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最受公众认可或是最具真实性的推测包括:

1.信心的缺失。

2.信用的滥用或过度使用,体现在贷款过度或货币发行量过多。

3.价值或价格的必然变化对经济环境产生的必然性调整。

4.价格的普遍下跌。

5.货币单位的变化引发价格的普遍调整。

6.银根紧缩或货币量不足。

7.生产过剩或消费不足。很多作者认为,由于发生了所谓的现代生产革命和分配革命,生产过剩或消费不足的影响变得更加严重。他们认为,现代生产革命和分配革命的出现使供给普遍增加,进而导致供需比例失衡。他们同样表示,这种革命从根本上延长了萧条的持续时间,加深了萧条的严重程度。

8.心理倾向,以及人类的精神和道德倾向。

后文将会对以上每个理论进行分析。

责任原因

对责任性原因的分析如下:

1.以上的某些影响因素可能会造成经济的紊乱,从而直接导致恐慌或危机,间接产生更为长期严重的经济环境--萧条。

萧条的程度可能因以上某些或全部的因素加重。

2.对所有萧条及萧条之前的危机而言,核心问题就是资本的状况。危机和萧条因资本状况的紊乱而产生。在这个时刻,资本状况主要表现为资本的浪费和过度消耗,以及无法即刻盈利的公司对资本的大量吸收。无论哪种情况,这种浪费、过度消耗及吸收都是引发危机和萧条的最终原因或真正原因。与此相似的观点是,引发危机和萧条的原因是对生产力的错误引导。

以上列举的原因可能有些相似,或都显而易见,可能它们还会加重纷乱的程度。如果认真分析,我们还会发现,这些原因仅仅描述了资本的浪费方式。然而,我们可能会从以上列举的一般原因中发现经济紊乱的迹象,无论过程有多隐晦。如果危机之后没有产生萧条,那么解释这种危机的产生原因便会变得更难。这些危机发生之前会出现多种原因,它们与不可预见的突发性事件密切相关。只有针对那些引发萧条的危机或是就其本身进行的研究才会令人满意。

关于财富、土地、劳动、资本的基本定义

为了充分理解本章内容,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些词汇的基本定义。

财富:包括任何有用的、供给量有限的、可以交换的物品。一切财富的产生或创造都源于土地、劳动力和资本。

土地:包括海、陆、空三种,以及可以用于生产的任何自然形态,是我们“原材料”的来源。

劳动:包括人的体力劳动,以及能够提供工作方法和智慧的脑力劳动。

资本:从专业角度来看,资本是人们为了在未来制造财富而从当前消费中留有的部分财富。它包括食品、服装、制造财富所用的燃料、必要的种子、生产工业制成品所需的原材料;同时,如果从劳动者或资本家的角度来看,还包括用于支付工资、进行采购的货币。以上这些都属于流通资本。而固定资本包括劳动工具、机器、厂房、员工工作的场所、对土地的改良、轮船和铁路及其全部配备。81

判断一国的贫富状况,并不是根据其拥有的土地或自然资源的多少,而是看该国拥有的资本多少而定。

生产效率创造财富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资本的增长速度。一些人这样说,资本以算术比率增长,而财富则以几何比率增长。

世界上创造财富的各种方式中,土地的数量总是固定不变的82。只有利用资本和劳动从土地中发掘财富,土地的生产力才会增长。

无论创造多少财富,都需要劳动和资本的合作。索罗尔德-罗杰斯教授将两者比作剪刀的一对刀刃。事实上,在没有资本的情况下,劳动的效果是不变的。如果没有资本来提供劳动工具,劳动的效率也无法提高。亚当-斯密和其他经济学家都认为,劳动者能够掌握和熟练地运用技能,都是资本作用的结果;或更确切地说,是资本的一部分。毋庸置疑,如果没有资本的帮助,劳动效率是无法取得物质上的提高的。因为资本承担了劳动分工的成本,并实现了劳动分工,而且它还促进了生产方式的改进。另一方面,通过与劳动和土地的结合,资本能够无限增长。财富的增长取决于资本的增长。

关于资本的基本观点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在其书中的“资本的基本观点”一章中提出:

