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灵鸡汤精粹版Ⅹ:少有人走的路
东方笑

第一篇:寻找亚特兰蒂斯(一)

坚持不懈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巴尔扎克

成功的人态度积极,别人也会感觉得到,于是都愿意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他叫苏桑尼-查金,母亲是裁缝,父亲是穷工匠,他在纽约市贫民区的学校半工半读念完高中。他热爱戏剧,非常渴望能去看一场百老汇的表演,但是他买不起门票。后来他凭着无限的精力和坚强的意志,当上了电视台的舞台监督。不过他希望为那些像他那样永远买不起门票去看百老汇戏剧表演的人创作一些戏。于是他办了一个剧团,先是在教堂的地下室演出,后来租了个露天圆形剧场来表演。剧团初期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受到观众欢迎,却没有剧评家来观看。他想,要是没有宣传,又怎么会有人肯捐助演出经费呢?

因此有一天,苏桑尼-查金找上了《纽约时报》,指名要见戏剧评论家布鲁克斯-艾金生。艾金生的助手亚瑟-吉尔布说他要见的剧评家当时正在伦敦。

“那我就在这里等艾金生先生回来。”他坚决地说。于是吉尔布请他道明来意。这位工匠的儿子激动地说他剧团的演员如何优秀,观众的掌声如何热烈,又说他的观众大多数都是从未看过真正舞台剧的移民,如果《纽约时报》不写剧评介绍他的戏,他就没有经费再演下去了。吉尔布看到苏桑尼-查金这样坚决,大为感动,同意那天晚上去看他的戏。

吉尔布到达露天剧场时,天上乌云密布。中场休息时,滂沱大雨把舞台浸透了。苏桑尼-查金看到吉尔布跑开去避雨,就赶上去说:“我知道剧评家平常是不会评论半场演出的,不过我恳求你无论如何破个例。”

那天夜里,吉尔布写了一篇简短介绍,对那半场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又提到剧团急需资助。第二天,就有人给剧团送去了一张750美元的支票。在1956年,这笔钱已经足够剧团继续演出这场戏,一直到夏季结束。艾金生从伦敦回来后,去看了这场戏,并在他的星期天专栏里大大称赞这出戏。

没多久,苏桑尼-查金就开始在纽约各处经常免费演出莎士比亚名剧。他于1991年去世,他的一生都对美国戏剧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曾经说过,他坚持不懈是因为他深信戏剧对人们的生活很重要。“如果你不相信这一点,那么就此放弃算了。”

有了坚强的意志,在困难面前,才不会消沉;有了坚强的意志,才会把坎坷和不幸都看作人生的磨练;有了坚强的意志,才会以积极的心态挑战苦难,逐步走向成功。

代表爱的藏红花

你只要说出你爱谁,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郝瑟耶

那是一个秋天的早晨,皮莱尔和丈夫刚搬进他们的第一所房子。孩子们正在楼上拆行李,皮莱尔朝窗外看去,父亲正在房前的草坪周围神秘地转悠着。皮莱尔的父母就住在附近,父亲已经来看过他们好几次了。

“你在那儿做什么?”皮莱尔对他喊道。

他仰起头,冲着她笑了笑,“我要给你一个惊喜。”

皮莱尔了解父亲。父亲是自由职业者,他常常用一些零碎的材料来做小玩意儿。当她还是孩子时,他就用网绳和滑轮搭建起一个儿童攀援架。在她的一个万圣节聚会上,他做了一个电动南瓜灯,把它安到扫帚条上。每当客人来到门前,父亲就会开亮藏在草丛里的南瓜灯,让它突然出现在众人面前,引来一片惊叫。

父亲接下来没有说什么,皮莱尔当时正陷入新生活的忙碌之中,后来也遗忘了父亲要给他们的惊喜。

第二年3月,一个潮湿寒冷的日子,天阴沉沉的,让人感到压抑。皮莱尔朝窗外扫了一眼,一堆堆残雪迟迟未化,零星地散布在草坪上。难道冬天还未结束吗?

