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齐国有户姓国的人家,非常富有。宋国有户姓向的人家,家境贫穷。为此,姓向的人专程跑到齐国向国姓人家请教生财之道。

国姓人告诉他:“这是因为我十分善于偷盗。开始偷了一年,便吃穿不愁;两年,便富足有余;三年后就有大片的耕地,吃不完的粮食了。从这时候开始,我就施舍财物帮助他人,恩惠遍及乡邻。”向姓人暗暗记下国姓人的这番话,但他只记住了偷盗致富的话,却没有深究实施偷盗的具体对象和方法。回去后便翻人家的院墙,撬开房门,凡是眼睛看见的,手能摸到的,全部偷走。没过多久就被人发现了,不仅被判了罪,没收了偷盗来的东西,连原来自己积攒的财产也一并被没收了。

向姓人非常气愤,认为国姓人骗了他,便去齐国责问对方。国姓人问:“那您是怎么偷的呢?”向姓人就把自己偷盗的经过说了一遍。国姓人说:“唉,您把我当初说的‘善于偷盗’的话理解错了!而且错得厉害!现在我详详细细地告诉您吧。人们常说天有四季不同的变化,大地有丰富的物产,而我偷盗的就是这天时和地利。天降的雨水,雾露的滋润,山林的土产,湖泽的养殖,我全部都有办法偷来,使我种的庄稼长得更好,房舍建得更牢固美观。陆地上,我就偷取飞鸟野兽;湖泊中,我就偷取鱼虾龟鳖。所有这些,都是从大自然中偷取来的。庄稼、土地、树木、鸟兽、鱼鳖,无不是自然界的产物,这些难道是我本来就有的吗?而我偷取这些天然的东西,是不会获罪的。但是,那些金银珠宝、珍珠玉石、稻米布匹、丝帛货物,都是别人积累的财富,难道是老天爷给你的吗?你因为偷盗别人的财物而获罪,难道也是别人的错吗!”

海上鸥鸟选自《列子-黄帝》

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故曰:至言去言,至为无为。齐智之所知,则浅矣。

有个住在海边的人,非常喜欢海鸥。每天清晨他都会来到海边,同海鸥嬉戏。成百上千的鸥鸟都会飞到他身边,与他非常亲密,舍不得离去。那个人的父亲见了,就对他说:“这些海鸥都这么喜欢你,愿意跟随着你,你不妨捉几只回来,供我消遣消遣吧。”听了父亲的话,这个人第二天来到海边时就打算捉几只海鸥回去。谁知鸥鸟好像听到了他们的谈话一样,只在空中飞翔,不再亲近他了。

所以说,最好的语言是没有语言,最高的作为是没有作为。同别人比试智慧的想法,那是很浅陋的。

朝三暮四选自《列子-黄帝》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宋国有个老头儿很喜欢猴子,养了一大群。时间长了,他能了解猴子的心意,猴子也能听懂他说的话。老头儿越发喜欢它们,宁愿减少家中的口粮,也要让猴子们吃饱。

渐渐地,老头儿家中的存粮不够了。他想限定一下猴子们的进食量,又担心猴子们不驯服,就先哄它们说:“从今天起,你们吃的橡实要定量,早上三粒,晚上四粒。怎么样,够了吧?”猴子一听就急了,个个龇牙咧嘴,乱蹦乱跳,显出不满的样子。老头儿见状,马上改口说:“既然你们嫌少,那就早上四粒,晚上三粒,这样总够了吧?”猴子听说早上从三粒变成了四粒,都以为橡实的数量增加了,个个摇头摆尾,伏在地上,显得十分高兴。

尹氏与役夫选自《列子-周穆王》

周之尹氏大治产,其下趣役者侵晨昏而弗息。有老役夫筋力竭矣,而使之弥勤。昼则呻呼而即事,夜则昏惫而熟寐。精神荒散,昔昔梦为国君。居人民之上,总一国之事。游燕宫观,恣意所欲,其乐无比。觉则复役。人有慰喻其勤者,役夫曰:“人生百年,昼夜各分。吾昼为仆虏,苦则苦矣;夜为人君,其乐无比。何所怨哉?”尹氏心营世事,虑钟家业,心形俱疲,夜亦昏惫而寐。昔昔梦为人仆,趋走作役,无不为也;数骂杖挞,无不至也。眠中啽呓呻呼,彻旦息焉。尹氏病之,以访其友。友曰:“若位足荣身,资财有余,胜人远矣。夜梦为仆,苦逸之复,数之常也。若欲觉梦兼之,岂可得邪?”尹氏闻其友言,宽其役夫之程,减己思虑之事,疾并少间。

