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三国选篇

短歌行

曹操[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2],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4]至今。

哟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5]。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6]?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7],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8],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9],天下归心。

(注释)

[1]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人,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

[2]朝露:代指人的寿命。这种说法只在汉朝流行。

[3]杜康:人名,据说是我国酿酒的祖师。这里用来代指美酒。

[4]沉吟:怀念而回味的样子。

[5]鼓瑟吹笙:指演奏音乐。瑟和笙都是乐器名。

[6]掇:同“辍”,停止、断绝。

[7]越陌度阡:这里指贤士前来投奔。

[8]匝:圈、周。

[9]周公吐哺:周公吐出嘴里的食物。这里指停止吃饭。据说,周公正在吃饭,忽然听说有贤士来访,立即吐出嘴里的饭,去迎接贤士。后人常用周公吐哺来比喻礼贤下士。

(赏析)

《短歌行》是诗人按旧题写的新辞,主旨是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和愿意任用人才,以便实现统一天下的抱负。

自《诗经》以来,有很多人学习四言雅颂之体,但大都形式呆板、气韵不足,而诗人却深得《诗经》和汉乐府民歌的精髓,创作出了这样一首四言体的杰作,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这首诗融抒情、写景、叙事和说理于一体,在纯正质朴的语言之中贯穿悲凉的心情,用铿锵有力的音韵和宕荡起伏的音调抒发慷慨的心情,意境深远优美,风格丰富多姿,感情真挚深刻。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1],以观沧海[2]。

水何澹澹[3],山岛竦峙[4]。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碣石:山名。具体位置说法不一,但都在河北省境内。

[2]沧海:即大海。

[3]澹澹:水波浩荡的样子。

[4]竦峙:指山势挺拔耸立。

(赏析)

根据史料记载,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曹操奇袭鸟桓,取得胜利。在班师回朝的途中,登上今天河北省境内的碣石山,远观沧海,不禁感慨万千,即兴写了这首诗。这首诗描写了碣石山的秋景和大海的壮观,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博大胸怀。

《观沧海》共四章,每章都能独立成篇。整首诗想象丰富,气势雄伟。诗人抓住大海景观的外在特征,极力塑造了大海的英雄性格。而诗人之所以着重塑造和刻画大海的英雄性格,是为了表现诗人自己的性格。诗人刻画大海的洪波巨浪,是为了表达自己性格里雄浑无极的一面;描绘日月的纵贯长空,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经天纬地之才;描述灿烂夺目的星河,是为了表现自己浩瀚博大的胸怀。后世的很多人都很推崇这首诗,就是因为欣赏这首诗所体现出来的豪迈气势和高远境界。

燕歌行

曹丕[1]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2]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3],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4]限河梁?

(注释)

[1]曹丕:字子桓,曹操的儿子,三国时代魏国的开国皇帝。曹丕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

[2]淹留:久留、滞留。

[3]清商:东汉时,在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形成的新乐调。

[4]何辜:有何过错。

(赏析)

据记载和考证,《燕歌行》原为燕地(今河北中北部)的民间音乐,反映的大多是战争和徭役给百姓带来的痛苦。这首诗也不例外,通过一个等待外出服役的丈夫回家的妻子的口吻,反映了当时永无休止的战争和徭役带给百姓的苦难,寄托了诗人对下层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

这首诗是我国现存最早、发展最完备的七言古诗,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上来看,这首诗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的前两句写自然节气的变化,是由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变化而来的。在第一层,作者集中浓墨,着重刻画了一幅风声萧瑟、草木凋落、大雁南飞的秋景。

第二层刻画了妻子情深意切的思念和孤苦不安的忧思。她猜测丈夫此时一定也在思念着她,并因此掀起了一层新的波澜:既然丈夫思念她,又为什么迟迟不归呢?通过她的埋怨,更清晰地反映了她对丈夫的依恋。第三层描写了深夜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情景。

白马篇

曹植[1]

白马饰金羁[2],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3]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4]。

宿昔秉良弓,楛矢[5]何参差。

控弦[6]破左的,右发摧月支[7]。

仰手接飞猱[8],俯身散马蹄[9]。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10]。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11]从北来,厉马登高堤[12]。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志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注释)