皮莱尔的眼前突然一亮,她看到了一片粉红色奇迹般地在雪堆间若隐若现。她迫不及待地抓起外套,跑出去看个究竟。

它们竟然是一大片藏红花,神奇般地点缀在草坪的每个角落。浅紫色、蓝色、黄色,还有皮莱尔最喜欢的粉红色。稚嫩的花朵在刺骨的寒风中摇曳。

皮莱尔笑了,一定是父亲干的。想起了父亲曾经说过他要给他们一个惊喜。他知道冬天的阴郁和沉闷总是让皮莱尔神情沮丧、无精打采。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四五个春天,父亲的藏红花都为皮莱尔开放。

当第六个春天来临时,花儿只开了一半。再接下去,一朵也没了。皮莱尔开始怀念那些藏红花。

第七年的10月,父亲突然去世。尽管他们相信他会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全家人还是很悲痛。

几年过去了,又是一个阴郁的初春下午,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的皮莱尔感到心情沮丧,十分压抑。她又犯冬日抑郁症了,每年都逃脱不了。

但是,这次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天是父亲的生日。皮莱尔很想他,想起他对生活的坚定信念。父亲经常和陌生人闲聊,如果知道他们生活贫困、衣食不足的话,父亲会很热情地邀请他们到家共进午餐。他还曾经把自己的外衣送给过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可是现在,他在哪儿呢?

有时候,坚持对生活的信念是多么艰难。皮莱尔来到院子里,目光停留在草坪上:沾着泥浆的小草,几堆灰褐色的融雪。然而,在那儿,一枝粉红的藏红花,在风中勇敢地挺立着。

这朵花怎么可能从18年前的种子里重新萌发、绽放,而且这粒种子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开花了?这是幻觉吗?但是那朵藏红花确实在那里开放着。当皮莱尔体味出它的含义时,眼里满是泪水。

艰难的时刻很快就会结束。坚持住,朝前走,希望即将来临。虽然,这枝粉红的藏红花只开了一天,但它却坚定了皮莱尔一生的信念。

宁静的生活中,最不容易发现那些时刻默默注视、关爱我们的目光,似乎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只有到了艰难时刻,才会猛然醒悟,指引着自己的那一束光是从哪个方向射出的。

追赶时间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象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席勒

在安格斯读小学的时候,他的外祖母过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爱他,安格斯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操场上一圈又一圈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

哀痛的日子,断断续续地持续了很久,爸爸妈妈也不知道如何安慰他。他们知道与其骗儿子说外祖母睡着了(可那总有一天要醒来),还不如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呢?”安格斯问到。

“所有存在于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能回来了。”爸爸说。

以后,安格斯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在家里的庭院里面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沉到地平线以下,就知道一天真的过完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的。

时光飞逝,在安格斯幼小的心灵里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有一天,他放学回家,看到太阳快落山了,就下决心说:“我要比太阳更快地回家。”他狂奔回去,站在庭院前喘气的时候,看到太阳还露着半边脸,就高兴地跳跃起来,那一天他觉得自己跑赢了太阳。以后他就时常做那样的游戏,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比快,有时一个暑假才能完成的作业,他10天就做完了。那时他三年级,常常把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

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安格斯就快乐得无法形容。

后来的20年里,他因此受益无穷,虽然他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比自己原有的时间跑快一步,如果跑得快,有时可以快好几步。虽然那几步很小很小,但用途却很大很大。