“关于资本的基本观点,第一个就是,工业的发展受资本的限制。使用劳动就是投资……这说明工业的发展无法超出资本的投资范围……”

“没有比提供材料和食品更多的行业了……”

“一方面工业发展受资本所限,因此,从另一方面来讲,资本产生或能够产生的任何增长以及它为工业带来的额外劳动力都是无限的……”

“资本的任何增长都会带来劳动力薪酬的增加。”83

关于这一点,亚当-斯密认为:

“因此,资本的增长或减少都会使工业的实际规模、生产资料的数量增长或减少,进而使农产品每年的交换价值、一国的劳动的交换价值、一国居民的真正财富和收入扩大或缩小。”84

资本混乱的形式

引发萧条的资本混乱体现在不同方面,它们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短暂或长期的浪费和巨额损失。某些形式下,浪费和损失表现得足够明显,而另一些形式下则不然;这二者可能会受人为意志的控制,也可能不受。资本混乱的不同形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直接损失和浪费。例如,由私人或公众的挥霍无度、资本投资的失,或像瘟疫、自然力以及不利天气等自然因素所导致的损失和浪费。

2.间接损失和浪费。例如,各生产部门不均衡导致的损失和浪费,表现为某些商品的剩余以及其他商品的不足。

3.现代工商业发展带来的必然变化,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它包括两方面:

(1)企业开始大规模地吸收资本。可能这个企业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才能完成对资本的吸收;也有可能吸收完后无法即刻盈利,如对运河、铁路、大型厂房、各类大规模的公共和私有工程的投资。此类资本投资破坏了用于长期生产的支出和早期生产的支出之间的正常关系,同时,它为增加供给以满足社会发展带来的消费需求提供了条件。

(2)由于人们的发明创造以及对机器和使用方法的改进,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旧的机器和设备被淘汰,而新领域的开发也会带来变化。与此同时,大量投资其中的资本会减少,劳动力的分配会产生严重紊乱。

以上三种形式相互作用,同时对资本造成混乱性影响。

其他特征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活跃期内,时常会伴有作用过度、大量业务无法盈利的趋势;同时,投机和欺诈成为了经济膨胀时期一种诱人的方式。通常这些特征似乎比主要的事实还要明显。同样,如前文资本混乱的第二种形式所述,由于不同生产部门的发展程度不同,各生产部门之间的不均衡变得更为严重。例如,制造业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农业。

下文会对以上三种形式进行详细地阐述。

1.资本的直接损失和浪费

(1)最显著的资本损失之一来自于私人和公众的浪费。社会的总收益或积累应在连续几年里都大于消费支出或消费数量,否则社会就无法发展和进步,甚至还会倒退。然而,尤其在经济景气时,支出或消费呈稳步增长的趋势。一国居民的需求和支出会调整到一定水平。除非出现严重的警示,否则人们不会降低这一水平。这反映出,人们普遍对社会发展所抱有的乐观预期,对消费和支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人类需求的自然增长通常会产生浪费的习性,也会让很多人除了必需品之外,购买过多的其他商品。这样一来,用于未来供给的资本便受到了损耗。公共支出浪费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2)直接损失和浪费的另一种形式,是目光短浅和经营不善的企业造成的沉没成本,如投资的煤矿没有获得任何收益,对铁路及其他大型建设投入大量资本后,工程无法完工,或竣工后发现根本无法盈利。

(3)与以上两种情况相同的是某些自然因素导致的资本损失,如干旱和飓风。这些灾难性力量削减了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尤其是食品的供给。对于此类商品的生产者,同时作为其他商品的消费者而言,他们所能交换的商品数量减少了,进而全部商品总量开始下降。假设每个消费者的一般性消费或支出中,约70%花费在必需品上,20%用于购买便利品,10%用于购买奢侈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干旱或其他自然灾害使食品的供给量减少,那么一个消费者必须对必需品投入更大的开支,这样,便利品和奢侈品所占支出的百分比就会减少,进而对它们的需求就会下降。从另一方面来讲,农民无法获益,因为尽管他能够从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中获得收益,但这部分收益也因出售的农产品量的减少而抵消掉了。这样一来,交易的整个体系便受到了重创,制造业受食品供给缺乏的影响最大。工人们发现生活的成本提高了,制造商也发现他必须要面对一个规模缩减的市场。