周地有个姓尹的富人,已经有万贯家产,却依然想尽办法聚敛财富。他手下为他卖命的仆役,天天起早贪黑,得不到片刻休息。

有个老家仆,累得筋疲力尽,这姓尹的富人却仍然使唤他做很多事情。这老头白天干活累得半死,晚上却睡得很香。四肢舒展,精神放松,每天晚上都梦见自己做了一国之主,居于百姓之上,管理着国家大事,在宫殿里尽情享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比谁都快乐。等美梦醒来又继续做苦工。别人很同情他的劳苦,老头却说:“人活在世不过百年,白天黑夜各占一半。我白天做仆役,倒是很辛苦,可到了晚上我就做了国王,无拘无束,快乐无边,我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这姓尹的富人,白天全副身心都用在谋划和积攒家业上,弄得身心疲惫。到了夜晚,昏沉沉地躺在床上,夜夜都梦见自己给别人当苦役。奔波劳碌,什么活都要干;挨打受骂,事事都要忍。所以晚上他总睡不踏实,爱说胡话,呻吟嚎叫,一直折腾到天亮。他感到非常痛苦,就去向朋友讨教,看看有什么解决的好方法。朋友对他说:“你现在的地位已十分显赫,财富也多得用不完,别人根本没法比。你晚上做梦给别人当仆役,是因为安逸与劳苦的生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转换的,这是普遍规律。你想醒时、梦里都过好日子,哪里能做得到呢?”富人听了朋友的话,便不再苛刻地役使仆人,同时也减轻了自己心理负担。睡不踏实的毛病也好了一些。

燕人还国选自《列子-周穆王》

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过晋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愀然变容。指社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若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指垅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先绐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乃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有个燕国人,在燕国出生,在楚国长大。等到年老之时,才重返故土。

在回国途中路过晋国时,同行的人有意戏弄他,指着晋国的城市说:“这就是你离别多年的燕国城镇。”燕国人一听,顿时伤感起来,现出凄怆的神色。

那人又指着一个土神庙说:“瞧,这就是你家乡的土神庙啊!”燕国人万分感慨,长叹了一声。那人又指着一栋房子说:“这是你的先辈们居住过的院落。”燕国人不胜悲伤,忍不住流出泪来。路过一片坟地,那人又指着一座坟说:“这就是你家的祖坟了。”这一回,燕国人哭得连声音都变了。

那人见他这副样子,突然哈哈大笑,对他说:“我先前说的话都是骗你的,这里还是晋国呢。”燕国人听了止住了哭泣,为自己的轻信感到万分羞愧。等真的到了燕国,见到燕国的城镇和寺庙,祖辈们的房舍和坟墓,燕国人反而没那么激动悲怆了。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达千万丈。它们原本坐落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那时,大山北面住着一位老人,人称“愚公”,年近九十。他的家门正对这两座大山。因为有高山阻塞,一家人出门要绕很远的路,十分不方便,于是愚公就召集全家人商量:“我和你们竭尽全力来铲平这两座大山,开出一条路来,通往豫州南部,直达汉水南面,怎么样?”家人都表示赞同,而他的老伴提出了疑问:“凭你这点力气,连魁父那样的小山丘也铲不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了,挖出来的土石,又该往哪里堆放呢?”大家商议说:“可以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或者隐土的北边去。”

于是,愚公就领着三个能挑担的子孙,凿石头,挖土块,用畚箕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小儿子,刚到换牙的年龄,也蹦蹦跳跳地跑来帮忙。因为路途遥远,到了冬夏换季的时候,他们才能往返一趟。

住在黄河河弯处的一个名叫智叟的老头知道了这件事,便来劝愚公:“你可真傻啊!凭你这把老骨头,剩的这点力气恐怕连山上的一把草都拔不掉,又怎么能铲除这么多土石呢?”愚公听了,长长叹了一口气,说:“你的思想实在是闭塞,简直到了一窍不通的地步,还不如孤儿寡母呢!你想,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添孙子。孙子又有儿子,这样子子孙孙,代代相传,是没有穷尽的。而这两座大山却不会再增高了,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河曲智叟被驳得无话可说。