时间对于追赶他的人总会给与相应的回报。如果你也希望得到时间的赠与,那么,就从现在做起,认真度过每一天中的每一秒时光。

生活的意义

向后看才懂得生活,但只有向前看才能生活。--凯尔克加德

威廉-吉尔兰德的父亲退休时已经有60多岁了。在那以前,他做了大约30年的乡间邮差,一个星期有6天他都要跋涉在佐治亚洲东北部的山区里,为人们传递着信件。

在他80岁生日的时候,威廉送给他一封信,信中特别说了几句表示孝心的话。威廉说他们全家人都非常希望他能够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并且能够在欢乐中安度晚年。总之,威廉希望他永远快乐。在信的最后,威廉建议他和他母亲不要再干活了,应该完全放松自己,好好休息。威廉认为,父亲操劳了一辈子,现在他们终于有了舒适的家和丰厚的退休金,几乎有了他们想要的一切,也应该学学如何享受生活了。

后来,父亲回信了。他首先感谢了威廉的好意,然后话锋一转:“虽然我很感谢你的赞美,但是你让我完全放松自己却吓了我一跳。”父亲承认没有人喜欢走坑洼不平的路,就像他走了30年的崎岖山路那样,“但是如果我们事事都顺心如意,从来都碰不到困难的话,那或许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了。”

父亲在信中写道:“人生的意义不在于马到成功,而在于不断求索,奋力求成。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都需要我们以坚强的信念去完成,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充实,意志也会更加坚强。”

从他流畅的行文中,威廉似乎看到了父亲写信时的高兴表情:“我们一生中最美好、最愉快的日子,不是还清了所有欠款的时候,也不是我们真正得到这套靠血汗换来的住所的时候,这些都不是。我记得在很多年前,我们全家挤在一套很小的住宅里,为了糊口,我们拼命工作,根本分不清白天还是黑夜。你还记得吗?我每天最多只睡4个小时。直到现在,我都不明白当时为什么不知道什么叫累,又怎么会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那时是在为生存而奋斗,为保护和养活我们所爱的人而拼搏吧。”

“在奋斗中求成功,我认为最有意义的,不是那些获得成就的伟大时刻,而是那些小小的胜利,或是那些遇到挫折、僵局甚至失败的时刻。试想,假如人人都轻而易举地成功了,那么我们就不是人生的参与者,而是生活的旁观者了。要记住,重要的是追求,而不是到达。”

他在信的末尾给威廉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孩子,下次我过生日的时候,你只须告诉我,在醒来时就要努力开始一天的追求,因为我能够做事情的时间又少了一年--而等待着我去做的事情还有千千万万。”

读完信,威廉想起美国小说家斯考特-菲茨杰拉德有一次给上大学的女儿写的信中,祝贺她解决了学习中的重大难题,接着又告诫她不要满足现状,说我们每天都要证明自己生存得有价值。记得他引述了英国女诗人罗塞蒂的一句话:“这条路是否都是蜿蜓曲折的上坡的路呢?对,一直到尽头都是。”

而今,父亲仍在自己选择的路上迈进,尽管它凹凸不平,尽管它永无止境……

从父亲的言行中,威廉感悟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

无论你多大年纪,只要你能够保持着乐观的奋斗精神,不断的为自己的追求去创造,那么你就会永葆童真,你的生命也就更加有意义。

人生的方向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费洛姆

在20世纪40年代,有一个年轻人,先后在慕尼黑和巴黎的美术学校学习画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靠卖自己的画为生。

一日,他的一幅未署名的画,被人误认为是毕加索的画而出高价买走。这件事情给他一个启发。于是他开始大量地模仿毕加索的画,并且一模仿就是20多年。

20多年后,他一个人来到西班牙的一个小岛,他渴望安顿下来,筑一个巢。他又拿起画笔,画了一些风景和肖像画,每幅都签上了自己的真名。但是这些画过于感伤,有些背时,主题也不明确,因此根本得不到认可。更不幸的是,当局终于查出他就是那位躲在幕后的假画制造者,考虑到他是一个流亡者,所以没有判他永久的驱逐,而给了他两个月的监禁。

这个人就是埃尔米尔-霍里。

毋庸置疑,埃尔米尔有独特的天赋和才华,但是由于没有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终于陷进泥淖之中,不能自拔。虽然他也曾一时暴富,但他终日惶惶不安,并终究难逃败露的结局。最为可惜的是,他在长时间模仿他人的过程中,而渐渐迷失了自己,再也画不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了!