战争导致的资本损失,无论是实际的浪费还是破坏,或是劳动力的减少,都是资本浪费的另一种形式。下文会给出战争不会直接产生人们所预期的萧条或危机的原因。以上所述都是资本直接损失和浪费的形式。

2.间接损失和浪费:均衡的紊乱

尽管前文给出的几个原因十分明显,但还有另一种不易被发现的浪费的形式,更容易引发危机。即某类商品的供给失衡,这是诱发经济紊乱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已经探讨了危机发生前各类商品的价格失衡问题85。人们也总是注意到,萧条时期里,很多商品供给过剩,而另一些商品的供给量则异常不足。同时,由于某些商品的供给量过剩,人们普遍认为当时经济的主要特征是所有商品的供给都很充足。那时候,人们就会发现,实际上仓库中堆积了大量的剩余商品待售,但却苦于找不到消费者。我们只要稍作调查就会发现,商品的需求量不足并不是因为供给过剩。消费者用其他必需品与仓库中的商品进行交换,或是用出售这些必需品来挣得金钱。如果库存的商品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帮助,就一定会受人欢迎,至少会有人将其作为礼物。出售这类商品的问题并不在于需求不足,而在于有效的需求不足,这种有效的需求建立在人们对该商品以及同类商品的购买欲念之上。要对另一种用来交换的商品产生需求,就必须拥有一种有用的商品。如果一个人占有的商品不能满足另一个同等商品持有者的需要,商品交换就不会发生。

显而易见,维持各商品供给均衡的主要难点在于,生产商无法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对自身进行完善的安排,也在于生产商在不断变化的潮流和品味反应滞后。

生产能力的使用效率受到了明显的限制。如果产能过度投放在某种特殊商品的生产中,其他商品的生产一定会受到影响,产量一定会减少。一种商品生产过剩,另一种则会供给不足。常言道,生产和消费好比一辆车的两个轮子,一定要并驾齐驱。如果所有生产都可以严格按照需求或消费的比例进行,经济紊乱就不大会发生。马克斯-沃思(MaxWirth)在他关于危机的著作中提到:

“如果各生产部门能像制表厂一样按部就班地工作,1000个表壳恰好对应1000个发条和1000个表盘,并且订购的零部件虽然数量不定,但能彼此恰好契合,那么就不可能出现生产过剩,也就不会发生危机。然而,经济永远都不会按部就班地发展,每个人都埋首于自己的工作,各有各的准则。一个部门生产过剩,另一个部门则供给不足,这种情况常会发生。然而,供需之间的差异越大,价格的跌幅就越大,这样,经济就越容易发生震荡,危机就会越早来临。”86

如沃思所述,从经济的本质上看,要彻底达到供需平衡是不可能的。竞争的刺激和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定会促使生产商关注某些深受人们喜爱的商品,进而进行过度生产。任何商品没有确定的需求量,只能对它进行估测。它会因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如天气条件等,也会依消费者的随意性而定。针织品的需求量会在温暖的冬天下降;潮流的改变,或气温的异常变化,都会使高质量的衣服变得一文不值。

同时,供需平衡并不容易调整,根本无法进行精确的计算。由于劳动分工越加细化,商务联系日益紧密,计算涉及的领域变得漫无边际,根本无法准确地计算可能的消费量,它需要进行全球性的调查。谁的视角最广泛,谁就最可能获得成功。

在第一部分中,直接损失和浪费对萧条的影响已经受到广泛的认可。第二部分中,不同产品的不均衡产生的影响也引起了应有的重视。87

不久前,由于工业和商业的高度发展,本章前两部分提出的原因就不大可能会引发萧条,而第三部分阐述的原因更可能会引发萧条。私有和公共挥霍的大量开支能够自我调整,不会长期干扰贸易的蓬勃发展。各国从战争的创伤中复出,并摆脱了农产品不足造成的影响。

