灵魂才是一个本真的自我。人的四肢、五脏六腑都可以放到显微镜下从细胞分析到碳水化合物,进行物理性研究,但灵魂不可以,因为它是非物质的。它不可以通过物理性分析,只能用另一个灵魂来体会。当一个灵魂理解另一个灵魂时,两者融为一体,是相通的,犹如弦与音箱的关系,弦在响,音箱也在响,习惯上我们称之为--共鸣或共振。共鸣是知音的先决条件,有了共鸣才有了知音。

真正的知音是肝与胆的相照,琴与瑟的和鸣,是闪与雷的交乍,心与脑的一拍而合,宛如一场大雨淋湿了你,也浇透了我,那是你我同在,天地共存,也是灵魂与灵魂的融合,灵魂与灵魂交织。两个知音的相遇就是两颗流星相撞,在刹那的撞击中,人生最灿烂的火花迸射出炫彩夺目的光华,书写出人生最优美的乐章!

朋友与知音不是同一个含义,朋友来源于相互的敬重,而知音来源于相互的共鸣;朋友之间是一种情感的爱护,而知音却是精神的高度一致;朋友是相互的欣赏与认同,而知音是“于我有戚戚焉”的相互拥抱。白头如新的可能是朋友,但倾盖如顾的一定是知音。朋友一定会生死相扶,患难与共;但知音可能却是将逢良才的生死宿敌。

《三国志》与《晋书》上记载的两个人物,陆抗和羊祜。

陆抗和羊祜分别魏、吴两国的将领,羊祜在襄阳为官,陆抗镇守荆州,两个人你想统一我,我想灭掉你,但却丝毫不妨碍二者是知音。陆抗病了,羊祜赶忙送药来,陆抗手下东吴将领齐劝陆抗不要吃。陆抗答道:“岂有鸩人羊叔子哉,汝众人勿疑”。遂服之。陆抗知羊祜爱饮酒,送自己亲酿佳酿给羊祜,羊祜部将陈元劝别饮恐有诈,羊祜说:“抗非毒人者也,不必疑虑”。竟倾壶饮之。

这就知音,日月同辉,磊落情怀。演绎成千古佳话。

但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陆抗和羊祜这样肝胆相照的知音必竟是稀少的。孟浩然长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午夜无眠长歌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像苏轼那样的天纵奇才,可谓合唱者众多,他却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句子。

人间的知音太难得了,越是杰出者越寂寞,也就没有知音,或许这是曲高和者寡。有的人寻觅一生也得不到一个知音。高朋满座,载誉而归也遮不住他落寞身影,还是身在喧嚣中能听到自己的心跳,锦衣还乡也如夜之归途。如梵高生前无人认同,最终以枪自毙,死后纵是遗画价高数千万美元又于他生前的寂寞何干;屈原忧国忧民,但朝廷中却无知音,赋完《离骚》逐水而眠;曹雪芹用血泪涂写成了《红楼梦》,最终泪尽而逝,难怪《红楼梦》结束于一场无垠苍凉的大雪。温瑞安在《神州奇侠》系列里每位高手死时都说一句:人生好寂寞。

知音太难得了,纵是杰出者之间也不能成为相互知音。据说,当年歌德听完贝多芬的音乐时,异常激动,竟热泪盈眶,此举激恼了贝多芬,他愤怒的冲着歌德吼道:“你根本没有听懂我的音乐!”高更与梵高同样杰出,但他们相处不长时间,高更就愤然的搬离了梵高为其精心准备的房子。再者清华大学同学聚会时钱钟书先生的一位同学对着钱先生说,你的《管锥编》什么都写了,就是没写你自己,钱先生恼怒的说:“你根本没读懂我的书。”于是把一套《管锥编》寄给同学,让他再读。

知音太难得了,所以我们更能充分的理解鲁迅先生为瞿秋白先生写下那句长幅:“人生得一知已已足矣!当以斯室而同怀。”