一粒种子的方向是冲出土壤,寻找阳光。而一条根的方向是伸向土层,汲取更多的水分。人生如是,正确的方向引领我们踏入成功之门,而错误的方向会让我们误入歧途,荒疏一生。

与众不同

人的个性就是他的守护神。--赫拉克利特

胡皮-戈德堡成长于环境复杂的纽约市劳工区切尔西。时值嬉皮士时代,她身穿大喇叭裤,头顶阿福柔犬蓬蓬头,脸上涂满五颜六色的彩妆,为此,常遭到住家附近各种人士的批评。

有一天晚上,戈德堡跟邻居友人约好一起去看电影。时间到了,她身穿扯烂的吊带裤,一件绑染衬衫,以及一头阿福柔犬蓬蓬头。当她出现在朋友面前时,朋友看了戈德堡一眼,然后说:“你应该换一套衣服。”

“为什么?”戈德堡很困惑。

“你扮成这个样子,我才不要跟你出门。”

她怔住了:“要换你换。”

于是朋友走开了。

当戈德堡跟朋友说话时,母亲正好站在一旁,这时走向她:“你可以去换一套衣服,然后变得跟其他人一样。但你如果不想这么做,而且坚强到可以承受外界的嘲笑,那就坚持你的想法。不过,你必须知道,你会因此引来批评,你的情况会很糟糕,因为与大众不同本来就不容易。”

戈德堡受到极大震撼。因为她明白,当她探索另类存在方式时,没有人有必要鼓励她,甚至支持她。当她的朋友说“你得去换一套衣服”时,她陷入两难抉择:倘若今天为别人换衣服,日后还得为多少人换多少次衣服?戈德堡想,母亲是看出了自己的决心,她看出自己在向这类同化压力说“不”,看出自己不愿为别人改变自己。

母亲告诉她,拒绝改变并没有错,但她也警告道,拒绝与大众一致是一条漫长的路。

戈德堡这一生始终摆脱不了与众一致的议题。当她成名后,也总听到人们说:“她在这些场合为什么不穿高跟鞋,反而要穿红黄相间的跑鞋呢?她为什么不穿洋装?她为什么跟我们不一样?”到头来,人们之所以受到戈德堡的吸引,学她的样子绑黑人细辫子头,又恰恰因为她与众不同。

人们总喜欢评判一个人的外形,却不重视其内在。要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就要坚强到能够承受别人的非议。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特有的方式,这同样也是你的权力。

不言失败

要从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比阿斯

科罗拉多大学法学院院长决定,秋季开学后,希尔曼不能再回去上课了,原因是他的成绩太差。

希尔曼的父亲与法学院院长爱德华-金取得了联系,但这没能改变那个决定。金院长说:“希尔曼是个非常好的青年人,但他不可能成为一名律师。他最好去找其他职业。我建议他留在他周末打工的那个食品杂货店里。”

希尔曼给院长去了信,申请重读,但杳无音讯。

希尔曼感到心烦意乱。在重大事情上,他从未真正受过挫折。高中时他是个受欢迎的学生,是一个非常受人尊重的足球运动员。他不费吹灰之力就进入了坐落在博耳德市的科罗拉多大学,并正式被该学校最负盛名的法学院录取。

希尔曼的父亲只有高中文化,他当了40多年铁路邮局办事员。但他热爱学习,同时他知道儿子极想成为一名律师。他建议希尔曼考虑一下威斯敏斯特法律学院,那里开设晚上课程。

虽然父亲的建议切合实际,但这强烈地挫伤了希尔曼的自尊。科罗拉多大学是一扇通向法官宝座和声名显赫的律师事务所的大门;而威斯敏斯特则是一所穷人学校,没有享受终身职位的教授,也没有法律权威评论,那里的学生白天都在打工。