后来,手握双蛇的山神听到愚公这番话,害怕他挖山不止,急忙把这件事报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真诚所感动,便派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州以东,一座放到雍州南部。

从此以后,自冀州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没有大山的阻隔了。

夸父追日选自《列子-汤问》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侵,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夸父是个巨人,没有估量自己的能力,一心只想追赶太阳。他一路追赶着,一直追到太阳落下去的地方。夸父这时感到非常口渴,来到黄河、渭水边饮水解渴。这里的水不够,他打算再到北方的大湖去喝水,可还没跑到那里就在路上渴死了。死前他抛下手杖,用自己的身体为它提供养料,使它长成了一片茂盛的桃林,绵延几千里。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吾以日始出时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去东方游说,路上遇见两个相互争辩的小孩。孔子就停下来问他们在争论什么问题。

其中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我们近;中午时离我们远。”另一个则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得远,中午时离得近。

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马车上的伞盖,而中午时只有圆盘那么大。这不正是离近了大、离远了小的道理吗?”另一个争辩道:“早上太阳刚出来时空气清凉,可到了中午,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离远了冷、靠近了热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他们的辩解,一时也不知道谁对谁错。两个小孩转而嘲笑他:“谁说你博学多闻的?”

薛谭学歌选自《列子-汤问》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跟随秦国著名歌手秦青学习唱歌。薛谭急于求成,还没等把秦青的技艺都学完,就自以为掌握了所有唱歌的技巧和本领,便向老师告辞回家。秦青没有挽留,在城外为他饯行。临别时,秦青双手轻轻打着拍子,唱了一曲十分动听的歌。那歌声激越高亢,林间的木叶仿佛受到了振动,天上的行云也驻足聆听这美妙的歌声。

薛谭听得如痴如醉,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浅薄,连忙向老师道歉请求原谅,希望能回去继续学习。此后,薛谭再没有提过回家的事情了。

韩娥善歌选自《列子-汤问》

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百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善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

从前,韩国的歌唱家娥向东到齐国去,路上带的口粮不够了,在经过齐国的雍门时,卖唱乞讨食物。等她离开后,歌声绕着那雍门的中梁,三日不断,这一带居住的人还以为她没走呢。

娥途中住进了一家旅店,旅店的人欺辱她,娥因此放声哀哭,乡里的男女老幼无不因此而悲伤垂泪,三天都吃不下饭。大家赶忙把她追回。娥回来后,又放声歌唱。全乡人听了,都情不自禁地欢喜跳跃,拍手舞蹈,忘记了先前的悲伤。于是大家给了她很多钱财,送她上路了。

高山流水选自《列子-汤问》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弹奏时,心中想到的是一座高山,钟子期听到琴声,便会说:“弹得真好啊!这琴声表现的是一座像泰山般雄壮的高山!”伯牙弹奏时,心中想着流水,钟子期便会说:“弹得真好啊!琴声表现的是一条浩荡奔腾的江河!”无论伯牙弹琴时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体会到。

纪昌学射选自《列子-汤问》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到眥,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甘蝇是古代一位有名的神箭手。只要他一拉弓搭箭,射野兽,野兽登时毙命,射飞鸟,飞鸟顷刻落地。甘蝇的学生叫飞卫,因为勤学苦练,箭术渐渐超过了老师。

有个名叫纪昌的人,慕名来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对他说:“你首先要学会不眨眼睛。这样才能去学射箭。”纪昌回到家中,仰面躺在妻子的织布机下面,两眼死死盯住一上一下快速移动的踏脚板。这样过了两年,这时即便拿尖锥子朝他的眼睛刺去,他也能不眨眼。

纪昌马上又找到飞卫,告诉他这个好消息。飞卫说:“光练到这一步还不够,还要练出一副好眼力。看极小的东西你能看得很大,模糊的东西你能看得一清二楚。练到了这个境界,你再来找我吧。”

纪昌回到家中,用一根极细的牛尾巴毛拴住了一只虱子,挂在窗口。每天面朝南面,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看了十多天,那虱子在纪昌眼里,仿佛真的变大了一些;三年以后,这只虱子在纪昌看来,大得仿佛像车轮一样。此时再看其他的东西,简直都像看巨大的山丘似的,异常清晰。于是,他用燕国牛角装饰的强弓,搭上北方蓬竹做的利箭,向虱子射去,正好射穿虱子的中心,悬挂虱子的牛尾巴毛却没有碰断。

纪昌把这情况报告了飞卫,飞卫高兴得跳起来,拍着胸激动地说:“射箭的奥妙,你已经学到了!”