[1]曹植:字子建,曹操的儿子。曹植是当时最负盛名的诗人。

[2]金羁:金色的马络头。

[3]幽并:古地名,幽州和并州。幽州大致是今河北省北部和北京一带,并州大致是今山西省北部和陕西省东北部一带。

[4]垂:同“陲”,指边疆。

[5]楛矢:楛木箭杆的箭。

[6]控弦:拉弓。

[7]月支:箭靶的名称。

[8]飞猱:猿类动物,攀爬本领很强。

[9]马蹄:箭靶的名称。

[10]螭:传说中的一种动物。

[11]羽檄:插有羽毛的紧急军事命令。

[12]堤:防御工事。

(赏析)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品,表现了诗人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当时,诗人风华正茂,以过人的才华、敏捷的文思深得父亲曹操的赏识,因此所作的诗大都体现出了一种少年所特有的雄心壮志。《白马篇》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就全诗内容来看,咏的不是实人实事,尽管按古题,写的却全是当时的“新鲜事”,由此可见,诗人是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来描写心目中的游侠儿的。可以说,游侠儿的这个形象也是他个人理想的化身,是他的自我写照。最后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表达了诗人愿意为国捐躯的心愿,是千古名句。

赠徐干

曹植

惊风[1]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圆景[2]光未满,众星粲以繁[3]。

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4]。

聊且夜行游,游彼双阙[5]间。

文昌[6]郁云兴[7],迎风[8]高中天[9]。

春鸠[10]鸣飞栋[11],流猋激[12]棂轩[13]。

顾念蓬室士[14],贫贱诚可怜。

薇藿弗充虚[15],皮褐[16]犹不全[17]。

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

宝[18]弃怨何人?和氏有其愆。

弹冠[19]俟知己,知己谁不然?

良田无晚岁[20],膏泽[21]多丰年。

亮[22]怀玙璠[23]美,积久德愈宣[24]。

亲交义在敦,申章复何言!

(注释)

[1]惊风:疾风。徐干:字伟长,是“建安七子”之一。

[2]圆景:这里指月亮。

[3]粲以繁:星星明亮而繁多。

[4]不闲:意为小人虽无德业,但也为了钻营谋利而忙碌。

[5]双阙:宫门两侧的望楼。

[6]文昌:指邺城正宫文昌殿。

[7]郁云兴:宫殿拔地而起,超出云端。

[8]迎风:指邺城的迎风观。

[9]高中天:意为高过天空。

[10]鸠:斑鸠。

[11]飞栋:大殿的栋梁。

[12]激:猛吹。

[13]棂轩:窗户。

[14]蓬室士:居住在茅屋里的人,这里指徐干。

[15]虚:空着肚子。

[16]皮褐:冬天穿的短皮袄。

[17]不全:这里指衣服破烂。

[18]宝:指和氏璧。据《韩非子》记载,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得到了一块好玉,便把它先后献给了楚厉王和楚武王。但这两位楚王并不识货,反而以欺君之罪砍断了卞和的两只脚。楚文王即位后,才认出那块好玉。为了纪念卞和,楚文王便把那块玉命名为“和氏璧”。

[19]弹冠:这里指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准备去做官。

[20]晚岁:庄稼晚熟。

[21]膏泽:肥沃的土地

[22]亮:确信。

[23]玙璠:美玉。这里比喻徐干。

[24]宣:显著。

(赏析)

根据相关记载可知,徐干是“建安七子”中比较淡泊名利的一位,而且担任的官职一直都很低,因此,徐干的生活可能的确比较清贫,可能正如诗中所描述的那样。但这首诗的立意却不是描写徐干的清贫生活,相反,诗人对徐干处境深表同情和不平。诗人认为,徐干有才有德,但是却不得重用,相反,其他许多平庸之人却被赏识和重用。这与两晋时期诗人左思的《咏史》表达的主题相近。

杂诗

曹植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1]在万里,江湖迥[2]且深。

方舟[3]安可极[4],离思[5]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6]慕远人,愿欲托遗音[7]。

形景[8]忽不见,翩翩[9]伤我心。

(注释)

[1]之子:那个人,指所怀念的人。《文选》收录的曹植所著《杂诗》共六首,本书选取了第一首。

[2]迥:远。

[3]方舟:两船相并。

[4]极:到达。

[5]离思:离别的愁思。

[6]翘思:举首。

[7]遗音:飞雁的哀鸣。

[8]形景:孤雁的形影。景同“影”。

[9]翩翩:飞鸟翱翔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思念友人时候写的,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还表达了诗人自己孤独、苦闷的心情。