中国自古以来就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格言,人们是那样的重视知音,知音知己,为其生死而无怨无悔。

我们不必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也不必说易子救孤的程婴,我们就翻开《史记-刺客列传》吧,翻开这一篇,那是满纸的豪气干云,热血纵横,洋溢着“士为知己者死”的视死如归。专诸、预让、聂政等为报知遇,死而无怨,尤其荆轲刺秦王,更是浴血奋战生死无悔。

荆轲原为齐国人,后迁徙卫国,他刺杀秦王既不为利,亦非为民族,为国家诸等正义,他是为了受托于知己田光,报燕太子丹之知遇,他让秦王惊慌失措,负剑逃窜,尽失王者风范。在身受巨创之后,他面不改色,倚柱而笑,并且指着秦王骂道:“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这是知音知己的最高礼遇,用血涂满寻找知音的路。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的呢?然而生命在这条路上,只不过寻找灵魂共鸣的一堆血肉。灵魂的归宿是那共鸣的歌声,知音说在嘴边不是花言巧语的轻诺,那是灵魂深处释放的沉重。

当今的人啊,越来越自我封闭了,谁还注重灵魂的共鸣?身体的享受,物欲的泛滥,它能代替我们那精神上的空虚吗?能填补我们灵魂的寂寞吗?我们的精神塑像在坍塌,我们迷失了自己,我们想通过高科技的手段满足我们的口舌,我们却把心灵囚在城堡里,我们是物欲中的囚徒。我们要释放自己,寻找灵魂里那个真正的自我,我们要寻求一种精神,寻求精神上的共鸣者,我们将不再独自吟唱,或许有一天我们站在山之滨,水之湄独自漫歌时,有一位倾听者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若江河!”

三千烦恼丝

想要我的头发吗?那好,连我的头一起拿去吧!--鲁迅《头发的故事》

汉民族的古训有云:“身体肤发,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头发的重视,甚至可以和生命同日而语。三国时期,曹操就曾“割发代首”,笼络军心。汉族成年束发,儿童垂鬓,只要男不为僧,女不做尼,便不剃落。这一点是汉民族别于其他民族的特点,是汉人坚持夷汉有别的具体体现。古人用头发的变化,隐喻岁月的变化。弱冠之年,比喻男子束发成人,“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及笄之年,比喻女子十五岁,可以出嫁了。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赠孟浩然》

自古文人墨客常常以头发作为题材,宣泄情绪。头发,被贯之以礼数,成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一个象征。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曾为这看似不被重视的头发而展开深刻的斗争。

清军入关为了推行“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顺治二年六月清兵得江阴,其后执行剃发令。经历了无数次朝代更迭的汉人对于谁当皇上这样的事情并没有表现得太过激烈,倒是这场毛发的变革着实惹恼了中原的汉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股强硬的风潮出人意外地遭到了历来柔弱的江南民众的反对,江南士子认为剃头便是对他们人格的莫大侮辱,全城居民监押剃发的清兵而反,清廷被迫动员大军24万,至城破,满城皆被杀,计17万余人。嘉定城也经历了一模一样的一幕,清兵先夺下城池,而后由于执行“剃头令”导致民众反叛,经过两个月的镇压,方才停止,其间清兵三次屠城,是为“嘉定三屠”。类似的事件,广州、松江、太湖各处均有发生。

直到民国,很多人出国留学,人们受外国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多,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人们对封建思想的破除,很多人也主动剪掉了脑后的辫子,留起了新的发式。象征着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殊不知,这场关于头发去留的革命,经历了人们数百年的斗争。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李白《秋浦歌》

女人左脑一半想服饰,一半思发饰;右脑一半想家事,一半思故事。如果衣服是女人的脸面,那么头发便是女人的心情。衣服的好坏有时只是虚荣的体现,头发的面貌却是女人生活本真的反应。

有些女人轻易不肯变换发式,仿佛这如同要她换一张面孔一样,得需要慎重寻思一番。变换一个发式,总像隐喻告别一段过去,抑或是离开一个男人似的不舍,但又有着迎接一个新的开始一般的兴奋与不安……