过去食品供给不足就会造成贫困。那时,食品的不足或饥荒决定了贫困的程度。如今,由于食品供给的渠道增加,不同气候的产品种类变得更加广泛,并且出现了以食品供给为形式的资本积累,不再仅仅依靠资本本身的积累,缓解了减轻了贫困的程度。

因对未来进行的准备以及工商业的进步,第三种紊乱和损失的形式便随之产生。人们偶尔会提到这种形式,但并没有对它进行仔细分析。88下文将对对这种形式进行详尽的阐述。

3.现代工商业发展带来的必然变化

一、吸收资本,并未及时使用所吸收的资本。

关于这个问题,核心的事实情况是:在设备不断增加并不断进行改良的时期里,各项经济活动存在着极大差异。如果仔细研究每次萧条发生之前的那段时期,就会发现该时期内各项设施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良,人们为促进生产和分配做了广泛准备。可能开始的主要任务是修建运河;之后,就会修建铁路或轮船;接着,会开辟大量农田;然后,还会建造大量厂房,增购生产设备。人们之所以进行大量的设施建设,可能是希望获得更廉价的商品,或是因为消费需求的实际性或可能性增长,以及投资者觉得提供这些需求可以获得大量利润。由于人们用异常多的剩余资本进行投资,或是低廉的价格促使人们进行大量的设施建设,不计其数的企业便应运而生。修建运河以缓解不堪重负的交通,之后再修建铁路以代替运河,这些都给资本的支出展现出最诱人的前景。此前一直由手工进行的生产过程成功地被机器所取代,这无疑会吸引众多投资者的目光。该时期内,劳动力普遍得到雇佣;而多种原料的需求量的增加也促使其价格开始迅速上涨。紧接着,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受到了影响,尽管影响的程度不大。在这一时期里,最初,设备根本无法满足人们对大量商品需求的增长,劳动和资本便用于弥补这一缺口。后来,设备的增加满足了剩余的需求量,价格便开始明显下跌。为了满足供给的增长,可用资本即使没有耗尽,也已大量减少。这样一来,本应以生产和消费普遍增长的形式出现的有利结果,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不会再次出现。不同国家吸收资本的独特形式显而易见。英国大部分用于修建铁路的土地都被占用,但从1847年开始,即萧条发生之前,英国开始进行大量的铁路建设。国内外用于各项投资的资本,其吸收程度在资本的产生和分配中一目了然,这种资本的产生和分配包括向市政企业和私有企业贷款以及新公司的注册。

每年公布的数据不但会显示资本投资的数量,而且还包括现金的实际调用情况。根据1862年的法案注册的合资企业,其名义股本数量也会显示出类似的情况,尽管结果不大显著。从下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前两项的剧烈波动:89

年份

资本创造和发行

(每千英镑)

同一时期需求的实际金额(每千英镑)

注册的合资公司的名义资本(每千英镑)

1870

92,250

80,000

38,252

1873

154,700

……

152,056

1874

……

110,550

……

1876

43,200

……

48,314

1877

……

38,600

……

1881

189,400

115,250

……

1882

……

……

254,744

1885

77,972

77,875

119,222

1888

……

……

353,781

1880

207,037

167,804

……

1893

49,141

41,958

96,654

1896

……

……

309,532

1897

157,299

……

……

1898

……

101,201

……

以上数据显示,1873年资本产生和分配的数量是1876年的3倍,它与1881年同为1885年的2倍,与1889年同为1893年的4倍。名义股本一项显示了同样的波动情况,它与资本的产生和分配的变化保持高度一致。

修筑铁路是最普遍的资本吸收形式,也是1848年至1890年美国经济活动的最佳风向标。这两种情况下,修筑铁路都会在几个月或几年里达到高峰,之后便会发生危机或是萧条。1857年危机发生前,铁路建设的最高峰发生在1856年。1873年危机发生前,该峰值发生在1871年。1884年危机发生前,铁路建设在1882年达到最高峰。