造父习御选自《列子-汤问》

造父之师曰泰豆氏。造父之始从习御也,执礼甚卑,泰豆三年不告。造父执礼愈谨,乃告之曰:“古诗言:‘良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之子,必先为裘。’汝先观吾趣。趣如吾,然后六辔可持,六马可御。”造父曰:“唯命所从。”泰豆乃立木为涂,仅可容足;计步而置,履之而行。趣步往还,无跌失也。造父学之,三日尽其巧。泰豆叹曰:“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凡所御者,亦如此也。曩汝之行,得之于足,应之于心。推于御也,齐辑乎辔衔之际,而急缓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而执节乎掌握之间。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矩,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诚得其术也,得之于衔,应之于辔;得之于辔,应之于手;得之于手,应之于心。则不以目视,不以策驱,心闲体正,六辔不乱,而二十四蹄所投无差;回旋进退,莫不中节。然后舆轮之外可使无余辙,马蹄之外可使无余地;未尝觉山谷之崄,原隰之夷,视之一也。吾术穷矣,汝其识之!”

造父是古时著名的驾车高手。他的师傅名叫泰豆。

造父开始跟着泰豆学习驾车时,行礼非常谦恭,然而三年过去了,泰豆没有教导他一句话。造父越发恭敬小心。泰豆见他这样有诚意,就对他说:“古诗上说:‘良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之子,必先为裘。’--优秀弓匠的后人,一定先要学习做簸箕;优秀冶匠的后人,一定先要学习怎样缝制皮革。你先观察我快步走的姿势,等你的步伐姿势能像我一样了,才可以控制住六条缰绳,驾御好六匹马的马车。”造父答道:“一切听从您的指教。”

泰豆竖起一些木桩作为练习快步走的道路。木桩的横截面很窄,只够放一只脚;泰豆按照一定的步伐数目放置木桩,然后踩着木桩健步如飞,往返多次,不会失足摔倒。造父按照泰豆的吩咐进行练习,只用了三天就完全学会了。

泰豆惊叹道:“你真是太聪明了!学得这么快!驾御马车也就是这样了。刚才你的动作,得力在脚下,运用在心里。把这个道理推广到驾驭方法上,六匹马的缰绳嚼口排列得整整齐齐,六匹马的快慢呼吸就变得一致了。理解了驾驭的诀窍,手里掌握着行进的节奏;既得于自身,又合乎马意。因此就能够依着准绳进退,按着规律旋转,不管你走了多少路,走得多远,体力都能得到保持,这就是实实在在掌握赶车的本领了。嚼口靠缰绳,缰绳靠双手,双手靠运用一心。这样就不只是靠眼睛靠鞭子。心里悠闲自在,身体放周正,六根缰绳就会有条不紊,而马蹄落地时也就没有了差错,回旋进退,没有不符合节拍的。然后,车轮所过可以没有空余的辙道,马蹄所踩过的就没有多余的地方;这样一来,深山峡谷的险峻和平原的平坦,在你这驾车人看来都是一样的了。我所掌握的技术也就这些了,你可要牢记啊!”

田夫献曝选自《列子-杨朱》

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緜纩狐狢。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人,因为家里很贫穷,经常穿一件粗麻衣勉强过冬。等到第二年春天,他到村东头的田中劳作,天气晴朗时偶尔晒晒太阳,觉得非常暖和舒适。他不知道天下还有保温的房舍深院,软和的棉袍和贵重的皮衣,就对妻子说:“晒太阳取暖的办法,这世上除了我恐怕没有第二个人知道了。我们要是把这取暖的办法献给国君,一定会得到丰厚的赏赐的。”

列子学射选自《列子-说符》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报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关尹子是著名的箭术老师,列子跟随他学习射箭。

有一次,列子正中靶心。他跑去请教关尹子:“老师,我射中了靶心,可以算学会射箭了吧?”关尹子没有回答,反而问他:“你知道自己能够射中靶心的道理吗?”列子说:“不知道。”关尹子说:“那你还不能算是学会射箭,继续再学吧!”列子回去后又苦练了三年,箭术到了百发百中的地步。他又去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仍然问了三年前同样的问题,列子这次底气十足地说:“我知道了。”关尹子高兴地对他说:“好!你已经学成了。记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它所包含的道理。不仅学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做人,更应该是这样。”