女孩学生时代是一头柔顺的清汤挂面,总在眼前垂一张细密的帘,那一低头的温柔,不知让多少人期待着女孩摇曳的芳心;恋爱了,女孩扎一束高高的马尾,把所有灿烂的笑容都毫无遮掩的写在脸上、额前;终于披上了嫁衣,和心爱的人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女孩的秀发变成了一头汹涌的大波浪,像一个个忍俊不禁的酒窝,堆涌着数不清的浪漫和甜蜜。再见到她时,已是孩子的母亲,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却有着说不出的坚定和绝决。

我已剪短我的发剪断了牵挂

剪一地不被爱的分岔

……

我已剪短我的发剪断了惩罚

剪一地伤透我的尴尬

反反复复清清楚楚

一刀两断 你的情话 你的谎话

--梁咏琪《短发》

女人高兴的时候会拿头发做文章,不高兴的时候也拿头发说事。遇到喜庆或者是重大场合的时候,都要去理发店或者发廊去做头发,做个新的发型或者焗染能够代表自己个性的颜色,以在公共场合、公众面前引起他人的侧目。

女人的头发是女人的旗帜。女人不仅用这面旗帜来表达自己的个性,还用这旗帜宣泄内心潜藏的情绪。聪明人能从女人的头发看出女人的品味,揣测出女人的心情。女人头发的变化更是社会潮流变化的一种缩影。

曾几何时,都市女人流行梳发髻。从青春女白领到企业女主管,都将头发抿得光亮,然后扎上硬硬实实的发髻,妩媚中平添几分冷艳。

当发髻重又回到中国女人头上时,女人已历经岁月淬火,成为一道不可等闲漠视的能量,与男人一起冲刺拼杀。

如果说女人是上帝最得意的杰作,那么头发就是上帝赐于女人的最好礼物。一双含情脉脉的眼波,流转间总免不了人老珠黄的结局;一副窈窕动人的身姿,总挡不住岁月无情的风蚀;唯有一头轻舞飞扬的秀发,总带给女人无穷无尽的创意和惊喜。

男人对长直发女人容易产生怜爱,这种心态使男人觉得自己很伟大,虚荣心也得到最大的满足。女人长直发飘动时的婀姿,会使男人眼花缭乱,整个人会被长直发构成的倩影左右。此时此刻的男人总是充满芳心,他不会再去挑剔女人的缺点。当男人的情丝与女人的发丝缠绵在一起时,世界的磁场就会发生变化,男人的理性就会大大衰减。

女人的头发是讲不完的话题。一对结婚不久的夫妻,男方是个性情爆裂又不务正业的人,女方与他阴差阳错结婚后实在不适提出离婚。男方迷恋女方坚决不离,并扬言要离就鱼死网破。女方灵机一动去发廊剪掉一头长发,留寸头回家。男人先是惊愕,后是出走,再是签字离婚。

一对年轻的夫妇俩人很相爱,但是他们的生活过得很清贫,女人有一头秀丽的长发,可是她没有梳子,男人有一个珍藏许久的手表,可是他没有手表链。圣诞到了,男人知道女人的秀发一直想要一把梳子,但是他没有钱买,他爱他的妻子,于是他便把那珍藏很久的手表卖了,给妻子买了一把很漂亮的梳子。可是令他没想到的是,回到家,他看到妻子那美丽的长发不见了。原来,妻子一直知道,她的男人珍藏了许久的手表一直需要一个手表链,于是她把自己心爱的头发剪了,卖了钱给她的男人买了一个手表链。