以下数据显示出几年中铁路建设的英里数:90

1854……1,3601869……4,6151880……6.706

1855……1,6541870……6,0781881……9,846

1856……3,6421871……7,3791882……11,569

1857……2,4871872……5,8781883……6,745

1858……2,4651873……4,0971884……3,923

1859……1,8211874……2,1171885……3,023

1867……2,2491875……1,711

1868……2,9791879……4,809

下页的图表显示了从1854年到1900年铁路建设的年增长情况。

铁路建设达到峰值后,码头、库房、火车以及其他交通工具的大规模建设便开始了。改建设施的同时,大规模的建筑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种情况直到价格狂飙至人们无法承受之时才会停止,或者当改进设备的需求降低时才会消除。美国的铁路建设在原料价格达到顶峰时最为活跃。如果将铁路建设的支出与原料价格进行对比,就可以看出这一点。86页上的表格摘自《普尔铁路建设手册》(Poor’sManualoftheRailway),它反映了从1864年到1883年的20年里,每5年铁路建设成本的变化情况。

1864

从下文对一个经济周期里--包括1873、1884和1893年发生的危机--铁路建设和钢轨价格的情况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情况与前文所述的走势相同:

1867-1878年:在这些年间,钢轨价格的涨势突然停滞,从1867年每吨166美元的均价,下跌到1878年每吨42.25美元。在这12年间,钢轨的平均价格为100.70美元,即每吨约100美元。从1867到1873年这七年里,钢轨价格高于平均价格,修建的铁路里程为33275英里;从1874到1878年这五年里,钢轨价格低于平均价格,修建的铁路里程为11,479英里。91

1879-1885年:钢轨价格在1879年上涨至平均每吨48.25美元,到1880年达到最高点,平均每吨67.50美元。之后,1885年跌至底谷,平均每吨28.50美元。在这七年中,钢轨的年平均价格为46.05美元。从1879年到1882年的四年中,钢轨价格高于平均值,此期间修建的铁路里程为32,930英里;从1883到1885年这三年中,钢轨价格低于平均值,修建的铁路里程为13,691英里。

1886-1898年:1886年,钢轨价格再次上涨,达到平均每吨34.50美元。此后价格开始波动,并在1898年跌至平均每吨17.62美元。在这13年里,钢轨的年平均价格为27.93美元。从1886到1893年、以及1896年的九年里,钢轨价格高出平均值,修建铁路的里程数为50,902英里;从1894到1895,以及1897和1898年这四年里,钢轨价格低于平均值,修建铁路的里程数为7,582英里。92

钢轨价格较高的时期,其高成本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钢轨价格较高时建成的铁路必须与其他低成本的交通线路共同竞争。即使可以避免竞争,从收入与成本的比较中,也必然会看出这些高成本铁路是否盈利。

在以上列举的每段时期里,铁路建设之后发生的大量铁路没收和改建事件并非都因铁路的供给过量所致。几乎没有哪条铁路被荒废,当时修建的所有铁路今天仍在运营,它们为国家的交通建设作出了贡献。然而,当时它们的修建却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其建设成本远远超出了其净成本本应产生的收益。

萧条由为满足未来需求而耗费的资本所产生,用几句话对这个观点作出总结,即:

生产的目的就是为消费提供供给。它可以满足确定性的需求,每年保持不变并贴近消费的需求,或是未来远期的消费。生产既着眼于已上市的商品量的增长,也会提供新的产品。

要提供能够满足以上两种需求的生产的同时,在可实现的资本和劳务支出之间又存在着明显差异。如前文所提到的,在保持不同商品的生产均衡方面,产量受到资本的限制。如果将大量资本用于满足未来的需求上,或是为未来消费做准备,那么用于满足当前需求的生产就会相应减少。贸易中有一句行话正确地理解了远期消费的支出带来的影响--商品须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问世。