三年雕叶选自《列子-说符》

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三年而成。锋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国。子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叶者寡矣。”

有个宋国人善于雕刻。他用象牙为国君雕刻树叶,花了三年时间雕成一片楮叶,厚薄筋脉、颜色光泽足以乱真。把这片假楮叶混在真的叶子中间,根本分不出真假。这个宋国人因高超的技艺得到了国君的优厚奖赏。

列子听说了这件事,讥笑道:“如果大自然也像这宋国人一样,要花三年才能长出一片树叶,那么每棵树上也没有几片叶子了。”

施孟两家选自《列子-说符》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鲁国一户姓施的人家有两个儿子,一个精通儒家的仁义之学,另一个喜好军事。精通儒学的儿子去游说齐王,意见被采纳,受到重用,做了君王儿子们的老师。喜好军事的那一个儿子,用法家的治国之道去游说楚王,受到楚王的赞赏,做了军队首领。他们获得的俸禄,使家境变得富裕起来;他们受封的爵位,使家人感到异常荣耀。

施家有一户姓孟的邻居,家里也有两个儿子。他们所学的东西与施家两个儿子一样,但家中的生活却很艰难。孟家十分羡慕施家的改变,所以就向施家请教变得富贵的方法。施家的两个儿子把各自的经历如实告诉他们。

听完了施家的讲述,孟家学习儒学的儿子来到秦国游说秦王。秦王认为:“各国诸侯都在想方设法提高兵力、储备粮草与他国对抗,如果用仁政来治理自己的国家,无异于自取灭亡。”于是惩罚了他,并赶出秦国。孟家的另一个儿子来到卫国,用权术之学游说卫王。卫王认为:“我们卫国是夹在大国间的弱者。对大国只有恭敬地事奉,对小国则温和地安抚,这也是求得国家安全的两全办法。如果运用权谋和武力,那只有死路一条。”卫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并且觉得这个人跑到别国游说,对卫国而言也是种祸患,于是斩断了他的双脚,继而押送回鲁国。

孟家的两个儿子回到家中,捶胸顿足地责备施家。施家的儿子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顺应时势便会昌盛;违背时势便会失败。你们学习掌握的虽然和我们一样,可得到的结果却完全不同,这是因为你们没有顺应时势的缘故,而不是我们所讲的办法不对!”

道见桑妇选自《列子-说符》

晋文公出会,欲伐卫。公子锄仰天而笑。公问何笑,曰:“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道见桑妇,悦而与言。然顾视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窃笑此也。”公寤其言,乃止,引师而还。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晋文公率领浩荡的军队出征,想要攻占卫国。公子锄见了,仰天大笑。晋文公问他为什么大笑,公子锄说:“我在笑我的邻居啊。他送妻子回娘家,路上遇见一个采桑的妇人,爱慕不已,主动和人家搭话。等他回头一看,却发现有人正招引自己的妻子哩。我正为这事暗暗发笑呢。”

晋文公明白了他话里隐含的意思,便放弃了攻打卫国的念头,带队回国。可还没等他回去,就听说有敌人入侵北部边疆了。

兰子献技选自《列子-说符》

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又有兰子又能燕戏者,闻之,复以干元君。元君大怒曰:“昔有异技干寡人者,技无庸,适值寡人有欢心,故赐金帛。彼必闻此而进,复望吾赏。”拘而拟戳之,经月乃放。

宋国有个走南闯北的卖艺人,向宋国的君王进献技艺。君王召见了他,并让他当场表演。只见这个卖艺人,用比人身子还长出一倍的两根棍子捆绑在小腿上,时而快走,时而奔跑,又用七把剑迭相抛出,有五把剑常在空中。君王大为惊喜,立刻赏给他金银布帛。

后来,又有一个会杂耍技艺的人,擅长一种轻捷如燕的杂技。听说了这件事后,又用他的技艺来求见宋国君王。谁知君王不屑一顾,非常生气地说:“前不久有个用奇异的技艺来求见我的人,那技艺毫无实际用处,只是碰巧我高兴,所以赏赐了些财物给他。你一定是听说了这件事才来的吧,妄想也得到我的赏赐!”于是就命人把他抓起来准备杀掉,过了几个月才免了死罪,把他放出来。

九方皋相马选自《列子-说符》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秦穆公对相马专家伯乐说:“您已经上了年纪。家族中有没有人能够接替您来识别千里马呢?”