第一句“高台多悲风”是广为传诵的名句。在钟嵘著的《诗品》里,评价这句诗为“古今胜语”。不仅如此,曹植的这种写作手法还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谢朓就是受此影响最大的诗人。

咏怀

阮籍[1]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2]明月,清风[3]吹我衿。

孤鸿[4]号外野[5],翔鸟鸣北林[6]。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释)

[1]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的儿子。阮籍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交好,他们常常聚集在竹林中吟诗作赋,世称“竹林七贤”。后人辑有《阮嗣宗集》。《咏怀》是阮籍一生所有诗作的总题,包括五言八十二首和四言十三首。本首位列八十二首五言诗之首,诗人通过描写夜深人静时的坐立不安,抒发了内心的忧愁与烦乱。

[2]鉴:照。

[3]清风:凉风。

[4]孤鸿:失去伴侣的大雁。

[5]外野:即野外。

[6]北林:指北边的树林。

(赏析)

后世的学者大都十分推崇阮籍的才华,认为他的诗“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在《读诗三札记》一中里,萧涤非引用黄节的话,评论说,阮籍的诗是最难理解的,之所以难以理解,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阮籍的诗与当时的环境关系很大。阮籍的诗大多是讥讽之作,但由于害怕受到司马氏的迫害,阮籍不敢以太明白的语言斥责当权者,因此难以理解其意。二是由于当时的习惯,阮籍在诗中引用典故时,都是凭借记忆的,因此与事实有出入,这也给后人理解他的诗造成了障碍。

再来看这首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虽然写明了是抒发忧愁,但是又没有写明为什么忧愁。这样一来,全诗的诗义和意境就被无限放大了,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的空间。

赠秀才入军(二首)

嵇康[1]

其一

良马既闲[2],丽服有晖[3]。

左揽繁弱[4],右接忘归[5]。

风驰电逝,蹑景[6]追飞[7]。

凌厉[8]中原[9],顾盼生姿。

(注释)

[1]嵇康: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属安徽省)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竹林七贤”的领袖和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嵇康的《赠秀才入军》共十九首,本书选录第九首和第十四首。秀才是指地方推荐给朝廷的有才德之人。一般认为,这里的“秀才”指的是嵇康的哥哥嵇喜。

[2]闲:同“娴”,娴熟。

[3]晖:指衣服鲜艳生辉。

[4]繁弱:良弓的名称。

[5]忘归:良箭的名称。

[6]蹑景:追踪日影。形容速度快。

[7]追飞:追逐飞鸟。这也是形容马的速度快的。飞指飞鸟。

[8]凌厉:腾跃奋进的样子。

[9]中原:原野之中。

其二

息徒兰圃[1],秣马[2]华山。

流蟠[3]平皋[4],垂纶[5]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6]。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7]。

郢[8]人逝矣,谁与尽言。

(注释)

[1]兰圃:长着兰草的野地。

[2]秣马:饲养马匹。

[3]蟠:指在系箭的绳子上系一块石头。

[4]皋:水边的陆地。

[5]纶:钓鱼的渔线。

[6]太玄:大道。

[7]筌:捕鱼的竹器。《庄子-外物》里有“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的说法,“得鱼忘筌”是得意忘言的比喻。

[8]郢:古地名,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都城。

(赏析)

在这两首诗里,诗人想象兄长嵇喜在军营,领略山水乐趣的情景。跟随着诗人的想象和描述,读者似乎看到了嵇喜在长满兰草的地上休息、在开满鲜花的山坡上喂马,还有抓鸟、钓鱼等游戏。嵇喜一边目送鸿雁南归,一边弹着五弦琴,任凭心神游荡在天地之中。

其实,嵇康是把军旅生活想象得太乐观和美好了,这与其说描写的是兄长嵇喜的军旅生活,还不如说是诗人借机抒发了自己纵心自然的情趣。由嵇康对军旅生活的美好想象和向往,我们可以看出,在魏晋时期的文人墨客眼中,从军是一件美好的事,这也印证了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诗句中反映出的豪迈精神。

魏晋南北朝篇

两晋选篇

咏史

左思[1]