吸收资本对对外贸易的影响。过度吸收资本用于满足未来需求,进而会产生萧条,这一点带来的影响已经从美国及其他在吸收资本方面相似的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上,得到了很好的证实。萧条产生之前的经济膨胀时期,进口数量庞大,远远超过了出口量。萧条发生初期,或是不久之后,便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任何国家,只要他的可用资本在开发新领域或是用于增产方面损失殆尽,那么他的出口相对于进口就会大量增加。进口量和进口额很可能都会降低。出口商品价格会低于此前的价格,但数量会大幅度增长,甚至出口总额都会上升。进口下降是由资本耗尽进而使消费或购买力降低造成的。同样,消费的降低会增加出口,因为本国居民对国内产品的消费量降低,因此更多的国内产品出口至海外。在之前的经济膨胀时期里,为了偿还他国的债务,增加出口也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之后出口之所以会进一步增长,更为重要的因素在于,人们将大量资本投入到设备的改善和扩张中。这种因素使很多国内商品的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从而实现了出口。

以下列出的美国的贸易数据正说明了这一点:93

以6月30日为基期

出口额

(百万美元)

进口额

(百万美元)

出口额占进口额的比例(%)

1875年(萧条年份)

513.4

533.0

96%

1876年(萧条年份)

540.3

460.7

117

1877年(萧条年份)

602.4

451.3

133

1878年

594.8

437.0

158

1879年

710.4

445.7

159

1880年

835.6

667.9

125

1881年

902.3

642.6

140

1882年

750.5

724.6

103

1875、1876和1877年发生了萧条。在那之后的两年,即1878、1879年,经济开始趋于活跃。1880、1881和1882年迎来了经济的活跃期。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会很容易看出,贸易差额从1875年的2千万美元贸易逆差,达到1879年的265,000,000美元贸易顺差,前后相差285,000,000美元。早期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消费力的降低,而后期出口增长的原因则是生产力的提高。

正常情况下,出口将会在萧条结束后的长时间内继续增长,尽管其与进口的百分比不会很高。直到国内的经济活动使物价上涨,出口减少,出口的增长趋势才会停止。1880年与1881年,美国的出口额分别为835,000,000美元和902,000,000美元,出口还在继续增长。然而,由于国内需求上升,这两年的进口增长幅度有了很大提高。1882年,即铁路建设和其他形式的经济活动达到最高峰的一年,出口额下降了152,000,000美元,进口额上涨了82,000,000美元。94

二、生产方式的创新与改进。

原有生产方式的淘汰、创新的成果、资本利用的改进、以及新领域的开发都与前文提到的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它们也会引发萧条。要摆脱现有的经济状况,甚至走向必然的发展道路,必然会给很多人带来损失和巨大的痛苦。暂时的痛苦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投资者无法再追回资本,工人也丢掉了工作。改进设备的竞争必然会使工厂彻底分解或降低生产效率,由此造成的损失无法用数据来衡量。然而,这种损失显然是十分严重的,财富增长最快的国家受其影响最大。在这些国家里,机器代替了技术和非技术劳动力,更加优越的新型机器代替了旧机器。单一机器的发明会带来十倍于个人的产能。卡洛尔-莱特(CarrollD.Wright)列举了靴子和鞋的某些生产方式的改善:“年丰针车商行(Goodyear)的缝纫机只需一人操纵,每天每台生产250双鞋,同样的产量每天则需要8个工人手工完成。采用金牌(King's)修边机,每人每天可以修整300双鞋,过去同样的数量则需3个人完成。麦凯(McKay)机器每天可以生产300双鞋,而一个人每天手工只能做出5双。”95

很多工业部门都进行了同等程度或更大的改进。然而,不同的生产部门里机器代替劳动力的程度显然大有不同。

1883年与1897年英国煤矿开采的统计表明,煤矿工人的增长幅度高于煤产量的增长。1883年共有514,933名矿工,到了1897年,矿工数量升至695,213人。1883年,煤产量为163,737,000吨,到1897年,产量下降至202,119,000吨。煤产量的增长率为23.44%,矿工的增长率为35.01%。96

谈到机器和劳动力的替代设备带来的影响,众所周知,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错误看法。

第一种,代替劳动力的设备是个祸害。

第二种,这些设备会立即产生纯收益。

产能的提高增加了商品的供应量。认为提高产能是个祸害的人犯了一个严重错误,因为人们永远都需要更多的商品,任何商品供给的增加都有利于满足人类需求。另一方面,曾用于提供供给的资本(在方法改进的条件下,供给的提供方式就会不同)彻底化为泡影或部分消失,劳动力被机器取代,这些因素产生的紊乱与绝对浪费或损失带来的后果基本相同。