一头乌黑油亮的瀑布般披肩秀发,是女人难解的一个情结;然而披肩长发只属于青春少女。你可以留住一头长发,但留不住青春时光。如果头发的主人已是一脸沧桑,那一头披肩长发护理得再好,也只能衬出光阴的无情。只有挽发髻,可以不受年龄的限制,从四五岁起一直挽到永远。尽管朝如青丝暮成雪,然而那精心挽起的发髻即使已成花白,仍令女人别有一种衿贵。提到发髻,似是一个遥远的年代。当满载着中国传统女性精华的发髻与牛仔裤或晚装、波希米亚披肩和香奈儿五号等现代时尚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十分悦目的都市风景。

一个女人的生活过得越甜美,她的头发也就越发显得丰润柔顺,打理得也越精心。在中国传统妇道里,平头整面是对一个女人最基本的要求。这个传统,今天的女人仍牢牢地恪守着,无论家境殷实还是小富,有客人造访时女主人拢拢耳边的发丝似乎已经是一个惯例。古语说,贫家勤扫地,贫女巧梳头。

女人的头发是感性的,女人天生爱自己的头发,并且常常别出心裁地设计不同的发型。为了自己的头发,女人可以省下钱买下最好的洗发水,可以在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不忘给头发营养焗油,可以在晚上熟睡的时候仍然记得不要压弯了头发。

女人一生的历程都在通过发型演绎。幼时翘翘的羊角辫,在蹦跳中抒发童年的天真;少女时渐长渐美的秀发,柔顺中满蕴着少女的多情;走进婚姻,精炼的短发诠释成熟与干练;韶华逝去,华发飞雪,银发凝聚的便是女人一生的心情。

……

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

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光下完美

你发如雪纷飞了眼泪我等待苍老了谁

红尘醉微醺的岁月我用无悔刻永世爱你的碑

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

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光下完美

你发如雪纷飞了眼泪

我等待苍老了谁红尘醉微醺的岁月

--《发如雪》

女人把自己心爱的秀发,剪下一缕送给远别的人,犹如陪伴在他左右;真心相爱的两个人,其中一个人要先去极乐世界了,会要求在自己的身边留一缕心爱人的头发,犹如生死不离别;一个女人爱一个男人,就像爱自己的头发。尤其是喜欢长发的女人,飘逸的长发是为自己心爱的人而留的,如果爱没了,就会伤心流泪的,来回摸着自己的长发,最终会狠心咬牙地剪掉自己深爱的头发,就好像剪掉这份失落的爱,所以喜欢长发的女人都如同保护自己的爱似的,很小心、很珍爱地呵护自己的长发,如同呵护自己的爱,想留一份爱,一份飘逸给深爱的人。

三千秀发飘拂,是对爱人最灵动的爱情表白。

女人的头发,就像女人的爱情一样,为了男人的一句话,女人开始以长发为美,走到街上,一个个长发披肩,或以俏皮的马尾为束……直到某天,有个女人失恋了,她觉得头发是自己爱她的象征,越看心越痛,越看越容不下她,如是,狠下心,去理发店……出来的时候,就变成了帅气的短发,既然为他留的发都剪了,就应该舍弃从前,如是,女人的生命中不再只有爱情。如今的女子是无法学古人,一气之下就削发为尼,遁入空门,与尘世的恩恩怨怨做个了断,与青灯木鱼为伴,不再过问世事。

也许青丝就是爱情,一个尼姑之所以斩断青丝,说明已经断绝了一切与世俗的关系,但这种举动无不与红尘中的爱情有关,也许她们该得到的没有得到,也许她们因为爱情耗去了最后一丝美好的希望。

女人的新生活,也总从发型开端。晨起对镜贴花黄,迎接新一天的到来;诀别一段痛苦情缘,女人常以短发显示潇洒心态;找到新的工作,女人总以更精致的发型显示喜庆。女人通过头发传达爱情,也接收爱情。男人的手从秀发间飞过,是女人最幸福的时光。而遭遇重大变故的女人,也总爱借发抒情。轻则剪去长发,以示与往事告别;重者干脆削发为尼,从此割断与红尘的联系。 l+ngBvm2fjOnZu0Eelmeoh6IP76RaMjkOK3+7m8Zf6djZt7VZI5NVLG14khUPX7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