但是,希尔曼最终还是去见了威斯敏斯特学院院长克里福特-米尔斯。

米尔斯看了一下希尔曼的大学成绩报告单,直率地说:“在博耳德你突出的是体育课、西班牙语课和你的学生组织能力。” 他说得不错。希尔曼好不容易进了大学,却没承担起大学生应尽的义务,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最终使他自食其果。

米尔斯院长允许希尔曼在威斯敏斯特学院注册入学;但有一个条件,他得重修一年级的所有课程。院长说:“我将时刻监督你。”

一扇门关闭了,但另一扇门向希尔曼敞开了。

因为这是第二次机会,希尔曼加倍努力地学习,并且对法律证据产生了浓厚兴趣。

第二年.教希尔曼这门课程的教授过世了,希尔曼不可思议地应邀接任了他的课程。证据研究后来成为了希尔曼的终生专长。

28岁那年,他成了丹佛市最年轻的乡村法官;而后,当选了地方法官;接着被总统任命为美国联邦司法部地方法院法官。后来,他获得了科罗拉多大学颁发的乔治-诺林奖以及授予他的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如果在胜利前却步,往往只会面对失败;如果在困难时坚持,常常会获得成功。坚持下去,没有失败者。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人思考越少,话越多。--孟德斯鸠

卡尔文-柯立芝为自己竞选连任,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民主党候选人。共和党的竞选口号是:“保持冷静保持柯立芝。”

自从入主白宫以后,他常把摇椅放在前门廊里,晚上坐在那里抽雪茄。比起其他任何一个总统来,他做的工作最少,做的决策也最少。门肯说:“他在5年又7个月的总统生涯中,所做出的最大功绩就是比其他任何一个总统睡得都多--睡觉多,说话少。他把自己裹在高尚神圣的沉默中,双脚搭在桌子上,打发走一天天懒惰的日子。”

人们给柯立芝起了一个“沉默的卡尔”的绰号,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柯立芝真正能做到只说三言两语,甚至一言不发,如果他要这样做的话。

1924年大选时,心急的新闻记者找到柯立芝,问他:“关于这次竞选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No(没有)。”柯立芝回答说。

“你能就世界局势给我们谈点什么吗?”另一个记者问道。

“No(不能)。”

“能谈一下关于禁酒令的消息吗?”

“No(不能)。”

当失望的记者们准备离开时,柯立芝严肃地说:“记住,不要引用我的话。”

他在加利福尼亚旅行结束就要返回华盛顿时,电台记者们采访了他,问他对美国人民有什么话要说,他愣了一会儿,说道:“再见。”

柯立芝知道自己该怎样应付这种场面。“如果你什么也不说,”有一次他这样解释道,“就不会有人要你去重复。”

门肯回忆说:“柯立芝作为美国总统的有价值的记录几乎是个空白,没有什么人记得他做过什么事,或说过什么话。”但门肯错了,实际上柯立芝说过的很多话后来都成了名言警句。

1919年,他担任马萨诸塞州州长时,波士顿警察举行罢工,他对此评论道:“任何人,不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没有权力举行罢工反对公共安全。”这话使他在全美国出了名,对日后当选副总统颇有效力。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能达到这一效果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无用的话说得再多也于事无补,我们真的需要好好体验一下精炼语言的魅力。

人生不留遗憾

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愉快,对事业的兴奋。--爱因斯坦

汉德-泰莱是纽约曼哈顿区的一位神父。

那天,教区医院里一位病人生命垂危,他被请过去主持临终前的忏悔。他到医院后听到了这样一段话:“仁慈的上帝!我喜欢唱歌,音乐是我的生命,我的愿望是唱遍美国。作为一名黑人,我实现了这个愿望,我没有什么要忏悔的。现在我只想说,感谢您,您让我愉快地度过了一生,并让我用歌声养活了我的6个孩子。现在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但死而无憾。仁慈的神父,现在我只想请您转告我的孩子,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吧,他们的父亲是会为他们骄傲的。”

