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必读丛书:老子
(春秋)老聃 |
本书由新华先锋出版授权掌阅科技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
纵观《老子》全文,只五千言,但精练、生动,其微言大义让古今中外无数研究者魂牵梦绕。迄今为止,解释、研究《老子》的著作数以万计,各家引经据典,似乎都有一番道理,但真正能够服众的观点并不多。这种莫衷一是的局面,正体现了《老子》的无穷魅力。
《老子》,又称《道德经》。经,本来指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也指南北向的道路。经,又可引申为常道,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后来,“经”成为对典范著作及宗教典籍的尊称。如此来看,《老子》一书就是在讲“道德”,此“道德”并非今天意义上的道德,而是包含“道”和“德”两大概念。《道德经》一书分为《道经》和《德经》两大部分。“道”和“德”,不言而喻,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两个核心概念。如果说老子哲学思想是一个有生命的人、一辆有战斗力的战车,那么“道”和“德”就是两条腿、两个车轱辘,可以让人立起来,让车跑起来。
到底什么是“道”,什么是“德”呢?
本书中,我们整理了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学说,进行了适当的取舍,以及谨慎的阐释,力求让读者在对“五千言”逐字逐句的解读中,自然而然地体悟“道”和“德”的含义。我们认为,对于这两个内涵丰富、深邃的词汇,任何过于武断和排他的解释,都是不负责任的。也许,真的只有通过“悟”的方式,我们才能理解道家的真谛。
【原文】
道[1],可道,非常[2]“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3]。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4]。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道:和本句的第三个“道”都是名词,指宇宙万物的原始本末,也指原始本体运动的变化规律。
[2]常:恒定不变的,永恒的。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现在的通行本作“常”。
[3]徼:音jiao,事物的始末,端倪。
[4]玄:深黑色,深远、看不透,引申为深邃、深奥。
【译文】
“道”非常抽象,可以描述,但它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存在。“名”反映事物的面貌,可以根据事物的特性命名,但事物的面貌也是千变万化的。
天地混沌未开的时候,万物是没有名称的;宇宙发端之际,又是以名称来相互区别的,名称是万物的基础。
所以,人类常常置身抽象的“无”中,以求能了解万物的奥妙;也常常通过事物的现实存在去推测它的始末。
“有”和“无”其实是同时产生的,只是名称不同,它们都非常的玄妙。而且它们的玄妙又是那么神秘、深邃,可以视之为洞悉宇宙万物奥妙的门径。【阐述】
本章是《道经》的第一章,主要围绕“道”展开论述。《老子》从第一章第一句第一个字开始讲“道”——“道可道,非常道”。都说万事开头难,撰述哲学篇章或联属诗词曲赋也是如此。难就难在,它往往为读者指示出一个思考问题的大方向,所以说全书的开篇一般都很重要。《老子》的第一章自然是很重要的,但理解起来又是很困难的。读完这一类似于绕口令的篇章,好像确立不起什么方向感。
老子教诲我们看问题要看得全面些,不仅要看正面,还要看反面和侧面。尽力做到面面俱到,反复堪比,对问题的认识才会更有谱,更有把握。事物都有“有”的一面,也有“无”的一面。大部分人看重的都是有形的、具体的、外在的东西,而老子却要引导我们注意到“无”的因素。超越了“有”,关注到“无”,这表明一种境界正在酝酿生成——“无”处有诸多妙处。
有,虽然存在了,但同时就意味着限定,人在其中不得自由挥洒,少了腾挪转移的空间。杧果就是一种水果,无论说得怎么天花乱坠它都是杧果,你改变不了什么,“有”就是具体的存在。但你要知道杧果承载着一个巨大的“无”。青涩的推销员会说,快买我的杧果吧,来自海南,质量好,价格便宜。老练的绝不会这样有一说一,他也许会说,成色这么好的杧果,带它回家,放到果盘里,你和家人就会一起看到三亚阳光的影子,闻到海南阳光的味道,享用到无污染又新鲜营养的水果。诉诸虚无的感觉,把人引入一个若有若无、或有或无的气场之内,消费者的心理防线自然而然就消融殆尽了,接受起具体的产品会更容易些。
所以,世界著名的推销员吉拉德就说:我不是在推销产品,而是在推销一种感觉。比如,一个优秀的推销员推销的就不仅是产品———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更多的是在推销或者传递一种感觉———若有若无的感受。
传递出这种虚无的感觉,其实也是产品的一部分,它的作用甚至可以超越有形的产品自身。一家声名在外的牛排店,它真正赢得顾客的并不是什么牛排,而是在烤牛排时发出的“滋滋”的声响,以及旺盛人气带来的小气场——连嘈杂声都变得有滋有味。顾客吃味道鲜美的牛排,听让人垂涎欲滴的声音,感受周围人的心跳、兴奋和喜悦,合起来才是就餐的幸福感。
在政治层面上,老子强调领导者应该具有从“无”中能观察领悟“道”的奥妙,从“有”中能观察体会到“道”的端倪及其认识事物的水平和能力。
总结一下来看,首先道是不可言说的,不能用概念的方式去把握;其次,道是天地万物开始的地方,是起点,是根源。老子所说的“道”好像是很玄的,其实在此章中的“玄之又玄”要表达的是道体之深远不可分别,并非玄不可解之意。正如苏辙所言,“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逼玄”,老子常常以“玄”字寄寓极致之意。
老子说“道”不可名状,不可用概念来表达,但他已经给了我们一个概念——“道”。这不是自己把自己给绕进去了吗?其实不然,老子在后面的章节有进一步的解释,道体是一个浑然莫可名状的存在,无以名之,勉强用一个“道”字来称呼它。老子此举乃是因地制宜便宜行事。
道,是大道,是小径,是坦途,是津梁……一说出来,一具体就好像不是原来的那个“道”了。于是,老子就反方向切入,举出许多经验世界的实例来描述大道,然后一一打破击碎,告诉你这个理解方向不对。经过一系列的否定性表述后,道体就在一个虚无空寂的状态中呈现出来。这需要用心灵的本能去感知。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1],斯恶[2]已;皆知善[3]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4]。生而弗有,为而弗恃[5],功成而弗居[6]。夫唯弗居,是以不去[7]。