伯乐回答说:“一般的好马,可以从体型、外貌筋肉、骨架这些方面看出来。而天下无双的千里马,则很难把握识别。从外貌上看,它们与一般的好马差不多,特点也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普通人观察不到。这样的绝世好马奔跑起来,足不扬尘,过不留痕。我那些儿子才干不够,只能识别出一般的好马。不过,有个曾经和我一同担柴运菜的朋友,叫九方皋,相马的本领不比我差。我愿意向您推荐。”

秦穆公就召见了九方皋,让他到各地寻访天下无双的千里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报告说:“您要的千里马已经在沙丘这个地方找到了。”秦穆公赶忙问:“是什么样的马?”九方皋回答说:“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便派人把马牵回来。去的人报告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叫来伯乐,埋怨道:“您推荐的那个九方皋真是不中用啊,连马的毛色雌雄都分不清,怎么能说是相马专家呢?”伯乐听了却赞叹不已,拍着手掌说:“他的相马技术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您说的这些情况足以证明九方皋比我要高明得多。他识别好马,完全不受外部特征的干扰,而是集中精力观察其本质,审察那些应该审察的,排除那些不该审察的。这样的相马技术,实在是比千里马本身还要宝贵啊!”

下人把马牵到秦穆公和伯乐面前,经过试骑,秦穆公不得不承认,九方皋相来的这匹马,果真是天下无双的好马。

遇盗之戒选自《列子-说符》

牛缺者,上地之大儒也,下之邯郸,遇盗于耦沙之中,尽取其衣装车马,牛步而去,视之欢然无忧吝之色。盗追而问其故,曰:“君子不以所养害其所养。”盗曰:“嘻,贤矣夫!”既而相谓曰:“以彼之贤,往见赵君,使以我为,必困我,不如杀之。”乃相与追而杀之。燕人闻之,聚族相戒曰:“遇盗莫如上地之牛缺也。”皆受教。俄而其弟适秦,至关下,果遇盗,忆其兄之戒,因与盗力争。既而不如,又追,而以卑辞请物。盗怒曰:“吾活汝弘矣,而追吾不以迹著焉。既为盗矣,仁将安在?”遂杀之,又傍害其党四五人焉。

牛缺是上地的一个大学问家。有一次,他出门去邯郸,走到耦沙这地方,遇到一伙强盗。强盗抢了他的衣服车马,他却大踏步地走了。看上去还挺高兴,没有一点因为被抢劫而发愁和吝惜财物的神色。这伙强盗就赶上去问他是什么缘故。

牛缺说:“君子不因为养身的财物而损害了身体。东西虽然被你们抢走了,可我的身体健在,有什么可发愁的呢?”

一个强盗说:“嘿!这个人真是贤明啊!”

另一个强盗却说:“是啊,以他的贤明,前去觐见赵君,假使说了我们抢劫的事,一定要来围困我们,不如杀了他。”

强盗们都觉得有道理,于是一道追上去杀了牛缺。

燕国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就召集家族的成员,告诫说:“倘若碰见了强盗,可千万别学那个牛缺呵!”家人都表示记住了。

不久,这人的弟弟要到秦国去,到了函谷关下,果然遇到了强盗。想起哥哥对他的告诫,便和强盗们奋力搏斗。结果势单力薄,财物都被抢了,又赶上去向强盗说好话,请求还给他东西。

强盗们大怒道:“我不杀你已经够仁慈的了,你还不停地追赶我们,这样岂不是暴露我们的行踪了?既然做了强盗,哪里还管得着发善心?”于是就把他杀了,并且连与他同行的人也一起杀死了。

不食盗食选自《列子-说符》

东方有人焉,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饿于道。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餐以之。爰旌目三而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爰旌目曰:“嘻!汝非盗耶?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两手据地而欧之,不出,喀喀然,遂伏而死。

东方有个叫爰旌目的人,计划到很远的地方去,可刚走到半路,饿得已经爬不起来了。

在狐父这地方,有个名叫丘的强盗。看见爰旌目饿得奄奄一息的样子,便拿了些饭食喂他。

爰旌目吃了几口后有了点精神,他努力睁开眼睛看着丘,问对方是什么人。

丘回答:“我是狐父地方人,名叫丘。”

爰旌目听后,恼怒地说:“啊!你是强盗吧?为什么还喂我饭吃?我是仁义之人,才不会吃你们这些强盗施舍的饭!”