一个流浪歌手,临终时能说出这样的话,让泰莱神父感到非常吃惊,因为这名黑人歌手的所有家当,就是一把吉他。他的工作是,每到一处,就把头上的帽子放在地上,开始唱歌。40年来,他如痴如醉,用他苍凉的西部歌曲,感染他的听众,从而换取那份他应得的报酬。

黑人的话让神父想起5年前曾主持过的一次临终忏悔。那是位富翁,住在里士本区,他的忏悔竟然和这位黑人流浪汉差不多。他对神父说:“我喜欢赛车,我从小研究它们、改进它们、经营它们,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它们。这种爱好与工作难分、闲暇与兴趣结合的生活,让我非常满意,并且从中还赚了大笔的钱,我没有什么要忏悔的。”

白天的经历和对那位富翁的回忆,让泰莱神父陷入思索。当晚,他给报社去了一封信。信里写道:“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才不会留下悔恨呢?我想也许做到两条就够了。第一条,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第二条,想办法从中赚到钱。”

后来,泰莱神父的这两条生活信条,被许多美国人所信奉--的确,人生如此,也没什么好后悔的了。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像自己所预想的那样生活与工作;尽管从事自己所喜爱的事情看起来很容易,但并非人人都能够以此为生。所以,从事自己所喜爱的工作实在是令人向往的一件事。

将嘲讽化为动力

天决不助不愿作为的人。--索福克勒斯

提起维克多-格林尼亚教授,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格氏试剂。无论哪一本有机化学课本和化学书籍里,都有关于格林尼亚的名字和格氏试剂的论述。但是,你可知道,这位伟大的发明者曾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吗?

1897年5月6日,维克多-格林尼亚出生在法国瑟儿堡的一个有名望的资本家家庭,他的父亲经营一家船舶制造厂,有着万贯资财。在格林尼亚青少年时代,由于家境的优裕,加上父母的溺爱和娇生惯养,使得他在瑟儿堡整天游荡,盛气凌人。他没有理想,没有志气,根本不把学业放在心上,整天梦想着能当上一位王公贵人。

然而,在一次午宴上,一位刚从巴黎来瑟儿堡的波多丽女伯爵竟然不客气地对他说:“请站远一点!我最讨厌被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挡住视线!”这句话如同针扎一般刺痛了他的心,要知道由于他长相英俊,瑟儿堡年轻美貌的姑娘,都愿意和他谈情说爱。一开始他为这句话而自卑、疯狂、偏执,不久他就醒悟了,开始悔恨过去,产生了羞愧和苦涩之感。从此他发奋学习,发誓要追回过去浪费掉的时间,而每当灵魂和身体麻木的时候,他就用这句话来刺痛自己。后来,他离开了家庭,并留下一封信,上面写道:“请不要探询我的下落,容我刻苦努力地学习,我相信自己将来会创造出一些成就来的。”

维克多-格林尼亚来到里昂,拜路易-波韦尔为师,经过两年刻苦学习,终于补上了过去所落下的全部课程。后来他又进入里昂大学插班就读。在大学期间,他的刻苦赢得了有机化学权威菲利普-巴尔的器重,在巴尔的指导下,他把老师所有著名的化学实验重新做了一遍,并准确地纠正了巴尔的一些错误和疏忽之处。终于,在这些大量的平凡实验中格氏试剂诞生了。

格林尼亚一旦打开了科学的大门,他的科研成果就像泉水般地涌了出来。基于他的伟大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1912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此时,他突然收到波多丽女伯爵的贺信,信中只有一句话:“我永远敬爱你。”

当一个人的尊严受到了侵犯时,也许他仍旧沉寂无声,可一旦爆发,那种力量便使人惊骇。奇迹的出现并非不能,因为人性的力量是无法想象的。 ySbPE4QQKHlzFhIz2kR+clGsEG/wsuw8YUOMTDn2DWCHXIF0BZP5XOLZZRnjYN+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