郁郁涧底松,离离[2]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3],荫此百尺条[4]。

世胄[5]蹑[6]高位,英俊沉下僚[7]。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8]籍[9]旧业,七叶[10]珥汉貂[11]。

冯公[12]岂不伟?白首不见招[13]。

(注释)

[1]左思:字太冲,临淄(今山东省淄博)人,著名文学家。左思创作的《三都赋》为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的局面。后人辑有《左太冲集》。左思的《咏史》共八首,本书选录第二首,描写的是由于门第的限制,世家子弟依靠父兄的势力窃取了高位,而出身贫寒的英雄却不得重用的现实。

[2]离离:松枝茎叶下垂的样子。

[3]径寸茎:直径只有一寸的茎干。

[4]百尺条:百尺高的树条。诗人以“百尺条”比喻不得重用的英雄,以“径寸茎”比喻窃取了高位的世家子弟。

[5]世胄:即世家子弟。

[6]蹑:登。

[7]下僚:小官,指不得重用。

[8]金张:指西汉时期的金、张两大家族,他们是世家的代表。

[9]籍:同“藉”,凭借。

[10]七叶:七世。

[11]汉貂:汉朝的高官都在帽子上插貂尾作为装饰,这里代指高官。

[12]冯公:指冯唐。汉文帝时,冯唐上书针砭时弊,结果终身未得重用。这里代指未受重用的人才。

[13]不见招:不被重用。

(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里描写的世家子弟通过父兄的势力谋取到高官的情况。这在魏晋时期普遍存在,甚至发展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概括起来讲,就是“九品中正制”的用人制度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据《晋书》记载,晋朝的高官“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孙,则其曾玄”。

基于这种情况,诗人写作这首诗,既表达了对这种既定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又把世家贵人比喻为“径寸茎”,表现了对他们的蔑视。

归园田居

其一

陶渊明[1]

少无适俗韵[2],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3]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4]。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5]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6],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7]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

[1]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年著名诗人、散文家。曾担任过几年小官,后来辞官隐居山林,终身不仕。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大量诗歌,并开创了田园诗派,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归田园居》共有五首,本书收录两首。

[2]适俗韵:适应风俗的气质。韵:气质、风度。

[3]尘网:罗网一般的尘世。比喻官场。

[4]羁鸟:关在笼中的鸟。池鱼,指困在池中的鱼。表达了作者渴望摆脱官场束缚。

[5]墟里:村落。

[6]尘杂:尘世间的俗事、杂事。

[7]樊笼:关鸟的笼子,这里比喻官场、仕途。

(赏析)

本篇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描绘了美好的田园风光,抒发了归隐后的愉快心情,优美自然、朴实动人。

作者在前两句点明了自己的性格,说自己本来就不喜欢官场,只留恋青山绿水。接着用“误入尘网中”、“羁鸟”、“池鱼”表达了自己自然、清高的性情和对官场的厌恶。笔锋一转,作者又描述了朴实自然的山村景象。作者没有刻意描绘,只是罗列了一些乡村中常见的景物,朴实无华,但是生动形象。全诗最后两句是点题之笔,与开头两句照应。一开始从厌恶官场写到优美的田园风光,最后表达了作者摆脱官场后,重返田园的那种愉悦和如释重负的感觉。

陶渊明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自然流畅、生动形象,每一处看上去都精心打磨,却又不着痕迹。

其二

种豆南山[1]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2],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3]使愿无违。

(注释)

[1]南山:指庐山。

[2]秽:杂草。

[3]但:只要。

(赏析)

这首诗虽然短,但是体现了作者的率真。

开头两句描述了耕种不易,到南山下种豆,但是长势不好,地里的草比豆苗还要多。接着描述耕种的艰辛,一早就要到地里去锄草,晚上伴着月亮回家。这几句非常简练,寥寥数语就使作者那种不善农事、辛勤耕作的形象跃然纸上。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这两句非常形象,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忙完了一天,顶着月光走在回家的路上,由于路边的草太长,又加上带着露水,衣服都被沾湿了。写到这里作者都是在说耕种的艰辛和不易,那么他对此又是怎样看待的呢?最后两句便是回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个回答非常坚定,沾湿衣服不算什么,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愿望。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坚定的性格。

杂诗八首(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阿[1],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2]。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3],不眠知夕永[4]。