说完,他两手撑在地上用力呕吐,可怎么也吐不出来,喉咙里格格作响地趴在地上,不一会儿就死了。

歧路亡羊选自《列子-说符》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杨朱的邻居家丢失了一只羊。邻居除了发动全家去找羊外,又来请杨子的童仆去帮忙。

杨子听了很奇怪,便问:“只跑丢了一只羊,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人去找呢?”

邻居解释说:“路上的岔路太多了,人少了很难分头去找。”

找羊的人都回来了。杨子问邻居有没有找到羊,邻居回答说羊跑掉了。杨子问:“怎么跑掉了?”邻居懊丧地说:“岔路之上,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该从哪条道去找,只好回来了。”

杨布打狗选自《列子-说符》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杨朱是战国初期的哲学家。他的弟弟叫杨布。有一天,杨布穿了一身白衣出门,不料天下起雨来,杨布就脱掉白衣,穿着里面的黑衣赶回家。家里的看门狗不知道是他回来,以为是陌生人,迎上去汪汪大叫。杨布很生气,要教训这只不认主人的狗。哥哥杨朱上前阻拦道:“不要打它!你也可能会这样啊!先前如果是你的狗出去时一身白色,回来时又一身黑色,你难道不会觉得奇怪吗?”

不死之道选自《列子-说符》

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燕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燕君甚怒其使者,将加诛焉。幸臣谏曰:“人所忧者莫急乎死,己所重者莫过乎生。彼自丧其生,安能令君不死也?”乃不诛。

有个人声称自己精通长生不死之法。燕国的国君听了,便派人去向他讨教。不料还没学会,那个人就死了。燕王非常气愤,认为派去的人没有及时学到法术,想要重重地惩罚他。有个受到宠信的大臣就劝阻说:“没什么比死更让人担忧,没什么比命更让人珍视。而那个宣称懂得长生秘法的人自己都丧失了性命,又怎么可能让您长生不死呢?”燕王恍然大悟,这才没有惩罚派去学习的人。

放生即杀生选自《列子-说符》

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战国时的赵国首都邯郸,大年初一,老百姓会向执政大臣赵简子进献大量斑鸠,让他放生。简子非常开心,凡是进献斑鸠的人,都重重赏赐。门客问他这样做的原因,简子说:“大年初一放生,这表明我有好生之德。”门客说:“如果全国百姓都知道您拿斑鸠放生,都会争先恐后地猎捕斑鸠,那么,被误伤甚至被打死的斑鸠,数量一定很多。如果您真的想救斑鸠,不如下令禁止这种猎捕行为。如果继续像现在这样,奖励百姓捕捉来送您,您再放生,那您对斑鸠所施的仁慈,还不够抵偿您对它们的伤害呢!”赵简子点头称是。

万物平等选自《列子-说符》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噆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齐国有个田姓贵族,将要出门远行。于是大宴宾客,祭祀路神。上千人参加了他的宴席。大厨们端上美味的鱼鳖鸭鹅,这位贵族见了,感慨道:“老天爷真是对人太好了!生长五谷,繁殖鱼鸟,供人享用。”在座的食客如同回声般附和他说的话。

宴席上,有个十二岁的鲍姓小孩,近前对田姓贵族说:“事情并非像您说的那样。天地间,万物与我们同在,都是同类。同类之间,无贵贱之分,只是各自智能的水平高低不等,拥有的力量大小有别,才相互制约,彼此残食。任何动物,不是为了其他动物的生存而存在着。被人类猎取来食用的东西,难道是老天爷有意安排给人类食用才养育了它们的吗?而且,蚊子苍蝇叮咬人的皮肉,老虎豺狼吞食牲畜的血肉,难道是老天爷有意抚育人类供蚊蝇吸血,繁育牲畜供虎狼食肉的吗?” faDkTuVuWbaFeOkJHL3f2Zqh9U5E1FPvBnzZ2izL1+W03Ui0UPnYi/O7RmkzTWT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