开放农业和获取原材料的新领域,与创新带来的成果会产生相同的影响。1873年,可利用的农业土地与铁路建设同时增加,因而大量的土地开始大幅度贬值。由于街道和郊区铁路的改善,城市里的很多住房也都开始贬值。

从消费角度来审视发展带来的影响。除了从改进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分析发展对萧条的影响外,也可以从消费增长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发展程度最高的民族渴望得到一切最好的商品。人们对普通生活便利品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也属于人的天性。这些生活便利品既包括奢侈品,也包括那些鲜为人知的商品,如煤气代替了蜡烛,电灯部分代替了煤气。卫生体系发生了很多现代的改进,无论是由公共事业保障的城市排水管道,还是个人的创新,如住房的精心设计等。同样,房屋的选址也有了很多改进,空气、光照、以及屋前的景色都成了影响选址的因素。交通运输的进步为相邻城市的居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维护这些优势带来的利益决不会受到谴责。死亡率降低、健康水平提高、娱乐途径增多、大众品味提高,这些都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无论从经济还是社会视角来看,它们都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然而,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带来了很多变化,资本耗竭的速度大大提高,其获得收益的速度低于较落后的国家。

新事物淘汰旧事物产生的资本紊乱与上面的情况相同,这种变化并不像煤气代替蜡烛那样会带来巨大的进步。为了满足现代人对最优设备和电器的需求,这些变化从未停止过。拿线钉代替切制钉的例子来说,尽管当时的设备完全能够生产足够的切制钉,但线钉却更受人们欢迎。于是,人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机器生产线钉,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彻底取代了切制钉。这样相当于那段时期我们在钉子的生产上投入了双重资本。

对于最发达的国家来说,那里到处都存在毁坏或淘汰旧事物、采用新事物的现象。一种产品在这十年里还非常完美,可再过十年,它就遭到了淘汰--那里时时刻刻都发生着工业革命。落后的国家不曾发生萧条,那是因为它们的工商业根本没有发展过;它们不曾经历为增产做准备的特殊时期,其居民也没有享受过发达民族拥有的大量商品和设备。

其他特点

作用异常过度的趋势

条件改善带来必然破坏的同时,也会伴有对新生事物的过度作用。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这种趋势与投机截然不同。作用过度的产生是因为人们一直渴望利用最少的劳动力、采用最便捷的方式来获取最优的成果。进入资源丰富的新领域,并在该领域过度生产,最后引发危机和萧条,这一惯例经常会引起关注。同样,价值较高的创新开发带来的诱惑也会造成过度开发。

投机和欺诈

由于成功企业获得了大量利润,新设备的生产有了更多资金,投机就会产生;投机又带来了欺诈。引发危机的价格膨胀以及大量工程的修建为这些行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然而,尽管会引发危机,但这些行为既不是该时期大量挥霍的原因,也不是后来引发经济崩溃的因素。投机在价格上涨时十分普遍。价格上涨的原因在于供不应求,因而在一种商品上的投机是根据对该商品需求的增长。商品需求的增长说明这个国家充满精力,发展迅猛。

近期萧条的显著特点

从近期萧条的显著特点可以看出,近期的萧条是以现代文明为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它们是从低生产和低消费向高生产和高消费转变的一部分,是人们享受高生产和高消费的初级阶段,必需品、便利品和奢侈品数量增加、种类繁多是高生产和高消费的特点。

这个过度时期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劳动力的雇佣和资本的大量支出,为提高产量、改进生产做准备。第二阶段处于新经济环境的重新调整的时期。在新环境下,大量商品和设备的供需极不均衡。由于生产设备增加,生产方式得到改善,以及新领域带来的竞争,各类资产因过度供给而贬值。在重新调整过程中,很多人损失惨重,一些人的资本变得一文不值,还有一些人丢掉了工作。这个阶段是萧条时期。第三阶段中,重新调整结束,其成果得到了保证。