欲言无予和[5],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6]。

念此怀悲凄,终晓[7]不能静。

(注释)

[1]西阿:西山。阿,大的山岭。

[2]景:月光,月影。

[3]时易:季节变换。

[4]夕永:夜长,长夜漫漫。

[5]无予和:没人跟我交谈。和,应和。

[6]获骋:不能实现。骋,施展。

[7]终晓:整夜,彻夜。

(赏析)

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孤独凄凉,空有壮志,不能实现的感慨。

作者着笔由远及近,先描写日落西山,月色辽阔,烘托出一种悲凉的气氛,然后开始感叹岁月流逝。“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一句中作者夜里睡不着觉,突然发现天气冷了,季节变了,自己的心境也跟着变得悲凉。一句“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更是将作者的那种寂寞和没有知音的苦闷刻画了出来。最后,作者感慨自己空有抱负,可惜身处乱世无法实现。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虽然退隐田园,但是对世事和自己的抱负并没有忘怀。这既是作者对自己志向的一种缅怀,也从侧面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1]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2]何能尔[3]?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4],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建造房舍。

[2]君:这里指诗人自己。

[3]尔:如此。

[4]真意:真正的乐趣。这里指顺乎自然的乐趣。

(赏析)

这是陶渊明最脍炙人口的诗作之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前四句描述了作者远离官场,断绝世俗交往,并且自问自答,谈自己远离仕途的感受,那就是“心远地自偏”。断绝了与官场世俗之间的关系之后,尽管身处“人境”,也会觉得自己地处偏僻的地方。

接下来四句借景抒情,每一句都透露出一股闲适的心情和闲居乡野的乐趣,从而更否定了以前那种污浊的官场生活。尤其是其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

最后两句非常妙。“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离开污浊的官场,回到悠闲的乡下,这里面有一种真正的人生乐趣,但是这种乐趣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以这两句收尾,使全诗有一种意味深长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1]善养士,志在报强嬴[2]。

招集百夫良[3],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4]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5]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6]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7]更流涕,羽奏[8]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9],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10]。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

(注释)

[1]燕丹:燕王的太子,名丹。荆轲是战国时著名的刺客,受燕丹之托,去刺杀秦王嬴政,失败后被处死。

[2]强嬴:指暴虐的秦朝。嬴,秦王的姓氏。

[3]百夫良:百里挑一的雄俊之士。

[4]素骥:白马。

[5]饮饯:饮酒饯行。

[6]宋意:燕国的勇士。

[7]商音:古乐调的五音之一,其声凄凉。

[8]羽奏:羽音,古乐调的五音之一,其声慷慨。

[9]顾:回头。

[10]怔营:惊恐不安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取材于《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咏史诗的特点是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边叙事边抒情。本文也是如此。

开头四句是引子,作者描述了燕丹为了报仇招募了荆轲。接下来着重描写送别的场面,篇幅占了全篇的一半以上。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在于极力赞扬荆轲的那种不负知己、敢于牺牲的侠义精神。荆轲在途中的情形只用了四句,最后献图失败的描写只用了两句,这些都不是本诗的主要部分。作者在最后四句抒发了对荆轲的惋惜和崇敬,同时暗含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悲愤。

陶渊明写作这首诗时,正值晋朝与南朝宋的更迭之际,他忧国忧民,便作了这样一首激情悲愤的诗。这首诗体现了作者豪情的一面。朱熹在《朱子语类》里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

挽歌

陶渊明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1]。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2]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3]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4]同山阿。

(注释)

[1]嶕峣:高耸的样子。

[2]幽室:墓穴。

[3]向:当初。

[4]托体:寄托身体。

(赏析)

挽歌原本是挽柩发丧的时候所唱的歌,是哀悼死者的歌。后来,人们会在亲朋好友死后作挽歌以示哀悼。本篇是陶渊明作的挽歌的第三篇,是作者生前写给自己的挽歌。在前两篇中作者描述了人刚死的时候和即将发丧的时候的情景,本篇描述了发丧和下葬时候的情景。

这首挽歌流畅、豁达,尤其是最后两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两句是陶渊明作品中的名句,鲁迅曾经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引用过,意思是:或许亲戚们还留有一些悲伤,其他人停止了挽歌也就没什么好悲伤的了。人死了没什么可说的,不过是把身体寄托到山里罢了。

登池上楼

谢灵运[1]