【注释】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美,美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王弼注:“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
[2]恶:丑陋。王弼注:“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
[3]善:善良。王弼注:“善不善犹是非也。”
[4]万物作而弗始:王弼本作“万物作焉而不辞”。此据帛书本(“万物作而弗始也”)和张松如《老子校读》改。始、
辞,都读作“司”,主宰的意思。万物作而弗始,(圣人)任凭万物生长发展而不强为主宰。让万物自己发展,而不命令它们。辞,命令。
[5]生而弗有,为而弗恃:生成万物,但不占有他们,帮助他们发展,而不自恃有功。有,占有。恃,自恃有功。
[6]功成而弗居:成就事业而不将功劳全都归于自己。居,居功。
[7]不去:磨灭、消逝。
【译文】
世人都向往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他们知道有丑陋的存在;都认为善良是可贵的品质,是由于明白邪恶会造成伤害。
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等,是按照自然界的法规相互依存而出现的,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是真正恒定不变的。
因此,圣贤之人对待世事常常不大加干涉,采取无声胜有声的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不施加影响。取得成就也不会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只有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才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阐述】
学界对于老子经常说的“道”的属性争论很多,也很激烈,但对于老子在辩证法方面的思想,学者们大都持一致的看法。有人甚至说,老子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当然,这是见仁见智的看法。在中国的哲学史上,我们大致都认可老子是第一个深刻、系统地揭示出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人。这一点基本上没有人持有异议。
运动变化是宇宙万物的属性,贯穿于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宇宙间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东西。世界上的很多东西,尤其在中国文化的视野中,都是相对而生的。比如说有“美”就有“恶”,有“刚”就有“柔”,有“黑”就有“白”,有“高”就有“下”,等等。王夫之就说,“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生于一致”(《老子衍》)。
老子在本章中指出,事物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两个对立面互为前提而存在,没有美就无所谓丑,没有善也就无所谓恶;反之亦然。中国古典哲学中有一个“相反相成”的思想,而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根据对立的概念的不同,老子会使用不同的语词进行准确的表达。
正是事物矛盾对立的状态,在促进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事物内部的矛盾双发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并能互相转化,“反者,道之动也”(第四十章)。善恶、美丑、是非、强弱、成败、祸福等等,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原理。譬如说,如果人们没有对美好事物的认定和追求,也就不会唾弃那些丑恶现象;当你还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悦中时,或许正有一场灾祸悄然而至。
儒家和道家之间的不同,当然也会体现在概念层次很高的“圣人”之上。“圣人”是一个名号,儒家、道家都打这个旗号,但旗下站立的实际内容则完全不同,“儒家的圣人是典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体认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以‘虚静’、‘不争’为理想的生活,鄙弃名教,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甚至包括伦常规范在内)”(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
本章中首次出现“无为”一词。老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而是不要与自然界的规律相抵牾,利用规律顺从自然去办事。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圣人能够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这是在主张发挥人的创造性,只不过这一创造有一个模子——像圣人那样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老子哲学中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面,得道之人能真正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公众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