关于引发危机和萧条的原因有不同理论

现在,依次考虑这些受到广泛支持理论,并逐一分析其中的正确与错误之处会很有帮助。

缺少信心

缺少信心对引发恐慌和危机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无法用任何规律衡量这种现象,也无法根据任何经济理论予以解释。然而,必须承认信心缺失所带来的影响。著名企业和银行管理上的严重失误,欺诈行为曝光,其带来的影响会摧毁整个经济。此时,破产加剧,银行甚至拒绝为最负盛名的企业贷款。然而,我们不能认同很多行业盛行的观点,认为缺少信心是陷入困境的唯一原因。投机者和任何希望从物价上涨中获利的人尤为赞同这一观点。我们可以肯定一点:经济过度膨胀时期,人们过于自信;在萧条时期,人们又过于缺乏信心。很遗憾,过于自信就意味着自取灭亡。引发灾难的人都是精力充沛、信心百倍的人。信心是一种心理特征。拥有信心对把握眼前的机会来说十分关键,对保持现有条件下适当的经济活跃性来说也很重要,但信心却无法创造财富。

谈到信心对经济景气的影响,它的作用与正确的经济政策或财产保护所产生的作用相似。它们对于保持经济繁荣都十分关键,但却无法创造这种繁荣。缺少它们,经济会受到毁灭性影响,但它们只有在与其他因素共同协作之时才会发挥作用。没有这些因素,社会无法取得巨大发展。

缺少信心是一种毁灭性力量,它会产生严重影响。然而,除非信心具有理性,并拥有牢固的基础,否则,它给经济带来的伤害会超过其带来的帮助。企业拥有信心就会备受激励,但无论我们多么钦佩企业,他们都在本应谨小慎微的时刻步入了歧途。如果萧条真的发生了,责备人们缺少信心,就等于责备他们更愿意接受现实而没有对其视而不见。这个理论的致命错误在于,它认为商业操作应基于推测,而不是基于事实。

信用过度滥用,表现为银行的过量贷款和货币的过量发行。谈到这个问题时,我们应该说,信心是工商业人士的特点,信用是对这类人抱有的信心程度。

一个不容争议的事实支持了该理论,即危机在信用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发生的频率最高。与信心一样,信用最初就相当于信任,它是由信任产生的行为。这种信任既可能有充分根据也可能毫无根据。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负债可以根据他资产的可转换价值来衡量。当负债超出可利用或可转换的资本时,信用就具有危险性。一旦物价下跌或公司倒闭,负债人资产的可转换价值定会大幅减少,很多人都无法偿还债务。这样一来,危机便极有可能发生。

然而,经过恰当的分析之后,我们会发现,信用须与其他更具效力的方式联合使用。它决定企业项目的重要性,但并不决定项目的本质特性。任何发达社会都存在投机或挥霍的倾向,其活跃性依照该时期经济景气的程度和获得投资资本的机会的多少而定。信用是获得资本控制权的一种方式,它能促进企业发展。本文已用大量篇幅说明了信用能够创造资本,或者说信用本身就是资本。我们完全可以说,信用极大促进了资本的使用,刺激了生产;它是雇佣劳动力和制造生产设备的保证;它能使收益获取周期较长的项目同周期较短的项目一样可以执行,制造商和其他商人可以增加存货,整个商业领域的经营范围都会大幅扩张;它还代表了商品交易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商品交易的三个发展阶段包括:

1.简单的物物交换。如果商品持有者希望对该商品进行再分配,他必须用该商品与另一个希望获得该商品的商品持有者进行交换。

2.人们开始广泛使用货币,并将其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换工具。商品持有者可以用商品来换取货币,无论购买者是否拥有出售者希望获得的特定商品。

3.信用的使用。资产的所有者因借款人做出还款承诺而将资产借出,借款人不会立即偿还,贷款人只能依靠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诚信度。与物物交换相比,货币的使用为交易提供了便利。因此,与仅仅使用货币的情况相比,信用大大促进了业务的经营和运转。有了信用的存在,过去只有资本的实际拥有者才能从事的业务,借款人同样可以进行。 usemsPcqXKEaTGC0TO76fEnhJCl7O5NKKq2WUUikrXpLp5WDgOB/to5LQrcQx9u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