潜虬[2]媚幽姿,飞鸿[3]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4]渊沉。

进德[5]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6],卧疴[7]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8],褰开[9]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10]。

初景革绪风[11],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12],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注释)

[1]谢灵运:浙江会稽人,东晋著名诗人,因小时候寄养他处,故小名“客儿”,后来人称谢客。其祖父为东晋名将谢玄,因此袭封康乐公。主要成就在山水诗,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一生著述甚丰,原有集二十卷,后来佚失。明朝有人整理出《谢康乐集》。

[2]潜虬:潜伏的龙。

[3]飞鸿:天上的鸿雁。

[4]怍:愧对。

[5]进德:为官立德。

[6]穷海:偏远的滨海之地。

[7]卧疴:卧病在床。

[8]昧节候:不知道季节变换。

[9]褰开:打开窗户。

[10]岖嵚:山势险峻。

[11]绪风:冬天寒冷的残风。

[12]豳歌:出自《诗-豳风-七月》。豳,古代地名,在今陕西郴县。

(赏析)

这首诗是谢灵运作品中传诵最广的一篇。当时谢灵运担任永嘉太守,大病初愈的他登上高楼观景,写下此诗。

在诗中作者表达了自己抑郁的心情和对放任偏远地区的不满情绪。登高望远本打算缓解郁闷,没想到满目的春色更增加了思乡之情。诗的最后两句:“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意思是:离群索居,容易觉得时间过的漫长,难以安心。真正有德的隐士,不追逐名利、不随波逐流,所以能安心处世,没有烦恼。这两句诗中既表明了作者对现状的不满,又表明了向古人学习,决心归隐。在写下这首诗半年之后,他果真就辞官归隐了。

南北朝选篇

拟咏怀

庾信[1]

寻思万户侯,中夜[2]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3],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4]连珠下,萤飘碎火[5]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6]?

(注释)

[1]庾信:字子山,因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因此又称“庾开府”,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自幼随父亲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担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是宫体文学的代表人物。有《庾子山集》。庾信的《拟咏怀》是模仿阮籍《咏怀诗》而作的组诗,共二十七首。本首原列第十八,描写了诗人眼见自己年事日高,却滞留异国,不能建功立业的忧伤。

[2]中夜:半夜。这里是说诗人夜不能寐。

[3]梦蝴蝶:据《庄子-齐物论》记载,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醒来后竟然分不清在梦中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

[4]露泣:意为露珠下落,就好像是在哭泣流泪一般。

[5]碎火:形容萤火点点的样子。

[6]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易经-系辞》里有“乐天知命,故不忧”的话,诗人反其意而用之,意为古人虽有“乐天知命”的古训,但联想到自己的遭遇,还是忍不住忧伤。

(赏析)

诗人虽然名义上是车骑将军,更兼仪同三司的显要官职,但实际上是既没有实权,又没有俸禄,反而落得生活贫困,悲愤之情可想而知。

这首诗的手法和阮籍《咏怀诗》之《夜中不能寐》相近,只写出了深深的忧愁之情,但并没有明说因何忧愁。诗人自负其才,本以为能建功立业,博得万户侯的功名,孰料如今却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比起阮籍来,诗人的心情更加痛苦。最后两句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矛盾:虽然也知道乐天知命的道理,但内心的忧思还是不能得以排遣。

拟行路难

其六

鲍照[1]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2]垂羽翼[3]?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4]。

(注释)

[1]鲍照: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家世贫寒,早年从事过农耕,后来任前军参军。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擅长乐府诗,他的七言诗对唐朝诗歌的发展影响很大。有《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2]蹀躞:小步行走。

[3]垂羽翼:垂头丧气。

[4]孤且直:出身贫寒而且正直。孤,出身贫寒,没有势力。

(赏析)

作者出身贫寒,并且为人正直,因此不能被官场所容,只得辞官归家。这首诗中正是表达了对这种不公平现象的痛斥。

开头作者先写了自己的愤怒“拔剑击柱长叹息”,后又表达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感慨,于是辞官归家。有两句是描写归家之后的情景,每日与亲人在一起,哄孩子玩耍,看妇人织布。既表达了一种不同于肮脏官场的温馨,也透露出一种无奈。最后两句是本诗画龙点睛之笔,也是作者最广为流传的名句:“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既有对当时社会不公的埋怨,也包含着一种无奈和自我安慰。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谢朓[1]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2]。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秋河曙耿耿[3],寒渚夜苍苍。

引领见京室[4],宫雉[5]正相望。

金波[6]丽鳷鹊[7]。玉绳[8]低建章[9]。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10]阳。

驰晖[11]不可接,何况隔两乡?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

寄言罻罗者[12],寥廓[13]已高翔。

(注释)

[1]谢朓:字玄晖,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南朝齐著名诗人。出身名门望族,与谢灵运同族,被称为“小谢”。曾担任宣城太守,所以后世称其为“谢宣城”。后因拒绝参与萧遥光谋反,被陷害死于狱中。其山水诗有很高的成就,风格清峻,声律和谐,是当时永明新体诗的代表作家。流传至今的诗作有二百多首。

[2]未央:不已,未尽。

[3]耿耿:明亮的样子。

[4]京室:指京都。

[5]宫雉:宫墙。

[6]金波:指月亮。

[7]鳷鹊:传说中的鸟名。汉代甘泉宫外有鳷鹊观。

[8]玉绳:星星的名字。

[9]建章:宫殿名字。与上文“鳷鹊”都是代指宫殿。

[10]昭丘:楚昭王的坟墓。此墓位于荆州当阳,所以这里用昭丘借指荆州。

[11]驰晖:太阳。

[12]罻罗者:张设罗网的人。这里指陷害自己的人。

[13]寥廓:广阔的天空。

(赏析)

据《南齐书-谢朓传》记载:当年谢朓因为文采非凡深得萧子隆赏识,这引起了长史王秀之的嫉妒,因此上书齐武王对谢朓加以陷害。齐武王下令让谢朓还京,谢朓在还京途中作下此诗,以表达自己对萧子隆和同府幕僚的怀念,以及对造谣陷害者的愤慨。

前两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两句奠定了本文悲壮的格调,下面通过描写离开荆州,返回京城途中见到的景象,来抒发自己复杂的心情。此诗笔力遒劲,非常洒脱,尤其是最后两句“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意思是,告诉那些陷害自己的人,我已经远走高飞了。这表达出作者对小人的不屑。

木兰诗

唧唧[1]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2],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3],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4]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5]。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6]。

万里赴戎机[7],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8],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9]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10],雌兔眼迷离[1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注释)

[1]唧唧:叹息声。

[2]机杼声:织布时织机发出的声音。

[3]军帖:古时候征军的名册。

[4]市:购买。

[5]溅溅:激浪声。

[6]啾啾:马嘶叫的声音。

[7]赴戎机:奔赴战场,参加作战。

[8]转:军功每加一等,官爵便相应升一级,叫做一转。

[9]郭:外城。

[10]扑朔:乱蹬乱蹦。

[11]迷离:游移不定。

(赏析)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合称“乐府双璧”。

诗中描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之后拒绝了朝廷的赏赐,回到父母身边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花木兰孝敬父母、保家卫国,塑造了一位至今仍然闪耀着光辉的女英雄的形象,被人们长久传诵。更以小见大,表达了当时北方人民痛恨战争,渴望和平的意愿。

这首诗的风格古朴刚健,体现出了当时民歌的特色。设问、比喻、对偶等手法的应用,对于渲染气氛、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让花木兰的英雄形象跃然于纸上。

敕勒歌

敕勒[1]川,阴山[2]下。天似穹庐[3],笼盖[4]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5]牛羊。

(注释)

[1]敕勒:匈奴族中的一支。

[2]阴山:起于河套西北,绵亘于今内蒙古南部。

[3]穹庐:毡帐、蒙古包。

[4]笼盖:笼罩。

[5]见:同“现”,露出、出现的意思。

(赏析)

这是敕勒族的民歌,最初用鲜卑语传唱,后来译为汉语,所以看上去句式长短不齐。

这首民歌虽然简短,但是描述的对象和体现出的胸怀都十分辽阔。天,就像一个蒙古包一样笼罩在大地上。地上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风吹起的时候,露出里面的牛群和羊群。短短几句话,不仅描绘出了壮丽的场景,还体现出了少数民族牧民辽阔的心胸,非常传神。 J0IToZcREGtVGQTD3uTdm+lgklgK+5evxOTWmebmswG//+hiBdaD0M/uaxPmxo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